CN113315857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15857A
CN113315857A CN202110601858.3A CN202110601858A CN113315857A CN 113315857 A CN113315857 A CN 113315857A CN 202110601858 A CN202110601858 A CN 202110601858A CN 113315857 A CN113315857 A CN 1133158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ing
supporting plate
supporting
electronic device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0185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15857B (zh
Inventor
谢承翰
乔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0185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1585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158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158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158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158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电子设备,属于通信设备领域,电子设备包括柔性屏;壳体组件,包括在第一方向上活动连接,且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限位配合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支撑组件,包括固定于第一壳体的第一支撑板和被第二壳体带动沿第一方向运动的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均具有用于支撑柔性屏的屏幕支撑面,柔性屏的一端与第二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入至第一支撑板和第一壳体之间;在第一状态下,第一壳体的第一端部与第二壳体的第二端部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层叠设置;在第二状态下,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间距增大,且各屏幕支撑面共面。上述电子设备中的柔性屏在动作过程中不会产生折痕。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应用至电子设备中。例如,柔性屏的面世使电子设备能够通过折叠的方式兼具较好的便携性和较大的显示面积。但是,折叠式电子设备的柔性屏容易产生折痕,从而对柔性屏的显示效果和使用寿命产生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以解决因目前同时具备较好的便携性和较大的显示面的折叠式电子设备的柔性屏容易产生折痕,对柔性屏的显示效果和使用寿命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
柔性屏,
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在第一方向上活动连接,且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限位配合;
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运动时,带动所述第二支撑板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均具有屏幕支撑面,各所述屏幕支撑面均用于支撑所述柔性屏,所述柔性屏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柔性屏的另一端伸入至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一壳体之间;
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壳体背离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层叠设置;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间距,且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屏幕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屏幕支撑面共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柔性屏、壳体组件和支撑组件,壳体组件中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够沿第一方向相对运动,且支撑组件中的第一支撑板固定在第一壳体上,支撑组件中的第二支撑板能够随第二壳体沿第一方向运动,柔性屏的一端连接在第二壳体上,进而在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相对运动时,可以一并带动柔性屏运动,使电子设备具备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层叠设置,且第一壳体背离第二壳体的第一端部与第二壳体背离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之间的间距较小,整个电子处于收缩状态,使电子设备具备较好的便携性;在第二状态下,第一壳体的第一端部和第二壳体的第二端部之间的间距较大,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屏幕支撑面共面,且柔性屏能够同时支撑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柔性屏的展开面积相对较大,从而使电子设备具备较大的显示面积。并且,由于上述电子设备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不会使柔性屏产生折叠动作,进而无论柔性屏如何动作,也基本不会产生折痕,从而能够尽可能地保证柔性屏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较好地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处于另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的部分分解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的爆炸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支架结构中第一支撑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支架结构中斜楔抬升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支架结构中限位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支撑结构处于第二状态下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支架结构处于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支架结构处于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第一壳体、110-第一端部、120-第一侧部、130-第二侧部、
200-第二壳体、210-壳本体、211-第二端部、212-第三侧部、213-第四侧部、230-限位件、231-固定部、231a-限位槽、232-限位部、233-限位凸起、234-第二导向部、235-第四定位件、
300-第一支撑板、310-支撑本体、311-支撑槽、330-限位架、331-滑槽、350-第二定位件、370-导向槽、380-弹性复位件、390-第三定位件、
410-第二支撑板、411-第二倾斜限位面、
600-斜楔抬升件、610-抬升本体、611-限位面、612-倾斜抬升面、613-限位腔、630-弹性拉伸件、650-拉杆、651-抵接部、652-连杆、653-拉伸部、670-第一定位件、680-滑块、690-挡板、
710-元器件、720-安装件、
900-柔性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柔性屏900、壳体组件和支撑组件,当然,电子设备还包括主板和电池等部件,且可以包括摄像组件等其他器件,考虑文本简洁,此处不再详细介绍。
其中,柔性屏900为电子设备中用以提供显示作用的器件。壳体组件为电子设备中的安装基础和外部结构件,电子设备中的其他部件均可以安装在壳体组件上,且壳体组件可以为电子设备中的其他部件提供防护作用。支撑组件为电子设备中用以支撑柔性屏900的器件,从而保证柔性屏900能够通过支撑在支撑组件上而稳定地提供显示作用。相应地,整体上说,支撑组件安装在壳体组件上,柔性屏900安装在支撑组件上。
详细地,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在第一方向上活动连接,第一方向为一直线方向,通过使二者能够在第一方向上相对活动,使得壳体组件具备展开和收缩的能力,进而使柔性屏900能够被显露的面积也相应变化,使电子设备能够在大显示面积和较好的便携性之间相互切换。当然,为了保证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能够稳定地沿第一方向相对活动,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还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限位配合。
具体地,可以借助滑块680和滑槽331等相互配合的结构,使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能够在第一方向上活动连接,且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限位配合,例如,可以在第一壳体100的相背两侧均设置滑块680,且在第二壳体200的对应两侧设置滑槽331,两个滑块680一一对应地伸入至两个滑槽331中,即可使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形成上述连接关系。当然,为了防止在电子设备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相互分离的情况,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上亦可以设置有限位结构,进而使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仅能够在预设范围内沿第一方向相对活动,前述预设范围可以根据柔性屏900和壳体组件等部件的尺寸等实际情况确定,此处不作限定。
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300和第二支撑板410,第一支撑板300和第二支撑板410的结构和尺寸可以相同,亦可以根据所需支撑的柔性屏900中的结构的尺寸确定,此处不作限定。通过粘接、焊接或连接件连接等方式,能够使第一支撑板300固定在第一壳体100上,从而使第一支撑板300和第一壳体100连为一体。对应地,第二支撑板410与第二壳体200配合,具体来说,在第二壳体200相对于第一壳体100活动时,第二壳体200能够带动第二支撑板410沿第一方向运动,进而在壳体组件的状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使第二支撑板410的位置对应地发生变化。
为了保证第一支撑板300和第二支撑板410均能够为柔性屏900提供支撑作用,第一支撑板300和第二支撑板410均具有屏幕支撑面,当然,屏幕支撑面通常可以为平面,各屏幕支撑面均能够支撑柔性屏900。
柔性屏900的一端与第二壳体200固定连接,柔性屏900的另一端伸入至第一支撑板300和第一壳体100之间,从而在第二壳体200相对第一壳体100沿第一方向运动的过程中,使柔性屏900亦可以对应动作。具体来说,在第二壳体200向远离第一壳体100运动的过程中,柔性屏900中被隐藏的部分可以随第二壳体200自第一壳体100和第一支撑板300之间被拉出,进而使柔性屏900中显露在外的部分的面积增大;反之,在第二壳体200向靠近第一壳体100运动的过程中,柔性屏900中显露在外的部分亦能够自第一壳体100和第一支撑板300之间缩回,减小柔性屏900显露在外的部分的面积,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柔性屏900整体自第一壳体100和第一支撑板300之间缩回,使整个柔性屏900均被壳体组件和支撑组件所保护,防止柔性屏900因受到磕碰而损坏。
基于上述电子设备的结构,电子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更具体地说,第一状态为电子设备的收缩状态,对应地,第二状态为电子设备的展开状态。
在第一状态下,电子设备中,第一壳体100背离第二壳体200的第一端部110与第二壳体200背离第一壳体100的第二端部211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或者说,在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的结构相对规整的情况下,第一间距为电子设备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并且,在第一状态下,第一支撑板300和第二支撑板410层叠设置,也即,在第一状态下,柔性屏900中的至少一部分被收容在壳体组件和支撑组件形成的结构中,且第二支撑板410不提供支撑柔性屏900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状态下,第一支撑板300可以为柔性屏900提供支撑作用,亦可以不为柔性屏900提供支撑作用。
在第二状态下,电子设备中,上述第一端部110和第二端部211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第二间距大于第一间距,也即,相比于第一状态而言,处于第二状态下的电子设备的展开程度相对更大。并且,在第二状态下,第一支撑板300的支撑面和第二支撑板410的屏幕支撑面共面,从而使二者均能够提供支撑柔性屏900的作用。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是,在第一状态下,柔性屏900中的一部分可以被收容至壳体组件和支撑组件之间,另一部分可以支撑在第一支撑板300上,进而使电子设备处于一尺寸相对较小的状态,一方面可以提供满足需求的显示功能,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电子设备具有较好的便携性能,对应地,当用户存在观看视频、视频会议和文本处理等需求时,可以使第二壳体200相对第一壳体100运动,从而将柔性屏900中被收纳起来的部分拉出,使柔性屏900同时支撑在第一支撑板300和第二支撑板410上,增大柔性屏900显露的部分的面积,适应用户所处的相应工作场景的需求。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板300靠近第一端部110的一端设有与屏幕支撑面连接的弧形支撑面,弧形支撑面用于支撑柔性屏900,从而在柔性屏900随第二壳体200相当第一壳体100运动的过程汇总,弧形支撑面可以为柔性屏900提供支撑、预卷曲和预展平的作用,防止因柔性屏900的变形幅度较为剧烈而出现柔性屏900损坏的情况,提升柔性屏900的使用寿命和显示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柔性屏900、壳体组件和支撑组件,壳体组件中的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能够沿第一方向相对运动,且支撑组件中的第一支撑板300固定在第一壳体100上,支撑组件中的第二支撑板410能够随第二壳体200沿第一方向运动,柔性屏900的一端连接在第二壳体200上,进而在第二壳体200与第一壳体100相对运动时,可以一并带动柔性屏900运动,使电子设备具备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第一支撑板300和第二支撑板410层叠设置,且第一壳体100背离第二壳体200的第一端部110与第二壳体200背离第一壳体100的第二端部211之间的间距较小,整个电子处于收缩状态,使电子设备具备较好的便携性;在第二状态下,第一壳体100的第一端部110和第二壳体200的第二端部211之间的间距较大,第一支撑板300和第二支撑板410的屏幕支撑面共面,且柔性屏900能够同时支撑在第一支撑板300和第二支撑板410上,柔性屏900的展开面积相对较大,从而使电子设备具备较大的显示面积。并且,由于上述电子设备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不会使柔性屏900产生折叠动作,进而无论柔性屏900如何动作,也基本不会产生折痕,从而能够尽可能地保证柔性屏900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较好地显示效果。
如上所述,第二壳体200能够带动第二支撑板410沿第一方向运动,且由于前述情况,使得第一支撑板300和第二支撑板410各自的屏幕支撑面能够在共面状态和层叠状态之间相互切换。
具体来说,第二壳体200和第二支撑板410之间可以通过其他器件连接,例如,第二壳体200和第二支撑板410之间可以通过限位结构在第一方向形成限位关系,进而保证第二壳体200能够带动第二支撑板410沿第一方向运动,考虑到能够形成上述限位关系的限位结构的种类有很多,如滑槽331滑块680结构和轴孔类结构等,此处不再详细介绍。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在垂直于第二支撑板410的屏幕支撑面的方向上,使第二壳体200和第二支撑板410能够相对活动,从而使第一支撑板300和第二支撑板410各自的屏幕支撑面在共面状态和层叠状态相互切换的能力。
另外,可以借助直线电机、气缸或液压缸等驱动结构,驱动第二支撑板410在垂直于自身屏幕支撑面的方向运动,进而在第二壳体200运动至对应位置处时,借助驱动结构驱动第二支撑板410在垂直于自身屏幕支撑面的方向运动;相应地,上述驱动机构亦可以为第二支撑板410提供支撑作用,保证第二支撑板410能够为柔性屏900提供可靠的支撑效果。当然,第二壳体200和第二支撑板410之间亦可以借助不同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其他技术方案形成连接关系,对此,下文再展开介绍。
如上所述,第二壳体200和第二支撑板410之间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方案形成连接关系,但是,在任一技术方案中,均需要保证第二壳体200和第二支撑板410能够在第一方向上形成随动关系,即第二壳体200能够带动第二支撑板410沿第一方向运动。
可选地,第二壳体200包括壳本体210和限位件230,壳本体210和限位件230之间可以通过粘接、焊接或一体成型等方式固定连接。其中,壳本体210为第二壳体200的主体结构,第一壳体100和壳本体210在第一方向上活动连接,且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限位配合,从而保证第一壳体100和整个第二壳体200之间能够形成可靠的连接配合关系。
限位件230则为第二壳体200中用以提供与第二支撑板410在第一方向上相互限位作用的部件。限位件230包括固定部231和限位部232,其中,固定部231与壳本体210固定连接,限位部232固定在固定部231朝向第一端部110的一侧。在设计和加工的过程中,固定部231和限位部232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一方面可以提升二者之间连接关系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固定部231和限位部232的加工难度,当然,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壳本体210亦可以随固定部231和限位部232一体形成,从而使三者仅在功能上有所区分,而在第二壳体200的具体结构中并无明显的界限。
为了保证限位部232具备与第二支撑板410在第一方向上相互限位的能力,限位部232背离固定部231的一端设有限位凸起233,从而在第一方向上,使第二支撑板410能够限位设置在限位凸起233和固定部231之间,进而在第二壳体200相对第一壳体100运动时,使限位凸起233和固定部231能够一并作用,带动第二支撑板410相对第一壳体100一并运动。
具体地,固定部231和限位部232的具体结构,以及固定部231和限位部232在第一方向上的具体尺寸等参数,均可以根据第二支撑板410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对应确定。另外,在第二壳体200采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柔性屏900中靠近第二壳体200的第二端部211的一端可以与壳本体210固定连接,亦可以与固定部231连接,甚至还可以与限位部232连接,对此,本文不作限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第二壳体200中上述部件的具体结构灵活确定。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以保证第二壳体200能够稳定可靠地带动第二支撑板410沿第一方向运动,且整个第二壳体200的结构相对简单,加工难度和成本均相对较低。
可选地,第二壳体200可以仅包括一个限位件230,且可以使该限位件230安装在壳体本上相对居中的位置,以为第二支撑板410提供较为可靠的限位驱动作用;或者,还可以使该限位件230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且不垂直于第二支撑板410的屏幕支撑面的另一方向上的尺寸相对较大,这也可以保证第二壳体200可以为第二支撑板410提供较为可靠的限位驱动作用;再或者,第二壳体200可以包括多个限位件230,且使多个限位件230可以沿上述另一方向间隔分布,从而使多个限位件230均能够通过限位凸起233和对应的固定部231为第二支撑板410提供限位作用,这也可以保证第二壳体200与第二支撑板410之间的配合关系较为稳定。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固定部231上可以设置有限位槽231a,在第一状态下,第二支撑板410位于限位槽231a之外,且第二支撑板410位于限位槽231a背离柔性屏900支撑于第一支撑板300的部分的一侧,在第二状态下,第二支撑板410背离第一端部110的一端伸入限位槽231a,第二支撑板410与固定部231在垂直于屏幕支撑面的方向上限位配合,从而进一步提升第二支撑板410为柔性屏900提供的支撑作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通俗地说,在上述实施例中,以柔性屏900中支撑在第一支撑板300上的部分所在的方位为上侧,以第一支撑板300所在的方位为下侧,则在第一状态下,第二支撑板410位于第一支撑板300的下方,同时,第二支撑板410位于限位槽231a的下方;对应地,在第二状态下,第二支撑板410向上运动,一方面使第二支撑板410的屏幕支撑面与第一支撑板300的屏幕支撑面共面,另一方面,第二支撑板410还进一步向远离第一壳体100的第一端部110的方向运动,进而使第二支撑板410限位且支撑在限位槽231a内。
具体地,限位槽231a在第一方向上的深度可以根据固定部231在对应方向上的尺寸确定,限位槽231a在垂直于屏幕支撑面的方向上的尺寸可以根据第二支撑板410的厚度确定,以保证第二支撑板410能够伸入至限位槽231a内的同时,基本不会出现第二支撑板410在限位槽231a内沿垂直于屏幕支撑面的方向晃动的情况。更具体地,可以在限位槽231a的槽口背离第一支撑板300的屏幕支撑面的一侧设置弧形导向部,换句话说,可以在限位槽231a的槽口中位于下侧的区域处设置弧形导向部,从而在第二支撑板410自限位槽231a的下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弧形导向部能够为第二支撑板410提供一定的导向和避让作用,降低第二支撑板410伸入至限位槽231a内的难度。
另外,如上所述,可以借助驱动机构为第二支撑板410与第二壳体200之间的运动过程提供驱动作用,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板41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既存在沿垂直于屏幕支撑面的方向的运动,还存在沿第一方向的相对运动,这两种运动均可以借助对应的驱动机构提供驱动作用力,考虑文本简洁,此处不再详细介绍。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弹性复位件380,弹性复位件380可以为橡皮绳,为了提升弹性复位件380的使用寿命和弹性效果,弹性复位件380具体可以为金属弹簧。第一支撑板300和限位件230通过弹性复位件380连接,并且,除上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外,电子设备还具有第三状态,在第三状态下,弹性复位件380处于拉伸状态或压缩状态,也即在第三状态下,弹性复位件380能够提供弹性驱动力;并且,在第三状态下,第一壳体100的第一端部110与第二壳体200的第二端部211之间的间距为第三间距,第三间距大于第二间距,也即,在第三状态下,电子设备的展开幅度相较于第二状态下更大。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电子设备自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三状态时,第一支撑板300和第二支撑板410已经具备了共面的基础,从而在上述驱动机构或其他结构的作用下,能够使第二支撑板410自第一支撑板300的下方向上移动,从而使第一支撑板300的屏幕支撑面与第二支撑板410的屏幕支撑面共面;此时,由于固定部231上设置有限位槽231a,从而使得第二支撑板410与第二壳体200(具体为固定部231)之间又重新产生了能够沿第一方向相对运动的能力,继而,在弹性复位件380的弹性作用下,可以驱动固定部231和第二支撑板410相向运动,从而使第二支撑板410背离第一端部110的一端能够伸入至限位槽231a内,从而无需额外为第二支撑板410配设驱动其沿第一方向运动的器件,简化电子设备的整体结构,降低重量,且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电子设备的内部空间,还可以降低电子设备的成本和设计控制难度。
如上所述,第二支撑板410与第二壳体200之间还可以通过其他结构形成连接关系,且使第二壳体200能够带动第二支撑板410沿第一方向运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300包括支撑本体310和限位件230,其中,支撑本体310为第一支撑板300中用以提供支撑作用的部分,支撑本体310具有屏幕支撑面,具体地,支撑本体310可以为平板状结构件。限位架330连接在支撑本体310背离屏幕支撑面的一侧,可选地,限位架330和支撑本体310之间可以通过粘接、焊接或连接件连接等方式形成固定连接关系。
并且,电子设备还包括斜楔抬升件600,斜楔抬升件600支撑在限位架330朝向支撑本体310的一侧,且斜楔抬升件600与限位架330在第一方向上活动配合,具体地,斜楔抬升件600与限位架330之间可以形成有滑动配合关系,且可以使斜楔抬升件600滑动支撑在限位架330上,一方面可以保证斜楔抬升件600能够支撑在限位件230朝向支撑本体310的一侧,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二者能够在第一方向上活动配合。
斜楔抬升件600设有限位面611和倾斜抬升面612,其中,限位面611朝向第一壳体100背离第二壳体200的第一端部110,限位凸起233位于限位面611朝向第一端部110的一侧,也即,限位凸起233能够与限位面611限位配合,从而使第二壳体200能够向斜楔抬升件600提供拉力。倾斜抬升面612背离第一端部110设置,第二支撑板410背离第二端部211的一端接触于倾斜抬升面612,具体地,可以使第二支撑板410的一端端面与倾斜抬升面612贴合,或者,亦可以使第二支撑板410的一端的边与倾斜抬升面612接触,这均可以使倾斜抬升面612能够为第二支撑板410提供抬升作用。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当电子设备自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时,第二壳体200能够拉动柔性屏900一并向远离第一端部110的方向运动,且当限位凸起233与限位面611限位时,第二壳体200可以同时拉动斜楔抬升件600一并向远离第一端部110的方向运动,且由于第二支撑板410的一端接触于斜楔抬升件600的倾斜抬升面612,且第二支撑板410在垂直于屏幕支撑面的方向受限于第一支撑板300和限位部232之间,从而使得第二支撑板410只能随斜楔抬升件600一并向远离第一端部110的方向运动。当第二支撑板410沿第一方向移动过预设距离时,沿垂直于屏幕支撑面的方向,第二支撑板410不再受第一支撑板300的限制,且能够向背离限位部232的方向运动,在此基础上,随着第二壳体200进一步拉动斜楔抬升件600,在倾斜抬升面612的作用下,使得第二支撑板410能够沿倾斜抬升面612在垂直于屏幕支撑面的方向上远离限位部232运动,并最终使第二支撑板410的屏幕支撑面与第一支撑板300的屏幕支撑面共面,此时,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状态,第一支撑板300和第二支撑板410可以一并为柔性屏900提供支撑作用。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当第二壳体200的固定部231上设置有上述限位槽231a,且电子设备包括第三状态时,亦可以通过上述斜楔抬升件600辅助第二支撑板410沿垂直于屏幕支撑面的方向运动,且在第二支撑板410的屏幕支撑面与第一支撑板300的屏幕支撑面共面时,且第二支撑板410伸入至限位槽231a内的情况下,借助上述弹性复位件380缩短第一壳体100的第一端部110与第二壳体200的第二端部211之间的间距,保证柔性屏900显露的部分不会出现褶皱,整体较为平整的状态。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当需要使电子设备自第二状态切换回第一状态时,可以通过向下驱动第二支撑板410的方式,使第二支撑板410整体位于第一支撑板300背离柔性屏900的一侧,之后通过使第二壳体200向靠近第一端部110的方向运动,即可通过第二壳体200(或者固定部231,或者壳本体210)推动第二支撑板410运动,第二支撑板410推动斜楔抬升件600一并向靠近第一端部110的方向运动,最终使第二支撑板410层叠于第一支撑板300的下方,使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状态。
相似地,在第二壳体200设有限位槽231a的情况下,则可以先使第二壳体200继续向远离第一端部110的方向运动一段距离,使第二支撑板410自限位槽231a内脱出,之后再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过程,亦可以使电子设备自第二状态切换回第一状态。
在电子设备设有斜楔抬升件600的情况下,可选地,第二支撑板410背离其屏幕支撑面的一侧设置有斜楔配合部,斜楔配合部设有倾斜配合面,倾斜配合面与倾斜抬升面612贴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提升斜楔抬升件600与第二支撑板410之间相互限位关系的可靠性。斜楔配合部与第二支撑板410可以分体成型,且通过粘接、焊接或连接件连接等方式固定为一体;或者,斜楔配合部与第二支撑板410亦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此处不作限定。另外,在第二支撑板410一侧设置有斜楔配合部的情况下,斜楔抬升件600设有挡板690,挡板69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挡板690分别设置在斜楔配合部的相背两侧,从而为斜楔配合部在第一方向上的运动过程提供导向和限位作用,进而提升第二支撑板410的运动精准程度。
当然,在电子设备的工作过程中,并不是任何状态下,倾斜配合面均是与倾斜抬升面612相互贴合地。具体地,在第一状态下,倾斜配合面与倾斜抬升面612贴合,而在第二状态下,倾斜配合面则不再与倾斜抬升面612贴合。相似地,在电子设备具有第三状态的情况下,在第三状态下,倾斜配合面也不与倾斜抬升面612贴合。
在电子设备设有斜楔抬升件600的情况下,可选地,斜楔抬升件600包括抬升本体610、弹性拉伸件630和拉杆650,其中,抬升本体610设有限位腔613,限位面611和倾斜限位件230亦设置在抬升本体610上,抬升本体610能够支撑在限位架330上,相对应地,抬升本体610与限位架330能够在第一方向上相对活动。弹性拉伸件630和拉杆650的第一端均容纳于限位腔613内,从而在限位凸起233的作用下,可以使抬升本体610随第二壳体200一并向远离第一端部110的方向运动;弹性拉伸件630连接在限位腔613的腔壁和拉杆650的第一端之间,拉杆650的第二端与第二支撑板410连接。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状态下,弹性拉伸件630可以处于压缩状态,此时,弹性拉伸件630的相背两端之间的间距为第四间距;在第二状态下,弹性拉伸件630处于压缩状态或自然状态,且弹性拉伸件630的相背两端之间的间距为第五间距,第五间距大于第四间距。总的来说,在上述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自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时,弹性拉伸件630的长度增大,且释放预设弹力,在这种情况下,当第二壳体200通过限位凸起233带动第二支撑板410向背离第一壳体100的第一端部110运动的过程中,只要第二支撑板410仍在垂直于屏幕支撑面的方向受限于第一支撑板300,弹性拉伸件630所处的状态就不会发生改变,一旦当第二支撑板410具备沿垂直于屏幕支撑面向远离限位部232的方向运动的能力时,弹性拉伸件630即开始释放弹性力,且向拉杆650提供推力,从而使第二支撑板410更容易地进一步远离第一端部110,且在斜楔抬升件600的倾斜抬升面612的作用下向远离限位部232的方向运动,实现第二支撑板410的屏幕支撑面与第一支撑板300的屏幕支撑面共面的目的。
或者,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状态时,使弹性拉伸件630处于拉伸状态,此时,弹性拉伸件630的相背两端之间的间距为第四间距;在第二状态下,弹性拉伸件630处于拉伸状态或自然状态,弹性拉伸件630的相背两端之间的间距为第五间距,第五间距小于第四间距。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自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时,弹性拉伸件630亦可以释放弹性作用力,从而促进第二支撑板410通过倾斜抬升面612向背离限位部232的方向运动,并最终使第一支撑板300和第二支撑板410各自的屏幕支撑面共面,降低第二支撑板410沿垂直于屏幕支撑面的方向运动的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两种不同的实施例中,拉杆650与第二支撑板410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相同亦可以不同。例如,第二支撑板410上可以设置有限位槽231a,拉杆650的第二端安装至前述限位槽231a内,且与第二支撑板410在第一方向上限位配合,这种技术方案适用于上述两种不同的实施例。相对应地,还可以使拉杆650和第二支撑板410仅在第一方向的正方向或反方向上相互限位,则需要针对性地与上述两种技术方案对应,以保证弹性拉伸件630能够向第二支撑板410提供推力或拉力。
相似地,在上述两种不同的实施例中,亦需要对倾斜抬升面612的朝向进行限制。具体来说,仍以上文中提及的柔性屏900位于第一支撑板300的上方为例,则在弹性拉伸件630所提供的弹性力为推力的情况下,倾斜抬升面612的朝向应当为斜向下;反之,弹性拉伸件630所提供的弹性力为拉力的情况下,则倾斜抬升面612的朝向应当为斜向上。相对应地,在上述两种不同的实施例中,弹性拉伸件630与拉杆650之间组装方式亦有所不同。
基于上述实施例,进一步地,抬升本体610设有第一定位件670,限位架330设有第二定位件350,在第二状态下,第一定位件670和第二定位件350定位配合,且在第一定位件670和第二定位件350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第一定位件670和第二定位件350分离。在采用这种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以对抬升本体610的运动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在电子设备已经切换至第二状态之后,可以借助第一定位件670和第二定位件350,对抬升本体610的位置进行限制,防止抬升本体610能够继续运动,进而亦可以使用户获知电子设备已经切换至第二状态的情况,防止用户或驱动器件过度驱动第二壳体200运动,而导致电子设备损坏。
具体地,第一定位件670和第二定位件350可以为卡扣类结构件,在二者位置相互对应的情况下,第一定位件670和第二定位件350可以形成定位配合关系,在外力作用下,二者则可相互分离,使限位架330与抬升本体610恢复相对运动的能力。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定位件670和第二定位件350均为磁体,从而在保证二者具备定位配合关系的同时,还使得二者的备件、安装和拆分等过程的难度相对较小。
如上所述,第二支撑板410背离其屏幕支撑面的一侧可以设置有斜楔配合部,且斜楔抬升件600的倾斜抬升面612的朝向可以根据弹性拉伸件630的具体情况对应设置。可选地,倾斜抬升面612的朝向为斜向上,在这种情况下,弹性拉伸件630即向拉杆650提供拉力,从而在第二支撑板410不受第一支撑板300的限制之后,使弹性拉伸件630能够向第二支撑板410施加拉力,促进第二支撑板410沿斜向上朝向的倾斜抬升面612向远离限位部232的方向运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沿垂直于屏幕支撑面的方向,第二支撑板410受限于第一支撑板300和倾斜抬升面612之间,这可以较大程度地提升第二支撑板410在沿第一方向运动时的稳定性;同时,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当第二支撑板410沿倾斜抬升面612运动至倾斜抬升面612末端时,第二支撑板410基本上刚好与第一支撑板300完成拼接,第二支撑板410和第一支撑板300之间基本不会出现相互碰撞等距离运动,进而使得柔性屏900的被支撑效果相对更好。
在上述情况下,拉杆650可以包括抵接部651、连杆652和拉伸部653,其中,抵接部651和拉伸部653通过连杆652连接,斜楔配合部设有避让槽、倾斜配合面和拉伸限位面611,连杆652的至少一部分伸入避让槽内,从而减小斜楔配合部、第二支撑板410和斜楔配合部三者在垂直于屏幕支撑面的方向上的尺寸,提升电子设备内部的空间利用率。倾斜配合面与倾斜抬升面612贴合,从而提升斜楔抬升部与第二支撑板410之间配合关系的可靠性;拉伸限位面611背离倾斜配合面设置,且拉伸部653与拉伸限位面611限位配合,进而降低整个拉杆650与第二支撑板410之间连接关系的实施难度。
具体地,抵接部651包括上述第一端,抵接部651可以容纳在上述抬升本体610的限位腔613内,对应地,拉伸部653则包括上述与第二支撑板410连接的第二端,连杆652的形状和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此处不作限定。另外,整个拉杆650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以提升拉杆650中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且可以降低拉杆650的形成难度。
如上所述,斜楔抬升件600可以包括抬升本体610,抬升本体610设有上述限位面611和倾斜抬升面612,且抬升本体610支撑在限位架330上,从而使整个斜楔抬升件600能够支撑在限位架330上,且位于限位架330朝向支撑本体310的一侧。
在上述情况下,斜楔抬升件600还可以包括滑块680,滑块680连接在抬升本体610朝向限位架330的一侧,限位架330上设有滑槽331,滑块680和滑槽331在第一方向上滑动配合。在滑块680和滑槽331的相互配合下,抬升本体610与限位架330之间的滑动配合关系更容易实现,且二者之间的滑动过程相对更稳定。具体来说,滑块680与抬升本体610之间可以通过焊接或粘接等方式相互连接,或者,亦可以在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一并形成滑块680和抬升本体610。滑槽331可以为贯穿限位架330设置的长槽,滑块680可以自限位架330的一侧安装至滑槽331中,且借助抬升本体610与限位架330形成限位关系。另外,如上所述,第一支撑板300可以固定安装在第一壳体100上,对应地,限位架330亦可以固定安装在第一壳体100上,从而保证限位架330能够为抬升本体610提供满足需求的支撑作用。
如上所述,第二壳体200可以通过限位件230与第二支撑板410相互配合,从而在第二壳体200向远离第一端部110的方向运动时,借助限位凸起233一并拉动第二支撑板410向远离第一端部110的方向运动。在抬升本体610包括滑块680,且限位架330设有滑槽331的情况下,可以使限位件230贴设在限位架330背离抬升本体610的一侧,从而减小上述结构在垂直于屏幕支撑面的方向上所占的空间;并且,可以使限位凸起233伸入至滑槽331内,以与滑块680相互配合,这亦可以进一步降低上述结构在电子设备中所占用的空间,提升电子设备的空间利用率。
可选地,第一支撑板300设有第一导向部,限位件230还包括第二导向部234,第二导向部234与固定部231连接,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234在第一方向上滑动配合。具体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234中的一者可以为导向块,另一者可以为导向槽370,导向块和导向槽370相互配合,可以为第二壳体200相对第一壳体100的运动过程提供导向和限位作用,保证第二壳体200的运动轨迹基本不会出现偏移,提升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用户体验。更具体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234中的一者可以为立方体块状结构,对应地,另一者可以为立方体槽状结构,这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234所能提供的限位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导向部包括导向槽370,如上所述,第一支撑板300可以包括可拆卸连接的支撑本体310和限位架330,支撑本体310具有屏幕支撑面,限位架330位于支撑本体310背离屏幕支撑面的一侧,且限位架330和支撑本体310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导向槽370。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通过预先将第二导向部234安装至第一导向部的导向槽370内,之后,借助相互配合的支撑本体310和限位架330,能够在垂直于屏幕支撑面的方向上,为第二导向部234提供限位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第二导向部234与第一导向部之间的配合可靠性,进而提升第二壳体200与第一壳体100之间相对运动的可靠性和精准程度。
进一步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234的数量均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在二者的数量均为多个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提升二者所能提供的导向限位效果。可选地,在第一导向部包括导向槽370的情况下,限位件230中的限位部232的相背两侧均设有第二导向部234,且可以使两个第二导向部234的结构和尺寸对应相同,从而在降低备件和组装难度的同时,保证任一第二导向部234所提供的导向限位效果基本相同。
另外,如上所述,在电子设备具有第三状态的情况下,电子设备可以设置有弹性复位件380,以借助弹性复位件380,使电子设备能够较为容易地自第三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基于上述情况,在第一导向部包括导向槽370,第二壳体200设有第二导向部234的情况下,可以使弹性复位件380套设在第二导向部234上,且通过在限位件230和第一支撑板300上设置对应的抵接结构,保证弹性复位件380的弹性作用力能够作用在第二壳体200和第一支撑板300(也即第一壳体100)上。
可选地,第一支撑板300和限位件230中的一者设有第三定位件390,另一者设有第四定位件235,在第一状态下,第三定位件390和第四定位件235定位配合,且在第三定位件390和第四定位件235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第三定位件390和第四定位件235分离。在第三定位件390和第四定位件235的作用下,一方面可以使电子设备能够较为稳定地保持处于第一状态,且可以使用户较为明显地获取电子设备已经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可以提升用户体验。具体地,第三定位件390和第四定位件235可以为卡扣类结构件,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三定位件390和第四定位件235均可以为磁体,以降低二者的备件和安装难度,且保证二者能够提供较好的定位作用。
另外,如上所述,电子设备可以包括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234,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第三定位部和第四定位部中的一者安装在第一导向部的端部,使另一者安装在第二导向部234的对应端部,从而在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234滑动配合至相互限位的状态时,正好可以使第三定位部和第四定位部相互定位,一方面无需为两套结构之间的对应位置进行校正,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电子设备的安装空间。
如上所述,在第二状态下,第一支撑板300和第二支撑板410各自的屏幕支撑面共面,为了使第一支撑板300和第二支撑板410为柔性屏900提供的支撑效果相对较好,在第二状态下,可以使第一支撑板300和第二支撑板410拼接设置,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支撑板300和第二支撑板410中相对贴合的部分可以均为垂直于屏幕支撑面的竖直平面,从而保证第一支撑板300和第二支撑板410之间的拼接效果相对较好。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支撑板300背离第一端部110的一端设有第一倾斜限位面611,第二支撑板410背离第二端部211的一端设有第二倾斜限位面411,在第二状态下,第一倾斜限位面611和第二倾斜限位面411贴合且限位。在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第一支撑板300和第二支撑板410之间还能够在垂直于屏幕支撑面的方向上相互限位,从而提升二者共同为柔性屏900提供的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可以使第一倾斜限位面611的朝向背离柔性屏900,对应地,使第二倾斜限位面411朝向柔性屏900设置。换句话说,可以使第一倾斜限位面611斜向下设置,使第二倾斜限位面411斜向上设置。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第二支撑板410沿第一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第二支撑板410在移动至第一支撑板300的第一倾斜限位面611处时,即可沿垂直于支撑板的方向向靠近柔性屏900的方向移动,缩短第二支撑板410的移动距离,且使得第一支撑板300和第二支撑板410之间的配合过程相对柔和,防止二者在拼接过程中出现相互碰撞的情况。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电子设备包括斜楔抬升件600的情况下,亦可以使斜楔抬升件600的倾斜抬升面612斜向上设置,以进一步缩短第二支撑板410的移动距离,且提升第一支撑板300和第二支撑板410之间的配合缓和程度,降低电子设备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大小,提升用户体验。
如上所述,第一支撑板300和第二支撑板410均设有屏幕支撑面,可选地,通过使第一支撑板300和/或第二支撑板410设有镂空结构,可以使对应的屏幕支撑面不为一完整的平面,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子设备的重量,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电子设备内部的容纳空间。
考虑到柔性屏900在电子设备中的重要程度以及成本占比等因素,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300的屏幕支撑面的边界围成的图形的面积等于第一支撑板300的屏幕支撑面在其发向上的投影面积。也就是说,第一支撑板300的屏幕支撑面为一完整的面,柔性屏900中支撑在第一支撑板300的屏幕支撑面的任意位置处均能够被屏幕支撑面所支撑,这可以提升第一支撑板300为柔性屏900提供的支撑效果,保证柔性屏900上对应位置处的被支撑效果均相对较高,一方面提升柔性屏900的显示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柔性屏900因支撑不可靠而损坏的概率。
基于与上述实施例相似的情况,可选地,第二支撑板410的屏幕支撑面的边界围成的图形的面积等于第二支撑板410的屏幕支撑面在其法向上的投影的面积,也即,第二支撑板410的屏幕支撑面亦可以为一完整的面,从而提升柔性屏900中支撑在第二支撑板410的屏幕支撑面上的部分的被支撑效果。
可选地,第一壳体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部120和第二侧部130,第一侧部120和第二侧部130分别固定于第一端部110的相背两端,第二壳体2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部212和第四侧部213,第三侧部212和第四侧部213分别固定于第二端部211的相背两端。在组装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的过程中,可以使第一侧部120和第二侧部130夹设于第三侧部212和第四侧部213之间,以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限位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在壳体组件采用上述这种结构形式的情况下,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限位配合关系较容易实现,且二者在上述方向上的限位关系亦较为稳定。
一种具体的实施例是,第三侧部212包括侧主体、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相对设置,且均与侧主体连接,侧主体位于第一侧部120背离第二侧部130的一侧,在垂直于屏幕支撑面的方向上,第一侧部120夹设于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之间,进而借助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对第一侧部120的运动方向进行限制,且通过与侧主体以及第二侧部130等部件相互配合,可以一并限制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出现第一壳体100第二壳体200相对运动的情况。
可选地,如图5所示,第一支撑板300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支撑槽311,第二支撑板410与支撑槽311滑动配合,从而借助支撑槽311为第二支撑板410的运动轨迹提供限制作用,且可以通过支撑槽311为第二支撑板410提供支撑作用,提升第二支撑板410的运动稳定性。当然,在第二支撑板410相对第一支撑板300沿第一方向运动之后,且第二支撑板410与第一支撑板300各自的屏幕支撑面共面的情况下,第二支撑板410位于支撑槽311之外。也就是说,第二支撑板410能够在某些状态下滑动安装于支撑槽311中,在第二支撑板410处于某些其他状态时,第二支撑板410亦有可能不再与支撑槽311配合。
如上所述,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中,除上述主要介绍的部件之外,还可以包括主板和电池等器件,可选地,电子设备还包括安装件720,安装件720与第一壳体100连接,元器件710可以安装在安装件720上。当然,电子设备中还可以包括其他器件,对于其他器件的位置、连接关系等,此处不再一一介绍。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电脑、电子书阅读器、可穿戴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电子设备的具体种类。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21)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柔性屏,
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在第一方向上活动连接,且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限位配合;
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活动时,带动所述第二支撑板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均具有屏幕支撑面,各所述屏幕支撑面均用于支撑所述柔性屏,所述柔性屏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柔性屏的另一端伸入至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一壳体之间;
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壳体背离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层叠设置;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间距,且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屏幕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屏幕支撑面共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固定连接的壳本体和限位件,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壳本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活动连接,且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限位配合;
所述限位件包括固定连接的固定部和限位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壳本体固定连接,所述限位部固定于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第一端部的一侧,所述限位部背离所述固定部的一端设有限位凸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支撑板限位于所述限位凸起和所述固定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设有限位槽,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所述限位槽之外,且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所述限位槽背离所述柔性屏支撑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部分的一侧;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撑板背离所述第一端部的一端伸入所述限位槽,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固定部在垂直于所述屏幕支撑面的方向上限位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限位件通过所述弹性复位件连接,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三状态,在所述第三状态下,所述弹性复位件处于拉伸状态或压缩状态,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间距为第三间距,所述第三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支撑本体和限位架,所述支撑本体具有所述屏幕支撑面,所述限位架连接于所述支撑本体背离所述屏幕支撑面的一侧,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斜楔抬升件,所述斜楔抬升件支撑于所述限位架朝向所述支撑本体的一侧,且所述斜楔抬升件与所述限位架在第一方向上活动配合,所述斜楔抬升件设有限位面和倾斜抬升面,所述限位面朝向所述第一端部设置,所述限位凸起位于所述限位面朝向所述第一端部的一侧,所述倾斜抬升面背离所述第一端部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背离所述第二端部的一端接触于所述倾斜抬升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背离其屏幕支撑面的一侧设置有斜楔配合部,所述斜楔配合部设有倾斜配合面,所述倾斜配合面与所述倾斜抬升面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楔抬升件包抬升本体、弹性拉伸件和拉杆,所述抬升本体设有限位腔、所述限位面和所述倾斜抬升面,所述抬升本体支撑于所述限位架,所述弹性拉伸件和所述拉杆的第一端均容纳于所述限位腔,所述弹性拉伸件连接于所述限位腔的腔壁和所述拉杆的第一端之间,所述拉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其中,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弹性拉伸件处于压缩状态,所述弹性拉伸件的相背两端之间的间距为第四间距;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弹性拉伸件处于压缩状态或自然状态,所述弹性拉伸件的相背两端之间的间距为第五间距,所述第五间距大于所述第四间距;
或者,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弹性拉伸件处于拉伸状态,所述弹性拉伸件的相背两端之间的间距为第四间距;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弹性拉伸件处于拉伸状态或自然状态,所述弹性拉伸件的相背两端之间的间距为第五间距,所述第五间距小于所述第四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抬升本体设有第一定位件,所述限位架设有第二定位件,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定位配合,且在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分离。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背离其屏幕支撑面的一侧设置有斜楔配合部,所述拉杆包括抵接部、连杆和拉伸部,所述抵接部和所述拉伸部通过连杆连接,所述斜楔配合部设有避让槽、倾斜配合面和拉伸限位面,所述连杆的至少一部分伸入至所述避让槽内,所述倾斜配合面与所述倾斜抬升面贴合,所述拉伸限位面背离所述倾斜配合面设置,所述拉伸部与所述拉伸限位面限位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楔抬升件包括抬升本体和滑块,所述抬升本体设有所述限位面和所述倾斜抬升面,所述抬升本体支撑于所述限位架,所述滑块连接于所述抬升本体朝向所述限位架的一侧,所述限位架设有滑槽,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滑动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贴设于所述限位架背离所述抬升本体的一侧,所述限位凸起伸入所述滑槽。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的槽口背离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屏幕支撑面的一侧设有弧形导向部。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设有第一导向部,所述限位件还包括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第一导向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滑动配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包括导向槽,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可拆卸连接的支撑本体和限位架,所述支撑本体具有所述屏幕支撑面,所述限位架位于所述支撑本体背离所述屏幕支撑面的一侧,且所述限位架和所述支撑本体中的至少一者设有所述导向槽。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限位件中的一者设有第三定位件,另一者设有第四定位件,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三定位件和所述第四定位件定位配合,且在所述第三定位件和所述第四定位件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所述第三定位件和所述第四定位件分离。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背离所述第一端部的一端设有第一倾斜限位面,所述第二支撑板背离所述第二端部的一端设有第二倾斜限位面,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倾斜限位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限位面贴合且限位。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屏幕支撑面的边界围成的图形的面积等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屏幕支撑面在其法向上的投影的面积;
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屏幕支撑面的边界围成的图形的面积等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屏幕支撑面在其法向上的投影的面积。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相背两端;
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部和第四侧部,所述第三侧部和所述第四侧部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二端部的相背两端,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夹设于所述第三侧部和所述第四侧部之间,以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限位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部包括侧主体、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相对设置,且均与所述侧主体连接,所述侧主体位于所述第一侧部背离所述第二侧部的一侧,在垂直于所述屏幕支撑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侧部夹设于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支撑槽,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支撑槽滑动配合。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靠近所述第一端部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屏幕支撑面连接的弧形支撑面,所述弧形支撑面用于支撑所述柔性屏。
CN202110601858.3A 2021-05-31 2021-05-31 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3158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01858.3A CN113315857B (zh) 2021-05-31 2021-05-31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01858.3A CN113315857B (zh) 2021-05-31 2021-05-31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15857A true CN113315857A (zh) 2021-08-27
CN113315857B CN113315857B (zh) 2024-03-29

Family

ID=773766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01858.3A Active CN113315857B (zh) 2021-05-31 2021-05-31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15857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38376A (zh) * 2021-09-02 2021-12-24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拉伸式可变屏宽的移动设备
CN113938544A (zh) * 2021-09-02 2022-01-14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支撑组件及移动设备
JP7311662B1 (ja) 2022-03-11 2023-07-19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電子機器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86577A (ja) * 2004-12-27 2006-07-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携帯端末装置
CN209118664U (zh) * 2018-12-03 2019-07-16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09313879U (zh) * 2019-03-25 2019-08-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
EP3547101A1 (en) * 2018-03-27 2019-10-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movable flexible display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CN110491285A (zh) * 2018-05-14 2019-11-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折叠屏幕和电子装置
CN111508360A (zh) * 2020-04-27 2020-08-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柔性屏组件和电子设备
WO2020169040A1 (zh) * 2019-02-23 2020-08-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限位组件、滑动连接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1862824A (zh) * 2020-08-27 2020-10-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组件及显示装置
CN111968515A (zh) * 2020-08-28 2020-11-20 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
CN111968503A (zh) * 2019-10-15 2020-11-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212463729U (zh) * 2020-07-07 2021-02-0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WO2021042568A1 (zh) * 2019-09-03 2021-03-11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12486442A (zh) * 2020-11-27 2021-03-1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583968A (zh) * 2020-12-08 2021-03-3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2628277A (zh) * 2020-12-25 2021-04-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86577A (ja) * 2004-12-27 2006-07-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携帯端末装置
EP3547101A1 (en) * 2018-03-27 2019-10-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movable flexible display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CN110491285A (zh) * 2018-05-14 2019-11-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折叠屏幕和电子装置
CN209118664U (zh) * 2018-12-03 2019-07-16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WO2020169040A1 (zh) * 2019-02-23 2020-08-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限位组件、滑动连接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209313879U (zh) * 2019-03-25 2019-08-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
WO2021042568A1 (zh) * 2019-09-03 2021-03-11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WO2021073475A1 (zh) * 2019-10-15 2021-04-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1968503A (zh) * 2019-10-15 2020-11-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1508360A (zh) * 2020-04-27 2020-08-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柔性屏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12463729U (zh) * 2020-07-07 2021-02-0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1862824A (zh) * 2020-08-27 2020-10-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组件及显示装置
CN111968515A (zh) * 2020-08-28 2020-11-20 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
CN112486442A (zh) * 2020-11-27 2021-03-1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583968A (zh) * 2020-12-08 2021-03-3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2628277A (zh) * 2020-12-25 2021-04-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逯鹤;赵中建;: "可穿戴柔性屏设备的UI设计方法研究", 工业设计, no. 08, 20 August 2018 (2018-08-20)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38376A (zh) * 2021-09-02 2021-12-24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拉伸式可变屏宽的移动设备
CN113938544A (zh) * 2021-09-02 2022-01-14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支撑组件及移动设备
CN113838376B (zh) * 2021-09-02 2024-03-19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拉伸式可变屏宽的移动设备
JP7311662B1 (ja) 2022-03-11 2023-07-19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電子機器
JP2023132735A (ja) * 2022-03-11 2023-09-22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電子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15857B (zh) 2024-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15857A (zh) 电子设备
CN113194183A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3202857B (zh) 铰链、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US9820404B1 (en) Slot assembly and workpiece
US9047049B2 (en) Docking station, electronic system and operating method of releasing connection between two devices
CN113066377B (zh) 折叠组件、柔性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9822178U (zh) 一种折叠屏组件及移动设备
EP2728433A1 (en) Support for a flexible display
EP2728434B1 (en) Support for a flexible display
CA2828853A1 (en) Support for a flexible display
CN210380956U (zh) 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1147637A (zh) 转动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2866447B (zh) 一种可折叠终端设备
CN109857198B (zh) 终端设备
JP2012160008A (ja) ドッキングステーションのスタンド装置、及びドッキングステ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CN111043504B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10456860A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锁合机构
CN112929527A (zh) 摄像头模组、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KR101446258B1 (ko) 스프링유닛 및 슬라이드기구
US7479024B2 (en) Connecting and releasing apparatus for a connector
CN114096087A (zh) 置物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3923286A (zh) 电子设备
KR100998879B1 (ko) 힌지 모듈
CN212080663U (zh) 摄像机系统以及安装装置
CA2828860A1 (en) Support for a flexible displ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