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11614A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311614A CN113311614A CN202110604362.1A CN202110604362A CN113311614A CN 113311614 A CN113311614 A CN 113311614A CN 202110604362 A CN202110604362 A CN 202110604362A CN 113311614 A CN113311614 A CN 11331161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strate
- display panel
- sub
- reflective
- orthographic proj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86—Wiring, e.g. gate line, drain li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ometry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设置有阵列排布的多个子像素区域,包括基底以及设置在基底的一侧的多条栅线、多条数据线、多个薄膜晶体管、多个像素电极和反射层,反射层包括多个分别对应一个子像素区域的反射块,反射块形成反射区;栅线、数据线和薄膜晶体管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的至少二分之一位于反射块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对向基板,与阵列基板相对设置,反射层朝向对向基板;液晶层,位于阵列基板和对向基板之间。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反射区的面积可以最大化,有利于实现像素全区域最大化的反射开口率,可以获得更高的反射率,提高反射规格,有利于用作全反射产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反射式显示产品因功耗较低,在电子标签、户外显示等一些显示场景下应用广泛。但是反射式显示产品受环境光限制,例如,在环境光不足时,反射式显示产品的应用受到限制。半透半反显示产品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例如,在环境光充足时,可以开启反射模式进行显示,在环境光不足时,可以开启透射模式进行显示,因此,半透半反显示产品应用场景的限制更小。相较于全反射显示产品,半透半反显示产品的反射规格较低,难以达到全反射显示产品的反射规格要求。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的一项或更多项技术问题。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阵列基板,设置有阵列排布的多个子像素区域,阵列基板包括基底以及设置在基底的一侧的多条栅线、多条数据线、多个薄膜晶体管、多个像素电极和反射层,反射层包括多个分别对应一个子像素区域的反射块,反射块形成反射区;
栅线、数据线和薄膜晶体管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的至少二分之一位于反射块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对向基板,与阵列基板相对设置,反射层朝向对向基板;
液晶层,位于阵列基板和对向基板之间。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应于同一子像素区域的反射块和像素电极为同一的反射电极。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包括透射区,透射区对应于相邻反射区之间的区域。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子像素区域彼此间隔,子像素区域与反射区重合。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邻子像素区域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预设第一距离,预设第一距离的范围为6μm至7μm。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栅线包括第一栅线,第一栅线沿第一方向延伸;
透射区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子透射区,第一栅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子透射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反射块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包括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第一边界和第二边界,第一栅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边界和第二边界之间,第一边界相对于第二边界靠近第一栅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第一栅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边界之间的距离为预设第二距离,预设第二距离的范围为16.5μm至17.5μm。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栅线还包括第二栅线,第二栅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栅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子透射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栅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边界和第二边界之间,第二栅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栅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为预设第三距离,预设第三距离的范围为15.3μm至17.3μm。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数据线沿第二方向延伸;
透射区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子透射区,数据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子透射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反射块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包括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第三边界和第四边界,数据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三边界和第四边界之间,第三边界相对于第四边界靠近数据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数据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三边界之间的距离为预设第四距离,预设第四距离的范围为5.8μm至7.8μm。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反射块的朝向液晶层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绝缘层,第一绝缘层位于反射层靠近基底的一侧,第一绝缘层的朝向液晶层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以使反射块的朝向液晶层一侧的表面形成有多个第一凸起。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绝缘层,第二绝缘层位于第一绝缘层与反射层之间,第一绝缘层的材质包括有机材料,第二绝缘层的材质包括无机材料。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反射块与对应子像素区域内的薄膜晶体管连接;
显示面板还包括透明电极,透明电极位于对向基板朝向液晶层的一侧,反射块被配置为与透明电极之间形成驱动电场,以驱动反射区内的液晶偏转,反射块的边缘与透明电极之间形成边缘电场,以驱动透射区内的液晶偏转。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绝缘层,第一绝缘层位于反射层靠近基底的一侧,第一绝缘层开设有位于各子像素区域的过孔,反射块通过过孔与对应子像素区域内的薄膜晶体管连接;
第一绝缘层的朝向液晶层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多个第二凸起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过孔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栅线包括第一栅线和第二栅线,薄膜晶体管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和第二薄膜晶体管,对应于一个子像素区域的第一薄膜晶体管和第二薄膜晶体管串联并连接于数据线和反射电极之间,对应于一个子像素区域的第一薄膜晶体管和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分别与第一栅线和第二栅线连接。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公开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
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栅线、数据线和薄膜晶体管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的至少二分之一位于反射块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使得栅线、数据线和薄膜晶体管只有极少部分占用反射块之外的区域,从而,反射区的面积可以最大化,可以增大有效显示区的面积,有利于实现像素全区域最大化的反射开口率,在全反射模式下,可以获得更高的反射率,提高反射规格,有利于用作全反射产品。对于半透半反显示面板,栅线、数据线和薄膜晶体管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的至少二分之一位于反射块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从而,栅线、数据线和薄膜晶体管占用透射区的面积极少,可以提高透射区的透过率和有效显示面积,提高显示面板在透射模式下的显示效果。
上述概述仅仅是为了说明书的目的,并不意图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除上述描述的示意性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之外,通过参考附图和以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进一步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将会是容易明白的。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除非另外规定,否则贯穿多个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或元素。这些附图不一定是按照比例绘制的。应该理解,这些附图仅描绘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而不应将其视为是对本公开范围的限制。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A-A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显示面板中一个子像素区域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在另一实施例中的A-A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第一光学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第一光学模组中各膜层的角度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第二光学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第二光学模组中各膜层的角度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阵列基板;11、子像素区域;12、第二极板;13、反射层;131、反射块;131a、第一边界;131b、第二边界;131c、第三边界;131d、第四边界;14、基底;15、数据线;16、第一栅线;160、第一薄膜晶体管;161、第一有源层;162、第一栅电极;1617、连接线;17、第二栅线;170、第二薄膜晶体管;171、第二有源层;172、第二栅电机;18、第二光学模组;181、第二偏光膜;182、第二二分之一波片;183、第二四分之一波片;184、第二保护膜;185、第三基材膜;186、第四基材膜;187、第四粘结层;188、第五粘结层;189、第六粘结层;19、第三绝缘层;20、对向基板;21、透明电极;22、第一光学模组;221、第一偏光膜;222、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3、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24、第一保护膜;225、第一基材膜;226、第二基材膜;227、第一粘结层;228、第二粘结层;229、第三粘结层;30、液晶层;300、背光模组;41、第一子透射区;42、第二子透射区;51、第一凸起;52、第二凸起;61、第一绝缘层;62、第二绝缘层;71、第一过孔;72、第二过孔;81、第一取向层;82、第二取向层;91、第一离型膜;92、第二离型膜V-com、第一电压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A-A截面示意图。为了更清楚地显示,图1中未示出第一绝缘层61,并且只示出了反射块131的边界。为了更清楚地显示出第一绝缘层61,在图2中示出了第一绝缘层61。如图1和图2所示,显示面板可以包括阵列基板10、对向基板20和液晶层30,阵列基板10和对向基板20相对设置,液晶层30位于阵列基板10和对向基板20之间。阵列基板10设置有阵列排布的多个子像素区域11,阵列基板10可以包括基底14以及设置在基底14的一侧的多条栅线、多条数据线15、多个薄膜晶体管、多个像素电极和反射层13,反射层13朝向对向基板20。反射层13可以包括多个彼此间隔的反射块131,反射块131形成反射区。多个反射块131分别对应一个子像素区域11,即多个反射块131与多个子像素区域11一一对应。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栅线、数据线和薄膜晶体管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的至少二分之一位于反射块13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示例性地,栅线、数据线和薄膜晶体管,除对应于相邻子像素区域11的间隙的部分外的其他部分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位于反射块13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栅线、数据线和薄膜晶体管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的至少二分之一位于反射块13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使得栅线、数据线和薄膜晶体管只有极少部分占用反射块131之外的区域,从而,反射区的面积可以最大化,可以增大有效显示区的面积,有利于实现像素全区域最大化的反射开口率,在反射模式下,可以获得更高的反射率,提高反射规格,有利于用作全反射产品。对于半透半反显示面板,栅线、数据线和薄膜晶体管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的至少二分之一(可以是除栅线、数据线对应于相邻所述像素区域的间隙的部分外,栅线、数据线和薄膜晶体管的其他部分在所述基底14上的正投影均位于所述反射块131在所述基底14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位于反射块13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从而,栅线、数据线和薄膜晶体管占用透射区的面积较少,可以提高透射区的透过率和有效显示面积,提高显示面板在透射模式下的显示效果。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对应于同一子像素区域的反射块131和像素电极为同一的反射电极。也就是说,反射块131同时用作像素电极,避免另外制作像素电极,简化了制作流程。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可以为半透半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透射区,透射区可以对应于相邻反射区之间的区域,也就是说,透射区可以对应于相邻反射块131之间的区域。
可以理解的是,栅线和数据线在显示区域沿一定方向延伸,例如栅线可以沿第一方向X延伸,数据线可以沿第二方向Y延伸,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可以理解,栅线会跨越穿过透射区,数据线会跨越穿过透射区,如图1所示,透射区可以包括第一子透射区41和第二子透射区42,第一栅线16跨越穿过第二子透射区42,数据线跨越穿过第一子透射区41。因此,栅线和数据线会有极少部分位于相邻子像素区域11的间隙内。将栅线、数据线和薄膜晶体管,除对应于相邻子像素区域11的间隙的部分外的其他部分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位于反射块13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可以使得栅线、数据线和薄膜晶体管在透射区的面积最小化,使得透射区面积最大化,提高透射率,提高透射模式下的显示效果。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多个子像素区域11可以彼此间隔,子像素区域11与反射区重合。
示例性地,反射块131的数量可以与子像素区域11的数量相同,各反射块131与各子像素区域11一一对应,各反射块13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与各子像素区域11重合。反射块131所在区域形成反射区,从而,各反射区与各子像素区域重合。
相关技术中,半透半反显示面板,反射区和透射区均位于子像素区域,导致反射区面积较小,反射区面积小于子像素区域的面积,无法达到全反射显示产品的反射规格,无法直接应用为全反射产品。
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反射区与子像素区域重合,使得各子像素区域11形成反射区,相邻两个子像素区域11之间的间隙形成透射区,这样的显示面板,不仅可以满足半透半反的产品需求,并且,在一个子像素内,反射区面积与子像素区域面积相同,实现了反射区面积最大化,提高了显示面板的反射规格,当将该显示面板用作全反射模式时,可以获得更高的反射率,可以达到全反射显示面板的反射规格,可以将显示面板用作全反射产品。
反射层13的材质可以为金属。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反射层13的材质可以包括铝、银中的至少一种,从而,形成的反射块131具有较好的反射性能。反射层13的厚度范围可以为100nm至200nm(包括端点值),也就是说,反射层13的厚度可以为100nm至200nm中的任一值,例如,反射层13的厚度可以为100nm、150nm、200nm中的一个数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相邻子像素区域11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预设第一距离d1,预设第一距离d1的范围可以为6μm至7μm(包括端点值)。示例性地,预设第一距离d1可以为6μm至7μm中的任一数值,例如,预设第一距离d1可以为6μm、6.1μm、6.2μm、6.3μm、6.4μm、6.5μm、6.6μm、6.7μm、6.8μm、6.9μm、7μm中的一个。将预设第一距离d1设置为6μm至7μm(包括端点值),在采用曝光、刻蚀工艺形成反射层13时,可以保证各个反射块131彼此断开。可以理解的是,预设第一距离d1可以根据工艺实际能力确定,只要保证反射块131可以彼此断开即可。
示例性地,如图1和图2所示,数据线15可以与薄膜晶体管的源电极或漏电极位于同一层。栅线可以包括至少一条栅线,当栅线为多条时,多条栅线可以位于同一层或位于不同层。栅线的材质可以为不透光金属。可以理解的是,在驱动结构层中,不同的金属导电层之间可以设置绝缘层。
如图1所示,透射区可以包括第一子透射区41和第二子透射区42,第一子透射区41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子透射区42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交,示例性地,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垂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栅线可以包括第一栅线16,第一栅线16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一栅线16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子透射区4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不交叠。也就是说,第一栅线16沿第一方向X穿过子像素区域1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
相关技术中,第一栅线16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透射区41内,第一栅线16不透光,大大降低了第一透射区41的透光面积。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栅线16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子透射区4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不交叠,也就是说,第一栅线16在基底11上的正投影不再位于第一透射区41内,从而,可以增大第一透射区41的透光面积,有利于将第一透射区41用作透射区,提高第一透射区41在透射模式下的透过率。并且,第一栅线16位于反射层13背离反射侧的一侧,从而,不透光的第一栅线16不会对反射块131的反射效果产生影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反射块13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包括与第一方向X相平行的第一边界131a和第二边界131b,第一栅线16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边界131a和第二边界131b之间,第一边界131a相对于第二边界131b靠近第一栅线16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第一栅线16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边界131a的距离可以为预设第二距离d2,预设第二距离d2的范围可以为16.5μm至17.5μm(包括端点值)。示例性地,预设第二距离d2可以为16.5μm至17.5μm中的任一数值,例如,预设第二距离d2可以为16.5μm、16.9μm、17.5μm中的一个。将预设第二距离d2设置为16.5μm至17.5μm,满足相关电学性能和工艺要求,不会对显示面板带来不良影响。
可以理解的是,预设第二距离d2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子像素的尺寸具体选择确定,只要满足电学相关性能即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栅线还可以包括第二栅线17,第二栅线17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栅线17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子透射区4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不交叠。也就是说,第二栅线17沿第一方向X穿过子像素区域1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
相关技术中,第二栅线17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透射区41内,第二栅线17的材质不透光,大大降低了第一透射区41的透光面积。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栅线17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子透射区4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不交叠,也就是说,第二栅线17在基底11上的正投影不再位于第一透射区41内,从而,可以增大第一透射区41的透光面积,有利于将第一透射区41用作透射区,提高第一透射区41在透射模式下的透过率。并且,第二栅线17位于反射层13背离反射侧的一侧,从而,不透光的第二栅线17不会对反射块131的反射效果产生影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栅线17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边界131a和第二边界131b之间,第二栅线17位于第一栅线16的远离第一边界131a的一侧,第二栅线17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栅线16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可以为预设第三距离d3,预设第三距离d3的范围可以为15.3μm至17.3μm(包括端点值)。示例性地,预设第三距离d3可以为15.3μm至17.3μm中的任一数值,例如预设第三距离d3可以为15.3μm、16.3μm、17.3μm中的一个。将预设第三距离d3设置为15.3μm至17.3μm,满足相关电学性能和工艺要求,不会对显示面板带来不良影响。
可以理解的是,预设第三距离d3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子像素的尺寸具体选择确定,只要满足电学相关性能即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示,栅线可以包括第一栅线16、第二栅线17,薄膜晶体管可以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160和第二薄膜晶体管170,对应于一个子像素区域11的第一薄膜晶体管160和第二薄膜晶体管170串联并连接于数据线15和反射块131之间,对应于一个子像素区域11的第一薄膜晶体管160和第二薄膜晶体管170的栅电极分别与第一栅线16和第二栅线17连接。示例性地,第一栅线16、第二栅线17同层设置。其中,第一栅线16上设置有第一栅电极162,第二栅线17上设置有第二栅电极172。第一薄膜晶体管160还包括第一有源层161,第二薄膜晶体管170还包括第二有源层171,第一有源层16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栅电极162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第二有源层17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栅电极172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连接线1617和像素电极。数据线15与第一有源层161的一端连接,第一有源层161的另一端与连接线1617的一端连接,连接线1617的另一端与第二有源层171的一端连接,第二有源层171的另一端与像素电极连接。这样的结构形成两个串联连接的薄膜晶体管,数据线15与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电极连接,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电极与像素电极连接。第一栅线16和第二栅线17分别控制对应的薄膜晶体管导通。这样的结构,可以降低与像素电极连接的漏电极的漏电流,降低显示面板的刷新频率。可以理解的是,当采用一个薄膜晶体管时,显示面板的刷新频率较采用两个串联的薄膜晶体管的刷新频率高。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显示面板的刷新频率选择采用单栅或双栅结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存储电容,存储电容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反射块13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存储电容可以包括第一极板(图中未示出)和第二极板12,第一极板可以与第一电压线V-com连接,第二极板12可以与薄膜晶体管的源电极或漏电极位于同一层,第二极板12可以与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电极连接,反射块131可以通过第二极板12与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电极连接,如图1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上文中只是示例性地示出了双栅结构下的串联连接的两个薄膜晶体管,显示面板的显示驱动电路并不限于两个薄膜晶体管,还可以包括更多个薄膜晶体管和其它部件。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数据线15沿第二方向Y延伸,数据线15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子透射区42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不交叠。也就是说,数据线15沿第二方向Y穿过子像素区域1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
相关技术中,数据线15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透射区42内,数据线15的材质不透光,大大降低了第二透射区42的透射区域面积,导致第二透射区42无法用作透射区。本公开实施例中,数据线15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子透射区42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不交叠,数据线15在基底11上的正投影不再位于第二透射区42内,从而,可以增大第二透射区42的透射区域面积,有利于将第二透射区42用作透射区,提高第二透射区42在透射模式下的透过率。并且,数据线15位于反射层13背离反射侧的一侧,从而,数据线15不会对反射块131的反射效果产生影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反射块13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包括与第二方向Y相平行的第三边界131c和第四边界131d,数据线15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三边界131c和第四边界131d之间,第三边界131c相对于第四边界131d靠近数据线15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数据线15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与第三边界131c之间的距离为预设第四距离,预设第四距离d4的范围可以为5.8μm至7.8μm(包括端点值)。示例性地,预设第四距离d4可以为5.8μm至7.8μm中的任一数值,例如,预设第四距离d4可以为5.8μm、6.8μm、7.8μm中的一个。将预设第四距离d4设置为5.8μm至7.8μm,满足相关电学性能和工艺要求,不会对显示面板带来不良影响。
可以理解的是,预设第四距离d4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子像素的尺寸具体选择确定,只要满足电学相关性能即可。
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反射区与子像素区域11重合,从而,对于驱动结构层中的控制信号线,可以使控制信号线从子像素区域11穿过,控制信号线位于反射块131反射侧的背侧,因此不仅方便了控制信号线的分布,而且还不会影响显示面板的反射性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反射块131的朝向液晶层30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51。第一凸起51可以增加反射块131反射面的反射率,有利于改善显示面板的视角,降低视角差异和镜面反射。示例性地,第一凸起51的形貌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可以根据显示面板的视角确定第一凸起的形貌。可以理解的是,多个第一凸起51在反射块131的朝向液晶层30一侧的表面上可以均匀分布,也可以根据需要呈不均匀分布。
图3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显示面板中一个子像素区域的平面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第一绝缘层61,第一绝缘层61位于反射层13靠近基底14的一侧。第一绝缘层61的朝向液晶层30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52。从而,当在第一绝缘层51的朝向液晶层30一侧形成反射层131时,反射块131的朝向液晶层30一侧的表面可以形成多个第一凸起51。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提高反射块131的反射率,反射块131的材质可以采用金属。在金属表面形成第一凸起51的工艺较复杂。在第一绝缘层51表面形成第二凸起52,可以在沉积反射层的过程中,直接形成第一凸起51,有利于简化反射层的制备工艺,方便形成第一凸起51。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层61的材质可以包括有机材料,例如树脂材料。可以进一步简化第二凸起52的制备工艺。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第二绝缘层62,第二绝缘层62可以位于第一绝缘层61与反射层13之间。第二绝缘层62的材质可以包括无机材质,示例性地,第二绝缘层62的材质可以包括氮化硅、氧化硅、氮氧化硅中的至少一种。通过设置第二绝缘层62,可以增大反射块131的牢固性,避免反射块131剥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各子像素区域11均设置有薄膜晶体管,反射块131与对应子像素区域11内的薄膜晶体管连接,反射块131用作像素电极。如图1所示,第一绝缘层61开设有位于各子像素区域的过孔,反射块131可以通过过孔与对应子像素区域11内的薄膜晶体管连接。示例性地,过孔可以包括第一过孔71和第二过孔72,反射块131可以通过第一过孔71和第二过孔72与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12连接,第二极板12与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电极连接。从而,可以增大反射块131与薄膜晶体管的连接面积,降低连接电阻。可以理解的是,过孔的个数和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过孔的数量并不限于两个,过孔的数量可以为1个或更多个。
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透明电极21,透明电极21位于对向基板20朝向液晶层30的一侧。透明电极21可以为公共电极。反射块131被配置为与透明电极21之间形成驱动电场,以驱动反射区内的液晶偏转。反射块131的边缘与透明电极21之间形成边缘电场,以驱动透射区内的液晶偏转。
这样的方式中,反射块131可以作为像素电极,不再需要单独设置像素电极。在反射模式下,反射块131与透明电极21形成竖直方向的驱动电场,来驱动位于反射区(子像素区域)的液晶偏转,实现反射显示。在透射模式下,反射块131边缘与透明电极形成的边缘电场,来驱动位于透射区的液晶偏转,实现透射显示。
图3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显示面板中一个子像素区域的平面示意图,在图3中示出了第一绝缘层6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层6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可以与子像素区域11重合。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层61的朝向液晶层30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52,多个第二凸起52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与过孔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不交叠,具体地,多个第二凸起52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过孔7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不交叠,多个第二凸起52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与第二过孔72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不交叠。。可以理解的是,在形成过孔时,需要将过孔位置的第一绝缘层61刻蚀掉,因此,在过孔位置自然不会形成第二凸起52。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一绝缘层6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有源层16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不交叠,第一绝缘层6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有源层17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不交叠。示例性地,第一绝缘层6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薄膜晶体管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不交叠,第一绝缘层6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与第二薄膜晶体管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不交叠,从而,在形成第一绝缘层61的过程中可以避免过刻损坏薄膜晶体管。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一绝缘层61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与数据线15在基底14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第一绝缘层61避让第一薄膜晶体管、第二薄膜晶体管以及数据线15,可以防止在形成第二凸起52过程中产生过刻而损伤金属材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第三绝缘层19(也可以叫做栅绝缘层),第三绝缘层19位于第一栅线16与数据线15之间。第三绝缘层19的材质可以包括氮化硅、氧化硅、氮氧化硅中的至少一种。
图4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在另一实施例中的A-A截面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4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第二光学模组18和第一光学膜组22,第二光学模组18位于阵列基板10背离液晶层30的一侧,第一光学模组22位于对向基板20背离液晶层30的一侧。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二光学模组18背离阵列基板10一侧的背光模组300,背光模组300可以提供背光,以便显示面板可以工作在透射区。
如图4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第一取向层81和第二取向层82,第一取向层81位于反射层13朝向液晶层30的一侧,第一取向层81的取向方向的范围可以为120°至130°(包括端点值)。第二取向层82可以位于对向基板20朝向液晶层30的一侧,示例性地,第二取向层82位于透明电极21的朝向液晶层30的一侧,第二取向层82的取向方向的范围为50°至60°(包括端点值)。
第一取向层81的取向方向的范围可以为120°至130°(包括端点值),也就是说,第一取向层81的取向方向可以为120°至130°中的任意值,示例性地,第一取向层81的取向方向可以为120°、125°、130°中的一个。
第二取向层82的取向方向的范围为50°至60°(包括端点值),也就是说,第二取向层82的取向方向可以为50°至60°中的任意值,示例性地,第二取向层81的取向方向可以为50°、55°、60°中的一个。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液晶层30中,靠近第二取向层82的液晶相对于靠近第一取向层81的液晶的扭转角度为70°。这样的设置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在反射模式下的反射率。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取向层81的取向方向125°,第二取向层81的取向方向55°,从而,可以实现靠近第二取向层82的液晶相对于靠近第一取向层81的液晶的扭转角度为7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取向层81的取向方向可以为120°至130°中的任意值,第二取向层82的取向方向可以为50°至60°中的任意值,只要可以满足靠近第二取向层82的液晶相对于靠近第一取向层81的液晶的扭转角度为70°,均可以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在常规的半透半反显示面板中,反射区和非反射区(即透射区)具有不同的液晶间隙(Cell Gap),反射区和非反射区的Cell Gap相差一般在0.5μm以上,甚至2μm至3μm,为了使得反射区和非反射区形成不同的光程差,需要增加刻蚀工序进行膜层挖除,导致成本增加。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中,反射电极所在的区域可以形成反射区,相邻反射电极之间的区域可以形成透射区,这种结构的半透半反显示面板,反射区和非反射区(透射区)的光程差一致,不再需要另外的刻蚀工序进行膜层挖除,降低了半透半反显示面板的成本。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液晶层30的液晶相位延迟量可以为260nm,液晶层30对应四分之一波片。显示面板的反射区和非反射区具有相同的液晶间隙(Cell Gap),不同于常规半透半反显示面板,可以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反射率。
如图4所示,第一光学模组22位于对向基板20背离液晶层30的一侧。第一光学模组22可以包括第一偏光膜221、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和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23。第一偏光膜221、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和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23的叠设顺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只要可以实现光路入射和反射即可。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自远离对向基板20朝向靠近对向基板20的方向上,第一光学模组22包括依次叠设的第一偏光膜221、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和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23,也就是说,第一偏光膜221、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和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23依次叠层设置,第一偏光膜221远离对向基板20,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23靠近对向基板20。可以理解的是,在反射区下,环境光自第一偏光膜221侧进入第一光学模组22,并从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23射出后进入显示面板,这种结构的第一光学模组22可以提高光线的透过率,提高显示面板在反射模式下的显示效果。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偏光膜221、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和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23可以依次叠设,形成一体结构;或者,第一偏光膜221、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和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23为可以相互分离的单体。在此,对第一光学模组中包括的多个膜材是否形成一体结构不作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第一光学模组制作为一体结构,也可以将第一光学模组中的各个膜材设置为可相互分离的单个膜材。
图5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第一光学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一光学模组22包括依次叠设的第一偏光膜(PVA)221、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和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23。第一光学模组22还可以包括第一保护膜224、第一基材膜225、第二基材膜226、第一粘结层227、第二粘结层228、第三粘结层229和第一离型膜91。第一保护膜224、第一基材膜225、第一偏光膜221、第二基材膜226、第一粘结层227、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第二粘结层228、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23、第三粘结层229和第一离型膜91依次叠层设置。在使用过程中,将第一离型膜91撕下,将第三粘结层229贴附在对向基板20的背离液晶层30的一侧表面上。
图6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第一光学模组中各膜层的角度示意图。图6所示示意图为自图4所示显示面板的上侧观测的结果。图6中示出了阵列基板10的边界、对向基板20的边界以及液晶层30的边界。图6示出了第二取向层82的取向方向为55°。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对第一基材膜225进行雾度(Haze)处理,可以降低第一基材膜234的反射性能,提高第一光学模组22的透过率。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偏光膜221的吸收轴角度的范围可以为168°至172°(包括端点值),也就是说,第一偏光膜221的吸收轴角度可以为168°至172°中的任意值,示例性地,第一偏光膜221的吸收轴角度可以为168°、169°、170°、171°、172°中的一个。图3中示出的第一偏光膜221的吸收轴角度为170°。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偏光膜221的材料可以包括碘系或染料系聚酯薄膜。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的慢轴角度的范围为61°至64°(包括端点值),也就是说,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的慢轴角度可以为61°至64°中的任意值。示例性地,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的慢轴角度可以为61°、62°、62.5°、63°、64°中的一个。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550nm波长下,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的延迟量为260nm至280nm(包括端点值),例如,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的延迟量可以为260nm、270nm、280nm中的一个。图6中示出的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的慢轴角度为62.5°。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二分之一波片222的材料可以采用单轴向拉伸的聚碳酸酯膜(PC膜)。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23的慢轴角度的范围为-1°至1°(包括端点值),也就是说,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23的慢轴角度可以为-1°至1°中的任意值。示例性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23的慢轴角度可以为-1°、0°、1°中的一个。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550nm波长下,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23的延迟量为138nm至170nm(包括端点值),例如,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23的延迟量可以为138nm、148nm、158nm、168nm、170nm中的一个。图6中示出的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23的慢轴角度为0°。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四分之一波片223的材料可以采用单轴向拉伸的聚碳酸酯膜(PC膜)。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光学模组22,并将第一光学模组22设置在对向基板20的背离液晶层30的一侧,在显示面板应用于反射模式下,可以获得更高的透光率、反射率和对比度,经过测试,显示面板的反射率可以大于30%,对比度可以大于20,大大提高了显示面板在反射模式下的显示效果。
如图4所示,第二光学模组18位于阵列基板10背离液晶层30的一侧。第二光学模组18可以包括第二偏光膜181、第二二分之一波片182和第二四分之一波片183。第二偏光膜181、第二二分之一波片182和第二四分之一波片183的叠设顺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只要可以实现光路的正常出射即可。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自远离阵列基板10朝向靠近阵列基板10的方向上,第二光学模组18包括依次叠设的第二偏光膜181、第二二分之一波片182和第二四分之一波片183,也就是说,第二偏光膜181、第二二分之一波片182和第二四分之一波片183依次叠层设置,第二偏光膜181远离阵列基板10,第二四分之一波片183靠近阵列基板10。可以理解的是,在透射区,背光自第二偏光膜181侧进入第二光学模组18,并从第二四分之一波片183射出后进入显示面板,这种结构的第二光学模组18可以提高光线的透过率,提高显示面板在透射区的显示效果。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偏光膜181、第二二分之一波片182和第二四分之一波片183可以依次叠设,形成一体结构;或者,第二偏光膜181、第二二分之一波片182和第二四分之一波片183为可以相互分离的单体。在此,对第二光学模组中包括的多个膜材是否形成一体结构不作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第二光学模组制作为一体结构,也可以将第二光学模组中的各个膜材设置为可相互分离的单个膜材。
图7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第二光学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第二光学模组18包括依次叠设的第二偏光膜181、第二二分之一波片182和第二四分之一波片183。第二光学模组18还可以包括第二保护膜184、第三基材膜185、第四基材膜186、第四粘结层187、第五粘结层188、第六粘结层189和第二离型膜92。第二保护膜184、第三基材膜185、第二偏光膜181、第四基材膜186、第四粘结层187、第二二分之一波片182、第五粘结层188、第二四分之一波片183、第六粘结层189和第二离型膜92依次叠层设置。在使用过程中,将第二离型膜92撕下,将第六粘结层189贴附在阵列基板10的背离液晶层30的一侧表面上。
图8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第二光学模组中各膜层的角度示意图。图8所示示意图为自图4所示显示面板的上侧观测的结果。图8中示出了阵列基板10的边界、对向基板20的边界以及液晶层30的边界。图8示出了第一取向层81的取向方向为125°。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偏光膜181的吸收轴角度的范围可以为136°至139°(包括端点值),也就是说,第二偏光膜181的吸收轴角度可以为136°至139°中的任意值,示例性地,第二偏光膜181的吸收轴角度可以为136°、137°、138°、139°中的一个。图8中示出的第二偏光膜181的吸收轴角度为137°。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偏光膜181的材料可以包括碘系或染料系聚酯薄膜。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二分之一波片182的慢轴角度的范围为59°至62°(包括端点值),也就是说,第二二分之一波片182的慢轴角度可以为59°至62°中的任意值。示例性地,第二二分之一波片182的慢轴角度可以为59°、60°、61°、62°中的一个。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550nm波长下,第二二分之一波片182的延迟量为260nm至280nm(包括端点值),例如,第二二分之一波片182的延迟量可以为260nm、270nm、280nm中的一个。图8中示出的第二二分之一波片182的慢轴角度为60°。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二分之一波片182的材料可以采用单轴向拉伸的聚碳酸酯膜(PC膜)。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四分之一波片183的慢轴角度的范围117°至120°(包括端点值),也就是说,第二四分之一波片183的慢轴角度可以为117°至120°中的任意值。示例性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183的慢轴角度可以为117°、118°、119°、120°中的一个。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550nm波长下,第二四分之一波片183的延迟量为130nm至150nm(包括端点值),例如,第二四分之一波片183的延迟量可以为130nm、140nm、150nm中的一个。图8中示出的第二四分之一波片183的慢轴角度为118°。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四分之一波片183的材料可以采用单轴向拉伸的烷烯聚合物膜(COP膜)。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二光学模组,具有更高的透光率和对比度,可以提高显示面板透射区的显示效果。
基于前述实施例的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采用前述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上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公开,上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公开。此外,本公开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其各种变化或替换,这些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8)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阵列基板,设置有阵列排布的多个子像素区域,所述阵列基板包括基底以及设置在所述基底的一侧的多条栅线、多条数据线、多个薄膜晶体管、多个像素电极和反射层,所述反射层包括多个分别对应一个子像素区域的反射块,所述反射块形成反射区;
所述栅线、所述数据线和所述薄膜晶体管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的至少二分之一位于所述反射块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对向基板,与所述阵列基板相对设置,所述反射层朝向所述对向基板;
液晶层,位于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对向基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对应于同一所述子像素区域的所述反射块和所述像素电极为同一的反射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透射区,所述透射区对应于相邻所述反射区之间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子像素区域彼此间隔,所述子像素区域与所述反射区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子像素区域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预设第一距离,所述预设第一距离的范围为6μm至7μ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栅线包括第一栅线,所述第一栅线沿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透射区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子透射区,所述第一栅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子透射区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块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包括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平行的第一边界和第二边界,所述第一栅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边界和所述第二边界之间,所述第一边界相对于所述第二边界靠近所述第一栅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一栅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边界之间的距离为预设第二距离,所述预设第二距离的范围为16.5μm至17.5μ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栅线还包括第二栅线,所述第二栅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栅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子透射区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栅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边界和所述第二边界之间,所述第二栅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栅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为预设第三距离,所述预设第三距离的范围为15.3μm至17.3μm。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线沿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透射区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子透射区,所述数据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子透射区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块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包括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平行的第三边界和第四边界,所述数据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三边界和所述第四边界之间,所述第三边界相对于所述第四边界靠近所述数据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所述数据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边界之间的距离为预设第四距离,所述预设第四距离的范围为5.8μm至7.8μm。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块的朝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反射层靠近所述基底的一侧,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朝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以使所述反射块的朝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表面形成有多个所述第一凸起。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反射层之间,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材质包括有机材料,所述第二绝缘层的材质包括无机材料。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块与对应所述子像素区域内的所述薄膜晶体管连接;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透明电极,所述透明电极位于所述对向基板朝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所述反射块被配置为与所述透明电极之间形成驱动电场,以驱动所述反射区内的液晶偏转,所述反射块的边缘与所述透明电极之间形成边缘电场,以驱动所述透射区内的液晶偏转。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反射层靠近所述基底的一侧,所述第一绝缘层开设有位于各所述子像素区域的过孔,所述反射块通过所述过孔与对应所述子像素区域内的薄膜晶体管连接;
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朝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多个所述第二凸起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过孔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栅线包括第一栅线和第二栅线,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和第二薄膜晶体管,对应于一个所述子像素区域的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和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串联并连接于所述数据线和所述反射电极之间,对应于一个所述子像素区域的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和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一栅线和所述第二栅线连接。
1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04362.1A CN113311614B (zh) | 2021-05-31 | 2021-05-31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04362.1A CN113311614B (zh) | 2021-05-31 | 2021-05-31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11614A true CN113311614A (zh) | 2021-08-27 |
CN113311614B CN113311614B (zh) | 2023-01-24 |
Family
ID=77376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604362.1A Active CN113311614B (zh) | 2021-05-31 | 2021-05-31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311614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88963A (zh) * | 2005-06-27 | 2007-01-03 |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 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CN101135822A (zh) * | 2007-10-15 | 2008-03-05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像素结构、液晶显示阵列基板 |
US20090152555A1 (en) * | 2007-12-18 | 2009-06-18 | Dae-Jin Park | Thin film transistor display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the fabricating the same |
CN109524422A (zh) * | 2019-01-07 | 2019-03-2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反射式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2782896A (zh) * | 2021-01-29 | 2021-05-11 |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反射式的显示面板 |
-
2021
- 2021-05-31 CN CN202110604362.1A patent/CN11331161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88963A (zh) * | 2005-06-27 | 2007-01-03 |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 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CN101135822A (zh) * | 2007-10-15 | 2008-03-05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像素结构、液晶显示阵列基板 |
US20090152555A1 (en) * | 2007-12-18 | 2009-06-18 | Dae-Jin Park | Thin film transistor display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the fabricating the same |
CN109524422A (zh) * | 2019-01-07 | 2019-03-2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反射式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2782896A (zh) * | 2021-01-29 | 2021-05-11 |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反射式的显示面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11614B (zh) | 2023-01-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417700B2 (en) | Optical shee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
CN108205217B (zh) | 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 |
TWI437322B (zh) | 顯示裝置 | |
KR100439354B1 (ko) | 반사투과형 액정표시장치 | |
JP2001305995A (ja) | 表示装置用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JP4813050B2 (ja) | 表示板及びこれを含む液晶表示装置 | |
KR100639444B1 (ko) | 액정 장치 및 전자기기 | |
JP2007034308A (ja) | 液晶表示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 |
US8179507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CN101299107B (zh) | 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
US7688405B2 (en) | Reflective-transmissive 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KR20150000743A (ko) |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CN107621734B (zh) | 画素结构 | |
KR20010084736A (ko) | 반사투과형 액정표시장치용 컬러필터 형성방법 | |
JP2006039369A (ja) |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 | |
US7876402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CN113311614B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US20050157231A1 (en) | Transflective mod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US8711303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 |
US7515228B2 (en) | Display panel assembly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
CN113267926B (zh)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偏光片 | |
CN114664867A (zh) | 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KR101080704B1 (ko) | 광시야각 반사투과형 액정표시장치 | |
US10545369B2 (en) | Display device | |
US20200073183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