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93247A - 一种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构建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构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93247A
CN113293247A CN202110602842.4A CN202110602842A CN113293247A CN 113293247 A CN113293247 A CN 113293247A CN 202110602842 A CN202110602842 A CN 202110602842A CN 113293247 A CN113293247 A CN 1132932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cooling wall
section
water
water leak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0284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德全
周庆
李昌国
张秦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zho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zho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zho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zho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0284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9324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2932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932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BMANUFACTURE OF IRON OR STEEL
    • C21B7/00Blast furnaces
    • C21B7/10Cooling; Devices theref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BMANUFACTURE OF IRON OR STEEL
    • C21B5/00Making pig-iron in the blast furna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BMANUFACTURE OF IRON OR STEEL
    • C21B7/00Blast furnaces
    • C21B7/10Cooling; Devices therefor
    • C21B7/103Detection of leakages of the cooling liqui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BMANUFACTURE OF IRON OR STEEL
    • C21B7/00Blast furnaces
    • C21B7/24Test rods or other check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last Furna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构建方法,将高炉各部位分为单段或多段冷却壁;从高炉底部到顶部,每n段冷却壁串联构成一级冷却系统,将高炉炉身中下部分的冷却壁独立出来后得到新的多级冷却系统,炉身中下部分的冷却壁构建独立冷却系统;用密闭循环软水冷却新的多级冷却系统,用工业水进行开路循环冷却独立冷却系统;将炉身中下部的冷却壁独立构成独立冷却系统进行单独冷却,便于对易现损坏部位单独调控,为大高炉的炉况稳定顺行创造良好条件;本方案还优化了查漏方式,可以直观的检查和判断冷却设备的漏水情况,看水工查漏的工作环境及劳动强度降低,提高工作效率及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炉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炼铁厂大高炉于开炉投产后,在高炉冶炼强度逐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高炉中部区是高炉气流和温度变化最为剧烈的区域,冷却设备最容易出现损坏,发现炉身中下部冷却设备最易损坏,且损坏数量逐年增多。
一方面冷却设备漏水会因碳水反应分解吸热消耗高炉热量,另一方面漏出的冷却水进入炉内也会造成炉墙的局部结厚,渣皮不稳定,易频繁掉落,大量渣皮掉落进入炉缸会造成高炉炉温的急剧向凉,导致炉凉事故发生,渣皮掉落频繁造成高炉炉况难以保持稳定生产。
通过对高炉炉身中部冷却系统中某一放下进行调剂可以控制炉墙渣皮频繁掉落现象,而现有的冷却系统为一个整体闭环系统,进行调节时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冷却,可能会造成其他正常区域炉墙温度波动,影响炉况的稳定性;且整体闭环系统也不便于查漏工作;整体闭环系统在进行漏水管理时也不便,查漏的工作环境艰难及劳动强度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构建方法,基于现有的高炉冷却系统对其进行改进,得到的大高炉炉身中部分段冷却系统,有效稳定炉身下部渣皮,规整操作炉型,并提高冷却设备的查漏效率和漏水管控能力。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本方案提供一种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构建方法,包括步骤:
S1、将高炉炉身各部位分为单段或多段冷却壁;
S2、从高炉底部到顶部,每n段冷却壁串联构成一级冷却系统得到多级冷却系统;
S3、将高炉炉身中下部分的冷却壁独立出来后得到新的多级冷却系统,用高炉炉身中下部分的冷却壁构建独立冷却系统;
S4、用密闭循环软水冷却新的多级冷却系统,用工业水进行开路循环冷却独立冷却系统。
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步骤S1具体包括:
炉缸部分分为依次连接的第一段冷却壁、第二段冷却壁、第三段冷却壁和第四段冷却壁;
风口带部分为第五段冷却壁;
炉腹部分为第六段冷却壁;炉腰部分为第七段冷却壁;
炉身下部分为依次连接的第八段冷却壁和第九段冷却壁
炉身中部分为依次连接的第十段冷却壁、第十一段冷却壁和第十二段冷却壁;
炉身上部分为依次连接的第十三段冷却壁和第十四段冷却壁;
炉喉部为第十五段冷却壁。
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步骤S2具体包括:
令第一段冷却壁、第二段冷却壁、第三段冷却壁、第四段冷却壁和第五段冷却壁依次串联构成第一级冷却系统;
令第六段冷却壁、第七段冷却壁、第八冷却壁、第九段冷却壁和第十段冷却壁依次串联构成第二级冷却系统;
令第十一段冷却壁、第十二段冷却壁、第十三段冷却壁、第十四段冷却壁和第十五段冷却壁依次串联构成第三级冷却系统。
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步骤S3具体包括:
将第九段冷却壁和第十段冷却壁独立出来,第二级冷却系统中第八段冷却壁直接连接第三级冷却系统得到新的多级冷却系统;
保留第九段冷却壁和第十段冷却壁的串联方式,并增设进水管道和回水槽构成独立冷却系统。
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步骤S4具体包括:令密闭循环软水在新的多级冷却系统中按照第一级冷却系统、第二级冷却系统、第三级冷却系统的顺序进行冷却。
进一步优化方案为,在分煤器平台上增设一圈环形进水管道供第九段冷却壁进水使用、增设一圈环形回水槽令第十段出水直接回到回水槽内。
本方案工作原理:由于高炉中部区是高炉气流和温度变化最为剧烈的区域,冷却设备最容易出现损坏,炉身下部与炉身中部位置冷却壁最容易出现冷却设备漏水现象,漏水后容易形成炉墙粘接物,粘接的渣皮一旦脱落进入高炉炉缸,消耗炉缸热量,造成高炉炉温度急剧下滑,造成炉况波动;本方案将炉身中下部的冷却壁独立出来后新增独立进水管道和独立回水管道构成独立冷却系统,进行单独供水、回水的冷却工作,以便于对易现损坏部位(独立冷却系统)进行单独调控,为大高炉的炉况稳定顺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高炉中部区冷却设备最容易出现损坏,因此在第6-8段冷却壁(炉腹、炉腰部位)采用导热性能强的铜冷却壁,使用效果良好,第9段冷却壁和第10段冷却壁的铸钢冷却壁就时常出现冷却设备漏水现象,漏水后容易形成炉墙粘接物,粘接的渣皮一旦脱落进入高炉炉缸,消耗炉缸热量,造成高炉炉温度急剧下滑,造成炉况波动,需通过进行中部调剂,控制炉墙渣皮频繁掉落现象。随着强化冶炼的进行,大高炉第9段冷却壁和第10段冷却壁损坏漏点增多,冷却水进入炉内将可能造成该区域炉墙温度波动,影响炉况的稳定性。
高炉中部区密闭软水采用串联供水的方式,5段冷却壁串联在一起,不便于查漏,加之炉身中部第9-10段冷却壁处设备现场空间狭小,不利于查漏工作,不便于实现中部调节。
大高炉中部冷却系统密闭软水5段串联的连接方式难以实现对高炉中部的调剂。如果要实现对高炉炉身中部第九段冷却壁或第十段冷却壁某一个方向的水量进行调整,将只能对进出水阀门进行控制,如此便会影响整个串联的5段冷却壁的冷却水量和冷却效果,同时因为是密闭软水闭路循环,无法对调整后的水量和温差情况进行监测,水量调整还会影响整个冷却系统的水量输送平衡。
将最容易的损坏的第九段冷却壁和第十段冷却壁独立出来独立使用工业水控制,其余冷却壁仍采用密闭循环软水冷却。具体连接方式为将第八段冷却壁的出水连接到第十段冷却壁回水环管上,对第九段冷却壁新增进水,第九段冷却壁和第十段冷却壁串联方式不变,第十段冷却壁出水汇入集中回水槽流入泵站循环使用。这种连接方式将第九段冷却壁和第十段冷却壁能够独立供水,能独自进行控制。
独立冷却系统的冷却壁只有串联的2根水管,并且是工业水开路循环,可以直观地对冷却水流量和温差进行调整,根据水温差和炉墙的温度情况实施中部调节,稳定炉墙渣皮,从而保持高炉操作制度的稳定;提高查漏效率,及时控制处理,减少炉墙结;极大降低了冷却设备查漏难度,方便操作工及时准确的查找到烧损的高炉冷却设备,降低了高炉冷却壁漏水后造成炉墙结厚、炉温向凉等生产隐患。
所述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还包括漏水控制模块;漏水控制模块执行以下操作:
T1、获取独立冷却系统中各冷却壁出水喘振状态和漏水量;
T2、根据各冷却壁出水喘振状态和漏水量进行漏水判断,标记出漏水冷却壁;
T3、对标记出的漏水冷却壁进行分级得到A级漏水冷却壁、B级漏水冷却壁和C级漏水冷却壁;
T4、根据A级漏水冷却壁、B级漏水冷却壁和C级漏水冷却壁的管控策略发出各漏水冷却壁的管控指令。
进一步优化方案为,
所述A级漏水冷却壁包括漏水量≥50kg/h的漏水冷却壁;(A级漏水冷却壁为漏水严重的冷却壁,直观表现为出水喘振剧烈,明显有煤气溢出,点燃后煤气火焰长。)
所述B级漏水冷却壁包括漏水量在10-50kg/h的漏水冷却壁;(B级漏水冷却壁为漏水较严重的冷却壁,直观表现为出水不稳定,颜色发白,控水后水中有较多煤气气泡溢出,能将水中煤气点燃,如点燃后煤气火焰长度较长。)
所述C级漏水冷却壁包括漏水量≤10kg/h的漏水冷却壁。(C级漏水冷却壁为漏水轻微的冷却壁,直观表现为出水稳定,颜色略发白,控水后水中有白线,有少量煤气气泡溢出,不容易用将水中煤气点燃,如点燃后煤气火焰长度很小。)
进一步优化方案为,对A级漏水冷却壁进行标识挂牌,用三角形的铝板并刷红色油漆,挂在该冷却水管的进水阀门处,并在出水管上增设控制阀门,当漏水增大到不可控状态时可改用氮气冷却或在阀门后端进行在线灌浆堵死方式处理。
对B级漏水冷却壁进行:标识挂牌,用圆形的铝板并刷红色油漆,挂在该冷却水管的进水阀门处,并在出水管上增设控制阀门,每4小时检查一次冷却壁出水情况,看是否有漏水增大的现象,如漏水增大后将该块冷却壁升级为A级管控,当出水堵塞时临时用高压氮气进行疏通,确保正常冷却。
对C级漏水冷却壁进行标识挂牌,用方形的铝板并刷黄色油漆,挂在该冷却水管的进水阀门处,并在出水管上增设控制阀门,每4小时检查一次冷却壁出水情况,观察出水状态是否稳定,是否有漏水增大现象,如果漏水增大升级为B级管控,如运行稳定采取小幅控水的方式尽量提高冷却强度,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漏水不严重时,可维持一定的冷却强度,可进行养护观察;漏水严重时,直接进行断水灌浆,完全进行外部喷水冷却。同时应加强冷却壁出水及风口的监测频次,避免烧漏。应尽量争取多发挥冷却壁的冷却作用,能养护先养护,为高炉强化冶炼稳创造条件。
大高炉炉身中部第九段冷却壁和第十段冷却壁水冷管损坏较多,为尽量延长漏水冷却壁使用寿命,大高炉没有采取漏水后立即灌浆堵死的处理方式,采用控水冷却的方式进行维护控制,为更好地维护漏水冷却壁的安全稳定运行,炼铁厂根据冷却壁出水喘振的不同状态,进行分级管控。既要保证高炉的正常生产,又要达到减少漏水入炉的生产需要。
本方案对于大高炉炉身中下部优化了查漏方式,可以直观的检查和判断冷却设备的漏水情况,对不同等级的漏水冷却壁进行针对性处理,看水工作人员查漏的工作环境及劳动强度降低,工作效率及安全性大大提高。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一种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构建方法,将炉身中下部的冷却壁独立出来后新增独立进水管道和独立回水管道构成独立冷却系统,进行单独供水、回水的冷却工作,以便于对易现损坏部位(独立冷却系统)进行单独调控,为大高炉的炉况稳定顺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立冷却系统的冷却壁只有串联的2根水管,并且是工业水开路循环,可以直观地对冷却水流量和温差进行调整,根据水温差和炉墙的温度情况实施中部调节,稳定炉墙渣皮,从而保持高炉操作制度的稳定;提高查漏效率,及时控制处理,减少炉墙结;极大降低了冷却设备查漏难度,方便操作工及时准确的查找到烧损的高炉冷却设备,降低了高炉冷却壁漏水后造成炉墙结厚、炉温向凉等生产隐患。
2、本发明一种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构建方法,整体闭环系统中炉体水温差经常超标,实施中部调节改水后炉体水温差平均温度降低,且炉身中部平均水温差大大减小。
3、本发明一种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构建方法,基于大高炉炉身中部分段冷却系统优化了查漏方式,可以直观的检查和判断冷却设备的漏水情况,对不同等级的漏水冷却壁进行针对性处理,看水工作人员查漏的工作环境及劳动强度降低,工作效率及安全性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方法获得的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第一段冷却壁,2-第二段冷却壁,3-第三段冷却壁,4-第四段冷却壁,5-第五段冷却壁,6-第六段冷却壁,7-第七段冷却壁,8-第八段冷却壁,9-第九段冷却壁,10-第十段冷却壁,11-第十一段冷却壁,12-第十二段冷却壁,13-第十三段冷却壁,14-第十四段冷却壁,15-第十五段冷却壁,16-进水管道,17-回水管道,18-环形进水管道,19-环形回水槽,20-冷却管组,21-第三级冷却系统的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提供对本发明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发明。在其他实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发明,未具体描述公知的结构、电路、材料或方法。
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的提及意味着: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含在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出现的短语“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不一定都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可以以任何适当的组合和、或子组合将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组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示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示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这里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出的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高”、“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
炼铁厂大高炉于2010年10月6日开炉投产,2016年中修时更换了炉身下部第9段冷却壁。2019年在高炉冶炼强度逐渐提高的情况下,炉身下部第9-10段冷却设备损坏数量增多。一方面漏水会因碳水反应分解吸热消耗高炉热量,另一方面冷却水进入炉内也会造成炉墙的局部结厚,渣皮不稳定,易频繁掉落,大量渣皮掉落进入炉缸会造成高炉炉温的急剧向凉,导致炉凉事故发生,2019年4月、5月就因渣皮掉落频繁从而造成高炉炉况难以保持稳定生产。
高炉2010年投产时密闭循环软水设计流量2772m3/h(设计日铁水产量4000吨)。2019年11-12月,高炉日均铁水产量4800-5100吨,冷却水温差达到10℃以上,现有的冷却水量无法满足高强度冶炼。
2019年,随着强化冶炼的进行,大高炉9-10段冷却壁损坏漏点增多。冷却水进入炉内将可能造成该区域炉墙温度波动,影响炉况的稳定性。
为稳定炉身下部渣皮,规整操作炉型,并提高冷却设备的查漏效率,炼铁厂经过研究讨论,使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对大高炉冷却系统进行改造;
一种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构建方法,包括步骤:
S1、将高炉炉身各部位分为单段或多段冷却壁;
炼铁厂中炉缸部分为依次连接的第一段冷却壁1、第二段冷却壁2、第三段冷却壁3和第四段冷却壁4;风口带部分为第五段冷却壁5;
炉腹部分为第六段冷却壁6;炉腰部分为第七段冷却壁7;
炉身下部分为依次连接的第八段冷却壁8和第九段冷却壁9
炉身中部分为依次连接的第十段冷却壁10、第十一段冷却壁11和第十二段冷却壁12;
炉身上部分为依次连接的第十三段冷却壁13和第十四段冷却壁14;
炉喉部为第十五段冷却壁15。
S2、从高炉底部到顶部,每n段冷却壁串联构成一级冷却系统得到多级冷却系统;
炼铁厂中第一段冷却壁1、第二段冷却壁2、第三段冷却壁3、第四段冷却壁4和第五段冷却壁5依次串联构成第一级冷却系统;
令第六段冷却壁6、第七段冷却壁7、第八段冷却壁8、第九段冷却壁9和第十段冷却壁10依次串联构成第二级冷却系统;
令第十一段冷却壁11、第十二段冷却壁12、第十三段冷却壁13、第十四段冷却壁14和第十五段冷却壁15依次串联构成第三级冷却系统。
S3、将高炉炉身中下部分的冷却壁独立出来后得到新的多级冷却系统,用高炉炉身中下部分的冷却壁构建独立冷却系统;
现将第九段冷却壁和第十段冷却壁10独立出来,第二级冷却系统中第八冷却壁8直接连接第三级冷却系统得到新的多级冷却系统;
保留第九段冷却壁和第十段冷却壁10的串联方式,并增设进水管道和回水槽构成独立冷却系统;在分煤器平台上增设一圈环形进水管道18供第九段冷却壁进水使用、增设一圈环形回水槽19令第十段冷却壁10出水直接回到环形回水槽19内。
由于炼铁厂大高炉没有能够满足大高炉中部冷却水流量的工业水源,炼铁厂在利用原停产的小高炉部分设施的基础上,更换供水高压泵电机、新增供水主管和回水主管、环形回水槽,工业水从小高炉泵站通过供水主管对大高炉炉身中部冷却设备进行开路循环冷却,回水经回水总管返回循环水池,经冷却塔降温后循环使用。此次新增工业水流量达到3380m3/h,最初设计流量为2772m3/h,改用工业水后具备实施中部调剂的基础。
S4、用密闭循环软水冷却新的多级冷却系统,用工业水进行开路循环冷却独立冷却系统。
令密闭循环软水在新的多级冷却系统中按照第一级冷却系统、第二级冷却系统、第三级冷却系统的顺序进行冷却。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区别在于,所述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还包括漏水控制模块;漏水控制模块执行以下操作:
T1、获取独立冷却系统中各冷却壁出水喘振状态和漏水量;
T2、根据各冷却壁出水喘振状态和漏水量进行漏水判断,标记出漏水冷却壁;
T3、对标记出的漏水冷却壁进行分级得到A级漏水冷却壁、B级漏水冷却壁和C级漏水冷却壁;
T4、根据A级漏水冷却壁、B级漏水冷却壁和C级漏水冷却壁的管控策略发出各漏水冷却壁的管控指令。
所述A级漏水冷却壁包括漏水量≥50kg/h的漏水冷却壁;
所述B级漏水冷却壁包括漏水量在10-50kg/h的漏水冷却壁;
所述C级漏水冷却壁包括漏水量≤10kg/h的漏水冷却壁。
对A级漏水冷却壁进行标识挂牌,用三角形的铝板并刷红色油漆,挂在该冷却水管的进水阀门处,并在出水管上增设控制阀门,当漏水增大到不可控状态时可改用氮气冷却或在阀门后端进行在线灌浆堵死方式处理。
对B级漏水冷却壁进行:标识挂牌,用圆形的铝板并刷红色油漆,挂在该冷却水管的进水阀门处,并在出水管上增设控制阀门,每4小时检查一次冷却壁出水情况,看是否有漏水增大的现象,如漏水增大后将该块冷却壁升级为A级管控,当出水堵塞时临时用高压氮气进行疏通,确保正常冷却。
对C级漏水冷却壁进行标识挂牌,用方形的铝板并刷黄色油漆,挂在该冷却水管的进水阀门处,并在出水管上增设控制阀门,每4小时检查一次冷却壁出水情况,观察出水状态是否稳定,是否有漏水增大现象,如果漏水增大升级为B级管控,如运行稳定采取小幅控水的方式尽量提高冷却强度,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根据以上实施中部调剂、分段控制冷却系统的技术方案,对炉身第九段冷却壁和第十段冷却壁单独供水,并于2020年3月年例修时完成改造,达到了稳定炉身渣皮,提高查漏效率的效果,为大高炉的炉况稳定顺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改水前炉体水温差经常超过10℃,实施中部调节改水后炉体水温差平均5.5℃,第九段冷却壁和第十段冷却壁的平均水温差<2.5℃。
改进后,第九段冷却壁和第十段冷却壁漏点都能够及时发现,并控水处理,将冷却壁漏水对炉况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2020年3月到2020年12月底共查出第九段冷却壁漏水水冷管16根,查出和第十段冷却壁漏水水冷管9根。
改进后,减少冷却壁漏入炉,高炉炉型更规整,炉况更稳定,大高炉实现长周期稳产高产。改进前后燃料比对比:2019年为燃料比579Kg/t(煤比113Kg/t),2020年3月中部调剂改进后,2020年4-11月燃料比降至570Kg/t(煤比127Kg/t)。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S1、将高炉炉身各部位分为单段或多段冷却壁;
S2、从高炉底部到顶部,每n段冷却壁串联构成一级冷却系统得到多级冷却系统;
S3、将高炉炉身中下部分的冷却壁独立出来后得到新的多级冷却系统,用高炉炉身中下部分的冷却壁构建独立冷却系统;
S4、用密闭循环软水冷却新的多级冷却系统,用工业水进行开路循环冷却独立冷却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具体包括:
炉缸部分分为依次连接的第一段冷却壁、第二段冷却壁、第三段冷却壁和第四段冷却壁;
风口带部分为第五段冷却壁;
炉腹部分为第六段冷却壁;炉腰部分为第七段冷却壁;
炉身下部分为依次连接的第八段冷却壁和第九段冷却壁
炉身中部分为依次连接的第十段冷却壁、第十一段冷却壁和第十二段冷却壁;
炉身上部分为依次连接的第十三段冷却壁和第十四段冷却壁;
炉喉部为第十五段冷却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具体包括:
令第一段冷却壁、第二段冷却壁、第三段冷却壁、第四段冷却壁和第五段冷却壁依次串联构成第一级冷却系统;
令第六段冷却壁、第七段冷却壁、第八段冷却壁、第九段冷却壁和第十段冷却壁依次串联构成第二级冷却系统;
令第十一段冷却壁、第十二段冷却壁、第十三段冷却壁、第十四段冷却壁和第十五段冷却壁依次串联构成第三级冷却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具体包括:
将第九段冷却壁和第十段冷却壁独立出来,第二级冷却系统中第八冷却壁直接连接第三级冷却系统得到新的多级冷却系统;
保留第九段冷却壁和第十段冷却壁的串联方式,并增设进水管道和回水槽构成独立冷却系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具体包括:令密闭循环软水在新的多级冷却系统中按照第一级冷却系统、第二级冷却系统、第三级冷却系统的顺序进行冷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分煤器平台上增设一圈环形进水管道供第九段冷却壁进水使用、增设一圈环形回水槽令第十段出水直接回到回水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还包括漏水控制模块;漏水控制模块执行以下操作:
T1、获取独立冷却系统中各冷却壁出水喘振状态和漏水量;
T2、根据各冷却壁出水喘振状态和漏水量进行漏水判断,标记出漏水冷却壁;
T3、对标记出的漏水冷却壁进行分级得到A级漏水冷却壁、B级漏水冷却壁和C级漏水冷却壁;
T4、根据A级漏水冷却壁、B级漏水冷却壁和C级漏水冷却壁的管控策略发出各漏水冷却壁的管控指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A级漏水冷却壁包括漏水量≥50kg/h漏水冷却壁;A级漏水冷却壁为漏水严重的冷却壁,直观表现为出水喘振剧烈,明显有煤气溢出,点燃后煤气火焰长
所述B级漏水冷却壁包括漏水量在10-50kg/h的漏水冷却壁;
所述C级漏水冷却壁包括漏水量≤10kg/h的漏水冷却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漏水分级管控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A级漏水冷却壁进行:标识挂牌,用三角形的铝板并刷红色油漆,挂在该冷却水管的进水阀门处,并在出水管上增设控制阀门,当漏水增大到不可控状态时可改用氮气冷却或在阀门后端进行在线灌浆堵死方式处理;
对B级漏水冷却壁进行:标识挂牌,用圆形的铝板并刷红色油漆,挂在该冷却水管的进水阀门处,并在出水管上增设控制阀门,每4小时检查一次冷却壁出水情况,看是否有漏水增大的现象,如漏水增大后将该块冷却壁升级为A级漏水冷却壁进行管控,当出水堵塞时临时用高压氮气进行疏通;
对C级漏水冷却壁进行标识挂牌,用方形的铝板并刷黄色油漆,挂在该冷却水管的进水阀门处,并在出水管上增设控制阀门,每4小时检查一次冷却壁出水情况,观察出水状态是否稳定,是否有漏水增大现象,如果漏水增大将该块冷却壁升级为B级漏水冷却壁进行管控,如运行稳定采取小幅控水方式。
CN202110602842.4A 2021-05-31 2021-05-31 一种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构建方法 Pending CN1132932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02842.4A CN113293247A (zh) 2021-05-31 2021-05-31 一种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构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02842.4A CN113293247A (zh) 2021-05-31 2021-05-31 一种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构建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93247A true CN113293247A (zh) 2021-08-24

Family

ID=77326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02842.4A Pending CN113293247A (zh) 2021-05-31 2021-05-31 一种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构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93247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35778A (zh) * 2022-05-07 2022-07-12 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高炉用冷却壁工业冷却水与煤气分离处理方法
TWI790089B (zh) * 2022-01-07 2023-01-11 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冷卻水切換接管裝置及其操作方法
WO2023142213A1 (zh) * 2022-01-27 2023-08-03 江苏省沙钢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炉边缘气流稳定性的控制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9415A (ja) * 1981-07-27 1983-02-04 Nippon Steel Corp 高炉炉体のステ−ブ冷却方法
CN201785412U (zh) * 2009-11-05 2011-04-06 河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高炉铜冷却壁热负荷调剂装置
CN203295528U (zh) * 2013-05-22 2013-11-20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三段式可调节水量的高炉软水冷却系统
CN103820594A (zh) * 2014-02-26 2014-05-28 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高炉炉体分段式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
CN104789723A (zh) * 2015-04-14 2015-07-22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 一种高炉炉体结构及其灌浆造衬方法
CN105838834A (zh) * 2016-05-17 2016-08-10 鞍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炉冷却系统改造方法
CN107385131A (zh) * 2017-09-01 2017-11-24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一种应对炉腹炉腰炉身下部瞬时大热量冲击的高炉软水冷却方法
TWI657144B (zh) * 2018-05-28 2019-04-21 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高爐爐體的冷卻系統
CN212357277U (zh) * 2020-03-06 2021-01-15 阳春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炉分段式冷却结构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9415A (ja) * 1981-07-27 1983-02-04 Nippon Steel Corp 高炉炉体のステ−ブ冷却方法
CN201785412U (zh) * 2009-11-05 2011-04-06 河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高炉铜冷却壁热负荷调剂装置
CN203295528U (zh) * 2013-05-22 2013-11-20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三段式可调节水量的高炉软水冷却系统
CN103820594A (zh) * 2014-02-26 2014-05-28 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高炉炉体分段式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
CN104789723A (zh) * 2015-04-14 2015-07-22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 一种高炉炉体结构及其灌浆造衬方法
CN105838834A (zh) * 2016-05-17 2016-08-10 鞍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炉冷却系统改造方法
CN107385131A (zh) * 2017-09-01 2017-11-24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一种应对炉腹炉腰炉身下部瞬时大热量冲击的高炉软水冷却方法
TWI657144B (zh) * 2018-05-28 2019-04-21 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高爐爐體的冷卻系統
CN212357277U (zh) * 2020-03-06 2021-01-15 阳春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炉分段式冷却结构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伍世辉等: "韶钢1号高炉优化高炉操作延长冷却壁寿命实践", 《南方金属》 *
汤葆熙: "关于高炉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有关问题的讨论", 《炼铁》 *
潘钊彬: "高炉软水冷却系统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炼铁》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0089B (zh) * 2022-01-07 2023-01-11 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冷卻水切換接管裝置及其操作方法
WO2023142213A1 (zh) * 2022-01-27 2023-08-03 江苏省沙钢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炉边缘气流稳定性的控制方法
CN114735778A (zh) * 2022-05-07 2022-07-12 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高炉用冷却壁工业冷却水与煤气分离处理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93247A (zh) 一种高炉中部分段冷却系统构建方法
CN105698529B (zh) 改进型侧吹熔池熔炼炉
CN205782910U (zh) 一种烧结用的多自由度式喷吹装置及烧结装置
CN109321699B (zh) 一种高炉空料线停炉不放残铁烧掉风口区死焦堆的方法
CN101614394A (zh) 多种类高低热值燃气稳定燃烧方法及其装置
CN105841496A (zh) 用于侧吹浸没燃烧熔池熔炼装置的喷枪
JP2008231529A (ja) 高炉への気体還元材吹込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高炉の操業方法
CN108088252A (zh) 一种喷吹辅助烧结法用燃气浓度精准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4251632U (zh) 一种高炉冷却设备
CN107355783A (zh) 一种烧结用的多自由度式喷吹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4884577A (zh) 排气流动调节器和具有该调节器的管道交叉装置及相关方法
CN206486481U (zh) 一种新型流化床气化炉排渣装置
CN109680118A (zh) 同轴双超音速氧流集束氧枪
CN212077100U (zh) 一种转炉氧枪系统
CN212339973U (zh) 侧吹喷枪和具有其的冶金熔炼设备
CN105838834B (zh) 一种高炉冷却系统改造方法
CN205642013U (zh) 用于侧吹浸没燃烧熔池冶金炉的喷枪以及具有它的冶金炉
CN106086262B (zh) 一种软水分配装置
CN207062310U (zh) 高炉喷吹燃料喷枪
CN207661761U (zh) 用于垃圾焚烧锅炉循环流化床的布风系统
CN207180370U (zh) 一种复合多元自冷式熔炼喷枪
CN203159642U (zh) 一种高炉风量调节装置
CN108120289B (zh) 一种时序型的燃气喷吹装置及燃气喷吹方法
CN111910035A (zh) 一种改进型顶燃式热风炉的快速凉炉方法
CN214830443U (zh) 一种高炉冷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