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咬合再定位装置治疗2类3类错颌畸形的隐形矫正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错颌畸形矫正方法,具体地涉及一种采用咬合再定位装置治疗2类和3类错颌畸形的隐形矫正方法。
背景技术
咀嚼器官是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神经肌肉系统、颞下颌关节和咬合结构组成,很明显该器官能执行不同的功能,如咀嚼、言语、呼吸、吞咽、姿势、美学、以及压力控制的磨牙症和紧咬牙。考虑到口颌系统会处于动态变化的情况,人类想要获得稳定的咬合关系,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尖牙控制;2、后部充足的垂直距离;3、平缓的咬合平面或咬合曲线;4、稳定的尖窝咬合关系。
而2类牙齿错颌畸形的咬合特征却刚好与上述条件相违,较低的后部垂直距离,咀嚼时不能获得良好的后部咬合支撑,高陡且深的咬合平面,导致颞下颌关节一般处于后退位,给关节腔造成压力的同时也失去了尖牙的控制和稳定的尖窝关系,故2类牙齿错颌畸形的咬合实际上是一个不稳定的后退位。为了解决2类牙齿错颌畸形这种颌位,目前的方法是先制作传统的咬合板,确定咬合关系后再进行修复或正畸治疗。然而,传统咬合板是一个覆盖着整个上牙列或下牙列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树脂垫,如图1所示,患者佩戴时有一定的不适感,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制作咬合板,仅通过旋转的方式打开修复空间,即剪刀式开咬合效应,如图2所示,其增加垂直距离获得的后部空间实质上很少,还会造成前牙开咬合,使下颌顺时针旋转和向下后移位,会对关节有超负荷的风险,尤其是2类高角患者中。此外,传统咬合板与对颌接触区为一平面,没有尖窝形状,进食时需从口腔内取出,不能帮助更好的咀嚼和形成良好的肌肉记忆功能,也不能在佩戴咬合板的同期进行正畸治疗。
3类错颌畸形的咬合特征是:1、下颌前突,分为骨骼性下颌前突、功能性下颌前突、及混合性下颌前突;2、前齿部是交叉咬合,即反覆合咬合,反覆盖。并且3类错颌畸形的颌曲线过于平坦,后部垂直距离低,不能获得充足的后部支撑,大部分病案咬合高度低,固有口腔空间变小,舌低位常见,因下颌向前突出,不能获得好的尖牙控制与稳定的尖窝关系,少部分案例虽然后部垂直距离不低,发育充分,但为了打开前牙部分的锁结关系,仍然需要增加后牙区的垂直咬合距离,以打开前牙部分的锁结关系,利于颞下颌关节回复正常位置,利于被移动的牙齿移动。3类错颌畸形按患者侧貌可分为2种类型:1、短颜型(强肌肉型),如图3所示,其咬合高度低,反覆盖显著,下颌易向前向上移位,髁突则向后、向下移位。2、长颜型(弱肌肉型),如图4所示,反覆盖浅,口腔周围肌肉功能弱,尤其舌低位常见,下颌易向前向下移位,髁突则向前、向下移位。目前,在3类错颌畸形临床正畸过程中,为解除前牙区的反咬合关系,打开锁结,通常在双侧上或下颌磨牙区的个别牙齿上用粘接树脂垫高,但此方法打开咬合的高度有限,不能获得稳定的后部支撑和咬合,也不能改变咬合曲线,且易破损、脱落。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咬合再定位装置治疗2类3类错颌畸形的隐形矫正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咬合再定位装置治疗2类3类错颌畸形的隐形矫正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咬合再定位装置分别固定于双侧下颌或上颌后牙区,再取上下颌全口模型,灌制石膏模型后扫描,所获得的STL文件传递至隐形矫治设计软件,制备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所述的咬合再定位装置为具有正确牙齿形态的双侧树脂联冠,咬合再定位装置的长度均为3-4颗后牙的正确牙齿的长度和,咬合再定位装置1的一侧设置有尖窝结构。
所述隐形矫正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前牙部分的矫治
将咬合再定位装置分别固定安装于双侧下颌或上颌牙的后牙区牙冠上,使之与后牙区成为一个整体,在矫治过程中作为强支抗手段来移动前牙部分,再对前牙部分的各个牙位进行伸长、压低、旋转或排齐;经过上述矫治,能使2类错颌畸形中的上下前牙区建立正常的覆合覆盖关系;能使3类错颌畸形中的上下前牙区建立对刃或浅覆合浅覆盖关系;本步骤中采用咬合再定位装置与隐形矫治器牙套配合使用,用以调磨咬合再定位装置与对颌后牙区的咬合接触关系。
步骤二、采用咬合再定位装置对后牙区进行矫治
经过步骤一的矫治,2类错颌畸形已经建立了正常的前牙覆合覆盖关系,3类错颌畸形中的前牙区建立了对刃或浅覆合浅覆盖关系;在此基础上,继续佩戴咬合再定位装置和步骤一中后期制作的隐形矫治器牙套;
其中2类错颌畸形的隐形矫治是伸长下颌后牙区,整平下颌咬合曲线的同时建立紧密的上下咬合接触关系;具体的,在被移动牙的颊、舌面近牙龈处粘接拉钩,用橡皮圈越过隐形矫治器牙套的咬合面,分别挂在颊、舌面近牙龈处已粘接的拉钩上,进行牙齿的伸长;直到牙齿与上牙列产生接触为止,从而形成平缓的咬合平面,使得口腔后部形成充足的垂直距离。
其中3类错颌畸形的隐形矫治是远中竖直并倾斜下颌后牙区,并与上颌后牙区的咬合再定位装置形成咬合接触;具体的,继续配合上下颌的3类橡皮圈牵引技术,下颌会进一步后退,上下前牙区会继续关闭,覆合覆盖会进一步加深并趋向理想化,而后牙区的垂直距离会进一步缩小,此时需要对上颌的咬合再定位装置进行调磨调低,以让上下前牙区趋向达到理想的覆合覆盖关系;咬合再定位装置的树脂联冠由最前牙位到最后牙位形成逐渐向上的咬合曲线,且咬合再定位装置与下牙列构成咬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形成稍向上弯曲的咬合曲线;
步骤三、对上下颌牙齿位置进行精细调整
由于步骤一和步骤二中采用了咬合再定位装置,稳定了上下牙位之间的咬合关系,本步骤中采用隐形矫治器对残留的牙齿位置不正的情形进行精细调整,简单调整后即完成正畸治疗。
进一步地,2类错颌畸形中咬合再定位装置的高度是下颌前伸后得到的后牙区的垂直高度,两侧的咬合再定位装置分别安装固定于左右两侧下颌后牙区牙冠,所述尖窝结构位于咬合再定位装置的上部。
进一步地,3类错颌畸形中咬合再定位装置的高度为让下颌后退到上下前牙区打开锁结后,后牙区所得到的垂直距离,两侧的咬合再定位装置分别安装固定于左右两侧上颌后牙区牙冠上,所述尖窝结构位于咬合再定位装置的下面。
进一步地,步骤一中前牙的矫治时间为4-6个月。
进一步地,所述咬合再定位装置上粘接有拉钩,可以帮助进行牙齿的矫治程序,比如针对拔牙病例,用橡皮圈辅助尖牙向后移动,并且还能为前牙向后移动提供最大的支抗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咬合再定位装置上粘接有托槽,在咬合再定位装置不覆盖7牙位的情况下,粘接托槽可以矫治7牙位的位置不正,还可以通过调整咬合再定位装置的咬合面,达到压低或自然伸长上颌后牙区的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在2、3类错颌畸形隐形矫正治疗中,由于采用了咬合再定位装置,简化了治疗步骤,减少了治疗时间,降低了隐形矫治器牙套的使用量,为患者减轻痛苦的同时,还为其节约了治疗费用。
2、2类错颌畸形隐形矫正治疗中,定位装置仅覆盖下颌双侧后牙区牙冠,体积相较于传统的咬合板更小,故舒适度更高;又因具有正常的牙齿形态且佩戴着饮食,在具有充足后部支撑的情况下,能增加固有口腔体积,改善舌低位,帮助更好的咀嚼,减少矫治过程中肌力及咬合力对被移动牙齿的影响,有加速牙齿移动的效果。
3、3类错颌畸形隐形矫正治疗中,定位装置仅覆盖上颌双侧后牙区牙冠,体积小舒适度较高,打开前牙区的锁结,更有利于颞下颌关节的复位,育成;又因有正常牙齿形态且能戴着饮食,有充足的后部支撑,增大了固有口腔,改善了舌低位,帮助更好的咀嚼,能更快更好的形成正常的咀嚼肌的神经肌肉功能,减少矫治过程中肌力及咬合力对被移动牙齿的影响,有加速牙齿移动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咬合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传统咬合板具有的剪刀式开咬合效应图;
图3是3类短颜型错颌畸形示意图;
图4是3类长颜型错颌畸形示意图;
图5是1类、2类、3类咬颌型示意图。
图6是2类错颌畸形采用的咬合再定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是2类错颌畸形采用的咬合再定位装置安装俯视图;
图8是2类错颌畸形采用的咬合再定位装置安装侧视图;
图9是2类错颌畸形采用的咬合再定位装置与上牙列构成尖窝咬合关系、并形成平缓的咬合平面示意图;
图10是2类错颌畸形安装咬合再定位装置后使得口腔后部形成充足的垂直距离示意图;
图11是2类错颌畸形中拉钩的安装示意图;
图12是2类错颌畸形中托槽的安装示意图
图13是3类错颌畸形采用的咬合再定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4是3类错颌畸形采用的咬合再定位装置安装仰视图;
图15是3类错颌畸形安装咬合再定位装置与下牙列构成尖窝咬合关系、并形成后牙区稍向上弯曲的咬合曲线示意图;
图16是3类错颌畸形中拉钩的安装示意图;
图17是3类错颌畸形中托槽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1、定位装置,2、尖窝结构,3、咬合平面,4、咬合曲线,5、拉钩,6、托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
如图5所示,分别为3种咬颌型态的示意图,其中左边的为1类正常咬颌型,中间的为2类错颌畸形,右边的为3类错颌畸形。
2类错颌畸形具有较低的后部垂直距离,以及高陡且深的咬合平面,导致颞下颌关节一般处于后退位,给关节腔造成压力的同时也失去了尖牙的控制和稳定的尖窝关系。
3类错颌畸形的颌曲线过于平坦,后部垂直距离低,不能获得充足的后部支撑,咬合高度低,固有口腔空间变小,舌低位常见,因下颌向前突出,不能获得好的尖牙控制与稳定的尖窝关系。
实施例一:2类错颌畸形的隐形矫正方法
首先制备咬合再定位装置1,咬合再定位装置1为具有正确牙齿形态的双侧树脂联冠,两侧咬合再定位装置1的长度均为3或4颗后牙的正确牙齿的长度和,咬合再定位装置1的高度视下颌向前伸以后所获得的后部咬合距离的不同而有所增减,咬合再定位装置1的上部设置有尖窝结构2,如图6所示。
两侧咬合再定位装置1分别固定于双侧下颌后牙区,再取上下颌全口模型,灌制石膏模型后扫描,所获得的STL文件传递至隐形矫治设计软件,进行多步骤的隐形矫正设计,最后形成STL设计文件输出到3D打印机打印母模,再在母模上压制透明高分子材料形成无托槽隐形矫正器,具体的隐形矫正步骤如下:
步骤一、前牙部分的矫治
如图7、8所示,将咬合再定位装置1固定安装于双侧下颌后牙区牙冠,使之与下颌的后牙成为一个整体,在矫治过程中作为强支抗手段来移动前牙部分,从而解决了常规矫治中不易获得强支抗,中度支抗的弊端。再通过对前牙部分的各个牙位进行伸长、压低、旋转或排齐,经过上述矫治,使2类错颌畸形中的上下前牙区建立正常的覆合覆盖关系;这个过程中,可根据矫治需要在咬合再定位装置1上粘接拉钩来辅助上下尖牙向远中移动,比如拔除双尖牙病例,或用橡皮圈行2类牵引或辅助上牙列向远中移动。
前牙的矫治时间为4-6个月,在此期间采用咬合再定位装置1与隐形矫治器牙套配合使用,选择性地调磨咬合再定位装置1与上颌后牙区的咬合接触情况。
让上颌牙位与咬合再定位装置1有接触,这样对上颌牙位有压低的作用,从而轻松地解决了上颌后牙压低的问题,避免了在后序矫治阶段伸长下颌后牙区的同时又需压低上后牙的矛盾;由于经历了4-6个月的时间,也就是颞颌关节与肌肉的适应时间,因此人体更能建立正确、舒适的神经肌肉反馈,适应并改建了相应的骨骼及结构,且能戴着咬合再定位装置1饮食,更能建立稳定的咬合关系,利于牙齿的移动,加速了矫治速度。
步骤二、采用咬合再定位装置1对后牙区进行矫治
2类错颌畸形的隐形矫治重点是伸长下颌后牙区,整平下颌咬合曲线的同时建立紧密的上下咬合接触关系,经过步骤一的矫治,上下颌位置已经稳定,上下前牙区建立了正常的覆合覆盖关系,在此基础上,可以继续佩戴咬合再定位装置1和步骤一中后期制作的隐形矫治器牙套。此时逐步去掉下颌后牙区的咬合再定位装置1,然后在被移动牙的颊、舌面近牙龈处粘接拉钩,用橡皮圈越过隐形矫治器牙套的咬合面,分别挂在颊、舌侧近牙龈处粘接的拉钩上,进行牙位伸长,直到牙齿与上牙列产生接触为止;并使咬合再定位装置1与上牙列构成稳定的尖窝咬合关系,从而形成后牙区稍向上弯曲的的咬合平面3,使得口腔后部形成充足的垂直距离,如图9、10所示。
在此阶段可对上颌的牙齿根据诊断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矫治移动,这个过程对于下颌不需要制作新隐形矫治器牙套,大大节省了成本并减少了矫治时间。
步骤三、对上下颌牙齿位置进行精细调整
本步骤中采用隐形矫治器对残留的牙齿位置不正的情形进行精细调整,简单调整后即完成正畸治疗。
本阶段的矫治则是上下颌牙齿位置的进一步精细调整,这个矫治阶段已不需要太多的隐形矫治器牙套就能结束矫治,相对来说已非常简单,这得益于步骤一和步骤二中采用了咬合再定位装置1,稳定了上下牙位之间的咬合关系,避免了常规隐形矫治因咬合关系不稳定而难以精细调整牙齿,导致患者满意度差或病例易复发的窘境。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咬合再定位装置1上可以粘接拉钩5,可以帮助进行牙齿的矫治程序,比如针对拔牙病例,用橡皮圈辅助尖牙向后移动,并且还能为前牙向后移动提供最大的支抗作用。又比如咬合再定位装置1上粘接的拉钩5与对颌牙齿上粘接的拉钩5,行2类橡皮圈牵引或辅助移动上颌牙齿。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咬合再定位装置1上可以粘接托槽6,在咬合再定位装置1不覆盖7牙位的情况下,粘接托槽6可以矫治7牙位的位置不正,还可以通过调整咬合再定位装置1的咬合面,达到压低或自然伸长上颌后牙区的目的。
2类错颌畸形的隐形矫正方法,先用下颌咬合再定位技术,通过下颌逆时针旋转,使其向前下移动,从而获得后部空间,不会造成开咬合的同时,还能解除关节后退位对关节区的过压力;还可以通过调整咬合再定位装置1的咬合面,达到压低或自然伸长上颌后牙区的目的。
实施例二:3类错颌畸形的隐形矫正
首先制备咬合再定位装置1,咬合再定位装置1为具有正确牙齿形态的双侧树脂联冠,两侧咬合再定位装置1的长度均为3或4颗后牙的正确牙齿的长度和,咬合再定位装置1的高度视让下颌后退到上下前牙区打开锁结后,后牙区所得到的垂直距离高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咬合再定位装置1的下部设置有尖窝结构2,如图13所示。
两侧咬合再定位装置1分别固定于双侧上颌后牙区,再取上下颌全口模型,灌制石膏模型后扫描,所获得的STL文件传递至隐形矫治设计软件,进行多步骤的隐形矫正设计,最后形成STL设计文件输出到3D打印机打印母模,再在母模上压制透明高分子材料形成无托槽隐形矫正器,具体的隐形矫正步骤如下:
步骤一、前牙部分的矫治
如图14所示,将咬合再定位装置1分别固定安装于双侧上颌的后牙区牙冠,使之与上颌的后牙成为一个整体,在矫治过程中作为强支抗手段来移动前牙部分,从而解决了常规矫治中不易获得强支抗,中度支抗的弊端。再通过对前牙部分的各个牙位进行伸长、压低、旋转或排齐,经过上述矫治,使3类错颌畸形中的上下前牙区建立对刃或浅覆合浅覆盖关系;这个过程中,可根据矫治需要在咬合再定位装置1上粘接拉钩5来辅助上下尖牙向远中移动,比如拔除双尖牙病例,或用橡皮圈行3类牵引或辅助下牙列向远中移动,如图16所示。
前牙的矫治时间为4-6个月,在此期间采用咬合再定位装置1与隐形矫治器牙套配合使用,并选择性的调磨咬合再定位装置1与下颌后牙区的咬合接触情况,让下颌牙位与咬合再定位装置1有接触,这样对下颌牙位有压低的作用,解决了隐形矫治器压低后牙难的问题,而常规隐形矫治器压低后牙需配合具有侵袭性的支抗钉技术。由于经历了4-6个月的颞颌关节与肌肉的适应时间,人体更能建立正确、舒适的神经肌肉反馈,适应并改建了相应的骨骼及结构,且能戴着该装置饮食,更能建立稳定的咬合关系,利于牙齿的移动,加速了矫治速度。
步骤二、采用咬合再定位装置1对后牙区进行矫治
3类错颌畸形的隐形矫治重点是远中竖直并倾斜下颌后牙区,并与上颌后牙区的咬合再定位装置1形成咬合接触;经过步骤一的矫治,3类错颌畸形中的前牙区建立了对刃或浅覆合浅覆盖关系,在此基础上,继续佩戴咬合再定位装置1和步骤一中后期制作的隐形矫治器牙套。
具体的,继续配合上下颌的3类橡皮圈牵引技术,下颌会进一步后退,上下前牙区会继续关闭,覆合覆盖会进一步加深并趋向理想化,而后牙区的垂直距离会进一步缩小,此时需要对上颌的咬合再定位装置1进行调磨调低,以让上下前牙区趋于理想的覆合覆盖关系;咬合再定位装置1的树脂联冠由最前牙位到最后牙位形成逐渐弯向上的咬合曲线4,且咬合再定位装置1与下牙列构成咬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形成稍向上弯曲的咬合曲线4,如图15所示。
步骤三、对上下颌牙齿位置进行精细调整
本步骤中采用隐形矫治器对残留的牙齿位置不正的情形进行精细调整后,简单调整后即完成正畸治疗。
本阶段的矫治则是上下颌牙齿位置进一步的精细调整,这个矫治阶段不需要太多的隐形矫治器牙套就能结束矫治,相对来说已非常简单,这得益于步骤一和步骤二中采用了咬合再定位装置1,稳定了上下颌之间的咬合关系,避免了常规隐形矫治因咬合关系不稳定而难以精细调整牙齿,导致患者满意度差或病例易复发的窘境。
进一步地,如图16所示,再定位装置1上可以粘接拉钩5,可以帮助进行牙齿的矫治程序,比如针对拔牙病例,用橡皮圈辅助尖牙向后移动,并且还能为前牙向后移动提供最大的支抗作用。又比如咬合再定位装置1上粘接的拉钩5与对颌牙齿上粘接的拉钩5,行3类橡皮圈牵引或辅助移动下颌牙齿。
进一步地,如图17所示,咬合再定位装置1上可以粘接托槽6,在咬合再定位装置1不覆盖7牙位的情况下,粘接托槽6可以矫治7牙位的位置不正,还可以通过调整咬合再定位装置1的咬合面,达到压低或自然伸长上颌后牙区的目的。
3类错颌畸形的隐形矫正方法,先用下颌咬合再定位技术,通过下颌顺时针旋转的同时,使其向后移动,直到前牙区打开锁结为止,从而获得后部空间,解除关节的强迫前伸位,还可以通过调整定位装置1的咬合面,达到压低或自然伸长下颌后牙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