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86250B - 音信号处理方法及音信号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音信号处理方法及音信号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86250B
CN113286250B CN202110178003.4A CN202110178003A CN113286250B CN 113286250 B CN113286250 B CN 113286250B CN 202110178003 A CN202110178003 A CN 202110178003A CN 113286250 B CN113286250 B CN 1132862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signal
control signal
sound signal
signal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7800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86250A (zh
Inventor
渡边隆行
桥本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Corp filed Critical Yamah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2862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862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862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862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15/00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15/08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reverberation or echo sou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SSTEREOPHONIC SYSTEMS 
    • H04S7/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Control arrangements, e.g. balance control
    • H04S7/30Control circuits for electronic adaptation of the sound field
    • H04S7/305Electronic adaptation of stereophonic audio signals to reverberation of the listening 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7/00Public address system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LSPEECH ANALYSIS TECHNIQUES OR SPEECH SYNTHESIS;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OR VOICE PROCESSING TECHNIQUES; SPEECH OR AUDIO CODING OR DECODING
    • G10L19/00Speech or audio signals analysis-synthesis techniques for redundancy reduction, e.g. in vocoders; Coding or decoding of speech or audio signals, using source filter models or psychoacoustic analysis
    • G10L19/008Multichannel audio signal coding or decoding using interchannel correlation to reduce redundancy, e.g. joint-stereo, intensity-coding or matrixing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15/00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15/08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reverberation or echo sound
    • G10K15/1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reverberation or echo sound using electronic time-delay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9/00Monitoring arrangements;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R29/001Monitoring arrangements;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loudspeak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3/00Circuits for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SSTEREOPHONIC SYSTEMS 
    • H04S3/00Systems employing more than two channels, e.g. quadraphonic
    • H04S3/008Systems employing more than two channels, e.g. quadraphonic in which the audio signals are in digital form, i.e. employing more than two discrete digital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SSTEREOPHONIC SYSTEMS 
    • H04S7/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Control arrangements, e.g. balance control
    • H04S7/30Control circuits for electronic adaptation of the sound fiel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27/00Details of public address [PA] systems covered by H04R27/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27/007Electronic adaptation of audio signals to reverberation of the listening space for P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30/00Signal processing covered by H04R,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groups
    • H04R2430/01Aspects of volume control, not necessarily automatic, in sound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SSTEREOPHONIC SYSTEMS 
    • H04S2400/00Details of stereophonic systems covered by H04S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groups
    • H04S2400/01Multi-channel, i.e. more than two input channels, sound reproduction with two speakers wherein the multi-channel information is substantially preser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SSTEREOPHONIC SYSTEMS 
    • H04S2400/00Details of stereophonic systems covered by H04S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groups
    • H04S2400/13Aspects of volume control, not necessarily automatic, in stereophonic sound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udiology, Speech & Language Patholog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ircuit For Audible Band Transducer (AREA)
  • Reverberation, Karaoke And Other Acoust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现针对电子乐器等的期望的声场的辅助。音信号处理方法对音信号进行线输入,对所述线输入的音信号进行音量控制,根据所述音量控制的音信号而生成初始反射音模拟信号。

Description

音信号处理方法及音信号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针对所输入的音信号进行处理的音信号处理方法及音信号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音乐厅等设施中,对各种音乐类型(Genre)的音乐进行演奏。如上所述的设施要求多样的音响特性(例如回响特性)。
但是,为了使音乐厅内的回响特性物理地变化,例如需要使顶棚移动等而使音响空间的大小发生变化,需要非常大规模的设备。
因此,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声场控制装置,通过FIR(Finite ImpulseResponse)滤波器对由传声器取得的音进行处理而生成回响音,从在音乐厅内设置的扬声器输出该回响音,由此进行辅助声场的处理。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284493号公报
但是,电子乐器等如果使用由传声器拾音到的音而进行声场的辅助,则有时无法实现期望的声场的辅助。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实现针对电子乐器等的期望的声场的辅助的音信号处理方法及音信号处理装置。
音信号处理方法对音信号进行线输入,对所述线输入的音信号进行音量控制,根据所述音量控制的音信号而生成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
发明的效果
音信号处理方法能够实现针对电子乐器等的期望的声场的辅助。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间的透过斜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声场辅助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音信号处理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4(A)是表示在滤波器系数所使用的脉冲响应的时间波形中的音的种类的分类例的示意图,图4(B)是表示在FIR滤波器24A中设定的滤波器系数的时间波形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在FIR滤波器24A中设定的脉冲响应的示意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空间620和室62之间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声场辅助系统的最小结构的框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间的透过斜视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间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声场辅助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音信号处理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声场辅助系统的最小结构的框图。
图13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3的空间的透过斜视图。
图14是表示声场辅助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音信号处理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音信号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17是表示音信号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18是表示音信号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19是表示音信号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意地表示构成空间的室62的透过斜视图。图2是表示声场辅助系统1的结构的框图。
室62构成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空间。音源61存在于室62之中的前方的舞台60上。室62的后方相当于听众就坐的观众席。此外,室62的形状及音源的配置等并不限定于图1的例子。本发明的音信号处理方法及音信号处理装置无论是何种形状的空间,都能够提供期望的声场,能够实现比以往更丰富的音像及空间的扩展。
声场辅助系统1在室62内具有指向性传声器11A、指向性传声器11B、指向性传声器11C、无指向性传声器12A、无指向性传声器12B、无指向性传声器12C、扬声器51A、扬声器51B、扬声器51C、扬声器51D、扬声器61A、扬声器61B、扬声器61C、扬声器61D、扬声器61E、及扬声器61F。
扬声器61A、扬声器61B、扬声器61C、扬声器61D、扬声器61E及扬声器61F与输出回响音控制信号的第1扬声器相对应。扬声器51A、扬声器51B、扬声器51C及扬声器51D与输出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的第2扬声器相对应。
图1所示的指向性传声器及无指向性传声器的数量分别为3个。但是,声场辅助系统1只要具有至少1个传声器即可。另外,扬声器的数量也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数量。声场辅助系统1只要具有至少1个扬声器即可。
指向性传声器11A、指向性传声器11B及指向性传声器11C主要对舞台上的音源61的音进行拾音。
无指向性传声器12A、无指向性传声器12B及无指向性传声器12C设置于顶棚。无指向性传声器12A、无指向性传声器12B及无指向性传声器12C对包含音源61的直接音及室62内的反射音等在内的室62内的整体的音进行拾音。
扬声器51A、扬声器51B、扬声器51C及扬声器51D设置于室62的壁面。扬声器61A、扬声器61B、扬声器61C、扬声器61D、扬声器61E及扬声器61F设置于室62的顶棚。但是,在本发明中,传声器及扬声器的设置位置并不限定于该例。
在图2中,声场辅助系统1在图1所示的结构的基础上,还具有音信号处理部10和存储器31。音信号处理部10主要由CPU及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构成。音信号处理部10在功能上,具有音信号取得部21、增益调整部22、混频器23、FIR(Finite ImpulseResponse)滤波器24A、FIR滤波器24B、电平设定部25A、电平设定部25B、矩阵混频器26、延迟调整部28、输出部27、脉冲响应取得部151及电平平衡调整部152。音信号处理部10是本发明的音信号处理装置的一个例子。
构成音信号处理部10的CPU读出在存储器31中存储的动作用程序,对各结构进行控制。CPU通过该动作用程序,在功能上构成脉冲响应取得部151及电平平衡调整部152。此外,动作用程序并不是必须存储于存储器31。CPU例如可以每次从未图示的服务器下载动作用程序。
图3是表示音信号处理部10的动作的流程图。首先,音信号取得部21取得音信号(S11)。音信号取得部21从指向性传声器11A、指向性传声器11B、指向性传声器11C、无指向性传声器12A、无指向性传声器12B及无指向性传声器12C取得音信号。音信号取得部21在取得了模拟信号的情况下,变换为数字信号而输出。
增益调整部22对通过音信号取得部21从指向性传声器11A、指向性传声器11B、指向性传声器11C、无指向性传声器12A、无指向性传声器12B及无指向性传声器12C取得的音信号的增益进行调整。增益调整部22例如将与音源61接近的位置的指向性传声器的增益设定得高。此外,增益调整部22在实施方式1中不是必须的结构。
混频器23对从指向性传声器11A、指向性传声器11B及指向性传声器11C取得的音信号进行混频。另外,混频器23将混频后的音信号分配给多个信号处理系统。混频器23将所分配的音信号输出至FIR滤波器24A。另外,混频器23对从无指向性传声器12A、无指向性传声器12B及无指向性传声器12C取得的音信号进行混频。混频器23将混频后的音信号输出至FIR滤波器24B。
在图2的例子中,混频器23将从指向性传声器11A、指向性传声器11B及指向性传声器11C取得的音信号匹配于扬声器51A、扬声器51B、扬声器51C及扬声器51D而在4个信号处理系统中进行混频。另外,混频器23将从无指向性传声器12A、无指向性传声器12B及无指向性传声器12C取得的音信号在4个信号处理系统中进行混频。该1个信号处理系统对应于扬声器61A至扬声器61F。此后,与扬声器61A至扬声器61F对应的4个信号处理系统称为第1系统。与扬声器51A、扬声器51B、扬声器51C及扬声器51D对应的4个信号处理系统称为第2系统。
此外,信号处理系统的数量并不限定于该例子。也可以将从无指向性传声器12A、无指向性传声器12B及无指向性传声器12C取得的音信号匹配于扬声器61A、扬声器61B、扬声器61C、扬声器61D、扬声器61E及扬声器61F而分配给6个第1系统。此外,混频器23在实施方式1中不是必须的结构。
此外,混频器23也可以具有EMR(Electronic Microphone Rotator)的功能。EMR是通过使固定的传声器和扬声器之间的传递函数在时间上变化,从而将反馈环的频率特性平坦化的方法。EMR是将传声器和信号处理系统之间的连接关系时时刻刻进行切换的功能。混频器23以对从指向性传声器11A、指向性传声器11B及指向性传声器11C取得的音信号的输出目标进行切换的方式输出至FIR滤波器24A。或者,混频器23以对从无指向性传声器12A、无指向性传声器12B及无指向性传声器12C取得的音信号的输出目标进行切换的方式输出至FIR滤波器24B。由此,混频器23能够将在室62中从扬声器至传声器的音响反馈系统的频率特性平坦化。
接下来,脉冲响应取得部151分别对FIR滤波器24A及FIR滤波器24B的滤波器系数进行设定(S12)。
在这里,关于在滤波器系数中设定的脉冲响应数据进行说明。图4(A)是表示在滤波器系数所使用的脉冲响应的时间波形中的音的种类的分类例的示意图,图4(B)是表示在FIR滤波器24A中设定的滤波器系数的时间波形的示意图。图5(A)、图5(B)是表示在FIR滤波器24B中设定的滤波器系数的时间波形的示意图。
如图4(A)所示,脉冲响应能够区分为在时间轴上排列的直接音、初始反射音及回响音。而且,在FIR滤波器24A中设定的滤波器系数如图4(B)所示,根据脉冲响应中的除了直接音及回响音以外的初始反射音的部分进行设定。在FIR滤波器24B中设定的滤波器系数如图5(A)所示,根据脉冲响应中的除了直接音及初始反射音以外的回响音进行设定。此外,FIR滤波器24B也可以如图5(B)所示,根据脉冲响应中的除了直接音以外的初始反射音和回响音进行设定。
脉冲响应的数据存储于存储器31。脉冲响应取得部151从存储器31取得脉冲响应的数据。但是,脉冲响应的数据并不是必须存储于存储器31。脉冲响应取得部151例如可以每次从未图示的服务器等下载脉冲响应的数据。
脉冲响应取得部151可以取得预先仅将初始反射音剪切出的脉冲响应的数据,设定于FIR滤波器24A。或者,脉冲响应取得部151也可以取得包含直接音、初始反射音及回响音在内的脉冲响应的数据,仅将初始反射音剪切出而设定于FIR滤波器24A。同样地,脉冲响应取得部151在仅使用回响音的情况下,可以取得预先仅将回响音剪切出的脉冲响应的数据,设定于FIR滤波器24B。或者,脉冲响应取得部151也可以取得包含直接音、初始反射音及回响音在内的脉冲响应的数据,仅将回响音剪切出而设定于FIR滤波器24B。
图6是示意地表示空间620和室62之间的关系的俯视图。如图6所示那样,脉冲响应的数据是在成为再现声场的对象的音乐厅或者教堂等规定的空间620预先测定出的。例如,脉冲响应的数据是在音源61的位置处发出测试音(脉冲音),通过传声器进行拾音而测定出的。
脉冲响应的数据可以在空间620的任意位置处取得。但是,初始反射音的脉冲响应的数据优选使用在壁面的附近设置的指向性传声器进行测定。初始反射音是到来方向的明确的反射音。因此,脉冲响应的数据通过在壁面的附近设置的指向性传声器进行测定,由此能够致密地取得对象空间的反射音数据。另一方面,回响音是音的到来方向不确定的反射音。因此,回响音的脉冲响应的数据可以通过在上述壁面的附近设置的指向性传声器进行测定,也可以使用不同于初始反射音的其他无指向性传声器进行测定。
FIR滤波器24A对图2的上部的信号的流动即第2系统的4个音信号分别卷积(convolve)不同的脉冲响应的数据。此外,在存在多个信号处理系统的情况下,FIR滤波器24A及FIR滤波器24B可以针对每个信号处理系统进行设置。例如,FIR滤波器24A可以具有4个。
如上所述,在使用设置于壁面的附近的指向性传声器的情况下,脉冲响应的数据是通过针对每个信号处理系统分别设置的指向性传声器进行测定的。例如,如图6所示那样,针对与朝向舞台60而设置于右后方的扬声器51D相对应的信号处理系统,脉冲响应的数据是通过朝向舞台60在右后方的壁面的附近设置的指向性传声器510D进行测定的。
FIR滤波器24A对第2系统各自的音信号卷积脉冲响应的数据(S13)。FIR滤波器24B在图2的下部的信号的流动即第1系统各自的音信号中卷积脉冲响应的数据(S13)。
FIR滤波器24A通过对所输入的音信号卷积所设定的初始反射音的脉冲响应的数据,从而生成对规定的空间的初始反射音进行了再现的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FIR滤波器24B通过对所输入的音信号卷积所设定的回响音的脉冲响应的数据,从而生成对规定的空间的回响音进行了再现的回响音控制信号。
电平设定部25A进行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的电平调整(S14)。电平设定部25B进行回响音控制信号的电平调整(S14)。
电平平衡调整部152对电平设定部25A及电平设定部25B的电平调整量进行设定。
电平平衡调整部152参照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及回响音控制信号各自的电平,对两者的电平平衡进行调整。例如,电平平衡调整部152对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之中的在时间上最后的成分的电平和回响音控制信号之中的在时间上最初的成分的电平之间的平衡进行调整。或者,电平平衡调整部152也可以对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之中的在时间上后半部分的多个成分的功率和回响音控制信号之中的在时间上前半部分的成分的功率之间的平衡进行调整。由此,电平平衡调整部152能够单独地控制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及回响音控制信号的音,与所要应用的空间相匹配地控制为适当的平衡。
接下来,矩阵混频器26将所输入的音信号分配给针对每个扬声器的输出系统。矩阵混频器26将第1系统的回响音控制信号分配给扬声器61A至扬声器61F的各输出系统,输出至延迟调整部28。第2系统由于已经与输出系统对应,因此矩阵混频器26将第2系统的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直接输出至延迟调整部28。
此外,矩阵混频器26也可以进行各输出系统的增益调整及频率特性的调整等。
延迟调整部28根据音源61和多个扬声器之间的距离,对延迟时间进行调整(S15)。例如,延迟调整部28在多个扬声器中,音源61和扬声器之间的距离越短,将延迟时间设定得越小。由此,延迟调整部28能够与多个扬声器相距音源61的位置相应地,对从多个扬声器输出的回响音控制信号及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的相位进行调整。
输出部27将从延迟调整部28输出的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及回响音控制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另外,输出部27对模拟信号进行放大。输出部27将放大的模拟信号输出至对应的扬声器(S16)。
根据以上的结构,音信号处理部10取得音信号,取得脉冲响应,将所述脉冲响应之中的初始反射音的脉冲响应卷积于所述音信号,将卷积了所述初始反射音的脉冲响应的音信号作为实施了与回响音控制信号不同的其他处理的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进行输出。由此,音信号处理部10实现比以往丰富的音像和空间的扩展。
在实施方式1中,例如也能够设为以下的结构,在各个结构中能够实现以下所示的作用效果。
(1-1)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信号处理方法,其取得音信号,取得脉冲响应,将所述脉冲响应之中的初始反射音的脉冲响应卷积于所述音信号而生成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
图7是表示与上述信号处理方法相对应的音信号处理部10A的结构的框图。音信号处理部10A具有:音信号取得部21A,其从指向性传声器11A取得音信号;脉冲响应取得部151A,其取得脉冲响应;以及处理部204A,其将所述脉冲响应之中的初始反射音的脉冲响应卷积于所述音信号,将卷积了所述初始反射音的脉冲响应的音信号作为实施了与回响音控制信号不同的其他处理的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而输出至扬声器51A。
音信号取得部21A具有与图2所示的音信号取得部21相同的功能。脉冲响应取得部151A具有与图2的脉冲响应取得部151相同的功能。处理部204A具有图2的FIR滤波器24A及输出部27的功能。
音信号处理部10A与图2的音信号处理部10同样地,实现比以往丰富的音像和空间的扩展。
(1-2)可以是处理部将所述脉冲响应之中的回响音的脉冲响应卷积于所述音信号而生成不包含直接音的回响控制信号,对所述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及所述回响控制信号分别实施不同的信号处理,将所述回响控制信号输出至第1扬声器(上述的第1系统的扬声器),将所述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输出至第2扬声器(上述的第2系统的扬声器)。
但是,在实际的室中具有比图1所示的例子更多的扬声器。输出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的第2扬声器(上述的第2系统的扬声器)之中的、在第1扬声器(上述的第1系统的扬声器)的附近设置的扬声器可以输出回响音控制信号。即,第2系统的多个扬声器之中的、在第1系统的扬声器的附近设置的扬声器可以在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的基础上还输出回响音控制信号。
反之,第1扬声器(上述的第1系统的扬声器)之中的、在壁面的附近设置的扬声器可以输出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即,第1系统的多个扬声器之中的、在第2系统的扬声器的附近设置的扬声器可以在回响音控制信号的基础上还输出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
由此,能够通过适当的能量平衡对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和回响音控制信号的音进行调整。
(1-3)也可以是所述第1扬声器为宽指向性,所述第2扬声器为窄指向性。
如上所述,初始反射音是到来方向明确的反射音,有助于形成主观印象。因此,第2扬声器使用窄指向性是有效的,能够提高对象空间的初始反射音的控制性。
另一方面,回响音是音的到来方向不确定的反射音,有助于空间的音效。因此,第1扬声器使用宽指向性是有效的,能够提高对象空间的回响音的控制性。
(1-4)优选与第1扬声器相比,每1个第2扬声器的电平高。
与上述同样地,与在空间内多重反射的回响音相比初始反射音的反射次数少。因此,初始反射音的能量高于回响音的能量。因此,通过提高每1个第2扬声器的电平,从而能够提高初始反射音所具有的附带主观印象的效果,能够提高初始反射音的控制性。
(1-5)优选与第1扬声器相比第2扬声器的数量少。
与上述同样地,通过减少第2扬声器的个数,从而能够抑制额外的扩散音能量的上升。即,能够抑制从第2扬声器输出的初始反射音在室内扩散而形成回响,能够抑制听众听到初始反射音的回响音。
(1-6)优选第1扬声器设置于室内的顶棚,第2扬声器设置于室内的侧方。
第2扬声器设置于与听众接近的位置即室内的侧方,由此容易控制听众听到初始反射音,能够提高初始反射音的控制性。另外,第1扬声器设置于室内的顶棚,由此能够抑制根据听众的位置而产生回响音的差异。
(1-7)处理部优选对所述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和所述回响音控制信号之间的电平平衡进行调整。
处理部通过单独地调整电平平衡,从而能够通过适当的能量平衡对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及回响音控制信号的音进行调整。
(1-8)音信号取得部优选分别取得用于生成所述回响音控制信号的第1音信号和用于卷积所述初始反射音的脉冲响应的第2音信号。第1音信号是指与上述的第1系统相对应的音信号(从无指向性传声器12A、无指向性传声器12B及无指向性传声器12C取得的音信号),第2音信号是指与上述的第2系统相对应的音信号(从指向性传声器11A、指向性传声器11B及指向性传声器11C取得的音信号)。
回响音容易受到室内的音效(sound vibrations)的影响。初始反射音容易受到音源的音的影响。因此,优选第1音信号例如对室内的音的整体进行拾音,第2音信号以高的SN比对音源的音进行拾音。
(1-9)优选所述第1音信号通过无指向性传声器进行拾音,所述第2音信号通过指向性传声器进行拾音。
与上述同样地,第1音信号优选例如使用无指向性传声器对室内的音的整体进行拾音。第2音信号优选例如使用指向性传声器以高的SN比对音源的音进行拾音。
(1-10)所述指向性传声器优选与所述无指向性传声器相比接近音源。
与上述同样地,第2音信号优选以高的SN比对音源的音进行拾音,因此指向性传声器优选与音源接近。
(1-11)所述脉冲响应优选在规定空间的壁面使用指向性传声器而取得。
脉冲响应通过在壁面的附近设置的指向性传声器进行测定,由此能够更高精度地取得对象空间的反射音。
[实施方式2]
参照图8、图9、图10及图11对实施方式2的声场辅助系统1A进行说明。图8是示意地表示空间620的透过斜视图。图9是俯视观察空间620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声场辅助系统1A的结构的框图。
图11是表示音信号处理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在该例中,设想到音源61在舞台60上进行移动、或者多个音源61存在于舞台60上。此外,关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说明。
声场辅助系统1A如图8及图9所示,具有扬声器52A、扬声器52B、扬声器52C、扬声器52D、扬声器52E、扬声器53A、扬声器53B、扬声器53C、扬声器53D及扬声器53E。
在该例中,如图8、图9所示,扬声器52A、扬声器52B、扬声器52C、扬声器52D及扬声器52E属于将第2-1系统的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输出的第2-1扬声器组520(朝向舞台60而与中心相比处于左侧)。另外,在该例中,扬声器53A、扬声器53B、扬声器53C、扬声器53D及扬声器53E属于将第2-2系统的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输出的第2-2扬声器组530(朝向舞台60而与中心相比处于右侧)。图9所示的单点划线表示第2-1扬声器组520,双点划线表示第2-2扬声器组530。
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第2-1扬声器组520的扬声器52A、扬声器52B、扬声器52C、扬声器52D及扬声器52E汇总而称为第2-1扬声器组520的扬声器。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第2-2扬声器组530的扬声器53A、扬声器53B、扬声器53C、扬声器53D及扬声器53E汇总而称为第2-2扬声器组530的扬声器。
声场辅助系统1A如图8及图9所示,在室62内具有指向性传声器13A、指向性传声器13B、指向性传声器13C、指向性传声器13D、指向性传声器14A、指向性传声器14B、指向性传声器14C及指向性传声器14D。
在该例中,指向性传声器13A、指向性传声器13B、指向性传声器13C及指向性传声器13D在图8及图9所示的X1方向(左右方向)排列而设置于顶棚。另外,在该例中,指向性传声器14A、指向性传声器14B、指向性传声器14C及指向性传声器14D在图8及图9所示的X1方向(左右方向)排列而设置于顶棚。另外,指向性传声器14A、指向性传声器14B、指向性传声器14C及指向性传声器14D与指向性传声器13A、指向性传声器13B、指向性传声器13C及指向性传声器13D相比相对于Y1方向(前后方向)而配置于后方(在从侧面观察舞台60时为观众席侧)。
指向性传声器13A、指向性传声器13C、指向性传声器14A及指向性传声器14C如图9所示,与第2-1扬声器组520的扬声器相对应。即,基于由指向性传声器13A、指向性传声器13C、指向性传声器14A及指向性传声器14C拾音到的音信号而生成第2-1系统的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另外,指向性传声器13B、指向性传声器13D、指向性传声器14B及指向性传声器14D与第2-2扬声器组530的扬声器相对应。即,基于由指向性传声器13B、指向性传声器13D、指向性传声器14B及指向性传声器14D拾音到的音信号而生成第2-2系统的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
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指向性传声器13A、指向性传声器13C、指向性传声器14A及指向性传声器14C汇总而称为与第2-1扬声器组520相对应的指向性传声器。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指向性传声器13B、指向性传声器13D、指向性传声器14B及指向性传声器14D汇总而称为与第2-2扬声器组530相对应的指向性传声器。
如图10所示,声场辅助系统1A的音信号处理部10A是从实施方式1的声场辅助系统1中除了FIR滤波器24B及电平设定部25B以外的结构。但是,在实施方式2中,也可以具有FIR滤波器24B及电平设定部25B,生成回响音控制信号。在该情况下,回响音控制信号可以输出至扬声器52A至扬声器53E的任意者,也可以从其他扬声器输出。
音信号取得部21从与第2-1扬声器组520相对应的指向性传声器及与第2-2扬声器组530相对应的指向性传声器取得音信号(参照图10)。
增益调整部22对从与第2-1扬声器组520相对应的指向性传声器及与第2-2扬声器组530相对应的指向性传声器分别取得的音信号的增益进行调整(参照图11、S101)。
在该例中,增益调整部22对与第2-1扬声器组520分别对应的各个指向性传声器及与第2-2扬声器组530对应的各个指向性传声器设定不同的增益。
与第2-1扬声器组520相对应的指向性传声器之中的、在左右方向上距第2-1扬声器组520的扬声器(例如,扬声器52A)的距离越近,增益调整部22将音信号的增益设定得越高。
另外,增益调整部22将与第2-1扬声器组520相对应的指向性传声器之中的、在前后方向(图9的纸面的左右方向)上从侧面观察舞台60时的前方侧(图9的纸面右侧)的指向性传声器的音信号的增益设定为,与距观众席的距离近侧(图9的纸面左侧)的指向性传声器的音信号的增益相比低。
与上述同样地,与第2-2扬声器组530相对应的指向性传声器之中的、在左右方向上距第2-2扬声器组530的扬声器(例如,扬声器53A)的距离越近,增益调整部22将音信号的增益设定得越高。
另外,增益调整部22将与第2-2扬声器组530相对应的指向性传声器之中的、在前后方向(图9的纸面的左右方向)上从侧面观察舞台60时的前方侧(图9的纸面右侧)的指向性传声器的音信号的增益设定为,与距观众席的距离近侧(图9的纸面左侧)的指向性传声器的音信号的增益相比低。
增益调整部22例如将指向性传声器14A的增益设定为0dB,将指向性传声器13A的增益设定为-1.5dB,将指向性传声器14C的增益设定为-3.0dB,将指向性传声器13C的增益设定为-4.5dB。
增益调整部22例如将指向性传声器14D的增益设定为0dB,将指向性传声器13D的增益设定为-1.5dB,将指向性传声器14B的增益设定为-3.0dB,将指向性传声器13B的增益设定为-4.5dB。
混频器23对从与第2-1扬声器组520相对应的指向性传声器分别取得的音信号进行混频(参照图11、S102)。混频器23将混频后的音信号匹配于与第2-1扬声器组520的扬声器数量相对应的数量(例如为5个)而分配给多个(在图8及图9中为5个)信号处理系统。另外,混频器23对从与第2-2扬声器组530相对应的指向性传声器分别取得的音信号进行混频。混频器23将混频后的音信号匹配于与第2-2扬声器组530的扬声器数量相对应的数量(例如为5个)而分配给多个(在图8及图9中为5个)信号处理系统。
在实际空间中,音像定位根据直接音、初始反射音的到来方向、电平、反射音的密度而变化。即,观众席中的音源61的音像定位依赖于音源61的舞台60中的位置。例如,如果音源61朝向舞台60向左侧移动,则在观众席中从左方向到来的直接音和初始反射音电平相对地提高,因此音像朝向舞台60而定位于左侧。多个指向性传声器之中的距扬声器的距离越近,增益调整部22将音信号的增益设定得越高,由此与音源61的舞台60中的位置相应地对初始反射音的电平进行控制,实现与实际空间中的现象接近的音像定位。
延迟调整部28与多个指向性传声器和扬声器之间的距离相应地对延迟时间进行调整。例如,延迟调整部28在多个指向性传声器中,指向性传声器和扬声器之间的距离越短,将延迟时间设定得越小。由此,由多个扬声器输出的初始反射音的时间差与音源61和扬声器之间的距离相应地得到再现。
另外,声场辅助系统1A通过将指向性传声器在左右方向排列多个,从而在舞台60上的大范围取得音源61的音。由此,声场辅助系统1A即使不检测音源61的位置,也能够以与实际空间接近的状态反映与音源61的位置相对应的初始反射音的电平。
此外,在实际空间中,如果音源61远离观众席侧,则初始反射音的电平也会降低。增益调整部22在前后方向上,将远离观众席的扬声器的音信号的增益设定得低,由此实现实际空间中的音的音效。
另外,在实际空间中,如果音源61远离观众席侧,则直接音从音源61到达至观众席的时间变长。因此,通过延迟调整部28将输出至远离观众席的扬声器的初始反射音信号的延迟时间设定得大,由此声场辅助系统1A更准确地实现实际空间中的音的音效。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2的声场辅助系统1A在音源61在舞台60上移动或者存在多个音源61的情况下,通过与音源和扬声器的位置关系相应地对指向性传声器的增益进行设定,从而即使不另行取得音源61的位置信息,也能够生成与音源61的位置相对应的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因此,声场辅助系统1能够有效地实现音像定位,实现比以往丰富的音像和空间的扩展。
此外,指向性传声器的音信号的增益的值并不限定于该例。另外,通过将远离观众席的扬声器的音信号的增益与接近观众席的扬声器的音信号的增益相比设定得低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例。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声场辅助系统1A中,使用8个指向性传声器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指向性传声器的数量可以小于8个、也可以大于或等于9个。另外,指向性传声器的位置也不限定于该例。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声场辅助系统1A中,以5个第2-1扬声器组520的扬声器及5个第2-2扬声器组530的扬声器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扬声器组的数量可以大于或等于3个,属于各扬声器组的扬声器的数量只要大于或等于1个即可。另外,扬声器的位置也不限定于该例。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声场辅助系统1A中,也可以使1个指向性传声器例如与第2-1扬声器组520及第2-2扬声器组530这两者对应。在该情况下,与第2-1扬声器组520(第2-1系统)相对应的音信号的增益和与第2-2扬声器组530(第2-2系统)相对应的音信号的增益可以不同。
在实施方式2中,例如也能够设为以下的结构,在各个结构中能够实现以下所示的作用效果。
(2-1)音信号处理方法是取得通过在规定的空间配置的多个传声器分别拾音到的多个音信号,与多个传声器各自的配置位置相应地进行多个音信号各自的电平调整,将调整后的所述多个音信号进行混频,使用混频后的混频信号而生成反射音。
图12是表示与实施方式2的信号处理方法相对应的音信号处理部10C的结构的框图。音信号处理部10C具有:音信号取得部21B,其取得通过在规定的空间配置的多个指向性传声器13A、13B、14A、14B分别拾音到的多个音信号;增益调整部22B,其与多个指向性传声器13A、13B、14A、14B各自的配置位置相应地进行多个音信号各自的电平调整;混频器23B,其进行调整后的多个音信号的混频;以及反射音生成部205B,其使用混频后的混频信号,按照系统类别而生成反射音,输出至扬声器52A和扬声器53A。
音信号取得部21B具有与图10所示的音信号取得部21相同的功能。增益调整部22B具有与图10的增益调整部22相同的功能。混频器23B具有与图10的混频器23相同的功能。反射音生成部205B具有与图10的FIR滤波器24A及电平设定部25A相同的功能。
音信号处理部10C与图10的音信号处理部10B同样地,无需对音源位置进行检测,与音源的位置相应地从音信号取得部21B使进行拾音的信号的电平发生变化,由此实现更有效的音像定位。
(2-2)可以是与从所述多个传声器各自的传声器的配置位置至输出所述反射音的扬声器为止的距离相应地,对所述多个音信号各自的电平进行调整。
在实际空间中,音像定位根据直接音、初始反射音的到来方向、电平、反射音的密度而变化。因此,通过该结构,进一步再现实际空间的音的音效。
(2-3)可以是在所述电平调整中,从所述多个传声器各自的所述传声器的配置位置至输出所述反射音的所述扬声器的配置位置为止的距离越近,将针对所述多个音信号各自的增益设定得越高。
在该结构中,指向性传声器之中的距扬声器的距离越近,将音信号的增益设定得越高,从而对依赖于音源和壁之间的距离的反射音的衰减进行再现,进一步实现实际空间中的音的音效。
(2-4)可以是与从所述多个传声器各自的配置位置至输出所述反射音的扬声器为止的距离相应地进行延迟调整。通过该结构,实现与实际空间中的现象接近的音像定位。
(2-5)可以是随着从所述多个传声器各自的配置位置至输出所述反射音的所述扬声器为止的距离变远而将延迟时间设定得大。
在该结构中,对依赖于音源和壁之间的距离的反射音的延迟进行再现。
(2-6)可以是音信号生成装置具有输出反射音的扬声器,该输出反射音的扬声器具有第2-1系统的第2-1扬声器组和第2-2系统的第2-2扬声器组,电平调整部分别关于第2-1系统和第2-1系统,针对每个音信号对电平进行调整,混频部分别关于第2-1系统和第2-2系统进行混频。
如果以上述方式构成,则能够更有效地实现音像定位。
(2-7)优选音信号生成装置具有在规定的空间配置的多个传声器,该多个传声器区分为与第2-1扬声器组相对应的多个第2-1传声器和与第2-2扬声器组相对应的多个第2-2传声器。
如果以上述方式构成,则即使音源的位置移动、或者存在多个音源,也能够更有效地实现音像定位。
(2-8)可以是所述反射音包含初始反射音。
[实施方式3]
参照图13、图14及图15对实施方式3的声场辅助系统1B进行说明。图13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3的室62B的透过斜视图。图14是表示声场辅助系统1B的结构的框图。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音信号处理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实施方式3设想为来自音源611B、音源612B、音源613B的输出音进行线输入(line-input)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说明。线输入是指不是通过传声器对从后面记述的各种乐器等的音源输出的音进行拾音而输入,而是从与音源连接的音频线缆输入音信号。与此相对,线输出是指在后面记述的各种乐器等的音源连接有音频线缆,使用该音频线缆,由音源输出音信号。室62B相对于实施方式1所示的室62,不需要指向性传声器11A、指向性传声器11B及指向性传声器11C。此外,也可以配置指向性传声器11A、指向性传声器11B及指向性传声器11C。
音源611B、音源612B及音源613B例如是电钢琴、电吉他等,向它们分别线输出音信号。即,音源611B、音源612B及音源613B与音频线缆连接,经由音频线缆而输出音信号。此外,在图13中,音源的个数为3个,但也可以为1个、2个或者大于或等于4个。
声场辅助系统1B的音信号处理部10D相对于实施方式1所示的音信号处理部10的不同点在于,还具有线输入部21D、音信号取得部210、电平设定部211、电平设定部212、合成部213及混频器230。音信号处理部10D的其他结构与音信号处理部10相同,省略相同部位的说明。
线输入部21D输入来自音源611B、音源612B及音源613B的音信号(参照图15、S201)。即,线输入部21D与连接于音源611B、音源612B及音源613B的音频线缆进行连接。而且,线输入部21D经由该音频线缆,输入来自音源611B、音源612B及音源613B的音信号。下面,该音信号称为线输入信号。线输入部21D将各音源的线输入信号输出至增益调整部22。
增益调整部22相当于音量控制部,进行线输入信号的音量控制(参照图15、S202)。具体地说,增益调整部22分别针对音源611B的线输入信号、音源612B的线输入信号及音源613B的线输入信号,使用单独的增益进行音量控制。增益调整部22将音量控制后的线输入信号输出至混频器23。
混频器23对音量控制后的音源611B的线输入信号、音量控制后的音源612B的线输入信号及音量控制后的音源613B的线输入信号进行混频。
混频器23将混频后的音信号分配给多个信号处理系统。具体地说,混频器23将混频后的音信号分配给初始反射音用的多个信号处理系统和回响音用的信号处理系统。下面,分配给初始反射音用的多个信号处理系统的音信号称为初始反射音用的混频信号,分配给回响音用的信号处理系统的音信号称为回响音用的混频信号。
混频器23将初始反射音用的混频信号输出至电平设定部211。混频器23将回响音用的混频信号输出至电平设定部212。
电平设定部211对初始反射音用的混频信号进行电平调整。电平设定部212对回响音用的混频信号进行电平调整。电平设定部211的电平调整和电平设定部212的电平调整与电平设定部25A及电平设定部25B同样地,通过电平平衡调整部152进行设定。
电平设定部211将电平调整后的初始反射音用的混频信号输出至FIR滤波器24A。电平设定部212将电平调整后的回响音用的混频信号输出至合成部213。
音信号取得部210从无指向性传声器12A、无指向性传声器12B及无指向性传声器12C取得拾音信号。音信号取得部210将所取得的拾音信号输出至混频器230。混频器230对来自音信号取得部210的拾音信号进行混频。混频器230将混频后的拾音信号输出至合成部213。
合成部213将来自电平设定部212的电平调整后的回响音用的混频信号和来自混频器230的混频后的拾音信号进行合成(相加)。合成部213将合成信号输出至FIR滤波器24B。
FIR滤波器24A将初始反射音用的脉冲响应卷积于电平调整后的初始反射音用的混频信号,生成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FIR滤波器24B将回响音用的脉冲响应卷积于合成信号,生成回响音控制信号。
电平设定部25A进行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的电平调整。电平设定部25B进行回响音控制信号的电平调整。
矩阵混频器26将所输入的音信号分配给针对每个扬声器的输出系统。矩阵混频器26将回响音控制信号分配给扬声器61A至扬声器61F的各输出系统,输出至延迟调整部28。矩阵混频器26将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分配给扬声器51A至扬声器51D的各输出系统,输出至延迟调整部28。
延迟调整部28与音源611B、音源612B及音源613B和多个扬声器之间的距离相应地对延迟时间进行调整。由此,延迟调整部28能够与音源611B、音源612B及音源613B和多个扬声器之间的位置关系(距离)相应地,对从多个扬声器输出的回响音控制信号及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的相位进行调整。
输出部27将从延迟调整部28输出的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及回响音控制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另外,输出部27对模拟信号进行放大。输出部27将放大的模拟信号输出至对应的扬声器。
通过该结构及进行处理,从而音信号处理部10D能够针对线输入信号(线输入的音信号),实现比以往丰富的音像和空间的扩展。因此,音信号处理部10D能够针对电子乐器等具有线输出的音源,实现期望的声场辅助。
并且,音信号处理部10D使用线输入信号而生成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与通过传声器拾音到的音信号相比,线输入信号的S/N比高。因此,音信号处理部10D能够不受噪声的影响而生成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由此,音信号处理部10D能够更可靠地实现具有比以往丰富的音像和空间的扩展的期望声场。
另外,音信号处理部10D对线输入信号进行音量控制,使用音量控制后的线输入信号而生成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电子乐器各自所默认的音量电平是不同的。因此,如果不进行音量控制,则例如在进行线输入的电子乐器被切换的情况下,无法生成期望的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但是,音信号处理部10D通过进行线输入信号的音量控制,从而能够将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的生成用的音信号的电平设为恒定。由此,音信号处理部10D例如即使进行线输入的电子设备被切换,也能够生成期望的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
另外,音信号处理部10D在对多个线输入信号进行音量控制后进行混频。而且,音信号处理部10D使用该混频后的音信号而生成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由此,音信号处理部10D能够适当地调整多个线输入信号的电平平衡。因此,音信号处理部10D即使存在多个线输入信号,也能够生成期望的初始反射控制信号。
此外,音信号处理部10D不仅针对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得到上述作用效果,针对回响音控制信号也能够得到上述作用效果。
另外,音信号处理部10D在生成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时仅使用线输入信号。另一方面,音信号处理部10D在生成回响音控制信号时使用线输入信号和由无指向性传声器拾音到的拾音信号。通过单独地控制初始反射音和回响音,从而抑制音像的模糊,实现丰富的音像和空间的扩展。另外,通过在回响音控制信号中使用由无指向性传声器拾音到的拾音信号,从而不仅针对电子乐器等音源的音,针对如观众的鼓掌这样的在空间内发出的音也能够扩展声场辅助的效果。因此,通过具有该结构,从而音信号处理部10D能够实现灵活的声场辅助。
此外,上述的说明没有关于直接音的播放进行记载。但是,音信号处理部10D也可以作为与上述结构不同的其他处理系统而具有直接音的处理系统。
在该情况下,例如,音信号处理部10D针对混频器23的输出、即混频后的音信号进行电平调整,输出至另外设置的立体声扬声器等。
另外,例如,音信号处理部10D针对混频后的音信号进行电平调整,输出至矩阵混频器26。矩阵混频器26将直接音信号、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及回响音控制信号进行混频,输出至输出部27。此时,矩阵混频器26也可以对直接音信号设定专用的扬声器,以将直接音信号输出至该专用扬声器的方式进行直接音信号、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及回响音控制信号的混频。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关于音源611B、音源612B及音源613B,作为一个例子而设为电子乐器。但是,音源611B、音源612B及音源613B也可以是歌手持有的手持传声器、在歌手的附近设置的支架传声器等配置于歌唱者的附近,对歌唱者的声音进行拾音而输出歌唱音信号的设备。
在实施方式3中,例如也能够设为以下的结构,在各个结构中能够实现以下所示的作用效果。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关于与上述的说明相同的部位省略说明。
(3-1)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对应的一个实施方式是一种音信号处理方法,其对音信号进行线输入,对线输入的音信号进行音量控制,根据音量控制后的音信号而生成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
图16是表示与上述的音信号处理方法相对应的音信号处理部10E的结构的框图。音信号处理部10E具有线输入部21E、增益调整部22E、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生成部214、脉冲响应取得部151A及延迟调整部28。
线输入部21E接收1个线输入信号,输出至增益调整部22E。增益调整部22E进行线输入信号的音量控制。增益调整部22E将音量控制后的线输入信号输出至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生成部214。
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生成部214将初始反射音用的脉冲响应的数据卷积于音量控制后的线输入信号,生成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生成部214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例如从存储器取得脉冲响应的数据,利用于卷积。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生成部214将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输出至延迟调整部28。延迟调整部28与上述的说明同样地,对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的延迟时间进行调整,输出至扬声器51A。此外,在具有多个扬声器的情况下,只要与上述的音信号处理部10同样地具有矩阵混频器26即可。矩阵混频器26将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分配给多个扬声器而进行输出。
通过该结构及方法,音信号处理部10E能够针对1个线输入信号而适当地生成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能够实现具有比以往丰富的音像和空间的扩展的期望的声场。
(3-2)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对应的一个实施方式是一种音信号处理方法,其线输入为多个,针对每个线输入而对多个线输入的音信号进行音量控制。
通过该结构及方法,音信号处理部能够针对多个线输入信号而适当地生成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能够实现具有比以往丰富的音像和空间的扩展的期望的声场。另外,音信号处理部能够适当地调整多个线输入信号间的电平平衡,能够实现具有丰富的音像和空间的扩展的期望的声场。
(3-3)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对应的一个实施方式是一种音信号处理方法,其对多个线输入的音信号进行混频,根据混频后的音信号而生成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
图17是表示与上述的音信号处理方法相对应的音信号处理部10F的结构的框图。音信号处理部10F具有线输入部21F、增益调整部22F、混频器23F、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生成部214、脉冲响应取得部151A及延迟调整部28。
线输入部21F接收多个线输入信号,输出至增益调整部22F。增益调整部22F进行多个线输入信号的音量控制。此时,增益调整部22F针对多个线输入信号分别设定单独的增益,进行音量控制。例如,增益调整部22F基于多个线输入信号的电平平衡而设定单独的增益。增益调整部22F将多个音量控制后的线输入信号输出至混频器23F。
混频器23F对多个音量控制后的线输入信号进行混频而输出。混频器23F将混频信号输出至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生成部214。
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生成部214将初始反射音用的脉冲响应卷积于混频信号,生成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生成部214将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输出至延迟调整部28。延迟调整部28与上述的说明同样地,对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的延迟时间进行调整,输出至扬声器51A。此外,在具有多个扬声器的情况下,只要与上述的音信号处理部10同样地具有矩阵混频器26即可。矩阵混频器26将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分配给多个扬声器而进行输出。
通过该结构及方法,音信号处理部10F能够针对将多个线输入信号混频后的混频信号而生成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能够实现具有比以往丰富的音像和空间的扩展的期望声场。
(3-4)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对应的一个实施方式是一种音信号处理方法,其对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的电平和作为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的源的音信号的电平之间的平衡进行调整。
图18是表示与上述的音信号处理方法相对应的音信号处理部10G的结构的框图。音信号处理部10G具有线输入部21G、增益调整部22G、混频器23G、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生成部214、电平设定部216、电平设定部217、脉冲响应取得部151A、电平平衡调整部153及延迟调整部28。
线输入部21G、增益调整部22G及混频器23G分别与上述的线输入部21F、增益调整部22F及混频器23F相同。混频器23G将混频信号输出至电平设定部216和电平设定部217。
电平平衡调整部153使用直接音和初始反射音的电平平衡,对直接音用的增益和初始反射音用的增益进行设定。电平平衡调整部153将直接音用的增益输出至电平设定部216,将初始反射音用的增益输出至电平设定部217。
电平设定部216使用直接音用的增益而进行混频信号的音量控制。电平设定部216将通过直接音用的增益进行音量控制后的混频信号输出至合成部218。
电平设定部217使用初始反射音用的增益而进行混频信号的音量控制。将通过初始反射音用的增益进行音量控制后的混频信号输出至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生成部214。
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生成部214将初始反射音用的脉冲响应卷积于通过初始反射音用的增益进行音量控制后的混频信号,生成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生成部214将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输出至合成部218。
合成部218将直接音信号和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进行合成,输出至延迟调整部28。延迟调整部28与上述的说明同样地,对合成信号的延迟时间进行调整,输出至扬声器51A。此外,在具有多个扬声器的情况下,只要与上述的音信号处理部10同样地,取代合成部218而具有矩阵混频器26即可。矩阵混频器26将直接音信号和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的合成信号分配给多个扬声器而进行输出。矩阵混频器26针对每个扬声器,设定直接音信号和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的分配,使用该分配将直接音信号及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分配给多个扬声器而进行输出。
通过该结构及方法,音信号处理部10G能够对直接音信号和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的电平平衡进行调整。因此,音信号处理部10G能够实现直接音和初始反射音之间的平衡优异的、具有丰富的音像和空间的扩展的期望声场。
(3-5)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对应的一个实施方式是一种音信号处理方法,其根据音量控制后的音信号而生成回响音信号。
图19是表示与上述的音信号处理方法相对应的音信号处理部10H的结构的框图。音信号处理部10H具有线输入部21H、增益调整部22H、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生成部214、回响音控制信号生成部219、脉冲响应取得部151A及延迟调整部28。
线输入部21H及增益调整部22H分别与线输入部21E及增益调整部22E相同。增益调整部22H将音量控制后的线输入信号输出至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生成部214及回响音控制信号生成部219。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生成部214也与上述的结构相同。
回响音控制信号生成部219将回响音用的脉冲响应卷积于音量控制后的线输入信号,生成回响音控制信号。回响音控制信号生成部219将回响音控制信号输出至延迟调整部28。延迟调整部28与上述的说明同样地,对回响音控制信号的延迟时间进行调整,输出至扬声器61A。此外,在具有多个扬声器的情况下,只要与上述的音信号处理部10同样地具有矩阵混频器26即可。矩阵混频器26将回响音控制信号分配给多个扬声器而进行输出。
通过该结构及方法,音信号处理部10E能够适当地生成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和回响音控制信号,能够再现具有更丰富的音像和空间的扩展的期望的声场。
(3-6)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对应的一个实施方式是一种音信号处理方法,其对包含音信号的输出音进行拾音,使用拾音信号而生成回响音信号。即,音信号处理部对从扬声器输出的音进行拾音而进行反馈,根据该拾音信号而生成回响音信号。
通过该结构及方法,音信号处理部能够生成与演奏时的室62B相对应的回响音信号,能够实现具有更丰富的音像和空间的扩展的期望声场。
(3-7)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对应的一个实施方式是一种音信号处理方法,其在生成回响音信号刚刚之前或者刚生成之后,对回响音信号进行回响音用的音量控制。
通过该结构及方法,音信号处理部能够适当地调整回响音的电平。由此,例如,音信号处理部能够适当地调整初始反射音和回响音之间的电平平衡、直接音和回响音之间的电平平衡。
(3-8)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对应的一个实施方式是一种音信号处理方法,其在生成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刚刚之前或者刚生成之后,对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进行初始反射音用的音量控制。
通过该结构及方法,音信号处理部能够适当地调整初始反射音的电平。由此,例如,音信号处理部能够适当地调整初始反射音和回响音之间的电平平衡、直接音和初始反射音之间的电平平衡。
(3-9)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对应的一个实施方式是一种音信号处理方法,其将音信号和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合并输出。
通过该结构及方法,音信号处理部能够通过同一(单一)输出系统而输出直接音和初始反射音。
本实施方式的说明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且并不是限制性的内容。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的实施方式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并且,本发明的范围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标号的说明
1、1A、1B…声场辅助系统
10、10A、10B、10C、10D、10E、10F、10G、10H…音信号处理部
11A、11B、11C…指向性传声器
12A、12B、12C…无指向性传声器
13A、13B、13C、13D…指向性传声器
14A、14B、14C、14D…指向性传声器
21、21A、21B…音信号取得部
21D、21E、21F、21G、21H…线输入部
22、22E、22F、22G、22H…增益调整部
23、23F、23G…混频器
24A…FIR滤波器
24B…FIR滤波器
25A…电平设定部
25B…电平设定部
26…矩阵混频器
27…输出部
28…延迟调整部
31…存储器
51A、51B、51C、51D…扬声器
52A、52B、52C、52D…扬声器
53A、53B、53C、53D…扬声器
60…舞台
61、611B、612B、613B…音源
61A、61B、61C、61D、61E、61F…扬声器
62、62B…室
151、151A…脉冲响应取得部
152…电平平衡调整部
153…电平平衡调整部
204A…处理部
210…音信号取得部
211、212…电平设定部
213…合成部
214…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生成部
219…回响音控制信号生成部
230…混频器
510D…指向性传声器
620…空间

Claims (18)

1.一种音信号处理方法,
从音源对音信号进行线输入,
对所述线输入的音信号进行音量控制,使得所述音信号的电平恒定,
仅根据所述音量控制的所述线输入的音信号而生成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所述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对成为再现声场的对象的规定的空间的初始反射音进行再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信号处理方法,其中,
所述线输入为多个,
针对每个所述线输入,对多个线输入的音信号进行所述音量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音信号处理方法,其中,
对所述多个线输入的音信号进行混频,
根据所述混频后的音信号而生成所述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音信号处理方法,其中,
对所述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的电平和作为所述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的源的音信号的电平之间的平衡进行调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音信号处理方法,其中,
根据所述音量控制的音信号而生成回响音控制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音信号处理方法,其中,
对包含所述音信号的输出音进行拾音,
使用拾音信号而生成所述回响音控制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音信号处理方法,其中,
在生成所述回响音控制信号的刚刚之前或者刚生成之后,对所述回响音控制信号进行回响音用的音量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音信号处理方法,其中,
在生成所述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的刚刚之前或者刚生成之后,对所述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进行初始反射音用的音量控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音信号处理方法,其中,
将所述线输入的音信号和所述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合并输出。
10.一种音信号处理装置,其具有:
线输入部,其从音源对音信号进行线输入;
音量控制部,其对所述线输入的音信号进行音量控制,使得所述音信号的电平恒定;以及
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生成部,其仅根据所述音量控制的所述线输入的音信号而生成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所述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对成为再现声场的对象的规定的空间的初始反射音进行再现。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音信号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线输入部接收多个所述线输入,
所述音量控制部针对每个所述线输入,对多个线输入的音信号进行所述音量控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音信号处理装置,其中,
具有混频部,该混频部对所述多个线输入的音信号进行混频,
所述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生成部根据所述混频后的音信号而生成所述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音信号处理装置,其中,
具有电平平衡调整部,该电平平衡调整部对所述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的电平和作为所述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的源的音信号的电平之间的平衡进行调整。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音信号处理装置,其中,
具有回响音控制信号生成部,该回响音控制信号生成部根据所述音量控制的音信号而生成回响音控制信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音信号处理装置,其中,
具有传声器,该传声器对包含所述音信号的输出音进行拾音,
所述回响音控制信号生成部使用拾音信号而生成所述回响音控制信号。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音信号处理装置,其中,
具有回响音用的电平设定部,该回响音用的电平设定部在生成所述回响音控制信号的刚刚之前或者刚生成之后,对所述回响音控制信号进行回响音用的音量控制。
17.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音信号处理装置,其中,
具有初始反射音用的电平设定部,该初始反射音用的电平设定部在生成所述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的刚刚之前或者刚生成之后,对所述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进行初始反射音用的音量控制。
18.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音信号处理装置,其中,
具有扬声器,该扬声器将所述线输入的音信号和所述初始反射音控制信号合并输出。
CN202110178003.4A 2020-02-19 2021-02-09 音信号处理方法及音信号处理装置 Active CN1132862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25818A JP2021131434A (ja) 2020-02-19 2020-02-19 音信号処理方法および音信号処理装置
JP2020-025818 2020-02-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86250A CN113286250A (zh) 2021-08-20
CN113286250B true CN113286250B (zh) 2023-04-25

Family

ID=745505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78003.4A Active CN113286250B (zh) 2020-02-19 2021-02-09 音信号处理方法及音信号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615776B2 (zh)
EP (1) EP3869501B1 (zh)
JP (1) JP2021131434A (zh)
CN (1) CN113286250B (zh)
RU (1) RU2765334C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89009465A1 (en) * 1988-03-24 1989-10-05 Birch Wood Acoustics Nederland B.V. Electro-acoustical system
EP0386846A1 (en) * 1989-03-09 1990-09-12 Prinssen en Bus Holding B.V. Electro-acoustic system
US5999630A (en) * 1994-11-15 1999-12-07 Yamaha Corporation Sound image and sound field controlling device
CN1347263A (zh) * 2000-09-26 2002-05-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信号处理设备和记录介质
CN101090585A (zh) * 2006-06-14 2007-12-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音像控制装置及音像控制方法
JP2010072104A (ja) * 2008-09-16 2010-04-02 Yamaha Corp 音場支援装置、音場支援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16071206A1 (en) * 2014-11-07 2016-05-12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output signals based on an audio source signal, sound reproduction system and loudspeaker signal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37595B2 (ja) 1993-03-26 1998-04-08 ヤマハ株式会社 音場制御装置
US7831054B2 (en) * 2005-06-28 2010-11-09 Microsoft Corporation Volume control
JP5246085B2 (ja) * 2009-07-21 2013-07-24 ヤマハ株式会社 ミキシングコンソール
CN102056050B (zh) * 2009-10-28 2015-12-16 飞兆半导体公司 有源噪声消除
EP2444967A1 (en) * 2010-10-25 2012-04-25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Echo suppression comprising modeling of late reverberation components
RU2595943C2 (ru) 2011-01-05 2016-08-27 Конинклейке Филипс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Н.В. Аудио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оперирования ею
EP2916567B1 (en) 2012-11-02 2020-02-19 Sony Corporation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 and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CN104768121A (zh) * 2014-01-03 2015-07-08 杜比实验室特许公司 响应于多通道音频通过使用至少一个反馈延迟网络产生双耳音频
US9704465B2 (en) * 2014-02-11 2017-07-11 Ofer Webma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ound augmentation of acoustic musical instruments
CN106664473B (zh) * 2014-06-30 2020-02-14 索尼公司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89009465A1 (en) * 1988-03-24 1989-10-05 Birch Wood Acoustics Nederland B.V. Electro-acoustical system
EP0386846A1 (en) * 1989-03-09 1990-09-12 Prinssen en Bus Holding B.V. Electro-acoustic system
US5119428A (en) * 1989-03-09 1992-06-02 Prinssen En Bus Raadgevende Ingenieurs V.O.F. Electro-acoustic system
US5999630A (en) * 1994-11-15 1999-12-07 Yamaha Corporation Sound image and sound field controlling device
CN1347263A (zh) * 2000-09-26 2002-05-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信号处理设备和记录介质
CN101090585A (zh) * 2006-06-14 2007-12-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音像控制装置及音像控制方法
JP2010072104A (ja) * 2008-09-16 2010-04-02 Yamaha Corp 音場支援装置、音場支援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16071206A1 (en) * 2014-11-07 2016-05-12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output signals based on an audio source signal, sound reproduction system and loudspeaker signa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765334C1 (ru) 2022-01-28
US20210256956A1 (en) 2021-08-19
US11615776B2 (en) 2023-03-28
EP3869501A1 (en) 2021-08-25
EP3869501B1 (en) 2024-01-17
CN113286250A (zh) 2021-08-20
JP2021131434A (ja) 2021-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30915B (zh) 用于处理声音信号的方法和系统
JP2003510924A (ja) 音響指向方法および装置
KR20050047085A (ko) 오디오 처리 시스템
CN113286250B (zh) 音信号处理方法及音信号处理装置
CN113286249B (zh) 音信号处理方法及音信号处理装置
US11749254B2 (en) Sound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sound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that stores sound signal processing program
CN113286251B (zh) 音信号处理方法及音信号处理装置
EP3920177B1 (en) Sound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sound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 and sound signal processing program
US6399868B1 (en) Sound effect generator and audio system
WO2023042699A1 (ja) 音信号処理方法および音信号処理システム
JP2011155500A (ja) モニタ制御装置及び音響システム
US10812902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gmenting an acoustic space
JP3369200B2 (ja) 多チャンネルステレオ再生方式
JP2001350468A (ja) 音場効果付加装置と音響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