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78339A - 一种防开裂稀土永磁体有机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开裂稀土永磁体有机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78339A
CN113278339A CN202110514279.5A CN202110514279A CN113278339A CN 113278339 A CN113278339 A CN 113278339A CN 202110514279 A CN202110514279 A CN 202110514279A CN 113278339 A CN113278339 A CN 1132783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manent magnet
rare earth
earth permanent
composite coating
organic compo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1427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裕光
梁卫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Zhenhaixing Strong Magnetic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Zhenhaixing Strong Magnetic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Zhenhaixing Strong Magnetic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Zhenhaixing Strong Magnetic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1427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78339A/zh
Publication of CN1132783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783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63/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epoxy resins;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epoxy res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59/00Polycondensate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C08G59/18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 C08G59/20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poxy compounds used
    • C08G59/22Di-epoxy compounds
    • C08G59/30Di-epoxy compound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oxygen and nitrogen
    • C08G59/308Di-epoxy compound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oxygen and nitrogen containing haloge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59/00Polycondensate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C08G59/18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 C08G59/40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uring agents used
    • C08G59/62Alcohols or phenols
    • C08G59/621Pheno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0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 C09D7/61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inorganic
    • C09D7/62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inorganic modified by treatment with other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5Additives macromolecula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70Additive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e.g. fibres, flakes or microspher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ard Magnetic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稀土永磁体涂层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防开裂稀土永磁体有机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防开裂稀土永磁体有机复合涂层,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25‑35份环氧树脂、4‑6份2,2‑双酚基六氟丙烷二缩水甘油醚、4‑6份聚乙二醇醚、10‑16份改性碳纤维、4‑6份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以及10‑15份异丁基对苯二酚醚二苯酮;其制备方法为:(1)制备涂层基料;(2)制备防开裂稀土永磁体有机复合涂层A组分;(3)制备防开裂稀土永磁体有机复合涂层预备液;(4)制备防开裂稀土永磁体有机复合涂层。本申请的防开裂稀土永磁体有机复合涂层可用于低温环境下,其具有降低涂层发生开裂的可能性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防开裂稀土永磁体有机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稀土永磁体涂层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一种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稀土永磁体是将钐以及钕等混合稀土金属与过渡金属(如钴、铁等)组成的合金,并用粉末冶金方法压型烧结,再经磁场充磁后制得的一种磁性材料,其广泛应用于电子通讯以及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而为了环境减少对稀土永磁体表面的腐蚀,目前,通常会在稀土永磁体的表面涂覆涂层,进而延长稀土永磁体的使用时间。
相关技术中,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2031052B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钕铁硼稀土永磁体表面涂层,其主要由铝粉、锌粉、银粉、MoS2、WS2、镍粉中的一种或几种固体粉末和环氧类树脂、酚醛类树脂、水合硅酸钠、硅溶胶、聚炳烯酰胺中的一种粘结剂混合而成。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由于上述粘接剂的耐低温性有所欠缺,使得当上述钕铁硼稀土永磁体表面涂层在低温环境内长时间存放时,存在上述钕铁硼稀土永磁体表面涂层易开裂的缺陷。
发明内容
为了降低上述钕铁硼稀土永磁体表面涂层发生开裂的可能性,本申请提供一种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25-35份环氧树脂、4-6 份2,2-双酚基六氟丙烷二缩水甘油醚、4-6份聚乙二醇醚、10-16份改性碳纤维、4-6份1,6- 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以及10-15份异丁基对苯二酚醚二苯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采用2,2-双酚基六氟丙烷二缩水甘油醚作为氟化材料,采用聚乙二醇醚作为聚醚材料,采用改性碳纤维作为增韧纤维,采用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作为增韧分散剂以及采用异丁基对苯二酚醚二苯酮作为聚醚胺固化剂,进而有效减少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在低温下发生开裂的可能性。
其中,由于氟材料具有优良的耐低温性以及抗收缩性,使得当采用2,2-双酚基六氟丙烷二缩水甘油醚作为氟化材料对环氧树脂进行氟化处理后,环氧树脂也具有一定的耐低温性以及抗收缩性,进而减少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在低温下发生开裂的可能性。
由于聚醚的链与链之间通过多个醚键连接,而醚键的内聚能较低,使得聚醚的分子链与分子链之间容易发生自由旋转,因此聚醚在低温下也具有优良的弹性以及压缩回复性,而采用聚乙二醇醚作为聚醚材料对环氧树脂进行改性后,环氧树脂也具有低温弹性以及低温回复性,进而有效减少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在低温下发生开裂的可能性。
由于改性碳纤维具有一定的弹性以及韧性,使得当采用改性碳纤维作为纤维材料对环氧树脂进行填充后,碳纤维可以在环氧树脂收到外力发生断裂时,碳纤维可以将这个外力进行吸收并进行抵抗裂纹扩展,进而减少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在低温下发生开裂的可能性。
由于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对环氧树脂具有一定的分散效果、增韧效果以及粘接增强效果,使得当采用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作为分散剂与环氧树脂进行混合时,除了可以降低环氧树脂制备的难度之外,还可以增加环氧树脂的韧性,又可以增加环氧树脂与改性碳纤维以及稀土永磁体之间的粘接性,进而有效减少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在低温下发生开裂的可能性。
最后,由于异丁基对苯二酚醚二苯酮对环氧树脂也具有一定的增韧效果以及粘接增强效果,使得当采用异丁基对苯二酚醚二苯酮作为聚醚胺固化剂与环氧树脂进行混合时,除了可以有效对环氧树脂进行固化的同时,还可以增加环氧树脂的韧性,又可以增加环氧树脂与改性碳纤维以及稀土永磁体之间的粘接性,进而有效减少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在低温下发生开裂的可能性。
优选的,还包括,所述改性碳纤维为羟基碳纤维、羧基碳纤维以及胺基碳纤维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羟基碳纤维表面形成有若干羟基,羧基碳纤维表面形成有若干羧基,胺基碳纤维表面形成有若干胺基,使得环氧树脂可以通过羟基、羧基以及胺基进一步提高与碳纤维的粘接效果,进而有效减少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在低温下发生开裂的可能性。
优选的,所述改性碳纤维由胺基碳纤维以及羧基碳纤维组成,且所述胺基碳纤维与羧基碳纤维的质量比为1: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胺基碳纤维与羧基碳纤维进行混合实用时,通过胺基与羧基的协配效果,进一步提高环氧树脂与碳纤维的粘接性能,进而提高环氧树脂与碳纤维的界面粘接强度,进而有效减少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在低温下发生开裂的可能性。
优选的,还包括15-20份增韧粉末,且所述增韧粉末的粒径介于200-600目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增韧粉末的粒径介于200-600目之间,使得环氧基团可以在界面上与增韧粉末形成远大于范德华力的作用力,进而在环氧树脂受到外界冲击力时,这个作用力可以有效的引发微裂纹,进而对外界冲击力的能量进行吸收。
另外,当增韧粉末的粒径介于200-600目之间时,增韧粉末可以与环氧树脂具有良好的相容性,进而提高基体对冲击能量的分散能力和吸收能力,间接提高环氧树脂的韧性。
优选的,所述增韧粉末为纳米碳酸钙、纳米二氧化硅以及纳米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组合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采用纳米碳酸钙作为增韧粉末,使得纳米碳酸钙通过微裂纹效果对环氧树脂进行增韧的同时,还可以对环氧树脂进行补强,进而提高环氧树脂的力学性能。
由于采用纳米二氧化作为增韧粉末,使得纳米二氧化硅在通过微裂纹效果对环氧树脂进行增韧的同时,纳米二氧化硅还可以通过引发银纹以及终止裂纹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对环氧树脂的增韧效果。
由于采用纳米二氧化钛作为增韧粉末,使得纳米二氧化钛在通过微裂纹效果对环氧树脂进行增韧的同时,纳米二氧化钛还可以对环氧树脂的硬度、附着力、柔韧性、冲击性能和耐磨性进行提升。
优选的,还包括4-6份聚硅氧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采用聚硅氧烷作为消泡剂对环氧树脂进行消泡,使得环氧树脂的表面空洞相对减少,并通过提高环氧树脂的表面的平整度,进而减少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在低温下发生开裂的可能性。
另外,聚硅氧烷还可以与环氧树脂形成环岛结构,进而促使聚硅氧烷也可以作为增韧剂对环氧树脂进行增韧,进而减少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在低温下发生开裂的可能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环氧树脂、2,2-双酚基六氟丙烷二缩水甘油醚、聚乙二醇醚以及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进行搅拌,随后混合得到涂层基料;
(2)将改性碳纤维添加至涂层基料内进行搅拌,随后混合得到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A组分;
(3)将异丁基对苯二酚醚二苯酮添加至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A组分,随后搅拌混合得到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预备液;
(4)将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预备液涂抹至稀土永磁体表面,随后固化得到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通过将油料与环氧树脂进行第一步混合,将粉料与环氧树脂进行第二步混合的方式,有效提高原料各组分之间的相容性,通过减少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空隙,进一步减少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发生开裂的可能性。
优选的,(4)中,在涂抹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预备液前,首先对稀土永磁体表面进行酸化以及去油操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稀土永磁体表面进行酸化以及去油处理,进而有效提高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与稀土永磁体的粘接效果,进一步减少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发生开裂的可能性。
优选的,(4)中,将涂抹有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预备液的稀土永磁体放置于70-90℃的温度下固化1-2h。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是在70-90℃的温度下固化1-2h得到的,使得异丁基对苯二酚醚二苯酮对环氧树脂的固化交联作用更为充分,间接减少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发生开裂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本申请采用2,2-双酚基六氟丙烷二缩水甘油醚作为氟化材料对环氧树脂进行氟化处理,使得环氧树脂获得一定的耐低温性以及抗收缩性,进而得到减少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在低温下发生开裂的可能性的效果。
2、本申请中优选采用异丁基对苯二酚醚二苯酮作为聚醚胺固化剂与环氧树脂进行混合,使得异丁基对苯二酚醚二苯酮除了可以有效对环氧树脂进行固化的同时,还可以增加环氧树脂的韧性,又可以增加环氧树脂与改性碳纤维以及稀土永磁体之间的粘接性,进而获得了减少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在低温下发生开裂的可能性的效果。
3、本申请的方法,通过将粉料与油料分步混合的方法,有效减少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空隙,因此获得了减少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在低温下发生开裂的可能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制备防开裂稀土永磁体有机复合涂层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以及对比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原料的制备例
制备例1
羟基碳纤维:在球磨罐中将40g碳纤维与80g氢氧化钾混合,随后加200g乙醇球磨15h,最后用去离子水洗涤并烘干得到羟基碳纤维。
制备例2
羧基碳纤维:在球磨罐中将40g碳纤维与80g 10%稀硝酸混合,随后加200g乙醇球磨15h,最后用去离子水洗涤并烘干得到羧基碳纤维。
制备例3
胺基碳纤维:首先将100ml有机胺以及1ml多巴胺溶解于200mlTris缓冲液内形成反应体系,随后将100g碳纤维浸渍于反应体系中,在室温下搅拌处理48h,然后洗涤烘干得到胺基碳纤维。
本申请中其他原料组分如表1:
表1各原料组分的来源
Figure BDA0003061194700000051
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采用如下制备方法:
(1)将30g环氧树脂、5g2,2-双酚基六氟丙烷二缩水甘油醚、5g聚乙二醇醚以及5g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在800r/min的搅拌速度下搅拌30min,随后混合得到涂层基料;
(2)将13g胺基碳纤维添加至涂层基料内,随后在800r/min的搅拌速度下搅拌30min混合得到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A组分;
(3)将13g异丁基对苯二酚醚二苯酮添加至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A组分,随后在800r/min的搅拌速度下搅拌30min得到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预备液;
(4)将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预备液涂抹至稀土永磁体表面,随后在常温下固化 3h得到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
实施例2-3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2-3的原料各组分的重量有所不同,具体如表2所示。
表2实施例1-3中各原料组分及其重量(g)
原料组成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环氧树脂 30 25 35
2,2-双酚基六氟丙烷二缩水甘油醚 5 6 4
聚乙二醇醚 5 4 6
胺基碳纤维 13 10 16
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 5 6 4
异丁基对苯二酚醚二苯酮 13 10 15
实施例4-5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4-5的环氧树脂与2,2-双酚基六氟丙烷二缩水甘油醚的比例有所不同,具体如表3所示。
表3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4-5中各原料组分及其重量(g)
原料组成 实施例1 实施例4 实施例5
环氧树脂 30 30 30
2,2-双酚基六氟丙烷二缩水甘油醚 5 6 4
实施例6-7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6-7的环氧树脂与聚乙二醇醚的比例有所不同,具体如表4所示。
表4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6-7中各原料组分及其重量(g)
原料组成 实施例1 实施例6 实施例7
环氧树脂 30 30 30
聚乙二醇醚 5 6 4
实施例8-9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8-9的环氧树脂与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的比例有所不同,具体如表5所示。
表5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8-9中各原料组分及其重量(g)
原料组成 实施例1 实施例8 实施例9
环氧树脂 30 30 30
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 5 6 4
实施例10-11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0-11的环氧树脂与异丁基对苯二酚醚二苯酮的比例有所不同,具体如表5所示。
表5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8-9中各原料组分及其重量(g)
Figure BDA0003061194700000061
Figure BDA0003061194700000071
实施例12-13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2-13的环氧树脂与异丁基对苯二酚醚二苯酮的比例有所不同,具体如表6所示。
表6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12-13中各原料组分及其重量(g)
原料组成 实施例1 实施例12 实施例13
环氧树脂 30 30 30
胺基碳纤维 13 10 16
实施例14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4将胺基碳纤维替换为等量的羟基碳纤维。
实施例15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5将胺基碳纤维替换为等量的羧基碳纤维。
实施例16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6将胺基碳纤维替换为等量的羧基碳纤维与羟基碳纤维的组合物,且羧基碳纤维与羟基碳纤维的的质量比为1:1。
实施例17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7将胺基碳纤维替换为等量的胺基碳纤维与羟基碳纤维的组合物,且胺基碳纤维与羟基碳纤维的的质量比为1:1。。
实施例18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8将胺基碳纤维替换为等量的羧基碳纤维与胺基碳纤维的组合物,且羧基碳纤维与胺基碳纤维的的质量比为1:1。
实施例19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9将胺基碳纤维替换为等量的羧基碳纤维、羟基碳纤维以及胺基碳纤维的组合物,且羧基碳纤维、羟基碳纤维以及胺基碳纤维的的质量比为1:1: 1。
实施例20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18g纳米二氧化硅,且纳米二氧化硅的粒径为400目。
实施例21-24
与实施例20的不同之处在于,纳米二氧化硅的重量或者粒径有所不同,具体如表7所示。
表7实施例20-24中各原料组分及其重量(g)
组别 实施例20 实施例21 实施例22 实施例23 实施例24
纳米二氧化硅 18 20 15 18 18
粒径 400 400 400 200 600
实施例25
与实施例20的不同之处在于,将纳米二氧化硅替换为等量的纳米碳酸钙。
实施例26
与实施例20的不同之处在于,将纳米二氧化硅替换为等量的纳米二氧化钛。
实施例27
与实施例20的不同之处在于,将纳米二氧化硅替换为等量的纳米二氧化钛与二氧化硅的组合物,且纳米二氧化钛与二氧化硅的质量比为1:1。
实施例28
与实施例20的不同之处在于,将纳米二氧化硅替换为等量的纳米碳酸钙与二氧化硅的组合物,且纳米碳酸钙与二氧化硅的质量比为1:1。
实施例29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5g聚硅氧烷。
实施例30-31
与实施例29的不同之处在于,聚硅氧烷与环氧树脂的比例有所不同,具体如表8所示。
表8实施例29-31中各原料组分及其重量(g)
实施例29 实施例30 实施例31
环氧树脂 30 30 30
聚硅氧烷 5 6 4
实施例32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1)中,将环氧树脂、2,2-双酚基六氟丙烷二缩水甘油醚、改性碳纤维、聚乙二醇醚以及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进行同时搅拌。
实施例33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4)中,首先对稀土永磁体的表面首先通过10%稀硝酸进行酸化处理,以及随后通过表面活性剂DC-868进行去油处理。
实施例34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4)中,将涂抹有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预备液的稀土永磁体放置于80℃的温度下固化1.5h。
实施例35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4)中,将涂抹有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预备液的稀土永磁体放置于90℃的温度下固化2h。
实施例35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4)中,将涂抹有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预备液的稀土永磁体放置于70℃的温度下固化1h。
对比例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比例1为背景技术中公开的钕铁硼稀土永磁体表面涂层。
对比例2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包括2,2-双酚基六氟丙烷二缩水甘油醚。
对比例3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包括聚乙二醇醚。
对比例4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包括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
对比例5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异丁基对苯二酚醚二苯酮替换为等量的聚硫醇固化剂 QE-340M(络合高新材料(上海)有限公司)。
对比例6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包括胺基纤维素。
性能检测试验
试验方法
从实施例1-36以及对比例1-6分别取出三份样品并制备得到指定形状的试样,之后进行如下测试,并取平均值。
试验一、拉伸强度测试
参照GB/T2568—1995《树脂浇铸体拉伸试验方法》,将上述试样涂覆于聚丙烯模具内,随后将制备得到制定样条放置于-80℃的温度下3h,随后进行测试并计算出拉伸强度。
试验二、低温开裂测试
将上述试验放置于-80℃的温度下3h,随后观察涂层表面的抗开裂程度,其中为了方便叙述,将涂层的抗开裂程度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Sal1:即涂层表面无肉眼可见的裂缝;
Sal2:即涂层表面存在小面积微小的裂缝;
Sal3:即涂层表面存在大面积微小的裂缝;
Sal4:即涂层表面存在较大裂缝。
检测结果:对实施例1-36以及对比例1-6的检测结果如表9所示。
表9实施例1-36以及对比例1-6的检测结果
Figure BDA0003061194700000101
参照实施例1-3以及对比例1并结合表9可以看出,相对于对比例1来说,原料各组分在实施例1-3的比例范围内,均可以有效提高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耐低温性。其中,在实施例1的比例范围内,可以进一步提高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耐低温性。
参照实施例1、实施例4-5以及对比例2并结合表9可以看出,2,2-双酚基六氟丙烷二缩水甘油醚具有提升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耐低温性的效果。
另外,随着2,2-双酚基六氟丙烷二缩水甘油醚的量的提高,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拉伸强度也随之提高,但是当2,2-双酚基六氟丙烷二缩水甘油醚的量处于实施例1 时,即使再提高2,2-双酚基六氟丙烷二缩水甘油醚的量,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拉伸强度提升也不大,由此说明,为了节约成本,实施例1为较优。
参照实施例1、实施例6-7以及对比例3并结合表9可以看出,相对于对比例3来说,聚乙二醇醚具有提升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耐低温性的效果。
另外,随着聚乙二醇醚的量的提高,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拉伸强度也随之提高,但是当2,2-双酚基六氟丙烷二缩水甘油醚的量处于实施例1时,即使再提高聚乙二醇醚的量,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拉伸强度提升也不大,由此说明,为了节约成本,实施例1为较优。
参照实施例1、实施例8-9以及对比例4并结合表9可以看出,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具有提升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耐低温性的效果。
另外,随着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的量的提高,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拉伸强度也随之提高,但是当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的量处于实施例1时,即使再提高1,6- 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的量,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拉伸强度提升也不大,由此说明,为了节约成本,实施例1为较优。
参照实施例1、实施例10-11以及对比例5并结合表9可以看出,相对于聚硫醇固化剂QE-340M来说,异丁基对苯二酚醚二苯酮具有提升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耐低温性的效果。
另外,随着异丁基对苯二酚醚二苯酮的量的提高,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拉伸强度也随之提高,但是当异丁基对苯二酚醚二苯酮的量处于实施例1时,即使再提高异丁基对苯二酚醚二苯酮的量,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拉伸强度提升也不大,由此说明,为了节约成本,实施例1为较优。
参照实施例1、实施例12-13以及对比例6并结合表9可以看出,胺基碳纤维具有提升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耐低温性的效果。
另外,随着胺基碳纤维的量的提高,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拉伸强度也随之提高,但是当胺基碳纤维的量处于实施例1时,即使再提高胺基碳纤维的量,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拉伸强度提升也不大,由此说明,为了节约成本,实施例1为较优。
参照实施例1、实施例14-15以及对比例1并结合表9可以看出,羟基碳纤维以及羧基碳纤维也具有提升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耐低温性的效果。
但是,相对于实施例1来说,虽然抗低温开裂程度基本不变,但是实施例14-15的拉伸强度却有所下降,特别是实施例14,的拉伸强度下降的最多。由此说明,相对于胺基碳纤维来说,羧基碳纤维的粘接效果略差,羟基碳纤维的粘接效果进一步变差。
另外,参照实施例14-19并结合表9可以看出,胺基碳纤维具有一定的粘接提升效果,且胺基碳纤维与羧基弹性纤维协配使用时,效果最佳,但是当胺基碳纤维、羟基碳纤维以及羧基碳纤维协同使用时,粘接效果却有所下降。
参照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0-24并结合表9可以看出,二氧化硅具有提升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耐低温性的效果。
另外,随着二氧化硅的量的提高,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拉伸强度也随之提高,但是当二氧化硅的量处于实施例1时,即使再提高二氧化硅的量,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拉伸强度提升也不大,由此说明,为了节约成本,实施例1为较优。
而且,随着二氧化硅的粒径的减少,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拉伸强度也随之提高,但是当二氧化硅的粒径处于实施例1时,即使再减小二氧化硅的粒径,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拉伸强度提升也不大,由此说明,为了节约成本,实施例1为较优。
参照实施例20、实施例25-28以及对比例1并结合表9可以看出,纳米碳酸钙以及纳米二氧化钛也具有也具有提升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耐低温性的效果。但是,相对于纳米二氧化硅来说,纳米二氧化钛的提升效果略差,纳米碳酸钙的提升效果进一步变差。
另外,纳米二氧化硅与纳米碳酸钙以及纳米二氧化钛均具有一定的协配作用,特别是纳米二氧化硅与纳米二氧化钛进行协配实用时,对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耐低温性的提升效果最佳。
参照实施例1、实施例29-31并结合表9可以看出,聚硅氧烷具有提升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耐低温性的效果。
另外,随着聚硅氧烷的量的提高,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拉伸强度也随之提高,但是当聚硅氧烷的量处于实施例1时,即使再提高聚硅氧烷的量,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拉伸强度提升也不大,由此说明,为了节约成本,实施例1为较优。
参照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32并结合表9可以看出,将油料与粉料进行分步搅拌的操作确实具有提升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耐低温性的效果。
参照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33并结合表9可以看出,对稀土永磁体的表面进行酸化以及去油处理,确实可以提升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耐低温性的效果。
参照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34-36并结合表9可以看出,加温固化可以有效提升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耐低温性的效果。但是当加热的温度为90℃时,可能由于爆沸而产生气泡,使得实施例35的拉伸强度略微降低,而当加热温度为70℃时,可能由于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仍未完全固化,进而导致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拉伸强度也有所下降。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9)

1.一种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其特征在于,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25-35份环氧树脂、4-6份2,2-双酚基六氟丙烷二缩水甘油醚、4-6份聚乙二醇醚、10-16份改性碳纤维、4-6份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以及10-15份异丁基对苯二酚醚二苯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碳纤维为羟基碳纤维、羧基碳纤维以及胺基碳纤维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碳纤维由胺基碳纤维以及羧基碳纤维组成,且所述胺基碳纤维与羧基碳纤维的质量比为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15-20份增韧粉末,且所述增韧粉末的粒径介于200-600目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韧粉末为纳米碳酸钙、纳米二氧化硅以及纳米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组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4-6份聚硅氧烷。
7.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环氧树脂、2,2-双酚基六氟丙烷二缩水甘油醚、聚乙二醇醚以及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进行搅拌,随后混合得到涂层基料;
(2)将改性碳纤维添加至涂层基料内进行搅拌,随后混合得到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A组分;
(3)将异丁基对苯二酚醚二苯酮添加至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A组分,随后搅拌混合得到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预备液;
(4)将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预备液涂抹至稀土永磁体表面,随后固化得到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
8.根据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疏油性移液枪枪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4)中,在涂抹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预备液前,首先对稀土永磁体表面进行酸化以及去油操作。
9.根据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疏油性移液枪枪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4)中,将涂抹有稀土永磁体防开裂有机复合涂层预备液的稀土永磁体放置于70-90℃的温度下固化1-2h。
CN202110514279.5A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防开裂稀土永磁体有机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327833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14279.5A CN113278339A (zh)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防开裂稀土永磁体有机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14279.5A CN113278339A (zh)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防开裂稀土永磁体有机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78339A true CN113278339A (zh) 2021-08-20

Family

ID=77278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14279.5A Pending CN113278339A (zh)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防开裂稀土永磁体有机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7833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03810A (zh) * 2022-09-29 2022-11-29 浙江首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疏油性移液枪枪头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74844A1 (en) * 2005-05-12 2009-11-05 Hempel A/S Metho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rack resistant epoxy paint coat and paint compositions suitable for said method
CN105602408A (zh) * 2016-02-29 2016-05-25 东北大学 一种钕铁硼稀土永磁体表面含氟金属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CN106883559A (zh) * 2017-04-20 2017-06-23 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 一种高刚度碳纤维复合材料用树脂基体的制备方法
CN112094561A (zh) * 2019-06-17 2020-12-18 Ppg工业俄亥俄公司 绝缘涂层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74844A1 (en) * 2005-05-12 2009-11-05 Hempel A/S Metho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rack resistant epoxy paint coat and paint compositions suitable for said method
CN105602408A (zh) * 2016-02-29 2016-05-25 东北大学 一种钕铁硼稀土永磁体表面含氟金属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CN106883559A (zh) * 2017-04-20 2017-06-23 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 一种高刚度碳纤维复合材料用树脂基体的制备方法
CN112094561A (zh) * 2019-06-17 2020-12-18 Ppg工业俄亥俄公司 绝缘涂层组合物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吴培熙等: "《聚合物共混改性(第三版)》", 31 August 2017,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孔萍等: "《塑料材料》", 31 July 2017,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王绪文: "环氧树脂增韧的研究进展", 《中国胶粘剂》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03810A (zh) * 2022-09-29 2022-11-29 浙江首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疏油性移液枪枪头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VR et al. Effect of silicon coupling grafted ferric oxide and e-glass fibre in thermal stability, wear and tensile fatigue behaviour of epoxy hybrid composite
CN108504250B (zh) 一种环氧树脂复合耐磨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CN110499086B (zh) 一种含氮化硅氧化石墨烯复合粉体无溶剂环氧涂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0903734A (zh) 一种极地船舶用耐磨防腐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74303A (zh) 一种高亮度抗冲击铝质环氧修补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13278339A (zh) 一种防开裂稀土永磁体有机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32201A (zh) 耐磨损、耐候性环氧树脂涂层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14031896B (zh) 一种碳纤维缠绕用环氧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Su et al. Effect of carbon nanotubes and silica nanoparticles on the durability of basalt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composites in seawater and sea sand concrete environment
CN113214725A (zh) 一种固体润滑防护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669317A (zh) 一种三元环氧树脂导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3292901A (zh) 用于高炉煤气发电机叶片的防腐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0229588B (zh) 一种石墨烯复合纳米合金水下重防腐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594505A (zh) 一种防弹陶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836557B (zh) 一种增韧疏水环氧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8178952B (zh) 一种低摩擦系数涂料及在摩擦摆隔震支座上的应用方法
CN113185915A (zh) 一种耐高温有机硅树脂涂料的制备方法
CN112961498A (zh) 一种高相容性有机硅酚醛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117163A (zh) 一种耐高腐蚀树脂复合材料及耐高腐蚀泵
GB2616679A (en) Epoxy resin adhesives
CN109957147A (zh) 一种表面改性的空心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266701A (zh) 一种heme高性能环氧改性弹性复合防腐防水涂料及制备方法
CN110484025B (zh) 一种改善硅微粉在有机硅灌封胶中的抗沉降性和分散性的方法
CN117865510B (zh) 一种风电叶片用玻纤增强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6646547B (zh) 一种用于制备石墨双极板的树脂混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