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71769B - 直接从蜂箱中采集蜂蜜的高效系统 - Google Patents

直接从蜂箱中采集蜂蜜的高效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71769B
CN113271769B CN201980084038.2A CN201980084038A CN113271769B CN 113271769 B CN113271769 B CN 113271769B CN 201980084038 A CN201980084038 A CN 201980084038A CN 113271769 B CN113271769 B CN 1132717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neycomb
honey
sided
movable
movabl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403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71769A (zh
Inventor
哈姆扎·纳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 MuzhaNaqi
Original Assignee
Ha MuzhaNaq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 MuzhaNaqi filed Critical Ha MuzhaNaqi
Publication of CN1132717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717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717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717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59/00Honey colle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47/00Beehives
    • A01K47/02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frames for honeycomb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47/00Beehives
    • A01K47/06Other details of beehives, e.g. ventilating devices, entrances to hives, guards, partitions or bee escapes

Abstract

一种人造蜂巢系统,用于直接从蜂箱中采集蜂蜜,该蜂巢系统由排列在一起的3种巢脾部件组成,以执行一种向前‑向后机制,使蜂蜜巢室分开并恢复到其原始位置,从而提取储存在其内部的蜂蜜,人造蜂巢的两面可以相互独立地分开和恢复。然后,当蜂蜜离开巢室向下流动时,底部的通道接收蜂蜜并将其从蜂箱中输送出来。

Description

直接从蜂箱中采集蜂蜜的高效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获蜜蜂制得的蜂蜜。
背景技术
蜜蜂在蜂箱(beehive)里酿蜜。它们从花中采集花蜜并带回蜂箱,在那里它们将花蜜转化为蜂蜜。蜂蜜被储存并保存在蜂巢(honeycomb)的巢室(cell)内,且用作食物,当巢室充满时,用蜡层小心地密封。巢脾是由蜂蜡做成的六角形巢室的格栅结构。蜜蜂把蜂巢建造成框架,可以很容易地移除、检查和移动。框架型巢脾(comb)是一种双面蜂巢。每一面包括数千个巢室。一个蜂巢箱(hive box)通常包含6-10个框架。一个蜂箱包括至少两个叠加的蜂巢箱。下面的箱是孵卵箱,蜂王产卵以在工蜂的帮助下培育新的幼蜂。上面的箱是巢板(honey super),蜜蜂在那里储存多余的蜂蜜,养蜂人(也可以被称为蜂农或养蜂家)将收获这些蜂蜜。这一般是养蜂获得蜂蜜的传统方法。
传统的采蜜方法包括养蜂人必须经过的许多步骤。首先,在穿上防护服后,他们取下蜂箱的外盖和内盖,打开蜂箱,到达框架。然后,他们一框一框地拉出,从每一个蜂巢的两面检查蜂巢,看储存的蜂蜜是否可提取。
当蜜蜂从觅食地收集花蜜,然后将其存放入巢脾的巢室时,蜂蜜的制造过程就开始了。它们向花蜜中加入一种酶,开始对巢室扇风蒸发水分,以便将花蜜变成成熟的蜂蜜。一旦花蜜转化为蜂蜜,蜜蜂会小心地用一层白色的薄蜡覆盖巢室。该薄层表明储存的蜂蜜已经可以收获了。当养蜂人检查这些框架时,他们可能会发现其中一些框架是部分覆盖的,可以食用,而其余的框架仍然是未覆盖的巢室,这些巢室储存的花蜜正在转化为蜂蜜的加工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养蜂人不能取这些框架由其提取蜂蜜,因为尚未成熟的蜂蜜还不便于食用。因此,养蜂人只能取蜂巢两面覆盖的、内容物完全装满成熟蜂蜜的框架。
在挑选出可以提取蜂蜜的框架并运到蜂蜜厂后,养蜂人用热刀或其他锋利的工具在每个框架上刮掉覆盖在蜂巢两面的薄层蜡。这准备了用于下一步的框架。
蜂蜜框架去掉覆盖层时,养蜂人就把它们放进提取机里。该提取机利用离心力使蜂蜜离开巢脾。在提取过程中,蜂蜜在提取桶的侧面流进,在底部收集,然后倒入容器中,然后过滤出蜡颗粒。最终,经过所有这些步骤,产物是透明的蜂蜜,无蜡,可食用。最后,养蜂人把倒空的框架放回蜂箱,供蜜蜂随后存放蜂蜜。这些通常是传统的和最流行的方式收获蜂蜜,这可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收获蜂蜜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方法。事实上,在现有技术中提出了非典型的其他工序。这些工序的目的是提供一个更好、更容易的方式来收获蜂蜜,而不必费心去经历几乎所有的前面提到的传统步骤。
虽然这些工序有着相似的工作原理,但它们使用了不同的设计和技术。它们使用的共同工作原理是在人造蜂巢内发生的某种机制,其中所述人造蜂巢两面的巢室可以同时一起分开,将它们的位置从封闭变为打开,使蜂蜜离开框架。然后当提取完成时,这些巢室可以回到它们的封闭位置,使蜂巢为蜜蜂再次储存蜂蜜做好准备。这个过程完全由养蜂人控制。
分开人工蜂巢的过程以几种设计体现。在这件事上,我们回顾了一项早期的成就,如图1和2所示,这是一个人工蜂巢的例子,其巢室能够分开,以最终直接从蜂箱收获蜂蜜的可能性。
该实例具有一个可分开的蜂巢的基本设计结构,在分开过程中可能会威胁蜜蜂的安全,在分开过程中,巢室的边缘就像剪刀一样,可能会割断蜜蜂的四肢。此外,旋转曲柄和触发分开过程的气动程序对于普通养蜂人来说可能不实用,例如对于可能不是很适合采集蜂蜜的场合的充气管,因为操作可能需要压缩机源,这是不合适的和麻烦的。
由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人造蜂巢的另一个例子,如图3和4所示,它也是一种人工蜂巢,其巢室可以分开,允许养蜂人直接从蜂箱中收获蜂蜜。
如图3所示,这种人造蜂巢由多个双巢脾部分组成,可相互移动,从封闭巢室位置移动到开放巢室位置,使巢脾两面的所有巢室同时分开,使所有储存的蜂蜜以与上述第一示例类似的方式离开框架。图3所示的双巢脾部分在其巢室边缘之间形成小间隙,以防止在分开过程发生时捕捉蜜蜂的四肢。一旦蜂蜜离开了巢脾,它就会落到嵌入框架内的底部槽中,槽的作用是接收蜂蜜并将其从框架中输送出去。该槽段的位置与在它以上的的蜂巢平行,因此本现有技术示例中的整个蜂箱优选稍微倾斜,以便为框架的槽创造必要的坡度,以便能够输送蜂蜜并将其倒出。这个倾斜度必须很小,否则蜂箱很容易掉在地上,特别是考虑到风这样的自然环境。然而,它倾斜的越小,蜂蜜流出框架所花的时间就越长,因为蜂蜜是一种粘性物质。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安全和效率并没有完全实现。
与此现有示例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机械缺陷,用户不容易使用其中的某些部分。这个问题在分开过程中变得很明显。这一过程是关键的,因为它需要在同一时间一下子将包括在框架的两面的数千个巢室的整个蜂巢分开,这使得这种改变僵硬和难以操纵。它实际上会导致用户挣扎,因为操作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此外,这个提议的例子提出了一个蜂箱,蜂箱有某种可移动的侧面和前面板,其用作窗口而可看到蜂箱内部框架,以便能够知道储存的蜂蜜是否可提取,而实际上不必费心打开蜂箱并逐个检查框架。
事实上,这些窗口只能提供框架上有限的画面,不足以确定,往往会给养蜂人关于储存的蜂蜜的状态的错误信息。从蜂箱外面透过窗户看到蜂箱时,蜂巢可能看起来充满了蜂蜜,并有覆盖,但从外面看不到的蜂箱内深处的剩余蜂巢,更有可能没有覆盖,里面装着尚未成熟的蜂蜜,目前还不能食用。正因为如此,该现有技术示例的许多用户决定提取蜂蜜时,完全是基于他们能透过蜂箱窗口看到的东西,这意味着他们提取蜂蜜的时间往往比应该提取的时间的要早。一路上提取大量未熟蜂蜜会显著降低蜂蜜的质量。
尽管现有技术中第二个提议的示例似乎比前面提到的示例更为成熟,但它们都缺少或忽略了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易用性和最终用户体验,这可能导致对所生产的蜂蜜质量有不利影响或甚至威胁蜜蜂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向用户提供更多的选项来更好地管理该过程,从而使收获蜂蜜成为用户更方便的任务,同时保证蜜蜂安全并保持优质蜂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造蜂巢框架,具有可分开的六角形巢室,设计成具有两个单元,两个单元的工作过程相互独立。每个单元代表构成蜂蜜框架的两个蜂巢面中的一个。因此,收获过程通过一次从一个单元中提取蜂蜜来进行,即一次从框架的一个面提取蜂蜜。
提供的人造蜂巢框架由六个基本部件组成:
·固定件
·第一可移动件
·第二可移动件
·前构件
·后构件
·底部通道
固定件、第一可移动件和第二可移动件为蜂巢的部件。所提供的人造蜂巢框架几乎全部由这三个部件重复排列和组装在一起而成。固定件为双面巢脾部件,而第一可移动件和第二可移动件为仅单面巢脾部件。
所提供的人造蜂巢框架的设计方式是将其固定件排列并组装在一起,将第一可移动件和第二可移动件限制在它们之间。换言之,第一可移动件和第二可移动件彼此相邻设置,并且它们二者都设置在每个固定件和另一固定件之间。因此,所提供的人造蜂巢框架的巢脾部件的排列是通过具有固定件,然后在其旁边设置第一可移动件和第二可移动件,接着以相同方式设置另一固定件和另一第一可移动件和第二可移动件等来组织的。因此,这些巢脾部件的这种多重排列形成了蜂蜜巢室。
第一可移动件和第二可移动件相对于固定件是可移动的。由于第一可移动件和第二可移动件彼此独立,因此它们也相对于彼此可移动。这种运动是垂直方向的,并且被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换言之,当第一可移动件和/或第二可移动件布置在固定件之间时,可在约3.3毫米的小范围内上下移动。
由于巢脾部件的排列形成蜂蜜巢室,第一可移动件和/或第二可移动件的移动使得这些蜂蜜巢室分开或改变其位置。初始,蜂蜜巢室的位置是作为封闭的六边形体积。因此,相对于所述固定件向上移动所述第一可移动件和/或所述第二可移动件,使所述蜂蜜巢室分开,从而将其位置从封闭改变为打开。向上移动第一可移动件和/或第二可移动件是向前机制,其中,蜂蜜巢室转化为垂直通道,使储存的蜂蜜向下流过它们。最终,蜂蜜离开巢脾。
由于所提供的人造蜂巢框架具有位于框架一个面的第一可移动件和位于另一面的第二可移动件,这意味着框架的两面彼此独立。因此,它们的工作过程也是相互独立的。这样,一个巢脾面上的巢室能够分开而不影响另一个面上的巢室,这意味着一次就可以从框架的仅一个面提取蜂蜜。
一次分开框架的一个巢脾面的巢室而不是同时分开两个面可以显著降低执行此操作所需的工作量。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蜂巢框架通常包括总共大约4000个蜂蜜巢室,其中,一个面有2000个蜂蜜巢室,另一个面有另外2000个蜂蜜巢室。用一只手分开所有这些4000个巢室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因为蜜蜂在巢室中使用蜂胶,蜂胶是一种用作胶水的物质,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将这些巢室解开(unbreak)或者将它们分开。相反,本发明所提供的人造蜂巢提供了一次分开框架的一个面的可能性,其显著降低了进行此操作所需的努力,从而消除了分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麻烦。因此,使用所述方法提取蜂蜜对用户来说将是顺利且容易得多的过程,这是本发明的独特特征之一。
这一特征还有另一个优点。已知的是,养蜂人在通常检查框架采摘蜂蜜时,很可能会发现这些框架中的几个在其一个面被覆盖并装满了可以食用的蜂蜜,而另一面则部分覆盖并盛装了还不能食用的水性花蜜。为此,所提供的人工蜂巢框架为养蜂人提供了仅提取覆盖面的成熟蜂蜜的可能性,同时,保持装填了水性花蜜的框架另一面原样。因此,这种单独提取单个框架每一面的特征可以让养蜂人更好地控制采集蜂蜜的过程,同时保持所生产的蜂蜜的质量,不含水性花蜜。
通过应用向前机制将提供的人造蜂巢框架的一面或两面的巢室分开后,在第一可移动件和/或第二可移动件向上移动的情况下,储存的蜂蜜需要几分钟时间来离开蜂巢。同时,向上移动的可移动件设计用来将保持在该开放巢室位置,以便蜂蜜向下流动。
随着向前机制的启动和巢室分开,储存的蜂蜜开始向下流到底部通道。底部通道是构成所提供的人造蜂巢框架的部件之一,从底部连接到蜂巢。它有一个倾斜的底座,当它从上方接收提取的蜂蜜时,它会在水平方向上将其输送到框架外。底部通道的倾斜底部倾斜到足以在几分钟内输送提取的蜂蜜。此外,底部通道还有第二个作用,即固定包含人造蜂巢的巢脾部件,使它们紧密对齐。
当应用向前机制和蜂蜜离开巢脾框架后,巢室需要恢复到初始的位置,从打开位置恢复到封闭位置。为此,将通过将可移动件向下移动到其初始位置来应用向后机制(与向前机制相反)。向后机制使蜂巢的巢室回到一个封闭的位置,在该位置,蜜蜂随后可以再次将蜂蜜存放到其中。
本发明提供了通过使用人造蜂巢框架直接从蜂箱中提取蜂蜜的可能性,所述人工蜂巢框架通过一系列的选择以及易用性给予用户更多的选择。此外,逐个面提取蜂蜜的能力有助于保持所生产的蜂蜜的良好质量。在优选实施方案部分中涵盖所提出的发明的更多技术细节。
附图说明
图1和2示出了第一现有技术示例的部件。
图3示出了构成第二现有技术示例的人造蜂巢的一对部件。
图4部分示出了第二现有技术示例的人造蜂巢。
图5A、5B、5C和5D分别是本发明固定件的正面立体图、正面视图、背面立体图图和背面视图。
图6A、6B、6C和6D分别是本发明第一可移动件的正面立体图、正面视图、背面立体图和、背面视图。
图7A、7B、7C和7D分别是本发明的第二可移动件的正面立体图、正面视图、背面立体图和背面视图。
图8是固定件的正面立体图。
图9是固定件头部的放大正面立体图,强调了其细节。
图10是固定件尾部的放大正面立体图,强调了其细节。
图11是固定件的背面立体图。
图12是固定件头部的放大背面立体图,强调了其细节。
图13是固定件的尾部的放大背面立体图,强调了其细节。
图14是示出彼此相关的第一可移动件和第二可移动件的定位的正面立体分解图。
图15是强调第一可移动件和第二可移动件头部细节的放大正面分解立体图。
图16是示出一对固定件、一对第一可移动件和一对第二可移动件排列并组装在一起的正面立体图,在两个相对面形成蜂蜜巢室。
图17是示出一对固定件、一对第一可移动件和一对第二可移动件以及它们中的每一个如何被定位以形成巢脾的正面立体分解图。
图18从正面视图描绘了固定件、第一可移动件和第二可移动件的详细布置,其中,两个可移动件都处于其原始位置,其中,巢脾两面的巢室处于闭合位置。
图19从正面视图示出了固定件、第一可移动件和第二可移动件的详细布置,其中,第一可移动件相对于固定件和第二可移动件二者向上移动,将该面的巢室位置从闭合变为打开,而对应于第二可移动件的另一巢脾面上的巢室保持在其原始位置。
图20从正面视图示出了固定件、第一可移动件和第二可移动件的详细布置,其中,第二可移动件相对于固定件和第一可移动件向上移动,将其一面的巢室的位置从闭合变为打开,而对应于第一可移动件的另一巢脾面上的巢室保持在打开位置而不受影响。
图21从正面视图描绘了固定件、第一可移动件和第二可移动件的详细布置,其中,第一可移动件相对于固定件和第二可移动件向下移动,将该面的巢室恢复到闭合位置,而第二可移动件的另一巢脾面上的巢室保持在打开位置。
图22从正面视图示出了固定件、第一可移动件和第二可移动件的详细布置,其中,第二可移动件相对于固定件和第二可移动件向下移动,将该面的巢室恢复到闭合位置,由此,两个巢脾面上的巢室都回到初始位置。
图23是布置在闭合巢室位置的固定件和第一可移动件一起的侧视图。
图24是布置于闭合巢室位置的固定件和第一可移动件的一部分的放大侧视图,强调巢室边缘之间的“Y”形间隙。
图25示出了固定件和第一可移动件一起布置于开放巢室位置的侧视图。
图26是布置于开放巢室位置的固定件和第一可移动件的一部分被放大侧视图,显示第一可移动件已经被向上移动或分开,导致巢室的位置从闭合变为打开。
图27A、27B、27C、27D和27E分别是前构件的正面立体图、正面视图、侧面视图、背面立体图和背面视图。
图28A、28B、28C、28D和28E分别是后构件的正面立体图、正面视图、侧面视图、背面立体图和背面视图。
图29A和29B分别是底部通道的侧视图和立体图。
图30是本发明的人造蜂巢框架的完全立体图,其基本部件被布置和组装在一起,并配有两个用于头部的盖和一个用于底部通道的盖。
图31是底部通道和固定件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强调了这两个部件如何组装和彼此连接的细节。
图32A和32B分别是用于上下移动可移动件的棒形工具的正面视图和剖视图。
图33是示出插入与对应于第二可移动件的下槽内的棒形工具的立体图,其中,第一可移动件和第二可移动件处于其初始位置,即,封闭巢室位置。
图34是示出对应于第二可移动件的下槽内的棒形工具的立体图,该第二可移动件旋转90度,使这些部件向上移动,导致将该巢脾面分开,将其巢室的位置改变为打开位置。
图35A、35B和35C分别是底部通道的盖的正面立体图、侧视图和背面立体图,设计用于在蜂蜜堵塞底部通道开口时泄漏蜂蜜。
图36是堵塞的底部通道的一部分的截面立体图,强调了在提取之后剩余在底部通道内的少量蜂蜜如何漏出。
图37是蜂箱的分解立体图,蜂箱的外罩被移除以检查其巢板内的框架,并且蜂箱的前面板也被移除以露出框架的头部和底部通道的开口,以便能够用棒形工具分开它们的蜂巢并接收通过底部通道流出的蜂蜜。
图38是蜂箱正面的局部立体图,示出了当蜂蜜从框架中流出并直接倒入蜂蜜容器中时支撑蜂蜜容器的架子的设置。
图39是蜂箱的立体图,蜂箱的巢板内有几个人造蜂巢框架,其中两个蜂巢框架内的蜂蜜是通过落入底部通道,然后流过管子,最后倾入架子上的容器内来提取的。
具体实施方式
图5、图6和图7分别从不同角度示出了固定件50、第一可移动件60和第二可移动件70。这三个部件是巢脾部件,并且是可分开的蜂巢系统的基础。它们的每一个部件包括三个组件。
图5所示的固定件50包括巢脾、头部和两个尾部。如图5所示,固定件的巢脾形成有两个面52和53。两个巢脾面根据它们之间的分度轴54彼此对称。巢脾存在于固定件50的正面(图5A和5B)以及背面(图5C和5D)。
图5中所示的固定件50形成有头部55和两个尾部56和57。头部55包括特定的中空形状58和在顶角处的两个相同的小孔91,如图9和12所示,贯穿头部55的整个深度。
固定件50在其头部55和两个尾部56和57上形成有阴阳连接(阳型和阴型机械组件)。图9显示了三个突出部(阳型):两个相同的突出部92和一个位于头部的顶部中心的上突出部93。这三个突出部与图12中用放大背面立体图详细示出的三个凹口(阴型)配合,其中,两个相同的凹口122对应于突出部92,上部凹口123对应于突出部93。
在两个尾部56和57的水平上形成相同类型的连接,其中,用图10中的放大正面立体图图详细说明的两个相同的凹口102与用图13中的放大背面立体图图详细说明的两个相同的突出部132配合。
图6所示的第一可移动件60和图7所示的第二可移动件70各自包括巢脾、头部和尾部。如图6和7所示,两个部件完全相互对称。每件上的巢脾仅表示一个巢脾面。图6中的巢脾62表示第一可移动件60的巢脾,其对应于图5所示的固定件50的巢脾面52。图7中的巢脾73表示第二可移动件70的巢脾面,其对应于如图5所示的固定件50的巢脾面53。巢脾62和73形成在两个部件60和70的正面(图6A、6B、7A和7B)以及背面(图6C、6D、7C和7B)。
图6示出了形成有头部65的第一可移动件60,图7示出了形成有头部75的第二可移动件70。在图15中,两个头部一起被详细地示出。该图示出了两个头部都形成有特定的中空形状,第一可移动件为68和第二可移动件为78。此外,两个头部65和75在第一可移动件的侧面69和第二可移动件的侧面79上包括小的水平凹口154和155。这两个凹口对应于图9和图12中详细示出的固定件头部55上的突出部94和95。
第一可移动件60形成有尾部66,第二可移动件70形成有尾部77,两个尾部66和77分别对应于固定件50的尾部56和57。
如前面在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中所述,所提出的人造蜂巢框架包括排列在一起的部件50、60和70的阵列。图16和17以立体图和分解图的形式示出了该阵列的一个样品,其中每个部件(50a和50b、60a和60b、70a和70b)按一对展示,揭示了形成人工蜂巢的那些部件是如何定位、排列和组装在一起的。
两个可移动件60a和70a的背面位于固定件50a的正面,直到两个可移动件的背面接触固定件正面的表面98。第一可移动件60a和60b分别位于固定件50a和50b的巢脾面52a和52b上,第二可移动件70a和70b分别位于固定件50a和50b的巢脾面53a和53b上。如图16和17所示布置在一起,可移动件60a和70a将以其组合的头部65a和75a与固定件的头部55a相接触的方式定位。此外,第一可移动件的巢脾62a将与固定件的巢脾面52a相接触,而第二可移动件的巢脾73a将与固定件的巢脾面53a相接触。同样,第一可移动件的尾部66a将与固定件的尾部56a相接触,第二可移动件的尾部77a将与固定件的尾部57a相接触。相同的定位适用于第一可移动件60b和第二可移动件70b相对于固定件50b的位置。此外,第一可移动件60a以及60b的定位方式使得图9所示的固定件头部的突出矩形96适配于开口68内,并且图6A所示的第一可移动件的表面69接触图9所示的头部55的表面99。类似地,在另一面,第二可移动件70以图9所示的固定件头部的突出矩形97适配于开口78内的方式定位,并且图7C所示的第二可移动件的表面79接触图12所示的头部55的表面129。这样,当三个部件50、60和70的阵列根据这些位置布置时,第一可移动件60和第二可移动件70均将从它们的平面64和74彼此接触,共享如图16所示的接触面161。
固定件背面的可移动件的定位相反,其中可移动件60b和70b的正面(也在图6A、6B、7A和7B中示出)与固定件50a的背面相接,接触其表面128,并且可移动件60b和70b的背面(也在图6C、6D、7C和7D中示出)与固定件50b的正面相接,接触其表面98。同样地,可移动件60b和70b的巢脾62b和73b的正面分别与固定件50a的巢脾52a和53a的背面相接触,可移动件60b和70b的巢脾62b和73b的背面分别与固定件50b的巢脾52b和53b的正面相接触。因此,可移动件60b和70b的尾部66b和77b的正面与固定件50a的尾部56a和57a的背面相接触,并且可移动件60b和70b的尾部66b和77b的背面与固定件50b的尾部56b和57b的正面相接触。
参照图16和17,这些图所示的由一对部件50、60和70形成的阵列的样本还指示了固定件50a相对于另一类似的固定件50b的定位。如图16所示,当固定件50a的背面组装到另一固定件50b的正面时,前面提到的阴阳连接将连接并保持固定件附着于它们自身并且不可移动。这就是为什么部件50优选被称为固定件的原因。这样,固定件50b的头部55b正面的两个相同突出部92将与头部55a背面的两个相同凹口122接合。类似地,固定件50b的头部55b的正面上的突出部93与头部55a的背面上的凹口123接合。以相同的方式,固定件50a的尾部56a和57a的背面上的两个相同的突出部132与固定件50b的尾部56b和57b的正面上的两个相同的凹口102接合。所有这些阴阳连接都有助于将固定件组装到自身上。该组件还使固定件头部上的两个相同孔91聚会在一起。此外,固定件50a和50b的布置位置在一个固定件的正面和另一个固定件的背面之间留有特定的空间,这正是第一可移动件60和第二可移动件70被设计占用的位置。换句话说,如图16所示,第一可移动件60b被限制在第二可移动件70b和两个固定件50a和50b之间。另外,以类似的方式,第二可移动件70b被限制在第一可移动件60b和两个固定件50a和50b之间。
将多个部件50、60和70连接在一起,并以上述方式排列它们,从而形成蜂蜜巢室。更接近地,当可移动件的巢脾与固定件的巢脾连接时,形成具有相同六边形体积的所提出的人造蜂巢的蜂蜜巢室。从人造蜂巢的侧视图可以看到这种巢室构造,其在图23中的固定件50和第一可移动件60上以及图24中所示的两个部件的巢脾52和62的局部细节图上示出,显示了这些巢脾面如何在形成蜂蜜巢室的过程中相互配合。这样,巢脾面52和62以及另一面上的巢脾面53和73以如下方式彼此对称:当将它们连接在一起时,如图23和24所示,它们之间形成一排垂直的封闭六边形体积(空间),其最终构成蜂蜜巢室。
如图24所示,巢脾面52和62之间的一行垂直的蜂蜜巢室的构造限定了巢室边缘之间的小间隙245。这些间隙为“Y”形,作为粗体线246在其中一个间隙上突出显示。形成这些间隙是为了在可移动件的巢脾和固定件的巢脾面之间提供一定的间隙,从而使如下面几行中所描述的分开过程以平稳的方式发生。然而,蜜蜂会用蜡封闭这些缝隙,这样巢室就可以储存蜂蜜了。
转至图18、19、20、21和22,这些按序的图示出了当第一可移动件60和第二可移动件70在固定件之间的封闭区域内彼此相邻时它们是如何运转的正面视图。尽管可移动件60和70二者从顶部被固定件的头部55包围,从底部被固定件的尾部56和57包围,但它们都能够垂直移动;在固定件之间特定区域内约3毫米的特定范围内上下移动。这就是为什么部件60和70都被称为可移动件的原因。此外,可移动件60和70都具有用箭头184所表示的相同的移动范围,并且每一个的移动都不会以任何方式影响另一个。图18、19、20、21和22的顺序准确地说明,在图示初始位置的图18中,第一可移动件60和第二可移动件70处于静止状态,具有相同的位置。在图19中,箭头191表示第一可移动件60已经在箭头184所示的特定范围内以直线轨迹相对于固定件50和第二可移动件70二者向上移动或升高,而第二可移动件70在其初始位置保持不受影响。图20中的箭头201示出了第二可移动件70如何在箭头184所示的相同范围内以与第一可移动件60相同的方式相对于固定件50移动或升高。现在,在如图20所示的这种情况下,可移动件60和70在相同范围内和相似的轨迹向上移动。这种特定移动优选称为向前机制。
向前机制是蜂蜜巢室从闭合位置到开放位置的机制。正是这种机制定义了分开过程。如上所述,图18从正面视图示出可移动件60和70处于其初始静止位置,其中巢室处于闭合位置。如图23和24所示,从侧视图可以更好的观察到该闭合巢室位置。在图19中,向前机制应用于在特定范围184内升高并按照箭头191的轨迹的第一可移动件60。由于该移动,巢脾52和62之间的巢室从闭合位置切换到打开位置。虽然图19从正面视图示出了这种转变,但图25从侧面视图示出了这种转变,显示了第一可移动件60是如何相对于固定件50向上移动的,如箭头191所示。此外,图26部分地示出了巢脾52和62的详细侧视图,其示出了当第一可移动件的巢脾62根据箭头191的方向在范围184内升高时,这些巢脾面之间的蜂蜜巢室如何分开或打开。
当在第一可移动件60上应用向前机制时,其中巢脾面52和62之间的巢室从闭合位置切换到打开位置,第二可移动件70保持在其初始位置不受影响,巢脾面53和73之间的巢室保持在闭合位置。转到图20,图20示出了向前机制在第二可移动件70上的应用,在相同范围184内根据箭头201的方向将其升高。这样,巢脾面53和73之间的巢室从闭合(如图23和图24详细示出)改变位置到打开(如图25和图26详细示出)。现在,继续看图20,图20示出了可移动件60和70被提升,将其两个巢脾面的蜂蜜巢室引导到打开位置。
假设蜂蜜巢室处于如图18所示的封闭位置,充满了准备提取的蜂蜜。将蜂蜜从巢室中取出的方法那么是分开这些巢室,只需在所选巢脾面上应用向前机制,将巢室位置从封闭变为打开,如上所述。这样做会使储存在打开巢室内的蜂蜜离开这些巢室,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流动。例如,如图19所示,提升第一可移动件60,使得存储在巢脾面52和62之间的巢室中的蜂蜜离开这些巢室,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同时,可能储存在巢脾面53和73之间的巢室中的蜂蜜保持原样。因此,除非可移动件被抬高,否则储存的蜂蜜将保持原样,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一旦向前机制应用于其中可移动件60或70的一个或两个,并且巢室打开,存储的蜂蜜开始离开巢脾,这一过程需要几分钟,直到蜂蜜离开巢脾为止。当巢脾被清空时,是时候应用向后机制了。向后机制与向前机制相反。向后机制是蜂蜜巢室从打开位置到封闭位置的机制。因此,向后机制与分开过程相反。例如,假设可移动件60和70二者升高并且它们的巢室处于打开位置,储存的蜂蜜从巢脾出来,刚好如图20所示。然后,通过在可移动件60和70上应用向后机制,巢室应返回到其初始位置。为此,图21中的箭头211表示第一可移动件60已经被移动的方向,这是从高到低移动,其中巢脾面52和62之间的巢室从打开位置再次切换回封闭位置,即返回到初始位置。此外,根据图21,当向后机制应用于第一可移动件60上时,第二可移动件70在其开放巢室位置保持不受影响。所以,无论是采用向前机制还是向后机制,可移动件60和70都保持相互独立,它们的工作过程保持彼此独立。
图22是该序列中的最后一个图,其描绘了根据箭头221向下移动的第二可移动件70,使得巢脾面53和73之间的巢室从打开位置再次切换回到封闭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可移动件60和第二可移动件70都返回到它们的初始位置,允许蜜蜂随后用蜂蜜重新填充巢室,并且周期自身重复。向前机制和向后机制都可以由本发明的用户随意应用,这是将在剩余的实施方案描述中详细描述的过程。
本发明的蜂蜜巢室设计为具有约8°的特定倾斜度,如从正面视图表示固定件50、第一可移动件60和第二可移动件70的图所示。这种倾斜防止蜂蜜在储存时和提取时溢出框架。
此外,蜂蜜巢室以使得可移动件的巢脾的深度小于固定件巢脾的深度的方式设计。两个深度之间的差异在图18中用箭头185表示。当蜜蜂在分开过程中可能位于巢室内部时,这种特性被用来保护蜜蜂免受伤害或挤压。此外,蜜蜂将使用它们的蜡完成可移动件的巢脾62和73的建造,使它们与固定件的巢脾齐平。
如前所述,固定件50在其头部55中包括两个突出部94和95,如图9和12所示。此外,如图15在两个头部的放大立体图中所示,第一可移动件60在其头部65上具有凹口154,第二可移动件70在其头部75上具有类似的凹口155。如图19所示,当例如在第一可移动件60上应用向前机制,并且该第一可移动件升高导致巢脾分开并且存储的蜂蜜开始离开巢室时,第一可移动件的头部中的凹口154与固定件头部中的突出部94相接,这是一种卡扣装配。如图20所示,第二可移动件70情况相同,第二可移动件70的凹口155在其升高时与突出部95相接。该卡扣装配用于使第一可移动件60和第二可移动件70保持卡在开放巢室位置,这是这些突出部和凹口的目的。然后,例如,当在第一可移动件60上应用向后机制时,如图21所示,凹口154和突出部94可以容易地彼此分开。
再次参照图18,将固定件50、第一可移动件60和第二可移动件70布置在一起,在头部水平形成三个不同的槽:一个上槽181和两个下槽182和183。将多个部件50、60和70排列和组装在一起,使槽181、182和183变深,像直隧道一样。
图27和28分别示出了构成人工蜂巢系统的两个剩余部件:前构件270和后构件280。这两个部件与部件50、60和70的阵列互补,其中,前构件270位于该阵列的一端,后构件280位于另一端。图30示出了这些部件之间的这种定位和布置。
前构件270具有包含两个开口278和279的头部275。开口278对应于槽182以及上槽181的一部分。另一侧的开口279对应于槽183以及上槽181的另一部分。两个开口各有如图30所示的一个盖:盖308用于开口278,盖279用于开口279。两个盖子都可以盖住这些开口,也可以不盖住。图27A、27B和27C示出头部275在部件270的正面上具有特定的突出部件271。另一方面,如图28C、28D和28E所示,后构件280在其头部285的背面具有大致相同的突出部件281。这些突出部件271和281允许整个人造蜂巢框架悬挂在蜂巢箱内。换言之,整个框架位于突出部件271和281上。剩余的前构件270的正面和后构件280的背面是平面,如图27A、27B和图28D、28E所示。
图27D和27E所示的前构件270的背面与固定件50的背面相似。此外,图28A和28B中所示的后构件280的正面类似于固定件50的正面,其中,前构件270和后构件280将直接装配到构成人造蜂巢的固定件上。
转至描绘了底部通道290的图29A和29B。底部通道定位在框架的底部并组装到其上方的巢脾部件并且它具有两个主要作用。第一个作用是它容纳由部件50、60、70、270和280组成的整个蜂巢部件的组装阵列,使它们从底部紧密排列和对齐。图31是示出如何从底部通道290的上方将底部通道290组装成固定件50的阵列的剖视图,其中,底部通道290的边缘293和294以及固定件的尾部的边缘103和104形成为类似某种钩或卷曲形状,产生了在底部通道和固定件阵列之间的特定类型的机械装配,以便保持框架的整个部件在一起。这种装配允许固定件阵列抓住底部通道。同时,底部通道保持巢脾部件的阵列对齐且紧密。为什么底部通道290的边缘293和294以及固定件的边缘103和104优选为钩状而不仅仅具有简单的直角,是因为底部通道的侧壁295和296容易随着时间而翘曲,因此,底部通道的边缘293和294与固定件50的边缘103和104之间的装配可防止底部通道的侧面翘曲。
底部通道290的第二个作用是在蜂巢的一面或两面分开之后接收从巢室提取的蜂蜜。然后,由于其倾斜的表面291,蜂蜜在其上流动并流向排放口292,这就是蜂蜜最终离开框架的地方。
底部通道的排放口292(蜂蜜通过该排放口离开框架)具有在图35A、35B和35C中用各种立体图示出的特定的盖350。这个盖子用来堵住底部通道的排放口292,需要时也可以拔掉。更准确地说,当盖350塞住排放口292时,它在下面留下一个小间隙361,如图36中的截面立体图所示。盖350具有特殊的形状,其中,其两个凹口357对应于排放口292内的突出部297。因此,当盖350堵塞排放口292时,它将无法在内部旋转,这使得间隙361始终位于排放口292的底部。间隙361具有明确的目的,即,在提取过程结束后,让滞留在斜面291中的剩余蜂蜜沿着图36所示的路径362流过并漏出。这一程序允许蜜蜂在剩余的蜂蜜漏出时进食该剩余的蜂蜜,同时也保持底部通道290的清洁和清除蜂蜜。此外,盖350的最低部件351防止蜜蜂通过间隙361进入,并且它还起到屏蔽作用,以防止任何种类的不需要的颗粒进入底部通道。
现在参考图30,其示出了本发明的所提出的人造蜂巢框架的完全立体图,其由巢脾部件50、60和70的阵列以及形成可分开蜂巢的部件270和280组成,所有部件排列在一起并且从下面组装到底部通道290。通过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将底部通道组装到蜂巢上。首先取底部通道290,然后手工取前构件270并放在底部通道290的顶部的最后面,使前构件270的最低边缘273和274以及底部通道290的边缘273和274分别结合并相互连接。从那时起,同样手动地移动前构件270越过边缘293和294,一直到它所属的底部通道的前面位置。之后,同样手工取第一可移动件60和第二可移动件70并将它们排列在前构件旁边,使其正面接触前构件的背面。接下来,取固定件50,且类似于前构件,将其放在底部通道290的顶部的最后面,使固定件的最低边缘103和104以及底部通道290的边缘273和274分别结合并彼此连接,与图31完全相同。然后,手工移动固定件穿过边缘293和294,直到其正面接触第一可移动件和第二可移动件的背面,其头部55与前构件的头部275相接,其尾部56和57与前构件的尾部276和277相接,使得部件50和270二者通过它们的阴阳连接组装在一起。之后,通过以相同的方式反复放置多个部件50、60和70,重复这种排列过程,直到底部通道几乎填满,只有一个位置留给后构件280,后者是阵列中的最后一个部件。后构件280可以与前构件270以及固定件50相同的方式组装到底部通道和巢脾部件阵列上。更重要的是,存在于底部通道最后面的卡扣299和图28C、28D和28E中所示的后构件280的突出部件289一起形成某种组件,使蜂巢的各个部件保持紧密,同时也提供了拆卸整个阵列和解开部件的可能性。
虽然卡扣299和突出部件289形成某种组件,将巢脾部件从其最低水平紧紧固定,但图30、33和34中所示的绳索307通过固定件、前构件和后构件的孔91绕框架顶部缠绕,在最后面固定,从而把框架从上面紧紧地固定在一起。
转到图32A和图32B,图32A和图32B示出了棒形工具320。该工具是由不锈钢制成的具有“L”形状的单一构件。长部件321是操作部件,短部件322是手柄。如图32B所示,棒形工具具有带圆角的矩形截面。棒形工具320的功能是驱动向前机制和向后机制。图33和34展示了该过程如何工作。在图33中,框架的两个巢脾面处于闭合巢室位置,其中,第一可移动件60和第二可移动件70处于其初始位置。此外,棒形工具的操作部件321穿过前构件的开口279插入,一直通过对应于第二可移动件70的阵列的槽183。根据图34中的箭头341手动旋转棒形工具90°,启动向前机制,使得第二可移动件70的阵列如小箭头342所示向上移动,刚好如图20所示。因此,该提升使得第二可移动件面的巢脾分开,从而将其巢室的位置从封闭改变为打开,如图26示出了其细节。因此,存储在该巢脾面中的蜂蜜通过向下流到底部通道290而离开巢室,并且最终通过排放口292从框架中倒出。同时,对应于第一可移动件60的阵列的另一巢脾面保持在其闭合巢室位置中不受影响。
在槽183内旋转棒形工具320导致巢室分开后,可以在第二可移动件在提升时卡住且不可移动的时候立即将其从下槽183中移除。相同的特征适用于另一巢脾面的第一可移动件60。
在槽183内旋转棒形工具320导致巢室分开后,蜂蜜需要几分钟来离开巢脾。之后,当巢室变空时,它们必须通过应用向后机制回到原来的位置。为此,需要将棒形工具的操作部件321穿过后构件的开口279插入上槽181中,然后旋转90°,类似于先前的旋转。该动作使得第二可移动件70回到其初始位置,并且相应的巢室从打开位置改变为封闭位置。
现在参考图37,图37示出了蜂箱,其中其巢板371包含了本发明的几个人造蜂巢框架。巢板箱371在其前面包括两个可拆卸面板373和374。面板373位于框架的头部的水平上,该面板提供了在移除时插入框架槽内的棒形工具320的通道。面板374被定位在底部通道的水平上,以便在被移除时提供蜂蜜倒出到蜂巢外部的通道。
面板373和374还有一个额外的作用。但在此之前,养蜂人需要选择装满成熟蜂蜜的框架面,然后事先移除每个框架中相应的上盖308和/或309以及盖350,以便提供棒形工具320进入内部的入口。还有,盖350需要按序从所选择的每一框架中移除:放入将提取的蜂蜜转移到容器中的管。在知道从哪个巢脾面提取蜂蜜后,养蜂人需要安装一个支撑蜂蜜容器的架子,这代表了面板373和374的第二个作用。图38说明了使用这两个面板373和374的该架子的设置,使用可手动紧固的几个翼紧固件385,从底部固定到成对的支撑383。所有的架子装置能够用几个其他的翼紧固件385固定在育雏箱375的正面。这个架子具有很容易举起十几公斤的能力,可以手动设置和拆卸。
在检查框架和安装架子之后,开始收获过程,如图39所示。几个蜂蜜容器392可以放在架子上,然后通过从底部通道将提取的蜂蜜直接转移到那些容器392的特定管391,直接连接到巢板内底部通道的排放口292。
本发明的所提供的实施例旨在解释而不是限制,因为将来在不偏离本发明主旨的情况下可能进行修改或调整。
制造本发明:
总的来说,基本构成本发明的部件是固定部件、第一可移动部件、第二可移动部件、前构件、后构件、底部通道和3个盖子。所有这些部件都将采用聚丙烯类塑料生产。此外,它们将通过塑料注射成型以相同的工业方法制造。顺便说一句,注射成型是制造塑料部件最流行的技术之一。

Claims (7)

1.一种人造蜂巢,包括3种巢脾部件,其中一种为固定的双面巢脾部件,另两种为可移动的单面巢脾部件,单面巢脾部件可独立地相对于彼此移动,也可相对于双面巢脾部件移动,其中,人造蜂巢的两面能从闭合巢室位置分开到开放巢室位置,或从开放巢室位置分开到闭合巢室位置,
固定的双面巢脾部件排列并组装在一起,两种可移动的单面巢脾部件彼此相邻设置,并且它们二者都设置在每个固定的双面巢脾部件和另一固定的双面巢脾部件之间,这些巢脾部件的这种多重排列形成了蜂蜜巢室,
固定的双面巢脾部件包括巢脾、头部和两个尾部,固定的双面巢脾部件的巢脾形成有两个面,巢脾存在于固定的双面巢脾部件的正面以及背面,
两种可移动的单面巢脾部件各自包括巢脾、头部和尾部,巢脾形成在两种可移动的单面巢脾部件的正面以及背面,其中一种可移动的单面巢脾部件的巢脾面对应于固定的双面巢脾部件的两个面中的一个,另一种可移动的单面巢脾部件的巢脾面对应于固定的双面巢脾部件的两个面中的另一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造蜂巢,其中,三种巢脾部件在排列时在其头部的水平处限定3个槽,两个下槽和一个在其上方的上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造蜂巢,其中,当蜂巢切换到开放巢室位置时,两个可移动的单面巢脾部件可被卡住,从而使蜂蜜离开巢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造蜂巢,其进一步包括一个底部通道,可从蜂巢中组装和拆卸,该通道将蜂蜜输送出去,并将蜂巢的部件固定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造蜂巢,其进一步包括一个盖,当它堵住底部通道的排放口时,可漏出蜂蜜,从而将蜂蜜喂给蜂箱内的蜜蜂,并保持底部通道清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造蜂巢,其由多个单面巢脾部件和双面巢脾部件排列在一起形成,双面巢脾部件的两面可彼此独立地分开,包括底部具有斜面的可移动通道,用于将蜂蜜输送到外部。
7.一种蜂巢箱,其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6的任一项所述的人造蜂巢和蜂巢框架,蜂巢框架在其一侧面上有两个可拆卸面板,其中一个面板位于箱的顶部,另一个面板位于箱的底部,两个面板可变成一个固定在支撑金属上的架子,并通过翼形紧固件固定在蜂箱上,从而支撑蜂蜜容器。
CN201980084038.2A 2018-12-24 2019-12-16 直接从蜂箱中采集蜂蜜的高效系统 Active CN1132717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NTN2018/0445 2018-12-24
TNP/2018/000445A TN2018000445A1 (en) 2018-12-24 2018-12-24 Efficient system for harvesting honey directly from a beehive.
PCT/TN2019/000010 WO2020139201A2 (en) 2018-12-24 2019-12-16 Efficient system for harvesting honey directly from a beehiv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71769A CN113271769A (zh) 2021-08-17
CN113271769B true CN113271769B (zh) 2023-11-17

Family

ID=69187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4038.2A Active CN113271769B (zh) 2018-12-24 2019-12-16 直接从蜂箱中采集蜂蜜的高效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902392B1 (zh)
CN (1) CN113271769B (zh)
AU (1) AU2019416844A1 (zh)
TN (1) TN2018000445A1 (zh)
WO (1) WO2020139201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2001361A1 (de) 2022-04-21 2023-10-26 Thilo Fischer Vorrichtung zur Bienenhaltung an erhöhten Standorten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592090A (en) * 1943-11-26 1947-09-08 Jose Rovira Cases An improved honeycomb for a beehive
JP2013059278A (ja) * 2011-09-13 2013-04-04 Nishioka Yohoen:Kk 蜜蜂巣箱
CN204634721U (zh) * 2015-05-19 2015-09-16 李砂 自流式蜂蜜采集设备
CN204707735U (zh) * 2015-05-15 2015-10-21 王磊平 一种蜂蜜自流式提取巢框及蜂箱构件
CN105454092A (zh) * 2015-12-28 2016-04-06 廖奇勋 一种用于生产蜂巢蜜的巢蜜盒
CN205455338U (zh) * 2016-01-28 2016-08-17 镇江市京口皇中皇生态科技蜜蜂园 一种能连续取蜜的蜂箱
CN205546990U (zh) * 2016-03-17 2016-09-07 正元合谷(北京)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分离式自流蜜巢脾
WO2016148524A2 (ko) * 2015-03-18 2016-09-22 주식회사 대한양봉자재연구소 양봉용 소비
CN205848358U (zh) * 2016-07-06 2017-01-04 杨金贵 新型蜜蜂专用单面巢础组装式巢框巢脾
CN205865600U (zh) * 2016-08-15 2017-01-11 正元合谷(北京)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电加热快速分离巢脾
CN107094715A (zh) * 2017-04-27 2017-08-29 赵学智 一种中蜂的养殖方法
CN107343479A (zh) * 2016-04-05 2017-11-14 刘继政 多层式人造蜂巢
CN107360990A (zh) * 2017-08-10 2017-11-21 江西农业大学 一种蜂蜜生产装置及生产蜂蜜的方法
WO2018079902A1 (ko) * 2016-10-28 2018-05-03 농업회사법인 비즈팜 주식회사 벌꿀자동채취모듈 및 이를 갖는 벌꿀자동채취장치
CN207927549U (zh) * 2018-03-12 2018-10-02 正元合谷(北京)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防挤压蜜蜂自流蜜巢脾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53356B (zh) * 2011-12-21 2016-03-02 蜂舞澳大利亚私人有限公司 养蜂业的改进
EP3255980B1 (en) * 2015-02-12 2022-04-20 Flowbee Australia Pty Ltd A bee-benign artificial honeycomb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592090A (en) * 1943-11-26 1947-09-08 Jose Rovira Cases An improved honeycomb for a beehive
JP2013059278A (ja) * 2011-09-13 2013-04-04 Nishioka Yohoen:Kk 蜜蜂巣箱
WO2016148524A2 (ko) * 2015-03-18 2016-09-22 주식회사 대한양봉자재연구소 양봉용 소비
CN204707735U (zh) * 2015-05-15 2015-10-21 王磊平 一种蜂蜜自流式提取巢框及蜂箱构件
CN204634721U (zh) * 2015-05-19 2015-09-16 李砂 自流式蜂蜜采集设备
CN105454092A (zh) * 2015-12-28 2016-04-06 廖奇勋 一种用于生产蜂巢蜜的巢蜜盒
CN205455338U (zh) * 2016-01-28 2016-08-17 镇江市京口皇中皇生态科技蜜蜂园 一种能连续取蜜的蜂箱
CN205546990U (zh) * 2016-03-17 2016-09-07 正元合谷(北京)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分离式自流蜜巢脾
CN107343479A (zh) * 2016-04-05 2017-11-14 刘继政 多层式人造蜂巢
CN205848358U (zh) * 2016-07-06 2017-01-04 杨金贵 新型蜜蜂专用单面巢础组装式巢框巢脾
CN205865600U (zh) * 2016-08-15 2017-01-11 正元合谷(北京)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电加热快速分离巢脾
WO2018079902A1 (ko) * 2016-10-28 2018-05-03 농업회사법인 비즈팜 주식회사 벌꿀자동채취모듈 및 이를 갖는 벌꿀자동채취장치
CN107094715A (zh) * 2017-04-27 2017-08-29 赵学智 一种中蜂的养殖方法
CN107360990A (zh) * 2017-08-10 2017-11-21 江西农业大学 一种蜂蜜生产装置及生产蜂蜜的方法
CN207927549U (zh) * 2018-03-12 2018-10-02 正元合谷(北京)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防挤压蜜蜂自流蜜巢脾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推广活框活格养蜂法,产品储存营销要创新;杨金贵等;《蜜蜂杂志》;20120831(第08期);第24-2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71769A (zh) 2021-08-17
WO2020139201A3 (en) 2020-07-30
EP3902392B1 (en) 2024-03-27
AU2019416844A1 (en) 2021-06-24
WO2020139201A2 (en) 2020-07-02
EP3902392A2 (en) 2021-11-03
TN2018000445A1 (en) 2020-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63726B2 (en) Frame for beehive
CN113271769B (zh) 直接从蜂箱中采集蜂蜜的高效系统
KR101259018B1 (ko) 1군으로 2왕벌을 키우는 벌통
RU2725804C1 (ru) Сотовая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и улей, в котором она используется
KR20170053978A (ko) 탈착식 꿀벌 교미벌통
KR101981895B1 (ko) 벌집틀의 상하 이동이 편리하여 천연벌꿀 생산이 용이한 다층 벌통
KR20190106179A (ko) 양봉용 자동 채밀형 소초 장치
CN208836801U (zh) 一种轮毂状的蜂箱
RU2114529C1 (ru) Роеуловитель
CN113207758A (zh) 一种蜂王贮存及诱王装置和蜂箱
CN112021263A (zh) 一种运用循环组合巢框蜂箱的养蜂方法
WO2008087398A1 (en) Apparatus for a hive
KR20200132180A (ko) 로열젤리 채취용 알 수집기
CN218126435U (zh) 一种实验室熊蜂饲养观察箱
KR200383074Y1 (ko) 양봉용 화분 채취기
CN217337005U (zh) 一种自流蜜脾及多功能取蜜的家庭养蜂箱
CN110959557B (zh) 一种巢蜜存放格
CN214431086U (zh) 一种养蜂用巢脾脱蜂装置
CN108990840A (zh) 一种轮毂状的蜂箱
CN114847193A (zh) 一种自流蜜脾及多功能取蜜的家庭养蜂箱
KR20200017690A (ko) 양봉용 소비
CN115568444A (zh) 一种实验室熊蜂饲养观察箱
KR20110007394U (ko) 양봉용 이충소비
NZ627059B2 (en) Improvements to apiculture
KR20210012313A (ko) 양봉용 벌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