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60098B - 远红外发热板结构及其制作工艺 - Google Patents

远红外发热板结构及其制作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60098B
CN113260098B CN202110506637.8A CN202110506637A CN113260098B CN 113260098 B CN113260098 B CN 113260098B CN 202110506637 A CN202110506637 A CN 202110506637A CN 113260098 B CN113260098 B CN 1132600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r infrared
infrared heating
mica sheet
heating film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0663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60098A (zh
Inventor
陈建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Wendao Baifu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Wendao Baifu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Wendao Baifu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Wendao Baifu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0663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6009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600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600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600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600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02Details
    • H05B3/06Heater element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coupling elements or hold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20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 H05B3/22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non-flexible
    • H05B3/26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non-flexible heating conductor mounted on insulating base
    • H05B3/265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non-flexible heating conductor mounted on insulating base the insulating base being an inorganic material, e.g. ceramic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远红外发热板结构及其制作工艺,包括:金属包边、通过所述金属包边固定且依次设置的顶层云母片、远红外发热膜、防护层云母片、底层云母片,所述顶层云母片上设有导电组件,所述导电组件与远红外发热膜电连接,所述导电组件上连接有导线。顶层云母片和底层云母片通过金属包边的压紧抵接,使多层云母片与远红外发热膜紧密连接,对远红外发热膜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延长远红外发热膜的使用寿命,同时,又可使远红外发热膜向外均匀的传递热量,顶层云母片和底层云母片起到绝缘的作用,并且可增加远红外发热板的强度,不易损坏。顶层云母片采用金色云母片,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且耐热性好。

Description

远红外发热板结构及其制作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远红外发热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远红外发热板结构及其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远红外发热板通电后可产生热量并释放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线,远红外发热板可应用于不同的产品上,例如远红外发热的椅子、床以及通过远红外发热的保健产品上;现有多种加热方式的远红外发热板,本发明采用远红外发热膜进行发热并释放红外线,并对远红外发热板的结构以及工艺进行改进,以解决远红外发热板易损坏以及使用寿命短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提出远红外发热板结构及其制作工艺,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远红外发热板结构,包括:金属包边、通过所述金属包边固定且依次设置的顶层云母片、远红外发热膜、防护层云母片、底层云母片,所述顶层云母片上设有导电组件,所述导电组件与远红外发热膜电连接,所述导电组件上连接有导线。
优选的是,所述顶层云母片、防护层云母片和底层云母片的长度和宽度均相同,所述远红外发热膜的一个短边和所述防护层云母片的一个短边距离不小于35mm,所述远红外发热膜的另一个短边和所述防护层云母片的另一个短边距离为12~15mm,所述远红外发热膜的两个长边分别与相邻的所述防护层云母片长边的距离为12~15mm。
优选的是,所述远红外发热膜的表面喷涂有非金属导电层,且其顶面上对称的两侧均设有银带,所述银带上固定连接有与其相对应的第一铜带,其中一个第一铜带上向远离所述远红外发热膜的一侧延伸有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铜带,所述第二铜带远离所述第一铜带的一端表面设有第一圆孔。
优选的是,所述顶层云母片和所述防护层云母片上均设有与所述第一圆孔相对应的第二圆孔。
优选的是,所述导电组件包括:铜鸡眼扣、地环圆形端子,所述地环圆形端子包括环形圈和导线连接端,所述铜鸡眼扣依次穿过地环圆形端子的环形圈、顶层云母片上的第二圆孔、第二铜带上的第一圆孔和防护层云母片上的第二圆孔并固定,所述地环圆形端子的导线连接端上焊接有导线。
优选的是,所述银带的宽度为10mm,所述导线有两根,所述两根导线的颜色互不相同。
优选的是,所述金属包边包括两个金属框组件,两个所述金属框组件均为U形,所述金属框组件包括:金属框本体、第一锁紧件、第二锁紧件,所述金属框本体的横截面为平置的U形,且其顶板和底板均向内延伸并折弯180度形成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顶层云母片或底层云母片抵接固定,所述金属框本体的侧板一端内壁设有所述第一锁紧件,且其侧板另一端内壁设有所述第二锁紧件,所述金属框本体的侧板两端均设有滑块,所述第一锁紧件和第二锁紧件靠近所述侧板的一侧设有与所述滑块相对应的滑槽;
所述第一锁紧件包括:第一卡块、第一限位块、第一弹簧和推板,所述第一卡块靠近所述侧板的一侧设有所述滑槽,所述第一卡块远离所述金属框本体的一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上下相对的两面均设有第一限位通孔,所述第一限位通孔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环形卡台,所述第一限位块滑动设于所述第一限位通孔内,所述第一限位块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二环形卡台,所述第二环形卡台设于所述第一环形卡台靠近所述第一凹槽的一侧,且所述第一环形卡台和第二环形卡台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弹簧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套设在所述第一限位块的外侧,所述金属框本体的顶板和底板的内侧壁上均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块相对应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凹槽在其开口一侧的端面上对称设有所述推板;
所述第二锁紧件包括:第二卡块、锁紧块、锁紧板、第二限位块、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卡块靠近所述侧板的一侧设有所述滑槽,所述第二卡块远离所述金属框本体的一面上下对称设有与所述推板相对应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卡块内部贯穿设有第二限位通孔,所述第二限位通孔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所述第二限位通孔的内部中间部位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两侧对称设有所述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设有所述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凹槽内活动设有所述锁紧板,所述锁紧板远离所述第二凹槽开口处的一侧设有活塞,所述锁紧板的中间设有与所述第二限位通孔相对应的穿孔,所述金属框本体的顶板和底板的内侧壁上均设有与所述第二限位块相对应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限位块可穿过穿孔插入至所述第二卡槽内,两个所述第二凹槽之间且在其开口处一侧的端面上设有锁紧块,所述锁紧块的端部设有上下对称的斜面,且靠近所述斜面处设有上下对称的第三卡槽,所述第三卡槽与所述第一限位块相对应。
优选的是,还包括绝缘组件,所述绝缘组件包括绝缘壳、密封塞、导线固定装置,所述绝缘壳的底部一侧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密封塞相对应的密封孔,所述第三凹槽的左侧壁上设有向上倾斜设置的导线固定通孔,焊接有所述导线的地环圆形端子的导线连接端通过导线固定装置固定在所述导线固定通孔内,所述密封塞穿过所述密封孔与所述铜鸡眼扣中心设有的扣孔密封连接;所述导线固定通孔靠近所述铜鸡眼扣的一侧内部设有阶梯孔,所述阶梯孔内设有所述导线固定装置;
所述导线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前端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滑动设于所述导线固定通孔内部,所述连接柱的内部设有可使导线穿过的第三圆孔,所述固定架的外表面沿其周向均匀设有卡杆,所述卡杆的外端部设有球形头,所述球形头的外表面与所述阶梯孔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架的后端设有卡接环,所述卡接环的外周壁上设有弧形凹槽,所述阶梯孔的后端内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弧形凹槽相对应的弧形凸起;所述卡接环的内周壁上沿其周向均匀设有卡紧凹槽,所述卡紧凹槽内滑动设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一端连接有顶杆,所述顶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限位板。
根据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远红外发热板结构的制作工艺,包括:
远红外发热膜表面非金属导电层的形成:根据所述远红外发热膜需要的电阻值,设置设备的传送速度、喷涂速度、喷涂量以及各阶段的温度,将长为1000mm、宽为600mm、厚度为0.2mm的金色云母片放入设备中,所述金色云母片在设备中首先经过表面喷涂化学试剂的处理,然后经过650度高温烧结形成非金属导电层,最后测试远红外发热膜的电阻值;
远红外发热膜的导电银带丝印形成:将形成非金属导电层的所述远红外发热膜按实际需求在其顶面上对称的两侧在丝印设备中丝印宽10mm的银带,然后将丝印好银带的远红外发热膜进行450度高温烘烤;
远红外发热膜裁切:将已形成导电银带的远红外发热膜按照实际需要的尺寸进行裁切;
顶层云母片、底层云母片以及防护层云母片的制作:根据实际需要的远红外发热板的规格,裁切顶层云母片、底层云母片以及防护层云母片,并将顶层云母片和防护层云母片分别进行打孔;
金属包边的制作:根据实际需要的远红外发热板的规格确定金属包边的长度,在卷边设备中进行金属包边的成型制作,然后根据远红外发热板的长和宽确定所述金属包边的四个折弯角,将金属包边进行切角处理,便于折弯;
铜带的制作:根据远红外发热膜的尺寸,确定铜带的长度并裁切,并在铜带相应的位置上进行打孔;
远红外发热膜电极的制作:用订书钉将裁切好的铜带和远红外发热膜固定在防护层云母片的顶面,
其中,所述远红外发热膜的一个短边和所述防护层云母片的一个短边距离不小于35mm,所述远红外发热膜的另一个短边和所述防护层云母片的另一个短边距离为12~15mm,所述远红外发热膜的两个长边分别与相邻的所述防护层云母片长边的距离为12~15mm;裁切好的铜带包括第一铜带和第二铜带,所述第一铜带固定在远红外发热膜的银带上,所述第二铜带固定在所述远红外发热膜与所述防护层云母片预留距离较大的一侧,且所述第一铜带和第二铜带连接;
远红外发热膜通电测试:将制作好电极的远红外发热膜放在检测设备中,通电测试5分钟以上,检测发热是否正常以及发热的均匀性;
远红外发热膜连接导线:进行通电测试后的远红外发热膜顶面放置顶层云母片,所述顶层云母片采用金色云母片,然后在顶层云母片、防护层云母片以及第二铜带上已经打好的孔中将已经焊接好的地环圆形端子的导线用铜鸡眼扣进行安装固定;
安装金属包边:连接好导线后,在防护层云母片的底部设置底层云母片,所述底层云母片采用银色云母片,然后将顶层云母片、远红外发热膜、防护层云母片以及底层云母片通过金属包边沿着外围包裹,然后将金属包边进行压紧,使其与顶层云母片和底层云母片紧密抵接;
耐高压测试:将制作好的远红外发热板按耐压测试要求进行耐压测试,检测其是否有漏电和击穿现象;
通电老化测试:将通过耐高压测试的远红外发热板进行通电,连续通电时间不小于24小时;
导线与引出端绝缘处理:在导线与地环圆形端子焊接处进行绝缘处理,可采用绝缘硅胶将裸露的导电部分全部覆盖,并在通风干燥处放置24小时进行硅胶固化;或者,可采用绝缘组件将裸露的导电部分进行密封,然后选择性的对绝缘组件的缝隙处涂上少量的绝缘硅胶,并在通风干燥处放置24小时进行硅胶固化。
优选的是,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远红外发热膜发热的均匀性,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包括光学系统和电学系统,具体检测步骤如下:
步骤1、均匀选取远红外发热膜上的多个检测点,通过所述光学系统选取两个不同的用于测量某一个检测点温度的波长,通过电学系统将检测的比色温度转换为电压,建立两个波段处的输出电压之比与两个不同波长对应的辐射亮度之比间的关系:
Figure BDA0003058687170000051
其中,V(α1,Ts)和V(α2,Ts)分别为两个波段处的输出电压,μ为与波长无关的比例系数,α1和α2分别为两个不同的波长值,α为与α1或α2对应的波长取值,Ts为比色温度,Δα为两个不同波长的差值,τ1为第一辐射常数,τ2为第二辐射常数,
Figure BDA0003058687170000054
Figure BDA0003058687170000055
分别为两个不同波长通过的滤光片光谱透过率,g(α1)和g(α2)分别为两个不同波长通过的光电转换器的光谱响应函数,ε(α1,Ts)和ε(α2,Ts)分别为某个检测点上的两个不同波长对应的不同单色发射率,γ(α1)和γ(α2)分别为两个不同波长通过的光学系统的光谱透过率,
Figure BDA0003058687170000052
Figure BDA0003058687170000053
分别为两个不同波长对应的辐射亮度;
步骤2、通过得到的两个波段处的输出电压值可以求出某一个检测点的实际温度值,并将多个检测点的实际温度值形成温度曲线,根据温度曲线的波动大小判定所述远红外发热膜发热是否均匀,若温度曲线较为平缓且趋近于直线,可判定所述远红外发热膜发热均匀。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远红外发热板结构及其制作工艺的顶层云母片和底层云母片通过金属包边的压紧抵接,使多层云母片与远红外发热膜紧密连接,对远红外发热膜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延长远红外发热膜的使用寿命,同时,又可使远红外发热膜向外均匀的传递热量,顶层云母片和底层云母片起到绝缘的作用,并且可增加远红外发热板的强度,不易损坏;顶层云母片采用金色云母片,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且耐热性好,化学稳定性耐电晕性较好,底层云母片和防护层云母片采用银色云母片,银色云母片强度比金色云母片较好,作为防护层和底层用于增加强度,金色云母片耐热性比银色云母片较好,适于设在远红外发热膜的发热面上。
本发明所述的远红外发热板结构及其制作工艺,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远红外发热板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远红外发热板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远红外发热板结构的导电组件和绝缘组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远红外发热板结构的导电组件和绝缘组件的连接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的远红外发热板结构的导线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的远红外发热板结构的第一锁紧件和第二锁紧件连接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所述的远红外发热板结构的图6A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所述的远红外发热板结构的图6B处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所述的远红外发热板结构的第一锁紧件与金属框本体连接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所述的远红外发热板结构的第二锁紧件与金属框本体连接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所述的远红外发热板结构的第一锁紧件、第二锁紧件与金属框本体连接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所述的远红外发热板结构的金属包边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所述的远红外发热板结构的金属包边安装过程的部分示意图。
1为金属包边、101为金属框本体、1011为顶板、1012为底板、1013为固定板、1014为侧板、1015为滑块、1016为第一卡槽、102为第一锁紧件、1021为第一卡块、10211为滑槽、1022为第一限位块、1023为第一弹簧、1024为推板、1025为第一凹槽、1026为第一限位通孔、1027为第一环形卡台、1028为第二环形卡台、103为第二锁紧件、1031为第二卡块、1032为锁紧块、1033为锁紧板、1034为第二限位块、1035为第二弹簧、1036为第二凹槽、1037为第二限位通孔、1038为挡板、1039为活塞、10310为第二卡槽、10311为第三卡槽、2为顶层云母片、201为第二圆孔、3为远红外发热膜、4为防护层云母片、5为底层云母片、6为导线、7为第一铜带、8为第二铜带、801为第一圆孔、9为铜鸡眼扣、10为地环圆形端子、1001为环形圈、1002为导线连接端、11为绝缘壳、1101为第三凹槽、1102为导线固定通孔、1103为阶梯孔、12为密封塞、13为导线固定装置、1301为固定架、1302为连接柱、1303为卡杆、1304为球形头、1305为卡接环、1306为弧形凹槽、1307为弧形凸起、1308为卡紧凹槽、1309为第三弹簧、13010为顶杆、13011为弧形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图13所示,本发明提供了远红外发热板结构及其制作工艺,包括:金属包边1、通过所述金属包边1固定且依次设置的顶层云母片2、远红外发热膜3、防护层云母片4、底层云母片5,所述顶层云母片2上设有导电组件,所述导电组件与远红外发热膜3电连接,所述导电组件上连接有导线6。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顶层云母片2、远红外发热膜3、防护层云母片4、底层云母片5由上到下依次设置,导电组件通过导线6将远红外发热膜3与电源电连接,以使其通电发热产生远红外线,防护层云母片4便于导电组件的安装,顶层云母片2、防护层云母片4以及底层云母片5具有绝缘的特性,并且顶层和底层云母片5用于与金属包边1通过压紧抵接,使远红外发热板固定牢固,且保证每相邻的两层均可紧密贴合,将远红外发热膜3夹在中间,可使其与外界绝缘,并通过云母片向外界传递热量。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通过顶层云母片2和底层云母片5通过金属包边1的压紧抵接,使多层云母片与远红外发热膜3紧密连接,对远红外发热膜3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延长远红外发热膜3的使用寿命,同时,又可使远红外发热膜3向外均匀的传递热量,顶层云母片2和底层云母片5起到绝缘的作用,并且可增加远红外发热板的强度,不易损坏;顶层云母片2采用金色云母片,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且耐热性好,化学稳定性耐电晕性较好,底层云母片5和防护层云母片4采用银色云母片,银色云母片强度比金色云母片较好,作为防护层和底层用于增加强度,金色云母片耐热性比银色云母片较好,适于设在远红外发热膜3的发热面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层云母片2、防护层云母片4和底层云母片5的长度和宽度均相同,所述远红外发热膜3的一个短边和所述防护层云母片4的一个短边距离不小于35mm,所述远红外发热膜3的另一个短边和所述防护层云母片4的另一个短边距离为12~15mm,所述远红外发热膜3的两个长边分别与相邻的所述防护层云母片4长边的距离为12~15mm。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所述顶层云母片2、防护层云母片4和底层云母片5的长度和宽度均相同,便于金属包边1的安装固定,使远红外发热板一周受力均匀,保证远红外发热膜3均匀的向外传递热量,所述远红外发热膜3的一个短边和所述防护层云母片4的一个短边距离不小于35mm,给远红外发热膜3的导电组件预留安装空间,并且其余三边与防护层云母片4的另外三边距离均为12~15mm,为安全距离,保证远红外发热膜3不会从边沿处漏出而产生漏电的现象,保证使用的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远红外发热膜3的表面喷涂有非金属导电层,且其顶面上对称的两侧均设有银带,所述银带上固定连接有与其相对应的第一铜带7,两个所述第一铜带7上均向同一方向垂直延伸设有第二铜带8,所述第二铜带8远离所述第一铜带7的一端表面设有第一圆孔801。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银带是将银浆通过丝印的方式固定在远红外发热膜3上,在非金属导电层上设置银带,保证银带与非金属导电层的接触的面积大,进而保证其导电的性能,利用第一铜带7设置在银带上,并使第二铜带8与第一铜带7连接,保证第二铜带8与银带的通电,第二铜带8上设有的第一圆孔801用于安装导电组件,保证导电组件与远红外发热膜3的导电性能,防止其因一些原因导致出现断电或导电出现问题的情况发生,保证了远红外发热板使用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层云母片2和所述防护层云母片4上均设有与所述第一圆孔801相对应的第二圆孔201。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第二圆孔201和第一圆孔801均用于安装导电组件,保证导电组件与远红外发热膜3的导电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组件包括:铜鸡眼扣9、地环圆形端子10,所述地环圆形端子10包括环形圈1001和导线连接端1002,所述铜鸡眼扣9依次穿过地环圆形端子10的环形圈1001、顶层云母片2上的第二圆孔201、第二铜带8上的第一圆孔801和防护层云母片4上的第二圆孔201并固定,所述地环圆形端子10的导线连接端1002上焊接有导线6。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通过环形圈1001、第一圆孔801和第二圆孔201将地环圆形端子10、顶层云母片2、第二铜带8、防护层云母片4均固定锁紧,铜鸡眼扣9与第二铜带8可实现稳定的电连接,铜鸡眼扣9可设为多个,多个铜鸡眼扣9可互相扣住实现锁紧,其上设有的环形片用于卡接在环形圈1001、或第一圆孔801、或第二圆孔201的端面上,实现铜鸡眼扣9与第二铜带8可稳定的电连接,铜鸡眼扣9与地环圆形端子10电连接,地环圆形端子10通过焊接与导线6电连接,进而实现导线6与远红外发热膜3的电连接,保证远红外发热膜3通电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银带的宽度为10mm,所述导线6有两根,所述两根导线6的颜色互不相同。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银带的宽度设为10mm保证银带与远红外发热膜3的接触面积,以确保两者通电的稳定性,两根导线6颜色设为不同,便于区分正负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包边1包括两个金属框组件,两个所述金属框组件均为U形,所述金属框组件包括:金属框本体101、第一锁紧件102、第二锁紧件103,所述金属框本体101的横截面为平置的U形,且其顶板1011和底板1012均向内延伸并折弯180度形成固定板1013,所述固定板1013与所述顶层云母片2或底层云母片5抵接固定,所述金属框本体101的侧板1014一端内壁设有所述第一锁紧件102,且其侧板1014另一端内壁设有所述第二锁紧件103,所述金属框本体101的侧板1014两端均设有滑块1015,所述第一锁紧件102和第二锁紧件103靠近所述侧板1014的一侧设有与所述滑块1015相对应的滑槽10211;
所述第一锁紧件102包括:第一卡块1021、第一限位块1022、第一弹簧1023和推板1024,所述第一卡块1021靠近所述侧板1014的一侧设有所述滑槽10211,所述第一卡块1021远离所述金属框本体101的一面设有第一凹槽1025,所述第一凹槽1025上下相对的两面均设有第一限位通孔1026,所述第一限位通孔1026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环形卡台1027,所述第一限位块1022滑动设于所述第一限位通孔1026内,所述第一限位块1022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二环形卡台1028,所述第二环形卡台1028设于所述第一环形卡台1027靠近所述第一凹槽1025的一侧,且所述第一环形卡台1027和第二环形卡台1028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弹簧1023连接,所述第一弹簧1023套设在所述第一限位块1022的外侧,所述金属框本体101的顶板1011和底板1012的内侧壁上均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块1022相对应的第一卡槽1016,所述第一凹槽1025在其开口一侧的端面上对称设有所述推板1024;
所述第二锁紧件103包括:第二卡块1031、锁紧块1032、锁紧板1033、第二限位块1034、第二弹簧1035,所述第二卡块1031靠近所述侧板1014的一侧设有所述滑槽10211,所述第二卡块1031远离所述金属框本体101的一面上下对称设有与所述推板1024相对应的第二凹槽1036,所述第二卡块1031内部贯穿设有第二限位通孔1037,所述第二限位通孔1037与所述第二凹槽1036连通,所述第二限位通孔1037的内部中间部位固定连接有挡板1038,所述挡板1038的两侧对称设有所述第二弹簧1035,所述第二弹簧1035的另一端设有所述第二限位块1034,所述第二凹槽1036内活动设有所述锁紧板1033,所述锁紧板1033远离所述第二凹槽1036开口处的一侧设有活塞1039,所述锁紧板1033的中间设有与所述第二限位通孔1037相对应的穿孔,所述金属框本体101的顶板1011和底板1012的内侧壁上均设有与所述第二限位块1034相对应的第二卡槽10310,所述第二限位块1034可穿过穿孔插入至所述第二卡槽10310内,两个所述第二凹槽1036之间且在其开口处一侧的端面上设有锁紧块1032,所述锁紧块1032的端部设有上下对称的斜面,且靠近所述斜面处设有上下对称的第三卡槽10311,所述第三卡槽10311与所述第一限位块1022相对应。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在安装金属包边1时,首先将第一锁紧件102和第二锁紧件103分别通过滑槽10211和滑块1015与一个金属框本体101初步固定,滑块1015与第一锁紧件102或第二锁紧件103的滑槽10211抵接,滑槽10211未穿过第一锁紧件102和第二锁紧件103的外端面,另一个金属框本体101安装第一锁紧件102和第二锁紧件103的位置相反,在安装第一锁紧件102时,凸出第一卡块1021顶面和底面设置的第一限位块1022受金属框本体101的顶板1011和底板1012的挤压,当第一限位块1022移动至第一卡槽1016时,受第一弹簧1023的弹力作用,第一限位块1022伸入至第一卡槽1016内,完成第一锁紧件102的固定,此时第一卡块1021的外端面与金属框本体101对应的端面平齐,在安装第二锁紧件103时,仅通过滑槽10211和滑块1015对第二锁紧件103进行初步固定;两个金属框本体101为对称设置,或金属框本体101的端部为一长一短设置,例如一个金属框本体101的长边对应另一个金属框本体101的短边,金属框本体101的固定板1013与所述顶层云母片2或底层云母片5抵接固定,此时,一个金属框本体101上的第一锁紧件102与另一个金属框本体101上的第二锁紧件103实现卡接,第二锁紧件103上设有的锁紧块1032插入至第一凹槽1025内,通过锁紧块1032端部设有上下对称的斜面将第一限位块1022向远离锁紧块1032的方向推动,当第三卡槽10311移动至与第一限位块1022对应的位置时,第一限位块1022插入至第三卡槽10311内,将锁紧块1032固定在第一凹槽1025内,并且同步的,第一锁紧件102上设有的推板1024插入至第二凹槽1036内,推板1024向内推动锁紧板1033,锁紧板1033通过其一侧设有的活塞1039缓慢向内移动,当其上设有的穿孔移动至与第二限位通孔1037相对应的位置时,第二限位块1034在第二弹簧1035的回复力的作用下,伸入至第二卡槽10310内,实现第二锁紧件103与金属框本体101的锁紧,和第一锁紧件102与第二锁紧件103的锁紧,进而实现两个金属框组件在水平方向上锁紧远红外发热板;然后对金属包边1的顶板1011和底板1012压紧,使顶板1011和底板1012同时相对运动,此时,第一卡槽1016与第一限位块1022的顶面能够抵接,第二卡槽10310与第二限位块1034的顶面能够抵接,固定板1013进一步与顶层云母片2或底层云母片5紧密贴合,完成金属包边1的固定锁紧;需要说明的是,顶层云母片2、底层云母片5、防护层云母片4相对的两侧均应设有用于与第一锁紧件102和第二锁紧件103安装固定的开口,第一锁紧件102和第二锁紧件103安装好后,便位于开口处,可先将两个金属框本体101分别套设在未安装金属包边1的远红外发热板的外周围,在开口处固定安装锁紧件,再实现锁紧。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金属包边1设置为两个部分,且两个部分通过卡接锁紧的方式将多层组装的远红外发热板锁紧固定,通过第一锁紧件102和第二锁紧件103使两个金属框本体101向内一侧压紧远红外发热板的四周,防止多层云母片从金属包边1中脱出,并且在金属框本体101的连接处设置锁紧件可防止连接处因使用时间过长导致开裂,影响远红外发热板的使用效果,并且通过对金属框本体101进行上下压紧,使得第一锁紧件102和第二锁紧件103与金属框本体101连接更牢固,防止锁紧件受外力影响而脱出金属框本体101,保证金属包边1的稳定性;第一环形卡台1027、第二环形卡台1028之间连接第一弹簧1023,可使第一限位块1022在第一限位通孔1026内弹性的滑动,且可限制第一限位块1022的位置,保证在初步固定时,其能够与金属框本体101和锁紧块1032同时卡接,保证第一锁紧件102与金属框本体101的固定,和第一锁紧件102与第二锁紧件103的固定;在锁紧时,通过推板1024推动锁紧板1033向第二凹槽1036内侧移动,通过活塞1039压缩第二凹槽1036内部的空气,使锁紧板1033的左右移动具有一定的弹性,便于第二限位块1034的安装和固定,通过推板1024插入至第二凹槽1036和锁紧块1032插入至第一凹槽1025,实现双向卡接限位,利用金属包边1实现了远红外发热板的多层连接更加牢固,且连接紧密,使远红发热板向外传递的热量效率更高且更加均匀。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绝缘组件,所述绝缘组件包括绝缘壳11、密封塞12、导线固定装置13,所述绝缘壳11的底部一侧设有第三凹槽1101,所述第三凹槽1101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密封塞12相对应的密封孔,所述第三凹槽1101的左侧壁上设有向上倾斜设置的导线固定通孔1102,焊接有所述导线6的地环圆形端子10的导线连接端1002通过导线固定装置13固定在所述导线固定通孔1102内,所述密封塞12穿过所述密封孔与所述铜鸡眼扣9中心设有的扣孔密封连接;所述导线固定通孔1102靠近所述铜鸡眼扣9的一侧内部设有阶梯孔1103,所述阶梯孔1103内设有所述导线固定装置13;
所述导线固定装置13包括:固定架1301,所述固定架1301的前端设有连接柱1302,所述连接柱1302滑动设于所述导线固定通孔1102内部,所述连接柱1302的内部设有可使导线6穿过的第三圆孔,所述固定架1301的外表面沿其周向均匀设有卡杆1303,所述卡杆1303的外端部设有球形头1304,所述球形头1304的外表面与所述阶梯孔1103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架1301的后端设有卡接环1305,所述卡接环1305的外周壁上设有弧形凹槽1306,所述阶梯孔1103的后端内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弧形凹槽1306相对应的弧形凸起1307;所述卡接环1305的内周壁上沿其周向均匀设有卡紧凹槽1308,所述卡紧凹槽1308内滑动设有第三弹簧1309,所述第三弹簧1309的一端连接有顶杆13010,所述顶杆1301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限位板13011。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将导线6固定好后,利用绝缘组件将裸露的导电部分密封,首先将导线6的另一端从固定架1301的后端插入,使焊接有所述导线6的地环圆形端子10的导线连接端1002通过弧形限位板13011固定在固定架1301的内部,地环圆形端子10的导线连接端1002与环形圈1001之间可折弯一定角度,通过导线固定装置13对导线连接端1002进行保护,在安装时,可先将导线6与导线固定装置13进行安装,或者先将导线固定装置13插入至阶梯孔1103内再对导线6进行安装,便于对导线6焊接处的固定,导线6依次由连接柱1302内的第三圆孔和导线固定通孔1102的内部穿出至外侧,实现对导线6焊接端的保护;导线固定装置13通过卡杆1303和球头实现固定架1301与阶梯孔1103内侧壁的抵接固定,限制固定架1301的径向位移,通过弧形凹槽1306和弧形凸起1307的卡接,实现固定架1301与阶梯孔1103的卡接固定,限制固定架1301的轴向位移,将导线6焊接端固定在绝缘壳11内之后,将绝缘壳11的第三凹槽1101将环形圈1001和铜鸡眼扣9扣住,并且使密封孔与铜鸡眼扣9的扣孔相对应,将密封塞12插入至密封孔和扣孔内,实现绝缘壳11的固定和密封,还可在绝缘壳11底部与顶层云母片2的顶部抵接的四周涂上少量绝缘硅胶用于密封,保证裸露的导电部分全部密封在绝缘壳11内部。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通过绝缘壳11将全部裸露的导电部分全部套在其内侧,并利用密封塞12密封,保证导电部分与外界绝对的绝缘,密封塞12采用具有绝缘性的橡胶制成,具有较好的密封效果和绝缘效果,通过导线固定装置13可实现导线6焊接的端部不易多次弯折而受损影响导电性,因焊接部位会因受外力影响变形或震动影响易出现脱焊的现象,利用顶杆13010和第三弹簧1309在卡紧凹槽1308内滑动,实现弧形限位板13011对导线连接端1002的牢固固定,保证其位置不变,进而保证导线连接端1002与导线6焊接处不易脱开,第三弹簧1309可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进一步保证了远红外发热板的使用寿命;并且导线固定装置13可选择先与导线6连接或与阶梯孔1103连接,便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方便快捷的安装方式,使安装更加灵活,并且通过卡杆1303可支撑固定架1301与阶梯孔1103内部产生的抵接压力,通过球形头1304便于卡杆1303在阶梯孔1103内滑动,便于对导线固定装置13的安装。
根据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远红外发热板结构的制作工艺,包括:
远红外发热膜3表面非金属导电层的形成:根据所述远红外发热膜3需要的电阻值,设置设备的传送速度、喷涂速度、喷涂量以及各阶段的温度,将长为1000mm、宽为600mm、厚度为0.2mm的金色云母片放入设备中,所述金色云母片在设备中首先经过表面喷涂化学试剂的处理,然后经过650度高温烧结形成非金属导电层,最后测试远红外发热膜3的电阻值;
远红外发热膜3的导电银带丝印形成:将形成非金属导电层的所述远红外发热膜3按实际需求在其顶面上对称的两侧在丝印设备中丝印宽10mm的银带,然后将丝印好银带的远红外发热膜3进行450度高温烘烤;
远红外发热膜3裁切:将已形成导电银带的远红外发热膜3按照实际需要的尺寸进行裁切;
顶层云母片2、底层云母片5以及防护层云母片4的制作:根据实际需要的远红外发热板的规格,裁切顶层云母片2、底层云母片5以及防护层云母片4,并将顶层云母片2和防护层云母片4分别进行打孔;
金属包边1的制作:根据实际需要的远红外发热板的规格确定金属包边1的长度,在卷边设备中进行金属包边1的成型制作,然后根据远红外发热板的长和宽确定所述金属包边1的四个折弯角,将金属包边1进行切角处理,便于折弯;
铜带的制作:根据远红外发热膜3的尺寸,确定铜带的长度并裁切,并在铜带相应的位置上进行打孔;
远红外发热膜3电极的制作:用订书钉将裁切好的铜带和远红外发热膜3固定在防护层云母片4的顶面,
其中,所述远红外发热膜3的一个短边和所述防护层云母片4的一个短边距离不小于35mm,所述远红外发热膜3的另一个短边和所述防护层云母片4的另一个短边距离为12~15mm,所述远红外发热膜3的两个长边分别与相邻的所述防护层云母片4长边的距离为12~15mm;裁切好的铜带包括第一铜带7和第二铜带8,所述第一铜带7固定在远红外发热膜3的银带上,所述第二铜带8固定在所述远红外发热膜3与所述防护层云母片4预留距离较大的一侧,且所述第一铜带7和第二铜带8连接;
远红外发热膜3通电测试:将制作好电极的远红外发热膜3放在检测设备中,通电测试5分钟以上,检测发热是否正常以及发热的均匀性;
远红外发热膜3连接导线6:进行通电测试后的远红外发热膜3顶面放置顶层云母片2,所述顶层云母片2采用金色云母片,然后在顶层云母片2、防护层云母片4以及第二铜带8上已经打好的孔中将已经焊接好的地环圆形端子10的导线6用铜鸡眼扣9进行安装固定;
安装金属包边1:连接好导线6后,在防护层云母片4的底部设置底层云母片5,所述底层云母片5采用银色云母片,然后将顶层云母片2、远红外发热膜3、防护层云母片4以及底层云母片5通过金属包边1沿着外围包裹,然后将金属包边1进行压紧,使其与顶层云母片2和底层云母片5紧密抵接;
耐高压测试:将制作好的远红外发热板按耐压测试要求进行耐压测试,检测其是否有漏电和击穿现象;
通电老化测试:将通过耐高压测试的远红外发热板进行通电,连续通电时间不小于24小时;
导线6与引出端绝缘处理:在导线6与地环圆形端子10焊接处进行绝缘处理,可采用绝缘硅胶将裸露的导电部分全部覆盖,并在通风干燥处放置24小时进行硅胶固化;或者,可采用绝缘组件将裸露的导电部分进行密封,然后选择性的对绝缘组件的缝隙处涂上少量的绝缘硅胶,并在通风干燥处放置24小时进行硅胶固化。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根据实际需要的电阻值来设置形成非金属导电层的参数更加方便,通过顶层云母片2和底层云母片5通过金属包边1的压紧抵接,使多层云母片与远红外发热膜3紧密连接,对远红外发热膜3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延长远红外发热膜3的使用寿命,同时,又可使远红外发热膜3向外均匀的传递热量,顶层云母片2和底层云母片5起到绝缘的作用,并且可增加远红外发热板的强度,不易损坏;顶层云母片2采用金色云母片,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且耐热性好,化学稳定性耐电晕性较好,底层云母片5和防护层云母片4采用银色云母片,银色云母片强度比金色云母片较好,作为防护层和底层用于增加强度,金色云母片耐热性比银色云母片较好,适于设在远红外发热膜3的发热面上,通过对远红外发热板进行通电测试、耐高压测试、通电老化测试等,可提高制作出的远红外发热板的质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远红外发热膜3发热的均匀性,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包括光学系统和电学系统,具体检测步骤如下:
步骤1、均匀选取远红外发热膜3上的多个检测点,通过所述光学系统选取两个不同的用于测量某一个检测点温度的波长,通过电学系统将检测的比色温度转换为电压,建立两个波段处的输出电压之比与两个不同波长对应的辐射亮度之比间的关系:
Figure BDA0003058687170000141
其中,V(α1,Ts)和V(α2,Ts)分别为两个波段处的输出电压,μ为与波长无关的比例系数,α1和α2分别为两个不同的波长值,α为与α1或α2对应的波长取值,Ts为比色温度,Δα为两个不同波长的差值,τ1为第一辐射常数,τ2为第二辐射常数,
Figure BDA0003058687170000142
Figure BDA0003058687170000143
分别为两个不同波长通过的滤光片光谱透过率,g(α1)和g(α2)分别为两个不同波长通过的光电转换器的光谱响应函数,ε(α1,Ts)和ε(α2,Ts)分别为某个检测点上的两个不同波长对应的不同单色发射率,γ(α1)和γ(α2)分别为两个不同波长通过的光学系统的光谱透过率,
Figure BDA0003058687170000151
Figure BDA0003058687170000152
分别为两个不同波长对应的辐射亮度;
步骤2、通过得到的两个波段处的输出电压值可以求出某一个检测点的实际温度值,并将多个检测点的实际温度值形成温度曲线,根据温度曲线的波动大小判定所述远红外发热膜3发热是否均匀,若温度曲线较为平缓且趋近于直线,可判定所述远红外发热膜3发热均匀。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温度检测装置可设置在通电测试的检测设备中,用于对远红外发热膜的发热均匀性进行检测,将远红外发热膜3均匀设置多个检测点,可以将其平均分成多个方形的检测点,对每个方形检测点分别进行温度检测,并且通过光学系统可检测到远红外发热膜3某一检测点的比色温度,比色温度并非物体的实际温度,但其比直接检测物体的温度更加精确,有利于通过计算获得更精确的实际温度值,然后通过电学系统将比色温度换算为不同波段的输出电压值,根据电压值便可得到检测点的实际温度值,然后根据获得的多个检测点的实际温度值来判断远红外发热膜3的发热均匀性,也就是说,每个检测点的温度值越接近,则表示其发热的均匀性越好,在上述公式中,τ1为第一辐射常数,取值为3.74W·m2,τ2为第二辐射常数,取值为1.4388×10-2m·K,光谱响应函数为光阴极量子效率与入射波长之间的关系;通过测量比色温度转换为电压值,可得到更加精确的检测点的温度值,便于对多个检测点的实际温度值进行对比分析,对发热均匀性的判断结果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防止因温度测量不准确导致对发热均匀性的判断失误,保证了远红外发热板的发热效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与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7)

1.远红外发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包边(1)、通过所述金属包边(1)固定且依次设置的顶层云母片(2)、远红外发热膜(3)、防护层云母片(4)、底层云母片(5),所述顶层云母片(2)上设有导电组件,所述导电组件与远红外发热膜(3)电连接,所述导电组件上连接有导线(6);
所述远红外发热膜(3)的表面喷涂有非金属导电层,且其顶面上对称的两侧均设有银带,所述银带上固定连接有与其相对应的第一铜带(7),两个所述第一铜带(7)上均向同一方向垂直延伸设有第二铜带(8),所述第二铜带(8)远离所述第一铜带(7)的一端表面设有第一圆孔(801);
所述顶层云母片(2)和所述防护层云母片(4)上均设有与所述第一圆孔(801)相对应的第二圆孔(201);
所述导电组件包括:铜鸡眼扣(9)、地环圆形端子(10),所述地环圆形端子(10)包括环形圈(1001)和导线连接端(1002),所述铜鸡眼扣(9)依次穿过地环圆形端子(10)的环形圈(1001)、顶层云母片(2)上的第二圆孔(201)、第二铜带(8)上的第一圆孔(801)和防护层云母片(4)上的第二圆孔(201)并固定,所述地环圆形端子(10)的导线连接端(1002)上焊接有导线(6);
所述顶层云母片(2)采用金色云母片,底层云母片(5)和防护层云母片(4)采用银色云母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红外发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层云母片(2)、防护层云母片(4)和底层云母片(5)的长度和宽度均相同,所述远红外发热膜(3)的一个短边和所述防护层云母片(4)的一个短边距离不小于35mm,所述远红外发热膜(3)的另一个短边和所述防护层云母片(4)的另一个短边距离为12~15mm,所述远红外发热膜(3)的两个长边分别与相邻的所述防护层云母片(4)长边的距离为12~1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红外发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银带的宽度为10mm,所述导线(6)有两根,两根所述导线(6)的颜色互不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红外发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包边(1)包括两个金属框组件,两个所述金属框组件均为U形,所述金属框组件包括:金属框本体(101)、第一锁紧件(102)、第二锁紧件(103),所述金属框本体(101)的横截面为平置的U形,且其顶板(1011)和底板(1012)均向内延伸并折弯180度形成固定板(1013),所述固定板(1013)与所述顶层云母片(2)或底层云母片(5)抵接固定,所述金属框本体(101)的侧板(1014)一端内壁设有所述第一锁紧件(102),且其侧板(1014)另一端内壁设有所述第二锁紧件(103),所述金属框本体(101)的侧板(1014)两端均设有滑块(1015),所述第一锁紧件(102)和第二锁紧件(103)靠近所述侧板(1014)的一侧设有与所述滑块(1015)相对应的滑槽(10211);
所述第一锁紧件(102)包括:第一卡块(1021)、第一限位块(1022)、第一弹簧(1023)和推板(1024),所述第一卡块(1021)靠近所述侧板(1014)的一侧设有所述滑槽(10211),所述第一卡块(1021)远离所述金属框本体(101)的一面设有第一凹槽(1025),所述第一凹槽(1025)上下相对的两面均设有第一限位通孔(1026),所述第一限位通孔(1026)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环形卡台(1027),所述第一限位块(1022)滑动设于所述第一限位通孔(1026)内,所述第一限位块(1022)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二环形卡台(1028),所述第二环形卡台(1028)设于所述第一环形卡台(1027)靠近所述第一凹槽(1025)的一侧,且所述第一环形卡台(1027)和第二环形卡台(1028)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弹簧(1023)连接,所述第一弹簧(1023)套设在所述第一限位块(1022)的外侧,所述金属框本体(101)的顶板(1011)和底板(1012)的内侧壁上均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块(1022)相对应的第一卡槽(1016),所述第一凹槽(1025)在其开口一侧的端面上对称设有所述推板(1024);
所述第二锁紧件(103)包括:第二卡块(1031)、锁紧块(1032)、锁紧板(1033)、第二限位块(1034)、第二弹簧(1035),所述第二卡块(1031)靠近所述侧板(1014)的一侧设有所述滑槽(10211),所述第二卡块(1031)远离所述金属框本体(101)的一面上下对称设有与所述推板(1024)相对应的第二凹槽(1036),所述第二卡块(1031)内部贯穿设有第二限位通孔(1037),所述第二限位通孔(1037)与所述第二凹槽(1036)连通,所述第二限位通孔(1037)的内部中间部位固定连接有挡板(1038),所述挡板(1038)的两侧对称设有所述第二弹簧(1035),所述第二弹簧(1035)的另一端设有所述第二限位块(1034),所述第二凹槽(1036)内活动设有所述锁紧板(1033),所述锁紧板(1033)远离所述第二凹槽(1036)开口处的一侧设有活塞(1039),所述锁紧板(1033)的中间设有与所述第二限位通孔(1037)相对应的穿孔,所述金属框本体(101)的顶板(1011)和底板(1012)的内侧壁上均设有与所述第二限位块(1034)相对应的第二卡槽(10310),所述第二限位块(1034)穿过穿孔插入至所述第二卡槽(10310)内,两个所述第二凹槽(1036)之间且在其开口处一侧的端面上设有锁紧块(1032),所述锁紧块(1032)的端部设有上下对称的斜面,且靠近所述斜面处设有上下对称的第三卡槽(10311),所述第三卡槽(10311)与所述第一限位块(1022)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红外发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绝缘组件,所述绝缘组件包括绝缘壳(11)、密封塞(12)、导线固定装置(13),所述绝缘壳(11)的底部一侧设有第三凹槽(1101),所述第三凹槽(1101)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密封塞(12)相对应的密封孔,所述第三凹槽(1101)的左侧壁上设有向上倾斜设置的导线固定通孔(1102),焊接有所述导线(6)的地环圆形端子(10)的导线连接端(1002)通过导线固定装置(13)固定在所述导线固定通孔(1102)内,所述密封塞(12)穿过所述密封孔与所述铜鸡眼扣(9)中心设有的扣孔密封连接;所述导线固定通孔(1102)靠近所述铜鸡眼扣(9)的一侧内部设有阶梯孔(1103),所述阶梯孔(1103)内设有所述导线固定装置(13);
所述导线固定装置(13)包括:固定架(1301),所述固定架(1301)的前端设有连接柱(1302),所述连接柱(1302)滑动设于所述导线固定通孔(1102)内部,所述连接柱(1302)的内部设有使导线(6)穿过的第三圆孔,所述固定架(1301)的外表面沿其周向均匀设有卡杆(1303),所述卡杆(1303)的外端部设有球形头(1304),所述球形头(1304)的外表面与所述阶梯孔(1103)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架(1301)的后端设有卡接环(1305),所述卡接环(1305)的外周壁上设有弧形凹槽(1306),所述阶梯孔(1103)的后端内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弧形凹槽(1306)相对应的弧形凸起(1307);所述卡接环(1305)的内周壁上沿其周向均匀设有卡紧凹槽(1308),所述卡紧凹槽(1308)内滑动设有第三弹簧(1309),所述第三弹簧(1309)的一端连接有顶杆(13010),所述顶杆(1301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限位板(13011)。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远红外发热板结构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
远红外发热膜(3)表面非金属导电层的形成:根据所述远红外发热膜(3)需要的电阻值,设置设备的传送速度、喷涂速度、喷涂量以及各阶段的温度,将长为1000mm、宽为600mm、厚度为0.2mm的金色云母片放入设备中,所述金色云母片在设备中首先经过表面喷涂化学试剂的处理,然后经过650度高温烧结形成非金属导电层,最后测试远红外发热膜(3)的电阻值;
远红外发热膜(3)的导电银带丝印形成:将形成非金属导电层的所述远红外发热膜(3)按实际需求在其顶面上对称的两侧在丝印设备中丝印宽10mm的银带,然后将丝印好银带的远红外发热膜(3)进行450度高温烘烤;
远红外发热膜(3)裁切:将已形成导电银带的远红外发热膜(3)按照实际需要的尺寸进行裁切;
顶层云母片(2)、底层云母片(5)以及防护层云母片(4)的制作:根据实际需要的远红外发热板的规格,裁切顶层云母片(2)、底层云母片(5)以及防护层云母片(4),并将顶层云母片(2)和防护层云母片(4)分别进行打孔;
金属包边(1)的制作:根据实际需要的远红外发热板的规格确定金属包边(1)的长度,在卷边设备中进行金属包边(1)的成型制作,然后根据远红外发热板的长和宽确定所述金属包边(1)的四个折弯角,将金属包边(1)进行切角处理,便于折弯;
铜带的制作:根据远红外发热膜(3)的尺寸,确定铜带的长度并裁切,并在铜带相应的位置上进行打孔;
远红外发热膜(3)电极的制作:用订书钉将裁切好的铜带和远红外发热膜(3)固定在防护层云母片(4)的顶面,
其中,所述远红外发热膜(3)的一个短边和所述防护层云母片(4)的一个短边距离不小于35mm,所述远红外发热膜(3)的另一个短边和所述防护层云母片(4)的另一个短边距离为12~15mm,所述远红外发热膜(3)的两个长边分别与相邻的所述防护层云母片(4)长边的距离为12~15mm;裁切好的铜带包括第一铜带(7)和第二铜带(8),所述第一铜带(7)固定在远红外发热膜(3)的银带上,所述第二铜带(8)的一个端部固定在所述远红外发热膜(3)与所述防护层云母片(4)预留距离较大的一侧,所述第二铜带(8)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一铜带(7)连接;
远红外发热膜(3)通电测试:将制作好电极的远红外发热膜(3)放在检测设备中,通电测试5分钟以上,检测发热是否正常以及发热的均匀性;
远红外发热膜(3)连接导线(6):进行通电测试后的远红外发热膜(3)顶面放置顶层云母片(2),所述顶层云母片(2)采用金色云母片,然后在顶层云母片(2)、防护层云母片(4)以及第二铜带(8)上已经打好的孔中将已经焊接好的地环圆形端子(10)的导线(6)用铜鸡眼扣(9)进行安装固定;
安装金属包边(1):连接好导线(6)后,在防护层云母片(4)的底部设置底层云母片(5),所述底层云母片(5)采用银色云母片,然后将顶层云母片(2)、远红外发热膜(3)、防护层云母片(4)以及底层云母片(5)通过金属包边(1)沿着外围包裹,然后将金属包边(1)进行压紧,使其与顶层云母片(2)和底层云母片(5)紧密抵接;
耐高压测试:将制作好的远红外发热板按耐压测试要求进行耐压测试,检测其是否有漏电和击穿现象;
通电老化测试:将通过耐高压测试的远红外发热板进行通电,连续通电时间不小于24小时;
导线(6)与引出端绝缘处理:在导线(6)与地环圆形端子(10)焊接处进行绝缘处理,采用绝缘硅胶将裸露的导电部分全部覆盖,并在通风干燥处放置24小时进行硅胶固化;或者,采用绝缘组件将裸露的导电部分进行密封,然后选择性的对绝缘组件的缝隙处涂上少量的绝缘硅胶,并在通风干燥处放置24小时进行硅胶固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远红外发热板结构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远红外发热膜(3)发热的均匀性,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包括光学系统和电学系统,具体检测步骤如下:
步骤1、均匀选取远红外发热膜(3)上的多个检测点,通过所述光学系统选取两个不同的用于测量某一个检测点温度的波长,通过电学系统将检测的比色温度转换为电压,建立两个波段处的输出电压之比与两个不同波长对应的辐射亮度之比间的关系:
Figure 742040DEST_PATH_IMAGE002
其中,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3
Figure 183254DEST_PATH_IMAGE004
分别为两个波段处的输出电压,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5
为与波长无关的比例系 数,
Figure 528785DEST_PATH_IMAGE006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7
分别为两个不同的波长值,
Figure 147985DEST_PATH_IMAGE008
为与
Figure 680598DEST_PATH_IMAGE006
Figure 145077DEST_PATH_IMAGE007
对应的波长取值,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9
为比色温度,
Figure 361426DEST_PATH_IMAGE010
为两个不同波长的差值,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1
为第一辐射常数,
Figure 885948DEST_PATH_IMAGE012
为第二辐射常数,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3
Figure 437015DEST_PATH_IMAGE014
分别为两 个不同波长通过的滤光片光谱透过率,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5
Figure 211243DEST_PATH_IMAGE016
分别为两个不同波长通过的光电转 换器的光谱响应函数,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7
Figure 265787DEST_PATH_IMAGE018
分别为某个检测点上的两个不同波长对应的不 同单色发射率,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9
Figure 492369DEST_PATH_IMAGE020
分别为两个不同波长通过的光学系统的光谱透过率,
Figure DEST_PATH_IMAGE021
分别为两个不同波长对应的辐射亮度;
步骤2、通过得到的两个波段处的输出电压值求出某一个检测点的实际温度值,并将多个检测点的实际温度值形成温度曲线,根据温度曲线的波动大小判定所述远红外发热膜(3)发热是否均匀,若温度曲线较为平缓且趋近于直线,判定所述远红外发热膜(3)发热均匀。
CN202110506637.8A 2021-05-10 2021-05-10 远红外发热板结构及其制作工艺 Active CN1132600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06637.8A CN113260098B (zh) 2021-05-10 2021-05-10 远红外发热板结构及其制作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06637.8A CN113260098B (zh) 2021-05-10 2021-05-10 远红外发热板结构及其制作工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60098A CN113260098A (zh) 2021-08-13
CN113260098B true CN113260098B (zh) 2022-12-02

Family

ID=77222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06637.8A Active CN113260098B (zh) 2021-05-10 2021-05-10 远红外发热板结构及其制作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600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03322B (zh) * 2022-03-23 2023-06-06 广州熙安环控高科有限公司 片式电加热器制造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20249U (ja) * 2005-11-28 2006-03-30 有限会社テクニカル・ビジョン 金属箔ヒーター用リード線端子
CN201690630U (zh) * 2010-06-04 2010-12-29 宁波兆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取暖器发热体
CN103476155A (zh) * 2013-09-13 2013-12-25 李琴 涂有无机厚膜的云母发热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发热组件
CN203722846U (zh) * 2013-12-31 2014-07-16 张跃进 一种平面状电热辐射体
CN205560961U (zh) * 2016-04-25 2016-09-07 范贤东 一种用于发热瓷砖的加热芯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50975B1 (en) * 2000-11-30 2001-06-26 Ewd., L.L.C. Anti-rotation ground terminal for weld nut
JP2003168544A (ja) * 2001-11-29 2003-06-13 Sky Alum Co Ltd 面状発熱体
CN107369509A (zh) * 2017-06-30 2017-11-21 湖南福德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电阻片包边结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20249U (ja) * 2005-11-28 2006-03-30 有限会社テクニカル・ビジョン 金属箔ヒーター用リード線端子
CN201690630U (zh) * 2010-06-04 2010-12-29 宁波兆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取暖器发热体
CN103476155A (zh) * 2013-09-13 2013-12-25 李琴 涂有无机厚膜的云母发热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发热组件
CN203722846U (zh) * 2013-12-31 2014-07-16 张跃进 一种平面状电热辐射体
CN205560961U (zh) * 2016-04-25 2016-09-07 范贤东 一种用于发热瓷砖的加热芯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60098A (zh) 2021-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60098B (zh) 远红外发热板结构及其制作工艺
WO2018034488A1 (ko) 유연성 면상 발열체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US9326324B2 (en)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JPH0544153B2 (zh)
US8253036B2 (en) Joint structure between the wall elements of a magnetically shielded room
CA2022170C (en) Structure for arranging electrical double-layer capacitor cells
CN204539498U (zh) 柔性电热片
US20150323492A1 (en) Gas sensor
US20110006754A1 (en) Current measurement apparatus with shunt resistor and heat sink
KR101089090B1 (ko) 전지의 절연저항 측정용 고정장치
US7798855B2 (en) Connector for sensor assembly
US8419456B2 (en) Contact member for a gas sensor, method for connecting a contact member with a sensor element in a gas sens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gas sensor
US9261480B2 (en) Ceramic heater and gas sensor
US20210204365A1 (en)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11505623U (zh) 用于电子芯片及电子连接器的测试座
CN107921739B (zh) 柔性导电粘结膜
TW201200924A (en) Camera module and method for assemblying the same
CN110996409A (zh) 均热防烫伤石墨烯发热片及其制备方法
CN209747768U (zh) 一种电表接线结构
US20180207901A1 (en) Heat spreading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CN113163593A (zh) 一种传感器用线路板的线路板组件
CN220154490U (zh) 一种led灯珠老化测试用夹具
US20040040847A1 (en) Gas sensor elem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CN114791447B (zh) 一种多通道气体传感器
CN218470045U (zh) 一种厚膜压力敏感头及压力传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