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43440A - 一种牛蒡茶加工方法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牛蒡茶加工方法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43440A
CN113243440A CN202110585220.5A CN202110585220A CN113243440A CN 113243440 A CN113243440 A CN 113243440A CN 202110585220 A CN202110585220 A CN 202110585220A CN 113243440 A CN113243440 A CN 1132434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rdock
processing method
burdock tea
tea processing
t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8522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思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1058522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43440A/zh
Publication of CN1132434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434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34Tea substitutes, e.g. matè; Extracts or infusions thereof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Preparation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牛蒡茶加工方法及其应用,所述牛蒡茶加工方法是将牛蒡的果实和/或根进行切割后脱水得到脱水料;然后将所述脱水料进行烘焙与烘干,得到所述牛蒡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牛蒡茶加工方法由于是通过在切割后进行脱水、烘焙与烘干得到牛蒡茶,相较于牛蒡茶生产的传统模式是在直接烘干后进行炒制,本发明具有炒制温度容易控制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牛蒡茶加工方法大多是在直接烘干后进行炒制得到成品,存在炒制温度不易控制的问题,是牛蒡茶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牛蒡茶加工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牛蒡茶加工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代用茶作为一种可以通过泡、煮等方式来饮用的产品,一般是以可食用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等进行使用。目前市场上的代用茶主要有牛蒡茶、苦丁茶、杜仲茶、银杏叶茶、人参叶茶、野菊花茶等。其中,牛蒡茶是以中草药牛蒡根为原料的纯天然茶品,具有根深、叶肥、肉质厚实等特点。如何提高牛蒡茶的加工水平,对于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牛蒡茶的常规制备方法大多是在果实秋后采集,去杂质晒干;根四季可采,洗净,切片晒干用,在炮制时是将拣净的牛蒡子放锅内,炒至微黄,稍鼓起并略有香气,取出晾凉即可。但是,以上技术方案中的方法存在以下缺点:现有的牛蒡茶加工方法大多是在直接烘干后进行炒制得到成品,存在炒制温度不易控制的问题。因此,设计一种牛蒡茶加工方法,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在直接烘干后进行炒制,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牛蒡茶加工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技术中的牛蒡茶加工方法大多是在直接烘干后进行炒制得到成品,存在炒制温度不易控制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牛蒡茶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牛蒡(具体是牛蒡的果实和/或根)进行切割后脱水得到脱水料;
将所述脱水料进行烘焙与烘干,得到所述牛蒡茶;
其中,所述烘焙的温度是70-90℃,所述烘干的温度是150-170℃。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烘焙的温度是80℃,时间是1小时;所述烘干的温度是160℃,时间是5小时。
需要说明的是,牛蒡,中药名,为菊科牛蒡属植物牛蒡的果实(牛蒡子)和根,其中,果实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散结解毒之功效;根具有清热解毒,疏风利咽之功效。在制备成牛蒡茶后可以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等症状,具体的,果实可以用于风热感冒,头痛,咽喉肿痛,流行性腮腺炎,疹出不透,痈疖疮疡;根常用于风热感冒,咳嗽,咽喉肿痛,疮疖肿毒,脚癣,湿疹。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在代用茶制备中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牛蒡茶加工方法,其是将牛蒡的果实和/或根进行切割后脱水得到脱水料;然后将所述脱水料进行烘焙与烘干,得到所述牛蒡茶;由于是通过在切割后进行脱水、烘焙与烘干得到牛蒡茶,相较于牛蒡茶生产的传统模式是在直接烘干后进行炒制,本发明具有炒制温度容易控制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牛蒡茶加工方法大多是在直接烘干后进行炒制得到成品,存在炒制温度不易控制的问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牛蒡茶加工方法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参照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牛蒡茶加工方法,具体是一种简便、高效的牛蒡茶加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将牛蒡(具体是牛蒡的果实和/或根)进行切割后脱水得到脱水料;
将所述脱水料进行烘焙与烘干,得到所述牛蒡茶;
其中,所述烘焙的温度是70-90℃,所述烘干的温度是150-170℃。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中,所述烘焙的温度是72-88℃,时间是0.4-2.4小时。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中,所述烘焙的温度是78-82℃,时间是0.8-1.2小时。
优选的,所述烘焙的温度是80℃,时间是1小时。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中,所述烘干的温度是152-168℃,时间是3-7小时。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中,所述烘干的温度是158-162℃,时间是4-6小时。
优选的,所述烘干的温度是160℃,时间是5小时。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脱水的具体操作属于现有技术内容,具体操作参数根据需求进行确定,这里并不作赘述。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中,所述切割是切成丝状和/或片状,以得到牛蒡茶丝、牛蒡茶片。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中,所述牛蒡(具体是牛蒡的果实和/或根)在进行切割前还包括选料的步骤,所述选料具体是将牛蒡的果实和/或根进行清洗去皮后再进行分拣和二次清洗。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中,所述牛蒡的果实和/或根所选用的原料应新鲜、无异味、无腐烂现象、农药残留及污染物限量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不含任何杂质和添加剂,建立相关的采购档案,使原料来源有可追溯性。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中,所述将牛蒡的果实和/或根进行清洗以及二次清洗过程需要采用适量的水进行。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所述水可以是选自纯净水、矿泉水、蒸馏水、去离子水或软水中的任意一种,这里并不作限定,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也可以是山泉水、地下水等。
优选的,所述水是去离子水,即首先将牛蒡的果实和/或根用去离子水进行清洗来洗泥,然后再用去离子水进行二次清洗,以达到更好的清洗效果,减少杂质的存在。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中,还包括进行质检的步骤,所述质检具体是在质量检测间进行。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中,还包括在质检后进行分装包装的步骤,所述分装包装具体是将牛蒡茶丝、牛蒡茶片分装,然后进行打包、装箱、贴标,计重,得到成品。其中,关键工序是打包、装箱、贴标,控制点:真空度、封口强度、环境卫生。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选用新鲜、无异味、无腐烂现象、农药残留及污染物限量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的原料,不含任何杂质和添加剂,建立相关的采购档案,使原料来源有可追溯性,进而可以将原料在原料冻库室进行储存。由于是通过在切割后进行脱水、烘焙与烘干得到牛蒡茶,相较于牛蒡茶生产的传统模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牛蒡茶加工方法显著提高了产品质量,而且,本发明提供的牛蒡茶加工方法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在直接烘干后进行炒制,具有炒制温度容易控制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牛蒡茶加工方法大多是在直接烘干后进行炒制得到成品,存在炒制温度不易控制的问题。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中,在进行洗泥与去皮时,是在去皮车间进行。在进行分拣(挑选)时,是在分拣(挑选)车间进行。在进行二次清洗时,是在精洗车间进行。在进行切丝、切片时,是在切丝、切片车间进行。在进行脱水时,是在脱水车间进行。在进行烘焙/烘干时,是在烘焙/烘干车间进行。在进行质检时,是在质量检测间进行。在进行茶丝、茶片分装时,是在加工车间进行。在进行打包、装箱、贴标时,是在包装车间进行。成品是在成品间进行储存。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在代用茶制备中的应用。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在代用茶制备中的应用中,所述代用茶分为叶类、花类、果类和根茎类,即可以是叶类代用茶、花类代用茶、果类代用茶和根茎类代用茶的加工制备,具体根据需求进行选择,这里并不作限定。优选的是尤其适用于根茎类代用茶的加工。
以下通过列举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牛蒡茶加工方法的技术效果做进一步的说明。在以下实施例中,实验所用原料应新鲜、无异味、无腐烂现象、农药残留及污染物限量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不含任何杂质和添加剂,建立相关的采购档案,使原料来源有可追溯性。
实施例1
一种牛蒡茶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用新鲜、无异味、无腐烂现象、农药残留及污染物限量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的牛蒡的果实和/或根作为原料,不含任何杂质和添加剂,建立相关的采购档案,使原料来源有可追溯性,进而可以将原料在原料冻库室进行储存;
2)将牛蒡的果实和/或根依次进行洗泥与去皮、分拣(挑选)、二次清洗、切丝、切片、脱水、烘焙/烘干、质检、茶丝与茶片分装、打包、装箱、贴标、计重,得到成品;其中,在进行洗泥与去皮时,是在去皮车间进行;在进行分拣(挑选)时,是在分拣(挑选)车间进行;在进行二次清洗时,是在精洗车间进行;在进行切丝、切片时,是在切丝、切片车间进行;在进行脱水时,是在脱水车间进行;在进行烘焙/烘干时,是在烘焙/烘干车间进行,烘焙的温度控制为80℃,时间为1小时,烘干的温度控制为160℃,时间为5小时;在进行质检时,是在质量检测间进行;在进行茶丝与茶片分装时,是在加工车间进行,对应得到牛蒡茶丝与牛蒡茶片;在进行打包、装箱、贴标时,是在包装车间进行;成品是在成品间进行储存。
实施例2
一种牛蒡茶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用新鲜、无异味、无腐烂现象、农药残留及污染物限量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的牛蒡的果实和/或根作为原料,不含任何杂质和添加剂,建立相关的采购档案,使原料来源有可追溯性,进而可以将原料在原料冻库室进行储存;
2)将牛蒡的果实和/或根依次进行洗泥与去皮、分拣(挑选)、二次清洗、切丝、切片、脱水、烘焙/烘干、质检、茶丝、茶片分装、打包、装箱、贴标、计重,得到成品;其中,在进行洗泥与去皮时,是在去皮车间进行;在进行分拣(挑选)时,是在分拣(挑选)车间进行;在进行二次清洗时,是在精洗车间进行;在进行切丝、切片时,是在切丝、切片车间进行;在进行脱水时,是在脱水车间进行;在进行烘焙/烘干时,是在烘焙/烘干车间进行,烘焙的温度控制为70℃,时间为1小时,烘干的温度控制为150℃,时间为5小时;在进行质检时,是在质量检测间进行;在进行茶丝、茶片分装时,是在加工车间进行;在进行打包、装箱、贴标时,是在包装车间进行;成品是在成品间进行储存。
实施例3
一种牛蒡茶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用新鲜、无异味、无腐烂现象、农药残留及污染物限量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的牛蒡的果实和/或根作为原料,不含任何杂质和添加剂,建立相关的采购档案,使原料来源有可追溯性,进而可以将原料在原料冻库室进行储存;
2)将牛蒡的果实和/或根依次进行洗泥与去皮、分拣(挑选)、二次清洗、切丝、切片、脱水、烘焙/烘干、质检、茶丝、茶片分装、打包、装箱、贴标、计重,得到成品;其中,在进行洗泥与去皮时,是在去皮车间进行;在进行分拣(挑选)时,是在分拣(挑选)车间进行;在进行二次清洗时,是在精洗车间进行;在进行切丝、切片时,是在切丝、切片车间进行;在进行脱水时,是在脱水车间进行;在进行烘焙/烘干时,是在烘焙/烘干车间进行,烘焙的温度控制为90℃,时间为1小时,烘干的温度控制为170℃,时间为5小时;在进行质检时,是在质量检测间进行;在进行茶丝、茶片分装时,是在加工车间进行;在进行打包、装箱、贴标时,是在包装车间进行;成品是在成品间进行储存。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烘焙的温度控制为72℃,时间为2.4小时,烘干的温度控制为152℃,时间为7小时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烘焙的温度控制为88℃,时间为0.4小时,烘干的温度控制为168℃,时间为3小时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6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烘焙的温度控制为78℃,时间为1.2小时,烘干的温度控制为158℃,时间为6小时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7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烘焙的温度控制为82℃,时间为0.8小时,烘干的温度控制为162℃,时间为4小时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8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烘焙的温度控制为79℃,时间为0.9小时,烘干的温度控制为159℃,时间为5小时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9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烘焙的温度控制为81℃,时间为1.1小时,烘干的温度控制为161℃,时间为5小时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0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是将牛蒡的果实进行切成丝状以得到牛蒡茶丝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1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是将牛蒡的果实进行切成片状以得到牛蒡茶片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2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是将牛蒡的根进行切成丝状以得到牛蒡茶丝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3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是将牛蒡的根进行切成片状以得到牛蒡茶片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4
下面,为了检测本发明的牛蒡茶加工方法对牛蒡茶质量的影响,将采用实施例1中的方法制备的牛蒡茶进行性能检测。具体的,对上述实施例1中制备的牛蒡茶丝与牛蒡茶片按照CB 2762-2017以及CB 5009.93-2017中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具体的检测结果见表1与表2所示。
表1 牛蒡茶丝检测结果表
检测项目 计量单位 标准要求 检测结果 单项判定
铅(以Pb计) mg/kg ≤5.0 0.200 合格
硒(以Se计) mg/kg / 0.088 /
表2 牛蒡茶片检测结果表
检测项目 计量单位 标准要求 检测结果 单项判定
铅(以Pb计) mg/kg ≤5.0 0.156 合格
硒(以Se计) mg/kg / 0.040 /
从表1与表2数据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牛蒡茶加工方法进行制备得到的牛蒡茶为合格品,通过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公共检验检测中心进行检测,该样品所检项目铅合格,硒检测结果见表1与表2。
同时,牛蒡茶丝按照GHT 1091-2014检测,该样品所检指标符合GHT 1091-2014标准要求。具体结果见表3所示。
表3 牛蒡茶丝检测结果表
检测项目 检测方法 计量单位 标准要求 检测结果 单项判定
水分 GB 5009.3-2016第一法 %(m/m) ≤12.0 3.89 符合
总灰分 GB 5009.4-2016第一法 %(m/m) ≤12.0 5.1 符合
镉(以Cd计) GB 5009.15-2014 mg/kg ≤0.5 0.42 符合
总砷(以As计) GB 5009.11-2014第一篇第二法 mg/kg ≤0.5 <0.064(定量限:0.064mg/kg) 符合
二氧化硫残留量 GB 5009.34-2016 mg/kg ≤100 未检出(检出限:3.0mg/kg) 符合
六六六 NY/T 761-2008第2部分 方法二 mg/kg ≤0.2 未检出(检出限:0.01mg/kg) 符合
滴滴涕 NY/T 761-2008第2部分 方法二 mg/kg ≤0.2 未检出(检出限:0.01mg/kg) 符合
三氯杀螨醇 NY/T 761-2008第2部分 方法二 mg/kg ≤1.0 未检出(检出限:0.0008mg/kg) 符合
氰戊菊酯和S-氰戊菊酯 NY/T 761-2008第2部分 方法二 mg/kg ≤0.5 未检出(检出限:0.002mg/kg) 符合
敌敌畏 NY/T 761-2008第1部分 方法二 mg/kg ≤0.1 未检出(检出限:0.01mg/kg) 符合
乐果 NY/T 761-2008第1部分 方法二 mg/kg ≤0.2 未检出(检出限:0.02mg/kg) 符合
克百威 NY/T 761-2008 mg/kg ≤0.1 未检出(检出限:0.01mg/kg) 符合
三唑磷 NY/T 761-2008第1部分 方法二 mg/kg ≤0.2 未检出(检出限:0.01mg/kg) 符合
乙酰甲胺磷 NY/T 761-2008第1部分 方法二 mg/kg ≤0.1 未检出(检出限:0.03mg/kg) 符合
杀螟硫磷 NY/T 761-2008第1部分 方法二 mg/kg ≤0.5 未检出(检出限:0.02mg/kg) 符合
牛蒡茶片按照GHT 1091-2014检测,该样品所检指标符合GHT 1091-2014标准要求。具体结果见表4所示。
表4 牛蒡茶片检测结果表
检测项目 检测方法 计量单位 标准要求 检测结果 单项判定
水分 GB 5009.3-2016第一法 %(m/m) ≤12.0 3.71 符合
总灰分 GB 5009.4-2016第一法 %(m/m) ≤12.0 5.6 符合
镉(以Cd计) GB 5009.15-2014 mg/kg ≤0.5 0.50 符合
总砷(以As计) GB 5009.11-2014第一篇第二法 mg/kg ≤0.5 <0.064(定量限:0.064mg/kg) 符合
二氧化硫残留量 GB 5009.34-2016 mg/kg ≤100 未检出(检出限:3.0mg/kg) 符合
六六六 NY/T 761-2008第2部分 方法二 mg/kg ≤0.2 未检出(检出限:0.01mg/kg) 符合
滴滴涕 NY/T 761-2008第2部分 方法二 mg/kg ≤0.2 未检出(检出限:0.01mg/kg) 符合
三氯杀螨醇 NY/T 761-2008第2部分 方法二 mg/kg ≤1.0 未检出(检出限:0.0008mg/kg) 符合
氰戊菊酯和S-氰戊菊酯 NY/T 761-2008第2部分 方法二 mg/kg ≤0.5 未检出(检出限:0.002mg/kg) 符合
敌敌畏 NY/T 761-2008第1部分 方法二 mg/kg ≤0.1 未检出(检出限:0.01mg/kg) 符合
乐果 NY/T 761-2008第1部分 方法二 mg/kg ≤0.2 未检出(检出限:0.02mg/kg) 符合
克百威 NY/T 761-2008 mg/kg ≤0.1 未检出(检出限:0.01mg/kg) 符合
三唑磷 NY/T 761-2008第1部分 方法二 mg/kg ≤0.2 未检出(检出限:0.01mg/kg) 符合
乙酰甲胺磷 NY/T 761-2008第1部分 方法二 mg/kg ≤0.1 未检出(检出限:0.03mg/kg) 符合
杀螟硫磷 NY/T 761-2008第1部分 方法二 mg/kg ≤0.5 未检出(检出限:0.02mg/kg) 符合
从表3与表4数据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牛蒡茶加工方法进行制备得到的牛蒡茶丝、牛蒡茶片均为合格品。
因此,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牛蒡茶加工方法,其是将牛蒡(具体是牛蒡的果实和/或根)进行切割后脱水得到脱水料;然后将所述脱水料进行烘焙与烘干,得到所述牛蒡茶;由于是通过在切割后进行脱水、烘焙与烘干得到牛蒡茶,相较于牛蒡茶生产的传统模式是在直接烘干后进行炒制,本发明具有炒制温度容易控制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牛蒡茶加工方法大多是在直接烘干后进行炒制得到成品,存在炒制温度不易控制的问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上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牛蒡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牛蒡茶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牛蒡进行切割后脱水得到脱水料;
将所述脱水料进行烘焙与烘干,得到所述牛蒡茶;
其中,所述烘焙的温度是70-90℃,所述烘干的温度是150-17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中,所述烘焙的温度是72-88℃,时间是0.4-2.4小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中,所述烘焙的温度是78-82℃,时间是0.8-1.2小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中,所述烘干的温度是152-168℃,时间是3-7小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中,所述烘干的温度是158-162℃,时间是4-6小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中,所述切割是切成丝状和/或片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中,所述牛蒡在进行切割前还包括选料的步骤,所述选料具体是将牛蒡的果实和/或根进行清洗去皮后再进行分拣和二次清洗。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中,还包括进行质检的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中,还包括在质检后进行分装包装的步骤。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牛蒡茶加工方法在代用茶制备中的应用。
CN202110585220.5A 2021-05-27 2021-05-27 一种牛蒡茶加工方法及其应用 Pending CN1132434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85220.5A CN113243440A (zh) 2021-05-27 2021-05-27 一种牛蒡茶加工方法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85220.5A CN113243440A (zh) 2021-05-27 2021-05-27 一种牛蒡茶加工方法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43440A true CN113243440A (zh) 2021-08-13

Family

ID=771848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85220.5A Pending CN113243440A (zh) 2021-05-27 2021-05-27 一种牛蒡茶加工方法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43440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26944A (zh) * 2008-07-14 2008-12-24 刘文星 牛蒡薏苡仁茶配方及加工工艺
CN102726578A (zh) * 2012-07-16 2012-10-17 徐州旺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 牛蒡茶加工方法
CN102726572A (zh) * 2012-07-02 2012-10-17 徐州盛禾原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牛蒡薏仁茶的制备方法
CN103005101A (zh) * 2012-12-26 2013-04-03 徐州立石和蔬菜制品有限公司 牛蒡花茶的制备及饮用方法
CN103039651A (zh) * 2011-10-14 2013-04-17 王经华 一种牛蒡茶的生产工艺
CN106615470A (zh) * 2016-12-30 2017-05-10 淄博福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牛蒡丝茶的制备方法
CN111543532A (zh) * 2020-07-03 2020-08-18 华容县胜峰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牛蒡茶制备工艺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26944A (zh) * 2008-07-14 2008-12-24 刘文星 牛蒡薏苡仁茶配方及加工工艺
CN103039651A (zh) * 2011-10-14 2013-04-17 王经华 一种牛蒡茶的生产工艺
CN102726572A (zh) * 2012-07-02 2012-10-17 徐州盛禾原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牛蒡薏仁茶的制备方法
CN102726578A (zh) * 2012-07-16 2012-10-17 徐州旺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 牛蒡茶加工方法
CN103005101A (zh) * 2012-12-26 2013-04-03 徐州立石和蔬菜制品有限公司 牛蒡花茶的制备及饮用方法
CN106615470A (zh) * 2016-12-30 2017-05-10 淄博福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牛蒡丝茶的制备方法
CN111543532A (zh) * 2020-07-03 2020-08-18 华容县胜峰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牛蒡茶制备工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94923B (zh) 原生初榨花生油及其生产工艺
Sydenham et al. Reduction of patulin in apple juice samples—influence of initial processing
CN105211796A (zh) 一种脱水马铃薯生粉加工方法
CN103881805A (zh) 一种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的去除方法
Brady et al. Permeability, sugar accumulation, and respiration rate in ripening banana fruits
CN105495453A (zh) 一种薯类生全粉的加工工艺
Falandysz et al. Cooking can decrease mercury contamination of a mushroom meal: Cantharellus cibarius and Amanita fulva
CN109984207A (zh) 辣椒油及其制备方法
Serna et al. Evaluation of chemical indices of soil organic nitrogen availability in calcareous soils
Koutrotsios et al. Rare earth elements concentration in mushroom cultivation substrates affects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fruit‐bodies content of P leurotus ostreatus and C yclocybe cylindracea
CN102754783A (zh) 一种组合干燥番木瓜片的加工方法
Das et al.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changes in bio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mahua (Madhuca indica syn. Bassia latifolia) flowers during postharvest storage
Johnsson et al. Growth of aflatoxigenic moulds and aflatoxin formation in Brazil nuts
CN113243440A (zh) 一种牛蒡茶加工方法及其应用
Mertz et al. Uptake and metabolism of aflatoxin by Zea mays
CN105495454A (zh) 一种薯类熟全粉的加工工艺
CN111264810A (zh) 一种魔芋精粉工业化生产的加工方法
El-Katony et al. Substrate–fungus interaction on the enzymatic and non-enzymatic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solid state fermentation system
Ajibola et al. Effects of processing factors on the quality of gari produced by a steam gelatinization technique
Djaeni et al. Drying rate of onion (Allium cepa L.) drying using air dehumidification with silica gel
CN113929974A (zh) 一种小蓟绿原酸保鲜膜及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Chaudhary et al. Drying characteristics of Bael pulp using different drying methods and different varieties.
Wijesinghe et al. Deviation of Chemical Properties of Kithul (Caryota urens) Flour Obtained from Five Different Growing Areas in Sri Lanka.
Hosseinzadeh et al. Analyses and modelling of moisture desorption at different methods of mint (Mentha spicata Huds) leaves drying
NL2019034B1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cassava produc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81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