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19639B - 光学镜头及摄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学镜头及摄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19639B
CN113219639B CN202110567165.7A CN202110567165A CN113219639B CN 113219639 B CN113219639 B CN 113219639B CN 202110567165 A CN202110567165 A CN 202110567165A CN 113219639 B CN113219639 B CN 1132196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facing
barrel
light ray
output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6716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19639A (zh
Inventor
罗顺权
肖锡明
吴国华
邹涛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Vic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Vic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Vic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Vic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6716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196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196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196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196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196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22Telecentric objectives or lens syste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及摄像设备。所述光学镜头包括沿从光线输入侧指向光线输出侧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镜片组和第二镜片组;所述第一镜片组包括沿所述方向依次设置的七枚镜片,所述第一镜片组的七枚镜片的通光口径处于18毫米至32毫米的范围内;所述第二镜片组包括沿所述方向依次设置的三枚镜片,所述第二镜片组的三枚镜片的通光口径处于14毫米至21毫米的范围内。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镜头及摄像设备具有较高的倍率,能够减小工业生产中的精度误差。

Description

光学镜头及摄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光学镜头及摄像设备。
背景技术
自动化生产对产品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越来越高的产品的精度要求,需要对产品各个细节控制得更加精确。
而要对产品的细节做更加精确的控制,需要获取产品的细节的影像,并通过该影像来实施产品监控和纠错。
目前,适用于工业生产场景的用于获取产品的细节影像的工业镜头的倍率较低,这种低倍率的镜头虽然可以实现尺寸较大的电子元器件的焊接或摆放位置的监控,但是,对尺寸细小的电子元器件,则容易出现漏查、测量错误等现象,从而会导致产品因焊接点错误、元件摆放错误等原因造成的不良,这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
故,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镜头及摄像设备,其具有较高的倍率,能够减小工业生产中的精度误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光学镜头,所述光学镜头包括沿从光线输入侧指向光线输出侧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镜片组和第二镜片组;所述第一镜片组包括沿所述方向依次设置的七枚镜片,所述第一镜片组的七枚镜片的通光口径处于18毫米至32毫米的范围内;所述第二镜片组包括沿所述方向依次设置的三枚镜片,所述第二镜片组的三枚镜片的通光口径处于14毫米至21毫米的范围内。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摄像设备,所述摄像设备包括图像传感芯片和上述光学镜头,所述图像传感芯片设置于所述光学镜头的光线输出侧,所述图像传感芯片的靶面面向所述光学镜头,所述图像传感芯片的靶面的对角线的长度处于16毫米至22.4毫米的范围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光学镜头包括沿从光线输入侧指向光线输出侧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镜片组和第二镜片组,所述第一镜片组包括沿所述方向依次设置的七枚镜片,所述第一镜片组的七枚镜片的通光口径处于18毫米至32毫米的范围内,所述第二镜片组包括沿所述方向依次设置的三枚镜片,所述第二镜片组的三枚镜片的通光口径处于14毫米至21毫米的范围内,相比传统的工业镜头,镜片数量有所增加,有效通光口径有所减小,因此,由所述第一镜片组的七枚镜片和所述第二镜片组的三枚镜片组成的光学系统可以有效的消除多种像差,从而实现高分辨率。此外,由于前镜筒中镜片的通光口径都较大,因此所述光学镜头可以适用靶面更大的图像传感芯片,从而提高成像的分辨率。此外,由于光阑设置在由所述第一镜片组的七枚镜片和所述第二镜片组的三枚镜片组成的光学系统的中间部位,并且该光阑位于前组镜头(位于所述光阑朝向光线输入侧的一侧的镜片的组合)的焦面位置和后组镜头(位于所述光阑朝向光线输出侧的一侧的镜片的组合)的物面位置,因此,前组镜头和后组镜头达成物方远心光路的要求,因此可以实现超高分辨率和像面的均匀一致。综上,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实现大倍率的光学镜头成像,从而可以对尺寸更小的半导体元件等电子元件进行测量或识别,以及工艺品质检查,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良率和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设备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摄像设备中的光学镜头的前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光学镜头的剖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光学镜头中的前镜筒的剖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的光学镜头中的中间筒的剖视图。
图6是图3所示的光学镜头中的装饰环的剖视图。
图7是图3所示的光学镜头中的后镜筒的剖视图。
图8是图3所示的光学镜头中的接口环的剖视图。
图9是图3所示的光学镜头中的光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设备,如图1所示,摄像设备包括图像传感芯片20和光学镜头10,图像传感芯片20设置于光学镜头10的光线输出侧,图像传感芯片20的靶面面向光学镜头10,图像传感芯片20的靶面的对角线的长度处于16毫米至22.4毫米的范围内。优选地,图像传感芯片20的靶面的对角线的长度可选范围为19.2毫米至20毫米之间,例如,图像传感芯片20可例如为索尼推出的一款1.2"的大靶面芯片。图像传感芯片20的靶面位于光学镜头10的中心轴上。
如图1至图9所示,光学镜头10包括沿从光线输入侧指向光线输出侧的方向(光轴方向30)依次设置的第一镜片组和第二镜片组。第一镜片组包括沿方向依次设置的七枚镜片,第一镜片组的七枚镜片的通光口径处于18毫米至32毫米的范围内。
第二镜片组包括沿方向依次设置的三枚镜片,第二镜片组的三枚镜片的通光口径处于14毫米至21毫米的范围内。
第一镜片组的七枚镜片包括沿光线入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镜片114、第二镜片115、第三镜片116、第四镜片117、第五镜片118、第六镜片119和第七镜片120。第二镜片组的三枚镜片包括沿光线入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八镜片121、第九镜片122和第十镜片123。
第一镜片114的通光口径等于第二镜片115的通光口径,第二镜片115的通光口径大于第三镜片116的通光口径,第三镜片116的通光口径小于第四镜片117的通光口径,第四镜片117的通光口径等于第五镜片118的通光口径,第五镜片118的通光口径大于第六镜片119的通光口径,第六镜片119的通光口径大于第七镜片120的通光口径,第七镜片120的通光口径大于第八镜片121的通光口径,第八镜片121的通光口径等于第九镜片122的通光口径,第九镜片122的通光口径小于第十镜片123的通光口径。
第一镜片114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一表面(前表面)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一镜片114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二表面(后表面)的曲率半径,具体地,第一镜片114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一表面(前表面)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一镜片114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二表面(后表面)的曲率半径5倍。
第二镜片115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三表面(前表面)的曲率半径小于第一镜片114的第二表面的曲率半径,第二镜片115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四表面(后表面)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二镜片115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三表面(前表面)的曲率半径的2倍。
第三镜片116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五表面(前表面)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二镜片115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四表面(后表面)的曲率半径。第三镜片116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五表面(前表面)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三镜片116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六表面(后表面)的曲率半径。
第四镜片117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七表面(前表面)的曲率半径等于第三镜片116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六表面(后表面)的曲率半径,第四镜片117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七表面(前表面)的曲率半径大于第四镜片117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八表面(后表面)的曲率半径。
第五镜片118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九表面(前表面)的曲率半径大于第四镜片117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七表面(前表面)的曲率半径或第四镜片117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八表面(后表面)的曲率半径,第五镜片118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九表面(前表面)的曲率半径等于第五镜片118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十表面(后表面)的曲率半径。
第六镜片119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十一表面(前表面)的曲率半径等于第五镜片118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九表面(前表面)的曲率半径和第五镜片118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十表面(后表面)的曲率半径。第六镜片119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十二表面(后表面)的曲率半径大于第六镜片119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十一表面(前表面)的曲率半径的6倍。
第七镜片120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十三表面(前表面)和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十四表面(后表面)均为平面。
第八镜片121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十五表面(前表面)的曲率半径等于第八镜片121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十六表面(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且第八镜片121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十五表面(前表面)的曲率半径小于第六镜片119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十二表面(后表面)的曲率半径的1/15。
第九镜片122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十七表面(前表面)的曲率半径小于第八镜片121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十六表面(后表面)的曲率半径,第九镜片122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十八表面(后表面)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九镜片122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十七表面(前表面)的曲率半径的3倍。
第十镜片123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十九表面(前表面)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九镜片122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十八表面(后表面)的曲率半径,第十镜片123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十九表面(前表面)的曲率半径等于第十镜片123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二十表面(后表面)的曲率半径。
光学镜头10还包括沿方向依次设置的前镜筒101、中间筒102和后镜筒104,中间筒102的两端分别与前镜筒101的一端和后镜筒104的一端接合。前镜筒101朝向光线输出侧的一端的外侧面设置有环绕前镜筒101的中心轴设置的第一环状阶梯部,第一环状阶梯部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中间筒102朝向光线输入侧的一端的内侧面设置有环绕中间筒102的中心轴设置的第二环状阶梯部,第二环状阶梯部的内表面设置有螺纹,第一环状阶梯部与第二环状阶梯部通过螺纹相嵌合(定位连接)。中间筒102朝向光线输出侧的一端的外侧面设置有环绕中间筒102的中心轴设置的第三环状阶梯部,第三环状阶梯部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后镜筒104朝向光线输入侧的一端的内侧面设置有环绕后镜筒104的中心轴设置的第四环状阶梯部,第四环状阶梯部的内表面设置有螺纹,第三环状阶梯部与第四环状阶梯部通过螺纹相嵌合(定位连接)。
光学镜头10还包括装饰环103,装饰环103设置于中间筒102与后镜筒104之间。
第一镜片114、第二镜片115、第三镜片116、第四镜片117、第五镜片118和第六镜片119设置于前镜筒101内。第七镜片120和第八镜片121设置于中间筒102内。第九镜片122和第十镜片123设置于后镜筒104内。
光学镜头10还包括接口环105,接口环105与后镜筒104朝向光线输出侧的一端接合。所示接口环105与摄像设备中设置有图像传感芯片20的摄像机的入光口相卡合。
第一镜片114的通光口径处于26毫米至32毫米的范围内,第二镜片115的通光口径处于26毫米至32毫米的范围内,第三镜片116的通光口径处于21毫米至25毫米的范围内,第四镜片117的通光口径处于21毫米至25毫米的范围内,第五镜片118的通光口径处于21毫米至25毫米的范围内,第六镜片119的通光口径处于20毫米至24毫米的范围内,第七镜片120的通光口径处于18毫米至22毫米的范围内,第八镜片121的通光口径处于14毫米至18毫米的范围内,第九镜片122的通光口径处于14毫米至18毫米的范围内,第十镜片123的通光口径处于17毫米至21毫米的范围内。
光学镜头10还包括光阑108,光阑108设置于第八镜片121和第九镜片122之间,并且光阑108设置于后镜筒104内。
光阑108的通光口径处于14毫米至18毫米的范围内。优选地,光阑108的通光口径为16毫米。光阑108用于消除杂散反光。光阑的内口径自光线输入侧至光线输出侧逐渐增大,光阑的外表面靠近光线输出侧的位置设置有支撑环,支撑环的外表面与后镜筒的内表面相抵接。
第一镜片114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一表面的曲率半径为320.5毫米,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二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9.8毫米,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为外凸曲面,第一镜片114的中心厚度为4.8毫米,通光口径为28.5毫米,第一镜片114的材料为H-FK61B。
第二镜片115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三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4.25毫米,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四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18.2毫米,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均为外凸曲面,第二镜片115的中心厚度为5.6毫米,通光口径为28.5毫米,第二镜片115的材料为H-FK61B。第二镜片115的第三表面与第一镜片114的第二表面具有间隙,即,第一镜片114与第二镜片115相分离。
第三镜片116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五表面的曲率半径为59.64毫米,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六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4.5毫米,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均为外凸曲面,第三镜片116的中心厚度为5.8毫米,通光口径为22.8毫米,第三镜片116的材料为H-Fk61B。第三镜片116的第五表面与第二镜片115的第四表面具有间隙,即,第二镜片115与第三镜片116相分离。
第四镜片117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七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4.5毫米,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八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7.36毫米,第七表面和第八表面均为内凹曲面,第四镜片117的中心厚度为2.6毫米,通光口径为23毫米,第四镜片117的材料为H-Zk3。
第五镜片118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九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5.21毫米,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十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5.21毫米,第九表面和第十表面均为外凸曲面,第五镜片118的中心厚度为5.2毫米,通光口径为23毫米,第五镜片118的材料为H-FK61B。第五镜片118的边缘与第四镜片117的边缘相抵接,第五镜片118的第九表面与第四镜片117的第八表面具有间隙。
第六镜片119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十一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5.21毫米,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十二表面的曲率半径为320.1毫米,第十一表面为内凹曲面,第十二表面为外凸曲面,第六镜片119的中心厚度为3毫米,通光口径为22毫米,第六镜片119的材料为H-ZLAF53B。
第七镜片120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十三表面和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十四表面均为平面,第七镜片120的中心厚度为22毫米,通光口径为20毫米,第七镜片120的材料为H-K9L。第七镜片120与第六镜片119相分离。
第八镜片121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十五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0.43毫米,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十六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0.43毫米,第十五表面为外凸曲面,第十六表面为内凹曲面,第八镜片121的中心厚度为4毫米,通光口径为16毫米,第八镜片121的材料为H-K9L。
第九镜片122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十七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7.32毫米,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十八表面的曲率半径为53.4毫米,第十七表面和第十八表面均为内凹曲面,第九镜片122的中心厚度为2毫米,通光口径为16毫米,第九镜片122的材料为H-QK3L。
第十镜片123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十九表面的曲率半径为67.97毫米,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二十表面的曲率半径为67.97毫米,第十九表面和第二十表面均为外凸曲面,第十镜片123的中心厚度为3.8毫米,通光口径为19毫米,第十镜片123的材料为H-LAK5A。
第三镜片116和第四镜片117紧密结合为一胶合镜,第五镜片118和第六镜片119紧密结合为一胶合镜。即,第三镜片116的第六表面和第四镜片117的第七表面相贴合,第五镜片118的第十表面和第六镜片119的第十一表面相贴合。
作为一种改进,中间筒内与第七镜片的外侧面相接触的内表面设置有至少三个折射率不同的透明材料层,至少三个折射率不同的透明材料层层叠设置。层叠设置的多个透明材料层构成一包围第七镜片的反射镜,有利于将从第七镜片的侧面出射的光线反射回第七镜片内,从而减少光线损失。
中间筒后半部分与后镜筒的前半部分所组成的腔体的内壁表面为粗糙面(非光滑面),且内壁表面设置有吸光材料。
光学镜头10还包括第一锁紧压圈113、第二锁紧压圈111、第三锁紧压圈110、第四锁紧压圈109、第五锁紧压圈107、第六锁紧压圈106和隔圈112。
第一锁紧压圈113设置于前镜筒101内,第一锁紧压圈113设置于第一镜片114朝向光线输入侧的一侧,第一镜片114的边缘与第一锁紧压圈113相抵接,第一锁紧压圈113将第一镜片114卡设于前镜筒101内。隔圈112设置于第一镜片114的边缘和第二镜片115的边缘之间,隔圈112将第一镜片114与第二镜片115相分隔,以使第一镜片114与第二镜片115之间具有间隙。第二锁紧压圈111设置于前镜筒101内,第二锁紧压圈111与第二镜片115的边缘和第三镜片116的边缘相抵接,第二锁紧压圈111将第二镜片115和第三镜片116卡设于前镜筒101内。第三锁紧压圈110设置于中间筒102内,第七镜片120的边缘与第三锁紧压圈110相抵接,第三锁紧压圈110将第七镜片120卡设于中间筒102内。第四锁紧压圈109设置于中间筒102内,第八镜片121的边缘与第四锁紧压圈109相抵接,第四锁紧压圈109将第八镜片121卡设于中间筒102内。第五锁紧压圈107设置于后镜筒104内,第九镜片122的边缘与第五锁紧压圈107相抵接,第五锁紧压圈107将第九镜片122卡设于后镜筒104内。第六锁紧压圈106设置于后镜筒104内,第十镜片123的边缘与第六锁紧压圈106相抵接,第六锁紧压圈106将第十镜片123卡设于后镜筒104内。
第一锁紧压圈113、第二锁紧压圈111、第三锁紧压圈110、第四锁紧压圈109、第五锁紧压圈107、第六锁紧压圈106和隔圈112均包括刚性主体和柔性缓冲部,刚性主体为环状,柔性缓冲部设置于刚性主体朝向光学镜头的镜片的边缘,柔性缓冲部的材料可例如为橡胶,刚性主体的材料可例如为塑料、金属或陶瓷。柔性缓冲部为环状,或者,柔性缓冲部以圆周阵列的形式环绕刚性主体的轴心设置。柔性缓冲部与光学镜头的镜片紧密接触,这样可以增大光学镜头的镜片与柔性缓冲部之间的摩擦力,从而防止光学镜头的镜片转动或移动。
接口环105朝向光线输入侧的一端的内表面设置有环状凸起,后镜筒104朝向光线输出侧的一端的外表面设置有环状凹槽,接口环105的环状凸起与后镜筒104的环状凹槽相卡设。接口环105的外表面设置有锁扣孔,锁扣孔用于与摄像机相锁扣。
光学镜头10的后端与摄像机采用可调后截距的方式连接,调整方便,以使人们在更换摄像机后能够进行快捷可靠的调整,从而使得成像清晰。中间筒102与后镜筒104之间设置有可调节后焦和偏心的装置,方便在光学镜头10生产调试过程中调整,以及便于生产。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可能会被应用在工业领域,工业环境可能具有较大的温度,因此,为了适应温度较高的工业环境,作为一种改进,前镜筒的筒壁内嵌有第一隔热膜,中间筒的筒壁内嵌有第二隔热膜,后镜筒的筒壁内嵌有第三隔热膜,第一隔热膜、第二隔热膜和第三隔热膜的材料可例如为铝箔、镀金属的聚酯、聚酰亚胺薄膜、气凝胶毡等。
第一隔热膜与前镜筒的内壁之间具有第一间距,第二隔热膜与中间筒的内壁之间具有第二间距,第三隔热膜与后镜筒的内壁之间具有第三间距,第一间距、第二间距和第三间距中任意两者相等。第一隔热膜、第二隔热膜和第三隔热膜用于隔绝外界的热量进入到光学镜头的内壁,从而防止光学镜头的内部空间的空气升温而影响成像效果。
此外,由于设置有第一隔热膜、第二隔热膜和第三隔热膜,光学镜头内的镜片与前镜筒、中间筒、后镜筒不会因为温度差异导致配合不良。
由于前镜筒、中间筒和后镜筒的内壁均为起伏不平状,因此,第一隔热膜、第二隔热膜和第三隔热膜也分别随着前镜筒、中间筒和后镜筒的内壁设置为起伏不平状。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所处的工业环境中可能存在不断的振动,这会影响光学镜头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为此,作为一种改进,前镜筒、中间筒和后镜筒的外表面均设置有结构加强件,前镜筒、中间筒和后镜筒的外表面的结构加强件相互连接。例如,前镜筒和后镜筒的外表面的结构加强件均为弹簧扣、中间筒的外表面的结构加强件为弹簧扣凹槽,当前镜筒、中间筒和后镜筒组装为一体时,弹簧扣与弹簧扣凹槽相扣紧。结构加强件还可以为螺柱、螺钉等。或者,作为一种改进,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还包括支架,前镜筒、中间筒和后镜筒均与支架相固定,支架的长度方向与光轴方向30平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要实现低畸变、大景深、高分辨率和高倍率的光学镜头10设计,在光学设计上有很大的挑战,其困难在于需要对各种像差进行矫正才能满足低畸变、衍射极限的设计理念,才能满足高分辨率、合理的F数,才能取得大景深和较大的物像比,才能提高放大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光学镜头10包括沿从光线输入侧指向光线输出侧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镜片组和第二镜片组,第一镜片组包括沿方向依次设置的七枚镜片,第一镜片组的七枚镜片的通光口径处于18毫米至32毫米的范围内,第二镜片组包括沿方向依次设置的三镜片,第二镜片组的三镜片的通光口径处于14毫米至21毫米的范围内,相比传统的工业镜头,镜片数量有所增加,有效通光口径有所减小,因此,由第一镜片组的七枚镜片和第二镜片组的三枚镜片组成的光学系统可以有效的消除多种像差,从而实现高分辨率。光学镜头10的放大倍率达到了4倍,4倍的成像放大率对物体细节的有效放大更易于观察和测量。
此外,由于前镜筒101中镜片的通光口径都较大,因此光学镜头10可以适用靶面更大的图像传感芯片20,例如,1.2"的大靶面图像传感芯片20,从而提高成像的分辨率。1.2"的大靶面成像更贴近于物体的实际,减少了物像的压缩比,减少了各种像差带来的图像失真,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
此外,由于光阑108设置在由第一镜片组的七枚镜片和第二镜片组的三枚镜片组成的光学系统的中间部位,并且该光阑108位于前组镜头(位于光阑108朝向光线输入侧的一侧的镜片的组合)的焦面位置和后组镜头(位于光阑108朝向光线输出侧的一侧的镜片的组合)的物面位置,因此,前组镜头和后组镜头达成物方远心光路的要求,因此可以实现超高分辨率和像面的均匀一致,即,远心镜头的设计使得物面的对准精度和像面的读取精度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像面的亮度和分辨率均匀性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减少了对准误差和读数误差,提高了精度。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实现大倍率的光学镜头10成像,从而可以对尺寸更小的半导体元件等电子元件进行测量或识别,以及工艺品质检查,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良率和生产效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镜片个数的选择包括但不限于10枚镜片,镜片的结构包括但不限于用单镜片,也可采用几组双胶合镜或三胶合镜组成,光学镜头10的光学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对称型双高斯型,后镜筒104内的镜片的通光口径并不一定要缩小,也可以与前镜筒101内的镜片的通光口径相近,各镜片的通光口径也可以选择更大的对光学设计优化像差有益的结构。
综上所述,虽然本申请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包括沿从光线输入侧指向光线输出侧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镜片组和第二镜片组;
所述第一镜片组包括沿所述方向依次设置的七枚镜片,所述第一镜片组的七枚镜片的通光口径处于18毫米至32毫米的范围内;
所述第二镜片组包括沿所述方向依次设置的三枚镜片,所述第二镜片组的三枚镜片的通光口径处于14毫米至21毫米的范围内;
所述第一镜片组的七枚镜片包括沿所述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镜片、第二镜片、第三镜片、第四镜片、第五镜片、第六镜片和第七镜片;
所述第二镜片组的三枚镜片包括沿所述方向依次设置的第八镜片、第九镜片和第十镜片;
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沿所述方向依次设置的前镜筒、中间筒和后镜筒,所述中间筒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镜筒的一端和所述后镜筒的一端接合;
所述第一镜片、所述第二镜片、所述第三镜片、所述第四镜片、所述第五镜片和所述第六镜片设置于所述前镜筒内;
所述第七镜片和所述第八镜片设置于所述中间筒内;
所述第九镜片和所述第十镜片设置于所述后镜筒内;
所述第一镜片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一表面的曲率半径为320.5毫米,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二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9.8毫米,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均为外凸曲面;
所述第二镜片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三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4.25毫米,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四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18.2毫米,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均为外凸曲面;
所述第三镜片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五表面的曲率半径为59.64毫米,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六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4.5毫米,所述第五表面和所述第六表面均为外凸曲面;
所述第四镜片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七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4.5毫米,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八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7.36毫米,所述第七表面和所述第八表面均为内凹曲面;
所述第五镜片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九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5.21,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十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5.21毫米,所述第九表面和所述第十表面均为外凸曲面;
所述第六镜片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十一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5.21,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十二表面的曲率半径为320.1毫米,所述第十一表面为内凹曲面,所述第十二表面为外凸曲面;
所述第七镜片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十三表面和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十四表面均为平面;
所述第八镜片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十五表面的曲率为20.43毫米,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十六表面曲率半径为20.43毫米,所述第十五表面为外凸曲面,所述第十六表面为内凹曲面;
所述第九镜片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十七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7.32毫米,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十八表面的曲率半径为53.4毫米,所述第十七表面和所述第十八表面均为内凹曲面;
所述第十镜片朝向光线输入侧的第十九表面的曲率半径为67.97毫米,朝向光线输出侧的第二十表面的曲率半径为67.97毫米,所述第十九表面和所述第二十表面均为外凸曲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设置于所述第八镜片和所述第九镜片之间,并且所述光阑设置于所述后镜筒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阑的通光口径处于14毫米至18毫米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片的通光口径处于26毫米至32毫米的范围内;
所述第二镜片的通光口径处于26毫米至32毫米的范围内;
所述第三镜片的通光口径处于21毫米至25毫米的范围内;
所述第四镜片的通光口径处于21毫米至25毫米的范围内;
所述第五镜片的通光口径处于21毫米至25毫米的范围内;
所述第六镜片的通光口径处于20毫米至24毫米的范围内;
所述第七镜片的通光口径处于18毫米至22毫米的范围内;
所述第八镜片的通光口径处于14毫米至18毫米的范围内;
所述第九镜片的通光口径处于14毫米至18毫米的范围内;
所述第十镜片的通光口径处于17毫米至21毫米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镜片的所述第六表面和所述第四镜片的所述第七表面相贴合,所述第五镜片的所述第十表面和所述第六镜片的所述第十一表面相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
第一锁紧压圈,所述第一锁紧压圈设置于所述前镜筒内,所述第一镜片的边缘与所述第一锁紧压圈相抵接;
第二锁紧压圈,所述第二锁紧压圈设置于所述前镜筒内,所述第三镜片的边缘与所述第二锁紧压圈相抵接;
第三锁紧压圈,所述第三锁紧压圈设置于所述中间筒内,所述第七镜片的边缘与所述第三锁紧压圈相抵接;
第四锁紧压圈,所述第四锁紧压圈设置于所述中间筒内,所述第八镜片的边缘与所述第四锁紧压圈相抵接;
第五锁紧压圈,所述第五锁紧压圈设置于所述后镜筒内,所述第九镜片的边缘与所述第五锁紧压圈相抵接;
第六锁紧压圈,所述第六锁紧压圈设置于所述后镜筒内,所述第十镜片的边缘与所述第六锁紧压圈相抵接;
隔圈,所述隔圈设置于所述第一镜片的边缘和所述第二镜片的边缘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接口环,所述接口环与所述后镜筒朝向光线输出侧的一端接合。
8.一种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设备包括图像传感芯片和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图像传感芯片设置于所述光学镜头的光线输出侧,所述图像传感芯片的靶面面向所述光学镜头,所述图像传感芯片的靶面的对角线的长度处于16毫米至22.4毫米的范围内。
CN202110567165.7A 2021-05-24 2021-05-24 光学镜头及摄像设备 Active CN1132196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67165.7A CN113219639B (zh) 2021-05-24 2021-05-24 光学镜头及摄像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67165.7A CN113219639B (zh) 2021-05-24 2021-05-24 光学镜头及摄像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19639A CN113219639A (zh) 2021-08-06
CN113219639B true CN113219639B (zh) 2021-11-26

Family

ID=77098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67165.7A Active CN113219639B (zh) 2021-05-24 2021-05-24 光学镜头及摄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19639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39049A (zh) * 2016-04-14 2016-07-06 南京昂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星光级道路监控50毫米变焦光学镜头组件
CN111538134A (zh) * 2020-05-13 2020-08-14 福建福光天瞳光学有限公司 高分辨率交通系统定焦镜头及其工作方法
CN112462505A (zh) * 2020-11-09 2021-03-09 深圳市视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倍远心镜头及摄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353563B4 (de) * 2003-11-14 2006-02-23 Jos. Schneider Optische Werke Gmbh Projetionsobjektiv für die Projektion digitaler Bilddaten
CN101566721B (zh) * 2005-02-07 2010-09-22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深紫外投影光刻物镜
ITRE20080038A1 (it) * 2008-04-24 2009-10-25 Claudio Sedazzari " metodo e dispositivo per la visione ottica di oggetti "
CN106291884B (zh) * 2016-11-16 2018-11-27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高清数字放映物镜
CN107238915A (zh) * 2017-04-30 2017-10-10 西京学院 一种消杂散光双远心光学镜头
CN107167992B (zh) * 2017-06-02 2019-11-05 合肥翰视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广角小投射比的远心数字投影机镜头
CN109254384B (zh) * 2018-10-11 2023-11-28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一种星敏感器小型化光学系统
CN109725409B (zh) * 2019-01-29 2024-02-02 广东奥普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远心镜头
CN111399186A (zh) * 2020-04-29 2020-07-10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39049A (zh) * 2016-04-14 2016-07-06 南京昂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星光级道路监控50毫米变焦光学镜头组件
CN111538134A (zh) * 2020-05-13 2020-08-14 福建福光天瞳光学有限公司 高分辨率交通系统定焦镜头及其工作方法
CN112462505A (zh) * 2020-11-09 2021-03-09 深圳市视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倍远心镜头及摄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19639A (zh) 2021-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56394B2 (en) Optical imaging system
US11231560B2 (en) Optical imaging system
US11733490B2 (en) Optical system
US20230273409A1 (en) Optical imaging system
US11079572B2 (en) Optical imaging system having prism, fixed lens groups, movable lens groups and correction lens group
US9791671B2 (en) Optical system
CN114355586B (zh) 光学镜头和摄像设备
KR20140081362A (ko) 렌즈 모듈
CN106502038B (zh) 720°全景摄像系统
US11106006B2 (en) Lens assembly, camera modul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same
CN113109926A (zh) 一种低畸变光学系统及镜头
WO2016174954A1 (ja) 光学フィルタ素子
CN113219639B (zh) 光学镜头及摄像设备
JP2017538969A (ja) 広視野赤外線撮像システム
CN215494319U (zh) 低畸变光学系统及镜头
CN215494316U (zh) 一种低畸变光学系统及镜头
KR102443493B1 (ko) 광학 렌즈,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의 조립 방법
CN113406773A (zh) 低畸变光学系统及镜头
CN113504630A (zh) 一种定焦光学系统及镜头
CN219695554U (zh) 一种20倍平场复消色差显微物镜
CN215494320U (zh) 一种定焦光学系统及镜头
CN216595683U (zh) 大光圈镜头
CN111435191B (zh) 一种变焦镜头及摄像机及监控设备
JP7336335B2 (ja) 光学ローパスフィルタ
US20220171151A1 (en) Lens uni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