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12246A - 一种bms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bms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12246A
CN113212246A CN202110631275.5A CN202110631275A CN113212246A CN 113212246 A CN113212246 A CN 113212246A CN 202110631275 A CN202110631275 A CN 202110631275A CN 113212246 A CN113212246 A CN 1132122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switch
wake
output
proc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3127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玲伟
周庆生
檀志成
滕景龙
尹鹏
徐辉
齐伟华
鲍文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Edb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Edb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Edb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Edb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3127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12246A/zh
Publication of CN1132122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122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40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54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related to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BMS系统,使用模拟前端为处理器供电。在有485通讯装置与485通讯芯片连接时差分信号输出端输出差分信号,此时,唤醒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也即处理器的预设引脚的电平信号会发生改变,控制开关导通,从而DC/DC得电,对应的485通讯芯片得电;模拟前端的唤醒引脚可以接收到唤醒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的第一预设电平信号,从而模拟前端被唤醒,不仅可以控制开关导通,还可以实现对模拟前端的唤醒,此时,无论BMS系统处于浅度睡眠模式还是深度睡眠模式,均可以实现对BMS系统的唤醒,且在需要读取电池组的状态信息时,只需要连接485通讯装置即可,不需要使用及连接充电器,提高了便捷性。

Description

一种BMS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控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BMS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车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抑制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共模干扰,在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通讯系统中加入了485通讯功能,BMS系统内部通过485通讯芯片与外部的485通讯装置进行通信。请参照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BMS系统中的结构框图。其中,在开关导通时,DC/DC(DC-DC converter,直流/直流转换器)将电池组的输出电压进行转换以为485通讯芯片及处理器供电,模拟前端对电池组的状态信息进行采集,并将采集到的状态信息传输至处理器,处理器通过485通讯芯片将状态信息进行处理后传输至外部的485通讯装置。
但是,485通讯芯片的功耗较大,如果使其一直工作,会减小电动车的待机时长,因此,现有技术中,在没有外部的485通讯装置接入时,一般使BMS系统进入浅度休眠模式,在需要获取电池组的状态时,再唤醒BMS系统,以增大电动车的待机时长。
现有技术中BMS系统进入浅度休眠模式时,电池组与DC/DC之间的开关断开,DC/DC断电,进而485通讯芯片及处理器处于断电状态。现有技术中对BMS系统进行唤醒的方式为:通过插入一个充电器,该充电器可以输出一个控制信号,以使开关导通,进而DC/DC得电,进而处理器和485通信芯片均得电,然后使处理器控制开关处于导通状态后拔掉充电器,以实现对BMS系统的唤醒。使用此种方式,在获取电池组的状态信息时,不仅要连接485通讯装置,还要连接充电器,步骤繁琐。
为了进一步增大电动车的待机时长,可以控制BMS系统进入深度睡眠模式,具体的,模拟前端进入休眠状态,电池组与DC/DC之间的开关断开,以减小BMS系统的功耗,从而增大电动车的待机时长。因此,提供一种步骤简单的唤醒电路不仅能唤醒浅度睡眠模式的BMS系统,还能唤醒深度睡眠模式的BMS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BMS系统,无论BMS系统处于浅度睡眠模式还是深度睡眠模式,均可以实现对BMS系统的唤醒,且在需要读取电池组的状态信息时,只需要连接485通讯装置即可,不需要使用及连接充电器,提高了便捷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BMS系统,包括模拟前端、开关、直流/直流转换器DC/DC、处理器、485通讯芯片及唤醒电路;
所述模拟前端的电压输出端与所述处理器的电源端连接,所述处理器的控制端与所述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唤醒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485通信芯片的差分信号端连接,所述唤醒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处理器的所述预设引脚连接,所述唤醒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模拟前端的唤醒引脚连接,所述485通讯芯片的差分信号端与外部的485通讯装置连接时,所述差分信号端有差分信号输出;
所述模拟前端用于将所述电池组的输出电压进行转换以为所述处理器供电;
所述处理器用于在自身的电源端有输入电压且自身的预设引脚的电平信号发生变化时,控制所述开关导通;
所述唤醒电路用于在自身的输入端有差分信号输入时,控制自身的第一输出端的电平信号改变,及控制自身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第一预设电平信号,以使所述模拟前端被唤醒。
优选地,包括第一开关电路、第二开关电路及第三开关电路;
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差分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三开关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电路的第二端为所述唤醒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三开关电路的第二端为所述唤醒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用于在自身的第一端有所述差分信号输入时导通,使自身的第二端输出第二预设电平信号;
所述第二开关电路用于在自身的第一端接收到所述第二预设电平信号时导通,使自身的第二端的电平信号改变;
所述第三开关电路用于在自身的第一端接收到所述第二预设电平信号时导通,使自身的第二端输出所述第一预设电平信号,以使所述模拟前端被唤醒。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光耦及电容,所述差分信号端包括第一信号端及第二信号端;
所述光耦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信号端连接,所述光耦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信号端连接,所述光耦的第三端与电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光耦的第四端与所述电容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第二端,所述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关电路还包括第一二极管及第一电阻;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及所述光耦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分别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及所述光耦的第二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可控开关,所述可控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可控开关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及所述处理器的预设引脚连接,所述可控开关的第二端接地。
优选地,所述第三开关电路包括阳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第二端连接,阴极与所述模拟前端的唤醒端连接的第二二极管。
优选地,所述第二开关电路还包括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及第四电阻;
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可控开关的第一端及所述预设引脚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及所述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可控开关的第二端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DC/DC的输出端与所述485通信芯片的电源端之间的隔离电源;
设置于所述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所述485通讯芯片的通信端之间的通讯隔离芯片。
优选地,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DC/DC的输出端与所述处理器的电源端之间的线性稳压器,用于将所述DC/DC的输出电压调整为预设电压以为所述处理器供电。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BMS系统,使用模拟前端为处理器供电。在有485通讯装置与485通讯芯片连接时差分信号输出端输出差分信号,此时,唤醒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也即处理器的预设引脚的电平信号会发生改变,控制开关导通,从而DC/DC得电,对应的485通讯芯片得电;模拟前端的唤醒引脚可以接收到唤醒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的第一预设电平信号,从而模拟前端被唤醒,不仅可以控制开关导通,还可以实现对模拟前端的唤醒,此时,无论BMS系统处于浅度睡眠模式还是深度睡眠模式,均可以实现对BMS系统的唤醒,且在需要读取电池组的状态信息时,只需要连接485通讯装置即可,不需要使用及连接充电器,提高了便捷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和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BMS系统中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BMS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唤醒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唤醒电路的具体电路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BMS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BMS系统,无论BMS系统处于浅度睡眠模式还是深度睡眠模式,唤醒电路均可以实现对BMS系统的唤醒,且在需要读取电池组的状态信息时,只需要连接485通讯装置即可,不需要使用及连接充电器,提高了便捷性。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照图2,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BMS系统的结构框图,该BMS系统包括模拟前端2、开关4、DC/DC5、处理器3、485通讯芯片及唤醒电路1;
模拟前端2的电压输出端与处理器3的电源端连接,处理器3的控制端与开关4的控制端连接,唤醒电路1的输入端分别与485通信芯片的差分信号端连接,唤醒电路1的第一输出端与处理器3的预设引脚连接,唤醒电路1的第二输出端与模拟前端2的唤醒引脚连接,485通讯芯片的差分信号端与外部的485通讯装置连接时,差分信号端有差分信号输出;
模拟前端2用于将电池组的输出电压进行转换以为处理器3供电;
处理器3用于在自身的电源端有输入电压且自身的预设引脚的电平信号发生变化时,控制开关4导通;
唤醒电路1用于在自身的输入端有差分信号输入时,控制自身的第一输出端的电平信号改变,及控制自身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第一预设电平信号,以使模拟前端2被唤醒。
考虑到现有技术中只控制电池的BMS系统进入浅度休眠模式时,虽然能一定程度上增加电动车的待机时长,但是模拟前端2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电动车的待机时长,因此,现有技术中可以控制BMS系统进入深度休眠模式,此时,BMS系统中的开关4断开且模拟前端2进入休眠模式,以减少BMS的耗电量,从而增加电动车的耗电量。
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设计思路为提供一种唤醒电路1,不仅能唤醒浅度休眠模式中的BMS系统,还能唤醒深度休眠模式中的BMS系统,以使BMS系统退出休眠模式。
因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唤醒电路1,其中,本申请中的BMS系统中还使用模拟前端2为处理器3供电,从而在浅度休眠模式时,485通讯芯片掉电,处理器3一直处于带电的状态,此时,在有485通讯装置输出差分信号时,唤醒电路1的第一输出端的电平信号发生改变,在处理器3检测到预设引脚的电平信号发生变化时,控制开关4导通,以使DC/DC5得电,485通讯芯片掉电,完成对BMS系统的浅度休眠模式的唤醒。在深度休眠模式时,处理器3掉电,485通讯芯片也掉电,且模拟前端2休眠,485通讯装置输出差分信号以使唤醒电路1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第一预设电平信号,从而使模拟前端2被唤醒,此时模拟前端2可以为处理器3供电,且预设引脚接收到变化的电平信号时,控制开关4导通,从而实现对BMS系统的深度休眠模式的唤醒。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处理器3可以但不限于为MCU,MCU的电源端的供电电压为3.3V,485通讯芯片的供电电压可以但不限于为5V,也可以为其他的实现模式,本申请在此不做特别的限定。
综上,本申请中的唤醒电路1无论BMS系统处于浅度睡眠模式还是深度睡眠模式,均可以实现对BMS系统的唤醒,且在需要读取电池组的状态信息时,只需要连接485通讯装置即可,不需要使用及连接充电器,提高了便捷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
请参照图3,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唤醒电路的结构框图。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包括第一开关电路31、第二开关电路32及第三开关电路33;
第一开关电路31的第一端与差分信号端连接,第一开关电路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开关电路32的第一端及第三开关电路33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电路32的第二端为唤醒电路1的第一输出端,第三开关电路33的第二端为唤醒电路1的第二输出端;
第一开关电路31用于在自身的第一端有差分信号输入时导通,使自身的第二端输出第二预设电平信号;
第二开关电路32用于在自身的第一端接收到第二预设电平信号时导通,使自身的第二端的电平信号改变;
第三开关电路33用于在自身的第一端接收到第二预设电平信号时导通,使自身的第二端输出第一预设电平信号,以使模拟前端2被唤醒。
本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唤醒电路1的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唤醒电路1可以但不限于包括三个开关电路,其中,在第一开关电路31的第一端接收到差分信号之后,第一开关电路31导之后,可以输出第二预设电平信号,以使第二开关电路32中基于此第二预设电平信号导通,以改变自身第二段的电平信号,以实现对处理器3的预设引脚的电平信号的改变,并使第三开关电路33基于此第二预设电平信号导通以输出第一预设电平信号,以实现对模拟前端2的唤醒。
其中,本申请中的第一预设电平信号及第二预设电平信号与三个开关电路的具体实现方式相关,本申请在此不做特别的限定。
综上,本申请中的三个开关电路可以实现对BMS系统的浅度休眠模式的及深度休眠模式的唤醒,且实现方式简单可靠。
请参照图4,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唤醒电路的具体电路示意图。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第一开关电路31包括光耦及电容,差分信号端包括第一信号端及第二信号端;
光耦的第一端与第一信号端连接,光耦的第二端与第二信号端连接,光耦的第三端与电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光耦的第四端与电容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第一开关电路31的第二端,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具体地,本申请中的第一开关电路31包括光耦及电容时,在光耦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接收到差分信号时,差分信号的电压不同,此时对应的光耦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导通,对应的光耦的第三端与第四端之间导通,对应的光耦的第四端的第二端输出高电平信号,电容用于对此高电平信号进行滤波,以保证第一开关电路31的第二端输出稳定的高电平信号。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二预设电平信号为高电平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可以但不限于为:光耦中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作为光耦的第一端,光耦中发光二极管的阴极作为光耦的第二端,光耦中光敏半导体管的集电极作为光耦的第三端,光敏半导体晶体管的发射极作为光耦的第四端。此时,对应的,第一信号端输出的电压(485B)大于第二信号端的输出电压(485A)。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第一开关电路31还包括第五电阻,第五电阻设置于电源模块和光耦的第三端之间。
其中,本申请中的第一开关电路31还利用了光耦可以隔离的特性,避免模拟前端2及处理器3收到外部干扰,保护模拟前端2不受外部(差分信号)可能带来的高压影响,以及保护处理器3不受外部可能带来的高压影响,避免BMS系统中的元器件被损坏。
综上,本实施例中通过光耦及电容可以实现第一开关电路31的功能,且能防止BMS系统中的各器件受到外界的干扰,保证BMS系统工作的可靠性,此外,电容还有滤波的作用,进一步保证第二预设电平信号的可靠性。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第一开关电路31还包括第一二极管及第一电阻;
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信号端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及光耦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分别与第二信号端及光耦的第二端连接。
考虑到第一信号端输出的电压大于第二信号端的输出电压时,第一信号端的输出电流可能会倒灌至第二信号输出端,造成连接的485通讯芯片和/或485通讯装置损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在第一信号端与第二信号端之间设置了第一二极管,用于防止输出电压较高的第一信号端的输出电流倒灌至输出电压较低的第二信号端,防止BMS系统中的485通讯芯片和/或485通讯装置被损坏,保证了BMS系统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第一信号端与第二信号端之间设置的不限于为第一二极管,也可以是其他的防倒灌装置,本申请在此不做特别的限定。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第二开关电路32包括可控开关,可控开关的控制端与第一开关电路31的第二端连接,可控开关的第一端分别与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及处理器3的预设引脚连接,可控开关的第二端接地。
本实施例旨在提供第二开关电路32的具体实现方式,具体地,在第一开关电路31为光耦时,输出的第二预设电平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时,可控开关的控制端在接收到高电平信号之后,可控开关导通,第二开关电路32的输出端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此时,对应的处理器3会控制开关导通,从而使DC/DC5上电,进而485通讯芯片上电。
其中,本申请中的可控开关可以为NPN(Negative-positive-Negative,负极-正极-负极)型三极管,也可以是其他的控制端为高电平信号时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导通的可控开关,本申请在此不做特别的限定。
此外,本申请中的电源模块可以为BMS系统中单独设置的可以一直输出电源的电源模块,以保证可控开关可以稳定的导通或者关断,也可以是电池组,然后通过对电池组的输出电压进行变换及调整,以使其控制可控开关稳定的导通或关断,电源模块具体为何种实现方式以及电源模块的输出电压为多少,本申请在此不做特别的限定,只要能实现对可控开关的可靠控制即可。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第三开关电路33包括阳极与第一开关电路31的第二端连接,阴极与模拟前端2的唤醒端连接的第二二极管。
本实施例旨在提供第三开关电路33的具体实现方式,具体地,在第三开关电路33包括第二二极管时,在第一开关电路31包括光耦时,第一开关电路31的第二端输出高电平信号时,第二二极管导通,输出高电平给模拟前端2的唤醒引脚,模拟前端2被唤醒。
此外,在BMS系统没有进入深度休眠模式时,可以是通过唤醒电路1控制模拟前端2的唤醒引脚为高电平,及控制开关导通,也可以是在处理器3上电之后控制模拟前端2的唤醒引脚为高电平,及控制开关导通。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本申请在此不做特别的限定。
综上,本实施例中的第二二极管可以实现第三开关电路33的作用,且实现方式简单可靠。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第二开关电路32还包括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及第四电阻;
第二电阻的一端与电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可控开关的第一端及预设引脚连接,第三电阻的一端与第一开关电路31的输出端连接,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电阻的一端及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可控开关的第二端连接。
为了提高第二开关电路32的可靠性,本实施例中还设置了上述三个电阻,可以保证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的电压的稳定性,以使可控开关的控制端可以接收到稳定的高电平信号,进而保证第三可控开关的可靠性。
具体地,在电源模块为电池组时,可以通过调整三个电阻的阻值,使输入至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的电压为可以控制可控开关稳定导通和关断的电压,对应的上述电池组的输出电压及上述三个电阻的阻值,本申请在此不做特别的限定,具体实现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综上,本实施例中的可控开关及相关电阻可以实现第二开关电路32的功能,且实现方式简单可靠。
请参照图5,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BMS系统的结构框图。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还包括:
设置于DC/DC5的输出端与485通信芯片的电源端之间的隔离电源51;
设置于处理器3的输出端与485通讯芯片的通信端之间的通讯隔离芯片52。
为了保证带485通讯芯片的供电的可靠性,防止电源端被外界干扰,本申请中的485通讯芯片前端还设置有隔离电源51。
此外,为了保证处理器3与485通讯芯片之间通讯的可靠性,防止通讯时受到外界的干扰信号,本实施例还设置了通讯隔离芯片52,以提高BMS系统的可靠性。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还包括:
设置于DC/DC5的输出端与处理器3的电源端之间的线性稳压器53,用于将DC/DC5的输出电压调整为预设电压以为处理器3供电。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为处理器3供电的另一种方式,将DC/DC5的输出电压进行调整的线性稳压器53,对应图5中的LDO,以使DC/DC5可以通过线性稳压器53为处理器3供电。在DC/DC5输出的是为485通讯芯片供电的5V,而处理器3需要3.3V的供电电压,此时线性稳压器53将5V的电压转换为3.3V,以为处理器3供电。
可见,本实施例为处理器3提供了另一种供电方式,增加了处理器3被供电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BMS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模拟前端、开关、直流/直流转换器DC/DC、处理器、485通讯芯片及唤醒电路;
所述模拟前端的电压输出端与所述处理器的电源端连接,所述处理器的控制端与所述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唤醒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485通信芯片的差分信号端连接,所述唤醒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处理器的所述预设引脚连接,所述唤醒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模拟前端的唤醒引脚连接,所述485通讯芯片的差分信号端与外部的485通讯装置连接时,所述差分信号端有差分信号输出;
所述模拟前端用于将所述电池组的输出电压进行转换以为所述处理器供电;
所述处理器用于在自身的电源端有输入电压且自身的预设引脚的电平信号发生变化时,控制所述开关导通;
所述唤醒电路用于在自身的输入端有差分信号输入时,控制自身的第一输出端的电平信号改变,及控制自身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第一预设电平信号,以使所述模拟前端被唤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BMS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开关电路、第二开关电路及第三开关电路;
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差分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三开关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电路的第二端为所述唤醒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三开关电路的第二端为所述唤醒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用于在自身的第一端有所述差分信号输入时导通,使自身的第二端输出第二预设电平信号;
所述第二开关电路用于在自身的第一端接收到所述第二预设电平信号时导通,使自身的第二端的电平信号改变;
所述第三开关电路用于在自身的第一端接收到所述第二预设电平信号时导通,使自身的第二端输出所述第一预设电平信号,以使所述模拟前端被唤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BMS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光耦及电容,所述差分信号端包括第一信号端及第二信号端;
所述光耦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信号端连接,所述光耦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信号端连接,所述光耦的第三端与电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光耦的第四端与所述电容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第二端,所述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BMS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还包括第一二极管及第一电阻;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及所述光耦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分别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及所述光耦的第二端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BMS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可控开关,所述可控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可控开关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及所述处理器的预设引脚连接,所述可控开关的第二端接地。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BMS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关电路包括阳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第二端连接,阴极与所述模拟前端的唤醒端连接的第二二极管。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BMS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还包括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及第四电阻;
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可控开关的第一端及所述预设引脚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及所述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可控开关的第二端连接。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BMS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DC/DC的输出端与所述485通信芯片的电源端之间的隔离电源;
设置于所述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所述485通讯芯片的通信端之间的通讯隔离芯片。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BMS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DC/DC的输出端与所述处理器的电源端之间的线性稳压器,用于将所述DC/DC的输出电压调整为预设电压以为所述处理器供电。
CN202110631275.5A 2021-06-07 2021-06-07 一种bms系统 Pending CN11321224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31275.5A CN113212246A (zh) 2021-06-07 2021-06-07 一种bms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31275.5A CN113212246A (zh) 2021-06-07 2021-06-07 一种bms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12246A true CN113212246A (zh) 2021-08-06

Family

ID=77083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31275.5A Pending CN113212246A (zh) 2021-06-07 2021-06-07 一种bms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1224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32982A (zh) * 2023-07-19 2023-08-2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唤醒电路和电池管理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32982A (zh) * 2023-07-19 2023-08-2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唤醒电路和电池管理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243599U (zh) Bms低功耗休眠供电控制及唤醒电路
CN204009457U (zh) 基于pmu的开关机电路及电子设备
CN105703021B (zh) 低功耗待机的电池管理系统及电池管理系统唤醒方法
CN115837861A (zh) Bms休眠唤醒电路、方法、bms和用电设备
CN113212246A (zh) 一种bms系统
CN101893925B (zh) 启动电路
CN215705794U (zh) 一种充电接口唤醒电路
CN216002277U (zh) 一种bms系统
CN111756091A (zh) 电源切换电路及智能门锁
CN106033242B (zh) 外部电源供应器以及应用于其的系统连接侦测单元
CN113687711B (zh) 一种终端的唤醒电路及唤醒方法
CN215646234U (zh) 一种基于光耦开关休眠唤醒电路
CN212462838U (zh) 电源切换电路及智能门锁系统
CN103904373A (zh) 一种电池电流管理装置
CN114290900A (zh) Bms系统供电装置及电动汽车
CN113103884A (zh) 一种唤醒信号发生电路以及车辆充电系统
CN213069106U (zh) 一种可避免耗电的电池电压检测电路结构
CN216002483U (zh) 一种车辆控制器的can唤醒电路
CN219018791U (zh) 一种按键检测和电平检测的分时复用电路
CN211603886U (zh) WiFi模块控制电路及其装置、电器设备
CN220857661U (zh) 充电控制电路及设备
CN217590613U (zh) 一种供电电路及智能锁
CN214850617U (zh) 一种基于超级电容的燃气表掉电上告电路
CN216901570U (zh) 一种具有超低功耗休眠的电路
CN216668896U (zh) 一种自动切换内外电源的压力式水位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