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04756A - 利用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管理多用户终端的方法及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利用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管理多用户终端的方法及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04756A
CN113204756A CN202110148935.4A CN202110148935A CN113204756A CN 113204756 A CN113204756 A CN 113204756A CN 202110148935 A CN202110148935 A CN 202110148935A CN 113204756 A CN113204756 A CN 1132047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user terminal
identification value
terminal
cont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4893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裵秦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ft Lunch Co
Original Assignee
Soft Lunch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ft Lunch Co filed Critical Soft Lunch Co
Publication of CN1132047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04756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2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managing network security; network security policies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04W8/186Processing of subscriber group dat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41User authentication where a single sign-on provides access to a plurality of compu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40Security arrangements using identity modules
    • H04W12/48Security arrangements using identity modules using secure binding, e.g. securely binding identity modules to devices,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9Identity-dependent
    • H04W12/75Temporary ident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H04W4/08User group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04W8/183Processing at user equipment or user record carri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6Network addressing or numbering for mobility suppor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终端管理方法及其装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涉及的终端管理方法可包括获取第一用户终端可变识别值的步骤,基于第一用户识别值创建包含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第一用户终端组的步骤,以及映射包含在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组中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和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值,映射从外部设备获取的用户信息和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值的步骤。

Description

利用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管理多用户终端的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理用户终端的方法及其装置。具体来说,是关于一种利用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管理多个用户终端的方法及其设备。
背景技术
利用存储于用户终端的用户个人信息来管理用户终端时,存在信息泄露的可能性,故而存在安全漏洞这一缺陷。因此,利用用户终端的固定识别值,通过与外部帐户的连接,正在积极开发针对多个用户终端的管理方法。但问题是,在使用固定用户终端的固有识别值管理用户终端时,依靠用户终端的设备更改并不能持续地管理用户终端。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既能确保安全性又能持续管理多个用户终端的技术。
发明内容
【待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在不利用固定用户终端的识别码和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况下管理用户终端的方法及其装置。
【课题解决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的终端管理方法可包括获取第一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的步骤、基于第一用户识别值创建包含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第一用户终端组的步骤、映射包含在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组中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和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值及映射从外部设备获取的用户信息和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值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向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传送指定内容的步骤,所述指定内容可基于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值确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获取第二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的步骤、基于第二用户识别值创建包含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第二用户终端组的步骤,以及当所述第一用户的识别值和所述第二用户的识别值满足既定条件时,进一步向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传送基于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值而确定的内容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是用户可以更改的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特征值,所述第一用户终端运行的第一应用程序的日志数据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相对应,所述指定内容可以在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所述第一应用程序或第二应用程序中的至少一个中运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组还包括第三用户终端,传送至所述第三用户终端的所述指定内容可基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运行的第一应用程序的日志数据来确定。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涉及的终端管理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获取第一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基于第一用户识别值创建包含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第一用户终端组,映射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和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值,并映射从外部设备获取的用户帐户信息与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值,传送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中所述指定内容,所述指定内容可以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值来确定。
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方面、特点和优点可从以下附图、专利的权利要求范围以及发明的详细说明中进一步阐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的执行终端管理方法的终端管理系统示意图。
图2至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涉及的终端管理装置的组成及工作的示意图。
图4至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涉及的终端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6至图7所示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的终端管理方法中使用的数据库模型。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涉及的终端管理方法中向终端提供指定内容的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后述对本发明的详细说明,参照所附本发明可能实施的特定实施例作为示例的示意图。这些实施例的详细说明足以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实际操作本发明。但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虽然互不相同,但是并不相互排斥。例如,本说明书所列特定形状、结构和特性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将一个实施例变更为其他实施例来实现。此外还应该理解为,每一个实施例中个别组件的位置或布置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变更。因此,后述的详细说明不应局限于某一意义上,本发明的范围应被视为涵盖了在该专利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权利要求所要求的范围以及与其同等的整个范围。附图中相似的参考符号表示在各个方面相同或相似的组件。
以下,为了便于具备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常规知识的人员实施本发明,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以下将参照图1,对包含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涉及的终端管理方法的终端管理系统进行详细说明。
一个实施例涉及的终端管理系统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10a、10b、10c)、终端管理设备100和外部设备20,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内容提供设备30。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10a、10b、10c)和终端管理设备100、终端管理设备100和外部设备20以及终端管理设备100和内容提供设备30可利用网络执行通信。网络通信方式不受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10a、10b、10c)和外部设备20之间的通信以及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10a、10b、10c)和内容提供设备30之间的通信也利用网络40执行。
以下,为了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所使用的用户终端(10a、10b、10c)的类型不受限制,用户终端可以是移动通信终端、平板电脑和台式电脑中的一种,可以是智能手表等各种类型的可穿戴设备,也可以是IOT设备中的一种。随着IT技术的发展,使用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的用户越来越多,因此,系统地管理多个用户终端的技术开发正在积极进行。用户终端(10a、10b、10c)的常规设备特征值是指定的,设备特征值是用来识别设备的,因此具有即使执行出厂初始化也不会更改的特点。因此,很多服务供应商为了识别用户而使用设备特征值的一个示例的智能手机特征值(IMEI:国际移动设备标识,international MobileEquipment Identity),但智能手机的特征值是个人信息的一部分,一旦泄露,损失将非常之大。
因此,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涉及的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利用可更改的用户终端的识别值来管理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10a、10b、10c)。所述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是与其他设备不同的相应用户终端的固有识别值,但可以由用户更改和初始化。例如智能手机,可将广告数字标识(ADID)用作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但这只是为了理解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的一个示例,可用于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的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不仅限于广告数字标识(ADID)。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获得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10a、10b、10c)的每一个可变识别值。并且,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利用所获得的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来创建包含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的用户终端组。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组可以由同一用户的终端组成。因此,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映射单个用户终端组中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和用户的识别值,还可以映射从外部设备获取的用户帐户信息和前述用户识别值。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组还可以由多个用户的终端组成。在这种情况下,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映射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多个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和多个用户的识别值,也可以创建用户组来映射该用户组的识别值和前述多个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终端管理设备100还可以单独生成用户终端组的识别值,并可与用户终端组的识别值和用户和/或用户组的识别值映射。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识别值可能是每个用户不同的固有数据。例如,用户标识值可以是用户指定的用户标识(Identification),也可以是终端管理设备100任意授予的用户的固有标识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外部设备20中可以存储用户的信息。例如,外部设备20可以是存储用户帐户信息的第三方(Third party)。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涉及的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不获取和/或不存储用户终端的固定设备特征值以及用户的个人信息,以提高安全性。因此,一个实施例涉及的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通过映射从外部设备20获取的用户帐户信息和用户识别值来识别用户。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利用前述终端管理方法将内容传送到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10a、10b、10c)。在这种情况下,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将单独从内容提供设备30接收到的内容转发至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10a、10b、10c),也可以在内容提供设备30上直接将内容传送至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10a、10b)。不仅如此,内容提供设备30可以包括在终端管理设备100中,在这种情况下,内容提供设备30和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是物理结构上不分离的在一个硬件上工作的各个模块。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向同一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10a、10b、10c)传送相同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基于用户识别值来确定内容。例如,与同一用户识别值映射的第一用户终端和第二用户终端可以包含在同一用户终端组中。这时,终端管理设备100可基于第一用户终端的信息向第二用户终端传送内容,也可以基于第一用户终端运行的第一应用程序的信息,将指定的内容传送到前述第一用户终端运行的第二应用程序。另外,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终端管理设备100还可以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是否满足既定条件,将基于第一用户识别值的指定内容传送至第二用户的用户终端。例如,传送至用户终端(10a、10b、10c)的内容可以是广告内容。在这种情况下,终端管理设备100不仅可以利用该用户终端信息,还可以利用其他用户终端的信息、过去使用的用户终端的信息以及其他用户的用户终端的一个或多个信息来指定和传送广告内容。更加具体的说明将随后参照图8加以阐述。
以下将参照图2至图3对终端管理设备的组成及操作进行详细说明。
图2中对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涉及的用户终端10、终端管理设备100和外部设备20的内部配置进行了详细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10、终端管理设备100和外部设备20可包括I/O接口(11、21、101)、存储器(12、22、102)、处理器(13,23,103)和通信模块(14,24,104)。存储器(12,22,102)作为计算机中可读的记录介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和磁盘驱动器等非破坏性永久大容量存储设备(permanent mass storage device)。另外,存储器(12,22,102)可以暂时或永久地存储用于控制用户终端10、终端管理设备100或外部设备20的程序代码和设置、摄影机图像以及物体的姿态数据。
处理器(13,23,103)可被配置为执行基本的算术、逻辑和输入/输出演算,以处理计算机程序的命令。命令可通过存储器(12,22,102)或通信模块(14,24,104)提交至处理器(13,23,103)。例如,处理器(13、23、103)可以配置为根据存储在存储器(12、22、102)等记录设备中的程序代码执行接收的命令。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管理设备100的处理器103可基于使用通信模块104获得的用户终端10的可变识别值创建包含该用户终端10的用户终端组。处理器103可以映射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和用户的识别值,还可以通过通信模块104映射从外部设备20接收到的用户帐户信息和前述用户识别值。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103)可以将指定的内容传送到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获取与前述用户终端不同的新的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并基于与前述用户不同的用户识别值创建包含新用户终端的新用户终端组。此后,处理器103还可以在满足多个用户之间或多个用户的标识符之间既定条件的情况下,在包含在新用户终端组中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上,基于此前的用户标识值传送既定内容。
通信模块(14、24、104)可以提供通过网络40进行通信的功能。例如,用户终端10的处理器13根据存储在存储器12等记录设备上的程序代码生成的请求可以根据通信模块14的控制通过网络40传送到终端管理设备100。相反,根据终端管理设备100的处理器103的控制而提供的控制信号或命令、内容、文件等可经由网络40通过通信模块(14)接收至用户终端10。例如,通过通信模块(14、24、104)接收的终端管理设备100的控制信号或命令可以传递到处理器(13、23、103)或存储器(12、22、102),内容或文件等可通过还包括用户终端10的储存介质进行储存。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10的可变识别值可以利用用户终端的通信模块14并经由网络40传递至终端管理设备100的通信模块104。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存储在外部设备20中的用户帐户信息可以通过外部设备的通信模块24经由网络40传送到终端管理设备100的通信模块104。
另外,通信模块14可以通过外部设备20和网络40进行通信。通信方式不限,网络40也可以是局域网无线通信网。例如,网络40可以是蓝牙(Bluetooth)、蓝牙低能耗(BLE)或无线通信网。
I/O接口(11,21,101)可以接收用户的输入,并显示输出数据。例如,响应通过用户终端10的I/O接口(11)输入的用户输入之后,用户终端10的识别值可能会发生变化。
此外,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10、终端管理设备100和外部设备20所包含的组件可能比图2的组件更多。但是,大部分传统技术组件没有必要在图示中明确地标出。例如,用户终端10可以包括为用户终端的内部组件提供电源的电池和充电设备,可包括上述I/O设备中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包括收发器(transceiver)、全球定位系统(GPS)模块、各类传感器、数据库等其他组件。
此外,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终端管理设备100和外部设备20从物理结构上来看并不是分离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可以作为包含在单个硬件中的模块形式存在。
图3所示的是对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涉及的用户终端10、终端管理设备100和内容提供设备30的内部配置的详细说明。
为了避免重复阐述,以下省略了与图2相同或相似的内容。例如,图3所示的用户终端10和终端管理设备100的硬件配置可能相似。
在一个实施例中,内容提供设备30可以包括I/O接口31、存储器32、处理器33和通信模块34。
内容提供设备30可以利用通信模块34与网络40终端管理设备100和/或用户终端10通信。另外,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内容提供设备30和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包括物理结构上不分离的在单个硬件中的单个模块。
在一个实施例中,内容提供设备30的处理器33可以根据从终端管理设备100获取的用户识别值,将传送到用户终端10的内容传送到终端管理设备100和/或用户终端10。例如,内容提供设备30的处理器33可基于用户识别值将指定内容传送至与同一用户识别值相匹配的用户终端10。例如,如果内容提供设备30传送的内容是广告内容,则内容提供设备30可以根据从终端管理设备100接收的用户识别值为用户终端10指定优化的广告内容。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内容提供设备30的处理器33可以将终端管理设备100请求的内容传送到用户终端10和/或终端管理设备100。在这种情况下,终端管理设备100的处理器103可以指定要传送至用户终端10的内容,内容提供设备30可以通过网络40传送与终端管理设备100的请求相匹配的内容。例如,如果内容提供设备30传送的内容是广告内容,则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为每个用户终端10指定优化的广告内容。更详细的说明将在图8中进一步阐述。
图4至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涉及的终端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以下将参照图4对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涉及的终端管理方法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涉及的终端管理方法的流程不局限于图4所示的流程图,同时还可以省略或改变由普通技术人员操作的某些步骤。
在步骤S110中,可以获得第一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是可以由用户更改的所述用户终端的特征值。因此,在第一用户终端运行的应用程序的日志数据和用户信息可以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识别值相匹配。例如,当用户终端是智能手机时,那么广告标识符(ADID)可以用作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终端管理设备可以使用智能手机上每个操作系统授予的谷歌广告标识符(GAID,Google Advertising ID)或广告标识符(IDFA,Identifier For Advertisers)等来识别相应的用户终端。但要注意的是,所述广告标识符只是为了理解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而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使用的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并不局限于广告标识符(ADID)。
在步骤S120中,可以基于第一用户识别值创建包括第一用户终端的第一用户终端组。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用户终端组可以与第一用户识别值一一对应。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都可以是同一个用户的用户终端。但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涉及的用户终端组并不局限于此,还可以由满足既定条件的多个用户的终端组成。
一旦创建了由多个用户的终端组成的用户终端组,那么在一个实施例中,特定用户可以知道自己的用户终端所属的用户终端组的信息,并在用户所需的用户终端组中注册自己的用户终端。例如,对于家人或朋友等特定关系的多个用户,可以在特定用户终端组中注册自己的用户终端。
或者根据另一个实施例,多个用户可能不知道包含自己用户终端的用户终端组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可能无法确认包含自己用户终端的用户终端组信息。例如,在多个用户之间所关心的问题相似或者多个用户之间应用程序的使用模式相似的情况下,在本实施例中,满足既定条件的多个用户的用户终端都可以通过各自的终端管理设备100确定所在的用户终端组。
在步骤S130中,第一用户终端组中包括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和第一用户识别值可以被映射。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映射包含在单个用户终端组中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和用户的识别值,还可以映射从外部设备获取的用户信息和前述用户识别值。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组还可以由多个用户的终端组成。
在这种情况下,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映射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多个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和多个用户的识别值,也可以创建用户组来映射该用户组的识别值和前述多个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终端管理设备100还可以单独生成用户终端组的识别值,并将其映射到用户终端组的识别值和用户和/或用户组的识别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识别值可能是每个用户不同的特征数据。例如,用户标识值可以是用户指定的用户标识(Identification)值,可以是终端管理设备100任意授予的用户的固有标识数据,也可以是根据既定规则授予的用户标识值。例如,可基于用户使用的应用程序信息、用户的用户终端使用模式等信息生成满足既定规则的用户标识值。
然后,在步骤S140中,从外部设备获取的用户信息和第一用户识别值可以映射。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涉及的终端管理设备100为了提高安全性,不仅可以不获取用户终端的固定设备特征值,还可以不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在本实施例中,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从存储用户帐户信息的第三方(Third party)外部设备获取用户信息,还可以通过映射从外部设备获取的用户帐户信息和用户标识值来识别用户。步骤S140中映射用户信息和用户识别值,因此步骤S130中所述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和用户信息可以映射。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单个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多个用户终端的每一识别值分别映射到同一用户识别值时,所述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多个用户终端的每一识别值都可以分别映射到同一个用户信息。
在步骤S150中,根据可选的实施例,可以向第一用户终端组中包括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传送指定的内容。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在执行所述步骤S110至步骤S140后,向单个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中传送指定内容。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将从独立的内容提供设备接收到的内容传送至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又或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内容提供设备可以响应终端管理设备100的请求,将内容直接传送至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
另外,内容提供设备和终端管理设备不一定必须由分离的硬件组成,内容提供设备可以是终端管理设备100的硬件包含的模块,在这种情况下,内容提供设备和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作为物理结构上不分离的独立的软件模块实现。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向同一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上传送相同的内容。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这种情况下,内容可以根据用户识别值来确定。例如,与同一用户识别值映射的第一用户终端和第二用户终端可以包含在同一用户终端组中。这时,终端管理设备100可基于第一用户终端的信息向第二用户终端传送内容,也可基于第一用户终端运行的第一应用程序的信息将指定的内容传送到所述第一用户终端运行的第二应用程序。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向同一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全都传送相同的内容。也就是说,可以针对根据服务供应商的目的而生成的用户终端组提供相同的内容,从而有效地管理多个终端。或者,对于同一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多个用户终端也可能会传送各不相同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向每一用户终端传送的内容可以是相似的内容,也可以是按既定标准分组的多个内容组中包含的内容。例如,如果传送给用户终端组的内容是广告内容,那么向按照既定标准分组的单个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多个用户终端中的每一个都可以传送相同或相似的广告内容。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对不同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用户终端分别传送相同或相似的内容。以下将参考图5对创建与不同的多个用户识别值分别映射的多个用户终端组时的终端管理方法进行详细说明。要注意的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涉及的终端管理方法中使用的用户人数和用户终端数并不受限于此。
在步骤S160中,可以获取与所述第一用户不同的第二用户的第二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一样,第二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也可以是可由第二用户更改的第二用户终端的特征值,例如,第二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可以包含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ADID信息。
在步骤S170中,可基于第二用户识别值创建包括第二用户终端的第二用户终端组。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用户终端组可以与第二用户的识别值一一对应。但是,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生成的用户终端组可能包含取决于先决条件的多个用户的多个用户终端。
在步骤S180中,可以确认第一用户的识别值和第二用户的识别值是否满足既定条件。在本实施例中,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在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是否满足既定条件为前提,以第一用户识别值为基础,将指定的内容传送给第二用户的用户终端。
所述既定条件也可以根据每个用户的用户终端使用信息来指定。例如,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根据用户的特定应用程序使用信息获取每一用户之间关注的信息,也可以根据用户的用户终端使用记录获取用户终端使用模式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根据用户间关注的信息是否相同或相似、以及用户之间的用户终端使用模式是否相同或相似来判断是否满足前述既定条件。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终端管理设备100还可以依据由映射用户识别值的第三方设备获得的用户信息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既定条件。例如,终端管理设备100从第三方设备获取的用户信息可以包含用户之间的关系信息(例如,朋友关系、家人关系、联系方式共享关系等),在这种情况下,终端管理设备100只能在满足用户之间的特定关系的情况下才能判断为满足所述既定条件。所述既定条件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所举的例子,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涉及的既定条件并不局限于前述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向用户终端传送的内容可以是广告内容。在这种情况下,终端管理设备100不仅可以利用该用户终端信息,还可以利用其他用户终端的信息、过往使用的用户终端的信息以及其他用户的用户终端的一个或多个信息来指定和传送广告内容。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步骤S180的第一用户的识别值和第二用户的识别值满足既定条件时,则在步骤S190中向第二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进一步传送基于第一用户识别值的既定内容。也就是说,传送到第二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的内容可能与传送到第一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的内容相同或相似。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当步骤S180的第一用户的识别值和第二用户的识别值不满足既定条件,那么可以终止所述一系列终端管理方法。
图6至图7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的终端管理方法中使用的数据库模型的一个示例。要注意的是,图6和图7中所示的数据库模型的结构、参数的名称、参数的类型只是用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所举的例子,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以下将参照图6,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的映射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用户识别值和用户信息的方法。
在一个实施例中,存储在用户终端DB中的表(210)表示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ADID)可以指定为主键(PK;Primary Key),终端管理设备DB(220)中存储的表可以将用户识别值(SERVICE_ID)指定为主键。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存储在外部设备DB(230)中的表的主键是用户信息(LOCAL_ID)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存储在终端管理设备DB(220)中的表将存储在用户终端DB中的表(210)中的用户识别值(ADID)和存储在外部设备DB(230)中的表中的用户信息(LOCAL_ID)分别指定为外键(FK;Foreign Key)ADID和THIRD_PARTY_ID,可以使用外键索引每个图表。
参考终端管理设备DB(220)时,终端管理设备100引用与用户识别值(SERVICE_ID)映射的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ADID),相应的可变识别值(ADID)可向包括作为主键(PK)的数据库的用户终端传送内容。另外,终端管理设备DB(220)可以进一步包含外部设备的主键(例如,图6的“LOCAL_ID”)信息,终端管理设备DB可以进一步存储可以引用主键的外来。例如,如图6所示,终端管理设备DB(220)可以进一步存储与外部设备DB(230)的主键LOCAL_ID相对应的外键THIRD_PARTY_ID信息。这使终端管理设备能够从外部设备进一步获取用户和/或用户终端信息,终端管理设备可以利用从外部设备获取的信息来判断是否满足创建用户终端组所需的既定条件,或者是否满足用来指定传送指定内容的用户终端的既定条件。
参照图7,对从多个外部设备获取用户和/或用户终端信息的获取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多个用户终端中的每个DB都可以包含不同外部设备的用户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终端管理设备DB可以将同一用户的多个外部设备的主键存储为外键,所述多个外部设备的主键都可以与相同的用户识别值映射。
例如,如图7所示,假设用户终端1和用户终端2都是同一用户的用户终端,用户终端1的DB(310a)包含的外部设备的用户信息(“THIRD_PARTY_1_ID”)和用户终端2的DB(310b)包含的外部设备的用户信息(“TTHRID_PARTY”)可分别与储存于不同外部设备的用户信息相匹配。在这种情况下,从终端管理设备各不相同的外部设备获取的用户信息都是同一个用户的信息。因此,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涉及的终端管理设备可以将包含同一用户信息的多个外部设备的主键映射到一个用户识别值。例如,终端管理设备DB(320)可以使外部设备1的DB(330a)的主键“LOCAL_1_ID”和外部设备2的DB(330b)的主键“LOCAL_2_ID”与单一用户识别值“SERVICE_ID)相对应。这使终端管理设备能够从各种外部设备获取大量用户和/或用户信息,根据所获取的用户和/或用户信息,终端管理设备能够判断是否满足创建用户终端组所需的既定条件,或者是否满足用来指定传送指定内容的用户终端的既定条件。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的终端管理方法中指定的内容如何提供至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用户终端的示意图。
以下,假设以第一用户410的识别值为基础创建了第一用户终端组411,以第二用户420的识别值为基础创建了第二用户终端组421,参考图8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涉及的终端管理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假设第一用户终端组411包括用户终端A(412)和用户终端B(413),第二用户终端组421包括用户终端a(422)、用户终端b(423)以及用户终端c(424)。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向每个用户终端组传送指定内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指定内容不一定是从终端管理设备100传送到第一用户终端组411和第二用户终端组421,根据终端管理设备100的要求,内容提供设备30也可以通过网络40传送。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向同一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上传送相同的内容。例如,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向第一用户终端组411中包括的用户终端A(412)和用户终端B(413)传送相同的内容。同样,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向第二用户终端组421中包括的用户终端a(422)、用户终端b(423)和用户终端c(424)传送相同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传送至第一用户终端组411和第二用户终端组421的内容可分别基于第一用户410识别值和第二用户420识别值来确定。基于用户识别值确定的内容可以基于例如与所述用户识别值匹配的用户信息和/或与所述用户识别值匹配的用户的用户终端信息来确定。例如,传送至第一用户终端组411的内容可以基于第一用户410的用户终端A(412)使用信息来确定,传送至第二用户终端组421的内容可以基于第二用户420的特定信息来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向每个用户终端传送的内容可以是相似的内容,也可以是按既定标准分组的多个内容组中包含的内容。例如,当传送至用户终端组的内容是广告内容,则根据既定标准分组的单一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多个用户终端中的每一个都可以传送相同或相似的广告内容。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在第一用户410和第二用户420满足既定条件的情况下,可将根据第一用户410的识别值确定的内容传送至第二用户终端组421。同样,根据第二用户420的识别值确定的内容可以传送至第一用户终端组411。所述既定条件也可用每一用户的用户终端使用信息来指定。图8所示的是当第一用户410和第二用户420满足既定条件时,将根据第一用户的用户终端A(412)的使用信息确定的内容传送至第一用户终端组411和第二用户终端组421的情况。例如,终端管理设备100可基于用户特定程序使用信息的关注信息获取各用户之间的关注信息,以用户的用户终端使用记录为基础获取用户终端使用模式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终端管理设备100可以在用户之间关注信息是否相同或相似、以及用户之间的用户终端使用模式是否相同或相似来判断是否满足前述既定条件。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终端管理设备100还可以根据从与用户识别值映射的外部设备(例如,第三方设备)获取的用户信息来判断是否满足前述既定条件。例如,终端管理设备100从外部设备获取的用户信息可以包括用户之间的关系信息(如朋友关系、家人关系、联系方式共享关系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用户之间的关系信息指向特定关系,终端管理设备100才可以判断为满足所述既定条件。所述既定条件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举的例子,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涉及的既定条件并不限于上述条件。
上述设备可以硬件组件、软件组件、和/或硬件组件和软件组件的组合的形式实现。例如,实施例中说明的设备和组件可以利用一台或多台通用计算机或特殊用途计算机来实现,如处理器、控制器、ALU(arithmetic logic unit)、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or)、微机、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PLU(programmablelogic unit)、微程序或是可以执行和响应命令(instruction)的其他的任意一种设备等。处理设备可以执行操作系统(OS)和操作系统上执行的一个或多个软件应用程序。此外,处理设备还可以响应软件的执行,访问、存储、操作、处理和生成数据。.为了便于理解,虽然在说明时有时将处理设备设为一个,但拥有该技术领域常规知识的人可以知道,处理设备可以包含多个处理元素(processing element)和/或多个类型的处理元素。例如,处理设备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或一个处理器和一个控制器。此外,还可以使用并行处理器(parallelprocessor)等其他处理配置(processing configuration)。
软件可以包含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代码(code)、命令(instruction)或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将处理设备配置为按需要工作,或是独立或组合(collectively)地命令处理设备。软件和/或数据可以永久或临时地在任意类型的机器、组件(component)、物理性设备、虚拟设备(virtual equipment)、计算机存储介质或设备,或传送的信号波(signal wave)上体现(embody),以通过处理设备进行解释或向处理设备提供命令或数据。软件可以分散在联网的计算机系统上,也可以分散的方式存储或运行。软件和数据可以存储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中。
实施例所涉及的方法是可以通过多种计算机手段执行的程序命令的形式实现并记录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电脑可读介质可以独立或组合包含程序命令、数据文件、数据结构等。录入介质的程序命令可能是专为实施例设计和配置的,也可能是告知计算机软件业内人士后使用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包括硬盘、软盘和磁带等磁性介质(magneticmedia)、光盘(CD-ROM)、DVD等光学介质(optical media)、光磁软盘(floptical disk)等光磁介质(magneto-optical media)、以及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储器(RAM)、闪存等专门配置的硬件设备,以储存并执行程序命令。程序命令不仅包括由编译器创建的机器语言代码,还包括使用解释器等可由计算机执行的高级语言代码。所述硬件设备可以配置为作为一个或多个软件模块运行,以执行实施例的操作,反之也是如此。
上述各实施例虽然只是通过有限的实施例和附图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具备相关技术领域常规知识的人就可以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形。例如,即使所述的各技术以与所述方法不同的顺序执行,和/或所述系统、结构、设备、电路等组件以与所述方法不同的形式结合或组合,又或被其他组件或同等物件取代或置换,也可以获得妥当的结果。
因此,其他各具体体现、其他各实施例及和专利权利要求范围均等的内容也在后述专利权利要求范围的范围之内。

Claims (6)

1.关于计算设备执行的终端管理方法,一种终端管理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用户终端可变识别值的步骤;
基于第一用户识别值创建包含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第一用户终端组的步骤;和
映射包含在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组中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和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值,映射从外部设备获取的用户信息和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值的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终端管理方法,
还包括向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传送指定内容的步骤;
所述指定的内容,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值确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终端管理方法还包括,
获取第二用户终端可变识别值的步骤;
基于第二用户识别值创建包含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第二用户终端组的步骤;和
当所述第一用户的识别值和所述第二用户的识别值满足既定条件时,向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传送基于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值确定的内容的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终端管理方法;
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是,
用户可以更改的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特征值,在所述第一用户终端运行的第一应用程序的日志数据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相对应,
所述指定内容在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和第二应用程序中的至少一个中运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终端管理方法;
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组还包括第三用户终端,
向所述第三用户终端传送的所述指定内容,
基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运行的第一应用程序的日志数据来确定。
6.一种终端管理装置包括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
获取第一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基于第一用户识别值创建包含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第一用户终端组,映射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和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值,并且映射从外部设备获取的用户帐户信息与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值,将指定的内容传送至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组中包含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所述指定的内容是基于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值确定的。
CN202110148935.4A 2020-02-03 2021-02-03 利用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管理多用户终端的方法及其装置 Withdrawn CN11320475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012627A KR102304438B1 (ko) 2020-02-03 2020-02-03 사용자 단말의 가변 식별값을 이용한 복수의 사용자 단말 관리 방법 및 그 장치
KR10-2020-0012627 2020-02-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04756A true CN113204756A (zh) 2021-08-03

Family

ID=77025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48935.4A Withdrawn CN113204756A (zh) 2020-02-03 2021-02-03 利用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管理多用户终端的方法及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43228A1 (zh)
KR (2) KR102304438B1 (zh)
CN (1) CN113204756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39755A1 (en) * 2011-03-14 2012-09-20 Microsoft Corporation Roaming groups in a peer-to-peer network
CN105306259A (zh) * 2015-09-28 2016-02-0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6303948A (zh) * 2015-05-27 2017-01-04 威尼泰克有限公司 基于位置的主动式信息提供方法及其系统
CN106375784A (zh) * 2016-08-31 2017-02-01 三星电子(中国)研发中心 评论节目和提供节目的评论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7948255A (zh) * 2017-11-13 2018-04-20 苏州达家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pp的推送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566299A (zh) * 2018-04-20 2018-09-21 济南浪潮高新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物联网云平台终端组管理方法
CN109525612A (zh) * 2019-01-15 2019-03-26 北京云中融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多端消息加密传输方法及系统
US20190238529A1 (en) * 2016-10-10 2019-08-01 Alibaba Group Holding Limited Secure authentication using variable identifiers
CN110727678A (zh) * 2019-09-25 2020-01-24 湖南新云网科技有限公司 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06175B1 (ko) * 2016-08-24 2017-12-07 영남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다중 통신방식을 이용한 수신자 응답 기반 상황 대처 시스템 및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39755A1 (en) * 2011-03-14 2012-09-20 Microsoft Corporation Roaming groups in a peer-to-peer network
CN106303948A (zh) * 2015-05-27 2017-01-04 威尼泰克有限公司 基于位置的主动式信息提供方法及其系统
CN105306259A (zh) * 2015-09-28 2016-02-0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6375784A (zh) * 2016-08-31 2017-02-01 三星电子(中国)研发中心 评论节目和提供节目的评论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US20190238529A1 (en) * 2016-10-10 2019-08-01 Alibaba Group Holding Limited Secure authentication using variable identifiers
CN107948255A (zh) * 2017-11-13 2018-04-20 苏州达家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pp的推送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566299A (zh) * 2018-04-20 2018-09-21 济南浪潮高新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物联网云平台终端组管理方法
CN109525612A (zh) * 2019-01-15 2019-03-26 北京云中融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多端消息加密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10727678A (zh) * 2019-09-25 2020-01-24 湖南新云网科技有限公司 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10118013A (ko) 2021-09-29
US20210243228A1 (en) 2021-08-05
KR102304438B1 (ko) 2021-09-24
KR20210098727A (ko) 2021-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81713B (zh) 云计算环境中的服务器和客户机的远程信任认证和地理位置
US10200413B1 (en) Selective regulation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rom mobile applications to third-party privacy compliant target systems
US9544726B2 (en) Adding location names using private frequent location data
US11379248B2 (en)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pparatus, device, and system
EP274554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cessing virtual smart cards
CN111767144B (zh) 交易数据的交易路由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US11652765B2 (en) Method, system,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record medium for controlling internet of things (IoT) device using messenger bot
US11468520B2 (en) Method, system and recording medium for managing official account
CN106937275A (zh) 一种在安卓系统下保存系统唯一标识及硬件id的设备
WO2021139476A1 (zh) 交集数据的生成方法和基于交集数据的联邦模型训练方法
US10382414B2 (en) Method, system and recording medium for service account authentication
Kim et al. Digital forensic analysis of intelligent and smart IoT devices
CN115374481A (zh) 数据脱敏处理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7463638A (zh) 离线虚拟机间文件共享方法和设备
CN113204756A (zh) 利用用户终端的可变识别值管理多用户终端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14969832B (zh) 一种基于无服务器架构的隐私数据管理方法和系统
US20160283052A1 (en) Method, system and recording medium for sorting objects in a messenger platform
US10911371B1 (en) Policy-based allocation of provider network resources
CN114638998A (zh) 模型更新方法、装置、系统及设备
CN113094048A (zh) 数据显示规则确定方法、显示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KR20170087831A (ko) Sim 카드 및 sd 카드 제어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전자 장치
CN117579612A (zh) 源节点上的ad-hoc数据处理的无线ad hoc网络中的软件分发
JP2016128966A (ja) サービス連携システム、サービス連携装置、端末装置、サービス連携方法及びサービス連携プログラム
CN111797070A (zh) 票务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5203176B (zh) 数据库操作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803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