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99986B - 运动结构、开合装置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运动结构、开合装置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99986B
CN113199986B CN202011529977.4A CN202011529977A CN113199986B CN 113199986 B CN113199986 B CN 113199986B CN 202011529977 A CN202011529977 A CN 202011529977A CN 113199986 B CN113199986 B CN 1131999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functional structure
connecting mechanism
abutt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2997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99986A (zh
Inventor
张宇
朱明超
龙腾
钟梅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PCT/CN2021/07174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21143761A1/zh
Publication of CN1131999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999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999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999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 B60R1/06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 B60R1/07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by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 B60R1/074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by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for retracting the mirror arrangements to a non-use position alongside the vehi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02Heads
    • F16M11/04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5/00Special procedure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Apparatus therefor
    • G03B15/02Illuminating scene
    • G03B15/03Combinations of cameras with lighting apparatus; Flash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运动结构、开合装置及移动终端,运动结构包括连接机构及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抵接件、复位件以及驱动件,驱动件能够驱动抵接件朝向或背向作业方向运动,抵接件能够在朝向作业方向运动时带动连接机构朝向作业方向运动,连接机构连接有功能结构,其可在受力时相对抵接件沿作业方向运动,复位件至少能够在连接机构与抵接件分离时产生用于驱动连接机构朝向抵接件运动的弹性复位力,当功能结构受到外力冲击时,复位件能够将外力的动能转换成复位件的弹性势能,以使得连接机构减速,并在外力撤去或减小后通过释放弹性复位力使得连接机构重新抵接于抵接件,这样复位件便对连接机构起到缓冲作用,降低了外力对功能结构可能造成的损伤。

Description

运动结构、开合装置及移动终端
本申请要求于2020年01月16日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2010046463.7、申请名称为“运动结构、开合装置及移动终端”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升降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动结构、开合装置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电动运动结构是目前高科技电子产品传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用户对产品的“体验”和体现产品的“科技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类似电动运动结构实现自动升降功能,在实际应用中,功能结构在不使用时收纳于固定结构内,当需要使用时,功能结构能够通过电动运动结构相对于固定结构自动升起,在使用完毕后功能结构再通电动运动结构收回至固定结构内,但是在用户使用时,可能在功能结构未收回时误压该功能结构,造成功能结构、电动运动结构或者与功能结构碰撞的器件的损伤,缩短了功能结构或电动运动结构或相应器件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动结构、开合装置及移动终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功能结构相对于固定结构升起且未收回时,由于被误压而造成功能结构、电动运动结构或与功能结构碰撞的器件的损伤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运动结构,用于带动功能结构升降,包括:
连接机构,用于连接所述功能结构;
驱动机构,包括抵接件、复位件以及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抵接件朝向或背向作业方向运动;
其中,所述抵接件能够在运动时带动所述连接机构运动,以使得所述功能结构升降;
所述连接机构能够在受力时相对所述抵接件沿所述作业方向运动,所述复位件至少能够在所述连接机构与所述抵接件分离时产生用于驱动所述连接机构朝向所述抵接件运动的弹性复位力。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驱动件驱动抵接件朝向作业方向运动时,抵接件推动连接机构朝向作业方向运动,连接机构带动功能结构发生位移,以实现功能结构的上升;当驱动件驱动抵接件背向作业方向运动时,若连接机构与抵接件分离,复位件能产生驱动连接机构朝向抵接件运动的弹性复位力,以使得连接机构重新抵接于抵接件,这样连接结构便能够实现复位,同时带动功能结构复位;当功能结构受到外力作用而带动连接机构朝向作业方向运动时,连接机构与抵接件分离,此时外力不会对抵接件及驱动件施力,复位件同样产生用于驱动连接机构朝向抵接件运动的弹性复位力,这样外力的动能便转换成复位件的弹性势能,连接机构得以减速,复位件在外力撤去或减小后通过释放弹性复位力使得连接机构重新抵接于抵接件,这样复位件便对连接机构起到了缓冲作用,减小了功能结构或驱动件在突然受到外力压迫时承受的冲击力,降低了外力对功能结构或驱动件可能造成的损伤,延长了功能结构或驱动件的使用寿命。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运动结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连接机构的转接机构,所述转接机构包括用于连接所述功能结构的固定件、连接于所述固定件的固定轴以及连接于所述固定件的转接轴,所述固定轴的转动轴线与所述转接轴的转动轴线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转接轴与所述连接机构滑接,所述连接机构能够在朝向所述作业方向运动的过程中带动所述转接轴绕所述固定轴的转动轴线转动,以使得所述功能结构升降。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驱动件驱动抵接件背向作业方向运动时,复位件驱动连接机构朝向抵接件运动,连接机构带动转接轴背向作业方向运动,转接轴通过相对于连接机构的滑动而绕固定轴的转动轴线进行转动,此时固定件绕固定轴的转动轴线转动,也就带动功能结构转动,上述转动包括圆周运动及偏心转动,功能结构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发生位移,即能够实现在某一方向上的上升;功能结构在受到外力压迫时,会通过驱动固定件回转而发生位移,转接轴绕固定轴的转动轴线进行转动,在转动过程中产生朝向作业方向的运动,以带动连接机构朝向作业方向运动,而与抵接件分离,此时复位件产生驱动连接机构朝向抵接件运动的弹性复位力,并将外力的动能转换成复位件的弹性势能,以对功能结构受到的冲击力起到缓冲作用,在减小或撤去外力后,复位件能够通过释放弹性复位力驱动连接机构朝向抵接件运动,直至连接机构与所述抵接件朝向作业方向的一侧抵接,以实现功能结构的复位,这样便减小了功能结构在突然受到外力压迫时其自身及驱动件所承受的压力,降低了外力对功能结构或驱动件的损伤,延长了功能结构或驱动件的使用寿命;当驱动件驱动抵接件朝向作业方向运动时,抵接件推动连接机构朝向作业方向运动,连接机构带动转接轴朝向作业方向运动,转接轴通过相对于连接机构的滑动而绕固定轴的转动轴线进行反向转动,此时固定件同样绕固定轴的转动轴线反向转动,也就带动功能结构反向转动,功能结构在此次反向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发生反向位移,以使得功能结构实现某一方向上的下降。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接轴的轴线与所述固定轴的轴线之间的连线为第一直线,所述连接机构在所述作业方向的运动轨迹线为第二直线,所述第一直线与所述第二直线非平行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连接机构朝向或背向作业方向运动时,转接轴能够产生与作业相向呈夹角的方向的运动,以便绕固定轴的转动轴线转动,降低转接轴出现卡顿情况的可能。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运动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连接机构的作业方向上的第一感应机构,所述驱动件能够在所述连接机构抵接于所述第一感应机构时驱动所述抵接件朝向作业方向运动或背向所述作业方向运动。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抵接件背向作业方向运动时,若功能结构受到外力压迫而使得连接机构与抵接件分离并朝向作业方向运动至抵接于第一感应机构后,驱动件切换为驱动抵接件朝向作业方向运动;当抵接件朝向作业方向运动时,若功能结构受到外力压迫而使得连接机构与抵接件分离并朝向作业方向运动至抵接于第一感应机构后,驱动件切换为驱动抵接件背向作业方向运动,若功能结构受到外力压迫时,转接轴在外力作用下回转,带动连接机构朝向作业方向运动,连接机构在运动过程中抵接到第一感应机构时驱动件驱动抵接件背向作业方向运动,在撤去外力后,连接机构在复位件作用下抵接于抵接件,功能结构继续上升。这样,用户便可通过手动按压功能结构来触发驱动件切换抵接件的运动方向,在用户松手时,连接机构在复位件的作用下背向作业方向运动,直至与抵接件相抵接,同时带动功能结构上升或复位,这种手动触发操作能够贴近用户的使用习惯。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机构沿作业方向依次具有第一作业位置、第二作业位置及第三作业位置;所述第一作业位置对应所述功能结构升起,所述第二作业位置对应所述功能结构回复至初始位置,所述第三作业位置对应所述功能结构下降;
所述复位件在所述连接机构的行程中保持抵接于所述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在位于所述第三作业位置时抵接于所述第一感应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连接机构在位于第一作业位置时,能够通过手动按压功能结构使得连接机构由第一作业位置运动至第三作业位置,此时连接机构抵接于第一感应机构,驱动件被触发并驱动抵接件朝向作业方向运动,在用户松手后连接机构可在复位件作用下复位至第二作业位置;当连接机构处于第二作业位置时,通过手动按压功能结构使得连接机构由第二作业位置运动至第三作业位置,此时连接机构抵接于第一感应机构,驱动件被触发并驱动抵接件背向作业方向运动,在用户松手后连接机构可在复位件作用下复位至第一作业位置。也就是说,在功能结构处于初始位置时可通过手动按压功能结构来使得功能结构上升,在功能结构已经完成上升后,可通过手动按压功能结构来使得功能结构回复至初始位置。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运动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抵接件的作业方向上的第二感应机构,所述抵接件能够运动至抵接于所述第二感应机构,在所述抵接件抵接于所述第二感应机构时,所述驱动件能够停止驱动所述抵接件朝向作业方向运动。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若在驱动件驱动抵接件朝向第二感应机构运动的过程中,抵接件能够抵接于第二感应机构,此时第二感应机构将感应信号传递至外部控制器,外部控制器控制驱动件停止对抵接件的驱动,抵接件停留在抵接于第二感应机构的位置。这样驱动件便能够在抵接件刚刚抵接于第二感应机构时即时停止驱动,提高了运动结构的反应灵敏度,延长了驱动件的使用寿命。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抵接件在第一抵接位置与第二抵接位置之间切换,所述抵接件在处于所述第一抵接位置时远离所述第二感应机构,并在处于所述第二抵接位置时抵接于所述第二感应机构,所述抵接件在由所述第一抵接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抵接位置时能够带动所述连接机构由第一作业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作业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驱动件驱动抵接件由第一抵接位置切换至第二抵接位置时,连接机构由第一作业位置被推动至第二作业位置,此时抵接件抵接于第二感应机构,驱动件停止驱动,连接机构能够在外力作用下由第二作业位置运动至第三作业位置,在撤去外力后,又在复位件的作用下由第三作业位置运动至与抵接件相抵接。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机构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转接轴收容于所述连接槽并能够沿所述连接槽的延伸方向滑动,所述连接槽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作业方向,所述连接机构能够通过所述连接槽的槽壁推动所述转接轴绕所述固定轴的转动轴线转动。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使得转接轴与连接机构通过连接槽滑接,当连接机构朝向作业方向运动时,连接槽朝向作业方向的槽壁抵顶于转接轴,并推动转接轴朝向作业方向运动,转接轴通过同时沿连接槽并朝向连接槽一端滑动实现绕固定轴的转动轴线的反向转动,此时功能结构下降;当连接机构背向作业方向运动时,连接槽背向作业方向的槽壁抵顶于转接轴,并推动转接轴背向作业方向运动,转接轴通过同时沿连接槽并朝向连接槽另一端滑动实现绕固定轴的转动轴线的正向转动,此时功能结构上升。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轴的转动轴线垂直于所述连接槽的延伸方向及所述作业方向。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连接机构朝向作业方向运动的过程中,转接轴能够在连接槽内的同一深度滑动,防止转接轴滑出连接槽或抵接到连接槽的槽底。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轴设有两个且分别设于所述固定件的相对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固定件能够实现稳定转接及同轴转动,而不至于发生晃动或卡顿。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包括电机以及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螺杆,所述抵接件啮合于所述螺杆,所述电机能够通过驱动所述螺杆转动来带动所述抵接件朝向或背向作业方向运动。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抵接件通过螺杆的传动作用实现了朝向或背向作业方向的运动。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抵接件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孔壁设有与所述螺杆的外螺纹适配的内螺纹,所述螺杆穿设于所述连接孔并与所述抵接件螺接。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抵接件与螺杆通过环套实现紧密连接,防止抵接件与螺杆松脱,抵接件实现了稳定位移。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机构开设有第一限位孔,所述螺杆穿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孔内且与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内壁间隙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螺杆对连接机构起到了导向及限位作用,使得连接机构能够始终朝向或背向作业方向运动,而不至于偏离预设运动轨迹。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电机的主动齿轮以及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的转动轴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设置,所述主动齿轮的转动轴和从动齿轮的转动轴平行且彼此间隔,所述螺杆连接于所述从动齿轮并沿所述从动齿轮的转动轴线延伸。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配合可以起到减速及转向作用,减小了抵接件的运动速度,并使得电机得以调整到合适的位置。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架以及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所述作业方向上的第二支撑架,所述主动齿轮及所述从动齿轮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所述电机、所述抵接件及所述连接机构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将电机输出折转180°传递至螺杆,减小了驱动件的长度,节省安装空间。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位件抵接于所述连接机构朝向其所述作业方向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连接机构朝向作业方向运动时,复位件被压缩并产生背向作业方向的弹性复位力,以在连接机构与抵接件分离时通过释放弹性复位力使得连接机构与抵接件相抵接。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位件包括套接于所述螺杆第一复位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螺杆对第一复位弹簧起到了限位作用,减轻第一复位弹簧可能发生的弯折情况。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还包括朝向作业方向延伸的导向杆,所述抵接件滑接于所述导向杆。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导向杆与螺杆平行设置,抵接件通过导向杆与螺杆实现了稳定位移,降低出现偏载的可能性。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抵接件还开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杆穿设于所述导向孔。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导向杆对抵接件起到了周向限位的作用,降低抵接件与导向杆滑脱的可能性。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机构滑接于所述导向杆,所述驱动件能够驱动抵接件推动所述连接机构沿所述导向杆滑动。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导向杆与螺杆同时对连接机构起到了限位及导向作用,连接机构实现了稳定位移,防止出现偏载。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机构还开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导向杆穿设于所述第二限位孔。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导向杆对连接机构起到了周向限位的作用,降低连接机构与导向杆滑脱的可能性。
在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位件还包括套接于所述导向杆的第二复位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导向杆对第二复位弹簧起到了限位作用,减轻第二复位弹簧可能发生的弯折情况。连接机构能够同时受到第一复位弹簧及第二复位弹簧的支撑,不仅增强了复位件对连接机构的作用力,同时使得连接机构能够保持平衡,进一步降低连接机构出现偏载的可能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开合装置,包括第一结构件、第二结构件、功能结构及如上所述的运动结构,所述功能结构连接于所述固定件,所述驱动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一结构件,所述第二结构件能够盖合于所述第一结构件,所述连接机构通过朝向或背向作业方向运动来带动所述功能结构相对于所述第一结构件朝向或背向所述第二结构件运动。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本体、功能结构及如上所述的运动结构,所述功能结构连接于所述运动结构的连接机构,所述运动结构的驱动机构连接于所述本体,所述连接机构通过朝向或背向作业方向运动来带动所述功能结构相对于所述本体升降。
其中,该移动终端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照相机、电话手表等,功能结构可以为摄像头、闪光灯、指纹录入机构等,当移动终端为笔记本电脑时,运动结构及功能结构可位于键盘附近或显示屏附近。
在第三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为通讯设备本体,所述功能结构为摄像头。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讯设备本体通过上述运动结构便能够实现摄像头的升降,并在外力压迫摄像头时,运动结构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削弱外力对通讯设备本体及摄像头造成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运动结构在连接机构处于第二作业位置时一个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运动结构在连接机构处于第二作业位置时另一个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运动结构在连接机构处于第一作业位置时一个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运动结构在连接机构处于第一作业位置时另一个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运动结构在连接机构处于第三作业位置时一个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运动结构在连接机构处于第三作业位置时另一个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运动结构的爆炸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运动结构在连接机构处于第一作业位置且抵接件处于第一抵接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爆炸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运动结构在连接机构处于第三作业位置且抵接件处于第二抵接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运动结构在连接机构处于第二作业位置且抵接件处于第二抵接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运动结构在连接机构处于第三作业位置且抵接件处于第二抵接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三及实施例四中提供的开合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未绘示屏幕部;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四中提供的开合装置在突然合上屏幕部时的摄像头下降的硬件逻辑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四中提供的开合装置在手动时摄像头升起的硬件逻辑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四中提供的开合装置在手动时摄像头下降的硬件逻辑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四中提供的开合装置在通过应用程序控制时摄像头升起的硬件逻辑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四中提供的开合装置在通过应用程序控制时摄像头下降的硬件逻辑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四中提供的开合装置在通过应用程序控制时软件逻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运动结构,设置于某种设备上,用于承载功能结构90实现功能结构90的升降运动,该设备可以是电子设备(如通讯装置、摄像装置等)、交通工具等。具体地,在设备上通常设有用于固定该运动结构位置的固定结构。特别地,在电子设备中,固定结构可以但不限于为设备主体、设备上的电子器件等,如笔记本电脑。功能结构90为能够实现一定功能的结构,如摄像机、照明器件、扬声器、汽车反光镜等。
请参照图2,运动结构包括转接机构10、驱动机构20、第一感应机构30及连接机构40,功能结构90连接于连接机构40,驱动机构20连接于固定结构。
其中,请参照图2、图4及图6,驱动机构20包括支撑组件21、驱动件22抵接件23及复位件24。驱动件22能够驱动抵接件23朝向或背向作业方向运动,抵接件23能够在运动时带动连接机构40运动,以使得功能结构90升降。连接机构40可在受力时相对抵接件23沿作业方向运动,复位件24至少能够在连接机构40与抵接件23分离时产生用于驱动连接机构40朝向抵接件23运动的弹性复位力。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驱动件22驱动抵接件23朝向作业方向运动时,抵接件23推动连接机构40朝向作业方向运动,连接机构40带动功能结构90相对于固定结构发生位移;当驱动件22驱动抵接件23背向作业方向运动时,若连接机构40与抵接件23分离,复位件24能产生驱动连接机构40朝向抵接件23运动的弹性复位力,以使得连接机构40重新抵接于抵接件23,这样连接机构40便能够实现复位,同时带动功能结构90复位;当功能结构90受到外力作用时,带动连接机构40朝向作业方向运动,连接机构40与抵接件23分离,而不会对抵接件23及驱动件22施力,此时复位件24同样产生用于驱动连接机构40朝向抵接件23运动的弹性复位力,这样连接机构40在朝向作业方向运动的过程中所受的弹性复位力逐渐增大,连接机构40得以减速,复位件24增加蓄能,并在外力撤去或减小后通过释放弹性复位力,以使得连接机构40重新抵接于抵接件23,这样复位件24便对连接机构40起到缓冲作用,减小了功能结构90或驱动件22在突然受到外力压迫时承受的冲击力,降低了外力对功能结构90或驱动件22可能造成的损伤,延长了功能结构90或驱动件22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支撑组件21包括第一支撑架211及第二支撑架212,第一支撑架211与第二支撑架212对接,第一支撑架211开设有第一支撑槽201,第二支撑架212开设有与第一支撑槽201同向开设的第二支撑槽202。可选地,第一支撑架211及第二支撑架212的外壳为一体结构,且内部具有一定的中空区域,第一支撑槽201和第二支撑槽202彼此间隔地分割该中空区域。
在上述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图4及图6,驱动件22包括收容于第一支撑槽201内的主动齿轮222和从动齿轮223,以及设于第二支撑架212的电机221、螺杆224和导向杆225,主动齿轮222连接于电机221,电机221能够驱动主动齿轮222转动,从动齿轮223与主动齿轮222啮合,主动齿轮222带动从动齿轮223转动,螺杆224穿设于第二支撑槽202的槽壁并与从动齿轮223连接,从动齿轮223带动螺杆224转动,导向杆22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支撑槽202的槽壁。主动齿轮222与从动齿轮223可配合形成减速齿轮组,以降低电机221传动至螺杆224的转速。导向杆225与螺杆224平行设置且均与第二支撑槽202的槽底间隔,导向杆225的外壁面为光滑面。
在本实施例中,将导向杆225与螺杆224的延伸方向设为作业方向,作业方向为参考方向,不限定为具体方向,在本实施例中作业方向为由抵接件23指向复位件24的方向。第一支撑架211对主动齿轮222与从动齿轮223起到了支撑及保护作用,防止主动齿轮222与从动齿轮223受到磕碰,第一支撑槽201便于主动齿轮222与从动齿轮223的安装与拆卸。第二支撑架212对电机221起到了支撑作用,电机221的输出轴与螺杆224及导向杆225同向并且并排设置,通过主动齿轮222与从动齿轮223的配合将电机输出折转180°传递至螺杆224,缩短了驱动件22的长度,便于驱动件22的安装。可选地,第二支撑槽202内还可安装有与电机221电连接的电池,以为电机221进行供电。
请参照图7,抵接件23开设有间隔设置的连接孔231及导向孔232,连接孔231的孔壁设有与螺杆224的外螺纹适配的内螺纹,螺杆224穿设于连接孔231并与内螺纹螺接,导向杆225穿设于导向孔232,导向孔232的孔壁为光滑面,便于抵接件23沿导向杆225滑动,导向杆225用于限制抵接件23旋转,防止抵接件23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偏载的情况,当螺杆224转动时,抵接件23由于导向杆225的限位作用朝向或背向作业方向运动,抵接件23相对于导向杆225滑动。导向孔232可与导向杆225适配,以削弱抵接件23在螺杆224转动时发生的旋转。
请参照图2、图4及图6,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复位件24包括套接于螺杆224的第一复位弹簧241及套接于导向杆225的第二复位弹簧242,第一复位弹簧241与第二复位弹簧242均位于连接机构40的作业方向上。其中,第一复位弹簧241背向作业方向的一端与第二复位弹簧242背向作业方向的一端均抵接或固定连接于抵接件23,第一复位弹簧241朝向作业方向的一端与第二复位弹簧242朝向作业方向的一端可与第二支撑槽202的槽壁抵接或固定连接,第二复位弹簧242朝向作业方向的一端也可与导向杆225固定连接。第一复位弹簧241与第二复位弹簧242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由其他具有弹性的结构代替,如橡胶件。第一复位弹簧241与第二复位弹簧242能够在外力作用下于作业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并产生弹性复位力。在本实施例中,当无外力影响的情况下,无论抵接件23运动至哪一位置,第一复位弹簧241及第二复位弹簧242始终能够通过自身弹性复位力使得连接机构40抵靠于抵接件23,即第一复位弹簧241与第二复位弹簧242始终处于压缩状态。
请参照图7,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机构40包括连接部41以及连接于连接部41的滑接部42,连接部41开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孔411及第二限位孔412,螺杆224穿设于第一限位孔411,第一限位孔411与螺杆224间隙配合且其孔壁为光滑面,以便于连接部41相对于螺杆224滑动,导向杆225穿设于第二限位孔412,第二限位孔412与导向杆225适配或者间隙配合且其孔壁为光滑面,以便于连接部41相对于导向杆225滑动。螺杆224与导向杆225分别对连接部41的两个靠近不同端部的侧边起到了限位作用,防止连接部41在朝向或背向作业方向运动的过程中出现偏载或晃动。抵接件23位于连接部41背向作业方向的一侧,复位件24位于连接部41朝向作业方向的一侧,复位件24与连接部41抵接或固定连接。
滑接部42设于连接部41的边缘,并用于与转接机构10滑接。具体实施时,可在转接机构10上开设与滑接部42滑动连接的滑槽,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图4及图6,滑接部42开设有沿着垂直于作业方向延伸的连接槽401,转接机构10滑接于连接槽401,连接槽401延伸方向的两端为其延伸端,该连接槽401的两延伸端可封闭设置,以防止转接机构10从连接槽401内滑脱,也可至少一延伸端贯穿设置,以便于转接机构10能够从连接槽401的贯穿端穿入连接槽401,以实现与滑接部42的安装。由于滑接部42要带动转接机构10朝向或背向作业方向运动,因此连接槽401的槽口朝向或背向作业方向均易使得转接轴13滑脱连接槽401,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案中连接槽401可设置为开口朝向垂直于作业方向的一侧。
请参照图2、图4及图6,转接机构10包括固定件11、固定轴12及转接轴13,功能结构90连接于固定件11,固定轴12设有两个且分别设于固定件11的两侧,两固定轴12位于同一直线上,两固定轴12转动连接于固定结构,转接轴13连接于固定件11并与固定轴12间隔设置,且转接轴13与固定轴12的轴线平行。当外力按压功能结构90时,由于转接轴13与滑接部42滑动连接,滑接部42与连接部41固定连接,连接部41抵接于复位件24,复位件24至少可在受力时瞬时发生弹性形变,进而,外力按压功能结构90时,由于上述各部件之间非刚性连接的配合关系,允许固定件11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轴12的转动轴线圆周运动,转接轴13同时绕固定轴12的转动轴线圆周运动,转接轴13收容于连接槽401内并与连接槽401适配滑接,转接轴13能够在连接槽401内沿连接槽401的延伸方向滑动,在意外受压的情况下,该滑动使得复位件24被瞬间压缩,以缓冲功能结构90的受力,防止功能结构90、固定件11、固定结构或者施压部件受到较大冲击。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转接轴13和固定轴12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设置:假设转接轴13的轴线与固定轴12的轴线之间的连线为第一直线,连接机构40在作业方向的运动轨迹线为第二直线,若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平行,则当连接机构40沿作业方向运动时,转接轴13朝向作业方向的力,也就朝向固定轴12,而不会产生使得转接轴13产生圆周运动的周向的分力,转接轴13无法进行圆周运动,导致连接机构40运动的卡顿,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呈夹角设置,即二者不平行,这样转接轴13朝向作业方向的力能够分解出朝向其圆周运动方向的分力,以便于转接轴13进行圆周运动,防止连接机构40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卡顿。
可选地,固定轴12的转动轴线垂直于连接槽401的延伸方向,这样在转接轴13绕固定轴12的转动轴线进行圆周运动时,连接槽401的延伸方向始终平行于转接轴13的转动平面,该转动平面为转接轴13上任一点的转动轨迹所在的平面,这样便能够使得转接轴13始终收容于连接槽401内的同一深度,而不会随着其圆周运动而滑出连接槽401或碰触到连接槽401的槽底,提高了转接轴13与连接槽401的连接稳定性。
请参照图2、图4及图6,第一感应机构30连接于第二支撑架212并位于滑接部42的运动轨迹上,连接机构40在朝向作业方向运动的过程中,滑接部42能够抵接于第一感应机构30,此时第一感应机构30启动,驱动件22能够在第一感应机构30启动时驱动抵接件23在朝向作业方向运动及背向作业方向运动之间切换。
假设功能结构90相对于固定结构朝向上的安装面上升或下降,在本实施例中,在连接机构40带动转接轴13圆周运动的过程中,固定轴12始终位于转接轴13朝向作业方向的一边,且始终位于转接轴13的上方空间,即固定轴12在连接机构40运动过程中能够进行90°以内的转动,以使得连接机构40在朝向或背向作业方向运动的过程中只能实现功能结构90的上升或下降,若连接机构40在朝一个方向运动的过程中能使得固定轴12转动超过90°,则会使得功能结构90上升后下降或下降后上升。
请参照图2、图4及图6,连接机构40沿作业方向依次具有第一作业位置、第二作业位置及第三作业位置,连接机构40能够在第一作业位置、第二作业位置及第三作业位置之间滑动。第一感应机构30位于第三作业位置朝向作业方向的一侧。第一作业位置对应功能结构90升起,即功能结构90处于升起位置,第二作业位置对应功能结构90回复至初始位置,第三作业位置对应功能结构90下降,即功能结构90处于下降位置。
请参照图1和图2,当连接机构40位于第二作业位置时,功能结构90位于初始位置,该初始位置一般位于固定结构的内部或边缘区域,当需要功能结构90上升时,驱动件22驱动抵接件23背向作业方向运动,连接机构40在第一复位弹簧241与第二复位弹簧242的弹性复位力的作用下始终与抵接件23相抵接,即随着抵接件23的运动而共同背向作业方向运动,连接机构40得以由第二作业位置运动至第一作业位置,请参照图3及图4,此时转接轴13在连接机构40的带动下朝向上转动,转动的角度大致为45°,功能结构90得以相对于固定结构上升。其中,功能结构90可转动连接于固定件11,以使得功能结构90能够在上升后沿竖直延伸的轴线水平转动,以实现功能的多样化。
请参照图4,当功能结构90升起并受到朝向下的外力冲击时,功能结构90带动转接轴13向下转动,转接轴13在转动过程中带动滑接部42朝向作业方向运动,第一复位弹簧241及第二复位弹簧242压缩,吸收连接机构40的动能,弹性复位力随着压缩幅度的增加而增加,功能结构90在复位件24的作用力下减速,这样便对外力的冲击起到了缓冲作用,防止功能结构90在突然受到冲击时受到损坏,延长了其使用寿命。若撤去该外力,第一复位弹簧241及第二复位弹簧242释放弹性复位力,连接机构40回复至第一作业位置,功能结构90升起,不影响功能结构90的继续使用。
请参照图3及图4,当需要功能结构90下降时,驱动件22驱动抵接件23朝向作业方向运动,抵接件23推动连接机构40由第一作业位置运动至第二作业位置,连接机构40带动转接轴13沿连接槽401滑动并朝向下转动,转动的角度大致为45°,此时功能结构90向下运动并复位至初始位置,第一复位弹簧241与第二复位弹簧242压缩并蓄能。
当功能结构90处于初始位置时,可通过外部电控结构来启动驱动件22,外部电控结构可以为手机、智能手表、笔记本电脑等。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22通过手机上的应用程序触发启动。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手动的方式来启动驱动件22。请参照图5及图6,具体地,当功能结构90处于初始位置需要上升时,连接机构40位于第二作业位置,用户按压处于初始位置的功能结构90,以使得固定轴12转动大致6°,此时转接轴13带动连接机构40由第二作业位置运动至第三作业位置,处于第三作业位置的连接机构40得以抵接到第一感应机构30,第一感应机构30启动,此时驱动件22切换为驱动抵接件23背向作业方向运动,当用户松开功能结构90时,连接机构40在第一复位弹簧241与第二复位弹簧242的弹性复位力的作用下背向作业方向运动,直至与抵接件23抵接并位于第一作业位置,以实现功能结构90的上升操作。
当功能结构90已完成上升并需要回复至初始位置时,连接机构40位于第一作业位置,用户按压功能结构90,以使得固定轴12转动大致30°,此时转接轴13带动连接机构40由第一作业位置运动至第三作业位置,处于第三作业位置的连接机构40得以抵接于第一感应机构30,此时第一感应机构30启动,且驱动件22切换为驱动抵接件23朝向作业方向运动,当用户松开功能结构90时,连接机构40在第一复位弹簧241与第二复位弹簧242的弹性复位力的作用下朝向作业方向运动,直至与抵接件23抵接,在抵接件23停止运动时连接机构40位于第二作业位置,以实现功能结构90的下降复位操作,在此过程中,抵接件23可处于运动状态也可处于静止状态。
其中,滑接部42相对于连接部41朝向作业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在功能结构90处于初始位置时可通过手动按压功能结构90来使得功能结构90上升,在功能结构90已经完成上升后,可通过再次手动按压功能结构90来使得功能结构90回复至初始位置,提高了用户的控制感及操作感。这样,驱动件22每一次驱动方向的切换可通过电动实现也可通过手动实现,增加了对功能结构90升降的控制途径。
本运动结构还可应用于汽车上,固定结构为汽车本体,功能结构90为反光镜,运动机构能够控制反光镜的弹出与收回,并对反光镜起到保护作用,在反光镜受到较大外力冲击时可起到缓冲作用。
实施例二
请参照图8和图9,本实施例二提供一种运动结构,与实施例一相比,区别之处在于,运动结构不仅包括第一感应机构30,还包括设于抵接件23的作业方向上的第二感应机构50,即第二感应机构50位于抵接件23的运动轨迹上。抵接件23能够运动至抵接于第二感应机构50,此时第二感应机构50启动,在抵接件23抵接于第二感应机构50时,驱动件22能够停止驱动抵接件23朝向作业方向运动。具体地,当抵接件23抵接于第二感应机构50且功能结构90不受外力时,功能结构90处于初始位置。
其中,驱动件22能够驱动抵接件23在第一抵接位置与第二抵接位置之间切换,抵接件23在处于第一抵接位置时远离第二感应机构50,并在处于第二抵接位置时抵接于第二感应机构50。也就是说,在驱动件22驱动抵接件23运动至抵接于第二感应机构50时,抵接件23处于第二抵接位置,此时,第二感应机构50启动,驱动件22停止驱动抵接件23朝向作业方向运动。当运动结构不受外力时,抵接件23在处于第一抵接位置时对应连接机构40处于第一作业位置,此时运动结构升起,抵接件23在于第二抵接位置时对应连接机构40处于第二作业位置,此时运动结构处于初始位置。也就是说,抵接件23在由第一抵接位置切换至第二抵接位置时能够带动连接机构40由第一作业位置运动至第二作业位置。
请参照图8及图9,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22可包括电机221、螺杆224和导向杆225,其中电机221的输出轴可与导向杆225的延伸方向相垂直。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支撑组件21至少开设有第二支撑槽202,第二支撑槽202具有升起端槽壁及与升起端槽壁相对设置的下降端槽壁2021,升起端槽壁朝向下降端槽壁2021的方向为作业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升起端槽壁与下降端槽壁2021均与作业方向垂直。在其他实施例中,升起端槽壁与下降端槽壁2021也可不与作业方向垂直。
螺杆224的两延伸端及导向杆225的两延伸端均分别连接升起端槽壁及下降端槽壁2021,抵接件23及连接机构40均位于升起端槽壁与下降端槽壁2021之间。第一感应机构30设于下降端槽壁2021。第二感应机构50设于与下降端槽壁2021平行的第二支撑架212的侧壁上且与第一感应机构30的朝向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感应机构50与升起端槽壁的距离小于第一感应机构30与升起端槽壁的距离。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连接机构40包括连接部41及连接于连接部41的滑接部42。滑接部42开设有连接槽401,本滑接部42及连接槽401与实施例一中的滑接部及连接槽401的结构与功能均相同,此处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41可不开设第一限位孔411,仅开设有第二限位孔412,导向杆225穿设于第二限位孔412。第一感应机构30位于连接部41的作业方向上,其中,连接机构40在位于第一作业位置或第二作业位置时均与第一感应机构30相间隔,而当连接机构40位于第三作业位置时,连接部41抵接于第一感应机构30,第一感应机构30得以启动。
在图示实施例中,抵接件23包括驱动部及连接于驱动部的抵接部2301,驱动部开设有导向孔232及连接孔231,导向杆225穿设于导向孔232,螺杆224螺接于螺孔。驱动件22驱动螺杆224转动,抵接件23由于导向杆225的限位作用沿螺杆224延伸方向运动。第二感应机构50位于抵接部2301的作业方向上,当抵接件23位于第二抵接位置时,抵接部2301抵接于第二感应机构50,第二感应机构50得以启动。
其中,对连接机构40的限位作用可通过抵接件23实现,具体来说,驱动部于其朝向下降端槽壁2021的侧面开设有限位槽233,导向孔232贯穿至限位槽233的槽底,连接机构40与抵接件23的抵接为连接部41朝向上升端槽壁的侧面与限位槽233的槽底的抵接,连接部41平行于作业方向的侧面也可与限位槽233的侧槽壁抵接,限位槽233的侧槽壁能够限制连接机构40旋转。
复位件24包括位于连接机构40与下降端槽壁2021之间的第二复位弹簧242,第二复位弹簧242套设于导向杆225。在本实施例中,可不设置第一复位弹簧241。第二复位弹簧242的两端可分别抵接于连接机构40及下降端槽壁2021,第二复位弹簧242可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即始终能够对连接机构40施加朝向抵接件23运动的弹性复位力。当功能结构90不受外力作用时,连接机构40在第二复位弹簧242的作用下始终与抵接件23抵接。
请参照图8,当抵接件23位于第一抵接位置时,抵接件23抵接于升起端槽壁,若无外力作用,此时功能结构90升起。请参照图11,当抵接件23位于第二抵接位置时,抵接件23抵接于第二感应机构50,若无外力作用,此时功能结构90处于初始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感应机构30与第二感应机构50通过导电金属片或柔性电路板60与外部电控结构内的外部控制器电连接。驱动件22可通过外部控制器的控制来进行驱动。其中,第一感应机构30与第二感应机构50可均为感应开关。
外部控制器能够通过第一感应机构30及第二感应机构50是否启动来判断功能结构90当前的位置,并根据功能结构90当前位置控制驱动件22进行驱动。
请参照图8,具体而言,当第一感应机构30未启动且第二感应机构50未启动时,可知抵接件23处于第一抵接位置,连接机构40处于第一作业位置,此时外部控制器可判断功能结构90升起,即功能结构90处于升起位置。请参照图10,此时下压功能结构90,直至连接机构40运动至第三作业位置,此时连接机构40抵接于第一感应机构30,第一感应机构30启动,第二感应机构50依旧未启动,外部控制器可判断功能结构90由升起切换为下降,即功能结构90由升起位置转动至下降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功能结构90转动的角度大致为30°,此时外部控制器控制驱动件22驱动抵接件23由第一抵接位置朝向第二抵接位置运动,直至第二感应机构50启动,此时抵接件23处于第二抵接位置。
请参照图11,当第一感应机构30未启动,第二感应机构50启动时,可知抵接件23处于第二抵接位置,连接机构40处于第二作业位置,此时外部控制器可判断功能结构90处于初始位置。请参照图12,此时下压功能结构90,直至连接机构40运动至第三作业位置,此时连接机构40抵接于第一感应机构30,第一感应机构30启动,第二感应机构50依旧启动,外部控制器可判断功能结构90由初始位置下降,即功能结构90由初始位置转动至下降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功能结构90转动的角度大致为6°,此时外部控制器控制驱动件22驱动抵接件23由第二抵接位置运动至第一抵接位置。
在无外力作用且抵接件23处于第二抵接位置时,连接机构40位于第二作业位置,未与第一感应机构30抵接此时功能结构90位于初始位置。当需要功能结构90上升时,驱动件22驱动抵接件23背向作业方向运动,连接机构40在第二复位弹簧242的弹性复位力的作用下始终与抵接件23相抵接,即随着抵接件23的运动而共同背向作业方向运动,连接机构40得以由第二作业位置运动至第一作业位置,功能结构90得以相对于固定结构上升。
在功能结构90升起并受到朝向下的外力冲击时,功能结构90通过滑接部42带动连接机构40朝向作业方向运动,第二复位弹簧242压缩,吸收连接机构40的动能,弹性复位力随着压缩幅度的增加而增加,功能结构90在复位件24的作用力下减速,这样便对外力的冲击起到了缓冲作用,防止功能结构90在突然受到冲击时受到损坏,延长了其使用寿命。若功能结构90带动连接机构40由第一作业位置直接运动至第三作业位置,连接机构40抵触于第一感应机构30若撤去该外力,第二复位弹簧242释放弹性复位力,连接机构40回复至第一作业位置,功能结构90升起,不影响功能结构90的继续使用。
实施例三
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一种开合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一中提到的运动结构,该运动结构与上述各实施例中提到的运动结构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且所起的作用相同,此处不赘述。开合装置还包括第一结构件、第二结构件及功能结构90,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能够相扣合,可选地,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可以为相互独立的两个结构件,也可以为转动连接的两个结构件。例如,第一结构件可以为盒体结构的底座,第二结构件可以为盖合于底座的上盖,功能结构90通过运动结构连接于第一结构件朝向第二结构件的侧面或第二结构件朝向第一结构件的侧面。以运动结构连接于第一结构件为例,第一结构件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固定结构,功能结构90连接于转接机构10中的固定件11,当功能结构90上升至超出第一结构件朝向第二结构件的安装面时,若第二结构件突然朝向安装面扣合,功能结构90受到第二结构件的冲击,功能结构90向下转动,转接轴13带动连接机构40朝向作业方向运动,复位件24对连接机构40起到了缓冲作用,防止第二结构件压坏功能结构90或功能结构90磕坏第二结构件。
在一种实施例中,开合装置可以为笔记本电脑,功能结构90为摄像头。
笔记本电脑一般具有键盘部91以及与键盘部91转接的屏幕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结构件为键盘部91,第二结构件为屏幕部,键盘部91设有按键,屏幕部设有显示屏,为了解决了笔记本电脑前置摄像头的隐藏问题,并提升显示屏的屏占比,将摄像头设置于屏幕部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这样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科技感,还改善了人机交互方面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请参阅图13,目前的一种设计思路是将功能结构90,即摄像头,安装于键盘部91的按键上,这样不仅提高了显示屏的屏占比,而且在笔记本电脑的架构布局方面还能够有效利用键盘部91的内部空间。为保护用户隐私,摄像头采用弹出式的运动结构,即在需要使用摄像头时摄像头才会从键盘部91弹出,在不使用时,摄像头可下降收回至键盘部91内,以实现对摄像头的物理遮挡,防止隐私泄露。但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由于疏忽在摄像头还没有下降收回时就开始合上屏幕部的情况,若用力过大很可能造成脆弱的显示屏受损,或对摄像头造成磕碰损伤。
为解决上述问题,并在实际生活中展开更有效的应用,本申请实施例采用能够对冲击力进行缓冲的运动结构,其能够通过自动及手动两种方式进行启动。笔记本的电脑的键盘部91上开设有安装槽,摄像头在初始位置时收容于安装槽内且摄像方向朝前,当启动驱动机构20时,连接机构40背向作业方向的直线运动能够转换为转接轴13的圆周运动,同时固定件11随着转接轴13的圆周运动带动摄像头圆周运动,摄像头在圆周运动过程中上升且其摄像方向转动至朝向斜上方,由于用户在使用笔记本电脑时脸部位于键盘的斜上方,因此此时摄像头能够对准用户的脸部,以更好的实现人机交互。
为实现对摄像头的保护,固定件11为具有容置腔的四方盒体,摄像头位于容置腔内,固定件11在初始位置时朝向安装槽槽壁且背向固定轴12的侧面开设有避让孔,以避让摄像头的成像光线。为防止固定件11在圆周运动过程中磕碰到安装槽的槽壁,固定件11的开设有避让孔的侧面与固定件11此时的顶面呈锐角设置。
为提高用户的操作感,固定件11在摄像头位于初始位置时与键盘上的按键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用户能够如操作其他按键一样手动下压固定件11,此时连接机构40由第二作业位置运动至第三作业位置并抵接于第一感应机构30,以启动驱动件22,抵接件23得以背向作业方向运动,并与连接机构40之间隔出运动空间,当用户松开固定件11时,连接机构40在复位件24的作用下由第三作业位置朝向第一作业位置运动,最终实现摄像头的上升。当用户需要摄像头下降时,也可手动下压固定件11,此时连接机构40由第一作业位置运动至第三作业位置并抵接于第一感应机构30,以启动驱动件22,抵接件23得以朝向作业方向运动,当用户松开固定件11时,连接机构40在复位件24作用下有第三作业位置运动至第二作业位置,其中,连接机构40由第三作业位置运动至第一作业位置的过程中,可以为直接由背向作业方向运动达到,也可以先背向作业方向运动至第一作业位置与第二作业位置之间,再在抵接件23的推动下朝向作业方向运动至第二作业位置。这样便实现了手动触发摄像头上升及下降的功能,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此时复位件24对手动施加的外力起到了缓冲作用,防止连接机构40压坏第一感应机构30。在用户忘记收回摄像头就盖合屏幕部时,摄像头在受到屏幕部的瞬间冲击力后回转下降,得到复位件24的缓冲,减轻了屏幕部与摄像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轻了二者的受损状况。
在其他实施例中,功能结构90也可以为闪光灯、指纹识别器或其他传感器,功能结构90还能够设于屏幕部,包括但不限于此。
实施例四
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一种开合装置,与实施例三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包括实施例二所述的运动结构。在一种实施例中,开合装置可以为笔记本电脑,功能结构90为摄像头。此时,第一结构件为键盘部91,第二结构件为屏幕部。
请参阅图13,将功能结构90安装于键盘部91。在本实施例中,笔记本电脑内部设有外部电控结构,该外部电控结构具有外部控制器,外部控制器通过驱动芯片控制驱动件22。第一感应机构30(SW1)与第二感应机构50(SW2)能够向外部控制器输入感应信号,并均具有两种不同的状态,该外部控制器能够向驱动芯片输出使能信号(EN)、方向信号(DIR)及步进信号(STEP),每种信号也均能够表示两种不同的状态,假设两种不同的状态为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以下实施例以High表示第一状态,以下简写为H,Low表示第二状态,以下简写为L。
据此,第一感应机构30的状态为H时未启动,状态为L时启动;第二感应机构50的状态为H时未启动,状态为L时启动。当使能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L时,外部控制器控制驱动芯片启动;当使能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H时,外部控制器不对驱动芯片进行控制。当方向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L时,启动的驱动信号控制电机221进行正向旋转,电机221带动螺杆224正向旋转,以带动抵接件23背向作业方向运动;当方向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H时,启动的驱动芯片控制电机221进行反向旋转,电机221带动螺杆224反向旋转,以带动抵接件23向作业方向运动。在本实施例中,方向信号在使能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H时所表示的状态均为L。当驱动芯片启动时,步进信号便开始发送固定次数的上升沿,以控制电机221的旋转圈数,从而得到抵接件23固定的运动距离,当使能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H时,不再发送步进信号,此时步进信号表示的状态为L。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固定次数为40,40个上升沿所得到的距离为抵接件23由第一抵接位置到第二抵接位置之间的距离。
摄像头具有开机状态及关机状态,摄像头能够在处于开机状态时进行拍摄,用户在使用笔记本电脑的摄像头时,摄像头处于开机状态,若摄像头未及时下降便突然关合电脑,虽然由于运动结构的缓冲作用对摄像头及显示屏均减小了损害,但是也会造成用户时常忘记摄像头未关机的问题,进而导致摄像头长期抵触于显示屏,且长期处于开机状态,缩短了显示屏及摄像头的使用寿命。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屏幕部可设置霍尔传感器,该霍尔传感器能够发送状态指示信号,外部控制器能够接收该状态指示信号。在屏幕部相对于键盘部91转动开合的过程中,状态指示信号能够根据屏幕部与键盘部91之间的夹角变化而发生变化。
请参照表1及图14,屏幕部在正常打开状态下,状态指示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H。若用户将屏幕部向键盘部91盖合,屏幕部将在与键盘部91之间的夹角小于预设角度时抵触到摄像头,并将摄像头下压。在本实施例中,预设角度小于或等于15°。其中,当屏幕部与键盘部91之间的夹角小于上述预设角度时,状态指示信号所表示的状态由H变为L。外部控制器在状态指示信号所表示的状态变为L时启动,此时,第一感应机构30的状态为H,第二感应机构50的状态为H,外部控制器根据第二感应机构50的状态可判断摄像头升起,此时外部控制器发送的使能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L,方向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H,步进信号在单位时间内发送固定次数的上升沿,也就是说,外部控制器控制驱动芯片启动,驱动芯片控制电机221反向旋转,螺杆224反向旋转,带动抵接件23朝向作业方向运动,在本实施例中,步进信号在0.4秒内发送40个上升沿,即抵接件23运动的时间为0.4秒,运动的距离为40个的上升沿所得到的距离,也就是说,电机221驱动抵接件23在0.4秒内由第一抵接位置运动至第二抵接位置,即摄像头回复至初始位置。此时,第一感应机构30的状态为H,第二感应机构50的状态为L,外部控制器在第二感应机构50的状态为L时停止对驱动件22的驱动,即使能信号所表示的状态变为H,步进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L,方向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L。
当抵接件23位于第二抵接位置时,第二感应机构50的状态为L,在本实施例中,外部控制器能够在第二感应机构50的状态为L时将摄像头切换为关机状态,以节省能耗,提升用户体验,避免摄像头处于初始位置时依然处于开机状态。
表1
Figure BDA0002851781670000151
在本实施例中,摄像头的升降可通过手动操作控制,也可通过应用程序(APP)控制。该应用程序可设置在安装有该摄像头的终端上,如通过笔记本电脑上的应用程序控制该笔记本电脑上设置的摄像头,该应用程序还可设置在外部终端上,如通过手机上的应用程序控制笔记本电脑上的摄像头等。若通过上述应用程序控制,安装有该摄像头的终端或外部终端能够与摄像头及外部控制器进行信号传输。此处的应用程序可以为单独用于控制摄像头视频拍摄的应用程序,也可以为视频软件或需要获取图像的其他应用程序。
若通过手动操作控制,请参照表2及图15,当摄像头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感应机构30的状态为H,第二感应机构50的状态为L,此时摄像头默认为关机状态,若用户需要使处于初始位置的摄像头升起,用户可向下按压摄像头,摄像头带动连接机构40由第二作业位置运动至第三作业位置,此时连接机构40抵接于第一感应机构30,第一感应机构30的状态变为L,外部控制器通过第二感应机构50的状态可判断摄像头未升起,此时使能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L,驱动芯片启动,方向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L,驱动芯片控制电机221正向旋转,螺杆224正向旋转带动抵接件23背向作业方向移动,步进信号发送40个上升沿,抵接件23由第二抵接位置运动至第一抵接位置,用户松开摄像头后,连接机构40在复位件24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与抵接件23抵接,直至运动至第一作业位置,摄像头升起。此时第一感应机构30的状态为H,第二感应机构50的状态为H,使能信号所表示的状态变为H,步进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L,方向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L。这样便完成了手动操作步骤,此时摄像头可切换为开机状态。
若通过应用程序控制,用户可直接通过操作应用程序使得外部控制器输出与手动操作时相同的使能信号、方向信号及步进信号,以完成摄像头的升起。通过应用程序控制时,第一感应机构30的状态始终为H。
具体而言,外部控制器通过柔性电路板60与第一感应机构30及第二感应机构50电连通,并通过摄像头的BTB(Bdvanced Technology Bttachment)接口与摄像头的摄像模组电连通。
在一种实施例中,用户可通过笔记本电脑上自带的控制摄像头进行视频拍摄的应用程序来控制摄像头的升降。具体来说,请参照图16,该应用程序发送命令传输至DMFT(Devise Media Foudation Transition)Driver,并使得DMFT Driver调用BIOS(BasicInput Output System)Method以控制外部控制器,外部控制器对第二感应机构50状态进行识别,以控制摄像头升降。下面举例通过应用程序控制的控制方法。
请参照表2及图17,当摄像头处于初始位置时,摄像头默认为关机状态。当用户打开该应用程序时,摄像头可直接切换为开机状态,也可不直接切换,而是通过操作应用程序来使得摄像头切换为开机状态,外部控制器通过判断第二感应机构50状态是否为L来对第二感应机构50是否启动进行识别。
当第二感应机构50的状态为L时,外部控制器识别出第二感应机构50启动,判断出此时摄像头处于初始位置。外部控制器由于该应用程序的触发调用电机驱动程序,启动驱动芯片,此时使能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L,驱动芯片控制电机221启动,方向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L,电机221正向旋转,并带动抵接件23背向作业方向移动,步进信号发送40个上升沿,抵接件23由第二抵接位置运动至第一抵接位置,带动连接机构40由第二作业位置运动至第一作业位置,摄像头升起。此时第一感应机构30的状态为H,第二感应机构50的状态为H,使能信号所表示的状态变为H,步进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L,方向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L。这样便完成了应用程序控制启动摄像头的步骤。
当第二感应机构50的状态为H时,外部控制器识别出第二感应机构50未启动,判断出摄像头已经升起,则不对电机221进行控制,电机221不做动作。
表2
Figure BDA0002851781670000161
请参照表3及图18,当摄像头处于打开位置时,第一感应机构30的状态为H,第二感应机构50的状态为H,摄像头默认为开机状态,若用户需要使升起的摄像头回复至初始位置,用户可向下按压摄像头,摄像头带动连接机构40由第一作业位置运动至第三作业位置,此时连接机构40抵接于第一感应机构30,第一感应机构30的状态变为L,外部控制器根据第二感应机构50的状态是否为L来对摄像头的状态进行识别,由于此时第二感应机构50的状态为H,外部控制器可判断摄像头升起,此时使能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L,驱动芯片启动,方向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H,驱动芯片控制电机221反向旋转,螺杆224反向旋转带动抵接件23朝向作业方向移动,步进信号发送40个上升沿,抵接件23由第一抵接位置运动至第二抵接位置,用户松开摄像头后,连接机构40在复位件24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与抵接件23抵接,直至运动至第二作业位置,摄像头回复至初始位置。此时第一感应机构30的状态为H,第二感应机构50的状态为H,使能信号所表示的状态变为H,步进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L,方向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L。这样便完成了手动操作步骤,摄像头切换为关机状态。
若通过外部终端的应用程序控制,用户可直接通过操作应用程序使得外部控制器输出与手动操作时相同的使能信号、方向信号及步进信号,以完成摄像头的升起。通过应用程序控制时,第一感应机构30的状态始终为H。
请参照表3及图19,当摄像头升起时,摄像头默认为开机状态。当用户关闭上述应用程序时,摄像头可直接切换为关机状态,也可不直接切换,而是通过操作应用程序来使得摄像头切换为关机状态。外部控制器通过判断第二感应机构50状态是否为L来对第二感应机构50是否启动进行识别。以下列举具体情况。
当第二感应机构50的状态为H时,外部控制器识别出第二感应机构50未启动,判断出此时摄像头升起,外部控制器由于该应用程序的触发调用电机驱动程序,启动驱动芯片,此时使能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L,驱动芯片控制电机221启动,方向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H,电机221反向旋转,带动抵接件23朝向作业方向移动,步进信号发送40个上升沿,抵接件23由第一抵接位置运动至第二抵接位置,带动连接机构40由第一作业位置运动至第二作业位置,摄像头回复至初始位置。此时第一感应机构30的状态为H,第二感应机构50的状态为L,使能信号所表示的状态变为H,步进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L,方向信号所表示的状态为L。这样便完成了应用程序控制关合摄像头的步骤。
当第二感应机构50的状态为L时,外部控制器识别出第二感应机构50未启动,判断出摄像头已经处于初始位置,则不对电机221进行控制,电机221不做动作。
表3
Figure BDA0002851781670000171
本实施例四中的开合装置实现了与应用程序的联动控制,相较于实施例三中的开合装置,本开合装置增加了第二感应机构50,通过第一感应机构30与第二感应机构50的双重感应,增加了外部控制器对摄像头位置和状态的识别功能,同时,通过笔记本电脑内自带的应用程序来控制摄像头升降及开关机状态的切换,使用户对摄像头的升降控制更加智能化,降低了摄像头与显示屏误碰的风险,提升了产品科技感及用户体验,改善了人机交互的安全性问题。
其中,摄像头在开机状态下还能够采集人脸图像信息,并将人脸图像信息传输至开合装置的中央处理器,以用于人脸识别,进一步提升了科技感。
实施例五
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提到的运动结构,该运动结构与上述各实施例中提到的运动结构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且所起的作用相同,此处不赘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电子器件及功能结构90,功能结构90连接于固定件11,电子器件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提到的固定结构,驱动机构20连接于电子器件,连接机构40通过朝向或背向作业方向运动来带动功能结构90相对于电子器件进行升降。可选地,移动终端可以为手机、电话手表、平板电脑,此时功能结构90可以为摄像头、闪光灯、传感器等。移动终端还可以为数码相机,此时功能结构90为摄像头,摄像头通过运动结构实现伸缩运动,其在受到外力时可自动收缩,以起到缓冲及保护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实施例,凡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4)

1.一种运动结构,用于带动功能结构升降,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结构包括:
连接机构,用于连接所述功能结构;
驱动机构,包括抵接件、复位件以及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抵接件朝向或背向作业方向运动;及
转接机构,连接于所述连接机构,所述转接机构包括用于连接所述功能结构的固定件、连接于所述固定件的固定轴以及连接于所述固定件的转接轴;
其中,所述抵接件能够在运动时带动所述连接机构运动,以使得所述功能结构升降;
所述连接机构能够在受力时相对所述抵接件沿所述作业方向运动,所述复位件至少能够在所述连接机构与所述抵接件分离时产生用于驱动所述连接机构朝向所述抵接件运动的弹性复位力;
所述固定轴的转动轴线与所述转接轴的转动轴线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转接轴与所述连接机构滑接,所述连接机构能够在朝向所述作业方向运动的过程中带动所述转接轴绕所述固定轴的转动轴线转动,以使得所述功能结构升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轴的轴线与所述固定轴的轴线之间的连线为第一直线,所述连接机构在所述作业方向的运动轨迹线为第二直线,所述第一直线与所述第二直线非平行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连接机构的作业方向上的第一感应机构,所述驱动件在所述连接机构抵接于所述第一感应机构时驱动所述抵接件朝向作业方向运动或背向所述作业方向运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沿作业方向依次具有第一作业位置、第二作业位置及第三作业位置;所述第一作业位置对应所述功能结构升起,所述第二作业位置对应所述功能结构回复至初始位置,所述第三作业位置对应所述功能结构下降;
所述复位件在所述连接机构的行程中保持抵接于所述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在位于所述第三作业位置时抵接于所述第一感应机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抵接件的作业方向上的第二感应机构,所述抵接件能够运动至抵接于所述第二感应机构,在所述抵接件抵接于所述第二感应机构时,所述驱动件能够停止驱动所述抵接件朝向作业方向运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抵接件在第一抵接位置与第二抵接位置之间切换,所述抵接件在处于所述第一抵接位置时远离所述第二感应机构,并在处于所述第二抵接位置时抵接于所述第二感应机构,所述抵接件在由所述第一抵接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抵接位置时能够带动所述连接机构由第一作业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作业位置。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转接轴收容于所述连接槽并能够沿所述连接槽的延伸方向滑动,所述连接槽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作业方向,所述连接机构能够通过所述连接槽的槽壁推动所述转接轴绕所述固定轴的转动轴线转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轴的转动轴线垂直于所述连接槽的延伸方向及所述作业方向。
9.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轴设有两个且分别设于所述固定件的相对两侧。
10.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电机以及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螺杆,所述抵接件啮合于所述螺杆,所述电机能够通过驱动所述螺杆转动来带动所述抵接件朝向或背向所述作业方向运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件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孔壁设有与所述螺杆的外螺纹适配的内螺纹,所述螺杆穿设于所述连接孔并与所述抵接件螺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开设有第一限位孔,所述螺杆穿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孔内且与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内壁间隙配合。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电机的主动齿轮以及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的转动轴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设置,所述主动齿轮的转动轴和从动齿轮的转动轴平行且彼此间隔,所述螺杆连接于所述从动齿轮并沿所述从动齿轮的转动轴线延伸。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架以及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所述作业方向上的第二支撑架,所述主动齿轮及所述从动齿轮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所述电机、所述抵接件及所述连接机构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架。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抵接于所述连接机构朝向所述作业方向的一侧。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包括套接于所述螺杆的第一复位弹簧。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还包括朝向所述作业方向延伸的导向杆,所述抵接件滑接于所述导向杆。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件还开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杆穿设于所述导向孔。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滑接于所述导向杆,所述驱动件能够驱动抵接件推动所述连接机构沿所述导向杆滑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还开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导向杆穿设于所述第二限位孔。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还包括套接于所述导向杆的第二复位弹簧。
22.一种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结构件、第二结构件、功能结构及如权利要求1至21任一项所述的运动结构,所述功能结构连接于所述固定件,所述驱动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一结构件,所述第二结构件能够盖合于所述第一结构件,所述连接机构通过朝向或背向作业方向运动来带动所述功能结构相对于所述第一结构件朝向或背向所述第二结构件运动。
23.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功能结构及如权利要求1至21任一项所述的运动结构,所述功能结构连接于所述运动结构的连接机构,所述运动结构的驱动机构连接于所述本体,所述连接机构通过朝向或背向作业方向运动来带动所述功能结构相对于所述本体升降。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为通讯设备本体,所述功能结构为摄像头。
CN202011529977.4A 2020-01-16 2020-12-22 运动结构、开合装置及移动终端 Active CN1131999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1/071743 WO2021143761A1 (zh) 2020-01-16 2021-01-14 运动结构、开合装置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46463 2020-01-16
CN2020100464637 2020-01-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99986A CN113199986A (zh) 2021-08-03
CN113199986B true CN113199986B (zh) 2022-07-29

Family

ID=77025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29977.4A Active CN113199986B (zh) 2020-01-16 2020-12-22 运动结构、开合装置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99986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56507A1 (de) * 2007-10-31 2009-05-07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mit einer kameraeinheit
CN109714453A (zh) * 2018-11-29 2019-05-03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升降式摄像头的电子设备及其驱动装置、传动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14527A1 (en) * 2003-07-18 2005-01-20 Agere Systems Incorporated Retractable rotatable camera module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US8734031B2 (en) * 2011-12-23 2014-05-27 Qwest Communications International Inc. Camera barrel mechanism
CN110138894A (zh) * 2018-02-09 2019-08-1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驱动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9040367B (zh) * 2018-08-20 2019-05-17 重庆睿恩光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9787206U (zh) * 2018-11-30 2019-12-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动机构、驱动机构组合件、安装驱动组合件及移动终端
CN209572070U (zh) * 2018-11-30 2019-11-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动模组、传动机构、摄像头组合件和移动终端
CN109973767A (zh) * 2019-03-27 2019-07-05 领先科技(东台)有限公司 一种可分离式升降摄像头
CN110581906B (zh) * 2019-07-23 2021-01-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弹出式摄像头结构
CN110445970B (zh) * 2019-08-26 2021-03-12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头伸缩装置和移动终端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56507A1 (de) * 2007-10-31 2009-05-07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mit einer kameraeinheit
CN109714453A (zh) * 2018-11-29 2019-05-03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升降式摄像头的电子设备及其驱动装置、传动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99986A (zh) 2021-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19907B (zh) 一种摄像头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JP6635962B2 (ja) カーテン開閉装置及びカーテン開閉システム
CN113364906B (zh) 功能组件、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WO2021143761A1 (zh) 运动结构、开合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11385396B (zh) 电子设备
CN111182097B (zh) 摄像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使用方法
CN111988453B (zh) 升降机构、摄像装置和移动终端
CN113452823B (zh) 电子设备
CN109862234B (zh) 功能组件、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N109981834B (zh) 功能组件、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3199986B (zh) 运动结构、开合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8093100B (zh) 电子装置
US20230016833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03531377B (zh) 一种带断电保护的开关
CN211479011U (zh) 一种ar拍照智能升降装置
US11050275B2 (en)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for support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CN2914307Y (zh) 空气压力开关
CN110278310B (zh) 一种可支撑的手机壳
CN109962998B (zh) 功能组件、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KR20240052010A (ko) 지지 조립체, 보호 기구, 모터 조립체 및 전자 디바이스
CN210927772U (zh) 一种可调整拍摄角度的智能终端
CN109962995B (zh) 功能组件、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3560029A (zh) 一种具有断电保护功能的开关
CN216930160U (zh) 一种摄像头组件及显示设备
CN113364939B (zh) 摄像装置和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