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96875A -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196875A CN113196875A CN201880100334.2A CN201880100334A CN113196875A CN 113196875 A CN113196875 A CN 113196875A CN 201880100334 A CN201880100334 A CN 201880100334A CN 113196875 A CN113196875 A CN 1131968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peak wavelength
- emission peak
- absorbing member
-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9000000049 pigm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5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9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5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9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0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0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9000002105 nano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9000002243 precurs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2745 absorb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2096 quantum do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016 exhaust dye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381 surface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31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8
- 239000000975 dy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8
- 239000004372 Polyvinyl alcoh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5525 hole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29920002451 polyvinyl alcoh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1723 c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31700 light absor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Zinc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Zn]=O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16 photochemical c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029 thermal c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29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9719 polyimid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565 sea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814 silico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281 ultraviolet germicidal irradi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925 Acry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178 Acry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862 absorption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20 luminiscence typ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68 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787 zinc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1 azo compound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UHYPYGJEEGLRJD-UHFFFAOYSA-N cadmium(2+);selenium(2-) Chemical compound [Se-2].[Cd+2] UHYPYGJEEGLR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651 chrom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11 transmission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316 A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Chromium Chemical compound [Cr]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61 M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Molybdenum Chemical compound [Mo]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FOIXSVOLVBLSDH-UHFFFAOYSA-N Silver ion Chemical compound [Ag+] FOIXSVOLVBLSD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42 Silver nanowi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58 absorb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000 anthraquinone dy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73 anti-fou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87 azo dy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4 chrom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PPSZHCXTGRHULJ-UHFFFAOYSA-N dioxazine Chemical compound O1ON=CC=C1 PPSZHCXTGRHUL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295 emission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389 graphe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0 molybde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33 molybden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122 polyamid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420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591 polysilic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IZMJMCDDWKSTTK-UHFFFAOYSA-N quinoline yellow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2=NC(C3C(C4=CC=CC=C4C3=O)=O)=CC=C21 IZMJMCDDWKSTT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SBIBMFFZSBJNJF-UHFFFAOYSA-N selenium;zinc Chemical compound [Se]=[Zn] SBIBMFFZSBJNJ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5 tantal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GUVRBAGPIYLISA-UHFFFAOYSA-N tantal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Ta] GUVRBAGPIYLI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tungsten Chemical compound [W]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1 tungst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7 tungst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zinc indium(3+) 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Zn++].[In+3]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1—Filters in the form of array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2—Absorbing filters
- G02B5/223—Absorbing filters containing organic substances, e.g. dyes, inks or pigments
-
- H01L33/10—
-
- H01L33/60—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1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comprising active inorganic nanostructures, e.g. luminescent quantum dot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4—Encapsul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0/865—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light-blocking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50—OLEDs integrated with light modulating elements, e.g. with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photochromic elements or liquid crystal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9/8792—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black lay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83—Birefringent or phase retarding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02—Details of OLEDs of OLED structures
- H10K2102/3023—Direction of light emission
- H10K2102/3026—Top emission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3—Encapsul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光吸收构件(1)包含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以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吸收峰值波长位于第一发光层(5BH)的第一发光峰值波长与第二发光层(5GH)的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之间,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吸收峰值波长位于第二发光层(5GH)的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与第三发光层(5RH)的第三发光峰值波长之间,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以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与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所形成角度在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显示装置,特别是,具备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显示装置、具备无机发光二极管或QLED(Quantum dotLight Emitting Diode: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显示装置从能够实现低功耗化、薄型化及高画质化等方面出发,备受关注。
在这样的显示装置中,为了高效地向用户侧出射来自发光层的光,具备由具有较高反射率的材料构成的反射电极。然而,例如,在室外的强太阳光下或室内的强照明光下等的强外部光下,由于该反射电极引起的外部光的反射,显示装置的对比度降低,产生了显示质量降低的问题。
为了抑制这样的外部光反射,也提出了在显示装置的表面具备圆偏振片的构成,但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利用圆偏振片,出射到用户侧的光的约一半会被吸收,而产生显示装置的亮度降低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通过使用由含有偶氮化合物的具有偏振功能的基材构成的偏振元件,能够提高显示装置的对比度并提高色纯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公报WO2014/196414(2014年12月11日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具备了由含有偶氮化合物的具有偏振功能的基材构成的偏振元件的显示装置的情况下,来自发光层的发光峰值波长与上述偏振元件的吸收波长区域重叠。因此,通过这样的构成,无法实现光的利用效率高的显示装置。另外,也会产生显示装置的亮度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亮处对比度、色纯度以及光的利用效率高且抑制了亮度降低的显示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含:
基板;
第一发光元件,其具备第一发光层,所述第一发光层具有第一发光峰值波长;
第二发光元件,其具备第二发光层,所述第二发光层具有比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长的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以及
第三发光元件,其具备第三发光层,所述第三发光层具有比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长的第三发光峰值波长,
在所述显示装置中,
在所述基板上自所述基板侧起依次具备形成多个有源元件的有源元件层、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光吸收构件,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各自包含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属于所述第一发光层、所述第二发光层和所述第三发光层中的任一中的发光层,
所述光吸收构件至少包含第一二向色性色素以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
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吸收峰值波长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之间,
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吸收峰值波长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三发光峰值波长之间,
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以及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与所述第一电极的法线方向形成的角度在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所述显示装置出射包含如下波长的光:第一发光峰值波长、比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长的第二发光峰值波长、比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长的第三发光峰值波长,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形成发光层的工序,所述发光层由第一发光层、第二发光层和第三发光层所形成,所述第一发光层出射含有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的光,所述第二发光层出射含有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的光,所述第三发光层出射含有所述第三发光峰值波长的光;以及形成光吸收构件的工序,所述光吸收构件含有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第二二向色性色素和树脂,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在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之间具有吸收峰值波长,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在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三发光峰值波长之间具有吸收峰值波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所述显示装置出射包含如下波长的光:第一发光峰值波长、比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长的第二发光峰值波长、比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长的第三发光峰值波长,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形成发光层的工序,所述发光层由第一发光层、第二发光层和第三发光层所形成,所述第一发光层出射含有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的光,所述第二发光层出射含有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的光,所述第三发光层出射含有所述第三发光峰值波长的光;
形成第一光吸收构件的工序,所述第一光吸收构件包含第一二向色性色素和第一树脂,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在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之间具有吸收峰值波长;以及形成第二光吸收构件的工序,所述第二光吸收构件包含第二二向色性色素和第二树脂,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在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三发光峰值波长之间具有吸收峰值波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能够提供亮处对比度、色纯度以及光的利用效率高且抑制了亮度降低的显示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图,(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所具备的、第一电极、堤以及有源矩阵基板的图。
[图2](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所具备的各色的发光层的图,(b)是示出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所具备的各色的发光层出射的光的光谱的图。
[图3](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所具备的各色的发光层与光吸收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b)是示出沿着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所具备的光吸收构件的厚度方向的剖面的图,(c)是从上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所具备的光吸收构件的俯视图,(d)是示出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所具备的各色的发光层出射的光的光谱以及光吸收构件的吸收光谱的图。
[图4](a)是示出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相对于第一电极的法线方向的倾斜角度的图,(b)是示出基于上述倾斜角度的归一化偏振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
[图5](a)是示出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所具备的各色的发光层出射的光在穿过光吸收构件后的光谱的变化的图,(b)是示出入射到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外部光在穿过光吸收构件后的光谱的变化的图。
[图6](a)是用于说明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和光吸收特性的图,(b)是用于说明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和光吸收特性的图,(c)是示出以往的偏振板的通常的偏振光透射率的图,(d)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所具备的光吸收构件的偏振光透射率的图。
[图7](a)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图,(b)是示出沿着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所具备的光吸收构件的厚度方向的剖面的图,(c)是从上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所具备的光吸收构件的俯视图。
[图8](a)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图,(b)是示出沿着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所具备的光吸收构件的厚度方向的剖面的图,(c)是从上侧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所具备的光吸收构件的俯视图。
[图9](a)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图,(b)是示出沿着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所具备的光吸收构件的厚度方向的剖面的图,(c)是从上侧观察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所具备的光吸收构件的俯视图。
[图10]图10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11]图11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若基于图1至图1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则如下所示。以下,为了便于说明,有时对与在特定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具有相同功能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的(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的概略构成的图,图1的(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中所具备的、第一电极6、堤7以及有源矩阵基板21的图。
如图1的(a)所示,在有源矩阵基板21上形成有作为像素电极的第一电极6,该第一电极6按每个像素被划分且能够对每个像素施加独立的电压。以覆盖多个第一电极6各自的端部和相邻的第一电极6之间的区域的方式形成有堤7。并且,在第一电极6上被堤7包围的部分、即堤7的开口部分,形成有空穴传输层8、发光层5。然后,以覆盖堤7和发光层5的方式形成电子传输层9,以覆盖电子传输层9的方式形成有作为共用电极的第二电极10。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仅在堤7的开口部分以岛状形成有空穴传输层8的情况为一例进行了举例说明,但并不限于此,空穴传输层8也可以横跨堤7的开口部分和堤7地形成为一个共通层。
由第一电极6、空穴传输层8、蓝色发光层5BH、电子传输层9以及第二电极10重叠而成的部分是作为蓝色发光元件的第一发光元件。另外,由第一电极6、空穴传输层8、绿色发光层5GH、电子传输层9以及第二电极10重叠而成的部分是作为绿色发光元件的第二发光元件。另外,由第一电极6、空穴传输层8、红色发光层5RH、电子传输层9以及第二电极10重叠而成的部分是作为红色发光元件的第三发光元件。
在第二电极10上形成有密封层11,在密封层11上隔着粘接剂层12而形成有光吸收构件1。
此外,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也可以根据需要在第二电极10的上层具备彩色滤光片。此外,本说明书中的上层是指存在于显示装置的光出射侧的观看者的更近处所在的层,图1中是指图1中的更上侧所在的层。
第一电极6也可以由导电性材料构成,具有向空穴传输层8注入空穴的空穴注入层(HIL)的功能。另一方面,第二电极10也可以由导电性材料构成,具有向电子传输层9注入电子的电子注入层(EIL)的功能。另外,空穴传输层8可以兼具空穴注入层(HIL)的功能,电子传输层9也可以兼具电子注入层(EIL)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一电极6为阳极且第二电极10为阴极的情况为一例进行举例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第一电极6为阴极且第二电极10为阳极,在这种情况下,空穴传输层(HTL)8形成于阳极侧,电子传输层(ETL)9形成于阴极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显示装置20为顶部发光型的情况为一例进行举例说明,但并不限于此,显示装置也可以为底部发光型,在显示装置为底部发光型的情况下,设置于光的出射侧的后述的光吸收构件1的配置位置成为与显示装置20相反的一侧。
由于显示装置20是顶部发光型,因此作为上层的第二电极10由光透射性材料制成,作为下层的第一电极6由光反射性材料制成。
作为第一电极6,可以使用可见光的反射率高的金属材料例如Al、Cu、Au、Ag等。另外,如果可见光的反射率高,则作为第一电极6,例如也可以层叠使用包含ITO(Indium TinOxide:铟锡氧化物)和Ag的合金。或者,也可以层叠反射率高的Al、Ag等金属和透射率高的ITO等导电性材料。
作为第二电极10,可以使用可见光的透射率高的光透射性材料,例如,ITO(IndiumTin Oxide:铟锡氧化物)、IZO(Indium Zinc Oxide:铟锌氧化物)、ZnO、AZO(aluminum-doped zinc Oxide:铝锌氧化物)、BZO(boron-doped zinc Oxide:铌氧化物)等。或者,也可以使用银纳米线、石墨烯、镁与银的合金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第一电极6与第二电极10之间形成有空穴传输层8、发光层5以及电子传输层9的情况为一例进行了举例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第一电极6与空穴传输层8之间具备空穴注入层(HIL),也可以在电子传输层9与第二电极10之间具备电子注入层(EIL)。而且,可以在发光层5与空穴传输层8之间具备电子阻挡层,也可以在发光层5与电子传输层9之间具备空穴阻挡层。另外,也可以适当省略作为发光层5以外的层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8、电子传输层9、电子注入层、电子阻挡层、空穴阻挡层。另外,作为发光层5以外的层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8、电子传输层9、电子注入层、电子阻挡层、空穴阻挡层可以与发光层5同样地形成为岛状,也可以与第二电极10同样地作为一个共通层形成于显示区域的整个表面。
堤7可以由例如聚酰亚胺树脂、丙烯酸树脂等可涂布的感光性有机材料构成。
密封层11具有透光性,也可以由透光性无机膜、透光性有机膜或透光性无机膜与透光性有机膜的层叠膜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覆盖第二电极10的第一透光性无机膜、形成在比第一透光性无机膜靠上侧的透光性有机膜、以及覆盖透光性有机膜的第二透光性无机膜的层叠膜用作密封层,从而防止水、氧等异物向包含蓝色发光层5BH的第一发光元件、包含绿色发光层5GH的第二发光元件以及包含红色发光层5RH的第三发光元件的渗透。
此外,第一透光性无机膜和第二透光性无机膜分别是例如通过CVD形成的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或氮氧化硅膜、或它们的层叠膜构成。透光性有机膜比第一透光性无机膜和第二透光性无机膜厚,例如可以由聚酰亚胺树脂、丙烯酸树脂等可涂布的感光性有机材料构成。
在密封层11上,经由由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或OCR(Optical ClearResin)构成的粘接材料层12来粘贴后述的光吸收构件1。
图1的(a)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具备有图1的(b)所示的有源矩阵基板21。
有源矩阵基板21包括基板33、树脂层34、阻挡层35、半导体膜36、无机绝缘膜37(栅极绝缘膜)、无机绝缘膜38、无机绝缘膜39、以及平坦化膜40。
如图1的(b)所示,在有源矩阵基板21中,具有半导体膜36、比半导体膜36更上层的无机绝缘膜37(栅极绝缘膜)、比无机绝缘膜37更上层的栅极电极层GE、比栅极电极层GE更上层的无机绝缘膜38、比无机绝缘膜38更上层的电容电极层CE、比电容电极层CE更上层的无机绝缘膜39、比无机绝缘膜39更上层且包含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的源极·漏极电极层SH、以及比源极·漏极电极层SH更上层的平坦化膜40。
作为有源元件的薄膜晶体管元件(TFT元件)包含半导体膜36、无机绝缘膜37(栅极绝缘膜)、栅极电极层GE、无机绝缘膜38、无机绝缘膜39以及源极·漏电极层SH,也将半导体膜36、无机绝缘膜37(栅极绝缘膜)、栅极电极层GE、无机绝缘膜38、无机绝缘膜39以及源极·漏电极层SH称为有源元件层。
如图1的(a)和图1的(b)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中,在基板33上从基板33侧起依次包括形成多个有源元件的有源元件层、平坦化膜40、包含蓝色发光层5BH的第一发光元件、包含绿色发光层5GH的第二发光元件和包含红色发光层5RH的第三发光元件、以及光吸收构件1。
作为基板33,能够使用可耐受较高温工序的形成多个有源元件的有源元件层的形成工序的玻璃基板等。
作为树脂层34的材料可以例举例如聚酰亚胺树脂、环氧树脂、聚酰胺树脂等,但不限于此。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的情况下,由于具备有树脂层34,因此通过进行下述的工序,能够得到柔性显示装置。例如,也可以通过将激光穿过基板33而照射至树脂层34,使基板33与树脂层34之间的结合力降低,并将基板33从树脂层34剥离(Laser Lift Off工序(LLO工序)),在树脂层34中的剥离基板33后的表面贴合由PET等构成的柔性基板(未图示),从而设为柔性显示装置。另外,也可以通过将激光穿过基板33而照射至树脂层34,使基板33与树脂层34之间的结合力降低,并将基板33从树脂层34剥离(Laser Lift Off工序(LLO工序)),将树脂层34用作基板,从而设为柔性显示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具备有树脂层34的情况为一例进行了举例说明,但在不需要柔性显示装置化、利用上述的LL0工序以外的方法进行柔性显示装置化等的情况下,不需要树脂层34。
阻挡层35是用于在显示装置20的使用时防止水分、杂质到达包含有源元件、蓝色发光层5BH的第一发光元件、包含绿色发光层5GH的第二发光元件和包含红色发光层5RH的第三发光元件的层,例如,可以由通过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形成的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氮氧化硅膜、或这些层的层叠膜构成。
半导体膜36由例如低温多晶硅(LTPS)或氧化物半导体构成。此外,在图1的(b)中,将半导体膜36作为沟道的TFT被表示为顶栅结构,但是也可以是底栅结构。
栅极电极层GE、电容电极层CE及源极·漏极电极层SH由例如包含铝(Al)、钨(W)、钼(Mo)、钽(Ta)、铬(Cr)、钛(Ti)和铜(Cu)中的至少一种的金属的单层膜或层叠膜构成。
栅极绝缘膜37、38、39可以由例如通过CVD法形成的氧化硅(SiOx)膜、氮化硅(SiNx)膜、氮氧化硅膜或它们的层叠膜构成。
平坦化膜(层间绝缘膜)40可以由例如聚酰亚胺树脂、丙烯酸树脂等能够涂布的感光性有机材料构成。
图2的(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中所具备的蓝色发光层5BH、绿色发光层5GH和红色发光层5RH的图,图2的(b)是示出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中所具备蓝色发光层5BH、绿色发光层5GH和红色发光层5RH出射的光的光谱的图。
如图2的(a)以及图2的(b)所示,从蓝色发光层5BH出射包含第一发光峰值波长(λB=445nm)的光5B,从绿色发光层5GH出射包含第二发光峰值波长(λG=540nm)的光5G,从红色发光层5RH出射包含第三发光峰值波长(λR=640nm)的光5R。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显示装置20具备分别发出蓝色、绿色以及红色的光的三种发光层5、即蓝色发光层5BH、绿色发光层5GH以及红色发光层5RH的情况为一例进行举例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具备发出各自不同颜色的光的四种以上的发光层。
在本实施方式中,蓝色发光层5BH、绿色发光层5GH以及红色发光层5RH是由量子点(纳米粒子)构成的发光层,例如,可以使用CdSe/CdS、CdSe/ZnS、InP/ZnS、ZnTe-ZnSe/ZnS、ZnTe-ZnS/ZnS以及CIGS/ZnS中的任一个,量子点(纳米粒子)的粒径为2~10nm左右。此外,为了使蓝色发光层5BH、绿色发光层5GH以及红色发光层5RH彼此发出的光的中心波长不同,可以在各个发光层中使量子点(纳米粒子)的粒径不同,也可以使用不同种类的量子点(纳米粒子)。而且,在由非Cd类的量子点(纳米粒子)构成的发光层例如蓝色发光层(ZnSe)、绿色发光层(InP)以及红色发光层(InP)的情况下,发光光谱宽、色纯度差,但通过与光吸收构件1组合使用,能够扩大显示色域。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蓝色发光层5BH、绿色发光层5GH以及红色发光层5RH,以使用了由量子点(纳米粒子)构成的发光层的情况为一例进行了举例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蓝色发光层5BH、绿色发光层5GH以及红色发光层5RH,也可以使用OLED用的发光层。
此外,蓝色发光层5BH、绿色发光层5GH以及红色发光层5RH的配置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并排(side by side)配置、串列(tandem)配置或者将多个配置图案混合而成的配置等。
图3的(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中所具备的蓝色发光层5BH、绿色发光层5GH和红色发光层5RH与光吸收构件1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图3的(b)是示出沿着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中所具备的光吸收构件1的厚度方向(Z方向)的剖面的图,图3的(c)是从上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中所具备的光吸收构件1的俯视图,图3的(d)是示出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中所具备的蓝色发光层5BH、绿色发光层5GH和红色发光层5RH出射的光5B、5G、5R的光谱以及光吸收部件1的吸收光谱1P、1P’的图。
如图3的(a)所示,从蓝色发光层5BH出射的光5B在穿过光吸收构件1后成为光5B’,从绿色发光层5GH出射的光5G在穿过光吸收构件1后成为光5G’,从红色发光层5RH出射的光5R在穿过光吸收构件1后成为光5R’。另一方面,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的外侧入射的外部光LT在穿过光吸收构件1后成为外部光LT’。
如图3的(b)、图3的(c)及图3的(d)所示,光吸收构件1包括在第一发光峰值波长(λB=445nm)与第二发光峰值波长(λG=540nm)之间具有吸收峰值波长(λ1=490nm)的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以及在第二发光峰值波长(λG=540nm)与第三发光峰值波长(λR=640nm)之间具有吸收峰值波长(λ2=585nm)的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具备有发光峰值波长为445nm的蓝色发光层5BH、发光峰值波长为540nm的绿色发光层5GH、以及发光峰值波长为640nm的红色发光层5RH的情况为一例进行了举例说明,但各色发光层的发光峰值波长并不限定于此。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配合各色发光层的发光峰值波长即445nm、540nm以及640nm使用吸收峰值波长为490nm的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和吸收峰值波长为585nm的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情况为一例进行了举例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吸收峰值波长处于各色发光层的发光峰值波长之间的二向色性色素,其种类就没有特别限定。
此外,作为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可以利用例如偶氮类、蒽醌类、喹酞酮类、二噁嗪系类等,也可以利用在色素类偏振板或宾主型液晶等中使用的色素。
图4的(a)是示出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长轴方向(吸收轴方向)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长轴方向(吸收轴方向)相对于向第一电极6的观看者V侧延伸的法线方向HL、即向第一电极6的光吸收构件1侧延伸的法线方向HL的倾斜角度α1·α2的图,图4的(b)是示出基于倾斜角度α1·α2的归一化偏振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此外,设定吸收轴方向,使得倾斜角度成为90度以下。
在图4的(a)中,在图1的(a)所示的显示装置20的构成中,仅图示出了第一电极6、发光层5、发光层5的发光面5H和光吸收构件1。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长轴方向相对于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的倾斜角度为α1,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长轴方向相对于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的倾斜角度为α2。在此,将倾斜角度的基准设为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但并不限于此,倾斜角度的基准也可以设为发光层5的法线方向,更具体而言,也可以设为发光层5的发光面5H的法线方向。此外,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和发光层5的法线方向(发光层5的发光面5H的法线方向)大致一致。
图4的(b)是示出基于二向色性色素2、3的分子的长轴方向相对于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的倾斜角度的归一化偏振光反射率的变化的图。
如图4的(a)所示,归一化偏振光反射率是将在大致平行于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长轴方向(吸收轴方向)或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长轴方向(吸收轴方向)的方向产生振幅的光入射至光吸收构件1之前的光强度、与入射至光吸收构件1并被第一电极6反射后再次经由光吸收构件1出射的光的强度之比归一化得到的比率。此外,作为吸收少的方向与吸收大的方向的吸收系数之比的二向色性色素的二向色性比以1:10进行了计算。
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吸收系数与从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观察到的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长度成正比。如图4的(b)所示,可知:当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长轴方向相对于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的倾斜角度α1或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长轴方向相对于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的倾斜角度α2为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时,从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观察到的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长度不会产生大的变化,归一化偏振光反射率的变化小。
因此,如图3的(b)所示,光吸收构件1所包含的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分子的长轴方向)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分子的长轴方向)相对于沿着图中的X方向及Y方向形成的平面的倾斜角度、即图4的(a)所示的第一电极6相对于法线方向HL的倾斜角度α1·α2被设为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另外,更优选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垂直于与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大致一致的发光层5的法线方向(发光层5的发光面5H的法线方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的(a)所示,对于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相对于图4的(a)的上方向(观看者V侧方向)即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的倾斜角度α1·α2为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的情况,考虑下述记载的其它表现,将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表现为与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即与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较小夹角的角度在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
由于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各自的吸收轴方向存在两个方向(图4的(a)中所示的分子的长轴方向(吸收轴方向)、以及与图4的(a)中所示的分子的长轴方向(吸收轴方向)相反的方向),并且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存在两个方向(图4的(a)的上方向(观看者V侧方向)、以及与图4的(a)的上方向(观看者V侧方向)相反的方向),因此,图4的(a)中所示的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相对于第一电极6的取向状态也可以以如下方式表现。
图4的(a)中所示的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也可以表现为相对于与图4的(a)的上方向(观看者V侧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的倾斜角度为90度以上且110度以下。
另外,在将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设为与图4的(a)中所示的分子的长轴方向(吸收轴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情况下,也可以表现为相对于图4的(a)的上方向(观看者V侧方向)即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的倾斜角度为90度以上且110度以下。
而且,在将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设为与图4的(a)中所示的分子的长轴方向(吸收轴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情况下,也可以表现为相对于与图4的(a)的上方向(观看者V侧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的倾斜角度为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相对于图4的(a)中所示的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设为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通过在由透明树脂形成的基体(未图示)、即光透射性基材上形成水平取向膜(未图示),并将包含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和含液晶性单体的透明树脂4的前驱体的涂布液涂布在上述水平取向膜上并进行固化,由此制作出光吸收构件1。此外,上述固化可以是热固化,也可以是光固化,也可以是同时进行热固化和光固化。
利用上述水平取向膜,透明树脂4所包含的液晶性单体相对于图4的(a)中所示的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取向为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因此,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分子的长轴方向)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分子的长轴方向)也相对于图4的(a)中所示的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取向为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此外,在仅用透明树脂4中包含的液晶性单体得到能够令人满意的分子取向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形成上述水平取向膜。
如图3的(c)所示,光吸收构件1所包含的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分子的长轴方向)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分子的长轴方向)在沿着图中的X方向和Y方向形成的平面内是随机的。这意味着,在从与图4的(a)中所示的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大致一致的发光层5的法线方向(发光层5的发光面5H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光吸收构件1所包含的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以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是随机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另外制作的光吸收构件1隔着粘接剂层12形成在密封层11上的情况为一例进行了举例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在密封层11与光吸收构件1之间的粘接性良好的情况下,通过以密封层11为基体,在密封层11上形成水平取向膜(未图示),并将包含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以及含液晶性单体的透明树脂4的前驱体的涂布液涂布在上述水平取向膜上并进行固化,也可以制作光吸收构件1。另外,为了控制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和液晶性单体的取向,也可以对上述水平取向膜另外进行取向处理,作为这样的取向处理方法,能够使用摩擦、偏振光UV照射等,但不限定于此。
如图3的(d)所示,优选从绿色发光层5GH出射的光5G的第二发光峰值波长(λG=540nm)与从蓝色发光层5BH出射的光5B的第一发光峰值波长(λB=445nm)之差大于从蓝色发光层5BH出射的光5B的光谱的半峰全宽和从绿色发光层5GH出射的光5G的光谱的半峰全宽的平均值((FWHMB+FWHMG)/2<(λG-λB))。另外,优选从红色发光层5RH出射的光5R的第三发光峰值波长(λR=640nm)与从绿色发光层5GH出射的光5G的第二发光峰值波长(λG=540nm)之差大于从绿色发光层5GH出射的光5G的光谱的半峰全宽和从红色发光层5RH出射的光5R的光谱的半峰全宽的平均值((FWHMG+FWHMR)/2<(λR-λG))。
另外,从绿色发光层5GH出射的光5G的第二发光峰值波长(λG=540nm)与从蓝色发光层5BH出射的光5B的第一发光峰值波长(λB=445nm)之差(λG-λB)优选为50nm以上,并且从红色发光层5RH出射的光5R的第三发光峰值波长(λR=640nm)与从绿色发光层5GH出射的光5G的第二发光峰值波长(λG=540nm)之差(λR-λG)优选为50nm以上。
通过将满足这样的条件的蓝色发光层5BH、绿色发光层5GH以及红色发光层5RH,与在第一发光峰值波长(λB=445nm)与第二发光峰值波长(λG=540nm)之间具有吸收峰值波长(λ1=490nm)的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以及在第二发光峰值波长(λG=540nm)与第三发光峰值波长(λR=640nm)之间具有吸收峰值波长(λ2=585nm)的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组合来使用,能够抑制由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和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进行的关于从蓝色发光层5BH出射的光5B、从绿色发光层5GH出射的光5G及从红色发光层5RH出射的光5R的吸收。
另外,优选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吸收峰值波长(λ2=585nm)与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吸收峰值波长(λ1=490nm)之差(λ2-λ1)大于从绿色发光层5GH出射的光5G的光谱的半峰全宽(FWHMG)。
通过将满足这种条件的蓝色发光层5BH、绿色发光层5GH以及红色发光层5RH,与具有吸收峰值波长(λ1=490nm)的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以及具有吸收峰值波长(λ2=585nm)的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组合来使用,能够抑制由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进行的关于从绿色发光层5GH出射的识别为最亮的光5G的吸收。
图5的(a)是示出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中所具备蓝色发光层5BH出射的光5B、从绿色发光层5GH出射的光5G和从红色发光层5RH出射的光5R穿过光吸收构件1后的光5B’、光5G’和光5R’的光谱变化的图。图5的(b)是示出入射到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的外部光LT在穿过光吸收构件1后的光谱的变化的图。
如图5的(a)所示,由从蓝色发光层5BH出射的光5B、从绿色发光层5GH出射的光5G以及红色发光层5RH出射的光5R、和穿过光吸收构件1后的光5B’、光5G’以及光5R’可知,第一发光峰值波长(λB=445nm)、由光吸收构件1进行的关于第二发光峰值波长(λG=540nm)及第三发光峰值波长(λR=640nm)的光的吸收小于由光吸收构件1进行的关于第一发光峰值波长(λB=445nm)、第二发光峰值波长(λG=540nm)及第三发光峰值波长(λR=640nm)以外的区域的光的吸收。因此,不会因光吸收构件1而产生较大的亮度的降低。
另外,如图5的(a)所示,从蓝色发光层5BH出射的光5B通过光吸收构件1吸收第一发光峰值波长(λB=445nm)的长波长的一侧的光,成为穿过光吸收构件1后的光5B’。从绿色发光层5GH出射的光5G通过光吸收构件1吸收第二发光峰值波长(λG=540nm)的长波长的一侧的光及短波长的一侧的光,成为穿过光吸收构件1后的光5G’。从红色发光层5RH出射的光5R通过光吸收构件1吸收第三发光峰值波长(λR=640nm)的短波长的一侧的光,成为穿过光吸收构件1后的光5R’。
由于从蓝色发光层5BH出射的光5B中的第一发光峰值波长(λB=445nm)的长波长的一侧的光和从绿色发光层5GH出射的光5G中的第二发光峰值波长(λG=540nm)的短波长的一侧的光是导致因混色引起的色纯度下降的光成分,因此,通过光吸收构件1吸收这样的光成分,能够提高色纯度。另外,由于从绿色发光层5GH出射的光5G的第二发光峰值波长(λG=540nm)的长波长的一侧的光和从红色发光层5RH出射的光5R中的第三发光峰值波长(λR=640nm)的短波长的一侧的光是导致因混色引起的色纯度下降的光成分,因此,通过光吸收构件1吸收这样的光成分,能够提高色纯度。
另外,如图5的(a)所示,穿过光吸收构件1后的光5B’、光5G’及光5R’各自的光谱的半峰全宽变得比从蓝色发光层5BH出射的光5B、从绿色发光层5GH出射的光5G及从红色发光层5RH出射的光5R各自的光谱的半峰全宽窄。
如图3的(a)所示,入射到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的外部光LT,在穿过包含具有吸收峰值波长(λ1=490nm)的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和具有吸收峰值波长(λ2=585nm)的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光吸收构件1后,成为外部光LT’。该外部光LT’被可见光的反射率高的第一电极6反射,再次在穿过光吸收构件1后出射到用户侧。
图5的(b)是示出入射到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的外部光LT在两次穿过光吸收构件1后的外部光LT”的光谱的变化的图。如图所示,两次穿过光吸收构件1后的外部光LT”由光吸收构件1的吸收光谱1P、1P’以外的部分的波长区域的光构成。
如上所述,在具备光吸收构件1的显示装置20中,例如,即使在室外的强太阳光下或室内的强照明光下等的强外部光下,也能够抑制可见光的反射率高的被第一电极6反射的反射光,因此能够实现对比度高的显示装置20。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吸收第一发光峰值波长(λB=445nm)的短波长的一侧的光的第一吸收剂,由于是在粘接材料层12中混合了吸收410nm的短波长的一侧的光的吸收剂,因此,如图5的(b)所示,在两次穿过光吸收构件1后的外部光LT”中,不包含410nm的短波长的一侧的光成分。此外,第一吸收剂只要吸收第一发光峰值波长(λB=445nm)的短波长的一侧的光即可,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吸收400nm的短波长一侧的光的吸收剂,也可以是吸收360nm的短波长一侧的光的吸收剂。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粘接材料层12中混合了第一吸收剂的情况为一例进行了举例说明,但并不限于此,第一吸收剂也可以被包含于比包含蓝色发光层5BH的第一发光元件、包含绿色发光层5GH的第二发光元件和包含红色发光层5RH的第三发光元件更靠上层(观看者侧)的至少一个层、即密封层11、粘接剂层12和光吸收构件1的至少一个层中。另外,也可以不使用第一吸收剂。
而且,用于吸收第三发光峰值波长(λR=640nm)的长波长一侧的光的第二吸收剂也可以被包含于比包含蓝色发光层5BH的第一发光元件、包含绿色发光层5GH的第二发光元件和包含红色发光层5RH的第三发光元件更靠上层(观看者侧)中的至少一个层、即密封层11、粘接剂层12和光吸收构件1中的至少一个层中。另外,也可以不使用第二吸收剂。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第一吸收剂或第二吸收剂,从蓝色发光层5BH出射的光5B或从红色发光层5RH出射的光5R的透射光谱尖锐化,能够进一步提高色纯度。另外,能够抑制由紫外线、红外线引起的显示装置20的劣化。另外,通过使用第一吸收剂,显示装置20不向用户侧出射显示所不需要的波长区域的光且对用户的眼睛产生不良影响的短波长区域的光。另外,通过使用第二吸收剂,显示装置20不向用户侧出射显示所不需要的长波长区域的光。
另外,优选图1(a)所示的光吸收构件1中的与包含蓝色发光层5BH的第一发光元件、包含绿色发光层5GH的第二发光元件以及包含红色发光层5RH的第三发光元件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表面、即光吸收构件1中的与形成有粘接剂层12的面相反的一侧的表面进行了表面处理。此外,作为上述表面处理,例如有防眩处理、低反射涂层、防污处理、防损伤及防静电处理等。即,光吸收构件1中的与形成有粘接剂层12的面相反的一侧的表面是具有防反射、防污、防损伤和防带电中的任一种特性的表面。
图6的(a)是用于说明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和光吸收特性的图,图6的(b)是用于说明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和光吸收特性的图,图6的(c)是示出以往的偏振板的通常的偏振光透射率的图,图6的(d)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中所具备的光吸收构件1的偏振光透射率的图。
如图6的(a)所示,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也称为吸收的跃迁矩)方向(图中上下方向中的任一方)为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长轴方向。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中,在平行于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的方向上振动的S偏振光的吸收系数大于在垂直于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的方向上振动的P偏振光的吸收系数。
另外,如图6的(b)所示,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也称为吸收的跃迁矩)方向(图中上下方向中的任一方)是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长轴方向。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中,在平行于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的方向上振动的S偏振光的吸收系数大于在垂直于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的方向上振动的P偏振光的吸收系数。
如图6的(c)中所示,穿过以往的偏振片的光在整个可见光波长范围(380~680nm)中,例如,如果P偏振光的偏振光透射率高,则S偏振光的偏振光表现出低的偏振光特性。
另一方面,如图6的(d)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中所具备的光吸收构件1包含具有吸收峰值波长(λ1=490nm)的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和具有吸收峰值波长(λ2=585nm)的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因此在可见光波长区域(380~680nm)中,该吸收波长以外的波长区域的光的偏振光透射率高。
另外,对于光吸收构件1中的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和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而言,相对于图4的(a)所示的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取向为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在从与图4的(a)所示的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大致一致的发光层5的法线方向(发光层5的发光面5H的法线方向)观察时为随机的,因此在光吸收构件1的上述的吸收波长区域中也几乎不产生P偏振光的吸收,仅对S偏振光的吸收大。
如上所述,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向用户(观看者)侧出射的光在光吸收构件1上述的吸收波长区域以外的波长区域中成为包含P偏振光和S偏振光两者的非偏振光,因此,即使用户隔着偏振太阳镜片观看显示装置20,明暗也不会以任何角度改变,成为良好的显示。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7,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a所具备的光吸收构件13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a所具备的光吸收构件13由包含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第一光吸收构件13a和包含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第二光吸收构件13b构成,其它方面如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为了便于说明,对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图所示的构件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7的(a)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a的概略构成的图,图7的(b)是示出沿着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a中所具备的光吸收构件13的厚度方向(图中的Z方向)的剖面的图,图7的(c)是从上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a中所具备的光吸收构件13的俯视图。
如图7的(a)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a具备有光吸收构件13。
如图7的(b)所示,光吸收构件13由包含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第一光吸收构件13a和包含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第二光吸收构件13b构成。第一光吸收构件13a所包含的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分子的长轴方向)相对于沿着图中的X方向和Y方向形成的平面的倾斜角度、即相对于图4的(a)中所示的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的倾斜角度α1被设为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另外,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更优选垂直于与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大致一致的发光层5的法线方向(发光层5的发光面5H的法线方向)。第二光吸收构件13b所包含的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分子的长轴方向)相对于沿着图中的X方向和Y方向形成的平面的倾斜角度、即相对于图4的(a)中所示的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的倾斜角度α2被设为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另外,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也更优选垂直于与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大致一致的发光层5的法线方向(发光层5的发光面5H的法线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相对于图4的(a)中所示的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的倾斜角度α2设为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通过在由透明树脂形成的第一基体(未图示)、即第一光透射性基材上形成水平取向膜(未图示),并将包含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和含液晶性单体的透明树脂4的前驱体的涂布液涂布在上述水平取向膜上并进行固化,由此制作出光吸收构件13a。此外,上述固化可以是热固化,也可以是光固化,也可以是同时进行热固化和光固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相对于图4的(a)中所示的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的倾斜角度α1设为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通过在由透明树脂形成的第二基体(未图示)、即第二光透射性基材上形成水平取向膜(未图示),并将包含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和含液晶性单体的透明树脂4的前驱体的涂布液涂布在上述水平取向膜上并进行固化,由此制作出光吸收构件13b。此外,上述固化可以是热固化,也可以是光固化,也可以是同时进行热固化和光固化。
此外,在仅用透明树脂4中包含的液晶性单体得到能够令人满意的分子取向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形成上述水平取向膜。
如图7的(c)所示,光吸收构件13所包含的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分子的长轴方向)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分子的长轴方向)在沿着图中的X方向和Y方向形成的平面内是随机的。这意味着,在从与图4的(a)中所示的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大致一致的发光层5的法线方向(发光层5的发光面5H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光吸收构件13所包含的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以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是随机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另外制作的光吸收构件13隔着粘接剂层12形成在密封层11上的情况为一例进行了举例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密封层11与光吸收构件13之间的粘接性良好的情况下,通过以密封层11为第一基体,在密封层11上形成水平取向膜(未图示),并将包含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和含液晶性单体的透明树脂4的前驱体的涂布液涂布在上述水平取向膜上并进行固化,从而制作光吸收构件13a,通过以光吸收构件13a为第二基体,在光吸收构件13a上形成水平取向膜(未图示),并将包含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和含液晶性单体的透明树脂4的前驱体的涂布液涂布在上述水平取向膜上并进行固化,从而制作光吸收构件13b。另外,也可以对上述水平取向膜另外进行取向处理,作为这样的取向处理方法,能够使用摩擦、偏振光UV照射等,但不限定于此。
光吸收构件13由作为其他构件形成的、包含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第一光吸收构件13a和包含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第二光吸收构件13b构成,因此,只要分别准备包含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和含液晶性单体的透明树脂4的前驱体的涂布液、以及包含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和含液晶性单体的透明树脂4的前驱体的涂布液即可,因此,在制作上述两种不同的涂布液时,溶剂的选择范围扩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的(a)所示,对于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相对于图4的(a)的上方向(观看者V侧方向)即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的倾斜角度α1·α2为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的情况,考虑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其他表现,将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表现为与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与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较小夹角的角度)为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8,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b所具备的光吸收构件14还具备有λ/4相位差层25,λ/4相位差层25配置于更靠近包含蓝色发光层5BH的第一发光元件、包含绿色发光层5GH的第二发光元件和包含红色发光层5RH的第三发光元件的一侧,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和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相对于λ/4相位差层25的光轴配置成45度的朝向,关于其他方面如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为了便于说明,对与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附图所示的构件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8的(a)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b的概略构成的图,图8的(b)是示出沿着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b中所具备的光吸收构件14的厚度方向(图中的Z方向)的剖面的图,图8的(c)是从上侧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b中所具备的光吸收构件14的俯视图。
如图8的(a)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b具备有光吸收构件14。
如图8的(b)所示,光吸收构件14在更靠近包含蓝色发光层5BH的第一发光元件、包含绿色发光层5GH的第二发光元件和包含红色发光层5RH的第三发光元件的一侧具备有λ/4相位差层25,在λ/4相位差层25上具备有被拉伸的光吸收构件1’。
被拉伸的光吸收构件1’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得到:将包含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和透明树脂4’的前驱体的涂布液涂布并固化于基体上后,将上述基体和固化在上述基体上的涂布液向例如图中左右方向上拉伸,以使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和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取向成一个方向(例如,图中的X方向)。
在上述中,对将包含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和透明树脂4’的前驱体的涂布液涂布并固化于基体上后拉伸以制作光吸收构件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使用聚乙烯醇(PVA)树脂作为透明树脂4’,先只拉伸聚乙烯醇树脂,之后,将在被拉伸的聚乙烯醇树脂中浸渍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以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并使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以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与PVA分子链平行地吸附取向的构成贴合于作为基体的λ/4相位差层25,从而形成光吸收构件14。
而且,也可以不进行拉伸,在作为基体的λ/4相位差层25上形成水平取向膜,为了控制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和液晶性单体的取向,也可以对上述水平取向膜另外进行取向处理,并以使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和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在一个方向上取向的方式形成光吸收构件14。作为这样的取向处理方法,能够使用摩擦、偏振光UV照射等,但不限定于此。
拉伸的光吸收构件1’所包含的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分子的长轴方向)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分子的长轴方向)相对于沿着图中的X方向和Y方向形成的平面的倾斜角度、即相对于图4的(a)中所示的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的倾斜角度α1·α2被设为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另外,更优选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垂直于与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大致一致的发光层5的法线方向(发光层5的发光面5H的法线方向)。
如图8的(c)所示,被拉伸的光吸收构件1’所包含的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分子的长轴方向)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分子的长轴方向)在沿着图中的X方向和Y方向形成的平面内也取向成一个方向(例如,图中的X方向)。即,在从与图4的(a)所示的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大致一致的发光层5的法线方向(发光层5的发光面5H的法线方向)观察时,也取向成一个方向。
如图8的(c)所示,通过使被拉伸的光吸收构件1’与λ/4相位差层25对位并固定,以使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和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从发光层5的法线方向观察时相对于λ/4相位差层25的光轴(滞相轴)配置成45度的朝向,能够制作光吸收构件14。
根据光吸收构件14,能够以与圆偏振板相同的原理有效地吸收外部光。另外,光吸收构件14通过拉伸,将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分子的长轴方向)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分子的长轴方向)相对于图4的(a)所示的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取向成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并且,在从与图4的(a)所示的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大致一致的发光层5的法线方向(发光层5的发光面5H的法线方向)观察时,也取向成一个方向(例如,图中的X方向),因此不需要使用水平取向膜、液晶性单体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的(a)所示,对于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相对于图4的(a)的上方向(观看者V侧方向)即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的倾斜角度α1·α2为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的情况,考虑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其他表现,将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表现为与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与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较小夹角的角度)为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9,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c所具备的光吸收构件15还具备有λ/4相位差层25,λ/4相位差层25配置于更靠近包含蓝色发光层5BH的第一发光元件、包含绿色发光层5GH的第二发光元件和包含红色发光层5RH的第三发光元件的一侧,在被拉伸的第一光吸收构件13a’中所包含的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和被拉伸的第二光吸收构件13b’中所包含的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相对于λ/4相位差层25的光轴配置成45度的朝向,关于其他方面如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为了便于说明,对与在第三实施方式的附图所示的构件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9的(a)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c的概略构成的图,图9的(b)是示出沿着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c中所具备的光吸收构件15的厚度方向(图中的Z方向)的剖面的图,图9的(c)是从上侧观察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c中所具备的光吸收构件15的俯视图。
如图9的(a)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c具备有光吸收构件15。
如图9的(b)所示,光吸收构件15在更靠近包含蓝色发光层5BH的第一发光元件、包含绿色发光层5GH的第二发光元件和包含红色发光层5RH的第三发光元件的一侧具备有λ/4相位差层25,在λ/4相位差层25上具备有被拉伸的第二光吸收构件13b’和被拉伸的第一光吸收构件13a’。
被拉伸的第一光吸收构件13a’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得到:将包含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和透明树脂4’的前躯体的涂布液涂布在第一基体上并进行固化后,将上述第一基体和固化在上述第一基体上的涂布液向例如图中的左右方向拉伸,以使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取向成一个方向(例如图中的X方向)。
被拉伸的第二光吸收构件13b’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得到:将包含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和透明树脂4’的前躯体的涂布液涂布在第二基体上并进行固化后,将上述第二基体和固化在上述第二基体上的涂布液向例如图中的左右方向拉伸,以使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取向成一个方向(例如图中的X方向)。
此外,拉伸既可以分别对第一光吸收构件13a’或第二光吸收构件13b’进行,也可以将两片光吸收构件重叠后一起进行。
被拉伸的第一光吸收构件13a’所包含的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分子的长轴方向)和被拉伸的第二光吸收构件13b’所包含的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分子的长轴方向)相对于沿着图中的X方向和Y方向形成的平面的倾斜角度、即相对于图4的(a)所示的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的倾斜角度α1·α2被设为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另外,更优选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分子的长轴方向)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分子的长轴方向)垂直于与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大致一致的发光层5的法线方向(发光层5的发光面5H的法线方向)。
如图9的(c)所示,被拉伸的第一光吸收构件13a’所包含的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分子的长轴方向)和被拉伸的第二光吸收构件13b’所包含的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分子的长轴方向)在沿着图中的X方向和Y方向形成的平面内也取向成一个方向(例如,图中的X方向)。即,在从与图4的(a)所示的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大致一致的发光层5的法线方向(发光层5的发光面5H的法线方向)观察时,也取向成一个方向。
如图9的(c)所示,通过使被拉伸的第一光吸收构件13a’、被拉伸的第二光吸收构件13b’以及λ/4相位差层25对位并固定,以使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和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从发光层5的法线方向观察时相对于λ/4相位差层25的光轴(滞相轴)配置成45度的朝向,能够制作光吸收构件15。
根据光吸收构件15,能够以与圆偏振板相同的原理有效地吸收外部光。另外,光吸收构件15通过拉伸,将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分子的长轴方向)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分子的长轴方向)相对于图4的(a)所示的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取向成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并且,在从与图4的(a)所示的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大致一致的发光层5的法线方向(发光层5的发光面5H的法线方向)观察时,也取向成一个方向(例如,图中的X方向),因此不需要使用水平取向膜、液晶性单体等。
另外,光吸收构件15包括作为其它构件形成的、包含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第一光吸收构件13a’和包含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第二光吸收构件13b’,因此,只要分别准备包含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和透明树脂4’的前驱体的涂布液、以及包含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和透明树脂4’的前驱体的涂布液即可,因此,在制作上述两种不同的涂布液时,溶剂的选择范围扩大。
在上述中,对将包含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和透明树脂4’的前驱体的涂布液或包含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和透明树脂4’的前驱体的涂布液涂布并固化于基体上后拉伸以制作光吸收构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使用聚乙烯醇(PVA)树脂作为透明树脂4’(第一树脂),先只拉伸聚乙烯醇树脂,之后,在被拉伸的聚乙烯醇树脂中浸渍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并使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与PVA分子链平行地吸附取向,从而形成第一光吸收构件13a’。对于第二光吸收构件13b’而言也同样地,也可以使用聚乙烯醇(PVA)树脂作为透明树脂4’(第二树脂),先只拉伸聚乙烯醇树脂,之后,在被拉伸的聚乙烯醇树脂中浸渍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并使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与PVA分子链平行地吸附取向,从而形成第二光吸收构件13b’。
此外,光吸收构件15可以通过将第一光吸收构件13a’与第二光吸收构件13b’进行贴合,并且将第一光吸收构件13a’和第二光吸收构件13b’中的任一方与作为基体的λ/4相位差层25进行贴合来制作。
而且,也可以不进行拉伸,在作为基体的λ/4相位差层25上形成水平取向膜,为了控制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和液晶性单体的取向,也可以对上述水平取向膜另外进行取向处理,将包含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透明树脂4’的前驱体和液晶性单体的涂布液涂布在上述基体上并进行固化,使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在一个轴向上取向,并在其上涂布包含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透明树脂4’的前驱体和液晶性单体的涂布液并进行固化,使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与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平行地取向。另外,根据需要,也可以在将包含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透明树脂4’的前驱体和液晶性单体的涂布液涂布并固化后,将水平取向膜涂布并进行取向处理后,将包含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透明树脂4’的前驱体和液晶性单体的涂布液涂布并固化。作为取向处理方法,能够使用摩擦、偏振光UV照射等,但不限定于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的(a)所示,对于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相对于图4的(a)的上方向(观看者V侧方向)即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HL的倾斜角度α1·α2为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的情况,考虑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其他表现,将第一二向色性色素2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3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表现为与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与第一电极6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较小夹角的角度)为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10,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d与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d中,光吸收构件1配置在密封层(第一密封层)11与密封层(第二密封层)16之间,其它方面如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为了便于说明,对与在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的附图所示的构件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10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d的概略构成的图。
如图10所示,在显示装置20d中,光吸收构件1配置在密封层(第一密封层)11与密封层(第二密封层)16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光吸收构件1为一例进行举例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光吸收构件13、光吸收构件14或光吸收构件15也可以配置在密封层(第一密封层)11与密封层(第二密封层)16之间。
密封层11及密封层16具有透光性,也可以由透光性无机膜、透光性有机膜或透光性无机膜与透光性有机膜的层叠膜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透光性无机膜形成了密封层11及密封层16,但不限于此。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保护光吸收构件1免受因水分、氧等引起的劣化。
另外,虽未图示,但密封层(第二密封层)16也可以形成为,在显示装置20d的显示区域的外侧的边框区域中,与光吸收构件1的端部接触并且与密封层(第一密封层)11的表面接触。即,密封层16形成为覆盖形成在密封层11上的光吸收构件1。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11,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e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e中,使用了在粘接材料层12中混合了第一纳米粒子18及第二纳米粒子19的粘接材料层12a,其它方面如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为了便于说明,对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图所示的构件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11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e的概略构成的图。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e中,使用了在粘接材料层12中混合了第一纳米粒子18及第二纳米粒子19的粘接材料层12a。
第一纳米粒子18在第一发光峰值波长(λB=445nm)和第二发光峰值波长(λG=540nm)之间具有吸收峰值波长(λ1=490nm),第二纳米粒子19在第二发光峰值波长(λG=540nm)和第三发光峰值波长(λR=640nm)之间具有吸收峰值波长(λ2=585nm)。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粘接材料层12中混合了第一纳米粒子18及第二纳米粒子19的双方的情况为一例进行了举例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粘接材料层12中只混合第一纳米粒子18及第二纳米粒子19中的一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粘接材料层12中混合了第一纳米粒子18及第二纳米粒子19的情况为一例进行了举例说明,但并不限于此,第一纳米粒子18及第二纳米粒子19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被包含于比包含蓝色发光层5BH的第一发光元件、包含绿色发光层5GH的第二发光元件和包含红色发光层5RH的第三发光元件更靠上层(观看者侧)的至少一个层、即密封层11、粘接剂层12a和光吸收构件1的至少一个层中。
此外,作为第一纳米粒子18及第二纳米粒子19的一个例子,能够列举银纳米粒子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由于第一纳米粒子18及第二纳米粒子19为纳米尺寸,所以包含第一纳米粒子18及第二纳米粒子19中的至少一方的显示装置20e不会散射外部光。另外,由于吸收不需要的外部光,并且发光的光的利用效率未降低,所以即使在外部光的照射下也能够实现更高的对比度。
〔总结〕
〔方面1〕
一种显示装置包含:
基板;
第一发光元件,其具备第一发光层,所述第一发光层具有第一发光峰值波长;
第二发光元件,其具备第二发光层,所述第二发光层具有比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长的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以及
第三发光元件,其具备第三发光层,所述第三发光层具有比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长的第三发光峰值波长,
在所述显示装置中,
在所述基板上自所述基板侧起依次具备形成多个有源元件的有源元件层、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光吸收构件,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各自包含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属于所述第一发光层、所述第二发光层和所述第三发光层中的任一中的发光层,
所述光吸收构件至少包含第一二向色性色素以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
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吸收峰值波长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之间,
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吸收峰值波长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三发光峰值波长之间,
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以及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与所述第一电极的法线方向形成的角度在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
〔方面2〕
在方面1记载的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以及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垂直于所述发光层的法线方向。
〔方面3〕
在方面1或2记载的显示装置中,在从所述发光层的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以及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是随机的。
〔方面4〕
在方面1或2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
所述光吸收构件还具备λ/4相位差层,
所述λ/4相位差层配置于更靠近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一侧,
从所述发光层的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以及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相对于所述λ/4相位差层的光轴朝向45度配置。
〔方面5〕
在方面1至4中的任一个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
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之差大于从所述第一发光层出射的光的光谱的半值全宽与从所述第二发光层出射的光的光谱的半值全宽的平均值,
所述第三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之差大于从所述第二发光层出射的光的光谱的半值全宽与从所述第三发光层出射的光的光谱的半值全宽的平均值。
〔方面6〕
在方面1至5中的任一个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吸收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吸收峰值波长之差大于从所述第二发光层出射的光的光谱的半值全宽。
〔方面7〕
在方面1至6中的任一个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之差为50nm以上,所述第三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之差为50nm以上。
〔方面8〕
在方面1至7中的任一个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
所述光吸收构件由第一光吸收构件和第二光吸收构件构成,
所述第一光吸收构件包含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
所述第二光吸收构件包含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
〔方面9〕
在方面1至8中的任一个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在所述光吸收构件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之间具有第一密封层。
〔方面10〕
在方面1至9中的任一个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对于所述光吸收构件而言,在具有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一侧的相反侧具有第二密封层。
〔方面11〕
在方面1至8中的任一个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
在所述光吸收构件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之间具有第一密封层,
对于所述光吸收构件而言,在具有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一侧的相反侧具有第二密封层,所述第一密封层和所述第二密封层是无机膜,
在边框区域中,所述第二密封层与所述光吸收构件的端部接触,并与所述第一密封层的表面接触。
〔方面12〕
在方面1至11中的任一个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第一纳米粒子和第二纳米粒子中的至少一方被包含于比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更靠近观看者侧的至少一个层中,所述第一纳米粒子在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之间具有吸收峰值波长,所述第二纳米粒子在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三发光峰值波长之间具有吸收峰值波长。
〔方面13〕
在方面12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比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更靠近观看者侧的至少一个层是所述光吸收构件、或是设置在所述光吸收构件中的具有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一侧上的粘接材料层。
〔方面14〕
在方面1至13中的任一个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用于吸收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的短波长的一侧的光的第一吸收剂被包含于比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更靠近观看者侧的至少一个层中。
〔方面15〕
在方面14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比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更靠近观看者侧的至少一个层是所述光吸收构件、或是设置在所述光吸收构件中的具有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一侧上的粘接材料层。
〔方面16〕
在方面1至15中的任一个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用于吸收所述第三发光峰值波长的长波长的一侧的光的第二吸收剂被包含于比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更靠近观看者侧的至少一个层中。
〔方面17〕
在方面16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比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更靠近观看者侧的至少一个层是所述光吸收构件、或是设置在所述光吸收构件中的具有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一侧上的粘接材料层。
〔方面18〕
在方面1至17中的任一个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所述光吸收构件中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面是具有防反射、防污、防损伤以及防止带电中的任意特性的面。
〔方面19〕
在方面1至18中的任一个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发光层、所述第二发光层和所述第三发光层是包含量子点的发光层。
〔方面20〕
一种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显示装置出射包含如下波长的光:第一发光峰值波长、比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长的第二发光峰值波长、比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长的第三发光峰值波长,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形成发光层的工序,所述发光层由第一发光层、第二发光层和第三发光层所形成,所述第一发光层出射含有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的光,所述第二发光层出射含有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的光,所述第三发光层出射含有所述第三发光峰值波长的光;以及
形成光吸收构件的工序,所述光吸收构件含有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第二二向色性色素和树脂,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在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之间具有吸收峰值波长,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在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三发光峰值波长之间具有吸收峰值波长。
〔方面21〕
一种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显示装置出射包含如下波长的光:第一发光峰值波长、比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长的第二发光峰值波长、比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长的第三发光峰值波长,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形成发光层的工序,所述发光层由第一发光层、第二发光层和第三发光层所形成,所述第一发光层出射含有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的光,所述第二发光层出射含有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的光,所述第三发光层出射含有所述第三发光峰值波长的光;
形成第一光吸收构件的工序,所述第一光吸收构件包含第一二向色性色素和第一树脂,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在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之间具有吸收峰值波长;以及
形成第二光吸收构件的工序,所述第二光吸收构件包含第二二向色性色素和第二树脂,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在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三发光峰值波长之间具有吸收峰值波长。
〔方面22〕
在方面20中记载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在形成所述光吸收构件的工序中,将涂布液涂布并固化在基体上,所述涂布液包含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和所述树脂的前驱体。
〔方面23〕
在方面21中记载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在形成所述第一光吸收构件的工序中,将第一涂布液涂布并固化在第一基体上,所述第一涂布液包含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和所述第一树脂的前驱体,在形成所述第二光吸收构件的工序中,将第二涂布液涂布并固化在第二基体上,所述第二涂布液包含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和所述第二树脂的前驱体。
〔方面24〕
在方面22或23中记载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所述光吸收构件还包含液晶性单体。
〔方面25〕
在方面22至24中的任一个中记载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在将所述涂布液涂布并固化在所述基体上的工序之前,在所述基体上形成水平取向膜。
〔方面26〕
在方面24中记载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
在将所述涂布液涂布并固化在所述基体上的工序之前,在所述基体上形成水平取向膜,
在所述水平取向膜表面上进行表面处理,以使所述液晶性单体按单轴方向排列。
〔方面27〕
在方面22中记载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
所述基体是光透射性基材,
在形成所述光吸收构件的工序中,
在将混合有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和所述树脂的前驱体的涂布液涂布并固化在所述光透射性基材上的工序之后,将所述光透射性基材和被固化在所述光透射性基材上的涂布液拉伸,以使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和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按单一方向取向。
〔方面28〕
在方面23中记载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
在将所述第一涂布液涂布并固化在所述第一基体上的工序以及将所述第二涂布液涂布并固化在所述第二基体上的工序之后,拉伸被固化的所述第一涂布液和所述第二涂布液,并且,形成所述第一光吸收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光吸收构件,使得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和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按单一方向取向。
〔方面29〕
在方面23中记载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
所述第一基体是第一光透射性基材,
所述第二基体是第二光透射性基材,
在将所述第一涂布液涂布并固化在所述第一光透射性基材上的工序之后,将所述第一光透射性基材和被固化在所述第一光透射性基材上的所述第一涂布液拉伸,并且,形成所述第一光吸收构件,使得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按单一方向取向,在将所述第二涂布液涂布并固化在所述第二光透射性基材上的工序之后,将所述第二光透射性基材和被固化在所述第二光透射性基材上的所述第二涂布液拉伸,并且,形成所述第二光吸收构件,使得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按所述单一方向取向。
〔方面30〕
在方面20中记载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
形成所述光吸收构件的工序包含:
拉伸所述树脂的工序,使得后续浸染的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以及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按单一方向取向;
使被拉伸的所述树脂浸染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以及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工序;以及
使浸染有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以及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所述树脂贴合于作为光透射性基材的基体的工序。
〔方面31〕
在方面21中记载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
形成所述第一光吸收构件的工序以及形成所述第二光吸收构件的工序包含:
拉伸所述第一树脂的工序,使得后续浸染的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按单一方向取向;
使被拉伸的所述第一树脂浸染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工序;
拉伸所述第二树脂的工序,使得后续浸染的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按所述单一方向取向;
使被拉伸的所述第二树脂浸染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工序;
使浸染有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所述第一树脂与浸染有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所述第二树脂贴合的工序;以及
使浸染有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所述第一树脂以及浸染有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所述第二树脂中的任一方贴合于作为光透射性基材的基体的工序。
〔附加说明〕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中进行各种变更,将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适当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而且,能够通过组合各实施方式分别公开的技术方法来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工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附图标记说明
1、13、14、15、 光吸收构件
1’ 被拉伸的光吸收构件
1P 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吸收波长
1P’ 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吸收波长
2 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
3 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
4 包含液晶性单体的透明树脂(树脂、第一树脂、第二树脂)
4‘ 透明树脂(树脂、第一树脂、第二树脂)
5 发光层
5H 发光面
5B 从第一发光层出射的光
5G 从第二发光层出射的光
5R 从第三发光层出射的光
5BH 第一发光层
5GH 第二发光层
5RH 第三发光层
5B’ 来自穿过光吸收构件后的第一发光层的光
5G’ 来自穿过光吸收构件后的第二发光层的光
5R’ 来自穿过光吸收构件后的第三发光层的光
6 第一电极
7 堤
8 空穴传输层
9 电子传输层
10 第二电极
11 密封层(第一密封层)
12 粘接材料层
12a 包含第一纳米粒子以及第二纳米粒子的粘接材料层
13a 第一光吸收构件
13b 第二光吸收构件
13a’ 被拉伸的第一光吸收构件
13b’ 被拉伸的第二光吸收构件
16 密封层(第二密封层)
18 第一纳米粒子
19 第二纳米粒子
20、20a、20b、20c、20d、20e 显示装置
21 有源矩阵基板
25 λ/4相位差层
33 基板
34 树脂层
35 阻挡层
36 半导体层
37、38、39 无机绝缘膜
40 平坦化膜
GE 栅极电极层
CE 电容电极层
SH 源极·漏极电极层
LT 外部光
LT’ 穿过光吸收构件后的外部光
LT” 两次穿过光吸收构件后的外部光
HL 第一电极的法线方向
α1·α2 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的倾斜角度
V 观看者
Claims (31)
1.一种显示装置,其包含:
基板;
第一发光元件,其具备第一发光层,所述第一发光层具有第一发光峰值波长;
第二发光元件,其具备第二发光层,所述第二发光层具有比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长的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以及
第三发光元件,其具备第三发光层,所述第三发光层具有比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长的第三发光峰值波长,
所述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板上自所述基板侧起依次具备形成多个有源元件的有源元件层、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光吸收构件,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各自包含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属于所述第一发光层、所述第二发光层、所述第三发光层中的任一中的发光层,
所述光吸收构件至少包含第一二向色性色素以及第二二向色性色素,
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吸收峰值波长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之间,
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吸收峰值波长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三发光峰值波长之间,
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以及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与所述第一电极的法线方向形成的角度在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以及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垂直于所述发光层的法线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发光层的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以及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是随机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吸收构件还具备λ/4相位差层,
所述λ/4相位差层配置于更靠近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一侧,
从所述发光层的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以及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相对于所述λ/4相位差层的光轴朝向45度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之差大于从所述第一发光层出射的光的光谱的半值全宽与从所述第二发光层出射的光的光谱的半值全宽的平均值,
所述第三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之差大于从所述第二发光层出射的光的光谱的半值全宽与从所述第三发光层出射的光的光谱的半值全宽的平均值。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吸收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吸收峰值波长之差大于从所述第二发光层出射的光的光谱的半值全宽。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之差为50nm以上,所述第三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之差为50nm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吸收构件由第一光吸收构件和第二光吸收构件构成,
所述第一光吸收构件包含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
所述第二光吸收构件包含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光吸收构件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之间具有第一密封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光吸收构件而言,在具有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一侧的相反侧具有第二密封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光吸收构件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之间具有第一密封层,
对于所述光吸收构件而言,在具有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一侧的相反侧具有第二密封层,
所述第一密封层和所述第二密封层是无机膜,
在边框区域中,所述第二密封层与所述光吸收构件的端部接触,并与所述第一密封层的表面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纳米粒子和第二纳米粒子中的至少一方被包含于比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更靠近观看者侧的至少一个层中,
所述第一纳米粒子在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之间具有吸收峰值波长,所述第二纳米粒子在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三发光峰值波长之间具有吸收峰值波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比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更靠近观看者侧的至少一个层是所述光吸收构件、或是设置在所述光吸收构件中的具有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一侧上的粘接材料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用于吸收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的短波长的一侧的光的第一吸收剂被包含于比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更靠近观看者侧的至少一个层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比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更靠近观看者侧的至少一个层是所述光吸收构件、或是设置在所述光吸收构件中的具有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一侧上的粘接材料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用于吸收所述第三发光峰值波长的长波长的一侧的光的第二吸收剂被包含于比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更靠近观看者侧的至少一个层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比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更靠近观看者侧的至少一个层是所述光吸收构件、或是设置在所述光吸收构件中的具有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一侧上的粘接材料层。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吸收构件中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面是具有防反射、防污、防损伤以及防止带电中的任意特性的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光层、所述第二发光层和所述第三发光层是包含量子点的发光层。
20.一种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显示装置出射包含如下波长的光:第一发光峰值波长、比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长的第二发光峰值波长、比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长的第三发光峰值波长,所述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形成发光层的工序,所述发光层由第一发光层、第二发光层和第三发光层所形成,所述第一发光层出射含有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的光,所述第二发光层出射含有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的光,所述第三发光层出射含有所述第三发光峰值波长的光;以及
形成光吸收构件的工序,所述光吸收构件含有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第二二向色性色素和树脂,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在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之间具有吸收峰值波长,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在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三发光峰值波长之间具有吸收峰值波长。
21.一种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显示装置出射包含如下波长的光:包含第一发光峰值波长、比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长的第二发光峰值波长、比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长的第三发光峰值波长,所述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形成发光层的工序,所述发光层由第一发光层、第二发光层和第三发光层所形成,所述第一发光层出射含有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的光,所述第二发光层出射含有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的光,所述第三发光层出射含有所述第三发光峰值波长的光;
形成第一光吸收构件的工序,所述第一光吸收构件包含第一二向色性色素和第一树脂,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在所述第一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之间具有吸收峰值波长;以及
形成第二光吸收构件的工序,所述第二光吸收构件包含第二二向色性色素和第二树脂,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在所述第二发光峰值波长与所述第三发光峰值波长之间具有吸收峰值波长。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所述光吸收构件的工序中,将涂布液涂布并固化在基体上,所述涂布液包含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和所述树脂的前驱体。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所述第一光吸收构件的工序中,将第一涂布液涂布并固化在第一基体上,所述第一涂布液涂包含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和所述第一树脂的前驱体,
在形成所述第二光吸收构件的工序中,将第二涂布液涂布并固化在第二基体上,所述第二涂布液包含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和所述第二树脂的前驱体。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吸收构件还包含液晶性单体。
25.根据权利要求22至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涂布液涂布并固化在所述基体上的工序之前,在所述基体上形成水平取向膜。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涂布液涂布并固化在所述基体上的工序之前,在所述基体上形成水平取向膜,
在所述水平取向膜表面上进行表面处理,以使所述液晶性单体按单轴方向排列。
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是光透射性基材,
在形成所述光吸收构件的工序中,
在将混合有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和所述树脂的前驱体的涂布液涂布并固化在所述光透射性基材上的工序之后,将所述光透射性基材和被固化在所述光透射性基材上的涂布液拉伸,以使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和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按单一方向取向。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涂布液涂布并固化在所述第一基体上的工序以及将所述第二涂布液涂布并固化在所述第二基体上的工序之后,
拉伸被固化的所述第一涂布液和所述第二涂布液,并且,形成所述第一光吸收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光吸收构件,使得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和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按单一方向取向。
29.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体是第一光透射性基材,
所述第二基体是第二光透射性基材,
在将所述第一涂布液涂布并固化在所述第一光透射性基材上的工序之后,将所述第一光透射性基材和被固化在所述第一光透射性基材上的所述第一涂布液拉伸,并且,形成所述第一光吸收构件,使得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按单一方向取向,
在将所述第二涂布液涂布并固化在所述第二光透射性基材上的工序之后,将所述第二光透射性基材和被固化在所述第二光透射性基材上的所述第二涂布液拉伸,并且,形成所述第二光吸收构件,使得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按所述单一方向取向。
30.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光吸收构件的工序包含:
拉伸所述树脂的工序,使得后续浸染的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以及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按单一方向取向;
使被拉伸的所述树脂浸染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以及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工序;以及
使浸染有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以及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所述树脂贴合于作为光透射性基材的基体的工序。
31.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第一光吸收构件的工序以及形成所述第二光吸收构件的工序包含:
拉伸所述第一树脂的工序,使得后续浸染的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按单一方向取向;
使被拉伸的所述第一树脂浸染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工序;
拉伸所述第二树脂的工序,使得后续浸染的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分子的吸收轴方向按所述单一方向取向;
使被拉伸的所述第二树脂浸染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工序;
使浸染有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所述第一树脂与浸染有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所述第二树脂贴合的工序;以及
使浸染有所述第一二向色性色素的所述第一树脂以及浸染有所述第二二向色性色素的所述第二树脂中的任一方贴合于作为光透射性基材的基体的工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8/048352 WO2020136849A1 (ja) | 2018-12-27 | 2018-12-27 |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196875A true CN113196875A (zh) | 2021-07-30 |
CN113196875B CN113196875B (zh) | 2024-06-11 |
Family
ID=71122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100334.2A Active CN113196875B (zh) | 2018-12-27 | 2018-12-27 |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29105B2 (zh) |
CN (1) | CN113196875B (zh) |
WO (1) | WO202013684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220081407A (ko) * | 2020-12-08 | 2022-06-16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KR20220108287A (ko) * | 2021-01-26 | 2022-08-03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KR20220129139A (ko) * | 2021-03-15 | 2022-09-23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227273A (ja) * | 2006-02-27 | 2007-09-06 | Hitachi Displays Ltd | カラー有機el表示装置。 |
JP2009245870A (ja) * | 2008-03-31 | 2009-10-22 | Toshiba Mobile Display Co Ltd | 有機el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2084720A (zh) * | 2008-07-11 | 2011-06-01 | 佳能株式会社 |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
CN102224613A (zh) * | 2009-01-07 | 2011-10-19 | 夏普株式会社 |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JP2015216040A (ja) * | 2014-05-12 | 2015-12-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有機発光素子 |
JP2016143658A (ja) * | 2015-02-05 | 2016-08-0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発光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
US20170141345A1 (en) * | 2015-11-17 | 2017-05-18 | Lg Display Co., Ltd.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
US20180210253A1 (en) * | 2017-01-23 | 2018-07-26 |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Device and operation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WO2018186503A1 (ja) * | 2017-04-07 | 2018-10-11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異方性光吸収膜および積層体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25405A (en) * | 1976-11-05 | 1978-11-14 | Corning Glass Works | Colored, dichroic, birefringent glass articles produced by optical alteration of additively-colored glasses containing silver and silver halides |
US6700692B2 (en) * | 1997-04-02 | 2004-03-02 | Gentex Corporation | Electrochromic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incorporating a display/signal light |
US20040201793A1 (en) * | 2003-04-08 | 2004-10-14 | Organic Lighting Technologies Llc | Automatic background color change of a monochrom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EP1660937A2 (en) * | 2003-08-04 | 2006-05-31 | Genoa Color Technologies Ltd. | Multi-primary color display |
US8189141B2 (en) * | 2006-06-02 | 2012-05-29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Semiconductor device |
GB2478287A (en) * | 2010-03-01 | 2011-09-07 | Merck Patent Gmbh | Electro-optical switching element and electro-optical display |
KR101919646B1 (ko) * | 2011-10-07 | 2018-11-16 | 노쓰 캐롤라이나 스테이트 유니버시티 | 광대역 편광 변환을 위한 멀티 트위스트 지연기 및 관련 제조 방법 |
KR20130128913A (ko) * | 2012-05-18 | 2013-11-27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
US9116370B2 (en) * | 2013-02-12 | 2015-08-25 | Alphamicron Incorporated | Liquid crystal light variable device |
US10175831B2 (en) * | 2013-05-16 | 2019-01-08 | Zeon Corporation | Display device with a capacitive touch panel |
WO2014196414A2 (ja) | 2013-06-03 | 2014-12-11 | 日本化薬株式会社 | 青色発光素子を有する表示装置用偏光素子又は偏光板 |
JP2015102811A (ja) * | 2013-11-27 | 2015-06-04 |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 光学フィルム、発光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
JP2016004721A (ja) * | 2014-06-18 | 2016-01-1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発光素子 |
JP6359421B2 (ja) * | 2014-10-23 | 2018-07-18 | Jxtgエネルギー株式会社 | 積層偏光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
KR101746722B1 (ko) | 2016-01-20 | 2017-06-13 | 에스케이씨하스디스플레이필름(유) | 양자점 시트 및 색순도 향상 필름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
KR20170097250A (ko) * | 2016-02-17 | 2017-08-28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KR102643464B1 (ko) * | 2016-02-22 | 2024-03-0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컬러 편광 필름, 반사방지 필름 및 표시 장치 |
KR102389264B1 (ko) * | 2016-09-02 | 2022-04-22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
US10955702B2 (en) * | 2017-01-20 | 2021-03-23 | Suzhou Xingshuo Nanotech Co., Ltd. | Photoluminescent nanocrystals based col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for switchable two dimensional/three dimensional displays with wider color gamut and high energy efficiency |
WO2018180938A1 (ja) * | 2017-03-30 | 2018-10-0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2019047056A (ja) * | 2017-09-06 | 2019-03-22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KR20210019511A (ko) * | 2018-06-11 | 2021-02-22 | 메르크 파텐트 게엠베하 | 액정 매질 |
US11392006B2 (en) * | 2018-09-04 | 2022-07-19 | Lg Chem, Ltd. | Transmittance-variable device |
US20210299879A1 (en) * | 2018-10-27 | 2021-09-30 | Gilbert Pinter | Machine vision systems, illumination sources for use in machine vision systems, and components for use in the illumination sources |
US11442218B2 (en) * | 2019-02-15 | 2022-09-13 | Intematix Corporation | Col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and display backlights |
CN110297344B (zh) * | 2019-05-31 | 2022-03-29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2018
- 2018-12-27 WO PCT/JP2018/048352 patent/WO202013684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12-27 CN CN201880100334.2A patent/CN113196875B/zh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12-23 US US16/724,547 patent/US11329105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227273A (ja) * | 2006-02-27 | 2007-09-06 | Hitachi Displays Ltd | カラー有機el表示装置。 |
JP2009245870A (ja) * | 2008-03-31 | 2009-10-22 | Toshiba Mobile Display Co Ltd | 有機el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2084720A (zh) * | 2008-07-11 | 2011-06-01 | 佳能株式会社 |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
CN102224613A (zh) * | 2009-01-07 | 2011-10-19 | 夏普株式会社 |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JP2015216040A (ja) * | 2014-05-12 | 2015-12-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有機発光素子 |
JP2016143658A (ja) * | 2015-02-05 | 2016-08-0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発光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
US20170141345A1 (en) * | 2015-11-17 | 2017-05-18 | Lg Display Co., Ltd.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
US20180210253A1 (en) * | 2017-01-23 | 2018-07-26 |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Device and operation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WO2018186503A1 (ja) * | 2017-04-07 | 2018-10-11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異方性光吸収膜および積層体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00212122A1 (en) | 2020-07-02 |
WO2020136849A1 (ja) | 2020-07-02 |
US11329105B2 (en) | 2022-05-10 |
CN113196875B (zh) | 2024-06-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588740B2 (ja) | 有機発光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
KR101913704B1 (ko) | 평판 표시 장치,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평판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 |
US9164353B2 (en) | Quantum rod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 |
US9444076B2 (en) |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polarizing layer | |
KR101773087B1 (ko) | 블랙 매트릭스 함유 nd 필름을 구비한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 |
US10782553B2 (en) |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TWI596748B (zh) | 顯示裝置 | |
US8895955B2 (en) |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oxide diode | |
US8120241B2 (en) |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white light source and a dichroic layer | |
CN113196875B (zh) |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 |
KR101874396B1 (ko) | 퀀텀 로드 발광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
KR102237107B1 (ko) |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 |
KR20180039784A (ko) | 퀀텀 로드 패널 및 퀀텀 로드 표시장치 | |
WO2023028788A1 (zh) |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
KR102450191B1 (ko) |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 |
KR20140022634A (ko) | 퀀텀 로드 발광 표시장치 | |
KR102459216B1 (ko) |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
US20220209202A1 (en) | Display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Optical Film | |
US20220190058A1 (en) | Display apparatus | |
CN112909201B (zh) |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
KR102081104B1 (ko) | 편광판 및 이를 구비한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소자 | |
KR20160066400A (ko) | 컬러편광판 및 이를 구비한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소자 | |
KR20210076625A (ko) | 태양전지를 구비하는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 디스플레이 | |
KR20190056043A (ko) |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 |
KR20170079520A (ko) |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 표시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