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90102A - 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90102A
CN113190102A CN202010036826.9A CN202010036826A CN113190102A CN 113190102 A CN113190102 A CN 113190102A CN 202010036826 A CN202010036826 A CN 202010036826A CN 113190102 A CN113190102 A CN 1131901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zoelectric motor
touch
limiting structure
feedback module
touch p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3682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艳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Oumaisi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Oumaisi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Oumaisi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Oumaisi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3682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90102A/zh
Publication of CN1131901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90102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6Input arrangements with force or tactile feedback as computer generated output to the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包括支撑板、连接件、压电马达、第一限位结构以及触摸板,其中:压电马达通过连接件固定于支撑板,连接件沿压电马达和支撑板的层叠方向具有设定厚度,且沿压电马达和支撑板的层叠方向连接件在支撑板上的投影轮廓位于压电马达在支撑板上的投影轮廓内;第一限位结构设置在压电马达远离支撑板的一侧,且沿压电马达和第一限位结构的层叠方向第一限位结构在压电马达上的投影轮廓环绕连接件在压电马达上的投影轮廓设置;触摸板架设于第一限位结构远离压电马达的一侧;多点直接推动触摸板动作,使得触摸板的振动幅度和强度较大、振动均匀性较好,同时能够阻碍触摸板向下变形,避免出现明显的下移感。

Description

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笔记本电脑、手机、车载设备等需要触控反馈和压力感知的触控装置,为了实现触控反馈和压力感知的效果,在触控装置中设有触控反馈模组,触控反馈模组正在朝着一体式和无机械按键的方向发展。传统的触控反馈大多采用线性马达技术,压力感知大多采用应变片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发现,压电材料具有同时提供触控反馈和压力感知的功能,因此,将压电材料应用于触控反馈模组中,能够获得较好的触控反馈和压力感知的效果。但是,触控反馈模组主要采用若干个压电马达间接单点驱动触摸板,无法达到良好振动效果,并且在按压时容易造成触摸板出现明显的下移感,用户体验较差。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触控反馈模组的振动效果不好并且在按压时容易造成触摸板出现明显的下移感的问题,提供一种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一种触控反馈模组,包括支撑板、连接件、压电马达、第一限位结构以及触摸板,其中:
所述压电马达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支撑板,所述连接件沿所述压电马达和支撑板的层叠方向具有设定厚度,且沿所述压电马达和所述支撑板的层叠方向,所述连接件在所述支撑板上的投影轮廓位于所述压电马达在所述支撑板上的投影轮廓内;
所述第一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压电马达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侧,且沿所述压电马达和所述第一限位结构的层叠方向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在所述压电马达上的投影轮廓环绕所述连接件在所述压电马达上的投影轮廓设置;
所述触摸板架设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远离所述压电马达的一侧。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由于连接件沿支撑板和压电马达的层叠方向在支撑板上的投影轮廓位于压电马达在支撑板上的投影轮廓内,第一限位结构沿压电马达和第一限位结构的层叠方向在压电马达上的投影轮廓环绕连接件在压电马达上的投影轮廓,使得第一限位结构受到向下的力时能够带动压电马达运动,或是,压电马达在振动时能够带动第一限位结构随之振动,当外力按压触摸板时,通过第一限位结构将力传递给压电马达,带动压电马达弯曲变形并通过正压电效应产生电压输出,以感知压力,并且此时压电马达接收电压信号,通过逆压电效应产生力的作用产生弯曲变形,带动第一限位结构随之振动,从而将振动传递给触摸板。由于压电马达与支撑板之间无连接,并且通过单个压电马达带动第一限位结构多点直接推动触摸板动作,使得触摸板的振动幅度和强度较大、振动均匀性较好,同时第一限位结构能够阻碍触摸板向下变形,减小触摸板向下振动的幅度,避免触摸板出现明显的下移感,提高用户体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为刚性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压电马达和所述触摸板通过弹性胶粘结。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通过将第一限位结构为刚性结构,并限定触摸板和压电马达分别与第一限位结构通过弹性胶固定连接,以使得压电马达及触摸板能够较为自由地整体上下振动,从而使得触摸板的振动幅度和强度较大、振动均匀性较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为弹性结构,且硬度小于80A。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通过将第一限位结构设置为弹性结构,并限定弹性结构的硬度小于80A,以使得压电马达及触摸板能够较为自由地整体上下振动,从而实现第一限位结构的缓冲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还包括弹性块,所述弹性块设置于所述支撑板靠近所述触摸板的一侧;沿所述压电马达和所述支撑板的层叠方向,。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通过设置弹性块,以进一步连接触摸板和支撑板,提高触控反馈模组的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固定于所述触摸板朝向压电马达的表面,且与所述压电马达间隔设置。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通过将第一限位结构设置在触摸板上,并限定第一限位结构与压电马达间隔设置,以使得压电马达与触摸板和支撑板之间没有相互连接,进而使得压电马达及触摸板能够自由地整体上下振动,从而使得触摸板的振动幅度和强度较大、振动均匀性较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固定于所述压电马达远离所述支撑板的表面,且与所述触摸板间隔设置。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通过将第一限位结构设置在压电马达上,并限定第一限位结构与触摸板间隔设置,以使得压电马达与触摸板和支撑板之间没有相互连接,进而使得压电马达及触摸板能够自由地整体上下振动,从而使得触摸板的振动幅度和强度较大、振动均匀性较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至少两个限位块,所述压电马达具有靠近所述触摸板的第一表面,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压电马达的中间区域,至少两个所述限位块关于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中心线构成对称结构。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通过将第一限位结构设置限位块,以使得第一限位结构关于压电马达对称,提高触控反馈的均匀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压电马达朝向所述支撑板一侧的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为弹性结构,且沿所述压电马达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的层叠方向,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在所述压电马达上的投影轮廓环绕设置于所述连接件在所述压电马达上的投影轮廓的外部。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通过在压电马达朝向支撑板一侧的第二限位结构,并限定第二限位结构为弹性结构,能够阻碍压电马达向下变形,减小压电马达向下振动的幅度,避免触摸板出现明显的下移感,提高用户体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压电马达朝向所述支撑板的表面,且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间隔,或,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板朝向所述压电马达的表面,且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电马达间隔。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通过将第二限位结构固定在压电马达或是支撑板上,以保证压电马达能够较为自由地上下振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电马达沿平行于所述支撑板板面的横截面形状为长方形或十字形,当然,并不局限于上此,还可以为其它结构形式,如圆板状。
一种触控装置,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
上述触控装置,由于触控反馈模组中压电马达与支撑板之间无连接,并且通过单个压电马达带动第一限位结构多点直接推动触摸板动作,使得触摸板的振动幅度和强度较大、振动均匀性较好,同时第一限位结构能够阻碍触摸板向下变形,减小触摸板向下振动的幅度,避免触摸板出现明显的下移感,提高用户体验,因此,具有上述触控反馈模组的触控装置的用户体验较好,产品美观,使用寿命较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的振动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的振动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的振动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压电马达和连接件在触摸板上的投影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另实施例中压电马达和连接件在触摸板上的投影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再实施例中压电马达和连接件在触摸板上的投影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的振动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的振动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的振动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的振动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的振动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的振动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触控反馈模组 110、支撑板 120、压电马达
130、第一限位结构 140、触摸板 150、连接件
160、第二限位结构 170、弹性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图2、图3以及图4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反馈模组100,该触控反馈模组100包括支撑板110、压电马达120、第一限位结构130,触摸板140以及连接件150,其中:一并参考图5、图6以及图7,压电马达120通过连接件150固定于支撑板110,该连接件150沿压电马达120和支撑板110的层叠方向具有设定厚度,并且沿连压电马达120和支撑板110的层叠方向,该连接件150在支撑板110上的投影轮廓位于压电马达120在支撑板110上的投影轮廓内部,以保证压电马达120能够不受影响地相对支撑板110产生振动,通常是连接件150的投影轮廓远小于压电马达120的投影轮廓;第一限位结构130设置在压电马达120远离支撑板110的一侧,并且沿第一限位结构130和压电马达120的层叠方向,该第一限位结构130在压电马达120上的投影轮廓环绕连接件150在压电马达120上的投影轮廓设置,此时,该第一限位结构130在压电马达120上的投影轮廓的一部分位于连接件150在压电马达120上的投影轮廓的外部,以使得仅有部分第一限位结构130在压电马达120上的投影轮廓与连接件150在压电马达120上的投影轮廓相交叠,或是,该第一限位结构130在压电马达120上的投影轮廓全部位于连接件150在压电马达120上的投影轮廓的外部,以使得第一限位结构130在压电马达120上的投影轮廓与连接件150在压电马达120上的投影轮廓完全错开,从而保证第一限位结构与压电马达120能够不受影响地相对支撑板110产生振动;触摸板140架设于第一限位结构130远离压电马达120的一侧。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0,由于沿压电马达120和支撑板110的层叠方向,连接件150在支撑板110上的投影轮廓位于压电马达120在支撑板110上的投影轮廓内部,第一限位结构130沿第一限位结构130和压电马达120的层叠方向在压电马达120上的投影轮廓环绕连接件150在压电马达120上的投影轮廓,使得第一限位结构130受到向下的力时能够带动压电马达120运动,或是,压电马达120在振动时能够带动第一限位结构130随之振动,当外力按压触摸板140时,通过第一限位结构130将力传递给压电马达120,带动压电马达120弯曲变形并通过正压电效应产生电压输出,以感知压力,并且此时压电马达120接收电压信号,通过逆压电效应产生力的作用产生弯曲变形,带动第一限位结构130随之振动,从而将振动传递给触摸板140。由于压电马达120与支撑板110之间无连接,并且通过单个压电马达120带动第一限位结构130多点直接推动触摸板140动作,使得触摸板140的振动幅度和强度较大、振动均匀性较好,同时第一限位结构130能够阻碍触摸板140向下变形,减小触摸板140向下振动的幅度,避免触摸板140出现明显的下移感,提高用户体验,并且整体零部件较少,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作,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在压电马达120接收随时间变化的不同电压信号,通过逆压电效应产生力的作用产生弯曲变形,并且压电马达120的弯曲程度也随时间发生变化,从而使得触摸板140产生随时间变化的上下运动,这样便可以实现140不同的上下运动模式,即产生不同的按压触控反馈,提高用户体验。
为了保证压电马达120和触摸板140能够较为自由地整体上下振动,如图2所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一限位结构130为刚性结构,该第一限位结构130的两端分别与压电马达120和触摸板140朝向通过弹性胶粘接为一体。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0,通过将第一限位结构130固定设置在压电马达120和触摸板140相对的表面,第一限位结构130采用刚性材料,并限定触摸板140与第一限位结构130之间通过弹性胶粘接,压电马达120与第一限位结构130之间通过弹性胶粘接,这样既可以保证第一限位结构130具有良好的传递效果,而且第一限位结构130与压电马达120之间的弹性胶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消除压电马达120变形带来的影响,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样,通过在第一限位结构130和触摸板140之间设置弹性胶,以实现触摸板140与第一限位结构130之间弹性连接,这样既可以保证第一限位结构130具有良好的传递效果,而且第一限位结构130与触摸板140之间的弹性胶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消除触摸板140变形带来的影响,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且在外力F按压触摸板140时使得压电马达120及触摸板140能够较为自由地整体上下振动,从而使得触摸板140的振动幅度和强度较大、振动均匀性较好。
为了保证压电马达120和触摸板140能够较为自由地整体上下振动,如图2所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一限位结构130为弹性结构,并且第一限位结构130的硬度小于80A。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0,通过将第一限位结构130设置为弹性结构,并限定弹性结构的硬度小于80A,以实现压电马达120与第一限位结构130之间具有良好的弹性,触摸板140与第一限位结构130之间具有良好的弹性。在具体设置时,第一限位结构130主要用于传递力的作用,并限制触摸板140向下的位移,起到缓冲作用,可以采用泡棉、橡胶、塑料等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第一限位结构130可以采用硬度为30A-50A的EVA多孔板(ethylene-vinyl acetatecopolymer,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为了提高触控反馈模组100的可靠性,如图3以及图4所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触控反馈模组100还包括弹性块170,弹性块170设置于支撑板110靠近触摸板140的一侧,沿压电马达120和支撑板110的层叠方向,弹性块170位于压电马达120在上投影轮廓的外部。在外力F按压触摸板140时弹性块170弹性变形,此时压电马达120及触摸板140能够较为自由地整体上下振动。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0,通过将弹性块170位于压电马达120在上投影轮廓的外部以进一步连接触摸板140和支撑板110,并限定两个弹性块170对称设置在支撑板110的两侧,提高触控反馈模组100的可靠性。在具体设置时,弹性块170的数目可以为两个,两个弹性块170对称设置在支撑板110的两侧,弹性块170可以为条状结构,还可以为多个均匀布置的柱状弹性块170,也可以为环绕在支撑板110上的环状弹性体,当然,还可以为其它结构形式。
为了保证压电马达120和触摸板140能够自由地整体上下振动,如图3所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一限位结构130固定于触摸板140朝向压电马达120的表面,并且第一限位结构130与压电马达120间隔设置,以使得限位结构与压电马达12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该间距限制触摸板140相对于支撑板110的振动幅度,进而使得触摸板140的振动可控,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下移感,并且能够使得触摸板140在向下振动的过程中避免与其它结构件直接触碰而产生机械损伤,提高触摸板140的使用寿命。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0,通过将第一限位结构130设置在触摸板140朝向压电马达120的表面上,并限定第一限位结构130与压电马达120间隔设置,以使得压电马达120与触摸板140和支撑板110之间没有相互连接,进而在外力F按压触摸板140时使得压电马达120及触摸板140能够自由地整体上下振动,压电马达120及触摸板140的振动连续性较好,从而使得触摸板140的振动幅度和强度较大、振动均匀性较好。在具体设置时,第一限位结构130可以通过粘接或是机械连接方式固定于触摸板140朝向压电马达120的表面,例如双面胶、卡扣连接、凹凸配合连接等方式,而第一限位结构130与压电马达120之间具体的间距可以根据触摸板140向下振动的实际幅度进行设计。
为了保证压电马达120和触摸板140能够自由地整体上下振动,如图4所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一限位结构130固定于压电马达120远离支撑板110的表面,并且该第一限位结构130与触摸板140间隔设置,以使得限位结构与触摸板14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该间距限制触摸板140相对于支撑板110的振动幅度,进而使得触摸板140的振动可控,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下移感。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0,通过将第一限位结构130设置在压电马达120远离支撑板110的表面上,并限定第一限位结构130与触摸板140间隔设置,以使得压电马达120与触摸板140和支撑板110之间没有相互连接,进而在外力F按压触摸板140时使得压电马达120及触摸板140能够自由地整体上下振动,压电马达120及触摸板140的振动连续性较好,从而使得触摸板140的振动幅度和强度较大、振动均匀性较好。在具体设置时,第一限位结构130可以通过粘接或是机械连接方式固定于压电马达120远离支撑板110的表面,例如双面胶、卡扣连接、凹凸配合连接等方式,第一限位结构130与触摸板140之间具体的间距可以根据触摸板140向下振动的实际幅度进行设计。
为了进一步提高触控反馈的均匀性,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3以及图4所示,第一限位结构130包括至少两个限位块,压电马达120具有靠近触摸板140的第一表面,连接件150位于压电马达120的中间区域,至少两个限位块关于垂直于第一表面的中心线构成对称结构,在具体设置时,第一限位结构130可以包括两个限位块,这两个限位块设置于连接件150的两侧,并且这两个限位块关于垂直于第一表面的中心线构成对称结构,并且连接件150也可以关于垂直于第一表面的中心线构成对称结构。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0,通过将第一限位结构130设置成两个对称设置于压电马达120两侧的限位块,以使得第一限位结构130关于压电马达120对称,使得触摸板140能够产生均匀的沿触摸板140和压电马达120的层叠方向的位移,提高触控反馈的均匀性。在具体设置时,第一限位结构130并不局限于两个条状限位块,还可以为多个均匀布置的柱状限位块,从而多点推动触摸板140以进一步提高触控反馈的均匀性,当然,还可以为其它结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触控反馈的均匀性,该连接件150可以设置在压电马达120的中间区域,并且关于垂直于第一表面的中心线构成对称结构。
为了进一步限制压电马达120向下振动的幅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8-图15所示,触控反馈模组100还包括设置于压电马达120朝向支撑板110一侧的第二限位结构160,第二限位结构160为弹性结构,以起到缓冲作用,沿压电马达120和第二限位结构160的层叠方向第二限位结构160在压电马达120上的投影轮廓环绕设置于连接件150在压电马达120上的投影轮廓的外部,以保证第二限位结构160与压电马达120能够不受影响地相对支撑板110产生振动。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0,通过在压电马达120朝向支撑板110一侧的第二限位结构160,并限定第二限位结构160为弹性结构,在压电马达120向下振动时,第二限位结构160能够阻碍压电马达120向下变形,减小压电马达120向下振动的幅度,避免触摸板140出现明显的下移感,提高用户体验。在具体设置时,第二限位结构160采用弹性形变材料制备,该弹性形变的材料可以为硅胶、弹性聚氨酯、泡棉等,当然并不局限于上述材料,还可以为其他具有弹性形变特性的材料,如橡胶、塑料等具有弹性的材料,并且第二限位结构160和第一限位结构130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而第二限位结构160的具体材质根据触控反馈模组100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第二限位结构160的设置方式具有两种,如下所示:
方式一,如图10、图14以及图15所示,第二限位结构160固定于压电马达120朝向支撑板110的表面,此时,如图10所示,第一限位结构130与触摸板140和压电马达120固定连接,如图14所示,第一限位结构130设置在触摸板140上,并且第一限位结构130与压电马达120间隔设置,如图15所示,第一限位结构130设置在压电马达130上,并且第一限位结构130与触摸板140间隔设置;在外力F按压触摸板140时使得压电马达120及触摸板140能够自由地整体上下振动。在具体设置时,第二限位结构160可以通过沉积、注塑成型、粘接、卡扣连接、凹凸配合连接等方式设置在压电马达120朝向支撑板110的表面;
方式二,如图9、图12以及图13所示,第二限位结构160固定于支撑板110朝向压电马达120的表面,此时,如图9所示,第一限位结构130与触摸板140和压电马达120固定连接,如图12所示,第一限位结构130设置在触摸板140上,并且第一限位结构130与压电马达120间隔设置,如图13所示,第一限位结构130设置在压电马达130上,并且第一限位结构130与触摸板140间隔设置;在外力F按压触摸板140时使得压电马达120及触摸板140能够自由地整体上下振动。在具体设置时,第二限位结构160可以通过沉积、注塑成型、粘接、卡扣连接、凹凸配合连接等方式设置在支撑板110朝向压电马达120的表面。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0,通过将第二限位结构160固定在压电马达120或是支撑板110上,在保证限制压电马达120和触摸板140向下振动振幅的基础上,保证压电马达120能够较为自由地上下振动压电马达120及触摸板140的振动连续性较好,从而使得触摸板140的振动幅度和强度较大、振动均匀性较好。
而为了进一步提高触控反馈模组100的可靠性,可以改进支撑板110的结构特性,支撑板110主要是起到承载压电马达120及其上各结构的作用,在具体设置时,支撑板110可以采用铝合金、电木、玻璃、工程塑料、不锈钢、其他合金材料等,本实施例中,支撑板110选用具有轻质和高强度特点的铝合金,以减轻整体构造的质量,增加支撑板110的机械强度,提高使用寿命,支撑板110可以采用长方体状、正方体状、圆柱状和其他不规则形状,而支撑板110的具体材质、厚度、形状可以根据压电马达120的特性、具体应用场景和材质选择上进行具体确定。
连接件150的结构形式根据压电马达120进行确定,压电马达120包括压电元件和内部驱动电路,压电元件为核心部分,可以采用有机压电材料、无机陶瓷压电材料、单晶压电材料、无铅压电材料等,压电元件通过连接件150固定于支撑板110,在具体设置时,连接件150可以为胶层,例如该胶层可以为OCA光学胶、OCR光学胶、双面胶等,连接件150还可以为支撑柱,通过机械式连接方式将压电元件与支撑板110固定为一体,例如,该机械式连接方式可以为卡扣连接、凹凸配合连接或者螺纹连接等,而具体的厚度根据压电马达120的振幅、应用场景等实际情况确定。
如图5、图6以及图7所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压电马达120沿平行于支撑板110板面的横截面形状为长方形或十字形,当然,并不局限于上此,还可以为其它结构形式,如圆板状。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0,压电马达120的数目可以为一个、两个、或是两个以上,如图6所示,在压电马达120的数目为一个时,压电马达120沿平行于支撑板110板面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十字形,如图7所示,在压电马达120的数目为多个时,压电马达120沿平行于支撑板110板面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长方形。在具体设置时,连接件150可以设置在压电马达120的中间位置,例如,如图5、图6以及图7所示,连接件150可以设置在横截面形状为长方形、十字形的压电马达120的中间位置,并且从图5、图6以及图7所示所示的视角来看,连接件150平行于第一方向X的延伸长度短于压电马达120平行于第一方向X的延伸长度,连接件150平行于第二方向Y的延伸长度短于压电马达120平行于第二方向Y的延伸长度;连接件150还可以设置在横截面形状为长方形、十字形的压电马达120的大致中间位置;连接件150也可以设置在横截面形状为长方形、十字形的压电马达120的其它位置。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装置,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的触控反馈模组100。触控装置包括但不限于笔记本电脑、手机、车载设备等需要触控反馈和压力感知的装置。例如,如果触控装置为笔记本电脑,则触控反馈模组100为笔记本电脑的输入触控反馈模组100,也称为PC触控反馈模组100。
上述触控装置,由于触控反馈模组100中压电马达120与支撑板110之间无连接,并且通过单个压电马达120带动第一限位结构130多点直接推动触摸板140动作,使得触摸板140的振动幅度和强度较大、振动均匀性较好,同时第一限位结构130能够阻碍触摸板140向下变形,减小触摸板140向下振动的幅度,避免触摸板140出现明显的下移感,提高用户体验,因此,具有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0的触控装置的用户体验较好,产品美观,使用寿命较长。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板、连接件、压电马达、第一限位结构以及触摸板,其中:
所述压电马达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支撑板,所述连接件沿所述压电马达和支撑板的层叠方向具有设定厚度,且沿所述压电马达和所述支撑板的层叠方向,所述连接件在所述支撑板上的投影轮廓位于所述压电马达在所述支撑板上的投影轮廓内;
所述第一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压电马达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侧,且沿所述压电马达和所述第一限位结构的层叠方向,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在所述压电马达上的投影轮廓环绕所述连接件在所述压电马达上的投影轮廓设置;
所述触摸板架设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远离所述压电马达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为刚性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压电马达和所述触摸板通过弹性胶粘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为弹性结构,且硬度小于80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块,所述弹性块设置于所述支撑板靠近所述触摸板的一侧;沿所述压电马达和所述支撑板的层叠方向,所述弹性块位于所述压电马达在所述支撑板上投影轮廓的外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固定于所述触摸板朝向压电马达的表面,且与所述压电马达间隔设置;
或者,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固定于所述压电马达远离所述支撑板的表面,且与所述触摸板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至少两个限位块,所述压电马达具有靠近所述触摸板的第一表面,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压电马达的中间区域,至少两个所述限位块关于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中心线构成对称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压电马达朝向所述支撑板一侧的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为弹性结构,且沿所述压电马达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的层叠方向,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在所述压电马达上的投影轮廓环绕设置于所述连接件在所述压电马达上的投影轮廓的外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压电马达朝向所述支撑板的表面,且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间隔,或,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板朝向所述压电马达的表面,且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电马达间隔。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马达沿平行于所述支撑板板面的横截面形状为长方形或十字形。
10.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
CN202010036826.9A 2020-01-14 2020-01-14 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Withdrawn CN1131901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36826.9A CN113190102A (zh) 2020-01-14 2020-01-14 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36826.9A CN113190102A (zh) 2020-01-14 2020-01-14 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90102A true CN113190102A (zh) 2021-07-30

Family

ID=769723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36826.9A Withdrawn CN113190102A (zh) 2020-01-14 2020-01-14 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9010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87272B1 (ko) 압전 진동 장치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휴대단말
KR101569231B1 (ko) 압전진동모듈
US974028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210776588U (zh) 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KR101920013B1 (ko) 터치 스크린 장치
US20130241352A1 (en) Piezoelectric vibration device and portable terminal using the same
US20140346926A1 (en) Vibration generat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08334165B (zh) 电子设备
WO2011014205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iezo-based haptic feedback
CN212302449U (zh) 触控板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US20170083099A1 (en) Vibrating device and tactile sense presenting device
WO2017163917A1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触感呈示装置
US20160249120A1 (en) Device generating sound
CN114546167A (zh) 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JP2017175875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触感呈示装置
CN114761144B (zh) 振动装置
CN113190102A (zh) 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US10969868B2 (en) Tactile sensation providing apparatus
CN211236873U (zh) 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CN212435606U (zh) 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WO2020110654A1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触感呈示装置
CN212660117U (zh) 压电马达、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CN113126793A (zh) 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CN211604073U (zh) 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WO2017081868A1 (ja) 触感呈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730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