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60117U - 压电马达、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压电马达、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60117U
CN212660117U CN202021189436.7U CN202021189436U CN212660117U CN 212660117 U CN212660117 U CN 212660117U CN 202021189436 U CN202021189436 U CN 202021189436U CN 212660117 U CN212660117 U CN 2126601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piezoelectric
electrode
touch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8943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亢博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OMS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Film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Film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OFilm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18943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601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601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6011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Electrical Machinery Utilizing Piezoelectricity,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电马达、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压电马达包括:弹性板,具有承载面以及平行于承载面的第一形变方向,弹性板可沿第一形变方向发生形变;至少一个压电单元,压电单元包括依次设置在承载面上的电路板、第一电极、压电层及第二电极,电路板与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电连接,压电层用于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形成的电场作用下沿第一形变方向伸长或收缩;压电马达能够沿第一形变方向发生弹性形变,实现正逆压电效应,通过将无线充电模块嵌设在支撑板的安装槽内,以减小整体厚度,通过弹性板和第一支撑部、弹性板和第二支撑部的连接,以将压电马达固定在支撑板上,而由于压电马达的长宽比较小,有利于实现触控反馈模组的小型化。

Description

压电马达、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压电马达、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背景技术
在触控显示技术领域,移动终端向着轻薄化和小型化的发展,尺寸是其触控面板设计中核心的参数,而随着触控面板的功能进一步增多,如无线充电、指纹识别等,如何控制触控面板的厚度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目前采用压电振动反馈技术取代机械按键,以使得触控面板结构更加简单,同时为控制触控面板的厚度,采用镂空悬翼板的形式将无线充电线圈和触控反馈模组组合在一起,以隐藏部分无线充电线圈,以便于控制触控面板的厚度。
考虑到镂空后剩余悬翼板不足以安装压电马达,同时由于触控面板长宽比较大,压电马达竖放无法满足振动需求,故需要增大悬翼板的尺寸以承载横放的压电马达,但是如此设计不利于实现触控面板的小型化。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触控反馈模组无法同时实现轻薄化和小型化的问题,提供一种压电马达、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一种压电马达,包括:
弹性板,具有承载面以及平行于所述承载面的第一形变方向,所述弹性板可沿所述第一形变方向发生形变;
至少一个压电单元,所述压电单元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承载面上的电路板、第一电极、压电层及第二电极,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压电层用于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所形成的电场作用下沿所述第一形变方向伸长或收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板包括至少一组弹片单元,每一组弹片单元对应于至少一个所述压电单元,每一组所述弹片单元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一形变方向间隔设置的弹片,所述电路板的两端分别设置在同一所述弹片单元的两个所述弹片相对的端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板包括一组所述弹片单元,两个所述弹片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连接段,所述第一弹性连接段分别连接两个所述弹片对角方向的两端,以使两个所述弹片为一体式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板包括两组弹片单元,位于所述电路板同一侧的两个所述弹片为一体式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电路板两侧的四个所述弹片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二弹性连接段,两个所述第二弹性连接段固定为一体,每一所述第二弹性连接段分别连接所述两组弹片单元中对角方向的两个所述弹片,以使得位于所述电路板两侧的四个所述弹片为一体式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电单元的数目为多个,所有所述压电单元设置在所述弹性板平行于所述第一形变方向的一个表面上;或,一部分所述压电单元设置在所述弹性板平行于所述第一形变方向的一个表面,另一部分所述压电单元设置在所述弹性板平行于所述第一形变方向的另一个表面。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反馈模组,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压电马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电马达的数目为两个,触控反馈模组包括支撑板、传递结构、触摸板、无线充电模块,其中:
所述支撑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安装槽;
所述两个压电马达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相对的端部,所述弹性板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或所述第二支撑部远离所述触摸板的表面,所述弹性板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安装槽内,且通过所述传递结构连接于所述触摸板;
所述触摸板架设于所述传递结构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侧;
所述无线充电模块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为环状封闭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以及所述传递结构上分别设有螺纹孔,所述弹性板通过螺钉将传递结构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传递结构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为一体。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装置,包括壳体,还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所述触控反馈模组固定于所述壳体。
上述压电马达、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中,通过将无线充电模块嵌设在支撑板的安装槽内,以减小触控反馈模组的厚度,通过弹性板和第一支撑部、弹性板和第二支撑部的连接,将压电马达较好地固定在支撑板上,以保证触控反馈模组的稳定性,而由于压电马达的长宽比较小,有利于实现触控反馈模组的小型化,用户按压触摸板时,通过传递结构将力传递给压电马达,在传递结构的带动下,安装槽一侧的弹性板沿第一形变方向伸长形变,安装槽另一侧的弹性板沿第一形变方向收缩变形,进而带动其上的压电层通过正压电效应使得第一电极产生电压并通过电路板输出,以实现压力感知,此时,通过电路板向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传递电压信号,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形成的电场作用下压电层通过逆压电效应产生力的作用,使得安装槽一侧的弹性板沿第一形变方向伸长形变,安装槽另一侧的弹性板沿第一形变方向收缩变形,从而通过传递结构将振动传递给触摸板,实现触控反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压电马达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压电马达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压电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压电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压电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弹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弹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弹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中弹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的剖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的剖视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中去除触摸板后模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3、图4以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电马达 100,包括弹性板110和设置在弹性板110上的至少一个压电单元120,压电单元120的个数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是四个,当然并不局限于此,其中:
弹性板110具有承载面以及平行于承载面的第一形变方向X,弹性板110在外力作用下能够沿着第一形变方向X发生形变;
压电单元120包括电路板121、第一电极122、压电层123及第二电极124,该电路板121、第一电极122、压电层123及第二电极124依次设置在承载面上,电路板121与第一电极122及第二电极124电连接,用于传递电信号,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4形成电场,压电层123用于在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 124所形成的电场作用下沿第一形变方向X伸长或收缩,在具体设置时,压电单元120还包括保护层125,该保护层125设置在第二电极124背离压电层123的一侧,用于保护压电单元120,压电层123的材料可以为有机压电材料、无机陶瓷压电材料、单晶压电材料、无铅压电材料等。
上述压电马达100中,当外力作用于弹性板110时,弹性板110沿第一形变方向X发生伸长或收缩变形,进而带动其上的压电层123通过正压电效应使得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4之间产生电压并通过电路板121输出,以实现压力感知,此时,通过电路板121向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4传递电压信号,在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4所形成的电场作用下压电层123通过逆压电效应产生力的作用,进而带动弹性板110沿第一形变方向X伸长或收缩,实现触控反馈,因此,上述压电马达100能够实现触控反馈和压力感知,并且该压电马达100的长宽比较小。
弹性板110的结构形式具有多种,如图6、图7、图8以及图9所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弹性板110包括至少一组弹片单元115,每一组弹片单元115对应于至少一个压电单元120,每一组弹片单元115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弹片111,两个弹片111沿第一形变方向X排列方向,电路板121的两端分别设置在同一弹片单元115的两个弹片111相对的端部。在具体设置时,弹性板110中弹片单元115的个数可以为一个或是两个,每一组弹片单元115所对应的压电单元 120的个数可以为一个或是两个,以便于压电马达100的制备。
上述压电马达100中,通过将弹片单元115沿第一形变方向X设置成间隔设置的两个弹片111,以使得在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4所形成的电场作用下压电层123通过逆压电效应产生的力的作用能够带动两个弹片111沿第一形变方向X相远离或相靠近,而由于电路板121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弹片111 相对的端部,两个弹片111沿第一形变方向X相远离能够带动位于电路板121 及其上的第一电极122、压电层123、第二电极124一起伸长变形,两个弹片111 沿第一形变方向X相靠近能够带动位于电路板121及其上的第一电极122、压电层123、第二电极124一起收缩变形。在具体设置时,该弹片111的材料可以为弹性塑料,例如PE(polyethylene,聚乙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当然并不局限于此,该弹片111的材料还可以为金属。
为了方便压电马达100的制备,如图6所示,具体地,弹性板110包括一组弹片单元115时,两个弹片111为一体式结构。上述压电马达100中,弹性板110包括一组弹片单元115时,两个弹片111一体成型,形成一体式的结构,使得电路板121可以直接贴附在该两个弹片111相对的端部上,以方便压电马达100的制备,提高产能。
更具体地,如图7所示,两个弹片111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连接段113,第一弹性连接段113分别连接两个弹片111对角方向的两端。上述压电马达100 中,通过限定第一弹性连接段113分别连接两个弹片111对角方向的两端,以实现两个弹片111连接为一体式结构,在具体设置时,该第一弹性连接段113 与两个弹片111可以通过注塑、切割等工艺一体成型,方便制备。在具体设置时,第一弹性连接段113并不局限于分别连接两个弹片111对角方向的两端,第一弹性连接段113还可以分别连接两个弹片111的中间位置,第一弹性连接段113可以为直线段,第一弹性连接段113还可以为多个相连的折线段。
为了方便压电马达100的制备,如图6所示,具体地,弹性板110包括两组弹片单元115,位于电路板121同一侧的两个弹片111为一体式结构。上述压电马达100中,弹性板110包括两组弹片单元115时,位于电路板121同一侧的两个弹片111一体成型,形成一体式的结构,使得两个电路板121的同一侧的端部可以分别直接贴附一体式的两个弹片111的同一侧上,以方便压电马达 100的制备,提高产能。在具体设置时,弹性板110并不局限于位于电路板121 同一侧的两个弹片111一体成型,弹性板110还可以为位于电路板121一侧的两个弹片111一体成型,位于电路板121另一侧的两个弹片111可以为分体式结构,而弹性板110的具体结构形式根据压电马达100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为了进一步方便压电马达100的制备,更具体地,位于电路板121两侧的四个弹片111为一体式结构。上述压电马达100中,弹性板110包括两组弹片单元115,四个弹片111一体成型,形成一体式的结构,使得两个电路板121的两端可以直接贴附在一体式的四个弹片111的同一侧上,以方便压电马达100 的制备,提高产能。
更具体地,如图9所示,位于电路板121两侧的四个弹片111之间具有两个第二弹性连接段114,两个第二弹性连接段114固定为一体,每一第二弹性连接段114分别连接两组弹片单元115中对角方向的两个弹片111。上述压电马达 100中,通过限定每一第二弹性连接段114分别连接两组弹片单元115中对角方向的两个弹片111,以实现四个弹片111连接为一体式结构,在具体设置时,两个第二弹性连接段114与四个弹片111可以通过注塑、切割等工艺一体成型,便于制备。在具体设置时,第二弹性连接段114并不局限于分别连接两组弹片单元115中对角方向的两个弹片111,一个第二弹性连接段114还可以分别连接一组弹片单元115中相对两个弹片111的中间位置,第二弹性连接段114可以为直线段,第二弹性连接段114还可以为多个相连的折线段。
压电单元120的数目可以具有多种形式,在压电单元120的数目为一个时,弹性板110中具有一组弹片单元115,该压电单元120设置在弹性板110平行于第一形变方向X的一个表面上,在压电单元120的数目为多个时,压电单元120 的设置方式具有以下两种:
方式一,所有压电单元120设置在弹性板110平行于第一形变方向X的一个表面上。上述压电马达100中,多个压电单元120依次设置在弹性板110的同一表面上,以方便压电马达100的制备。
方式二,一部分压电单元120设置在弹性板110平行于第一形变方向X的一个表面,另一部分压电单元120设置在弹性板110平行于第一形变方向X的另一个表面。上述压电马达100中,压电单元120的个数较多,以使得压电马达100的整体功率增大,所能够实现的压力感知和触控反馈的精度较高。
实施例二;
另外,如图10、图11以及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反馈模组10,该触控反馈模组10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压电马达100。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由于压电马达100能够沿第一形变方向X发生弹性形变,实现正逆压电效应,故具有该压电马达100的触控反馈模组10能够实现触控反馈,并且由于压电马达100的长宽比较小,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能够实现小型化。
如图10、图11以及图12所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该触控反馈模组10 集成了无线充电、触控反馈以及压力感知功能,该触控反馈模组10包括支撑板 200、传递结构300、触摸板400、无线充电模块500以及两个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压电马达100,其中:
支撑板20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20,第一支撑部 210和第二支撑部220之间形成安装槽230;在具体设置时,安装槽230的大小根据无线充电模块500的尺寸确定,并且安装槽230的开口大于无线充电模块 500的面积,支撑板200可以采用铝合金、电木、玻璃、不锈钢、其他合金材料等,较佳地,支撑板200选用具有轻质和高强度特点的铝合金,在保证在同样的支撑板200的机械强度的基础上能够减轻整体构造的厚度,而支撑板200的具体材质根据触控反馈模组10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两个压电马达100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20相对的端部,并且一压电马达100中的弹性板110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支撑部210远离触摸板400的表面,弹性板110的另一端位于安装槽230内,并且该弹性板110 的另一端通过传递结构300连接于触摸板400;另一压电马达100中的弹性板 110远离安装槽230的一端固定于第二支撑部220远离所述触摸板400的表面,弹性板110的另一端位于安装槽230内,并且该弹性板110的另一端通过传递结构300连接于触摸板400。在具体设置时,如图10以及图12所示,两个压电马达100中的压电单元120可以位于弹性板110朝向触摸板400的一侧,以使得整体尺寸较小,便于实现触控反馈模组10的轻薄化;如图11所示,两个压电马达100中的压电单元120还可以位于弹性板110背离触摸板400的一侧,以使得整体尺寸较小,便于实现触控反馈模组10的小型化,同时整体结构装配较为方便;传递结构300用于传递力的作用,可以采用泡棉、橡胶、塑料等具有弹性的材料,硬度小于80A,或者传递结构300也可以采用刚性材料。
触摸板400架设于传递结构300远离支撑板200的一侧;在具体设置时,触摸板400和传递结构300之间可以通过弹性胶相连。
无线充电模块500设置在安装槽230内,在具体设置时,无线充电模块500 的一端固定于触摸板400,无线充电模块500的另一端设置在安装槽230内。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中,通过将无线充电模块500嵌设在支撑板200的安装槽230内,以减小触控反馈模组10的厚度,通过弹性板110和第一支撑部210、弹性板110和第二支撑部220的连接,将压电马达100较好地固定在支撑板200 上,以保证触控反馈模组10的稳定性,而由于压电马达100的长宽比较小,有利于实现触控反馈模组10的小型化,用户按压触摸板400时,通过传递结构300 将力传递给压电马达100,在传递结构300的带动下,安装槽230一侧的弹性板 110沿第一形变方向X伸长形变,安装槽230另一侧的弹性板110沿第一形变方向X收缩变形,进而带动其上的压电层123通过正压电效应使得第一电极122 和第二电极124之间产生电压并通过电路板121输出,以实现压力感知,此时,通过电路板121向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4传递电压信号,在第一电极122 和第二电极124所形成的电场作用下压电层123通过逆压电效应产生力的作用,使得安装槽230一侧的弹性板110沿第一形变方向X伸长形变,安装槽230另一侧的弹性板110沿第一形变方向X收缩变形,从而通过传递结构300将振动传递给触摸板400,实现触控反馈,因此,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集成无线充电、触控反馈以及压力感知功能,并且该触控反馈模组10能够同时实现小型化和轻薄化。
为了便于制备,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支撑板200可以为环状封闭结构。在具体设置时,支撑板200可以为方形板,该方形板的内部具有一个安装槽230,该安装槽230为通槽,此时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20为方形板的左右或是前后两个侧板,当然并不局限于此,还可以为其他能够满足承载要求的结构形式。为了限制触摸板400的振幅,支撑板200远离安装槽230 的边缘还可以设置限位结构600,该限位结构600可以采用泡棉、橡胶、塑料等具有弹性的材料,硬度小于80A。
为了提高结构强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第一支撑部210、第二支撑部220以及传递结构300上分别设有螺纹孔,弹性板110通过螺钉700将传递结构300与第一支撑部210连接为一体,弹性板110通过螺钉700将传递结构300与第二支撑部220连接为一体。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中,弹性板110上设置通孔112,通过螺钉700和螺纹孔的螺纹连接作用能够较好地将传递结构300与第一支撑部210、传递结构 300与第二支撑部220连接为一体,提高压电马达100和支撑板200的连接强度,从而能够提高整个触控反馈模组10的结构强度,当然,压电马达100和支撑板 200的连接并不局限于螺钉700和螺纹孔,还可以为其他能够满足连接强度要求的结构形式。
实施例三;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装置,包括壳体,还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的触控反馈模组10。触控装置包括但不限于笔记本电脑、手机、车载设备等需要触控反馈和压力感知的装置。例如,如果触控装置为笔记本电脑,则触控反馈模组10为笔记本电脑的输入触控反馈模组10,也称为PC触控反馈模组 10。
上述触控装置,由于触控反馈模组10集成无线充电、触控反馈以及压力感知功能,并且该触控反馈模组10能够同时实现小型化和轻薄化,因此该触控装置的尺寸较小,能够实现无线充电、触控反馈以及压力感知功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
弹性板,具有承载面以及平行于所述承载面的第一形变方向,所述弹性板可沿所述第一形变方向发生形变;
至少一个压电单元,所述压电单元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承载面上的电路板、第一电极、压电层及第二电极,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压电层用于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所形成的电场作用下沿所述第一形变方向伸长或收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板包括至少一组弹片单元,每一组弹片单元对应于至少一个所述压电单元,每一组所述弹片单元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一形变方向间隔设置的弹片,所述电路板的两端分别设置在同一所述弹片单元的两个所述弹片相对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板包括一组所述弹片单元,两个所述弹片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连接段,所述第一弹性连接段分别连接两个所述弹片对角方向的两端,以使两个所述弹片为一体式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板包括两组弹片单元,位于所述电路板同一侧的两个所述弹片为一体式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电路板两侧的四个所述弹片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二弹性连接段,两个所述第二弹性连接段固定为一体,每一所述第二弹性连接段分别连接所述两组弹片单元中对角方向的两个所述弹片,以使得位于所述电路板两侧的四个所述弹片为一体式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单元的数目为多个,所有所述压电单元设置在所述弹性板平行于所述第一形变方向的一个表面上;或,一部分所述压电单元设置在所述弹性板平行于所述第一形变方向的一个表面,另一部分所述压电单元设置在所述弹性板平行于所述第一形变方向的另一个表面。
7.一种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压电马达。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马达的数目为两个,还包括支撑板、传递结构、触摸板、无线充电模块,其中:
所述支撑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安装槽;
所述两个压电马达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相对的端部,所述弹性板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或所述第二支撑部远离所述触摸板的表面,所述弹性板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安装槽内,且通过所述传递结构连接于所述触摸板;
所述触摸板架设于所述传递结构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侧;
所述无线充电模块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为环状封闭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以及所述传递结构上分别设有螺纹孔,所述弹性板通过螺钉将传递结构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传递结构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为一体。
11.一种触控装置,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7-10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所述触控反馈模组固定于所述壳体。
CN202021189436.7U 2020-06-24 2020-06-24 压电马达、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6601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89436.7U CN212660117U (zh) 2020-06-24 2020-06-24 压电马达、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89436.7U CN212660117U (zh) 2020-06-24 2020-06-24 压电马达、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60117U true CN212660117U (zh) 2021-03-05

Family

ID=747541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89436.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660117U (zh) 2020-06-24 2020-06-24 压电马达、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6011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21578A (zh) * 2021-12-21 2022-03-22 深圳市爱协生科技有限公司 能量转换组件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21578A (zh) * 2021-12-21 2022-03-22 深圳市爱协生科技有限公司 能量转换组件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95659B2 (en) Piezoelectric vibration device for mobile terminal
US11455038B2 (en) Vibration structure, vibration device, and tactile sense presentation device
CN210776587U (zh) 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US20090267892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energy from activation of an input device in an electronic device
CN112783329A (zh) 触控模组及电子设备
US6396197B1 (en) Piezoelectric speaker
CN212660117U (zh) 压电马达、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CN107947568B (zh) 一种基于介电弹性体的发电地板
CN112805666A (zh) 操作装置
KR101578806B1 (ko) 배터리를 포함하는 플렉서블 압전 스피커
JP2009245056A (ja) 圧電アクチュエータユニット
CN212435606U (zh) 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CN214474892U (zh) 触控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1236873U (zh) 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KR101493014B1 (ko) 압전 스피커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기기
CN212137560U (zh) 压电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CN211956411U (zh) 触摸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
EP2555175A1 (en) Transducer module
CN113126793A (zh) 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CN215769677U (zh) 触控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8570470U (zh) 压电扬声器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CN218156597U (zh) 压力感应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6286569U (zh) 压电单元、触控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9658097U (zh) 一种多模块集成的压电触觉反馈装置
CN220872983U (zh) 一种屏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30096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xi OMS Micro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200 East of College Sixth Road and South of Tianxiang Avenue, Nanchang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OFilm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