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68787B - 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的制造方法、以及标签 - Google Patents

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的制造方法、以及标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68787B
CN113168787B CN202080006406.4A CN202080006406A CN113168787B CN 113168787 B CN113168787 B CN 113168787B CN 202080006406 A CN202080006406 A CN 202080006406A CN 113168787 B CN113168787 B CN 1131687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bel
resin molded
molded article
surface portion
adhesiv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0640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68787A (zh
Inventor
铃木达也
石毛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p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up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po Corp filed Critical Yup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1687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87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687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87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2Forms or construc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8Fastening or securing by means not forming part of the material of the label itself
    • G09F3/10Fastening or securing by means not forming part of the material of the label itself by an adhesive layer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2Forms or constructions
    • G09F2003/0201Label sheets intended to be introduced in a printer, e.g. laser printer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2Forms or constructions
    • G09F2003/0202Forms or constructions printed before us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2Forms or constructions
    • G09F2003/023Adhesiv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2Forms or constructions
    • G09F2003/0272Labels for containers
    • G09F2003/0273Labels for bottles, flask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Blow-Moulding Or Thermoform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其可不使用墨水就将信息施加到标签,而且即使标签是在已粘贴的状态下也能从外观目视确认所述信息。本发明的解决手段是粘贴有标签10的树脂成型品20,标签10是将包含多孔质基层A以及粘贴于此树脂成型品的表面的接着层B的层进行层积而成。在标签10形成有表面粗糙度比较粗糙的粗面部11以及表面粗糙度比较光滑的预定图案的滑面部12,滑面部12中的标签的剖面空隙率相对于粗面部11中的标签的剖面空隙率为0~93%。

Description

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的制造方法、 以及标签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粘贴有标签的瓶状容器等树脂成型品及其制造方法。并且,本发明关于一种在粘贴于树脂成型品的表面的用途所使用的标签。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技术,其预先将标签嵌入模具内,通过注射成型、中空成型、差压成型或发泡成型等而在所述模具内成型容器等树脂成型品,由此将标签与树脂成型品一体化。这样的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的成型方法,被称为模内成型。
又,近年来,从回收利用塑料容器的观点而言,有希望从通过模内成型而粘贴有标签的塑料容器简单地将标签分离的要求。为了回应这样的要求,有人提出在模内成型用的标签内设置能界面剥离或层间剥离的层的方案。例如,已知在模内成型用标签之中与树脂成型品粘贴的层,设置由高密度聚乙烯等组成的热封层。此种标签在树脂成型品的材料是与热封层相同的聚乙烯树脂时,可得到与成型品的牢固接着力。并且,亦已知一种模内成型用标签,其在与树脂成型品粘贴的层设置表面有开口的多孔质层,而取代热封层(专利文献1)。包含这样的多孔质层的模内成型用标签是借由成型时的压力而发挥树脂进入多孔质层表面的开口部的锚定效应,因此不论树脂成型品的材料,皆可使标签与树脂成型品的接着牢固,并且也能轻易地将标签从树脂成型品分离。
再者,关于在与树脂成型品粘贴的面包含多孔质层的模内成型用标签,也有人提出预先将印刷信息施加到此标签的多孔质层的技术(专利文献2)。亦即,在将标签从树脂成型品剥离时,若可使印刷信息出现在树脂成型品与标签双方的剥离面(露出面),则可将此信息利用于各种用途而有用。例如,可从所述印刷信息特定标签已被剥离的树脂成型品,以防止所述树脂成型品的再利用及伪造。并且,若利用剥离标签后出现在树脂成型品的剥离面的印刷信息,即可向消费者传达注意事项及商品信息等。再者,也能将已剥离的标签作为优惠券等进行二次利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157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公报WO/2017/188298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另外,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模内成型用标签,主要是借由预先将无色的墨水组成物填充至标签的多孔质层,而在从树脂成型品将标签剥离时,使印刷信息出现在树脂成型品与标签双方的剥离面。然而,所述印刷信息在标签已粘贴于树脂成型品的状态下无法从外观目视确认,剥离标签后才能目视确认。虽然这样的制约有时也会发挥有利作用,但也有希望若将印刷信息施加到标签,即使在已粘贴于树脂成型品的状态下也能确认所述印刷信息的要求。例如,必须通过施加到标签的印刷信息对消费者传达注意事项及商品信息等的情形,优选为所述印刷信息在剥离标签之前即可目视确认。并且,例如,假设要防止树脂成型品的伪造的情形,若在已粘贴于树脂成型品的状态的标签表面、剥离标签后的树脂成型品的剥离面以及标签本身的剥离面合计三个位置分别施加相同或对应的印刷信息,则可进一步提高防止伪造的效果。
并且,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模内成型用标签中,为了施加印刷信息,必须将无色的墨水组成物填充至标签的多孔质层等特殊处理,因此也有印刷加工耗费成本、或必须有用以进行印刷加工处理的特殊器材等课题。尤其,一般的标签必须以有色的墨水在其正面侧印刷商品信息等,但若在相当于其背面侧的多孔质层上也要以无色墨水施加其他印刷信息,则必须对一片标签使用不同的墨水进行双面印刷,因此有印刷工作量增加而成本增加的问题。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树脂成型品,其是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且可不使用墨水就将信息施加到标签,而且即使标签是在已粘贴的状态下也能从外观目视确认所述信息。
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发明人等就上述以往发明课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借由对于包含多孔质基层以及接着层的标签,在进行使其剖面空隙率部分减少的前处理之后,通过模内成型使所述标签与树脂成型品一体化,已进行所述前处理的部分的表面粗糙度会变得比其他部分更光滑。若利用上述现象,即能利用标签上已进行前处理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差异,将能从外观目视确认的信息施加到所述标签。然后,发明人等想到基于上述知见即可解决以往发明的课题,从而完成本发明。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构成以及工序。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关于粘贴有标签10的树脂成型品20。在本发明中,标签10是由多层结构所构成,所述多层结构是将包含多孔质基层(A)以及粘贴于树脂成型品20的表面的接着层(B)的层进行层积而成。在已粘贴于树脂成型品20的状态的标签10上,形成有表面粗糙度比较粗糙的粗面部11以及表面粗糙度比较光滑的预定图案12a的滑面部12。然后,在将粗面部11中的标签10的剖面空隙率设为100%时,滑面部12中的标签10的剖面空隙率为0~93%。
例如借由对标签10在预定图案进行热压处理等的前处理,可使标签10的剖面空隙率降低,其空隙率已降低的部分成为表面粗糙度比较光滑的滑面部12。另一方面,标签10的剖面空隙率高的部分,因其中所包含的细微空隙的影响而成为表面粗糙度较粗糙的粗面部11。借由利用这些粗面部11与滑面部12的表面粗糙度差异,即使不使用墨水也可在标签10表面上施加预定图案的信息。再者,滑面部12其内部不存在细微空隙,或者即使存在,尺寸或数量也比粗面部11减少。如此,滑面部12是与粗面部11至少在多孔质基层(A)的物理结构不同的部分,因此由此滑面部12所呈现的图案能从标签10的正面侧目视确认。因此,即使在标签10保持粘贴于树脂成型品20的状态下,也可从外观目视确认所述滑面部12的图案。尤其通过将滑面部12中的标签10的剖面空隙率相对于粗面部11设为0~93%,滑面部12的图案会显着到能容易目视确认的程度。
本发明的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中,在将粗面部11的表面粗糙度(具体为十点平均粗糙度)设为Rzr,将滑面部12的表面粗糙度设为Rza时,优选Rzr为25μm以上,且Rza/Rzr小于0.6。通过满足此条件,会格外清楚地呈现粗面部11与滑面部12的差异,由滑面部12的图案所呈现的信息变得容易读取。
在本发明的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中,优选为滑面部12是在将标签10粘贴于树脂成型品前,通过从其正面侧或背面侧加热以及加压而形成。如此,借由进行所谓的热压处理,可简单地使标签10的空隙率局部降低,而可容易形成局部的滑面部12。
在本发明的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中,接着层(B)也可包含多孔质接着层(B1)。此时,通过将多孔质接着层(B1)断开而将标签10从树脂成型品20剥离时,优选为分别在从树脂成型品20剥离的标签的剥离部分10a的剥离面、以及残留在树脂成型品20的标签的残留部分10b的剥离面上,呈现与滑面部12对应的图案12b、12c。此外,剥离面意指通过剥离标签10而露出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标签的滑面部12成为多孔质基层(A)及多孔质接着层(B1)两者的剖面空隙率降低的部分。因此,即使在多孔质接着层(B1)中将标签10断开的情况下,也可在标签的剥离部分10a的剥离面及残留部分10b的剥离面两者存在滑面部12。因此,分别在标签的剥离部分10a及残留部分10b两者呈现与滑面部12对应的图案12b、12c。此外,残留部分10b的图案12c是与滑面部12的图案相同,而剥离部分10a的图案12b则与滑面部12的图案呈镜像对称。如此,可在已粘贴于树脂成型品20的状态的标签10表面、剥离标签10后的树脂成型品20的剥离面以及标签10本身的剥离面合计三处分别施加相同或对应的信息,因此可以更有效地防止例如树脂成型品20的再利用或伪造。
在本发明的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中,接着层(B)也可以包含层中不具有空孔的热封层(B2)。如此,借由在接着层(B)上设置热封层(B2),例如树脂成型品20的材料是与热封层(B2)相同或类似的树脂材料的情形,可将标签10牢固地接着于树脂成型品20。此外,接着层(B)也可以包含多孔质接着层(B1)及热封层(B2)两者。此时,可将多孔质接着层(B1)及热封层(B2)的任一者作为与树脂成型品20粘贴的面。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关于粘贴有标签10的树脂成型品20的制造方法。标签10是将包含多孔质基层(A)以及粘贴于树脂成型品20的表面的接着层(B)的层进行层积而成。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包含热压工序以及模内工序。热压工序是通过将标签10从其正面侧或背面侧加热以及加压而形成预定图案的热压部12′的工序。模内工序是将具有热压部12′的标签10嵌入模具内并在该模具内与树脂成型品20一体化的工序。由此,在已与树脂成型品20一体化的标签10的表面,形成表面粗糙度比较粗糙的粗面部11以及与热压部12′的图案对应的表面粗糙度比较光滑的滑面部12。根据此制造方法,即可有效率地制作上述第一方面的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
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标签10的热压部12′以外的非热压部11′(亦即与粗面部11对应的区域)在模内工序后表面粗糙度变粗糙。亦即,标签10在热压工序后的阶段中,在热压部12′及其以外的非热压部11′中表面粗糙度几乎不变。另一方面,通过经由模内工序,标签10的非热压部11′的表面粗糙度变粗糙。通过利用这种标签10的特性,例如,一眼就可判断标签10是通过正规的模内工序而粘贴于树脂成型品20,因此可防止树脂成型品20的伪造。亦即,即使模仿者分别取得或伪造标签10及树脂成型品20并以接着剂等将它们接着,以此制作出的仿造品也不会如同正规品产生粗面部11与滑面部12的表面粗糙度的差异,因此难以目视确认滑面部12的图案。另一方面,通过经由正规的模内工序使标签10和树脂成型品20一体化,标签10的粗面部11才会变粗糙而浮现滑面部12的图案。因此,只要确认标签10的状态,即可容易判别正规品与仿造品。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主要是关于使用在粘贴于树脂成型品20的用途的标签。本发明的标签10具有多层结构,所述多层结构是将包含多孔质基层(A)以及接着层(B)的层进行层积而成。标签10具有其剖面空隙率比较高的第一部11′以及剖面空隙率比较低的第二部12′。此时,第二部12′中的标签的剖面空隙率相对于第一部11′中的标签的剖面空隙率为0~93%。此外,借由通过模内工序而将此标签10粘贴于树脂成型品20,第一部11′成为前述粗面部11,而第二部11′成为前述滑面部12。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则可以提供一种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其可不使用墨水就将信息施加到标签,而且即使标签是在已粘贴的状态下也能从外观目视确认所述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的剖面构造。
图2是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表示在树脂成型品上粘贴有标签的状态(图2(a))以及从树脂成型品将标签剥离的状态(图2(b))。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的剖面结构。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的制造工序。
图5是表示实施例以及比较例的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的表面粗糙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用以实施本发明的方式。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说明的方式,也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自明的范围内,从以下的方式进行适当修改者。
此外,本申请案说明书中,“A~B”意指“A以上B以下”。
[1.第一实施方式]
图1以及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的第一实施方式。如这些图所示,在树脂成型品20的表面粘贴有标签10。在本发明中,标签10优选为通过模内成型而粘贴于树脂成型品20。树脂成型品20并无特别限制,可使用公知的油用容器、药用容器或食品用容器等各种用途的容器。
如图1所示,标签10是多孔质基层(A)以及接着层(B)层积的构造。接着层(B)是接着于树脂成型品20的层,且在此接着层(B)之上层积有多孔质基层(A)。在多孔质基层(A)上,可使用公知的墨水组成物13进行任意印刷。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接着层(B)是由多孔质接着层(B1)所形成。
如图2(a)所示,在标签10上形成有表面粗糙度比较粗糙的粗面部11以及表面粗糙度比较光滑的滑面部12。因此,若从正面侧观看粘贴有标签10的树脂成型品20,由于这些粗面部11与滑面部12的表面粗糙度的差异,看起来滑面部12的图案(表面图案12a)浮现于粗面部11。具体而言,由于光的反射率在粗面部11与滑面部12不同,而可目视确认滑面部12的图案。此外,如同图示的例子,优选为相对于标签10整体的面积,使粗面部11所占的比例多,滑面部12所占的比例少,且成为滑面部12的图案形成在粗面部11之中的状态,但相反地也能使粗面部11所占的比例少,滑面部12所占的比例多。并且,印刷用的墨水组成物13不限于粗面部11,也能附着于滑面部12。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从标签10已粘贴于树脂成型品20的状态,如图2(b)所示,可将标签10从树脂成型品20剥离。此时,标签10在多孔质接着层(B1)断开,而分成从树脂成型品20分离的剥离部分10a以及残留在树脂成型品20的表面的残留部分10b。亦即,如图1所示,若要将标签10从树脂成型品20剥离,则缺口会进入多孔质接着层(B1)的端面,通过扩大所述缺口,此多孔质接着层(B1)在厚度方向被分为两部分。因此,标签10的剥离部分10a包含多孔质基层(A)及多孔质接着层(B1),标签10的残留部分10b则仅由多孔质接着层(B1)组成。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在剥离标签10后的剥离部分10a及残留部分10b呈现图案,所述图案是与已粘贴于树脂成型品20的状态的标签10表面所呈现的滑面部12的图案(表面图案12a)对应。亦即,在标签10的剥离部分10a的剥离面(通过标签10的剥离而露出的面)呈现镜像图案12b,所述镜像图案12b成为表面图案12a的镜像对象;并在标签10的残留部分10b的剥离面呈现与表面图案12a相同的图案12c。这些剥离部分10a的镜像图案12b及残留部分10b的相同图案12c,是与标签10表面的表面图案12a同样地成为相较于其他部分表面粗糙度比较光滑的部分,通过其表面粗糙度的差异而表现出预定的图案。详细则后述,借由对标签10进行热压处理,标签10的多孔质基层(A)及多孔质接着层(B1)的空隙率降低,其空隙率降低的部位成为表面粗糙度比较光滑的滑面部12。如此,通过也在剥离标签10时会断开的多孔质接着层(B1)中预先形成空隙率低的部位,将此多孔质接着层(B1)分为两部分时会在其剥离面出现与滑面部12的图案对应的图案。
以下,就具有上述特性的标签10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1-1.多孔质基层(A)]
多孔质基层(A)是含有热可塑性树脂且内部存在许多以填料为核的细微空隙的层。亦即,借由将包含填料的热可塑性树脂薄膜延伸,在其薄膜的内部产生细微空隙。并且,通过多孔质基层(A)包含热可塑性树脂,可赋予标签10刚性等机械强度、耐水性、耐化学性、视需求的不透明性等。多孔质基层(A)其本身的强度高于多孔质接着层(B1)的强度,在抓持此多孔质基层(A)而将标签10剥去时,其本身具有不会破裂的强度。例如,多孔质基层(A)本身的内聚力(剥离强度或拉伸破裂强度)优选为200gf/15mm以上。
(热可塑性树脂)
用于多孔质基层(A)的热可塑性树脂并无特别限定,可举例如: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聚丁烯、4-甲基-1-戊烯(共)聚合物等聚烯烃系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的金属盐(离子聚合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烷酯共聚物(烷基的碳数优选为1~8)、马来酸改性聚乙烯、马来酸改性聚丙烯等含有官能基的烯烃系树脂;芳香族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等)、脂肪族聚酯(聚丁二酸丁二酯、聚乳酸等)等的聚酯系树脂;尼龙-6、尼龙-6,6、尼龙-6,10、尼龙-6,12等聚酰胺系树脂;间规聚苯乙烯、无规聚苯乙烯、丙烯腈-苯乙烯(AS)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SBR)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共聚物等苯乙烯系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以及聚苯硫醚等。这些树脂也可混合两种以上使用。
尤其从耐水性、透明性高、并且容易形成树脂被膜出发,作为形成多孔质基层(A)的热可塑性树脂,优选为采用聚烯烃系树脂或聚酯系树脂。从薄膜的成型性的观点出发,聚烯烃系树脂之中更优选为聚丙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之中更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本发明的效果在使用聚烯烃系树脂时十分显着。
作为聚丙烯系树脂,例如,除了使丙烯进行均聚合而成的等规均聚聚丙烯、间规均聚聚丙烯以外,还可列举以丙烯为主体,使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庚烯、1-辛烯等的α-烯烃等进行共聚合而成的各种具有立体规则性的聚丙烯系共聚物等。聚丙烯系共聚物可为二元系也可为三元系以上的多元系,并且可为无规共聚物也可以是嵌段共聚物。
(填料)
多孔质基层(A)含有填料,所述填料用以在热可塑性树脂的内部形成许多细微空隙。作为填料,可列举无机填料以及有机填料,可将这些填料单独或组合使用。将含有填料的热可塑性树脂薄膜延伸后的情形,会在热可塑性树脂薄膜内部形成许多以填料为核的细微空孔。并且,可通过填料调整多孔质基层(A)的刚度、白色度以及不透明度。
作为无机填料,可举例如重质碳酸钙、轻质碳酸钙、煅烧粘土、滑石、硅藻土、氧化钛、氧化锌、硫酸钡、氧化硅、氧化镁,以脂肪酸、高分子界面活性剂、抗静电剂等将这些成分进行表面处理而成的无机粒子等。其中,重质碳酸钙、轻质碳酸钙、煅烧粘土或滑石因空孔的成型性良好且低价而为优选。从使白色度、不透明度提高的观点出发,优选为氧化钛、氧化锌或硫酸钡。
有机填料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为对热可塑性树脂不相容,熔点或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于热可塑性树脂,且在热可塑性树脂的熔融混捏条件下会微分散的有机粒子。例如热可塑性树脂为聚烯烃系树脂的情形,作为有机填料,可列举: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聚苯乙烯、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硫化乙烯、聚苯硫醚、聚酰亚胺、聚醚酮、聚醚醚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4-甲基-1-戊烯、环状烯烃的均聚物、环状烯烃与乙烯的共聚物等有机粒子。并且,也可使用三聚氰胺树脂之类的热硬性树脂的细粉,亦优选将热可塑性树脂进行交联而使其不熔化。此外,树脂的熔点(℃)以及玻璃化转变温度(℃)可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来测量。
并且,无机填料以及有机填料可从上述之中选择一种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使用。组合两种以上时也可以是无机填料与有机填料的组合。
从与热可塑性树脂的混合容易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为无机填料以及有机填料的平均粒径较大。并且,通过延伸而使内部产生空孔以提高不透明性及印刷性时,从不易使延伸时的薄片断裂或多孔质基层的强度降低等问题发生的观点出发,优选为无机填料以及有机填料的平均粒径较小。具体而言,无机填料以及有机填料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01μm以上,再优选为0.1μm以上,更优选为0.5μm以上。并且,优选为30μm以下,再优选为20μm以下,更优选为15μm以下。
无机填料以及有机填料的平均粒径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热可塑性树脂薄膜的切割面,求出测量粒子的至少10个最大径时的平均值,作为利用熔融混捏及分散而分散于热可塑性树脂时的平均分散粒径。
为了在层中产生预期的空隙,多孔质基层中的填料的含有量优选为1质量%以上,再优选为3质量%以上,更优选为5质量%以上。从赋予标签刚度而使操作性提高的观点出发,多孔质基层中的填料的含有量优选为45质量%以下,再优选为4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35质量%以下。
[1-2.多孔质接着层(B1)]
多孔质接着层(B1)是具有许多面对其表面开口的细微空隙的层,主要利用于与树脂成型品20的接着。亦即,在通过模内成型而将标签10与树脂成型品20一体化时,通过树脂成型品20在成型时的树脂压力,树脂成型品20熔融树脂进入多孔质接着层(B1)表面的空隙,且通过其锚定效应,标签10与树脂成型品20接着。因此,不论树脂成型品20的材料,皆能将标签10粘贴于树脂成型品20。并且,多孔质接着层(B1)是比多孔质基层(A)更脆且强度更弱的层。因此,若拉伸多孔质基层(A)而将标签10从树脂成型品20剥离,则多孔质接着层(B1)容易内聚破坏。由此,可以容易地将多孔质基层(A)从树脂成型品20剥去。此外,由于多孔质接着层(B1)在内部具有许多连通的空隙,因此在将标签10粘贴于树脂成型品20时,即使标签10与树脂成型品20之间残留有空气,此空气也会被树脂推出多孔质接着层(B1)的空隙而排出至外部。因此,也不会因残留于树脂成型品20之间的空气而导致标签10发生膨胀。
多孔质接着层(B1)的材料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使用将含有结晶性聚丙烯树脂及热可塑性树脂的共混物以及填料的树脂薄膜延伸而成者。尤其热可塑性树脂宜使用对结晶性聚丙烯树脂为不相容性的材料。如前所述,通过多孔质接着层(B1)的内聚破坏而进行标签10的剥离。因此,使用互不相容的至少两种树脂作为构成多孔质接着层(B1)的树脂材料,将其树脂共混物在维持相分离的状态下延伸而形成多孔质接着层(B1)。由此,在破坏多孔质接着层(B1)时,不仅树脂与空隙的界面,这些树脂间的界面也发生剥离,而能将多孔质接着层(B1)剥离成均匀面状。
(结晶性聚丙烯树脂)
结晶性聚丙烯树脂优选使用聚丙烯系树脂,且其结晶度为65%以上。结晶性聚丙烯的结晶度再优选为66%以上,特别优选为67~80%。若结晶度为65%以上,则结晶性聚丙烯树脂的非晶部与热可塑性树脂不易进行相容而会容易得到预期的界面剥离的效果,且可使剥离所需的应力(剥离强度)适当变小。并且,若结晶度为80%以下,则商业上容易取得。
(不相容性的热可塑性树脂)
对结晶性聚丙烯树脂为不相容性的热可塑性树脂,可列举:聚乙烯树脂、苯乙烯系树脂、环状聚烯烃树脂、乙烯-环状烯烃共聚合树脂、丙烯-α烯烃共聚合树脂、尼龙-6、尼龙-6,6、尼龙-6,10、尼龙-6,12等聚酰胺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及其共聚物、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丁二酸丁二酯、聚乳酸、脂肪族聚酯等热可塑性聚酯系树脂、聚碳酸酯等。这些树脂也可以混合两种以上使用。这些树脂之中,从耐化学性及生产成本等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聚乙烯树脂。通过不相容性的热可塑性树脂的存在,在延伸薄膜制作时,在结晶性聚丙烯树脂与对聚丙烯树脂为不相容性的热可塑性树脂之间发生界面剥离而使剥离性提高。相对于聚丙烯树脂100重量份,若使不相容性的热可塑性树脂为105~300重量份,则会容易得到充分的剥离性。此外,本说明书中“不相容”是指以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晶性聚丙烯树脂与不相容性的热可塑性树脂的共混物时,具有海岛结构的形态,且其结构的尺寸为0.3~10μm。
(填料)
多孔质接着层(B1)中含有的填料,基本上与多孔质基层(A)的填料同样地,可使用无机填料以及有机填料两者或任一者。但是,关于多孔质接着层(B1)的填料,也可以采用通过表面处理剂将表面进行亲水化处理而成者。例如,借由使用经亲水化处理的无机填料而形成多孔质接着层(B1),在多孔质接着层(B1)内变得容易发生无机填料与结晶性聚丙烯的界面剥离,因此变得更容易将标签10从树脂成型品20剥离。关于表面处理剂及表面处理的方法,参考专利文献2(WO/2017/188298)所记载的内容即可。
将多孔质接着层(B1)整体设为100重量%,结晶性聚丙烯树脂与不相容性热可塑性树脂的共混物的含有量优选为30~60重量%,再优选为35~50重量%。并且,多孔质接着层(B1)中的填料的含有量优选为40~70重量%,再优选为50~65重量%。若多孔质接着层(B1)中的填料的含有量为40重量%以上,则容易得到充分的剥离性。并且,若为70重量%以下,则容易得到成型稳定性。在上述共混物中,对结晶性聚丙烯树脂为不相容性的热可塑性树脂的掺合比例,相对于结晶性聚丙烯树脂100重量份,优选为105~300重量部,再优选为120~280重量份,更优选为140~270重量份。
[1-3.粗面部和滑面部]
在本发明中,已粘贴于树脂成型品20的标签10的表面,能目视确认区分为粗面部11(表面粗糙度比较粗糙的部分)及滑面部12(表面粗糙度比较光滑的部份)。因此,例如可通过滑面部12而形成预定的表面图案12a,由此向消费者等提示信息。此外,也能通过将粗面部11形成图案而提示信息。
在标签10已粘贴于树脂成型品20的状态(参考图2(a))下,将粗面部11的表面粗糙度设为Rzr,将滑面部12的表面粗糙度设为Rza时,优选Rzr设为25μm以上且Rza/Rzr设为小于0.6。借由将粗面部11的表面粗糙度Rzr设为25μm以上,并且使两者的比设为小于0.6,清楚地呈现粗面部11与滑面部12的差异,而变得容易通过目视而识别滑面部12(或粗面部11)所提示的信息。从使两者的差异更明确的观点出发,粗面部11的表面粗糙度Rzr优选为30μm以上或35μm以上,特别优选为40μm以上或50μm以上。粗面部11的表面粗糙度Rzr的上限并无特别限制,但若考量使用墨水组成物13而将商品信息等漂亮地印刷在标签10上,优选为150μm以下或10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80μm以下。并且,滑面部12的表面粗糙度Rza优选为30μm以下或25μm以下,特别优选为15μm以下。例如,滑面部12的表面粗糙度Rza宜设为5~30μm或10~25μm。并且,粗面部11与滑面部12的表面粗糙度的比(Rza/Rzr)为越小值,两者的差异变得越明确。因此,表面粗糙度的比(Rza/Rzr)优选为0.5以下,再优选为0.45以下或0.4以下,特别优选为0.35或0.3以下。
<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若无特别说明,表面粗糙度意指十点平均粗糙度(Rz)。表面粗糙度是由以下方法所测量。
通过使用非接触三维表面形状粗糙度测量器(Zygo Corporation制:NewView5010),设定测量面积:2mm×2mm、物镜:20倍,截取14μm以下的波长而进行测量,并将使用分析软件(Zygo Corporation制:Metro Pro)进行分析而得到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μm)作为表面粗糙度。此外,树脂成型品的标签的粘贴面为弯曲的形状的情形,将树脂成型品的标签粘贴部分裁切并制成样品,并以标签部分为上表面的方式将该样品以双面胶带固定于试验台,以上述条件进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标签10中的粗面部11和滑面部12的区分,例如可对标签10的原纸进行与预期的滑面部12图案相符的热压处理(加热加压处理。也称为热印处理)后,通过以模内成型将此标签10粘贴于树脂成型品20而出现。亦即,关于热压处理后的标签10,施行热压处理后的部分与其以外的部分,表面粗糙度几乎无差异。另一方面,通过经由模内成型,未施行热压处理的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增加而成为粗面部11,经施行热压处理的部分则表面粗糙度与之前几乎不变而成为滑面部12。如此,经由热压处理以及模内成型两个工序,在标签10上形成粗面部11与滑面部12的区分。
热压处理中将与滑面部12对应的部位进行加热以及加压的条件,例如优选设为接下来的条件。亦即,加压温度优选为110~150℃,特别优选为120~140℃。借由将加压温度设为110℃以上,标签10上所含有的热可塑性树脂适当熔融,而可形成平滑的滑面部12。另一方面,借由将加压温度抑制在150℃以内,防止构成标签10的树脂熔融,而可以维持例如标签10的形状。并且,加压压力优选为0.5MPa以上,例如优选为0.5~10MPa。借由在上述温度条件下将加压压力设为0.5MPa以上,标签10的多孔质基层(A)以及多孔质接着层(B1)所含有的细微空隙的尺寸及数量适当减少,其部位的空隙率降低。如后所述,粗面部11与滑面部12的表面粗糙度的差异是其部位的空隙率的差异为原因之一所产生者,但借由在适当的加热以及加压条件下对与滑面部12对应的部位施行热压处理,粗面部11与滑面部12的表面粗糙度的差异变得更明显。另一方面,借由将加压压力设为10MPa以下,可抑制在热压处理时标签发生破裂或破损。再者,加压时间例如优选设为0.05~1秒,宜设为0.1~0.5秒。借由将加压时间设定在适当的范围,不会使标签发生破裂等,而可形成平滑的滑面部12。
借由进行热压处理,进行热压处理后的热压部(对应滑面部12)中的标签10的剖面空隙率低于其以外的非热压部(对应粗面部11)中的标签10的剖面空隙率。于是,剖面空隙率高的非热压部中存在比较多细微空隙。因此,在通过模内成型而将标签10粘贴于树脂成型品20时,随着因树脂成型品的材料从半熔融状态相变化成为固状态所产生的收缩,非热压部的空隙会被压碎,此时,在标签10的表面上或其内部容易产生细微的皱褶。其结果是,模内成型后的标签10在非热压部的表面粗糙度变粗糙,形成前述粗面部11。相反地,剖面空隙率低的热压部,即使在模内成型后,在其表面上或其内部也不易产生细微的皱褶。因此,标签10的热压部即使在模内成型后,表面粗糙度也保持平滑,形成前述滑面部12。如此,借由对标签10在预定图案进行热压处理,可在模内成型后的标签10形成粗面部11及滑面部12。
具体而言,在将非热压部(粗面部11)中的标签的剖面空隙率设为100%时,热压部(滑面部12)中的标签的剖面空隙率优选为0~93%。此外,剖面空隙率的比为0%的状态是热压部中不存在空隙的状态。从热压处理时的加压温度及加压时间的观点出发,剖面空隙率的比再优选为3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特别优选为70%以上。并且,从热压图案的视觉识别性的观点出发,剖面空隙率的比再优选为93%以下,更优选为82%以下。如此,借由将热压部中的标签的剖面空隙率相对于非热压部设为93%以下,模内成型后所产生的皱褶产生明确的差异,而可使粗面部11与滑面部12的表面粗糙度差异化至可通过目视而确认的程度。
若更具体说明,在个别测量热压部(滑面部12)中的标签的剖面空隙率时,该剖面空隙率优选为0~31%,特别优选为20~29%。同样地,非热压部(粗面部11)中的标签的剖面空隙率优选为32~50%,特别优选为32~37%。
<剖面空隙率的测量方法>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标签的剖面空隙率”是标签整体的厚度方向的剖面空隙率。亦即,本发明中虽然标签10是包含多孔质基层(A)以及接着层(B)所构成,但并非一个个地测量各层的剖面空隙率,而是测量包含两层的标签10整体的剖面空隙率。标签的剖面空隙率可通过拍摄标签剖面的电子显微镜照片,求出其照片中拍摄的剖面区域内所占的空隙(空孔)的面积比例(%)而得。具体而言,从已粘贴于树脂成型品的标签或单个标签的试样裁切任意一部分而形成样品,以环氧树脂包埋此样品并使其固化后,使用切片机制作相对于标签的厚度方向为平行(亦即垂直于面方向)的切割面,蒸镀此切割面而金属化后,将扩大至容易用上述电子显微镜观察的任意倍率(例如500倍~3000倍)所拍摄的照片进行二值化处理,并以图像分析装置进行图像处理,求出测量范围中空孔所占的面积比例(%),作为标签的厚度方向的剖面空隙率(%)。此外,标签的剖面空隙率,不论在测量通过模内成型而粘贴于树脂成型品后的标签的情形、或测量粘贴于树脂成型品前的标签的情形,都不会发生明显差异。因此,可将模内成型前的标签或模内成型后的标签的任一者作为剖面空隙率测量的试样。
[2.第二实施方式]
图3表示本发明的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的第二实施方式。关于第二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构成则省略说明,主要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构成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在标签10是由多孔质基层(A)以及接着层(B)所构成的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但作为接着层(B),是使用层中不具有空隙的热封层(B2)代替多孔质接着层(B1)。此外,在标签10形成有粗面部11及滑面部12的方面,第一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共通。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与多孔质基层(A)、粗面部11以及滑面部12相关的说明,也可以援用于第二实施方式。
[2-1.热封层(B2)]
热封层(B2)是用以将标签10与树脂成型品20接着的层。热封层(B2)是由热可塑性树脂所形成。热封层(B2)在常温下为固体状,但在模内成型时会因为模具内用以成型树脂成型品20的熔融树脂的热而活性化,与熔融树脂熔接,冷却后再次成为固状而发挥牢固的接着力。在此实施方式中,接着层(B)的层中不具有空隙。
构成热封层(B2)的热可塑性树脂,通过DSC测量求出作为峰值温度的熔点优选为60~130℃。若小于60℃,则因常温下的黏性,标签的平滑性变差,而容易发生粘连等。因此,在将标签嵌入模具时,容易频繁发生插入两片标签等问题。并且,若超过130℃,则标签与成型体的接着性容易变差。
构成热封层(B2)的热可塑性树脂的例子为聚烯烃系树脂。更具体而言,可使用低密度或中密度的高压法聚乙烯、直链线状聚乙烯、乙烯、α-烯烃共聚物、丙烯/α-烯烃光聚合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乙烯/丙烯酸烷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烷酯共聚物(烷基的碳数为1~8)、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的金属盐(Zn、Al、Li、K、Na等)等的熔点为60~130℃的聚乙烯系树脂。这些树脂可单独使用一种,也可混合两种以上使用。并且,在不妨碍热封层所要求的性能的范围内,可在热封层(B2)中任意添加其他公知的树脂用添加剂。作为这种添加剂,可列举:染料、成核剂、增塑剂、脱模剂、抗氧化剂、防粘连剂、阻燃剂、紫外线吸收剂、分散剂等。
如此,即使在使用热封层(B2)作为接着层(B)的情形,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对标签10施行预定图案的热压处理后,通过模内成型将标签10粘贴于树脂成型品20。由此,标签10的热压部分成为表面粗糙度比较光滑的滑面部12,其以外的部分成为表面粗糙度粗糙的粗面部11。因此,可通过目视确认已粘贴于树脂成型品20的标签10其滑面部12的预定图案,由此可以向使用者等提示信息。因此,即使在使用热封层(B2)的情形,也可不使用墨水就将信息施加到标签19,并且,由于可在标签10已粘贴于树脂成型品20的状态下通过目视确认从外观确认所述信息,因此能解决以往发明的课题。
但是,热封层(B2)与前述多孔质接着层(B1)不同,在将标签10从树脂成型品20剥离时,不易发生此热封层(B2)分为两部分而残留在树脂成型品20表面上等现象。因此,使用热封层(B2)作为接着层(B)的情形,也不容易像使用多孔质接着层(B1)的情形,发生与滑面部12对应的图案形成于标签10的剥离部分10a及残留部分10b的每一个的现象。因此,在此方面上,可谓第一实施方式比第二实施方式更有利。
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也可采用将多孔质接着层(B1)及热封层(B2)层积的构成作为接着层(B)。此时,优选从正面侧依序层积多孔质基层(A)、多孔质接着层(B1)以及热封层(B2)。此时,热封层(B2)发挥加强标签10与树脂成型品20的接着力的作用。
[3.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的制造方法]
图4是示意性地显示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在此说明的制造方法亦可适用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任一者。
第一,准备标签的原纸10′(工序S1)。此原纸10′是通过裁切或冲切而加工成预期的形状以及尺寸而成者。标签的原纸10′是成为如前述地层积多孔质基层(A)及接着层(B)而成的构成,作为接着层(B),可使用多孔质接着层(B1)、热封层(B1)或将这些组合而成者。此外,原纸10′只要将例如共挤出法、挤出层压法、薄膜贴合法、涂布法等作为层积膜的制造方法并以公知的方法制造即可。
第二,在被加工成预期形状以及尺寸的原纸10′的多孔质基层(A)侧的表面涂布墨水组成物13而施行任意印刷,并且从原纸10′的正面侧或背面侧在预定图案进行热压处理,由此形成热压部12′和非热压部11′(工序S2)。热压处理中的加压温度、加压压力、加压时间的适当条件如前述。通过此工序制作模内成型用的标签10。此外,以墨水组成物13进行的印刷处理及热压处理,通常是通过其他装置在其他工序进行,但也能在同一个装置中同时进行印刷处理及热压处理。并且,前述标签原纸10′的裁切或冲切的加工处理、原纸10′的印刷处理以及热压处理可以按照任意顺序进行。例如,可按照印刷处理、热压处理以及加工处理的顺序进行,也可按照印刷处理、加工处理以及热压处理的顺序进行,也可按照其以外的顺序。
以此方式制作的标签10,如前述,热压部12′中剖面空隙率相对变低,非热压部11′中剖面空隙率相对变高。但是,在此阶段,热压部12′及非热压部11′的表面粗糙度不会产生明显差异。此外,热压部12′相较于非热压部11′,在标签10的厚度稍微变小,因此两者之间可产生稍微的段差。因此,此阶段中,也能将此段差作为交界而区别热压部12′及非热压部11′。
第三,通过模内成型将热压处理完毕的标签10粘贴于树脂成型品20的表面(工序S3)。亦即,以多孔质基层(A)侧成为模具的内壁面侧且接着层(B)侧与熔融树脂接触的方式将标签10插入模具内,通过模内成型法制造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在模内成型法中,可通过注射成型、中空成型、差压成型或发泡成型等公知的方法,在模具内将容器等的树脂成型品成型。例如,优选进行直接吹塑成型或延伸吹塑成型,所述直接吹塑成型是通过压缩空气而将熔融树脂型坯压附于模具内壁,所述延伸吹塑成型是使用预成型。但是,此外也可进行注射成型,所述注射成型是在注射装置将熔融树脂注入模具内并冷却固化。
借由进行上述模内成型,会追随粘贴有标签的树脂成型品在成型时的收缩,而在标签10的表面形成细微的皱褶。在接着层(B)是由多孔质接着层(B1)所形成时,在多孔质接着层(B1)也同样形成细微的皱褶。伴随于此,在剖面空隙率相对高的非热压部11′,因表面上的细微的皱褶而表面粗糙度变粗糙。另一方面,在剖面空隙率相对低的热压部12′则没有非热压部11′那样的影响,而表面粗糙度维持在比较平滑的状态。由此,在已粘贴于树脂成型品20的标签10形成有与非热压部11′对应的粗面部11以及与热压部12′对应的滑面部12。因此,通过粗面部11及滑面部12的表面粗糙度(具体而言为光的反射率)的差异,例如由滑面部12所形成的预定图案会浮现而变得看得见。可以通过此滑面部12的图案而向消费者提示各种信息。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以及比较例而更具体说明本发明。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材料、使用量、比例、处理内容以及处理顺序等可适当变更。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不应限定解释成由以下所示的具体例。此外,表1中就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汇总记载热压条件、模内成型后的表面粗糙度以及模内成型后的热压图案的视觉识别性。
(标签原纸的制造例1)
由结晶性聚丙烯树脂(商品名:NOVATEC PP FY4、日本聚丙烯株式会社制,MFR:5g/10min(230℃,2.16kg负载))69质量%、作为无机填料的重质碳酸钙(商品名:SOFTON 1800,BIHOKU FUNKA KOGYO CO.,LTD.制,干式粉碎品,平均粒径1.25μm(透气法))30质量%、分散剂(油酸)1质量%组成的多孔质基层(A)形成用树脂组成物(a1),将其在设定为250℃的挤出机中进行熔融混捏,通过挤出模挤出成型为薄片状,在冷却装置冷却至70℃而得到组成物(a1)的单层无延伸薄片。将此无延伸薄片再加热至145℃后,利用多个滚筒间的周速差在纵向上延伸五倍,得到纵向单轴延伸薄膜。
除此之外,由结晶性聚丙烯树脂(商品名:NOVATEC PP FY4,日本聚丙烯株式会社制,MFR:5g/10min(230℃,2.16kg负载))16质量%、作为与结晶性聚丙烯不相容的热可塑性树脂的高密度聚乙烯(商品名:NOVATEC HJ590N,日本聚丙烯株式会社制,MFR:40g/10min(190℃,2.16kg负载)19.5质量%、作为无机填料的轻质碳酸钙(商品名:YM30,MARUOCALCIUM CO.,LTD.制,平均粒径:0.3μm)62质量%、分散剂(油酸)0.5质量%、马来酸改性聚丙烯(商品名:MODICP 908,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制,软化点140℃)2质量%组成的多孔质接着层(B1)形成用树脂组成物(b1),将其在设定为250℃的挤出机进行熔融混捏,通过挤出模挤出成型为薄片状,并层积于所述纵向单轴延伸薄膜的单面,得到具有(a1)/(b1)的双层结构的层积物。
接着,使用烘箱将所述层积物再加热至153℃后,使用展幅延伸机在横向上延伸九倍,得到经过双轴延伸/单轴延伸的制造例1的第一标签原纸。第一标签原纸的厚度为105μm,剖面空隙率为32%。
(标签原纸的制造例2)
在标签原纸的制造例1中,增加单层无延伸薄片的挤出量,并将横延伸时的温度提高5℃而设为158℃,由此将剖面空隙率调整至27%,除此以外,以与制造例1同样的方式得到第二标签原纸。此外,第二标签原纸的厚度是调整为105μm。
(标签原纸的制造例3)
在标签原纸的制造例1中,增加单层无延伸薄片的挤出量,并将横延伸时的温度提高10℃而设为163℃,由此将剖面空隙率调整至19%,除此以外,以与制造例1同样的方式得到第三标签原纸。此外,第三标签原纸的厚度调整为105μm。
(标签制造例1)
将标签原纸的制造例1所得到的第一标签原纸冲切成宽109mm、长171mm的尺寸,使用热压机(Navitas CO.,LTD.制,型号:V-08C),以加热至120℃的预定图案的模型从多孔质基层(A)的面加压0.1秒,制作标签。以使加压时的压力成为1~5MPa的方式调整高度位置。
(标签制造例2~11、13~15)
在标签制造例1中,如表1所示地变更热压处理条件,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制作标签。
(标签制造例12)
将标签原纸的制造例2所得到的第二标签原纸冲切成宽109mm、长171mm的尺寸,使用热压机(Navitas CO.,LTD.制,型号:V-08C),以加热至130℃的预定图案的模型从多孔质基层面(A)的面加压0.3秒,制作标签。
(标签制造例16)
将标签原纸的制造例3所得到的第三标签原纸冲切成宽109mm、长171mm的尺寸,使用热压机(Navitas CO.,LTD.制,型号:V-08C),以加热至140℃的预定图案的模型从多孔质基层面(A)的面加压0.5秒,制作标签。
(实施例1~12、比较例1~3)
使用中空成型机(PLACO CO.,LTD制,型号:V-50型)、自动标签供给装置(PENTELCO.,LTD.制)以及可得到内容量1,000ml的瓶状容器的中空成型用分割式模具,针对上述标签制造例1~16中所得到的标签,以使多孔质基层(A)侧接触模具的方式利用真空将标签固定于吹塑成型用分割式模具的一侧。以200℃将高密度聚乙烯(日本聚丙烯株式会社制,商品名:NOVATEC HD HB330,熔点:133℃)进行熔融挤出而形成型坯,导入分割式模具间后将分割式模具闭模,接着将4.2kg/cm2的压缩空气供给至型坯内,使型坯膨胀而与模具密合成为容器状并且与标签接着,接着将该模具以10℃的冷却水冷却后,在约10秒后打开模具,取出粘贴有标签的中空容器成型品,将其作为附带标签的树脂容器(树脂成型品)。
使用所得到的附带标签的树脂容器,就粗面部及滑面部的表面粗糙度(十点平均粗糙度)、粗面部及滑面部的剖面空隙率以及热压图案的视觉识别性进行评价。关于各实施例以及各比较例的评价结果显示于表1。并且,图5中针对使用非接触三维表面形状粗糙度测量器(Zygo Corporation制:NewView5010)以及其分析软件(Zygo Corporation制:MetroPro)所分析的表示附带标签的树脂容器的表面粗糙度的图像,显示粗面部的图像作为参考例,并且显示比较例3、实施例4以及实施例5的滑面部的图像。
(剖面空隙率)
将附带标签的树脂容器的标签部裁切,以环氧树脂包埋并使其固化后,使用切片机,通过FIB处理制作与标签的厚度方向平行(亦即垂直于面方向)的切割面。蒸镀此切割面而金属化后,对使用电子显微镜(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制,扫描型显微镜S-2400)放大3000倍观察的区域图像进行拍照,以成为标签所包含的热可塑性树脂组成物以及无机填料等的固体区域与空隙区域两个区域的方式,利用图像分析装置(尼利可股份有限公司制:型号LUZEX IID)进行图像处理。将标签内的空隙区域的面积除以标签整体面积而得的值作为剖面空隙率。
(模内成型后的热压图案的视觉识别性)
在模内成型后,从标签外观视觉识别预先热压处理的预定图案,依以下基准进行判断。
A:预定图案部平滑且清晰可见。
B:预定图案隐约可见。
C:无法知道预定图案的位置。
如表1所示,若滑面部的剖面空隙率相对于粗面部的剖面空隙率的比为94%以上,则结果为热压图案的视觉识别性低而无法知道预定图案的位置。因此,从热压图案的视觉识别性的观点出发,滑面部的剖面空隙率相对于粗面部的剖面空隙率的比优选为93%以下。
[表1]
Figure GDA0003964821690000231
以上,本申请说明书中,为了表达本发明的内容,一边参考附图一边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而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申请说明书所记载的事项而自明的变更形态及改良形态。
附图标记说明
10…标签 10a…剥离部分
10b…残留部分 11…粗面部
11′…非热压部(第一部) 12…滑面部
12′…热压部(第二部) 12a…表面图案
12b…镜像图案 12c…相同图案
13…墨水组成物 20…树脂成型品
A…多孔质基层 B…接着层
B1…多孔质接着层 B2…热封层

Claims (7)

1.一种树脂成型品,其特征在于,是粘贴有标签(10)的树脂成型品(20),
所述标签是将包含多孔质基层(A)以及粘贴于所述树脂成型品的表面的接着层(B)的层进行层积而成,
在所述标签上形成有表面粗糙度比较粗糙的粗面部(11)以及表面粗糙度比较光滑的预定图案(12a)的滑面部(12),
所述滑面部中的所述标签的剖面空隙率相对于所述粗面部中的所述标签的剖面空隙率为0~9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成型品,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粗面部(11)的表面粗糙度设为Rzr,将所述滑面部(12)的表面粗糙度设为Rza时,Rzr为25μm以上,且Rza/Rzr小于0.6。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脂成型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面部(12)是通过将所述标签(10)从其正面侧或背面侧加热及加压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脂成型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着层(B)包含多孔质接着层(B1),
通过将所述多孔质接着层断开而将所述标签从所述树脂成型品剥离时,分别在从所述树脂成型品剥离的所述标签的剥离部分(10a)的剥离面、以及残留在所述树脂成型品的所述标签的残留部分(10b)的剥离面呈现与所述滑面部对应的图案(12b、12c)。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脂成型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着层(B)包含热封层(B2)。
6.一种树脂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是粘贴有标签(10)的树脂成型品(20)的制造方法,
所述标签是将包含多孔质基层(A)以及粘贴于所述树脂成型品的表面的接着层(B)的层进行层积而成,在所述标签的一部分具有预定图案的热压部(12′),
所述方法包含模内工序,所述模内工序是将具有所述热压部的所述标签嵌入模具内并在该模具内与树脂成型品一体化,
由此,在已与所述树脂成型品一体化的所述标签的表面,形成表面粗糙度比较粗糙的粗面部(11)以及与所述热压部的图案对应的表面粗糙度比较光滑的滑面部(1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树脂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签(10)的所述热压部(12′)以外的非热压部(11′)在所述模内工序后表面粗糙度变粗糙。
CN202080006406.4A 2019-01-21 2020-01-16 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的制造方法、以及标签 Active CN1131687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07516 2019-01-21
JP2019-007516 2019-01-21
PCT/JP2020/001289 WO2020153227A1 (ja) 2019-01-21 2020-01-16 ラベル付き樹脂成形品、ラベル付き樹脂成形品の製造方法、及びラベ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8787A CN113168787A (zh) 2021-07-23
CN113168787B true CN113168787B (zh) 2023-03-10

Family

ID=71736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6406.4A Active CN113168787B (zh) 2019-01-21 2020-01-16 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的制造方法、以及标签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20296A1 (zh)
JP (1) JP7362673B2 (zh)
CN (1) CN113168787B (zh)
WO (1) WO2020153227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7116A (zh) * 2003-07-23 2005-02-0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纸、图像记录材料载体和图像记录材料
CN102202620A (zh) * 2008-10-30 2011-09-28 Sca卫生用品公司 包括印刷标签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
JP2013195732A (ja) * 2012-03-21 2013-09-30 Fuji Seal International Inc ラベル、及びラベルの製造方法
WO2017188298A1 (ja) * 2016-04-28 2017-11-02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ラベル付き樹脂成形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26969B1 (en) * 1997-01-28 2004-04-27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In-mold labels and uses thereof
US6946182B1 (en) * 1999-07-16 2005-09-20 Allgeuer Thomas T Fringed surface structures obtainable in a compression molding process
JP4475627B2 (ja) * 2003-09-18 2010-06-09 株式会社フジシール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ラベル
US8794724B2 (en) * 2012-03-28 2014-08-05 Masonite Corporation Surface marked articles, rel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7116A (zh) * 2003-07-23 2005-02-0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纸、图像记录材料载体和图像记录材料
CN102202620A (zh) * 2008-10-30 2011-09-28 Sca卫生用品公司 包括印刷标签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
JP2013195732A (ja) * 2012-03-21 2013-09-30 Fuji Seal International Inc ラベル、及びラベルの製造方法
WO2017188298A1 (ja) * 2016-04-28 2017-11-02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ラベル付き樹脂成形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805175A (zh) * 2016-04-28 2018-02-16 優寶股份有限公司 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及其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53227A1 (ja) 2020-07-30
JP7362673B2 (ja) 2023-10-17
CN113168787A (zh) 2021-07-23
US20220020296A1 (en) 2022-01-20
JPWO2020153227A1 (zh) 2020-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43177B2 (ja) インモールド成形用ラベル
KR102542086B1 (ko) 열가소성 수지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인몰드 성형용 라벨 그리고 라벨이 부착된 플라스틱 용기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8187692B2 (en) In-mold label and molded article using the same
JP5579394B2 (ja) インモールド成形用ラベル
US9633580B2 (en) Label for in-mold molding, in-mold molded article and method for molding same
US20130164471A1 (en) Readily removable film, label for in-mold molding, molded resin article having label attached thereto, wallpaper, glue label, and container having label attached thereto
US20120060997A1 (en) Machine direction oriented film for labels
US8021727B2 (en) In-mold molding label and molded product using the same
US20160046101A1 (en) In-mold label and labeled plastic container using same
JP4516214B2 (ja) 透明ラベル
JP4799231B2 (ja) インモールド成形用ラベ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成形品
US7807243B2 (en) Label for in-mold forming having excellent delabeling property, and container with the label
JP5859230B2 (ja) インモールド成形用ラベ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ラベル付き樹脂成形品
JP5492547B2 (ja) ラベル付き容器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13168787B (zh) 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附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的制造方法、以及标签
CN101661687B (zh) 具有可分离部分的模内标签
WO2005120963A1 (ja) ラベル付き樹脂容器
JP4868936B2 (ja) 高輝度なラベル、該ラベルが貼着した容器、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2005091594A (ja) インモールド成形用ラベル
US20240150075A1 (en) Container with label
JP2939497B2 (ja) 熱圧着性積層フイル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