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65479A - 车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65479A
CN113165479A CN201980074262.3A CN201980074262A CN113165479A CN 113165479 A CN113165479 A CN 113165479A CN 201980074262 A CN201980074262 A CN 201980074262A CN 113165479 A CN113165479 A CN 1131654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heat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7426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腰竜
青木孝史
山崎雄满
张洪铭
山下耕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de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nden Automotive Climate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den Automotive Climate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Sanden Automotive Climate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1654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54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25B5/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rranged in parall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用空调装置,即使在发生了与装设于车辆的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相关的异常的情况下,也能无障碍地持续车室内的空气调节。包括用于对装设于车辆的电池(55)的温度进行调节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61),控制装置(热泵控制器)具有:第一运转模式,在所述第一运转模式下,通过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对电池(55)进行温度调节;以及第二运转模式,在所述第二运转模式下,不对电池(55)进行温度调节,在发生了与电池(55)的温度调节所需的信息相关的异常的情况下,禁止第一运转模式的执行,允许第二运转模式的执行。

Description

车用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车辆的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的热泵式的空调装置,尤其涉及还能对装设于车辆的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因近年来的环境问题显现,以致利用从装设于车辆的电池供给的电力对行驶用马达进行驱动的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普及。此外,作为能应用于上述这种车辆的空调装置,开发出一种结构,包括由压缩机、散热器、吸热器以及室外热交换器连接而成的制冷剂回路,切换并执行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等多个运转模式,在所述制热模式下,通过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散热器中散热,并使在该散热器中散热后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中吸热,以进行制热,在所述制冷模式下,通过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中散热,并在吸热器(蒸发器)中蒸发而吸热,以进行制冷等对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例如若电池等在因由充放电导致的自身发热等变成高温的环境下进行充放电,则存在劣化会加重,并最终有引起工作不良而发生破损的危险。此外,即使在低温环境下,充放电性能也下降。因而,在制冷剂回路另行设置电池用的热交换器,通过利用所述电池用的热交换器来使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与电池用制冷剂(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并使热交换后的上述热介质循环至电池,以对电池进行冷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21376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86036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58603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此,以往在发生与上述这种电池(被调温对象)的冷却(温度调节)所需的信息相关的异常(传感器的异常、设备的异常)的情况下,使车用空调装置停止,因此,车室内的空气调节也不进行,从而存在乘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受到损害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以往的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空调装置,即使在发生与装设于车辆的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所需的信息相关的异常的情况下,也能无障碍地持续车室内的空气调节。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车用空调装置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室内热交换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用于使供给至车室内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设置于车室外;以及控制装置,并对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其特征是,包括设备温度调节装置,所述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用于对装设于车辆的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进行调节,控制装置具有:第一运转模式,在所述第一运转模式下,通过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对被调温对象进行温度调节;以及第二运转模式,在所述第二运转模式下,不对被调温对象进行温度调节,在发生了与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所需的信息相关的异常的情况下,禁止第一运转模式的执行,允许第二运转模式的执行。
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车用空调装置的特征是,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所需的信息是热介质的温度、被调温对象的温度、循环装置的工作状态、室内热交换器用阀装置的工作状态、被调温对象用阀装置的工作状态和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要求中的任一个、或是它们的组合、抑或是它们的全部,其中,所述热介质用于对被调温对象进行温度调节,所述循环装置用于使热介质循环至被调温对象,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用阀装置用于在使制冷剂流至用于对被调温对象进行冷却的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时对制冷剂向室内热交换器的流通进行控制,所述被调温对象用阀装置用于对制冷剂向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的流通进行控制。
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车用空调装置是在上述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与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所需的信息相关的异常包括所述信息的通信中断。
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车用空调装置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室内热交换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用于使供给至车室内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设置于车室外;以及控制装置,并对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其特征是,包括设备温度调节装置,所述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用于对装设于车辆的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进行调节,控制装置具有:第一运转模式,在所述第一运转模式下,通过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对被调温对象进行温度调节;以及第二运转模式,在所述第二运转模式下,不对被调温对象进行温度调节,在发生了与在车室内的空气调节中是必需的、但在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中不必需的信息相关的异常的情况下,禁止第二运转模式的执行,允许第一运转模式的执行。
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车用空调装置是在上述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室内热交换器是用于使制冷剂吸热以对供给至车室内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吸热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具有用于使制冷剂吸热以对被调温对象进行冷却的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控制装置所执行的第一运转模式是空调+被调温对象冷却模式和被调温对象冷却(模式)中的任一个或双方,其中,在所述空调+被调温对象冷却模式下,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中散热,并使散热后的所述制冷剂在减压之后,在吸热器和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中吸热,在所述被调温对象冷却(单独)模式下,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中散热,并使散热后的所述制冷剂在减压之后,在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中吸热。
技术方案6的发明的车用空调装置是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包括:室内热交换器用阀装置,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用阀装置用于在使制冷剂流至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时对制冷剂向吸热器的流通进行控制;以及被调温对象用阀装置,所述被调温对象用阀装置用于对制冷剂向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的流通进行控制,空调+被调温对象冷却模式包括:空调(优先)+被调温对象冷却模式,在所述空调(优先)+被调温对象冷却模式下,将室内热交换器用阀装置打开,基于吸热器或通过所述吸热器而被冷却的对象的温度对压缩机的转速进行控制,并基于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或通过所述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而被冷却的对象的温度对被调温对象用阀装置进行开闭控制,在所述被调温对象冷却(优先)+空调模式下,将被调温对象用阀装置打开,基于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或通过所述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而被冷却的对象的温度对压缩机的转速进行控制,并基于吸热器或通过所述吸热器而被冷却的对象的温度对室内热交换器用阀装置进行开闭控制。
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车用空调装置是在上述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包括用于使制冷剂散热以对供给至车室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的、作为另一个室内热交换的散热器,控制装置所执行的第二运转模式是制热模式、除湿模式、制冷模式和除霜模式中的任一个、或是它们的组合、抑或是它们的全部,其中,在所述制热模式下,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散热器中散热,并使散热后的所述制冷剂在减压之后,在室外热交换器中吸热,在所述除湿模式下,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散热器中散热,并使散热后的制冷剂在减压之后,在吸热器中吸热,在所述制冷模式下,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中散热,并使散热后的所述制冷剂在减压之后,在吸热器中吸热,在所述除霜模式下,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中散热,以对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进行除霜。
技术方案8的发明的车用空调装置是在上述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是,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具有: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所述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用于使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以及循环装置,所述循环装置用于使热介质在所述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与被调温对象之间循环。
技术方案9的发明的车用空调装置是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是,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包括用于对被调温对象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控制装置具有通过加热装置对被调温对象进行加热的被调温对象加热模式以作为第一运转模式,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所需的信息包括加热装置的工作状态。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由于车用空调装置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室内热交换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用于使供给至车室内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设置于车室外;以及控制装置,并对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其中,车用空调装置包括设备温度调节装置,所述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用于对装设于车辆的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进行调节,控制装置具有:第一运转模式,在所述第一运转模式下,通过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对被调温对象进行温度调节;以及第二运转模式,在所述第二运转模式下,不对被调温对象进行温度调节,在发生了与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所需的信息相关的异常的情况下,禁止第一运转模式的执行,允许第二运转模式的执行,因此,即使在发生了与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所需的信息相关的异常时,也能停止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并持续车室内的空气调节,从而能确保乘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在上述情况下,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所需的信息可认为是如技术方案2的发明那样用于对被调温对象进行温度调节的热介质的温度、被调温对象的温度、用于使热介质循环至被调温对象的循环装置的工作状态、用于在使制冷剂流至用于对被调温对象进行冷却的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时对制冷剂向室内热交换器的流通进行控制的室内热交换器用阀装置的工作状态、用于对制冷剂向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的流通进行控制的被调温对象用阀装置的工作状态和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要求中的任一个、或是它们的组合、抑或是它们的全部。
此外,通过如技术方案3的发明那样与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所需的信息相关的异常包括所述信息的通信中断,即使在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所需的信息的通信中断的情况下也能持续车室内的空气调节,并且还具备能使控制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在没有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功能的装置、即未装设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车用空调装置与装设了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车用空调装置之间共用的优点。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由于车用空调装置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室内热交换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用于使供给至车室内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设置于车室外;以及控制装置,并对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其中,车用空调装置包括设备温度调节装置,所述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用于对装设于车辆的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进行调节,控制装置具有:第一运转模式,在所述第一运转模式下,通过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对被调温对象进行温度调节;以及第二运转模式,在所述第二运转模式下,不对被调温对象进行温度调节,在发生了与在车室内的空气调节中是必需的、但在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中不必需的信息相关的异常的情况下,禁止第二运转模式的执行,允许第一运转模式的执行,因此,即使在发生了与在车室内的空气调节中是必需的、但在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不必需的信息相关的异常时,也能停止车室内的空气调节,并持续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从而能确保被调温对象的安全性。
此外,通过如技术方案5的发明那样,将室内热交换器设为用于使制冷剂吸热以对供给至车室内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吸热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具有用于使制冷剂吸热以对被调温对象进行冷却的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控制装置所执行的第一运转模式是空调+被调温对象冷却模式和被调温对象冷却(模式)中的任一个或双方,其中,在所述空调+被调温对象冷却模式下,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中散热,并使散热后的所述制冷剂在减压之后,在吸热器和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中吸热,在所述被调温对象冷却(单独)模式下,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中散热,并使散热后的所述制冷剂在减压之后,在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中吸热,从而能无障碍地进行车室内的空气调节和被调温对象的冷却。
此外,若如技术方案6的发明那样,包括:室内热交换器用阀装置,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用阀装置用于在使制冷剂流至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时对制冷剂向吸热器的流通进行控制;以及被调温对象用阀装置,所述被调温对象用阀装置用于对制冷剂向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的流通进行控制,空调+被调温对象冷却模式包括:空调(优先)+被调温对象冷却模式,在所述空调(优先)+被调温对象冷却模式下,将室内热交换器用阀装置打开,基于吸热器或通过所述吸热器而被冷却的对象的温度对压缩机的转速进行控制,并基于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或通过所述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而被冷却的对象的温度对被调温对象用阀装置进行开闭控制,在所述被调温对象冷却(优先)+空调模式下,将被调温对象用阀装置打开,基于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或通过所述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而被冷却的对象的温度对压缩机的转速进行控制,并基于吸热器或通过所述吸热器而被冷却的对象的温度对室内热交换器用阀装置进行开闭控制,则能根据情况适当地进行车室内的制冷和被调温对象的冷却。
另外,通过如技术方案7的发明那样,设置用于使制冷剂散热以对供给至车室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的、作为另一个室内热交换的散热器,并将控制装置所执行的第二运转模式设为制热模式、除湿模式、制冷模式和除霜模式中的任一个、或是它们的组合、抑或是它们的全部,其中,在所述制热模式下,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散热器中散热,并使散热后的所述制冷剂在减压之后,在室外热交换器中吸热,在所述除湿模式下,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散热器中散热,并使散热后的制冷剂在减压之后,在吸热器中吸热,在所述制冷模式下,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中散热,并使散热后的所述制冷剂在减压之后,在吸热器中吸热,在所述除霜模式下,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中散热,以对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进行除霜,即使在发生了与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所需的信息相关的异常时,也能实现车室内的舒适的空气调节。
此外,若如技术方案8的发明那样,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具有: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所述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用于使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以及循环装置,所述循环装置用于使热介质在所述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与被调温对象之间循环,则能使用制冷剂对热介质进行冷却,并经由上述热介质顺利地对被调温对象进行冷却。
此外,若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如技术方案9的发明那样,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包括用于对被调温对象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控制装置具有通过加热装置对被调温对象进行加热的被调温对象加热模式以作为第一运转模式,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所需的信息包括加热装置的工作状态,则能通过加热装置对被调温对象进行加热,并且即使在发生了与上述加热装置的工作状态相关的异常的情况下,也能无障碍地持续车室内的空气调节。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用空调装置的结构图(实施例1)。
图2是图1的车用空调装置的控制装置的电路的框图。
图3是对图2的控制装置所执行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对由图2的控制装置的热泵控制器实施的制热模式进行说明的车用空调装置的结构图。
图5是对由图2的控制装置的热泵控制器实施的除湿制热模式进行说明的车用空调装置的结构图。
图6是对由图2的控制装置的热泵控制器实施的除湿制冷模式进行说明的车用空调装置的结构图。
图7是对由图2的控制装置的热泵控制器实施的制冷模式进行说明的车用空调装置的结构图。
图8是对由图2的控制装置的热泵控制器实施的空调(优先)+电池冷却模式和电池冷却(优先)+空调模式进行说明的车用空调装置的结构图。
图9是对由图2的控制装置的热泵控制器实施的电池冷却(单独)模式进行说明的车用空调装置的结构图。
图10是对由图2的控制装置的热泵控制器实施的除霜模式进行说明的车用空调装置的结构图。
图11是与图2的控制装置的热泵控制器的压缩机控制相关的控制框图。
图12是与图2的控制装置的热泵控制器的压缩机控制相关的另一个控制框图。
图13是对图2的控制装置的热泵控制器的空调(优先)+电池冷却模式(第一运转模式)下的电磁阀69的控制进行说明的框图。
图14是与图2的控制装置的热泵控制器的压缩机控制相关的又一个控制框图。
图15是对图2的控制装置的热泵控制器的电池冷却(优先)+空调模式下的电磁阀35的控制进行说明的框图。
图16是对输入至图2的控制装置的热泵控制器的控制信息和可否执行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车用空调装置1的结构图。适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是未装设发动机(内燃机)的电动汽车(EV),其通过将充电至装设于车辆的电池55的电力供给至行驶用马达(电动马达。未图示)来进行驱动以进行行驶,本发明的车用空调装置1的后述的压缩机2也通过从电池55供给的电力而被驱动。
即,实施例的车用空调装置1通过在无法利用发动机废热来制热的电动汽车中,利用使用了制冷剂回路R的热泵运转来切换执行制热模式、除湿制热模式、除湿制冷模式、制冷模式、除霜模式、空调(优先)+电池冷却模式、电池冷却(优先)+空调模式和电池冷却(单独)模式的各运转模式,以进行车室内的空气调节及电池55的调温。
此外,作为车辆并不局限于电动汽车,本发明在共用发动机和行驶用电动马达的所谓混合动力汽车中也是有效的。此外,应用实施例的车用空调装置1的车辆能从外部的充电器(快速充电器、通常充电器)对电池55进行充电。另外,前述的电池55、行驶用马达和对该行驶用马达进行控制的逆变器等是本发明的装设于车辆的被调温对象,但在以下的实施例中,采用电池55为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的车用空调装置1是对电动汽车的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制热、制冷、除湿和换气)的装置,电动式的压缩机(电动压缩机)2、作为室内热交换器的散热器4、作为阀装置的室外膨胀阀6、室外热交换器7、室内膨胀阀8、作为室内热交换器的吸热器9和储罐12等通过制冷剂配管13依次连接而构成制冷剂回路R,其中,上述压缩机2对制冷剂进行压缩,上述散热器4设置在供车室内的空气通气循环的HVAC单元10的空气流通路径3内,并且使从压缩机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经由消声器5和制冷剂配管13G流入,并使该制冷剂向车室内散热(释放制冷剂的热量),上述室外膨胀阀6在制热时使制冷剂减压膨胀并由电动阀(电子膨胀阀)构成,上述室外热交换器7在制冷剂与外部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在制冷时作为使制冷剂散热的散热器发挥功能,在制热时作为使制冷剂吸热(使制冷剂吸收热量)的蒸发器发挥功能,上述室内膨胀阀8使制冷剂减压膨胀并由机械式膨胀阀构成,上述吸热器9设置在空气流通路径3内,并用于在制冷时和除湿时使制冷剂蒸发,以使制冷剂从车室内外吸热(使制冷剂吸收热量)。
此外,室外膨胀阀6使从散热器4流出并流入室外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减压膨胀,并且能设为全闭。此外,在实施例中,使用了机械式膨胀阀的室内膨胀阀8使流入吸热器9的制冷剂减压膨胀,并且对吸热器9中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进行调节。
另外,在室外热交换器7设置有室外送风机15。上述室外送风机15构成为通过强制性地将外部气体通风至室外热交换器7而使外部气体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即使在停车中(即、车速为0km/h),外部气体也会通风至室外热交换器7。
此外,室外热交换器7在制冷剂下游侧依次具有接收干燥部14和过冷却部16,室外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配管13A经由在使制冷剂流至吸热器9时打开的作为开闭阀的电磁阀17(制冷用)而连接于接收干燥部14,过冷却部16的出口侧的制冷剂配管13B依次经由止回阀18、室内膨胀阀8和室内热交换器用阀装置(开闭阀)的电磁阀35(车厢用)而连接于吸热器9的制冷剂入口侧。另外,接收干燥部14和过冷却部16在结构上构成室外热交换器7的一部分。此外,止回阀18朝室内膨胀阀8的方向为顺方向。
此外,从室外热交换器7伸出的制冷剂配管13A分岔出制冷剂配管13D,上述分岔后的制冷剂配管13D经由在制热时打开的作为开闭阀的电磁阀21(制热用)而与吸热器9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配管13C连通连接。此外,上述制冷剂配管13C与储罐12的入口侧连接,储罐12的出口侧与压缩机2的制冷剂吸入侧的制冷剂配管13K连接。
另外,散热器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配管13E连接有滤网19,另外,上述制冷剂配管13E在室外膨胀阀6的近前(制冷剂上游侧)处分岔为制冷剂配管13J和制冷剂配管13F,分岔出的一个制冷剂配管13J经由室外膨胀阀6而与室外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入口侧连接。此外,分岔出的另一个制冷剂配管13F经由除湿时打开的作为开闭阀的电磁阀22(除湿用)而与位于止回阀18的制冷剂下游侧且位于室内膨胀阀8的制冷剂上游侧的制冷剂配管13B连通连接。
由此,制冷剂配管13F变成与室外膨胀阀6、室外热交换器7和止回阀18的串联回路并联连接的形态,并成为绕过室外膨胀阀6、室外热交换器7和止回阀18的旁通回路。此外,室外膨胀阀6与作为旁通用的开闭阀的电磁阀20并联连接。
此外,在吸热器9的空气上游侧的空气流通路径3形成有外部气体吸入口和内部气体吸入口的各吸入口(在图1中以吸入口25为代表进行表示),在上述吸入口25设置有吸入切换挡板26,上述吸入切换挡板26将导入至空气流通路径3内的空气切换为作为车室内的空气的内部气体(内部气体循环)和作为车室外的空气的外部气体(外部气体导入)。此外,在上述吸入切换挡板26的空气下游侧设置有室内送风机(鼓风扇)27,上述室内送风机27用于将导入的内部气体或外部气体送至空气流通路径3。
另外,实施例的吸入切换挡板26构成为,通过以任意的比率来将吸入口25的外部气体吸入口和内部气体吸入口开闭,能在0~100%之间对空气流通路径3的、流入吸入器9的空气(外部气体和内部气体)中的内部气体的比率进行调节(外部气体的比率也能在100%~0%之间调节)。
此外,在实施例中,在散热器4的下风侧(空气下游侧)的空气流通路径3内设置有由PTC加热器(电加热器)构成的作为辅助加热装置的辅助加热器23,能对经由散热器4供给至车室内的空气进行加热。此外,在散热器4的空气上游侧的空气流通路径3内设置有空气混合挡板28,上述空气混合挡板28对流入到上述空气流通路径3内并经过吸热器9后的空气流通路径3内的空气(内部气体或外部气体)通风至散热器4和辅助加热器23的比例进行调节。
此外,在散热器4的空气下游侧的空气流通路径3形成有吹脚(日文:フット)、自然风(日文:ベント)、前挡风除雾(日文:デフ)的各吹出口(在图1中用吹出口29为代表表示),在上述吹出口29设置有吹出口切换挡板31,上述吹出口切换挡板31对空气从各上述吹出口的吹出进行切换控制。
此外,车用空调装置1包括设备温度调节装置61,上述设备温度调节装置61用于使热介质在电池55(被调温对象)中循环而对上述电池55的温度进行调节。实施例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61包括:作为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作为循环装置的循环泵62,上述循环泵62用于使制冷剂在上述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与电池55之间循环;以及作为加热装置的热介质加热器63,它们和电池55通过热介质配管66而被连接成环状。
在实施例的情况下,在循环泵62的排出侧连接有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的热介质流路64A的入口,在上述热介质流路64A的出口连接有热介质加热器63的入口。上述热介质加热器63的出口与电池55的入口连接,电池55的出口与循环泵62的吸入侧连接。
作为在上述设备温度调节装置61中使用的热介质,例如能采用水、HFO-1234yf这样的制冷剂、冷却液等液体、空气等气体。另外,在实施例中,采用水作为热介质。此外,热介质加热器63由PTC加热器等电加热器构成。另外,在电池55的周围实现例如热介质以能与上述电池55进行热交换的关系流通的套结构。
接着,当循环泵62运转时,从循环泵62排出的热介质流入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的热介质流路64A。从上述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的热介质流路64A流出的热介质流至热介质加热器63,并在上述热介质加热器63发热的情况下在其中被加热之后,流至电池55,热介质随后与电池55进行热交换。接着,上述与电池55进行了热交换的热介质通过被吸入至循环泵62,以在热介质配管66内循环。
另一方面,在位于制冷剂回路R的制冷剂配管13F与制冷剂配管13B的连接部的制冷剂下游侧且位于室内膨胀阀8的制冷剂上游侧的制冷剂配管13B处,连接有作为分岔回路的分岔配管67的一端。在实施例中,在上述分岔配管67依次设置有由机械式膨胀阀构成的辅助膨胀阀68和作为被调温对象用阀装置(开闭阀)的电磁阀(冷却器用)69。辅助膨胀阀68使流入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的后述的制冷剂流路64B的制冷剂减压膨胀,并且对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的制冷剂流路64B中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进行调节。
此外,分岔配管67的另一端与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的制冷剂流路64B连接,在上述制冷剂流路64B的出口连接有制冷剂配管71的一端,制冷剂配管71的另一端连接至比与制冷剂配管13D的汇流点更位于制冷剂上游侧(储罐12的制冷剂上游侧)的制冷剂配管13C连接。此外,这些辅助膨胀阀68、电磁阀69、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的制冷剂流路64B等也构成制冷剂回路R的一部分,同时还构成设备温度调节装置61的一部分。
在电磁阀69打开的情况下,从室外热交换器7流出的制冷剂(一部分或全部的制冷剂)流入分岔配管67,并在辅助膨胀阀68中减压之后,经过电磁阀69流入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的制冷剂流路64B,并在制冷剂流路64B中蒸发。制冷剂在制冷剂流路64B中流动的过程中从在热介质流路64A中流动的热介质中吸热,之后经过分岔配管71、制冷剂配管13C、储罐12从制冷剂配管13K被吸入至压缩机2。
接着,图2示出了实施例的车用空调装置1的控制装置11的框图。控制装置11由空调控制器45和热泵控制器32构成,上述空调控制器45和热泵控制器32均由作为包括处理器的计算机的一例的微型计算机构成,并且上述空调控制器45和热泵控制器32与构成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络)及LIN(Local Interconnect Network:本地互联网)的车辆通信总线65连接。此外,压缩机2、辅助加热器23、循环泵62、热介质加热器63均与车辆通信总线65连接,上述空调控制器45、热泵控制器32、压缩机2、辅助加热器23、循环泵62和热介质加热器64构成为经由车辆通信总线65进行数据的接收、发送。
另外,在车辆通信总线65连接有车辆控制器72(ECU)、电池控制器(BMS:Battery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73和GPS导航装置74,上述车辆控制器72负责包括行驶的车辆整体的控制,上述电池控制器73负责电池55的充放电的控制。车辆控制器72、电池控制器73、GPS导航装置74均由包括作为处理器的计算机的一例的微型计算机构成,构成控制装置11的空调控制器45和热泵控制器32构成为经由车辆通信总线65而与上述车辆控制器72、电池控制器73和GPS导航装置74之间进行信息(数据)的接收和发送。
空调控制器45是负责车辆的车室内空气调节的控制的上级控制器,在上述空调控制器45的输入连接有外部气体温度传感器33、外部气体湿度传感器34、HAVC吸入温度传感器36、内部气体温度传感器37、内部气体湿度传感器38、室内CO2浓度传感器39、吹出温度传感器41、例如光电传感式的日照传感器51、车速传感器52的各输出以及空调操作部53,其中,上述外部气体温度传感器33对车辆的外部气体温度Tam进行检测,上述外部气体湿度传感器34对外部气体湿度进行检测,上述HVAC吸入温度传感器36对从吸入口25吸入至空气流通路径3且流入吸热器9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上述内部气体温度传感器37对车室内的空气(内部气体)的温度进行检测,上述内部气体湿度传感器38对车室内的空气的湿度进行检测,上述室内CO2浓度传感器39对车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上述吹出温度传感器41对吹出至车室内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上述日照传感器51用于对向车室内的日照量进行检测,上述车速传感器52对车辆的移动速度(车速)进行检测,上述空调操作部53用于进行车室内的设定温度和运转模式的切换等车室内的空调设定操作和信息的显示。另外,图中,符号53A是设置于上述空调操作部53的作为显示输出装置的显示屏。
此外,在空调控制器45的输出连接有室外送风机15、室内送风机(鼓风扇)27、吸入切换挡板26、空气混合挡板28、吹出口切换挡板31、电磁阀35(车厢用)以及电磁阀69(冷却器用),并通过空调控制器45进行控制。
热泵控制器32是主要负责制冷剂回路R的控制的控制器,在上述热泵控制器32的输入连接有散热器入口温度传感器43、散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44、吸入温度传感器46、散热器压力传感器47、吸热器温度传感器48、室外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49和辅助加热器温度传感器50A(驾驶员一侧)、50B(副驾驶一侧)的各输出,其中,上述散热器入口温度传感器43对散热器4的制冷剂入口温度Tcxin(压缩机2的排出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上述散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44对散热器4的制冷剂出口温度Tci进行检测,上述吸入温度传感器46对压缩机2的吸入制冷剂温度Ts进行检测,上述散热器压力传感器47对散热器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压力(散热器4的压力:散热器压力Pci)进行检测,上述吸热器温度传感器48对吸热器9的温度(吸热器9自身的温度或刚通过吸热器9而被冷却后的空气(冷却对象)的温度:以下,吸热器温度Te)进行检测,上述室外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49对室外热交换器7的出口的制冷剂温度(室外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蒸发温度:室外热交换器温度TXO)进行检测,上述辅助加热器温度传感器50A、50B对辅助加热器23的温度进行检测。
此外,在热泵控制器32的输出连接有室外膨胀阀6、电磁阀22(除湿用)、电磁阀17(制冷用)、电磁阀21(制热用)和电磁阀20(旁通用)的各电磁阀,上述各部件通过热泵控制器32控制。另外,压缩机2、辅助加热器23、循环泵62和热介质加热器63分别内置控制器,在实施例中,压缩机2、辅助加热器23的控制器经由车辆通信总线65而与热泵控制器32之间进行数据的接收和发送,并通过上述热泵控制器32进行控制。此外,循环泵62和热介质加热器63的控制器通过与空调控制器45之间进行数据的接收和发送,而且在空调控制器45与热泵控制器32之间进行上述数据段接收和发送,以使循环泵63、热介质加热器63也通过热泵控制器32而被控制。
另外,构成设备温度调节装置61的循环泵62、热介质加热器63也可以通过电池控制器73而被控制。而且,在上述电池控制器73连接有热介质温度传感器76和电池温度传感器77的输出,上述热介质温度传感器76对设备温度调节装置61的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的热介质流路64A的出口侧的热介质的温度(热介质温度Tw:通过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而被冷却的对象的温度)进行检测,上述电池温度传感器77对电池55的温度(电池55自身的温度:电池温度Tcell)进行检测。此外,在实施例中,与电池55的剩余量(蓄电量)、电池55的充电相关的信息(处于充电中的信息、充电结束时间、剩余充电时间等)、热介质温度Tw、电池温度Tcell从电池控制器73经由车辆通信总线65发送给空调控制器45、车辆控制器72。在此,与电池55的充电时的充电结束时间及剩余充电时间相关的信息是从后述的快速充电器等外部充电器供给的信息。
热泵控制器32与空调控制器45经由车辆通信总线65相互进行数据的接收、发送并且基于各传感器的输出及通过空调操作部53输入的设定对各设备进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的实施例中,构成为外部气体温度传感器33、排出压力传感器34、HVAC吸入温度传感器36、内部气体温度传感器37、内部气体湿度传感器38、室内CO2浓度传感器39、吹出温度传感器41、日照传感器51、车速传感器52、流入至空气流通路径3并在该空气流通路径3内流通的空气的风量Ga(空调控制器45计算出的)、由空气混合挡板28实现的风量比例SW(空调控制器45计算出的)、室内送风机27的电压(BLV)、来自前述的电池控制器73的信息、来自GPS导航装置74的信息和空调操作部53的输出从空调控制器45经由车辆通信总线65发送给热泵控制器32,以供由热泵控制器32实施的控制。
此外,与制冷剂回路R的控制相关的数据(信息)还从热泵控制器32经由车辆通信总线65发送给空调控制器45。另外,由前述的空气混合挡板28实现的风量比例SW是空调控制器45在0≤SW≤1的范围内计算出的。此外,在SW=1时,通过空气混合挡板28使流过吸热器9的空气全部通风至散热器4和辅助加热器23。
此外,作为后述的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要求的电池冷却要求/电池加热要求(包括断线/短路的异常)、电磁阀(车厢用)35和电磁阀(冷却器用)69的工作信息(包括断线/短路的异常)、来自电池控制器73的热介质温度Tw和电池温度Tcell的信息(包括断线/短路的异常、热介质温度传感器76和电池温度传感器77的安装异常)和循环泵62、热介质热交换器63的工作信息(包括断线/短路的异常)从空调控制器45被发送给热泵控制器32。此外,它们是被输入到热泵控制器32的电池(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所需的信息,然后将它们称为电池调温控制信息。
另外,上述以外的压缩机2、各送风机15、27、各挡板26、28、31、辅助加热器23等设备的工作信息、上述以外的与温度、湿度、压力、二氧化碳浓度等相关的传感器信息是被输入至热泵控制器32的、车室内的空调所需的信息,之后将它们称为HP控制信息。
基于以上结构,接着对实施例的车用空调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11(空调控制器45、热泵控制器32)切换执行制热模式、除湿制热模式、除湿制冷模式、制冷模式以及空调(优先)+电池冷却模式的各空调运转、电池冷却(优先)+空调模式、电池冷却(单独)模式的各电池冷却运转和除霜模式。它们在图3中示出。
其中,在实施例中,制热模式、除湿制热模式、除湿制冷模式、制冷模式、空调(优先)+电池冷却模式的各空调运转在不对电池55进行充电、将车辆的点火装置(IGN)接通,空调操作部53的空调开关接通的情况下能够执行。然而,远程运转时(预空气调节等),在点火装置断开的情况下也能执行。此外,在电池55处于充电过程中也没有电池冷却要求、且空调开关接通时能够执行。另一方面,电池冷却(优先)+空调模式、电池冷却(单独)模式的各电池冷却运转在例如将快速充电器(外部电源)的插头连接,并给电池55充电时能够执行。然而,电池冷却(单独)模式除了在电池55的充电过程中以外,在空调开关断开且存在电池冷却要求的情况(在高外部气体温度下行驶等时)也能执行。
此外,在实施例中,在点火装置接通时、或是即使点火装置断开电池55仍在充电过程中时,热泵控制器32使设备温度调节装置61的循环泵62运转,并如图4~图10中的虚线所示那样使热介质在热介质配管66内循环。另外,虽然图3中并未图示,但实施例的热泵控制器32还执行电池加热模式(其也是运转模式),在上述电池加热模式下,通过使设备温度调节装置61的热介质加热器63发热以对电池55进行加热。
因而,空调(优先)+电池冷却模式、电池冷却(优先)+空调模式、电池冷却(单独)模式、电池加热模式是对本发明的电池55(被调温对象)进行温度调节的第一运转模式,制热模式、除湿制热模式、除湿制冷模式、制冷模式和除霜模式是不对电池55进行温度调节的本发明的第二运转模式。
此外,上述中的空调(优先)+电池冷却模式、电池冷却(优先)+空调模式是本发明的空调+被调温对象冷却模式,电池冷却(单独)模式是本发明的被调温对象冷却(单独)模式。另外,上述空调(优先)+电池冷却模式是本发明的空调(优先)+被调温对象冷却模式,上述电池冷却(优先)+空调模式是本发明的被调温对象冷却(优先)+空调模式。此外,上述电池加热模式是本发明的被调温对象加热模式。此外,上述除湿制热模式和上述除湿制冷模式是本发明的除湿模式。
(1)制热模式(第二运转模式)
首先,参照图4对制热模式进行说明。另外,各设备的控制是通过热泵控制器32和空调控制器45的协作来执行的,但在以下的说明中,以热泵控制器32为控制主体进行简化说明。图4表示制热模式下的制冷剂回路R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实线箭头)。当通过热泵控制器32(自动模式)或针对空调控制器45的空调操作部53的手动的空调设定操作(手动模式)来选择制热模式时,热泵控制器32将电磁阀21打开,将电磁阀17、电磁阀20、电磁阀22、电磁阀35和电磁阀69关闭。接着,使压缩机2及各送风机15、27运转,空气混合挡板28设置成对从室内送风机27吹出的空气通风至散热器4和辅助加热器23的比例进行调节的状态。
由此,从压缩机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散热器4。在散热器4中通风有空气流通路径3内的空气,因此,空气流通路径3内的空气与散热器4内的高温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另一方面,散热器4内的制冷剂被空气夺取热量而被冷却,冷凝并液化。
在散热器4内液化后的制冷剂在从该散热器4流出之后,经过制冷剂配管13E、13J流至室外膨胀阀6。流入室外膨胀阀6的制冷剂在该室外膨胀阀6中减压之后,流入室外热交换器7。流入室外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蒸发,并从由行驶或利用室外送风机15通风的外部气体中汲取热量(吸热)。即,制冷剂回路R成为热泵。然后,从室外热交换器7流出的低温的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13A、制冷剂配管13D和电磁阀21流至制冷剂配管13C,并经过上述制冷剂配管13C进入到储罐12,在该储罐12中被气液分离后,气体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13K被吸入压缩机2,并且反复进行上述循环。由于在散热器4中加热后的空气从吹出口29吹出,因此,进行车室内的制热。
热泵控制器32根据由作为吹出至车室内的空气的目标温度(吹出至车室内的空气的温度的目标值)的目标吹出温度TAO计算出的目标加热器温度TCO(散热器4的目标温度)来计算目标散热器压力PCO,基于上述目标散热器压力PCO和散热器压力传感器47检测到的散热器压力Pci(制冷剂回路R的高压压力:参数)来控制压缩机2的转速,并且基于散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44检测到的散热器4的制冷剂出口温度Tci和散热器压力传感器47检测到的散热器压力Pci来控制室外膨胀阀6的阀开度,从而对散热器4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进行控制。
此外,在散热器4实现的制热能力(加热能力)相对于所需制热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热泵控制器32通过辅助加热器23的发热来补偿该不足的量。由此,即使在低外部气体温度时等也可无障碍地对车室内进行制热。
(2)除湿制热模式(第二运转模式、除湿模式)
接着,参照图5对除湿制热模式进行说明。图5表示除湿制热模式下的制冷剂回路R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实线箭头)。在除湿制热模式下,热泵控制器32将电磁阀21、电磁阀22和电磁阀35打开,将电磁阀17、电磁阀20和电磁阀69关闭。接着,使压缩机2及各送风机15、27运转,空气混合挡板28设置成对从室内送风机27吹出的空气通风至散热器4和辅助加热器23的比例进行调节的状态。
由此,从压缩机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散热器4。在散热器4中通风有空气流通路径3内的空气,因此,空气流通路径3内的空气与散热器4内的高温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另一方面,散热器4内的制冷剂被空气夺取热量而被冷却,冷凝并液化。
在散热器4内液化后的制冷剂在从散热器4流出后,经过制冷剂配管13E后,一部分流入制冷剂配管13J,并流至室外膨胀阀6。流入室外膨胀阀6的制冷剂在该室外膨胀阀6中减压之后,流入室外热交换器7。流入室外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蒸发,并从由行驶或利用室外送风机15通风的外部气体中汲取热量(吸热)。然后,从室外热交换器7流出的低温的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13A、制冷剂配管13D和电磁阀21流至制冷剂配管13C,并经过上述制冷剂配管13C进入到储罐12,在该储罐12中被气液分离后,气体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13K被吸入压缩机2,并且反复进行上述循环。
另一方面,经过散热器4并在制冷剂配管13E中流动的冷凝制冷剂的剩余部分被分流,该分流的制冷剂经过电磁阀22流入制冷剂配管13F,并流至制冷剂配管13B。接着,制冷剂流至室内膨胀阀8,在该室内膨胀阀8中减压之后,经过电磁阀35流入吸热器9而蒸发。此时,在吸热器9所产生的制冷剂的吸热作用下,从室内送风机27吹出的空气中的水分凝结并附着于吸热器9,因此,空气被冷却且被除湿。
在吸热器9中蒸发后的制冷剂在从制冷剂配管13C流出并与来自制冷剂配管13D的制冷剂(来自室外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汇流之后,经过储罐12并从制冷剂配管13K被吸入至压缩机2,并且反复进行上述循环。在吸热器9中被除湿后的空气在经过散热器4、辅助加热器23(在发热的情况下)的过程中被再次加热,由此进行车室内的除湿制热。
热泵控制器32在实施例中基于从目标加热器温度TCO计算出的目标散热器压力PCO和散热器压力传感器47检测到的散热器压力Pci(制冷剂回路R的高压压力)来对压缩机2的转速进行控制,或者基于吸热器温度传感器48检测到的吸热器9的温度(吸热器温度Te)及作为其目标值的目标吸热器温度TEO来对压缩机2的转速进行控制。此时,热泵控制器32选择根据散热器压力Pci和根据吸热器温度Te中的任一个运算获得的压缩机目标转速中较低的一方,来对压缩机2进行控制。此外,基于吸热器温度Te对室外膨胀阀6的阀开度进行控制。
此外,上述除湿制热模式下,在散热器4实现的制热能力(加热能力)相对于所需的制热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热泵控制器32也通过辅助加热器23的发热来补偿上述不足的量。由此,在低外部气体温度时等也可无障碍地对车室内进行除湿制热。
(3)除湿制冷模式(第二运转模式、除湿模式)
接着,参照图6对除湿制冷模式进行说明。图6表示除湿制冷模式下的制冷剂回路R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实线箭头)。在除湿制冷模式下,热泵控制器32将电磁阀17和电磁阀35打开,将电磁阀20、电磁阀21、电磁阀22和电磁阀69关闭。接着,使压缩机2及各送风机15、27运转,空气混合挡板28设置成对从室内送风机27吹出的空气通风至散热器4和辅助加热器23的比例进行调节的状态。
由此,从压缩机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散热器4。在散热器4中通风有空气流通路径3内的空气,因此,空气流通路径3内的空气与散热器4内的高温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另一方面,散热器4内的制冷剂被空气夺取热量而被冷却,冷凝并液化。
从散热器4流出的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13E、13J流至室外膨胀阀6,并与制热模式、除湿制热模式相比以稍许打开的方式(更大的阀开度的区域)控制的室外膨胀阀6流入室外热交换器7。流入室外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在该室外热交换器7中通过行驶或是利用由室外送风机15通风的外部气体而被空气冷却,从而冷凝。从室外热交换器7流出的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13A、电磁阀17、接收干燥部14和过冷却部16流入至制冷剂配管13B,并经过止回阀18流至室内膨胀阀8。制冷剂在室内膨胀阀8中减压之后,经过电磁阀35流入吸热器9而蒸发。在此时的吸热作用下,从室内送风机27吹出的空气中的水分凝结并附着于吸热器9,因此,空气被冷却且被除湿。
在吸热器9中蒸发后的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13C流至储罐12,经过储罐12从制冷剂配管13K被吸入至压缩机2,并且反复进行上述循环。在吸热器9中冷却且除湿后的空气在经过散热器4、辅助加热器23(在发热的情况下)的过程中被再次加热(加热能力比除湿制热时低),由此,进行车室内的除湿制冷。
热泵控制器32基于吸热器温度传感器48检测到的吸热器9的温度(吸热器温度Te)和作为吸热器9的目标温度(吸热器温度Te的目标值)的目标吸热器温度TEO,对压缩机2的转速进行控制,以使吸热器温度Te变为目标吸热器温度TEO,并且基于散热器出口压力传感器47检测到的散热器压力Pci(制冷剂回路R的高压压力)和目标散热器压力PCO(散热器压力Pci的目标值),对室外膨胀阀6的阀开度进行控制,以使散热器压力Pci变为目标散热器压力PCO,从而获得由散热器4实现的所需的再次加热量(再加热量)。
此外,在上述除湿制冷模式下,在散热器4实现的制热能力(再加热能力)相对于所需的制热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热泵控制器32通过辅助加热器23的发热来补偿该不足的量。由此,能在防止车室内的温度过度下降的情况下进行除湿制冷。
(4)制冷模式(第二运转模式)
接着,参照图7对制冷模式进行说明。图7表示制冷模式下的制冷剂回路R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实线箭头)。在制冷模式下,热泵控制器32将电磁阀17、电磁阀20和电磁阀35打开,将电磁阀21、电磁阀22和电磁阀69关闭。接着,使压缩机2及各送风机15、27运转,空气混合挡板28设置成对从室内送风机27吹出的空气通风至散热器4和辅助加热器23的比例进行调节的状态。另外,辅助加热器23并未通电。
由此,从压缩机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散热器4。虽然,空气流通路径3内的空气被通风至散热器4,但由于上述比例小(仅用于制冷时的再次加热(再加热)),因此,几乎仅经过该散热器4,从散热器4流出的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13E流至制冷剂配管13J。此时,由于电磁阀20打开,因此,制冷剂经过电磁阀20并直接流入室外热交换器7,然后在该室外热交换器7中通过由行驶或利用室外送风机15而通风的外部气体进行空气冷却,从而冷凝液化。
从室外热交换器7流出的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13A、电磁阀17、接收干燥部14和过冷却部16流入制冷剂配管13B,经过止回阀18流至室内膨胀阀8。制冷剂在室内膨胀阀8中减压之后,经过电磁阀35流入吸热器9而蒸发。在此时的吸热作用下,从室内送风机27吹出并与吸热器9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被冷却。
从室外热交换器7流出的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13A、电磁阀17、接收干燥部14和过冷却部16流入制冷剂配管13B,经过止回阀18流至室内膨胀阀8。制冷剂在室内膨胀阀8中减压之后,经过电磁阀35流入吸热器9而蒸发。在此时的吸热作用下,从室内送风机27吹出并与吸热器9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被冷却。
在吸热器9中蒸发后的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13C流至储罐12,并从该储罐12经过制冷剂配管13K被吸入至压缩机2,并且反复进行上述循环。在吸热器9中冷却后的空气从吹出口29吹出至车室内,由此,进行车室内的制冷。在上述制冷模式下,热泵控制器32基于吸热器温度传感器48检测到的吸热器9的温度(吸热器温度Te)对压缩机2的转速进行控制。
(5)空调(优先)+电池冷却模式(第一运转模式、空调+被调温对象冷却模式、空调(优先)+被调温对象冷却模式)
接着,参照图8对空调(优先)+电池冷却模式进行说明。图8示出了空调(优先)+电池冷却模式下的制冷剂回路R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实线箭头)。在空调(优先)+电池冷却模式下,热泵控制器32将电磁阀17、电磁阀20、电磁阀35和电磁阀69打开,将电磁阀21和电磁阀22关闭。
接着,使压缩机2及各送风机15、27运转,空气混合挡板28设置成对从室内送风机27吹出的空气通风至散热器4和辅助加热器23的比例进行调节的状态。另外,在上述运转模式下,辅助加热器23并未通电。此外,热介质加热器63也未通电。
由此,从压缩机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散热器4。虽然,空气流通路径3内的空气被通风至散热器4,但由于上述比例小(仅用于制冷时的再次加热(再加热)),因此,几乎仅经过该散热器4,从散热器4流出的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13E流至制冷剂配管13J。此时,由于电磁阀20打开,因此,制冷剂经过电磁阀20并直接流入室外热交换器7,然后在该室外热交换器7中通过由行驶或利用室外送风机15而通风的外部气体进行空气冷却,从而冷凝液化。
从室外热交换器7流出的制冷剂进入制冷剂配管13A、电磁阀17、接收干燥部14、过冷却部16进入制冷剂配管13B。流入上述制冷剂配管13B的制冷剂在经过止回阀18之后被分流,一方直接在制冷剂配管13B中流动并流至室内膨胀阀8。上述流入室内膨胀阀8的制冷剂在该室内膨胀阀8中减压之后,经过电磁阀35流入吸热器9而蒸发。在此时的吸热作用下,从室内送风机27吹出并与吸热器9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被冷却。
在吸热器9中蒸发后的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13C流至储罐12,并从该储罐12经过制冷剂配管13K被吸入至压缩机2,并且反复进行上述循环。在吸热器9中冷却后的空气从吹出口29吹出至车室内,由此,进行车室内的制冷。
另一方面,经过止回阀18的制冷剂的剩余部分被分流,并流入分岔配管67并流至辅助膨胀阀68。在此,在制冷剂被减压之后,经过电磁阀69流入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的制冷剂流路64B,并在该制冷剂流路64B中蒸发。此时,发挥吸热作用。在上述制冷剂流路64B中蒸发后的制冷剂依次经过制冷剂配管71、制冷剂配管13C和储罐12并被吸入至压缩机2,并且反复进行上述循环(在图8中用实线箭头表示)。
另一方面,循环泵62运转,因此,从上述循环泵62排出的热介质在热介质配管66内流至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的热介质流路64A,并在该热介质流路64A中与在制冷剂流路64B内蒸发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热介质被吸热而被冷却。从上述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的热介质流路64A流出的热介质流至热介质加热器63。然而,在上述运转模式下,热介质加热器63并未发热,因此,热介质直接经过并流至电池55,并与该电池55进行热交换。由此,电池55被冷却,并且对电池55进行冷却之后的热介质被吸入至循环泵62,并且反复进行上述循环(在图8中用虚线箭头表示)。
在上述空调(优先)+电池冷却模式下,热泵控制器32维持将电磁阀35打开的状态,并基于吸热器温度传感器48检测到的吸热器9的温度(吸热器温度Te)如后述的图12所示那样对压缩机2的转速进行控制。此外,在实施例中,基于热介质温度传感器76检测到的热介质的温度(热介质温度Tw:从电池控制器73发送的)以如下方式对电磁阀69进行开闭控制。
此外,吸热器温度Te是实施例的吸热器9的温度。此外,热介质温度Tw采用实施例的被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冷却的对象(热介质)的温度,但也可以是表示作为被调温对象的电池55的温度的指标(下同)。
图13示出了上述空调(优先)+电池冷却模式下的电磁阀69的开闭控制的框图。在热泵控制器32的被调温对象用电磁阀控制部90输入有热介质温度传感器76检测到的热介质温度Tw和作为上述热介质温度Tw的目标值的规定的目标热介质温度TWO。此外,在目标热介质温度TWO的上下具有规定的温度差并设定上限值TwUL和下限值TwLL,并从将电磁阀69关闭的状态通过电池55的发热等使热介质温度Tw变高并上升至上限值TwUL的情况下,被调温对象用电磁阀控制部90将电磁阀69打开(电磁阀69打开指示)。由此,制冷剂流入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的制冷剂流路64B而蒸发,以对流过热介质流路64A的热介质进行冷却,因此,电池55被上述冷却后的热介质冷却。
随后,在热介质温度Tw下降至下限值TwLL的情况下,将电磁阀69关闭(电磁阀69关闭指示)。随后,反复进行上述这种电磁阀69的开闭,一边优先进行车室内的制冷,一边将热介质温度Tw控制为目标热介质温度TWO,从而进行电池55的冷却。
(6)空调运转的切换
热泵控制器32根据下述式(I)计算出前述的目标吹出温度TAO。上述目标吹出温度TAO是从吹出口29吹出至车室内的空气的温度的目标值。
TAO=(Tset–Tin)×K+Tbal(f(Tset、SUN、Tam))…(I)
此处,Tset是通过空调操作部53设定的车室内的设定温度,Tin是内部气体温度传感器37检测到的车室内空气的温度,K是系数,Tbal是基于设定温度Tset、日照传感器51检测到的日照量SUN、外部气体温度传感器33检测到的外部气体温度Tam计算出的平衡值。此外,一般而言,外部气体温度Tam越低,则上述目标吹出温度TAO越高,并且上述目标吹出温度TAO随着外部气体温度Tam上升而下降。
此外,热泵控制器32在启动时基于外部气体温度传感器33检测到的外部气体温度Tam和目标吹出温度TAO选择上述各空调运转中的任一个空调运转。此外,启动后,根据外部气体温度Tam、目标吹出温度TAO和热介质温度Tw等运转条件、环境条件和设定条件的变化,选择上述各空调运转,并进行切换。例如,从制冷模式向空调(优先)+电池冷却模式的转换是基于从电池控制器73输入的电池冷却要求(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要求)来执行的。在上述情况下,电池控制器73在例如热介质温度Tw、电池温度Tcell上升至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输出电池冷却要求,并发送给热泵控制器32、空调控制器45。
(7)电池冷却(优先)+空调模式(第一运转模式、空调+被调温对象冷却模式、被调温对象冷却(优先)+空调模式)
接着,对电池55的充电过程中的动作进行说明。例如,在连接有快速充电器(外部电源)的充电用的插头而对电池55进行充电时(上述信息从电池控制器73发送),无论车辆的点火装置(IGN)接通还是断开,只要在存在电池冷却要求(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要求)且空调操作部53的空调开关接通的情况下,热泵控制器32均执行电池冷却(优先)+空调模式。
上述电池冷却(优先)+空调模式下的制冷剂回路R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与图8所示的空调(优先)+电池冷却模式的情况相同。然而,在上述电池冷却(优先)+空调模式的情况下,在实施例中,热泵控制器32维持将电磁阀69打开的状态,并基于热介质温度传感器76(从电池控制部73发送的)检测到的热介质温度Tw(),如后述的图14所示那样对压缩机2的转速进行控制。此外,在实施例中,基于吸热器温度传感器48检测到的吸热器9的温度(吸热器温度Te)以如下方式对电磁阀35进行开闭控制。
图15示出了上述电池冷却(优先)+空调模式下的电磁阀35的开闭控制的框图。在热泵控制器32的吸热器用电磁阀控制部95输入有吸热器温度传感器48检测到的吸热器温度Te和作为上述吸热器温度Te的目标值的规定的目标吸热器温度TEO。此外,在目标吸热器温度TEO的上下具有规定的温度差并设定上限值TeUL和下限值TeLL,吸热器温度Te从将电磁阀35关闭的状态开始变高并上升至上限值TeUL的情况下,吸热器用电磁阀控制部95将电磁阀35打开(电磁阀35打开指示)。由此,制冷剂流入吸热器9而蒸发,以对在空气流通路径3中流通的空气进行冷却。
随后,在吸热器温度Te下降至下限值TeLL的情况下,将电磁阀35关闭(电磁阀35关闭指示)。然后,反复进行上述这种电磁阀35的开闭,一边优先进行电池55的冷却,一边将吸热器温度Te控制为目标吸热器温度TEO,从而进行车室内的制冷。
(8)电池冷却(单独)模式(第一运转模式、被调温对象冷却(单独)模式)
接着,无论点火装置接通还是断开,只要在空调操作部53的空调开关断开的状态下,在与快速充电器的充电用的插头连接而对电池55进行充电时存在电池冷却要求(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要求)的情况下,热泵控制器32执行电池冷却(单独)模式。然而,除了电池55的充电过程中以外,在空调开关断开且存在电池冷却要求的情况(在高外部气体温度下行驶时等)下也执行。图9示出了上述电池冷却(单独)模式下的制冷剂回路R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实线箭头)。在电池冷却(单独)模式下,热泵控制器32将电磁阀17、电磁阀20和电磁阀69打开,将电磁阀21、电磁阀22和电磁阀35关闭。
接着,使压缩机2和室外送风机15运转。另外,室内送风机27不运转,辅助加热器23也不通电。此外,在上述运转模式下,热介质加热器63也不通电。
由此,从压缩机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散热器4。由于空气流通路径3内的空气未通风至散热器4,因此,仅经过此处,并从散热器4流出的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13E到达制冷剂配管13J。此时,由于电磁阀20打开,因此,制冷剂经过电磁阀20并直接流入室外热交换器7,然后在该室外热交换器7中通过利用室外送风机15而通风的外部气体进行空气冷却,从而冷凝液化。
从室外热交换器7流出的制冷剂进入制冷剂配管13A、电磁阀17、接收干燥部14、过冷却部16进入制冷剂配管13B。上述流入制冷剂配管13B的制冷剂在经过止回阀18之后全部流入分岔配管67并流至辅助膨胀阀68。在此,在制冷剂被减压之后,经过电磁阀69流入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的制冷剂流路64B,并在该制冷剂流路64B中蒸发。此时,发挥吸热作用。在上述制冷剂流路64B中蒸发后的制冷剂依次经过制冷剂配管71、制冷剂配管13C和储罐12并从制冷剂配管13K被吸入至压缩机2,并且反复进行上述循环(在图9中用实线箭头表示)。
另一方面,由于循环泵62运转,因此,从上述循环泵62排出的热介质在热介质配管66内流至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的热介质流路64A,并在此处被在制冷剂流路64B内蒸发的制冷剂吸热,从而热介质被冷却。从上述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的热介质流路64A流出的热介质流至热介质加热器63。然而,在上述运转模式下,热介质加热器63并未发热,因此,热介质直接经过并流至电池55,并与该电池55进行热交换。由此,电池55被冷却,并且对电池55进行冷却之后的热介质被吸入至循环泵62,并且反复进行上述循环(在图9中用虚线箭头表示)。
在上述电池冷却(单独)模式下,热泵控制器32通过基于热介质温度传感器76检测到的热介质温度Tw如后述那样对压缩机2的转速进行控制,以对电池55进行冷却。
(9)除霜模式(第二运转模式)
接着,参照图10对室外热交换器7的除霜模式进行说明。图10表示除霜模式下的制冷剂回路R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实线箭头)。在如前所述的制热模式下,由于在室外热交换器7中,制冷剂蒸发并从外部气体吸热而变成低温,因此,外部气体中的水分变成霜并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7。
着,热泵控制器32对室外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49检测到的室外热交换器温度TXO(室外热交换器7中的制冷剂蒸发温度)与室外热交换器7的无结霜时的制冷剂蒸发温度TXObase之差ΔTXO(=TXObase-TXO)进行计算,并在室外热交换器温度TXO下降至比无结霜时的制冷剂蒸发温度TXObase低,其差ΔTXO放大至规定值以上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的情况下,判断为在室外热交换器7中结霜,并设定规定的结霜标记。
接着,设定上述结霜标记,在空调操作部53的空调开关断开的状态下,当快速充电器的充电用的插头被连接而对电池55进行充电时,热泵控制器32如下述那样执行室外热交换器7的除霜模式。
在上述除霜模式下,热泵控制器32在将制冷剂回路R设置成前述的制热模式的状态的基础上将室外膨胀阀6的阀开度设置为全开。接着,使压缩机2运转,并使从该压缩机2排出的高温制冷剂经过散热器4和室外膨胀阀6流入室外热交换器7,并在该室外膨胀阀7中散热,以使室外热交换器7的结霜融化(图10)。接着,在室外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49检测到的室外热交换器温度TXO高于规定的除霜结束温度(例如,+3℃等)的情况下,热泵控制器32完成室外热交换器7的除霜,并完成除霜模式。
(10)电池加热模式(第一运转模式、被调温对象加热模式)
此外,在执行空调运转时或者在对电池55进行充电时,热泵控制器32执行电池加热模式。在上述电池加热模式下,热泵控制器32使循环泵62运转,并使热介质加热器63通电。另外,电磁阀69关闭。
由此,从循环泵62排出的热介质在热介质配管66内流至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的热介质流路64A,并经过该热介质流路64A流至热介质加热器63。此时,热介质加热器63发热,因此,热介质在通过热介质加热器63被加热而温度上升之后,流至电池55,并与该电池55进行热交换。由此,电池55被加热,并且对电池55进行加热之后的热介质被吸入至循环泵62,并且反复进行上述循环。
在上述电池加热模式下,热泵控制器32通过基于热介质温度传感器76检测到的热介质温度Tw来对热介质加热器63的通电进行控制,以将热介质温度Tw调节为规定的目标热介质温度TWO附近,从而对电池55进行加热。实际上,例如在热介质温度Tw比前述的下限值TwLL低的情况下,使热介质加热器63通电而使其发热,并且通过目标热介质温度TWO设为非通电。即,热介质温度Tw比下限值TwLL低是上述情况下的电池加热要求(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要求)。
(11)由热泵控制器32实现的压缩机2的控制
此外,热泵控制器32在制热模式下,基于散热器压力Pci,通过图11的控制框图对压缩机2的目标转速(压缩机目标转速)TGNCh进行计算,在除湿制冷模式、制冷模式、空调(优先)+电池冷却模式下,基于吸热器温度Te通过图12的控制框图对压缩机2的目标转速(压缩机目标转速)TGNCc进行计算。另外,在除湿制热模式下,选择压缩机目标转速TGNCh和压缩机目标转速TGNCc中的较低的方向。此外,电池冷却(优先)+空调模式、电池冷却(单独)模式下,基于热介质温度Tw(压缩机2作为控制对象的参数)通过图13的控制框图对压缩机2的目标转速(压缩机目标转速)TGNCw进行计算。
(11-1)基于散热器压力Pci的压缩机目标转速TGNCh的计算
首先,使用图11对基于散热器压力Pci的压缩机2的控制进行详细叙述。图11是基于散热器压力Pci对压缩机2的目标转速(压缩机目标转速)TGNCh进行计算的热泵控制器32的控制框图。热泵控制器32的F/F(前馈)操作量运算部78基于从外部气体温度传感器33获得的外部气体温度Tam、室内送风机27的鼓风机电压BLV、通过SW=(TAO-Te)/(Thp-Te)获得的由空气混合挡板28确定的风量比例SW、作为散热器4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的目标值的目标过冷却度TGSC、作为加热器温度Thp的目标值的前述的目标加热器温度TCO和作为散热器4的压力的目标值的目标散热器压力PCO,对压缩机目标转速的F/F操作量TGNChff进行计算。
另外,加热器温度Thp是散热器4的下风侧的空气温度(推断值),并基于散热器压力传感器47检测到的散热器压力Pci和散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44检测到的制冷剂出口温度Tci计算(推断)出。此外,过冷却度SC是基于散热器入口温度传感器43和散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44检测到的散热器4的制冷剂入口温度Tcxin和制冷剂出口温度Tci计算出的。
上述目标散热器压力PCO是目标值运算部79基于上述目标过冷却度TGSC和目标加热器温度TCO计算出的。此外,在除霜模式下,使用预先设定的目标散热器温度PCO。另外,F/B(反馈)操作量运算部81通过基于上述目标散热器压力PCO和散热器压力Pci的PID运算或是PI运算来对压缩机目标转速的F/B操作量TGNChfb进行计算。此外,F/F操作量运算部78计算出的F/F操作量TGNChff和F/B操作量运算部81计算出的F/B操作量TGNChfb通过加法器82相加,并作为TGNCh00输入至极限设定部83。
在极限设定部83中给控制上的下限转速ECNpdLimLo和上限转速ECNpdLimHi设置极限并作为TGNCh0之后,经过压缩机断开控制部84确定为压缩机目标转速TGNCh。在通常模式下,热泵控制器32根据基于上述散热器压力Pci计算出的压缩机目标转速TGNCh对压缩机2的运转进行控制,以使散热器压力Pci变成目标散热器压力PCO。
另外,在压缩机目标转速TGNCh为上述的下限转速ECNpdLimLo,散热器压力Pci上升至设定于目标散热器压力PCO的上下的规定的上限值PUL和下限值PLL中的上限值PUL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th1的情况下,压缩机断开控制部84进入使压缩机2停止并对压缩机2进行接通-断开控制的接通-断开模式。
在上述的压缩机2的接通-断开模式下,在散热器压力Pci下降至下限值PLL的情况下,启动压缩机2并将压缩机目标转速TGNCh作为下限转速ECNpdLimLo运转,在该状态下散热器压力Pci上升至上限值PUL的情况下,再次使压缩机2停止。即,反复进行下限转速ECNpdLimLo下的压缩机2的运转(接通)和停止(断开)。此外,在散热器压力Pci下降至下限值PUL,启动压缩机2之后,在散热器压力Pci不高于下限值PUL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th2的情况下,结束压缩机2的接通-断开模式,并恢复至通常模式。
(11-2)基于吸热器压力Te的压缩机目标转速TGNCc的计算
其次,使用图12对基于吸热器温度Te的压缩机2的控制进行详细叙述。图12是基于吸热器温度Te对压缩机2的目标转速(压缩机目标转速)TGNCc进行计算的热泵控制器32的控制框图。热泵控制器32的F/F操作量运算部86基于外部气体温度Tam、在空气流通路径3内流通的空气的风量Ga(也可以是室内送风机27的鼓风机BLV)、目标散热器压力PCO和作为吸热器温度Te的目标值的目标吸热器温度TEO,对压缩机目标转速的F/F操作量TGNCcff进行计算。
此外,F/B操作量运算部87通过基于目标吸热器温度TEO和吸热器温度Te的PID运算或是PI运算来对压缩机目标转速的F/B操作量TGNCcfb进行计算。此外,F/F操作量运算部86计算出的F/F操作量TGNCcff和F/B操作量运算部87计算出的F/B操作量TGNCcfb通过加法器88相加,并作为TGNCc00输入给极限设定部89。
在极限设定部89中给控制上的下限转速TGNCcLimLo和上限转速TGNCcLimHi设置极限并作为TGNCc0之后,经过压缩机断开控制部91确定为压缩机目标转速TGNCc。因此,若通过加法器88相加后的值TGNCc00在上限转速TGNCcLimHi和下限转速TGNCcLimLo以内,并且不进入后述的接通-断开模式,则上述值TGNCc00为压缩机目标转速TGNCc(压缩机2的转速)。在通常模式下,热泵控制器32根据基于上述吸热器温度Te计算出的压缩机目标转速TGNCc对压缩机2的运转进行控制,以使吸热器温度Te变成目标吸热器温度TEO。
另外,在压缩机目标转速TGNCc为上述的下限转速TGNCcLimLo,吸热器温度Te下降至设定于目标吸热器温度TEO的上下的上限值TeUL和下限值TeLL中的下限值TeLL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tc1的情况下,压缩机断开控制部91进入使压缩机2停止并对压缩机2进行接通-断开控制的接通-断开模式。
在上述情况的压缩机2的接通-断开模式下,在吸热器温度Te上升至上限值TeUL的情况下,启动压缩机2并将压缩机目标转速TGNCc设置成下限转速TGNCcLimLo而运转,在该状态下吸热器温度Te下降至下限值TeLL的情况下,再次使压缩机2停止。即,反复进行下限转速TGNCcLimLo下的压缩机2的运转(接通)和停止(断开)。接着,在吸热器温度Te上升至上限值TeUL、启动压缩机2之后,吸热器温度Te不低于上限值TeUL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tc2的情况下,结束上述情况下的压缩机2的接通-断开模式,并恢复至通常模式。
(11-3)基于热介质温度Tw的压缩机目标转速TGNCw的计算
接着,使用图14对基于热介质温度度Tw的压缩机2的控制进行详细叙述。图14是基于热介质温度Tw对压缩机2的目标转速(压缩机目标转速)TGNCw进行计算的热泵控制器32的控制框图。热泵控制器32的F/F操作量运算部92基于外部气体温度Tam、设备温度调节装置61内的热介质的流量Gw(根据循环泵62的输出计算出的)、电池55的发热量(从电池控制器73发送的)、电池温度Tcell(从电池控制器73发送的)和作为热介质温度Tw的目标值的目标热介质温度TWO对压缩机目标转速的F/F操作量TGNCcwff进行计算。
此外,F/B操作量运算部93通过基于目标热介质温度TWO和热介质温度Tw(从电池控制器73发送的)的PID运算或PI运算来对压缩机目标转速的F/B操作量TGNCwfb进行计算。此外,F/F操作量运算部92计算出的F/F操作量TGNCwff和F/B操作量运算部93计算出的F/B操作量TGNCwfb通过加法器94相加,并作为TGNCw00输入给极限设定部96。
在极限设定部96中给控制上的下限转速TGNCwLimLo和上限转速TGNCwLimHi设置极限并作为TGNCw0之后,经过压缩机断开控制部97确定为压缩机目标转速TGNCw。因此,若通过加法器94相加后的值TGNCw00在上限转速TGNCwLimHi和下限转速TGNCwLimLo以内,并且不进入后述的接通-断开模式,则上述值TGNCw00为压缩机目标转速TGNCw(压缩机2的转速)。在通常模式下,热泵控制器32根据基于上述热介质温度Tw计算出的压缩机目标转速TGNCw对压缩机2的运转进行控制,以使热介质温度Tw变成目标热介质温度TWO。
另外,在压缩机目标转速TGNCw为上述的下限转速TGNCwLimLo,热介质温度Tw下降至设定于目标热介质温度TWO的上下的上限值TwUL和下限值TwLL中的下限值TwLL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tw1的情况下,压缩机断开控制部97进入使压缩机2停止并对压缩机2进行接通-断开控制的接通-断开模式。
在上述情况的压缩机2的接通-断开模式下,在热介质温度Tw上升至上限值TwUL的情况下,启动压缩机2并将压缩机目标转速TGNCw设置成下限转速TGNCwLimLo而运转,在该状态下热介质温度Tw下降至下限值TwLL的情况下,再次使压缩机2停止。即,反复进行下限转速TGNCwLimLo下的压缩机2的运转(接通)和停止(断开)。此外,在热介质温度Tw上升至上限值TwUL、启动压缩机2之后,热介质温度Tw不低于上限值TwUL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tw2的情况下,结束上述情况下的压缩机2的接通-断开模式,并恢复至通常模式。
(12)被输入至热泵控制器32的HP控制信息、电池调温控制信息和各运转模式的可否执行
接着,参照图16对被输入至热泵控制器32的前述的HP控制信息和电池调温控制信息是正常/异常(图16的左侧的状态)时可否执行各运转模式(图16的右侧的动作)进行说明。在HP控制信息和电池温度调节信息是正常的情况下,实施例的热泵控制器32允许制热模式、除湿制热模式、除湿制冷模式、制冷模式、除霜模式、电池冷却(单独)模式、电池冷却(优先)+空调模式、空调(优先)+电池冷却模式和电池加热模式的所有运转模式的执行(图16的最上层)。
接着,在HP控制信息是正常的、但电池调温控制信息是异常的情况下,禁止(不允许)电池冷却(单独)模式、电池冷却(优先)+空调模式、空调(优先)+电池冷却模式和电池加热模式(它们为第一运转模式)的执行,允许制热模式、除湿制热模式、除湿制冷模式、制冷模式、除霜模式(它们为第二运转模式)的执行(图16中从上开始第二层)。
在此,如前所述,与从空调控制器45发送的与电池调温控制信息(电池(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所需的信息)相关的异常在实施例中是指下述各个异常中的任一个、或是它们的组合、抑或是它们的全部。
(i)作为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要求的电池冷却要求/电池加热要求的异常(断线/短路)
(ii)电磁阀(车厢用)35和电磁阀(冷却器用)69的工作信息的异常(断线/短路)
(iii)热介质温度Tw和电池温度Tcell的信息的异常(断线/短路/热介质温度传感器76和电池温度传感器77的安装异常)
(iv)循环泵62的工作信息的异常(断线/短路)
(v)热介质加热器63的工作信息的异常(断线/短路)
(vi)上述(i)~(v)的信息的通信中断
另外,热泵控制器32能对上述断线/短路的异常进行检测。热介质温度传感器76和电池温度传感器77的安装异常在各传感器未被粘贴到安装部位、脱落等情况下,能通过在运转过程中或从运转开始后经过规定时间检测值仍没有规定值以上的变化来检测到。然而,在实施例中,在电磁阀(车厢用)35的工作信息发生异常的情况下,无法对制冷剂向吸热器9的流入进行控制,因此,在图16的第二层仅允许前述的制热模式。
此外,在HP控制信息是异常的情况下,热泵控制器32禁止(不允许)制热模式、除湿制热模式、除湿制冷模式、制冷模式和空调(优先)+电池冷却模式的各空调运转以及电池冷却(优先)+空调模式和除霜模式的执行(图16中从上开始第三层)。另外,HP控制信息如前所述是上述以外的压缩机2、各送风机15、27、各挡板26、28、31、辅助加热器23等设备的工作信息、上述以外的与温度、湿度、压力、二氧化碳浓度等相关的传感器信息,它们是被输入至热泵控制器32的、车室内的空气调节所需的信息。
然而,即使HP控制信息是异常的,但在电池调温控制信息是正常的情况下,热泵控制器32便仅允许执行电池加热模式(图16的第三层)。此外,部分允许电池冷却(单独)模式(图16的第三层)。上述情况下的电池冷却(单独)模式的部分允许是指在室内送风机27、吸热器温度传感器48等的车室内的空气调节中是必需的,但在电池冷却(单独)模式时非必需的部位的HP控制信息是异常的情况下允许执行。另外,在HP控制信息和电池调温控制信息的双方是异常的情况(图16的最下层)下,禁止(不允许)所有运转模式的执行。
这样,在发生了与电池调温控制信息(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所需的信息)相关的异常的情况下,禁止电池冷却(单独)模式、电池冷却(优先)+空调模式、空调(优先)+电池冷却模式和电池加热模式(它们为第一运转模式)的执行,允许制热模式、除湿制热模式、除湿制冷模式、制冷模式、除霜模式(它们为第二运转模式)的执行。由此,即使在发生了与电池调温控制信息(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所需的信息)相关的异常时,也能停止电池55的温度调节,并持续车室内的空气调节,从而能确保乘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在上述情况下,由于电池调温控制信息是作为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要求的电池冷却要求/电池加热要求、电磁阀(车厢用)35和电磁阀(冷却器用)69的工作信息、热介质温度Tw和电池温度Tcell的信息、循环泵62的工作信息的异常、热介质加热器63的工作信息的异常,还包括这些信息的通信中断,因此,即使在电池调温控制信息的通信中断的情况下,也能持续车室内的空气调节。
此外,由于未输入电池调温控制信息而使得热泵控制器32识别为没有电池55的温度调节功能的车用空调装置,因此,无须因没有电池55的温度调节功能的车用空调装置、即未装设设备温度调节装置61的车用空调装置和如实施例那样装设有设备温度调节装置61的车用空调装置1而分别准备热泵控制器32,从而还具备使热泵控制器32(控制装置11的至少一部分)在这些车用空调装置之间共用的优点。
此外,在发生了与在车室内的空气调节中是必需的、但在电池55的温度调节中不必需的信息相关的异常的情况下,热泵控制器32禁止制热模式、除湿制热模式、除湿制冷模式、制冷模式、除霜模式(它们为第二运转模式)的执行,允许电池加热模式和电池冷却(单独)模式(它们为第一运转模式)的执行(在电池冷却(单独)模式的情况下为部分允许),因此,即使在发生了与车室内的空气调节中是必需的、但在电池55的温度调节中不必需的信息相关的异常时,也能停止车室内的空气调节,并持续电池55的温度调节,从而能确保电池55的安全性。
此外,通过如实施例那样作为第一运转模式能执行空调(优先)+电池冷却模式、电池冷却(优先)空调模式和电池冷却(单独)模式,能根据情况无障碍且适当地进行车室内的空气调节和电池55的冷却。
此外,通过如实施例那样能执行制热模式、除湿制热模式、除湿制冷模式、制冷模式和除霜模式,即使在发生了与电池调温控制信息相关的异常时,也能实现车室内的舒适的空气调节。另外,通过如实施例那样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61设置用于使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热介质加热器63和用于使热介质在上述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热介质加热器63与电池55之间循环的循环泵62,从而能使用制冷剂对热介质进行冷却/加热,并能经由上述热介质顺利地对电池55进行加热/冷却。
另外,在前述的实施例中采用了通过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而被冷却的对象(热介质)的温度作为热介质温度Tw,但也可以采用通过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而被冷却的对象的温度作为电池温度Tcell,还可以采用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的温度(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自身的温度、从制冷剂流路64B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等)作为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的温度。
此外,在实施例中,使热介质循环而对电池55进行调温,但在技术方案7以外的发明中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设置使制冷剂与电池55(被调温对象)直接热交换的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在上述情况下,电池温度Tcell为通过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而被冷却的对象的温度。
此外,在实施例中对能通过同时进行车室内的制冷和电池55的冷却的空调(优先)+电池冷却模式和电池冷却(优先)+空调模式一边对车室内进行制冷一边对电池55进行冷却的车用空调装置1进行了说明,但电池55的冷却并不局限于制冷中,也可以同时进行其它的空调运转,例如同时进行前述的除湿制热运转和电池55的冷却。在这种情况下,将电磁阀69打开,使经过制冷剂配管13F流向吸热器9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入分岔配管67,并流至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64。
此外,在实施例1中将电磁阀35作为吸热器用阀装置(阀装置)、将电磁阀69作为被调温对象用阀装置(阀装置),但在通过能全闭的电动阀构成室内膨胀阀8、辅助膨胀阀68的情况下,无需各种电磁阀35、69,室内膨胀阀8为本发明的吸热器用阀装置,辅助膨胀阀68为被调温对象用阀装置。
此外,实施例中说明的制冷剂回路R的结构、数值并不局限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改变,这是自不必言的。此外,在实施例中,通过具有制热模式、除湿制热模式、除湿制冷模式、制冷模式、空调(优先)+电池冷却模式等各运转模式的车用空调装置1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对电池55进行温度调节的第一运转模式中的任一个与不对电池55进行温度调节的第二运转模式中的任一个的组合,例如在仅能执行制冷模式、空调(优先)+电池冷却模式和电池冷却(优先)+空调模式的车用空调装置中本发明也是有效的。
(符号说明)
1 车用空调装置
2 压缩机
3 空气流通路径
4 散热器
6 室外膨胀阀
7 室外热交换器
8 室内膨胀阀
9 吸热器(室内热交换器)
11 控制装置
32 热泵控制器(构成控制装置的一部分)
35 电磁阀(吸热器用阀装置)
45 空调控制器(构成控制装置的一部分)
55 电池(被调温对象)
61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62 循环泵(循环装置)
63 热介质加热器(加热装置)
64 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
68 辅助膨胀阀
69 电磁阀(被调温对象用阀装置)
R 制冷剂回路。

Claims (9)

1.一种车用空调装置,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
室内热交换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用于使供给至车室内的空气与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设置于车室外;以及
控制装置,
并对所述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
其特征在于,
包括设备温度调节装置,所述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用于对装设于车辆的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进行调节,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第一运转模式,在所述第一运转模式下,通过所述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对所述被调温对象进行温度调节;以及第二运转模式,在所述第二运转模式下,不对所述被调温对象进行温度调节,
在发生了与所述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所需的信息相关的异常的情况下,禁止所述第一运转模式的执行,允许所述第二运转模式的执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所需的信息是热介质的温度、被调温对象的温度、循环装置的工作状态、室内热交换器用阀装置的工作状态、被调温对象用阀装置的工作状态和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要求中的任一个、或是它们的组合、抑或是它们的全部,其中,
所述热介质用于对所述被调温对象进行温度调节,
所述循环装置用于使所述热介质循环至所述被调温对象,
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用阀装置用于在使制冷剂流至用于对所述被调温对象进行冷却的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时对所述制冷剂向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流通进行控制,
所述被调温对象用阀装置用于对制冷剂向所述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的流通进行控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所需的信息相关的异常包括所述信息的通信中断。
4.一种车用空调装置,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
室内热交换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用于使供给至车室内的空气与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设置于车室外;以及
控制装置,
并对所述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
其特征在于,
包括设备温度调节装置,所述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用于对装设于车辆的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进行调节,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第一运转模式,在所述第一运转模式下,通过所述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对所述被调温对象进行温度调节;以及第二运转模式,在所述第二运转模式下,不对所述被调温对象进行温度调节,
在发生了与在所述车室内的空气调节中是必需的、但在所述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中不必需的信息相关的异常的情况下,禁止所述第二运转模式的执行,允许所述第一运转模式的执行。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热交换器是用于使所述制冷剂吸热以对供给至所述车室内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吸热器,
所述温度调节装置具有用于使所述制冷剂吸热以对所述被调温对象进行冷却的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
所述控制装置所执行的所述第一运转模式是空调+被调温对象冷却模式和被调温对象冷却(模式)中的任一个或双方,其中,
所述空调+被调温对象冷却模式下,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中散热,并使散热后的所述制冷剂在减压之后,在所述吸热器和所述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中吸热,
在所述被调温对象冷却(单独)模式下,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中散热,并使散热后的所述制冷剂在减压之后,在所述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中吸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内热交换器用阀装置,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用阀装置用于在使所述制冷剂流至被所述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时对制冷剂向所述吸热器的流通进行控制;以及
被调温对象用阀装置,所述被调温对象用阀装置用于对所述制冷剂向所述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的流通进行控制,
所述空调+被调温对象冷却模式包括:
空调(优先)+被调温对象冷却模式,在所述空调(优先)+被调温对象冷却模式下,将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用阀装置打开,基于所述吸热器或通过所述吸热器而被冷却的对象的温度对所述压缩机的转速进行控制,并基于所述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或通过所述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而被冷却的对象的温度对所述被调温对象用阀装置进行开闭控制,
在所述被调温对象冷却(优先)+空调模式下,将所述被调温对象用阀装置打开,基于所述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或通过所述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而被冷却的对象的温度对所述压缩机的转速进行控制,并基于所述吸热器或通过所述吸热器而被冷却的对象的温度对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用阀装置进行开闭控制。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用于使所述制冷剂散热以对供给至所述车室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的、作为另一个所述室内热交换的散热器,
所述控制装置所执行的所述第二运转模式是制热模式、除湿模式、制冷模式和除霜模式中的任一个、或是它们的组合、抑或是它们的全部,其中,
在所述制热模式下,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在所述散热器中散热,并使散热后的所述制冷剂在减压之后,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中吸热,
在所述除湿模式下,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在所述散热器中散热,并使散热后的所述制冷剂在减压之后,在所述吸热器中吸热,
在所述制冷模式下,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中散热,并使散热后的所述制冷剂在减压之后,在所述吸热器中吸热,
在所述除霜模式下,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中散热,以对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进行除霜。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具有:
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所述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用于使所述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以及
循环装置,所述循环装置用于使热介质在所述被调温对象用热交换器与所述被调温对象之间循环。
9.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包括用于对所述被调温对象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通过所述加热装置对所述被调温对象进行加热的被调温对象加热模式以作为所述第一运转模式,
所述被调温对象的温度调节所需的信息包括所述加热装置的工作状态。
CN201980074262.3A 2018-11-16 2019-10-18 车用空调装置 Pending CN1131654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5820 2018-11-16
JP2018215820A JP2020082811A (ja) 2018-11-16 2018-11-16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PCT/JP2019/041091 WO2020100524A1 (ja) 2018-11-16 2019-10-18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5479A true CN113165479A (zh) 2021-07-23

Family

ID=70732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74262.3A Pending CN113165479A (zh) 2018-11-16 2019-10-18 车用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082811A (zh)
CN (1) CN113165479A (zh)
WO (1) WO2020100524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09081A (ja) * 2012-02-28 2013-10-10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4037181A (ja) * 2012-08-13 2014-02-27 Calsonic Kansei Corp 電動車両用熱管理システム
JP2014228190A (ja) * 2013-05-22 2014-12-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7848373A (zh) * 2015-06-26 2018-03-27 三电汽车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WO2018123636A1 (ja) * 2016-12-27 2018-07-05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WO2018135603A1 (ja) * 2017-01-20 2018-07-26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18124021A (ja) * 2017-02-02 2018-08-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温度調整装置
WO2018198581A1 (ja) * 2017-04-26 2018-11-01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09081A (ja) * 2012-02-28 2013-10-10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4037181A (ja) * 2012-08-13 2014-02-27 Calsonic Kansei Corp 電動車両用熱管理システム
JP2014228190A (ja) * 2013-05-22 2014-12-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7848373A (zh) * 2015-06-26 2018-03-27 三电汽车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WO2018123636A1 (ja) * 2016-12-27 2018-07-05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WO2018135603A1 (ja) * 2017-01-20 2018-07-26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18124021A (ja) * 2017-02-02 2018-08-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温度調整装置
WO2018198581A1 (ja) * 2017-04-26 2018-11-01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00524A1 (ja) 2020-05-22
JP2020082811A (ja) 2020-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00264B2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WO2020075446A1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13165477B (zh) 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
WO2020153032A1 (ja) 車両のバッテリ温度調整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13874240A (zh) 车辆搭载设备的温度调整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13165476A (zh) 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
WO2020100410A1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WO2020090255A1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WO2020110508A1 (ja) 車両のバッテリ温度調整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US20240059125A1 (e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CN113165472B (zh) 车用空调装置
CN113195272A (zh) 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
CN113412397B (zh) 车用空调装置
WO2020129493A1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13453926A (zh) 车用空调装置
CN115551729A (zh) 车用空调装置
WO2020100524A1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13015639B (zh) 车用空调装置
CN113015640B (zh) 车用空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24

Address after: Ise City Shou Qi Japanese qunma County town 20 times

Applicant after: SANDEN Corp.

Address before: Gunma

Applicant before: SANDEN AUTOMOTIVE CLIMATE SYSTEMS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