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40337B - 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方法及反应堆 - Google Patents

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方法及反应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40337B
CN113140337B CN202110246333.2A CN202110246333A CN113140337B CN 113140337 B CN113140337 B CN 113140337B CN 202110246333 A CN202110246333 A CN 202110246333A CN 113140337 B CN113140337 B CN 1131403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channel
reactor core
cooling system
pass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4633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40337A (zh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oke Neutron Energy Qingdao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oke Neutron Energy Qingdao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oke Neutron Energy Qingdao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oke Neutron Energy Qingdao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4633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4033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403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403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403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403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15/00Cooling arrangements within the pressure vessel containing the core; Selection of specific coolants
    • G21C15/18Emergency cooling arrangements; Removing shut-down hea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方法及反应堆,非能动冷却系统包括堆芯容器和屏蔽箱,所述堆芯容器外侧壁四周设有上升冷却通道,所述上升冷却通道为围绕所述堆芯容器布置的环形通道,所述上升冷却通道上端设有出口;所述屏蔽箱环设在所述上升冷却通道的外侧,所述屏蔽箱内装有液态冷却介质,所述屏蔽箱上端连接有进口通道,所述进口通道上安装有进口阀门,所述屏蔽箱下端通过底部管道与所述上升冷却通道的底部连通,所述底部管道上安装有底部阀门。本发明的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具有非能动性,可靠性高、超小型、经济性高、可持续性冷却的优势。

Description

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方法及反应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反应堆及热能领域的设计技术、安全技术等相关领域,具体涉及小型核反应堆中堆芯余热排出和其他需要长时间冷却堆芯容器的热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方法及反应堆。
背景技术
在核反应堆中,正常停堆状态下通过一二回路的强迫循环带走堆芯余热。当发生地震、全场断电、二回路失效等事故工况时,堆芯余热无法通过一回路、二回路导出。为了能够顺利地导出堆芯余热,避免堆芯裂变燃料熔化,必须设置一个事故余热排出系统。
目前国内外设计的核反应堆的事故余热排出系统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在主堆芯容器池内放置一个独立热交换器,以水、油、钠等冷却剂的自然循环形式带走堆芯余热;第二种是在利用已有热交换器设置一个单独回路,以水的自然循环的形式带走堆芯余热;第三种是在主堆芯容器外设置一个气体或水冷却通道,以气体或水的自然循环的形式带走堆芯余热。但是上述三种传统的事故余热排出系统采用重力驱动的自然循环,需要较高的高度差来产生足够的驱动力,因此所占空间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方法及反应堆。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包括堆芯容器和屏蔽箱,所述堆芯容器外侧壁四周设有上升冷却通道,所述上升冷却通道为围绕所述堆芯容器布置的环形通道,所述上升冷却通道上端设有出口;所述屏蔽箱环设在所述上升冷却通道的外侧,所述屏蔽箱内装有液态冷却介质,所述屏蔽箱上端连接有进口通道,所述进口通道上安装有进口阀门,所述屏蔽箱下端通过底部管道与所述上升冷却通道的底部连通,所述底部管道上安装有底部阀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具有非能动性,可靠性高、超小型、经济性高、可持续性冷却的优势。首先,堆芯容器外壁面冷却系统以及气体冷却系统均以非能动自然循环的形式排出堆芯余热,整个过程不需要交流电源,最大限度的提高了系统的非能动安全性和可靠性。其次,采用液体冷却介质冷却系统充分利用了屏蔽箱中液体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堆芯,此外,气体冷却系统充分利用了液体冷却系统所组成的冷却通道,仅仅在液体冷却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气体出口、阀门以及进口通道,并无额外占用很多空间,系统结构简单,部件少,具有超小型、经济性好的优势,满足小型非能动热量排出的设计要求。最后,本发明系统在使用前期,由于堆芯余热大,充分利用了液体介质相变吸热大的特点来带走热量;使用后期,堆芯余热较小,则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气体来进行冷却堆芯,环境中气体的自然循环具有长期可持续冷却的能力。
本发明的堆芯容器外壁面水冷却系统和空气冷却系统均是由重力驱动的自然循环,属于完全非能动设计,使得整个系统和方法可靠性更高。当反应堆正常运行时,本发明处于备用工况状态。当发生地震、全场断电、二回路失效等事故工况时,只需打开或断电自动打开底部阀门和进口阀门,本发明即可处于工作(冷却状态)状态,带走堆芯余热。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还包括箱体,所述堆芯容器和所述屏蔽箱分别安装在所述箱体内,所述上升冷却通道通过所述出口与外部连通,所述进口通道的进口处与外部连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箱体可以为整个非能动冷却系统提供有效支撑。
进一步,所述进口阀门布置在所述箱体的侧壁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方便操作。
进一步,所述箱体为立方体结构,所述进口阀门布置在所述箱体的四个侧壁上。
进一步,相邻所述底部管道之间成90°排列,所述底部管道的内部为圆柱形结构。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减小水和气体流入的阻力。
进一步,所述液态冷却介质包括水。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来源广泛,无污染。
进一步,所述进口通道为环形通道。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为气体进入提供足够的空间。
进一步,所述屏蔽箱为圆环形结构或包括若干个圆弧形结构。
一种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正常情况下,所述进口阀门和底部阀门处于通电关闭状态;使用前期,打开底部阀门和进口阀门,使堆芯容器外围屏蔽箱中的液态冷却介质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底部管道注入到堆芯容器外避面上的上升冷却通道中,高温的堆芯容器外壁面将水加热为水蒸气,并通过上升冷却通道上端的出口流到大气环境中,通过堆芯容器外的液态冷却介质蒸发将堆内热量带走,冷却堆芯;
S2,使用后期,待屏蔽箱中的水蒸发完之后,环境中的空气会通过进口阀门、进口通道、屏蔽箱、底部管道、底部阀门进入到上升冷却通道中,并被高温的堆芯容器外壁面加热为高温气体,在密度差的驱动下,热气体上升并通过上升冷却通道上端的出口排出到周围环境中,形成气体的自然循环,通过堆芯容器外壁面带走堆芯余热。
本发明的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具有非能动性,可靠性高、超小型、经济性高、可持续性冷却的优势。首先,堆芯容器外壁面冷却系统以及气体冷却系统均以非能动自然循环的形式排出堆芯余热,整个过程不需要交流电源,最大限度的提高了系统的非能动安全性和可靠性。其次,采用液体冷却介质冷却系统充分利用了屏蔽箱中液体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堆芯,此外,气体冷却系统充分利用了液体冷却系统所组成的冷却通道,仅仅在液体冷却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气体出口、阀门以及进口通道,并无额外占用很多空间,系统结构简单,部件少,具有超小型、经济性好的优势,满足小型非能动热量排出的设计要求。最后,本发明系统在使用前期,由于堆芯余热大,充分利用了液体介质相变吸热大的特点来带走热量;使用后期,堆芯余热较小,则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气体来进行冷却堆芯,环境中气体的自然循环具有长期可持续冷却的能力。
本发明的堆芯容器外壁面水冷却系统和空气冷却系统均是由重力驱动的自然循环,属于完全非能动设计,使得整个系统和方法可靠性更高。当反应堆正常运行时,本发明处于备用工况状态。当发生地震、全场断电、二回路失效等事故工况时,只需打开或断电自动打开底部阀门和进口阀门,本发明即可处于工作(冷却状态)状态,带走堆芯余热。
一种反应堆,包括上述的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
本发明的反应堆具有非能动性冷却效果,可靠性高、超小型、经济性高、可持续性冷却的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箱体;2、底部管道;3、底部阀门;4、屏蔽箱;5、堆芯容器;6、上升冷却通道;7、进口阀门;8、进口通道;9、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包括堆芯容器5和屏蔽箱4,所述堆芯容器5外侧壁四周设有上升冷却通道6,所述上升冷却通道6为围绕所述堆芯容器5布置的环形通道,所述上升冷却通道6上端设有出口9;所述屏蔽箱4环设在所述上升冷却通道6的外侧,所述屏蔽箱4内装有液态冷却介质,所述屏蔽箱4上端连接有进口通道8,所述进口通道8上安装有进口阀门7,所述屏蔽箱4下端通过底部管道2与所述上升冷却通道6的底部连通,所述底部管道2上安装有底部阀门3。
本实施例的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在使用时,堆芯容器5外壁面液体冷却系统由堆芯容器5外的屏蔽箱4、底部管道2、底部阀门3以及堆芯容器5外的上升冷却通道6组成,事故下,屏蔽箱4中的液体冷却介质注入到堆芯容器5外壁面的上升冷却通道6中,通过液体冷却介质的自然蒸发冷却堆芯容器5,此过程具有非能动性、高效性、可靠性的特点。此外,屏蔽箱4在反应堆正常运行时,具有屏蔽的功能,具有多功能一体化的优势,减小了屏蔽和排热的总体积空间。气体冷却系统由进口阀门7、进口通道8、屏蔽箱4、底部管道2、底部阀门3、上升冷却通道6和出口9组成,事故下,屏蔽箱4中的液体冷却介质蒸发完之后,气体冷却系统自动开始工作,通过自然循环的形式冷却堆芯容器5,进而带走堆芯余热,此过程具有非能动性、高效性的特点。本实施例的非能动冷却系统的液体冷却系统和气体冷却系统共用了堆芯容器5外壁面上的上升冷却通道6,大大简化了热量排除系统设计,节省了建造成本。使用前期,容器外围屏蔽箱4中的液体冷却介质注入堆芯容器外壁面上升冷却通道6,通过液体冷却介质的自然蒸发冷却容器;使用后期,屏蔽箱4中的液体冷却介质蒸发完之后,气体冷却系统自动开始工作,通过自然循环的形式冷却堆芯容器5,进而带走堆芯余热。
本实施例的堆芯容器外壁面水冷却系统和空气冷却系统均是由重力驱动的自然循环,属于完全非能动设计,使得整个系统和方法可靠性更高。
本实施例的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具有非能动性,可靠性高、超小型、经济性高、可持续性冷却的优势。首先,堆芯容器外壁面冷却系统以及气体冷却系统均以非能动自然循环的形式排出堆芯余热,整个过程不需要交流电源,最大限度的提高了系统的非能动安全性和可靠性。其次,采用液体冷却介质冷却系统充分利用了屏蔽箱中液体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堆芯,此外,气体冷却系统充分利用了液体冷却系统所组成的冷却通道,仅仅在液体冷却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气体出口、阀门以及进口通道,并无额外占用很多空间,系统结构简单,部件少,具有超小型、经济性好的优势,满足小型非能动热量排出的设计要求。最后,本发明系统在使用前期,由于堆芯余热大,充分利用了液体介质相变吸热大的特点来带走热量;使用后期,堆芯余热较小,则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气体来进行冷却堆芯,环境中气体的自然循环具有长期可持续冷却的能力。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包括堆芯容器5和屏蔽箱4,所述堆芯容器5外侧壁四周设有上升冷却通道6,所述上升冷却通道6为围绕所述堆芯容器5布置的环形通道,所述上升冷却通道6上端设有出口9;所述屏蔽箱4环设在所述上升冷却通道6的外侧,所述屏蔽箱4内装有液态冷却介质,所述屏蔽箱4上端连接有进口通道8,所述进口通道8上安装有进口阀门7,所述屏蔽箱4下端通过底部管道2与所述上升冷却通道6的底部连通,所述底部管道2上安装有底部阀门3。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还包括箱体1,所述堆芯容器5和所述屏蔽箱4分别安装在所述箱体1内,所述上升冷却通道6通过所述出口9与外部连通,所述进口通道8的进口处与外部连通。箱体可以为整个非能动冷却系统提供有效支撑。
如图1所示,所述进口阀门7布置在所述箱体1的侧壁上,方便操作。本实施例的所述箱体1为立方体结构,所述进口阀门7布置在所述箱体1的四个侧壁上。四个进口阀门7采用电动阀门,正常时处于通电关闭状态,可以通过手动或电动打开,断电时自动打开,空气冷却系统自动投入工作。事故下,屏蔽箱4中的水蒸发完之后,空气冷却系统自动开始工作,通过自然循环的堆芯容器5,进而带走堆芯余热。此过程具有非能动性、高效性的特点。
本实施例的所述底部管道2成90°排列,所述底部管道2的内部为圆柱形结构,可以减小水和气体流入的阻力。所述底部阀门3由成90°排列的四个大内径的电动阀门组成,底部阀门3安装在底部管道2上,可以通过控制系统打开,当断电时也可以自动打开,液体冷却系统自动投入工作。事故下,屏蔽箱4中的水注入到容器外壁面上的上升冷却通道6,通过水的自然蒸发冷却堆芯容器5,此过程具有非能动性、高效性、可靠性高的特点。此外屏蔽箱4在反应堆正常运行时,具有屏蔽的功能,具有多功能一体化的优势,减小了屏蔽和排热的总体积空间。
本实施例的所述液态冷却介质包括水,来源广泛,无污染。所述液态冷却介质除了采用水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容易蒸发的液体。
本实施例的所述进口通道8为环形通道,为气体进入提供足够的空间。
本实施例的所述屏蔽箱4为圆环形结构或包括若干个圆弧形结构。
本实施例的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在使用时,堆芯容器5外壁面液体冷却系统由堆芯容器5外的屏蔽箱4、底部管道2、底部阀门3以及堆芯容器5外的上升冷却通道6组成,事故下,屏蔽箱4中的液体冷却介质注入到堆芯容器5外壁面的上升冷却通道6中,通过液体冷却介质的自然蒸发冷却堆芯容器5,此过程具有非能动性、高效性、可靠性的特点。此外,屏蔽箱4在反应堆正常运行时,具有屏蔽的功能,具有多功能一体化的优势,减小了屏蔽和排热的总体积空间。气体冷却系统由进口阀门7、进口通道8、屏蔽箱4、底部管道2、底部阀门3、上升冷却通道6和出口9组成,事故下,屏蔽箱4中的液体冷却介质蒸发完之后,气体冷却系统自动开始工作,通过自然循环的形式冷却堆芯容器5,进而带走堆芯余热,此过程具有非能动性、高效性的特点。本实施例的非能动冷却系统的液体冷却系统和气体冷却系统共用了堆芯容器5外壁面上的上升冷却通道6,大大简化了热量排除系统设计,节省了建造成本。使用前期,容器外围屏蔽箱4中的液体冷却介质注入堆芯容器外壁面上升冷却通道6,通过液体冷却介质的自然蒸发冷却容器;使用后期,屏蔽箱4中的液体冷却介质蒸发完之后,气体冷却系统自动开始工作,通过自然循环的形式冷却堆芯容器5,进而带走堆芯余热。
本实施例的堆芯容器外壁面水冷却系统和空气冷却系统均是由重力驱动的自然循环,属于完全非能动设计,使得整个系统和方法可靠性更高。
本实施例的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具有非能动性,可靠性高、超小型、经济性高、可持续性冷却的优势。首先,堆芯容器外壁面冷却系统以及气体冷却系统均以非能动自然循环的形式排出堆芯余热,整个过程不需要交流电源,最大限度的提高了系统的非能动安全性和可靠性。其次,采用液体冷却介质冷却系统充分利用了屏蔽箱中液体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堆芯,此外,气体冷却系统充分利用了液体冷却系统所组成的冷却通道,仅仅在液体冷却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气体出口、阀门以及进口通道,并无额外占用很多空间,系统结构简单,部件少,具有超小型、经济性好的优势,满足小型非能动热量排出的设计要求。最后,本发明系统在使用前期,由于堆芯余热大,充分利用了液体介质相变吸热大的特点来带走热量;使用后期,堆芯余热较小,则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气体来进行冷却堆芯,环境中气体的自然循环具有长期可持续冷却的能力。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一种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正常情况下,所述进口阀门7和底部阀门3处于通电关闭状态;使用前期,打开底部阀门3和进口阀门7,使堆芯容器5外围屏蔽箱4中的液态冷却介质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底部管道2注入到堆芯容器5外避面上的上升冷却通道6中,高温的堆芯容器5外壁面将水加热为水蒸气,并通过上升冷却通道6上端的出口流到大气环境中,通过堆芯容器5外的液态冷却介质蒸发将堆内热量带走,冷却堆芯;
S2,使用后期,待屏蔽箱4中的水蒸发完之后,环境中的空气会通过进口阀门7、进口通道8、屏蔽箱4、底部管道2、底部阀门3进入到上升冷却通道6中,并被高温的堆芯容器5外壁面加热为高温气体,在密度差的驱动下,热气体上升并通过上升冷却通道6上端的出口排出到周围环境中,形成气体的自然循环,通过堆芯容器5外壁面带走堆芯余热。
本实施例的堆芯容器外壁面水冷却系统和空气冷却系统均是由重力驱动的自然循环,属于完全非能动设计,使得整个系统和方法可靠性更高。
本发明的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具有非能动性,可靠性高、超小型、经济性高、可持续性冷却的优势。首先,堆芯容器外壁面冷却系统以及气体冷却系统均以非能动自然循环的形式排出堆芯余热,整个过程不需要交流电源,最大限度的提高了系统的非能动安全性和可靠性。其次,采用液体冷却介质冷却系统充分利用了屏蔽箱中液体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堆芯,此外,气体冷却系统充分利用了液体冷却系统所组成的冷却通道,仅仅在液体冷却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气体出口、阀门以及进口通道,并无额外占用很多空间,系统结构简单,部件少,具有超小型、经济性好的优势,满足小型非能动热量排出的设计要求。最后,本发明系统在使用前期,由于堆芯余热大,充分利用了液体介质相变吸热大的特点来带走热量;使用后期,堆芯余热较小,则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气体来进行冷却堆芯,环境中气体的自然循环具有长期可持续冷却的能力。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一种反应堆,包括上述的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本实施例的反应堆具有非能动性冷却效果,可靠性高、超小型、经济性高、可持续性冷却的优势。
下面以一具体案例来说明空气自然循环能够自然循环带走热量,假设堆芯容器内堆芯余热为10kW(1MW小型核反应堆满功率的1%,事故前期由水箱中的水蒸发吸热,后期通过空气自然循环带走热量),空气自然循环的参数如下表所示,从表1中空气的流量以及空气入口温度和空气出口温度,说明采用本发明的非能动冷却系统能够实现空气的自然循环流动,并带走堆芯容器内堆芯余热。
表1 空气自然循环的参数
项目 参数
排热量 10kW
箱体高度 3m
容器外径 2m
空气上升通道的环形流道厚度 0.1m
空气入口温度 50℃
空气出口温度 90℃
空气流量 0.25kg/s
空气总阻力系数 5
压降 1.53Pa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 “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 “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8)

1.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堆芯容器和屏蔽箱,所述堆芯容器外侧壁四周设有上升冷却通道,所述上升冷却通道为围绕所述堆芯容器布置的环形通道,所述上升冷却通道上端设有出口;所述屏蔽箱环设在所述上升冷却通道的外侧,所述屏蔽箱内装有液态冷却介质,所述屏蔽箱上端连接有进口通道,所述进口通道上安装有进口阀门,所述屏蔽箱下端通过底部管道与所述上升冷却通道的底部连通,所述底部管道上安装有底部阀门;所述上升冷却通道通过所述出口与外部连通,所述进口通道的进口处与外部连通;
采用所述非能动冷却系统的非能动冷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正常情况下,进口阀门和底部阀门处于通电关闭状态;使用前期,打开底部阀门和进口阀门,使堆芯容器外围屏蔽箱中的液态冷却介质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底部管道注入到堆芯容器外避面上的上升冷却通道中,所述液态冷却介质包括水,高温的堆芯容器外壁面将水加热为水蒸气,并通过上升冷却通道上端的出口流到大气环境中,通过堆芯容器外的液态冷却介质蒸发将堆内热量带走,冷却堆芯;
S2,使用后期,待屏蔽箱中的水蒸发完之后,环境中的空气会通过进口阀门、进口通道、屏蔽箱、底部管道、底部阀门进入到上升冷却通道中,并被高温的堆芯容器外壁面加热为高温气体,在密度差的驱动下,高温气体上升并通过上升冷却通道上端的出口排出到周围环境中,形成气体的自然循环,通过堆芯容器外壁面带走堆芯余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箱体,所述堆芯容器和所述屏蔽箱分别安装在所述箱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阀门布置在所述箱体的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为立方体结构,所述进口阀门布置在所述箱体的四个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底部管道之间成90°排列,所述底部管道的内部为圆柱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通道为环形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箱为圆环形结构或包括若干个圆弧形结构。
8.一种反应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
CN202110246333.2A 2021-03-05 2021-03-05 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方法及反应堆 Active CN1131403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46333.2A CN113140337B (zh) 2021-03-05 2021-03-05 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方法及反应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46333.2A CN113140337B (zh) 2021-03-05 2021-03-05 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方法及反应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40337A CN113140337A (zh) 2021-07-20
CN113140337B true CN113140337B (zh) 2023-09-15

Family

ID=76810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46333.2A Active CN113140337B (zh) 2021-03-05 2021-03-05 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方法及反应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403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34192A (zh) * 2021-11-17 2022-04-12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微小型卧式反应堆的非能动余热排出装置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43136A (en) * 1990-06-21 1991-08-2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assive cooling safety system for liquid metal cooled nuclear reactors
JP2010217091A (ja) * 2009-03-18 2010-09-30 Toshiba Corp 格納容器受動冷却システム及び液体金属冷却原子炉
JP2010243298A (ja) * 2009-04-03 2010-10-28 Toshiba Corp 液体金属冷却原子炉
WO2011132612A1 (ja) * 2010-04-21 2011-10-27 株式会社 東芝 液体金属冷却型原子炉及びその除熱方法
JP2012083131A (ja) * 2010-10-07 2012-04-26 Toshiba Corp 液体金属冷却原子炉
CN102623072A (zh) * 2012-03-30 2012-08-01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复合型的加速器驱动次临界堆事故余热排出系统
CN202549319U (zh) * 2012-02-29 2012-11-21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用于核反应堆的多样化专设安全系统
CN202855316U (zh) * 2012-09-11 2013-04-03 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压水堆核电厂安全壳冷却系统
CN103295655A (zh) * 2012-02-29 2013-09-11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水淹和风冷相结合的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和方法
CN105261401A (zh) * 2015-08-28 2016-01-20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池内液态重金属冷却反应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N105719706A (zh) * 2014-12-01 2016-06-29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小型反应堆的非能动堆芯冷却系统
CN105741890A (zh) * 2016-04-15 2016-07-06 新核(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压水堆非能动保护系统以及压差自力阀
CN105741888A (zh) * 2016-03-29 2016-07-06 中国人民解放军92609部队 一种用于压水堆的非动能安全壳冷却系统
CN106448757A (zh) * 2016-11-16 2017-02-22 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
CN106653107A (zh) * 2016-09-26 2017-05-10 南华大学 一种液态金属冷却池式反应堆非能动事故余热排出系统
CN109545401A (zh) * 2018-12-19 2019-03-29 岭东核电有限公司 一种铅基快堆堆外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47179B1 (ko) * 2012-06-20 2014-10-08 한국원자력연구원 피동잔열제거계통의 열교환기
US11482345B2 (en) * 2017-12-04 2022-10-25 Ge-Hitachi Nuclear Energy Americas Llc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nuclear power plants with geothermal passive cooling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43136A (en) * 1990-06-21 1991-08-2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assive cooling safety system for liquid metal cooled nuclear reactors
JP2010217091A (ja) * 2009-03-18 2010-09-30 Toshiba Corp 格納容器受動冷却システム及び液体金属冷却原子炉
JP2010243298A (ja) * 2009-04-03 2010-10-28 Toshiba Corp 液体金属冷却原子炉
WO2011132612A1 (ja) * 2010-04-21 2011-10-27 株式会社 東芝 液体金属冷却型原子炉及びその除熱方法
JP2012083131A (ja) * 2010-10-07 2012-04-26 Toshiba Corp 液体金属冷却原子炉
CN103295655A (zh) * 2012-02-29 2013-09-11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水淹和风冷相结合的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和方法
CN202549319U (zh) * 2012-02-29 2012-11-21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用于核反应堆的多样化专设安全系统
CN102623072A (zh) * 2012-03-30 2012-08-01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复合型的加速器驱动次临界堆事故余热排出系统
CN202855316U (zh) * 2012-09-11 2013-04-03 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压水堆核电厂安全壳冷却系统
CN105719706A (zh) * 2014-12-01 2016-06-29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小型反应堆的非能动堆芯冷却系统
CN105261401A (zh) * 2015-08-28 2016-01-20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池内液态重金属冷却反应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N105741888A (zh) * 2016-03-29 2016-07-06 中国人民解放军92609部队 一种用于压水堆的非动能安全壳冷却系统
CN105741890A (zh) * 2016-04-15 2016-07-06 新核(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压水堆非能动保护系统以及压差自力阀
CN106653107A (zh) * 2016-09-26 2017-05-10 南华大学 一种液态金属冷却池式反应堆非能动事故余热排出系统
CN106448757A (zh) * 2016-11-16 2017-02-22 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
CN109545401A (zh) * 2018-12-19 2019-03-29 岭东核电有限公司 一种铅基快堆堆外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袁潇;硕士电子期刊工程科技Ⅱ辑;第2018卷(第3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40337A (zh) 2021-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22127B (zh) 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
CN108417277B (zh) 一种一体化堆本体系统及氯盐堆系统
CN110634580B (zh) 一种热管型深海应用核反应堆系统
CN103240037B (zh) 一种椭圆螺旋管式微通道气-固相反应器
CN110701478A (zh) 便于拆装且有效换热的金属氢化物储氢容器
CN110739090B (zh) 一种利用压力容器壁面冷却的热管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N102332313A (zh) 高温气冷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N106409357A (zh) 一种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
CN107492400B (zh) 干式反应堆供热系统
CN113140337B (zh) 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方法及反应堆
CN104103325A (zh) 一种长期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
CN105405475A (zh) 蜂窝型燃料组件及长寿命超临界二氧化碳冷却小堆
WO2023231300A1 (zh) 一种高温换热蓄热单元及结构和装置
US20040240601A1 (en) Forced cooling circular deep & minus; water pond type heat supply nuclear reactor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CN111076593A (zh) 一种基于金属氢化物的环状翅片式高效蓄热反应器
CN103531256A (zh) 压水堆预应力混凝土安全壳非能动冷却系统
CN207250148U (zh) 非能动停堆系统及核反应堆
CN107507652B (zh) 一种一体化反应堆的堆芯结构及核反应堆
CN100567842C (zh) 油水交换直热式热水器
US4299660A (en) Heat-extraction system for gas-cooled nuclear reactor
CN208952737U (zh) 热油紧急冷却器
CN214377694U (zh) 反应堆的应急余热排出系统
JP7439263B2 (ja) 一体型原子炉
CN113035387A (zh) 一种高效运行的pcs长期冷却水箱
CN112382420B (zh) 一种基于水冷器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