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24508A - 蓄热装置、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蓄热装置、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24508A
CN113124508A CN201911422919.9A CN201911422919A CN113124508A CN 113124508 A CN113124508 A CN 113124508A CN 201911422919 A CN201911422919 A CN 201911422919A CN 113124508 A CN113124508 A CN 1131245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torage device
air conditioner
heat exchange
heat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42291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宏亮
大森宏
刘和成
岳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42291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24508A/zh
Publication of CN1131245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245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using cold storage bodies, e.g. 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1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 F24F11/42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of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蓄热装置、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中,蓄热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二壳体设置于第一壳体内,第二壳体被配置为具有第一容纳腔,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加热件,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蓄热组件,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蓄热组件包括蓄热介质和换热组件。本发明提供的蓄热装置在积蓄热量时,加热件工作将热量经第二壳体传递至蓄热介质,在释放热量时通过换热组件将蓄热介质中的热量传递给冷媒通道。该蓄热装置作为空调器化霜系统的一部分,当空调器需要化霜时蓄热装置接入系统为空调器化霜提供热量,此时冷媒通过蓄热组件内的冷媒通路吸收热量,缩短化霜时间,提高空调器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蓄热装置、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蓄热装置、一种空调器和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器在制热时,室外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从外部环境中吸收热量,由于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较低,在室外高湿低温环境中很容易结霜,影响室外机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造成空调制热性能衰减,积霜严重时会造成室内不能持续供热。因此,通常会使空调系统逆循环进行化霜,而逆循环化霜过程中,空调器的室内机转变为蒸发器会从室内吸收热量,使得室内的温度波动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蓄热装置。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空调器。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蓄热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二壳体设置于第一壳体内,第二壳体被配置为具有第一容纳腔,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加热件,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蓄热组件,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
本发明提供的蓄热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加热件和蓄热组件,第二壳体设置于第一壳体内,第二壳体被配置为具有第一容纳腔,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通过加热件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蓄热组件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使得在蓄热组件需要吸收热量时加热件工作将热量经第二壳体传递至蓄热组件,第二壳体具有导热性,有利于扩大加热件与蓄热组件的换热面积,进而有利于使蓄热组件的温度快速升高且温度均匀,有利于提高蓄热组件的换热效率并保证良好的换热效果。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蓄热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加热件包括:热源;第一绝缘件,设于第一容纳腔内,位于热源的周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件包括热源和第一绝缘件,第一绝缘件设于第一容纳腔内并位于热源的周侧,使得通过第一绝缘件将热源和第二壳体隔离并绝缘,能够避免因热源漏电而存在安全隐患,进而提高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蓄热组件包括:蓄热介质,第二容纳腔被配置为容纳蓄热介质;换热组件,设于第二容纳腔内并与蓄热介质相接触,换热组件被配置为具有冷媒通路。
在该技术方案中,蓄热组件包括蓄热介质和换热组件,第二容纳腔容纳蓄热介质,换热组件设于第二容纳腔内并与蓄热介质相接触,使得加热件工作将热量传递至第二壳体,位于第二容纳腔内的蓄热介质与第二壳体相接触进行热交换将热量传递至换热组件以对在换热组件的冷媒通路中流通的冷媒加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壳体与换热组件之间具有第一缝隙,或第二壳体与换热组件相接触;和/或冷媒通路的数量为至少一组。
在该技术方案中,一方面,第二壳体与换热组件之间具有第一缝隙,能够保证第二壳体与换热组件之间具有用电安全距离,进而避免第二壳体与换热组件相接触而在第二壳体带电后使换热组件也带电而存在安全隐患,大大提高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在用电安全性要求较低的应用场景下,第二壳体和换热组件可以相接触,即不设置第一缝隙,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冷媒通路的数量为至少一组,即冷媒通路的数量为一组或多组,使得能够根据蓄热装置的使用工况、蓄热装置的功能、蓄热装置的蓄热效率等合理设置冷媒通路的数量,有利于扩大产品的使用范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基于第二壳体与换热组件之间具有第一缝隙,第一缝隙的宽度为0.5mm至10mm。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第二壳体与换热组件之间具有第一缝隙的情况下,第一缝隙的宽度为0.5mm至10mm,第一缝隙宽度的合理范围,能够满足国家相关安全标准要求的最小电气间隙,保证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同时,有利于缩短热量由第二壳体传递至换热组件的传递路径,进而提高换热组件的换热效率,提高热源的能量利用率。
进一步地,蓄热装置还包括支撑件,通过支撑件来保持换热组件和第二壳体的相对位置,以保证第一缝隙的宽度在合理的范围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加热件与第二壳体相接触;或加热件与第二壳体之间具有第二缝隙。
在该技术方案中,一方面,加热件与第二壳体相接触,另一方面,加热件与第二壳体之间具有第二缝隙,使得能够根据加热件的不同结构、加热件的不同材质、第二壳体的不同结构、第二壳体的不同材质合理设置加热件与第二壳体的位置关系,有利于扩大产品的使用范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容纳腔被配置为容纳导热介质,导热介质被配置为将加热件的热量传递至第二壳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容纳腔被配置为容纳导热介质,通过导热介质将加热件的热量传递至第二壳体,有利于扩大第二壳体的换热面积,提高热量由加热件传递至第二壳体的传递效率,并有利于使第二壳体均匀受热,进而提高蓄热组件温度的均匀性,保证良好的蓄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挡板,设于第二壳体和换热组件之间,挡板被配置为具有导热性;第二绝缘件,设于挡板和第二壳体之间,第二绝缘件被配置为连接挡板和第二壳体;第三绝缘件,设于挡板和换热组件之间,第三绝缘件被配置为连接挡板和换热组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蓄热组件还包括挡板、第二绝缘件和第三绝缘件,挡板设于第二壳体和换热组件之间,挡板具有导热性,即加热件的热量经第二壳体、挡板传递至换热组件,通过第二绝缘件设于挡板和第二壳体之间,第二绝缘件将挡板和第二壳体绝缘连接,能够进一步避免蓄热组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用电安全隐患,通过第三绝缘件设于挡板和换热组件之间,第三绝缘件将挡板和换热组件绝缘连接,能够进一步避免蓄热组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用电安全隐患,大大提高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换热组件包括:换热片,设于第二壳体的两侧,换热片被配置为与第二壳体相接触或相分离;换热管,穿设于换热片,换热管被配置为容纳冷媒,换热管包括设于第一壳体外部的进口端和出口端。
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包括换热片和换热管,换热片设于第二壳体的两侧,一方面,换热片与第二壳体相接触,另一方面,换热片与第二壳体相分离,换热片与第二壳体的不同设置关系能够满足换热片不同结构、第二壳体不同结构的需求,扩大产品的使用范围。换热管穿设于换热片,有利于提高换热管的换热效率,进而能够使容纳在换热管中的冷媒快速换热。换热管包括设于第一壳体外部的进口端和出口端,有利于通过换热管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将蓄热装置与空调器的冷媒通路相连通,且能够根据需求将蓄热装置设置在空调器的冷媒通路的不同位置以实现不同的功能,进而扩大产品的使用范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盖板,第一壳体被配置为具有开口,盖板盖设在开口处,并与第一壳体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蓄热装置还包括盖板,第一壳体被配置为具有开口,通过开口将封装有加热件的第二壳体放置在第一壳体的内部,并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安装蓄热组件,最后通过盖板盖设在开口处并与第一壳体相连接,将封装有加热件的第二壳体、蓄热组件均封装在第一壳体的内部,避免热量经开口流失而降低蓄热组件的换热效率,进而利于提高蓄热组件的换热效率并提高热量的利用率,节约能源。
进一步地,换热管穿设于第一壳体或穿设于盖板,例如,换热管的进口端和/或出口端穿设于第一壳体的底壁或侧壁,或换热管的进口端和/或出口端穿设于盖板,其中,盖板盖设在第一壳体的顶部的开口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壳体被配置为具有导热性;和/或热源为电加热热源;和/或第一绝缘件为聚酰亚胺薄膜。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壳体具有导热性,有利于使加热件工作产生的热量经第二壳体快速、均匀地传递至位于第二壳体外部的蓄热组件,提高蓄热组件的换热效率并保证良好的换热效果,并有利于提高加热件的热量利用率,减少热量损失,节约使用成本。
热源为电加热热源,使得在蓄热组件需要吸收热量时,控制电加热热源工作即可使蓄热组件吸热对冷媒通路中的冷媒进行加热时,操作方便,且能够保证蓄热组件快速吸热,有利于提高蓄热组件的吸热效率,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第一绝缘件为聚酰亚胺薄膜,聚酰亚胺薄膜具有较好的绝缘性、耐热性、耐腐蚀性、耐辐射性,且机械强度高,有利于提高蓄热组件用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冷媒管路;以及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蓄热装置。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包括冷媒管路以及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蓄热装置,冷媒管路被配置为适于与蓄热装置的冷媒通路相连通,由于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蓄热装置,因此具有该蓄热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室外换热器;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压缩机通过冷媒管路相连通,冷媒通路的一端与压缩机相连通;阀体,设置于室外换热器和压缩机之间的冷媒管路,阀体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第一端口与室外换热器相连通,第二端口与压缩机相连通,第三端口与冷媒通路的另一端相连通;控制器,控制器与阀体和蓄热装置相连接,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空调器的工作模式控制阀体和蓄热装置的工作状态。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器还包括室外换热器、压缩机、阀体和控制器,室外换热器和压缩机通过冷媒管路相连通,且蓄热装置的冷媒通路的一端与压缩机相连通,阀体设置于室外换热器和压缩机之间的冷媒管路上,阀体的第一端口与室外换热器相连通,阀体的第二端口与压缩机相连通,阀体的第三端口与冷媒通路的另一端相连通,通过控制器与阀体组件和蓄热装置相连接并根据空调器的工作模式控制阀体和蓄热装置的工作状态,使得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通过阀体控制冷媒以原有的循环系统进行工作,控制蓄热装置工作存储热量,并在需要化霜时,通过阀体调整冷媒的循环系统,控制冷媒流经蓄热装置的冷媒通路进行循环,进而使冷媒从蓄热装置中吸收热量,可以实现化霜的同时向室内供热,并且不需要逆循环从室内吸热,提高了空调器的舒适性,并有利于缩短化霜时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响应于空调器为制热模式,控制蓄热装置的加热件工作进行蓄热;获取化霜指令,根据化霜指令控制空调器的冷媒管路与蓄热装置的冷媒通路相连通。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第二方面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为,当空调器响应于制热模式时,控制蓄热装置的加热件工作,以使蓄热装置进行蓄热,然后获取化霜指令,并根据化霜指令控制空调器的冷媒管路与蓄热装置的冷媒通路相连通,由于蓄热装置在空调器为制热模式下,并在获取到化霜指令之前已经提前工作并存储了热量,进而在空调器需要进行化霜时,通过冷媒通路与冷媒管路相连通,使得系统中的冷媒能够从蓄热装置中吸收热量,可以实现化霜的同时向室内供热,并且不需要逆循环从室内吸热,提高空调器的舒适性,并有利于缩短化霜时间。
进一步地,空调器在处于制热模式且未获取到化霜指令的第一时长中,控制蓄热装置的加热件至少在部分第一时长内工作,以保证具有足够的热量为化霜阶段的冷媒进行换热。具体地,一方面,在空调器进入制热模式时,就控制蓄热装置的加热件工作,即在空调器进入制热模式且未获取到化霜指令的过程中,蓄热装置的加热件的工作时长为第一时长;另一方面,在空调器进入制热模式且未获取到化霜指令的过程中,仅一段时间控制蓄热装置的加热件工作,即蓄热装置的加热件的工作时长小于第一时长。空调器在进入制热模式且未获取到化霜指令的过程中,蓄热装置的加热件的工作时长不同能够满足第一时长不同范围、蓄热装置不同蓄热效率和蓄热能力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
具体地,当空调器为制热模式时,控制空调器的阀体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相连通,第三端口关闭,即在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且化霜之前,蓄热装置的冷媒通路被短路,冷媒经室外换热器、阀体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直接经冷媒管路流通至压缩机,即空调器以原有的冷媒循环系统进行工作,此时,蓄热装置的加热件工作并开始为蓄热装置蓄热。
当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获取到化霜指令时,说明空调器需要化霜,控制阀体的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相连通,第二端口关闭,此时,阀体的第二端口至压缩机之间的冷媒通路被短路,即冷媒经室外换热器、阀体的第一端口、第三端口、蓄热装置的冷媒通路流通至压缩机,由于蓄热装置在获取到化霜指令之前已经提前工作并存储了热量,进而在空调器需要进行化霜时冷媒能够从蓄热装置中吸收热量,可以实现化霜的同时向室内供热,并且不需要逆循环从室内吸热,提高空调器的舒适性,并有利于缩短化霜时间。
进一步地,由于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不需要除霜,故不需要蓄热装置的加热件提前工作进行蓄热,蓄热装置的冷媒通路也不需要与空调器的冷媒管路相连通,即当空调器在制冷模式时,控制蓄热装置的加热件不工作,并控制阀体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相连通,第三端口关闭,即蓄热装置的冷媒通路被短路,冷媒经室外换热器、阀体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直接经冷媒管路流通至压缩机,即空调器以原有的冷媒循环系统进行工作。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蓄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的再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所示实施例的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蓄热装置的透视图;
图7示出了图6所示实施例的一个视角的透视图;
图8示出了图6所示实施例的另一个视角的透视图;
图9示出了图6所示实施例的再一个视角的透视图;
图10示出了图9所示实施例的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加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蓄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12所示实施例的一个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3所示实施例的A-A处的剖视图;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蓄热装置,110第一壳体,120第二壳体,122第一容纳腔,124第二容纳腔,130加热件,132热源,134第一绝缘件,140蓄热组件,142换热片,144换热管,144a进口端,144b出口端,150盖板,160挡板,170第三绝缘件,200导线,300空调器,310冷媒管路,320室外换热器,330压缩机,340阀体,350室内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8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蓄热装置100、空调器300、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1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蓄热装置100,包括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加热件130和蓄热组件140,其中,第二壳体120设置于第一壳体110内,第二壳体120被配置为具有第一容纳腔122,第二壳体120与第一壳体110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124;加热件130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22内;蓄热组件140设置于第二容纳腔124内。
具体地,如图1、图3、图4、图5、图9和图10所示,通过加热件130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22内,蓄热组件140设置于第二容纳腔124内,使得在蓄热组件140需要吸收热量时加热件130工作将热量经第二壳体120传递至蓄热组件140,第二壳体120具有导热性,有利于扩大加热件130与蓄热组件140的换热面积,进而有利于使蓄热组件140的温度快速升高且温度均匀,有利于提高蓄热组件140的换热效率并保证良好的换热效果。
实施例二
如图1至图14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蓄热装置100包括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加热件130和蓄热组件140,其中,加热件130包括热源132和第一绝缘件134,第一绝缘件134设于第一容纳腔122内,位于热源132的周侧。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4、图5、图9、图10和图11所示,加热件130包括热源132和第一绝缘件134,第一绝缘件134设于第一容纳腔122内并位于热源132的周侧,使得通过第一绝缘件134将热源132和第二壳体120隔离并绝缘,能够避免因热源132漏电而存在安全隐患,进而有利于提高产品使用的安全性蓄热组件140。
进一步地,热源132为加热片或电热丝,或满足要求的其他热源。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加热片为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cient热敏电阻)加热片。第一绝缘件134为PI膜(PolyimideFilm聚酰亚胺薄膜)或满足要求的其他绝缘件,热源132通过PI膜绝缘后封装在第二壳体120内以保证第二壳体120不带电,导线200穿过第二壳体120与位于第一容纳腔122内的热源132电连接。
实施例三
如图1至图14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蓄热装置100包括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蓄热组件140、热源132和第一绝缘件134,蓄热组件140包括蓄热介质和换热组件,其中,第二容纳腔124被配置为容纳蓄热介质;换热组件设于第二容纳腔124内并与蓄热介质相接触,换热组件被配置为具有冷媒通路。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5、图7、图8和图10所示,蓄热组件140包括蓄热介质和换热组件,第二容纳腔124容纳蓄热介质,换热组件设于第二容纳腔124内并与蓄热介质相接触,使得加热件130工作将热量传递至第二壳体120,位于第二容纳腔124内的蓄热介质与第二壳体120相接触进行热交换将热量传递至换热组件以对在换热组件的冷媒通路中流通的冷媒加热换热组件。
进一步地,第二容纳腔124容纳蓄热介质,换热组件位于第二容纳腔124内并与蓄热介质相接触,有利于提高蓄热介质与换热组件的接触面积,即提高换热组件的换热面积,有利于使在换热组件的冷媒通路中流通的冷媒的温度快速、均匀地升高,提高换热效率并保证良好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一方面,第二壳体120与换热组件之间具有第一缝隙,能够保证第二壳体120与换热组件之间具有用电安全距离,进而避免第二壳体120与换热组件相接触而在第二壳体120带电后使换热组件也带电而存在安全隐患,大大提高产品使用的安全性。
具体地,如图8所示,第一缝隙的宽度D为0.5mm至10mm,第一缝隙宽度的合理范围,能够满足国家相关安全标准要求的最小电气间隙,保证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同时,有利于缩短热量由第二壳体120传递至换热组件的传递路径,进而提高换热组件的换热效率,提高热源132的能量利用率。进一步地,蓄热装置100还包括支撑件,通过支撑件来保持换热组件和第二壳体120的相对位置,以保证第一缝隙的宽度在合理的范围内。
另一方面,在用电安全性要求较低的应用场景下,第二壳体120和换热组件可以直接接触,即不设置第一缝隙,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冷媒通路的数量为至少一组,即冷媒通路的数量为一组或多组,使得能够根据蓄热装置100的使用工况、蓄热装置100的功能、蓄热装置100的蓄热效率等合理设置冷媒通路的数量,有利于扩大产品的使用范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加热件130与第二壳体120相接触;或加热件130与第二壳体120之间具有第二缝隙。
在该实施例中,一方面,加热件130与第二壳体120相接触,另一方面,加热件130与第二壳体120之间具有第二缝隙,使得能够根据加热件130的不同结构、加热件130的不同材质、第二壳体120的不同结构、第二壳体120的不同材质合理设置加热件130与第二壳体120的位置关系,有利于扩大产品的使用范围。
进一步地,加热件130与第二壳体120相接触,有利于缩短热量由加热件130传递至第二壳体120的路径,进而有利于提高热量的传递效率和能量的利用率,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使用成本。
进一步地,加热件130与第二壳体120之间具有第二缝隙,能够进一步提高加热件130与第二壳体120之间的绝缘性,使得即使在加热件130漏电的情况下,与加热件130之间具有第二缝隙的第二壳体120也不会带电,进一步提高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第一容纳腔122被配置为容纳导热介质,通过导热介质将加热件130的热量传递至第二壳体120,有利于扩大第二壳体120的换热面积,提高热量由加热件130传递至第二壳体120的传递效率,并有利于使第二壳体120均匀受热,进而提高蓄热组件140温度的均匀性,保证良好的蓄热效果。
进一步地,导热介质位于第一容纳腔122内,导热介质与加热件130和第二壳体120均接触,导热介质能够将加热件130的热量快速、均匀地传递至第二壳体120,提高第二壳体120的换热效率并有利于蓄热组件140均匀受热。具体地,导热介质为导热油或满足要求的其他导热介质。
实施例四
如图1至图14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蓄热装置100包括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加热件130、蓄热介质、换热组件、挡板160、第二绝缘件和第三绝缘件170,其中,挡板160设于第二壳体120和换热组件之间,挡板160被配置为具有导热性;第二绝缘件设于挡板16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第二绝缘件被配置为连接挡板160和第二壳体120;第三绝缘件170设于挡板160和换热组件之间,第三绝缘件170被配置为连接挡板160和换热组件。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2、图13、和图14所示,蓄热组件140还包括挡板160、第二绝缘件(未示出)和第三绝缘件170,挡板160设于第二壳体120和换热组件之间,挡板160具有导热性,即加热件130的热量经第二壳体120、挡板160传递至换热组件,通过第二绝缘件设于挡板16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第二绝缘件将挡板160和第二壳体120绝缘连接,能够进一步避免蓄热组件140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用电安全隐患,通过第三绝缘件170设于挡板160和换热组件之间,第三绝缘件170将挡板160和换热组件绝缘连接,能够进一步避免蓄热组件140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用电安全隐患,大大提高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
具体地,第二绝缘件为可固化导热硅胶,第三绝缘件170为导热硅胶片,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绝缘件和第三绝缘件170可以为满足要求的其他绝缘部件。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二壳体120设置于第一壳体110内,热源132设于第二壳体120的第一容纳腔122内,蓄热组件140设置于第二壳体120和第一壳体110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124内,蓄热组件140包括蓄热介质、换热组件,热源132工作对蓄热介质、换热组件、以及在换热组件中流通的冷媒进行加热。
进一步地,热源为PTC电加热陶瓷片,PTC电加热陶瓷片的数量为一片或多片,第一绝缘件为PI膜,PTC电加热陶瓷片通过PI膜绝缘后封装在第二壳体120中,使得热源132与换热组件之间具有第一绝缘保护,降低了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有利于提高产品使用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在第二壳体120的两侧或周侧设置挡板160,挡板160的材质为铝,铝制的挡板160具有优良的导热性,可利用挡板160优良的导热性,使热源132工作的热量经第二壳体120、挡板160传递给换热组件。在挡板16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设置第二绝缘件,第二绝缘件为固化导热硅胶,利用可固化导热硅胶填充第二壳体120和挡板160之间的缝隙,起到导热绝缘的作用,使热源132与换热组件之间具有第二绝缘保护,进一步降低了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提高产品使用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在挡板160和换热组件之间设置第三绝缘件170,第三绝缘件170为导热软硅胶片,将导热软硅胶片填充在挡板160和换热组件之间,利用软硅胶的可变形特性使导热软硅胶片与挡板160和换热组件均良好接触,起到导热绝缘的作用,使热源132与换热组件之间具有第三绝缘保护。进而通过在热源132和换热组件之间设置三重绝缘保护,大大提高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
实施例五
如图1至图14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蓄热装置100包括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加热件130、蓄热介质、挡板160、第二绝缘件、第三绝缘件170、换热片142和换热管144,其中,换热片142设于第二壳体120的两侧,换热片142被配置为与第二壳体120相接触或相分离;换热管144穿设于换热片142,换热管144被配置为容纳冷媒,换热管144包括设于第一壳体110外部的进口端144a和出口端144b。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4、图7、图8和图9所示,换热组件包括换热片142和换热管144,换热片142设于第二壳体120的两侧,一方面,换热片142与第二壳体120相接触,另一方面,换热片142与第二壳体120相分离,换热片142与第二壳体120的不同设置关系能够满足换热片142不同结构、第二壳体120不同结构的需求,扩大产品的使用范围。换热管144穿设于换热片142,有利于提高换热管144的换热效率,进而能够使容纳在换热管144中的冷媒快速换热。如图6和图12所示,换热管144包括设于第一壳体110外部的进口端144a和出口端144b,有利于通过换热管144的进口端144a和出口端144b将蓄热装置100与空调器的冷媒通路相连通,且能够根据需求将蓄热装置100设置在空调器的冷媒通路的不同位置以实现不同的功能,进而扩大产品的使用范围。具体地,换热片为换热翅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蓄热装置100还包括盖板150,第一壳体110被配置为具有开口,通过开口将封装有加热件130的第二壳体120放置在第一壳体110的内部,并在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形成的第二容纳腔124内安装蓄热组件140,最后通过盖板150盖设在开口处并与第一壳体110相连接,将封装有加热件130的第二壳体120、蓄热组件140均封装在第一壳体110的内部,避免热量经开口流失而降低蓄热组件140的换热效率,进而利于提高蓄热组件140的换热效率并提高热量的利用率,节约能源。
进一步地,换热管144穿设于第一壳体110或穿设于盖板150,例如,换热管144的进口端144a和/或出口端144b穿设于第一壳体110的底壁或侧壁,或换热管144的进口端144a和/或出口端144b穿设于盖板150,其中,盖板150盖设在第一壳体110的顶部的开口处。
具体地,盖板150上设有线孔,与热源132电连接的导线200经盖板150上的线孔与位于第一壳体110外部的电源电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壳体120具有导热性,有利于使加热件130工作产生的热量经第二壳体120快速、均匀地传递至位于第二壳体120外部的蓄热组件140,提高蓄热组件140的换热效率并保证良好的换热效果,并有利于提高加热件130的热量利用率,减少热量损失,节约使用成本。
进一步地,热源132为电加热热源,使得在蓄热组件140需要吸收热量时,控制电加热热源132工作即可使蓄热组件140吸热对冷媒通路中的冷媒进行加热时,操作方便,且能够保证蓄热组件140快速吸热,有利于提高蓄热组件140的吸热效率,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进一步地,第一绝缘件134为聚酰亚胺薄膜,聚酰亚胺薄膜具有较好的绝缘性、耐热性、耐腐蚀性、耐辐射性,且机械强度高,有利于提高蓄热组件140用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实施例六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4所示,蓄热装置100如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中任一实施例的蓄热装置100,第二壳体120设置于第一壳体110内,热源132设于第二壳体120的第一容纳腔122内,蓄热组件140设置于第二壳体120和第一壳体110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124内,蓄热组件140包括蓄热介质、换热片142和换热管144,热源132工作对蓄热介质、换热片142、在换热管144中流通的冷媒进行加热。蓄热介质容纳在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的第二容纳腔124内,且蓄热介质填充在换热管144、换热片142之间与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换热片142和换热管144均接触。
热源132为PTC加热片或电热丝等电加热热源,第一绝缘件134为PI膜,热源132通过PI膜绝缘后封装在第二壳体120中,确保热源132在工作过程中第二壳体120不带电,以提高蓄热组件140使用的安全性,具体地,第二壳体120的材质为铝,通过铝制的第二壳体120增大热源132与蓄热材料、换热片142的换热面积,有利于提高蓄热组件140的换热效率。同时,热源132通过PI膜绝缘后封装在第二壳体120中,能够避免热源132直接与蓄热介质直接接触因热源132漏电使蓄热组件140带电而存在安全隐患,进而提高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换热片142与第二壳体120相接触,有利于缩短热量由第二壳体120传递至换热片142的传递路径,进而有利于第二壳体120的热量快速传递至换热片142,并通过换热片142加热换热管144内的冷媒和第二容纳腔124内的蓄热介质。具体地,根据国家相关用电安全标准,为了确保安全使用本申请的蓄热装置100,要求换热管144与热源132之间留有最小电气间隙,使换热片142与第二壳体120的外表面之间具有0.5mm至10mm的最小用电间隙。
实施例七
如图1至图17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300,包括冷媒管路310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蓄热装置100,冷媒管路310被配置为适于与蓄热装置100的冷媒通路相连通,由于空调器3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蓄热装置100,因此具有该蓄热装置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空调器300还包括:室外换热器320;压缩机330,室外换热器320和压缩机330通过冷媒管路310相连通,冷媒通路的一端与压缩机330相连通;阀体340,设置于室外换热器320和压缩机330之间的冷媒管路310,阀体340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第一端口与室外换热器320相连通,第二端口与压缩机330相连通,第三端口与冷媒通路的另一端相连通;控制器,控制器与阀体340和蓄热装置100相连接,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空调器300的工作模式控制阀体340和蓄热装置100的工作状态。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5至图17所示,空调器300还包括室外换热器320、压缩机330、阀体340和控制器,室外换热器320和压缩机330通过冷媒管路310相连通,且蓄热装置100的冷媒通路的一端与压缩机330相连通,阀体340设置于室外换热器320和压缩机330之间的冷媒管路310上,阀体340的第一端口与室外换热器320相连通,阀体340的第二端口与压缩机330相连通,阀体340的第三端口与冷媒通路的另一端相连通,通过控制器与阀体340组件和蓄热装置100相连接并根据空调器300的工作模式控制阀体340和蓄热装置100的工作状态,使得空调器300在制热模式下通过阀体340控制冷媒以原有的循环系统进行工作,控制蓄热装置100工作存储热量,并在需要化霜时,通过阀体340调整冷媒的循环系统,控制冷媒流经蓄热装置100的冷媒通路进行循环,进而使冷媒从蓄热装置100中吸收热量,可以实现化霜的同时向室内供热,并且不需要逆循环从室内吸热,提高了空调器300的舒适性,并有利于缩短化霜时间。
具体地,如图15所示,当空调器300为制热模式时,在获取到化霜指令之前,控制蓄热装置100的加热件130工作,并控制空调器300的阀体340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相连通,第三端口关闭,即在空调器300处于制热模式且未获取到化霜指令之前,蓄热装置100的冷媒通路被短路,冷媒经室外换热器320、阀体340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直接经冷媒管路310流通至压缩机330,即空调器300以原有的冷媒循环系统进行工作,此时,蓄热装置100的加热件130工作并蓄热。
如图16所示,当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获取到化霜指令时,说明空调器300需要化霜,控制阀体340的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相连通,第二端口关闭,此时,阀体340的第二端口至压缩机330之间的冷媒通路被短路,即冷媒经室外换热器320、阀体340的第一端口、第三端口、蓄热装置100的冷媒通路流通至压缩机330,由于蓄热装置100在获取到化霜指令之前已经提前工作并存储了热量,进而在空调器300需要进行化霜时冷媒能够从蓄热装置100中吸收足够的热量,可以实现化霜的同时向室内供热,并且不需要逆循环从室内吸热,提高空调器300的舒适性,并有利于缩短化霜时间。进一步地,当空调器300获取到化霜指令时,通过阀体340调节流经蓄热装置100的冷媒的流量的大小,以使蓄热装置100作为蒸发器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以进一步提供空调器300的舒适性,并缩短化霜时间。
进一步地,如图17所示,由于空调器300在制冷模式下不需要除霜,故不需要蓄热装置100的加热件130提前工作进行蓄热,蓄热装置100的冷媒通路也不需要与空调器的冷媒管路相连通,即当空调器300为制冷模式时,控制蓄热装置100的加热件130不工作,并控制阀体340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相连通,第三端口关闭,即蓄热装置100的冷媒通路被短路,冷媒经室外换热器320、阀体340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直接经冷媒管路310流通至压缩机330,即空调器300以原有的冷媒循环系统进行工作。
进一步地,空调器300还包括室内换热器350,室内换热器350的一端与压缩机330通过冷媒通路相连通,另一端与室外换热器320通过冷媒通路相连通。本申请所提及的空调器300处于制热模式,是指室内换热器350供热,本申请所提及的空调器300处于制冷模式,是指室内换热器350供冷。
进一步地,空调器300在进入制热模式且未获取到化霜指令的第一时长中,控制蓄热装置100的加热件130至少在部分第一时长内工作,以保证具有足够的热量为化霜阶段的冷媒进行换热。具体地,一方面,在空调器300进入制热模式时,就控制蓄热装置100的加热件130工作,即在空调器300进入制热模式且未获取到化霜指令的过程中,蓄热装置100的加热件130的工作时长为第一时长;另一方面,在空调器300进入制热模式且未获取到化霜指令的过程中,仅一段时间控制蓄热装置100的加热件130工作,即蓄热装置100的加热件130的工作时长小于第一时长。空调器300在进入制热模式且未获取到化霜指令的过程中,蓄热装置100的加热件130的工作时长不同能够满足第一时长不同范围、蓄热装置100不同蓄热效率和蓄热能力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热装置100,在空调器300制热模式正常运行时在蓄热装置100中积蓄热量,在空调器300需要进行化霜时从蓄热装置100中吸收热量,可以实现化霜的同时向室内供热,并且不需要逆循环从室内吸热,提高空调器300的舒适性。
实施例八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上述第二方面任一实施例的空调器。
图18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02:响应于空调器为制热模式,控制蓄热装置的加热件工作进行蓄热;
步骤S104:获取化霜指令,根据化霜指令控制空调器的冷媒管路与蓄热装置的冷媒通路相连通。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第二方面任一实施例的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为,当空调器响应于制热模式时,控制蓄热装置的加热件工作,以使蓄热装置进行蓄热,然后获取化霜指令,并根据化霜指令控制空调器的冷媒管路与蓄热装置的冷媒通路相连通,由于蓄热装置在空调器为制热模式下,并在获取到化霜指令之前已经提前工作并存储了热量,进而在空调器需要进行化霜时,通过冷媒通路与冷媒管路相连通,使得系统中的冷媒能够从蓄热装置中吸收热量,可以实现化霜的同时向室内供热,并且不需要逆循环从室内吸热,提高空调器的舒适性,并有利于缩短化霜时间。
进一步地,空调器在处于制热模式且未获取到化霜指令的第一时长中,控制蓄热装置的加热件至少在部分第一时长内工作,以保证具有足够的热量为化霜阶段的冷媒进行换热。具体地,一方面,在空调器进入制热模式时,就控制蓄热装置的加热件工作,即在空调器进入制热模式且未获取到化霜指令的过程中,蓄热装置的加热件的工作时长为第一时长;另一方面,在空调器进入制热模式且未获取到化霜指令的过程中,仅一段时间控制蓄热装置的加热件工作,即蓄热装置的加热件的工作时长小于第一时长。空调器在进入制热模式且未获取到化霜指令的过程中,蓄热装置的加热件的工作时长不同能够满足第一时长不同范围、蓄热装置不同蓄热效率和蓄热能力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
具体地,如图15所示,当空调器为制热模式时,控制空调器的阀体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相连通,第三端口关闭,即在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且化霜之前,蓄热装置的冷媒通路被短路,冷媒经室外换热器、阀体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直接经冷媒管路流通至压缩机,即空调器以原有的冷媒循环系统进行工作,此时,蓄热装置的加热件工作并开始为蓄热装置蓄热。
如图16所示,当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获取到化霜指令时,说明空调器需要化霜,控制阀体的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相连通,第二端口关闭,此时,阀体的第二端口至压缩机之间的冷媒通路被短路,即冷媒经室外换热器、阀体的第一端口、第三端口、蓄热装置的冷媒通路流通至压缩机,由于蓄热装置在获取到化霜指令之前已经提前工作并存储了热量,进而在空调器需要进行化霜时冷媒能够从蓄热装置中吸收热量,可以实现化霜的同时向室内供热,并且不需要逆循环从室内吸热,提高空调器的舒适性,并有利于缩短化霜时间。
具体地,当空调器获取到化霜指令时,通过阀体调节流经蓄热装置的冷媒的流量的大小,以使蓄热装置作为蒸发器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以进一步提供空调器的舒适性,并缩短化霜时间。
进一步地,如图17所示,由于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不需要除霜,故不需要蓄热装置的加热件提前工作进行蓄热,蓄热装置的冷媒通路也不需要与空调器的冷媒管路相连通,即当空调器为制冷模式时,控制蓄热装置的加热件不工作,并控制阀体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相连通,第三端口关闭,即蓄热装置的冷媒通路被短路,冷媒经室外换热器、阀体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直接经冷媒管路流通至压缩机,即空调器以原有的冷媒循环系统进行工作。
具体地,在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下,蓄热装置的加热件工作使蓄热装置进行蓄热的过程中,蓄热装置的冷媒通路与空调器的冷媒管路相隔离,即通过调节阀体使蓄热装置的冷媒通路被短路,此时,加热件工作使蓄热装置能够快速蓄热。当空调器处于化霜模式时,通过调节阀体使蓄热装置的冷媒通路与空调器的冷媒管路相连通,冷媒能够从蓄热装置中吸收热量,可以实现化霜的同时向室内供热,并且不需要逆循环从室内吸热,提高空调器的舒适性,并有利于缩短化霜时间。进一步地,当空调器处于化霜模式下,蓄热装置的加热件可以继续工作或者停止工作。
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发明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二壳体被配置为具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
加热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
蓄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包括:
热源;
第一绝缘件,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位于所述热源的周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组件包括:
蓄热介质,所述第二容纳腔被配置为容纳所述蓄热介质;
换热组件,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并与所述蓄热介质相接触,所述换热组件被配置为具有冷媒通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换热组件之间具有第一缝隙,或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换热组件相接触;和/或
所述冷媒通路的数量为至少一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基于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换热组件之间具有所述第一缝隙,所述第一缝隙的宽度为0.5mm至10mm。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件与所述第二壳体相接触;或
所述加热件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具有第二缝隙。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容纳腔被配置为容纳导热介质,所述导热介质被配置为将所述加热件的热量传递至所述第二壳体。
8.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挡板,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换热组件之间,所述挡板被配置为具有导热性;
第二绝缘件,设于所述挡板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第二绝缘件被配置为连接所述挡板和所述第二壳体;
第三绝缘件,设于所述挡板和所述换热组件之间,所述第三绝缘件被配置为连接所述挡板和所述换热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
换热片,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两侧,所述换热片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二壳体相接触或相分离;
换热管,穿设于所述换热片,所述换热管被配置为容纳冷媒,所述换热管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外部的进口端和出口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盖板,所述第一壳体被配置为具有开口,所述盖板盖设在所述开口处,并与所述第一壳体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被配置为具有导热性;和/或
所述热源为电加热热源。
12.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媒管路;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热装置,所述冷媒管路被配置为适于与所述蓄热装置的冷媒通路相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室外换热器;
压缩机,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通过所述冷媒管路相连通,所述冷媒通路的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相连通;
阀体,设置于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之间的所述冷媒管路,所述阀体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相连通,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相连通,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冷媒通路的另一端相连通;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阀体和所述蓄热装置相连接,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空调器的工作模式控制所述阀体和所述蓄热装置的工作状态。
14.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
响应于所述空调器为制热模式,控制所述蓄热装置的加热件工作进行蓄热;
获取化霜指令,根据所述化霜指令控制所述空调器的冷媒管路与所述蓄热装置的冷媒通路相连通。
CN201911422919.9A 2019-12-31 2019-12-31 蓄热装置、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312450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422919.9A CN113124508A (zh) 2019-12-31 2019-12-31 蓄热装置、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422919.9A CN113124508A (zh) 2019-12-31 2019-12-31 蓄热装置、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24508A true CN113124508A (zh) 2021-07-16

Family

ID=76769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422919.9A Pending CN113124508A (zh) 2019-12-31 2019-12-31 蓄热装置、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24508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30212A (ja) * 2009-03-26 2010-10-14 Toshiba Corp 冷蔵庫
CN105180274A (zh) * 2015-08-26 2015-12-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及利用该系统的调节方法
CN106546118A (zh) * 2017-01-10 2017-03-29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蓄热组件和空调器
CN106595365A (zh) * 2017-01-10 2017-04-26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蓄热组件和空调器
CN206929850U (zh) * 2017-05-08 2018-01-26 杭州工电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体式电暖器
CN107990457A (zh) * 2017-11-24 2018-05-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冷媒加热装置和空调器
CN108253664A (zh) * 2017-12-19 2018-07-0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30212A (ja) * 2009-03-26 2010-10-14 Toshiba Corp 冷蔵庫
CN105180274A (zh) * 2015-08-26 2015-12-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及利用该系统的调节方法
CN106546118A (zh) * 2017-01-10 2017-03-29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蓄热组件和空调器
CN106595365A (zh) * 2017-01-10 2017-04-26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蓄热组件和空调器
CN206929850U (zh) * 2017-05-08 2018-01-26 杭州工电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体式电暖器
CN107990457A (zh) * 2017-11-24 2018-05-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冷媒加热装置和空调器
CN108253664A (zh) * 2017-12-19 2018-07-0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70959A (zh) 一种动力电池包热管理总成
CN105465931A (zh) 空调扇
CN111649418A (zh) 基于热电材料的冷暖两用送风装置
KR20130093883A (ko) 냉각수 가열식 cnt 히터
CN111503758A (zh) 换热效率高的电器盒、空调及空调的控制方法
CN212179162U (zh) 电器设备及电器盒
CN209857252U (zh) 空气调节系统和空气调节装置
CN112578257A (zh) 控温测试装置及测试设备
CN210441468U (zh) 制冷系统以及空调器
CN210463644U (zh) 制冷系统以及空调器
CN113124508A (zh) 蓄热装置、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1486510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1493604A (zh) 一种冷暖两用恒温水毯
CN217426877U (zh) 一种移动式储能电池热管理设备
CN211146959U (zh) 一种气温调节装置及空调
CN212691969U (zh) 电器盒、空调
CN115101850A (zh) 新能源汽车智能调节电池仓
CN209857251U (zh) 空气调节系统和空气调节装置
CN109959181B (zh) 制冷系统以及空调器
CN208460920U (zh) 一种动力电池包热管理总成
CN209857250U (zh) 空气调节系统和空气调节装置
KR101842619B1 (ko) 진공챔버를 이용한 식음료 냉온공급장치
CN113782864A (zh) 电池用加热制冷装置及电池温度管理系统
KR101863501B1 (ko) 코어 일체형 저전력 실내 온도조절장치
CN111526699A (zh) 电器设备、电器盒及其控温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