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23009B - 一种用于五明治织物的山角机构、织造方法及其织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五明治织物的山角机构、织造方法及其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23009B
CN113123009B CN201911421244.6A CN201911421244A CN113123009B CN 113123009 B CN113123009 B CN 113123009B CN 201911421244 A CN201911421244 A CN 201911421244A CN 113123009 B CN113123009 B CN 1131230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yarn
knitting needle
loop
kn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42124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23009A (zh
Inventor
廖进成
彭丹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Xingquanlo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Xingquanlo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Xingquanlong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Xingquanlo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42124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2300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230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230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230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230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2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 D04B15/34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for dial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4Other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primarily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thread material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4Other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primarily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thread materials
    • D04B1/18Other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primarily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thread materials elastic thread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2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 D04B15/322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in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needle cylinder and dial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201/00Cellulose-based fibres, e.g. vegetable fibres
    • D10B2201/01Natural vegetable fibres
    • D10B2201/02Cotton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331/00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 D10B2331/04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polyesters, e.g.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用于五明治织物的山角机构设置、织造方法及其织物,通过对大圆机的多路山角机构的排序进行调整,创造性地对其中一路山角机构的轨道进行调整并辅于压纱片的设置,实现了纱线集圈不脱圈,最终通过全新的生产方法实现了一种全新的五明治织物,该织物在上表面及下表面均可使用亲肤材质的棉纱进行织造,且在上、下表面棉纱层之间具有中间支撑层,该中间支撑层通过连接纱线与上、下表面棉纱层紧密绑定,确保中间支撑层能够保证其蓬松度,且过水清洗后也不易塌陷。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五明治织物的山角机构、织造方法及其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织领域,尤指提出了一种通过调整大圆机(又称圆纬机)山角机构的设置,从而实现对五明治织物的生产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习用的三明治织物是由经编机织造的一种合成的织物,常见的三明治织物由上、中、下三个面组成,上表面通常呈网孔设计,中间一层为连接表面与底面的MOLO纱作为支撑层,底面通常为密织的平版面。但是这种常见的三明治布由于上表面具有细小的网孔,易于粘粘灰尘;底层为密织的平板面,一般无法使用纯棉材质的纱线进行织造,往往需使用化纤纱来进行织造,由于该层织物与皮肤直接接触,织物的亲肤性差;当织物进水过水清洗后,中间层的蓬松度及回弹力均出现弱化,往往不适合用于内衣服饰(胸罩布)的生产加工。
有鉴于此,本发明团队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发明内容
为解决前述习用三明治织物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团队创造性地提出替换原有经编机进行三明治织物的生产工艺,采用大圆机的生产设备,并对多路山角机构的排序进行调整,创造性地对其中一路山角机构的轨道进行调整并辅于压纱片的设置,实现了纱线集圈不脱圈,最终通过全新的生产方法实现了一种全新的五明治织物,该织物在上表面及下表面均可使用亲肤材质的棉纱进行织造,且在上、下表面棉纱层之间具有中间支撑层,该中间支撑层通过连接纱线与上、下表面棉纱层紧密绑定,确保中间支撑层能够保证其蓬松度,且过水清洗后也不易塌陷。
本发明第一目的提供一种针对大圆机山角机构的排布设计方案。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提供一种针对该大圆机排布设计方案的织造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提供一种采用上述织造方法所形成的五明治织物。
为实现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用于大圆机织造五明治织物的山角机构设置,当上针盘及下针筒分别只具有一套山角机构时:
上针盘的第一路山角机构为集圈山角;第二路山角机构为集圈不脱圈山角,且上针盘的外径端在位于集圈不脱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区域内设有第一上压纱片;第三路山角机构为成圈山角,且上针盘的外径端在位于成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区域内设有第二上压纱片;第四路山角机构为浮线山角;第五路山角机构为浮线山角;
下针筒的第一路山角机构为集圈山角;第二路山角机构为浮线山角;第三路山角机构为浮线山角;第四路山角机构为集圈不脱圈山角,其下针筒的顶端且位于下织针的背部设有第一下压纱片,该第一下压纱片位于集圈不脱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区域内;第五路山角机构为成圈山角,且下针筒的顶端且位于下织针的背部设有第二下压纱片,该第二下压纱片位于成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区域内。
进一步,为了提升织造效率,当上针盘及下针筒分别具有两套山角机构时,
上针盘的第一路山角机构由内至外分别为浮线山角及集圈山角;上针盘的第二路山角机构由内至外分别为集圈山角及浮线山角;上针盘的第三路山角机构由内至外分别为集圈不脱圈山角,且上针盘的外径端在位于上述两个集圈不脱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外径区域内设有第一上压纱片;上针盘的第四路山角机构由内至外分别为两个成圈山角组成,且上针盘的外径端在位于上述两个成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区域内设有第二上压纱片;上针盘的第五路山角机构由内至外分别为浮线山角;上针盘的第六路山角机构由内至外分别为浮线山角;
下针筒的第一路山角机构由上至下分别为集圈山角及浮线山角;下针筒的第二路山角机构由上至下分别为浮线山角及集圈山角;下针筒的第三路山角机构由上至下分别为浮线山角;下针筒的第四路山角机构由上至下分别为浮线山角;下针筒的第五路山角机构由上至下分别为成圈不脱圈山角,其下针筒的顶端且位于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的背部设有第一下压纱片,该第一下压纱片位于上述两个集圈不脱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区域内;下针筒的第六路山角机构由上至下分别为成圈山角,且下针筒的顶端且位于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的背部设有第二下压纱片,该第二下压纱片位于成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区域内。
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集圈不脱圈山角为织针的针踵从压针点至回针点位置,针勾顶部水平切线至上针盘外径圆弧面或者下针筒的顶部端面之间的距离为0.8mm-2.5mm。
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第一下压纱片和第二下压纱片分别由连接段和压纱段一体成型的片状体构成,所述的连接段的一端至少设有一固定连接部,借由该固定连接部与机架相互连接;所述连接段的另外一端的径向位置向外延伸一细长的杆体构成压纱段,该杆体的宽度为0.5-1.3mm,杆体朝向纱线的一侧为压纱刃,该压纱刃至少在与纱线抵靠接触面具有圆弧过渡的导角。
进一步,所述连接段在位于压纱段与固定连接部之间设有让位部,所述让位部的宽度<固定连接部的宽度,确保压纱片连接段的让位部宽度恰好可以越过下针筒的织针在处于低位时所预留的空间,使压纱段位于下针筒内的织针的内端。
为实现本发明的第二发明目的,本发明揭示了一种五明治织物的织造方法:
S1、上针盘的上织针的针勾内套有第一线圈,下针筒的下织针的针勾内套有第二线圈,当上织针及下织针分别通过设置在上针盘及下针筒内各自的集圈山角的轨道运行时,上织针的第一线圈及下织针的第二线圈将各自的针勾打开并同时勾住一条第一纱线,并将该第一纱线分别沿上织针的水平方向及下织针的竖直方向对拉;
且,
S2、上织针在集圈不脱圈山角的轨道内运行时,由于在上针盘的外径端在位于集圈不脱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外径区域内设有第一上压纱片,确保当上织针至少在处于集圈不脱圈山角的挺针点位置时,勾在上织针针舌处的第一线圈及第一纱线将上织针针舌打开并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当上织针从挺针点至回针点时,由于集圈不脱圈山角轨道的设置,使上织针的针踵从压针点至回针点位置,上织针的针勾顶部水平切线至上针盘外径圆弧面之间的距离为0.8mm-2.5mm,此时第一线圈及第一纱线将上织针的针舌关闭的同时上织针的针舌勾住一条第二纱线,且第一纱线脱圈并串套于第二纱线,此时第二纱线成圈且第一线圈未脱圈并始终套置于上织针的针舌部的外端将上织针的针舌关闭;
此时下织针在浮线山角的轨道内运行,下织针不工作;
S3、上织针在成圈山角的轨道内运行时,由于上针盘的外径端在位于成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外径区域内设有第二上压纱片,确保当上织针至少在处于成圈山角的挺针点位置时,勾在上织针针舌内的第二纱线将上织针针舌的打开,并将第二纱线及套置在上织针针舌处的第一线圈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当上织针从挺针点至回针点时,上织针勾住第三纱线,且第一线圈及第二纱线将上织针的针舌关闭并脱圈串套于第三纱线,此时第三纱线成圈成为下一个循环的第一线圈;
此时下织针在浮线山角的轨道内运行,下织针不工作;
S4、上织针在浮线山角的轨道内运行,上织针不工作;
此时下织针在集圈不脱圈山角的轨道内运行,其下针筒的顶端且位于下织针的背部设有第一下压纱片,该第一下压纱片位于集圈不脱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长度区域内,确保当下织针至少在处于集圈不脱圈山角的挺针点位置时,勾在下织针针舌处的第二线圈及第一纱线将下织针针舌打开并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当下织针从挺针点至回针点时,由于集圈不脱圈山角轨道的设置,使下织针的针踵从压针点至回针点位置,下织针的针勾顶部水平切线至下针筒顶部端面之间的距离为0.8mm-2.5mm,第二线圈及第一纱线将下织针的针舌关闭的同时下织针的针舌勾住一条第四纱线,且第一纱线脱圈并串套于第四纱线,此时第四纱线成圈且第二线圈未脱圈并始终套置于下织针的针舌部的外端将下织针的针舌关闭;
S5、上织针在浮线山角的轨道内运行,上织针不工作;
此时下织针在成圈山角的轨道内运行,且下针筒的顶端且位于下织针的背部设有第二下压纱片,该第二下压纱片位于成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长度区域内,下织针在运行成圈山角的轨道时,确保当下织针至少在处于成圈山角的挺针点位置时,勾在下织针针舌内的第四纱线将下织针针舌的打开,并将第四纱线及套置在下织针针舌处的第二线圈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当下织针从挺针点至回针点时,下织针勾住第五纱线,且第二线圈及第四纱线将下织针的针舌关闭并脱圈串套于第五纱线,此时第五纱线成圈并成为下一个循环的第二线圈,通过在上针盘及下针筒上循环设置若干组所述的山角机构,最终实现五明治织物的织造工艺。
采用上述织造方法所形成的五明治织物,所述的第一线圈水平串套于第三纱线,所述的第二纱线垂直串套于第三纱线;第二线圈水平串套于第五纱线,所述的第四纱线垂直串套于第五纱线;所述第一纱线的两端分别集圈串套于第二纱线、第四纱线,使第二纱线及第四纱线成圈,最终使第一线圈及第三纱线作为织物的上表面层,第二线圈及第五纱线作为织物的下表面层,第一纱线、第二纱线、第四纱线作为织物的支撑层,最终形成五明治织物。
为了进一步提升织造效率,本发明还揭示了一种在上针盘和下针筒使用2个并排设置的山角机构的织造方法:
当上针盘及下针筒分别具有两套山角机构时,上针盘内圈的山角机构内设置第一上织针,上针盘外圈的山角机构内设置第二上织针;所述的第一下织针设置在位于下针筒上方的山角机构内,所述的第二下织针设置在位于下针筒下方的山角机构内;
S1、第一上织针针勾内套有第一线圈A,此时所述的第一上织针在上针盘的浮线山角轨道内运行,其保持初始状态不工作;第二下织针的针勾内套有第二线圈B,此时所述的第二下织针在下针筒的浮线山角轨道内运行,其保持初始状态不工作;
所述的第二上织针的针勾内套有第一线圈B,所述的第一下织针的针勾内套有第二线圈A;当第二上织针及第一下织针通过设置在上针盘及下针筒各自的集圈山角的轨道内运行时,第二上织针的第一线圈B及第一下织针第二线圈A将各自的针勾打开并同时勾住一条第一纱线A,并将该第一纱线A分别沿第二上织针的水平方向及第一下织针的竖直方向的对拉;
所述的第一线圈A及第一线圈B为同一条纱线,所述的第二线圈A及第二线圈B为同一条纱线;
S2、所述的第二上织针在浮线山角机构的轨道内运行,不工作延续其S1状态,其针勾外套置第一线圈B且针勾内勾住第一纱线A;所述的第一下织针在浮线山角机构的轨道内运行,不工作延续其S1状态,其针勾外套置第二线圈A且针勾内勾住第一纱线A;
所述第一上织针的针勾内套有第一线圈A,所述的第二下织针的针勾内套有第二线圈B;当第一上织针及第二下织针分别通过设置在上针盘及下针筒内各自的集圈山角的轨道运行时,第一上织针的第一线圈A及第二下织针的第二线圈B将各自的针勾打开并同时勾住一条第一纱线B,并将该第一纱线B分别沿第一上织针的水平方向及第二下织针的竖直方向的对拉;
所述的第一纱线A与第一纱线B为同一材质的纱线,但来源于不同的纱线卷筒;
S3、第一上织针及第二上织针在运行集圈不脱圈山角的轨道时,由于上针盘的外径端在位于上述两个集圈不脱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外径区域内设有第一上压纱片,确保当第一上织针及第二上织针至少在处于各自的集圈不脱圈山角的挺针点位置时,勾在第一上织针针舌内的第一线圈A及第一纱线B将第一上织针针舌打开并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勾在第二上织针针舌内的第一线圈B及第一纱线A将第二上织针针舌打开并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
当第一上织针及第二上织针从各自的集圈不脱圈山角的挺针点至回针点时,由于集圈不脱圈山角轨道的设置,使第一上织针及第二上织针的针踵从压针点至回针点位置,第一上织针及第二上织针的针勾顶部水平切线至上针盘外径圆弧面之间的距离为0.8mm-2.5mm,第一线圈A及第一纱线B将第一上织针的针舌关闭的同时第一上织针的针舌勾住一条第二纱线A,且第一纱线B脱圈并串套于第二纱线A,此时第二纱线A成圈且第一线圈A未脱圈并始终套置于第一上织针的针舌部的外端将第一上织针的针舌关闭;同样第二上织针从集圈不脱圈山角的挺针点至回针点时,第一线圈B及第一纱线A将第二上织针的针舌关闭的同时第二上织针的针舌勾住一条第二纱线B,且第一纱线A脱圈并串套于第二纱线B,此时第二纱线B成圈且第一线圈B未脱圈并始终套置于第二上织针的针舌部的外端将第二上织针的针舌关闭,所述的第二纱线A与第二纱线B为同一条纱线;
此时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在浮线山角的轨道内运行,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不工作,保留S2状态;
S4、第一上织针及第二上织针在运行成圈山角的轨道时,由于上针盘的外径端在位于上述两个成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区域内设有第二上压纱片,使得当第一上织针至少在处于成圈山角的挺针点位置时,勾在第一上织针针舌内的第二纱线A将第一上织针针舌的打开,并将第二纱线A及套置在第一上织针针舌处的第一线圈A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当第一上织针从挺针点至回针点时,第一上织针勾住第三纱线A,且第一线圈A及第二纱线A将第一上织针的针舌关闭并脱圈串套于第三纱线A,此时第三纱线A成圈成为下一个循环的第一线圈A;
同样使得当第二上织针至少在处于成圈山角的挺针点位置时,勾在第二上织针针舌内的第二纱线B将第二上织针针舌的打开,并将第二纱线B及套置在第二上织针针舌处的第一线圈B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当第二上织针从挺针点至回针点时,第二上织针勾住第三纱线B,且第一线圈B及第二纱线B将第一上织针的针舌关闭并脱圈串套于第三纱线B,此时第三纱线B成圈成为下一个循环的第一线圈B;所述的第三纱线A及第三纱线B为同一条纱线;
此时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在浮线山角的轨道内运行,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不工作,保留S2状态;
S5、第一上织针及第二上织针在浮线山角的轨道内运行,第一上织针及第二上织针不工作,保留S4状态;
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在成圈不脱圈山角的轨道内运行构成,其下针筒的顶端且位于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的背部设有第一下压纱片,该第一下压纱片位于上述两个集圈不脱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区域内;
确保当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至少在分别处于集圈不脱圈山角的挺针点位置时,勾在第一下织针针舌处的第二线圈A及第一纱线A将第一下织针针舌打开并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勾在第二下织针针舌处的第二线圈B及第一纱线B将第二下织针针舌打开并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
当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从挺针点至回针点时,由于集圈不脱圈山角轨道的设置,使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的针踵从压针点至回针点位置,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的针勾顶部水平切线至下针筒顶部端面之间的距离为0.8mm-2.5mm,第二线圈A及第一纱线A将第一下织针的针舌关闭的同时第一下织针的针舌勾住一条第四纱线A,且第一纱线A脱圈并串套于第四纱线A,此时第四纱线A成圈且第二线圈A未脱圈并始终套置于第一下织针的针舌部的外端将第一下织针的针舌关闭;同样第二线圈B及第一纱线B将第二下织针的针舌关闭的同时第二下织针的针舌勾住一条第四纱线B,且第一纱线B脱圈并串套于第四纱线B,此时第四纱线B成圈且第二线圈B未脱圈并始终套置于第二下织针的针舌部的外端将第二下织针的针舌关闭;所述的第四纱线A及第四纱线B为同一条纱线;
S6、第一上织针及第二上织针在浮线山角的轨道内运行,第一上织针及第二上织针不工作,保留S4状态;
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在成圈山角的轨道内运行构成,其下针筒的顶端且位于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的背部设有第二下压纱片,该第二下压纱片位于成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区域内,使得第一下织针至少在处于成圈山角的挺针点位置时,勾在第一下织针针舌内的第四纱线A将第一下织针针舌的打开,并将第四纱线A及套置在第一下织针针舌处的第二线圈A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当第一下织针从挺针点至回针点时,第一下织针勾住第五纱线A,且第二线圈A及第四纱线A将第一下织针的针舌关闭并脱圈串套于第五纱线A,此时第五纱线A成圈并为下一个循环的第二线圈A;
同样使得第二下织针至少在处于成圈山角的挺针点位置时,勾在第二下织针针舌内的第四纱线B将第二下织针针舌的打开,并将第四纱线B及套置在第二下织针针舌处的第二线圈B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当第二下织针从挺针点至回针点时,第二下织针勾住第五纱线B,且第二线圈B及第四纱线B将第二下织针的针舌关闭并脱圈串套于第五纱线B,此时第五纱线B成圈并为下一个循环的第二线圈B;所述的第五纱线A及第五纱线B为同一条纱线,通过在上针盘及下针筒上循环设置若干组所述的山角机构,最终实现五明治织物的织造工艺。
采用上述织造方法所形成五明治织物,所述的第一线圈A水平串套于第三纱线A,所述的第二纱线A垂直串套于第三纱线A;所述的第一线圈B水平串套于第三纱线B,所述的第二纱线B垂直串套于第三纱线B;
所述的第二线圈A水平串套于第五纱线A,所述的第四纱线A垂直串套于第五纱线A;第二线圈B水平串套于第五纱线,所述的第四纱线B垂直串套于第五纱线B;
所述第一纱线A的两端分别集圈串套于第二纱线A、第四纱线B,使第二纱线A及第四纱线B成圈;所述第一纱线B的两端分别集圈串套于第二纱线B、第四纱线A,使第二纱线B及第四纱线A成圈,所述的第一纱线A与第一纱线B相互交错设置,最终使第一上织针形成的第一线圈A及第三纱线A与第二上织针形成的第一线圈B及第三纱线B作为织物的上表面层,使第一下织针形成第二线圈A及第五纱线A与第二下织针形成的第二线圈B及第五纱线B作为织物的下表面层,第一纱线A、第一纱线B、第二纱线A、第二纱线B、第四纱线A、第四纱线B作为织物的支撑层,且第一纱线A与第二纱线B相互交替,最终形成五明治织物。
进一步,根据上述两种实施例制成的五明治织物,所述的上、下表面层分别由具有亲肤材质的纱线组成,所述的支撑层为具有弹性的纱线组成。
进一步,所述亲肤材质的纱线为至少含有棉质成分的纱线;所述具有弹性的纱线为至少含有涤纶成分的纱线。
附图说明
作为非限制性例子给出的具体说明更好地解释本发明包括什么以及其可被实施,此外,该说明参考附图,在附图中:
图1-1本发明大圆机实施例1的山角机构图配置简图;
图1-2本发明大圆机实施例1的山角机构图配置立体图(该位于下针筒的山角机构为了展示其轨道设置,朝向外侧,在实际工作时,其轨道朝向内侧);
图2-1本发明大圆机实施例2的山角机构图配置简图;
图2-2本发明大圆机实施例2的山角机构图配置立体图(该位于下针筒的山角机构为了展示其轨道设置,朝向外侧,在实际工作时,其轨道朝向内侧);
图2-3本发明大圆机实施例2的山角机构图配置立体图(与图2-2一致,为更清楚标示压纱片与山角机构起针点至挺针点的位置关系图);
图3本发明大圆机集圈不脱圈山角机构的示意图;
图4-1本发明用于上针盘压纱片的立体图;
图4-2本发明用于下针筒压纱片的立体图;
图5-1本发明实施例1五明治织物平面示意图;
图5-2本发明实施例1五明治织物立体示意图;
图6-1本发明实施例2五明治织物平面示意图;
图6-2本发明实施例2五明治织物立体示意图;
图7本发明五明治织物的立体示意图。
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描述。
实施例
如图1-1、图1-2所述,一种用于大圆机织造五明治织物的山角机构设置1,当上针盘及下针筒分别只具有一套山角机构组合1时:
上针盘的第一路山角机构为集圈山角A1;第二路山角机构为集圈不脱圈山角B1,所述的集圈不脱圈山角B1为织针的针踵从压针点M1至回针点M2位置,针勾顶部水平切线至上针盘外径圆弧面或者下针筒的顶部端面之间的距离N为0.8mm-2.5mm(如图3所示,该图示以下针筒顶部端面为示意图);同时上针盘的外径端在位于集圈不脱圈山角B1的起针点X1至挺针点Y1所对应的区域内设有第一上压纱片11,确保经由该集圈不脱圈山角B1的织针的针勾外至少套有一条纱线将针舌关闭;第三路山角机构为成圈山角C1,且上针盘的外径端在位于成圈山角C1的起针点X2至挺针点Y2所对应的区域内设有第二上压纱片12;第四路山角机构为浮线山角D1;第五路山角机构为浮线山角E1;如图4-1所示,所述的第一上压纱片11与第二上压纱片12为L型的片状体,其横向端为压纱刃,且该压纱刃至少在与纱线接触的部位具有圆弧导角。
下针筒的第一路山角机构为集圈山角F1;第二路山角机构为浮线山角G1;第三路山角机构为浮线山角H1;第四路山角机构为集圈不脱圈山角I1,该集圈不脱圈山角I1的设计原理与上针盘集圈不脱圈山角B1一致,不在累述;其下针筒的顶端且位于下织针的背部设有第一下压纱片13,该第一下压纱片13位于集圈不脱圈山角I1的起针点X3至挺针点Y3所对应的区域内;第五路山角机构为成圈山角J1,且下针筒的顶端且位于下织针的背部设有第二下压纱片14,该第二下压纱片14位于成圈山角J1的起针点X4至挺针点Y4所对应的区域内。
如图4-2所示,所述的第一下压纱片13和第二下压纱片14分别由连接段131和压纱段132一体成型的片状体构成,所述的连接段131的一端至少设有一固定连接部133,借由该固定连接部133与机架(图未示)相互连接;所述连接段131的另外一端的径向位置向外延伸一细长的杆体构成压纱段132,该压纱段132的宽度Z为0.5-1.3mm,杆体朝向纱线的一侧为压纱刃,该压纱刃至少在与纱线抵靠接触面具有圆弧过渡的导角。进一步,所述连接段131在位于压纱段132与固定连接部133之间设有让位部134,所述让位部134的宽度<固定连接部133的宽度,确保第一下压纱片13和第二下压纱片14连接段131的让位部134宽度恰好可以越过下针筒的织针在处于低位时所预留的空间,使压纱段132位于下针筒内的织针的内端。
本发明还揭示了一种使用前述山角机构设置的大圆机进行五明治织物的织造方法,参见图5-1,五明治织物纵向截面示意图,以更好地的说明通过该织造方法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织物的内部构造,它包括:
S1、上针盘的上织针S1的针勾内套有第一线圈(I),下针筒的下织针T1的针勾内套有第二线圈(II),当上织针S1及下织针T1分别通过设置在上针盘及下针筒内各自的集圈山角A1、F1的轨道运行时,上织针S1的第一线圈(I)及下织针T1的第二线圈(II)将各自的针勾打开并同时勾住一条第一纱线(III),并将该第一纱线(III)分别沿上织针S1的水平方向及下织针T1的竖直方向对拉;
且,S2、上织针S1在集圈不脱圈山角B1的轨道内运行时,由于在上针盘的外径端在位于集圈不脱圈山角B1的起针点X1至挺针点Y1所对应的外径区域内设有第一上压纱片11,确保当上织针S1至少在处于集圈不脱圈山角B1的挺针点Y1位置时,勾在上织针S1针舌处的第一线圈(I)及第一纱线(III)将上织针S1针舌打开并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当上织针S1从挺针点Y1至回针点M2时,由于集圈不脱圈山角轨道的设置,使上织针S1的针踵从压针点M1至回针点M2位置,上织针S1的针勾顶部水平切线至上针盘外径圆弧面之间的距离为0.8mm-2.5mm,此时第一线圈(I)及第一纱线(III)将上织针S1的针舌关闭的同时上织针S1的针舌勾住一条第二纱线(IV),且第一纱线(III)脱圈并串套于第二纱线(IV),此时第二纱线(IV)成圈且第一线圈(I)未脱圈并始终套置于上织针S1的针舌部的外端将上织针S1的针舌关闭;
此时下织针T1在浮线山角G1的轨道内运行,下织针T1不工作;
S3、上织针S1在成圈山角C1的轨道内运行时,由于上针盘的外径端在位于成圈山角C1的起针点X2至挺针点Y2所对应的外径区域内设有第二上压纱片,确保当上织针S1至少在处于成圈山角C1的挺针点Y2位置时,勾在上织针S1针舌内的第二纱线(IV)将上织针S1针舌的打开,并将第二纱线(IV)及套置在上织针S1针舌处的第一线圈(I)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当上织针S1从挺针点Y2至回针点Z1时,上织针S1勾住第三纱线(V),且第一线圈(I)及第二纱线(IV)将上织针S1的针舌关闭并脱圈串套于第三纱线(V),此时第三纱线(V)成圈成为下一个循环的第一线圈(I);
此时下织针T1在浮线山角H1的轨道内运行,下织针T1不工作;
S4、上织针S1在浮线山角D1的轨道内运行,上织针S1不工作;
此时下织针T1在集圈不脱圈山角I1的轨道内运行,其下针筒的顶端且位于下织针T1的背部设有第一下压纱片13,该第一下压纱片13位于集圈不脱圈山角I1的起针点X3至挺针点Y3所对应的长度区域内,确保当下织针T1至少在处于集圈不脱圈山角I1的挺针点Y3位置时,勾在下织针T1针舌处的第二线圈(II)及第一纱线(III)将下织针T1针舌打开并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当下织针T1从挺针点Y3至回针点M2时,由于集圈不脱圈山角I1轨道的设置,使下织针T1的针踵从压针点M1至回针点M2位置,下织针T1的针勾顶部水平切线至下针筒顶部端面之间的距离N为0.8mm-2.5mm,第二线圈(II)及第一纱线(III)将下织针T1的针舌关闭的同时下织针T1的针舌勾住一条第四纱线(VI),且第一纱线(III)脱圈并串套于第四纱线(VI),此时第四纱线(VI)成圈且第二线圈(II)未脱圈并始终套置于下织针T1的针舌部的外端将下织针T1的针舌关闭;
S5、上织针S1在浮线山角E1的轨道内运行,上织针S1不工作;
此时下织针T1在成圈山角J1的轨道内运行,且下针筒的顶端且位于下织针T1的背部设有第二下压纱片14,该第二下压纱片14位于成圈山角J1的起针点X4至挺针点Y4所对应的长度区域内,下织针T1在运行成圈山角J1的轨道时,确保当下织针T1至少在处于成圈山角J1的挺针点Y4位置时,勾在下织针T1针舌内的第四纱线(VI)将下织针T1针舌的打开,并将第四纱线(VI)及套置在下织针T1针舌处的第二线圈(II)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当下织针T1从挺针点Y4至回针点Z2时,下织针T1勾住第五纱线(VII),且第二线圈(II)及第四纱线(VI)将下织针T1的针舌关闭并脱圈串套于第五纱线(VII),此时第五纱线(VII)成圈并成为下一个循环的第二线圈(II),通过在上针盘及下针筒上循环设置若干组前述的山角机构的组合,最终实现五明治织物的织造工艺。
如图5-1、图5-2及图7所示,本发明还揭示使用前述织造方法所形成的五明治织物,所述的第一线圈(I)水平串套于第三纱线(V),所述的第二纱线(IV)垂直串套于第三纱线(V);第二线圈(II)水平串套于第五纱线(VII),所述的第四纱线(VI)垂直串套于第五纱线(VII);所述第一纱线(III)的两端分别集圈串套于第二纱线(IV)、第四纱线(VI),使第二纱线(IV)及第四纱线(VI)成圈,最终使第一线圈(I)及第三纱线(V)作为织物的上表面层100,第二线圈(II)及第五纱线(VII)作为织物的下表面层200,第一纱线(III)、第二纱线(IV)、第四纱线(VI)作为织物的支撑层300,最终形成五明治织物1000。
实施例
本实施例2所使用的集圈不脱圈山角C2、C3的轨道设置与实施例1的集圈不脱圈山角的轨道设置一致,其第一上压纱片11’、第二上压纱片12’的结构与实施例1的第一上压纱片11、第二上压纱片12的结构一致,其第一下压纱片13’、第二下压纱片14’ 与实施例1的第一下压纱片13、第二下压纱片14的结构一致,在这不在累述,为了提升大圆机的织造效率,本发明还揭示了一种在上针盘及下针筒分别布置两套山角机构组合1’的方案:
如图2-1、图2-2及图2-3所示,上针盘的第一路山角机构由内至外分别为浮线山角A2及集圈山角A3;上针盘的第二路山角机构由内至外分别为集圈山角B2及浮线山角B3;上针盘的第三路山角机构由内至外分别为集圈不脱圈山角C2、C3,且上针盘的外径端在位于上述两个集圈不脱圈山角C2、C3的起针点X5至挺针点Y5所对应的外径区域内设有第一上压纱片11’;上针盘的第四路山角机构由内至外分别为两个成圈山角D2、D3组成,且上针盘的外径端在位于上述两个成圈山角D2、D3的起针点X6至挺针点Y6所对应的区域内设有第二上压纱片12’;上针盘的第五路山角机构由内至外分别为浮线山角E2、E3;上针盘的第六路山角机构由内至外分别为浮线山角F2、F3;
下针筒的第一路山角机构由上至下分别为集圈山角G2及浮线山角G3;下针筒的第二路山角机构由上至下分别为浮线山角H2及集圈山角H3;下针筒的第三路山角机构由上至下分别为浮线山角I2、I3;下针筒的第四路山角机构由上至下分别为浮线山角J2、J3;下针筒的第五路山角机构由上至下分别为成圈不脱圈山角K2、K3,其下针筒的顶端且位于第一下织针T2及第二下织针T3的背部设有第一下压纱片13’,该第一下压纱片13’的压纱刃位于上述两个集圈不脱圈山角K2、K3的起针点X7至挺针点Y7所对应的区域内;下针筒的第六路山角机构由上至下分别为成圈山角L2、L3,且下针筒的顶端且位于第一下织针T2及第二下织针T3的背部设有第二下压纱片14’,该第二下压纱片14’的压纱刃位于成圈山角L2、L3的起针点X8至挺针点Y8所对应的区域内。
本发明还揭示了一种使用上述山角机构设置的大圆机进行五明治织物的织造方法:
所述的第一上织针S2设置在位于上针盘内圈的山角机构内,所述的第二上织针S3设置在位于上针盘外圈的山角机构内;所述的第一下织针T2设置在位于下针筒上方的山角机构内,所述的第二下织针T3设置在位于下针筒下方的山角机构内;
S1、第一上织针S2针勾内套有第一线圈A(I),此时所述的第一上织针S2在上针盘的浮线山角A2轨道内运行,其保持初始状态不工作;第二下织针T3的针勾内套有第二线圈B(IV),此时所述的第二下织针T3在下针筒的浮线山角G3轨道内运行,其保持初始状态不工作;
所述的第二上织针S3的针勾内套有第一线圈B(II),所述的第一下织针T2的针勾内套有第二线圈A(III);当第二上织针S3及第一下织针T2通过设置在上针盘及下针筒各自的集圈山角A3、G2的轨道内运行时,第二上织针S3的第一线圈B(II)及第一下织针T2第二线圈A(III)将各自的针勾打开并同时勾住一条第一纱线A(V),并将该第一纱线A(V)分别沿第二上织针S3的水平方向及第一下织针T2的竖直方向的对拉;
所述的第一线圈A(I)及第一线圈B(II)为同一条纱线,所述的第二线圈A(III)及第二线圈B(IV)为同一条纱线;
S2、所述的第二上织针S3在浮线山角机构B3的轨道内运行,不工作延续其S1状态,其针勾外套置第一线圈B(II)且针勾内勾住第一纱线A(V);所述的第一下织针T2在浮线山角机构H2的轨道内运行,不工作延续其S1状态,其针勾外套置第二线圈A(III)且针勾内勾住第一纱线A(V);
所述第一上织针S2的针勾内套有第一线圈A(I),所述的第二下织针T3的针勾内套有第二线圈B(IV);当第一上织针S2及第二下织针T3分别通过设置在上针盘及下针筒内各自的集圈山角B2、H3的轨道运行时,第一上织针S2的第一线圈A(I)及第二下织针T3的第二线圈B(IV)将各自的针勾打开并同时勾住一条第一纱线B(VI),并将该第一纱线B(VI)分别沿第一上织针S2的水平方向及第二下织针T3的竖直方向的对拉;
所述的第一纱线A(V)与第一纱线B(VI)为同一材质的纱线,但来源于不同的纱线卷筒;
S3、第一上织针S2及第二上织针S3在运行集圈不脱圈山角C2、C3的轨道时,由于上针盘的外径端在位于上述两个集圈不脱圈山角C2、C3的起针点X5至挺针点Y5所对应的外径区域内设有第一上压纱片11’,确保当第一上织针S2及第二上织针S3至少在处于各自的集圈不脱圈山角C2、C3的挺针点Y5位置时,勾在第一上织针S2针舌内的第一线圈A(I)及第一纱线B(VI)将第一上织针S2针舌打开并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勾在第二上织针S3针舌内的第一线圈B(II)及第一纱线A(V)将第二上织针S3针舌打开并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
当第一上织针S2及第二上织针S3从各自的集圈不脱圈山角C2、C3的挺针点Y5至回针点M2时,由于集圈不脱圈山角C2、C3轨道的设置,使第一上织针S2及第二上织针S3的针踵从压针点M1至回针点M2位置(参考实施例1图3的示意),第一上织针S2及第二上织针S3的针勾顶部水平切线至上针盘外径圆弧面之间的距离为0.8mm-2.5mm,第一线圈A(I)及第一纱线B(VI)将第一上织针S2的针舌关闭的同时第一上织针S2的针舌勾住一条第二纱线A(VII),且第一纱线B(VI)脱圈并串套于第二纱线A(VII),此时第二纱线A(VII)成圈且第一线圈A(I)未脱圈并始终套置于第一上织针S2的针舌部的外端将第一上织针S2的针舌关闭;同样第二上织针S3从集圈不脱圈山角C2、C3的挺针点Y5至回针点M2时,第一线圈B(II)及第一纱线A(V)将第二上织针S3的针舌关闭的同时第二上织针S3的针舌勾住一条第二纱线B(VIII),且第一纱线A(V)脱圈并串套于第二纱线B(VIII),此时第二纱线B(VIII)成圈且第一线圈B(II)未脱圈并始终套置于第二上织针S3的针舌部的外端将第二上织针S3的针舌关闭,所述的第二纱线A(VII)与第二纱线B(VIII)为同一条纱线;
此时第一下织针T2及第二下织针T3在浮线山角I2、I3的轨道内运行,第一下织针T2及第二下织针T3不工作,保留S2状态;
S4、第一上织针S2及第二上织针S3在运行成圈山角D2、D3的轨道时,由于上针盘的外径端在位于上述两个成圈山角D2、D3的起针点X6至挺针点Y6所对应的区域内设有第二上压纱片12’,使得当第一上织针S2至少在处于成圈山角D2的挺针点Y6位置时,勾在第一上织针S2针舌内的第二纱线A(VII)将第一上织针S2针舌的打开,并将第二纱线A(VII)及套置在第一上织针S2针舌处的第一线圈A(I)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当第一上织针S2从挺针点Y6至回针点Z3时,第一上织针S2勾住第三纱线A(IX),且第一线圈A(I)及第二纱线A(VII)将第一上织针S2的针舌关闭并脱圈串套于第三纱线A(IX),此时第三纱线A(IX)成圈成为下一个循环的第一线圈A(I);
同样使得当第二上织针S3至少在处于成圈山角D3的挺针点Y6位置时,勾在第二上织针S3针舌内的第二纱线B(VIII)将第二上织针S3针舌的打开,并将第二纱线B(VIII)及套置在第二上织针S3针舌处的第一线圈B(II)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当第二上织针S3从挺针点Y6至回针点V3时,第二上织针S3勾住第三纱线B(X) ,且第一线圈B(II)及第二纱线B(VIII)将第一上织针S2的针舌关闭并脱圈串套于第三纱线B(X) ,此时第三纱线B(X) 成圈成为下一个循环的第一线圈B(II);所述的第三纱线A(IX)及第三纱线B(X) 为同一条纱线;
此时第一下织针T2及第二下织针T3在浮线山角J2、J3的轨道内运行,第一下织针T2及第二下织针T3不工作,保留S2状态;
S5、第一上织针S2及第二上织针S3在浮线山角E2、E3的轨道内运行,第一上织针S2及第二上织针S3不工作,保留S4状态;
第一下织针T2及第二下织针T3在成圈不脱圈山角K2、K3的轨道内运行构成,其下针筒的顶端且位于第一下织针T2及第二下织针T3的背部设有第一下压纱片13’,该第一下压纱片13’的压纱刃位于上述两个集圈不脱圈山角K2、K3的起针点X7至挺针点Y7所对应的区域内;
确保当第一下织针T2及第二下织针T3至少在分别处于各自的集圈不脱圈山角K2、K3的挺针点Y7位置时,勾在第一下织针T2针舌处的第二线圈A(III)及第一纱线A(V)将第一下织针T2针舌打开并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勾在第二下织针T3针舌处的第二线圈B(IV)及第一纱线B(VI)将第二下织针T3针舌打开并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
当第一下织针T2及第二下织针T3从挺针点Y7至回针点M2时,由于集圈不脱圈山角K2、K3轨道的设置,使第一下织针T2及第二下织针T3的针踵从压针点M1至回针点M2位置(如图3所示),第一下织针T2及第二下织针T3的针勾顶部水平切线至下针筒顶部端面之间的距离N为0.8mm-2.5mm,第二线圈A(III)及第一纱线A(V)将第一下织针T2的针舌关闭的同时第一下织针T2的针舌勾住一条第四纱线A(XI),且第一纱线A(V)脱圈并串套于第四纱线A(XI),此时第四纱线A(XI)成圈且第二线圈A(III)未脱圈并始终套置于第一下织针T2的针舌部的外端将第一下织针T2的针舌关闭;同样第二线圈B(IV)及第一纱线B(VI)将第二下织针T3的针舌关闭的同时第二下织针T3的针舌勾住一条第四纱线B(XII),且第一纱线B(VI)脱圈并串套于第四纱线B(XII),此时第四纱线B(XII)成圈且第二线圈B(IV)未脱圈并始终套置于第二下织针T3的针舌部的外端将第二下织针T3的针舌关闭;所述的第四纱线A(XI)及第四纱线B(XII)为同一条纱线;
S6、第一上织针S2及第二上织针S3在浮线山角F2、F3的轨道内运行,第一上织针S2及第二上织针S3不工作,保留S4状态;
第一下织针T2及第二下织针T3在成圈山角L2、L3的轨道内运行构成,其下针筒的顶端且位于第一下织针T2及第二下织针T3的背部设有第二下压纱片14’的压纱刃,该第二下压纱片14’的压纱刃位于成圈山角L2、L3的起针点X8至挺针点Y8所对应的区域内,使得第一下织针T2至少在处于成圈山角L2的挺针点Y8位置时,勾在第一下织针T2针舌内的第四纱线A(XI)将第一下织针T2针舌的打开,并将第四纱线A(XI)及套置在第一下织针T2针舌处的第二线圈A(III)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当第一下织针T2从挺针点Y8至回针点Z4时,第一下织针T2勾住第五纱线A(XIII) ,且第二线圈A(III)及第四纱线A(XI)将第一下织针T2的针舌关闭并脱圈串套于第五纱线A(XIII) ,此时第五纱线A(XIII)成圈并为下一个循环的第二线圈A(III);
同样使得第二下织针T3至少在处于成圈山角L3的挺针点Y8位置时,勾在第二下织针T3针舌内的第四纱线B(XII)将第二下织针T3针舌的打开,并将第四纱线B(XII)及套置在第二下织针T3针舌处的第二线圈B(IV)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当第二下织针T3从挺针点Y8至回针点V4时,第二下织针T3勾住第五纱线B(XIV) ,且第二线圈B(IV)及第四纱线B(XII)将第二下织针T3的针舌关闭并脱圈串套于第五纱线B(XIV) ,此时第五纱线B(XIV) 成圈并为下一个循环的第二线圈B(IV);所述的第五纱线A(XIII) 及第五纱线B(XIV) 为同一条纱线,通过在上针盘及下针筒上循环设置若干组前述的山角机构设置,最终实现五明治织物的织造工艺。
本发明还揭示了一种使用前述织造方法制成的织物,如图6-1、图6-2所示,所述的第一线圈A(I)水平串套于第三纱线A(IX),所述的第二纱线A(VII)垂直串套于第三纱线A(IX);所述的第一线圈B(II)水平串套于第三纱线B(X) ,所述的第二纱线B(VIII)垂直串套于第三纱线B(X) ;
所述的第二线圈A(III)水平串套于第五纱线A(XIII) ,所述的第四纱线A(XI)垂直串套于第五纱线A(XIII) ;第二线圈B(IV)水平串套于第五纱线,所述的第四纱线B(XII)垂直串套于第五纱线B(XIV) ;
所述第一纱线A(V)的两端分别集圈串套于第二纱线A(VII)、第四纱线B(XII),使第二纱线A(VII)及第四纱线B(XII)成圈;所述第一纱线B(VI)的两端分别集圈串套于第二纱线B(VIII)、第四纱线A(XI),使第二纱线B(VIII)及第四纱线A(XI)成圈,所述的第一纱线A(V)与第一纱线B(VI)相互交错设置,最终使第一上织针S2形成的第一线圈A(I)及第三纱线A(IX)与第二上织针S3形成的第一线圈B(II)及第三纱线B(X) 作为织物的上表面层100A,使第一下织针T2形成第二线圈A(III)及第五纱线A(XIII)与第二下织针T3形成的第二线圈B(IV)及第五纱线B(XIV) 作为织物的下表面层200A,第一纱线A(V)、第一纱线B(VI)、第二纱线A(VII)、第二纱线B(VIII)、第四纱线A(XI)、第四纱线B(XII)作为织物的支撑层300A,且第一纱线A(V)与第二纱线B(VIII)相互交替,最终形成五明治织物1000A。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上针盘及下针筒山角机构的设置,如果将上针盘多路山角机构的内外排序对调,同时将下针筒的多路山角机构上下位置排序对调,也符合五明治织物的山角机构排序要求。事实上,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了解上述山角机构的排序规律相应的在上针盘和/或下针筒布置更多并排设置的山角机构以提升织造效率,如上针盘为2个并排的多路山角机构,而下针筒为3个并排的山角机构等,因此但凡基于上述发明构思所确定的多路多排山角机构的设置均落入本发明所保护的范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大圆机织造五明治织物的山角机构,其特征在于:当上针盘及下针筒分别只具有一套山角机构组合时,
上针盘的第一路山角机构为集圈山角;第二路山角机构为集圈不脱圈山角,所述的集圈不脱圈山角为织针的针踵从该山角轨道的压针点至回针点位置,针勾顶部水平切线至上针盘外径圆弧面或者下针筒的顶部端面之间的距离为0.8mm-2.5mm,所述上针盘的外径端在位于集圈不脱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区域内设有第一上压纱片;第三路山角机构为成圈山角,且上针盘的外径端在位于成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区域内设有第二上压纱片;第四路山角机构为浮线山角;第五路山角机构为浮线山角;
下针筒的第一路山角机构为集圈山角;第二路山角机构为浮线山角;第三路山角机构为浮线山角;第四路山角机构为集圈不脱圈山角,其下针筒的顶端且位于下织针的背部设有第一下压纱片,该第一下压纱片位于集圈不脱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区域内;第五路山角机构为成圈山角,且下针筒的顶端且位于下织针的背部设有第二下压纱片,该第二下压纱片位于成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区域内。
2.一种用于大圆机织造五明治织物的山角机构,其特征在于:当上针盘及下针筒分别具有两套山角机构组合时,
上针盘的第一路山角机构由内至外分别为浮线山角及集圈山角;上针盘的第二路山角机构由内至外分别为集圈山角及浮线山角;上针盘的第三路山角机构由内至外分别为集圈不脱圈山角、集圈不脱圈山角,所述的集圈不脱圈山角为织针的针踵从该山角轨道的压针点至回针点位置,针勾顶部水平切线至上针盘外径圆弧面或者下针筒的顶部端面之间的距离为0.8mm-2.5mm,所述上针盘的外径端在位于上述两个集圈不脱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外径区域内设有第一上压纱片;上针盘的第四路山角机构由内至外分别为两个成圈山角组成,且上针盘的外径端在位于上述两个成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区域内设有第二上压纱片;上针盘的第五路山角机构由内至外分别为浮线山角、浮线山角;上针盘的第六路山角机构由内至外分别为浮线山角、浮线山角;
下针筒的第一路山角机构由上至下分别为集圈山角及浮线山角;下针筒的第二路山角机构由上至下分别为浮线山角及集圈山角;下针筒的第三路山角机构由上至下分别为浮线山角、浮线山角;下针筒的第四路山角机构由上至下分别为浮线山角、浮线山角;下针筒的第五路山角机构由上至下分别为成圈不脱圈山角、成圈不脱圈山角,其下针筒的顶端且位于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的背部设有第一下压纱片,该第一下压纱片位于上述两个集圈不脱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区域内;下针筒的第六路山角机构由上至下分别为成圈山角、成圈山角,且下针筒的顶端且位于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的背部设有第二下压纱片,该第二下压纱片位于成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区域内。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大圆机织造五明治织物的山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下压纱片和第二下压纱片分别由连接段和压纱段一体成型的片状体构成,所述的连接段的一端至少设有一固定连接部,借由该固定连接部与机架相互连接;所述连接段的另外一端的径向位置向外延伸一细长的杆体构成压纱段,该杆体的宽度为0.5-1.3mm,杆体朝向纱线的一侧为压纱刃,该压纱刃至少在与纱线抵靠接触面具有圆弧过渡的导角。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大圆机织造五明治织物的山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在位于压纱段与固定连接部之间设有让位部,所述让位部的宽度<固定连接部的宽度,确保压纱片连接段的让位部宽度恰好可以越过下针筒的织针在处于低位时所预留的空间,使压纱段位于下针筒内的织针的内端。
5.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大圆机织造五明治织物的山角机构进行五明治织物的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S1、上针盘的上织针的针勾内套有第一线圈,下针筒的下织针的针勾内套有第二线圈,当上织针及下织针分别通过设置在上针盘及下针筒内各自的集圈山角的轨道运行时,上织针的第一线圈及下织针的第二线圈将各自的针勾打开并同时勾住一条第一纱线,并将该第一纱线分别沿上织针的水平方向及下织针的竖直方向对拉;
且,
S2、上织针在集圈不脱圈山角的轨道内运行时,由于在上针盘的外径端在位于集圈不脱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外径区域内设有第一上压纱片,确保当上织针至少在处于集圈不脱圈山角的挺针点位置时,勾在上织针针舌处的第一线圈及第一纱线将上织针针舌打开并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当上织针从挺针点至回针点时,由于集圈不脱圈山角轨道的设置,使上织针的针踵从压针点至回针点位置,上织针的针勾顶部水平切线至上针盘外径圆弧面之间的距离为0.8mm-2.5mm,此时第一线圈及第一纱线将上织针的针舌关闭的同时上织针的针舌勾住一条第二纱线,且第一纱线脱圈并串套于第二纱线,此时第二纱线成圈且第一线圈未脱圈并始终套置于上织针的针舌部的外端将上织针的针舌关闭;
此时下织针在浮线山角的轨道内运行,下织针不工作;
S3、上织针在成圈山角的轨道内运行时,由于上针盘的外径端在位于成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外径区域内设有第二上压纱片,确保当上织针至少在处于成圈山角的挺针点位置时,勾在上织针针舌内的第二纱线将上织针针舌的打开,并将第二纱线及套置在上织针针舌处的第一线圈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当上织针从挺针点至回针点时,上织针勾住第三纱线,且第一线圈及第二纱线将上织针的针舌关闭并脱圈串套于第三纱线,此时第三纱线成圈成为下一个循环的第一线圈;
此时下织针在浮线山角的轨道内运行,下织针不工作;
S4、上织针在浮线山角的轨道内运行,上织针不工作;
此时下织针在集圈不脱圈山角的轨道内运行,其下针筒的顶端且位于下织针的背部设有第一下压纱片,该第一下压纱片位于集圈不脱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长度区域内,确保当下织针至少在处于集圈不脱圈山角的挺针点位置时,勾在下织针针舌处的第二线圈及第一纱线将下织针针舌打开并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当下织针从挺针点至回针点时,由于集圈不脱圈山角轨道的设置,使下织针的针踵从压针点至回针点位置,下织针的针勾顶部水平切线至下针筒顶部端面之间的距离为0.8mm-2.5mm,第二线圈及第一纱线将下织针的针舌关闭的同时下织针的针舌勾住一条第四纱线,且第一纱线脱圈并串套于第四纱线,此时第四纱线成圈且第二线圈未脱圈并始终套置于下织针的针舌部的外端将下织针的针舌关闭;
S5、上织针在浮线山角的轨道内运行,上织针不工作;
此时下织针在成圈山角的轨道内运行,且下针筒的顶端且位于下织针的背部设有第二下压纱片,该第二下压纱片位于成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长度区域内,下织针在运行成圈山角的轨道时,确保当下织针至少在处于成圈山角的挺针点位置时,勾在下织针针舌内的第四纱线将下织针针舌的打开,并将第四纱线及套置在下织针针舌处的第二线圈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当下织针从挺针点至回针点时,下织针勾住第五纱线,且第二线圈及第四纱线将下织针的针舌关闭并脱圈串套于第五纱线,此时第五纱线成圈并成为下一个循环的第二线圈,通过在上针盘及下针筒上循环设置若干组所述的山角机构,最终实现五明治织物的织造工艺。
6.一种使用如权利要求5织造方法制成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线圈水平串套于第三纱线,所述的第二纱线垂直串套于第三纱线;第二线圈水平串套于第五纱线,所述的第四纱线垂直串套于第五纱线;所述第一纱线的两端分别集圈串套于第二纱线、第四纱线,使第二纱线及第四纱线成圈,最终使第一线圈及第三纱线作为织物的上表面层,第二线圈及第五纱线作为织物的下表面层,第一纱线、第二纱线、第四纱线作为织物的支撑层,最终形成五明治织物。
7.一种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大圆机织造五明治织物的山角机构进行五明治织物的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上针盘及下针筒分别具有两套山角机构时,上针盘内圈的山角机构内设置第一上织针,上针盘外圈的山角机构内设置第二上织针;所述的第一下织针设置在位于下针筒上方的山角机构内,所述的第二下织针设置在位于下针筒下方的山角机构内;
S1、第一上织针针勾内套有第一线圈A,此时所述的第一上织针在上针盘的浮线山角轨道内运行,其保持初始状态不工作;第二下织针的针勾内套有第二线圈B,此时所述的第二下织针在下针筒的浮线山角轨道内运行,其保持初始状态不工作;
所述的第二上织针的针勾内套有第一线圈B,所述的第一下织针的针勾内套有第二线圈A;当第二上织针及第一下织针通过设置在上针盘及下针筒各自的集圈山角的轨道内运行时,第二上织针的第一线圈B及第一下织针第二线圈A将各自的针勾打开并同时勾住一条第一纱线A,并将该第一纱线A分别沿第二上织针的水平方向及第一下织针的竖直方向的对拉;
所述的第一线圈A及第一线圈B为同一条纱线,所述的第二线圈A及第二线圈B为同一条纱线;
S2、所述的第二上织针在浮线山角机构的轨道内运行,不工作延续其S1状态,其针勾外套置第一线圈B且针勾内勾住第一纱线A;所述的第一下织针在浮线山角机构的轨道内运行,不工作延续其S1状态,其针勾外套置第二线圈A且针勾内勾住第一纱线A;
所述第一上织针的针勾内套有第一线圈A,所述的第二下织针的针勾内套有第二线圈B;当第一上织针及第二下织针分别通过设置在上针盘及下针筒内各自的集圈山角的轨道运行时,第一上织针的第一线圈A及第二下织针的第二线圈B将各自的针勾打开并同时勾住一条第一纱线B,并将该第一纱线B分别沿第一上织针的水平方向及第二下织针的竖直方向的对拉;
所述的第一纱线A与第一纱线B为同一材质的纱线,但来源于不同的纱线卷筒;
S3、第一上织针及第二上织针在运行集圈不脱圈山角的轨道时,由于上针盘的外径端在位于上述两个集圈不脱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外径区域内设有第一上压纱片,确保当第一上织针及第二上织针至少在处于各自的集圈不脱圈山角的挺针点位置时,勾在第一上织针针舌内的第一线圈A及第一纱线B将第一上织针针舌打开并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勾在第二上织针针舌内的第一线圈B及第一纱线A将第二上织针针舌打开并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
当第一上织针及第二上织针从各自的集圈不脱圈山角的挺针点至回针点时,由于集圈不脱圈山角轨道的设置,使第一上织针及第二上织针的针踵从压针点至回针点位置,第一上织针及第二上织针的针勾顶部水平切线至上针盘外径圆弧面之间的距离为0.8mm-2.5mm,第一线圈A及第一纱线B将第一上织针的针舌关闭的同时第一上织针的针舌勾住一条第二纱线A,且第一纱线B脱圈并串套于第二纱线A,此时第二纱线A成圈且第一线圈A未脱圈并始终套置于第一上织针的针舌部的外端将第一上织针的针舌关闭;同样第二上织针从集圈不脱圈山角的挺针点至回针点时,第一线圈B及第一纱线A将第二上织针的针舌关闭的同时第二上织针的针舌勾住一条第二纱线B,且第一纱线A脱圈并串套于第二纱线B,此时第二纱线B成圈且第一线圈B未脱圈并始终套置于第二上织针的针舌部的外端将第二上织针的针舌关闭,所述的第二纱线A与第二纱线B为同一条纱线;
此时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在浮线山角的轨道内运行,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不工作,保留S2状态;
S4、第一上织针及第二上织针在运行成圈山角的轨道时,由于上针盘的外径端在位于上述两个成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区域内设有第二上压纱片,使得当第一上织针至少在处于成圈山角的挺针点位置时,勾在第一上织针针舌内的第二纱线A将第一上织针针舌的打开,并将第二纱线A及套置在第一上织针针舌处的第一线圈A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当第一上织针从挺针点至回针点时,第一上织针勾住第三纱线A,且第一线圈A及第二纱线A将第一上织针的针舌关闭并脱圈串套于第三纱线A,此时第三纱线A成圈成为下一个循环的第一线圈A;
同样使得当第二上织针至少在处于成圈山角的挺针点位置时,勾在第二上织针针舌内的第二纱线B将第二上织针针舌的打开,并将第二纱线B及套置在第二上织针针舌处的第一线圈B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当第二上织针从挺针点至回针点时,第二上织针勾住第三纱线B,且第一线圈B及第二纱线B将第一上织针的针舌关闭并脱圈串套于第三纱线B,此时第三纱线B成圈成为下一个循环的第一线圈B;所述的第三纱线A及第三纱线B为同一条纱线;
此时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在浮线山角的轨道内运行,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不工作,保留S2状态;
S5、第一上织针及第二上织针在浮线山角的轨道内运行,第一上织针及第二上织针不工作,保留S4状态;
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在成圈不脱圈山角的轨道内运行构成,其下针筒的顶端且位于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的背部设有第一下压纱片,该第一下压纱片位于上述两个集圈不脱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区域内;
确保当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至少在分别处于集圈不脱圈山角的挺针点位置时,勾在第一下织针针舌处的第二线圈A及第一纱线A将第一下织针针舌打开并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勾在第二下织针针舌处的第二线圈B及第一纱线B将第二下织针针舌打开并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
当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从挺针点至回针点时,由于集圈不脱圈山角轨道的设置,使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的针踵从压针点至回针点位置,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的针勾顶部水平切线至下针筒顶部端面之间的距离为0.8mm-2.5mm,第二线圈A及第一纱线A将第一下织针的针舌关闭的同时第一下织针的针舌勾住一条第四纱线A,且第一纱线A脱圈并串套于第四纱线A,此时第四纱线A成圈且第二线圈A未脱圈并始终套置于第一下织针的针舌部的外端将第一下织针的针舌关闭;同样第二线圈B及第一纱线B将第二下织针的针舌关闭的同时第二下织针的针舌勾住一条第四纱线B,且第一纱线B脱圈并串套于第四纱线B,此时第四纱线B成圈且第二线圈B未脱圈并始终套置于第二下织针的针舌部的外端将第二下织针的针舌关闭;所述的第四纱线A及第四纱线B为同一条纱线;
S6、第一上织针及第二上织针在浮线山角的轨道内运行,第一上织针及第二上织针不工作,保留S4状态;
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在成圈山角的轨道内运行构成,其下针筒的顶端且位于第一下织针及第二下织针的背部设有第二下压纱片,该第二下压纱片位于成圈山角的起针点至挺针点所对应的区域内,使得第一下织针至少在处于成圈山角的挺针点位置时,勾在第一下织针针舌内的第四纱线A将第一下织针针舌的打开,并将第四纱线A及套置在第一下织针针舌处的第二线圈A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当第一下织针从挺针点至回针点时,第一下织针勾住第五纱线A,且第二线圈A及第四纱线A将第一下织针的针舌关闭并脱圈串套于第五纱线A,此时第五纱线A成圈并为下一个循环的第二线圈A;
同样使得第二下织针至少在处于成圈山角的挺针点位置时,勾在第二下织针针舌内的第四纱线B将第二下织针针舌的打开,并将第四纱线B及套置在第二下织针针舌处的第二线圈B滑落至针杆处所对应针舌打开至极限位置的下方;当第二下织针从挺针点至回针点时,第二下织针勾住第五纱线B,且第二线圈B及第四纱线B将第二下织针的针舌关闭并脱圈串套于第五纱线B,此时第五纱线B成圈并为下一个循环的第二线圈B;所述的第五纱线A及第五纱线B为同一条纱线,通过在上针盘及下针筒上循环设置若干组所述的山角机构,最终实现五明治织物的织造工艺。
8.一种使用如权利要求7织造方法制成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线圈A水平串套于第三纱线A,所述的第二纱线A垂直串套于第三纱线A;所述的第一线圈B水平串套于第三纱线B,所述的第二纱线B垂直串套于第三纱线B;
所述的第二线圈A水平串套于第五纱线A,所述的第四纱线A垂直串套于第五纱线A;第二线圈B水平串套于第五纱线,所述的第四纱线B垂直串套于第五纱线B;
所述第一纱线A的两端分别集圈串套于第二纱线A、第四纱线B,使第二纱线A及第四纱线B成圈;所述第一纱线B的两端分别集圈串套于第二纱线B、第四纱线A,使第二纱线B及第四纱线A成圈,所述的第一纱线A与第一纱线B相互交错设置,最终使第一上织针形成的第一线圈A及第三纱线A与第二上织针形成的第一线圈B及第三纱线B作为织物的上表面层,使第一下织针形成第二线圈A及第五纱线A与第二下织针形成的第二线圈B及第五纱线B作为织物的下表面层,第一纱线A、第一纱线B、第二纱线A、第二纱线B、第四纱线A、第四纱线B作为织物的支撑层,且第一纱线A与第二纱线B相互交替,最终形成五明治织物。
9.一种如权利要求6或8织造方法制成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表面层分别由具有亲肤材质的纱线组成,所述的支撑层为具有弹性的化纤纱线组成。
10.一种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亲肤材质的纱线为至少含有棉质成分的纱线;所述具有弹性的纱线为涤纶、锦纶或高弹丝。
CN201911421244.6A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用于五明治织物的山角机构、织造方法及其织物 Active CN1131230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421244.6A CN113123009B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用于五明治织物的山角机构、织造方法及其织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421244.6A CN113123009B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用于五明治织物的山角机构、织造方法及其织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23009A CN113123009A (zh) 2021-07-16
CN113123009B true CN113123009B (zh) 2023-12-26

Family

ID=76769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421244.6A Active CN113123009B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用于五明治织物的山角机构、织造方法及其织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230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69456B (zh) * 2021-11-09 2023-04-11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肌理空气层针织面料及其制作方法与应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776825A (en) * 1954-02-01 1957-06-12 Wildt & Co Ltd Improvements in circular knitted fabric or articles and in a method of and means forproducing the same
GB919173A (en) * 1959-05-11 1963-02-20 Sdruzeni Podniku Textilniho St Circular hosiery knitting machine
CN1087144A (zh) * 1992-11-19 1994-05-25 三邦羊毛有限公司 带毛圈的三层针织物及供针织的三角装置
CN103334220A (zh) * 2013-03-31 2013-10-02 浙江金优科技有限公司 在同一行内编织、集圈的单系统电脑横机及针织方法
CN106948074A (zh) * 2017-04-24 2017-07-14 石狮市宝翔针织机械有限公司 具有预成圈功能的五功位圆纬机编织结构
CN110592786A (zh) * 2019-09-30 2019-12-20 宁波大千纺织品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结构的珊瑚绒针织面料及其生产方法
CN212388167U (zh) * 2019-12-31 2021-01-22 厦门兴全龙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大圆机织造五明治织物的山角机构布局及其织物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776825A (en) * 1954-02-01 1957-06-12 Wildt & Co Ltd Improvements in circular knitted fabric or articles and in a method of and means forproducing the same
GB919173A (en) * 1959-05-11 1963-02-20 Sdruzeni Podniku Textilniho St Circular hosiery knitting machine
CN1087144A (zh) * 1992-11-19 1994-05-25 三邦羊毛有限公司 带毛圈的三层针织物及供针织的三角装置
CN103334220A (zh) * 2013-03-31 2013-10-02 浙江金优科技有限公司 在同一行内编织、集圈的单系统电脑横机及针织方法
CN106948074A (zh) * 2017-04-24 2017-07-14 石狮市宝翔针织机械有限公司 具有预成圈功能的五功位圆纬机编织结构
CN110592786A (zh) * 2019-09-30 2019-12-20 宁波大千纺织品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结构的珊瑚绒针织面料及其生产方法
CN212388167U (zh) * 2019-12-31 2021-01-22 厦门兴全龙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大圆机织造五明治织物的山角机构布局及其织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23009A (zh) 2021-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388167U (zh) 一种用于大圆机织造五明治织物的山角机构布局及其织物
TW479084B (en) Method of knitting stripe pattern of tubular knitting fabric and the knitting fabric
CN108532104B (zh) 一种单面与1×1罗纹叠层的3d针织物编织方法
CN108385266A (zh) 一种可透视双贾卡提花网布及其制作方法
CN102264962B (zh) 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及针织物
CN112481787B (zh) 一种织带状流苏组织及其编织方法
CN112831901A (zh) 一种双针床横机编织筒状三层结构两色袋提花的方法
CN104514074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7574551A (zh) 双针板普通电脑横机编织一次成型无缝弹力裤的方法
CN113123009B (zh) 一种用于五明治织物的山角机构、织造方法及其织物
CN110791865B (zh) 一种编织波浪形凸条的方法
CN114164548B (zh) 一种改善全成型开叉卷边的编织方法及织物
TW201002889A (en) Spacer fabric and also method and knitting machine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CN108754805B (zh) 一种针织编织方法、编织结构、编织面料及服装
CN101851827B (zh) 双层半月型实芯型边花织带和编织方法及所用钩针组件
CN211771837U (zh) 一种五明治织物
EP0638678B1 (en) A method for increasing stitches at an intermediate position in a row of stitches of a rib knit fabric
CN110791863B (zh) 一种全成型摩尔花纹图案组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CN101831754B (zh) 纬编毯及其生产方法
CN107142601A (zh)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6884257A (zh) 一种纬编针织物应变传感器及其编织方法
CN209211026U (zh) 一种柔软毛圈纬编针织物
CN207646393U (zh) 一种镂空小提花纬编针织布
CN110644122B (zh) 一种针织物的浮线交错组织及其编织方法
CN113123007A (zh) 一种五明治织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