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95678B - 一种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095678B CN113095678B CN202110393041.1A CN202110393041A CN113095678B CN 113095678 B CN113095678 B CN 113095678B CN 202110393041 A CN202110393041 A CN 202110393041A CN 113095678 B CN113095678 B CN 11309567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score
- level
- product
- carb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2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8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1
- 238000013441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12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339 best practi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72 form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6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0
-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O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071 nanotub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02092 carb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1569 carb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303 quality assess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3067 intermediate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431 greenhouse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46 outsourc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485 cop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70 direc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44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4 evalu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719 pollutant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275 quality assur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06Q10/06393—Score-carding, benchmarking or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analysi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06Q10/06395—Quality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1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support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g. for weather forecasting or climate simula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80—Management or planning
- Y02P90/84—Greenhouse gas [GHG]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Econom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建立包括数据类型需求和数据层级需求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需求模型;步骤二,建立以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为基础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步骤三,基于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进行评价。本发明通过开发了一个面向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填补了本领域中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层级需求和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空白。且该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果为政府及相关支撑机构的碳市场机制设计提供支持,以及对碳市场的启动及改进具有指导意义。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管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碳市场是一种灵活且低成本控制碳排放的政策机制,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关键文件《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都引入了碳市场机制。碳市场机制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实施,如欧盟,瑞士,韩国,中国,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等。纳入碳市场管理的企业(简称“纳管企业”)将在管理期初期被分配有限的排放配额,并需要在管理期末上缴与实际排放量相等的配额。配额有富余或者缺口的企业可以交易配额,分配给企业的配额数量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方法进行确定。典型的配额分配技术包括有偿分配(如拍卖等)和免费分配(如历史法、基准法等)。由于分配配额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需要付出的减排成本,进而影响碳市场促进低成本减排的有效性,因此配额分配技术的选择在碳市场机制设计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碳市场中的配额分配技术进行了评估,以支撑配额分配技术的选择。评估的角度多种多样的,包括不同配额分配技术在公平性、碳泄漏、减排成本和效益、对产品价格和生产的影响等。但仍缺少对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方面的评估。
数据质量的概念与数据使用者的目标有关。对于碳排放管理中的数据质量标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建议,排放数据质量目标应为完整性、一致性、可比性、准确性和透明性。现有排放交易体系已经实施了对企业排放数据质量的定量评估(例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和定性评估(例如深圳排放交易体系,中国的排放交易体系试点之一)。但是,这些评估不够全面,仅集中在数据质量的准确性方面。另外,这些评估是在碳交易体系的实施阶段是采用确定的分配技术和相应的数据需求进行的。而在碳市场初始设计阶段,其数据需求不确定且通常资源有限,且缺乏对数据质量的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选择配额分配技术的研究,因此应针对配额分配技术的选择而专门设计数据质量评估方法,以提高可行性。
此外,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关系到国家减排目标的实现,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配额分配技术的选择应考虑数据质量。因为低的数据质量将严重影响碳市场的正常运行,尤其是碳市场涉及货币交易。例如,在欧盟碳市场的第一阶段(2005-2007年),由于缺乏准确的数据,导致对未来排放量的高估,进而导致免费配额过量分配,配额价格出现大幅下降。但目前有关碳市场数据质量的研究仍然有限,主要集中在碳市场的数据质量保障体系,很少将数据质量研究扩展到配额分配技术。此外,配额分配技术的关键参数需要根据纳管企业提供的数据进行确定,如果一种配额分配技术所需要的关键参数的数据质量比另一种配额分配技术更差,则前者将遇到更大的实施风险,例如上述提及的由于数据质量导致的配额富余。
综上,关于数据质量是碳市场配额分配技术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但目前的研究缺乏关于配额分配技术数据质量特征评估方法的信息,导致在配额分配技术选择过程中无法考虑数据质量,不利于促进碳市场正常运行和减排。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出一种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方法。此评价办法创造性的提出了碳排放分配技术的数据需求模型和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填补了本领域中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层级需求和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空白,并且为政府及相关支撑机构的碳市场机制设计提供支持,以及对碳市场的启动及改进具有指导意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方法,具体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需求模型;
步骤二,建立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步骤三,基于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进行评价。
其中,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配额方案采用了历史排放法、历史强度法和基准法。
进一步地,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需求模型包括数据类型需求和数据层级需求。
优选地,数据类型需求包括产量(OP)、碳排放量(E)、活动数据(AD)和计算因子(CF);活动数据包括能源、物料消耗量;计算银子包括热值、碳含量、氧化率;活动数据和计算因子通过计算获得碳排放量。
进一步地,数据层级需求指表征数据的边界范围,一个企业表征为一系列产品生产工序的集合,每一个产品生产工序的范围记为Pxyz;其中,x表示产品类别的细分程度,y表示在某一细分程度下的产品种类,z表示在某一细分程度下产品在产业链中的位置。
进一步地,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数据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进一步地,数据质量评价指标设有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所述一级指标包括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指标。
进一步地,准确性的对应的二级指标为监测准确度,所述监测准确度对应的三级指标为计量仪器误差(产量数据)、计量系统认证(产量数据)、计量仪器误差(活动数据)、计量系统认证(活动数据)、监测频次(计算因子)和实验室资质认证(计算因子);可靠性对应的二级指标为面向政府的数据透明度、第三方机构核查、来自独立贸易合作方的商业交易证据;所述面向政府的数据透明度、第三方机构核查、来自独立贸易合作方的商业交易证据对应的三级指标均分别包括产量数据、活动数据、计算因子;可比性对应的二级指标为配额分配技术和排放计算方法之间的差异;所述配额分配技术和排放计算方法之间的差异的三级指标为产量数据、活动数据、计算因子。
进一步地,一级指标的评价分数为各二级指标评价分数的算术平均值;所述二级指标的评价分数为各三级指标评价分数的算术平均值。在实施评价的全体企业中,每个企业采用每种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得分有所差异,以各家企业的相应排的碳放量作为权重,将特定配额分配技术的各家企业的数据质量得分汇总至全体企业,可得出全体企业采用特定配额分配技术的分数,分数越高,则该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情况越好,相关风险越低。
进一步地,评估指标的评价标准为:
(1)产量数据的计量仪器误差
测量仪器误差1.5%-10%根据行业和排放量,等于或优于已有碳市场的管理要求(如欧盟碳市场),得1分;不符合要求,分数基于与管理要求的数值差距进行确定,得0分;
(2)产量数据的计量系统认证
经认证(符合ISO 10012或国家认证机构采用的同等标准),得1分;未经认证,得0分;
(3)活动数据的计量仪器误差
测量仪器误差1.5%-10%根据行业和排放量,等于或优于已有碳市场的管理要求(如欧盟碳市场),得1;不符合要求,分数基于与管理要求的数值差距进行确定,得0分;
(4)活动数据的计量系统认证
经认证(符合ISO 10012或国家认证机构采用的同等标准),得1分;未经认证,得0分;
(5)计算因子的监测频次
满足现有碳市场最佳实践要求(如欧盟碳市场),得分1;不满足,得分为0;
(6)计算因子的实验室资质认证
经认证(符合ISO 17025或国家认证机构采用的同等标准),得1分;未经认证,得0分;
(7)面向政府的数据透明度
为对应三级指标,即产量数据、活动数据、计算因子3类指标分数的平均值;分别对产量数据、活动数据、计算因子评分;若定期向政府报告,得1分;不定期向政府报告,得0分;
(8)第三方机构核查
为对应三级指标,即产量数据、活动数据、计算因子3类指标分数的平均值;分别对产量数据、活动数据、计算因子评分;若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核查(即符合ISO14065或国家认证机构采用的排放相关同等标准),得1分;未经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核查,得0分;
(9)来自独立贸易合作方的商业交易证据
为对应三级指标,即产量数据、活动数据、计算因子3类指标分数的平均值;分别对产量数据、活动数据、计算因子评分;具有来自独立贸易合作方的商业交易证据证明数据真实,得1分;不具备,得0分;
(10)配额分配技术和排放计算方法之间的差异
为对应三级指标,即产量数据、活动数据、计算因子3类指标分数的平均值;分别对产量数据、活动数据、计算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水平和区域减排目标的数值差距,若差异不大于区域减排目标,则在0-1之间评分;若差距大于区域减排目标,得0分;
进一步地,评价标准具体的评判方法为:
(1)准确性对应的三级指标,即产量数据和活动数据的计量仪器误差的评判规则:
其中,G表示分数,U表示计量仪器的误差,i表示一个三级指标,s表示产品排放所涉及的能源/材料,P表示产品层级(Pxyz),a表示纳入碳市场管理的企业,B表示已有碳市场的管理要求;
(2)可比性三级指标的评分规则:
其中,G表示分数,a代表企业,i表示一个可比性三级指标,P表示产品层级(Pxyz),R表示由于企业报告的数据和配额分配技术的不可比性而导致的差异,B表示评判标准;
(3)企业某一产品涉及的每种能源/物料的某个三级指标得分汇总分数的规则:
其中,E表示能源/物料产生的排放,a表示纳入碳市场管理的企业,i表示一个三级指标,P表示产品层级(Pxyz),s表示产品排放所涉及的能源/材料,n表示能源/材料的数量;
由此产生的排放量是根据已有碳市场中的监测和报告指南计算的;如果计算因子不可用,则根据准则中提供的默认值和类似企业的条件估计由此产生的排放;为了正确反映产品的总体排放,使用电力和热量的间接排放以避免双重计数的计算方式;电力和热使用的间接排放量由电力/热消耗和电力/热排放系数计算;电力/热排放因素的计算如下:
其中,EFe/h表示使用电/热的排放因子,Ee/h表示电力/热生产的直接排放(不包括余热以及余热发电),σe/h表示电力/热发电效率,OPe/h表示电力/热生产(包括余热和由余热产生的电力);在评分过程中,电力/热生产的排放量是Ee/h×(1-σe/h);
(4)汇总所有企业的某一产品的某个三级指标分数的规则:
其中,E表示某企业生产某产品产生的排放,a表示纳入碳市场管理的企业,i表示一个三级指标,P表示产品层级(Pxyz),s表示产品排放所涉及的能源/材料,m表示企业的数量;
(5)根据计算方法,计算因子还可以指定为热值、碳含量、氧化因子和其他参数;如果参数是相乘关系,则总分是每个参数分数的算术平均值;如果参数是相加关系中,则总分是每个参数分数的加权平均值,权重为以此参数计算得到的排放量为准;
(6)由于历史排放法的数据要求不涉及产量,因此对于历史排放法,其产量数据的分数将保持在100.0%;
(7)如果根据产品分类,产品层级Pxyz细分至某一层次x后不能再细分,则此产品在细分级别x的分数将等于级别(x-1)的分数;
(8)产量和活动数据根据产品、能源、物料在企业的输入/输出和库存变化进行计算确定,相应的分数也是由输入/输出和库存变化的分数进行确定;如果库存可以容纳的燃料或物料少于企业年使用量的5%,则库存变化的分数将不予考虑;
(9)如果某些能源或材料的计算因子只允许使用默认值,那么此能源或物料的计算因子的分数为100.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开发一个标准化的数据需求模型表征配额分配技术(历史排放法、历史强度法、基准法)的数据类型及层级需求,并建立了以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为基础的面向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填补了本领域中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层级需求和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空白。该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果为政府及相关支撑机构的碳市场机制设计提供支持。通过评估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水平,选择数据质量最佳的配额分配技术,或者继续改进数据质量直至其他候选配额分配技术成为最推荐的分配技术,这对于迫切启动碳市场的地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该评估指标体系也揭示不同配额分配技术数据质量的改善方向,从而支撑政策制定者在变更配额分配技术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这对碳市场启动后的逐步改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方法流程图。
图2为图1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方法中数据层级框架示意图;
图3为图1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方法中评价后二、三级指标得分图;
图4为图1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方法中可比性指标概念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1至6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以中国钢铁行业为例子,基于本发明的评价体系从数据质量角度评估钢铁行业的不同配额分配技术。
如图1,为本实施例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建立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需求模型。其中,配额分配技术的配额方案采用了历史排放法、历史强度法和基准法;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需求模型包括数据类型需求和数据层级需求。
表1为不同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类型及层级需求表,本实施的数据类型需求与表1中的数据类型需求相一致。
表1不同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类型及层级需求
注:a表示纳管企业,s表示产品排放所涉及的能源/材料,P表示产品层级(Pxyz)
在数据层级需求方面,数据层级的框架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中,正方形代表层级,正方形中的数字为y值;x值越大,产品类别越细分;z指表示产品在产业链中的位置,z值越大则在产业链下游。本发明的数据层级需求指表征数据的边界范围,表示产品层级,记为Pxyz。其中,x、y、z为相应的层级参数,x表示产品类别的细分程度,y表示在某一细分程度下的产品种类,z表示在某一细分程度下产品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层级参数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确定:x、y根据现有的统计及行业产品分类或根据碳排放控制目的所建立的分类进行确定,z根据产品间的上下游关系进行确定。详细方法如下:中间产品也可能是最终产品,也可能可以外供至纳管企业之外。如果产品A是产品B的原材料,则B的z值大于A的z值。如果产品C和D都是产品E的原材料,并且产品C和D之间没有直接的物料和能源关系,则产品C和D的z值相同。如果产品F是具有不同z值的产品的原材料,则产品F的z值将不表示为数字而是字母,表示产品F是和带有数字z值的产品是不同维度的。如果数种产品被同时生产,则应根据主要目标产品确定z值。
确定x,y和z值时应考虑产品的数据可得性。否则,在涉及大量产品类型的情况下,该框架可能过于复杂,无法进行分析。数据可得性是指分配技术所需的数据是否存在或可以从现有数据中提取。可分别针对产量,活动数据和计算因子进行数据可得性的评分。但是,本实施例未考虑计算因子的可得性,因为根据目前碳市场实践情况,计算因子至少可以基于政策文件的参考值直接获取。对于每个企业,每个具体层级产品Pxyz的产量以及相应能源或物料的活动数据可评判为100%(表示可得)或0%(表示不可得)。能源或物料的得分将根据其产生的排放作为权重汇总到产品级别。在数据层级框架中将不考虑可得性得分低于20%的产品类型。
非期望产出(例如,垃圾或污染物,不包括温室气体)和非关键类别的产品(每年少于1000吨的化石二氧化碳或少于2%,最大总贡献量为每年20,000吨的化石二氧化碳,以绝对值最高者为准)不被视为产品,与其处理/生产相关的排放被视为期望/主要产品生产的一部分。
此外,不同的配额分配技术涉及不同层级的数据需求。对于历史排放法,排放数据层级可以表示为P0,意味着数据是企业整体的、没有任何细分。对于基准法,排放和产量数据层级可以用Pxyz表示这数据细分至某一个层级。对于历史强度法,排放数据层级可以表示为P0,产量数据层级可以表示为Pxyz。
钢铁行业的层级可根据国家统计局建立的产品分类制度确定。产品分类分为5个级别:大类、中类、小类、组和小组。根据层级的定义,上述的级别被分配x值为1到5。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产品分类体系,对中国钢铁企业的产品进行了识别并建立了层级框架。下面将分析七种配额分配方法,包括历史排放法、历史强度法(x=0)和基准法(x=1-5)。建立的层级需求模型如表2所示:
表2中国钢铁行业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层级需求模型
注:"*"符号表示可得性分数为0.0%。空白表示根据统计局的产品类别,无对应的细分程度。
第二步,建立面向中国钢铁行业的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体系。
表3为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表,包括数据质量评估指标、指标权重和评价标准。数据质量评估指标设有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其权重均为33.3%。
表3配额分配技术选择的数据质量评价体系
其中,表3的不同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体系中部分指标的具体评价方法为:
(1)企业某一产品涉及的每种能源/物料的某个三级指标得分汇总分数的方法:
其中,E表示能源/物料产生的排放,a表示纳入碳市场管理的企业,i表示一个三级指标,P表示产品层级(Pxyz),s表示产品排放所涉及的能源/材料,n表示能源/材料的数量;
由此产生的排放量是根据已有碳市场中的监测和报告指南计算的;如果计算因子不可用,则根据准则中提供的默认值和类似企业的条件估计由此产生的排放;为了正确反映产品的总体排放,使用电力和热量的间接排放以避免双重计数的计算方式;电力和热使用的间接排放量由电力/热消耗和电力/热排放系数计算;电力/热排放因素的计算如下:
其中,EFe/h表示使用电/热的排放因子,Ee/h表示电力/热生产的直接排放(不包括余热以及余热发电),σe/h表示电力/热发电效率,OPe/h表示电力/热生产(包括余热和由余热产生的电力);在评分过程中,电力/热生产的排放量是Ee/h×(1-σe/h);
(2)汇总所有企业的某一产品的某个三级指标分数的方法:
其中,E表示某企业生产某产品产生的排放,a表示纳入碳市场管理的企业,i表示一个三级指标,P表示产品层级(Pxyz),s表示产品排放所涉及的能源/材料,m表示企业的数量;
(3)根据计算方法,计算因子还可以指定为热值、碳含量、氧化因子和其他参数;如果参数是相乘关系,则总分是每个参数分数的算术平均值;如果参数是相加关系中,则总分是每个参数分数的加权平均值,权重为以此参数计算得到的排放量为准;
(4)由于历史排放法的数据要求不涉及产量,因此对于历史排放法,其产量数据的分数将保持在100.0%;
(5)如果根据产品分类,产品层级Pxyz细分至某一层次x后不能再细分,则此产品在细分级别x的分数将等于级别(x-1)的分数;
(6)产量和活动数据根据产品、能源、物料在企业的输入/输出和库存变化进行计算确定,相应的分数也是由输入/输出和库存变化的分数进行确定;如果库存可以容纳的燃料或物料少于企业年使用量的5%,则库存变化的分数将不予考虑;
(7)如果某些能源或材料的计算因子只允许使用默认值,那么此能源或物料的计算因子的分数为100.0%。
在表3中,准确性意味着不同方法所需的数据既不过度,也不被低估。产量数据和活动数据的精度可以通过计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和各企业中计量体系是否已经过认证进行评估。计量体系经过认证表明计量系统正常运行的可能性很高。通过监测频次和实验室是否获得资质认证可以评估计算因子检测的准确性。可靠性涉及数据是否能通过外部证据证明;这种证据比企业本身制作的证据更加可靠。是否满足这一标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表示。首先是数据是否定期报告给政府。如果为了统计数据或政策目的定期向政府披露数据,便推断这些数据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优于未公开数据的质量。第二,数据是否得到独立贸易合作方的商业交易证据的支持,例如外部能源供应商签发的发票和分析报告。第三是数据是否由经具备资质的独立第三方核查机构进行核查。可比性意味着在企业履约排放量计算中使用的数据的计算方法应与配额分配技术中的相一致。因为配额分配技术通常在实际配额分配和排放计算之前由主管政府部门进行选择和设定,如果现有的企业数据报告体系或配额分配技术允许纳管企业使用与配额分配技术所不相同的层级的数据或不同方法报告的数据,进而减少排放或增加其配额量,则可能发生不合理的配额过度分配。该风险的程度通过排放计算方法变化或者层级变化所导致的配额增加或排放减少的程度进行评估。排放计算方法变化的评估主要关注计算因子,即使用默认计算因子值到实测值所导致的排放量减少。层级变化所导致排放变化的评估主要集中在产量数据和活动上。对于产量,层级变化是指企业报告数据的产品层级与配额分配技术的不一致,因此产量的数值可能会增加。对于活动数据,层级的变化与中间产品的制造商更改(例如外包)相关,因此活动数据的数值可能会减少。
在本实施例中,部分评价指标结合中国钢铁行业的情况进行细化。对于三级指标,产量主要是指实际产量(非历史产量),以符合全国碳市场目前的趋势。计算因子仅涉及能源热值和物料碳含量,因为中国很少有监测能源碳含量和氧化率的钢铁企业,因此进行此设置以简化评估框架。可比性标准评价标准为1.9%,其是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中的节能减排目标为基础而建立的。可比性评价标准的建立过程如下:根据《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钢铁行业能耗需降低10%。根据被调查企业的排放情况,来自于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91.6%。因此,假设政策要求每个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应在5年内平均减少9.2%(每年1.9%)。此外,假设政策所导致的碳泄漏或过度分配是一个5年的过程,以便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如果碳泄露/过度分配的水平大于9.2%,则得分为0;小于9.2%,则根据碳泄露/过度分配的水平和9.2%的差距进行评分。
此实施例对中国10家钢铁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其钢铁产量占全国钢铁产量的1%(2017年)。调查数据反映了企业2017年的情况。能源和物料产生的排放基于《中国钢铁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第三步,通过所述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进行评价。
对7种配额分配技术根据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并汇总至各个配额分配技术,各种分配技术(横轴)的二、三级指标的得分(纵轴)如图3所示。其中,图3(a)、图3(b)、图3(c)分别为各种分配技术的产量、活动数据、计算因子的准确性得分,图3(d)、图3(e)、图3(f)分别为各种分配技术的产量、活动数据、计算因子的可靠性得分,图3(g)、图3(h)、图3(i)分别为各种分配技术的产量、活动数据、计算因子的可比性得分。
根据对数据质量指标体系的评估的评估,获得每个配额分配技术的总分(详见表4)。可得一总的趋势,即随着x值的增长,随着生产之间的分化,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降低,数据可比性增加。
当条件的权重相同时,得分最高的配额分配技术为历史排放法。得分第二和第三的技术是基准法(x=2)和历史强度法。得分最少的方法是基准法(x=1,3,4,5)。结果表明,根据钢铁行业现有数据,历史排放法是推荐方法。
表4中国钢铁行业的不同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分(一级指标及总分)
评估过程为中国钢铁行业方法设置的改进提供了方向。对于基准法,可以采取措施指导和要求各企业提高产品级数据监测的准确性、监测频率和实验室认证。此外,应报告和核查产量、活动数据和计算因子及其数据来源以提高可靠性。对于历史排放法和历史强度法,可以采取措施指导和要求企业促进实验室的认证。对于历史法存在可比性的问题,建议通过扩大碳市场的覆盖范围以解决该问题。此外,通过逐步明确计算因子的采用方法,避免企业随机更改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而导致报告数据和配额分配产生不可比的问题。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可比性标准在活动数据方面的解释性例子,相应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
一个企业的生产过程可以表示为不同z值的产品(层级可表示为Pxy1,Pxy2,Pxy3)。若采用历史排放法计算配额,则所需要的数据为EP0;若采用历史强度法或基准法计算配额,基于的数据为排放量(在此例子中,和相等)和产量OPXY3(因为产品Pxy3是最终产品)。如果企业减少中间产品Pxy1的生产,选择增加向其他企业购买Pxy1满足其生产需求,由于历史排放和P xy3的产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Pxy1的实际产量及对应的活动数据、排放量将减少,而配额将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不会重新计算,因为一般只有当生产线所有权发生变化时才会重新计算该排放量。如果Pxy1生产不在碳市场的管控之下,则可能会发生过度分配和碳泄漏(碳泄漏不仅指国家间的泄漏,还指对碳市场或类似减排政策没有覆盖的行业的泄漏)。如果历史强度法或基准法是基于EPxy1/OPPxy1,EPxy2/OPPxy2,EPxy3/OPPxy3和实际产量数据OPPxy1,OPPxy2和OPPxy3,则不会出现过度分配的情况,因为历史强度/基准是分别根据Pxy1,Pxy2,和Pxy3设置的。如果企业减少Pxy1的生产,则获取的配额也会对应减少,因此也不会出现过度分配的现象。过度分配可以通过识别碳市场未涵盖的产品生产相关的排放以及比较外包前后的排放差异来估算。
Claims (2)
1.一种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需求模型;
步骤二,建立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步骤三,通过所述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进行评价;
所述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配额方案采用了历史排放法或历史强度法或基准法;
所述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需求模型包括数据类型需求和数据层级需求;
所述数据类型需求包括产量、碳排放量、活动数据和计算因子;
所述数据层级需求指表征数据的边界范围,一个企业可以表征为一系列产品生产工序的集合,产品的特征包括产品类别的细分程度、某一细分程度下的产品种类、某一细分程度下产品在产业链中的位置;
所述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数据质量评估指标和评价标准;
针对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需求开展数据质量评价,评价指标包括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及数据质量管理内涵相结合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指标;
根据评价标准、权重及评价对象的数据质量管理情况,可得到评价对象采用不同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在数据质量方面获得的评分,支撑政府管理者配额分配的政策制定;
所述活动数据包括能源、物料消耗量;所述计算因子包括热值、碳含量、氧化率;所述活动数据和所述计算因子通过计算获得碳排放量;
所述数据层级需求指表征数据的边界范围,一个企业可以表征为一系列产品生产工序的集合,每一个产品生产工序的范围记为Pxyz;
其中,x表示产品类别的细分程度,y表示在某一细分程度下的产品种类,z表示在某一细分程度下产品在产业链中的位置;
所述数据质量评价指标设有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所述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指标属于一级指标;
所述准确性的对应的二级指标为监测准确度,所述监测准确度对应的三级指标为产量数据的计量仪器误差、产量数据的计量系统认证、活动数据的计量仪器误差、活动数据计量系统认证、计算因子的监测频次和计算因子的实验室资质认证;
所述可靠性对应的二级指标为面向政府的数据透明度、第三方机构核查、来自独立贸易合作方的商业交易证据;所述面向政府的数据透明度对应的三级指标均分别包括产量数据、活动数据、计算因子的面向政府的数据透明度;所述第三方机构核查对应的三级指标均分别包括产量数据、活动数据、计算因子的第三方机构核查;所述来自独立贸易合作方的商业交易证据对应的三级指标均分别包括产量数据、活动数据、计算因子的来自独立贸易合作方的商业交易证据;
所述可比性对应的二级指标为配额分配技术和排放计算方法之间的差异;所述配额分配技术和排放计算方法之间的差异的三级指标为产量数据、活动数据、计算因子;
所述一级指标的评价分数为各对应二级指标评价分数的算术平均值;所述二级指标的评价分数为各对应三级指标评价分数的算术平均值;
所述评价标准具体的评判方法为:
(1)准确性对应的三级指标,即产量数据和活动数据的计量仪器误差的评判规则:
其中,G表示分数,U表示计量仪器的误差,i表示一个三级指标,s表示产品排放所涉及的能源/材料,P表示产品层级Pxyz,a表示纳入碳市场管理的企业,UB表示已有碳市场的管理要求;
(2)可比性三级指标的评分规则:
其中,G表示分数,a代表企业,i表示一个可比性三级指标,P表示产品层级Pxyz,R表示由于企业报告的数据和配额分配技术的不可比性而导致的差异,RB表示评判标准;
(3)企业某一产品涉及的每种能源/物料的某个三级指标得分汇总分数的规则:
其中,E表示能源/物料产生的排放,a表示纳入碳市场管理的企业,i表示一个三级指标,P表示产品层级Pxyz,s表示产品排放所涉及的能源/材料,n表示能源/材料的数量;
由此产生的排放量是根据已有碳市场中的监测和报告指南计算的;如果计算因子不可用,则根据准则中提供的默认值和类似企业的条件估计由此产生的排放;为了正确反映产品的总体排放,使用电力和热量的间接排放以避免双重计数的计算方式;电力和热使用的间接排放量由电力/热消耗和电力/热排放系数计算;电力/热排放因素的计算如下:
其中,EFe/h表示使用电/热的排放因子,Ee/h表示电力/热生产的直接排放,不包括余热以及余热发电,σe/h表示电力/热发电效率,OPe/h表示电力/热生产,包括余热和由余热产生的电力;在评分过程中,电力/热生产的排放量是Ee/h×(1-σe/h);
(4)汇总所有企业的某一产品层级的某个三级指标分数的规则:
其中,E表示某企业生产某产品产生的排放,a表示纳入碳市场管理的企业,i表示一个三级指标,P表示产品层级Pxyz,s表示产品排放所涉及的能源/材料,m表示企业的数量;
(5)根据计算方法,计算因子还可以指定为热值、碳含量、氧化因子和其他参数;如果参数是相乘关系,则总分是每个参数分数的算术平均值;如果参数是相加关系中,则总分是每个参数分数的加权平均值,权重为以此参数计算得到的排放量为准;
(6)由于历史排放法的数据要求不涉及产量,因此对于历史排放法,其产量数据的分数将保持在100.0%;
(7)如果根据产品分类,产品层级Pxyz细分至某一层次x后不能再细分,则此产品在细分级别x的分数将等于级别x-1的分数;
(8)产量和活动数据根据产品、能源、物料在企业的输入/输出和库存变化进行计算确定,相应的分数也是由输入/输出和库存变化的分数进行确定;如果库存可以容纳的燃料或物料少于企业年使用量的5%,则库存变化的分数将不予考虑;
(9)如果某些能源或材料的计算因子只允许使用默认值,那么此能源或物料的计算因子的分数为10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评估指标的评价标准为:
(1)产量数据的计量仪器误差
测量仪器误差1.5%-10%根据行业和排放量,等于或优于已有碳市场的管理要求,得1分;不符合要求,分数基于与管理要求的数值差距进行确定,得0分;
(2)产量数据的计量系统认证
经认证,符合ISO 10012或国家认证机构采用的同等标准,得1分;未经认证,得0分;
(3)活动数据的计量仪器误差
测量仪器误差1.5%-10%根据行业和排放量,等于或优于已有碳市场的管理要求,得1;不符合要求,分数基于与管理要求的数值差距进行确定,得0分;
(4)活动数据的计量系统认证
经认证,符合ISO 10012或国家认证机构采用的同等标准,得1分;未经认证,得0分;
(5)计算因子的监测频次
满足现有碳市场最佳实践要求,得分1;不满足,得分为0;
(6)计算因子的实验室资质认证
经认证,符合ISO 17025或国家认证机构采用的同等标准,得1分;未经认证,得0分;
(7)面向政府的数据透明度
为对应三级指标,即产量数据、活动数据、计算因子3类指标分数的平均值;分别对产量数据、活动数据、计算因子评分;若定期向政府报告,得1分;不定期向政府报告,得0分;
(8)第三方机构核查
为对应三级指标,即产量数据、活动数据、计算因子3类指标分数的平均值;分别对产量数据、活动数据、计算因子评分;若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核查,即符合ISO 14065或国家认证机构采用的排放相关同等标准,得1分;未经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核查,得0分;
(9)来自独立贸易合作方的商业交易证据
为对应三级指标,即产量数据、活动数据、计算因子3类指标分数的平均值;分别对产量数据、活动数据、计算因子评分;具有来自独立贸易合作方的商业交易证据证明数据真实,得1分;不具备,得0分;
(10)配额分配技术和排放计算方法之间的差异
为对应三级指标,即产量数据、活动数据、计算因子3类指标分数的平均值;分别对产量数据、活动数据、计算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水平和区域减排目标的数值差距,若差异不大于区域减排目标,则在0-1之间评分;若差距大于区域减排目标,得0分。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393041.1A CN113095678B (zh) | 2021-04-13 | 2021-04-13 | 一种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393041.1A CN113095678B (zh) | 2021-04-13 | 2021-04-13 | 一种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095678A CN113095678A (zh) | 2021-07-09 |
CN113095678B true CN113095678B (zh) | 2023-08-29 |
Family
ID=76676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393041.1A Active CN113095678B (zh) | 2021-04-13 | 2021-04-13 | 一种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09567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029861A (zh) * | 2023-01-09 | 2023-04-28 |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 快速判断碳市场电力企业配额分配数据准确性的方法 |
CN117852779B (zh) * | 2024-03-08 | 2024-07-09 | 广东立胜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工业园区碳排放计算方法及系统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47517A (zh) * | 2016-12-02 | 2017-02-22 | 东莞市维科应用统计研究所 | 一种建筑企业碳排放管理系统造影装置 |
CN108062617A (zh) * | 2017-11-28 | 2018-05-22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火力机组碳排放配额调节方法 |
CN108510157A (zh) * | 2018-03-05 | 2018-09-07 | 上海海洋大学 | 人工鱼礁投放质量评价方法 |
CN108717599A (zh) * | 2018-04-26 | 2018-10-30 | 中冶赛迪重庆环境咨询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制造企业碳排放核算系统及其方法 |
CN111898873A (zh) * | 2020-07-10 | 2020-11-06 | 贵州万峰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集团公司碳排放预警信息系统及其预警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60055596A1 (en) * | 2014-08-20 | 2016-02-25 | Lavenya Dilip | Real time carbon emissions assimilation, report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
-
2021
- 2021-04-13 CN CN202110393041.1A patent/CN11309567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47517A (zh) * | 2016-12-02 | 2017-02-22 | 东莞市维科应用统计研究所 | 一种建筑企业碳排放管理系统造影装置 |
CN108062617A (zh) * | 2017-11-28 | 2018-05-22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火力机组碳排放配额调节方法 |
CN108510157A (zh) * | 2018-03-05 | 2018-09-07 | 上海海洋大学 | 人工鱼礁投放质量评价方法 |
CN108717599A (zh) * | 2018-04-26 | 2018-10-30 | 中冶赛迪重庆环境咨询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制造企业碳排放核算系统及其方法 |
CN111898873A (zh) * | 2020-07-10 | 2020-11-06 | 贵州万峰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集团公司碳排放预警信息系统及其预警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程开明.统计数据质量诊断与管理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第207-216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095678A (zh) | 2021-07-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095678B (zh) | 一种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的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 |
Huang et al. | Minimum wages and firm employment: Evidence from China | |
Ren et al. | Emission trading, induced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 |
Kwoka et al. | Divestiture policy and operating efficiency in US electric power distribution | |
JP2015064877A (ja) | 契約のサービス合意に関連するリスクを評価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 |
Wang et al. |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onsumption‐based carbon emissions: Does energy efficiency and financial risk ensure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 |
Yusdika et al. | Implementation Of PSAK 71 Financial Instruments In The Banking Sector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 |
CN114707950A (zh) | 一种离散型生产设备碳排放效率的监测方法和装置 | |
Palacios et al. | Determinants of compliance in the emissions compensation program in Santiago, Chile | |
Yaniar et al. | Financial Technology and Digital Marketing on MSMEs and their Impact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Business Sustainability | |
Zhang et al. |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ES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audit fees: evidence from non-financial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 |
CN117726238A (zh) | 一种用于电-证-碳多市场的低碳运行成本评估系统 | |
Wang et al. | THE RISK MEASUREMENT OF CHINA’S CARBON FINANCIAL MARKET: BASED ON GARCH AND VAR MODEL. | |
Regulator | 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network service providers Annual benchmarking report | |
US20140279314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and Monitoring Energy Utility Bills | |
Sarkar | Capability enhancement of a metal casting process in a small steel foundry through Six Sigma: A case study | |
CN113298575A (zh) | 一种商标价值批量评估的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 |
Prasertrungruang et al. | Study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icient management and downtime consequences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equipment in Thailand | |
Juanda et al. | Corporate Size, Profitability, Liquidity And Accuracy Of Corporate Internet Reporting Time | |
Mazurek et al. | Monitoring and verification of long-term voluntary approaches in the industrial sector: an initial survey | |
Kumar et al. | Quality Costs and its impact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 |
Ollivier | Foreign demand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Empirical evidence with implications for leakage | |
Muramiya et al. |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restatements and management forecasts | |
CN116757307A (zh) | 一种基于机组的碳市场电力行业配额基准值测算优化方法 | |
Reins | Seductive subsidies? An analysis of second-degree moral hazard in the context of photovoltaic solar system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