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94799B - 一种特高心墙堆石坝变形综合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特高心墙堆石坝变形综合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94799B
CN113094799B CN202110467310.4A CN202110467310A CN113094799B CN 113094799 B CN113094799 B CN 113094799B CN 202110467310 A CN202110467310 A CN 202110467310A CN 113094799 B CN113094799 B CN 1130947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
rolling
core wall
deformation
r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6731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94799A (zh
Inventor
湛正刚
韩朝军
程瑞林
苗君
慕洪友
蔡大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werChina Guiyang Engineering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werChina Guiyang Engineering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werChina Guiyang Engineering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PowerChina Guiyang Engineering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6731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9479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947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947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947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947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3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EM] or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FD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11Hard structures, e.g. dams, dykes or breakwat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特高心墙堆石坝变形综合控制方法;以坝体最大沉降、“破坏”与“非破坏”变形量、竣工后变形量、协调变形为控制目标,对涵盖料源、坝体结构分区、坝料级配、填筑标准、施工碾压参数、施工分期、蓄水进行综合控制。本发明可有效防控心墙水力破坏、库水漫顶、坝顶裂缝等关键问题,保障大坝全生命周期安全稳定运行;将科学、工程与技术紧密结合,量化目标控制值,并贯穿于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为大坝全生命周期风险防控及安全评价提供了依据,推动“半经验半理论坝型”逐步向“理论坝型”发展。

Description

一种特高心墙堆石坝变形综合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特高心墙堆石坝变形综合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堆石坝具有就地取材、经济安全以及适应性好等优点,在世界水利水电工程中广泛应用。统计资料显示,世界已建和在建的200m及以上特高堆石坝,土质心墙堆石坝占比最大。对于特高堆石坝来说,坝体变形控制是核心,预防和解决大坝安全问题是关键。近些年,我国以糯扎渡(261.5m)、长河坝(240m)、两河口(295m)为代表的特高心墙堆石坝筑坝技术取得重要进展,但部分工程仍然出现了坝体变形量过大、心墙与坝壳变形不协调、坝顶裂缝等问题,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堆石坝仍然是一种半经验半理论坝型,现有技术理论体系落后于工程实践,至今仍未形成一套系统性的变形综合控制方法。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特高心墙堆石坝变形综合控制方法,该特高心墙堆石坝变形综合控制方法可有效防控心墙水力破坏、库水漫顶、坝顶裂缝等关键问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特高心墙堆石坝变形综合控制方法;以坝体最大沉降、“破坏”与“非破坏”变形量、竣工后变形量、协调变形为控制目标,对涵盖料源、坝体结构分区、坝料级配、填筑标准、施工碾压参数、施工分期、蓄水进行综合控制。
所述坝体最大沉降控制目标为最大坝高的0.8%~1.8%。
所述坝体最大沉降包含“非破坏”变形量和“破坏”变形量,其中,
“非破坏”变形量由施工期填筑荷载引起,控制目标为坝体最大沉降的0.7%~0.8%;
“破坏”变形量由蓄水、心墙固结、干湿循环、库水位周期升降循环、流变或地震引起,控制目标为坝体最大沉降的0.2%~0.3%。
所述竣工后变形量指大坝填筑至坝顶以后变形量,包括竣工后坝顶总沉降、上游坝壳湿化沉降增量、蓄泄水循环坝顶沉降增量、流变坝顶沉降增量、风化劣化坝顶沉降增量,其中,
坝顶总沉降,控制目标为最大坝高的1.0%以下;
上游坝壳湿化沉降增量,控制目标为最大坝高的0.3%以下;
蓄泄水循环坝顶沉降增量由全生命周期水库蓄泄水循环引起,控制目标为最大坝高的0.3%以下;
流变坝顶沉降增量由竣工后流变引起,控制目标为最大坝高的0.3%~0.5%;
风化劣化坝顶沉降增量由全生命周期风化劣化变形引起,控制目标为最大坝高的0.1%~0.2%。
所述协调变形采用坝顶沉降梯度值和心墙剪应力水平两项控制指标,其中,
坝顶沉降梯度值为心墙与上下游坝壳各分区之间的沉降梯度,控制目标为2%以下,以如下公式计算:
其中,γ为沉降梯度;Sa、Sb为任意a、b两点的累积沉降量,ΔS=Sa-Sb;Δl为a、b两点的水平距离。
心墙剪应力水平的控制目标为小于1.0,心墙剪应力水平以如下公式计算:
其中,σ1、σ3为心墙的大、小主应力值,(σ13)为心墙广义剪应力,S为心墙剪应力水平;φ为心墙土料的摩擦角,c为心墙土料的凝聚力,(σ13)f为心墙土料的抗剪强度。
所述对料源进行控制为:防渗心墙采用砾石土,控制心墙料P5含量在30%~50%之间,邓肯E-B模型的K值≥400,其中P5含量为心墙料中大于5mm粒径颗粒含量的重量百分比;反滤料和过渡料母岩饱和抗压强度大于40MPa,软化系数大于0.7~0.75;堆石Ⅰ区料原岩饱和抗压强度小值平均值大于40Mpa;堆石Ⅱ区料原岩饱和抗压强度小值平均值大于35MPa,软化系数在0.7~0.75以上。
所述对坝体分区进行控制为:将砾石含量相对偏高、渗透系数相对偏大的砾石土料设置在于坝体中下部;在心墙与岸坡接触部位设置水平厚2~4m的接触黏土;堆石分区划分为堆石Ⅰ区、堆石Ⅱ区,堆石Ⅰ区填筑在坝顶部位、下游排水堆石区以及上游库水位变动区等,堆石Ⅱ区填筑在上游死水位以下、下游内部干燥区。
所述对坝料级配进行控制为:
①防渗心墙料,最大粒径不大于60~80mm或铺土厚度的2/3;控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小于15%,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不小于6%~8%;
②接触土料,最大粒径不大于20~40mm,粒径大于5mm的颗粒含量不大于10%,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大于60%,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应大于20%;
③反滤料,最大粒径不大于20~80mm,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小于3%~5%,反滤料Ⅰ区对心墙防渗土料、反滤料Ⅱ区对反滤料Ⅰ区应满足反滤和排水准则,即:
D15/d85≤4~5,D15/d15≥5
式中,D15—反滤料的特征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占总土重的15%;d15、d85—被保护土的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分别占总土重的15%和85%;
④过渡料,最大粒径不大于300mm,小于5mm的颗粒含量不大于20%~25%;
⑤堆石料,堆石料最大粒径为800mm;粒径小于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15%;0.075mm以下的颗粒含量小于5%。
所述对填筑标准进行控制为:
心墙料,压实度≥98%,渗透系数<1×10-5cm/s,含水率控制在最优含水率附近-1%~+2%;
接触土料,塑性指数大于10,渗透系数<1×10-6cm/s;
反滤料,相对密度≥0.80~0.85;
过渡料,相对密度≥0.7~0.8,孔隙率≤20%~22%;
堆石料,相对密度≥0.7~0.8,孔隙率≤20%~22%,堆石Ⅰ区、堆石Ⅱ区采用相同的填筑标准。
所述对施工碾压参数进行控制为:
心墙料,铺料厚度25~40cm,碾压设备采用凸块碾,碾压设备重量为20~25t,碾压遍数为静碾2次、振碾8~12次,碾压行车速度为1.8~2.5km/h;
接触土料,铺料厚度25~30cm,碾压设备采用平碾,碾压设备重量为18t,碾压遍数为静碾2次、振碾8~1次,碾压行车速度为1.8~2.5km/h;
反滤料,铺料厚度30~40cm,碾压设备采用平碾,碾压设备重量为≥20t,碾压遍数为静碾2次、振碾8~10次,加水量为3%~5%,碾压行车速度为2.0~3.0km/h;
过渡料,铺料厚度60~80cm,碾压设备采用平碾,碾压设备重量为≥25t,碾压遍数为静碾2次、振碾8~10次,加水量为5%~10%,碾压行车速度为2.0~3.0km/h;
堆石料,铺料厚度80~100cm,碾压设备采用平碾,碾压设备重量为≥26t,碾压遍数为静碾2次、振碾8~10次,加水量为10%~15%,碾压行车速度为2.0~3.0km/h。
所述对施工分期进行控制为:上游堆石体、过渡层、反滤层、心墙和宽度不小于40~60m的下游堆石区均应平起填筑至度汛高程;填筑宜总体平衡上升,填筑高差不宜大于20m。
所述对蓄水进行控制为,控制死水位以上蓄水速率≤0.5~1.0m/d。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可有效防控心墙水力破坏、库水漫顶、坝顶裂缝等关键问题,保障大坝全生命周期安全稳定运行;将科学、工程与技术紧密结合,量化目标控制值,并贯穿于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为大坝全生命周期风险防控及安全评价提供了依据,推动“半经验半理论坝型”逐步向“理论坝型”发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特高心墙堆石坝变形综合控制方法;以坝体最大沉降、“破坏”与“非破坏”变形量、竣工后变形量、协调变形为控制目标,对涵盖料源、坝体结构分区、坝料级配、填筑标准、施工碾压参数、施工分期、蓄水进行综合控制。
实施例2
基于实施例1,并且,坝体最大沉降控制目标为最大坝高的0.8%~1.8%。
实施例3
基于实施例1,并且,坝体最大沉降包含“非破坏”变形量和“破坏”变形量,其中,
“非破坏”变形量由施工期填筑荷载引起,控制目标为坝体最大沉降的0.7%~0.8%;
“破坏”变形量由蓄水、心墙固结、干湿循环、库水位周期升降循环、流变引起,控制目标为坝体最大沉降的0.2%~0.3%。
实施例4
基于实施例1,并且,竣工后变形量指大坝填筑至坝顶以后变形量,包括竣工后坝顶总沉降、上游坝壳湿化沉降增量、蓄泄水循环坝顶沉降增量、流变坝顶沉降增量、风化劣化坝顶沉降增量,其中,
竣工后坝顶总沉降,控制目标为最大坝高的1.0%以下;
上游坝壳湿化沉降增量,控制目标为最大坝高的0.3%以下;
蓄泄水循环坝顶沉降增量由全生命周期水库蓄泄水循环引起,控制目标为最大坝高的0.3%以下;
流变坝顶沉降增量由竣工后流变引起,控制目标为最大坝高的0.3%~0.5%;
风化劣化坝顶沉降增量由全生命周期风化劣化变形引起,控制目标为最大坝高的0.1%~0.2%。
实施例5
基于实施例1,并且,采用坝顶沉降梯度值和心墙剪应力水平两项控制指标,其中,
坝顶沉降梯度值为心墙与上下游坝壳各分区之间的沉降梯度,控制目标为2%以下,以如下公式计算:
其中,γ为沉降梯度;Sa、Sb为任意a、b两点的累积沉降量(mm),ΔS=Sa-Sb;Δl为a、b两点的水平距离(mm)。
心墙剪应力水平的控制目标为小于1.0,心墙剪应力水平以如下公式计算:
其中,σ1、σ3为心墙的大、小主应力值(kPa),(σ13)为心墙广义剪应力(kPa),S为心墙剪应力水平;φ为心墙土料的摩擦角(度),c为心墙土料的凝聚力(kPa),(σ13)f为心墙土料的抗剪强度。
实施例6
基于实施例1,并且,对料源进行控制为:防渗心墙采用砾石土,控制心墙料P5含量在30%~50%之间,邓肯E-B模型的K值≥400,其中P5含量为心墙料中大于5mm粒径颗粒含量的重量百分比;反滤料和过渡料母岩饱和抗压强度大于40MPa,软化系数大于0.7~0.75;堆石Ⅰ区料原岩饱和抗压强度小值平均值大于40MPa;堆石Ⅱ区料原岩饱和抗压强度小值平均值大于35MPa,软化系数在0.7~0.75以上。
实施例7
基于实施例1,并且,对坝体分区进行控制为:将砾石含量相对偏高、渗透系数相对偏大的砾石土料设置在于坝体中下部;在心墙与岸坡接触部位设置水平厚2~4m的接触黏土;堆石分区划分为堆石Ⅰ区、堆石Ⅱ区,堆石Ⅰ区填筑在坝顶部位、下游排水堆石区以及上游库水位变动区等,堆石Ⅱ区填筑在上游死水位以下、下游内部干燥区。
实施例8
基于实施例1,并且,对坝料级配进行控制为:
①防渗心墙料,最大粒径不大于60~80mm或铺土厚度的2/3;控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小于15%,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不小于6%~8%;
②接触土料,最大粒径不大于20~40mm,粒径大于5mm的颗粒含量不大于10%,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大于60%,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应大于20%;
③反滤料,最大粒径不大于20~80mm,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小于3%~5%,反滤料Ⅰ区对心墙防渗土料、反滤料Ⅱ区对反滤料Ⅰ区应满足反滤和排水准则,即:
D15/d85≤4~5,D15/d15≥5
式中,D15—反滤料的特征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占总土重的15%;d15、d85—被保护土的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分别占总土重的15%和85%;
④过渡料,最大粒径不大于300mm,小于5mm的颗粒含量不大于20%~25%;
⑤堆石料,堆石料最大粒径为800mm;粒径小于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15%;0.075mm以下的颗粒含量小于5%。
实施例9
基于实施例1,并且,对填筑标准进行控制为:
心墙料,压实度≥98%,渗透系数<1×10-5cm/s,含水率控制在最优含水率附近-1%~+2%;
接触土料,塑性指数大于10,渗透系数<1×10-6cm/s;
反滤料,相对密度≥0.80~0.85;
过渡料,相对密度≥0.7~0.8,孔隙率≤20%~22%;
堆石料,相对密度≥0.7~0.8,孔隙率≤20%~22%,堆石Ⅰ区、堆石Ⅱ区采用相同的填筑标准。
实施例10
基于实施例1,并且,对施工碾压参数进行控制为:
心墙料,铺料厚度25~40cm,碾压设备采用凸块碾,碾压设备重量为20~25t,碾压遍数为静碾2次、振碾8~12次,碾压行车速度为1.8~2.5km/h;
接触土料,铺料厚度25~30cm,碾压设备采用平碾,碾压设备重量为18t,碾压遍数为静碾2次、振碾8~1次,碾压行车速度为1.8~2.5km/h;
反滤料,铺料厚度30~40cm,碾压设备采用平碾,碾压设备重量为≥20t,碾压遍数为静碾2次、振碾8~10次,加水量为3%~5%,碾压行车速度为2.0~3.0km/h;
过渡料,铺料厚度60~80cm,碾压设备采用平碾,碾压设备重量为≥25t,碾压遍数为静碾2次、振碾8~10次,加水量为5%~10%,碾压行车速度为2.0~3.0km/h;
堆石料,铺料厚度80~100cm,碾压设备采用平碾,碾压设备重量为≥26t,碾压遍数为静碾2次、振碾8~10次,加水量为10%~15%,碾压行车速度为2.0~3.0km/h。
实施例11
基于实施例1,并且,对施工分期进行控制为:上游堆石体、过渡层、反滤层、心墙和宽度不小于40~60m的下游堆石区均应平起填筑至度汛高程;填筑宜总体平衡上升,填筑高差不宜大于20m。
实施例12
基于实施例1,并且,对蓄水进行控制为,控制死水位以上蓄水速率≤0.5~1.0m/d。
实施例13
结合上述实施例,具体的,设定大坝全生命期总变形、“破坏”与“非破坏”变形量、竣工后变形量、协调变形共4项控制目标作为变形控制的核心。
(1)全生命期总变形控制目标。以坝体最大沉降Smax作为全生命期总变形控制指标,记最大坝高为H,仅考虑瞬变因素的坝体最大总沉降Smax1=(0.8%~1.2%)H;考虑湿化、流变等长期变形因素的坝体最大沉降Smax2≤1.8%H。
(2)“破坏”变形与“非破坏”变形控制目标。定义大坝填筑至坝顶时为竣工期,现代高堆石坝受提前发电、供水等需求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竣工期大坝已蓄水至一定高度。本发明按变形因素的作用阶段及对安全问题的影响程度,将施工期填筑荷载引起的变形称为“非破坏变形”,控制S非破坏=(0.7%~0.8%)Smax2,将蓄水、心墙固结、干湿循环、库水位周期升降循环、流变等引起的变形称为“破坏变形”,控制S破坏=(0.2%~0.3%)Smax2
(3)竣工后变形控制目标。将大坝竣工后的变形称为“后期变形”。a.控制大坝竣工后3~5年坝顶变形趋于稳定,竣工后坝顶总沉降S≤1.0%H,不致因后期变形量过大造成库水漫顶、坝顶裂缝等运行期问题;b.蓄水引起的上游坝壳湿化沉降增量Sw<0.3%H;c.全生命周期水库蓄泄水循环引起的坝顶沉降增量Sswc<0.3%H;d.竣工后流变引起的坝顶沉降增量Sc<(0.3%~0.5%)H;e.全生命周期风化劣化变形引起的坝顶沉降增量Sdw<(0.1%~0.2%)H。
(4)协调变形控制目标
①心墙与坝壳协调变形控制目标:
a.以有限元沉降梯度值γ,评价心墙与上下游坝壳各分区之间的不均匀沉降梯度,控制坝顶区域不发生纵向裂缝,γ≤2%;控制心墙顺河向拉应力σx<σt,其中σt为心墙土料抗拉强度;
其中,γ为沉降梯度;Sa、Sb为任意a、b两点的累积沉降量(mm),ΔS=Sa-Sb;Δl为a、b两点的水平距离(mm)。
b.控制心墙剪应力水平S<1.0,
其中,σ1、σ3为心墙的大、小主应力值(kPa),(σ13)为心墙广义剪应力(kPa),S为心墙剪应力水平;φ为心墙土料的摩擦角(度),c为心墙土料的凝聚力(kPa),(σ13)f为心墙土料的抗剪强度。
c.自心墙至上下游坝壳,坝体各分区遵循“变形模量依次增大,渗透系数依次增大”的原则。
d.采用高坝、高心墙模量、高堆石模量的“三高”控制标准,减小坝体总变形及后期变形量,降低心墙拱效应。
②心墙与岸坡协调变形控制目标:
以有限元沉降梯度值γ,评价大坝轴向不均匀沉降,控制坝顶区域不发生横向裂缝,γ≤2%;控制心墙坝轴向拉应力σz<σt,心墙剪应力水平S<1.0,其中σt、S同上。
设计施工技术指标及工程对策措施涵盖料源、坝体结构分区、坝料级配、填筑标准、施工碾压参数、施工分期、蓄水控制等内容。
(1)料源控制
防渗心墙采用砾石土,控制心墙料P5含量在30%~50%之间,邓肯E-B模型的K值≥400,以获得较高的心墙模量,其中P5含量为心墙料中大于5mm粒径颗粒含量的重量百分比;反滤料和过渡料母岩饱和抗压强度大于40MPa,软化系数大于0.7~0.75;堆石Ⅰ区料原岩饱和抗压强度小值平均值大于40MPa,堆石Ⅱ区料原岩饱和抗压强度小值平均值大于35MPa,软化系数在0.7~0.75以上。
(2)坝体分区控制
①心墙分区。a.将砾石含量相对偏高、渗透系数相对偏大的砾石土料设置在于坝体中下部;b.在距离两岸坝肩30~50m的坝顶及“外倾型”岸坡折坡点顶部,建议深度在5~10m范围内,用接触黏土代替砾石土,以提高坝肩抗拉裂能力,减小横向裂缝发生概率。
②心墙与岸坡接触控制。a.心墙建基面边坡不陡于1:0.5;岸坡上缓下陡时,变坡角应小于20°,减小坝肩发生横向裂缝的可能性;b.在心墙与岸坡接触部位设置水平厚2~4m的接触黏土,以适应心墙与岸坡之间的大剪切变形条件,提高接触部位的防渗抗渗能力。
③坝壳堆石分区控制。a.对于防震抗震要求高的坝顶部位、作为主要承载体的下游排水堆石区以及上游库水位变动区,采用质量相对较好的堆石Ⅰ区;受环境影响变化小的上游死水位以下、下游内部干燥区等部位,可适当放宽堆石料的质量要求,使尽可能多的利用枢纽建筑物开挖料,用作堆石Ⅱ区。
(3)坝料级配控制
①防渗心墙料。最大粒径不大于60~80mm或铺土厚度的2/3;控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小于15%,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不小于6%~8%。
②接触土料。最大粒径不大于20~40mm,粒径大于5mm的颗粒含量不大于10%,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大于60%,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应大于20%。
③反滤料。最大粒径不大于20~80mm,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小于3%~5%;反滤料Ⅰ区对心墙防渗土料、反滤料Ⅱ区对反滤料Ⅰ区应满足反滤和排水准则,即:
D15/d85≤4~5,D15/d15≥5
式中,D15—反滤料的特征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占总土重的15%;d15、d85—被保护土的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分别占总土重的15%和85%。
④过渡料。最大粒径不大于300mm,小于5mm的颗粒含量不大于20%~25%。
⑤堆石料。堆石料最大粒径为800mm;粒径小于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15%;0.075mm以下的颗粒含量小于5%。
(4)填筑标准控制
表1填筑标准建议值
(5)施工碾压参数控制
表2现场施工碾压参数建议值
(6)施工分期控制。a.上游堆石体、过渡层、反滤层、心墙和宽度不小于40~60m的下游堆石区均应平起填筑至度汛高程;b.填筑宜总体平衡上升,填筑高差不宜大于20m。
(7)蓄水控制。对于水库首次蓄水,宜控制死水位以上蓄水速率≤0.5~1.0m/d;对于运行期存在的应急放空、多年或年调节水库的库水位骤升骤降等工况,应严格控制蓄泄水速率,尽可能将破坏变形向非破坏变形转化。

Claims (7)

1.一种特高心墙堆石坝变形综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坝体最大沉降、“破坏”与“非破坏”变形量、竣工后变形量、协调变形为控制目标,对涵盖料源、坝体结构分区、坝料级配、填筑标准、施工碾压参数、施工分期、蓄水进行综合控制;所述坝体最大沉降控制目标为最大坝高的0.8%~1.8%;所述坝体最大沉降包含“非破坏”变形量和“破坏”变形量,其中,
“非破坏”变形量由施工期填筑荷载引起,控制目标为坝体最大沉降的0.7%~0.8%;
“破坏”变形量由蓄水、心墙固结、干湿循环、库水位周期升降循环、流变引起,控制目标为坝体最大沉降的0.2%~0.3%;
所述竣工后变形量指大坝填筑至坝顶以后变形量,包括竣工后坝顶总沉降、上游坝壳湿化沉降增量、蓄泄水循环坝顶沉降增量、流变坝顶沉降增量、风化劣化坝顶沉降增量,其中,
竣工后坝顶总沉降,控制目标为最大坝高的1.0%以下;
上游坝壳湿化沉降增量,控制目标为最大坝高的0.3%以下;
蓄泄水循环坝顶沉降增量由全生命周期水库蓄泄水循环引起,控制目标为最大坝高的0.3%以下;
流变坝顶沉降增量由竣工后流变引起,控制目标为最大坝高的0.3%~0.5%;
风化劣化坝顶沉降增量由全生命周期风化劣化变形引起,控制目标为最大坝高的0.1%~0.2%;
对料源进行控制为:防渗心墙采用砾石土,控制心墙料P5含量在30%~50%之间,邓肯E-B模型的K值≥400,其中P5含量为心墙料中大于5mm粒径颗粒含量的重量百分比;反滤料和过渡料母岩饱和抗压强度大于40MPa,软化系数大于0.7~0.75;堆石Ⅰ区料原岩饱和抗压强度小值平均值大于40Mpa;堆石Ⅱ区料原岩饱和抗压强度小值平均值大于35MPa,软化系数在0.7~0.75以上;
对坝体结构分区进行控制为:将砾石含量相对偏高、渗透系数相对偏大的砾石土料设置在于坝体中下部;在心墙与岸坡接触部位设置水平厚2~4m的接触黏土;堆石分区划分为堆石Ⅰ区、堆石Ⅱ区,堆石Ⅰ区填筑在坝顶部位、下游排水堆石区以及上游库水位变动区,堆石Ⅱ区填筑在上游死水位以下、下游内部干燥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高心墙堆石坝变形综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协调变形采用坝顶沉降梯度值和心墙剪应力水平两项控制指标,其中,坝顶沉降梯度值为心墙与上下游坝壳各分区之间的沉降梯度,控制目标为2%以下,计算公式如下:其中,/>为沉降梯度;S aS b为任意a、b两点的累积沉降量/>;/>为a、b两点的水平距离;
心墙剪应力水平的控制目标为小于1.0,心墙剪应力水平以如下公式计算:
其中,/>分别为心墙的大、小主应力值,/>为心墙广义剪应力,S为心墙剪应力水平;/>为心墙土料的摩擦角,c为心墙土料的凝聚力,/>为心墙土料的抗剪强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高心墙堆石坝变形综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坝料级配进行控制为:
①防渗心墙料,最大粒径不大于60~80mm或铺土厚度的2/3;控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小于15%,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不小于6%~8%;
②接触土料,最大粒径不大于20~40mm,粒径大于5mm的颗粒含量不大于10%,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大于60%,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应大于20%;
③反滤料,最大粒径不大于20~80mm,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小于3%~5%,反滤料Ⅰ区对心墙防渗土料、反滤料Ⅱ区对反滤料Ⅰ区应满足反滤和排水准则,即:式中,D15—反滤料的特征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占总土重的15%;d15、d85—被保护土的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分别占总土重的15%和85%;
④过渡料,最大粒径不大于300mm,小于5mm的颗粒含量不大于20%~25%;
⑤堆石料,堆石料最大粒径为800mm;粒径小于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15%;0.075mm以下的颗粒含量小于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高心墙堆石坝变形综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填筑标准进行控制为:
心墙料,压实度≥98%,渗透系数<1×10-5cm/s,含水率控制在最优含水率附近-1%~+2%;
接触土料,塑性指数大于10,渗透系数<1×10-6cm/s;
反滤料,相对密度≥0.80~0.85;
过渡料,相对密度≥0.7~0.8,孔隙率≤20%~22%;
堆石料,相对密度≥0.7~0.8,孔隙率≤20%~22%,堆石Ⅰ区、堆石Ⅱ区采用相同的填筑标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高心墙堆石坝变形综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施工碾压参数进行控制为:
心墙料,铺料厚度25~40cm,碾压设备采用凸块碾,碾压设备重量为20~25t,碾压遍数为静碾2次、振碾8~12次,碾压行车速度为1.8~2.5km/h;
接触土料,铺料厚度25~30cm,碾压设备采用平碾,碾压设备重量为18t,碾压遍数为静碾2次、振碾8~10次,碾压行车速度为1.8~2.5 km/h;
反滤料,铺料厚度30~40cm,碾压设备采用平碾,碾压设备重量为≥20 t,碾压遍数为静碾2次、振碾8~10次,加水量为3%~5%,碾压行车速度为2.0~3.0km/h;
过渡料,铺料厚度60~80cm,碾压设备采用平碾,碾压设备重量为≥25 t,碾压遍数为静碾2次、振碾8~10次,加水量为5%~10%,碾压行车速度为2.0~3.0km/h;
堆石料,铺料厚度80~100cm,碾压设备采用平碾,碾压设备重量为≥26 t,碾压遍数为静碾2次、振碾8~10次,加水量为10%~15%,碾压行车速度为2.0~3.0km/h。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高心墙堆石坝变形综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施工分期进行控制为:
上游堆石体、过渡层、反滤层、心墙和宽度不小于40~60m的下游堆石区均应平起填筑至度汛高程;填筑宜总体平衡上升,填筑高差不宜大于20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高心墙堆石坝变形综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蓄水进行控制为,控制死水位以上蓄水速率≤0.5~1.0m/d。
CN202110467310.4A 2021-04-28 2021-04-28 一种特高心墙堆石坝变形综合控制方法 Active CN1130947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67310.4A CN113094799B (zh) 2021-04-28 2021-04-28 一种特高心墙堆石坝变形综合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67310.4A CN113094799B (zh) 2021-04-28 2021-04-28 一种特高心墙堆石坝变形综合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94799A CN113094799A (zh) 2021-07-09
CN113094799B true CN113094799B (zh) 2024-01-23

Family

ID=76680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67310.4A Active CN113094799B (zh) 2021-04-28 2021-04-28 一种特高心墙堆石坝变形综合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947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62490B (zh) * 2022-08-29 2023-04-25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漫顶溃决流量调控型黏土心墙坝设计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79293A (zh) * 2017-09-15 2018-02-09 三峡大学 一种适用于堆石坝坝料室内力学参数和碾压施工参数相互优选的方法
CN111851505A (zh) * 2020-08-30 2020-10-30 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灌注式防渗心墙土石坝的构筑方法及其结构
CN112347670A (zh) * 2020-10-26 2021-02-09 青海大学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响应面的堆石料蠕变参数预测方法
CN112431172A (zh) * 2020-12-03 2021-03-02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布置结构及施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292299A1 (en) * 2014-01-13 2018-10-11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ethod of critical displacement forecast based on the deformation failure mechanism of slop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79293A (zh) * 2017-09-15 2018-02-09 三峡大学 一种适用于堆石坝坝料室内力学参数和碾压施工参数相互优选的方法
CN111851505A (zh) * 2020-08-30 2020-10-30 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灌注式防渗心墙土石坝的构筑方法及其结构
CN112347670A (zh) * 2020-10-26 2021-02-09 青海大学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响应面的堆石料蠕变参数预测方法
CN112431172A (zh) * 2020-12-03 2021-03-02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布置结构及施工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云南小米田水库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坝设计;杨涛;;甘肃水利水电技术(第10期);第42-45页 *
双江口水电站特高心墙堆石坝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李鹏;;水电与新能源(第02期);第1-9页 *
土质心墙坝水力劈裂条件分析;冯晓莹;徐泽平;栾茂田;邓刚;;水利水电技术(第10期);第48-51、57页 *
基于料场分区的汤坝防渗料掺配利用研究;鲁涛;李小泉;;水电能源科学(第10期);第92-9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94799A (zh) 2021-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50511B (zh) 一种围堤囊条、储水围堤及进行水堆载预压的方法
CN113094799B (zh) 一种特高心墙堆石坝变形综合控制方法
CN111593742B (zh) 一种基于抛石挤淤法整改尾矿库的施工方法
CN110532678B (zh) 一种特高拱坝基坑回填方法
CN111472326A (zh) 一种深厚覆盖层上修筑重力坝的方法及其结构
CN101949143A (zh) 水道、河道两侧边坡柔性防护系统及施工方法
CN101302756A (zh) 一种新型土工格栅
CN201762689U (zh) 水道、河道两侧边坡柔性防护系统
CN203808020U (zh) 一种利用泥岩筑坝料的面板堆石坝结构
CN113123301A (zh) 砾石土心墙坝的分区结构
CN110080160A (zh) 基于掺砾黏土和草本层的生态防渗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6638485B (zh) 一种掺橡胶抗震土石坝及其设计施工方法
CN214993512U (zh) 一种采用箱式网模堆叠的淤地坝
CN205369167U (zh) 水中抛填砂砾石料低坝坝体
CN203007959U (zh) 网箱护垫式护坡结构
CN215252687U (zh) 一种砾石土心墙坝的分区结构
CN208095509U (zh) 一种用于修复溃损土坡的结构
CN207567719U (zh) 一种煤矸石废弃料填筑的堤坝
CN205100167U (zh) 一种利用高含水率风化料的坝体结构
CN202899090U (zh) 圆弧形砼心墙土石坝
CN205907654U (zh) 一种透水棕榈砖
CN212223758U (zh) 一种生态重力式块石结构石笼挡墙
CN213417865U (zh) 一种用于红板岩层降排水、隔水的施工结构
CN114059499B (zh) 严寒地区抽水蓄能电站沥青混凝土心墙砂砾石坝坝体分区结构
CN204282342U (zh) 用于对高含水率淤泥及新吹填土进行排水固结的排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