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74409A - 一种供热系统及地热能源站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供热系统及地热能源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74409A
CN113074409A CN202110553935.2A CN202110553935A CN113074409A CN 113074409 A CN113074409 A CN 113074409A CN 202110553935 A CN202110553935 A CN 202110553935A CN 113074409 A CN113074409 A CN 1130744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let
inlet
interface
water
medium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5393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冬雪
葛雪锋
张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hengtai Jun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hengtai Jun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hengtai Jun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hengtai Jun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5393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74409A/zh
Publication of CN1130744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744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9/00Details
    • F24D19/0002Means for connecting central heating radiators to circulation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9/00Details
    • F24D19/1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D19/1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TGEOTHERMAL COLLECTORS; GEOTHERMAL SYSTEMS
    • F24T50/00Geothermal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9/00Preventing the formation of deposits or corrosion, e.g. by using filters or scrapers
    • F28F19/01Preventing the formation of deposits or corrosion, e.g. by using filters or scrapers by using means for separating solid materials from heat-exchange fluids, e.g. fil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40Geothermal heat-pump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10Geothermal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供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热系统及地热能源站。该供热系统包括地热井、换热器、供水端、回水端、回灌井以及热泵组件;所述换热器内设置有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内的第一介质和所述第二介质通道内的第二介质能够换热,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地热井连通,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回水端连通;所述热泵组件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间通过第三介质换热;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出口能够选择性地和所述回灌井或所述蒸发器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能够选择性地和所述供水端或所述冷凝器的入口连通。该供热系统通过切换供热模式,以满足不同供暖时期对热量的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供热系统及地热能源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热系统及地热能源站。
背景技术
目前,地热能等清洁能源正逐渐取代传统的煤炭能源,成为各地清洁供热的重要补充。现有的采用地热能的供热系统中,供暖温度不可调,在供暖初期和末期存在供大于求的问题,而在供暖寒期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不能满足不同供暖时期的不同需求。
此外,地热能源站多采用“单独设计—零散采购—分别安装—站内调试—独立运行”的工作模式,单独设计使设备选型多变复杂,有时需要专门定制设备,造成设计、采购、安装、调试工作周期长,费用高,导致能源站的建设周期长,建设成本高。
因此,亟需一种供热系统及地热能源站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热系统,能够解决地热供暖温度不可调导致的“供大于求”以及“供不应求”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供热系统,包括地热井、换热器、供水端、回水端、回灌井以及热泵组件;
所述换热器内设置有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内的第一介质和所述第二介质通道内的第二介质能够换热,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地热井连通,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回水端连通;
所述热泵组件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间通过第三介质换热;
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出口能够选择性地和所述回灌井或所述蒸发器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能够选择性地和所述供水端或所述冷凝器的入口连通。
其中,所述供热系统能在第一供热模式和第二供热模式间切换;
所述供热系统处于所述第一供热模式时,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回灌井,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供水端;
所述供热系统处于所述第二供热模式时,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蒸发器的入口,所述蒸发器的出口连通所述回灌井,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入口,所述冷凝器的出口连通所述供水端。
其中,所述供热系统还包括第一阀组件和第二阀组件,所述第一阀组件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所述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所述第二端口连接所述供水端,所述第三端口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入口,所述第一端口能够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二端口或所述第三端口连通;所述第二阀组件包括第四端口、第五端口和第六端口,所述第四端口连接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出口,所述第五端口连接所述回灌井,所述第六端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入口,所述第四端口能够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五端口或所述第六端口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阀组件包括:第一开关阀,连接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和所述供水端;
第二开关阀,连接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和所述冷凝器的入口。
其中,所述第二阀组件包括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三个阀口分别为所述第四端口、所述第五端口和所述第六端口。
其中,所述供热系统还包括补水组件,所述补水组件包括水箱以及补水泵,所述补水泵用于将所述水箱内的水泵送至所述回水端。
其中,所述回灌井的入口端设置有过滤组件;
所述过滤组件包括至少两级过滤器,至少两级所述过滤器的过滤等级沿回灌方向逐级增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热能源站,能够解决现有能源站建设周期长以及成本高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一种地热能源站,包括:
集装箱;
上述的供热系统,至少部分所述供热系统设置于所述集装箱内。
其中,所述集装箱上设置有供水接口、回水接口、地热接口、回灌接口、冷凝器入口接口、冷凝器出口接口、蒸发器入口接口以及蒸发器出口接口;
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集装箱内,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入口通过所述地热接口连通所述地热井,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入口通过所述回水接口连通所述回水端,所述回灌接口与所述回灌井连通,所述供水接口连通所述供水端;
所述热泵组件设置于所述集装箱外,所述蒸发器的入口与所述蒸发器入口接口连通,所述蒸发器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出口接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入口与所述冷凝器入口接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出口接口连通;
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出口能够选择性地与所述回灌接口或所述蒸发器入口接口连通,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能够选择性地与所述供水接口或所述冷凝器入口接口连通。
其中,所述集装箱上设置有供水接口、回水接口、地热接口以及回灌接口;
所述供热系统设置于所述集装箱内,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地热接口连通,所述供水接口能够选择性地连通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出口或所述蒸发器的出口;
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回水接口连通,所述供水接口能够选择性地连通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或所述冷凝器的出口。
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的供热系统具有两种供热模式,当第一介质通道的出口与回灌井连通,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与供水端连通时,用水仅在换热器内进行换热,供暖温度相对较低,可以用于供暖前期和供暖后期,避免出现供过于求的问题;当第一介质通道的出口与蒸发器的入口连通,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与冷凝器的入口连通时,采用换热器与热泵串联供热的模式,用水依次在换热器以及热泵组件中换热,能够提高最终供水温度,可以满足供暖寒期的使用需求,避免出现供不应求的问题。该供热系统通过两种供热模式的切换使用,能够满足不同供暖时期对热量的需求,使用更灵活。
本发明中的地热能源站通过将结构集成于集装箱内,能够实现地热能源站的模块化和标准化,使得地热能源站可以在厂家进行模块化预装以及量化生产,不需要现场组装和调试,大大降低了地热能源站的建设成本,缩短了建设周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供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地热能源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地热能源站;200、地热井;300、回灌井;
101、集装箱;1011、供水接口;1012、回水接口;1013、地热接口;1014、回灌接口;1015、补水接口;1016、冷凝器出口接口;1017、冷凝器入口接口;1018、蒸发器出口接口;1019、蒸发器入口接口;
111、第一供水侧管道;112、第二供水侧管道;113、第三供水侧管道;
121、第一热源侧管道;122、第二热源侧管道;123、第三热源侧管道;124、第四热源侧管道;
1、换热器;2、热泵组件;21、蒸发器;22、冷凝器;31、三通阀;32、第一开关阀;33、第二开关阀;34、第三开关阀;35、第四开关阀;41、第一除砂器;42、第一排砂阀;5、补水组件;51、第三泵;52、第二除砂器;53、水箱;54、补水泵;61、深井泵;62、第一泵;63、第二泵;64、回灌泵;7、除污器;81、滤芯过滤器;82、滤袋过滤器;9、排气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热系统,供热系统与地热井200以及回灌井300配合使用,可以利用地热能源进行供热。供热系统包括换热器1和热泵组件2。换热器1和热泵组件2连接形成热源侧通路以及供水侧通路,供水侧通路能够与热源侧通路换热,以便吸收地热能源为用户提供热水。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和热泵组件2通过多根管道连接,以形成热源侧通路和供水侧通路。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器1和热泵组件2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连接并形成热源侧通路和供水侧通路。
具体地,热源侧通路的入口与地热井200连通,热源侧通路的出口与回灌井300连通,以将地热井水作为供热系统的热源。供水侧通路入口与回水端连通,供水侧通路出口与供水端连通,通过供水侧通路与热源侧通路换热,实现对回水端的冷水进行加热,并将加热后的热水经供水端提供给用户。该供热系统能够在第一供热模式和第二供热模式之间切换,其中,第一供热模式下,换热器1单独工作,供热系统提供的最终供水温度较低;第二供热模式下,换热器1与热泵组件2串联,供热系统提供的最终供水温度较高。
换热器1内设置有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第一介质通道内的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通道内的第二介质能够换热。第一介质通道为热源侧通路的一部分,第二介质通道为供水侧通路的一部分,其中,第一介质为地热井水,第二介质为用户端回水。热泵组件2包括换热配合的蒸发器21和冷凝器22,蒸发器21和冷凝器22通过第三介质换热。蒸发器21内的通道可以作为热源侧通路的一部分,冷凝器22内的通道可以作为供水侧通路的一部分。
本实施例中,第一介质通道的入口与地热井200连通,第一介质通道的出口能够选择性地和回灌井300或蒸发器21的入口连通。第二介质通道的入口与回水端连通,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能够选择性地与供水端或冷凝器22的入口连通。通过第一介质通道出口和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的连通位置的切换,可以实现供热系统在第一供热模式和第二供热模式之间切换。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供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用虚线部分体现第二供热模式与第一供热模式的区别。
当供热系统处于第一供热模式时,第一介质通道的入口与地热井200连通,第一介质通道的出口与回灌井300连通,以形成热源侧通路;第二介质通道的入口与回水端连通,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连通供水端,以形成供水侧通路。热源侧通路内的水与供水侧通路内的水仅在换热器1内进行热交换,以使供水侧通路内的水吸收地热井200内水的热量,从而升高温度后供给用户使用。
当供热系统处于第二供热模式时,第一介质通道的入口与地热井200连通,第一介质通道的出口连通蒸发器21的入口连通,蒸发器21的出口连通回灌井300,第一介质通道以及蒸发器21内的通道共同组成热源侧通路;第二介质通道的入口与回水端连通,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连通冷凝器22的入口,冷凝器22的出口连通供水端,第二介质通道与冷凝器22内的通道共同组成供水侧通路。热源侧通路内的水与供水侧通路内的水依次在换热器1内以及热泵组件2内进行热交换,以使供水侧通路内的水充分吸收地热井200内水的热量,从而升高温度后供给用户使用。
本实施例中,供热系统具有两种供热模式,第一供热模式中用水仅在换热器1内进行换热,供暖温度相对较低,可以用于供暖前期和供暖后期,避免出现供过于求的问题;热泵组件2不启动,能够在满足供热需求的情况下降低电能消耗,更加节能。第二供热模式采用换热器1与热泵串联供热的模式,用水依次在换热器1以及热泵组件2中换热,能够充分利用地热,提高热量利用率以及最终供水温度,可以满足供暖寒期的使用需求,避免出现供不应求的问题。该供热系统通过第一供热模式和第二供热模式的切换使用,能够满足不同供暖时期对热量的需求,使用更灵活。
当供热系统处于第二供热模式时,地热井200的地热水首先在换热器1内与供水侧通路内的水进行第一次换热,供水侧通道内的水升温,地热水降温。降温后的地热水进入热泵组件2内与供水侧通路内的水进行第二次换热,能够对地热井水进行充分利用,提高供热系统的热量利用率,供热系统无需通过增大地热水流量来获取更多热能,从而降低了供热系统的负荷以及运营成本。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换热器1可以为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具有换热效率高、热损失小、结构紧凑轻巧、占地面积小、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在相同压力损失情况下,其传热系数比管式换热器高3-5倍,占地面积为管式换热器的三分之一,热回收率可高达90%以上。
为避免地热水在进行第二次换热时因温度较低而影响换热效果,本实施例中的热泵组件2为高温水源热泵。高温水源热泵的蒸发器21的进水侧最低极限温度可以为20℃,冷凝器22的出口侧最低极限温度为55℃,即高温水源热泵能够在热源侧温度不低于20℃的情况下,保证供水侧水温不低于55℃,能够充分利用地热水中的热量,提高地热的利用率。
本实施例中,供热系统还包括第一阀组件和第二阀组件,第一阀组件用于切换热源侧通路,第二阀组件用于切换供水侧通路。第一阀组件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第一端口连接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第二端口连接供水端,第三端口连接冷凝器22的入口,第一端口能够选择性地与第二端口或第三端口连通,以切换换热源侧通路。第二阀组件包括第四端口、第五端口和第六端口,第四端口连接第一介质通道的出口,第五端口连接回灌井300,第六端口连接蒸发器21的入口,第四端口能够选择性地与第五端口或第六端口连通,以切换供水侧通路。
具体地,供热系统还包括供水侧管组件。供水侧管组件包括第一供水侧管道111、第二供水侧管道112及第三供水侧管道113。换热器1的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连接有第一供水侧管道111的一端,第二供水侧管道112连接第一供水侧管道111以及冷凝器22的入口,冷凝器22的出口通过第三供水侧管道113与供水端连接,第一阀组件能够选择性地将第一供水侧管道111的另一端与第二供水侧管道112连通或与第三供水侧管道113连通,以实现供水侧通路的切换。
本实施例中,第一阀组件能够切换供水侧管组件的连通方式,以调整供水侧通路。具体地,第一阀组件包括第一开关阀32和第二开关阀33,第一开关阀32设置于第一供水侧管道111上,且位于第一供水侧管道111与第二供水侧管道112的连通处的下游,第二开关阀33设置在第二供水侧管道112上。
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阀32可以控制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和供水端的通断;第二开关阀33能够控制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和冷凝器22的入口的通断。当供热系统处于第一供热模式时,第一开关阀32打开,且第二开关阀33关闭,以使由第二介质通道流出的水直接流向供水端。供热系统处于第二供热模式时,第一开关阀32关闭,且第二开关阀33打开,以使由第二介质通道流出的水经过冷凝器22后再流向供水端。
为避免第一供热模式下第三供水侧管道113内的水倒流至冷凝器22内,第三供水侧管道113上还设置有第三开关阀34,第三开关阀34位于第一供水侧管道111与第三供水侧管道113连通处的上游。在供热系统处于第一供热模式时,第三开关阀34关闭;在供热系统处于第二供热模式时,第三开关阀34打开。
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开关阀34也可以用单向阀代替。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关阀32和第二开关阀33可以通过三通阀代替,该三通阀设置在第一供水侧管道111上,该三通阀的两个阀口连接的管道均为第一供水侧管道111,该三通阀的另一阀口与第二供水侧管道112连接。
供热系统还包括热源侧管组件。热源侧管组件包括第一热源侧管道121、第二热源侧管道122、第三热源侧管道123和第四热源侧管道124。第一热源侧管道121的一端与第一介质通道的出口连接,第二热源侧管道122的一端连接回灌井300,第三热源侧管道123的一端连接蒸发器21的入口,第四热源侧管道124的两端分别连接蒸发器21的出口以及第二热源侧管道122。第二阀组件能够选择性地将第一热源侧管道121的另一端与第二热源侧管道122的另一端连通或与第三热源侧管道123的另一端连通,以实现热源侧通路的切换。
具体地,第二阀组件包括三通阀31,三通阀31的三个阀口分别连接第一热源侧管道121的另一端、第二热源侧管道122的另一端和第三热源侧管道123的另一端,通过三通阀31的切换可以实现热源侧通路的切换。
当供热系统处于第一供热模式时,三通阀31将第一热源侧管道121与第二热源侧管道122连通,断开第一热源侧管道121与第三热源侧管道123,使地热井水经过换热器1后直接回灌至回灌井300内。当供热系统处于第二供热模式时,三通阀31将第一热源侧管道121与第三热源侧管道123连通,断开第一热源侧管道121与第二热源侧管道122,使地热井水经过换热器1后再经过蒸发器21换热,并经过第四热源侧管道124后再由第二热源侧管道122回灌。
一些实施例中,三通阀31可以通过两个开关阀代替,两个开关阀分别设置在第二热源侧管道122和第三热源侧管道123上,同样可以实现热源侧通路的切换。
为避免第一供热模式下进入第二热源侧管道122中的水通过第四热源侧管道124回流,第四热源侧管道124上还设置有第四开关阀35。当供热系统处于第一供热模式时,第四开关阀35断开,当供热系统处于第二供热模式时,第四开关阀35打开。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开关阀35也可以由单向阀代替。
为使供热系统中的地热井水以及供水能够顺利流动,供热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地热井200与换热器1之间的深井泵61以及设置在回水端和换热器1之间的第一泵62。深井泵61能够将地热井200中的水泵出,以驱动地热水流向换热器1。第一泵62能为回水端回流的水提供动力,以便驱动回水经过换热器1。
进一步地,换热器1的第一介质通路的入口端还设置有第二泵63,第二泵63为加压泵。因地热井200较深,地热水经过深井泵61泵出后容易出现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设置加压泵,能够补充地热水的流动动力,保证地热井水的流速以及供热系统的供热效率。
进一步地,第二热源侧管道122上还设置有回灌泵64,回灌泵64能够为地热井水的回灌提供动力。
本实施例中,任一供热模式下的供水侧通路和热源侧通路均为一条支路,无分支,通路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成本。
由于地热井水泵出时容易携带沙土等杂质,为避免供热系统管道堵塞,深井泵61与第二泵63之间还设置有第一除砂器41,第一除砂器41的排砂口设置有第一排砂阀42。第一除砂器41可以为旋流除砂器,可以快速分离水中的沙砾等大颗粒物,防止沙砾等大颗粒物流入供热系统中导致供热系统堵塞。第一排砂阀42可以为电动除砂阀,一般能够通过程序控制自动打开或关闭电动除砂阀。
可选地,第一除砂阀可以按照一定频率间隔打开,以便定时排砂。
进一步地,因地热井水的含砂量较大,在深井泵61重启时,可以手动开启第一除砂阀除砂。
为了避免由回水端回流的水中杂质堵塞供热系统,回水端与第一泵62之间还设置有除污器7,除污器7能够过滤回水中的污垢,避免供热系统堵塞。
为避免供热系统中管道内的铁锈、悬浮物等颗粒物回灌至回灌井300中,第二热源侧管道122上设置有过滤组件,以便过滤回灌水中的杂质。
可选地,过滤组件包括多级过滤器,以逐层过滤不同大小的颗粒物,提高过滤效果。
本实施例中,过滤组件包括滤袋过滤器82和滤芯过滤器81。滤袋过滤器82设置在滤芯过滤器81的上游,滤袋过滤器82的过滤等级小于滤芯过滤器81的过滤等级,以实现二级过滤。其中,滤袋过滤器82主要用于过滤水中直径为3-5μm的铁锈,滤芯过滤器81用于过滤水中直径为1-3μm的小颗粒物。
进一步地,滤袋过滤器82和滤芯过滤器81的排污口处均设置有排污阀,排污阀每间隔一定时间打开,以便定期排污,保证过滤效果。可选地,滤袋过滤器82和滤芯过滤器81上的排污阀可以每间隔一小时开启一次。
进一步地,过滤组件与回灌泵64之间还设置有排气罐9。排气罐9能够将管道中的气体排出,防止气体进入回灌泵64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或避免气体回灌到地下阻碍地热水回灌。
由于管道破损、用户维修以及系统除砂等原因,会导致供热系统水泄露,为了保证供热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及时对系统进行补水。为此,供热系统还包括补水组件5,补水组件5用于向回水端与第二介质通道的入口之间补水。
本实施例中,因热源侧通路仅设置有一条支路,且该支路由地热井200泵出,回灌至回灌井300中,即便向该通路补水,补充的水也会回流至回灌井300中,因此,本实施例中补水组件5只需向供水侧通路中补水即可。进一步地,供水侧通路仅设置一条支路,无其他封闭支路,因此,整个供热系统的补水点仅为回水端一个位置,补水组件5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具体地,补水组件5包括水箱53以及补水泵54,补水泵54用于将水箱53内的水泵送至回水端与除污器7之间。
进一步地,补水组件5还包括第三泵51和第二除砂器52。第三泵51用于向水箱53内泵水。第二除砂器52设置在第三泵51与水箱53之间,能够避免沙砾进入水箱53内。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热能源站100,包括集装箱101以及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供热系统,部分供热系统设置在集装箱101内。
该地热能源站100通过将部分供热系统集成于集装箱101内,能够实现地热能源站100的模块化和标准化,使得地热能源站100可以在厂家进行模块化预装以及量化生产,不需要现场组装和调试,大大降低了地热能源站100的建设成本,缩短了建设周期。
本实施例中,供热系统中的热泵组件2设置于集装箱101外,其余结构设置于集装箱101内,集装箱101上设置有多个接口以方便供热系统中结构连接以及供热系统与外部设置(例如地热井200、回灌井300、回水端以及供水端等)连接。
具体地,集装箱101上设置有供水接口1011、回水接口1012、地热接口1013、回灌接口1014、冷凝器入口接口1017、冷凝器出口接口1016、蒸发器入口接口1019以及蒸发器出口接口1018。第一介质通道的入口通过地热接口1013连通地热井200,第一介质通道的出口能够选择性地与回灌接口1014或蒸发器入口接口1019连通,回灌接口1014与回灌井300连通。第二介质通道的入口通过回水接口1012连通回水端,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能够选择性地与供水接口1011或冷凝器入口接口1017连通,供水接口1011与供水端连通。
当供热系统处于第一供热模式时,第一介质通道的入口与地热接口1013连通,第一介质通道的出口与回灌接口1014连通,以形成热源侧通路;第二介质通道的入口与回水接口1012连通,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连通供水接口1011,以形成供水侧通路。热源侧通路内的水与供水侧通路内的水在换热器1内进行热交换,以使供水侧通路内的水吸收地热井200内水的热量,从而升高温度后供给用户使用。
当供热系统处于第二供热模式时,第一介质通道的入口与地热接口1013连通,第一介质通道的出口与蒸发器入口接口1019连通,蒸发器出口接口1018连通回灌接口1014,第一介质通道以及蒸发器21内的通道共同组成热源侧通路;第二介质通道的入口与回水接口1012连通,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连通冷凝器入口接口1017,冷凝器出口接口1016连通供水接口1011,第二介质通道与冷凝器22内的通道共同组成供水侧通路。热源侧通路内的水与供水侧通路内的水依次在换热器1内以及热泵组件2内进行热交换,以使供水侧通路内的水充分吸收地热井200内水的热量,从而升高温度后供给用户使用。
本实施例中,供热系统通过第一供热模式和第二供热模式的切换使用,能够满足不同供暖时期对热量的需求,使用更灵活。
可选地,地热能源站100还包括补水组件5,补水组件5设置于集装箱101内,用于向回水接口1012与第二介质通道的入口之间的管道内补水,以避免因为供热系统水泄露导致运行不稳定的问题。可选地,补水组件5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实施例一中的结构。
对应地,集装箱101上设置有补水接口1015,补水组件5中的第二除砂器52的入口端与补水接口1015连接。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热能源站100,其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热泵组件2设置于集装箱101内,集装箱101上仅设置供水接口1011、回水接口1012、地热接口1013以及回灌接口1014,能够进一步提高地热能源站100的模块化程度。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地热井(200)、换热器(1)、供水端、回水端、回灌井(300)以及热泵组件(2);
所述换热器(1)内设置有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内的第一介质和所述第二介质通道内的第二介质能够换热,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地热井(200)连通,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回水端连通;
所述热泵组件(2)包括蒸发器(21)和冷凝器(22),所述蒸发器(21)和所述冷凝器(22)间通过第三介质换热;
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出口能够选择性地和所述回灌井(300)或所述蒸发器(21)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能够选择性地和所述供水端或所述冷凝器(22)的入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系统能在第一供热模式和第二供热模式间切换;
所述供热系统处于所述第一供热模式时,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回灌井(300),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供水端;
所述供热系统处于所述第二供热模式时,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蒸发器(21)的入口,所述蒸发器(21)的出口连通所述回灌井(300),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冷凝器(22)的入口,所述冷凝器(22)的出口连通所述供水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系统还包括第一阀组件和第二阀组件,所述第一阀组件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所述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所述第二端口连接所述供水端,所述第三端口连接所述冷凝器(22)的入口,所述第一端口能够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二端口或所述第三端口连通;所述第二阀组件包括第四端口、第五端口和第六端口,所述第四端口连接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出口,所述第五端口连接所述回灌井(300),所述第六端口连接所述蒸发器(21)的入口,所述第四端口能够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五端口或所述第六端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组件包括:
第一开关阀(32),连接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和所述供水端;
第二开关阀(33),连接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和所述冷凝器(22)的入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组件包括三通阀(31),所述三通阀(31)的三个阀口分别为所述第四端口、所述第五端口和所述第六端口。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系统还包括补水组件(5),所述补水组件(5)包括水箱(53)以及补水泵(54),所述补水泵(54)用于将所述水箱(53)内的水泵送至所述回水端。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灌井(300)的入口端设置有过滤组件;
所述过滤组件包括至少两级过滤器,至少两级所述过滤器的过滤等级沿回灌方向逐级增大。
8.一种地热能源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装箱(101);
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热系统,至少部分所述供热系统设置于所述集装箱(101)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热能源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101)上设置有供水接口(1011)、回水接口(1012)、地热接口(1013)、回灌接口(1014)、冷凝器入口接口(1017)、冷凝器出口接口(1016)、蒸发器入口接口(1019)以及蒸发器出口接口(1018);
所述换热器(1)设置于所述集装箱(101)内,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入口通过所述地热接口(1013)连通所述地热井(200),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入口通过所述回水接口(1012)连通所述回水端,所述回灌接口(1014)与所述回灌井(300)连通,所述供水接口(1011)连通所述供水端;
所述热泵组件(2)设置于所述集装箱(101)外,所述蒸发器(21)的入口与所述蒸发器入口接口(1019)连通,所述蒸发器(21)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出口接口(1018)连通,所述冷凝器(22)的入口与所述冷凝器入口接口(1017)连通,所述冷凝器(22)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出口接口(1016)连通;
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出口能够选择性地与所述回灌接口(1014)或所述蒸发器入口接口(1019)连通,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能够选择性地与所述供水接口(1011)或所述冷凝器入口接口(1017)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热能源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101)上设置有供水接口(1011)、回水接口(1012)、地热接口(1013)以及回灌接口(1014);
所述供热系统设置于所述集装箱(101)内,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地热接口(1013)连通,所述供水接口(1011)能够选择性地连通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出口或所述蒸发器(21)的出口;
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回水接口(1012)连通,所述供水接口(1011)能够选择性地连通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或所述冷凝器(22)的出口。
CN202110553935.2A 2021-05-20 2021-05-20 一种供热系统及地热能源站 Pending CN11307440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53935.2A CN113074409A (zh) 2021-05-20 2021-05-20 一种供热系统及地热能源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53935.2A CN113074409A (zh) 2021-05-20 2021-05-20 一种供热系统及地热能源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74409A true CN113074409A (zh) 2021-07-06

Family

ID=76616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53935.2A Pending CN113074409A (zh) 2021-05-20 2021-05-20 一种供热系统及地热能源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7440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04872A (zh) * 2021-12-31 2022-07-05 浙江正泰聚能科技有限公司 地热能换热站控制系统、方法、控制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04872A (zh) * 2021-12-31 2022-07-05 浙江正泰聚能科技有限公司 地热能换热站控制系统、方法、控制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4704872B (zh) * 2021-12-31 2023-12-12 浙江正泰聚能科技有限公司 地热能换热站控制系统、方法、控制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505742U (zh) 一种用于中低温地热资源的地热尾水回灌装置
CN113074409A (zh) 一种供热系统及地热能源站
CN105180304A (zh) 空调室外机、多功能空调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203052983U (zh) 即热式空气能热泵热水器
CN203177540U (zh) 水源热泵系统及其水井自清洗装置
CN214841147U (zh) 一种供热系统及地热能源站
CN211346505U (zh) 一种污泥冷却系统中板式换热器的反冲洗装置
CN101368772A (zh) 多模式热回收水水式地源热泵机组
CN101464099A (zh) 一种空压机余热自动采集换热器
CN201062898Y (zh) 一种废热回收即热补水循环式依附型热泵装置
CN110375462A (zh) 太阳能喷射与热泵复合系统及相应的控制方法
CN102364270A (zh) 三联供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CN202304095U (zh) 一种热泵三合一机组
JP3062472B2 (ja) 熱交換器の管内洗浄装置
CN205347004U (zh) 一种反渗透净水机
CN210921863U (zh) 一种洗浴中心水源热泵系统
CN201072264Y (zh) 整体式热回收型水源热泵装置
CN208605910U (zh) 一种集成阀块
CN208779542U (zh) 一种双热源供热水设备
CN107642914B (zh) 地热循环利用系统
KR20030064364A (ko) 볼순환펌프를 이용한 열교환기튜브 자동세정장치
CN218465526U (zh) 一种制冰机的水路系统
CN110966794A (zh) 热泵系统、空调器及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18884164U (zh) 一种高水温热泵油冷空调系统
CN219865407U (zh) 一种空压机热能回收利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