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72057A - 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72057A
CN113072057A CN202110347350.5A CN202110347350A CN113072057A CN 113072057 A CN113072057 A CN 113072057A CN 202110347350 A CN202110347350 A CN 202110347350A CN 113072057 A CN113072057 A CN 1130720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ing material
lakes
bottom mud
rivers
eutroph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4735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72057B (zh
Inventor
李轶
熊心妍
张弛
赵世钦
王钰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hai University HHU
Original Assignee
Hohai University HH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hai University HHU filed Critical Hohai University HHU
Priority to CN20211034735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7205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720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7205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34724 priority patent/WO2022205982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720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720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05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of carbon not covered by groups C01B32/15, C01B32/20, C01B32/25, C01B32/30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1/00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1/00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 C02F11/10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pyrolysi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C02F3/32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use of alga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7/00Aeration of stretches of wat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40Valorisation of by-products of wastewater, sewage or sludge process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ultivation Of Seaweed (AREA)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河湖底泥进行筛分后晾干,得到干燥的河湖底泥;将干燥的河湖底泥置于气氛炉中,在氮气或者氩气保护气体的氛围下进行高温热解,得到底泥基生物炭;将底泥基生物炭置于耐压密闭容器中,并泵入纯氧进行氧气负载,使底泥基生物炭达到氧气过饱和,最后取出底泥基生物炭进行研磨。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由上述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制备方法制备得到。本发明最后还公开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使用方法。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具备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和环境兼容的优势,加快河湖生态系统的恢复。

Description

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属于河湖的生态修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营养物质大量流入水生生态系统,导致富营养化水体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在我国,大量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排放进入淡水系统中造成富营养化,氮、磷等营养盐的过量输入,引发了有害藻华及黑臭水体等水污染现象的频繁发生,对水生生态系统、环境和公共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富营养化状态下,养分输入刺激水体中的初级生产力,过量的生物质降解加剧了氧气的消耗,使得水体逐渐形成缺氧状态,不仅会对水生生物和食物网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会促使底泥中营养物质大量溢出,加剧内源污染。因此,有效调控水体中的氧气水平,对于解决内源污染,长效治理富营养化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普遍使用的水体增氧技术包括机械曝气和扬水曝气。虽然已有大量研究致力于相关技术方法的不断改进,但在能源节约和效率提高方面仍然存在严峻的挑战。同时,这类方法也可能导致底泥再悬浮,从而加剧内源污染。此外,一些化学药剂也被证实能够有效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其中包括过氧化氢(H2O2)和过氧化钙(CaO2)等,它们能够与水反应并释放氧气。投加H2O2虽被视为改善水中氧气水平的一种潜在方法,但其必须被不断供应,且高浓度的H2O2对微生物有显著的毒害作用。与H2O2相比,CaO2释放氧气速率相对缓慢,危害较小,但它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Ca(OH)2),从而导致水体pH值显著增大。如上所述,探求经济高效、生态友好的新型水体氧调控方式,从而有效控制内源污染,治理富营养化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和环境兼容的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河湖底泥进行筛分后晾干,得到干燥的河湖底泥;
将干燥的河湖底泥置于气氛炉中,在氮气或者氩气保护气体的氛围下进行高温热解,得到底泥基生物炭;
将底泥基生物炭置于耐压密闭容器中,并泵入纯氧进行氧气负载,使底泥基生物炭达到氧气过饱和,最后取出底泥基生物炭进行研磨。
高温热解的条件为:升温速率为5~10℃/min,升至500~1200℃并保温3~5h。
氧气负载的条件为:0.1-0.5MPa的压力下保持2~4h。
研磨后覆盖材料粒径为3~20mm。
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由上述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制备方法制备得到。
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使用方法,采用上述的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包括以下步骤:
将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均匀铺洒在河湖水面,并让其自然沉降至河底,铺洒厚度为10~25cm;
铺洒2~10d后,在材料覆盖区域种植沉水植物;
对所种植沉水植物进行科学管理及养护。
所述的沉水植物种植方法为:用无纺布包裹种植土和植株根部,抛掷入水中,根部沉入水底。
所述的沉水植物为狐尾藻、黑藻、金鱼藻、苦草、菹草、伊乐藻植物的单一或组合。
所述的科学管理及养护的方法包括清除杂草、季节性收割、清理残体及补种和生态调整。
有益效果:
1、由于受污染底泥的高碳含量(12.5%至67.7%),它们有极大潜能用于制备生物炭。采用河湖底泥作为载氧生物炭的原料,不仅成本低廉,而且有望成为回收利用被污染底泥的绿色方式,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是对于被污染河湖底泥的绿色回收利用,其成本低廉、生态友好、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高;
2、生物炭通常被视作有效的吸附剂和土壤改良剂,可以吸附多种污染物质,改善底泥生态环境,使其利于水生生物生存。此外,生物炭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及巨大的比表面积,因此可以作为理想的载氧材料。充氧后的生物炭能够向水体中缓慢释放氧气,改善底层水体及底泥的缺氧状态,进一步促进沉水植物生长,从而调控内源污染负荷;
3、该修复方法可有效解决河湖富营养化难以根治、水体缺氧导致水生生物难以存活等问题,有利于河湖水生态环境的快速恢复以及可持续性发展;
4、所述载氧材料覆盖区域,沉水植物存活率高达80%以上,有效抑制有害藻华发生,改善水层及底泥缺氧状态。所述修复区域水质明显提高,上覆水区域(底泥表层以上5-10cm)DO浓度提升可达50%以上,总氮(TN)、总磷(TP)去除率分别可达40%和50%。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应用环境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投加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后水体水质监测浓度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具体实施例1
本发明公开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河湖底泥进行筛分后晾干,得到干燥的河湖底泥。
步骤二,将干燥的河湖底泥置于气氛炉中,在氮气或者氩气保护气体的氛围下进行高温热解,高温热解的条件为:升温速率为5℃/min,升至500℃并保温3h,得到底泥基生物炭。
步骤三,将底泥基生物炭置于耐压密闭容器中,并泵入纯氧进行氧气负载,氧气负载的条件为:0.1MPa的压力下保持2h,使底泥基生物炭达到氧气过饱和,最后取出底泥基生物炭进行研磨,研磨后覆盖材料粒径为3~20mm。
本发明公开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由上述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制备方法制备得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使用方法,采用上述的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均匀铺洒在河湖水面,并让其自然沉降至河底,铺洒厚度为10cm。
步骤二,铺洒2d后,在材料覆盖区域种植沉水植物,种植密度为50株/m2。沉水植物种植方法为:用无纺布包裹种植土和植株根部,抛掷入水中,根部沉入水底。其中沉水植物为狐尾藻、黑藻、金鱼藻、苦草、菹草、伊乐藻植物的单一或组合,本实施例优选为苦草。种植完成后,对苦草生长水平进行定期检测及维护。前两周每两天检测一次,第三至八周,每周监测一次,第八周后每月检测一次。相关监测指标为:苦草生长状况、生物量、密度等。并针对现场情况及时清理残体及补种。
具体实施例2
本发明公开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河湖底泥进行筛分后晾干,得到干燥的河湖底泥。
步骤二,将干燥的河湖底泥置于气氛炉中,在氮气或者氩气保护气体的氛围下进行高温热解,高温热解的条件为:升温速率为10℃/min,升至1200℃并保温5h,得到底泥基生物炭。
步骤三,将底泥基生物炭置于耐压密闭容器中,并泵入纯氧进行氧气负载,氧气负载的条件为:0.5MPa的压力下保持4h,使底泥基生物炭达到氧气过饱和,最后取出底泥基生物炭进行研磨,研磨后覆盖材料粒径为3~20mm。
本发明公开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由上述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制备方法制备得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使用方法,采用上述的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均匀铺洒在河湖水面,并让其自然沉降至河底,铺洒厚度为25cm。
步骤二,铺洒10d后,在材料覆盖区域种植沉水植物,种植密度为50株/m2。沉水植物种植方法为:用无纺布包裹种植土和植株根部,抛掷入水中,根部沉入水底。其中沉水植物为狐尾藻、黑藻、金鱼藻、苦草、菹草、伊乐藻植物的单一或组合,本实施例优选为苦草。种植完成后,对苦草生长水平进行定期检测及维护。前两周每两天检测一次,第三至八周,每周监测一次,第八周后每月检测一次。相关监测指标为:苦草生长状况、生物量、密度等。并针对现场情况及时清理残体及补种。
具体实施例3
本发明公开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河湖底泥进行筛分后晾干,得到干燥的河湖底泥。
步骤二,将干燥的河湖底泥置于气氛炉中,在氮气或者氩气保护气体的氛围下进行高温热解,高温热解的条件为:升温速率为8℃/min,升至800℃并保温4h,得到底泥基生物炭。
步骤三,将底泥基生物炭置于耐压密闭容器中,并泵入纯氧进行氧气负载,氧气负载的条件为:0.3MPa的压力下保持3h,使底泥基生物炭达到氧气过饱和,最后取出底泥基生物炭进行研磨,研磨后覆盖材料粒径为3~20mm。
本发明公开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由上述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制备方法制备得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使用方法,采用上述的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均匀铺洒在河湖水面,并让其自然沉降至河底,铺洒厚度为15cm。
步骤二,铺洒6d后,在材料覆盖区域种植沉水植物,种植密度为50株/m2。沉水植物种植方法为:用无纺布包裹种植土和植株根部,抛掷入水中,根部沉入水底。其中沉水植物为狐尾藻、黑藻、金鱼藻、苦草、菹草、伊乐藻植物的单一或组合,本实施例优选为苦草、菹草、伊乐藻混合。种植完成后,对苦草、菹草和伊乐藻生长水平进行定期检测及维护。前两周每两天检测一次,第三至八周,每周监测一次,第八周后每月检测一次。相关监测指标为:苦草、菹草和伊乐藻生长状况、生物量、密度等。并针对现场情况及时清理残体及补种。
太湖作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水域面积达2338km2,平均水深为1.9m,兼具调蓄、灌溉、航运等多种功能。然而随着营养物质大量流入,太湖成为我国富营养化最严重的湖泊之一。自2007年以来,对于太湖的治理力度达到空前水平,多种治理方式齐头并进,包括控源截污、引水冲调、疏浚清淤、生态修复等。然而,太湖富营养化问题仍然无法根治,藻华频发严重危害了当地生态环境及居民健康。常州市某湖泊受太湖藻华蔓延影响,水华覆盖严重,湖体污染物指标较高。采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3中所述的用于修复富营养化河湖的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对受污染严重的湖泊区域进行原位生态修复。
如图2所示,种植6个月后,苦草、菹草、伊乐藻存活率高达85%,有效抑制了有害藻华发生,水层及底泥缺氧状态明显改善,修复区域水质明显提高,上覆水区域(底泥表层以上5-10cm)DO浓度从4.1mg/L提升至10.5mg/L,总氮(TN)、总磷(TP)去除率分别达到25%和30%。内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富营养化现象明显改善。
本发明通过将底泥基载氧生物炭作为底泥覆盖材料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改善水体及底质的缺氧环境,使其适于沉水植物生长,再通过载氧材料与沉水植物的协同修复作用,有效控制内源污染,加快河湖生态系统的恢复及可持续性发展。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河湖底泥进行筛分后晾干,得到干燥的河湖底泥;
将干燥的河湖底泥置于气氛炉中,在氮气或者氩气保护气体的氛围下进行高温热解,得到底泥基生物炭;
将底泥基生物炭置于耐压密闭容器中,并泵入纯氧进行氧气负载,使底泥基生物炭达到氧气过饱和,最后取出底泥基生物炭进行研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高温热解的条件为:升温速率为5~10℃/min,升至500~1200℃并保温3~5h。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氧气负载的条件为:0.1-0.5MPa的压力下保持2~4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研磨后覆盖材料粒径为3~20mm。
5.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其特征在于:由上述权利要求1到权利要求4任一项所述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制备方法制备得到。
6.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5所述的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包括以下步骤:
将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均匀铺洒在河湖水面,并让其自然沉降至河底,铺洒厚度为10~25cm;
铺洒2~10d后,在材料覆盖区域种植沉水植物;
对所种植沉水植物进行科学管理及养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水植物种植方法为:用无纺布包裹种植土和植株根部,抛掷入水中,根部沉入水底。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水植物为狐尾藻、黑藻、金鱼藻、苦草、菹草、伊乐藻植物的单一或组合。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科学管理及养护的方法包括清除杂草、季节性收割、清理残体及补种和生态调整。
CN202110347350.5A 2021-03-31 2021-03-31 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Active CN1130720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47350.5A CN113072057B (zh) 2021-03-31 2021-03-31 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PCT/CN2021/134724 WO2022205982A1 (zh) 2021-03-31 2021-12-01 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47350.5A CN113072057B (zh) 2021-03-31 2021-03-31 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72057A true CN113072057A (zh) 2021-07-06
CN113072057B CN113072057B (zh) 2022-11-15

Family

ID=76614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47350.5A Active CN113072057B (zh) 2021-03-31 2021-03-31 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72057B (zh)
WO (1) WO202220598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05982A1 (zh) * 2021-03-31 2022-10-06 河海大学 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83761A (zh) * 2012-02-29 2012-07-18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一种控制富营养化湖泊底泥氮磷释放的原位修复方法
CN103755033A (zh) * 2014-01-13 2014-04-30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种硬底质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修复方法
CN105314633A (zh) * 2015-11-12 2016-02-10 厦门大学 一种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CN105859066A (zh) * 2016-04-19 2016-08-17 华侨大学 一种水体污染底泥的修复方法
CN111548808A (zh) * 2019-12-17 2020-08-18 大唐环境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污泥生物质炭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26585A (zh) * 2019-01-15 2019-04-16 北京林业大学 一种湖滨带强化脱氮除磷的技术
CN113072057B (zh) * 2021-03-31 2022-11-15 河海大学 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83761A (zh) * 2012-02-29 2012-07-18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一种控制富营养化湖泊底泥氮磷释放的原位修复方法
CN103755033A (zh) * 2014-01-13 2014-04-30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种硬底质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修复方法
CN105314633A (zh) * 2015-11-12 2016-02-10 厦门大学 一种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CN105859066A (zh) * 2016-04-19 2016-08-17 华侨大学 一种水体污染底泥的修复方法
CN111548808A (zh) * 2019-12-17 2020-08-18 大唐环境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污泥生物质炭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05982A1 (zh) * 2021-03-31 2022-10-06 河海大学 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05982A1 (zh) 2022-10-06
CN113072057B (zh) 2022-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93126B (zh) 一种硬底质浅水湖泊的生态基质及制备方法和基底改良方法
CN106006978B (zh) 一种高有机质底泥浅水湖泊的基底改良材料及制备方法和修复方法
CN109293002B (zh) 一种基于微生物制剂的黑臭水体原位修复方法及微生物制剂
CN111320275A (zh) 一种利用废弃水产养殖塘拦截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沟渠系统及方法
CN113072057B (zh) 一种富营养化河湖的底泥覆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CN104787975A (zh) 一种低温季节运行的复合生态水处理系统
CN110563152B (zh) 一种利用挺水植物修复生态环境的方法
CN209890444U (zh) 一种微生物扩培及微污染水体深度净化系统
CN110937691A (zh) 一种适用于深水水库的物理-生物治理富营养化水华的方法
CN107311315A (zh) 基于生物‑生态耦合的黑臭水体净化方法
CN103130377A (zh) 水域污染源生态控制-生物修复耦合技术
CN101012083A (zh) 一种受污染水体的恢复方法
CN206570094U (zh) 一种水体生态修复系统
CN212174584U (zh) 一种利用废弃水产养殖塘拦截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沟渠系统
CN209537207U (zh) 水体净化处理装置
KR101175437B1 (ko) 유용미생물을 이용한 유동 인공섬
CN109399807A (zh) 一种富营养化水体原位生物-生态联合修复装置及其方法
CN110922246A (zh) 一种诱导水生植物根系快速发育的制剂及其在黑臭水体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CN112830637B (zh) 一种能够获得富磷污泥的生化组合污水处理方法
CN1141265C (zh) 利用风能和生物浮床式污水治理的综合方法
CN110117076B (zh) 一种水生植物生长床及其制备方法
CN114250187A (zh) 一种去除水体中tbbpa的方法、微生物菌株及微生物菌剂
CN111925058A (zh) 一种城市河道净化处理系统
CN111825283A (zh) 生态堰坝及河流水生态修复方法
CN1919749A (zh) 可控生物膜景观湿地污水净化系统及技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