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67151B - 天线组件、电子设备及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天线组件、电子设备及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67151B
CN113067151B CN202110354722.7A CN202110354722A CN113067151B CN 113067151 B CN113067151 B CN 113067151B CN 202110354722 A CN202110354722 A CN 202110354722A CN 113067151 B CN113067151 B CN 1130671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sub
finding
ranging
antenn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5472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67151A (zh
Inventor
雍征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5472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6715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671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671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671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671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2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 H01Q1/521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reducing the coupling between adjacen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8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med by a conductive layer on an insulating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8Earthing means; Earth screens; Counterpoi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06Arrays of individually energised antenna units similarly polarised and spaced apart
    • H01Q21/061Two dimensional planar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06Arrays of individually energised antenna units similarly polarised and spaced apart
    • H01Q21/20Arrays of individually energised antenna units similarly polarised and spaced apart the units being spaced along or adjacent to a curvilinear pa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8Combinations of substantially independent non-interacting antenna units or system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天线组件、电子设备及通信系统。天线组件用于与通信装置进行通信,包括参考地、测向天线及测距天线。参考地具有第一承载面及围接于第一承载面周侧的周侧面。测向天线与第一承载面相对设置,测向天线用于朝向背离第一承载面的方向收发电磁波信号,以测量天线组件相对于通信装置的方向。测距天线在第一承载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承载面之外。测距天线用于朝周侧面的朝向方向收发电磁波信号,以测量天线组件与通信装置之间的距离。本申请提供一种提高定位天线之间的隔离度及提高定位准确性的天线组件、电子设备及通信系统。

Description

天线组件、电子设备及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天线组件、电子设备及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天线定位系统具有查找、寻物功能,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具有极大的应用空间,如何提高定位天线之间的隔离度及提高定位准确性,成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提高定位天线之间的隔离度及提高定位准确性的天线组件、电子设备及通信系统。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天线组件,用于与通信装置进行通信,包括:
参考地,具有第一承载面及围接于所述第一承载面周侧的周侧面;
测向天线,所述测向天线与所述第一承载面相对设置,所述测向天线用于朝向背离所述第一承载面的方向收发电磁波信号,以测量所述天线组件相对于所述通信装置的方向;及
测距天线,所述测距天线在所述第一承载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承载面之外,所述测距天线用于朝所述周侧面的朝向方向收发电磁波信号,以测量所述天线组件与所述通信装置之间的距离。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充电组件及所述的天线组件,所述充电组件电连接所述天线组件,为所述天线组件供电,所述充电组件包括充电接口、无线充电线圈的至少一者。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包括通信装置及电子设备,所述通信装置与所述电子设备建立无线通信连接。
本申请通过对测向天线、测距天线相对于参考地的位置进行设计,具体为将测向天线设于与参考地的第一承载面相对的位置,以使测向天线朝向第一承载面的朝向方向上进行收发电磁波信号,及将测距天线设于参考地的周侧面外周,以使测距天线朝向参考地的周侧面的朝向方向收发电磁波信号,如此,测向和测距功能的信号在空间上进行了区间划分,有效地防止测向信号与测距信号的相互干扰,提高测向天线、测距天线的隔离度,提高具有测向天线、测距天线的天线组件的天线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天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天线组件的局部侧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的天线组件的局部仰视图一;
图6是图3沿Y轴方向的剖面图一;
图7是图3所示的天线组件的局部仰视图二;
图8是图3所示的天线组件的局部俯视图一;
图9是图3所示的天线组件的局部俯视图二;
图10是图3所示的测向天线的测到达角的示意图;
图11是图9所示的蓝牙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7所示的第一测距子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3沿Y轴方向的剖面图二;
图14是图12所示的第一测距子天线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15是图12所示的第一测距子天线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天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3所示的天线组件中测向天线的S参数曲线图;
图18是图3所示的天线组件中测向天线的总效率曲线图;
图19a是图3所示的天线组件中第二测向子天线在6.5GHz的方向图;
图19b是图3所示的天线组件中第一测向子天线在6.5GHz的方向图;
图19c是图3所示的天线组件中第三测向子天线在6.5GHz的方向图;
图19d是图3所示的天线组件中第二测向子天线在8GHz的方向图;
图19e是图3所示的天线组件中第一测向子天线在8GHz的方向图;
图19f是图3所示的天线组件中第三测向子天线在8GHz的方向图;
图20a是图3所示的测向天线在13种不同系列下的H面和6.5GHz下的三维到达相位差性能曲线图;
图20b是图3所示的测向天线在13种不同系列下的V面和6.5GHz下的三维到达相位差性能曲线图;
图21a是图3所示的测向天线在13种不同系列下的H面和8GHz下的三维到达相位差性能曲线图;
图21b是图3所示的测向天线在13种不同系列下的V面和8GHz下的三维到达相位差性能曲线图;
图22是图3所示的天线组件中测距天线的S参数曲线图;
图23a是图3所示的天线组件中测距天线在6.5GHz的方向图;
图23b是图3所示的天线组件中测距天线在8GHz的方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外,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找物/人场景中具有以下的场景难以实现,一是体积极小的待寻主体,例如钥匙等。由于一般的定位技术无法定位到精确的位置,如果给出的定位位置还是在较大的区域内,这样钥匙还是难以找到;另一个是会发生实时移动的待寻主体,例如小孩、宠物、扫地机器人、无人机等等,由于这些待寻主体会实时发生移动,在一般的定位场景下,即使在攻克了位置的定位后,由于信号传输延迟,收到的定位位置为上一时刻的定位,而当前的实际位置并不是在定位位置,如此,导致难以及时找到在实时移动的待寻主体。此外,在一些定位设备中,需要安装SIM卡等,如此,需要另购SIM卡,增加成本,且在SIM卡被取下或损坏或信号不良处,易发生定位不准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可有效地解决以上的问题。当然,电子设备还可以解决其他类似的寻物、寻人等问题,本申请中不再一一举例。电子设备包括天线组件。本申请提供的天线组件采用了UWB技术,其中,UWB(Ultra Wideband)是一种无载波通信技术,利用纳秒至微微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通过在较宽的频谱上传送极低功率的信号,UWB能在10m以内,使用1GHz以上带宽。采用UWB技术的天线,称为UWB天线。UWB天线不采用载波,而是利用纳秒至微微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因此,其所占的频谱范围很宽,适用于高速、近距离的无线个人通信。FCC规定,UWB天线的工作频段范围从3.1GHz到10.6GHz,最小工作频宽为500MHz。与传统的窄带系统相比,UWB天线具有穿透力强、功耗低、抗干扰能力强、抗多径效果好、传输速率高、通信距离远、安全性高、系统复杂度低、能够提高精确定位精度等优点。UWB天线测距精度误差理论上可达10cm,利用其测得的距离进行定位运算,可获得良好的定位精度和稳定性。故UWB天线可广泛用于体积极小、移动物体的定位跟踪或导航等应用场景中。
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通信系统包括电子设备1000及通信装置2000。电子设备1000及通信装置2000之间建立无线通信连接,该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蓝牙连接、Wi-Fi连接等。
电子设备1000包括天线组件100。天线组件100用于与通信装置2000内的天线进行信号交互。本申请对于通信装置2000内的天线不做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对于天线组件100在电子设备1000内的位置不做具体的限定。本申请所述的电子设备1000包括不限于为物品/人跟踪定位设备、物品/人查找设备、电话、电视、平板电脑、手机、照相机、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耳机、手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基站、车载雷达、客户前置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CPE)等能够收发电磁波信号的设备。本申请中以电子设备1000为物品/人跟踪定位设备为例,其他的设备可参考本申请中的具体描述。本申请中的电子设备1000用于与通信装置2000建立移动通信,以便于该通信装置可接收到电子设备1000的实时位置。通信装置包括但不限于电话、电视、平板电脑、手机、照相机、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耳机、手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基站、车载雷达、客户前置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CPE)等能够收发电磁波信号的设备。本申请对于电子设备1000与通信装置建立联系的数量不做限定。
本申请以天线组件100包括UWB天线为例进行说明,在寻物定位场景中,需要具有两个方面的定位数据,一个是建立通信装置2000与电子设备1000之间的对接,该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建立蓝牙连接;另一个是测量电子设备1000与通信装置2000之间的距离及电子设备1000相对于通信装置2000的方向,此测距和测向皆可通过UWB天线进行检测,以实现精准检测、准确定位、检测误差小、动态准确检测的目的。
请参阅图2,电子设备1000包括壳体200及设于壳体200内的充电组件300。天线组件100设于壳体200内。充电组件300电连接天线组件100,为天线组件100供电。充电组件300包括充电接口、无线充电线圈中的至少一者。换言之,电子设备1000可设有充电接口,以通过充电线及充电接头进行充电。或者,电子设备1000可通过无线充电方式从无线充电座上进行充电。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0还可以自带电源,该电源可为可拆卸电源或内置固定电源。
请参阅图2,壳体200包括相盖合的底壳210和上盖220。底壳210和上盖220相互盖合形成多个用于安装各种电子器件的收容空间,天线组件100设于该收容空间内。可以理解的,壳体200设有挂耳处230,以便于将电子设备1000与待定位物品或人固定在一起。
以下结合附图对于本申请提供的天线组件100进行具体的说明,当然,本申请提供的天线组件100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描述,以天线组件100处于图3中的视角为参照,天线组件100的宽度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天线组件100的长度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其中,天线组件100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小于或等于天线组件10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天线组件100的厚度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两两垂直。其中,箭头所指示的方向为正向。
请参阅图3,天线组件100包括参考地10、测向天线模块及测距天线模块。其中,测向天线模块包括依次电连接的测向天线21、测向馈电部(未图示)、测向匹配电路(未图示)及测向射频电路(未图示)。测距天线模块包括依次电连接的测距天线31、测距馈电部(未图示)、测距匹配电路(未图示)及测距射频电路(未图示)。以下主要对参考地10、测向天线21及测距天线31进行介绍。
可选的,请参阅图4,参考地10呈层状或薄板状。参考地10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承载面11、第二承载面12,以及连接于第一承载面11与第二承载面12之间的周侧面13。周侧面13也围接于第一承载面11、第二承载面12的周侧。可选的,参考地10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铜金属、银金属、合金等导电材质。
就测向天线21、测距天线31与参考地10之间的位置而言,测向天线21与第一承载面11相对设置。测向天线21用于朝向背离第一承载面11的方向收发电磁波信号,以测量天线组件100相对于通信装置2000的方向。可选的,测向天线21收发电磁波信号的范围为第一承载面11的朝向侧的半球面(大半球、小半球皆可)范围(如图4中a所覆盖的范围)。
请参阅图5,测距天线31在第一承载面1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承载面11之外。如此,测距天线31的至少部分伸出于参考地10之外,以使测距天线31周围具有一定的净空区域,以增加其信号收发效率。测距天线31用于朝周侧面13的朝向方向收发电磁波信号,以测量天线组件100与通信装置2000之间的距离。测距天线31所收发的电磁波范围为以周侧面13的朝向侧的半球面(大半球、小半球皆可)范围(如图5中c1、c2、c3或c4所覆盖的范围)。可以理解的,周侧面13呈环形面,测距天线31包括多个测距子天线311,每个测距子天线311背向周侧面13的一部分收发电磁波信号,测距天线31所收发电磁波信号范围为其背向的一部分周侧面13的朝向的半球面范围内。多个测距子天线311形成互补的方向图,测距天线31的检测范围环绕参考地10的周侧面13,提高测距天线31的测距全向性。
本申请通过对测向天线21、测距天线31相对于参考地10的位置进行设计,具体为将测向天线21设于与参考地10的第一承载面11相对的位置,以使测向天线21朝向第一承载面11的朝向方向上进行收发电磁波信号,及将测距天线31设于参考地10的周侧面13外周,以使测距天线31朝向参考地10的周侧面13的朝向方向收发电磁波信号,如此,测向和测距功能的信号在空间上进行了区间划分,有效地防止测向信号与测距信号的相互干扰,提高测向天线21、测距天线31的隔离度,提高具有测向天线21、测距天线31的天线组件100的天线性能。
请参阅图6,就天线组件100的厚度方向的结构而言,天线组件100还包括第一介质层101、第二介质层102。其中,第一介质层101、第二介质层102皆为绝缘材质。测向天线21、测距天线31与参考地10皆为金属材质。第一介质层101、第二介质层102用于承载上述的金属材质,并起到绝缘、减小损耗的作用。其中,第一介质层101、第二介质层102的材质皆包括但不限于为液晶高分子聚合物(Liquid Crystal Polymer,LCP)、或聚酰亚胺薄膜(Polyimide Film,PI)、或改性聚酰亚胺薄膜(Modified Polyimide Film,MPI)等等介电常数较高的绝缘材料。本申请对于第一介质层101、第二介质层102的硬度不做具体的限定,换言之,第一介质层101、第二介质层102可以为不可弯曲层也可以为柔性可弯曲层。
其中,测距天线31、测向天线21皆为金属层结构或金属贴片结构。其嵌设于上述的介质层之间或介质层表面,以使天线组件100整体成型为薄板状,如此,促进天线组件100的轻薄化,进而便于组装成各种小型化的电子设备1000,提高电子设备1000的轻便性、便携性。
请参阅图6,从天线组件100的厚度方向(后续简称厚度方向)上看,第一介质层101层叠设于第二承载面12。第二介质层102层叠设于第一承载面11。从X-Y平面上看,第一介质层101、第二介质层102的面积大于参考地10的面积,如此,第一介质层101和第二介质层102将参考地10夹设于其间。
请参阅图6,测向天线21的至少部分设于第二介质层102背离第一承载面11的一侧。测距天线31的至少部分设于第一介质层101背离第二承载面12的一侧。可选的,测距馈电点、测距匹配电路设于第一介质层101背离第二承载面12的一侧。换言之,测距天线31的至少部分设于第二承载面12的朝向侧。通过设计测距天线31和测向天线21分别在参考地10的相背两侧,以实现测距天线31和测向天线21在天线组件100的厚度方向上隔离,提高测距天线31和测向天线21之间的隔离度,防止测距天线31和测向天线21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测距检测和测向检测的精准性,进而提高定位检测精准性。测距天线31在X-Z平面内的信号覆盖范围如图6中b1、b2所示。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6,测向天线21设于第二介质层102背离第一承载面11的表面。其中,第二介质层102背离第一承载面11的表面也是天线组件100的顶面,如此,测向天线21位于天线组件100的顶面;测距天线31的至少部分设于第一介质层101背离第二承载面12的表面,其中,第一介质层101背离第二承载面12的表面为天线组件100的底面,如此,测向天线21位于天线组件100的底面。一方面,测距天线31与测向天线21在厚度方向上一者位于顶面另一者位于底面,故两者的空间隔离度高,另一方面,由于测距天线31与测向天线21皆位于天线组件100的外表面,故两者的遮挡皆较少,即可提高测距天线31与测向天线21的收发信号的效率。
可选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测距天线31的至少部分设于周侧面13所在侧。换言之,测距天线31的至少部分还可以与参考地10位于同一层,如此,可以减少介质层的层数和减小天线组件100的厚度。进一步地,第二承载面12所在侧还可以设置测向天线21,以增加天线组件100在各个方向上的测向均衡性,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承载面12所在侧还可以设置其他天线或器件。
可选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测距天线31的至少部分还可以与测向天线21位于第一承载面11所在平面的同一侧,如此,在第一承载面11的另一侧可设置其他的器件或其他的天线结构,例如,射频芯片,或者第二承载面12所在侧为贴合于待寻主体的一侧,通过将测距天线31、测向天线21皆设于第一承载面11所在平面的同一侧,增加测距天线31及测向天线21的信号传输速率,进而增加天线组件100及电子设备1000的定位精准性。
以上对于测距天线31、测向天线21与参考地10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举例说明,以实现天线组件100在同时具有多种不同功能天线(不同功能天线也是不同种类天线)的同时,通过对不同功能的天线进行辐射空间划分,以使测向天线21主要朝向第一承载面11的朝向空间内收发信号,测距天线31主要朝向周侧面13所朝向的看见内收发信号,如此,实现不同种类的天线收发信号的空间区域不同,进而减少不同种类的天线收发信号时相互干扰,提高天线之间的隔离度。
本申请主要对于测距和测向两种天线进行收发信号的空间区域划分,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用本申请的发明构思应用于其他不同种类的天线的信号收发。
可选的,请参阅图5,测距天线31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测距子天线311。多个测距子天线311呈环形排列。测距子天线311的数量包括但不限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的,当测距子天线311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测距子天线311呈环形排列为两个测距子天线311相对设置,其中,相对设置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两个测距子天线311在第二承载面12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呈对角设置。当测距子天线311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两个以上的测距子天线311呈环形排列。通过设计多个测距子天线311呈环形排列,多个测距子天线311能够朝向四周空间内收发天线信号,又由于每个测距子天线311皆具有测距功能,如此,每个测距子天线311能够实现一定球面范围内的信号收发,结合多个测距子天线311以一定间隔设置,如此,多个测距子天线311能够实现环绕于周侧面13的球面范围内的信号收发,以使天线组件100任意方向上皆能够实现距离检测。本实施方式应用于实时移动的待寻主体时,由于实时移动的待寻主体所携带的电子设备1000的方向也是不定的,换言之,天线组件100的朝向会实时发生变化,而通过设置多个测距子天线311覆盖环绕于周侧面13的球面范围,即可实现在任意方向上皆可以实现距离检测,提高天线组件100对于实时动态变化朝向的电子设备1000的精准定位。
举例而言,测距子天线31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测距子天线311相背设置,其中,一个测距子天线311在X-Y平面内能够覆盖0至200°(此数据仅仅为举例,并不做具体的限定,后续也是如此)的测距信号收发(需要说明的是,测距子天线311的信号覆盖范围为球面空间,这里仅仅是对X-Y平面进行举例,后续也是如此);另一个测距子天线311在X-Y平面内能够覆盖180°至360°至30°的测距信号收发,如此,两个测距子天线311能够实现环绕于周侧面13的球面范围内的信号收发。
举例而言,测距子天线311的数量可以为三个,三个测距子天线311相间隔设置。可选的,第二承载面12可呈圆形、三角形等,三个测距子天线311可分别设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处,通过提高测距子天线311分布的均匀性,进而提高三个测距子天线311所形成的信号覆盖强度的均匀性。其中,第一个测距子天线311在X-Y平面内能够覆盖0至200°的测距信号收发;第二个测距子天线311在X-Y平面内能够覆盖120°至320°的测距信号收发;第三个测距子天线311在X-Y平面内能够覆盖240°至360°至80°的测距信号收发。如此,三个测距子天线311能够实现环绕于周侧面13的球面范围内的信号收发,且在各个方向上皆具有较高的信号收发效率。
举例而言,请参阅图5,测距子天线311的数量可以为四个,四个测距子天线311相间隔设置。可选的,第二承载面12呈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当第二承载面12呈矩形时,四个测距子天线311可分别设于四个角处,通过提高测距子天线311分布的均匀性,进而提高四个测距子天线311所形成的信号覆盖强度的均匀性。四个测距子天线311能够实现环绕于周侧面13的球面范围内的信号收发,且在各个方向上皆具有较高的信号收发效率。
当然,测距子天线311的数量还可以为五个、六个等等,在此不再一一举例。本申请对于第二承载面12的形状不做具体的限定。可选的,第二承载面12的大致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三角形、正向形、长方形、菱形、六边形、其他异形等等。本申请对于第一承载面11的形状不做具体的限定,可选的,第一承载面11与第二承载面12的形状相同。
请参阅图7,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二承载面12形状大致呈正方形为例进行说明。可选的,第一承载面11(结合参考图6)的形状大致呈正方形。第二承载面12具有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边121、第二边122、第三边123及第四边124。第一边121与第二边122之间形成第一拐角部125,第二边122与第三边123形成第二拐角部126,第三边123与第四边124之间形成第三拐角部127,第四边124与第一边121之间形成第四拐角部128。
本申请对于图6中的第一介质层101、第二介质层102的形状不做限定。
可选的,请参阅图7,第二介质层102大致呈正方形。第一介质层101(结合参考图6)的形状大致呈正方形。第二介质层102具有第一边沿1021、第二边沿1022、第三边沿1023及第四边沿1024,其中,第一边沿1021与第一边121相对,第二边沿1022与第二边122相对,第三边沿1023与第三边123相对,第四边沿1024与第四边124相对。
请结合参考图5及图7,第二承载面12具有多个拐角部(第一拐角部125、第二拐角部126、第三拐角部127、第四拐角部128)。至少一个测距子天线311对应拐角部设置。测距子天线311对应拐角部设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实施方式:第一种是测距子天线311设于拐角部,具体的,测距子天线311在第二承载面12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拐角部或测距子天线311在第二承载面12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拐角部连接;第二种是测距子天线311在第二承载面12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二承载面12外,且与拐角部相对应。
本实施例中,第二承载面12具有四个拐角部,测距子天线311的数量为四个,每个测距子天线311对应于一个拐角部设置。通过以上的设计,以使测距子天线311在X-Y平面内平均设置,进而使得四个测距子天线311在X-Y平面全覆盖,此时四个测距子天线311在X-Y-Z空间内也具有全向性,无论电子设备1000的朝向如何,皆能够有效地与通信装置2000进行通信,进而实时地寻找到动态的/静态的/朝向不定的/朝向实时变化的电子设备1000。
可选的,请参阅图8,测向天线2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测向子天线211。至少两个测向子天线211沿第一方向排列。至少两个测向子天线211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或相交。可选的,第一方向沿第一边121的延伸方向(Y轴方向)设置,第二方向沿第二边122的延伸方向(X轴方向)设置。或者,第一方向沿第二边122的延伸方向(X轴方向)设置,第二方向沿第一边121的延伸方向(Y轴方向)设置。
当测距子天线311设于拐角部,测向子天线211沿第一承载面11的边的延伸方向排列时,测距子天线311形成端射天线,测向子天线211形成边射天线,测距子天线311与测向子天线211相互之间的影响小。
可以理解的,测距子天线311和测向子天线211皆为超宽带(UWB)天线,以使天线组件100具有较高的传输速率,提高定位准确性。
可选的,测向子天线211可以使用到达角(AoA)测量技术来确定电子设备1000相对于通信装置2000的方向(例如,方位角θ和仰角
Figure BDA0003002002830000081
)。在到达角测量中,通信装置2000将射频信号传输到电子设备1000。通信装置2000可以测量两个或更多个超宽带天线(测向天线21)之间的射频信号的到达时间的延迟。到达时间的延迟(例如,每个超宽带天线处的接收相位的差异)可以用于确定射频信号的到达角(并因此确定电子设备1000相对于通信装置2000的角度)。一旦确定了电子设备1000相对于通信装置2000的距离D和到达角,通信装置2000就可以知道电子设备1000相对于通信装置2000的精确位置。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多个拐角部包括第一拐角部125、第二拐角部126、第三拐角部127及第四拐角部128。多个测距子天线311包括第一测距子天线311a、第二测距子天线311b、第三测距子天线311c及第四测距子天线311d。第一测距子天线311a、第二测距子天线311b、第三测距子天线311c及第四测距子天线311d分别设于第一拐角部125、第二拐角部126、第三拐角部127及第四拐角部128。
可选的,请参阅图7及图9,多个测向天线21包括第一测向子天线211a、第二测向子天线211b及第三测向子天线211c。第一测向子天线211a与第二测向子天线211b沿第一拐角部125与第二拐角部126之间的边(第二边122)设置。第二测向子天线211b与第三测向子天线211c沿第二拐角部126与第三拐角部127之间的边(第三边123)设置。进一步地,第一测向子天线211a靠近于第一拐角部125,第二测向子天线211b靠近于第二拐角部126,第三测向子天线211c靠近于第三拐角部127,以使相邻的两个测向子天线211之间的间距相隔较大,以提高方向检测准确性。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与第一边121的延伸方向、第二边122的延伸方向相交,且第二方向也与第一边121的延伸方向、第二边122的延伸方向相交。换言之,第一测向子天线211a、第二测向子天线211b及第三测向子天线211c沿等腰或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设置。
请参阅图10,图10是使用到达角测量技术来确定电子设备1000相对于通信装置2000的取向的示意图。第一测向子天线211a和第二测向子天线211b可以各自从通信装置2000接收射频信号。第一测向子天线211a和第二测向子天线211b之间的距离d1,其中,第一测向子天线211a比第二测向子天线211b更远离通信装置2000。因此,与第二测向子天线211b相比,射频信号行进更大的距离以到达第一测向子天线211a。通信装置2000与第一测向子天线211a之间的附加距离在图10中被示为距离d2。图10还示出了角度x和y(其中x+y=90°)。
距离d2可以被确定为角度y或角度x的函数(例如,d2=d1*sin(x)或d2=d1*cos(y))。距离d2也可以被确定为由第一测向子天线211a接收的信号与由第二测向子天线211b接收的信号之间的相位差的函数(例如,d2=(PD)*λ/(2*π)),其中PD是由第一测向子天线211a接收的信号与由第二测向子天线211b接收的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并且λ是射频信号的波长。电子设备1000可以包括相位测量电路,其耦接到每个测向天线21以测量接收信号的相位并识别相位差PD(例如,通过从针对一个测向天线21测量的相位减去针对另一个测向天线21测量的相位)。d2的两个等式可以设置为彼此相等并重新布置以求解角度x或角度y。因此,可以基于第一测向子天线211a和第二测向子天线211b之间的已知(预定)距离d1、测量的由第一测向子天线211a接收的信号与由第二测向子天线211b接收的信号之间的相位差PD、以及接收信号的已知波长λ(频率)来确定到达角。
利用用于确定到达角的两个测向子天线211,可以确定单个平面内的到达角。例如,图10中的第一测向子天线211a和第二测向子天线211b可以用于确定仰角
Figure BDA0003002002830000091
再利用第三测向子天线211c以使得能够在多个平面中确定到达角(例如,可以确定方位角θ和仰角
Figure BDA0003002002830000092
两者)。例如,可以将图10的角度x和/或y转换为球面坐标以获得方位角θ和仰角
Figure BDA0003002002830000093
本实施方式中,测向子天线211为贴片天线,第一测向子天线211a、第二测向子天线211b及第三测向子天线211c皆贴设于第二介质层102背离第一承载面11的表面。
可以理解的,测向子天线211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矩形、圆形、菱形、十字形、环形等等。本实施方式中,测向子天线211大致呈矩形。测向子天线211的长度或宽度尺寸大致为测向子天线211的谐振频点的1/2波长左右。例如,测向天线21的谐振频点为6.5GHz和/或8GHz。
可选的,请参阅图9,第一测向子天线211a、第二测向子天线211b及第三测向子天线211c中的至少一者的边缘开设有至少一个缝隙。本申请对于一个测向子天线211上开设的缝隙的数量不做具体的限定。例如,第一测向子天线211a、第二测向子天线211b及第三测向子天线211c皆开设第一缝隙2111和第二缝隙2112。具体的,第一测向子天线211a中,第一缝隙2111从第一测向子天线211a的边沿沿Y轴反方向延伸,第二缝隙2112从第一测向子天线211a的边沿沿Y轴正方向延伸。当然,第一缝隙2111和第二缝隙2112还可以沿其他方向延伸。通过在测向子天线211开设缝隙可以增加电流在测向子天线211边缘的路径,使测向子天线2111朝向频率偏移,及减小测向子天线211的尺寸。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天线组件100还包括蓝牙天线模块。蓝牙天线模块包括依次电连接的蓝牙天线41、蓝牙馈电部(未图示)、蓝牙匹配电路(未图示)及蓝牙射频芯片(未图示)。蓝牙天线41的天线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倒F天线、曲流型天线、陶瓷天线、2.4G棒状天线等等。本实施例中以倒F天线为例进行说明。
蓝牙天线41位于参考地10的外沿,以使蓝牙天线41的周围形成净空区域。蓝牙天线41的天线体可以为线状或者片状。蓝牙馈电部及蓝牙匹配电路可设于第一介质层101或第二介质层102或其他介质层上。本申请中,蓝牙馈电部及蓝牙匹配电路位于第一介质层101背离第二承载面12的表面。换言之,蓝牙天线41与测距天线31位于同一层。
请参阅图9,从X-Y平面的俯视角度,蓝牙天线41位于相邻的两个测距子天线311(如图9中的第一测距子天线311a和第四测距子天线311b)之间,且对应于相邻的两个测向子天线211(如图9中的第一测向子天线211a和第三测向子天线211c)之间的间隔空位。例如,蓝牙天线41可位于第一测距子天线311a与第四测距子天线311d之间,此时,蓝牙天线41与第一测距子天线311a、第四测距子天线311d皆具有一定距离,以提高蓝牙天线41与测距子天线311之间的隔离度;而且,第四测距子天线311d所设置的拐角部未设置测向子天线211,如此,蓝牙天线41与测向子天线211也相隔一定距离,提高蓝牙天线41与测向子天线211之间的隔离度。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蓝牙天线41还可以设于第二承载面12的第二边122。
请参阅图11,蓝牙天线41的末端包括自由端411和馈电端412。自由端411悬空设置。馈电端412电连接蓝牙馈电部。自由端411和馈电端412之间的天线体包括主体段413、第一弯折段414、第二弯折段415及反折段416。其中,主体段413与第一边121相对设置。第一弯折段414、第二弯折段415分别连接于主体段413的相对两端,且朝向第一边121延伸。第二弯折段415远离主体段413的一端为馈电端412。反折段416连接第一弯折段414远离主体段413的一端,并朝向第二弯折段415延伸。反折段416设于主体段413与第一边121之间,且与主体段413相对设置。反折段416远离第一弯折段414的一端为自由端411。主体段413上设有接地点417,接地点417电连接参考地10。
通过在蓝牙天线41上设置第一弯折段414、第二弯折段415及反折段416,可有效地缩短蓝牙天线41在第一边121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进而增加蓝牙天线41与两侧的测距子天线311的距离,增加蓝牙天线41与两侧的测距子天线311之间的隔离度。
天线组件100中通过设置蓝牙天线模块,该蓝牙天线模块使得电子设备1000与通信装置2000之间建立配对连接,便于通信装置2000在开启查找功能时能够对应查找电子设备1000的位置。
请参阅图9,电子设备1000还包括充电接口50,充电接口50可设于第二承载面12的第三边123的中间位置。
本申请对于测距子天线311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可选的,测距子天线311包括但不限于贴片天线、偶极子天线、微带天线、缝隙天线等等。以下结合附图对于测距子天线311的具体形状进行举例说明,当然,本申请提供的测距子天线311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7及图12,测距子天线311为偶极子天线。
请参阅图7及图12,测距子天线311包括第一辐射臂312和第二辐射臂313。第一辐射臂312和第二辐射臂313在参考地10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相交,且第一辐射臂312在参考地10所在面上的正投影和第二辐射臂313在参考地10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朝向拐角部。
第一测距子天线311a中,第一辐射臂312位于第一边121与第一边沿1021之间,第二辐射臂313位于第二边122与第二边沿1022之间。通过设置第一辐射臂312和第二辐射臂313在参考地10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相交,且第一辐射臂312在参考地10所在面上的正投影和第二辐射臂313在参考地10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朝向第一拐角部125,以使第一介质层101的面积尽可能的小,如此减小天线组件100的整体尺寸。
例如,假设第一辐射臂312和第二辐射臂313在第二承载面12上的正投影共线设置,且该共线方向与X轴方向、Y轴方向皆相交时,如此,第一边沿1021与第一边121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第二边沿1022与第二边122之间的距离也相对较大。同样地,当第二测距子天线311b、第三测距子天线311c、第四测距子天线311d皆如此设置时,第一介质层101的面积较大,如此导致天线组件100的整体尺寸较大。而本申请中的第一辐射臂312和第二辐射臂313分别朝向第一边121、第二边122弯折,如此,第一辐射臂312在参考地10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二辐射臂313在参考地10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相交,以使第一边沿1021可靠近第一边121,第二边沿1022可靠近第二边122,以减小第一介质层101的面积,进而减小天线组件100的整体尺寸。
可选的,第一辐射臂312和第二辐射臂313在参考地10的厚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一辐射臂312电连接测向馈电部。具体的,测距子天线311还包括第一延伸部314。第一延伸部314的延伸方向与X轴方向、Y轴方向相交。例如第一延伸部314沿第二承载面12的对角线方向延伸。第一延伸部314的一端电连接测向匹配电路23的另一端。第一延伸部314的另一端伸出第二承载面12并电连接第一辐射臂312的一端。具体的,第一辐射臂312、第一延伸部314、测向馈电部及测向匹配电路23皆设于第一介质层101背离第二承载面12的一侧。
请参阅图12及图13,第二介质层102还包括第一子介质层1025和第二子介质层1026,其中,第一子介质层1025叠于第一承载面11,第二辐射臂313设于第一子介质层1025背离第一承载面11的一侧,且第二辐射臂313电连接参考地10。
具体的,请参阅图14及图15,测距子天线311还包括第二延伸部315。第二延伸部315、第二辐射臂313皆设于第一子介质层1025背离第一承载面11的一侧。第二延伸部315与第一延伸部314相对且间隔设置。可选的,第二延伸部315与第一延伸部314平行设置。第二延伸部315的一端电连接参考地10。第二延伸部315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二辐射臂313。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延伸部315、第二辐射臂313所在层还可与参考地10位于同一层,或者,第二延伸部315、第二辐射臂313所在层位于参考地10与第一辐射臂312所在层之间。
第一辐射臂312在第二承载面12上的正投影与第二辐射臂313在第二承载面12上的正投影为对称图形。
请参阅图12,测距子天线311还包括第三辐射臂316和第四辐射臂317。第三辐射臂316和第四辐射臂317分别设于第一延伸部314的相对两侧。第三辐射臂316和第四辐射臂317与第一延伸部314一体成型。第三辐射臂316和第四辐射臂317对称设置。
请参阅图12,拐角部包括切角边216。切角边216连接于第一边121与第二边122之间。切角边216与第一边121、第二边122的相交,相交的角度例如45°。第三辐射臂316和第四辐射臂317共线设置,并与切角边216相对设置。可选的,第三辐射臂316和第四辐射臂317共线,其共线方向与切角边216平行设置。通过设置切角边216,可使得设于拐角部的测距子天线311更靠近于参考地10的几何中心,如此,第一介质层101的尺寸可进一步地减小,促进天线组件100的尺寸进一步地减小。
本实施例中,测距子天线311用于产生至少两个谐振模式,以形成较宽的带宽。可以理解的,第一辐射臂312与第二辐射臂313用于产生一个谐振模式,第三辐射臂316与第四辐射臂317用于产生另一个谐振模式。
第一辐射臂312与第二辐射臂313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辐射臂316与第四辐射臂317的长度之和。通过设置长度较短的辐射臂设于长度较长的辐射臂与切角边216之间,可有效地利用长度较长的辐射臂与切角边216之间的空间,还减少长度较短的辐射臂设于长度较长的辐射臂之间的相互干扰,增加隔离度,如此合理的布局,实现了测距子天线311为双频天线,具有较宽的带宽,还尽可能地实现了辐射臂之间的相互隔离及减少了测距子天线311所占据的空间。
可选的,测距子天线311分别在6.5GHz和8GHz(仅仅为举例,并不限定)产生谐振。其中,第一辐射臂312与第二辐射臂313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辐射臂316与第四辐射臂317的长度之和。第一辐射臂312与第二辐射臂313用于产生6.5GHz的谐振模式,第三辐射臂316与第四辐射臂317用于产生8GHz的谐振模式。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调节第一辐射臂312的长度、第二辐射臂313的长度、第三辐射臂316的长度及第四辐射臂317的长度,以使第一辐射臂312和第二辐射臂313在8GHz产生谐振,第三辐射臂316和第四辐射臂317在6.5GHz产生谐振。
以上为测向子天线211和测距子天线311皆靠近于拐角部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设置四个测距子天线311分别靠近于四个拐角部设置,而三个测向子天线211分别对应于三个边的中间位置设置,以使相邻的两个测向子天线211之间存在间隔空位,测距子天线311对应于间隔空位设置,增加测向子天线211与测距子天线311之间的隔离度。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6,第二承载面12可以呈圆形,三个测向子天线211之间相互间隔120°(仅仅为举例,并不限定120°)设置,测距子天线311的数量为三个,每个测距子天线311对应于相邻的两个测向子天线211之间的间隔空位设置,三个测距子天线311之间相互间隔120°(仅仅为举例,并不限定120°)设置。
以图9所示的天线组件为例,请参阅图17,三个测向子天线211的S参数曲线。图17中S1,1曲线是测向子天线211b的S参数曲线,S3,3曲线是测向子天线211a的S参数曲线,S5,5曲线是测向子天线211c的S参数曲线。由图17可知,测向子天线211a、测向子天线211b及测向子天线211c皆产生两个谐振,这两个谐振频率分别为6.5GHz和8GHz,且在两个谐振频点处皆具有较宽的带宽,以满足UWB天线的要求。S3,1曲线是测向子天线211b与测向子天线211a之间的隔离度曲线,由S3,1曲线可知,测向子天线211b与测向子天线211a在6.5GHz附近和8GHz附近具有较高的隔离度。
请参阅图18,图18是测向子天线211a、测向子天线211b及测向子天线211c的系统效率曲线。由图18可知,测向子天线211a、测向子天线211b及测向子天线211c在6.5GHz附近和8GHz附近皆具有较高的效率。
请参阅图19a~图19f,图19a~图19c分别是测向子天线211b、测向子天线211a及测向子天线211c在6.5GHz附近在E面和H面的方向图。测向子天线211b在6.5GHz附近的增益为0.68,测向子天线211a在6.5GHz附近的增益为0.87,测向子天线211c在6.5GHz附近的增益为2.04。图19d~图19f分别是测向子天线211b、测向子天线211a及测向子天线211c在8GHz附近在E面和H面的方向图。测向子天线211b在8GHz附近的增益为2.75,测向子天线211a在8GHz附近的增益为4.68,测向子天线211c在8GHz附近的增益为3.94。由以上数据可知,测向子天线211b、测向子天线211a及测向子天线211c在6.5GHz附近和8GHz附近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请参阅图20a~图20b,图20a是对于电子设备1000的测向天线21处于13种不同系列在6.5GHz时H面的三维到达相位差性能。从图20a可以看出,在电子设备1000处于13种不同系列的状态下,测向天线21在6.5GHz时H面的三维到达相位差曲线皆相近,曲线整体具有收敛性,说明测向天线21在6.5GHz时在各个方向上皆能够准确地检测测向结果。
图20b是对于电子设备1000处于13种不同系列的状态时测向天线21在6.5GHz时V面的三维到达相位差性能。从图20b可以看出,在电子设备1000处于13种不同系列的状态,测向天线21在6.5GHz时V面的三维到达相位差性能皆相近,曲线整体具有收敛性,说明测向天线21在6.5GHz时在各个方向上皆能够准确地检测测向结果。换言之,电子设备1000的测向天线21在6.5GHz时在各个方向上皆表现得均衡,提高电子设备1000检测方向的全向性。
请参阅图21a~图21b,图21a是对于电子设备1000处于13种不同系列的状态时测向天线21在8GHz时H面的三维到达相位差性能。从图21a可以看出,在电子设备1000处于13种不同系列的状态,测向天线21在8GHz时H面的三维到达相位差性能皆相近,曲线整体具有收敛性,说明测向天线21在8GHz时在各个方向上皆能够准确地检测测向结果。
图21b是对于电子设备1000处于13种不同系列的状态时测向天线21在8GHz时V面的三维到达相位差性能。从图21b可以看出,在电子设备1000处于13种不同系列的状态,测向天线21在8GHz时V面的三维到达相位差性能皆相近,曲线整体具有收敛性,说明测向天线21在8GHz时在各个方向上皆能够准确地检测测向结果。换言之,电子设备1000的测向天线21在8GHz时在各个方向上皆表现得均衡,提高电子设备1000检测方向的全向性。
请参阅图22,图22是4个测距子天线311的S参数曲线图。其中,S1,1至S34,4曲线分别为测距子天线311a~311d的S参数曲线。从图22可以看出,4个测距子天线311皆在6.5GHz附近和8GHz附近产生两个谐振,这两个谐振形成较宽的带宽,以覆盖6GHz~8.5GHz的频段。
请参阅图23a~图23b,图23a是4个测距子天线311在6.5GHz附近的方向图,其中,1~4曲线分别代表测距子天线311a~311d方向图,由图23a可知,4个测距子天线311相互之间形成互补的方向图,以使测距天线31在0~360°范围内形成有效地覆盖,此外,测距天线31在各个方向上的增益较为均衡,以提高电子设备1000检测距离的全向性。图23b是4个测距子天线311在8GHz附近的方向图,其中,1~4曲线分别代表测距子天线311a~311d方向图,由图23b可知,4个测距子天线311相互之间形成互补的方向图,以使测距天线31在0~360°范围内形成有效地覆盖,此外,测距天线31在各个方向上的增益较为均衡,以提高电子设备1000检测距离的全向性。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天线组件100包含多个端射的双频偶极子天线和多个边射的贴片天线以及蓝牙天线41,其中3个边射的贴片天线实现3维的测角功能,4个端射的偶极子天线方向图互补,保证UWB天线空间覆盖,减少了探测零点。通过合理的布局(将4端射天线设置在底层的4个边角,贴片天线设置在的顶层),提高了天线间的隔离度,同时具有USB充电、测距、蓝牙多功能,提升了用户体验。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8)

1.一种天线组件,用于与通信装置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包括:
参考地,具有第一承载面及围接于所述第一承载面周侧的周侧面;
测向天线,所述测向天线与所述第一承载面相对设置,所述测向天线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测向子天线,所述测向子天线为贴片天线,多个所述测向子天线朝向背离所述第一承载面的一侧,所述测向天线用于朝向背离所述第一承载面的方向收发电磁波信号,以测量所述天线组件相对于所述通信装置的方向;及
测距天线,所述测距天线在所述第一承载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承载面之外,所述测距天线用于朝所述周侧面的朝向方向收发电磁波信号,以测量所述天线组件与所述通信装置之间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地还具有与所述第一承载面相背设置的第二承载面,所述周侧面连接于所述第一承载面与所述第二承载面之间,所述测距天线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二承载面的朝向侧;或,所述测距天线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周侧面所在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距天线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测距子天线,多个所述测距子天线呈环形排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承载面具有多个拐角部,至少一个所述测距子天线对应所述拐角部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距子天线包括第一辐射臂和第二辐射臂,所述第一辐射臂和所述第二辐射臂在所述参考地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相交,且所述第一辐射臂在所述参考地所在面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辐射臂在所述参考地所在面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朝向所述拐角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辐射臂和所述第二辐射臂在所述参考地的厚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天线组件还包括测向馈电部,所述第一辐射臂电连接所述测向馈电部,所述第二辐射臂电连接所述参考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组件还包括第一介质层及测向匹配电路,所述第一介质层层叠设于所述第二承载面,所述第一辐射臂、所述测向馈电部及所述测向匹配电路皆设于所述第一介质层背离所述第二承载面的一侧,所述测向匹配电路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测向馈电部;所述测距子天线还包括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一端电连接所述测向匹配电路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承载面并电连接所述第一辐射臂的一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组件还包括第二介质层,所述第二介质层层叠设于所述第一承载面;所述天线组件还包括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辐射臂皆设于所述第二介质层背离所述第一承载面的一侧,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参考地,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辐射臂。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距子天线还包括第三辐射臂和第四辐射臂,所述第三辐射臂和所述第四辐射臂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相对两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拐角部包括切角边,所述第三辐射臂和所述第四辐射臂共线设置,并与所述切角边相对设置。
11.如权利要求3~10任意一项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测向子天线沿第一方向排列,至少两个所述测向子天线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或相交。
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距子天线用于产生至少两个谐振模式,所述测距子天线及所述测向子天线皆为UWB天线。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地包括第一拐角部、第二拐角部、第三拐角部及第四拐角部;多个所述测距子天线包括第一测距子天线、第二测距子天线、第三测距子天线及第四测距子天线,所述第一测距子天线、所述第二测距子天线、所述第三测距子天线及所述第四测距子天线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拐角部、所述第二拐角部、所述第三拐角部及所述第四拐角部;多个所述测向子天线包括第一测向子天线、第二测向子天线及第三测向子天线,所述第一测向子天线与所述第二测向子天线沿所述第一拐角部与所述第二拐角部之间的边设置,所述第二测向子天线与所述第三测向子天线沿所述第二拐角部与所述第三拐角部之间的边设置。
1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测向子天线之间存在间隔空位,所述测距子天线对应于所述间隔空位设置。
1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向子天线的边缘开设有至少一个缝隙。
1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组件还包括蓝牙天线,所述蓝牙天线位于所述参考地的外沿,所述蓝牙天线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测距子天线之间,且对应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测向子天线之间的间隔空位。
1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充电组件及如权利要求1~16任意一项所述的天线组件,所述充电组件电连接所述天线组件,为所述天线组件供电,所述充电组件包括充电接口、无线充电线圈的至少一者。
18.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通信装置及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通信装置与所述电子设备建立无线通信连接。
CN202110354722.7A 2021-03-31 2021-03-31 天线组件、电子设备及通信系统 Active CN1130671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54722.7A CN113067151B (zh) 2021-03-31 2021-03-31 天线组件、电子设备及通信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54722.7A CN113067151B (zh) 2021-03-31 2021-03-31 天线组件、电子设备及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67151A CN113067151A (zh) 2021-07-02
CN113067151B true CN113067151B (zh) 2023-04-11

Family

ID=76565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54722.7A Active CN113067151B (zh) 2021-03-31 2021-03-31 天线组件、电子设备及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671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45124A (zh) * 2021-12-23 2023-06-2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超宽带天线阵列及电子设备
CN116417799A (zh) * 2021-12-31 2023-07-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4583447A (zh) * 2022-04-01 2022-06-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超带宽天线阵列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31469A2 (en) * 2002-01-24 2003-07-30 Telecom Italia Mobile S.P.A. Measurement of parameters of an antenna of a radio base station used for cellular telephony
JP2017147487A (ja) * 2016-02-15 2017-08-24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レーダ装置を備えた車両
CN111641043A (zh) * 2019-03-01 2020-09-0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相位调制方法、天线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2394319A (zh) * 2019-08-15 2021-02-23 清研讯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测距、测向和定位方法及相关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28564B2 (en) * 2009-09-16 2018-11-13 Michael Clyde Walker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clothing with embedded passive repeater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GB201208294D0 (en) * 2012-05-11 2012-06-20 Jacktrak Ltd A communication device
US9219302B2 (en) * 2012-08-24 2015-12-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pact antenna system
US20180191079A1 (en) * 2017-01-04 2018-07-05 AMI Research & Development, LLC Indoor positioning system utilizing beamforming with orientation- and polarization-independent antennas
CN106932753B (zh) * 2017-03-14 2019-11-05 湖南猎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反无人机被动探测和测向定位系统
CN107179527B (zh) * 2017-07-10 2020-02-14 闽江学院 一种基于正交分集技术实现高精度室内测距的方法
CN207624912U (zh) * 2017-12-28 2018-07-17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双频偶极子天线及微基站
US11340329B2 (en) * 2018-12-07 2022-05-24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broadband ranging capabilities
CN110265771A (zh) * 2019-06-30 2019-09-20 RealMe重庆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穿戴式电子设备
JP7097867B2 (ja) * 2019-09-24 2022-07-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遠隔駐車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31469A2 (en) * 2002-01-24 2003-07-30 Telecom Italia Mobile S.P.A. Measurement of parameters of an antenna of a radio base station used for cellular telephony
JP2017147487A (ja) * 2016-02-15 2017-08-24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レーダ装置を備えた車両
CN111641043A (zh) * 2019-03-01 2020-09-0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相位调制方法、天线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2394319A (zh) * 2019-08-15 2021-02-23 清研讯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测距、测向和定位方法及相关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unhao Xie.Measuring Ocean Surface Wind Field Using Shipborne High-Frequency Surface Wave Radar.《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2018,全文. *
杨文丽 ; 敬红勇 ; 毕少筠 ; 吴春邦 ; .导航天线相位中心与卫星质心的偏差对伪距误差的影响分析.空间电子技术.2016,(第01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67151A (zh) 2021-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67151B (zh) 天线组件、电子设备及通信系统
EP2375489A2 (en) Mobile wireless terminal and antenna device
US1140478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dual-frequency ultra-wideband antennas
US10153552B2 (en) Antenna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O2022199321A1 (zh) 电子设备
CN113013596A (zh) 天线装置、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5621723B (zh) 一种基于超宽带三维测向的紧凑陶瓷芯片天线阵列
WO2023134405A1 (zh) 电子设备
CN113193358A (zh) 天线装置、电子标签设备及通信系统
CN113193356B (zh) 天线装置、电子标签设备及通信系统
CN112117532A (zh) 基于微带天线的紧凑型低耦合三极化回溯阵及三极化mimo天线单元
CN113437477B (zh) 天线模组及通信设备
CN113437521B (zh) 天线模组及通信设备
CN110828987A (zh) 一种天线单元及电子设备
CN113437476A (zh) 天线组件、电子设备及通信系统
CN210984972U (zh) 一种应用于车载通讯终端的北斗多模抗干扰阵列天线
CN112350057A (zh) 具有多频带天线的电子设备
Bonefačić et al. Small antennas: Miniaturization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CN112768888B (zh) 天线阵元和阵列天线
US9281563B2 (en) Antenna
US20220094053A1 (en) Electronic Devices Having Millimeter Wave and Ultra-Wideband Antenna Modules
US11128055B2 (en) Dual dipole omnidirectional antenna
US11923620B1 (en) Compact ceramic chip antenna array based on ultra-wide band three-dimensional direction finding
WO2024066679A1 (zh) 天线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20021595U (zh) 一种基于uwb技术的定位天线阵和定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