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51754B - 一种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51754B
CN113051754B CN202110306389.2A CN202110306389A CN113051754B CN 113051754 B CN113051754 B CN 113051754B CN 202110306389 A CN202110306389 A CN 202110306389A CN 113051754 B CN113051754 B CN 1130517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ge
steel
design
flange
composite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0638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51754A (zh
Inventor
虞终军
王建峰
华怀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Tongji Universit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Tongji Universit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Tongji Universit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Tongji Universit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0638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5175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517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517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517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517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2Reliability analysis or reliability optimisation; Failure analysis, e.g. worst case scenario performanc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od-Shaped Construction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设计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根据当前所处的设计阶段,确定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的设计方式;之后根据确定的设计方式,结合相应的外部设计参数进行求解计算,以得到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的控制点,其中,控制点的横坐标为上下翼缘厚度分布比例,控制点的纵坐标为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最后基于控制点的横纵坐标数据,完成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的设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根据外部设计条件的不同选择判断方法,实现对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的精准量化设计,具有经济性优越、灵活性强、适应性好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热轧H型钢截面是双轴对称截面,与钢材拉压强度相同的特性相适应。钢与混凝土组合梁是由混凝土翼板与钢梁通过抗剪连接件组合而成的可整体受力的梁,充分利用了钢材抗拉强度大和混凝土抗压强度高的特点,上部混凝土楼板(或者共同与钢梁上翼缘)作为受压翼缘,下部钢梁作为受拉翼缘,大大提高了钢梁构件的抗弯承载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组合梁的截面抗弯效率,H型钢可以做成非对称翼缘的形式,具有技术经济优越性。对于两端铰接的楼面普通钢梁,尤其对于超高层结构,楼层数多且平面基本布置对称,连接外框架和核心筒的径向钢次梁是普通采用的重力传递系统,排布具有规则性和重复性,且在总体工程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径向钢次梁采用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但目前国内对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的研究和应用较少,缺少精准量化的截面设计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设计方法,以实现对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的精准量化设计。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当前所处的设计阶段,确定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的设计方式;
S2、根据步骤S1确定的设计方式,结合相应的外部设计参数进行求解计算,以得到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的控制点,其中,控制点的横坐标为上下翼缘厚度分布比例,控制点的纵坐标为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
S3、基于控制点的横纵坐标数据,完成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的设计。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设计阶段包括方案阶段和施工图阶段。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的具体过程为:若当前处于方案阶段,则确定设计方式为根据钢梁跨度进行设计;
若当前处于施工图阶段,则确定设计方式为根据钢梁高进行设计。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1、若根据钢梁跨度进行设计,则获取包括钢梁跨度、钢梁间距、钢材等级、混凝土强度、附加恒载、活荷载和楼板厚度的外部设计参数;
若根据钢梁高进行设计,则获取包括钢梁高、目标抗弯承载力、钢材等级、混凝土强度、附加恒载、活荷载和楼板厚度的外部设计参数;
S22、若根据钢梁跨度进行设计,则结合钢梁跨度以及预设的跨高比,计算得到初始梁高;结合对应的外部设计参数,分别计算得到施工阶段的组合梁弯矩和剪力、使用阶段的组合梁弯矩和剪力;
若根据钢梁高进行设计,则以钢梁高作为初始梁高,结合对应的外部设计参数,分别计算得到施工阶段的组合梁弯矩和剪力、使用阶段的组合梁弯矩和剪力;
S23、根据初始梁高、施工阶段的组合梁弯矩和剪力、使用阶段的组合梁弯矩和剪力,结合构造要求,确定初始截面尺寸以及控制参数;
S24、基于初始截面尺寸以及控制参数,通过迭代计算,求解得到满足参数控制要求的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的控制点。
进一步地,所述施工阶段的组合梁弯矩具体为:
Figure BDA0002987886990000021
qA=0.9·G·(1.3·H·W+1.5LA)
其中,MA为施工阶段的组合梁弯矩,qA为施工阶段的荷载作用效应,l为钢梁跨度,G为钢梁间距,H为楼板厚度,W为混凝土的容重,LA为施工活载;
所述施工阶段的剪力具体为:
Figure BDA0002987886990000022
其中,VA为施工阶段的剪力。
进一步地,所述使用阶段的组合梁弯矩具体为:
Figure BDA0002987886990000031
qB=G·(1.3·H·W+1.3·LBY+1.5LB)
其中,MB为使用阶段的组合梁弯矩,qB为使用阶段的荷载作用效应,l为钢梁跨度,G为钢梁间距,H为楼板厚度,W为混凝土的容重,LBY为附加恒载,LB为使用活载;
所述使用阶段的剪力具体为:
Figure BDA0002987886990000032
其中,VB为施工阶段的剪力。
进一步地,所述初始截面尺寸包括钢梁高度、钢梁翼缘宽度、钢梁腹板厚度和上下翼缘厚度,所述控制参数包括组合梁设计弯矩、组合梁设计剪力以及组合梁施工阶段与使用阶段作用效应比值。
进一步地,所述组合梁设计弯矩即为使用阶段的组合梁弯矩,所述组合梁设计剪力即为使用阶段的剪力,所述组合梁施工阶段与使用阶段比值具体为施工阶段的组合梁弯矩与使用阶段的组合梁弯矩的比值。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4的迭代求解的具体过程为:
S241、根据施工阶段与使用阶段的荷载作用效应比值,确定组合梁两阶段承载力比限值,并将大于此限值的区域设定为满足组合梁两阶段承载力比要求的上翼缘厚度百分比范围;
S242、查找抗弯承载力曲线在上翼缘厚度百分比范围区域内的极大值点,并获得该极大值点的纵坐标数据;
S243、若该极大值点的纵坐标数据满足参数控制要求,则该极大值点即为控制点,否则返回步骤S241。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43中参数控制要求具体为:极大值点的纵坐标数据大于或等于组合梁设计弯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一、本发明考虑到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的受力特性,提出了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的设计方法。充分利用钢材抗拉强度大和混凝土抗压强度高的特点,在满足规范所有基本构造要求、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抗弯承载力要求的情况下,根据组合梁抗弯承载力最大化原则进行迭代求解,以得到最优解,从而实现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的精准量化设计,确保得到结果的准确性。
二、本发明基于当前所处的设计阶段,通过获取相应的外部设计参数,以进行相应的控制点求解,由此可根据钢梁跨度以及钢梁高度等多种方式进行截面设计,能够根据外部设计条件的不同选择判断方法,使得本发明具有灵活性强、适应性好的优点,由于外部设计参数都是根据结构实际条件确定的,因而使得求解结果也更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求解控制点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当前所处的设计阶段(方案阶段或施工图阶段),确定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的设计方式,若当前处于方案阶段,则确定设计方式为根据钢梁跨度进行设计;
若当前处于施工图阶段,则确定设计方式为根据钢梁高进行设计;
S2、根据步骤S1确定的设计方式,结合相应的外部设计参数进行求解计算,以得到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的控制点,其中,控制点的横坐标为上下翼缘厚度分布比例,控制点的纵坐标为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具体可分为以下步骤:
S21、若根据钢梁跨度进行设计,则获取包括钢梁跨度、钢梁间距、钢材等级、混凝土强度、附加恒载、活荷载和楼板厚度的外部设计参数;
若根据钢梁高进行设计,则获取包括钢梁高、目标抗弯承载力、钢材等级、混凝土强度、附加恒载、活荷载和楼板厚度的外部设计参数;
S22、若根据钢梁跨度进行设计,则结合钢梁跨度以及预设的跨高比,计算得到初始梁高;结合对应的外部设计参数,分别计算得到施工阶段的组合梁弯矩和剪力、使用阶段的组合梁弯矩和剪力;
若根据钢梁高进行设计,则以钢梁高作为初始梁高,结合对应的外部设计参数,分别计算得到施工阶段的组合梁弯矩和剪力、使用阶段的组合梁弯矩和剪力;
其中,施工阶段的组合梁弯矩具体为:
Figure BDA0002987886990000051
qA=0.9·G·(1.3·H·W+1.5LA)
MA为施工阶段的组合梁弯矩,qA为施工阶段的荷载作用效应,l为钢梁跨度,G为钢梁间距,H为楼板厚度,W为混凝土的容重,LA为施工活载;
施工阶段的剪力具体为:
Figure BDA0002987886990000052
VA为施工阶段的剪力;
使用阶段的组合梁弯矩具体为:
Figure BDA0002987886990000053
qB=G·(1.3·H·W+1.3·LBY+1.5LB)
MB为使用阶段的组合梁弯矩,qB为使用阶段的荷载作用效应,l为钢梁跨度,G为钢梁间距,H为楼板厚度,W为混凝土的容重,LBY为附加恒载,LB为使用活载;
使用阶段的剪力具体为:
Figure BDA0002987886990000054
VB为施工阶段的剪力;
S23、根据初始梁高、施工阶段的组合梁弯矩和剪力、使用阶段的组合梁弯矩和剪力,结合构造要求,确定初始截面尺寸(包括钢梁高度、钢梁翼缘宽度、钢梁腹板厚度和上下翼缘厚度)以及控制参数(包括组合梁设计弯矩、组合梁设计剪力以及组合梁施工阶段与使用阶段作用效应比值,其中,组合梁设计弯矩即为使用阶段的组合梁弯矩,组合梁设计剪力即为使用阶段的剪力,组合梁施工阶段与使用阶段比值具体为施工阶段的组合梁弯矩与使用阶段的组合梁弯矩的比值);
S24、基于初始截面尺寸以及控制参数,通过迭代计算,求解得到满足参数控制要求的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的控制点,具体的:
首先根据施工阶段与使用阶段的荷载作用效应比值,确定组合梁两阶段承载力比限值,并将大于此限值的区域设定为满足组合梁两阶段承载力比要求的上翼缘厚度百分比范围;
之后查找抗弯承载力曲线在上翼缘厚度百分比范围区域内的极大值点,并获得该极大值点的纵坐标数据;
若该极大值点的纵坐标数据满足参数控制要求(极大值点的纵坐标数据大于或等于组合梁设计弯矩),则该极大值点即为控制点,否则返回继续进行迭代求解;
S3、基于控制点的横纵坐标数据,完成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的设计。
本实施例应用上述方法的具体过程为:
1)确定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的设计方式;
2)根据步骤1)确定的设计方式,输入相应的外部设计参数;
3)根据步骤2)中外部设计参数求解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
步骤1)具体为:
11)根据设计阶段选择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的截面设计方式,方案阶段则选择根据钢梁跨度进行设计,转至步骤21);施工图阶段则选择钢梁高进行设计,转至步骤22)。
步骤2)具体为:
21)根据步骤1)如选择根据钢梁跨度进行设计的方式,输入以下参数:钢梁跨度、钢梁间距、钢材等级、混凝土强度、附加恒载、活荷载、楼板厚度。
22)根据步骤1)如选择根据钢梁高进行设计的方式,输入以下参数:钢梁高、目标抗弯承载力、钢材等级、混凝土强度、附加恒载、活荷载、楼板厚度。
步骤3)具体为:
31)根据步骤21)接收的参数信息,按跨高比确定初始梁高,根据荷载确定组合梁弯矩和剪力;根据步骤22)接收的参数信息,直接得到初始梁高和组合梁弯矩;
32)根据步骤31)接收的信息,根据构造要求确定初始截面尺寸及控制参数:
初始截面尺寸包括钢梁高度、钢梁翼缘宽度、钢梁腹板厚度、初始上下翼缘厚度之和;
控制参数包括组合梁弯矩设计M0、组合梁设计剪力V0以及组合梁施工阶段与使用阶段作用效应比值β;
33)根据步骤32)接收的信息,通过迭代程序求解满足参数控制要求的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最优解。
步骤33)的迭代程序求解最优解具体为:对钢梁高度、钢梁翼缘宽度、钢梁腹板厚度、上下翼缘厚度进行迭代计算,首先,根据施工阶段与使用阶段的荷载作用效应比值β确定组合梁两阶段承载力比限值(如图2中的水平虚线所示),大于此限值的区域即为满足组合梁两阶段承载力比要求的上翼缘厚度百分比范围(如图2中阴影矩形区域所示);然后查找抗弯承载力曲线在阴影区域内极大值点,该点即为设计控制点(如图2中控制点示意),控制点的横坐标为上下翼缘厚度分布比例,控制点的纵坐标为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若此控制点的抗弯承载力大于组合梁设计弯矩M0,则为最优解;若此控制点的抗弯承载力小于组合梁设计弯矩M0,则表明未达到最优解。
本实施例根据设计要求,方案阶段选择根据钢梁跨度方式进行设计。首先获取相应的外部设计参数:钢梁跨度11.5m,钢梁间距3.2m,钢材等级Q355,混凝土等级C35,附加恒载1.5kN/m2,活荷载3.5kN/m2,楼板厚度120mm。
根据外部设计参数信息,进行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设计,其中,初始梁高和控制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初始梁高/mm 设计弯矩/kN.m 设计剪刀/kN 组合梁施工阶段与使用阶段作用效应比值β
500 690 343 0.438
对钢梁高度、钢梁翼缘宽度、钢梁腹板厚度、上下翼缘厚度进行迭代计算,由组合梁施工阶段与使用阶段作用效应比值β确定组合梁两阶段承载力比限值为0.438,大于此限值的区域即为满足组合梁两阶段承载力比要求的上翼缘厚度百分比范围。通过VBA语言编制的迭代程序求解满足参数控制要求的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最优解,当上下翼缘厚度之和为20mm时,满足限值的上翼缘厚度百分比范围为0.45~0.70,此范围内最大组合梁抗弯承载力为702kN,抗剪承载力为669kN,均大于设计弯矩和设计剪力,相应构件截面信息如表2所示。
表2
Figure BDA0002987886990000071

Claims (5)

1.一种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当前所处的设计阶段,确定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的设计方式;
S2、根据步骤S1确定的设计方式,结合相应的外部设计参数进行求解计算,以得到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的控制点,其中,控制点的横坐标为上下翼缘厚度分布比例,控制点的纵坐标为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
S3、基于控制点的横纵坐标数据,完成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的设计;
所述步骤S1中设计阶段包括方案阶段和施工图阶段;
所述步骤S1的具体过程为:若当前处于方案阶段,则确定设计方式为根据钢梁跨度进行设计;
若当前处于施工图阶段,则确定设计方式为根据钢梁高进行设计;
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1、若根据钢梁跨度进行设计,则获取包括钢梁跨度、钢梁间距、钢材等级、混凝土强度、附加恒载、活荷载和楼板厚度的外部设计参数;
若根据钢梁高进行设计,则获取包括钢梁高、目标抗弯承载力、钢材等级、混凝土强度、附加恒载、活荷载和楼板厚度的外部设计参数;
S22、若根据钢梁跨度进行设计,则结合钢梁跨度以及预设的跨高比,计算得到初始梁高;结合对应的外部设计参数,分别计算得到施工阶段的组合梁弯矩和剪力、使用阶段的组合梁弯矩和剪力;
若根据钢梁高进行设计,则以钢梁高作为初始梁高,结合对应的外部设计参数,分别计算得到施工阶段的组合梁弯矩和剪力、使用阶段的组合梁弯矩和剪力;
S23、根据初始梁高、施工阶段的组合梁弯矩和剪力、使用阶段的组合梁弯矩和剪力,结合构造要求,确定初始截面尺寸以及控制参数;
S24、基于初始截面尺寸以及控制参数,通过迭代计算,求解得到满足参数控制要求的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的控制点;
所述施工阶段的组合梁弯矩具体为:
Figure FDA0003523857470000011
qA=0.9·G·(1.3·H·W+1.5LA)
其中,MA为施工阶段的组合梁弯矩,qA为施工阶段的荷载作用效应,l为钢梁跨度,G为钢梁间距,H为楼板厚度,W为混凝土的容重,LA为施工活载;
所述施工阶段的剪力具体为:
Figure FDA0003523857470000021
其中,VA为施工阶段的剪力;
所述使用阶段的组合梁弯矩具体为:
Figure FDA0003523857470000022
qB=G·(1.3·H·W+1.3·LBY+1.5LB)
其中,MB为使用阶段的组合梁弯矩,qB为使用阶段的荷载作用效应,l为钢梁跨度,G为钢梁间距,H为楼板厚度,W为混凝土的容重,LBY为附加恒载,LB为使用活载;
所述使用阶段的剪力具体为:
Figure FDA0003523857470000023
其中,VB为施工阶段的剪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截面尺寸包括钢梁高度、钢梁翼缘宽度、钢梁腹板厚度和上下翼缘厚度,所述控制参数包括组合梁设计弯矩、组合梁设计剪力以及组合梁施工阶段与使用阶段作用效应比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梁设计弯矩即为使用阶段的组合梁弯矩,所述组合梁设计剪力即为使用阶段的剪力,所述组合梁施工阶段与使用阶段比值具体为施工阶段的组合梁弯矩与使用阶段的组合梁弯矩的比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4的迭代求解的具体过程为:
S241、根据施工阶段与使用阶段的荷载作用效应比值,确定组合梁两阶段承载力比限值,并将大于此限值的区域设定为满足组合梁两阶段承载力比要求的上翼缘厚度百分比范围;
S242、查找抗弯承载力曲线在上翼缘厚度百分比范围区域内的极大值点,并获得该极大值点的纵坐标数据;
S243、若该极大值点的纵坐标数据满足参数控制要求,则该极大值点即为控制点,否则返回步骤S24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43中参数控制要求具体为:极大值点的纵坐标数据大于或等于组合梁设计弯矩。
CN202110306389.2A 2021-03-23 2021-03-23 一种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设计方法 Active CN1130517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06389.2A CN113051754B (zh) 2021-03-23 2021-03-23 一种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06389.2A CN113051754B (zh) 2021-03-23 2021-03-23 一种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51754A CN113051754A (zh) 2021-06-29
CN113051754B true CN113051754B (zh) 2022-06-21

Family

ID=76514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06389.2A Active CN113051754B (zh) 2021-03-23 2021-03-23 一种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517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18440B (zh) * 2022-05-27 2024-04-02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学优化算法的分离式钢箱组合梁桥标准化设计通用方法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07789B1 (en) * 2003-05-23 2004-10-26 Daewoo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 Co., Lt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 using asymmetric section steel beam
CN103132649A (zh) * 2013-03-13 2013-06-05 广西大学 一种配蜂窝钢腹板的钢箱梁
CN106401035A (zh) * 2016-10-20 2017-02-15 江苏福久住宅工业制造有限公司 H+t形部件及其与楼板组合梁
CN108118610A (zh) * 2017-12-26 2018-06-05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超高性能混凝土与普通钢筋砼组合梁
CN109629729A (zh) * 2018-12-19 2019-04-16 哈尔滨达城绿色建筑技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块建筑渐变截面单向预制空心板叠合楼盖
CN109885925A (zh) * 2019-02-15 2019-06-14 河海大学 一种装配式pec组合梁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CN110617934A (zh) * 2019-10-08 2019-12-27 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不等厚翼缘工字梁扭波测量方法
CN110670634A (zh) * 2019-08-19 2020-01-10 清华大学 一种计算隔舱式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抗弯承载力的方法
CN111046461A (zh) * 2019-11-27 2020-04-21 江南大学 波纹侧板混凝土梁在正弯矩作用下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CN111859745A (zh) * 2020-07-10 2020-10-30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型钢混凝土结构响应分布的获取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1985027A (zh) * 2020-08-13 2020-11-24 宁波大学 组合梁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CN112127546A (zh) * 2020-09-11 2020-12-25 浙江工业大学 端板连接型装配式预制钢筋混凝土梁及其设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07789B1 (en) * 2003-05-23 2004-10-26 Daewoo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 Co., Lt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 using asymmetric section steel beam
CN103132649A (zh) * 2013-03-13 2013-06-05 广西大学 一种配蜂窝钢腹板的钢箱梁
CN106401035A (zh) * 2016-10-20 2017-02-15 江苏福久住宅工业制造有限公司 H+t形部件及其与楼板组合梁
CN108118610A (zh) * 2017-12-26 2018-06-05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超高性能混凝土与普通钢筋砼组合梁
CN109629729A (zh) * 2018-12-19 2019-04-16 哈尔滨达城绿色建筑技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块建筑渐变截面单向预制空心板叠合楼盖
CN109885925A (zh) * 2019-02-15 2019-06-14 河海大学 一种装配式pec组合梁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CN110670634A (zh) * 2019-08-19 2020-01-10 清华大学 一种计算隔舱式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抗弯承载力的方法
CN110617934A (zh) * 2019-10-08 2019-12-27 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不等厚翼缘工字梁扭波测量方法
CN111046461A (zh) * 2019-11-27 2020-04-21 江南大学 波纹侧板混凝土梁在正弯矩作用下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CN111859745A (zh) * 2020-07-10 2020-10-30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型钢混凝土结构响应分布的获取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1985027A (zh) * 2020-08-13 2020-11-24 宁波大学 组合梁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CN112127546A (zh) * 2020-09-11 2020-12-25 浙江工业大学 端板连接型装配式预制钢筋混凝土梁及其设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中国国际丝路中心大厦结构分析与设计》;邹智兵等;《结构工程师》;20200831;第36卷(第4期);全文 *
《快速施工桥梁的研究进展》;项贻强等;《中国公路学报》;20181231;第31卷(第12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51754A (zh) 2021-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37457A (zh) 一种可更换钢连梁双层钢板高强混凝土组合联肢剪力墙
CN113051754B (zh) 一种非对称翼缘h型钢组合梁截面设计方法
Uy et al. Concrete filled high strength steel box columns for tall buildings: behaviour and design
CN101509276A (zh) 钢筋混凝土框架-偏心钢支撑组合结构体系
CN105133751B (zh) 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剪连接件设计方法
CN114912182A (zh) 一种预应力混合装配式框架节点设计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CN203475642U (zh) 可更换钢连梁双层钢板高强混凝土组合联肢剪力墙
CN208088505U (zh) 一种新型建筑钢结构节点
CN210288886U (zh) 一种frp约束cfst束组合柱
CN113356364B (zh) 一种快速周转装配式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Laddha et al. Analytical Investigation of Composite Structure in Comparison of RCC Structure
CN207959539U (zh) 一种装配式十字梁架节点
CN111549906A (zh) 一种钢-混凝土组合异形格构柱
CN115897858B (zh) 一种适用于多高层的钢框架加强的拓扑优化冷成型钢墙体及其施工工艺
Ji et al. Natural vibration frequency analysis for a PC continuous box-girder bridge with corrugated steel web based on the dynamic stiffness matrix
Zhang et al. Comparison of design for composite beams in steel and concrete according to Eurocode 4 and Chinese Design Codes
CN217924101U (zh) 一种钢骨混凝土组合结构梁柱连接节点
Balamuralikrishnan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n two storey car showroom using pre-engineered building (PEB) concept based on British standards and euro code
CN219342811U (zh) 一种快速架设的装配式高强铝合金桥梁
CN204715538U (zh) 一种圆钢管约束型钢混凝土柱与钢梁节点结构
Wani et al. Investigation of Composite Structures in Comparison to RCC Structures using ETABS
CN218437749U (zh) 双向承力波形组合体
CN218843528U (zh) 一种箱式格构柱
CN102409758A (zh) 一种改善大跨度桁架动力性能的桁架结构体系
CN212984185U (zh) 新型建筑钢结构用分叉加强连接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