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48465A - 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及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及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48465A
CN113048465A CN202110330047.4A CN202110330047A CN113048465A CN 113048465 A CN113048465 A CN 113048465A CN 202110330047 A CN202110330047 A CN 202110330047A CN 113048465 A CN113048465 A CN 1130484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oal
gasification
synthesis gas
supercritical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3004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48465B (zh
Inventor
韩巍
刘长春
金红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of CAS
Priority to CN20211033004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4846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484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484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484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484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USING ONLY SOLID FUEL
    • F23B90/00Combustion methods not related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apparatus
    • F23B90/04Combustion methods not related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apparatus including secondary combustion
    • F23B90/06Combustion methods not related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apparatus including secondary combustion the primary combustion being a gasification or pyrolysis in a reductive atmosphe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15/00Adaptations of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devices driven thereby
    • F01D15/10Adaptations for driving, or combinations with, electric gen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17/00Using steam or condensate extracted or exhausted from steam engine plant
    • F01K17/02Using steam or condensate extracted or exhausted from steam engine plant for heating purposes, e.g. industrial, domestic
    • F01K17/025Using steam or condensate extracted or exhausted from steam engine plant for heating purposes, e.g. industrial, domestic in combination with at least one gas turbine, e.g. a combustion gas turbi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27/00Plants for converting heat or fluid energy into mechanical energy,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1K27/02Plants modified to use their waste heat, other than that of exhaust, e.g. engine-friction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CGAS-TURBINE PLANTS; AIR INTAKES FOR JET-PROPULSION PLANTS; CONTROLLING FUEL SUPPLY IN AIR-BREATHING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2C6/00Plural gas-turbine plants; Combinations of gas-turbine plants with other apparatus; Adaptations of gas- turbine plants for special use
    • F02C6/18Plural gas-turbine plants; Combinations of gas-turbine plants with other apparatus; Adaptations of gas- turbine plants for special use using the waste heat of gas-turbine plants outside the plants themselves, e.g. gas-turbine power heat pl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1/00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 F22B1/02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by exploitation of the heat content of hot heat carriers
    • F22B1/16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by exploitation of the heat content of hot heat carriers the heat carrier being hot liquid or hot vapour, e.g. waste liquid, waste vapou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DPREHEATING, OR ACCUMULATING PREHEATED, FEED-WATER FOR STEAM GENERATION; FEED-WATER SUPPLY FOR STEAM GENERATION; CONTROLLING WATER LEVEL FOR STEAM GENERATION; AUXILIARY DEVICES FOR PROMOTING WATER CIRCULATION WITHIN STEAM BOILERS
    • F22D1/00Feed-water heaters, i.e. economisers or like pre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JREMOVAL OR TREATMENT OF COMBUSTION PRODUCTS OR COMBUSTION RESIDUES; FLUES 
    • F23J15/00Arrangements of devices for treating smoke or fumes
    • F23J15/06Arrangements of devices for treating smoke or fumes of coo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LSUPPLYING AIR OR NON-COMBUSTIBLE LIQUIDS OR GASES TO COMBUSTION APPARATUS IN GENERAL ; VALVES OR DAMP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AIR SUPPLY OR DRAUGHT IN COMBUSTION APPARATUS; INDUCING DRAUGHT IN COMBUSTION APPARATUS; TOPS FOR CHIMNEYS OR VENTILATING SHAFTS; TERMINALS FOR FLUES
    • F23L15/00Heating of air supplied for combus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4Indirect CO2mitigation, i.e. by acting on non CO2directly related matters of the process, e.g. pre-heating or heat recovery

Abstract

本公开提出了一种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及其方法,该燃煤发电系统包括:低温段气化炉,用于对煤和超临界水进行低温气化,得到粗质合成气和未转化的煤成分;高温段气化炉,用于对粗质合成气和未转化的煤成分进行高温气化,得到合成气;合成气能量回收单元,利用合成气的膨胀进行发电,其中,膨胀后的合成气包括第一合成气和第二合成气,第一合成气用于燃烧后给高温段气化炉供热,第二合成气用于燃烧发电,并利用燃烧后产生的第一烟气的余热给低温段气化炉供热。本公开中的系统实现了气化热源与气化反应的品位匹配,大幅降低了气化过程不可逆损失,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发电效率和能量利用效率,同时也实现了煤的清洁、高效转化。

Description

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及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煤的清洁、高效转化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拥有“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关系到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煤气化技术是实现煤炭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煤气化是指煤或焦炭、半焦等固体燃料在高温常压或加压条件下与气化剂反应,转化为气体产物和少量残渣的过程。常规煤气化气化温度高达1300℃,气化反应起始温度在800℃左右,气化过程中有15-18%煤的化学能转化为合成气的显热,这部分显热通常通过朗肯循环回收发电,其效率远低于联合循环。超临界水煤气化的气化温度在650℃左右,起始反应温度在370℃左右,气化过程中氮、硫等以无机盐的形式残留在固体灰渣中,气化产物主要为H2、CO2、CO等,不需要进一步净化,受到了广泛关注。现有的超临界水煤气化气化热主要通过通入纯氧内热或外燃煤外热提供,仍然有大量煤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合成气的显热,气化过程不可逆损失大。因此,降低气化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对提升超临界水煤气化的发电系统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另一方面,超临界水煤气化发电系统集成技术尚不成熟,系统集成原则需要进一步明确。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题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及其方法。
(二)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上述系统包括:低温段气化炉,用于对煤和超临界水进行低温气化,得到粗质合成气和未转化的煤成分;高温段气化炉,用于对粗质合成气和未转化的煤成分进行高温气化,得到合成气;合成气能量回收单元,利用合成气的膨胀进行发电,其中,膨胀后的合成气包括第一合成气和第二合成气,第一合成气用于燃烧后给高温段气化炉供热,第二合成气用于燃烧发电,并利用燃烧后产生的第一烟气的余热给低温段气化炉供热。
优选地,上述系统还包括燃烧器和省煤器,其中:省煤器用于对空气和第一合成气进行预热,并送至燃烧器;燃烧器用于燃烧第一合成气,以给高温段气化炉供热,燃烧后产生的第二烟气的余热用于预热第一合成气和空气。
优选地,上述系统还包括燃气轮机和余热锅炉,其中,燃气轮机用于利用第二合成气燃烧发电,并将产生的第一烟气送入余热锅炉,以利用第一烟气的余热给低温段气化炉供热。
优选地,上述系统还包括蒸汽轮机,其中,余热锅炉还用于利用第一烟气的余热生产蒸汽,蒸汽轮机利用蒸汽进行发电。
优选地,上述系统还包括超临界水制备单元,用于利用第一热量、第二热量和第三热量将水制备成超临界水;其中,第一热量为省煤器提供的第二烟气的部分热量,第二热量为合成气能量回收单元通过换热形式回收的膨胀后的合成气的能量,第三热量为余热锅炉提供的第一烟气的部分热量。
优选地,省煤器中的第二烟气的余热用于同时预热第一合成气和空气。
优选地,第一烟气的余热优先给低温段气化炉供热,其次给超临界水的制备供热,最后用于生产蒸汽。
优选地,超临界制备单元根据超临界水制备过程中的温度需求对第一热量、第二热量和第三热量进行梯级利用,其中,第一热量、第二热量和第三热量分别为超临界制备单元提供低温、中温和高温热量。
本公开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方法,上述方法包括:对煤和超临界水进行低温气化,得到粗质合成气和未转化的煤成分;对粗质合成气和未转化的煤成分进行高温气化,得到合成气;利用合成气的膨胀进行发电,其中,膨胀后的合成气包括第一合成气和第二合成气,第一合成气用于燃烧后给高温气化供热,第二合成气用于燃烧发电,并利用燃烧后产生的第一烟气的余热给低温气化供热。
优选地,上述方法还包括:对空气和第一合成气进行预热,并燃烧第一合成气,以给高温气化供热,燃烧后产生的第二烟气的余热用于预热第一合成气和空气。
优选地,上述方法还包括:利用第一烟气的余热生产蒸汽,并利用蒸汽进行发电。
优选地,上述方法还包括:利用第一热量、第二热量和第三热量将水制备成超临界水;其中,第一热量为第二烟气的部分热量,第二热量为通过换热形式回收的膨胀后的合成气的能量,第三热量为第一烟气的部分热量。
优选地,上述方法还包括:利用第二烟气的余热同时预热第一合成气和空气。
优选地,上述方法还包括:第一烟气的余热优先给低温气化供热,其次给超临界水的制备供热,最后用于生产蒸汽。
优选地,上述方法还包括:根据超临界水制备过程中的温度需求对第一热量、第二热量和第三热量进行梯级利用,其中,第一热量、第二热量和第三热量分别为超临界水的制备提供低温、中温和高温热量。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具有以下优点:
1、本公开提供的超临界水煤气化发电系统实现了煤的清洁、高效转化,完善了超临界水煤气化发电系统的集成原则,克服了现有的超临界水煤气化发电系统集成原则不明确的问题。
2、本公开提供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将气化过程分为低温气化段和高温气化段,而且高温气化段和低温气化段分别使用不同的回收热源,实现了气化热源与气化反应的品位匹配,大幅降低了气化过程不可逆损失。
3、本公开的合成气能量回收单元中合成气的能量优先通过膨胀的方式进行发电,然后通过换热的方式回收的膨胀后的合成气的能量用于预热超临界水,实现了能量的梯级利用,提高了系统热力性能。
4、本公开的省煤器中烟气余热同时预热低温合成气和空气,从而实现更好的热匹配,减少换热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
5、本公开的余热锅炉中烟气余热优先满足低温气化过程热需求,然后用于制备超临界水,剩余的热量用于生产蒸汽发电。烟气余热以气化热的形式转化为合成气的化学能,然后通过燃气轮机发电,提升了整体系统的发电效率。
6、本公开可以根据超临界水制备过程的温度需求对来自省煤器、合成气能量回收单元和余热锅的热量实现了能量的梯级利用,提升了能量利用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公开再一实施例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低温段气化炉,2、高温段气化炉,3、合成气能量回收单元,4、燃气轮机,5、余热锅炉,6、蒸汽轮机,7、超临界水制备单元,8、合成气燃烧器,9、省煤器,A、煤,B、合成气,C、第一合成气,D、空气,E、第二烟气,F、第二合成气,G、第一烟气,H、超临界水,I、蒸汽,J、水,K、粗质合成气和未转化的煤成分,P、电能,a、利用合成气膨胀发电过程,b、第一合成气燃烧后给高温段气化炉供热过程,c、第二合成气燃烧发电过程,d、第二合成气燃烧产生第一烟气过程,e、利用第一烟气的余热给低温段气化炉供热过程,f、利用蒸汽发电过程,i、第一热量,g、第二热量,h、第三热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公开进一步详细说明。
虽然超临界水煤气化技术相对于传统煤气化技术在气化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大幅降低,但其气化反应的品位与热源品位匹配度仍然较差,气化过程的不可逆损失依然较大。此外,目前超临界水煤气化技术应用处于初级阶段,超临界水煤气化发电系统集成技术尚不成熟,系统集成原则并不明确。基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及其方法,以克服上述技术问题。
图1~4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不仅实现了气化热源与气化反应的品位匹配以及各级能量的梯级利用,大幅降低了气化过程不可逆损失,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发电效率和能量利用效率,而且本公开设计的集成高效的超临界水煤气化发电系统完善了超临界水煤气化发电系统的集成原则,为超临界水煤气化发电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需要注意的是,图1~4所示仅为本公开的优选示例,以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公开的技术内容,但并不意味着本公开的实施仅限于此。
另外,请参阅图1~4,图1~4示出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中标记相同的符号用以表示其具有相同的部件,这些部件在各个实施例中具有相似的功能,下面在对各实施例中的系统进行说明时不再赘述相同的部分,将仅对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之处进行详细说明。
图1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主要包括低温段气化炉1、高温段气化炉2和合成气能量回收单元3。其中低温段气化炉1用于对煤A和超临界水H进行低温气化,并得到粗质合成气和未转化的煤成分K。高温段气化炉2用于对低温段气化炉1输出的粗质合成气和未转化的煤成分K进行高温气化,并得到高温高压的合成气B。合成气能量回收单元3则利用高温高压的合成气B通过在合成气透平中直接膨胀的方式进行发电(如图1所示过程a),其中,膨胀后的合成气包括第一合成气C和第二合成气F,第一合成气C用于燃烧后给高温段气化炉2供热(如图1所示过程b),第二合成气F用于燃烧发电(如图1所示过程c),并利用燃烧后产生的第一烟气G(如图1所示过程d)的余热给低温段气化炉1供热(如图1所示过程e)。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在超临界水煤气化过程中将气化过程分为低温气化段和高温气化段,而且高温气化段和低温气化段分别使用不同的回收热源,实现了气化热源与气化反应的品位匹配,大幅降低了气化过程不可逆损失。
图2示出了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相比于图1示出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图2中所示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还包括燃烧器8和省煤器9。其中,省煤器9用于对空气D和第一合成气C进行预热,并送至燃烧器8,燃烧器8用于燃烧该第一合成气C,并利用燃烧产生的热量给高温段气化炉2的高温气化过程供热(如图2所示过程b),燃烧后产生的第二烟气E的余热则在省煤器9中回收,用于预热第一合成气C和空气D。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采用上述方式对第一合成气燃烧产生的热量进行利用,不仅能够实现气化热源与气化反应的品位匹配,而且通过燃烧烟气的余热预热第一合成气和空气,还可以进一步降低燃烧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实现第一合成气的高效能源化利用。
另外,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省煤器9中的第二烟气E的余热可以同时预热第一合成气C和空气D,这样能够实现更好的热匹配,减少换热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
图3示出了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与图2示出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相比,本公开实施例中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还包括燃气轮机4和余热锅炉5。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燃气轮机4用于利用第二合成气F燃烧发电(如图3所示过程c),并将产生的第一烟气G送入余热锅炉5,余热锅炉5则利用第一烟气G的余热给低温段气化炉1中的低温气化过程供热(如图3所示过程e)。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先利用高效的燃气轮机4发电,再利用余热锅炉5对烟气的余热进行回收并转化成合成气的化学能,实现了对第二合成气F的热量的梯度回收利用,进一步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发电效率和能量利用效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上述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还可以包括蒸汽轮机6(如图3所示)。具体地,余热锅炉5还可以利用第一烟气G的余热生产蒸汽I,蒸汽轮机6则利用蒸汽I进行发电(如图3所示过程f)。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将第一烟气余热转化为蒸汽进行发电,可对第一烟气的热量进行梯度回收利用,并且实现了对煤的清洁、高效转化,进一步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发电效率。
图4示出了本公开再一实施例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相较于图3示出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本公开实施例中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还包括超临界水制备单元7。该超临界水制备单元7用于利用第一热量、第二热量和第三热量将水J制备成超临界水H,并送入低温段气化炉1中与煤A进行低温气化反应。其中,超临界水制备单元7接收的第一热量为省煤器9提供的第二烟气E的部分热量(图4中示出的i),第二热量为合成气能量回收单元3通过换热形式回收的膨胀后的合成气的能量(图4中示出的g),第三热量为余热锅炉5提供的第一烟气G的部分热量(图4中示出的h)。为了更进一步地提升整体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在超临界水的制备过程中,超临界制备单元7可以根据超临界水制备过程中的温度需求对第一热量、第二热量和第三热量进行梯级利用,例如,可以利用上述第一热量、第二热量和第三热量分别为超临界制备单元7提供低温、中温和高温热量。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合成气能量回收单元3中合成气B的能量优先通过膨胀的方式进行发电,然后通过换热的方式回收的膨胀后的合成气的能量用于预热超临界水,这样实现了能量的梯级利用,提高了系统热力性能。
另外,余热锅炉5回收的第一烟气G的余热优先给低温段气化炉1的低温气化过程供热,然后给超临界水H的制备供热,最后剩余的热量用于生产蒸汽I进行发电。这样第一烟气余热通过气化反应热的形式转化成合成气的化学能,然后通过高效的燃气轮机发电,而不是直接通过蒸汽轮机发电,进一步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发电效率。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不仅实现了气化热源与气化反应的品位匹配以及各级能量的梯级利用,大幅降低了气化过程不可逆损失,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发电效率和能量利用效率,而且本公开设计的超临界水煤气化发电系统实现了煤的清洁、高效转化,完善了超临界水煤气化发电系统的集成原则。
本公开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方法,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
S1,对煤和超临界水进行低温气化,得到粗质合成气和未转化的煤成分。
S2,对粗质合成气和未转化的煤成分进行高温气化,得到合成气。
S3,利用合成气的膨胀进行发电,其中,膨胀后的合成气包括第一合成气和第二合成气,第一合成气用于燃烧后给高温气化供热,第二合成气用于燃烧发电,并利用燃烧后产生的第一烟气的余热给低温气化供热。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超临界水煤气化过程中将气化过程分为低温气化段和高温气化段,而且高温气化段和低温气化段分别使用不同的回收热源,实现了气化热源与气化反应的品位匹配,大幅降低了气化过程不可逆损失。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上述方法还包括:对空气和第一合成气进行预热,并燃烧第一合成气,以给高温气化供热,燃烧后产生的第二烟气的余热用于预热第一合成气和空气。基于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实现气化热源与气化反应的品位匹配,而且可以进一步降低燃烧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更好的热匹配,减少换热过程中的不可逆损,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上述方法还利用第二烟气的余热同时预热第一合成气和空气。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上述方法还包括:利用第一烟气的余热生产蒸汽,并利用蒸汽进行发电。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将第一烟气余热转化为蒸汽进行发电,可对第一烟气的热量进行梯度回收利用,并且实现了对煤的清洁、高效转化,进一步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发电效率。
进一步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上述方法还包括:第一烟气的余热优先给低温气化供热,其次给超临界水的制备供热,最后用于生产蒸汽。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采用上述方法可以实现对第一烟气的热量的梯级回收利用,提升了整个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和发电效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上述方法还包括:利用第一热量、第二热量和第三热量将水制备成超临界水。其中,第一热量为第二烟气的部分热量,第二热量为通过换热形式回收的膨胀后的合成气的能量,第三热量为第一烟气的部分热量。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包括:根据超临界水制备过程中的温度需求对第一热量、第二热量和第三热量进行梯级利用,其中,第一热量、第二热量和第三热量分别为超临界水的制备提供低温、中温和高温热量。这样实现对能量的梯度利用,提高了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以下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公开的燃煤发电系统在提升发电效率上的优势。
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如图4所示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进行能量模拟,其中,低温气化温度为500℃、高温气化温度为650℃,气化压力为25MPa。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中主要部件能量平衡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本公开中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净电输出为297.81MW,净发电效率达到55.41%,由此实现了降低了气化过程不可逆损失的目的,提升了整体系统的发电效率。
表1主要部件能量平衡
Figure BDA0002994785810000091
Figure BDA0002994785810000101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低温段气化炉(1),用于对煤和超临界水进行低温气化,得到粗质合成气和未转化的煤成分;
高温段气化炉(2),用于对所述粗质合成气和所述未转化的煤成分进行高温气化,得到合成气;
合成气能量回收单元(3),利用所述合成气的膨胀进行发电,其中,膨胀后的合成气包括第一合成气和第二合成气,所述第一合成气用于燃烧后给所述高温段气化炉(2)供热,所述第二合成气用于燃烧发电,并利用燃烧后产生的第一烟气的余热给所述低温段气化炉(1)供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燃烧器(8)和省煤器(9),其中:
所述省煤器(9)用于对空气和所述第一合成气进行预热,并送至所述燃烧器(8);
所述燃烧器(8)用于燃烧所述第一合成气,以给所述高温段气化炉(2)供热,燃烧后产生的第二烟气的余热用于预热所述第一合成气和所述空气。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燃气轮机(4)和余热锅炉(5),其中,所述燃气轮机(4)用于利用所述第二合成气燃烧发电,并将产生的第一烟气送入所述余热锅炉(5),以利用所述第一烟气的余热给所述低温段气化炉(1)供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蒸汽轮机(6),其中,所述余热锅炉(5)还用于利用所述第一烟气的余热生产蒸汽,所述蒸汽轮机(6)利用所述蒸汽进行发电。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超临界水制备单元(7),用于利用第一热量、第二热量和第三热量将水制备成所述超临界水;
其中,所述第一热量为省煤器(9)提供的第二烟气的部分热量,所述第二热量为所述合成气能量回收单元(3)通过换热形式回收的所述膨胀后的合成气的能量,所述第三热量为所述余热锅炉(5)提供的第一烟气的部分热量。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省煤器(9)中的所述第二烟气的余热用于同时预热所述第一合成气和所述空气。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烟气的余热优先给所述低温段气化炉(1)供热,其次给所述超临界水的制备供热,最后用于生产所述蒸汽。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超临界制备单元(7)根据所述超临界水制备过程中的温度需求对所述第一热量、所述第二热量和所述第三热量进行梯级利用,其中,所述第一热量、所述第二热量和所述第三热量分别为所述超临界制备单元(7)提供低温、中温和高温热量。
9.一种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煤和超临界水进行低温气化,得到粗质合成气和未转化的煤成分;
对所述粗质合成气和所述未转化的煤成分进行高温气化,得到合成气;
利用所述合成气的膨胀进行发电,其中,膨胀后的合成气包括第一合成气和第二合成气,所述第一合成气用于燃烧后给所述高温气化供热,所述第二合成气用于燃烧发电,并利用燃烧后产生的第一烟气的余热给所述低温气化供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对空气和所述第一合成气进行预热,并燃烧所述第一合成气,以给所述高温气化供热,燃烧后产生的第二烟气的余热用于预热所述第一合成气和所述空气。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利用所述第一烟气的余热生产蒸汽,并利用所述蒸汽进行发电。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利用第一热量、第二热量和第三热量将水制备成所述超临界水;其中,所述第一热量为所述第二烟气的部分热量,所述第二热量为通过换热形式回收的所述膨胀后的合成气的能量,所述第三热量为所述第一烟气的部分热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利用所述第二烟气的余热同时预热所述第一合成气和所述空气。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烟气的余热优先给所述低温气化供热,其次给所述超临界水的制备供热,最后用于生产所述蒸汽。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超临界水制备过程中的温度需求对所述第一热量、所述第二热量和所述第三热量进行梯级利用,其中,所述第一热量、所述第二热量和所述第三热量分别为所述超临界水的制备提供低温、中温和高温热量。
CN202110330047.4A 2021-03-26 2021-03-26 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及其方法 Active CN1130484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30047.4A CN113048465B (zh) 2021-03-26 2021-03-26 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及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30047.4A CN113048465B (zh) 2021-03-26 2021-03-26 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及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48465A true CN113048465A (zh) 2021-06-29
CN113048465B CN113048465B (zh) 2022-08-12

Family

ID=76515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30047.4A Active CN113048465B (zh) 2021-03-26 2021-03-26 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及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4846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93266A (zh) * 2022-06-13 2022-08-12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煤及超临界水气化发电系统及发电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63873A (ja) * 2006-12-28 2008-07-1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固体燃料ガス化ガス利用プラント
US20090206007A1 (en) * 2008-02-20 2009-08-20 Air Products And Chemicals, Inc.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upgrading coal using supercritical water
CN102373097A (zh) * 2010-08-20 2012-03-14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煤气化工艺与残碳氧化工艺与蒸汽透平发电工艺的耦合方法
KR20130047472A (ko) * 2011-10-31 2013-05-08 한국에너지기술연구원 초임계수를 이용한 석탄의 연소-가스화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10283625A (zh) * 2019-06-26 2019-09-27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超临界水煤气化装置与方法
CN111171876A (zh) * 2020-03-11 2020-05-19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高温超临界水气化碳基能源制氢系统与方法
CN111171875A (zh) * 2020-03-11 2020-05-19 西安交通大学 用于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工艺的能量梯级利用系统与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63873A (ja) * 2006-12-28 2008-07-1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固体燃料ガス化ガス利用プラント
US20090206007A1 (en) * 2008-02-20 2009-08-20 Air Products And Chemicals, Inc.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upgrading coal using supercritical water
CN102373097A (zh) * 2010-08-20 2012-03-14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煤气化工艺与残碳氧化工艺与蒸汽透平发电工艺的耦合方法
KR20130047472A (ko) * 2011-10-31 2013-05-08 한국에너지기술연구원 초임계수를 이용한 석탄의 연소-가스화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10283625A (zh) * 2019-06-26 2019-09-27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超临界水煤气化装置与方法
CN111171876A (zh) * 2020-03-11 2020-05-19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高温超临界水气化碳基能源制氢系统与方法
CN111171875A (zh) * 2020-03-11 2020-05-19 西安交通大学 用于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工艺的能量梯级利用系统与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郭烈锦等: "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 《工程热物理学报》 *
陈哲文: ""超临界水煤气化方法及发电系统集成"", 《工程科技Ⅰ辑》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93266A (zh) * 2022-06-13 2022-08-12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煤及超临界水气化发电系统及发电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48465B (zh) 2022-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20842B (zh) 一种煤气化超临界co2循环发电系统
AU2011349905B2 (en) A hybri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based on solid fuel pyrolisis and char combustion
WO2015143955A1 (zh) 固体燃料分级气化-燃烧双床多联产系统与方法
Yu et al. A brief review study of various thermodynamic cycles for high temperature power generation systems
Wang et al. Simulation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of biomass gasification with sets for heating, cooling and power production
CN102797650A (zh) 低co2排放的太阳能与甲醇互补的热力循环系统及方法
Spazzafumo Storing renewable energies in a substitute of natural gas
CN113048465B (zh) 超临界水煤气化的燃煤发电系统及其方法
CN101169071A (zh) 高、(中)、热值煤气配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新工艺
CN215292691U (zh) 一种与燃煤电站耦合的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
CN107619686B (zh) 一种水煤浆粉化的煤气化系统和方法
Liu et al. A new cleaner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based on self-sustaining supercritical water gasification of coal
UA99769C2 (ru)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и сжигания синтез-газа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Xue et al. Proposal and assessment of a solar-coal thermochemical hybri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US8733109B2 (en) Combined fuel and air stage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CN110953763A (zh) 一种燃气热电联产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6198494U (zh) 一种新型燃气轮机再热联合循环发电装置
Jin et al.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s based on cascade utilization of energy
CN207620861U (zh) 一种高温热煤气余热回收发电装置
WO2020065846A1 (ja) 低炭素型エネルギー供給システム
KR970002012B1 (ko) 석탄가스화 복합발전 시스템
CN216720932U (zh) 一种基于内燃机的调频电源及发电系统
WO2009034285A2 (en) Improved power plant
CN218232280U (zh) 半焦热载体法生物质热解燃烧联产油气焦热电的系统
WO2019064494A1 (ja) 発電設備併設ガス化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