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42931A - 一种抑制无铅Sn-Bi焊料中Bi相偏析的理论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抑制无铅Sn-Bi焊料中Bi相偏析的理论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42931A
CN113042931A CN201911367721.5A CN201911367721A CN113042931A CN 113042931 A CN113042931 A CN 113042931A CN 201911367721 A CN201911367721 A CN 201911367721A CN 113042931 A CN113042931 A CN 1130429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oms
energy
diffusion
lead
fre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6772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璐
王建伟
王立根
肖伟
崔建东
王雪
施静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IM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IM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IM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IM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6772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42931A/zh
Publication of CN1130429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429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35/00Rods, electrodes, materials, or media, for use in soldering,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35/22Rods, electrodes, materials, or media, for use in soldering, welding, or cut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material
    • B23K35/24Selection of soldering or welding materials proper
    • B23K35/26Selection of soldering or welding materials proper with the principal constituent melting at less than 400 degrees C
    • B23K35/264Bi as the principal constitu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Connection Of Electric Components To Prin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抑制无铅Sn‑Bi焊料中Bi相偏析的理论设计方法,属于微电子材料领域。首先判断Bi原子在金属Sn体内以及表面的热力学稳定性:通过理论模拟计算得出Bi的溶解能以及扩散能垒信息;然后根据结果,总结得到影响Bi偏析的关键微观因素;最后在Sn‑Bi体系中添加一系列合金化元素X,获取此时Bi原子的溶解能以及扩散能垒的变化情况,以此选取可能抑制Bi偏析的几种合金化元素。通过此方法,可以为实验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避免大批量重复实验工作的进行,大幅度减少支出,提高研究效率,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抑制无铅Sn-Bi焊料中Bi相偏析的理论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抑制无铅Sn-Bi焊料中Bi相偏析的理论设计方法,属于微电子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当今微电子领域中,微电子封装技术是支撑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在朝着微型化、低功耗、高集成度的方向不断发展。微电子互连材料,即通常所说的焊料,是连接电子元器件与基板,以及元器件与元器件之间的材料,为电子设备提供必不可少的导电、导热、以及机械连接,对于电子设备的功能实现以及可靠运行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也是决定微电子封装技术发展的重要材料。
长期以来,锡铅(Sn-Pb)焊料合金一直被认为是最合适的互连材料,然而,由于铅的毒性被禁止使用,为了代替Sn-Pb合金,无铅焊料合金获得了广泛关注,其中Sn-Bi焊料合金是目前最受关注的理想的焊料合金之一。其共晶熔点仅为139℃,比其他二元Sn基合金体系都要低,可以满足低温气密性封装的要求。性能方面,Sn-Bi合金具有良好的剪切强度、抗疲劳性能、抗拉伸强度、抗蠕变性能,还能有效提高焊料与基板表面连接的润湿性。
然而,由于Bi本身属性偏脆,而且在焊料合金中容易形成粗大组织,导致合金塑性降低,甚至出现脆性破坏,严重影响焊接接头的性能,这是Sn-Bi焊料生产应用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实验工作虽然观察到了这个现象,但由于不清楚其背后的微观机理,无法探寻抑制富Bi相析出的有效方法。因此,理论研究的方法非常必要,弄清楚Bi在Sn基底中偏析的微观机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一种抑制Bi相偏析的理论设计方法,避免了实验上需要进行大量重复工作来达到相同的目的,减少支出,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理论设计方法,简单快速找到能有效抑制Sn-Bi焊料中Bi相偏析的第三种掺杂合金化元素,减少传统的大量重复性实验工作,为新型Sn-Bi基焊料的设计提供重要基础。
本发明采用计算模拟手段,具体来说采用计算材料科学中的第一原理计算方法,通过理论设计,简单快速地选择出能有效抑制焊料中富Bi相形成的第三类合金化元素,给实际生产提供重要参考。
一种抑制无铅Sn-Bi焊料中Bi相偏析的理论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判断Bi原子在金属Sn体内以及表面的热力学稳定性:通过理论模拟计算得出Bi的溶解能以及扩散能垒信息;
(2)根据步骤(1)的结果,总结得到影响Bi偏析的关键微观因素;
(3)在Sn-Bi体系中添加一系列合金化元素X,获取此时Bi原子的溶解能以及扩散能垒的变化情况,以此选取可能抑制Bi偏析的几种合金化元素。
步骤(1)中,获取金属Sn体内以及表面中Bi原子的热力学稳定性:建立金属Sn体相超晶胞,以及一系列不同取向的Sn表面体系,通过计算得到这些体系中Bi原子的溶解能;另一方面,获取Bi在Sn中的扩散机制以及相应的扩散能垒。一系列不同取向的Sn表面体系包括(001)、(100)、以及(110)表面。
步骤(2)中,根据计算得到的体系中Bi原子的溶解能,判断Bi的溶解方式以及难易程度;根据Bi在Sn中的扩散机制以及相应的扩散能垒,判断Bi的扩散方式以及难易程度。
步骤(3)中,获取Sn-Bi体系中不同种类合金化元素X的热力学稳定性:在Sn-Bi合金体相以及表面中加入不同种类的合金化元素X,获取Bi原子在Sn体内以及表面的溶解能以及扩散能垒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Sn原子、Bi原子、以及合金化金属原子之间俩俩形成的金属键的强弱情况。所述的合金化元素X包括Au、Pd、Pt、In、Sb、Ag和Cu等。
根据计算得到的合金化元素的溶解能,判断合金化元素是否能在Sn-Bi体系中稳定存在;通过全面分析合金化元素X添加后,形成后的Sn-X、Bi-X金属键相比于原来的Sn-Sn、Sn-Bi、以及Bi-Bi金属键的变化情况,分析得到合金化元素发挥的本质作用。
通过以上技术分析,选择能有效降低Sn基底中Bi原子的溶解能,同时又能升高Bi原子的扩散势垒的几种合金化元素,分析这些合金化元素之所以发挥作用的本质物理原因,从而为设计新型的脆性得到改善的Sn-Bi基焊料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发明通过计算模拟的手段,系统研究Sn-Bi焊料中富Bi相的析出过程,分别考虑Bi原子在纯Sn合金体内以及金属Sn表面上的溶解行为以及扩散行为,得出导致Bi相偏析的微观因素。在此基础之上,在Sn-Bi体系内加入一系列不同种类的合金化元素X,获取材料特征数据,包括这些合金化元素X对于Bi原子在Sn基底中的溶解能以及扩散势垒的改变情况,选择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合金元素:1)能有效降低Bi在Sn体内的溶解能,2)升高Bi在Sn体内的扩散势垒,3)合金化元素X自身在Sn体内的形成能是负值,4)加入合金化元素X后Sn-Bi、Sn-X、Bi-X金属键比原来的Sn-Sn、Sn-Bi和Bi-Bi金属键的键强增强,利用这些合金化元素对无铅Sn-Bi焊料进行掺杂,来抑制Bi从Sn基底中向外析出。
本发明的优点:
本发明利用计算模拟方法,从本质上探讨无铅Sn-Bi焊料中富Bi相偏析的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上,按照本发明的方法,添加一系列合金化元素,仅仅通过分析这些合金化元素对于Bi原子在Sn体系中溶解能以及扩散势垒的影响情况,就可以总结得到能发挥抑制Bi偏析作用的合金化元素,避免了大量重复性实验工作,简单快捷,是一种效率极高的理论设计方法。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但并不意味着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关键步骤图。
图2为含有Bi原子以及合金化元素的金属Sn的晶格结构示意图。
表1为加入不同合金化元素(X)后,合金化元素本身的形成能,Bi原子的溶解能、Bi原子的扩散势垒、以及Sn-Bi、Sn-X、Bi-X的键强。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关键步骤图,首先选取一系列合金化元素(X),探讨其对Sn-Bi材料特征数据的影响情况,包括合金化元素X自身在Sn体内的形成能,Bi原子在Sn体内的溶解能,Bi原子在Sn体内的扩散能垒,以及Sn-Bi、Sn-X、Bi-X各金属键之间的键强,这四个方面,分别按照不同的标准,如果同时能满足条件,即可筛选出能发挥抑制作用的合金化元素,完成本发明的理论设计。
本发明抑制无铅Sn-Bi焊料中Bi相偏析的理论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获取金属Sn体内以及表面中Bi原子的热力学稳定性:建立金属Sn体相超晶胞,以及一系列不同取向的Sn表面体系,通过计算得到这些体系中Bi原子的溶解能;另一方面,探寻Bi在Sn中的扩散机制以及相应的扩散能垒,同样判断Bi的扩散方式以及难易程度。
(2)获取Sn-Bi体系中不同种类合金化元素的热力学稳定性:在Sn-Bi合金体相以及表面中加入不同种类的合金化元素,计算得到这些合金化元素的溶解能,判断这些合金化元素是否能在Sn-Bi体系中稳定存在;
(3)探讨合金化元素存在时,对于Bi原子偏析的影响情况:计算合金化元素存在时,Bi原子在Sn体内以及表面的溶解能以及扩散能垒是如何变化的,同时分析Sn原子、Bi原子、以及合金化金属原子之间俩俩形成的金属键的强弱情况;
(4)通过以上步骤的技术分析,选择能有效降低Sn基底中Bi原子的溶解能,同时又能升高Bi原子的扩散势垒,达到这样效果的几种合金化元素,分析这些合金化元素之所以发挥作用的本质物理原因,从而为设计新型的脆性得到改善的Sn-Bi基焊料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下面是抑制无铅Sn-Bi焊料中Bi相偏析的理论设计方法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1)获取Sn体内Bi原子的热力学稳定性:建立金属Sn体相晶胞,在晶胞内加入一个Bi原子,热力学稳定位置为替代一个Sn晶格的位置,如图2所示,计算得到Bi原子的溶解能为0.16eV。之后,探讨Bi原子的扩散行为,发现其机制是空位机制,即借助空位的存在,Bi原子从一个晶格位置扩散到近邻的另一个晶格位置(图2中标示出的Sn1、Sn2、Sn3、Sn4、Sn5晶格位),计算得到Bi的扩散能垒最低为0.72eV。
(2)获取Sn-Bi体系中不同种类合金化元素的热力学稳定性:同样在图2所示的晶胞中,放入一个合金化金属原子(X),计算得到此原子的形成能,合金化金属原子(X)为Au、Pd、Pt、In、Sb、Ag、Cu,具体数值在表1中列出。分析形成能数据,如果为负值,说明此原子容易在Sn-Bi体系中稳定存在,是可以添加的合金化元素,比如Au、Pd、Pt这三种元素;如果形成能接近于零,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作为掺杂元素,比如In、Sb、Ag等元素;然而,形成能为正值的元素,则是不易于添加进去的,如Cu元素,则在后续步骤中应不予考虑。
(3)探讨合金化元素对于Bi原子偏析的影响情况:在步骤(1)和(2)得到结果的基础之上,计算得到当合金化元素(X)存在时,Bi原子的溶解能以及扩散势垒,结果在表1中所示。对比纯Sn中Bi原子的溶解能(0.16eV)以及扩散能垒(0.72eV),选取那些能降低Bi原子的溶解能,同时又能升高其扩散势垒的元素,例如Pd元素,在其存在时,Bi原子溶解能降低为-0.63eV,其扩散能垒又升高至1.02eV。进一步,分析Sn-Bi、Sn-X、Bi-X各金属键的键强,并与Sn-Sn、Sn-Bi、以及Bi-Bi键强相比较,如果各个键强都有所增强,那就证明此元素能与Bi原子形成较强的金属键,有利于将Bi束缚在Sn体内,阻止其向体外或者表面偏析,从而抑制富Bi相形成。
(4)根据以上步骤,最终筛选出合适的合金化元素,进行成分设计,达到利用合金化元素掺杂来抑制无铅Sn-Bi焊料中Bi相偏析的目的,改善材料脆性,提高焊料可靠性。
表1
Figure BDA0002338879530000051
通过本发明方法,可以为实验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避免大批量重复实验工作的进行,大幅度减少支出,提高研究效率,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Claims (7)

1.一种抑制无铅Sn-Bi焊料中Bi相偏析的理论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判断Bi原子在金属Sn体内以及表面的热力学稳定性:通过理论模拟计算得出Bi的溶解能以及扩散能垒信息;
(2)根据步骤(1)的结果,总结得到影响Bi偏析的关键微观因素;
(3)在Sn-Bi体系中添加一系列合金化元素X,获取此时Bi原子的溶解能以及扩散能垒的变化情况,以此选取可能抑制Bi偏析的几种合金化元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抑制无铅Sn-Bi焊料中Bi相偏析的理论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金属Sn体内以及表面中Bi原子的热力学稳定性包括:建立金属Sn体相超晶胞,以及一系列不同取向的Sn表面体系,通过计算得到这些体系中Bi原子的溶解能;另一方面,获取Bi在Sn中的扩散机制以及相应的扩散能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抑制无铅Sn-Bi焊料中Bi相偏析的理论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一系列不同取向的Sn表面体系包括(001)、(100)以及(110)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抑制无铅Sn-Bi焊料中Bi相偏析的理论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计算得到的体系中Bi原子的溶解能,判断Bi的溶解方式以及难易程度;根据Bi在Sn中的扩散机制以及相应的扩散能垒,判断Bi的扩散方式以及难易程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抑制无铅Sn-Bi焊料中Bi相偏析的理论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Sn-Bi体系中不同种类合金化元素X的热力学稳定性包括:在Sn-Bi合金体相以及表面中加入不同种类的合金化元素X,获取Bi原子在Sn体内以及表面的溶解能以及扩散能垒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Sn原子、Bi原子、以及合金化金属原子之间俩俩形成的金属键的强弱情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抑制无铅Sn-Bi焊料中Bi相偏析的理论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合金化元素X包括Au、Pd、Pt、In、Sb、Ag和Cu。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抑制无铅Sn-Bi焊料中Bi相偏析的理论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合金元素:1)能有效降低Bi在Sn体内的溶解能,2)升高Bi在Sn体内的扩散势垒,3)合金化元素X自身在Sn体内的形成能是负值,4)加入合金化元素X后Sn-Bi、Sn-X、Bi-X金属键比原来的Sn-Sn、Sn-Bi和Bi-Bi金属键的键强增强,利用这些合金化元素进行掺杂,来抑制Bi从Sn基底中向外析出。
CN201911367721.5A 2019-12-26 2019-12-26 一种抑制无铅Sn-Bi焊料中Bi相偏析的理论设计方法 Pending CN11304293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67721.5A CN113042931A (zh) 2019-12-26 2019-12-26 一种抑制无铅Sn-Bi焊料中Bi相偏析的理论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67721.5A CN113042931A (zh) 2019-12-26 2019-12-26 一种抑制无铅Sn-Bi焊料中Bi相偏析的理论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42931A true CN113042931A (zh) 2021-06-29

Family

ID=76505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67721.5A Pending CN113042931A (zh) 2019-12-26 2019-12-26 一种抑制无铅Sn-Bi焊料中Bi相偏析的理论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4293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79807A (zh) * 2021-09-23 2021-12-10 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添加合金化元素M对Sn-Bi焊料界面处Bi偏析程度的定量描述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01630A (ja) * 2009-05-18 2011-01-06 Molex Japan Co Ltd コネクタ
CN108228951A (zh) * 2016-12-22 2018-06-29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一种三元合金析氢电极成分的筛选方法
CN108212142A (zh) * 2016-12-22 2018-06-29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一种改善铈锆材料中锆偏聚问题的方法
CN109273055A (zh) * 2018-08-15 2019-01-25 北京康普锡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判定合金表面偏析状态的方法以及制造合金的方法
CN110516378A (zh) * 2019-08-30 2019-11-29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锡基二元共晶相分离的有限元模拟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01630A (ja) * 2009-05-18 2011-01-06 Molex Japan Co Ltd コネクタ
CN108228951A (zh) * 2016-12-22 2018-06-29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一种三元合金析氢电极成分的筛选方法
CN108212142A (zh) * 2016-12-22 2018-06-29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一种改善铈锆材料中锆偏聚问题的方法
CN109273055A (zh) * 2018-08-15 2019-01-25 北京康普锡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判定合金表面偏析状态的方法以及制造合金的方法
CN110516378A (zh) * 2019-08-30 2019-11-29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锡基二元共晶相分离的有限元模拟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庞学永等: "元素掺杂对Bi电迁移影响的第一原理计算",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79807A (zh) * 2021-09-23 2021-12-10 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添加合金化元素M对Sn-Bi焊料界面处Bi偏析程度的定量描述方法
CN113779807B (zh) * 2021-09-23 2023-08-15 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添加合金化元素M对Sn-Bi焊料界面处Bi偏析程度的定量描述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60113683A1 (en) Doped alloys for electrical interconnects, methods of production and uses thereof
US20070092396A1 (en) Technique For Increasing The Compliance Of Lead-Free Solders Containing Silver
Subramanian et al. Issues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Pb-free electronic solders in consumer electronics
Kanlayasiri et al. Property alterations of Sn-0.6 Cu-0.05 Ni-Ge lead-free solder by Ag, Bi, in and Sb addition
Wang et al. Effect of Ag on the properties of solders and brazing filler metals
Tsao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Pb-free and novel nano-composite solders in electronic packaging
US20090129971A1 (en) Lead-free soft solder
CN113042931A (zh) 一种抑制无铅Sn-Bi焊料中Bi相偏析的理论设计方法
CN102085604A (zh) Sn-Ag-Cu-Bi-Cr低银无铅焊料
Xu et al. Equilibrium phase diagram design and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SAC/Sn-Pb composite structure solder joint for preferable stress distribution
KR101513494B1 (ko) 무연 솔더, 솔더 페이스트 및 반도체 장치
Holaday et al. Transient liquid phase bonding
Liu et al. Reliability study of lead-free solders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CN1152768C (zh) 高蠕变抗力含稀土锡基无铅钎料及其制备方法
Subramanian et al. Physical metallurgy in lead-free electronic solder development
JP6887183B1 (ja) はんだ合金および成形はんだ
WO2005027198A2 (en) Doped alloys for electrical interconnects, methods of production and uses thereof
Chen et al. Investigation on the melting and tensile properties of Bi-containing SAC105 lead-free solder alloys
Liu et al. Solder joint reliability
CN113779807B (zh) 一种基于添加合金化元素M对Sn-Bi焊料界面处Bi偏析程度的定量描述方法
Yang et al. Strengthening effect of molybdenum (Mo) addition in Sn-58Bi alloy during isothermal aging
Chang et al. A short review: Properties of superconducting solder
Steenmann et al. Influence of Micro-Additives on Lead-Free Solder Joints
Gharaibeh et al. Electrochemical Migration Investigation on Lead-Free Sn-based Solder Alloys in 3.5 wt.% NaCl Solution
CN115091073B (zh) 一种用于芯片互连的新型低温高熵钎料及其设计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2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