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40238B - 一种粽叶味水仙茶的制作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粽叶味水仙茶的制作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40238B
CN113040238B CN202110300200.9A CN202110300200A CN113040238B CN 113040238 B CN113040238 B CN 113040238B CN 202110300200 A CN202110300200 A CN 202110300200A CN 113040238 B CN113040238 B CN 1130402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placing frame
carbon
green
charco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0020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40238A (zh
Inventor
柳义发
吴远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Guosheng Yifa Ecological Te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Guosheng Yifa Ecological Te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Guosheng Yifa Ecological Tea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Guosheng Yifa Ecological Te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0020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402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402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402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402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402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12Rolling or shredding tea leav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粽叶味水仙茶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①将鲜叶铺开在竹筛上于室外的日光下萎凋,日光强度3万‑5万LX,照射时间0.5‑1.5h,然后放置进室内做青间摊凉20‑40min;②做青,至少进行三次摇青,同时在相邻两次摇青之间做一次摊青,第一次摇青摇3‑4min,50‑80r,摊青1‑2h;第二次摇青摇7‑9min,160‑220r,摊青2‑3h;第三次摇青摇13‑17min,200‑400r,摊青3‑5h;③杀青;至少分三日摊青,摊青时长分别为:7‑9h、13‑15h、22‑24h;④揉捻;⑤初烘干,暖风烘干,暖风温度为35‑45℃,烘干时间1‑2h;⑥分选;⑦炭焙;利用特殊的工艺制备香气更为鲜明和浓郁,有益成分更易浸出的粽叶味水仙茶。

Description

一种粽叶味水仙茶的制作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叶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粽叶味水仙茶的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武夷水仙茶是指用水仙品种的茶树鲜叶制成的乌龙茶,为武夷岩茶的当家品种,在当地有最高的销量和产量。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省北部地区的武夷山市,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青茶类,又叫乌龙茶。1985年国家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将水仙列为国家级茶树优良品种。水仙茶树为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其茶青的茶梗粗壮,节间长,叶张肥厚,鲜叶含水量高的特点,所以加工工艺上与其他武夷岩茶有一定区别,如萎凋时间更长,做青程度更重等。其外形不同于闽南的铁观音,为较粗大的条索形,是闽北乌龙茶的代表。因武夷岩茶发酵程度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具有三红七绿的品质特征,属半发酵茶。
水仙茶滋味醇和,香气清幽带兰花香。经试验研究表明,武夷岩茶中只有微量的可溶性糖,是一种低热量的饮料,此外,武夷水仙茶还有降脂减肥、消除疲劳、预防龋齿、利尿排毒、助消化、抗菌抑菌、抗癌和增强免疫力、抗衰老、预防动脉硬化和冠心病、降血糖、预防辐射等等众多的保健功效,是深受大众欢迎的一种健康饮品。在武夷水仙茶的加工中萎凋、做青、焙火都是其制作工艺的核心工序,对茶叶品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粽叶味水仙茶的制作工艺,利用特殊的工艺制备香气更为鲜明、浓郁和长久,有益成分更易浸出的粽叶味水仙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粽叶味水仙茶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①将鲜叶铺开在竹筛上于室外的日光下萎凋,日光强度3万-5万LX,照射时间0.5-1.5h,然后放置进室内做青间摊凉20-40min;
②做青,至少进行三次摇青,同时在相邻两次摇青之间做一次摊青,第一次摇青摇3-4min,50-80r,摊青1-2h;第二次摇青摇7-9min,160-220r,摊青2-3h;第三次摇青摇13-17min,200-400r,摊青3-5h;
③杀青;至少分三日摊青,摊青时长分别为:7-9h、13-15h、22-24h;
④揉捻;
⑤初烘干,暖风烘干,暖风温度为35-45℃,烘干时间1-2h;
⑥分选;
⑦炭焙。
其中,在步骤②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摇青过程中向茶叶均匀喷洒水雾,雾滴粒径小于100um,断续喷洒。
其中,在步骤⑦的炭焙之前或过程中,对茶叶进行通脉冲电流破壁处理。
其中,所述炭焙工序中使用一炭焙装置进行炭焙,所述炭焙装置包括一两端开放的筒形置炭架和一筒形置茶架,所述置炭架和置茶架同轴套设,所述置茶架套设在置炭架内且与置炭架具有一定的间距;所述置炭架包括外壁、内壁以及由所述外壁和内壁围合成的环形置炭腔;所述置炭腔内放置炭块;所述内壁为网状多孔结构;所述置茶架为网状多孔结构且为导电体;所述置炭架和置茶架分别绕其中心轴线做自转。
其中,所述外壁的一端沿其圆周设置有一环形的细缝出风口;由所述细缝出风口向外吹出高速空气形成环形风圈,所述细缝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与置炭架的中心轴线平行。
其中,所述置茶架由石墨制成,且通所述脉冲电流。
其中,所述置茶架内同轴套设有一绞龙轴。
其中,所述置炭腔内沿径向均匀设置有若干分隔板以分隔置炭腔,所述分隔板为环形或矩形,分别在径向或轴向分隔置炭腔;且所述外壁上对应置炭腔被分隔的数量设置有可远程开闭的炭口。
其中,所述外壁内壁上以及绞龙轴叶片上分别涂覆有红外线反射层。
其中,所述步骤⑦的烘焙工艺为:
①将点燃后的炭块由炭口放入置炭腔,点燃部位朝向置茶架;
②将分选后的茶叶放入置茶架与绞龙轴之间的空间,可由绞龙轴从外部带入;
③驱动置炭架旋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燃烧产生的灰烬向外移动贴附在外壁上避免掉落到置茶架;同时向细缝出风口通入压缩空气,使细缝出风口由置炭架一端吹出风圈,风圈使置炭架内形成负压,外部空气通过置炭架另一端被吸入;
④驱动置茶架旋转,同时驱动绞龙轴往复转动,使茶叶受到均匀的烘焙;同时向置茶架通入脉冲电流,使茶叶细胞破壁;
⑤烘焙完成后,绞龙轴旋转将茶叶导出;
⑥远程控制炭口打开,炭燃烧后的灰烬和/或剩余的炭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出收集。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利用特殊的工艺制备香气更为鲜明、浓郁和长久,有益成分更易浸出的粽叶味水仙茶。
2、本发明在摇青过程中通过断续的喷洒水雾,从而减缓增强叶梢组织的输导机能,协调茶汤呈味物质;在机械摩擦力造成叶细胞损伤,茶多酚溢出的同时促进茶多酚的分散,缓解其氧化过程,诱发更均匀的香气。
3、本发明利用筒形的置炭架和间距套设在置炭架中的筒形的置茶架实现了炭焙的均匀性和快速性,能够更加均匀和快速的对茶叶进行炭焙,茶叶受烘焙面积大,且基本同步进行,减少了所需翻动的次数,提高了炭焙效率,减少了炭焙所需的时间,同时提高了炭焙的操控性、精确性和可规范性,因此炭焙质量稳定,降低了对操作人员经验的要求,可以保障炭焙质量的同时,显著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4、本发明的置炭架为内外壁的双层结构,且在工作时处于自转状态,从而巧妙的利用了离心力,使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灰烬自动向外移动,通过炭块之间的缝隙,最终挤压在外壁上或直接导出,避免筒形结构的置炭架产生的灰烬落到茶叶上,且没有的灰烬的顾虑,就可以放心的将炭块点燃的一侧朝向茶叶使其逐渐燃烧,增加炭块利用率,而产生的灰烬又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及时向外壁排走,炭块具有稳定的发热情况。
5、本发明的炭焙装置还设置有细缝出风口,形成风圈,从而利用引流作用带动置炭架另一端的空气温和的穿过置炭架导出,一方面可以为炭燃烧带入足够的氧气,另一方面穿过置炭架的空气还能带走置炭架中弥散的微小的炭燃烧产生的微尘,避免茶叶受到污染;同时,通过控制压缩空气的大小即可以此简便的控制炭的发热量,从而调节简便快速的调节炭焙温度,实现更加精细和复杂的炭焙工艺。
6、本发明的绞龙轴套设在置茶架内,既可通过反复转动实现茶叶的翻动,提高茶叶炭焙的效率和效果,同时翻动过程由于绞龙轴叶片的特点是连续的,因此对茶叶的损害较小,并且该绞龙轴还同时用作茶叶进料与出料,减少了人工需求和工人的工作量,可实现大批量且连续的炭焙,显著提高炭焙效率。
7、本发明采用电流脉冲能够促进茶叶细胞穿孔,使细胞内部的有益物质溢出,从而提高茶叶的香味浓度以及保健效果,提高茶叶的泡出率,并且有益物质的溢出与茶叶的烘焙、翻动同步进行,从而又可以提高有益物质在茶叶上的分散性,因此,制备的茶叶不仅浸泡后茶汤清香浓郁,养生效果更好,而且即使在未浸泡时的香味即较普通工艺制备的显著浓郁。
8、本发明的置茶架采用的是石墨材质,一方面具有导电功能,能够用于通入脉冲电流,另一方面其导热能力又具有一定的限制,能够避免茶叶炭焙过程中被灼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炭焙装置的径向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置炭架和细缝出风口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置茶架和绞龙轴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1-置炭架、11-外壁、12-内壁、13-置炭腔、14-细缝出风口、2-置茶架、3-绞龙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一种粽叶味水仙茶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①将鲜叶铺开在竹筛上于室外的日光下萎凋,日光强度3万-5万LX,照射时间0.5-1.5h,然后放置进室内做青间摊凉20-40min;
②做青,至少进行三次摇青,同时在相邻两次摇青之间做一次摊青,第一次摇青摇3-4min,50-80r,摊青1-2h;第二次摇青摇7-9min,160-220r,摊青2-3h;第三次摇青摇13-17min,200-400r,摊青3-5h;
③杀青;至少分三日摊青,摊青时长分别为:7-9h、13-15h、22-24h;
④揉捻;
⑤初烘干,暖风烘干,暖风温度为35-45℃,烘干时间1-2h;
⑥分选;
⑦炭焙。
进一步的,在步骤②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摇青过程中向茶叶均匀喷洒水雾,雾滴粒径小于100um,断续喷洒;在摇青过程中通过断续的喷洒水雾,从而减缓增强叶梢组织的输导机能,协调茶汤呈味物质;在机械摩擦力造成叶细胞损伤,茶多酚溢出的同时促进茶多酚的分散,缓解其氧化过程,诱发更均匀的香气。
进一步的,在步骤⑦的炭焙之前或过程中,对茶叶进行通脉冲电流破壁处理,采用电流脉冲能够促进茶叶细胞穿孔,使细胞内部的有益物质溢出,从而提高茶叶的香味浓度以及保健效果,提高茶叶的泡出率,并且有益物质的溢出与茶叶的烘焙、翻动同步进行,从而又可以提高有益物质在茶叶上的分散性,因此,制备的茶叶不仅浸泡后茶汤清香浓郁,养生效果更好,而且即使在未浸泡时的香味即较普通工艺制备的显著浓郁。
进一步的,参见图2至4,所述炭焙工序中使用一炭焙装置进行炭焙,所述炭焙装置包括一两端开放的筒形置炭架1和一筒形置茶架2,所述置炭架1和置茶架2同轴套设,所述置茶架2套设在置炭架1内且与置炭架1具有一定的间距;所述置炭架1包括外壁11、内壁12以及由所述外壁11和内壁12围合成的环形置炭腔13;所述置炭腔13内放置炭块;所述内壁12为网状多孔结构;所述置茶架2为网状多孔结构且为导电体;所述置炭架1和置茶架2分别绕进一步的心轴线做自转;利用筒形的置炭架1和间距套设在置炭架1中的筒形的置茶架2实现了炭焙的均匀性和快速性,能够更加均匀和快速的对茶叶进行炭焙,茶叶受烘焙面积大,且基本同步进行,减少了所需翻动的次数,提高了炭焙效率,减少了炭焙所需的时间,同时提高了炭焙的操控性、精确性和可规范性,因此炭焙质量稳定,降低了对操作人员经验的要求,可以保障炭焙质量的同时,显著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置炭架1为内外壁的双层结构,且在工作时处于自转状态,从而巧妙的利用了离心力,使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灰烬自动向外移动,通过炭块之间的缝隙,最终挤压在外壁11上或直接导出,避免筒形结构的置炭架1产生的灰烬落到茶叶上,且没有的灰烬的顾虑,就可以放心的将炭块点燃的一侧朝向茶叶使其逐渐燃烧,增加炭块利用率,而产生的灰烬又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及时向外壁排走,炭块具有稳定的发热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外壁11的一端沿其圆周设置有一环形的细缝出风口14;由所述细缝出风口14向外吹出高速空气形成环形风圈,所述细缝出风口14的出风方向与置炭架1的中心轴线平行;细缝出风口14,形成风圈,从而利用引流作用带动置炭架1另一端的空气温和的穿过置炭架导出,一方面可以为炭燃烧带入足够的氧气,另一方面穿过置炭架1的空气还能带走置炭架1中弥散的微小的炭燃烧产生的微尘,避免茶叶受到污染;同时,通过控制压缩空气的大小即可以此简便的控制炭的发热量,从而调节简便快速的调节炭焙温度,实现更加精细和复杂的炭焙工艺。。
进一步的,所述置茶架2由石墨制成,且通所述脉冲电流,置茶架2采用的是石墨材质,一方面具有导电功能,能够用于通入脉冲电流,另一方面其导热能力又具有一定的限制,能够避免茶叶炭焙过程中被灼伤。
进一步的,所述置茶架2内同轴套设有一绞龙轴3;绞龙轴3套设在置茶架2内,既可通过反复转动实现茶叶的翻动,提高茶叶炭焙的效率和效果,同时翻动过程由于绞龙轴3叶片的特点是连续的,因此对茶叶的损害较小,并且该绞龙轴还同时用作茶叶进料与出料,减少了人工需求和工人的工作量,可实现大批量且连续的炭焙,显著提高炭焙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置炭腔13内沿径向均匀设置有若干分隔板15以分隔置炭腔13,所述分隔板15为环形或矩形,分别在径向或轴向分隔置炭腔13;且所述外壁11上对应置炭腔13被分隔的数量设置有可远程开闭的炭口。
进一步的,所述外壁11内壁上以及绞龙轴叶片上分别涂覆有红外线反射层。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⑦的烘焙工艺为:
①将点燃后的炭块由炭口放入置炭腔13,点燃部位朝向置茶架2;
②将分选后的茶叶放入置茶架2与绞龙轴3之间的空间,可由绞龙轴3从外部带入;
③驱动置炭架1旋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燃烧产生的灰烬向外移动贴附在外壁11上避免掉落到置茶架2;同时向细缝出风口14通入压缩空气,使细缝出风口14由置炭架1一端吹出风圈,风圈使置炭架1内形成负压,外部空气通过置炭架1另一端被吸入;
④驱动置茶架2旋转,同时驱动绞龙轴3往复转动,使茶叶受到均匀的烘焙;同时向置茶架2通入脉冲电流,使茶叶细胞破壁;
⑤烘焙完成后,绞龙轴3旋转将茶叶导出;
⑥远程控制炭口打开,炭燃烧后的灰烬和/或剩余的炭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出收集。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

1.一种粽叶味水仙茶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①将鲜叶铺开在竹筛上于室外的日光下萎凋,日光强度3万-5万LX,照射时间0.5-1.5h,然后放置进室内做青间摊凉20-40min;
②做青,至少进行三次摇青,同时在相邻两次摇青之间做一次摊青,第一次摇青摇3-4min,50-80r,摊青1-2h;第二次摇青摇7-9min,160-220r,摊青2-3h;第三次摇青摇13-17min,200-400r,摊青3-5h;
③杀青;至少分三日摊青,摊青时长分别为:7-9h、13-15h、22-24h;
④揉捻;
⑤初烘干,暖风烘干,暖风温度为35-45℃,烘干时间1-2h;
⑥分选;
⑦炭焙;
在步骤②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摇青过程中向茶叶均匀喷洒水雾,雾滴粒径小于100um,断续喷洒;
在步骤⑦的炭焙之前或过程中,对茶叶进行通脉冲电流破壁处理;
所述炭焙工序中使用一炭焙装置进行炭焙,所述炭焙装置包括一两端开放的筒形置炭架(1)和一筒形置茶架(2),所述置炭架(1)和置茶架(2)同轴套设,所述置茶架(2)套设在置炭架(1)内且与置炭架(1)具有一定的间距;所述置炭架(1)包括外壁(11)、内壁(12)以及由所述外壁(11)和内壁(12)围合成的环形置炭腔(13);所述置炭腔(13)内放置炭块;所述内壁(12)为网状多孔结构;所述置茶架(2)为网状多孔结构且为导电体;所述置炭架(1)和置茶架(2)分别绕其中心轴线做自转;所述外壁(11)的一端沿其圆周设置有一环形的细缝出风口(14);由所述细缝出风口(14)向外吹出高速空气形成环形风圈,所述细缝出风口(14)的出风方向与置炭架(1)的中心轴线平行;所述置茶架(2)由石墨制成,且通所述脉冲电流;所述置茶架(2)内同轴套设有一绞龙轴(3);所述置炭腔(13)内沿径向均匀设置有若干分隔板(15)以分隔置炭腔(13),所述分隔板(15)为环形或矩形,分别在径向或轴向分隔置炭腔(13);且所述外壁(11)上对应置炭腔(13)被分隔的数量设置有可远程开闭的炭口;所述外壁(11)内壁上以及绞龙轴叶片上分别涂覆有红外线反射层;
所述步骤⑦的烘焙工艺为:
①将点燃后的炭块由炭口放入置炭腔(13),点燃部位朝向置茶架(2);
②将分选后的茶叶放入置茶架(2)与绞龙轴(3)之间的空间,可由绞龙轴(3)从外部带入;
③驱动置炭架(1)旋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燃烧产生的灰烬向外移动贴附在外壁(11)上避免掉落到置茶架(2);同时向细缝出风口(14)通入压缩空气,使细缝出风口(14)由置炭架(1)一端吹出风圈,风圈使置炭架(1)内形成负压,外部空气通过置炭架(1)另一端被吸入;
④驱动置茶架(2)旋转,同时驱动绞龙轴(3)往复转动,使茶叶受到均匀的烘焙;同时向置茶架(2)通入脉冲电流,使茶叶细胞破壁;
⑤烘焙完成后,绞龙轴(3)旋转将茶叶导出;
⑥远程控制炭口打开,炭燃烧后的灰烬和/或剩余的炭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出收集。
CN202110300200.9A 2021-03-22 2021-03-22 一种粽叶味水仙茶的制作工艺 Active CN1130402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00200.9A CN113040238B (zh) 2021-03-22 2021-03-22 一种粽叶味水仙茶的制作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00200.9A CN113040238B (zh) 2021-03-22 2021-03-22 一种粽叶味水仙茶的制作工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40238A CN113040238A (zh) 2021-06-29
CN113040238B true CN113040238B (zh) 2024-03-08

Family

ID=765139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00200.9A Active CN113040238B (zh) 2021-03-22 2021-03-22 一种粽叶味水仙茶的制作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4023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96151A (zh) * 2014-10-27 2015-01-21 重庆大学 一种具有v型细缝的梯形炉排及自动加煤的热风炉
CN205215048U (zh) * 2015-12-23 2016-05-11 广东顺德潜龙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烧烤炉
CN110771701A (zh) * 2019-12-10 2020-02-11 浙江红茗茶机成套技术有限公司 仿真炭火电焙笼
CN211482766U (zh) * 2019-12-13 2020-09-15 龙川县勾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茶叶杀青锅
JP2020146017A (ja) * 2019-03-15 2020-09-17 株式会社起立工商会社 茶の製造方法及び茶葉
CN212488278U (zh) * 2020-06-10 2021-02-09 资溪县韵茗香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恒温多烘斗茶叶烘焙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96151A (zh) * 2014-10-27 2015-01-21 重庆大学 一种具有v型细缝的梯形炉排及自动加煤的热风炉
CN205215048U (zh) * 2015-12-23 2016-05-11 广东顺德潜龙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烧烤炉
JP2020146017A (ja) * 2019-03-15 2020-09-17 株式会社起立工商会社 茶の製造方法及び茶葉
CN110771701A (zh) * 2019-12-10 2020-02-11 浙江红茗茶机成套技术有限公司 仿真炭火电焙笼
CN211482766U (zh) * 2019-12-13 2020-09-15 龙川县勾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茶叶杀青锅
CN212488278U (zh) * 2020-06-10 2021-02-09 资溪县韵茗香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恒温多烘斗茶叶烘焙机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南靖丹桂乌龙茶初制加工技术";王金勇等;《福建茶叶》(第7期);第19页左栏第3段-第20页右栏第3段 *
"脉冲电场在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研究";李晓娟;《食品科技》;摘要,第110页左栏第2段-右栏最后一段 *
温建平.《武夷水仙》.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福建美术出版社,2012,第77-78页. *
王金勇等."南靖丹桂乌龙茶初制加工技术".《福建茶叶》.2020,(第7期),第19页左栏第3段-第20页右栏第3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40238A (zh) 2021-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12690B (zh) 一种珠茶加工工艺
CN103815066A (zh) 一种工夫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4757221A (zh) 一种竹筒茶的制备方法
CN101406211B (zh) 提高罗汉果干果品位的方法
CN113040238B (zh) 一种粽叶味水仙茶的制作工艺
CN201742883U (zh) 自动加压茶叶连续揉捻机
CN106982948A (zh) 一种便于出料的多功能茶叶烘干设备
KR20120025043A (ko) 발효차 생산 자동화 장치
CN106798033A (zh) 一种茶叶杀青装置
CN205180317U (zh) 一种可可豆烘炒机外筒加热腔结构
CN209345971U (zh) 一种高效茶叶杀青揉捻装置
CN113040239B (zh) 一种兰花底大红袍的制作工艺
CN207591674U (zh) 一种花茶生产用v型混合机
CN206576195U (zh) 一种茶叶杀青装置
CN101138367B (zh) 一种茶叶生产方法
CN207527973U (zh) 一种园林用桂花干制作烘干装置
CN210538612U (zh) 一种茶叶红外线提香机
CN206542861U (zh) 一种茶叶杀青机
CN107631595A (zh) 一种园林用桂花干制作烘干装置
CN107333952B (zh) 一种白菊花杀青装置
CN213187917U (zh) 一种绿茶加工设备
CN212409260U (zh) 一种用于茶叶加工的烘干装置
CN105724611A (zh) 一种五色茶及其加工工艺
CN108496580A (zh) 一种农业生产用鲜食玉米脱粒装置
CN213785162U (zh) 一种茶叶烘干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