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36357A -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36357A
CN113036357A CN201911359691.3A CN201911359691A CN113036357A CN 113036357 A CN113036357 A CN 113036357A CN 201911359691 A CN201911359691 A CN 201911359691A CN 113036357 A CN113036357 A CN 1130363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ing
cavity
filter
branch
nin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5969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龚爱强
周峰
王伟曳
马基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atfoo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atfoo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atfoo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atfoo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5969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3635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0363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363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01P1/207Hollow waveguide filters
    • H01P1/208Cascaded cavities; Cascaded resonators inside a hollow waveguide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01P1/207Hollow waveguide filters
    • H01P1/209Hollow waveguide filters comprising one or more branching arms or cavities wholly outside the main waveguide

Landscapes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该滤波器包括:壳体,具有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第一公共腔,设置在壳体上;第一滤波支路,设置在壳体上,与第一公共腔耦合,由依次耦合的十二个滤波腔组成,第一滤波支路的十二个滤波腔形成五个第一交叉耦合零点;第二滤波支路,与第一公共腔耦合,第一滤波支路与第二滤波支路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由依次耦合十个滤波腔组成,第二滤波支路的十个滤波腔形成三个第二交叉耦合零点。由此,通过公共腔的设置、滤波支路之间的相邻设置能够减小滤波器的体积;并且,通过滤波支路的交叉耦合零点实现零点抑制,能够提升不同滤波支路之间的隔离度。

Description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所需的信号经过调制形成调制信号,并搭载在高频的载波信号上,通过发射天线发射至空中,通过接收天线接收空中的信号,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中,不光包括所需的信号,而且还包括其它频率的谐波、噪声信号。对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需要用滤波器滤除不需要的谐波、噪声信号。因此,设计的滤波器必须精确地控制信号的带宽。且如果有多条信道存在,则还应考虑各信道的通带间保持高隔离度。
本申请的发明人在长期的研发工作中发现,现有技术中的滤波器通常包含两组或者两组以上不同频率的滤波支路,但不同滤波支路之间并不相邻排布以及没有公共腔的设置,从而造成了目前的滤波器体积过大的问题,尤其是在涉及到较多个滤波支路时,这种问题尤为严重;并且,当同时存在多条滤波支路时,滤波器的带外抑制等性能较差,很难做到不同滤波支路的信道信号之间的高度隔离。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滤波器,该滤波器包括:壳体,具有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第一公共腔,设置在壳体上;第一滤波支路,设置在壳体上,与第一公共腔耦合,由依次耦合的十二个滤波腔组成,第一滤波支路的十二个滤波腔形成五个第一交叉耦合零点;第二滤波支路,与第一公共腔耦合,第一滤波支路与第二滤波支路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由依次耦合十个滤波腔组成,第二滤波支路的十个滤波腔形成三个第二交叉耦合零点。通过此方式,一二滤波支路之间排布相对紧凑,能够减小滤波器的体积。并且能够通过滤波支路所形成的交叉耦合零点实现零点抑制,进而提高不同滤波支路的隔离。
本申请实施例至少具备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一方面通过公共腔的设置、滤波支路之间的相邻设置,减少了抽头以及焊接点设置,并使得滤波支路的的排布相对紧凑,进而能够减小滤波器的体积。并且通过滤波支路所形成的交叉耦合零点实现零点抑制,能够提升不同滤波支路之间的隔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一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二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三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三滤波支路的另一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四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四滤波支路的另一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五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五滤波支路的另一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六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七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七滤波支路的另一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八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八滤波支路的另一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九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十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十滤波支路的另一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十一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十二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仿真结果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仿真结果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仿真结果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仿真结果示意图;
图26是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设备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请参阅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滤波器10包括:壳体210,具有第一方向d1和与第一方向d1垂直的第二方向d2;第一公共腔P1,设置在壳体210上;第一滤波支路101,设置在壳体210上,与第一公共腔P1耦合,由依次耦合的十二个滤波腔组成,第一滤波支路101的十二个滤波腔形成五个第一交叉耦合零点;第二滤波支路102,与第一公共腔P1耦合,第一滤波支路101与第二滤波支路102沿第一方向d1依次间隔设置,由依次耦合十个滤波腔组成,第二滤波支路102的十个滤波腔形成三个第二交叉耦合零点。
其中,第一滤波支路101与第二滤波支路102间隔设置的间隔距离大于第一公共腔P1的直径且小于二倍第一公共腔P1的直径。通过此方式,一二滤波支路之间排布相对紧凑,能够减小滤波器10的体积;并且,由于第一滤波支路101和第二滤波支路102的沿所述第二方向d2排布,使得滤波器10总体外形修长,能够满足特定应用场景的需要。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滤波支路101的滤波腔的尺寸相等,第二滤波支路102的滤波腔的尺寸相等,且第一滤波支路101的滤波腔的尺寸大于第二滤波支路102的滤波腔的尺寸,且第一公共腔P1的尺寸等于第一滤波支路101的滤波腔的尺寸。当然,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为了满足实际需求,上述尺寸关系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改变。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滤波支路101的滤波腔的尺寸相等、第二滤波支路102的尺寸相等,能够提高滤波器10的一致性,便于设计、制造以及提高滤波器10的稳定性。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滤波支路101为发射滤波支路,第二滤波支路102为接收滤波支路。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为满足特定话需求,并不限于此,例如第一滤波支路101为接收滤波支路、第二滤波支路102为发射滤波支路。
值得说明的是:耦合零点也称为传输零点,能够实现零点抑制,便于调试指标。传输零点是滤波器10输函数等于零,即在传输零点对应的频点上电磁能量不能通过网络,因而起到完全隔离作用,对通带外的信号起到抑制作用,能更好的实现多个通带间的高度隔离。
因此,能够通过第一、二滤波支路所形成的交叉耦合零点共同实现第一、二滤波支路之间的高度隔离。
并且,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申请的两个或者多个耦合零点的参数(如频点及抑制)可能相同;在仿真图中,相同参数的耦合零点展示为同一个耦合零点。
其中,第一滤波支路101的十二个滤波腔具体为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一滤波腔A1至第十二滤波腔A12。
如图1所示,具体的,第一滤波支路101的十二个滤波腔划分为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三列;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十二滤波腔A12、第六滤波腔A6、第五滤波腔A5、第三滤波腔A3、第一滤波腔A1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排列;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十一滤波腔A11、第九滤波腔A9、第七滤波腔A7、第四滤波腔A4、第二滤波腔A2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排列;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十滤波腔A10、第八滤波腔A8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排列;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一滤波腔A1与第一公共腔P1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设置;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九滤波腔A9分别与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十二滤波腔A12、第六滤波腔A6、第十一滤波腔A11、第七滤波腔A7、第十滤波腔A10、第八滤波腔A8相邻设置,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五滤波腔A5分别与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六滤波腔A6、第三滤波腔A3、第七滤波腔A7、第四滤波腔A4相邻设置,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二滤波腔A2分别与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三滤波腔A3、第一滤波腔A1、第四滤波腔A4相邻设置。
第一滤波支路101的十二个滤波腔划分为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三列,能够使得滤波支路排列规则,使得滤波器10的结构更为紧凑,进而减小滤波器10的体积。通过滤波腔之间的相邻设置,能够进一步减小滤波腔之间的间隙,进而进一步减小滤波器10的体积。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一滤波支路101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具体的,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一滤波腔A1与第三滤波腔A3之间、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五滤波腔A5与第七滤波腔A7之间、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九滤波腔A9与第十一滤波腔A11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三滤波腔A3与第五滤波腔A5之间、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七滤波腔A7与第九滤波腔A9之间分别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五个第一交叉耦合零点。
更具体的,实现容性交叉耦合零点的方式为容性交叉耦合元件,一般的容性交叉耦合元件可以为飞杆。也即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一滤波腔A1与第三滤波腔A3之间、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五滤波腔A5与第七滤波腔A7之间、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九滤波腔A9与第十一滤波腔A11之间设置有飞杆,以分别容性交叉耦合,分别等效于图2所示的C1、C2、C3。
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三滤波腔A3与第五滤波腔A5之间、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七滤波腔A7与第九滤波腔A9之间可以分别设置有窗口,并且在窗口设置有金属耦合筋,以分别实现感性交叉耦合,以分别形成感性交叉耦合零点,分别等效于图2所示的电感L1、L2。
其中,通过金属耦合筋实现感性交叉耦合,金属耦合筋受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小,以避免滤波器10产生温度漂移。
进一步,滤波器还包括与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十二滤波腔A12耦合的第一端口(图未示),其中,第一端口可以为滤波器的抽头。
第一公共腔、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一滤波腔A1至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十二滤波腔A12的谐振频率依次位于以下范围内:
778Mhz-780Mhz、768Mhz-770Mhz、780Mhz-782Mhz、790Mhz-792Mhz、778Mhz-780Mhz、768Mhz-770Mhz、778Mhz-780Mhz、797Mhz-799Mhz、779Mhz-781Mhz、766Mhz-768Mhz、778Mhz-780Mhz、778Mhz-780Mhz。
为了更加简洁的说明各个滤波支路的滤波腔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以下表述的“第x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至第x滤波支路的第y滤波腔的耦合带宽”按照腔体排列顺序依次排列滤波腔与其他滤波腔的耦合带宽。其中,腔体排列顺序指的是从第一个滤波腔至第y个滤波腔依次排列的顺序。并且,当一个滤波腔存在与多个滤波腔存在耦合的情况下,则该滤波腔与腔体排列顺序在前的腔体的耦合带宽在该滤波腔与多个滤波腔的耦合带宽中排列在前。举例说明:以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一滤波腔A1至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三滤波腔A3的耦合带宽为例。按照滤波腔依次排列的顺序依次排列滤波腔与其他滤波腔耦合的耦合带宽,具体为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一滤波腔A1与其他滤波腔的耦合带宽、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二滤波腔A2与其他滤波腔的耦合带宽……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三滤波腔A3与其他滤波腔的耦合带宽。其中,由于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一滤波腔A1与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二滤波腔A2、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三滤波腔A3均存在耦合关系,那么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一滤波腔A1与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二滤波腔A2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排列在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一滤波腔A1与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三滤波腔A3之间的耦合带宽之前。所以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一滤波腔A1至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四滤波腔A4的耦合带宽的范围具体为: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一滤波腔A1与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二滤波腔A2之间的耦合带宽、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一滤波腔A1与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三滤波腔A3之间的耦合带宽、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二滤波腔A2与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三滤波腔A3之间的耦合带宽、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三滤波腔A3与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四滤波腔A4之间的耦合带宽。
第一公共腔P1与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一滤波腔A1之间的耦合带宽、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一滤波腔A1至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十二滤波腔A12之间的耦合带宽、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十二滤波腔A12与第一端口之间的耦合带宽分别在以下范围内:
44Mhz-53Mhz、31Mhz-39Mhz、-17Mhz--13Mhz、20Mhz-27Mhz、19Mhz-25Mhz、8Mhz-13Mhz、18Mhz-24Mhz、18Mhz-24Mhz、-12Mhz--9Mhz、18Mhz--24Mhz、12Mhz-18Mhz、14Mhz-20Mhz、12Mhz-18Mhz、18Mhz-24Mhz、-15Mhz--12Mhz、20Mhz-26Mhz、34Mhz-42Mhz、44Mhz-53Mhz。
因此能够使得第一滤波支路101的带宽位于755-804MHz内,满足设计要求。
具体的,如图2所示,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二滤波腔B2至第十滤波腔B10划分为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两列;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二滤波腔B2、第四滤波腔B4、第六滤波腔B6、第九滤波腔B9、第十滤波腔B10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排列;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三滤波腔B3、第五滤波腔B5、第七滤波腔B7、第八滤波腔B8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排列;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一滤波腔B1相对于第一公共腔P1靠近壳体210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中分线设置,且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一滤波腔B1的中心在第二方向d2上的投影位于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一滤波腔B1、第三滤波腔B3的中心在第二方向d2上的投影之间;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二滤波腔B2、第四滤波腔B4、第六滤波腔B6、第九滤波腔B9、第十滤波腔B10依次间隔设置,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三滤波腔B3、第五滤波腔B5、第七滤波腔B7、第八滤波腔B8依次间隔设置,且间隔设置的间隔距离均相等,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一滤波腔B1、第二滤波腔B2相邻设置,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三滤波腔B3分别与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二滤波腔B2、第四滤波支路104相邻设置。
其中,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一滤波腔B1与第一公共腔P1的间隔距离小于第二滤波支路102的滤波腔的直径,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一滤波腔B1与第三滤波腔B3的间隔距离小于第二滤波支路102的滤波腔的直径。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二滤波腔B2与第四滤波腔B4的间隔距离小于第二滤波支路102的滤波腔的半径。
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二滤波腔B2至第十滤波腔B10划分为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两列,使得滤波支路排列规则,使得滤波器10的结构更为紧凑,进而减小滤波器10的体积。通过滤波腔之间的相邻设置,能够进一步减小滤波腔之间的间隙,进而进一步减小滤波器10的体积。
请参阅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二滤波支路102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具体的,如图3所示,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三滤波腔B3与第五滤波腔B5之间、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七滤波腔B7与第九滤波腔B9之间分别感性交叉耦合,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五滤波腔B5与第七滤波腔B7之间容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二交叉耦合零点。
其中,关于容性、感性交叉耦合的方式可见上述详细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滤波器10还包括与第一公共腔P1耦合的第一端口(图未示),还包括与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十滤波腔B12耦合的第二端口(图未示),其中,第一、二端口可以为滤波器10的抽头。
第一公共腔P1、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一滤波腔B1至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十滤波腔B10的谐振频率依次位于以下范围内:
750Mhz-752Mhz、721Mhz-723Mhz、723Mhz-725Mhz、724Mhz-726Mhz、738Mhz-740Mhz、724Mhz-726Mhz、709Mhz-711Mhz、724Mhz-726Mhz、737Mhz-739Mhz、725Mhz-727Mhz、725Mhz-727Mhz。
第一端口与第一公共腔P1之间的耦合带宽、第一公共腔P1与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一滤波腔B1之间的耦合带宽、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一滤波腔B1至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十滤波腔B10之间的耦合带宽、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十滤波腔B10与第二端口之间的耦合带宽分别在以下范围内:
228Mhz-258Mhz、88Mhz-101Mhz、29Mhz-36Mhz、23Mhz-30Mhz、18Mhz-25Mhz、8Mhz-16Mhz、18Mhz-24Mhz、16Mhz-22Mhz、-18Mhz--13Mhz、17Mhz-23Mhz、19Mhz-25Mhz、11Mhz-16Mhz、21Mhz-28Mhz、37Mhz-45Mhz、47Mhz-56Mhz。
因此能够使得第二滤波支路102的带宽位于701-752MHz内,满足设计要求。
本实施例至少具备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一方面通过公共腔的设置、滤波支路之间的相邻设置,减少了抽头以及焊接点设置,并使得滤波支路的的排布相对紧凑,进而能够减小滤波器10的体积。并且通过滤波支路所形成的交叉耦合零点实现零点抑制,能够提升不同滤波支路之间的隔离。
请参阅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滤波器10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三滤波支路103,与第二公共腔P2耦合,第一滤波支路101与第三滤波支路103沿第二方向d2依次相邻设置,第三滤波支路103由依次耦合九个滤波腔组成,第三滤波支路103的九个滤波腔形成三个第三交叉耦合零点;第四滤波支路104,与第二公共腔P2耦合,第三滤波支路103与第四滤波支路104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设置,第四滤波支路104由依次耦合十一个滤波腔组成,第四滤波支路104的十一个滤波腔形成四个第四交叉耦合零点;第五滤波支路105,第二滤波支路102与第五滤波支路105沿第二方向d2依次间隔设置,且第四滤波支路104与第五滤波支路105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设置,第五滤波支路105由依次耦合十个滤波腔组成,第五滤波支路105的十个滤波腔形成三个第五交叉耦合零点;第六滤波支路106,第五滤波支路105与第六滤波支路106沿第二方向d2依次相邻设置,第六滤波支路106由依次耦合九个滤波腔组成,第六滤波支路106的九个滤波腔形成三个第六交叉耦合零点。
第三、四、五、六滤波支路紧密排布,能够使得滤波器10的结构紧凑进而减小滤波器10的体积。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滤波支路103的滤波腔的尺寸均相等,且等于第一滤波支路101的滤波腔的尺寸。第四滤波支路104的滤波腔的尺寸均相等,第五滤波支路105的滤波腔的尺寸均相等,且第四滤波支路104的滤波腔的尺寸等于第五滤波支路105的滤波腔的尺寸且小于第二滤波支路102的滤波腔的尺寸。第六来滤波支路的滤波腔的尺寸均相等且等于第二滤波支路102的滤波腔的尺寸。
具体的,如图4所示,第三滤波支路103的九个滤波腔划分为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三列;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三滤波腔C3、第二滤波腔C2、第一滤波腔C1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排列;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九滤波腔C9、第七滤波腔C7、第四滤波腔C4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排列;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八滤波腔C8、第六滤波腔C6、第五滤波腔C5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排列;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一滤波腔C1相对于第二共腔靠近壳体210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中分线设置,且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一滤波腔C1与第二公共腔P2相邻设置,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四滤波腔C4分别与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六滤波腔C6、第五滤波腔C5相邻设置,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三滤波腔C3、第四滤波腔C4、第六滤波腔C6的中心的连线位于同一直线上,且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七滤波腔C7与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八滤波腔A8相邻设置,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七滤波腔C7与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十滤波腔C10间隔设置,且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七滤波腔C7的中心在第一方向d1上的投影位于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八滤波腔A8、第十滤波腔A10的中心在第一方向d1上的投影之间。
通过分列排布使得滤波支路的滤波腔的排布较为规则,通过相邻排布使得滤波腔之间的间隙减小,能够使得滤波器10的结构紧凑,进而减小滤波器10的体积。
请参阅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三滤波支路103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一滤波腔C1与第三滤波腔C3之间、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四滤波腔C4与第六滤波腔C6之间、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七滤波腔C7与第九滤波腔C9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三交叉耦合零点。
当然,在一些其他的实现方式中,第三滤波支路103的交叉耦合方式也可以如图6所示。
请参阅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三滤波支路103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一滤波腔C1与第三滤波腔C3之间、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四滤波腔C4与第六滤波腔C6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七滤波腔C7与第九滤波腔C9之间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三交叉耦合零点。
其中关于容性、感性耦合的具体方式可参见上述内容,不再赘述。
进一步,滤波器10还包括与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九滤波腔C9耦合的第一端口(图未示),其中,第一端口可以为滤波器10的抽头。
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一滤波腔C1至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九滤波腔C9的谐振频率依次位于以下范围内:
942Mhz-944Mhz、932Mhz-935Mhz、943Mhz-945Mhz、942Mhz-944Mhz、937Mhz-939Mhz、942Mhz-944Mhz、943Mhz-945Mhz、932Mhz-934Mhz、942Mhz-944Mhz。
第二公共腔P2与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一滤波腔C1之间的耦合带宽、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一滤波腔C1至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九滤波腔C9之间的耦合带宽、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九滤波腔C9与第一端口之间的耦合带宽分别在以下范围内:
34Mhz-42Mhz、24Mhz-31Mhz、-9Mhz--11Mhz、15Mhz-21Mhz、16Mhz-22Mhz、15Mhz-21Mhz、-7Mhz--4Mhz、15Mhz-21Mhz、16Mhz-22Mhz、15Mhz-21Mhz、-17Mhz--13Mhz、23Mhz-30Mhz、34Mhz-42Mhz。
因此能够使得第三滤波支路103的带宽位于923-962MHz内,满足设计要求。
对应于图6的交叉耦合方式,上述的谐振频率和耦合带宽也可以是:
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一滤波腔C1至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九滤波腔C9的谐振频率依次位于以下范围内:
879Mhz-881Mhz、890Mhz-892Mhz、878Mhz-880Mhz、879Mhz-881Mhz、875Mhz-877Mhz、879Mhz-881Mhz、880Mhz-882Mhz、874Mhz-876Mhz、879Mhz-881Mhz。
第二公共腔P2与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一滤波腔C1之间的耦合带宽、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一滤波腔C1至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九滤波腔C9之间的耦合带宽、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九滤波腔C9与第一端口之间的耦合带宽分别在以下范围内:
25Mhz-31Mhz、14Mhz-20Mhz、12Mhz-17Mhz、9Mhz-14Mhz、12Mhz-18Mhz、11Mhz-17Mhz、-5Mhz--2Mhz、11Mhz-17Mhz、12Mhz-18Mhz、12Mhz-18Mhz、-9Mhz--6Mhz、19Mhz-25Mhz、24Mhz-31Mhz。
因此能够使得第三滤波支路103的带宽位于864-896MHz内,满足设计要求。
其中,第四滤波支路的十一个滤波腔具体为第十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D1至第十一滤波腔D11。
具体的,如图4所示,第四滤波支路104的十一个滤波腔划分为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三列;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一滤波腔D1、第二滤波腔D2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排列;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七滤波腔D7、第六滤波腔D6、第五滤波腔D5、第四滤波腔D4、第三滤波腔D3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排列;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八滤波腔D8、第九滤波腔D9、第十滤波腔D10、第十一滤波腔D11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排列;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一滤波腔D1与第二公共腔P2相邻设置,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一滤波腔D1与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一滤波腔C1间隔设置,且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一滤波腔D1中心与第二公共腔P2的中心的连线和第二公共腔P2的中心与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一滤波腔C1的中心的连线的夹角为锐角,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三滤波腔D3分别与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一滤波腔D1、第二滤波腔D2相邻设置,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十一滤波腔D11分别与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四滤波腔D4、第三滤波腔D3相邻设置。
通过滤波腔的分列排布、相邻设置使得滤波器10的结构够紧凑,进而减小滤波器10的体积。
请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四滤波支路104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一滤波腔D1与第四滤波腔D4之间、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六滤波腔D6与第九滤波腔D9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一滤波腔D1与第三滤波腔D3之间、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六滤波腔D6与第八滤波腔D8之间分别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四个第四交叉耦合零点。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现方式中,第四滤波支路104的交叉耦合方式也可以是如图8所示的第四滤波支路104的交叉耦合方式。
如图8所示,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一滤波腔D1与第四滤波腔D4之间容性交叉耦合,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一滤波腔D1与第三滤波腔D3之间、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六滤波腔D6与第八滤波腔D8之间、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六滤波腔D6与第九滤波腔D9之间分别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四个第四交叉耦合零点。
进一步,滤波器10还包括与第第二公共腔P2耦合的第一端口(图未示),与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十一滤波腔D11耦合的第二端口(图未示),其中,第一、二端口可以为滤波器10的抽头。
第二公共腔P2、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一滤波腔D1至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十一滤波腔D11的谐振频率依次位于以下范围内:
919Mhz-921Mhz、896Mhz-898Mhz、889Mhz-891Mhz、903Mhz-905Mhz、898Mhz-900Mhz、898Mhz-900Mhz、898Mhz-900Mhz、888Mhz-890Mhz、901Mhz-903Mhz、898Mhz-900Mhz、898Mhz-900Mhz、898Mhz-900Mhz。
第一端口与第二公共腔P2腔之间的耦合带宽、第二公共腔P2与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一滤波腔D1之间的耦合带宽、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一滤波腔D1至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十一滤波腔D11之间的耦合带宽、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十一滤波腔D11与第二端口之间的耦合带宽分别在以下范围内:
188Mhz-202Mhz、66Mhz-77Mhz、18Mhz-24Mhz、-12Mhz--8Mhz、-12Mhz--8Mhz、21Mhz-27Mhz、13Mhz-20Mhz、15Mhz-21Mhz、15Mhz-21Mhz、12Mhz-17Mhz、-13Mhz--9Mhz、-6Mhz--3Mhz、16Mhz-22Mhz、16Mhz-22Mhz、18Mhz-24Mhz、27Mhz-34Mhz、34Mhz-42Mhz。
因此能够使得第四滤波支路104的带宽位于880-919MHz内,满足设计要求。
对应于图8的交叉耦合方式,第四滤波支路104对应的谐振频率和耦合带宽也可以是:
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一滤波腔D1至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十一滤波腔D11的谐振频率依次位于以下范围内:
833Mhz-835Mhz、848Mhz-850Mhz、831Mhz-833Mhz、833Mhz-835Mhz、833Mhz-835Mhz、833Mhz-835Mhz、848Mhz-850Mhz、839Mhz-841Mhz、833Mhz-835Mhz、833Mhz-835Mhz、833Mhz-835Mhz。
第一端口与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一滤波腔D1之间的耦合带宽、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一滤波腔D1至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十一滤波腔D11之间的耦合带宽、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十一滤波腔D11与第二端口之间的耦合带宽分别在以下范围内:
23Mhz-30Mhz、8Mhz-13Mhz、17Mhz-23Mhz、-5Mhz--2Mhz、3Mhz-8Mhz、12Mhz-18Mhz、11Mhz-17Mhz、11Mhz-17Mhz、3Mhz-8Mhz、10Mhz-15Mhz、3Mhz-8Mhz、2Mhz-6Mhz、12Mhz-17Mhz、13Mhz-19Mhz、20Mhz-26Mhz、23Mhz-30Mhz。
因此能够使得第四滤波支路104的带宽位于822-851MHz内,满足设计要求。
其中,第五滤波支路105的十个滤波腔具体为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一滤波腔E1至第十滤波腔E10。
具体的,如图4所示,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二滤波腔E2至第十滤波腔E10划分为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两列;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九滤波腔E9、第七滤波腔E7、第五滤波腔E5、第三滤波腔E3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排列;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十滤波腔E10、第八滤波腔E8、第六滤波腔E6、第四滤波腔E4、第二滤波腔E2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排列;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二滤波腔E2相对于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一滤波腔E1靠近壳体210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中分线设置,且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一滤波腔E1、第二滤波腔E2相邻设置,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三滤波腔E3与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二滤波腔E2、第四滤波腔E4相邻设置,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十滤波腔E10与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二滤波腔E2相邻设置,且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十滤波腔E10的中心在第二方向d2上的投影位于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二滤波腔D2的中心与第三滤波腔D3的中心在第二方向d2上的投影之间。
通过滤波腔的分列排布以及相邻排布能够使得滤波器10的结构紧凑,进而减小滤波器10的体积。
其中,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五滤波腔E5与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五滤波腔E5间隔设置,且所述间隔设置的间隔距离小于第二滤波支路102的滤波腔的直径。
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五滤波支路105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如图9所示,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四滤波腔E4与第六滤波腔E6之间容性交叉耦合,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二滤波腔E2与第四滤波腔E4之间、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六滤波腔E6与第八滤波腔E8之间分别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五交叉耦合零点。
当然,第五滤波支路105的交叉耦合方式并不限于图9的交叉耦合方式,第五滤波支路105的交叉耦合方式也可以是如图10所示的交叉耦合方式。
如图10所示,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二滤波腔E2与第四滤波腔E4之间、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五滤波腔E5与第七滤波腔E7之间、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八滤波腔E8与第十滤波腔E10之间分别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五交叉耦合零点。
关于交叉耦合的具体的方式不再赘述。
其中,进一步,滤波器10还包括与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一滤波腔E1耦合的第一端口(图未示),还包括与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十滤波腔E10耦合的第二端口(图未示),其中,第一、二端口可以为滤波器10的抽头。
对应于图9所示的交叉耦合方式,第五滤波支路105相应的谐振频率以及耦合带宽也可以如下所示:
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一滤波腔E1至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十滤波腔E10的谐振频率依次位于以下范围内:
897Mhz-899Mhz、897Mhz-899Mhz、885Mhz-887Mhz、898Mhz-900Mhz、902Mhz-904Mhz、897Mhz-899Mhz、884Mhz-886Mhz、897Mhz-899Mhz、897Mhz-899Mhz、897Mhz-899Mhz。
第一端口与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一滤波腔E1之间的耦合带宽、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一滤波腔E1至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十滤波腔E10之间的耦合带宽、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十滤波腔E10与第二端口之间的耦合带宽分别在以下范围内:
30Mhz-38Mhz、24Mhz-31Mhz、11Mhz-17Mhz、-16Mhz--11Mhz、10Mhz-15Mhz、13Mhz-19Mhz、2Mhz-6Mhz、13Mhz-19Mhz、9Mhz-14Mhz、-16Mhz--11Mhz、10Mhz-15Mhz、16Mhz-22Mhz、24Mhz-31Mhz、30Mhz-38Mhz。
因此能够使得第五滤波支路105的带宽位于880-916MHz内,满足设计要求。
对应于图10所示的交叉耦合方式,第五滤波支路105相应的谐振频率以及耦合带宽也可以如下所示:
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一滤波腔E1至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十滤波腔E10的谐振频率依次位于以下范围内:
834Mhz-836Mhz、834Mhz-836Mhz、847Mhz-849Mhz、834Mhz-836Mhz、834Mhz-836Mhz、845Mhz-847Mhz、834Mhz-836Mhz、833Mhz-835Mhz、844Mhz-846Mhz、834Mhz-836Mhz。
第一端口与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一滤波腔E1之间的耦合带宽、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一滤波腔E1至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十滤波腔E10之间的耦合带宽、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十滤波腔E10与第二端口之间的耦合带宽分别在以下范围内:
22Mhz-29Mhz、18Mhz-24Mhz、6Mhz-11Mhz、10Mhz-15Mhz、4Mhz-9Mhz、12Mhz-17Mhz、7Mhz-12Mhz、7Mhz-12Mhz、7Mhz-12Mhz、12Mhz-17Mhz、8Mhz-13Mhz、11Mhz-16Mhz、13Mhz-19Mhz、22Mhz-29Mhz。
因此能够使得第五滤波支路105的带宽位于821-851MHz内,满足设计要求。
其中,第六滤波支路106的九个滤波腔具体为第六滤波支路106的第六滤波腔F6至第九滤波腔F9。
如图4所示,第六滤波支路106的九个滤波腔划分为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两列;第六滤波支路106的第八滤波腔F8、第六滤波腔F6、第四滤波腔F4、第二滤波腔F2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排列;第六滤波支路106的第九滤波腔F9、第七滤波腔F7、第五滤波腔F5、第三滤波腔F3、第一滤波腔F1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排列;第六滤波支路106的第二滤波腔F2分别与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一滤波腔E1、第二滤波腔E2相邻设置,第六滤波支路106的第二滤波腔F2分别与第六滤波支路106的第一滤波腔F1、第三滤波腔F3相邻设置,且第六滤波支路106的第二滤波腔F2的中心在第一方向d1上的投影位于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二滤波腔E2、第四滤波腔E4的中心在第一方向d1上的投影之间。
通过滤波腔的分列排布以及相邻排布使得滤波器10的结构紧凑,进而能够减小滤波器10的体积。
请参阅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六滤波支路106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第六滤波支路106的第四滤波腔F4与第六滤波腔F6之间感性交叉耦合,第六滤波支路106的第二滤波腔F2与第四滤波腔F4之间、第六滤波支路106的第六滤波腔F6与第八滤波腔F8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六交叉耦合零点。
其中,进一步,滤波器10还包括与第六滤波支路106的第一滤波腔F1耦合的第一端口(图未示),还包括与第六滤波支路106的第九滤波腔F9耦合的第二端口(图未示),其中,第一、二端口可以为滤波器10的抽头。
第六滤波支路106的第一滤波腔F1至第六滤波支路106的第九滤波腔F9的谐振频率依次位于以下范围内:
723Mhz-725Mhz、723Mhz-725Mhz、716Mhz-718Mhz、724Mhz-726Mhz、736Mhz-738Mhz、724Mhz-726Mhz、707Mhz-709Mhz、723Mhz-725Mhz、723Mhz-725Mhz。
第一端口与第六滤波支路106的第一滤波腔F1之间的耦合带宽、第六滤波支路106的第一滤波腔F1至第六滤波支路106的第九滤波腔F9之间的耦合带宽、第六滤波支路106的第九滤波腔F9与第二端口之间的耦合带宽分别在以下范围内:
44Mhz-53Mhz、34Mhz-42Mhz、21Mhz-28Mhz、-11Mhz--7Mhz、20Mhz-26Mhz、18Mhz-24Mhz、9Mhz-14Mhz、18Mhz-24Mhz、14Mhz-20Mhz、-21Mhz--16Mhz、16Mhz-22Mhz、34Mhz-42Mhz、44Mhz-53Mhz。
因此能够使得第六滤波支路106的带宽位于700-749MHz内,满足设计要求。
请参阅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滤波器10还包括:第七滤波支路107,与第三公共腔P3耦合,第四滤波支路104与第七滤波支路107沿第二方向d2依次间隔设置,第七滤波支路107由依次耦合十一个滤波腔组成,第七滤波支路107的十一个滤波腔形成三个第七交叉耦合零点;第八滤波支路108,与第三公共腔P3耦合,第八滤波支路108与第七滤波支路107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设置,第八滤波支路108由依次耦合九个滤波腔组成,第八滤波支路108的九个滤波腔形成三个第八交叉耦合零点;第九滤波支路109,第六滤波支路106与第九滤波支路109沿第二方向d2依次间隔设置,且第七滤波支路107与第九滤波支路109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设置,第九滤波支路109由依次耦合九个滤波腔组成,第九滤波支路109的九个滤波腔形成三个第九交叉耦合零点;第十滤波支路110,第九滤波支路109与第十滤波支路110沿第二方向d2依次相邻设置,第十滤波支路110由依次耦合十个滤波腔组成,第十滤波支路110的十个滤波腔形成三个第十交叉耦合零点;第十一滤波支路111,与第四公共腔P4耦合,第八滤波支路108与第十一滤波支路111沿第二方向d2依次相邻设置,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由依次耦合十二个滤波腔组成,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十二个滤波腔形成五个第十一交叉耦合零点;第十二滤波支路112,与第四公共腔P4耦合,第十一滤波支路111与第十二滤波支路112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设置,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由依次耦合十个滤波腔组成,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十个滤波腔形成三个第十二交叉耦合零点。
第七至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紧邻排列,使得滤波器10的结构紧凑,能够减小滤波器10的体积。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七滤波支路107的滤波腔的尺寸相等,且等于第四滤波支路104的滤波腔的尺寸;第八滤波支路108的滤波腔的尺寸相等,且等于第三滤波支路103的滤波腔的尺寸;第九滤波支路109的滤波腔的尺寸相等,且等于第六滤波支路106的滤波腔的尺寸;第十滤波支路110的滤波腔的尺寸相等,且等于第五滤波支路105的滤波腔的尺寸;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滤波腔的尺寸相等,且等于第一滤波支路101的滤波腔的尺寸;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滤波腔的尺寸相等,且等于第二滤波支路102的滤波腔的尺寸;且第四公共腔P4的尺寸等于第一公共腔P1的尺寸,且大于第三公共腔P3的尺寸。
其中,第七滤波支路107的十一个滤波腔具体为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一滤波腔G1至第十一滤波腔G11。
如图12所示,第七滤波支路107的十一个滤波腔划分为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三列;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八滤波腔G8、第九滤波腔G9、第十滤波腔G10、第十一滤波腔G11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排列;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七滤波腔G7、第四滤波腔G4、第二滤波腔G2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排列;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六滤波腔G6、第五滤波腔G5、第三滤波腔G3、第一滤波腔G1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排列;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二滤波腔G2分别与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一滤波腔G1、第三滤波腔G3、第十滤波腔G10、第十一滤波腔G11相邻设置,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十一滤波腔G11与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十一滤波腔D11间隔设置,且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十一滤波腔G11的中心在第一方向d1上的投影位于第四滤波支路104的十滤波腔的中心与第十一滤波腔G11的中心在第一方向d1上的投影之间。
其中,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九滤波腔G9与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九滤波腔G9之间的间隔设置,且间隔设置的间隔距离小于小于第七滤波支路107的滤波腔的直径。
通过滤波腔的分列排布以及相邻排布,使得滤波器10的结构紧凑,进而减小滤波器10的体积。请参阅图13,为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七滤波支路107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如图13所示,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一滤波腔G1与第三滤波腔G3之间、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五滤波腔G5与第七滤波腔G7之间感性交叉耦合,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三滤波腔G3与第五滤波腔G5之间、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七滤波腔G7与第九滤波腔G9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以形成四个第七交叉耦合零点。
当然,第七滤波支路107的交叉耦合方式并不限于图13所示的交叉耦合方式,第七滤波支路107的交叉耦合方式也可以是图14所示的交叉耦合方式,请参阅图14,第七滤波支路107的交叉耦合方式也可如下所示:
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一滤波腔G1与第三滤波腔G3之间、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五滤波腔G5与第七滤波腔G7之间、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七滤波腔G7与第九滤波腔G9之间分别感性交叉耦合,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三滤波腔G3与第五滤波腔G5之间容性交叉耦合,以形成四个第七交叉耦合零点。
进一步,滤波器10还包括与第三公共腔P3耦合的第一端口(图未示),还包括与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十一滤波腔G11耦合的第二端口(图未示),其中,第一、二端口可以为滤波器10的抽头。
对应于图13所示的交叉耦合方式,第七滤波支路107相应的谐振频率以及耦合带宽也可以如下所示:
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一滤波腔G1至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十一滤波腔G11的谐振频率依次位于以下范围内:
919Mhz-921Mhz、896Mhz-898Mhz、909Mhz-911Mhz、897Mhz-899Mhz、884Mhz-886Mhz、898Mhz-900Mhz、904Mhz-906Mhz、899Mhz-901Mhz、884Mhz-886Mhz、898Mhz-900Mhz、898Mhz-900Mhz、898Mhz-900Mhz。
第一端口与第三公共腔P3之间的耦合带宽、第三公共腔P3与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一滤波腔G1之间的耦合带宽、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一滤波腔G1至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十一滤波腔G11之间的耦合带宽、分别在以下范围内:
178Mhz-202Mhz、65Mhz-77Mhz、17Mhz-23Mhz、11Mhz-16Mhz、14Mhz-20Mhz、12Mhz-17Mhz、-17Mhz--13Mhz、10Mhz-15Mhz、14Mhz-20Mhz、3Mhz-8Mhz、14Mhz-20Mhz、9Mhz-14Mhz、-18Mhz--14Mhz、11Mhz-16Mhz、18Mhz-24Mhz、27Mhz-34Mhz。
因此能够使得第七滤波支路107的带宽位于880-919MHz内,满足设计要求。
对应于图14所示的交叉耦合方式,第七滤波支路107相应的谐振频率以及耦合带宽也可以如下所示:
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一滤波腔G1至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十一滤波腔G11的谐振频率依次位于以下范围内:
833Mhz-835Mhz、848Mhz-850Mhz、833Mhz-835Mhz、831Mhz-833Mhz、833Mhz-835Mhz、841Mhz-843Mhz、833Mhz-835Mhz、846Mhz-848Mhz、833Mhz-835Mhz、833Mhz-835Mhz、833Mhz-835Mhz。
第一端口与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一滤波腔G1之间的耦合带宽、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一滤波腔G1至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十一滤波腔G11之间的耦合带宽、分别在以下范围内:
24Mhz-31Mhz、7Mhz-12Mhz、17Mhz-23Mhz、3Mhz-7Mhz、12Mhz-18Mhz、-4Mhz--1Mhz、12Mhz-17Mhz、10Mhz-15Mhz、5Mhz-9Mhz、10Mhz-16Mhz、7Mhz-12Mhz、9Mhz-14Mhz、7Mhz-12Mhz、13Mhz-19Mhz、20Mhz-26Mhz、24Mhz-31Mhz。
因此能够使得第七滤波支路107的带宽位于821-851MHz内,满足设计要求。
其中,第八滤波支路108的九个滤波腔具体为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一滤波腔H1至第八滤波腔H8。
如图12所示,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九滤波腔H9、第六滤波腔H6、第五滤波腔H5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排列;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七滤波腔H7、第四滤波腔H4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排列;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三滤波腔H3、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二滤波腔H2、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一滤波腔H1、第三公共腔P3腔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排列;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八滤波腔H8与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九滤波腔H9相交设置,且与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七滤波腔H7间隔设置,且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八滤波腔H8的中心在第二方向d2上的投影位于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七滤波腔H7的中心与第九滤波腔H9的中心在第二方向d2上的投影之间,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四滤波腔H4分别与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五滤波腔H5、第六滤波腔H6相邻设置,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三滤波腔H3、第四滤波腔H4相邻设置,且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三滤波腔H3、第四滤波腔H4、第六滤波腔H6的中心的连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通过滤波腔的分列设置以及相邻设置使得滤波腔的结构紧凑,进而减小滤波器10的体积。
请参阅图15,为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八滤波支路108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15所示,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一滤波腔H1与第三滤波腔H3之间、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四滤波腔H4与第六滤波腔H6之间、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七滤波腔H7与第九滤波腔H9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八交叉耦合零点。
当然,第八滤波支路108的交叉耦合方式也可以限于上述方式,请参阅图16,图16为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八滤波支路108的另一拓扑结构示意图。
如图16所示,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一滤波腔H1与第三滤波腔H3之间、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四滤波腔H4与第六滤波腔H6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七滤波腔H7与第九滤波腔H9之间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八交叉耦合零点。
进一步,滤波器10还包括与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一滤波腔H1耦合的第一端口(图未示),还包括与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九滤波腔H9耦合的第二端口(图未示),其中,第一、二端口可以为滤波器10的抽头。
对应于图15所示的交叉耦合方式,第八滤波支路108相应的谐振频率以及耦合带宽也可以如下所示:
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一滤波腔H1至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九滤波腔H9的谐振频率依次位于以下范围内:
942Mhz-944Mhz、933Mhz-935Mhz、943Mhz-945Mhz、942Mhz-944Mhz、937Mhz-939Mhz、942Mhz-944Mhz、943Mhz-945Mhz、932Mhz-934Mhz、942Mhz-944Mhz。
第一端口与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一滤波腔H1之间的耦合带宽、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一滤波腔H1至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九滤波腔H9之间的耦合带宽、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九滤波腔H9与第二端口之间的耦合带宽分别在以下范围内:
34Mhz-42Mhz、24Mhz-31Mhz、-15Mhz--11Mhz、16Mhz-22Mhz、17Mhz-23Mhz、16Mhz-22Mhz、-7Mhz--3Mhz、15Mhz-21Mhz、16Mhz-22Mhz、14Mhz-20Mhz、-16Mhz--12Mhz、24Mhz-31Mhz、34Mhz-42Mhz。
因此能够使得第八滤波支路108的带宽位于923-962MHz内,满足设计要求。
对应于图16所示的交叉耦合方式,第八滤波支路108相应的谐振频率以及耦合带宽也可以如下所示:
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一滤波腔H1至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九滤波腔H9的谐振频率依次位于以下范围内:
879Mhz-881Mhz、890Mhz-892Mhz、878Mhz-880Mhz、879Mhz-881Mhz、875Mhz-877Mhz、879Mhz-881Mhz、880Mhz-882Mhz、874Mhz-876Mhz、879Mhz-881Mhz。
第一端口与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一滤波腔H1之间的耦合带宽、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一滤波腔H1至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九滤波腔H9之间的耦合带宽、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九滤波腔H9与第二端口之间的耦合带宽分别在以下范围内:
24Mhz-31Mhz、15Mhz-21Mhz、12Mhz-17Mhz、9Mhz-14Mhz、13Mhz-18Mhz、13Mhz-18Mhz、-6Mhz--2Mhz、12Mhz-17Mhz、13Mhz-18Mhz、13Mhz-18Mhz、-9Mhz--5Mhz、19Mhz-25Mhz、24Mhz-31Mhz。
因此能够使得第八滤波支路108的带宽位于864-896MHz内,满足设计要求。
其中,第九滤波支路109的九个滤波腔具体为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一滤波腔I1至第九滤波腔I9。
具体的,如图12所示,第九滤波支路109的九个滤波腔划分为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三列;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九滤波腔I9、第七滤波腔I7、第五滤波腔I5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排列;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八滤波腔I8、第六滤波腔I6、第四滤波腔I4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排列;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三滤波腔I3、第二滤波腔I2、第一滤波腔I1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排列;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五滤波腔I5分别与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四滤波腔I4、第六滤波腔I6相邻设置,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三滤波腔I3与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四滤波腔I4相邻设置,且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四滤波腔I4、第六滤波腔I6的中心的连线与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三滤波腔I3、第四滤波腔I4的中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九滤波腔I9与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十一滤波腔G11相邻设置,且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九滤波腔I9的中心在第二方向d2上的投影位于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二滤波腔G2、第十一滤波腔G11在第二方向d2上的投影之间。
通过滤波腔之间的分列排布以及相邻设置能够使得滤波器10的结构紧凑,进而减小滤波器10的体积。
请参阅图17,为本申请提供滤波器10的第九滤波支路109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如图17所示,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一滤波腔I1与第三滤波腔I3之间、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四滤波腔I4与第六滤波腔I6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七滤波腔I7与第九滤波腔I9之间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九交叉耦合零点。
进一步,滤波器10还包括与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一滤波腔I1耦合的第一端口(图未示),还包括与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九滤波腔I9耦合的第二端口(图未示),其中,第一、二端口可以为滤波器10的抽头。
对应于图17所示的交叉耦合方式,第九滤波支路109相应的谐振频率以及耦合带宽如下所示:
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一滤波腔I1至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九滤波腔I9的谐振频率依次位于以下范围内:
723Mhz-725Mhz、714Mhz-716Mhz、725Mhz-727Mhz、724Mhz-726Mhz、736Mhz-738Mhz、724Mhz-726Mhz、726Mhz-728Mhz、704Mhz-706Mhz、723Mhz-725Mhz。
第一端口与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一滤波腔I1之间的耦合带宽、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一滤波腔I1至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九滤波腔I9之间的耦合带宽、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九滤波腔I9与第二端口之间的耦合带宽分别在以下范围内:
44Mhz-53Mhz、32Mhz-40Mhz、-15Mhz--11Mhz、21Mhz-28Mhz、21Mhz-28Mhz、18Mhz-24Mhz、9Mhz-14Mhz、18Mhz-24Mhz、21Mhz-28Mhz、12Mhz-18Mhz、-31Mhz--27Mhz、23Mhz-30Mhz、44Mhz-53Mhz。
因此能够使得第九滤波支路109的带宽位于700-749MHz内,满足设计要求。
其中,第十滤波支路110的十个滤波腔具体为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一滤波腔J1至第十滤波腔J10。
如图12所示,第十滤波支路110的十个滤波腔划分为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两列;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十滤波腔J10、第七滤波腔J7、第五滤波腔J5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排列;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九滤波腔J9、第八滤波腔J8、第六滤波腔J6、第四滤波腔J4、第三滤波腔J3、第二滤波腔J2、第一滤波腔J1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排列;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八滤波腔I8与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十滤波腔J10沿第二方向d2依次相邻设置,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十滤波腔J10分别与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八滤波腔J8、第九滤波腔J9相邻设置,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五滤波腔J5与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三滤波腔I3相邻设置。
请参阅图18,图18为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十滤波支路110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如图18所示,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四滤波腔J4与第六滤波腔J6之间、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八滤波腔J8与第十滤波腔J10之间容性交叉耦合,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六滤波腔J6与第八滤波腔J8之间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十交叉耦合零点。
进一步,滤波器10还包括与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一滤波腔J1耦合的第一端口(图未示),还包括与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十滤波腔J10耦合的第二端口(图未示),其中,第一、二端口可以为滤波器10的抽头。
对应于图18所示的交叉耦合方式,第十滤波支路110相应的谐振频率以及耦合带宽如下所示:
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一滤波腔J1至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十滤波腔J10的谐振频率依次位于以下范围内:
897Mhz-899Mhz、897Mhz-899Mhz、897Mhz-899Mhz、897Mhz-899Mhz、886Mhz-888Mhz、897Mhz-899Mhz、902Mhz-904Mhz、898Mhz-900Mhz、882Mhz-884Mhz、897Mhz-899Mhz。
第一端口与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一滤波腔J1之间的耦合带宽、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一滤波腔J1至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十滤波腔J10之间的耦合带宽、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十滤波腔J10与第二端口之间的耦合带宽分别在以下范围内:
30Mhz-38Mhz、24Mhz-31Mhz、16Mhz-22Mhz、14Mhz-20Mhz、3Mhz-7Mhz、14Mhz-20Mhz、7Mhz-12Mhz、14Mhz-20Mhz、7Mhz-12Mhz、-24Mhz--20Mhz、14Mhz-20Mhz、16Mhz-16Mhz、13Mhz-19Mhz、30Mhz-38Mhz。
因此能够使得第十滤波支路110的带宽位于880-916MHz内,满足设计要求。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现方式中,第十滤波支路110的排布方式以及耦合方式亦可如下:
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十滤波腔J10、第六滤波腔J6、第五滤波腔J5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排列;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九滤波腔J9、第八滤波腔J8、第七滤波腔J7、第四滤波腔J4、第三滤波腔J3、第二滤波腔J2、第一滤波腔J1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排列;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八滤波腔I8与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十滤波腔J10沿第二方向d2依次相邻设置,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十滤波腔J10分别与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八滤波腔J8、第九滤波腔J9相邻设置,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五滤波腔J5与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三滤波腔I3相邻设置。
请参阅图19,为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另一拓扑结构示意图。
如图19所示,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四滤波腔J4与第七滤波腔J7之间、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五滤波腔J5与第七滤波腔J7之间、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八滤波腔J8与第十滤波腔J10之间分别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十交叉耦合零点。
对应于图19所示的交叉耦合方式,第十滤波支路110相应的谐振频率以及耦合带宽如下所示:
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一滤波腔J1至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十滤波腔J10的谐振频率依次位于以下范围内:
834Mhz-836Mhz、834Mhz-836Mhz、834Mhz-836Mhz、834Mhz-836Mhz、842Mhz-844Mhz、848Mhz-850Mhz、834Mhz-836Mhz、833Mhz-835Mhz、844Mhz-846Mhz、834Mhz-836Mhz。
第一端口与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一滤波腔J1之间的耦合带宽、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一滤波腔J1至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十滤波腔J10之间的耦合带宽、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十滤波腔J10与第二端口之间的耦合带宽分别在以下范围内:
22Mhz-29Mhz、19Mhz-25Mhz、12Mhz-18Mhz、11Mhz-17Mhz、9Mhz-14Mhz、6Mhz-11Mhz、0Mhz-4Mhz、8Mhz-13Mhz、1Mhz-5Mhz、12Mhz-17Mhz、8Mhz-13Mhz、16Mhz-16Mhz、13Mhz-19Mhz、22Mhz-29Mhz。
因此能够使得第十滤波支路110的带宽位于821-851MHz内,满足设计要求。
其中,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十二个滤波腔具体为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一滤波腔K1至第十二滤波腔K12。
具体的,如图12所示,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十二个滤波腔划分为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三列;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九滤波腔K9、第八滤波腔K8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排列;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十二滤波腔K12、第十滤波腔K10、第七滤波腔K7、第四滤波腔K4、第二滤波腔K2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排列;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十一滤波腔K11、第六滤波腔K6、第五滤波腔K5、第三滤波腔K3、第一滤波腔K1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相邻排列;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八滤波腔K8与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三滤波腔H3第七滤波腔H7相邻设置,且与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四滤波腔H4间隔设置,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十滤波腔K10分别与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九滤波腔K9、第八滤波腔K8、第十一滤波腔K11、第六滤波腔K6相邻设置,且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一滤波腔K1与第四公共腔P4相邻设置,且第四公共腔P4的中心在第二方向d2上的投影位于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一滤波腔K1、第二滤波腔K2的中心在第二方向d2上的投影之间。
通过滤波腔的分列排布以及相邻设置能够减小滤波器10的体积。
请参阅图20,为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如图20所示,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一滤波腔K1与第三滤波腔K3之间、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五滤波腔K5与第七滤波腔K7之间、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十滤波腔K10与第十二滤波腔K12之间分别感性交叉耦合,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三滤波腔K3与第五滤波腔K5之间、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八滤波腔K8与第十滤波腔K10之间容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五个第十一交叉耦合零点。
进一步,滤波器10还包括与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一滤波腔K1耦合的第一端口(图未示),还包括与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十二滤波腔K12耦合的第二端口(图未示),其中,第一、二端口可以为滤波器10的抽头。
对应于图20所示的交叉耦合方式,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相应的谐振频率以及耦合带宽如下所示:
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一滤波腔K1至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十二滤波腔K12的谐振频率依次位于以下范围内:
778Mhz-780Mhz、768Mhz-770Mhz、780Mhz-782Mhz、790Mhz-792Mhz、778Mhz-780Mhz、768Mhz-770Mhz、778Mhz-780Mhz、778Mhz-780Mhz、798Mhz-800Mhz、780Mhz-782Mhz、764Mhz-766Mhz、778Mhz-780Mhz。
第一端口与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一滤波腔K1之间的耦合带宽、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一滤波腔K1至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十一滤波腔K11之间的耦合带宽、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十二滤波腔K12与第二端口之间的耦合带宽分别在以下范围内:
44Mhz-53Mhz、31Mhz-39Mhz、-17Mhz--13Mhz、21Mhz-27Mhz、19Mhz-25Mhz、8Mhz-13Mhz、18Mhz-24Mhz、18Mhz-24Mhz、-12Mhz--8Mhz、18Mhz-24Mhz、20Mhz-26Mhz、12Mhz-17Mhz、15Mhz-21Mhz、13Mhz-19Mhz、18Mhz-24Mhz、-23Mhz--19Mhz、29Mhz-36Mhz、44Mhz-53Mhz。
因此能够使得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带宽位于755-804MHz内,满足设计要求。
其中,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十个滤波腔具体为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一滤波腔L1至第十滤波腔L10。
如图21所示,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三滤波腔L3至第十滤波腔L10划分为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两列;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三滤波腔L3、第五滤波腔L5、第七滤波腔L7、第八滤波腔L8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排列;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四滤波腔L4、第六滤波腔L6、第九滤波腔L9、第十滤波腔L10为一列且沿第一方向d1依次排列;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一滤波腔L1、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二滤波腔L2、第四公共腔P4呈三角形设置,且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二滤波腔L2的中心在第二方向d2上的投影位于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一滤波腔L1的中心、第四滤波腔L4的中心在第二方向d2上的投影之间,且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一滤波腔L1的中心在第一方向d1上的投影位于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二滤波腔L2的中心、第四滤波腔L4的中心在第一方向d1上的投影之间,且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一滤波腔L1分别与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二滤波腔L2、第四公共腔P4相邻设置,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十二滤波腔与第四公共腔P4间隔设置,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第三滤波腔L3相对于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二滤波腔L2靠近壳体210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中分线设置,且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三滤波腔L3与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二滤波腔L2相邻设置,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三滤波腔L3、第五滤波腔L5、第七滤波腔L7、第八滤波腔L8依次间隔设置,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四滤波腔L4、第六滤波腔L6、第九滤波腔L9依次间隔设置,且间隔设置的间隔距离相等,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四滤波腔L4分别与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三滤波腔L3、第五滤波腔L5相邻设置,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十滤波腔L10分别与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八滤波腔L8、第九滤波腔L9相邻设置。
通过滤波腔的分列排布以及相邻设置使得滤波器10的结构紧凑,进而减小了滤波器10的体积。
请参阅图21,为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额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如图21所示,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三滤波腔L3与第五滤波腔L5之间、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七滤波腔L7与第九滤波腔L9之间感性交叉耦合,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五滤波腔L5与第七滤波腔L7之间容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十二交叉耦合零点。
进一步,滤波器10还包括与第四公共腔P4耦合的第一端口(图未示),还包括与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十二滤波腔耦合的第二端口(图未示),其中,第一、二端口可以为滤波器10的抽头。
对应于图21所示的交叉耦合方式,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相应的谐振频率以及耦合带宽如下所示:
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一滤波腔L1至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十滤波腔L10的谐振频率依次位于以下范围内:
750Mhz-752Mhz、721Mhz-723Mhz、723Mhz-725Mhz、724Mhz-726Mhz、738Mhz-740Mhz、724Mhz-726Mhz、709Mhz-711Mhz、724Mhz-726Mhz、737Mhz-739Mhz、725Mhz-727Mhz、725Mhz-727Mhz。
第一端口与第四公共腔P4腔之间的耦合带宽、第四公共腔P4与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一滤波腔L1之间的耦合带宽、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一滤波腔L1至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十滤波腔L10之间的耦合带宽、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十滤波腔L10与第二端口之间的耦合带宽分别在以下范围内:
228Mhz258Mhz、87Mhz-101Mhz、29Mhz-36Mhz、23Mhz-30Mhz、19Mhz-25Mhz、11Mhz-16Mhz、20Mhz-25Mhz、16Mhz-22Mhz、-18Mhz--14Mhz、17Mhz-23Mhz、20Mhz-26Mhz、11Mhz-16Mhz、21Mhz-28Mhz、37Mhz-45Mhz、47Mhz-56Mhz。
因此能够使得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带宽位于701-752MHz内,满足设计要求。
本实施例至少具备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一方面通过公共腔的设置、滤波支路之间的相邻设置,减少了抽头以及焊接点设置,并使得滤波支路的的排布相对紧凑,进而能够减小滤波器10的体积。并且通过滤波支路所形成的交叉耦合零点实现零点抑制,能够提升不同滤波支路之间的隔离。
请参阅图22,为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仿真示意图。
如图22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二滤波支路102、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带宽(参见频带110)位于700-752MHz内,滤波器10的第二、四、六、八滤波支路的带宽在698MHz时,抑制大于36dB,在758MHz的带宽时,抑制大于75dB。
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一滤波支路101、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带宽(参见频带120)位于755-804MHz内,滤波器10的第一滤波支路101、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带宽在748MHz时,抑制大于105dB,在806MHz的带宽时,抑制大于34dB。
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四滤波支路104、第七滤波支路107的带宽(参见频带130)位于880-916MHz内,滤波器10的第四滤波支路104、第七滤波支路107的带宽在880MHz时,抑制大于45dB,在927MHz的带宽时,抑制大于50dB,在935MHz的带宽时,抑制大于85dB。
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三滤波支路103、第八滤波支路108的带宽(参见频带140)位于923-962MHz内,滤波器10的第三滤波支路103、第八滤波支路108的带宽在915MHz时,抑制大于105dB,在965MHz的带宽时,抑制大于8dB。
请参阅图23,为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仿真示意图。
如图23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六滤波支路106、第九滤波支路109的带宽(参见频带150)位于700-749MHz内,滤波器10的第六滤波支路106、第九滤波支路109的带宽在698MHz时,抑制大于36dB,在758MHz的带宽时,抑制大于75dB。
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五滤波支路105、第十滤波支路110的带宽(参见频带160)位于880-916MHz内,滤波器10的第五滤波支路105、第十滤波支路110的带宽在879MHz时,抑制大于45dB,在927MHz的带宽时,抑制大于50dB,在9,3MHz的带宽时,抑制大于85dB。
请参阅图24,为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仿真示意图。
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四滤波支路104(对应于图8的拓扑结构)、第七滤波支路107(对应于图14的拓扑结构)的带宽(参见频带330)位于822-851MHz内,滤波器10的第四滤波支路104、第七滤波支路107的带宽在803MHz时,抑制大于80dB,在851MHz的带宽时,抑制大于40dB,在869MHz的带宽时,抑制大于85dB。
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三滤波支路103(对应于图6的拓扑结构)、第八滤波支路108(对应于图16的拓扑结构)的带宽(参见频带340)位于864-896MHz内,滤波器10的第三滤波支路103、第八滤波支路108的带宽在849MHz时,抑制大于105dB,在898MHz的带宽时,抑制大于38dB。
请参阅图25,为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仿真示意图。
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五滤波支路105(对应于图10的拓扑结构)、第十滤波支路110的带宽(对应于图19的拓扑结构)(参见频带360)位于822-851MHz内,滤波器10的第五滤波支路105、第十滤波支路110的带宽在815MHz时,抑制大于10dB,在851MHz的带宽时,抑制大于40dB。
所以本申请的滤波器10的各个滤波支路之间能够产生良好的隔离,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如图26所示,图26是本申请的通信设备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如图26所示,本实施例的通信设备30包括天线32和射频单元31,该天线32与射频单元31连接,该射频单元可以是RRU(Remote Radio Unit)。该射频单元31包括上述实施例所揭示的滤波器10,用于对射频信号进行滤波。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射频单元31可以集成到天线32进而形成有源天线单元AAU(Active Antenna Unit)。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称本发明为滤波器10,也可以称为合路器,也即双频合路器,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被称为双工器。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包括:
壳体,具有第一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
第一公共腔,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第一滤波支路,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第一公共腔耦合,由依次耦合的十二个滤波腔组成,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十二个滤波腔形成五个第一交叉耦合零点;
第二滤波支路,与所述第一公共腔耦合,所述第一滤波支路与所述第二滤波支路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由依次耦合十个滤波腔组成,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十个滤波腔形成三个第二交叉耦合零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十二个滤波腔划分为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三列;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十二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五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第一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十一滤波腔、第九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第二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第八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所述第一公共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设置;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十二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十一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第十滤波腔、第八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第一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相邻设置;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第三滤波腔之间、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与第七滤波腔之间、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与第十一滤波腔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与第五滤波腔之间、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与第九滤波腔之间分别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五个第一交叉耦合零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至第十滤波腔划分为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两列;
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九滤波腔、第十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
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第五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第八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
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相对于所述第一公共腔靠近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分线设置,且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之间;
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九滤波腔、第十滤波腔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第五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第八滤波腔依次间隔设置,且所述间隔设置的间隔距离均相等,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二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第四滤波支路相邻设置;
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与第五滤波腔之间、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与第九滤波腔之间分别感性交叉耦合,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与第七滤波腔之间容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二交叉耦合零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还包括:
第三滤波支路,与所述第二公共腔耦合,所述第一滤波支路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相邻设置,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由依次耦合九个滤波腔组成,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九个滤波腔形成三个第三交叉耦合零点;
第四滤波支路,与所述第二公共腔耦合,所述第三滤波支路与所述第四滤波支路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设置,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由依次耦合十一个滤波腔组成,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十一个滤波腔形成四个第四交叉耦合零点;
第五滤波支路,所述第二滤波支路与所述第五滤波支路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所述第四滤波支路与所述第五滤波支路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设置,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由依次耦合十个滤波腔组成,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十个滤波腔形成三个第五交叉耦合零点;
第六滤波支路,所述第五滤波支路与所述第六滤波支路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相邻设置,所述第六滤波支路由依次耦合九个滤波腔组成,所述第六滤波支路的九个滤波腔形成三个第六交叉耦合零点;
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九个滤波腔划分为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三列;
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第二滤波腔、第一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第四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五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
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相对于所述第二共腔靠近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分线设置,且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所述第二公共腔相邻设置,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第五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的中心的连线位于同一直线上,且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第十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之间;
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第三滤波腔之间、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与第六滤波腔之间、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与第九滤波腔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三交叉耦合零点;
或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第三滤波腔之间、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与第六滤波腔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与第九滤波腔之间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三交叉耦合零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十一个滤波腔划分为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三列;
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二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五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第三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第九滤波腔、第十滤波腔、第十一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所述第二公共腔相邻设置,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间隔设置,且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中心与所述第二公共腔的中心的连线和所述第二公共腔的中心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的中心的连线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二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十一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相邻设置;
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第四滤波腔之间、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与第九滤波腔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第三滤波腔之间、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与第八滤波腔之间分别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四个第四交叉耦合零点;
或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第四滤波腔之间容性交叉耦合,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第三滤波腔之间、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与第八滤波腔之间、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与第九滤波腔之间分别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四个第四交叉耦合零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至第十滤波腔划分为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两列;
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第五滤波腔、第三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第八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第二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相对于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靠近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分线设置,且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二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与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与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相邻设置,且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的中心与第三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之间;
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与第六滤波腔之间容性交叉耦合,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与第四滤波腔之间、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与第八滤波腔之间分别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五交叉耦合零点;
或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与第四滤波腔之间、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与第七滤波腔之间、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与第十滤波腔之间分别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五交叉耦合零点;
所述第六滤波支路的九个滤波腔划分为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两列;
所述第六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第二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六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第五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第一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六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二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六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六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相邻设置,且所述第六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之间;
所述第六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与第六滤波腔之间感性交叉耦合,所述第六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与第四滤波腔之间、所述第六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与第八滤波腔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六交叉耦合零点。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还包括:
第七滤波支路,与所述第三公共腔耦合,所述第四滤波支路与所述第七滤波支路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七滤波支路由依次耦合十一个滤波腔组成,所述第七滤波支路的十一个滤波腔形成三个第七交叉耦合零点;
第八滤波支路,与所述第三公共腔耦合,所述第八滤波支路与所述第七滤波支路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设置,所述第八滤波支路由依次耦合九个滤波腔组成,所述第八滤波支路的九个滤波腔形成三个第八交叉耦合零点;
第九滤波支路,所述第六滤波支路与所述第九滤波支路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七滤波支路与所述第九滤波支路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设置,所述第九滤波支路由依次耦合九个滤波腔组成,所述第九滤波支路的九个滤波腔形成三个第九交叉耦合零点;
第十滤波支路,所述第九滤波支路与所述第十滤波支路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相邻设置,所述第十滤波支路由依次耦合十个滤波腔组成,所述第十滤波支路的十个滤波腔形成三个第十交叉耦合零点;
第十一滤波支路,与所述第四公共腔耦合,所述第八滤波支路与所述第十一滤波支路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相邻设置,所述第十一滤波支路由依次耦合十二个滤波腔组成,所述第十一滤波支路的十二个滤波腔形成五个第十一交叉耦合零点;
第十二滤波支路,与所述第四公共腔耦合,所述第十一滤波支路与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设置,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由依次耦合十个滤波腔组成,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的十个滤波腔形成三个第十二交叉耦合零点;
所述第七滤波支路的十一个滤波腔划分为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三列;
所述第七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第九滤波腔、第十滤波腔、第十一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七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第二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七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第五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第一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七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七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第十滤波腔、第十一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七滤波支路的第十一滤波腔与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十一滤波腔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七滤波支路的第十一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十滤波腔的中心与第十一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之间;
所述第七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第三滤波腔之间、所述第七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与第七滤波腔之间感性交叉耦合,所述第七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与第五滤波腔之间、所述第七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与第九滤波腔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以形成四个第七交叉耦合零点;
或所述第七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第三滤波腔之间、所述第七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与第七滤波腔之间、所述第七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与第九滤波腔之间分别感性交叉耦合,所述第七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与第五滤波腔之间容性交叉耦合,以形成四个第七交叉耦合零点;
所述第八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五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八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第四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八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所述第八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所述第八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三公共腔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八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与所述第八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相交设置,且与所述第八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间隔设置,且所述第八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八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的中心与第九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之间,所述第八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八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八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相邻设置,且所述第八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的中心的连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所述第八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第三滤波腔之间、所述第八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与第六滤波腔之间、所述第八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与第九滤波腔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八交叉耦合零点;
或所述第八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第三滤波腔之间、所述第八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与第六滤波腔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所述第八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与第九滤波腔之间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八交叉耦合零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九滤波支路的九个滤波腔划分为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三列;
所述第九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第五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九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四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九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第二滤波腔、第一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九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九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九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与所述第九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相邻设置,且所述第九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第九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的中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九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与所述第七滤波支路的第十一滤波腔相邻设置,且所述第九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七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第十一滤波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之间;
所述第九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第三滤波腔之间、所述第九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与第六滤波腔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所述第九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与第九滤波腔之间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九交叉耦合零点;
所述第十滤波支路的十个滤波腔划分为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两列;
所述第十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第五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十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第八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第二滤波腔、第一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九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与所述第十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相邻设置,所述第十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十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第九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十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与所述第九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相邻设置;
所述第十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与第六滤波腔之间、所述第十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与第十滤波腔之间容性交叉耦合,所述第十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与第八滤波腔之间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十交叉耦合零点;
或所述第十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五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十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第八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第二滤波腔、第一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九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与所述第十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相邻设置,所述第十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十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第九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十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与所述第九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相邻设置;
所述第十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与第七滤波腔之间、所述第十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与第七滤波腔之间、所述第十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与第十滤波腔之间分别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十交叉耦合零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十一滤波支路的十二个滤波腔划分为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三列;
所述第十一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第八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十一滤波支路的第十二滤波腔、第十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第二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十一滤波支路的第十一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五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第一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十一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与所述第八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相邻设置,且与所述第八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间隔设置,所述第十一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十一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第八滤波腔、第十一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相邻设置,且所述第十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所述第四公共腔相邻设置,且所述第四公共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十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二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之间;
所述第十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第三滤波腔之间、所述第十一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与第七滤波腔之间、所述第十一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与第十二滤波腔之间分别感性交叉耦合,所述第十一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与第五滤波腔之间、所述第十一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与第十滤波腔之间容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五个第十一交叉耦合零点;
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至第十滤波腔划分为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两列;
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第五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第八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
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九滤波腔、第十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
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所述第四公共腔呈三角形设置,且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的中心、第四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之间,且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的中心、第四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之间,且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第四公共腔相邻设置,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的十二滤波腔与所述第四公共腔间隔设置,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第三滤波腔相对于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靠近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分线设置,且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与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第五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第八滤波腔依次间隔设置,第十二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九滤波腔依次间隔设置,且所述间隔设置的间隔距离相等,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第五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第九滤波腔相邻设置;
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与第五滤波腔之间、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与第九滤波腔之间感性交叉耦合,所述第十二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与第七滤波腔之间容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十二交叉耦合零点。
10.一种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包括天线和射频单元,所述天线与所述射频单元连接,所述射频单元包括滤波器,所述滤波器为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滤波器,用于对射频信号进行滤波。
CN201911359691.3A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Pending CN1130363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59691.3A CN113036357A (zh)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59691.3A CN113036357A (zh)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36357A true CN113036357A (zh) 2021-06-25

Family

ID=76458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59691.3A Pending CN113036357A (zh)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36357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90078A (en) * 1988-04-12 1989-12-26 Phase Devices Limited Diplexer
US6441705B1 (en) * 1998-11-25 2002-08-27 Siemen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S.P.A. Temperature self-compensating decoupling filter for high frequency Transceivers
CN101710835A (zh) * 2009-11-17 2010-05-19 合肥恒和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多系统合路平台机
CN201673990U (zh) * 2010-04-26 2010-12-15 南京斯坦德通信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wlan信道合路器
CN102013538A (zh) * 2010-10-18 2011-04-13 江苏贝孚德通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交叉耦合飞杆的具有多传输零点的微波滤波器
CN202178372U (zh) * 2011-08-01 2012-03-28 南京广顺网络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耦合功能的合路器
CN102881966A (zh) * 2011-07-15 2013-01-16 凯镭思通讯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天线口耦合结构的波导双工器
CN209691912U (zh) * 2018-12-31 2019-11-26 深圳市大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工器及通信设备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90078A (en) * 1988-04-12 1989-12-26 Phase Devices Limited Diplexer
US6441705B1 (en) * 1998-11-25 2002-08-27 Siemen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S.P.A. Temperature self-compensating decoupling filter for high frequency Transceivers
CN101710835A (zh) * 2009-11-17 2010-05-19 合肥恒和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多系统合路平台机
CN201673990U (zh) * 2010-04-26 2010-12-15 南京斯坦德通信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wlan信道合路器
CN102013538A (zh) * 2010-10-18 2011-04-13 江苏贝孚德通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交叉耦合飞杆的具有多传输零点的微波滤波器
CN102881966A (zh) * 2011-07-15 2013-01-16 凯镭思通讯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天线口耦合结构的波导双工器
CN202178372U (zh) * 2011-08-01 2012-03-28 南京广顺网络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耦合功能的合路器
CN209691912U (zh) * 2018-12-31 2019-11-26 深圳市大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工器及通信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36357A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11125981U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11125977U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11125978U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13054378A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13054376A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13054344A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11125974U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系统
CN211125965U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11125976U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13131142A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11125970U (zh) 通信设备及其滤波器
CN211507853U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系统
CN113054361A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13036346A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系统
CN113054374A (zh) 通信设备及滤波器
CN113036353A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13054368A (zh) 通信系统及其滤波器
CN113054385A (zh) 一种通信设备及滤波器
CN113054382A (zh) 通信设备及其滤波器
CN113131137A (zh) 一种通信设备及滤波器
CN113036343A (zh) 一种通信设备及其滤波器
CN113131159A (zh) 通信设备及其滤波器
CN113036370A (zh) 一种通信设备及其滤波器
CN113054379A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25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