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09894A - 配套部件的制作方法以及生产系统 - Google Patents

配套部件的制作方法以及生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09894A
CN113009894A CN202110239508.7A CN202110239508A CN113009894A CN 113009894 A CN113009894 A CN 113009894A CN 202110239508 A CN202110239508 A CN 202110239508A CN 113009894 A CN113009894 A CN 1130098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standard
manufacturing
assembly
size para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3950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09894B (zh
Inventor
黎定勇
宋扬
徐华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3950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0989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098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098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098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098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418Total factory control, i.e. centrally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machines, e.g. direct or 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 [DNC],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or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 G05B19/4183Total factory control, i.e. centrally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machines, e.g. direct or 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 [DNC],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or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characterised by data acquisition, e.g. workpiece identification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418Total factory control, i.e. centrally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machines, e.g. direct or 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 [DNC],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or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 G05B19/41875Total factory control, i.e. centrally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machines, e.g. direct or 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 [DNC],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or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characterised by quality surveillance of production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418Total factory control, i.e. centrally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machines, e.g. direct or 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 [DNC],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or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 G05B19/4189Total factory control, i.e. centrally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machines, e.g. direct or 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 [DNC],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or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port syste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02Total factory control, e.g. smart factorie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o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配套部件的制作方法以及生产系统,所述制作方法包括:确定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第一标准件的标准尺寸参数满足第一精度,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二标准件的标准尺寸参数满足第二精度,所述第一精度高于所述第二精度,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至少满足过盈配合条件;基于所述第一部件,对所述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再加工后的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能够组装成满足配套组合条件的组件。可见,本申请技术方案,由于第二部件是基于加工后的第一部件进行再加工,故第一部件的加工误差不会累计到二者配套组合状态,避免了误差累计,提高了组件的良率。

Description

配套部件的制作方法以及生产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结构件加工与制作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配套部件的制作方法以及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以及机械设备被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当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成为当今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在电子设备以及机械设备中,需要两个尺寸配套部件构成的组件。虽然现有的触控加工(CNC)工艺的精度越来越高,但是在一些高端的电子设备以及机械设备中,由于两个部件工艺误差的累计,会降低组件的产品良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配套部件的制作方法以及生产系统,方案如下:
一种配套部件的制作方法,所述制作方法包括:
确定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第一标准件的标准尺寸参数满足第一精度,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二标准件的标准尺寸参数满足第二精度,所述第一精度高于所述第二精度,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至少满足过盈配合条件;
基于所述第一部件,对所述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再加工后的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能够组装成满足配套组合条件的组件。
优选的,在上述制作方法中,对所述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的方法包括:
获得所述第一部件的实际尺寸参数;
基于所述实际尺寸参数,确定满足所述配套组合条件时,所述第二部件的适配尺寸参数;
基于所述适配尺寸参数,对所述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使得再加工后的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适配尺寸参数满足所述第二精度。
优选的,在上述制作方法中,所述第一部件的实际尺寸参数包括:第一部件的边长以及R角;
获得所述第一部件的实际尺寸参数的方法包括:
通过量具测量所述第一部件的边长以及R角。
优选的,在上述制作方法中,所述第一部件的实际尺寸参数包括:第一部件的边长以及R角;
获得所述第一部件的实际尺寸参数的方法包括:
通过仿形测量装置对所述第一部件进行扫描,获得所述第一部件的仿形图形;
基于所述仿形图形,确定所述第一部件的边长以及R角。
优选的,在上述制作方法中,具有所述适配尺寸参数的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组装后具有不超过设定阈值的间距。
优选的,在上述制作方法中,所述第一部件具有第一身份标识,所述第二部件具有第二身份标识;
所述制作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身份标识以及所述第二身份标识,确定满足所述配套组合条件的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
将所述第一部件与再加工后的所述第二部件组成所述组件。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配套部件的生产系统,所述生产系统包括:
第一生产子系统,所述第一生产子系统用于制作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第一标准件的标准尺寸参数满足第一精度;
第二生产子系统,所述第二生产子系统用于制作相对于第二标准件的标准尺寸参数满足第二精度的第二部件;
其中,所述生产系统能够基于所述第一部件,对所述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再加工后的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能够组装成满足配套组合条件的组件。
优选的,在上述生产系统中,所述第一生产子系统包括:第一加工设备以及第一测量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加工设备用于制作所述第一部件;所述第一测量设备用于获得所述第一部件的实际尺寸参数;
所述第二生产子系统包括:第二加工设备以及第二测量设备;其中,所述第二加工设备用于制作满足所述第二精度的第二部件;所述第二测量设备用于获得所述第二部件再加工前的尺寸参数;
所述生产系统具有控制设备以及第三生产子系统;所述第三生产子系统用于基于适配尺寸参数以及所述第二部件再加工前的尺寸参数对所述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所述控制设备用于基于所述实际尺寸参数,确定满足所述配套组合条件时,所述第二部件的适配尺寸参数。
优选的,在上述生产系统中,所述第一部件具有第一身份标识,所述第二部件具有第二身份标识;
所述生产系统还包括具有所述控制设备的云平台,所述云平台用于将所述适配尺寸参数、所述第一身份标识以及所述实际尺寸参数发送给所述第三生产子系统。
优选的,在上述生产系统中,所述第一部件具有第一身份标识,所述第二部件具有第二身份标识;
所述第三生产子系统具有组装设备,所述组装设备用于基于所述第一身份标识以及所述第二身份标识,确定满足所述配套组合条件的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将所述第一部件与再加工后的所述第二部件组成所述组件;
复用所述第一生产子系统或所述第二生产子系统作为所述第三生产子系统,或三个子系统不同。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的配套部件的制作方法以及生产系统中,所述制作方法包括:确定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第一标准件的标准尺寸参数满足第一精度,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二标准件的标准尺寸参数满足第二精度,所述第一精度高于所述第二精度,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至少满足过盈配合条件;基于所述第一部件,对所述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再加工后的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能够组装成满足配套组合条件的组件。可见,本申请技术方案,由于第二部件是基于加工后的第一部件进行再加工,故第一部件的加工误差不会累计到二者配套组合状态,避免了误差累计,提高了组件的良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理想状态下将第一部件A和第二部件B组装成组件C的原理示意;
图2为误差累计状态下将第一部件A和第二部件B组装成组件C的原理示意;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套部件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的方法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配套部件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对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的方法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套部件生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配套部件生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中的实施例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现有技术中,如果通过要制备由第一部件A和第二部件B构成的组件C,一般是分别基于设定的标准尺寸参数制备第一部件A和第二部件B,然后将第一部件A和第二部件B组合构成组件C。
理想状态下,如图1所示,图1为理想状态下将第一部件A和第二部件B组装成组件C的原理示意,此时,第一部件A和第二部件B能够无间隙的组装为组件C或是保留所需间隙的组装成组件C。设定理想状态下,组件C中第一部件A和第二部件B之间的间距为M,M基于产品需求设定,可以为0或是设定大于零的常数。设备工艺最大误差是X,设定组件C中间距第一部件A和第二部件B的间距在M±X的范围内(即不小于M-X,且不大于M+X)为合格产品。
但是,由于第一部件A和第二部件B均是基于各自标准尺寸参数分别独立制作,制作第一部件A时,其相对于对应标准尺寸参数具有误差,制作第二部件B时,其相对于对应标准尺寸参数具有误差,如果两者误差累计,会导致二者无法组装成可以使用的组件C。
误差累计状态下,如图2所示,图2为误差累计状态下将第一部件A和第二部件B组装成组件C的原理示意,此时,第一部件A中通孔由于误差相对于标准尺寸参数偏大,而第二部件B由于误差相对于标准尺寸参数偏小,将会使得第一部件A和第二部件B严重偏离二者配套组合条件。
也有可能第一部件A中通孔由于误差相对于标准尺寸参数偏小,而第二部件B由于误差相对于标准尺寸参数偏大,从而导致无法将第二部件B安装在第一部件A的通孔中。
基于上述描述可知,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两部件误差累计。那么实际生产中,由于误差累计,最终组装为组件C后,二者实际间隙M±△m。△m的取值范围是0至2X,此时实际间距范围是不小于M-2X,不大于M+2X,超出了上述M±X的合格产品要求。
为了缩小△m,提高产品良率,现有技术中一般是采用更高精度的数控加工设备,至少将设备工艺误差降低至X/2,甚至更小,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使得实际间距在M±X范围内,如是对设备精度要求极大,导致制作成本高,且对于高精密组件,由于产品本身所允许的误差范围已经很小,解决当前设备工艺误差极限,故该方式对产品良率提升有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配套部件的制作方法以及生产系统,所述制作方法包括:确定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第一标准件的标准尺寸参数满足第一精度,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二标准件的标准尺寸参数满足第二精度,所述第一精度高于所述第二精度,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至少满足过盈配合条件;基于所述第一部件,对所述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再加工后的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能够组装成满足配套组合条件的组件。可见,本申请技术方案,由于第二部件是基于加工后的第一部件进行再加工,故第一部件的加工误差不会累计到二者配套组合状态,避免了误差累计,提高了组件的良率。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3所示,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套部件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所述制作方法包括:
步骤S11:确定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第一标准件的标准尺寸参数满足第一精度,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二标准件的标准尺寸参数满足第二精度,所述第一精度高于所述第二精度,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至少满足过盈配合条件。
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中的一者为容纳部件,另一者为被容纳部件,二者能够以嵌套、卡扣或其他方式组合。其中,至少满足过盈配合条件包括满足过盈配合条件,或者,被容纳部件超过容纳部件容纳能力,二者无法组装,如第一部件为具有圆孔的部件,第二部件为圆柱部件,如果第二部件对应圆柱的直径略大于第一部件对应的圆孔孔径,则表示满足过盈配合条件,能够通过适当外力将二者组装,如果第二部件对应圆孔的直径远大于第一部件对应的圆孔孔径,则表示被容纳部件超过容纳部件容纳能力,二者无法组装。
该步骤中,第一部件是依据第一标准件的标准尺寸参数,基于较高的第一精度制作的精加工部件。而第二部件是依据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二标准件的标准尺寸参数,基于较低的第二精度制作的粗加工部件。
设置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至少满足过盈配合条件,这样在步骤S12中可以对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以使得二者满足配套组合条件。例如,第一部件具有直径为R的孔,第二部件的尺寸要大于R,或者,第一部件为直径为R的柱体,第二部件需要具有直径小于R的孔。
步骤S12:基于所述第一部件,对所述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再加工后的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能够组装成满足配套组合条件的组件。
其中,配套组合条件时基于产品需求设定的,如设定组件中第一部件和第二组件的间距不超过M。由于设备误差,考虑设备工艺误差,设定组件中如果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间距不超过M±X,均为合格产品。
由于本申请第二部件是基于第一部件进行再加工,故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的误差为设备工艺误差,因此二者组装后的间距范围是M±X。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由于第二部件是基于加工后的第一部件进行再加工,故第一部件的加工误差不会累计到二者配套组合状态,避免了误差累计,提高了组件的良率。
如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的方法流程图,对所述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的方法包括:
步骤S21:获得所述第一部件的实际尺寸参数。
其中,所述第一部件的实际尺寸参数包括:第一部件的边长以及R角。
一种方式中,获得所述第一部件的实际尺寸参数的方法包括:通过量具测量所述第一部件的边长以及R角。
另一种方式中,获得所述第一部件的实际尺寸参数的方法包括:首先,通过仿形测量装置对所述第一部件进行扫描,获得所述第一部件的仿形图形;然后,基于所述仿形图形,确定所述第一部件的边长以及R角。
步骤S22:基于所述实际尺寸参数,确定满足所述配套组合条件时,所述第二部件的适配尺寸参数。
步骤S23:基于所述适配尺寸参数,对所述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使得再加工后的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适配尺寸参数满足所述第二精度。
以第一部件为具有圆孔的部件,第二部件为圆柱部件,第一标准件为具有圆孔的部件,孔径为R0=10000μm的圆孔,第二标准件为直径为r0=R0-M的圆柱,M=500μm,则r0=9500μm。考虑设备工艺误差,设定合格组件产品中,两部件的间距范围是M±X,如果设定设备最大工艺误差X为200μm,合格组件中两部件的间距为(500-200)μm至(500+200)μm,即300μm至700μm。
如上述,现有技术中,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组装为组件后,组件中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实际间距范围是(500-2*200)μm至(500+2*200)μm,即100μm至900μm,超出合格组件产品的间距范围,大大降低了产品良率。例如,第一部件对应圆孔孔径的实际尺寸R11=10200μm,第二部件对应圆柱直径的实际尺寸r11=9300μm,则二者组装为组件后的间距为R11-r11=900μm=M+2X,不满足300μm至700μm的质量标准。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制作方法中,由于第二部件再加工的适配尺寸参数是基于第一部件的实际尺寸参数,故避免了误差累计,使得最终组件中两部件的实际间距范围是(500-200)μm至(500+200)μm,即300μm至700μm,满足300μm至700μm的质量标准。
例如,设定第一部件对应圆孔孔径的实际尺寸为R12,同样加上最大设备工艺误差,R12=10200μm,再加工前第二部件由于需要至少满足过盈配合条件,故再加工前第二部件对应圆柱直径大于10200μm。基于R12以及M,第二部件对应的适配尺寸参数应该为R12-M=10200-500=9700μm。基于该适配尺寸参数对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加上最大设备工艺误差,再加工后第二部件对应圆柱直径的实际尺寸为r12=9700-200=9500μm,则二者组装为组件后的间距为R12-r12=700μm=M+X,满足300μm至700μm的质量标准。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是以第一部件为具有圆孔的部件,第二部件为适配的圆柱部件,显然也可以是第二部件为具有圆孔的部件,第一部件为适配的圆柱部件,还可以为其他几何结构的配套组合结构。两个部件可以为安全嵌套的配套组件结构,即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中的一者完全包围另一者;也可以为部分嵌套的配套组件结构,即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中的一者部分包围另一者。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数据参数仅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技术方案,显然各个参数的具体取值可以基于工艺设备参数、所需组件的尺寸以及产品性能需求设定,不局限于本申请实施例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制作方法中,具有所述适配尺寸参数的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组装后具有不超过设定阈值的间距,基于产品需求设定该间距,以便于在满足产品需求的同时,便于两部件的组装。
所述第一部件具有第一身份标识,所述第二部件具有第二身份标识;
如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配套部件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图5所示方式还包括:
步骤S13:基于所述第一身份标识以及所述第二身份标识,确定满足所述配套组合条件的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
步骤S14:将所述第一部件与再加工后的所述第二部件组成所述组件。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存在设备工艺误差,同一批次以及不同批次的第一部件均会存在不同的实际尺寸参数。通过为各个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设置对应身份标识,能够使得每个第二部件均基于对应第一部件的实际尺寸参数进行再加工,第一部件与基于其实际尺寸参数进行再加工的第二部件身份适配,满足配套组合条件,在第二部件完成再加工后,基于身份标识能够确定满足所述配套组合条件的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以便于将二者组成所述组件。
如图6所示,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对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的方法流程图,对所述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的方法包括:
步骤S31:获得所述第一部件的实际尺寸参数。
步骤S32:将所述第一部件的实际尺寸参数与第一身份标识关联存储到数据库中。
步骤S33:基于所述第二部件的再加工前的尺寸参数,以及所述数据库中信息,确定目标第一部件。
其中,所述目标第一部件所需配套部件的尺寸与所述再加工前的尺寸参数的差值最小。这样,所述第二部件基于所述目标第一部件进行再加工时,只需要小幅度的尺寸调整,即可使得所述第二部件再加工后与所述目标第一部件满足配套组合条件。
常规技术中,部件的制作包括先粗加工,然后再精加工。本申请技术方案第二部件的制作方法与此不同的是,第二次加工并非是基于第二标准件的标准尺寸参数,而是基于第一部件的实际尺寸参数进行再加工,避免了误差累计,提高了产品良率。而且兼容现有第二部件的生产系统,基于第二部件的已有生产系统,根据本申请制作方法设置适配尺寸参数,即可制作第二部件。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制作方法,可以实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异地生产,二者各自异地按照容差范围加工,保持原有工序良率和成本不变。
而且无需额外增大预留间隙,以避免由于误差累计造成不能组装(即被容纳部件超过容纳部件容纳能力)。可以实现两部件近似0间隙的组装组件,或是组装具有满足产品需求预设间隙的组件。对于需要保持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卡接稳定性的组件,可以基于设置的配套组合条件,使得最终组件的间隙为零或是近似为零。对于需要相对移动的组件条件,可以基于设置的配套组合条件,使得具有预设间隙,用于两部件相对移动,如笔记本键盘本体上的案件与键盘本体的组装结构中采用该方式。
同时还最大程度的减少了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由于误差累计导致的组件中两部件间距不均匀的问题,使得组件更加精细。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适用场景包括:手机、笔记本或是机械行业中任何需要两个部件组装并精密配合的组件结构,如笔记本键盘上盖和底盖的扣合组件结构,上盖和开机按钮的嵌套组件结构,以及传统机械行业的轴孔嵌套组件结构。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配套部件的生产系统,所述生产系统能够实现上述制作方法。
如图7所示,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套部件生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生产系统包括:第一生产子系统11,所述第一生产子系统11用于制作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第一标准件的标准尺寸参数满足第一精度;第二生产子系统12,所述第二生产子系统12用于制作相对于第二标准件的标准尺寸参数满足第二精度的第二部件。
其中,所述生产系统能够基于所述第一部件,对所述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再加工后的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能够组装成满足配套组合条件的组件。在加工后的所述第二部件满足所述第一精度。
如图8所示,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配套部件生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基于图7所示方式,图8所示生产系统中,所述第一生产子系统11包括:第一加工设备以及第一测量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加工设备用于制作所述第一部件;所述第一测量设备用于获得所述第一部件的实际尺寸参数。所述第二生产子系统12包括:第二加工设备以及第二测量设备;其中,所述第二加工设备用于制作满足所述第二精度的第二部件;所述第二测量设备用于获得所述第二部件再加工前的尺寸参数。所述生产系统具有控制设备13以及第三生产子系统14;所述第三生产子系统14用于基于适配尺寸参数以及所述第二部件再加工前的尺寸参数对所述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所述控制设备13用于基于所述实际尺寸参数,确定满足所述配套组合条件时,所述第二部件的适配尺寸参数。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生产系统中,所述第一部件具有第一身份标识,所述第二部件具有第二身份标识;所述生产系统还包括具有所述控制设备13的云平台,所述云平台用于将所述适配尺寸参数、所述第一身份标识以及所述实际尺寸参数发送给所述第三生产子系统14。该方式利用云平台的云存储、云计算、自动追踪与存储技术,实现两个部件的制作以及精确配套组装,工作效率高,提高了产品良率,不仅能够避免误差累计,还可以实现数据共享以及标准统一,还能够提高供给率,减少由于误差累计造成不能组装,实现更加精细的组装。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生产系统中,所述第三生产子系统14具有组装设备,所述组装设备用于基于所述第一身份标识以及所述第二身份标识,确定满足所述配套组合条件的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将所述第一部件与再加工后的所述第二部件组成所述组件。
可以复用所述第一生产子系统11或所述第二生产子系统12作为所述第三生产子系统14。如果复用第一生产子系统11作为所述第三生产子系统14,可以通过第一生产子系统11对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以及再加工后的组装。如果复用所述第二生产子系统12作为所述第三生产子系统14,可以通过第二生产子系统12对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以及再加工后的组装。此时,相当于具有两个生产商。
其他方式中,可以设置所述第一生产子系统11、所述第二生产子系统12以及所述第三生产子系统14这三个子系统不同。即第三生产子系统14相对于所述第一生产子系统11和所述第二生产子系统12是独立的生产子系统,此时相当于具有三个生产商。该方式中,所述第一生产子系统11的第一厂商出货第一部件到第三生产子系统14的第三厂商,所述第二生产子系统12的第二厂商出货再加工前的第二部件到第三生产子系统14的第三厂商,在第三生产子系统14的第三厂商进行第二部件的再加工与部件组装。
在第一生产子系统11制造后,对第一部件进行编号,量测,上传对应数据到云平台,并对第一部件进行编号存储和运输到第三生产子系统14。第二生产子系统12制造后,对第二部件进行编号,量测,上传对应数据到云平台,并对第二部件进行编号存储和运输到第三生产子系统14。在云平台进行上述数据处理后,将数据下发到第三生产子系统14,以对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和组件组装。在第三生产子系统14可以通过扫码锁定身份标识,以便于完成组装。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或并列、或递进和并列结合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生产系统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制作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制作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上述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配套部件的制作方法,所述制作方法包括:
确定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第一标准件的标准尺寸参数满足第一精度,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二标准件的标准尺寸参数满足第二精度,所述第一精度高于所述第二精度,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至少满足过盈配合条件;
基于所述第一部件,对所述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再加工后的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能够组装成满足配套组合条件的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对所述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的方法包括:
获得所述第一部件的实际尺寸参数;
基于所述实际尺寸参数,确定满足所述配套组合条件时,所述第二部件的适配尺寸参数;
基于所述适配尺寸参数,对所述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使得再加工后的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适配尺寸参数满足所述第二精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作方法,所述第一部件的实际尺寸参数包括:第一部件的边长以及R角;
获得所述第一部件的实际尺寸参数的方法包括:
通过量具测量所述第一部件的边长以及R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作方法,所述第一部件的实际尺寸参数包括:第一部件的边长以及R角;
获得所述第一部件的实际尺寸参数的方法包括:
通过仿形测量装置对所述第一部件进行扫描,获得所述第一部件的仿形图形;
基于所述仿形图形,确定所述第一部件的边长以及R角。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作方法,具有所述适配尺寸参数的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组装后具有不超过设定阈值的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制作方法,所述第一部件具有第一身份标识,所述第二部件具有第二身份标识;
所述制作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身份标识以及所述第二身份标识,确定满足所述配套组合条件的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
将所述第一部件与再加工后的所述第二部件组成所述组件。
7.一种配套部件的生产系统,所述生产系统包括:
第一生产子系统,所述第一生产子系统用于制作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第一标准件的标准尺寸参数满足第一精度;
第二生产子系统,所述第二生产子系统用于制作相对于第二标准件的标准尺寸参数满足第二精度的第二部件;
其中,所述生产系统能够基于所述第一部件,对所述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再加工后的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能够组装成满足配套组合条件的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产系统,所述第一生产子系统包括:第一加工设备以及第一测量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加工设备用于制作所述第一部件;所述第一测量设备用于获得所述第一部件的实际尺寸参数;
所述第二生产子系统包括:第二加工设备以及第二测量设备;其中,所述第二加工设备用于制作满足所述第二精度的第二部件;所述第二测量设备用于获得所述第二部件再加工前的尺寸参数;
所述生产系统具有控制设备以及第三生产子系统;所述第三生产子系统用于基于适配尺寸参数以及所述第二部件再加工前的尺寸参数对所述第二部件进行再加工;所述控制设备用于基于所述实际尺寸参数,确定满足所述配套组合条件时,所述第二部件的适配尺寸参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产系统,所述第一部件具有第一身份标识,所述第二部件具有第二身份标识;
所述生产系统还包括具有所述控制设备的云平台,所述云平台用于将所述适配尺寸参数、所述第一身份标识以及所述实际尺寸参数发送给所述第三生产子系统。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产系统,所述第一部件具有第一身份标识,所述第二部件具有第二身份标识;
所述第三生产子系统具有组装设备,所述组装设备用于基于所述第一身份标识以及所述第二身份标识,确定满足所述配套组合条件的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将所述第一部件与再加工后的所述第二部件组成所述组件;
复用所述第一生产子系统或所述第二生产子系统作为所述第三生产子系统,或三个子系统不同。
CN202110239508.7A 2021-03-04 2021-03-04 配套部件的制作方法以及生产系统 Active CN1130098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39508.7A CN113009894B (zh) 2021-03-04 2021-03-04 配套部件的制作方法以及生产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39508.7A CN113009894B (zh) 2021-03-04 2021-03-04 配套部件的制作方法以及生产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09894A true CN113009894A (zh) 2021-06-22
CN113009894B CN113009894B (zh) 2022-07-26

Family

ID=76405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39508.7A Active CN113009894B (zh) 2021-03-04 2021-03-04 配套部件的制作方法以及生产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0989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03049A (zh) * 2022-11-30 2023-09-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结构件的配对方法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17497A1 (en) * 2003-05-02 2004-11-04 The Boeing Company Triple purpose lay-up tool
EP2570236A1 (en) * 2011-09-15 2013-03-20 Ideko, S. Coop Method of measuring and aligning parts for machining in a machine tool
CN105458362A (zh) * 2014-09-11 2016-04-06 焱智精密机械(上海)有限公司 轴销组装件的加工方法
CN206830918U (zh) * 2017-04-14 2018-01-02 东莞市数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比例电磁阀阀体结构
CN110134069A (zh) * 2019-05-08 2019-08-16 江苏金利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数控机床自诊断方法及系统
CN110363490A (zh) * 2019-06-05 2019-10-22 东莞新吉凯氏测量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装配关系的工件的云协同方法
EP3611466A1 (en) * 2018-08-16 2020-02-19 National Chung Sh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ser speckle rotational and strain encoders used for precise positioning of robots with articulated arms
CN112404924A (zh) * 2020-10-22 2021-02-26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一种多零件层叠装配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17497A1 (en) * 2003-05-02 2004-11-04 The Boeing Company Triple purpose lay-up tool
EP2570236A1 (en) * 2011-09-15 2013-03-20 Ideko, S. Coop Method of measuring and aligning parts for machining in a machine tool
CN105458362A (zh) * 2014-09-11 2016-04-06 焱智精密机械(上海)有限公司 轴销组装件的加工方法
CN206830918U (zh) * 2017-04-14 2018-01-02 东莞市数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比例电磁阀阀体结构
EP3611466A1 (en) * 2018-08-16 2020-02-19 National Chung Sh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ser speckle rotational and strain encoders used for precise positioning of robots with articulated arms
CN110134069A (zh) * 2019-05-08 2019-08-16 江苏金利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数控机床自诊断方法及系统
CN110363490A (zh) * 2019-06-05 2019-10-22 东莞新吉凯氏测量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装配关系的工件的云协同方法
CN112404924A (zh) * 2020-10-22 2021-02-26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一种多零件层叠装配的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03049A (zh) * 2022-11-30 2023-09-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结构件的配对方法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09894B (zh) 2022-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09894B (zh) 配套部件的制作方法以及生产系统
CN102865815B (zh) 一种新型的单视觉相机对位pcb的定位补偿方法
CN111590569A (zh) 一种工业机器人定位误差补偿方法
Tan et al. Geometrical error compensation of precision motion systems using radial basis function
Hanumaiah et al. Rapid tooling form accuracy estimation using region elimination adaptive search based sampling technique
CN113722852B (zh) 一种基于多交点孔约束的部件位姿计算方法
EP3988252B1 (en) Positioning device for a positioning system
Willey et al. Minimized cost through optimized tolerance distribution in optical assemblies
CN109917335B (zh) 一种接收信号强度的校准方法及装置
CN109029326B (zh) 一种两段轴的安装间隙快速计算方法
EP3663879A1 (en) Component machining apparatus
Srinivasan et al. Issues in Conditional Tolerances for CAD systems
CN110597177A (zh) 一种基于精度映射的数控机床精度控制方法
CN110955983A (zh) 汽车底盘装配成功率的仿真计算方法
CN107598673B (zh) 基于最短路径的平面毛坯尺寸基准确定的方法
Wu Sensitive factor for position tolerance
Rathor et al. PROCESS Capability Analysis of 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Process
CN114373375B (zh) 一种模型样件的定位调整方法
CN112577454B (zh) 机器人用摆线针轮减速机的针齿壳关键加工误差测量方法
CN109883375B (zh) 基于等精度原则的一种两段孔的可安装性精确评定方法
CN114516091B (zh) 一种导轨安装精度对比验证方法及导轨安装方法
JP2023545986A (ja) 位置決めシステムのための位置決めデバイス
CN115857433A (zh) 一种极坐标平面轮廓加工轨迹补偿方法
CN112906159A (zh) 基于等公差值原则的一种两段孔的可安装性精确评定方法
Jeong et al. Compensation of sensor gain difference in measuring straightness errors using a mixed sequential two-probe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