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08119B - 一种分时复用的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分时复用的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08119B
CN113008119B CN201911319857.9A CN201911319857A CN113008119B CN 113008119 B CN113008119 B CN 113008119B CN 201911319857 A CN201911319857 A CN 201911319857A CN 113008119 B CN113008119 B CN 1130081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ase
pole piece
rectangular
hol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1985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08119A (zh
Inventor
刘小康
蒲红吉
彭凯
王合文
黄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neral Technology Group Guoshi Time Grat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eneral Technology Group Guoshi Time Grat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neral Technology Group Guoshi Time Grat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eneral Technology Group Guoshi Time Grat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1985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0811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081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081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081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081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7/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 G01B7/02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时复用的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包括定尺和动尺,动尺包括动尺基体和感应电极Ⅰ、感应电极Ⅱ、反射电极,感应电极Ⅰ、Ⅱ为三测头的结构形式;定尺包括定尺基体和激励电极Ⅰ、激励电极Ⅱ、接收电极,激励电极Ⅰ的A1相激励信号引线与C1相激励信号引线组成双绞线、B1相激励信号引线与D1相激励信号引线组成双绞线,激励电极Ⅱ的A2相激励信号引线与C2相激励信号引线组成双绞线、B2相激励信号引线与D2相激励信号引线组成双绞线;双绞线的结构形式能减小干扰信号对测量精度的影响;三测头的结构形式,能增大耦合电容值,从而提高信噪比,并且对其输出信号进行数据融合,还可以有效地消除某些特定频率的谐波误差。

Description

一种分时复用的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精密直线位移测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时复用的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
背景技术
直线位移传感器分为增量式和绝对式两种。与增量式相比,绝对式直线位移传感器具有开机无需复位,立刻获得绝对直线位移信息和无累计误差等优势,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可靠性,因而逐渐成为直线位移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CN208140019U公开了一种基于交变电场的差极型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其利用相差一个对极的激励电极Ⅰ、激励电极Ⅱ与感应电极Ⅰ、感应电极Ⅱ耦合,能实现绝对直线位移的高精度测量。但是其存在如下问题:(1)感应信号是从感应电极Ⅰ、Ⅱ上输出,动尺基体上需要引信号输出线,有些场合不能使用,应用范围窄;(2)激励电极Ⅰ的A1、B1、C1、D1激励相的矩形极片Ⅰ采用中间引线的方式进行连接,激励电极Ⅱ的A2、B2、C2、D2激励相的矩形极片Ⅱ采用中间引线的方式进行连接,引线串扰较大,导致信号干扰较大。
CN109238119A公开了一种基于交变电场的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其利用激励电极与感应电极耦合,利用反射电极Ⅰ、Ⅱ与接收电极Ⅰ、Ⅱ的耦合,能实现绝对直线位移的高精度测量且动尺基体无需引信号输出线,应用范围更广,工业适应性更强,但是其仍然存在如下问题:(1)激励电极的A、B、C、D激励相的矩形极片采用中间引线的方式进行连接,引线串扰较大,导致信号干扰较大;(2)接收电极Ⅰ、Ⅱ都实时工作,实时输出信号,接收电极Ⅰ、Ⅱ之间存在相互干扰,限制了测量精度的进一步提高,绝对定位不容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时复用的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以进一步优化传感器结构,提高传感器的测量精度。
本发明所述的分时复用的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包括定尺和动尺,定尺包括定尺基体和设置在定尺基体表面的激励电极Ⅰ、激励电极Ⅱ和接收电极,动尺包括动尺基体和设置在动尺基体表面的感应电极Ⅰ、感应电极Ⅱ和反射电极,设置有感应电极Ⅰ、感应电极Ⅱ、反射电极的动尺基体表面与设置有激励电极Ⅰ、激励电极Ⅱ、接收电极的定尺基体表面正对平行,并留有间隙,感应电极Ⅰ与激励电极Ⅰ正对,感应电极Ⅱ与激励电极Ⅱ正对,反射电极与接收电极正对且与感应电极Ⅰ、Ⅱ相连;所述感应电极Ⅰ由一排大小相同的感应极片Ⅰ沿测量方向等间距排列组成,所述感应电极Ⅱ的起始端与感应电极Ⅰ的起始端对齐,感应电极Ⅱ由一排大小相同的感应极片Ⅱ沿测量方向等间距排列组成;所述激励电极Ⅰ由一排大小相同、极距为W1的矩形极片Ⅰ沿测量方向等间距排列组成,第4n1+1号矩形极片Ⅰ通过A1相激励信号引线连成一组,组成A1激励相,第4n1+2号矩形极片Ⅰ通过B1相激励信号引线连成一组,组成B1激励相,第4n1+3号矩形极片Ⅰ通过C1相激励信号引线连成一组,组成C1激励相,第4n1+4号矩形极片Ⅰ通过D1相激励信号引线连成一组,组成D1激励相,n1依次取0至M1-1的所有整数,M1表示激励电极Ⅰ的对极数;所述激励电极Ⅱ的起始端与激励电极Ⅰ的起始端对齐,激励电极Ⅱ沿测量方向的总量程与激励电极Ⅰ沿测量方向的总量程相等,激励电极Ⅱ由一排大小相同、极距为W2的矩形极片Ⅱ沿测量方向等间距排列组成,第4n2+1号矩形极片Ⅱ通过A2相激励信号引线连成一组,组成A2激励相,第4n2+2号矩形极片Ⅱ通过B2相激励信号引线连成一组,组成B2激励相,第4n2+3号矩形极片Ⅱ通过C2相激励信号引线连成一组,组成C2激励相,第4n2+4号矩形极片Ⅱ通过D2相激励信号引线连成一组,组成D2激励相,n2依次取0至M2-1的所有整数,M2表示激励电极Ⅱ的对极数,M2与M1互为质数。
所述A1相激励信号引线与C1相激励信号引线组成双绞线且位于激励电极Ⅰ的一侧,所述B1相激励信号引线与D1相激励信号引线组成双绞线且位于激励电极Ⅰ的另一侧;所述A2相激励信号引线与C2相激励信号引线组成双绞线且位于激励电极Ⅱ的一侧,所述B2相激励信号引线与D2相激励信号引线组成双绞线且位于激励电极Ⅱ的另一侧。
所述感应电极Ⅰ中的感应极片Ⅰ的极距为
Figure BDA0002326837050000021
第3n3+1号感应极片Ⅰ连成一组,组成A1感应组,第3n3+2号感应极片Ⅰ连成一组,组成B1感应组,第3n3+3号感应极片Ⅰ连成一组,组成C1感应组,n3依次取0至M3-1的所有整数,M3表示感应电极Ⅰ的对极数。
所述感应电极Ⅱ中的感应极片Ⅱ的极距为
Figure BDA0002326837050000022
第3n4+1号感应极片Ⅱ连成一组,组成A2感应组,第3n4+2号感应极片Ⅱ连成一组,组成B2感应组,第3n4+3号感应极片Ⅱ连成一组,组成C2感应组,n4依次取0至M4-1的所有整数,M4表示感应电极Ⅱ的对极数。
工作时,动尺相对定尺平行移动,先对A2、B2、C2、D2激励相分别施加相位依次相差90°的四路同频等幅正弦激励电信号,此时激励电极Ⅰ不工作,接收电极上输出第一组相位相差120°的同频等幅的第一、第二、第三行波信号,第一、第二、第三行波信号经硬件电路处理成第一组三路方波信号后,输入FPGA信号处理系统,经数据融合获得第一路位移信号Uo1,并存储此测量结果;然后迅速将所述的四路同频等幅正弦激励电信号切换到A1、B1、C1、D1激励相上,此时激励电极Ⅱ不工作,接收电极上输出第二组相位相差120°的同频等幅的第四、第五、第六行波信号,第四、第五、第六行波信号经硬件电路处理成第二组三路方波信号后,输入FPGA信号处理系统,经数据融合获得第二路位移信号Uo2,对Uo2进行处理得到精测直线位移值;对Uo2与Uo1进行对极定位处理,得到粗测对极位置值,将精测直线位移值与粗测对极位置值相结合得到绝对直线位移值。上述测量过程中,激励电极Ⅱ工作时激励电极Ⅰ不工作,激励电极Ⅰ工作时激励电极Ⅱ不工作,采用分时工作的方式进行绝对测量,消除了实时工作时之间的相互干扰,测量精度更高,实现绝对定位更容易。
优选的,所述感应电极Ⅰ中的感应极片Ⅰ的形状为
Figure BDA0002326837050000031
区间或者
Figure BDA0002326837050000032
区间的两条相同的半周期余弦曲线段在起止点与前后两条长度为
Figure BDA0002326837050000033
的直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Ⅰ(即斜余弦形Ⅰ),其中,该余弦曲线的周期T1=4W1;所述感应电极Ⅱ中的感应极片Ⅱ的形状为
Figure BDA0002326837050000034
区间或者
Figure BDA0002326837050000035
区间的两条相同的半周期余弦曲线段在起止点与前后两条长度为
Figure BDA0002326837050000036
的直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Ⅱ(即斜余弦形Ⅱ),其中,该余弦曲线的周期T2=4W2。斜余弦形Ⅰ、斜余弦形Ⅱ可以实现对电场强度变化的正弦调控,抑制电场中的谐波成分,避免了电场的边缘效应和寄生电容的影响,能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
优选的,所述第4n1+1号矩形极片Ⅰ的前端部设有第一A1相过孔、前侧设有第二C1相过孔,第4n1+3号矩形极片Ⅰ的前端部设有第一C1相过孔、前侧设有第二A1相过孔,M1个第一A1相过孔与M1个第一C1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且其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Ⅰ的前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M1个第二A1相过孔与M1个第二C1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且其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Ⅰ的前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相邻的第一A1相过孔与第二A1相过孔通过所述A1相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1+1号矩形极片Ⅰ连接成一组,组成所述A1激励相,相邻的第一C1相过孔与第二C1相过孔通过所述C1相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1+3号矩形极片Ⅰ连接成一组,组成所述C1激励相;所述第4n1+2号矩形极片Ⅰ的后端部设有第一B1相过孔、后侧设有第二D1相过孔,第4n1+4号矩形极片Ⅰ的后端部设有第一D1相过孔、后侧设有第二B1相过孔,M1个第一B1相过孔与M1个第一D1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且其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Ⅰ的后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M1个第二B1相过孔与M1个第二D1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且其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Ⅰ的后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相邻的第一B1相过孔与第二B1相过孔通过所述B1相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1+2号矩形极片Ⅰ连接成一组,组成所述B1激励相,相邻的第一D1相过孔与第二D1相过孔通过所述D1相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1+4号矩形极片Ⅰ连接成一组,组成所述D1激励相。
所述第4n2+1号矩形极片Ⅱ的前端部设有第一A2相过孔、前侧设有第二C2相过孔,第4n2+3号矩形极片Ⅱ的前端部设有第一C2相过孔、前侧设有第二A2相过孔,M2个第一A2相过孔与M2个第一C2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且其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Ⅱ的前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M2个第二A2相过孔与M2个第二C2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且其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Ⅱ的前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相邻的第一A2相过孔与第二A2相过孔通过所述A2相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2+1号矩形极片Ⅱ连接成一组,组成所述A2激励相,相邻的第一C2相过孔与第二C2相过孔通过所述C2相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2+3号矩形极片Ⅱ连接成一组,组成所述C2激励相;所述第4n2+2号矩形极片Ⅱ的后端部设有第一B2相过孔、后侧设有第二D2相过孔,第4n2+4号矩形极片Ⅱ的后端部设有第一D2相过孔、后侧设有第二B2相过孔,M2个第一B2相过孔与M2个第一D2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且其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Ⅱ的后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M2个第二B2相过孔与M2个第二D2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且其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Ⅱ的后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相邻的第一B2相过孔与第二B2相过孔通过所述B2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2+2号矩形极片Ⅱ连接成一组,组成所述B2激励相,相邻的第一D2相过孔与第二D2相过孔通过所述D2相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2+4号矩形极片Ⅱ连接成一组,组成所述D2激励相。
优选的,所述设在第4n1+1号矩形极片Ⅰ的前端部的第一A1相过孔与设在第4n1+1号矩形极片Ⅰ的前侧的第二C1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所述设在第4n1+3号矩形极片Ⅰ的前端部的第一C1相过孔与设在第4n1+3号矩形极片Ⅰ的前侧的第二A1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所述M1个第一A1相过孔的中心与M1个第一C1相过孔的中心所处的直线到矩形极片Ⅰ的前端边沿的距离为d1,所述M1个第二A1相过孔的中心与M1个第二C1相过孔的中心所处的直线到矩形极片Ⅰ的前端边沿的距离为d2,所述d1=d2;第一A1相过孔、第二C1相过孔、第一C1相过孔、第二A1相过孔的这种设置方式,保证了A1相激励信号引线与C1相激励信号引线的对称性。所述设在第4n1+2号矩形极片Ⅰ的后端部的第一B1相过孔与设在第4n1+2号矩形极片Ⅰ的后侧的第二D1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所述设在第4n1+4号矩形极片Ⅰ的后端部的第一D1相过孔与设在第4n1+4号矩形极片Ⅰ的后侧的第二B1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所述M1个第一B1相过孔的中心与M1个第一D1相过孔的中心所处的直线到矩形极片Ⅰ的后端边沿的距离为d3,所述M1个第二B1相过孔的中心与M1个第二D1相过孔的中心所处的直线到矩形极片Ⅰ的后端边沿的距离为d4,所述d3=d4;第一B1相过孔、第二D1相过孔、第一D1相过孔、第二B1相过孔的这种设置方式,保证了B1相激励信号引线与D1相激励信号引线的对称性。
所述设在第4n2+1号矩形极片Ⅱ的前端部的第一A2相过孔与设在第4n3+1号矩形极片Ⅱ的前侧的第二C2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所述设在第4n2+3号矩形极片Ⅱ的前端部的第一C2相过孔与设在第4n2+3号矩形极片Ⅱ的前侧的第二A2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所述M2个第一A2相过孔的中心与M2个第一C2相过孔的中心所处的直线到矩形极片Ⅱ的前端边沿的距离为d5,所述M2个第二A2相过孔的中心与M2个第二C2相过孔的中心所处的直线到矩形极片Ⅱ的前端边沿的距离为d6,所述d5=d6;第一A2相过孔、第二C2相过孔、第一C2相过孔、第二A2相过孔的这种设置方式,保证了A2相激励信号引线与C2相激励信号引线的对称性。所述设在第4n2+2号矩形极片Ⅱ的后端部的第一B2相过孔与设在第4n2+2号矩形极片Ⅱ的后侧的第二D2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所述设在第4n2+4号矩形极片Ⅱ的后端部的第一D2相过孔与设在第4n2+4号矩形极片Ⅱ的后侧的第二B2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所述M2个第一B2相过孔的中心与M2个第一D2相过孔的中心所处的直线到矩形极片Ⅱ的后端边沿的距离为d7,所述M2个第二B2相过孔的中心与M2个第二D2相过孔的中心所处的直线到矩形极片Ⅱ的后端边沿的距离为d8,所述d7=d8;第一B2相过孔、第二D2相过孔、第一D2相过孔、第二B2相过孔的这种设置方式,保证了B2相激励信号引线与D2相激励信号引线的对称性。
优选的,所述反射电极由尺寸相同的第一矩形反射极片、第二矩形反射极片和第三矩形反射极片并排组成,第一矩形反射极片与A1、A2感应组相连,第二矩形反射极片与B1、B2感应组相连,第三矩形反射极片与C1、C2感应组相连;所述接收电极由尺寸相同的第一矩形接收极片、第二矩形接收极片和第三矩形接收极片并排组成,第一矩形接收极片与第一矩形反射极片正对,第二矩形接收极片与第二矩形反射极片正对,第三矩形接收极片与第三矩形反射极片正对。
优选的,所述第一矩形反射极片、第二矩形反射极片、第三矩形反射极片的起始端都与感应电极Ⅰ的起始端对齐;所述第一矩形接收极片、第二矩形接收极片、第三矩形接收极片的起始端都与激励电极Ⅰ的起始端对齐,第一矩形接收极片、第二矩形接收极片、第三矩形接收极片沿测量方向的总量程大于或等于激励电极Ⅰ沿测量方向的总量程。
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
(1)感应电极Ⅰ和感应电极Ⅱ采用三测头(即A1、B1、C1感应组和A2、B2、C2感应组)的形式,提高了感应电极Ⅰ、Ⅱ的面积利用率,增大了耦合电容值,从而提高了信噪比,增强了在工业现场的抗干扰能力。此外,采用三测头输出信号进行处理,还可以有效地消除某些特定频率的谐波误差,进一步提高传感器的测量精度。
(2)定尺的激励电极Ⅰ、Ⅱ分别采用两组双绞线进行连接,A1相激励信号引线与C1相激励信号引线在激励电极Ⅰ的一侧组成双绞线,B1相激励信号引线与D1相激励信号引线在激励电极Ⅰ的另一侧组成双绞线,A2相激励信号引线与C2相激励信号引线在激励电极Ⅱ的一侧组成双绞线,B2相激励信号引线与D2相激励信号引线在激励电极Ⅱ的另一侧组成双绞线;当A1、B1、C1、D1激励相分别通入相位依次相差90°的四路激励信号时,双绞线的结构形式使来自A1相激励信号引线的电磁干扰与来自C1相激励信号引线的电磁干扰能够彻底抵消,同时双绞线的结构形式也使来自B1相激励信号引线的电磁干扰与来自D1相激励信号引线的电磁干扰能够彻底抵消;当A2、B2、C2、D2激励相分别通入相位依次相差90°的四路激励信号时,双绞线的结构形式使来自A2相激励信号引线的电磁干扰与来自C2相激励信号引线的电磁干扰能够彻底抵消,同时双绞线的结构形式也使来自B2相激励信号引线的电磁干扰与来自D2相激励信号引线的电磁干扰能够彻底抵消,从而减小了干扰信号对测量精度的影响,保证了测量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定尺基体上的电极与动尺基体上的电极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定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动尺的仰视图。
图4为实施例1中动尺与定尺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中定尺基体上的电极与动尺基体上的电极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中定尺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2中动尺的仰视图。
图8为实施例2中动尺与定尺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1、实施例2中的信号处理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定义定尺基体14的长度方向(即测量方向)为左右方向,定尺基体14的宽度方向为前后方向,定尺基体14的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
实施例1:如图1至图4所示的分时复用的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包括定尺1和动尺2,定尺1包括动尺基体14和设置在定尺基体14上表面的激励电极Ⅰ11、激励电极Ⅱ12和接收电极,动尺2包括动尺基体24和设置在动尺基体24下表面的感应电极Ⅰ21、感应电极Ⅱ22和反射电极。动尺基体24下表面与定尺基体14的上表面正对平行,并留有0.5mm间隙,定尺基体14、动尺基体24均采用陶瓷作为基体材料,通过在陶瓷表面喷镀一层铁镍合金作为电极的极片。
如图1、图2、图4所示,激励电极Ⅰ11、激励电极Ⅱ12和接收电极沿前后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激励电极Ⅱ12和接收电极的起始端都与激励电极Ⅰ11的起始端对齐,激励电极Ⅱ12、接收电极在测量方向上的长度与激励电极Ⅰ11在测量方向上的长度相等(即激励电极Ⅱ12、接收电极沿测量方向的总量程与激励电极Ⅰ沿测量方向的总量程相等)。
激励电极Ⅰ11由一排大小相同、极距为W1=2mm的矩形极片Ⅰ沿测量方向等间距(该间距为1mm)排列组成,每个矩形极片Ⅰ沿测量方向的长度为1mm、沿前后方向的宽度为10mm,激励电极Ⅰ11的对极数M1=150,每相邻的四个矩形极片Ⅰ形成一个对极,则总共有600个矩形极片Ⅰ。n1依次取0至149的所有整数,第4n1+1号矩形极片Ⅰ(即第1、5、9、...、597号矩形极片Ⅰ)的前端部各设有1个第一A1相过孔、前侧各设有1个第二C1相过孔,1个第一A1相过孔与1个第二C1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第4n1+3号矩形极片Ⅰ(即第3、7、11、...、599号矩形极片Ⅰ)的前端部各设有1个第一C1相过孔、前侧各设有1个第二A1相过孔,1个第一C1相过孔与1个第二A1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150个第一A1相过孔150个第一C1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150个第一A1相过孔的中心与150个第一C1相过孔的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Ⅰ的前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该直线到矩形极片Ⅰ的前端边沿的距离为0.3mm,第一A1相过孔的中心与相邻的第一C1相过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4mm,150个第二A1相过孔与150个第二C1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150个第二A1相过孔的中心与150个第二C1相过孔的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Ⅰ的前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该直线到矩形极片Ⅰ的前端边沿的距离为0.3mm,第二A1相过孔的中心与相邻的第二C1相过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4mm,相邻的第一A1相过孔与第二A1相过孔通过A1相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1+1号矩形极片Ⅰ连接成一组,组成A1激励相,相邻的第一C1相过孔与第二C1相过孔通过C1相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1+3号矩形极片Ⅰ连接成一组,组成C1激励相,A1相激励信号引线与C1相激励信号引线相互绝缘且组成双绞线,该双绞线位于激励电极Ⅰ的前侧;第4n1+2号矩形极片Ⅰ(即第2、6、10、...、598号矩形极片Ⅰ)的后端部各设有1个第一B1相过孔、后侧各设有1个第二D1相过孔,1个第一B1相过孔与1个第二D1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第4n1+4号矩形极片Ⅰ(即第4、8、12、...、600号矩形极片Ⅰ)的后端部各设有1个第一D1相过孔、后侧各设有1个第二B1相过孔,1个第一D1相过孔与1个第二B1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150个第一B1相过孔与150个第一D1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150个第一B1相过孔的中心与150个第一D1相过孔的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Ⅰ的后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该直线到矩形极片Ⅰ的后端边沿的距离为0.3mm,第一B1相过孔的中心与相邻的第一D1相过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4mm,150个第二B1相过孔与150个第二D1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150个第二B1相过孔的中心与150个第二D1相过孔的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Ⅰ的后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该直线到矩形极片Ⅰ的后端边沿的距离为0.3mm,第二B1相过孔的中心与相邻的第二D1相过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4mm,相邻的第一B1相过孔与第二B1相过孔通过B1相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1+2号矩形极片Ⅰ连接成一组,组成B1激励相,相邻的第一D1相过孔与第二D1相过孔通过D1相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1+4号矩形极片Ⅰ连接一组,组成D1激励相,B1相激励信号引线与D1相激励信号引线相互绝缘且组成双绞线,该双绞线位于激励电极Ⅰ的后侧。
激励电极Ⅱ12由一排大小相同、极距为W2=2.0134mm的矩形极片Ⅱ沿测量方向等间距(该间距为1.0067mm)排列组成,每个矩形极片Ⅱ沿测量方向的长度为1.0067mm、沿前后方向的宽度为10mm,激励电极Ⅱ12的对极数M2=149,每相邻的四个矩形极片Ⅱ形成一个对极,则总共有596个矩形极片Ⅱ。n2依次取0至148的所有整数,第4n2+1号矩形极片Ⅱ(即第1、5、9、...、593号矩形极片Ⅱ)的前端部各设有1个第一A2相过孔、前侧各设有1个第二C2相过孔,1个第一A2相过孔与1个第二C2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第4n2+3号矩形极片Ⅱ(即第3、7、11、...、595号矩形极片Ⅱ)的前端部各设有1个第一C2相过孔、前侧各设有1个第二A2相过孔,1个第一C2相过孔与1个第二A2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149个第一A2相过孔与149个第一C2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149个第一A2相过孔的中心与149个第一C2相过孔的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Ⅱ的前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且该直线到矩形极片Ⅱ的前端边沿的距离为0.3mm,第一A2相过孔的中心与相邻的第一C2相过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4.0268mm,149个第二A2相过孔与149个第二C2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149个第二A2相过孔的中心与149个第二C2相过孔的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Ⅱ的前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且该直线到矩形极片Ⅱ的前端边沿的距离为0.3mm,第二A2相过孔的中心与相邻的第二C2相过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4.0268mm,相邻的第一A2相过孔与第二A2相过孔通过A2相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2+1号矩形极片Ⅱ连接成一组,组成A2激励相,相邻的第一C2相过孔与第二C2相过孔通过C2相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2+3号矩形极片Ⅱ连接成一组,组成C2激励相,A2相激励信号引线与C2相激励信号引线相互绝缘且组成双绞线,该双绞线位于激励电极Ⅱ的前侧;第4n2+2号矩形极片Ⅱ(即第2、6、10、...、594号矩形极片Ⅱ)的后端部各设有1个第一B2相过孔、后侧各设有1个第二D2相过孔,1个第一B2相过孔与1个第二D2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第4n2+4号矩形极片Ⅱ(即第4、8、12、...、596号矩形极片Ⅱ)的后端部各设有1个第一D2相过孔、后侧各设有1个第二B2相过孔,1个第一D2相过孔与1个第二B2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149个第一B2相过孔与149个第一D2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149个第一B2相过孔的中心与149个第一D2相过孔的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Ⅱ的后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且该直线到矩形极片Ⅱ的后端边沿的距离为0.3mm,第一B2相过孔的中心与相邻的第一D2相过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4.0268mm,149个第二B2相过孔与149个第二D2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149个第二B2相过孔的中心与149个第二D2相过孔的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Ⅱ的后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且该直线到矩形极片Ⅱ的后端边沿的距离为0.3mm,第二B2相过孔的中心与相邻的第二D2相过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4.0268mm,相邻的第一B2相过孔与第二B2相过孔通过B2相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2+2号矩形极片Ⅱ连接成一组,组成B2激励相,相邻的第一D2相过孔与第二D2相过孔通过D2相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2+4号矩形极片Ⅱ连接成一组,组成D2激励相,B2相激励信号引线与D2相激励信号引线相互绝缘且组成双绞线,该双绞线位于激励电极Ⅱ的后侧。
接收电极由三个沿测量方向的长为1200mm、沿前后方向的宽为3.5mm的第一、第二、第三矩形接收极片在前后方向上间隔1mm并排组成,第一矩形接收极片131作为第一、第四行波信号的输出电极,第二矩形接收极片132作为第二、第五行波信号的输出电极,第三矩形接收极片133作为第三、第六行波信号的输出电极。
如图1、图3、图4所示,感应电极Ⅰ21、感应电极Ⅱ22和反射电极沿前后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感应电极Ⅱ22和反射电极的起始端都与感应电极Ⅰ21的起始端对齐。
感应电极Ⅰ21与激励电极Ⅰ11正对,感应电极Ⅱ22与激励电极Ⅱ12正对,反射电极与接收电极正对且与感应电极Ⅰ和感应电极Ⅱ相连。
感应电极Ⅰ21由一排大小相同、极距为2.6667mm的感应极片Ⅰ沿测量方向等间距(该间距为1.3333mm)排列组成,该感应极片Ⅰ的形状为[0,4]区间的两条相同的半周期余弦曲线段在起止点与前后两条长度为1.3333mm的直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Ⅰ(即斜余弦形Ⅰ)。每个感应极片Ⅰ沿测量方向的长度为5.3333mm、沿前后方向的宽度为8mm,感应电极Ⅰ21的对极数M3=4,每相邻的三个感应极片Ⅰ形成一个对极,则总共有12个感应极片Ⅰ;n3依次取0至3的所有整数,第3n3+1号感应极片Ⅰ(即第1、4、7、10号感应极片Ⅰ)连成一组,组成A1感应组,第3n3+2号感应极片Ⅰ(即第2、5、8、11号感应极片Ⅰ)连成一组,组成B1感应组,第3n3+3号感应极片Ⅰ(即第3、6、9、12号感应极片Ⅰ)连成一组,组成C1感应组。
感应电极Ⅱ22由一排大小相同、极距为2.6846mm的感应极片Ⅱ沿测量方向等间距(该间距为1.3423mm)排列组成,该感应极片Ⅱ的形状为[0,4.0268]区间的两条相同的半周期余弦曲线段在起止点与前后两条长度为1.3423mm的直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Ⅱ(即斜余弦形Ⅱ)。每个感应极片Ⅱ沿测量方向的长度为5.3691mm、沿前后方向的宽度为8mm,感应电极Ⅱ22的对极数M4=4,每相邻的三个感应极片Ⅱ形成一个对极,则总共有12个感应极片Ⅱ;n4依次取0至3的所有整数,第3n4+1号感应极片Ⅱ(即第1、4、7、10号感应极片Ⅱ)连成一组,组成A2感应组,第3n4+2号感应极片Ⅱ(即第2、5、8、11号感应极片Ⅱ)连成一组,组成B2感应组,第3n4+3号感应极片Ⅱ(即第3、6、9、12号感应极片Ⅱ)连成一组,组成C2感应组。
反射电极由三个沿测量方向的长为48.3223mm、沿前后方向的宽为3.5mm的第一、第二、第三矩形反射极片在前后方向上间隔1mm并排组成,第一矩形反射极片231与A1、A2感应组相连且与第一矩形接收极片131正对,第二矩形反射极片232与B1、B2感应组相连且与第二矩形接收极片132正对,第三矩形反射极片233与C1、C2感应组相连且与第三矩形接收极片133正对。
如图9所示,测量时,动尺2与定尺1相对平行移动,先对激励电极Ⅱ12的A2、B2、C2、D2激励相分别施加相位依次相差90°的四路同频等幅正弦激励电信号,此时激励电极Ⅰ11不工作,激励信号经激励电极Ⅱ12与感应电极Ⅱ22之间的耦合电场,在感应电极Ⅱ22的A2、B2、C2感应组上产生三路同频等幅相位相差120°的行波信号,这三路行波信号经反射电极直接反射回接收电极,在接收电极的第一矩形反射极片231、第二矩形反射极片232、第三矩形反射极片233上分别输出第一、第二、第三行波信号。第一、第二、第三行波信号经硬件电路处理成第一组三路方波信号后,输入FPGA信号处理系统,经数据融合获得第一路位移信号Uo1,并存储此测量结果。然后在1ms内将前述相位依次相差90°的四路同频等幅正弦激励电信号切换到激励电极Ⅰ11的A1、B1、C1、D1激励相上,此时激励电极Ⅱ12不工作,激励信号经激励电极Ⅰ11与感应电极Ⅰ21之间的耦合电场,在感应电极Ⅰ21的A1、B1、C1感应组上产生三路同频等幅相位相差120°的行波信号,这三路行波信号经反射电极直接反射回接收电极,在接收电极的第一矩形反射极片231、第二矩形反射极片232、第三矩形反射极片233上分别输出第四、第五、第六行波信号,第四、第五、第六行波信号经硬件电路处理成第二组三路方波信号后,输入FPGA信号处理系统,经数据融合获得第二路位移信号Uo2,对Uo2进行处理得到精测直线位移值;对Uo2与Uo1进行对极定位处理,得到粗测对极位置值,将精测直线位移值与粗测对极位置值相结合得到绝对直线位移值。
实施例2:如图5至图9所示的分时复用的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其测量原理以及大部分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激励电极Ⅱ12由一排大小相同、极距为W2=2.3622mm的矩形极片Ⅱ沿测量方向等间距(该间距为1.1811mm)排列组成,每个矩形极片Ⅱ沿测量方向的长度为1.1811mm、沿前后方向的宽度为10mm,激励电极Ⅱ12的对极数M2=127(127与激励电极Ⅰ11的对极数150互为两个不相邻的质数),每相邻的四个矩形极片Ⅱ形成一个对极,则总共有508个矩形极片Ⅱ。n2依次取0至127的所有整数,第4n2+1号矩形极片Ⅱ(即第1、5、9、...、505号矩形极片Ⅱ)的前端部各设有1个第一A2相过孔、前侧各设有1个第二C2相过孔,1个第一A2相过孔与1个第二C2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第4n2+3号矩形极片Ⅱ(即第3、7、11、...、507号矩形极片Ⅱ)的前端部各设有1个第一C2相过孔、前侧各设有1个第二A2相过孔,1个第一C2相过孔与1个第二A2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127个第一A2相过孔与127个第一C2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127个第一A2相过孔的中心与127个第一C2相过孔的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Ⅱ的前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且该直线到矩形极片Ⅱ的前端边沿的距离为0.3mm,第一A2相过孔的中心与相邻的第一C2相过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4.7244mm,127个第二A2相过孔与127个第二C2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127个第二A2相过孔的中心与127个第二C2相过孔的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Ⅱ的前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且该直线到矩形极片Ⅱ的前端边沿的距离为0.3mm,第二A2相过孔的中心与相邻的第二C2相过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4.7244mm,相邻的第一A2相过孔与第二A2相过孔通过A2相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2+1号矩形极片Ⅱ连接成一组,组成A2激励相,相邻的第一C2相过孔与第二C2相过孔通过C2相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2+3号矩形极片Ⅱ连接成一组,组成C2激励相,A2相激励信号引线与C2相激励信号引线相互绝缘且组成双绞线,该双绞线位于激励电极Ⅱ的前侧;第4n2+2号矩形极片Ⅱ(即第2、6、10、...、506号矩形极片Ⅱ)的后端部各设有1个第一B2相过孔、后侧各设有1个第二D2相过孔,1个第一B2相过孔与1个第二D2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第4n2+4号矩形极片Ⅱ(即第4、8、12、...、508号矩形极片Ⅱ)的后端部各设有1个第一D2相过孔、后侧各设有1个第二B2相过孔,1个第一D2相过孔与1个第二B2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127个第一B2相过孔与127个第一D2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127个第一B2相过孔的中心与127个第一D2相过孔的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Ⅱ的后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且该直线到矩形极片Ⅱ的后端边沿的距离为0.3mm,第一B2相过孔的中心与相邻的第一D2相过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4.7244mm,127个第二B2相过孔与127个第二D2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127个第二B2相过孔的中心与127个第二D2相过孔的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Ⅱ的后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且该直线到矩形极片Ⅱ的后端边沿的距离为0.3mm,第二B2相过孔的中心与相邻的第二D2相过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4.7244mm,相邻的第一B2相过孔与第二B2相过孔通过B2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2+2号矩形极片Ⅱ连接成一组,组成B2激励相,相邻的第一D2相过孔与第二D2相过孔通过D2相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2+4号矩形极片Ⅱ连接成一组,组成D2激励相,B2相激励信号引线与D2相激励信号引线相互绝缘且组成双绞线,该双绞线位于激励电极Ⅱ的后侧。
感应电极Ⅰ21由一排大小相同、极距为2.6667mm的感应极片Ⅰ沿测量方向等间距(该间距为1.3333mm)排列组成,该感应极片Ⅰ的形状为[0,4]区间的两条相同的半周期余弦曲线段在起止点与前后两条长度为1.3333mm的直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Ⅰ(即斜余弦形Ⅰ)。每个感应极片Ⅰ沿测量方向的长度为5.3333mm、沿前后方向的宽度为8mm,感应电极Ⅰ21的对极数M3=5,每相邻的三个感应极片Ⅰ形成一个对极,则总共有15个感应极片Ⅰ;n3依次取0至4的所有整数,第3n3+1号感应极片Ⅰ(即第1、4、7、10、13号感应极片Ⅰ)连成一组,组成A1感应组,第3n3+2号感应极片Ⅰ(即第2、5、8、11、14号感应极片Ⅰ)连成一组,组成B1感应组,第3n3+3号感应极片Ⅰ(即第3、6、9、12、15号感应极片Ⅰ)连成一组,组成C1感应组。
感应电极Ⅱ22由一排大小相同、极距为3.1496mm的感应极片Ⅱ沿测量方向等间距(该间距为1.5748mm)排列组成,该感应极片Ⅱ的形状为[0,4.7244]区间的两条相同的半周期余弦曲线段在起止点与前后两条长度为1.5748mm的直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Ⅱ(即斜余弦形Ⅱ)。每个感应极片Ⅱ沿测量方向的长度为6.2992mm、沿前后方向的宽度为8mm,感应电极Ⅱ22的对极数M4=4,每相邻的三个感应极片Ⅱ形成一个对极,则总共有12个感应极片Ⅱ;n4依次取0至3的所有整数,第3n4+1号感应极片Ⅱ(即第1、4、7、10号感应极片Ⅱ)连成一组,组成A2感应组,第3n4+2号感应极片Ⅱ(即第2、5、8、11号感应极片Ⅱ)连成一组,组成B2感应组,第3n4+3号感应极片Ⅱ(即第3、6、9、12号感应极片Ⅱ)连成一组,组成C2感应组。

Claims (6)

1.一种分时复用的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包括定尺(1)和动尺(2),定尺(1)包括定尺基体(14)和设置在定尺基体表面的激励电极Ⅰ(11)、激励电极Ⅱ(12)和接收电极,动尺包括动尺基体(24)和设置在动尺基体表面的感应电极Ⅰ(21)、感应电极Ⅱ(22)和反射电极,设置有感应电极Ⅰ、感应电极Ⅱ、反射电极的动尺基体表面与设置有激励电极Ⅰ、激励电极Ⅱ、接收电极的定尺基体表面正对平行,并留有间隙,感应电极Ⅰ与激励电极Ⅰ正对,感应电极Ⅱ与激励电极Ⅱ正对,反射电极与接收电极正对且与感应电极Ⅰ、感应电极Ⅱ相连;所述感应电极Ⅰ(21)由一排大小相同的感应极片Ⅰ沿测量方向等间距排列组成,所述感应电极Ⅱ(22)的起始端与感应电极Ⅰ的起始端对齐,感应电极Ⅱ由一排大小相同的感应极片Ⅱ沿测量方向等间距排列组成;所述激励电极Ⅰ(11)由一排大小相同、极距为W1的矩形极片Ⅰ沿测量方向等间距排列组成,第4n1+1号矩形极片Ⅰ通过A1相激励信号引线连成一组,组成A1激励相,第4n1+2号矩形极片Ⅰ通过B1相激励信号引线连成一组,组成B1激励相,第4n1+3号矩形极片Ⅰ通过C1相激励信号引线连成一组,组成C1激励相,第4n1+4号矩形极片Ⅰ通过D1相激励信号引线连成一组,组成D1激励相,n1依次取0至M1-1的所有整数,M1表示激励电极Ⅰ的对极数;所述激励电极Ⅱ(12)的起始端与激励电极Ⅰ的起始端对齐,激励电极Ⅱ沿测量方向的总量程与激励电极Ⅰ沿测量方向的总量程相等,激励电极Ⅱ(12)由一排大小相同、极距为W2的矩形极片Ⅱ沿测量方向等间距排列组成,第4n2+1号矩形极片Ⅱ通过A2相激励信号引线连成一组,组成A2激励相,第4n2+2号矩形极片Ⅱ通过B2相激励信号引线连成一组,组成B2激励相,第4n2+3号矩形极片Ⅱ通过C2相激励信号引线连成一组,组成C2激励相,第4n2+4号矩形极片Ⅱ通过D2相激励信号引线连成一组,组成D2激励相,n2依次取0至M2-1的所有整数,M2表示激励电极Ⅱ的对极数,M2与M1互为质数;其特征是:
所述A1相激励信号引线与C1相激励信号引线组成双绞线且位于激励电极Ⅰ的一侧,所述B1相激励信号引线与D1相激励信号引线组成双绞线且位于激励电极Ⅰ的另一侧;所述A2相激励信号引线与C2相激励信号引线组成双绞线且位于激励电极Ⅱ的一侧,所述B2相激励信号引线与D2相激励信号引线组成双绞线且位于激励电极Ⅱ的另一侧;
所述感应电极Ⅰ(21)中的感应极片Ⅰ的极距为
Figure FDA0003851045820000011
第3n3+1号感应极片Ⅰ连成一组,组成A1感应组,第3n3+2号感应极片Ⅰ连成一组,组成B1感应组,第3n3+3号感应极片Ⅰ连成一组,组成C1感应组,n3依次取0至M3-1的所有整数,M3表示感应电极Ⅰ的对极数;
所述感应电极Ⅱ(22)中的感应极片Ⅱ的极距为
Figure FDA0003851045820000021
第3n4+1号感应极片Ⅱ连成一组,组成A2感应组,第3n4+2号感应极片Ⅱ连成一组,组成B2感应组,第3n4+3号感应极片Ⅱ连成一组,组成C2感应组,n4依次取0至M4-1的所有整数,M4表示感应电极Ⅱ的对极数;
工作时,动尺相对定尺平行移动,先对A2激励相、B2激励相、C2激励相、D2激励相分别施加相位依次相差90°的四路同频等幅正弦激励电信号,此时激励电极Ⅰ不工作,接收电极上输出第一组相位相差120°的同频等幅的第一、第二、第三行波信号,第一、第二、第三行波信号经硬件电路处理成第一组三路方波信号后,输入FPGA信号处理系统,经数据融合获得第一路位移信号Uo1,并存储此测量结果;然后迅速将所述的四路同频等幅正弦激励电信号切换到A1激励相、B1激励相、C1激励相、D1激励相上,此时激励电极Ⅱ不工作,接收电极上输出第二组相位相差120°的同频等幅的第四、第五、第六行波信号,第四、第五、第六行波信号经硬件电路处理成第二组三路方波信号后,输入FPGA信号处理系统,经数据融合获得第二路位移信号Uo2,对Uo2进行处理得到精测直线位移值;对Uo2与Uo1进行对极定位处理,得到粗测对极位置值,将精测直线位移值与粗测对极位置值相结合得到绝对直线位移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时复用的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其特征是:
所述感应电极Ⅰ(21)中的感应极片Ⅰ的形状为
Figure FDA0003851045820000022
区间或者
Figure FDA0003851045820000023
区间的两条相同的半周期余弦曲线段在起止点与前后两条长度为
Figure FDA0003851045820000024
的直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Ⅰ,其中,该余弦曲线的周期T1=4W1
所述感应电极Ⅱ(22)中的感应极片Ⅱ的形状为
Figure FDA0003851045820000025
区间或者
Figure FDA0003851045820000026
区间的两条相同的半周期余弦曲线段在起止点与前后两条长度为
Figure FDA0003851045820000027
的直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Ⅱ,其中,该余弦曲线的周期T2=4W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时复用的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其特征是:
所述第4n1+1号矩形极片Ⅰ的前端部设有第一A1相过孔、前侧设有第二C1相过孔,第4n1+3号矩形极片Ⅰ的前端部设有第一C1相过孔、前侧设有第二A1相过孔,M1个第一A1相过孔与M1个第一C1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且其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Ⅰ的前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M1个第二A1相过孔与M1个第二C1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且其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Ⅰ的前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相邻的第一A1相过孔与第二A1相过孔通过所述A1相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1+1号矩形极片Ⅰ连接成一组,组成所述A1激励相,相邻的第一C1相过孔与第二C1相过孔通过所述C1相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1+3号矩形极片Ⅰ连接成一组,组成所述C1激励相;所述第4n1+2号矩形极片Ⅰ的后端部设有第一B1相过孔、后侧设有第二D1相过孔,第4n1+4号矩形极片Ⅰ的后端部设有第一D1相过孔、后侧设有第二B1相过孔,M1个第一B1相过孔与M1个第一D1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且其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Ⅰ的后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M1个第二B1相过孔与M1个第二D1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且其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Ⅰ的后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相邻的第一B1相过孔与第二B1相过孔通过所述B1相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1+2号矩形极片Ⅰ连接成一组,组成所述B1激励相,相邻的第一D1相过孔与第二D1相过孔通过所述D1相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1+4号矩形极片Ⅰ连接成一组,组成所述D1激励相;
所述第4n2+1号矩形极片Ⅱ的前端部设有第一A2相过孔、前侧设有第二C2相过孔,第4n2+3号矩形极片Ⅱ的前端部设有第一C2相过孔、前侧设有第二A2相过孔,M2个第一A2相过孔与M2个第一C2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且其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Ⅱ的前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M2个第二A2相过孔与M2个第二C2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且其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Ⅱ的前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相邻的第一A2相过孔与第二A2相过孔通过所述A2相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2+1号矩形极片Ⅱ连接成一组,组成所述A2激励相,相邻的第一C2相过孔与第二C2相过孔通过所述C2相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2+3号矩形极片Ⅱ连接成一组,组成所述C2激励相;所述第4n2+2号矩形极片Ⅱ的后端部设有第一B2相过孔、后侧设有第二D2相过孔,第4n2+4号矩形极片Ⅱ的后端部设有第一D2相过孔、后侧设有第二B2相过孔,M2个第一B2相过孔与M2个第一D2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且其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Ⅱ的后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M2个第二B2相过孔与M2个第二D2相过孔沿测量方向等间距分布且其中心处于与矩形极片Ⅱ的后端边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相邻的第一B2相过孔与第二B2相过孔通过所述B2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2+2号矩形极片Ⅱ连接成一组,组成所述B2激励相,相邻的第一D2相过孔与第二D2相过孔通过所述D2相激励信号引线相连,使第4n2+4号矩形极片Ⅱ连接成一组,组成所述D2激励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时复用的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其特征是:
设在第4n1+1号矩形极片Ⅰ的前端部的第一A1相过孔与设在第4n1+1号矩形极片Ⅰ的前侧的第二C1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设在第4n1+3号矩形极片Ⅰ的前端部的第一C1相过孔与设在第4n1+3号矩形极片Ⅰ的前侧的第二A1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所述M1个第一A1相过孔的中心与M1个第一C1相过孔的中心所处的直线到矩形极片Ⅰ的前端边沿的距离为d1,所述M1个第二A1相过孔的中心与M1个第二C1相过孔的中心所处的直线到矩形极片Ⅰ的前端边沿的距离为d2,所述d1=d2;设在第4n1+2号矩形极片Ⅰ的后端部的第一B1相过孔与设在第4n1+2号矩形极片Ⅰ的后侧的第二D1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设在第4n1+4号矩形极片Ⅰ的后端部的第一D1相过孔与设在第4n1+4号矩形极片Ⅰ的后侧的第二B1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所述M1个第一B1相过孔的中心与M1个第一D1相过孔的中心所处的直线到矩形极片Ⅰ的后端边沿的距离为d3,所述M1个第二B1相过孔的中心与M1个第二D1相过孔的中心所处的直线到矩形极片Ⅰ的后端边沿的距离为d4,所述d3=d4
设在第4n2+1号矩形极片Ⅱ的前端部的第一A2相过孔与设在第4n2+1号矩形极片Ⅱ的前侧的第二C2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设在第4n2+3号矩形极片Ⅱ的前端部的第一C2相过孔与设在第4n2+3号矩形极片Ⅱ的前侧的第二A2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所述M2个第一A2相过孔的中心与M2个第一C2相过孔的中心所处的直线到矩形极片Ⅱ的前端边沿的距离为d5,所述M2个第二A2相过孔的中心与M2个第二C2相过孔的中心所处的直线到矩形极片Ⅱ的前端边沿的距离为d6,所述d5=d6;设在第4n2+2号矩形极片Ⅱ的后端部的第一B2相过孔与设在第4n2+2号矩形极片Ⅱ的后侧的第二D2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设在第4n2+4号矩形极片Ⅱ的后端部的第一D2相过孔与设在第4n2+4号矩形极片Ⅱ的后侧的第二B2相过孔在前后方向对齐;所述M2个第一B2相过孔的中心与M2个第一D2相过孔的中心所处的直线到矩形极片Ⅱ的后端边沿的距离为d7,所述M2个第二B2相过孔的中心与M2个第二D2相过孔的中心所处的直线到矩形极片Ⅱ的后端边沿的距离为d8,所述d7=d8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分时复用的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其特征是:
所述反射电极由尺寸相同的第一矩形反射极片(231)、第二矩形反射极片(232)和第三矩形反射极片(233)并排组成,第一矩形反射极片(231)与A1感应组、A2感应组相连,第二矩形反射极片(232)与B1感应组、B2感应组相连,第三矩形反射极片(233)与C1感应组、C2感应组相连;
所述接收电极由尺寸相同的第一矩形接收极片(131)、第二矩形接收极片(132)和第三矩形接收极片(133)并排组成,第一矩形接收极片(131)与第一矩形反射极片(231)正对,第二矩形接收极片(132)与第二矩形反射极片(232)正对,第三矩形接收极片(133)与第三矩形反射极片(233)正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时复用的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矩形反射极片(231)、第二矩形反射极片(232)、第三矩形反射极片(233)的起始端都与感应电极Ⅰ(21)的起始端对齐;所述第一矩形接收极片(131)、第二矩形接收极片(132)、第三矩形接收极片(133)的起始端都与激励电极Ⅰ(11)的起始端对齐,第一矩形接收极片(131)、第二矩形接收极片(132)、第三矩形接收极片(133)沿测量方向的总量程大于或等于激励电极Ⅰ(11)沿测量方向的总量程。
CN201911319857.9A 2019-12-19 2019-12-19 一种分时复用的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 Active CN1130081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19857.9A CN113008119B (zh) 2019-12-19 2019-12-19 一种分时复用的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19857.9A CN113008119B (zh) 2019-12-19 2019-12-19 一种分时复用的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08119A CN113008119A (zh) 2021-06-22
CN113008119B true CN113008119B (zh) 2022-11-25

Family

ID=76381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19857.9A Active CN113008119B (zh) 2019-12-19 2019-12-19 一种分时复用的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081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79308A (zh) * 2021-12-14 2022-04-05 重庆理工大学 基于级联结构的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59053A (zh) * 2013-10-11 2016-06-08 梅科斯股份公司 用于确定转子位移的非接触式传感器
CN109211096A (zh) * 2018-07-05 2019-01-15 重庆理工大学 基于交变电场的反射型绝对式时栅角位移传感器
CN109297517A (zh) * 2018-11-10 2019-02-01 重庆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组合调制原理的绝对式时栅角位移传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116360A1 (de) * 1981-04-24 1982-11-11 Grundig E.M.V. Elektro-Mechanische Versuchsanstalt Max Grundig & Co KG, 8510 Fürt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ermittlung und anzeige der abgelaufenen spielzeit bzw. bandlaenge und/oder der restlaufzeit von kassetten oder spulen bandoermiger informationstraeger
US5225830A (en) * 1991-02-26 1993-07-06 Mitutoyo Combination optical and capacitive absolute posi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US5440501A (en) * 1992-06-26 1995-08-08 Mitutoyo Corporation Energy saving capacitance type measuring device for absolute measurement of positions
JP4615955B2 (ja) * 2004-10-12 2011-01-19 株式会社ミツトヨ 誘導型変位検出装置
JP2011021963A (ja) * 2009-07-15 2011-02-03 Nikon Corp エンコーダ
CN101949682B (zh) * 2010-08-14 2012-10-24 桂林广陆数字测控股份有限公司 绝对位置测量容栅位移测量方法、传感器及其运行方法
CN103822571B (zh) * 2014-03-19 2016-11-02 重庆理工大学 基于单排多层结构的电场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
CN105158582B (zh) * 2015-09-29 2018-03-09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变间距叉指型相邻电容传感器
DE102015120105B4 (de) * 2015-11-19 2018-08-02 Precitec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r Abstandsregelung bei der Laserbearbeitung
CN106403807A (zh) * 2016-11-30 2017-02-15 重庆中电天时精密装备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增量检测的绝对式时栅角位移传感器
CN109238119B (zh) * 2017-12-15 2019-06-14 重庆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交变电场的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
CN208140019U (zh) * 2018-05-19 2018-11-23 重庆理工大学 基于交变电场的差极型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
CN208805152U (zh) * 2018-11-10 2019-04-30 重庆理工大学 基于交变电场的直接全反射型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
CN109631735B (zh) * 2019-01-04 2020-09-11 重庆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交变电场的平面二维时栅位移传感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59053A (zh) * 2013-10-11 2016-06-08 梅科斯股份公司 用于确定转子位移的非接触式传感器
CN109211096A (zh) * 2018-07-05 2019-01-15 重庆理工大学 基于交变电场的反射型绝对式时栅角位移传感器
CN109297517A (zh) * 2018-11-10 2019-02-01 重庆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组合调制原理的绝对式时栅角位移传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08119A (zh) 2021-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86518B2 (ja) 単列多層構造に基づく電界式タイムグレーティング直線変位センサ
CN106197240B (zh) 基于交变电场的绝对式直线时栅位移传感器
JP5885382B2 (ja) 電磁誘導式直線型エンコーダ
CN208805152U (zh) 基于交变电场的直接全反射型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
JP5798397B2 (ja) 電磁誘導式絶対位置測定用エンコーダ
CN109297517B (zh) 一种基于组合调制原理的绝对式时栅角位移传感器
CN105300262B (zh) 一种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
CN102359753A (zh) 一种直线位移传感器
CN113008119B (zh) 一种分时复用的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
EP3667229A1 (en) Alternating electric field-based absolute time-grating angular displacement sensor
CN104457544B (zh) 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
CN208140019U (zh) 基于交变电场的差极型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
CN109238119B (zh) 一种基于交变电场的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
EP3907464B1 (en) Alternating electric field-based planar two-dimensional time grating displacement sensor
US9829347B2 (en) Capacitance sensation unit of plane position measurement device
CN113008120B (zh) 一种电容式直线位移传感器及其动尺
CN106940197A (zh) 一种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
JP5945975B2 (ja)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
CN106338234B (zh) 一种双列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
CN114087969B (zh) 一种拼接式绝对直线位移传感器
CN114087970A (zh) 一种分时复用型拼接式绝对直线位移传感器
CN206037929U (zh) 双列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
CN106441058B (zh) 一种单列式二维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
CN114279308A (zh) 基于级联结构的绝对式时栅直线位移传感器
CN109931859A (zh) 具有互补耦合结构的直线位移传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21

Address after: 400050 Chongqing Jiulongpo Xingsheng Road No. 4

Applicant after: Liu Xiaokang

Applicant after: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t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69 lijiatuo Chongqing District of Banan City Road 400054 red

Applicant befor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01

Address after: No. 99, Xinfeng Avenue, Jinfeng Town, Jiulongpo District, Chongqing

Applicant after: General technology group Guoshi Time Grat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400050 Chongqing Jiulongpo Xingsheng Road No. 4

Applicant before: Liu Xiaokang

Applicant befor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t Management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