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93208A - 一种锂离子储能器件及其预锂化、和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锂离子储能器件及其预锂化、和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93208A
CN112993208A CN202110176109.0A CN202110176109A CN112993208A CN 112993208 A CN112993208 A CN 112993208A CN 202110176109 A CN202110176109 A CN 202110176109A CN 112993208 A CN112993208 A CN 1129932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ithiation
plate
lithium
lithium 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7610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93208B (zh
Inventor
安亚斌
马衍伟
孙现众
张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CAS
Priority to CN20211017610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9320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932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932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932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932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储能器件及其预锂化、和制备方法,具体是在锂离子储能器件电芯外侧预定距离处且与极片垂直的方向上,设有一个或多个预锂化电极,随后通过预锂化电极与正极、负极进行充电或者放电的方式,使预锂化电极中的锂离子沿平行于电极片的方向通过正电极、负电极、隔膜之间的间隙进入电极内部,采用这种预锂化方法避免了传统方式预锂化方法中锂离子必须沿垂直方向穿过储能器件极片的设计方案,完全克服了正极箔材和负极箔材必须为孔箔的弊端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制备效率和成品质量的不利影响,使制备过程更加简单可控,同时将该技术也可用于成品锂离子储能器件的二次补锂操作,为锂离子储能器件的再生提供帮助。

Description

一种锂离子储能器件及其预锂化、和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储能器件的预锂化方法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合于无孔箔制备的锂离子储能器件以及其预锂化、和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新型负极材料例如硬炭材料、硅基材料、石墨烯材料通常具有比传统石墨材料更高的比容量和更好的倍率性能,是开发具有更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锂离子储能器件的重要方向,但这些材料通常具有较低的首次效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其预锂化以使材料的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目前已有多种预锂化方案可供选择,其中利用含锂的第三电极通过内短路或者外电路充放电的方式对负极进行预锂化是使用较多的技术。该方法通常将含锂的第三电极放置于与电极片平行的方向上的外表面或者内部某些层间,同时为使锂离子在预嵌锂的过程中顺利穿过箔材到达其余电极表面,必须对箔材进行造孔,例如对箔材进行电化学腐蚀形成部分完全贯穿的微孔,或者采用激光以及机械冲压的方式对箔材造孔,这极大的增加了制备成本。且采用这样的方法虽然解决了负极预嵌锂的问题,但会严重的制约后续的涂布过程,在涂布第一面的时候,材料会向第二面渗漏,给涂布教程极大的困难,大大降低涂布的效率,进一步增加制造成本,同时箔材上的孔会导致箔材强度降低、导电性能下降等一系列其他问题,进而影响所制备锂离子储能器件的电化学性能。这种现象在于涂布厚度通常小于50μm甚至更低的功率型器件,以及箔材厚度小于10μm的铝箔和厚度小于6μm的铜箔更为严重,给这些锂离子储能器件的制备带来极大的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储能器件及其预锂化、和制备方法。该方法采用通过在电芯垂直于片层方向上设置第三电极——预锂化电极,并利用层间孔隙、电极和电解质自身孔隙或者锂离子在电极和电解质内部迁移的方式为锂离子传输提供通道,使预锂化电极中的锂离子沿平行于电极片的方向进入电极内部,从而可以避免传统预嵌锂方法中在电极箔材表面造孔的弊端,可用于解决不含贯通孔隙的箔材所制备的锂离子储能器件的预嵌锂过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锂离子储能器件,锂离子储能器件包括电芯和设置于电芯外侧预定距离处且与电芯内正、负电极片平面垂直方向的预锂化电极,该锂离子储能器件预锂化过程通过预锂化电极与正极、负极进行充电、放电的方式完成;电芯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位于层间的电解质或隔膜,所述正极片、隔膜或电解质、负极片交叠间隔布置;所述的电芯与预锂化电极的位置设置使得锂化过程中预锂化电极中的锂离子经由正极片、负极片、电解质或隔膜之间的层间缝隙沿平行于电极片的方向进入电极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的预锂化电极沿其法线方向的投影与正极片、负极片的端面有重合。
进一步的,所述预锂化材料是金属锂块、金属锂箔、金属锂粉、钝化锂粉、氧化锂、氮化锂、碳酸锂或草酸锂。
进一步的,预锂化时,锂离子进入极片内部的方式为:锂离子主动或被动的通过正极片、负极片、或隔膜之间的层间隙或电解质、或者上述三者的内部孔隙,沿平行于电极的方向进入正极片或负极片。
进一步的,预锂化时,锂离子进入极片内部的方式为:锂离子主动或者被动的在正极片、负极片、电解质或隔膜材料中的相间或相内迁移的方式,沿平行于电极方向进入正极或负极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出一种用于制备锂离子储能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负极浆料涂布或者辊压在集流体上,制备负极片;
步骤2)将正极浆料涂布或者辊压在集流体上,制备正极片;
步骤3)将制备的正极片和负极片以及电解质或隔膜制备成电芯;
步骤4)在电芯外侧预定距离且位于正负极片的垂直方向上,设置预锂化电极;
步骤5)对储能器件进行注液;
步骤6)对预锂化电极与正极、负极进行充电或者放电,实施预锂化,使得所述的锂化过程中预锂化电极中的锂离子经由正极片、负极片、电解质或隔膜之间的层间缝隙沿平行于电极片的方向进入电极内部;
步骤7)对正极和负极进行充电或者放电完成化成得到锂离子储能器件。
所述步骤1)或2)中,集流体中起集电作用的主体为铜、铝、镍或者对应的合金,箔材的厚度为0.1-100μm。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4)中,电芯的垂直方向,对于叠片制备的电芯可以是电芯四个侧面的任意一侧或多侧的垂直方向;对于卷绕制备的电芯可以是电芯的极耳一侧或对侧的垂直方向,或者电芯的极耳一侧和对侧的垂直方向;
进一步的,在步骤6)中,预锂化电极对正极充电或放电过程中正极得到的锂离子容量为Q1,锂化电极对负极充电或放电过程中负极得到的锂离子容量为Q2,Q1+Q2≥0。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前述的锂离子储能器件的预锂化方法,其特征在于:预锂化过程中预锂化电极中的锂离子经由正极片、负极片、电解质或隔膜之间的层间缝隙沿平行于电极片的方向进入电极内部;或者沿着正极片、负极片、电解质或隔膜自身的孔隙沿平行于电极片的方向进入电极内部;或者锂离子在正极片、负极片、电解质的内部颗粒中或颗粒间迁移的方式沿平行于电极片的方向进入电极内部。
进一步地,在步骤3)中,所述电芯通过叠片、卷绕、层压、烧结中的一种或几种工艺制备;
进一步地,在步骤4)中,所述预锂化电极包括预锂化材料和集流体;优选地,所述预锂化材料是金属锂块、金属锂箔、金属锂粉、钝化锂粉、氧化锂、氮化锂、碳酸锂或草酸锂。
进一步地,在步骤6)中,所述地预锂化过程是将正极、负极与预锂化电极通过外电路充电(对应于氧化锂、氮化锂、碳酸锂、草酸锂等锂的化合物构成的预锂化电极)或者放电(对应于金属锂块、金属锂箔、金属锂粉、钝化锂粉等锂单质构成的预锂化电极),使预嵌锂材料沿着平行于极片地方向进入锂离子储能器件的正极和负极,此时记进入到正极的锂离子容量为Q1,进入到负极的锂离子容量为Q2,则Q1和Q2应满足Q1+Q2≥0;
进一步地,在步骤7)中,在完成化成后,记正极对负极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损失的容量为Q3,正极最终得到的锂的容量为Q,负极最终得到的锂的容量为Q,则Q=Q1-Q3;Q=Q2+Q3,且预锂化方案可按照以下三种设计进行:
1)令Q1=Q3=0,此时正极完全保持不变,Q=0,整个预锂化过程中只对负极进行预锂化Q=Q2,正极完全不参与预锂化过程,此时预锂化过程相对较慢。
2)令Q1>0,Q2>0,且Q3<Q1,此时预锂化电极同时与正极和负极发生电化学反应,容量为Q1的锂离子先进入正极,并在正负极充电过程中失去Q3容量的锂离子,正极最终的预锂化容量Q=Q1-Q3>0;于此同时,容量为Q2的锂离子直接进入负极,容量为Q3的锂离子在正负极充电过程中经由正极进入负极,Q=Q2+Q3。此时预锂化过程相对方案1更快,且整个过程中,正极和负极都进行了预锂化,
3)令Q1>0,Q2>0,且Q1=Q3,此时预锂化电极同时与正极和负极发生电化学反应,容量为Q1的锂离子先进入正极,并在正负极充电过程中全部进入负极,Q=0;于此同时,容量为Q2的锂离子直接进入负极,容量为Q3的锂离子在正负极充电过程中经由正极进入负极,Q=Q2+Q3,整个过程中所有的预锂化容量全部进入负极,此时预锂化过程相对方案1更快,且整个过程中,正极在预锂化前后保持荷电状态不变。
最后在完成整个预锂化过程后,由于预锂化电极位于电芯的垂直方向,不会影响电芯在电池壳内的位置、尺寸及形态,因此可以通过非常简单的操作便能将部分残留的预锂化电极取出,无需考虑预锂化电极平行于电极片排列时预锂化电极取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电芯整体厚度降低导致的内部压力减小以及预锂化电极取出对电芯潜在的拉拽作用。同时由于预锂化方案适用于各类有孔或者无孔的锂离子储能器件,因此也可将其用于退役电池的再生过程,利用该方案对其进行二次补锂,而无需考虑电极结构是否穿孔的问题。
采用这种预锂化方法能极大的降低需要预锂化的锂离子储能器件的制造成本,避免了箔材穿孔带来的成本升高、工艺复杂度升高、制造效率降低的问题,且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完全避免正负极孔箔的适用,解决了由孔箔使用带来的箔材制造成本升高,涂布制程难度加大,制造效率降低的问题。
2、预锂化过程中,部分锂离子先进入正极,随后在充电的过程中将锂离子最终输运至负极,为预锂化过程中锂离子迁移提供了更多的通道,降低了预锂化内阻,缩短预嵌锂的时间。
3、采用垂直方向设置的方法,避免了平行于电芯方向的预锂化电极导致的电池厚度变化,和取出电极过程中对电芯潜在的拉拽作用,使制备过程更加简单可控。
4、该方案可以用于成品锂离子储能器件的的二次补锂操作,为锂离子储能器件的再生提供帮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锂离子储能器件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锂离子储能器件,包括电芯和设置于电芯外侧预定距离处且与电芯内正、负电极片平面垂直方向的预锂化电极,该锂离子储能器件预锂化过程通过预锂化电极与正极、负极进行充电、放电的方式完成;电芯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位于层间的电解质或隔膜,所述正极片、隔膜或电解质、负极片交叠间隔布置;所述的电芯与预锂化电极的位置设置使得锂化过程中预锂化电极中的锂离子经由正极片、负极片、电解质或隔膜之间的层间缝隙沿平行于电极片的方向进入电极内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锂离子储能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电芯和预锂化电极,所述电芯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位于层间的电解质或隔膜,所述正极片、隔膜或电解质、负极片交叠间隔布置,在电芯的垂直方向上,设有预锂化电极。针对该垂直方向,更精确的描述是:所设置的预锂化电极沿其法线方向的投影与正极片、负极片的端面有重合即可满足该设计要求。
具体来说,对于叠片制备的电芯可以是电芯四个侧面的任意一侧或多侧;对于卷绕制备的电芯可以是电芯的极耳一侧或对侧,或者电芯的极耳一侧和对侧;对与其他异形电池,可根据该规则进行合理设计。所述预锂化电极设置的位置,主要目的在于便于预锂化时的锂离子沿着电芯正负极平行的方向,经由前文所述的层间孔隙、电极和电解质自身孔隙或者锂离子在电极和电解质内部迁移的方式进入正极或负极。
进一步的,所述的预锂化电极沿其法线方向的投影与正极片、负极片的端面有重合。
进一步的,所述预锂化材料是金属锂块、金属锂箔、金属锂粉、钝化锂粉、氧化锂、氮化锂、碳酸锂或草酸锂。
进一步的,预锂化时,锂离子进入极片内部的方式为:锂离子主动或被动的通过正极片、负极片、或隔膜之间的层间隙或电解质、或者上述三者的内部孔隙,沿平行于电极的方向进入正极片或负极片。
进一步的,预锂化时,锂离子进入极片内部的方式为:锂离子主动或者被动的在正极片、负极片、电解质或隔膜材料中的相间或相内迁移的方式,沿平行于电极方向进入正极或负极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出一种用于制备锂离子储能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负极浆料涂布或者辊压在集流体上,制备负极片;
步骤2)将正极浆料涂布或者辊压在集流体上,制备正极片;
步骤3)将制备的正极片和负极片以及电解质或隔膜制备成电芯;
步骤4)在电芯外侧预定距离且位于正负极片的垂直方向上,设置预锂化电极;
步骤5)对储能器件进行注液;
步骤6)对预锂化电极与正极、负极进行充电或者放电,实施预锂化,使得所述的锂化过程中预锂化电极中的锂离子经由正极片、负极片、电解质或隔膜之间的层间缝隙沿平行于电极片的方向进入电极内部;
步骤7)对正极和负极进行充电或者放电完成化成得到锂离子储能器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前述的锂离子储能器件的预锂化方法,其特征在于:预锂化过程中预锂化电极中的锂离子经由正极片、负极片、电解质或隔膜之间的层间缝隙沿平行于电极片的方向进入电极内部;或者沿着正极片、负极片、电解质或隔膜自身的孔隙沿平行于电极片的方向进入电极内部;或者锂离子在正极片、负极片、电解质的内部颗粒中或颗粒间迁移的方式沿平行于电极片的方向进入电极内部。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1-3对上述的方法进行说明。
实施例1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提供一种制备上述锂离子储能器件的方法,以及进一步对其进行预锂化,具体包括:将石墨、硬碳、炭黑按照80:10:5的质量比例和适量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丁苯橡胶乳液以及适量的去离子水制备成锂离子电池负极浆料,将浆料采用挤压涂布在厚度为6um的无贯通孔的铜箔上,在120℃烘干并辊压至合适面密度后裁切成尺寸为70*105mm的锂离子电池负极片,将镍钴锰三元材料、炭黑、聚偏氟乙烯按照80:10:10的质量比例和适量的氮-甲基吡咯烷酮制备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浆料,将浆料采用挤压涂布在厚度为12um的无贯通孔的铝箔上,在120℃烘干并辊压至合适面密度后裁切成尺寸为66*101mm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随后将制备的正负极片与厚度为10um的聚丙烯隔膜通过Z形叠片的方式在叠片机上制备成容量为10Ah的锂离子电池的电芯,正极焊接铝制引出电极,负极焊接铜质引出电极后将该电芯放入对应的软包电池壳内,并对电池的正极极耳侧、负极极耳侧、底边侧进行封口,预留顶边作为注液和预锂化电极放置的操作侧。对上述电池进行120℃真空烘干后在氩气气氛保护下对电池注入电解液并在软包电池的气囊一侧垂直电芯的方向放入由压实在铝质引出电极的氮化锂构成的预锂化电极,随后对电池进行注入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并用真空封口机进行真空封口。将得到的电池在充放电测试柜上对预锂化电极和负极进行小于0.1C的恒流充,直至放电容量达到1000mAh,再通过正负极小电流充放电循环的方式使锂离子在负极扩散均匀,并同时完成电池的化成过程,最后在氩气气氛的保护下将残留的预锂化电极取出,除气后得到成品电池。在整个过程中Q1=Q3=0mAh,Q2=1000mAh,正极预锂化总容量Q=Q1-Q3=0mAh,负极预锂化总容量Q=Q2+Q3=1000mAh。
实施例2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2,提供又一种制备上述锂离子储能器件的方法,以及进一步对其进行预锂化,具体包括:将硬碳、炭黑按照90:5的质量比例和适量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丁苯橡胶乳液以及适量的去离子水制备成锂离子电池负极浆料,将浆料采用挤压涂布在厚度为6um的无贯通孔的铜箔上,在120℃烘干并辊压至合适面密度后裁切成尺寸为70*105mm的锂离子电池负极片,将活性炭材料、炭黑、聚偏氟乙烯按照80:10:10的质量比例和适量的氮-甲基吡咯烷酮制备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浆料,将浆料采用挤压涂布在厚度为12um的无贯通孔的铝箔上,在120℃烘干并辊压至合适面密度后裁切成尺寸为66*101mm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随后将制备的正负极片与厚度为10um的聚丙烯隔膜通过卷绕的方式在卷绕机上制备容量为500mAh的圆柱形锂离子电容器电芯,将电芯放置于圆柱腔体内,预留底边作为注液和预锂化电极放置的操作侧,并在电芯的极耳一侧完成正负极耳的焊接和电池封装工作。对上述电池在120℃真空烘干后在氩气气氛保护下注入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并从预留的底边放入由100um厚的金属锂箔和焊接在锂箔上的铜质引出电极构成的预锂化电极,该预锂化电极紧贴卷绕电芯的底边一侧且垂直于电芯正负极极片,再通过充放电设备对预锂化电极和锂离子电容器负极进行小于0.1C的放电,直至放电容量达到1Ah,于此同时,通过充放电设备对预锂化电极和锂离子电容器正极进行小于0.1C的放电,直至放电容量达到300mAh,随后通过对锂离子电容器正负极在0.1C的电流密度下充电300mAh,最后通过对锂离子电容器的正负极进行大于1C的充放电循环的方式使锂离子在负极扩散均匀,最后在惰性气氛下将残留的预锂化电极取出并对锂离子电容器底边进行旋压封口得到成品电池。在整个过程中Q1=300mAh,Q3=300mAh,Q2=1000mAh,正极预锂化总容量Q=Q1-Q3=0mAh,负极预锂化总容量Q=Q2+Q3=1300mAh。
实施例3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3,提供又一种制备上述锂离子储能器件的方法,以及进一步对其进行预锂化,具体包括:将硅碳、石墨、炭黑按照10:80:5的质量比例和适量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丁苯橡胶乳液以及适量的去离子水制备成锂离子电池负极浆料,将浆料采用挤压涂布在厚度为6um的无贯通孔的铜箔上,在120℃烘干并辊压至合适面密度后裁切成尺寸为70*105mm的锂离子电池负极片,将钴酸锂、炭黑、聚偏氟乙烯按照80:10:10的质量比例和适量的氮-甲基吡咯烷酮制备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浆料,将浆料采用挤压涂布在厚度为12um的无贯通孔的铝箔上,在120℃烘干并辊压至合适面密度后裁切成尺寸为66*101mm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随后将制备的正负极片与厚度为10um的聚丙烯隔膜通过卷绕的方式制备容量为10Ah的方形锂离子电池电芯,将电芯放置于两边开口的方形铝壳腔体内,预留底边作为注液和预锂化电极放置的操作侧,并在对着电芯的极耳的一侧完成电芯的正负极耳焊接和封装工作。上述电池在120℃真空烘干后在氩气气氛保护下注入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并放入由锂金属块和焊接在金属锂块上的铜质引出电极构成的预锂化电极,该预锂化电极从方形铝壳极耳的对侧放入并紧贴电芯且垂直于正负极片,再通过充放电设备对预锂化电极和锂离子电池负极进行小于0.1C的放电,直至放电容量达到3Ah,随后再通过正负极小电流充放电循环的方式使锂离子在负极扩散均匀,最后在氩气气氛保护下将残留的预锂化电极取出并对底边进行焊接封口得到成品电池。在整个过程中Q1=0mAh,Q3=0mAh,Q2=3Ah,正极预锂化总容量Q=Q1-Q3=0mAh,负极预锂化总容量Q=Q2+Q3=3Ah。
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锂离子储能器件,其特征在于:锂离子储能器件包括电芯和设置于电芯外侧预定距离处且与电芯内正、负电极片平面垂直方向的预锂化电极,电芯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位于层间的电解质或隔膜,所述正极片、隔膜或电解质、负极片交叠间隔布置;
该锂离子储能器件预锂化过程通过预锂化电极与正极、负极进行充电、放电的方式完成;所述的电芯与预锂化电极的位置设置使得锂化过程中预锂化电极中的锂离子经由正极片、负极片、电解质或隔膜之间的层间缝隙沿平行于电极片的方向进入电极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储能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锂化电极沿其法线方向的投影与正极片、负极片的端面有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储能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锂化材料是金属锂块、金属锂箔、金属锂粉、钝化锂粉、氧化锂、氮化锂、碳酸锂或草酸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储能器件,其特征在于:预锂化时,锂离子进入极片内部的方式为:锂离子主动或被动的通过正极片、负极片、或隔膜之间的层间隙或电解质、或者上述三者的内部孔隙,沿平行于电极的方向进入正极片或负极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储能器件,其特征在于:预锂化时,锂离子进入极片内部的方式为:锂离子主动或者被动的在正极片、负极片、电解质或隔膜材料中的相间或相内迁移的方式,沿平行于电极方向进入正极或负极片。
6.一种用于制备权利要求1-5之一的锂离子储能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负极浆料涂布或者辊压在集流体上,制备负极片;
步骤2)将正极浆料涂布或者辊压在集流体上,制备正极片;
步骤3)将制备的正极片和负极片以及电解质或隔膜制备成电芯;
步骤4)在电芯外侧预定距离且位于正负极片的垂直方向上,设置预锂化电极;
步骤5)对储能器件进行注液;
步骤6)对预锂化电极与正极、负极进行充电或者放电,实施预锂化,使得所述的锂化过程中预锂化电极中的锂离子经由正极片、负极片、电解质或隔膜之间的层间缝隙沿平行于电极片的方向进入电极内部;
步骤7)对正极和负极进行充电或者放电完成化成得到锂离子储能器件。
7.根据权利要6所述的锂离子储能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或2)中,集流体中起集电作用的主体为铜、铝、镍或者对应的合金,箔材的厚度为0.1-100μm。
8.根据权利要6所述的锂离子储能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电芯的垂直方向,对于叠片制备的电芯可以是电芯四个侧面的任意一侧或多侧的垂直方向;对于卷绕制备的电芯可以是电芯的极耳一侧或对侧的垂直方向,或者电芯的极耳一侧和对侧的垂直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锂离子储能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6)中,预锂化电极对正极充电或放电过程中正极得到的锂离子容量为Q1,锂化电极对负极充电或放电过程中负极得到的锂离子容量为Q2,Q1+Q2≥0。
10.一种针对权利要求1-5之一的锂离子储能器件的预锂化方法,其特征在于:预锂化过程中预锂化电极中的锂离子经由正极片、负极片、电解质或隔膜之间的层间缝隙沿平行于电极片的方向进入电极内部;或者沿着正极片、负极片、电解质或隔膜自身的孔隙沿平行于电极片的方向进入电极内部;或者锂离子在正极片、负极片、电解质的内部颗粒中或颗粒间迁移的方式沿平行于电极片的方向进入电极内部。
CN202110176109.0A 2021-02-07 2021-02-07 一种锂离子储能器件及其预锂化、和制备方法 Active CN1129932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76109.0A CN112993208B (zh) 2021-02-07 2021-02-07 一种锂离子储能器件及其预锂化、和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76109.0A CN112993208B (zh) 2021-02-07 2021-02-07 一种锂离子储能器件及其预锂化、和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93208A true CN112993208A (zh) 2021-06-18
CN112993208B CN112993208B (zh) 2022-07-01

Family

ID=76392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76109.0A Active CN112993208B (zh) 2021-02-07 2021-02-07 一种锂离子储能器件及其预锂化、和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9320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50927A (zh) * 2022-06-29 2022-09-13 齐鲁中科电工先进电磁驱动技术研究院 预锂化方法及预锂化系统
CN115084447A (zh) * 2022-07-08 2022-09-20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化学预锂的电芯卷绕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50467A (zh) * 2016-09-07 2017-02-22 中南大学 一种储能器件的补锂方法
CN110224182A (zh) * 2019-05-20 2019-09-10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预锂化的方法
CN111081982A (zh) * 2019-12-25 2020-04-28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锂离子电池补锂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50467A (zh) * 2016-09-07 2017-02-22 中南大学 一种储能器件的补锂方法
CN110224182A (zh) * 2019-05-20 2019-09-10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预锂化的方法
CN111081982A (zh) * 2019-12-25 2020-04-28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锂离子电池补锂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50927A (zh) * 2022-06-29 2022-09-13 齐鲁中科电工先进电磁驱动技术研究院 预锂化方法及预锂化系统
CN115050927B (zh) * 2022-06-29 2023-09-08 齐鲁中科电工先进电磁驱动技术研究院 预锂化方法及预锂化系统
CN115084447A (zh) * 2022-07-08 2022-09-20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化学预锂的电芯卷绕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93208B (zh) 2022-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819785B2 (ja) 集合電池
CN104037458B (zh) 一种锂离子储能器件的制造方法
CN212209657U (zh) 电池负极片及电池卷芯
CN112993208B (zh) 一种锂离子储能器件及其预锂化、和制备方法
JP2012059396A (ja) 蓄電デバイス用負極及び蓄電デバイス並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CN109786841B (zh) 一种锂离子电化学储能器件的制备方法
CN212907803U (zh) 一种高倍率充放电的锂离子电池
US6371997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thium polymer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polymer secondary battery made by the method
WO2023179210A1 (zh) 一种极芯、电池装置及电子设备
JP2012248282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211980812U (zh) 一种用于锂电池极片卷绕压花的工装
JP4352972B2 (ja) 電極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てなる電池
JP2011187343A (ja) 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JP2000268813A (ja) 電池及びキャパシタの電極構造、並びに電極の製造方法
CN110600285B (zh) 一种锂离子电化学储能器件负极的无析锂预嵌锂方法
CN220382154U (zh) 二次电池及电子设备
CN107732151A (zh) 锂离子电池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218867198U (zh) 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7507394U (zh) 一种极片、电芯和电池
CN204991877U (zh) 一种多极耳锂离子动力电池
WO2018023321A1 (zh) 一种含有锂离子导电聚合物涂层正极片的制备方法
CN114583295A (zh) 一种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
CN114243092A (zh) 一种方形锂离子电池
KR102056455B1 (ko) 음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CN112164830A (zh) 一种含固态电解质的扣式锂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