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84884B - 一种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造雪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造雪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84884B
CN112984884B CN202110536243.7A CN202110536243A CN112984884B CN 112984884 B CN112984884 B CN 112984884B CN 202110536243 A CN202110536243 A CN 202110536243A CN 112984884 B CN112984884 B CN 1129848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hell
snow making
snow
heating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3624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84884A (zh
Inventor
王瑞祥
刘佳维
吴海峰
徐荣吉
张博文
孙子乔
邢美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filed Critic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Priority to CN20211053624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84884B/zh
Priority to CN202210329224.1A priority patent/CN11462363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848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848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848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848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3/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ducing ice or snow for winter sports or similar recreational purposes, e.g. for sporting installations; Producing artificial snow
    • F25C3/04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ducing ice or snow for winter sports or similar recreational purposes, e.g. for sporting installations; Producing artificial snow for sledging or ski trails; Producing artificial snow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造雪方法,在造雪机中采用将高压水和高压空气混合后通过核子器喷出形成小粒径的雪核,然后将高压水从喷嘴呈雾化喷出后和雪核撞击结合形成雪花,再依靠鼓风机鼓吹的风流使雪花向外喷出,实现造雪,其特征在于,造雪时对进入核子器前的高压空气进行预先冷却降温,使其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再通过核子器和高压水混合并形成雪核喷出。本发明能够提高造雪机在正温环境下的造雪效果,且具有能量耗费较低,对冷量利用效率更高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造雪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造雪机测试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造雪方法。
背景技术
造雪机是一种人工造雪的设备,通常会在滑雪场和溜冰场等场所大量使用。造雪机通常在低温环境下使用,其造雪原理是将高压水和高压空气通过核子器喷出形成小粒径的雪核,然后将高压水从喷嘴呈雾化喷出后和雪核撞击结合形成雪花,再依靠鼓风机鼓吹的风流向外喷出,实现造雪。
在人工滑雪场或冰雪天地等人工雪场中,为了降低环境温度控制成本,人们通常希望将环境温度尽量控制在靠近零摄氏度的负温环境。这样,因为天气变化或者控制精度不够等原因,常常会导致雪场不时会处于超过零摄氏度的正温环境中。同时天然雪场中,也可能会因为太阳升温等原因导致环境温度大于零摄氏度。而使用造雪机造雪时,高压水从喷嘴和核子器中喷出后,通常需要在负温环境才能更好地生成雪花,保证造雪效果。所以如果研究改进造雪机,使其能够在靠近零摄氏度的正温环境(主要为0-1℃温度范围)下仍然具有良好的造雪能力,成为本领域有待考虑解决的问题。
CN201220534108.5公开了一种设有环形降温水管的造雪机喷雾头,该专利方案中设置了可以利用鼓风电机产生的高速风对即将喷出的水进行降温的环形降温水管,采用对即将喷出的水进行降温的方式,提高造雪效果。但该专利更多是避免水温过高对造雪的不利影响。因为对即将喷出的水降温过大,会导致水结冰而影响造雪流程,故其提高造雪效果始终有限。
另外,现有技术中还存在一种通过对鼓风机鼓吹风流进行冷却,以降低流体从喷嘴以及核子器喷出后所处气流环境的温度,以提高造雪效果的技术。但这种方式对冷量的利用效率较低,对鼓风机风流冷却的能量耗费较大。
故如何设计一种能够提高造雪机在正温环境造雪能力,且能量耗费较低,对冷量的利用效率更高的造雪技术,成为本领域人员有待考虑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提供一种能量耗费较低,对冷量利用效率更高的能够提高造雪机在正温环境造雪效果的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造雪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造雪方法,在造雪机中采用将高压水和高压空气混合后通过核子器喷出形成小粒径的雪核,然后将高压水从喷嘴呈雾化喷出后和雪核撞击结合形成雪花,再依靠鼓风机鼓吹的风流使雪花向外喷出,实现造雪,其特征在于,造雪时对进入核子器前的高压空气进行预先冷却降温,使其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再通过核子器和高压水混合并形成雪核喷出。
这样,本方法中,通过对高压空气进行冷却,高压水和高压空气进入核子器所在的混合腔室混合后,极大地降低了混合后流体的温度,由于水和压缩空气的流速都很快,该混合流体在高压高流速状况下即使温度降低也并不会导致其中的水成分结冰,但混合流体喷出后在失压状态下会迅速生成细小的冰渣形成雪核。这样使得从核子器中喷出的流体和造出的雪核均能够具有更低的温度。而流体从造雪机喷出后会因为压力释放膨胀而降低温度,使得造雪机喷出的流体流场温度低于零摄氏度。这样在该低于零摄氏度的流场环境中,因为预先冷却而具有更低温度的雪核就能够更加快速高效地和水雾结合生成雪花。故极大地提高了造雪的质量和效果,使得造雪机在正温环境(通常0-1℃)也能够具有极佳的造雪效果和造雪效率。同时因为本方案是针对性地对雪花成形过程中作为核心的雪核实现了降温,故不仅仅成雪效果更好,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冷量的利用效率;和对鼓风机风流进行冷却的方式相比,不仅仅成雪质量更好,而且能够降低冷量损耗,提高了制冷耗费能量的利用效率。
进一步地,将高压空气进行冷却所吸走的热量输送到造雪机外壳出口端位置进行加热。
这样是因为在造雪机外壳出口端位置,此处位置由于喷嘴和核子器中喷出的流体突然释放膨胀,导致该位置区域温度极低,使得水汽容易在此处结冰而影响工作。故将高压空气冷却过程中吸走的热量转移到此处,提高外壳出口端温度,可以防止该位置结冰导致喷嘴或核子器出口堵塞而影响造雪。同时更好地实现了热量的充分再利用。进一步提高了对高压空气制冷所耗费能量的利用效率。
进一步地,本方法依靠一种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实现,所述造雪机包括整体呈圆筒状的外壳,外壳后端安装有轴流式的风机,外壳前端沿周向安装有呈环形布置的喷嘴和核子器,喷嘴的进水端以及核子器的进水端均和高压水系统相连,核子器的进气端通过输气管道和空压机相连;还包括空气冷却系统,空气冷却系统用于对进入核子器的空气进行冷却。
这样,采用本装置,可以实现上述造雪方法,使其更适应在正温环境(主要指0-1℃)使用实现造雪。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冷却系统包括一个气流汇聚腔室,气流汇聚腔室形成于核子器和空压机之间的气流通道上,气流汇聚腔室的内壁上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和气流汇聚腔室相邻,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和热管的一端相邻,热管的另一端连接于造雪机外壳出口端位置。
这样,采用半导体制冷片对空气进行冷却,具有响应快,制冷效果好,体积小巧的特点。同时半导体制冷片热端的热量依靠热管传递到造雪机外壳出口端位置实现对该处位置区域的加热,防止该位置结冰导致喷嘴以及核子器出口处堵塞而影响造雪。这样对空气制冷吸收的热量实现了重复利用,提高了对空气制冷所耗费能量的利用效率。而且上述结构,不仅没有压缩机,也没有介质管道等机械制冷环节,在结构上相对简单,具有工作时无噪声,对工作环境要求低等特点。
进一步地,所述热管为脉动热管。
脉动热管的管径很小(内径一般在0.5-3mm)它是由金属毛细管弯曲成蛇形结构,弯头一端为加热端,另一端为冷却端,在中间可根据需要布置绝热段。内部抽成真空,充注一部分工作液体,工作液体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在管内形成长度不一的液柱和气塞。其工质液体一般为水、甲醇、乙醇、氟利昂等。一般可分为开式回路和闭式回路两种结构。脉动热管相对于传统热管,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体积小;热流密度可以很大而不会烧干;并可较随意的弯曲;故用于此处能够更好地方便布置,且能够更好地提高传热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冷却系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形式,包括一个加热盒,加热盒位于造雪机的外壳出口端位置外表面,加热盒进气端和空压机的输气管道相连,出气端和外壳上连接至核子器的气流通道相连,加热盒内腔构成所述气流汇聚腔室,加热盒四周(上下左右)内壁上相贴设置有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内侧为冷端外侧为热端,半导体制冷片外侧沿加热盒周向缠绕设置有多根脉动热管,各根脉动热管沿加热盒内部气流方向并列排布并在加热盒靠近造雪机外壳一侧外表面向该侧外表面中部位置汇聚后相互贴合形成管束,管束缠绕在造雪机外壳出口端唇部背侧的一圈管束安装槽内并使得每根脉动热管均独立构成循环。
这样,空气进入到加热盒后,在加热盒内靠其四周的半导体制冷片实现冷却换热,再进入外壳内的核子器和高压水混合,降低雪核的温度,提高造雪效果。同时加热盒换热获得的热量,通过沿周向缠绕在加热盒外的多根脉动热管依靠汇聚的管束传递到造雪机外壳出口端,对该处进行加热,防止结冰。这样该结构不仅仅能够冷却空气以提高造雪效果,能利用换热的热量加热外壳出口端避免结冰之外;还具有实施结构相对简单,利于实施的特点。本方案可以方便直接在现有造雪机上改造实现。
进一步地,加热盒上位于脉动热管外部还包裹设置有一层隔热材料,隔热材料内部和半导体制冷片之间还填充设置有导热材料,脉动热管缠绕装置加热盒外的部分位于导热材料内。
这样,可以更好地方便半导体制冷片热端的热量被脉动热管充分吸收,避免热量耗散浪费。
进一步地,导热材料为导热硅胶,隔热材料为发泡多孔材料。
这样具有更好地导热效果和隔热效果。
进一步地,加热盒内沿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有多块沿气流通道断面方向设置的导冷铝板,导冷铝板四周相贴固定在半导体制冷片作为冷端的内侧表面,各导冷铝板的一半面积上均匀分布有过气孔构成的过气区域,各导冷铝板的过气区域上过气孔总面积大小和空压机的输气管道内截面大小一致,相邻导冷铝板的过气区域相互错位设置。
这样,导冷铝板的结构一是可以避免增设加热盒导致输气管道过气截面突然变化(空气进入加热盒气流面积会突然增大,流出加热盒又会导致气流面积突然减小)而对气流输送的影响;二是极大地提高了气流和加热盒实现冷热交换的接触面积;三是延长了气流和加热盒实现冷热交换的接触时间。故能够在最大程度降低加热盒设置对气流输送影响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提高加热盒的换热效果,提高了对气流的冷却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冷却系统还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形式,包括一个呈封闭环形布置在外壳上的集气槽,集气槽设置在外壳上的供气槽靠近出口侧相邻位置,集气槽上设置有集气槽出口和供气槽相通,供气槽上针对各核子器分别设置有对应的供气槽出口和各核子器相通,集气槽上设置有集气槽入口和空压机的输气管道相连,所述集气槽内腔构成所述气流汇聚腔室,集气槽背离供气槽方向的一侧设置有一个加热侧内壁面,加热侧内壁面上相贴设置有一圈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外侧热端所在区域和外壳出口端唇部区域之间来回曲折并整体沿外壳周向环绕布置有至少一根所述脉动热管。
这样,空气进入到供气槽之前,先进入集气槽内并在其内被半导体制冷片冷却换热,再经过供气槽进入核子器内降低雪核的温度,提高造雪效果。同时半导体制冷片外侧面热端将获得的热量,通过来回曲折绕接的脉动热管直接传递到外壳出口端唇部区域对该区域位置加热,防止结冰。其中脉动热管每一个曲折均能够在半导体制冷片外侧面所在区域和外壳出口端唇部区域之间形成两个换热通道。这样该结构不仅仅能够冷却空气以提高造雪效果,能利用换热的热量加热外壳出口端避免结冰之外;还具有所需脉动热管数量较少,对加热区域的加热效果非常均匀可靠,换热效率非常高效稳定的优点。本方案更适合在造雪机新产品中设计制造实施。另外本方案中单独设置了一个和供气槽并列的集气槽形成气流汇聚腔室进行换热,使得换热的过程不会对供气槽给各核子器的供气造成影响,保证了核子器的正常工作。
进一步地,脉动热管为沿外壳中轴线剖面方向并列布置的多根。这样,可以提高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集气槽入口和集气槽出口位于集气槽直径方向的两端。
这样,可以使得集气槽整个环向上均形成气流通道并实现制冷,提高制冷效果并保证周向上各处制冷的均匀性。进一步使得集气槽周向各处均能够依靠来回曲折布置的热管将热量均匀地交换到外壳出口端整个周向的唇口位置上,保证供热效果在周向上的均匀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集气槽截面呈三角形设置。
这样使得半导体制冷片外侧热端恰好和外壳出口端唇部区域正对设置,可以更加方便脉动热管的布置,更好地方便传热。
进一步地,脉动热管外部位于半导体制冷片外侧热端和外壳出口端唇部区域之间还相隔设置有一层隔热材料。
这样,可以屏蔽热管冷热中部位置依靠外壳介质传热导致热量弥散到其它区域,可以更好地保证热管针对外壳出口端唇部位置的加热升温效果。隔热材料可以采用多孔发泡材料制得。
进一步地,集气槽内间隔排布设置有铝材制得的导冷片,导冷片一侧和半导体制冷片作为冷端的内侧表面贴合固定,导冷片上分布设置有过气孔,过气孔总面积大小和空压机的输气管道内截面大小一致。
这样,导冷片能够提高传热面积,更好地将辅助实现空气和半导体制冷片之间的热量传递,提高对空气冷却效果。同时过气孔面积大小设置得当,使得集气槽相当于只是延长了输气管道的长度,对气流输送效果不会有过多影响。
故上述方案具有以下特点:1由于半导体制冷(热电制冷)的工质是在固体材料中传导的载流子,它不仅没有压缩机,也没有介质管道等机械制冷环节,在结构上相对简单,工作时无噪声,对工作环境要求低。2无任何化学制冷剂,不会释放任何其他有害物质,因此无环境污染,清洁卫生。3能量调节性能好,通过改变工作电流的大小来调节制冷速度和制冷温度,易于实现高精度的温控。4热电制冷的热惯性非常小,制冷制热响应时间小,有利于快速散热。5采用热管实现换热,结构简单小巧可靠,且设计了具体两种结构方式实现换热,可根据需要灵活实施应用。
综上所述,本发明能够提高造雪机在正温环境下的造雪效果,且具有能量耗费较低,对冷量利用效率更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时采用的造雪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单独加热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在管束位置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单独显示加热盒上表面的脉动热管布置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内部导冷铝板的布置方式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能够体现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空气冷却系统的造雪机外壳出口端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单独外壳下部断面处放你后显示空气冷却系统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单独显示脉动热管在周向上布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9为图6的脉动热管展平后的示意图,图中脉动热管以线条示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一种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造雪方法,在造雪机中采用将高压水和高压空气混合后通过核子器喷出形成小粒径的雪核,然后将高压水从喷嘴呈雾化喷出后和雪核撞击结合形成雪花,再依靠鼓风机鼓吹的风流使雪花向外喷出,实现造雪,其改进之处在于,造雪时对进入核子器前的高压空气进行预先冷却降温,使其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再通过核子器和高压水混合并形成雪核喷出。
这样,本方法中,通过对高压空气进行冷却,高压水和高压空气进入核子器所在的混合腔室混合后,极大地降低了混合后流体的温度,由于水和压缩空气的流速都很快,该混合流体在高压高流速状况下即使温度降低也并不会导致其中的水成分结冰,但混合流体喷出后在失压状态下会迅速生成细小的冰渣形成雪核。这样使得从核子器中喷出的流体和造出的雪核均能够具有更低的温度。而流体从造雪机喷出后会因为压力释放膨胀而降低温度,使得造雪机喷出的流体流场温度低于零摄氏度。这样在该低于零摄氏度的流场环境中,因为预先冷却而具有更低温度的雪核就能够更加快速高效地和水雾结合生成雪花。故极大地提高了造雪的质量和效果,使得造雪机在正温环境(通常0-1℃)也能够具有极佳的造雪效果和造雪效率。同时因为本方案是针对性地对雪花成形过程中作为核心的雪核实现了降温,故不仅仅成雪效果更好,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冷量的利用效率;和对鼓风机风流进行冷却的方式相比,不仅仅成雪质量更好,而且能够降低冷量损耗,提高了制冷耗费能量的利用效率。
其中,将高压空气进行冷却所吸走的热量输送到造雪机外壳出口端位置进行加热。
这样是因为在造雪机外壳出口端位置,此处位置由于喷嘴和核子器中喷出的流体突然释放膨胀,导致该位置区域温度极低,使得水汽容易在此处结冰而影响工作。故将高压空气冷却过程中吸走的热量转移到此处,提高外壳出口端温度,可以防止该位置结冰导致喷嘴或核子器出口堵塞而影响造雪。同时更好地实现了热量的充分再利用。进一步提高了对高压空气制冷所耗费能量的利用效率。
本实施方式中,本方法可以依靠图1-5所示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实现,所述造雪机包括整体呈圆筒状的外壳1,外壳1后端安装有轴流式的风机2,外壳1前端沿周向安装有呈环形布置的喷嘴和核子器,喷嘴的进水端以及核子器的进水端均和高压水系统(图中未显示)相连,核子器的进气端通过输气管道3和空压机4相连;还包括空气冷却系统,空气冷却系统用于对进入核子器的空气进行冷却。
这样,采用本装置,可以实现上述造雪方法,使其更适应在正温环境(主要指0-1℃)使用实现造雪。
其中,所述空气冷却系统包括一个气流汇聚腔室,气流汇聚腔室形成于核子器和空压机之间的气流通道上,气流汇聚腔室的内壁上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和气流汇聚腔室相邻,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和热管的一端相邻,热管的另一端连接于造雪机外壳出口端位置。
这样,采用半导体制冷片对空气进行冷却,具有响应快,制冷效果好,体积小巧的特点。同时半导体制冷片热端的热量依靠热管传递到造雪机外壳出口端位置实现对该处位置区域的加热,防止该位置结冰导致喷嘴以及核子器出口处堵塞而影响造雪。这样对空气制冷吸收的热量实现了重复利用,提高了对空气制冷所耗费能量的利用效率。而且上述结构,不仅没有压缩机,也没有介质管道等机械制冷环节,在结构上相对简单,具有工作时无噪声,对工作环境要求低等特点。
其中,所述热管为脉动热管。
脉动热管的管径很小(内径一般在0.5-3mm)它是由金属毛细管弯曲成蛇形结构,弯头一端为加热端,另一端为冷却端,在中间可根据需要布置绝热段。内部抽成真空,充注一部分工作液体,工作液体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在管内形成长度不一的液柱和气塞。其工质液体一般为水、甲醇、乙醇、氟利昂等。一般可分为开式回路和闭式回路两种结构。脉动热管相对于传统热管,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体积小;热流密度可以很大而不会烧干;并可较随意的弯曲;故用于此处能够更好地方便布置,且能够更好地提高传热效率。
其中,所述空气冷却系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形式,参见图1-5,包括一个加热盒5,加热盒5位于造雪机的外壳出口端位置外表面,加热盒5进气端和空压机的输气管道3相连,出气端和外壳1上连接至核子器的气流通道相连,加热盒5内腔构成所述气流汇聚腔室,加热盒5四周(上下左右)内壁上相贴设置有所述半导体制冷片6,半导体制冷片6内侧为冷端外侧为热端,半导体制冷片外侧沿加热盒周向缠绕设置有多根脉动热管7,各根脉动热管7沿加热盒内部气流方向并列排布并在加热盒靠近造雪机外壳一侧外表面向该侧外表面中部位置汇聚后相互贴合形成管束8,管束8缠绕在造雪机外壳1出口端唇部背侧的一圈管束安装槽内并使得每根脉动热管均独立构成循环。
这样,空气进入到加热盒后,在加热盒内靠其四周的半导体制冷片实现冷却换热,再进入外壳内的核子器和高压水混合,降低雪核的温度,提高造雪效果。同时加热盒换热获得的热量,通过沿周向缠绕在加热盒外的多根脉动热管依靠汇聚的管束传递到造雪机外壳出口端,对该处进行加热,防止结冰。这样该结构不仅仅能够冷却空气以提高造雪效果,能利用换热的热量加热外壳出口端避免结冰之外;还具有实施结构相对简单,利于实施的特点。本方案可以方便直接在现有造雪机上改造实现。
其中,加热盒5上位于脉动热管7外部还包裹设置有一层隔热材料9,隔热材料9内部和半导体制冷片之间还填充设置有导热材料10,脉动热管缠绕装置加热盒外的部分位于导热材料内。
这样,可以更好地方便半导体制冷片热端的热量被脉动热管充分吸收,避免热量耗散浪费。
其中,导热材料为导热硅胶,隔热材料为发泡多孔材料。
这样具有更好地导热效果和隔热效果。
其中,加热盒内沿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有多块沿气流通道断面方向设置的导冷铝板11,导冷铝板11四周相贴固定在半导体制冷片作为冷端的内侧表面,各导冷铝板的一半面积上均匀分布有过气孔构成的过气区域,各导冷铝板11的过气区域上过气孔总面积大小和空压机的输气管道内截面大小一致,相邻导冷铝板的过气区域相互错位设置。
这样,导冷铝板的结构一是可以避免增设加热盒导致输气管道过气截面突然变化(空气进入加热盒气流面积会突然增大,流出加热盒又会导致气流面积突然减小)而对气流输送的影响;二是极大地提高了气流和加热盒实现冷热交换的接触面积;三是延长了气流和加热盒实现冷热交换的接触时间。故能够在最大程度降低加热盒设置对气流输送影响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提高加热盒的换热效果,提高了对气流的冷却效果。
作为另外的实施方式,所述空气冷却系统还可以采用图6-9所示结构形式,包括一个呈封闭环形布置在外壳上的集气槽12,集气槽12设置在外壳上的供气槽13靠近出口侧相邻位置,集气槽12上设置有集气槽出口和供气槽13相通,供气槽13上针对各核子器分别设置有对应的供气槽出口和各核子器相通,集气槽12上设置有集气槽入口和空压机的输气管道相连,所述集气槽12内腔构成所述气流汇聚腔室,集气槽12背离供气槽方向的一侧设置有一个加热侧内壁面,加热侧内壁面上相贴设置有一圈半导体制冷片6,半导体制冷片6外侧热端所在区域和外壳出口端唇部区域之间来回曲折并整体沿外壳周向环绕布置有至少一根所述脉动热管7。
这样,空气进入到供气槽之前,先进入集气槽内并在其内被半导体制冷片冷却换热,再经过供气槽进入核子器内降低雪核的温度,提高造雪效果。同时半导体制冷片外侧面热端将获得的热量,通过来回曲折绕接的脉动热管直接传递到外壳出口端唇部区域对该区域位置加热,防止结冰。其中脉动热管每一个曲折均能够在半导体制冷片外侧面所在区域和外壳出口端唇部区域之间形成两个换热通道。这样该结构不仅仅能够冷却空气以提高造雪效果,能利用换热的热量加热外壳出口端避免结冰之外;还具有所需脉动热管数量较少,对加热区域的加热效果非常均匀可靠,换热效率非常高效稳定的优点。本方案更适合在造雪机新产品中设计制造实施。另外本方案中单独设置了一个和供气槽并列的集气槽形成气流汇聚腔室进行换热,使得换热的过程不会对供气槽给各核子器的供气造成影响,保证了核子器的正常工作。
其中,脉动热管7为沿外壳中轴线剖面方向并列布置的多根。这样,可以提高换热效率。本实施方式脉动热管7为3根。
其中,集气槽入口和集气槽出口位于集气槽12直径方向的两端。
这样,可以使得集气槽整个环向上均形成气流通道并实现制冷,提高制冷效果并保证周向上各处制冷的均匀性。进一步使得集气槽周向各处均能够依靠来回曲折布置的热管将热量均匀地交换到外壳出口端整个周向的唇口位置上,保证供热效果在周向上的均匀性和可靠性。
其中,集气槽12截面呈三角形设置。
这样使得半导体制冷片外侧热端恰好和外壳出口端唇部区域正对设置,可以更加方便脉动热管的布置,更好地方便传热。
其中,脉动热管7外部位于半导体制冷片外侧热端和外壳出口端唇部区域之间还相隔设置有一层隔热材料14。
这样,可以屏蔽热管冷热中部位置依靠外壳介质传热导致热量弥散到其它区域,可以更好地保证热管针对外壳出口端唇部位置的加热升温效果。隔热材料可以采用多孔发泡材料制得。
其中,集气槽内间隔排布设置有铝材制得的导冷片15,导冷片15一侧和半导体制冷片作为冷端的内侧表面贴合固定,导冷片15上分布设置有过气孔,过气孔总面积大小和空压机的输气管道内截面大小一致。
这样,导冷片能够提高传热面积,更好地将辅助实现空气和半导体制冷片之间的热量传递,提高对空气冷却效果。同时过气孔面积大小设置得当,使得集气槽相当于只是延长了输气管道的长度,对气流输送效果不会有过多影响。

Claims (7)

1.一种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造雪方法,在造雪机中采用将高压水和高压空气混合后通过核子器喷出形成小粒径的雪核,然后将高压水从喷嘴呈雾化喷出后和雪核撞击结合形成雪花,再依靠鼓风机鼓吹的风流使雪花向外喷出,实现造雪,其特征在于,造雪时对进入核子器前的高压空气进行预先冷却降温,使其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再通过核子器和高压水混合并形成雪核喷出;
将高压空气进行冷却所吸走的热量输送到造雪机外壳出口端位置进行加热;
本方法依靠一种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实现,所述造雪机包括整体呈圆筒状的外壳,外壳后端安装有轴流式的风机,外壳前端沿周向安装有呈环形布置的喷嘴和核子器,喷嘴的进水端以及核子器的进水端均和高压水系统相连,核子器的进气端通过输气管道和空压机相连;还包括空气冷却系统,空气冷却系统用于对进入核子器的空气进行冷却;
所述空气冷却系统包括一个气流汇聚腔室,气流汇聚腔室形成于核子器和空压机之间的气流通道上,气流汇聚腔室的内壁上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和气流汇聚腔室相邻,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和热管的一端相邻,热管的另一端连接于造雪机外壳出口端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造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为脉动热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造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冷却系统,包括一个加热盒,加热盒位于造雪机的外壳出口端位置外表面,加热盒进气端和空压机的输气管道相连,出气端和外壳上连接至核子器的气流通道相连,加热盒内腔构成所述气流汇聚腔室,加热盒四周壁上相贴设置有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内侧为冷端外侧为热端,半导体制冷片外侧沿加热盒周向缠绕设置有多根脉动热管,各根脉动热管沿加热盒内部气流方向并列排布并在加热盒靠近造雪机外壳一侧外表面向该侧外表面中部位置汇聚后相互贴合形成管束,管束缠绕在造雪机外壳出口端唇部背侧的一圈管束安装槽内并使得每根脉动热管均独立构成循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造雪方法,其特征在于,加热盒上位于脉动热管外部还包裹设置有一层隔热材料,隔热材料内部和半导体制冷片之间还填充设置有导热材料,脉动热管缠绕装置加热盒外的部分位于导热材料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造雪方法,其特征在于, 导热材料为导热硅胶,隔热材料为发泡多孔材料。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造雪方法,其特征在于,加热盒内沿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有多块沿气流通道断面方向设置的导冷铝板,导冷铝板四周相贴固定在半导体制冷片作为冷端的内侧表面,各导冷铝板的一半面积上均匀分布有过气孔构成的过气区域,各导冷铝板的过气区域上过气孔总面积大小和空压机的输气管道内截面大小一致,相邻导冷铝板的过气区域相互错位设置。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造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冷却系统,包括一个呈封闭环形布置在外壳上的集气槽,集气槽设置在外壳上的供气槽靠近出口侧相邻位置,集气槽上设置有集气槽出口和供气槽相通,供气槽上针对各核子器分别设置有对应的供气槽出口和各核子器相通,集气槽上设置有集气槽入口和空压机的输气管道相连,所述集气槽内腔构成所述气流汇聚腔室,集气槽背离供气槽方向的一侧设置有一个加热侧内壁面,加热侧内壁面上相贴设置有一圈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外侧热端所在区域和外壳出口端唇部区域之间来回曲折并整体沿外壳周向环绕布置有至少一根所述脉动热管;脉动热管为沿外壳中轴线剖面方向并列布置的多根;集气槽入口和集气槽出口位于集气槽直径方向的两端;集气槽截面呈三角形设置;脉动热管外部位于半导体制冷片外侧热端和外壳出口端唇部区域之间还相隔设置有一层隔热材料;
集气槽内间隔排布设置有铝材制得的导冷片,导冷片一侧和半导体制冷片作为冷端的内侧表面贴合固定,导冷片上分布设置有过气孔,过气孔总面积大小和空压机的输气管道内截面大小一致。
CN202110536243.7A 2021-05-17 2021-05-17 一种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造雪方法 Active CN1129848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36243.7A CN112984884B (zh) 2021-05-17 2021-05-17 一种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造雪方法
CN202210329224.1A CN114623635B (zh) 2021-05-17 2021-05-17 一种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36243.7A CN112984884B (zh) 2021-05-17 2021-05-17 一种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造雪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29224.1A Division CN114623635B (zh) 2021-05-17 2021-05-17 一种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84884A CN112984884A (zh) 2021-06-18
CN112984884B true CN112984884B (zh) 2022-05-20

Family

ID=7633664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29224.1A Active CN114623635B (zh) 2021-05-17 2021-05-17 一种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
CN202110536243.7A Active CN112984884B (zh) 2021-05-17 2021-05-17 一种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造雪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29224.1A Active CN114623635B (zh) 2021-05-17 2021-05-17 一种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46236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51888B (zh) * 2022-01-14 2023-03-21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 一种飞机试验降雪模拟的造雪机及降雪模拟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275815C (en) * 1985-06-19 1990-11-06 Louis Handfiel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snow
CA2015259A1 (en) * 1990-04-24 1991-10-24 Louis Handfield Snow making machine
IT241283Y1 (it) * 1996-02-02 2001-05-03 Marcantoni Luciano Generatore per l'innevamento ad elevato rendimento
JP4045010B2 (ja) * 1998-04-03 2008-02-13 株式会社東洋製作所 人工結晶雪の生成・観察器
JP2001336854A (ja) * 2000-05-31 2001-12-07 Actronics Co Ltd 広域面積冷却装置及び人工降雪機を有する広域面積冷却装置
BE1019114A3 (nl) * 2009-12-16 2012-03-06 Atlas Copco Airpower Nv Inrichting voor het maken van kunstmatige sneeuw.
US8376245B2 (en) * 2010-01-18 2013-02-19 Ratnik Industries, Inc. Snow mak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7026778B2 (ja) * 2018-03-23 2022-02-28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半導体製造装置
KR102130713B1 (ko) * 2019-12-30 2020-08-05 (주)에프피에이 미세입자 세정용 냉각입자 생성장치 및 그 구동방법
CN111174490A (zh) * 2020-02-03 2020-05-19 江苏弗格森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人工造雪系统
CN212132973U (zh) * 2020-03-13 2020-12-11 北京卡宾滑雪体育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多级阶孔中心核子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84884A (zh) 2021-06-18
CN114623635B (zh) 2023-05-23
CN114623635A (zh) 2022-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950445A (en) Compound condensing device
CN112984884B (zh) 一种适用于正温环境的造雪机造雪方法
CN107606826B (zh) 基于板管间接蒸发冷却预冷的蒸发式冷凝器
CN106979632A (zh) 一种油冷型半导体冷热两用器
CN201129814Y (zh) 一种管式间接蒸发冷风/冷水机
CN201096431Y (zh) 蒸发式冷凝器
CN108061402B (zh) 真空雾化相变制冷设备
CN113767971A (zh) 一种常温蔬菜加工用遇冷渐进式冷冻设备
CN111750696B (zh) 一种深度冷却换热设备
CN212352844U (zh) 一种生产波纹管用冷却装置
CN210569432U (zh) 一种动态冰蓄冷系统
CN208075634U (zh) 一种水冷复合散热器
CN209485094U (zh) 一种干湿联合冷却塔
CN207247374U (zh) 制冷主机及空调
CN212457547U (zh) 一种直膨式制冷室内滑雪场造雪机
CN202013057U (zh) 一种制取颗粒冰的装置
CN219014492U (zh) 一种高环温可出低温水的空调机组
CN210035769U (zh) 一种利用高效扁管蒸发冷却制取冷水的装置
CN209342497U (zh) 食品检测解冻装置
CN220959733U (zh) 一种空气换热器用水冷降温装置
CN102183109A (zh) 一种制取颗粒冰的方法及其装置
CN207635901U (zh) 淋洒式冷凝器
CN220894958U (zh) 一种具有双风道循环打球柜
CN219531776U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217357314U (zh) 一种基于m循环的单管式制冷单元及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