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68256A -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68256A
CN112968256A CN202110151598.4A CN202110151598A CN112968256A CN 112968256 A CN112968256 A CN 112968256A CN 202110151598 A CN202110151598 A CN 202110151598A CN 112968256 A CN112968256 A CN 1129682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member
housing
electrochemical device
tab
prot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5159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雪
蔡光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Poweramp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Poweramp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Poweramp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Poweramp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5159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68256A/zh
Publication of CN1129682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682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保护器的第一导电件延伸至第一壳体内并与电极组件电连接,或者,与电极组件电连接的第一极耳从第一壳体内延伸至第一壳体外并与第一导电件连接,保护器与电极组件之间通过复用已有的第一导电件和/或第一极耳实现电连接,焊点少,不仅有利于保护器及时动作,而且能够降低壳体被刺破的风险,提高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在异常使用状态下的充放电会导致温度变高,电池的保护器切断电流,以确保安全使用。在传统的电池中,保护器与电极组件实现电连接时,极耳与电极组件电连接,保护器的一端通过金属片与极耳焊接、另一端与另一金属片焊接并作为电池的输出端,当电池出现安全风险,例如电极组件温度过高时,热量传导到保护器,保护器动作切断两端的金属片之间的电流,以使电池停止输出电流。对于该结构,保护器和电极组件之间具有多处焊点,不仅工艺繁琐,连接件较多,不利于保护器及时动作,而且较多的焊点增大电能损失,另外较多焊点产生的毛刺,增大了壳体被刺破的风险,尤其是对于采用软包技术的电池,刺破壳体会导致电解液外露,不利于提高电池安全性能。另外,保护器与两个金属片沿电极组件的宽度方向设置,在电池宽度方向所占用的尺寸较大,这不利于设置宽度较大的极耳提高过流能力,很难满足窄宽度电池的场景要求。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以至少解决保护器与电极组件实现电连接时存在焊点较多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化学装置,该电化学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电极组件和保护器。电极组件位于第一壳体内。保护器包括第二壳体、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第二壳体位于第一壳体外,第一导电件从第二壳体伸出,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可分离地连接,第一导电件延伸至第一壳体内并与电极组件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化学装置,该电化学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电极组件、保护器以及第一极耳。电极组件位于第一壳体内。保护器包括第二壳体、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第二壳体位于第一壳体外,第一导电件从第二壳体伸出,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可分离地连接。第一极耳与电极组件电连接,第一极耳从第一壳体内延伸至第一壳体外,第一导电件与第一极耳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位于第一壳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包括封装部,第二壳体位于封装部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电件从第二壳体伸出,第一导电件从第二壳体伸出的方向与第二导电件从第二壳体伸出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护器还包括可形变件,可形变件设置在第二壳体内,可形变件用于将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分离或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形变件包括双金属片和/或记忆金属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护器还包括位于第一壳体上的导热件,导热件与可形变件导热连接,用于将第一壳体的热量传导给可变形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件包括金属材料和/或粘结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材料为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延伸至第一壳体内并与电极组件电连接,第一导电件从第一壳体外延伸至第一壳体内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在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上,第一壳体的宽度为W1,第一导电件的宽度为W2,1/3*W1≤W2<W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耳与电极组件电连接,第一极耳从第一壳体内延伸至第一壳体外,第一导电件与第一极耳连接,第一极耳从第一壳体内延伸至第一壳体外的方向为第二方向,在垂直第二方向上,第一壳体的宽度为W1,第一极耳的宽度为W2,1/3*W1≤W2<W1。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化学装置。
如上所述,在本申请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中,保护器的第一导电件延伸至第一壳体内并与电极组件电连接;或者,与电极组件电连接的第一极耳从第一壳体内延伸至第一壳体外并与第一导电件连接,保护器与电极组件之间通过复用已有的第一导电件和/或第一极耳实现电连接,无需借助于其他金属件连接,从而能够减少焊点,不仅简化工艺,而且有利于保护器及时动作,降低壳体被刺破的风险,提高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化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化学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化学装置中保护器与极片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保护器与极耳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保护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保护器与第一壳体的设置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保护器与第一壳体的设置示意图;
图8是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化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的电化学装置的俯视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电化学装置中保护器与极片的连接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保护器与极耳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保护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保护器与极耳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保护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保护器与第一壳体的设置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保护器与极耳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保护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部分而非全部。基于本申请的描述,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各个实施例及其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相应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和简化描述,而非指示或暗示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考虑到现有的电池结构中,保护器和电极组件之间通过金属片实现电连接,焊点较多,较多的焊点不利于保护器及时动作,还会增大壳体被刺破的风险。针对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化学装置,至少可以减少保护器和电极组件实现电连接时的焊点数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化学装置中,保护器的第一导电件延伸至电极组件的壳体内并与电极组件电连接,或者,与电极组件电连接的第一极耳从容纳电极组件的壳体内延伸至该壳体外,并与第一导电件连接。对于任一种结构设计,保护器与电极组件之间通过复用已有的结构元件(第一导电件和/或第一极耳)即可实现电连接,而无需借助于其他金属片予以桥接,从而减少焊点,不仅有利于保护器及时动作,而且可降低容纳电极组件的壳体被刺破的风险,提高电化学装置的安全性能。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第一实施例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所示,电化学装置30包括第一壳体31、电极组件32、保护器33、第一极耳341和第二极耳342。
电极组件32位于第一壳体31内。电极组件32可以是由若干极片卷绕或堆叠形成的,这些极片层状设置,第一极耳341和第二极耳342的一端分别伸入第一壳体31内并与对应极性的极片电连接,第一极耳341和第二极耳342的另一端分别从第一壳体31的一侧伸出。
按照电化学装置30具有正负极性的设计,电极组件32的极片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以及设置于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的隔离膜,适应地,第一极耳341和第二极耳342分别为负极耳和正极耳。第一极耳341与负极片电连接,第一极耳341从第一壳体31内延伸至第一壳体31外,第二极耳342与正极片电连接。在一实现中,如图3所示,极耳与对应极性的极片的集流体339电连接,例如负极片的集流体339与第一极耳341焊接,并通过胶纸40覆盖焊接区域,以避免焊接区域的毛刺刺破第一壳体31。应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现中,第一极耳341可以为正极耳,第二极耳342可以为负极耳。
保护器33包括第二壳体331、第一导电件332及第二导电件333。第二壳体331位于第一壳体31外。第一导电件332从第二壳体331伸出,并且第一导电件332与第一极耳341连接。第二导电件333从第二壳体331伸出。第一导电件332从第二壳体331伸出的方向与第二导电件333从第二壳体331伸出的方向相反。第一导电件332和第二导电件333可分离地连接。
在一实现中,例如图1和图4所示,电化学装置30还可以包括第三导电件343。第三导电件343与第二导电件333电连接,例如焊接,第三导电件343可视为第二导电件333的延伸或者中转连接件,作为极耳输出端,可以与电池管理系统或用电设备电连接。
应理解,电化学装置30也可以不设置第三导电件343,而是由第二导电件333直接与电池管理系统或用电设备电连接。
保护器33可视为连接于第一极耳341和极耳输出端之间的保护器件,例如为温感保护器,在电极组件32过热(即达到或超过预定温度)时切断第一极耳341和极耳输出端之间的电流通道,以此切断电极组件32的电流输出。在一实现中,以温感保护器为例,保护器33还可以包括导热件334、以及设置于第二壳体331内的可形变件336。
导热件334设置于保护器33的与第一壳体31相接触的位置,当保护器33与电极组件32接触时,第二壳体331位于第一壳体31上,导热件334位于第一壳体31上。导热件334与可形变件336导热连接,用于将第一壳体31的热量传导给可变形件336。在一场景中,导热件334可以为金属材料和/或粘结材料,该粘结材料既可以将保护器33粘接于第一壳体31上,确保两者之间的稳定连接,还可以传导热量,可选地,所述金属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为铜。
在一实现中,如图5所示,保护器33在第二壳体331内还可以设置有PTC(Posi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器件)335。该PTC335位于导热件334和可形变件336之间,例如,第一导电件332延伸至保护器33的底部,PTC 335位于第一导电件332上,沿图5所示的从下往上的方向,导热件334、第一导电件332、PTC 335、可形变件336和第二导电件333依次相互接触,第一壳体31的热量依次经由导热件334、第一导电件332、PTC 335传导给可变形件336。
可形变件336根据温度产生形变,以将第一导电件332和第二导电件333分离或连接。可形变件336可以为导电体,在一实现中,可形变件336可以为双金属片和/或记忆金属片。
在电极组件32未过热时(即未达到或未超过预定温度),可形变件336具有朝向第二导电件333外凸的弧形面,第二导电件333承载于该可形变件336上,其一端(图5所示的左端)向下倾斜并与第一导电件332连接,另一端与水平设置的挡件338抵接,挡件338用于限定第二导电件333的倾角,电极组件32输出的电流依次通过第一极耳341、第一导电件332、第二导电件333和第三导电件343。
当电极组件32过热时,第一壳体31的热量传导至可变形件336,可变形件336发生形变,其中心向下凸起,朝向第二导电件333内陷,第二导电件333的一端(图5所示的左端)抬升,使得第一导电件332与第二导电件333分离。在两者分离后,电荷会集中流向PTC 335并使其电阻增高而产生热量,以维持可变形件336形变后的状态,保持第一导电件332与第二导电件333分离。直至电极组件32的温度降低(即低于预定温度)时,可形变件336恢复形变。
在本实施例的电化学装置30中,与电极组件32电连接的第一极耳341从第一壳体31内延伸至第一壳体31外,并与保护器33的第一导电件332连接,保护器33和电极组件32之间通过复用已有的第一导电件332和第一极耳341实现电连接,相比较于现有技术,该电化学装置30无需增设金属片,能够节省物料。
并且,第一导电件332和第一极耳341之间采用焊接实现电连接时,焊接产生一处焊点,相比较于现有技术,焊点减少了一处,不仅能够简化工艺,而且能够减少因焊点而损失的电能,有利于保护器33及时动作,另外,焊点产生的毛刺减少,能够降低第一壳体31被刺破的风险,有利于提高电化学装置30的安全性能。第一导电件332和第一极耳341电连接,通过控制两者焊点位置,无需对第一极耳341进行裁切,相比较于现有技术,能够减少一道裁切制程。
另外,第一极耳341和保护器33的第一导电件332和第二导电件333、以及第三导电件343并非沿第一壳体31的宽度方向(图2所示的x轴方向)设置,可以节省该宽度方向的空间,从而可以设置更大宽度的极耳和导电件,提高极耳和导电件的过流能力,以及满足电化学装置30具有窄宽度要求的场景。
在一实现中,若将第一极耳341从第一壳体31内延伸至第一壳体31外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即图2所示的z轴负方向),则在垂直于该第二方向上,即在图2所示的x轴正方向上,第一壳体31和第一极耳341的宽度可以满足如下特征:1/3*W1≤W2<W1,W1为第一壳体31的宽度,W2为第一极耳341的宽度。其中,x轴和z轴、以及图6所示的y轴分别为三维直角坐标系的三个坐标轴。
应理解,第一极耳341、第一导电件332、第二导电件333和第三导电件343的结构及形状,本申请实施例不予以限制。例如,其中任一者可以为长方形条状结构,各自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应性设置,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为铝、镍、铜、及铜镀镍等合金。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第一壳体31包括封装部31a和主体部31b。封装部31a可视为电极组件32经过顶封工序后形成的封装部,用于避免主体部31b内的电解液外露。在图6所示的y轴正方向上,封装部31a的高度低于主体部31b的高度,两者形成台阶,为了节省空间,保护器33的第二壳体331可以位于封装部31a上。
在一实现中,第一极耳341和第二极耳342上可以设置密封件(图未示出),密封件与壳体31连接以形成密封的空间。此外能够对极耳弯折处以及封装部31a上方的保护器33等结构件进行保护。
第一导电件332从第二壳体331伸出的方向(图6所示的z轴正方向)与第二导电件333从第二壳体331伸出的方向(图6所示的z轴负方向)相反,于此,在图1所示状态下,通过两次翻折将第二壳体331设置于封装部31a上,其中,第一次翻折将保护器33底部的导热件334翻折至封装部31a上,导热件334与封装部31a面接触,第二次翻折将第二导电件333和第三导电件343翻折,以使第三导电件343被翻折至沿图6所示的z轴正方向延伸。对于未设置第三导电件343的实现中,第二次翻折将第二导电件333翻折至沿图6所示的z轴正方向延伸。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及图7,保护器33的导热件334也可以与第一壳体31的主体部31b面接触。在图1所示状态下,通过两次翻折将导热件334设置于主体部31b上,其中,第一次翻折将保护器33底部的导热件334翻折至主体部31b朝向封装部31a的一侧面上,导热件334与主体部31b的该侧面接触,第二次翻折将第二导电件333和第三导电件343翻折,以使第三导电件343被翻折至沿图7所示的z轴正方向延伸。对于未设置第三导电件343的实现中,第二次翻折将第二导电件333翻折至沿图7所示的z轴正方向延伸。
第二实施例
为便于描述以及区别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之处,本文对相同名称的结构元件采用相同标号予以标识。在第一实施例的描述基础上,但与其不同的是,请一并参阅图8、图9、图10、图11和图12,本实施例的电化学装置30未设置第一极耳341,保护器33的第一导电件332延伸至第一壳体31内并与电极组件32电连接。可视为,本实施例将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导电件332和第一极耳341合为一体,本实施例的第一导电件332既为保护器33的第一导电件332,还用作第一极耳341。
在一实现中,若将第一导电件332从第一壳体31外延伸至第一壳体31内的方向称为第一方向(即图9所示的z轴负方向),则在垂直于该第一方向上,即在图9所示的x轴方向上,第一壳体31和第一导电件332的宽度可以满足如下特征:1/3*W1≤W2<W1,W1为第一壳体31的宽度,W2为第一导电件332的宽度。
在本实施例的电化学装置30中,保护器33和电极组件32之间通过复用已有的第一导电件332实现电连接,相比较于现有技术,该电化学装置30无需设置金属片,能够节省物料。
并且,相比较于第一实施例,无需第一导电件332和第一极耳341之间采用焊接,焊点再减少了一处,即相比较于现有技术,焊点减少了两处,进一步简化工艺,减少因焊点而损失的电能,有利于保护器33及时动作,进一步降低第一壳体31被刺破的风险,更加有利于提高电化学装置30的安全性能。由于未设置第一极耳341,当然也就无需对该极耳进行裁切,减少了一道裁切制程。
另外,第一导电件332和第二导电件333并非沿第一壳体31的宽度方向(图9所示的x轴方向)设置,可以节省该宽度方向的空间,从而可以设置更大宽度的导电件,提高导电件的过流能力,以及满足电化学装置30具有窄宽度要求的场景。
请继续参阅图11,仍以温感断路器为例,本实施例的保护器33在第二壳体331内设置有连接杆337。
在电极组件32未过热时,可形变件336具有朝向第二导电件333外凸的弧形面,连接杆337承载于可形变件336上,第一导电件332和第二导电件333均水平设置,连接杆337的一端(图11所示的左端)向下倾斜并与第一导电件332连接,另一端(图11所示的右端)向上倾斜并与第二导电件333连接。电极组件32输出的电流依次通过第一导电件332、连接杆337和第二导电件333。
发生形变的可变形件336朝向连接杆337内陷,连接杆337的一端(图11所示的左端)抬升,使得连接杆337与第一导电件332分离,从而第一导电件332与第二导电件333分离。在两者分离后,电荷会集中流向PTC 335并使其电阻增高而产生热量,以维持可变形件336形变后的状态,保持第一导电件332与第二导电件333分离。
第三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的描述基础上,但与其不同的是,请一并参阅图13和图1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332从第二壳体331伸出的方向与第二导电件333从第二壳体331伸出的方向相同。应当理解,在图13所示的状态中,第一导电件332沿z轴负方向从第二壳体331伸出,而第二导电件333是沿z轴负方向从第二壳体331伸出之后朝向第二壳体331翻折一定角度后的状态,第三导电件343是与第二导电件333焊接后跟随第二导电件333同步翻折后的状态。
如图14所示,在电极组件32未过热时,可形变件336具有朝向第二导电件333外凸的弧形面,第二导电件333承载于该可形变件336上,其一端(图13所示的右端)向下倾斜并与第一导电件332连接,另一端(图13所示的左端)与水平设置的挡件338抵接,电极组件32输出的电流依次通过第一极耳341、第一导电件332、第二导电件333和第三导电件343。
当电极组件32过热时,第一壳体31的热量传导至可形变件336,可形变件336发生形变,其中心向下凸起,朝向第二导电件333内陷,第二导电件333的一端(图13所示的右端)抬升,使得第一导电件332与第二导电件333分离。在两者分离后,电荷会集中流向PTC 335并使其电阻增高而产生热量,以维持可形变件336形变后的状态,保持第一导电件332与第二导电件333分离。直至电极组件32的温度低于预定温度时,可形变件336恢复形变。
请一并参阅图15,第一导电件332从第二壳体331伸出的方向(图15所示的z轴负方向)与第二导电件333从第二壳体331伸出的方向相同,于此,在图15中的上图所示状态下,仅通过一次翻折,即可将保护器33底部的导热件334翻折至封装部31a上,如图15中的下图所示状态,导热件334与封装部31a面接触。
第四实施例
在第二实施例的描述基础上,但与其不同的是,请一并参阅图16和图1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332从第二壳体331伸出的方向与第二导电件333从第二壳体331伸出的方向相同。应当理解,在图16所示的状态中,第一导电件332沿z轴负方向从第二壳体331伸出,而第二导电件333是沿z轴负方向从第二壳体331伸出之后朝向第二壳体331翻折一定角度后的状态。
请继续参阅图17,仍以温感断路器为例,本实施例的保护器33在第二壳体331内也设置有连接杆337。
在电极组件32未过热时,可形变件336具有朝向第二导电件333外凸的弧形面,连接杆337承载于可形变件336上,第一导电件332和第二导电件333均水平设置,连接杆337的一端(图17所示的右端)向下倾斜并与第一导电件332连接,另一端(图17所示的左端)向上倾斜并与第二导电件333连接。电极组件32输出的电流依次通过第一导电件332、连接杆337和第二导电件333。
发生形变的可形变件336朝向连接杆337内陷,连接杆337的一端(图17所示的右端)抬升,使得连接杆337与第一导电件332分离,从而第一导电件332与第二导电件333分离。在两者分离后,电荷会集中流向PTC 335并使其电阻增高而产生热量,以维持可形变件336形变后的状态,保持第一导电件332与第二导电件333分离。直至电极组件32的温度降低,可形变件336恢复形变。
第一导电件332从第二壳体331伸出的方向(图16所示的z轴负方向)与第二导电件333从第二壳体331伸出的方向相同,于此,本实施例仅通过一次翻折,即可将保护器33底部的导热件334翻折至封装部31a上,导热件334与封装部31a面接触。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电化学装置10。电子装置可以以各种具体形式来实施,例如,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该电子装置包括但不限于为移动通讯终端、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导航工具、无人机、储能装置等电子产品。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是,除了特别用于移动目的的元件之外,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固定类型的电子装置。
由于电子装置具有前述任一实施例的电化学装置10,因此,该电子装置能够产生对应实施例的电化学装置10具有的有益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不同实施例中具有同样命名的部件、特征、要素可能具有相同含义,也可能具有不同含义,其具体含义需以其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的解释或者进一步结合该具体实施例中上下文进行确定。
另外,尽管本文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本文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术语“或”和“和/或”被解释为包括性的,或意味着任一个或任何组合。仅当元件、功能、步骤或操作的组合在某些方式下内在地互相排斥时,才会出现该定义的例外。

Claims (11)

1.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
第一壳体;
电极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内;
保护器,包括第二壳体、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所述第二壳体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外,所述第一导电件从所述第二壳体伸出,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可分离地连接;
其中,所述电化学装置满足以下特征中的一者:
a)所述第一导电件延伸至所述第一壳体内并与所述电极组件电连接;
b)所述电化学装置还包括第一极耳,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电极组件电连接,所述第一极耳从所述第一壳体内延伸至所述第一壳体外,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第一极耳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壳体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封装部,所述第二壳体位于所述封装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导电件从所述第二壳体伸出,所述第一导电件从所述第二壳体伸出的方向与所述第二导电件从所述第二壳体伸出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所述保护器还包括可形变件,所述可形变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可形变件用于将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分离或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所述可形变件包括双金属片和/或记忆金属片。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所述保护器还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导热件与所述可形变件导热连接,所述导热件用于将所述第一壳体的热量传导给所述可变形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所述导热件包括金属材料和/或粘结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导电件延伸至所述第一壳体内并与所述电极组件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从所述第一壳体外延伸至所述第一壳体内的方向为第一方向,
在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壳体的宽度为W1,所述第一导电件的宽度为W2,1/3*W1≤W2<W1。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电极组件电连接,所述第一极耳从所述第一壳体内延伸至所述第一壳体外,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所述第一极耳从所述第一壳体内延伸至所述第一壳体外的方向为第二方向,
在垂直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壳体的宽度为W1,所述第一极耳的宽度为W2,1/3*W1≤W2<W1。
11.一种电子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电化学装置。
CN202110151598.4A 2021-02-03 2021-02-03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Pending CN11296825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51598.4A CN112968256A (zh) 2021-02-03 2021-02-03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51598.4A CN112968256A (zh) 2021-02-03 2021-02-03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68256A true CN112968256A (zh) 2021-06-15

Family

ID=76274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51598.4A Pending CN112968256A (zh) 2021-02-03 2021-02-03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68256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45630A (zh) * 2021-08-27 2021-12-0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电化学装置的制备方法及电子装置
CN115020931A (zh) * 2021-12-30 2022-09-0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电池以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85849A (ja) * 1994-12-27 1996-07-16 Fuji Elelctrochem Co Ltd 防爆安全装置を備えた電気化学素子
JP2003109580A (ja) * 2001-09-28 2003-04-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過電流又は加熱制限素子及びこの素子を用いた電池
CN2741173Y (zh) * 2004-11-04 2005-11-16 潘启宏 热敏开关
US20050266302A1 (en) * 2004-05-31 2005-12-01 Kim Jun H Secondary battery
US20060008698A1 (en) * 2004-04-13 2006-01-12 Kim Je Y Electrochemical device comprising electrode lead having protection device
CN201084774Y (zh) * 2007-08-31 2008-07-0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保护结构
CN101236861A (zh) * 2008-02-18 2008-08-06 匡法荣 双金属片的玻璃保护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1728121A (zh) * 2008-10-21 2010-06-09 游聪谋 双重温度感应断电的电路保护装置
CN103050652A (zh) * 2011-10-12 2013-04-17 三星Sdi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CN103703590A (zh) * 2012-03-15 2014-04-02 株式会社东芝 锂离子二次电池
CN203562472U (zh) * 2013-08-01 2014-04-23 广州市番禺华力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圆柱形锂锰电池
US20150064519A1 (en) * 2013-08-30 2015-03-05 Samsung Sdi Co., Ltd. Secondary battery
CN205406665U (zh) * 2016-01-20 2016-07-27 瑞侃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电池芯内部用保护装置
US20170187026A1 (en) * 2015-12-23 2017-06-29 Samsung Sdi Co., Ltd. Secondary battery
CN106952779A (zh) * 2017-05-12 2017-07-14 佛山市高明欧电子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带ptc断电复位的温控装置
CN107004824A (zh) * 2014-12-08 2017-08-01 力特保险丝日本合同会社 电极
CN207183396U (zh) * 2017-07-31 2018-04-0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
CN208433461U (zh) * 2018-07-20 2019-01-25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保护器及电池
CN110120557A (zh) * 2018-02-05 2019-08-1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保护装置及电池
CN111430655A (zh) * 2020-04-22 2020-07-17 福建飞毛腿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温度弹片的熔断保护结构

Patent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85849A (ja) * 1994-12-27 1996-07-16 Fuji Elelctrochem Co Ltd 防爆安全装置を備えた電気化学素子
JP2003109580A (ja) * 2001-09-28 2003-04-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過電流又は加熱制限素子及びこの素子を用いた電池
US20060008698A1 (en) * 2004-04-13 2006-01-12 Kim Je Y Electrochemical device comprising electrode lead having protection device
US20050266302A1 (en) * 2004-05-31 2005-12-01 Kim Jun H Secondary battery
CN2741173Y (zh) * 2004-11-04 2005-11-16 潘启宏 热敏开关
CN201084774Y (zh) * 2007-08-31 2008-07-0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保护结构
CN101236861A (zh) * 2008-02-18 2008-08-06 匡法荣 双金属片的玻璃保护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1728121A (zh) * 2008-10-21 2010-06-09 游聪谋 双重温度感应断电的电路保护装置
CN103050652A (zh) * 2011-10-12 2013-04-17 三星Sdi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US20130095363A1 (en) * 2011-10-12 2013-04-18 Jun-Sun Yong Secondary battery
CN103703590A (zh) * 2012-03-15 2014-04-02 株式会社东芝 锂离子二次电池
CN203562472U (zh) * 2013-08-01 2014-04-23 广州市番禺华力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圆柱形锂锰电池
US20150064519A1 (en) * 2013-08-30 2015-03-05 Samsung Sdi Co., Ltd. Secondary battery
CN107004824A (zh) * 2014-12-08 2017-08-01 力特保险丝日本合同会社 电极
US20170187026A1 (en) * 2015-12-23 2017-06-29 Samsung Sdi Co., Ltd. Secondary battery
CN205406665U (zh) * 2016-01-20 2016-07-27 瑞侃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电池芯内部用保护装置
CN106952779A (zh) * 2017-05-12 2017-07-14 佛山市高明欧电子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带ptc断电复位的温控装置
CN207183396U (zh) * 2017-07-31 2018-04-0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
CN110120557A (zh) * 2018-02-05 2019-08-1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保护装置及电池
CN208433461U (zh) * 2018-07-20 2019-01-25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保护器及电池
CN111430655A (zh) * 2020-04-22 2020-07-17 福建飞毛腿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温度弹片的熔断保护结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45630A (zh) * 2021-08-27 2021-12-0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电化学装置的制备方法及电子装置
CN115020931A (zh) * 2021-12-30 2022-09-0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电池以及电子设备
CN115020931B (zh) * 2021-12-30 2023-04-11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电池以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82250B (zh) 二次电池
KR100496305B1 (ko) 파우치형 리튬 이차 전지와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1182904B1 (ko) 전극 조립체와 이를 이용한 이차 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1090150B (zh) 由薄膜状封装材料覆盖的密闭型电池
EP2372808B1 (en)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a fuse
JP4202861B2 (ja) パウチ型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EP1901369B1 (en)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electrode terminal whose position is adjustable and improved safety
EP2180538B1 (en) Protective circuit module and rechargeable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EP2164121A1 (en) Protection circuit board, secondary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KR20150025974A (ko) 이차 전지
EP2355226B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0120557B (zh) 保护装置及电池
CN112968256A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US11355825B2 (en) Battery pack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US11302990B2 (en) Battery module
KR20150141472A (ko) 이차 전지
CN208256795U (zh) 二次电池及用于其的连接组件
CN213150965U (zh) 电池和使用电池的装置
JPH07201358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KR20130014250A (ko)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이차전지 및 이를 이용한 중대형 전지팩
CN217768692U (zh) 一种电池
CN217468718U (zh) 电池及电子装置
JP7304371B2 (ja) 端子部品および二次電池
CN219801222U (zh) 电池单元
CN115295970A (zh)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