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55949A - 加振单元、加振器的安装构造、乐器 - Google Patents

加振单元、加振器的安装构造、乐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55949A
CN112955949A CN201880099333.0A CN201880099333A CN112955949A CN 112955949 A CN112955949 A CN 112955949A CN 201880099333 A CN201880099333 A CN 201880099333A CN 112955949 A CN112955949 A CN 1129559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unit
vibration
support
vib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933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须贺一郎
冈崎雅嗣
安部万律
澄野慎二
北川敬司
安部卓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Corp filed Critical Yamah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9559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559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CPIANOS, HARPSICHORDS, SPINETS OR SIMILAR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WITH ONE OR MORE KEYBOARDS
    • G10C3/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 G10C3/06Resonating means, e.g. soundboards or resonant strings; Fastenings thereof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CPIANOS, HARPSICHORDS, SPINETS OR SIMILAR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WITH ONE OR MORE KEYBOARDS
    • G10C5/00Combinations with other musical instruments, e.g. with bells or xylophones
    • G10C5/10Switching musical instruments to a keyboard, e.g. switching a piano mechanism or an electrophonic instrument to a keyboard; Switching musical instruments to a silent mode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H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INSTRUMENTS IN WHICH THE TONES ARE GENERATED BY ELECTROMECHANICAL MEANS OR ELECTRONIC GENERATORS, OR IN WHICH THE TONES ARE SYNTHESISED FROM A DATA STORE
    • G10H1/00Details of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 G10H1/32Constructional details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耐久性的加振单元、加振器的安装构造、乐器。加振单元具有:可动部(100),其与被加振体连接;驱动部(52),其通过驱动可动部,而通过可动部的振动对被加振体进行加振;驱动部支承部(60),其相对于支承体(55)固定,并且支承驱动部使其能够在可动部的可动方向上根据施加于可动部的外力而位移。

Description

加振单元、加振器的安装构造、乐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利用驱动部驱动可动部,从而通过可动部的振动对被加振体进行加振的加振单元、加振器的安装构造、乐器。
背景技术
以往,在乐器等设备中,已知有设置有对被加振体进行加振的加振器的设备。加振器例如根据音频信号进行动作,通过对被加振体进行加振而从被加振体发声。例如,在键盘乐器中,加振器经由支承部件固定在直支柱上,并且通过将与音频信号相应的电流输入到线圈而振动的可动部与作为被加振体的音板连接。可动部的振动被传递到音板,音板的振动成为声响。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具有可动部和驱动部的加振器的安装构造。在该构造中,可动部与由磁铁以及磁芯等构成的磁路形成部(驱动部)电磁性地卡合,当在可动部的线圈中流过电流时,可动部在其轴线方向上往复动作,从而振动。另一方面,可动部的前端部与音板连结固定。
音板等被加振体因由温度或湿度的影响引起的经年变化,可能会产生尺寸变化或变形。当被加振体变形或位移时,可动部向被加振体连结的连结位置也一起位移。当该位移量增大到某种程度时,可动部和磁路形成部变得物理性地干涉,或电磁性卡合不适当,导致可动部不能良好地动作,有可能无法维持加振器的加振功能。当振动传递变得不适当时,发声也变得不适当。这样,当因被加振体的变形或位移引起可动部与驱动部的位置关系变得不适当时,有可能导致将可动部与驱动部连接的减震器的变形、驱动的不稳定化,从而使加振器的耐久性降低。需要说明的是,可动部向被加振体连结的连结位置的误差有时也会在加振器的安装阶段产生。
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在与可动部的振动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上,在可动部上设置有吸收可动部的前端部的位移的功能。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在驱动部和支承驱动部的部分之间的关系中,也设置有吸收上述水平方向上的驱动部的位移的机构(图10)。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14/1154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被加振体的变形有时作为厚度方向的挠曲而产生,厚度方向的变形通常作为朝向可动方向(振动方向)的外力而作用于可动部。由于驱动部的位置是固定的,因此当可动部在可动方向上受到外力时,上述的可动部和磁路形成部的位置关系在可动方向上有可能变得不适当。另外,有可能在可动部与驱动部间产生不合理的力。专利文献1具有吸收驱动部在上述水平方向上的位移的机构,但无法吸收驱动部在可动部的可动方向上的位移。
另一方面,在现有的加振器的安装构造中,由于可动部被固定在被加振器上,因此如果假设不支承加振器,则加振器的自重作用在可动部向被加振器连结的连结位置上。如果始终对被加振体施加应力,则容易导致变形,如果被加振体变形,则与上述同样地产生耐久性降低等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以往,有利用金属等支承体固定地支承驱动部的结构。但是,由于驱动部是固定的,因此如果可动部受到的外力变化,则有可能对可动部向被加振体连结的连结位置施加应力。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耐久性的加振单元、加振器的安装构造、乐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加振单元,其具有:可动部,其与被加振体连接;驱动部,其通过驱动所述可动部,而通过所述可动部的振动对所述被加振体进行加振;驱动部支承部,其相对于支承体固定,并且支承所述驱动部使其能够在所述可动部的可动方向上根据施加于所述可动部的外力而位移。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加振单元以及加振器的安装构造的乐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钢琴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加振器的安装位置的音板的背面图。
图4是加振器的纵剖视图。
图5是示出驱动部支承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具备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部支承部的加振单元的示意图。
图7是具备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部支承部的加振单元的示意图。
图8是具备变形例的驱动部支承部的加振单元的示意图。
图9是具备第四实施方式的驱动部支承部的加振单元的示意图。
图10是具备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部支承部的加振单元的示意图。
图11是具备第六实施方式的驱动部支承部的加振单元的示意图。
图12是具备变形例的驱动部支承部的加振单元的示意图。
图13是具备第七实施方式的驱动部支承部的加振单元的示意图。
图14是具备第八实施方式的驱动部支承部的加振单元的示意图。
图15是具备第九实施方式的驱动部支承部的加振单元的示意图。
图16是能够应用本发明的弦乐器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加振单元以及加振器的安装构造的乐器的外观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应用根据音频信号进行动作并通过对被加振体进行加振而发声的“加振单元”以及“加振器的安装构造”的装置或乐器,例示作为三角钢琴的钢琴1。作为被加振体例示音板7。但是,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只要是通过驱动信号驱动加振器,通过加振器使被加振体振动的结构即可。
钢琴1具有键盘以及踏板3,该键盘在其前面排列有多个由演奏者进行演奏操作的键2。另外,钢琴1具有:在前面部分具有操作面板13的控制装置10、以及设置在乐谱架部分的触摸面板14。通过对操作面板13以及触摸面板14进行操作,能够对控制装置10输入用户的指示。
图2是示出钢琴1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在图2中,关于与各键2对应地设置的结构,着眼于1个键2进行表示,省略了与其他键2对应地设置的部分的记载。在各键2的后端侧(从演奏的用户观察时是键2的里侧)的下部,设置有使用螺线管驱键2的键驱动部15。键驱动部15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0的控制信号,驱动对应的螺线管使柱塞上升,由此再现与用户按键时相同的状态。另一方面,键驱动部15通过使柱塞下降,再现与用户离键时相同的状态。
弦5以及琴槌4与各键2对应地设置。当键2被按下时,经由击弦机构(省略图示)琴槌4转动,击打对应的弦5。减震器8根据键2的按下量以及踏板3中减震器踏板(以下,在仅称为踏板3的情况下表示减震器踏板)的踩入量而位移,与弦5成为非接触状态或接触状态。止音器19是在设定了打弦阻止模式时动作,并挡住各琴槌4而阻止琴槌4对弦5打击的部件。
键传感器22与各键2对应地设置在各键2的下部,将与对应的键2的行为相应的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装置10。琴槌传感器24与琴槌4对应地设置,将与对应的锤4的行为相应的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装置10。踏板传感器23与各踏板3对应地设置,将与对应的踏板3的行为相应的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装置10。虽然未图示,但控制装置10具备CPU(中央处理器)、ROM(只读存储器)、RAM(随机存取存储器)、通信接口等。CPU执行存储在ROM中的控制程序,从而实现由控制装置10进行的各种控制。
音板7是由木材形成的板状的部件。在音板7上,配设有多个音棒75以及琴马6。张设的弦5的一部分卡止在琴马6上。因此,音板7的振动经由琴马6传递到各弦5,并且各弦5的振动经由琴马6传递到音板7。另外,驱动部支承部60由与直支柱9连接的支承体55支承。加振器50被驱动部支承部60支承,并且与音板7连接。支承体55由铝材料等金属形成。直支柱9是与框架一起支撑弦5的张力的部件,是钢琴1的一部分。
图3是用于说明加振器50的安装位置的音板7的背面图。加振器50与音板7中多个存在的音棒75之间连接。多个(例如两个)相同结构的加振器50与音板7连接。所设置的加振器50的数量不限,也可以是一个。加振器50配置在尽量接近琴马6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在隔着音板7与琴马6相反的一侧。以下,将钢琴1的左右方向设为X方向,将前后方向设为Y方向,将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第一方向的一个例子)。X-Y方向是水平方向。
图4是加振器50的纵剖视图。加振器50是音圈型的促动器,大致具有磁路形成部52(驱动部)以及可动体100(可动部)。可动体100具有棒状部101、盖512、线圈架511、音圈513。环状的线圈架511具有微小的间隙地嵌合固定在盖512的下半部。音圈513由卷绕在线圈架511的外周面上的导线构成,在磁路形成部52形成的磁场内,将流过的电流变为振动。盖512、线圈架511以及音圈513成为与磁路形成部52电磁性卡合的电磁卡合部EM。
作为棒状部101的下端部的一端部101a与电磁卡合部EM的盖512连结固定,并沿Z方向(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在音板7的下表面固定有另一端部连结部110。另一端部连结部110通过将作为棒状部101的上端部的另一端部101b相对于音板7在Z方向上固定地连结,从而起到将可动体100的振动传递到音板7的作用。
磁路形成部52具有顶板521、磁铁522以及磁轭523,它们从上侧依次配设。电磁卡合部EM被减震器53支承为不与磁路形成部52接触地在Z方向上能够位移。即,减震器53由纤维等形成为圆盘状,减震器53的圆盘状的部分为呈波纹状起伏的形状。减震器53的外周侧的端部安装在顶板521的上表面,减震器53的内周侧的端部安装在电磁卡合部EM。磁路形成部52经由驱动部支承部60被支承体55支承,从而被直支柱9支承。
顶板521例如由熟铁等软磁性材料构成,形成为在中心开有孔的圆盘状。磁轭523例如由熟铁等软磁性材料构成,形成为使圆盘状的圆盘部523E和外径比圆盘部523E小的圆柱状的圆柱部523F双方的轴心一致地作为一体的形状。圆柱部523F的外径比顶板521的内径小。磁铁522是环形型的永久磁铁,其内径比顶板521的内径大。顶板521、磁铁522以及磁轭523各自的轴心一致,该轴心为磁路形成部52的轴心C1。通过这样的配置,形成图4中虚线的箭头所示的磁路。以音圈513位于由顶板521和圆柱部523F夹着的空间即磁路空间525内的方式配置电磁卡合部EM。此时,以棒状部101的轴心C2与磁路形成部52的轴心C1成为同心的方式,通过减震器53进行电磁卡合部EM的水平方向(X-Y方向)的定位。
基于音频信号的驱动信号从控制装置10输入到加振器50。例如,通过控制装置10读出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部中的音频数据,基于该音频数据生成驱动信号。或者,在根据演奏操作使音板7振动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0通过由键传感器22、踏板传感器23、琴槌传感器24分别检测键2、踏板3以及琴槌4的行为来检测演奏者的演奏操作。然后,控制装置10基于这些检测结果生成演奏信息,并且基于该演奏信息生成声响信号。该声响信号经过加工或放大的处理,作为驱动信号输出到加振器50。
当驱动信号输入到音圈513时,音圈513接受磁路空间525中的磁力,音圈513接受与输入的驱动信号所表示的波形相应的Z方向的驱动力。因此,通过磁路形成部52对电磁卡合部EM进行激励,电磁卡合部EM与棒状部101成为一体并在Z方向上振动。当可动体100在Z方向上振动时,该振动通过另一端部连结部110传递到音板7,音板7被加振。音板7的振动在空气中放音,成为声响。
需要说明的是,加振器50在以成为声响的频带进行加振时,为了从加振器50向音板7传递振动而具有足够的质量。在声响产生时,由加振器50的质量产生的惯性力以极力抑制相对于加振方向的位移的方式起作用。
但是,如果音板7因经年变化等而产生尺寸变化或变形,则另一端部连结部110也一起不仅在水平方向上还可能在可动体100的可动方向(与Z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位移。于是,电磁卡合部EM与磁路形成部52的位置关系可能变得不适当。因此,即使另一端部连结部110相对于直支柱9在预先设定的范围内位移,也需要适当地维持磁路形成部52与电磁卡合部EM的电磁性卡合,且使可动体100的振动适当地传递到音板7。作为用于该目的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着眼于可动体100的可动方向,设置有驱动部支承部60,该驱动部支承部60支承磁路形成部52使其能够在可动方向上根据施加于可动体100的外力而位移。
另外,当加振器50的自重作用于可动体100向音板7连结的连结位置(另一端部连结部110的固定位置)时,应力始终作用于音板7而容易导致变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驱动部支承部60上设置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方)对磁路形成部52施力的“施力部”的功能。驱动部支承部60也是介于作为驱动部的磁路形成部52和支承体55之间的夹设部。加振单元由加振器50和驱动部支承部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部支承部60中可位移地支承磁路形成部52的机构兼作构成施力部的机构,但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机构。
图5是示出驱动部支承部60的结构的示意图。在图5中,除了驱动部支承部60之外,还图示了磁路形成部52。在图5中,用M表示可动体100的可动方向(上下方向),用G表示重力方向(下方)。驱动部支承部60固定在支承体55上,并且支承磁路形成部52。首先,在磁路形成部52的磁轭523上,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盲孔526。盲孔526的上部形成为水平截面朝向上方而变小的圆锥状。因此,盲孔526具有锥面526a。盲孔526的上端位置与加振器50(磁路形成部52和可动体100的组合)的重心528大致一致。
驱动部支承部60构成为跷跷板型,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具有基座部61、臂部63、锤64以及支承棒66。基座部61固定在支承体55上。臂部63以基座部61的上部的支点62为中心摆动自如地支承在基座部61上。在臂部63的一端部形成凹部,由该凹部形成锥面63b。在臂部63的一端部的凹部与磁轭523的盲孔526之间配置有支承棒66。
在驱动部支承部60中,基座部61是相对于支承体55固定的第一部分。支承棒66的上端是与磁路形成部52连接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能够相对于第一部分相对地(至少在重力方向G上)位移,并且追随磁路形成部52在可动体100的可动方向M上的位移。
支承棒66的上端以及下端以圆锥状变尖。在支承棒66的上端形成有锥面66a,在支承棒66的下端形成有锥面66b。锥面66a的角度比锥面526a的角度陡峭(相对于支承棒66的轴线所成的锐角较小)。锥面66b的角度比锥面63a的角度陡峭。支承棒66的下端支承在臂部63的一端部的凹部的下端。由于支承棒66的下端与臂部63的一端部的凹部的下端大致以点抵接的方式进行抵接,因此即使支承棒66的轴心与臂部63的长度方向不正交,也能够适当地维持由臂部63的一端部对支承棒66支承的支承状态。另一方面,支承棒66的上端支承盲孔526的上端。因此,加振器50在大致重心528的位置处由支承棒66支承。由于支承棒66的上端和盲孔526的上端以大致点抵接的方式进行抵接,因此容许支承棒66在一定范围内相对于Z方向倾斜。因此,即使支承棒66的轴心与磁路形成部52的轴心C1相对地稍微不平行,也能够适当地维持由支承棒66对加振器50支承的支承状态。
在支承棒66的另一端部也形成凹部,由该凹部形成锥面63a。在锤64的上部设置有固定销65。固定销65的下端以圆锥状变尖。在固定销65上,形成有锥面65a。锥面65a的角度比锥面63a的角度陡峭。锤64的重量施加在固定销65上。固定销65的下端支承在臂部63的另一端部的凹部的下端。由于固定销65的下端与臂部63的另一端部的凹部的下端以大致点抵接的方式进行抵接,因此锤64能够摆动。因此,即使臂部63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稍微倾斜,也能够适当地维持由臂部63的另一端部经由固定销65支承锤64的支承状态。
基座部61、支点62、臂部63以及支承棒66相当于将锤64的自重变换为向与重力方向G相反的方向对磁路形成部52施力的作用力的“变换机构”。由该变换机构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是比加振器50(磁路形成部52和可动体100的组合)的自重的2倍小的力,理想的是与加振器50的自重大致相等。这里,优选作为力的大小比加振器50的自重的2倍小,这是因为,如果为自重的2倍以上,则在不支承加振器50的自由状态的情况下,导致与对音板7向下方作用的力(自重)同等以上的力向上方作用。需要说明的是,锤64的质量不必与加振器50的质量相同。这是因为,由变换机构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或变换倍率)除了锤64的质量以外,还能够通过臂部63的长度、支点62的位置等的设定,设计为期望的值。
需要说明的是,支承棒66的上端以及下端、固定销65的下端均不是必须尖锐,也可以是凸曲面。另外,盲孔526、臂部63的一端部的凹部、另一端部的凹部均不是必须尖锐,也可以是凹曲面。
图5所示的驱动部支承部60的臂部63能够摆动位移,因此驱动部支承部60能够将磁路形成部52支承为能够在Z方向(可动体100的可动方向M)上位移。假设,在可动体100向音板7连结的连结位置,音板7在Z方向上位移时,则对可动体100作用可动方向M上的外力。于是,该外力经由可动体100以及减震器53作用于磁路形成部52。但是,驱动部支承部60容许Z方向上的磁路形成部52的位移。因此,Z方向上的可动体100与磁路形成部52的位置关系不会变得不适当,而且在可动体100与磁路形成部52之间不会产生不合理的力。因此,能够提高加振器50的耐久性。例如,在作用于可动体100的外力为下方的情况下,伴随着磁路形成部52向下方位移,臂部63中支承锤64的一侧的端部(另一端部)上升。另一方面,在作用于可动体100的外力为上方的情况下,伴随着磁路形成部52向上方位移,由于锤64的自重,臂部63的另一端部下降,支承棒66的上端追随磁轭523的盲孔526向上方位移。
另外,根据驱动部支承部60,对磁路形成部52经由支承棒66施加与加振器50的质量大致相同的大小且向上方的作用力。由于通过该作用力使加振器50的自重抵消,因此施加在可动体100向音板7连结的连结位置上的重力方向G的负载被减轻而接近零。因此,由于施加在连结位置上的应力减少,因此能够抑制由载荷引起的音板7的变形。抑制音板7的变形的结果是,能够抑制上述的可动方向M上的外力作用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加振器50的耐久性。
而且,即使磁路形成部52的位置因音板7的变形等而发生变化,对磁路形成部52施加的作用力的大小也始终大致恒定。因此,能够将施加于连结位置的负载维持在期望(例如,零)的状态。
但是,支承棒66的上端与盲孔526的上端的抵接位置是由驱动部支承部60支承加振器50的位置,即支承力的作用点。由于该作用点与重心528大致一致,因此能够抑制可动体100受到的可动方向M的外力作为旋转力矩作用。如果作用点在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重心528偏离,则与该偏离量相应的量的旋转力矩作用于加振器50。于是,不仅磁路形成部52与可动体100的位置关系变得不适当,由磁路形成部52进行的可动体100的驱动也有可能变得不稳定。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支承力的作用点与重心528大致一致,而能够提高加振器50的耐久性。
需要说明的是,从使作用于磁路形成部52的旋转力矩为容许范围的观点出发,盲孔526的上端位置优选在以重心528为中心的球形状527的范围内。球形状527的直径例如在加振器50的最大尺寸的20%以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加振器50的最大尺寸是顶板521在水平方向上的直径。需要说明的是,由驱动部支承部60对加振器50支承的支承方式并不限定于例示的方式,在其他支承方式中,在能够确定支承力所作用的位置的情况下,优选将支承力所作用的位置设为尽量接近重心528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驱动部支承部60支承磁路形成部52使其能够在可动方向M上根据施加于可动体100的外力而位移。根据该结构,能够适当地维持可动体100与磁路形成部52在可动方向M上的位置关系。因此,不容易在可动体100与磁路形成部52之间、音板7与可动体100之间施加不合理的力。另外,驱动部支承部60的第二部分(支承棒66的上端)能够相对于第一部分(基座部61)相对地位移,并且追随磁路形成部52在可动体100的可动方向M上的位移。从该观点出发,也能够适当地维持可动体100与磁路形成部52在可动方向M上的位置关系。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驱动部支承部60以比加振器50的自重的两倍小的力向与重力方向G相反的方向对磁路形成部52施力,因此能够抑制由载荷引起的音板7的变形,抑制外力作用于可动体100。
由此,能够提高加振器50的耐久性,进而能够适当地维持加振器50对音板7的加振功能。
进而,由于支承棒66以自身轴心相对于Z方向的角度能够变化地与磁路形成部52以及臂部63卡合,因此驱动部支承部60能够吸收磁路形成部52在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移。通过该结构,即使音板7在与可动体100的振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相交方向的一例)上产生尺寸变化,也能够提高加振器50的耐久性,进而能够适当地维持加振器50对音板7的加振功能。
另外,通过在驱动部支承部60上设置吸收可动方向M上的施加于可动体100的外力的功能,而可以不在可动体100上设置该功能即可。因此,可动体100的动作稳定,容易维持较高的加振功能。需要说明的是,除了本发明的驱动部支承部60的功能之外,如“WO2014/115482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也可以在可动体100上设置吸收音板7在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移的功能。
(第二实施方式)
图6是具备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部支承部60的加振单元的示意图。为了着眼于驱动部支承部60的说明,在图6中,将具有可动体100以及磁路形成部52的加振器50的形状简化而示意性地图示。因此,加振器50的形状在图中与图4、图5不一致,但附图标记相同的结构要素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相同。另外,关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以后的图7~图15也同样,虽然简化而示意性地图示加振器50的形状,但附图标记相同的结构要素的结构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相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驱动部支承部60的结构不同,其他结构相同。
如图6所示,水槽31固定在支承体55上。在水槽31中贮存有油等液体36。在液体36中漂浮有浮囊32。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抑制液体36的蒸发或溢出,也可以在水槽31内将浮囊32以大致密闭状态包围。与浮囊32连接的棒部件37与固定部33连接。固定部33相对于支承体55固定。在固定部33上形成有空间34。在棒部件37的前端设置有球状部35。球状部35以防止脱落的状态进入空间34内。球状部35具有相对于空间34在X、Y、Z方向上都能够位移的自由度。当浮囊32向X、Y、Z方向位移时,与此对应地,球状部35在空间34内移动。因此,在球状部35能够在空间34内位移的范围内,浮囊32能够在X、Y、Z方向上位移。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浮囊32与水槽31之间限制浮囊32能够在X、Y、Z方向上移动的界限。
浮囊32相对于磁路形成部52(的磁轭523)固定。浮囊32相对于液体36的下沉状态是以始终对磁路形成部52施加基于浮力的作用力的程度浸在液体36中的状态。浮囊32产生的向上方(与重力方向G相反的方向)的作用力的大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是比加振器50的自重的2倍小的力,理想的是与加振器50的自重大致相等。在图6所示的驱动部支承部60中,驱动部支承部60的第二部分(浮囊32相对于磁路形成部52的固定部分)能够相对于第一部分(水槽31的底部)相对地位移,并且追随磁路形成部52在可动方向M上的位移。
浮囊32能够相对于液体36的液面位移,因此图6所示的驱动部支承部60能够将磁路形成部52支承为能够在Z方向(可动体100的可动方向M)上位移。因此,当在可动方向M上对可动体100施加外力时,驱动部支承部60产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另外,驱动部支承部60对磁路形成部52施加与加振器50的质量大致相同的大小且向上方的作用力。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抑制由载荷引起的音板7的变形。
另一方面,加振器50在以成为声响的频带进行加振时,为了从加振器50向音板7传递振动而具有足够的质量。在声响产生时,由加振器50的质量产生的惯性力以极力抑制相对于加振方向位移的方式起作用。另外,从浮囊32受到的作用力也能够在如下方向上发挥作用,即,尽量抑制声响产生时的相对于加振方向位移的方向。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适当地维持可动体100与磁路形成部52在可动方向M上的位置关系,关于提高加振器50的耐久性,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进而,在音板7在与可动体100的可动方向M垂直的方向上产生尺寸变化的情况下,关于提高加振器50的耐久性,也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图7是具备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部支承部60的加振单元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驱动部支承部60的结构不同,其他结构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的驱动部支承部60具有磁力产生部38、39。磁力产生部38、39例如是永久磁铁,但也可以是电磁铁。磁力产生部38固定在支承体55上,磁力产生部39相对于磁路形成部52(的磁轭523)固定。磁力产生部38和磁力产生部39相互接近并对置,产生基于磁力的反作用力(排斥力)。该反作用力作为对磁路形成部52向与重力方向G相反的方向施加的作用力而起作用。磁力产生部38和磁力产生部39能够相对地在X、Y、Z方向上位移。
磁力产生部38和磁力产生部39产生的向上方的对磁路形成部52的作用力的大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是比加振器50的自重的2倍小的力,理想的是与加振器50的自重大致相等。在图7所示的驱动部支承部60中,第二部分(磁力产生部39)能够相对于第一部分(磁力产生部38)相对地位移,并且追随磁路形成部52在可动方向M上的位移。
磁力产生部38与磁力产生部39的间隔是可变的,因此图7所示的驱动部支承部60能够将磁路形成部52支承为能够在Z方向(可动体100的可动方向M)上位移。因此,当在可动方向M上对可动体100施加外力时,驱动部支承部60产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另外,驱动部支承部60对磁路形成部52施加与加振器50的质量大致相同的大小且向上方的作用力。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抑制音板7的变形。
另一方面,加振器50在以成为声响的频带进行加振时,为了从加振器50向音板7传递振动而具有足够的质量。在声响产生时,由加振器50的质量产生的惯性力以极力抑制相对于加振方向位移的方式起作用。另外,由基于磁力产生部38和磁力产生部39的磁力产生的反作用力(排斥力)也能够在尽量抑制声响产生时的相对于加振方向位移的方向上发挥作用。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适当地维持可动体100与磁路形成部52在可动方向M上的位置关系,关于提高加振器50的耐久性,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进而,在音板7在与可动体100的可动方向M垂直的方向上产生尺寸变化的情况下,关于提高加振器50的耐久性,也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对磁路形成部52内的磁铁522的形状进行研究,不设置磁力产生部39而使磁铁522发挥磁力产生部39的功能。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三实施方式,也可以使支承体和被加振体的上下关系相反。图8是具备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驱动部支承部60的加振单元的示意图。在本变形例中,相当于音板7的被加振体107配置在下方,相当于支承体55的支承体155配置在上方。图8所示的驱动部支承部60的结构相对于图7所示的例子上下反转。
磁力产生部38和磁力产生部39相互接近并对置,产生吸引力。需要说明的是,磁力产生部38和磁力产生部39中的任一方也可以是磁体。该吸引力作为对磁路形成部52向与重力方向G相反的方向施加的作用力而起作用。因此,根据本变形例,关于提高加振器50的耐久性,能够起到与图7所示的例子同样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图9是具备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驱动部支承部60的加振单元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驱动部支承部60的结构不同,其他结构相同。本实施方式中的驱动部支承部60具有螺旋弹簧41。螺旋弹簧41的下端固定在支承体55上,螺旋弹簧41的上端相对于磁路形成部52(的磁轭523)固定。螺旋弹簧41以压缩状态配设,对磁路形成部52弹性地施力。螺旋弹簧41产生对磁路形成部52向与重力方向G相反的方向施力的作用力。
在图9所示的驱动部支承部60中,第二部分(螺旋弹簧41的上端)能够相对于第一部分(螺旋弹簧41的下端)相对地位移,并且追随磁路形成部52在可动方向M上的位移。螺旋弹簧41的上端和下端能够相对地在X、Y、Z方向上位移。由螺旋弹簧41产生的向上方的对磁路形成部52的作用力的大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是比加振器50的自重的2倍小的力,理想的是与加振器50的自重大致相等。如果确保螺旋弹簧41足够的长度,则即使磁路形成部52发生位移,向磁路形成部52施加的作用力也几乎不变化。
螺旋弹簧41能够伸缩,因此图9所示的驱动部支承部60能够将磁路形成部52支承为能够在Z方向(可动体100的可动方向M)上位移。因此,当在可动方向M上对可动体100施加外力时,驱动部支承部60产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另外,驱动部支承部60对磁路形成部52施加与加振器50的质量大致相同的大小且向上方的作用力。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抑制音板7的变形。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将螺旋弹簧41的固有振动频率设定为在可动体100因磁路形成部52产生振动时螺旋弹簧41不共振的值。
另一方面,加振器50在以成为声响的频带进行加振时,为了从加振器50向音板7传递振动而具有足够的质量。在声响产生时,由加振器50的质量产生的惯性力以极力抑制相对于加振方向位移的方式起作用。另外,由螺旋弹簧41产生的作用力也能够在尽量抑制声响产生时的相对于加振方向位移的方向上发挥作用。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适当地维持可动体100与磁路形成部52在可动方向M上的位置关系,关于提高加振器50的耐久性,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进而,在音板7在与可动体100的可动方向M垂直的方向上产生尺寸变化的情况下,关于提高加振器50的耐久性,也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图10是具备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部支承部60的加振单元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驱动部支承部60的结构不同,其他结构相同。本实施方式中的驱动部支承部60具有缸体42。缸体42固定在支承体55上。在缸体42内收容有流体43。流体43是粘性较高的液体,但也可以是气体。活塞45在缸体42内能够在可动方向M上位移地配设。活塞45以密封流体43的方式配置。缸体42内的流体43的压力由压力控制部44控制为大致恒定。
活塞45的上端和磁路形成部52(的磁轭523)的卡合关系与图4的例子中说明的支承棒66和盲孔526的关系相同。加振器50在大致重心528的位置处由活塞45支承。因此,抑制可动体100受到的可动方向M的外力作为旋转力矩对加振器50作用。在图10所示的驱动部支承部60中,第二部分(活塞45的上端)能够相对于第一部分(活塞42的底部)在可动方向M上相对地位移,并且追随磁路形成部52在可动方向M上的位移。
通过流体43的内压,驱动部支承部60产生对磁路形成部52向与重力方向G相反的方向施力的作用力。通过将流体43的压力控制为大致恒定,即使磁路形成部52位移,驱动部支承部60也始终以大致恒定的力对磁路形成部52施力。由液体43的内压产生的向上方的对磁路形成部52施加的作用力的大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是比加振器50的自重的2倍小的力,理想的是与加振器50的自重大致相等。
活塞45能够上下移动,因此图10所示的驱动部支承部60能够将磁路形成部52支承为能够在Z方向(可动体100的可动方向M)上位移。因此,当在可动方向M上对可动体100施加外力时,驱动部支承部60产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另外,驱动部支承部60对磁路形成部52施加与加振器50的质量大致相同的大小且向上方的作用力。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抑制音板7的变形。
另一方面,加振器50在以成为声响的频带进行加振时,为了从加振器50向音板7传递振动而具有足够的质量。在声响产生时,由加振器50的质量产生的惯性力以极力抑制相对于加振方向位移的方式起作用。另外,加振器从活塞45受到的力也能够在尽量抑制声响产生时的相对于加振方向位移的方向上发挥作用。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适当地维持可动体100与磁路形成部52在可动方向M上的位置关系,而关于提高加振器50的耐久性,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图11是具备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驱动部支承部60的加振单元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向立式钢琴应用的应用例进行说明。在立式钢琴中,音板7与上下方向平行地配置。支承体55例如是搁板。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加振器50的结构相同,但配置方向不同。可动方向M与重力方向G大致正交。
驱动部支承部60具有下垂部67、滑轮47、锤46、绳49。下垂部67固定在支承体55上。滑轮47被支承为能够以设置在下垂部67上的旋转轴48为中心旋转。滑轮47上卷绕有绳49。在绳49的一端安装有锤46。绳49的另一端固定在磁路形成部52上。
下垂部67、滑轮47以及绳49相当于将锤46的自重变换为向与重力方向G相反的方向对磁路形成部52施力的作用力的“变换机构”。锤46的质量与加振器50的质量大致相同。由该变换机构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是比加振器50的自重的2倍小的力,理想的是与加振器50的自重大致相等。
在图11所示的驱动部支承部60中,第二部分(磁路形成部52侧的绳49的端部)能够相对于第一部分(下垂部67)相对地位移,并且追随磁路形成部52在可动方向M上的位移。绳49具有可挠性,因此磁路形成部52侧的绳49的端部和下垂部67能够相对地在X、Y、Z方向上位移。因此,驱动部支承部60能够将磁路形成部52支承为能够在可动方向M上位移。因此,可动方向M上的可动体100与磁路形成部52的位置关系不会变得不适当,而且在可动体100与磁路形成部52之间不会产生不合理的力。
另外,驱动部支承部60对磁路形成部52施加与加振器50的质量大致相同的大小且向与重力方向G相反的方向(上方)的作用力。该作用力始终大致恒定。由于通过该作用力使加振器50的自重抵消,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抑制音板7的变形。
另一方面,加振器50在以成为声响的频带进行加振时,为了从加振器50向音板7传递振动而具有足够的质量。在声响产生时,由加振器50的质量产生的惯性力以极力抑制相对于加振方向位移的方式起作用。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适当地维持可动体100与磁路形成部52在可动方向M上的位置关系,关于提高加振器50的耐久性,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进而,在音板7在与可动体100的可动方向M垂直的方向上产生尺寸变化的情况下,关于提高加振器50的耐久性,也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六实施方式(图11)中,锤46的质量设为与加振器50的质量相同,但这不是必须的。例如,也可以组合多个固定在支承体55上的滑轮47那样的定滑轮和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位移的动滑轮,通过在这些多个滑轮上卷绕绳49,来改变从锤46的自重向作用力的放大倍率。通过分别组合至少各一个定滑轮和动滑轮,而能够任意地设定放大倍率。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代替滑轮和绳,采用齿轮和链条。
图12是具备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驱动部支承部60的加振单元的示意图。在本变形例中,除了作为定滑轮的滑轮47之外,还设置有动滑轮88。作用于磁路形成部52的向与重力方向G相反的方向(上方)的作用力的大小为锤46的自重的大致两倍。因此,在能够采用质量小的锤的方面是有利的。需要说明的是,此外,通过在同心且直径不同的两个滑轮的各自上卷绕各自的绳的结构,也能够放大或缩小作用力。
(第七实施方式)
图13是具备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驱动部支承部60的加振单元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对向立式钢琴应用的应用例进行说明。音板7、支承体55配置、可动方向M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加振器5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的驱动部支承部60具有螺旋弹簧68。螺旋弹簧68的上端固定在支承体55上,螺旋弹簧68的下端相对于磁路形成部52(的磁轭523)固定。螺旋弹簧68以拉伸状态配设,对磁路形成部52弹性地施力。即,螺旋弹簧68通过弹性力,产生对磁路形成部52向与重力方向G相反的方向(上方)施力的作用力。由螺旋弹簧68产生的向上方的对磁路形成部52施力的作用力的大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是比加振器50的自重的2倍小的力,理想的是与加振器50的自重大致相等。由于通过该作用力使加振器50的自重抵消,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抑制音板7的变形。
在图13所示的驱动部支承部60中,第二部分(螺旋弹簧68的下端)能够相对于第一部分(螺旋弹簧68的上端)相对地位移,并且追随磁路形成部52在可动方向M上的位移。螺旋弹簧68的上端和下端能够相对地在X、Y、Z方向上位移。因此,驱动部支承部60能够将磁路形成部52支承为能够在可动方向M上位移。因此,可动方向M上的可动体100与磁路形成部52的位置关系不会变得不适当,而且在可动体100与磁路形成部52之间不会产生不合理的力。
另一方面,加振器50在以成为声响的频带进行加振时,为了从加振器50向音板7传递振动而具有足够的质量。在声响产生时,由加振器50的质量产生的惯性力以极力抑制相对于加振方向位移的方式起作用。另外,通过螺旋弹簧68的支承构造,由此产生的作用力也能够在尽量抑制声响产生时的相对于加振方向位移的方向上发挥作用。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适当地维持可动体100与磁路形成部52在可动方向M上的位置关系,关于提高加振器50的耐久性,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进而,在音板7在与可动体100的可动方向M垂直的方向上产生尺寸变化的情况下,关于提高加振器50的耐久性,也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八实施方式)
图14是具备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驱动部支承部60的加振单元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对向立式钢琴应用的应用例进行说明。音板7的配置、可动方向M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支承体55例如是固定在端基台(つまどだい)上的部件。加振器5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的驱动部支承部60具有与图10所示的缸体42、流体43、活塞45、压力控制部44同样的缸体82、流体83、活塞85、压力控制部84。缸体82固定在支承体55上。活塞85在缸体82内能够相对于重力方向G大致平行位移地配设。活塞85的上端与磁路形成部52可滑动地抵接。
通过流体83的内压,驱动部支承部60产生对磁路形成部52向与重力方向G相反的方向施力的作用力。通过将流体83的压力控制为大致恒定,而驱动部支承部60始终以大致恒定的力对磁路形成部52施力。由液体83的内压产生的向上方的对磁路形成部52施力的作用力的大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是比加振器50的自重的2倍小的力,理想的是与加振器50的自重大致相等。由于通过该作用力使加振器50的自重抵消,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抑制音板7的变形。
活塞85与磁路形成部52可滑动地抵接,因此图14所示的驱动部支承部60能够将磁路形成部52支承为能够在Z方向(可动体100的可动方向M)上位移。因此,当在可动方向M上对可动体100施加外力时,驱动部支承部60产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在图14所示的驱动部支承部60中,第二部分(与磁路形成部52抵接的活塞85的上端)能够相对于第一部分(活塞82的底部)在可动方向M上相对地位移,并且追随磁路形成部52在可动方向M上的位移。
另一方面,加振器50在以成为声响的频带进行加振时,为了从加振器50向音板7传递振动而具有足够的质量。在声响产生时,由加振器50的质量产生的惯性力以极力抑制相对于加振方向位移的方式起作用。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适当地维持可动体100与磁路形成部52在可动方向M上的位置关系,关于提高加振器50的耐久性,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进而,在音板7在与可动体100的可动方向M垂直的方向上产生尺寸变化的情况下,关于提高加振器50的耐久性,也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九实施方式)
图15是具备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驱动部支承部60的加振单元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驱动部支承部60的结构不同,其他结构相同。驱动部支承部60具有基座部86以及支承棒87。基座部86固定在支承体55上。在基座部86上,形成有与臂部63(图5)的一端部相同的凹部,由该凹部形成锥面86b。在基座部86的凹部与磁轭523的盲孔526之间配置有支承棒87。支承棒87的上端以及下端以圆锥状变尖,并具有锥面。支承棒87的上端与盲孔526的卡合关系与图5所示的支承棒66的上端和盲孔526的卡合关系相同。因此,加振器50在大致重心528的位置处由支承棒87支承。支承棒87的下端与锥面86b的卡合关系与图5所示的支承棒66的下端和臂部63的锥面63b的卡合关系相同。
在磁路形成部52不产生位移的初始状态下,支承棒87的轴心与可动方向M大致平行。由于支承棒87的上端以及下端都与抵接对象以大致点抵接进行抵接,因此在一定的范围内,容许支承棒87的轴心与可动方向M不正交(成为倾斜)。在驱动部支承部60中,基座部86是相对于支承体55固定的第一部分。支承棒87的上端是与磁路形成部52连接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能够相对于第一部分在与可动方向M正交的方向上相对地位移。另外,由于支承棒87能够采取倾斜姿态,因此第二部分也能够相对于第一部分在可动方向M上相对地位移。因此,驱动部支承部60能够将磁路形成部52支承为能够在Z方向(可动体100的可动方向M)上位移。当在可动方向M上对可动体100施加外力时,驱动部支承部60在一定的范围内产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
另一方面,加振器50在以成为声响的频带进行加振时,为了从加振器50向音板7传递振动而具有足够的质量。在声响产生时,由加振器50的质量产生的惯性力以极力抑制相对于加振方向位移的方式起作用。另外,从支承棒87受到的力也能够在尽量抑制声响产生时的相对于加振方向位移的方向上发挥作用。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维持可动体100与磁路形成部52在可动方向M上的位置关系,从而能够提高加振器50的耐久性。进而,在音板7在与可动体100的可动方向M垂直的方向上产生尺寸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加振器50的耐久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支承棒87上采用弹簧或橡胶等弹性部件,使支承棒87以压缩状态介于基座部86的凹部与磁轭523的盲孔526之间,从而对磁路形成部52产生作用力。
(变形例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应用的乐器不限于钢琴等键盘乐器,也可以应用于各种声学乐器中具有加振器的乐器、或电子乐器中具有加振器的乐器、或扬声器。由于尺寸变化等被加振体中的与可动部连结的连结位置和加振器的支承位置产生偏差的乐器成为本发明的应用对象。例如,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如图16所示的弦乐器。
图16是能够应用本发明的弦乐器的示意剖视图。该弦乐器例如构成为吉他90。吉他90具有躯干部91和颈部97。躯干部91具有表板92、背板93、侧板94,由它们形成内部空间S。在内部空间S内,在侧板94上固定有端块96。在端块96上,固定有相当于支承体55的支承体95。驱动部支承部60固定在支承体95上。表板92是相当于音板7的被加振体。加振器50的结构可以是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任一个的结构。在表板92的背面,固定有可动体100的另一端部连结部110。可动体100的可动方向是表板92的厚度方向。驱动部支承部60支承磁路形成部52,使其能够在可动体100的可动方向M上根据施加于可动体100的外力而位移。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图14的结构中,通过压力控制部44、84将流体43、83的内压控制为大致恒定不是必须的。即,也可以是流体43、83的内压根据磁路形成部52在可动方向M上的位移而发生变化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驱动部支承部60的第一功能,举出了支承磁路形成部52使其能够在可动体100的可动方向M上根据施加于可动体100的外力而位移的功能。另外,作为驱动部支承部60的第二功能,举出了以比加振器50的自重的2倍小的力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对磁路形成部52施力的功能。但是,具备这两个功能双方不是必须的。
需要说明的是,如第一、第五实施方式(图5、图10)中例示那样的、在重心528的附近位置支承加振器50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式。在应用于其他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加振器50的支承结构没有限定,只要将对加振器50施加的支承力所作用的支承位置设为重心528的附近即可。例如,如果将在重心528的附近位置支承加振器50的结构应用于第二、第三、第四实施方式,则能够得到抑制作为旋转力矩作用于加振器50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如第一、第五实施方式(图5、图10)中例示那样的、使圆锥状的凸部(活塞45、支承棒66的各上端等)与圆锥状的凹部(盲孔526等)卡合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式,例如第二、第三、第四实施方式。另外,在可应用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代替使圆锥状的凸部和圆锥状的凹部卡合的结构,采用如“WO2014/115482号公报”所公开的万向接头构造或球形接头构造。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被加振体,例示了音板7和表板92,但不限定于此,在将屋顶和侧板等产生尺寸变化或变形的部件作为被加振体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基于其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特定的实施方式,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各种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适当组合上述实施方式的一部分。
附图标记说明
7音板
50加振器
52磁路形成部(驱动部)
55支承体
60驱动部支承部(驱动部支承部、夹设部、施力部)
100可动体(可动部)
110另一端部连结部

Claims (32)

1.一种加振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
可动部,其与被加振体连接;
驱动部,其通过驱动所述可动部,而通过所述可动部的振动对所述被加振体进行加振;
驱动部支承部,其相对于支承体固定,并且支承所述驱动部使其能够在所述可动部的可动方向上根据施加于所述可动部的外力而位移。
2.一种加振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
可动部,其与被加振体连接;
驱动部,其通过驱动所述可动部,而通过所述可动部的振动对所述被加振体进行加振;
夹设部,其具有相对于支承体固定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驱动部连接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相对地位移,并且所述第二部分追随所述驱动部在所述可动部的可动方向上的位移。
3.一种加振器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被加振体;
支承体;
可动部,其与所述被加振体连接;
驱动部,其通过驱动所述可动部,而通过所述可动部的振动对所述被加振体进行加振;
驱动部支承部,其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固定,并且支承驱动部使其能够在所述可动部的可动方向上根据施加于所述可动部的外力而位移。
4.一种加振器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被加振体;
支承体;
可动部,其与所述被加振体连接;
驱动部,其通过驱动所述可动部,而通过所述可动部的振动对所述被加振体进行加振;
夹设部,其具有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固定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驱动部连接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相对地位移,并且所述第二部分追随所述驱动部在所述可动部的可动方向上的位移。
5.一种乐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音板;
支承体;
加振器,其具有:可动部,其与所述音板连接;驱动部,其通过驱动所述可动部,而通过所述可动部的振动对所述音板进行加振;
驱动部支承部,其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固定,并且支承驱动部使其能够在所述可动部的可动方向上根据施加于所述可动部的外力而位移。
6.一种乐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音板;
支承体;
加振器,其具有:可动部,其与所述音板连接;驱动部,其通过驱动所述可动部,而通过所述可动部的振动对所述音板进行加振;
夹设部,其具有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固定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驱动部连接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相对地位移,并且所述第二部分追随所述驱动部在所述可动部的可动方向上的位移。
7.一种加振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
加振器,其具有:可动部,其与所述被加振体连接;驱动部,其通过驱动所述可动部,而通过所述可动部的振动对所述被加振体进行加振;
施力部,其相对于支承体固定,并且以比所述加振器的自重的2倍小的力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所述驱动部施力。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振单元,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施力部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与所述加振器的自重大致相等。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加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具有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固定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驱动部连接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至少在重力方向上相对地位移。
10.一种加振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
加振器,其具有:可动部,其与所述被加振体连接;驱动部,其通过驱动所述可动部,而通过所述可动部的振动对所述被加振体进行加振;
锤;
变换机构,其相对于支承体固定,并且将所述锤的自重变换为以比所述加振器的自重的2倍小的力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所述驱动部施力的作用力。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用力的大小与所述加振器的自重大致相等。
12.一种加振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
加振器,其具有:可动部,其与所述被加振体连接;驱动部,其通过驱动所述可动部,而通过所述可动部的振动对所述被加振体进行加振;
夹设部,其相对于支承体固定,并且以比所述加振器自重的2倍小的弹性力或磁力支承所述驱动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振单元,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夹设部支承所述驱动部的力的大小与所述加振器的自重大致相等。
14.一种加振器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被加振体;
支承体;
加振器,其具有:可动部,其与所述被加振体连接;驱动部,其通过驱动所述可动部,而通过所述可动部的振动对所述被加振体进行加振;
施力部,其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固定,并且以比所述加振器的自重的2倍小的力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所述驱动部施力。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加振器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施力部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与所述加振器的自重大致相等。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加振器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具有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固定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驱动部连接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至少在重力方向上相对地位移。
17.一种加振器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被加振体;
支承体;
加振器,其具有:可动部,其与所述被加振体连接;驱动部,其通过驱动所述可动部,而通过所述可动部的振动对所述被加振体进行加振;
锤;
变换机构,其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固定,并且将所述锤的自重变换为以比所述加振器的自重的2倍小的力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所述驱动部施力的作用力。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加振器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用力的大小与所述加振器的自重大致相等。
19.一种加振器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被加振体;
支承体;
加振器,其具有:可动部,其与所述被加振体连接;驱动部,其通过驱动所述可动部,而通过所述可动部的振动对所述被加振体进行加振;
夹设部,其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固定,并且以比所述加振器自重的2倍小的弹性力或磁力支承所述驱动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加振器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夹设部支承所述驱动部的力的大小与所述加振器的自重大致相等。
21.一种乐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音板;
支承体;
加振器,其具有:可动部,其与所述音板连接;驱动部,其通过驱动所述可动部,而通过所述可动部的振动对所述音板进行加振;
施力部,其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固定,并且以比所述加振器的自重的2倍小的力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所述驱动部施力。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乐器,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施力部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与所述加振器的自重大致相等。
23.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乐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具有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固定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驱动部连接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至少在重力方向上相对地位移。
24.一种乐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音板;
支承体;
加振器,其具有:可动部,其与所述音板连接;驱动部,其通过驱动所述可动部,而通过所述可动部的振动对所述音板进行加振;
锤;
变换机构,其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固定,并且将所述锤的自重变换为以比所述加振器的自重的2倍小的力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所述驱动部施力的作用力。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乐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用力的大小与所述加振器的自重大致相等。
26.一种乐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音板;
支承体;
加振器,其具有:可动部,其与所述音板连接;驱动部,其通过驱动所述可动部,而通过所述可动部的振动对所述音板进行加振;
夹设部,其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固定,并且以比所述加振器自重的2倍小的弹性力或磁力支承所述驱动部。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乐器,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夹设部支承所述驱动部的力的大小与所述加振器的自重大致相等。
2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支承部还以比由所述可动部以及所述驱动部构成的加振器的自重的2倍小的力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所述驱动部施力。
29.如权利要求1或28所述的加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支承部对所述驱动部弹性地施力。
30.如权利要求1或28所述的加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支承部以大致恒定大小的力对所述驱动部施力。
31.如权利要求1、28至30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支承部对所述驱动部支承的支承位置在具有所述可动部和所述驱动部的加振器的重心附近。
32.如权利要求1、28至31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支承部在所述可动方向和与所述可动方向正交方向上均可位移地支承所述驱动部。
CN201880099333.0A 2018-11-09 2018-11-09 加振单元、加振器的安装构造、乐器 Pending CN11295594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41641 WO2020095434A1 (ja) 2018-11-09 2018-11-09 加振ユニット、加振器の取り付け構造、楽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55949A true CN112955949A (zh) 2021-06-11

Family

ID=70610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9333.0A Pending CN112955949A (zh) 2018-11-09 2018-11-09 加振单元、加振器的安装构造、乐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31629B2 (zh)
CN (1) CN112955949A (zh)
WO (1) WO2020095434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328186A (ja) * 2006-06-08 2007-12-20 Kawai Musical Instr Mfg Co Ltd 楽音装置及び楽音装置の生産方法
JP2012230406A (ja) * 2012-07-02 2012-11-22 Kawai Musical Instr Mfg Co Ltd 楽音装置並びに楽音装置の生産方法及び改造方法
WO2013089239A1 (ja) * 2011-12-15 2013-06-20 ヤマハ株式会社 楽器の響板を振動させるための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その取り付け方法
WO2014115482A1 (ja) * 2013-01-22 2014-07-31 ヤマハ株式会社 加振器の取付構造
CN105264593A (zh) * 2013-06-10 2016-01-20 小林功儿 用于对弦乐器进行加振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328186A (ja) * 2006-06-08 2007-12-20 Kawai Musical Instr Mfg Co Ltd 楽音装置及び楽音装置の生産方法
WO2013089239A1 (ja) * 2011-12-15 2013-06-20 ヤマハ株式会社 楽器の響板を振動させるための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その取り付け方法
JP2012230406A (ja) * 2012-07-02 2012-11-22 Kawai Musical Instr Mfg Co Ltd 楽音装置並びに楽音装置の生産方法及び改造方法
WO2014115482A1 (ja) * 2013-01-22 2014-07-31 ヤマハ株式会社 加振器の取付構造
CN105264593A (zh) * 2013-06-10 2016-01-20 小林功儿 用于对弦乐器进行加振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95434A1 (ja) 2020-05-14
JPWO2020095434A1 (ja) 2021-09-02
JP7131629B2 (ja) 2022-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87455B1 (ko) 음향 변환기용 설치 구조
US9269335B2 (en) Installation structure for acoustic transducer
TWI524327B (zh) Installation of the shock absorber
JP6146289B2 (ja) 加振器の取付構造
EP3131091A1 (en) Attachment structure of vibrator, and instrument
US10984760B2 (en) Musical instrument and vibrator
CN112955949A (zh) 加振单元、加振器的安装构造、乐器
CN111179889B (zh) 加振单元和乐器
JPH03171093A (ja) 鍵盤楽器
JP3912193B2 (ja) 弦楽器用駒および電気楽器
JP2010164611A (ja) 電子楽器のペダル装置
JPH0467098A (ja) 自動打弦楽器
JPH03168697A (ja) 自動鍵盤楽器の鍵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