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50097A - 一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950097A CN112950097A CN202110462334.0A CN202110462334A CN112950097A CN 112950097 A CN112950097 A CN 112950097A CN 202110462334 A CN202110462334 A CN 202110462334A CN 112950097 A CN112950097 A CN 11295009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failure
- power
- time
- user
- equival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0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0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8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405 data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06Q10/06393—Score-carding, benchmarking or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analysi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50—Systems or methods supporting the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or management, involving a certain degree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load-side end user application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conom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Marketing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及装置。在该方法中,首先对中压用户进行定义及分类,然后根据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中压用户的停电次数稳定值、中压用户单次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等业务指标分别生成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以及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最后依据中压用户的计划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和故障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判断使用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或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来确定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以此评估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本申请结合多种业务指标,并结合中压用户实际情况进行考虑,简单实用,对配电网实际业务管理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系统数据分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安全可靠的配电网是维持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是衡量供电系统对中压用户持续供电能力的一个主要指标,也是供电企业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配电网供电可靠性体现了配网技术、装备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反映了城市总计经济发展水平。
国内对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进行评估的指标通常为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预先将中压用户按照失去主供电源时,是否有备用电源及时转供电分类,划分为可转供电等效用户和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两类,其中可转供电等效用户又可以划分为不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和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两种。影响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的业务指标包括: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中压用户的停电次数稳定值、中压用户单次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
目前主要依靠人的经验对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进行评估,未能将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与业务指标之间建立直接的量化关联关系,因此无法对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水平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
发明内容
本申请公开的一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及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一种将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与业务指标之间建立直接的量化关联关系的措施,无法对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水平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包括:
获取中压用户,所述中压用户包括可转供电等效用户和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所述可转供电等效用户包括不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和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所述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与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之和为1,所述不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与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之和等于所述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
获取预设的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预设的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
根据所述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获取预设的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预设的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预设的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预设的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
根据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获取所述中压用户的计划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和故障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并判断所述计划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和所述故障停电管理水平指标是否相同,若是,则使用所述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若否,则使用所述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根据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根据所述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和所述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生成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包括:
通过如下公式生成所述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SAIDI_B=Fets_fs*Tets_fs*Uets_fs%+Fents*Tents*Uents%;
其中,SAIDI_B表示使用所述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的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Fets_fs表示所述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Tets_fs表示所述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ts_fs%表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Fents表示所述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Tents表示所述所述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nts%表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包括:
通过如下公式生成所述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SAIDI_P=Fets_Pfs*Tets_Pfs*Uets_fs%+Fents_P*Tents_P*Uents%;
其中,SAIDI_P表示使用所述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的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Fets_Pfs表示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Tets_Pfs表示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ts_fs%表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Fents_P表示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Tents_P表示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nts%表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包括:
通过如下公式生成所述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SAIDI_F=Fets_Ffs*Tets_Ffs*Uets_fs%+Fents_F*Tents_F*Uents%;
其中,SAIDI_F表示使用所述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的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Fets_Ffs表示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Tets_Ffs表示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ts_fs%表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Fents_F表示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Tents_F表示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nts%表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和所述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生成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包括:
具体通过如下公式生成所述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SAIDI_PF=SAIDI_P+SAIDI_F;
其中,SAIDI_PF表示区分计划停电及故障停电的所述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SAIDI_P表示计划停电影响的所述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SAIDI_F表示故障停电影响所述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
本申请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装置,所述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装置应用于本申请第一方面公开的一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所述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装置包括:
用户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中压用户,所述中压用户包括可转供电等效用户和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所述可转供电等效用户包括不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和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所述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与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之和为1,所述不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与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之和等于所述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
第一停电参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预设的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预设的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
第一模型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第二停电参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预设的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预设的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预设的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预设的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
第二模型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确定模块,用于获取所述中压用户的计划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和故障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并判断所述计划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和所述故障停电管理水平指标是否相同,若是,则使用所述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若否,则使用所述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
可选的,所述第二模型生成模块包括:
计划模型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故障模型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第二模型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和所述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生成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可选的,所述第一模型生成模块用于通过如下公式生成所述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SAIDI_B=Fets_fs*Tets_fs*Uets_fs%+Fents*Tents*Uents%;
其中,SAIDI_B表示使用所述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的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Fets_fs表示所述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Tets_fs表示所述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ts_fs%表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Fents表示所述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Tents表示所述所述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nts%表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
可选的,所述计划模型生成单元用于通过如下公式生成所述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SAIDI_P=Fets_Pfs*Tets_Pfs*Uets_fs%+Fents_P*Tents_P*Uents%;
其中,SAIDI_P表示使用所述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的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Fets_Pfs表示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Tets_Pfs表示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ts_fs%表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Fents_P表示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Tents_P表示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nts%表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
可选的,所述故障模型生成单元用于通过如下公式生成所述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SAIDI_F=Fets_Ffs*Tets_Ffs*Uets_fs%+Fents_F*Tents_F*Uents%;
其中,SAIDI_F表示使用所述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的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Fets_Ffs表示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Tets_Ffs表示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ts_fs%表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Fents_F表示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Tents_F表示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nts%表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
可选的,所述第二模型生成单元用于通过如下公式生成所述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SAIDI_PF=SAIDI_P+SAIDI_F;
其中,SAIDI_PF表示区分计划停电及故障停电的所述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SAIDI_P表示计划停电影响的所述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SAIDI_F表示故障停电影响所述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
本申请涉及电力系统数据分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及装置。在该方法中,首先对中压用户进行定义及分类,然后根据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中压用户的停电次数稳定值、中压用户单次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等业务指标分别生成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以及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最后依据中压用户的计划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和故障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判断使用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或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来确定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以此评估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本申请结合多种业务指标,并结合中压用户实际情况进行考虑,简单实用,对配电网实际业务管理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一种将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与业务指标之间建立直接的量化关联关系的措施,无法对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水平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的技术问题,本申请通过如下两个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及装置。
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参见图1所示的工作流程示意图,所述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包括:
步骤S101,获取中压用户,所述中压用户包括可转供电等效用户和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所述可转供电等效用户包括不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和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所述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与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之和为1,所述不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与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之和等于所述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
将中压用户按照失去主供电源时,是否有备用电源及时转供电分类,分为可转供电等效用户Uets和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Uents两类,其中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用Uets%表示,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用Uent%表示。其中可转供电等效用户Uets包含不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Uets_cs和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Uets_fs两种,不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Uets_cs的占比用Uets_cs%表示,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Uets_fs的占比用Uets_fs%表示。其中Uets%+Uents%=1,Uets%=Uets_cs%+Uets_fs%。
步骤S102,获取预设的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预设的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由于在实际场景中,停电次数和停电持续时间均不是固定值,且不唯一,会随实际情况而有所变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对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Uets_fs和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Uents两种用户的停电状态进行定义,即假设通过理想的管理,使得中压用户的停电次数和停电持续时间趋于稳定值。假设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Uets_fs的停电次数趋于稳定值,即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Fets_fs;假设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Uents的停电次数趋于稳定值Fents,即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假设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Uets_fs的停电持续时间趋于稳定值,即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Tets_fs;假设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Uents的停电持续时间趋于稳定值,即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Tents。
具体来说,在实际场景中,用户的停电持续时间、停电次数是离散的,而按照地域特征及管理水平不同,大部分用户的停电持续时间、停电次数接近于某一个值,例如平均值、平均均方根值,把这些值定义成稳定值。示例性的;在某地区某年的计划停电中,可转供电用户的停电持续时间在0至4小时之间,大概率在1小时至3小时之间,平均值在2小时左右;而不可转供电用户,停电时间受作业时间影响,停电持续时间基本上会超过10小时,大概效率在10小时至20小时之间,平均值在15小时左右。用户的计划停电次数受当地的管理水平影响较大,例如某地区年度停电次数按用户最多停电不得超过3次来管控,则年底用户停电次数大概率控制在2次至3次之间,平均值为1.5小时左右。
步骤S103,根据所述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所述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为基于理想状态计算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SAIDI_B的基本模型。
进一步的,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包括:
通过如下公式生成所述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SAIDI_B=Fets_fs*Tets_fs*Uets_fs%+Fents*Tents*Uents%;
其中,SAIDI_B表示使用所述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的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Fets_fs表示所述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Tets_fs表示所述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ts_fs%表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Fents表示所述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Tents表示所述所述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nts%表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
步骤S104,获取预设的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预设的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预设的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预设的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由于在实际场景中,停电次数和停电持续时间均不是固定值,且不唯一,会随实际情况而有所变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同样也对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Uets_fs和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Uents两种用户的停电状态进行定义,即假设通过理想的管理,使得中压用户的停电次数和停电持续时间趋于稳定值。假设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Uets_fs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次数趋于稳定值,即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Fets_Pfs;假设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Uets_fs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次数趋于稳定值,即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Fets_Ffs;假设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Uents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次数趋于稳定值,即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Fents_P;假设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Uents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次数趋于稳定值,即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Fents_F;假设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Uets_fs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趋于稳定值,即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Tets_Pfs;假设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Uets_fs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趋于稳定值,即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Tets_Ffs;假设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Uents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趋于稳定值,即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Tents_P;假设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Uents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趋于稳定值,即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Tents_F。
步骤S105,根据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进一步的,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根据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根据所述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和所述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生成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进一步的,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包括:
通过如下公式生成所述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SAIDI_P=Fets_Pfs*Tets_Pfs*Uets_fs%+Fents_P*Tents_P*Uents%;
其中,SAIDI_P表示使用所述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的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Fets_Pfs表示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Tets_Pfs表示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ts_fs%表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Fents_P表示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Tents_P表示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nts%表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
进一步的,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包括:
通过如下公式生成所述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SAIDI_F=Fets_Ffs*Tets_Ffs*Uets_fs%+Fents_F*Tents_F*Uents%;
其中,SAIDI_F表示使用所述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的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Fets_Ffs表示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Tets_Ffs表示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ts_fs%表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Fents_F表示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Tents_F表示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nts%表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
进一步的,所述根据所述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和所述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生成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包括:
具体通过如下公式生成所述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SAIDI_PF=SAIDI_P+SAIDI_F;
其中,SAIDI_PF表示区分计划停电及故障停电的所述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SAIDI_P表示计划停电影响的所述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SAIDI_F表示故障停电影响所述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
步骤S106,获取所述中压用户的计划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和故障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并判断所述计划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和所述故障停电管理水平指标是否相同,若是,则使用所述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若否,则使用所述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计划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和所述故障停电管理水平指标一般不会正好相同,所以会预先设置一个阀值,当所述计划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和所述故障停电管理水平指标之间的差值不超过所述阀值,即所述计划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和所述故障停电管理水平指标趋于一致时,则使用所述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当所述计划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和所述故障停电管理水平指标之间的差值超过所述阀值时,即所述计划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和所述故障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差异较大时,则使用所述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本申请上述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首先对中压用户进行定义及分类,然后根据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中压用户的停电次数稳定值、中压用户单次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等业务指标分别生成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以及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最后依据中压用户的计划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和故障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判断使用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或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来确定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以此评估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本申请结合多种业务指标,并结合中压用户实际情况进行考虑,简单实用,对配电网实际业务管理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下述为本申请装置实施例,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方法实施例。对于本申请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申请方法实施例。
本申请第二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装置,所述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装置应用于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参见图2所示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装置包括:
用户数据获取模块10,用于获取中压用户,所述中压用户包括可转供电等效用户和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所述可转供电等效用户包括不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和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所述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与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之和为1,所述不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与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之和等于所述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
第一停电参数获取模块20,用于获取预设的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预设的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
第一模型生成模块3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模型生成模块30用于通过如下公式生成所述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SAIDI_B=Fets_fs*Tets_fs*Uets_fs%+Fents*Tents*Uents%;
其中,SAIDI_B表示使用所述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的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Fets_fs表示所述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Tets_fs表示所述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ts_fs%表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Fents表示所述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Tents表示所述所述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nts%表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
第二停电参数获取模块40,用于获取预设的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预设的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预设的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预设的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
第二模型生成模块5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模型生成模块50包括:
计划模型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故障模型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第二模型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和所述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生成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进一步的,所述计划模型生成单元用于通过如下公式生成所述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SAIDI_P=Fets_Pfs*Tets_Pfs*Uets_fs%+Fents_P*Tents_P*Uents%;
其中,SAIDI_P表示使用所述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的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Fets_Pfs表示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Tets_Pfs表示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ts_fs%表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Fents_P表示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Tents_P表示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nts%表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
进一步的,所述故障模型生成单元用于通过如下公式生成所述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SAIDI_F=Fets_Ffs*Tets_Ffs*Uets_fs%+Fents_F*Tents_F*Uents%;
其中,SAIDI_F表示使用所述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的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Fets_Ffs表示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Tets_Ffs表示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ts_fs%表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Fents_F表示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Tents_F表示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nts%表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模型生成单元用于通过如下公式生成所述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SAIDI_PF=SAIDI_P+SAIDI_F;
其中,SAIDI_PF表示区分计划停电及故障停电的所述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SAIDI_P表示计划停电影响的所述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SAIDI_F表示故障停电影响所述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
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确定模块60,用于获取所述中压用户的计划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和故障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并判断所述计划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和所述故障停电管理水平指标是否相同,若是,则使用所述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若否,则使用所述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范例性实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不过这些说明并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在不偏离本申请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申请技术方案及其实施方式进行多种等价替换、修饰或改进,这些均落入本申请的范围内。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中压用户,所述中压用户包括可转供电等效用户和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所述可转供电等效用户包括不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和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所述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与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之和为1,所述不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与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之和等于所述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
获取预设的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预设的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
根据所述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获取预设的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预设的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预设的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预设的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
根据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获取所述中压用户的计划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和故障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并判断所述计划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和所述故障停电管理水平指标是否相同,若是,则使用所述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若否,则使用所述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根据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根据所述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和所述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生成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包括:
通过如下公式生成所述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SAIDI_B=Fets_fs*Tets_fs*Uets_fs%+Fents*Tents*Uents%;
其中,SAIDI_B表示使用所述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的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Fets_fs表示所述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Tets_fs表示所述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ts_fs%表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Fents表示所述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Tents表示所述所述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nts%表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包括:
通过如下公式生成所述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SAIDI_P=Fets_Pfs*Tets_Pfs*Uets_fs%+Fents_P*Tents_P*Uents%;
其中,SAIDI_P表示使用所述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的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Fets_Pfs表示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Tets_Pfs表示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ts_fs%表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Fents_P表示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Tents_P表示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nts%表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包括:
通过如下公式生成所述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SAIDI_F=Fets_Ffs*Tets_Ffs*Uets_fs%+Fents_F*Tents_F*Uents%;
其中,SAIDI_F表示使用所述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的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Fets_Ffs表示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Tets_Ffs表示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ts_fs%表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Fents_F表示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Tents_F表示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nts%表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和所述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生成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包括:
具体通过如下公式生成所述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SAIDI_PF=SAIDI_P+SAIDI_F;
其中,SAIDI_PF表示区分计划停电及故障停电的所述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SAIDI_P表示计划停电影响的所述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SAIDI_F表示故障停电影响所述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
7.一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装置应用于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所述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装置包括:
用户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中压用户,所述中压用户包括可转供电等效用户和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所述可转供电等效用户包括不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和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所述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与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之和为1,所述不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与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之和等于所述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
第一停电参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预设的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预设的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
第一模型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第二停电参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预设的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预设的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预设的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预设的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预设的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计划性工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由于故障产生的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
第二模型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确定模块,用于获取所述中压用户的计划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和故障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并判断所述计划停电管理水平指标和所述故障停电管理水平指标是否相同,若是,则使用所述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若否,则使用所述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型生成模块包括:
计划模型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故障模型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一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次数稳定值、所述第二故障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以及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生成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第二模型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和所述故障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生成第二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型生成模块用于通过如下公式生成所述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SAIDI_B=Fets_fs*Tets_fs*Uets_fs%+Fents*Tents*Uents%;
其中,SAIDI_B表示使用所述第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的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Fets_fs表示所述第一停电次数稳定值,Tets_fs表示所述第一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ts_fs%表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Fents表示所述第二停电次数稳定值,Tents表示所述所述第二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nts%表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计划模型生成单元用于通过如下公式生成所述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
SAIDI_P=Fets_Pfs*Tets_Pfs*Uets_fs%+Fents_P*Tents_P*Uents%;
其中,SAIDI_P表示使用所述计划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测算模型确定的中压用户平均停电时间,Fets_Pfs表示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Tets_Pfs表示所述第一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ts_fs%表示所述停电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Fents_P表示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次数稳定值,Tents_P表示所述第二计划停电持续时间稳定值,Uents%表示所述不可转供电等效用户的占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462334.0A CN112950097B (zh) | 2021-04-27 | 2021-04-27 | 一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462334.0A CN112950097B (zh) | 2021-04-27 | 2021-04-27 | 一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50097A true CN112950097A (zh) | 2021-06-11 |
CN112950097B CN112950097B (zh) | 2023-04-07 |
Family
ID=76233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462334.0A Active CN112950097B (zh) | 2021-04-27 | 2021-04-27 | 一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950097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39189A (zh) * | 2013-12-16 | 2014-06-04 | 广东电网公司中山供电局 | 基于可靠性效益评估的配电自动化方案优化方法和系统 |
CN105356463A (zh) * | 2015-12-08 | 2016-02-24 |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可靠性指标测算模型生成方法及装置和测算方法及装置 |
CN106487010A (zh) * | 2016-11-25 | 2017-03-08 |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温州供电公司 | 一种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及系统 |
CN108470246A (zh) * | 2018-03-14 | 2018-08-31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网规划研究中心 | 一种基于特征参数的规划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指标评估方法 |
-
2021
- 2021-04-27 CN CN202110462334.0A patent/CN11295009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39189A (zh) * | 2013-12-16 | 2014-06-04 | 广东电网公司中山供电局 | 基于可靠性效益评估的配电自动化方案优化方法和系统 |
CN105356463A (zh) * | 2015-12-08 | 2016-02-24 |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可靠性指标测算模型生成方法及装置和测算方法及装置 |
CN106487010A (zh) * | 2016-11-25 | 2017-03-08 |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温州供电公司 | 一种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及系统 |
CN108470246A (zh) * | 2018-03-14 | 2018-08-31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网规划研究中心 | 一种基于特征参数的规划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指标评估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50097B (zh) | 2023-04-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34021B (zh) | 应用于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多态数据采集及处理方法 | |
US9863984B2 (en) | Power monitoring system | |
CN110137958B (zh) | 一种用户电压暂降分析方法及其系统 | |
CN110210738B (zh) | 一种供电可靠性分析方法及其系统 | |
CN111220872A (zh) | 一种用电设备实时监测的方法和系统 | |
CN113112136A (zh) | 一种配电网可靠性综合评估方法及系统 | |
CN104280715A (zh) | 一种关口电能表在线监控系统 | |
CN114528951A (zh) | 一种配网线路单线图异常诊断分析方法、系统及装置 | |
CN107490706A (zh) | 一种基于超级电容供电的新型智能电能表 | |
CN117639036B (zh) | 一种充电桩的充放电规划方法及系统 | |
CN112950097B (zh) | 一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及装置 | |
CN111521966B (zh) | 台区电表时间超差监测方法、装置、监测终端和存储介质 | |
CN109492957B (zh) | 一种配电网线路运行效率的评价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10009203B (zh) | 一种电压暂降电量损失的评估方法及系统 | |
CN116756506A (zh) | 区域电缆网络碳排放检测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15642684A (zh) | 基于综合能源管理的平台稳定运行控制系统 | |
CN110119998B (zh) | 基于智能电表的出租屋信息管理方法及系统 | |
CN104360189B (zh) | 一种电网停电事件判断方法 | |
CN109492184B (zh) | 一种用能量值多点计量差值超过限值判断方法及系统 | |
CN112491101A (zh) | 蓄电池组的控制方法和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
KR102703337B1 (ko) | 축전지 감시 시스템 및 축전지 감시 장치 | |
CN102508015B (zh) | 铁路供电系统三合一实时负荷曲线构造方法 | |
CN112734594B (zh) | 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研究系统 | |
CN219266375U (zh) | 一种自动调节液晶对比度的电能表 | |
CN214337086U (zh) | 一种数据转换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