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23649A - 一种制冷方法、制冷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冷方法、制冷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23649A
CN112923649A CN201911242676.0A CN201911242676A CN112923649A CN 112923649 A CN112923649 A CN 112923649A CN 201911242676 A CN201911242676 A CN 201911242676A CN 112923649 A CN112923649 A CN 1129236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refrigeration
storage
refrigerating
art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4267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璟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al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4267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23649A/zh
Publication of CN1129236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236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D2600/06Controlling according to a predetermined profi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700/00Means for sensing or measuring; Sensors therefor
    • F25D2700/16Sensors measuring the temperature of produ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冷方法、制冷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其中制冷方法包括获取第一温度T1,所述第一温度T1为传感器对所述存储物品采集的温度值;调整所述存储物品所在空间的制冷模式,使所述存储物品的第二温度T2降低到设定温度T0,其中,所述第二温度T2随所述第一温度T1变化,所述第二温度T2对应所述存储物品的内部温度值;本申请利用存储物品的采集温度推定存储物品的内部温度,将推定值认定是存储物品实际的内部温度,从而调整相应的制冷模式,避免了制冷系统多次启停才能使存储物品的内部达到设定温度T0的问题,减少了制冷时间。

Description

一种制冷方法、制冷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制冷方法、制冷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制冷设备中判断是否应该停止制冷,通常基于制冷区域(如间室)内部的温度传感器采集其所接触环境的局部表面温度数据,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值如果达到了制冷设备中设定的温度值,制冷系统则停止制冷,但这种判断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值并不能准确表达存储物品实际的温度状态,其次存储物品的表面温度和内部温度存在差异,往往在表面温度达到了设定温度的情况下内部温度还没达到设定温度,此时制冷系统已经停止制冷,冰箱需要经历漫长的制冷过程才能使存储物品内部达到设定温度,因此总体来说,目前制冷设备的制冷方法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制冷方法、制冷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由采集温度推定存储物体的内部温度,让制冷系统根据推定的内部温度来制冷,从而使制冷一步到位。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制冷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温度T1,所述第一温度T1为传感器对存储物品采集的温度值;
调整所述存储物品所在空间的制冷模式,使所述存储物品的第二温度T2降低到设定温度T0,其中,所述第二温度T2与所述第一温度T1满足回归函数关系,T1为自变量,T2为因变量,所述第二温度T2对应所述存储物品的内部温度值。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方法,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申请基于空间内传感器的采集值进行制冷,为了克服常规制冷设备内存储物品在冷冻过程中采集温度和内部温度不相同、以及非接触式温度测量有偏差的问题,由采集得到的第一温度T1推定出存储物品的内部温度,即第二温度T2,当第二温度T2大于设定温度T0,则调整相应的制冷模式对存储物品进行制冷;例如本申请在制冷设备中预先设定了采集的第一温度T1与存储物品的实际内部温度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制冷系统材质第二温度T2进行制冷,在一次制冷过程内使存储物品的内部达到设定温度T0,避免了制冷系统多次启停才能使存储物品的内部达到设定温度T0的问题,减少了制冷时间;对于T1和T2的关系,本实施例通过线性回归拟合,从而可以根据采集到的T1的值估算出T2的值,本申请的方法对于制冷设备来说,不需要做出结构上的改动,仅需通过传感器采集温度即可估算出存储物品的内部温度,从而自动调整制冷模式制冷。
可以理解的是,存储物品表面和内部的温度通常具有一定的差值,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存储物品的制冷需求,在一些情况下,内部温度对应存储物体的中心温度,由于中心位置距离表面较远,两者通常温差较大,因此采用中心位置的温度能够有效反映存储物品的温度变化特性;另一方面,制冷系统的制冷模式是针对存储物品所在空间执行的,其制冷方式可以是定频制冷,也可以变频制冷。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温度T2表示成所述第一温度T1的一元多次多项式回归方程。基于一元多次多项式回归方程构成线性回归函数,作为估算温度用的拟合表达式,本申请采用高次项可以有效提高线性回归函数的相关性,提高估算精度,使温控过程更加准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温度T2对应所述存储物品的中心位置的温度值。存储物品表面和内部的温度通常具有一定的差值,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存储物品的制冷需求,在一些情况下,内部温度对应存储物体的中心温度,由于中心位置距离表面较远,两者通常温差较大,因此采用中心位置的温度能够有效反映存储物品的温度变化特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温度T2与所述存储物品的内部实际温度T2’的差值满足精度阈值。在实验过程中采集T2’的值,作为实际温度值,将T2’与拟合出来的T2作对比,根据差值多次调整拟合函数,最终使差值满足精度要求,由此得出精确的估算温度用的拟合表达式,制冷设备基于此拟合表达式可以准确进行制冷。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部实际温度T2’由设置在被测物体的内部的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得到。T2’为实验过程中的值,为了确保测量的准确度,可以采用接触式的温度传感器测量,例如热电偶,实验时将热电偶放在被测物品的内部,能够得到较为精确的温度值,使T2的拟合表达式更加准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包括第三温度T3,所述第三温度T3随所述第一温度T1变化,所述第三温度T3对应所述存储物品的表面温度,所述第三温度T3与所述存储物品的表面实际温度T3’的差值满足精度阈值。为了保证T2和T1的拟合表达式能够更加准确,引入第三温度T3,T3采用与T2一样的拟合方式,在T2与T2’之间满足精度阈值的情况下,若T3和T3’之间也能满足精度阈值,则表示本次拟合非常准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调整所述存储物品所在空间的制冷模式,包括若所述第二温度T2大于设定温度T0,则启动制冷系统制冷;
根据设定的制冷档位,调节所述制冷系统的制冷量。
制冷档位的高低决定了相同温差下制冷速度的快慢,不同温差下根据档位的设定要求,可以采用不同的制冷速度,例如温差大于10摄氏度时,采用加大风机功率、加大风门开口、加大压缩机功率等措施,当温差下落到小于10摄氏度时,将风机功率向下降低一档、减小风门开口,或者降低压缩机功率,从而可以防止单独一档制冷速度下存储物品过冷的情况,同时也能减小制冷设备的能耗。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运行控制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控制处理器和用于与所述至少一个控制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控制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控制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控制处理器能够执行如上所述的制冷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运行控制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申请基于空间内传感器的采集值进行制冷,为了克服常规制冷设备内存储物品在冷冻过程中采集温度和内部温度不相同、以及非接触式温度测量有偏差的问题,由采集得到的第一温度T1推定出存储物品的内部温度,即第二温度T2,当第二温度T2大于设定温度T0,则调整相应的制冷模式对存储物品进行制冷;例如本申请在制冷设备中预先设定了采集的第一温度T1与存储物品的实际内部温度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制冷系统材质第二温度T2进行制冷,在一次制冷过程内使存储物品的内部达到设定温度T0,避免了制冷系统多次启停才能使存储物品的内部达到设定温度T0的问题,减少了制冷时间;可以理解的是,存储物品表面和内部的温度通常具有一定的差值,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存储物品的制冷需求,在一些情况下,内部温度对应存储物体的中心温度,由于中心位置距离表面较远,两者通常温差较大,因此采用中心位置的温度能够有效反映存储物品的温度变化特性;另一方面,制冷系统的制冷模式是针对存储物品所在空间执行的,其制冷方式可以是定频制冷,也可以变频制冷。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制冷设备,包括冷冻室、非接触式的感温模块、制冷系统和如上所述的运行控制装置,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风门和风机,所述冷冻室处于所述制冷系统的制冷区域内并且能够放入所述存储物品,所述感温模块和制冷系统连接所述运行控制装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设备,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制冷设备中划分出冷冻室,在冷冻室内设置相应的用于采集第一温度T1的感温模块,使用时将需要制冷的物品放入冷冻室中,基于此,应用本申请的制冷方法,本申请基于冷冻室内传感器的采集值进行制冷,为了克服常规制冷设备内存储物品在冷冻过程中采集温度和内部温度不相同、以及非接触式温度测量有偏差的问题,由采集得到的第一温度T1推定出存储物品的内部温度,即第二温度T2,当第二温度T2大于设定温度T0,则调整相应的制冷模式对存储物品进行制冷;例如本申请在制冷设备中预先设定了采集的第一温度T1与存储物品的实际内部温度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制冷系统材质第二温度T2进行制冷,在一次制冷过程内使存储物品的内部达到设定温度T0,避免了制冷系统多次启停才能使存储物品的内部达到设定温度T0的问题,减少了制冷时间;可以理解的是,存储物品表面和内部的温度通常具有一定的差值,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存储物品的制冷需求,在一些情况下,内部温度对应存储物体的中心温度,由于中心位置距离表面较远,两者通常温差较大,因此采用中心位置的温度能够有效反映存储物品的温度变化特性;另一方面,制冷系统的制冷模式是针对存储物品所在空间执行的,其制冷方式可以是定频制冷,也可以变频制冷。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如上所述的制冷方法。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运行控制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制冷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制冷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冷冻室内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目前饮料制冷设备的家庭化应用通常是速冷器,速冷器具有一个装入饮料容器的腔体,例如柱状的腔体,将整瓶饮料装入腔体内可以进行冷冻,显然,速冷器的腔体限制了其能够冷冻的饮料的形状和容量;除此以外,饮料制冷设备还有速冷柜,但是速冷柜体积太大,无法在家庭中使用,因此目前饮料制冷设备在灵活性上显得不足。当然,目前家用的多温区冰箱都设置有冷藏室,可以冷冻饮料,但冷藏室采用的是常规的制冷方式,仅根据传感器采集的温度的高低来控制制冷系统的启停,且不论物品的种类如何,制冷系统的制冷档位也固定不变,这种制冷方式下,容易出现物品表面达到设定温度而内部还没达到设定温度的问题,此时人们取出物品就会感觉不够冷,制冷效果不好,而为了能够使物品的内部也到达设定温度,可能需要制冷系统等待物品的内外自行进行热交换,制冷系统多次启停,制冷时间显然太长。
值得注意的是,冰箱中的传感器通常采用非接触式的温度传感器,由于红外叠加的原因,物品的内部和表面温度可能叠加在一起,加上环境温度的影响,导致温度传感器的采集值无法代表物品的实际温度,因此冰箱中温度传感器的采集值通常需要滤除环境影响,并且采用均值的方式表示结果。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制冷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制冷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由存储物品400的采集温度(第一温度T1)推定存储物品400的内部温度(第二温度T2),制冷系统根据第二温度T2的值调整制冷模式,从而在一次制冷中将存储物品400的内部温度制冷至设定温度T0,其中第二温度T2基于回归函数拟合,拟合值趋近于存储物品400的内部实际温度T2’,即使得制冷设备对存储物品400的制冷结果贴近于存储物品400的实际温度,由此能够实现制冷一步到位,减少制冷系统的启停次数和制冷所需时长。
运行控制装置中对于T2温度值对应的位置依赖于拟合时位置的选取,理论上均匀液体各处温度基本一致,但是实际生活中,液体通常装入不同介质的容器,固体则由于导热性能不同更容易出现各处温度不均匀的情况,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存储物品400的制冷需求,在一些情况下,内部温度对应存储物体的中心温度,由于中心位置距离表面较远,两者通常温差较大,因此采用中心位置的温度能够有效反映存储物品400的温度变化特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运行控制装置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的运行控制装置内置于制冷设备中,包括一个或多个控制处理器和存储器,图1中以一个控制处理器及一个存储器为例。
控制处理器和存储器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图1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存储器作为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非暂态软件程序以及非暂态性计算机可执行程序。此外,存储器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暂态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暂态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存储器可选包括相对于控制处理器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该运行控制装置。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中示出的装置结构并不构成对运行控制装置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基于上述运行控制装置100的硬件结构,提出本申请的制冷方法的各个实施例。
参照图2,图2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制冷方法的流程图,该制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
S100,获取第一温度T1,所述第一温度T1为传感器对所述存储物品采集的温度值;
S200,调整所述存储物品所在空间的制冷模式,使所述存储物品的第二温度T2降低到设定温度T0,其中,所述第二温度T2随所述第一温度T1变化,所述第二温度T2对应所述存储物品的内部温度值。
在一实施例中,制冷设备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测得温度,是非接触式的感温模块200对空间中的存储物品400进行测温所得的,因此制冷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仅有一个采集值,即第一温度T1,由于实际上不能将额外的感温器件置于存储物品400的内部,因此,将第一温度T1转换成第二温度T2需要相应的估算函数,该估算函数作为控制程序或代码置于上述的运行控制装置,由此制冷设备能够由采集得到的第一温度T1得到第二温度T2,根据T2来调整制冷系统对存储物品所在空间进行制冷,因此估算函数一般只针对某一种类的物品,如罐装饮料,当处于罐装饮料制冷模式下,制冷系统能够作出针对性的制冷,具有非常好的适应性;当然,不同种类的物品具有不同的温度特性,制冷设备应根据制冷对象采用不同的估算函数,这一内容将在本申请后面详细说明。应该注意的是,制冷系统根据温差(T2与设定温度T0之间的差值)而输出的制冷量与用户设定的档位有关,例如,温差较大的时候,制冷系统的输出功率更大,制冷过程中温差变小时,降低制冷系统的输出功率。本申请无需对制冷设备的结构做出改动,因此本申请可以直接应用到现有的制冷设备如冰箱,不需要添加额外的设备或配件,非常适于家庭使用。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表面和内部的温度应该具有一定的差值,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存储物品400的制冷需求,在一些情况下,内部温度对应存储物体的中心温度,由于中心位置距离表面较远,两者通常温差较大,因此采用中心位置的温度能够有效反映存储物品400的温度变化特性。
参照图4,执行上述制冷方法,基于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冷冻室300、非接触式的感温模块200、制冷系统和如上的运行控制装置,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风门和风机,冷冻室300处于制冷系统的制冷区域内并且能够放入所述存储物品,感温模块200和制冷系统连接运行控制装置。
存储物品400置于冷冻室300内,由非接触式的感温模块200对存储物品400进行测温,由于非接触式的感温模块200与存储物品400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加上非接触式的感温模块200的红外叠加和精度问题,实际采集得到的第一温度T1并不等于存储物品400的表面实际温度,因此通过预先设定的估算函数,由T1计算出T2,从而控制制冷系统执行相应的动作,即控制压缩机的功率、风门的大小和风机的功率。
可以理解的是,冷冻室300是属于制冷设备内的一个温区,或者,是冷藏室内划分出来的一个专门用于特殊制冷的区域,如果冷冻室300属于独立温区,那么制冷系统可以设置为单独针对冷冻室300制冷,如果冷冻室300是非独立温区,那么制冷系统可以为冷冻室300设置单独的制冷系统。
在一实施例中,感温模块200设置在冷冻室300的顶部。为了能够尽可能覆盖冷冻室300中存储物品400,感温模块200设置在遮挡较少的冷冻室300的顶部,此时感温模块200的测量范围向下进行锥面探测;本申请中感温模块200可以采用不同方式的测温传感器,例如红外温度传感器;另一方面来说,感温模块200设置的位置也可以是冷冻室300的侧壁,这种设置方式下,为了覆盖冷冻室300内各个方位,可能需要两个以上的感温模块200,并且需要统一几个感温模块200之间的采集值,具体的方案较为复杂,在此不展开详述。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非接触式的感温模块200的性能限制,其采集结果经过常规制冷设备的控制系统的数值调整后,温度值通常表示为存储物品400的表面,因此常规制冷设备是按照存储物品400的表面温度进行制冷的,本申请由于能够根据第一温度T1估算出存储物品400内部的温度,因此不受表面采集温度的限制,从而能够更准确地对存储物品400整体进行制冷。
其中,为了表达第二温度T2与第一温度T1之间的变化关系,本申请中第二温度T2与第一温度T1满足回归函数关系,其中T1为自变量,T2为因变量。第二温度T2与第一温度T1的关系式通过回归函数拟合得到,可选的回归函数较多,由于制冷设备内制冷量非线性变化,因此存储物品400的温度通常按时间也是非线性变化,因此在回归函数的选择上应考虑包含有多次项的函数。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温度T2表示成所述第一温度T1的一元多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由于自变量只有T1,因此选择一元方程,同时为了提高建模的拟合精度,采用多次多项式方程,增加离散变量的线性拟合相关性,因此T2的表达式如下:
T2(T1)=k1T1 n+k2T1 n-1+…+knT1+p,
其中n为正整数,kn为多次项系数,p是待定系数。
多次项系数和待定系数按照以下方式求出:
由于第一温度T1和第二温度T2均为采集时间点X的一元多次多项式回归方程,因此T1和T2可表示为:
T1(X)=a1Xn+a2Xn-1+…+anX+b,
T2(X)=e1Xn+e2Xn-1+…+enX+f,
上述T1(X)和T2(X)实际上通过软件进行相关性回归多次函数建模得到,其中a1和e1为多次项系数,b和f为待定系数,由于T1(X)和T2(X)建模成一元多次多项式回归方程,因此对T1(X)和T2(X)进行函数消元,将采集时间点X消去,最终用T1来实际表示T2,即得到T2(T1)的表达式,即温度的估算函数。
在一实施例中,内部估算温度T2对应存储物品400的中心位置的温度。通常来说,制冷设备对存储物品400的制冷过程是,存储物品400的表面首先变冷,同时存储物品400的内部与表面之间形成热交换,存储物品400的内部温度也随后逐渐降低,由于存储物品400的中心位置距离其表面较远,达到设定温度T0所需要的时间更长,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存储物品400的制冷需求,本实施例中,内部温度选取为存储物体的中心温度,此时T2对应的是存储物品400的中心估算温度,由于制冷过程中考虑到了存储物品400中心的温度,因此能够有效反映存储物品400的温度变化特性。
为了确保T2(T1)准确,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验的方式使估算的温度值与实际温度值之间的差值满足精度需求,即,第二温度T2与存储物品400的的内部实际温度T2’的差值满足精度阈值。
具体来说,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传感器等方式得到被测物体的内部实际温度T2’,即温度的准确值,同时模拟制冷设备中用非接触式的感温模块200采集被测物体的第一温度T1,经拟合后计算T2(T1),然后对比T2(T1)和T2’,当两者之间的差值满足要求,即可认为针对该种类的被测物品,T2(T1)的估算函数正确。可以理解的是,精度阈值根据制冷要求设定,如严格的温控要求下,精度阈值的值可以设置得较小,如0.01摄氏度。
在一实施例中,内部实际温度T2’由设置在被测物体的内部的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得到。为了确保T2’是准确的,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的精度非常关键,可以选用精度较高的热电偶,例如,被测物体是容器中的液体,可以将一个热电偶布置在液体的内部某一位置,只要热电转换精度较高,可以得到准确的温度值。
同样地,由于被测物体的表面和中心位置的温差通常是最大的,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被测物品的制冷需求,热电偶布置的位置选取为液体的中央位置,通过悬浮或支架等方式可以固定热电偶的位置。
应该理解的是,如果被测物体是固体,那么可以选择将热电偶埋入被测物体的内部,如果被测物体的温度分布不符合表面和中心的温度差最大的规律,即内部的温度最高点不在中心位置,那么针对这一特定种类的物体,则另外选取温度最高的位置,在此就不再展开详述。
在一实施例中,包括第三温度T3,第三温度T3随第一温度T1变化,第三温度T3对应存储物品400的表面温度,T3和T2均为根据T1得到的推定的温度值,T3和T2的区别在于,T3表示为存储物品400表面的温度,T2表示为存储物品内部的温度;在实际制冷过程中,目的旨在于将存储物品400的内部温度降低到设定温度T0,一般来说,仅需T2即可完成制冷控制,那么T3的作用在于,在实验过程中为T2的拟合函数提供参考;同样地,T3的拟合函数经过与T2的拟合函数一样的计算过程:
因此T3的表达式如下:
T3(T1)=m1T1 n+m2T1 n-1+…+mnT1+j,
其中n为正整数,mn为多次项系数,j是待定系数。
由于第一温度T1和第三温度T3均为采集时间点X的一元多次多项式回归方程,因此T3可表示为:
T3(X)=c1Xn+c2Xn-1+…+cnX+d,
T3(X)同样通过软件进行相关性回归多次函数建模得到,其中c1为多次项系数,d为待定系数,由于T3(X)建模成一元多次多项式回归方程,因此对T1(X)和T3(X)进行函数消元,将采集时间点X消去,最终用T1来实际表示T3,即得到T3(T1)的表达式。
显然,T3(T1)和T2(T1)经过同样的拟合过程,采用同一种回归函数,在实验过程中,为了提高拟合函数的精度,要求T3(T1)和T2(T1)分别与T3’和T2’之间的差值均能满足精度阈值,假如T2(T1)在当前回归函数下满足阈值精度,而T3(T1)却没有满足阈值精度,那么需要调整拟合用的回归函数的形式,直到两者均能满足阈值精度,表明针对这一种类物品,本次拟合所得的函数T2(T1)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制冷方法,如图3所示,图3是图2中步骤S200的细化流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该步骤S200包括但不限于:
S210,若第二温度T2大于设定温度T0,则启动制冷系统制冷;
S220,根据设定的制冷档位,调节所述制冷系统的制冷量。
在一实施例中,制冷设备除了可以按照常规触发条件启动制冷系统,本申请中制冷量还可以有不同的档位设定,例如用户时间紧迫,需要短时间之间完成冷冻,那么设定高制冷档位,此时制冷系统的风机功率提升,风门加大,压缩机功率提升,即冷冻室300的总体制冷量提升,能够将存储物品400在短时间内降温到设定温度T0,又如,用户设定是常规的制冷方式,那么一开始检测到存储物品400的温度与设定温度T0之间相差较大时,制冷系统可以采用较高的功率提升制冷量,而随着存储物品400的温度逐渐降低,制冷系统自动调整工作频率,降低制冷量,使温度曲线缓慢趋近于设定值,使降温过程较为平滑。
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中的制冷模式还包括针对不同种类的制冷对象的制冷模式,例如制冷设备中提供了饮料、鲜肉、固液混合物等几种不同的制冷模式,假如用户在冷冻室300中放入饮料,那么用户可以选择针对饮料的制冷模式,此时制冷设备内部调用针对饮料制冷的估算函数来运行,提高制冷效率。可以理解的是,制冷模式可以通过制冷设备的面板来选择,也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终端来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假如冷冻室300内放入了多个不同种类的存储物品400且均需要制冷,如存储物品400是堆叠状态的,那么一种可行的工作方式是,以感温模块200采集到的最高温度值为基准,对复数个存储物品400进行估算并开始按照设定的档位制冷,由于在制冷过程中对复数个存储物品400的采集温度逐渐变化,其中一些存储物品400降温较快而另外一些存储物品400降温较慢,最高温度值对应的位置也相应变化,因此制冷系统按照当前最高温度与设定温度T0之间的差值调整制冷功率即可,最终可以使全部存储物品400都达到设定温度T0。其中,非接触式的感温模块200如果是采用红外温度传感器,那么考虑多个存储物品400的红外辐射的叠加原理,红外温度传感器以自身的采集值为基准即可,其采集值相当于当前的多个物体叠加并处理后的温度值。
显然,虽然制冷设备中可以预设几种制冷模式,但是随着制冷对象种类的增加,个性化的制冷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制冷设备无法更新自身的工作模式,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一实施例中,运行控制装置包括无线传输模块,无线传输模块通过网络连接外部的云服务器,无线传输模块的作用在于将制冷设备联网,更新数据;在目前智能家居环境下,当用户需要个性化制冷时,通过智能终端联网定制或者选择新的制冷模式,新的制冷模式可由云服务器传输到制冷设备中,即可使用;另一方面来说,无线传输模块还可以将感温模块200采集的温度上传云服务器,实时拟合数据,再反馈给制冷设备进行制冷控制,因此可以减小制冷设备的运算负担。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中制冷设备可以是冰箱。本申请可以在不改变制冷设备的结构的前提下应用,因此对于家庭中使用的冰箱来说,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人们可以在冷冻室内制冷不同体积不同种类的物品,结合本申请能够减少能耗的优点,满足家庭中物品较杂、能耗敏感的情况。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制冷设备具有如上任一实施例中的运行控制装置100,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制冷设备具有上述实施例中运行控制装置100的硬件结构,并且能够使运行控制装置100中的控制处理器调用存储器中储存的制冷设备的控制程序,以实现对存储物品400的制冷方法,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具体实施方式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为避免冗余,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该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或多个控制处理器执行,例如,被图1中的一个控制处理器101执行,可使得上述一个或多个控制处理器101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制冷设备的制冷方法,例如,执行以上描述的图2中的方法步骤S100至S200、图3中的方法步骤S210至S220。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以上是对本申请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申请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制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第一温度T1,所述第一温度T1为传感器对存储物品采集的温度值;
调整所述存储物品所在空间的制冷模式,使所述存储物品的第二温度T2降低到设定温度T0,其中,所述第二温度T2与所述第一温度T1满足回归函数关系,T1为自变量,T2为因变量,所述第二温度T2对应所述存储物品的内部温度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温度T2表示成所述第一温度T1的一元多次多项式回归方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温度T2对应所述存储物品的中心位置的温度值。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一种制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温度T2与所述存储物品的内部实际温度T2’的差值满足精度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制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实际温度T2’由设置在被测物体的内部的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得到。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制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三温度T3,所述第三温度T3随所述第一温度T1变化,所述第三温度T3对应所述存储物品的表面温度,所述第三温度T3与所述存储物品的表面实际温度T3’的差值满足精度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冷方法,其特征在于,调整所述存储物品所在空间的制冷模式,包括
若所述第二温度T2大于设定温度T0,则启动制冷系统制冷;
根据设定的制冷档位,调节所述制冷系统的制冷量。
8.一种运行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控制处理器和用于与所述至少一个控制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控制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控制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控制处理器能够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方法。
9.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冻室、非接触式的感温模块、制冷系统和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运行控制装置,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风门和风机,所述冷冻室处于所述制冷系统的制冷区域内并且能够放入所述存储物品,所述感温模块和制冷系统连接所述运行控制装置。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方法。
CN201911242676.0A 2019-12-06 2019-12-06 一种制冷方法、制冷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29236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42676.0A CN112923649A (zh) 2019-12-06 2019-12-06 一种制冷方法、制冷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42676.0A CN112923649A (zh) 2019-12-06 2019-12-06 一种制冷方法、制冷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23649A true CN112923649A (zh) 2021-06-08

Family

ID=761616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42676.0A Pending CN112923649A (zh) 2019-12-06 2019-12-06 一种制冷方法、制冷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23649A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36355A (ja) * 1994-11-08 1996-05-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食材内部の温度推定方法
CN103216994A (zh) * 2013-04-16 2013-07-24 青岛澳柯玛超低温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一拖多智能化速冻机的运作方法
CN105066560A (zh) * 2015-09-01 2015-11-18 广州玺明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冷链中央厨房食品急速冷却的工艺方法
JP2015206502A (ja) * 2014-04-18 2015-11-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収納庫
CN107421233A (zh) * 2017-06-09 2017-12-01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防止食物冻结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冰箱
CN108903677A (zh) * 2018-08-01 2018-11-30 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烤箱及烤箱的控制方法
CN109276147A (zh) * 2018-09-21 2019-01-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获得食物内部温度的方法及烹饪器具
CN109469999A (zh) * 2018-12-19 2019-03-15 广州极速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多功能分子速冻、分子保鲜、分子解冻库
CN110020814A (zh) * 2019-04-26 2019-07-16 北京大学 一种食品预冷性能评估和优化方法
CN209512352U (zh) * 2018-12-19 2019-10-18 广州极速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分子速冻库
US20220011045A1 (en) * 2020-07-10 2022-01-13 Genossenschaft Migros Zürich Food Safety System for Food Items in Cooled Environments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36355A (ja) * 1994-11-08 1996-05-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食材内部の温度推定方法
CN103216994A (zh) * 2013-04-16 2013-07-24 青岛澳柯玛超低温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一拖多智能化速冻机的运作方法
JP2015206502A (ja) * 2014-04-18 2015-11-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収納庫
CN105066560A (zh) * 2015-09-01 2015-11-18 广州玺明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冷链中央厨房食品急速冷却的工艺方法
CN107421233A (zh) * 2017-06-09 2017-12-01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防止食物冻结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冰箱
CN108903677A (zh) * 2018-08-01 2018-11-30 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烤箱及烤箱的控制方法
CN109276147A (zh) * 2018-09-21 2019-01-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获得食物内部温度的方法及烹饪器具
CN109469999A (zh) * 2018-12-19 2019-03-15 广州极速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多功能分子速冻、分子保鲜、分子解冻库
CN209512352U (zh) * 2018-12-19 2019-10-18 广州极速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分子速冻库
CN110020814A (zh) * 2019-04-26 2019-07-16 北京大学 一种食品预冷性能评估和优化方法
US20220011045A1 (en) * 2020-07-10 2022-01-13 Genossenschaft Migros Zürich Food Safety System for Food Items in Cooled Environment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61928B2 (en) Refrigerator defrost compartment
US11026532B2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 temperature controlled delivery box
JP6305122B2 (ja) 冷蔵庫及び冷蔵庫を備えた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JP6305207B2 (ja) 冷蔵庫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CN104110936A (zh) 冰箱及其工作方法
WO2007091859A1 (en) Cooling apparatus of kimchi refrigerator and method therefor
JP2018141625A (ja) 冷蔵庫
JP6371969B2 (ja) 機器、処理方法
JP6447334B2 (ja) 冷蔵庫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CN107257908A (zh) 家用制冷器具的冷却物特有的运行
US20160010912A1 (en) Rapid cooling device
CN103889251A (zh) 具有已冷冻食品解冻功能的冰箱
CN112197488B (zh) 蒸发器除霜方法、装置、冰箱、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923649A (zh) 一种制冷方法、制冷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US10429863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frigerator control
CN106403490A (zh) 冰箱温度控制方法及冰箱
AU2021215298B2 (en) Temperature-controlled container
US20160084565A1 (en) Refrigerator applianc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 refrigerator appliance
CN115638598A (zh) 制冷设备的食材信息管理方法、制冷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1017413A (zh) 冰盒蓄冷系统
AU2016406934A1 (en) Refrigerator
CN211845700U (zh) 冰盒蓄冷系统
KR101803627B1 (ko) 냉장고의 제어 방법
US11768031B1 (en) Refrigerator appliance and methods for responding to ambient humidity levels
CN217275100U (zh) 一种密封抽屉和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0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