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05043B - 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05043B
CN112905043B CN202110136509.9A CN202110136509A CN112905043B CN 112905043 B CN112905043 B CN 112905043B CN 202110136509 A CN202110136509 A CN 202110136509A CN 112905043 B CN112905043 B CN 1129050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touch electrode
electrode
area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3650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05043A (zh
Inventor
方亮
丁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3650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0504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050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050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050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050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触控面板包括基板,所述基板包括显示区域和功能附加区域;触控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包括阵列排布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多个触控电极,所述多个触控电极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功能附加区域部分重叠,且在重叠处设置开槽,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远离所述功能附加区域;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主体部分和补偿部分,所述主体部分与所述功能附加区域部分重叠,且在重叠处设置开槽,所述补偿部分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分和与所述主体部分相邻的所述触控电极的间隙处。本申请通过设置在主体部分和与其相邻的触控电极的间隙处补偿部分,提高触控面板的触控均一性。

Description

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显示装置的触控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触摸面板广泛的应用于手机、电脑、电子书、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中,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随着各种可触控的显示设备的纷纷面世,消费者对触摸面板的美观、性能等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容式触摸面板是一种广泛的应用于显示设备的触控结构。其中,电容式触摸面板包括自容式触摸面板和互容式触摸面板。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避让显示装置(如手机)上的摄像头和听筒等部件,如图1所示,在触控面板1的边缘设置一个开口A,该开口A会导致显示装置的触控面板中的部分触控电极被切割,即该部分触控电极具有缺口,在该部分触控电极中,触控电极的电容减小,从而使得该部分触控电极所在的触控感应区域的电容量小于其他触控电极所在的触控感应区域的电容量,进而使得该部分触控电极所在的触控感应区域的触控性能较差。
因此,急需寻求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由于开口的存在导致开口所在触控面板的触控感应区域触控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开口所在触控面板的触控感应区域触控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包括显示区域和功能附加区域;
触控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包括阵列排布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多个触控电极,所述多个触控电极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功能附加区域部分重叠,且在重叠处设置开槽,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远离所述功能附加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主体部分和补偿部分,所述主体部分与所述功能附加区域部分重叠,且在重叠处设置开槽,所述补偿部分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分和与所述主体部分相邻的所述触控电极的间隙处。
在本申请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面积比值范围为0.75-1.25。
在本申请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基板还包括非显示区域,所述功能附加区域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域中,或,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域中且与所述显示区域相邻。
在本申请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触控层还包括触控驱动芯片和与所述触控电极一一对应的触控电极引线,所述触控驱动芯片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域中,每条所述触控电极引线的两端分别电连接于所述触控驱动芯片和与之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
在本申请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触控电极和所述触控电极引线同层设置。
在本申请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设置在所述触控电极引线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电极设置在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触控电极引线的一侧,所述绝缘层设置开孔,所述触控电极引线通过所述开孔与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
在本申请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高度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高度相同;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长度。
在本申请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高度;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长度。
在本申请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非显示区域包括:可弯折区,所述可弯折区设置在所述触控驱动芯片和所述显示区域之间。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现方式中的触控面板。
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触控电极包括主体部分和补偿部分,且主体部分与功能附加区域部分重叠,且在重叠处设置开槽,补偿部分设置在主体部分和与其相邻的触控电极的间隙处,通过设置在主体部分和与其相邻的触控电极的间隙处的补偿部分补偿第一触控电极的电极面积,使第一触控电极的电容与第二触控电极的电容大致相同,提高开槽处的触控性能;并提升触控面板整体的触控性能,使得触控面板的触控性能的均一性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A-A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部件标识如下:触控面板100,基板10,触控层20,显示区域101,功能附加区域102、非显示区域103,盲区104,开槽110,触控电极120,第一触控电极121,主体部分1211,补偿部分1212,第二触控电极122,触控电极引线130,第一触控电极引线131,第二触控电极引线132,第一组触控电极引线133,第二组触控电极引线134,可弯折区140,触控驱动芯片150,第一子触控驱动芯片151,第二子触控驱动芯片152,第一连接部161,第二连接部162,水平部163,竖直部164,显示驱动芯片17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申请,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申请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申请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申请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100的结构示意图,触控面板100包括:
基板10,所述基板100包括显示区域101和功能附加区域102;
触控层20,设置在基板10上,包括阵列排布在显示区域101的多个触控电极120,多个触控电极12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触控电极12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2,第一触控电极121与功能附加区域102部分重叠,且在重叠处设置开槽110,第二触控电极122远离功能附加区域102;
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21包括:主体部分1211和补偿部分1212,主体部分1211与功能附加区域102部分重叠,且在重叠处设置开槽110,补偿部分1212设置在主体部分1211和与其相邻的触控电极120的间隙处。
需要说明的是:功能附加区域102包括屏下摄像头区域、异形切割区域和边缘圆角区域等。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触控电极121包括主体部分1211和补偿部分1212,且主体部分1211与功能附加区域102部分重叠,且在重叠处设置开槽110,补偿部分1212设置在主体部分1211和与其相邻的触控电极120的间隙处,通过设置在主体部分1211和与其相邻的触控电极120的间隙处的补偿部分1212,使第一触控电极121的电容与第二触控电极122的电容大致相同,提高开槽110所在区域的触控性能;同时提升触控面板100整体的触控性能,使得触控面板100的触控性能的均一性较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121与第二触控电极122的面积比值范围为0.75-1.25。
通过上述设置,可使第一触控电极121和第二触控电极122的面积大致相同,进而使第一触控电极121和第二触控电极122的电容大致相同,提高开槽110处的触控性能。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121和第二触控电极122的面积比值可为0.8、0.9、1、1.1、1.2等具体比值。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开槽110可以为一个、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如图2所示,触控面板100仅设置一个开槽110,开槽110位于触控面板100的顶部,开槽110用于设置摄像头等光感器件。
还应当理解的是:当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触控电极121不止一个时,各第一触控电极121的面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仅需满足第一触控电极121与第二触控电极122的面积比值范围为0.75-1.25即可。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设置有两个开槽110,分别位于触控面板100的顶部和中部。其中,顶部位置的开槽110用于设置摄像头、扬声器等元器件,中部位置的开槽110用于设置一些按键、导航键等功能部件。通过上述设置,可在显示区域101放置摄像头、扬声器、导航键等功能部件,实现全面屏。
应当理解的是:当触控面板100上设置两个开槽110时,两个开槽110的形状、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根据需要设置的功能部件的大小进行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触控面板10还可包括非显示区域103,非显示区域103设置于显示区域101的四周,功能附加区域102设置在显示区域101中,或设置在非显示区103中且与显示区域101相邻。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触控层20还包括与触控电极120一一对应的触控电极引线130和触控驱动芯片150,触控驱动芯片150设置在非显示区域103中,触控电极引线130两端分别电连接于触控驱动芯片150和与之对应的触控电极12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电极120和触控电极引线130同层设置。同层设置的相邻两列触控电极120之间设置一列触控电极引线130,触控电极引线130形成盲区104。盲区104为第一触控电极121的面积变化提供空间,利于实现第一触控电极121和第二触控电极122之间的面积对应关系。
具体地,如图2所示,触控电极120为9行,5列的矩阵阵列分布,则触控电极引线130也为5列。每列触控电极120对应的触控电极引线130设置在这列触控电极120的右侧,并不与下一列触控电极120发生交叠,且每列触控电极120对应的触控电极引线130相互平行且等间距设置。
进一步地,触控电极引线130包括与第一触控电极121一一对应电连接的第一触控电极引线131以及与第二触控电极122一一对应电连接的第二触控电极引线132。
进一步地,触控电极引线130和触控电极120同层设置,可提高相邻两列触控电极130之间的盲区104面积,为第一触控电极121的面积提供更大的可变空间,并且,通过上述设置,还可降低触控面板100的厚度,并简化制程。
在本申请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电极引线130和触控电极120不同层设置。具体地,触控面板100还包括绝缘层(图中未示出),绝缘层设置在触控电极引线130远离基板10的一侧,触控电极120设置在绝缘层远离触控电极引线130的一侧,绝缘层设置开孔,触控电极引线130通过开孔与触控电极120电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121的高度与第二触控电极122的高度相同;第一触控电极121的长度大于第二触控电极122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121的高度大于第二触控电极122的高度;第一触控电极121的长度大于第二触控电极122的长度。
通过上述设置,可仅通过改变第一触控电极121的长度即可实现第一触控电极121的面积和第二触控电极122的面积之间的对应关系,方便快捷。
而当开槽110过大时,仅仅通过调节第一触控电极121的长度或高度无法实现第一触控电极121的面积与第二触控电极122的面积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在本申请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121的长度和高度均与第二触控电极122的长度和高度均不相同。
应当理解的是,开槽110为圆形、矩形或U形中的任意一种。
如图2和图4所示,开槽110为圆形,且每一个开槽110仅与一个第一触控电极121部分重叠。
如图5所示,开槽110为矩形,即为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刘海屏”,且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开槽110与三个第一触控电极121部分重叠。
如图6所示,开槽110为U形,即为现在市面上流行的“水滴屏”,且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开槽110与一个第一触控电极121部分重叠。
应当理解的是:开槽110的形状及开槽110与第一触控电极121重叠的个数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不限于上述三种方式。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非显示区域103还包括可弯折区140,触控驱动芯片150设置于可弯折区140远离显示区域101的一侧。非显示区域103可沿着可弯折区140弯折,实现触控面板100的弯折性能。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随着触控电极引线130数量的增多,导致非显示区域103的面积过大,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触控驱动芯片150包括第一子触控驱动芯片151和第二子触控驱动芯片152,且第一子触控驱动芯片151和第二子触控驱动芯片152沿触控面板100的中心线对称设置;触控电极引线130包括与第一子触控驱动芯片151电连接的第一组触控电极引线133以及与第二子触控驱动芯片152电连接的第二组触控电极引线134。
其中,第一触控电极引线131和第二触控电极引线132可以是第一组触控电极引线133或第二组触控电极引线134中的一个触控电极引线。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减小非显示区域103的面积的目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非显示区域103还包括与第一子触控驱动芯片151、第二子触控驱动芯片152分别对应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61和第二连接部162,第一连接部161和第二连接部162设置在可弯折区140内。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161和第二连接部162均包括水平部163和竖直部164,竖直部164垂直连接于水平部163远离显示区域101的一侧,第一组触控电极引线133和第二组触控电极引线134分别对应电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61和第二连接部162的水平部163,第一连接部161和第二连接部162的竖直部164分别对应电连接于第一子触控驱动芯片151和第二子触控驱动芯片152。
本申请通过将多列触控电极引线130分成两组分别电连接至第一连接部161和第二连接部162,改善触控电极引线130的走线设计,降低非显示区域103的面积,提高了触控面板100的显示质量。
触控面板100的触控原理为:当人体未触碰屏幕时,各触控电极120所承受的电容为一固定值,当人体触碰屏幕时,对应的触控电极120所承受的电容为固定值叠加人体电容,触控驱动芯片150在触控时间段通过触控电极引线130检测各触控电极120的电容值变化即可判断出触控位置。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非显示区域103还包括显示驱动芯片170,显示驱动芯片170设置在第一子触控驱动芯片151和第二子触控驱动芯片152之间。
进一步地,如图2-6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触控电极120为块状电极。
在本申请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电极120也可以为条状电极。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100。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可以是自容式显示装置或互容式显示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无线手持设备、平板电脑(Tablet Computer)、手机、MP3播放器、MP4播放器、智能手表、车载显示等。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触控电极121包括主体部分1211和补偿部分1212,且主体部分1211与功能附加区域102部分重叠,且在重叠处设置开槽110,补偿部分1212设置在主体部分1211和与其相邻的触控电极120的间隙处,通过设置在主体部分1211和与其相邻的触控电极120的间隙处的补偿部分1212,使第一触控电极121的电容与第二触控电极122的电容大致相同,提高开槽110所在区域的触控性能;同时提升触控面板100整体的触控性能,使得触控面板100的触控性能的均一性较好。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应理解,本文所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应仅被认为是描述性的,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核心思想,而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在每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对特征或方面的描述通常应被视作适用于其他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类似特征或方面。尽管参考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但可建议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进行各种变化和更改。本申请意图涵盖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这些变化和更改,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包括显示区域和功能附加区域;
触控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包括阵列排布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多个触控电极,所述多个触控电极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功能附加区域部分重叠,且在重叠处设置开槽,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远离所述功能附加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主体部分和补偿部分,所述主体部分与所述功能附加区域部分重叠,且在重叠处设置开槽,所述补偿部分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分和与所述主体部分相邻的所述触控电极的间隙处;
所述触控层还包括与所述触控电极一一对应的触控电极引线,所述触控电极和所述触控电极引线同层设置,同层设置的相邻两列所述触控电极之间设置一列所述触控电极引线,所述触控电极引线形成盲区,所述盲区为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面积变化提供空间,利于实现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面积对应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面积比值范围为0.75-1.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还包括非显示区域,所述功能附加区域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域中,或,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域中且与所述显示区域相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层还包括触控驱动芯片,所述触控驱动芯片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域中,每条所述触控电极引线的两端分别电连接于所述触控驱动芯片和与之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设置在所述触控电极引线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电极设置在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触控电极引线的一侧,所述绝缘层设置开孔,所述触控电极引线通过所述开孔与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高度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高度相同;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高度;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域包括:可弯折区,所述可弯折区设置在所述触控驱动芯片和所述显示区域之间。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
CN202110136509.9A 2021-02-01 2021-02-01 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29050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36509.9A CN112905043B (zh) 2021-02-01 2021-02-01 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36509.9A CN112905043B (zh) 2021-02-01 2021-02-01 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05043A CN112905043A (zh) 2021-06-04
CN112905043B true CN112905043B (zh) 2022-06-10

Family

ID=76120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36509.9A Active CN112905043B (zh) 2021-02-01 2021-02-01 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05043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85389B (zh) * 2017-11-29 2021-06-0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7977114B (zh) * 2017-11-30 2021-02-0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CN109725776B (zh) * 2019-02-28 2022-01-1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触控装置及触控位置检测方法
CN110837314A (zh) * 2019-10-11 2020-02-2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感应装置及触控显示面板
CN111949158B (zh) * 2020-08-11 2022-03-01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05043A (zh) 2021-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1709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substrate
US9678594B2 (en) In-cell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9766761B2 (en) In-cell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90286264A1 (en) Touch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10551949B2 (en) Display integrated antenna
US10852889B2 (en) Display panel, mobile terminal and driving method
US20160162070A1 (en) Capacitive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211293912U (zh) 阵列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US20180275809A1 (en) In-cell touch screen and display device
CN104503648A (zh) 一种内嵌式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KR20150051393A (ko) 터치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9886158B2 (en) In-cell electromagnetic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8416208B2 (en)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ouch screen panel
US9148141B2 (en) Layout structure of capacitive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P3176684A1 (en)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732112A (zh)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3253872A (zh) 触控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7688414B (zh) 电容式触摸屏
CN112905043B (zh) 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475693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04796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05427796U (zh) 一种具有压力检测功能的电子设备
US11526231B2 (en) Touch routing lines for self-capacitance touch display screen and display device thereof
US20230393684A1 (en) Touch control module, touch control screen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US20140177137A1 (en) Touch pan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