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01461B - 一种深度供能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分级储能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深度供能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分级储能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01461B
CN112901461B CN202110133279.0A CN202110133279A CN112901461B CN 112901461 B CN112901461 B CN 112901461B CN 202110133279 A CN202110133279 A CN 202110133279A CN 112901461 B CN112901461 B CN 1129014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ge
air
storage
turbine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3327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01461A (zh
Inventor
王满商
郑天文
龚一平
梅生伟
陈来军
吴旭
马骏毅
张跃
左帆
魏韡
张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Jiangsu Electric Power Co ltd Zhenjiang Power Supply Branch
Tsinghua University
Sichuan Energy Internet Research Institute EIRI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Grid Jiangsu Electric Power Co ltd Zhenjiang Power Supply Branch
Tsinghua University
Sichuan Energy Internet Research Institute EIRI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Grid Jiangsu Electric Power Co ltd Zhenjiang Power Supply Branch, Tsinghua University, Sichuan Energy Internet Research Institute EIRI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tate Grid Jiangsu Electric Power Co ltd Zhenjiang Power Supply Branch
Priority to CN20211013327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0146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014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014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014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014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41/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B41/02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having reservoi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15/00Adaptations of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devices driven thereby
    • F01D15/10Adaptations for driving, or combinations with, electric gen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3/00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team or heat accumulators, or intermediate steam heaters, therein
    • F01K3/14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team or heat accumulators, or intermediate steam heaters, therein having both steam accumulator and heater, e.g. superheating accumul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7/00Steam eng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types of engine; 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special steam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Use of withdrawn or exhaust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 F01K7/02Steam eng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types of engine; 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special steam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Use of withdrawn or exhaust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the engines being of multiple-expans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7/00Steam eng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types of engine; 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special steam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Use of withdrawn or exhaust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 F01K7/16Steam eng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types of engine; 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special steam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Use of withdrawn or exhaust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the engines being only of turbine type
    • F01K7/165Controll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7/00Steam eng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types of engine; 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special steam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Use of withdrawn or exhaust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 F01K7/16Steam eng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types of engine; 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special steam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Use of withdrawn or exhaust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the engines being only of turbine type
    • F01K7/22Steam eng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types of engine; 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special steam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Use of withdrawn or exhaust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the engines being only of turbine type the turbines having inter-stage steam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06Cooling; Heating; Prevention of freez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41/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B41/06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ntrol Of Turb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深度供能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及方法,该深度供能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主要由多级压缩机和多级透平机组成,在各压缩机出口处均设置有通往储气库的注汽旁路,在各透平机入口处均设置有通往储气库的通气旁路。储能过程中,系统根据储气库压力的变化采用不同级数的压缩机串联增压实现梯级压缩,以降低储能注气压差,减少压缩过程耗功。释能过程中,根据储气库压力的变化选择不同级数的透平机串联透平实现梯级膨胀,以此扩大系统的透平压力运行区间,增加系统释能容量。本方案可在有效增加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储释能容量的同时,提高系统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深度供能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分级储能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深度供能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分级储能方法。
背景技术
大规模储能技术对于能源系统的优化和调节具有重大意义,是解决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调整电网峰谷、改善电力系统经济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在现有的大规模电力储能技术中,压缩空气储能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电力系统低谷时段的剩余电力将空气压缩储存在储气库里,在符合高峰时将其释放透平发电,具有容量大、经济性好、环境友好、运行成本低等优势。
目前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大多采用多级串联增压直接注气的储能模式和节流阀稳压透平的释能模式。
然而,在储能阶段,采用串联增压直接注气会增加注气压力和储气库背景压力之间的压差,会造成压力损失;在释能阶段,采用节流阀稳压的方式也会造成储气库大量压力损失,且低于透平压力的部分空气无法参与做功,从而降低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有效释能容量。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深度供能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分级储能方法,其能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深度供能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分级储能方法,方法通过系统的电动机驱动多级空气压缩机,通过空气透平机组驱动发电机;方法通过系统的控制器调节各级开关阀组的开闭状态控制压缩气路,控制器调节高温蓄热罐下游的介质旁通阀提供不同等级的高温介质分级供给流路;在储能时,根据储气库的压力变化,选择开关阀组的开闭实现不同级数的空气压缩机串联增压;在释能时,根据储气库的储气压力变化,选择不同节流阀和介质旁通阀的开闭实现不同级数的空气透平机串联透平。
优选的,储能时,与储气库连接的空气压缩机采用变频压缩模式,其余空气压缩机采用定频压缩模式。
优选的,多级空气压缩机与多级空气透平机的级数相同或不同,多级空气压缩机与多级冷却器的级数相同,多级空气透平机与多级回热器的级数相同。
优选的,多级空气压缩机与多级空气透平机的级数均为五级。
优选的,在储能时的步骤如下:
S01:首先启动第一级空气压缩机并采用变频压缩模式,关闭第一级压缩控阀,打开第一级储气控阀,从第一级空气压缩机出口并经过第一级冷却器回收压缩热后空气,通过注气旁路注入储气库;如此,直到储气库内的空气压力由P0增加到P1;
S02:启动第一、二级空气压缩机,第一级空气压缩机采用定频压缩模式,第二级空气压缩机采用变频压缩模式;关闭第一级储气控阀和第二级压缩控阀,打开第一级压缩控阀和第二级储气控阀,从第二级空气压缩机的出口并经过第二级冷却器回收压缩热后空气,通过注气旁路注入储气库;如此,直到储气库内的空气压力由P1增加到P2;
S03:启动第一、二、三级空气压缩机,第一、二级空气压缩机采用定频压缩模式,第三级空气压缩机采用变频压缩模式;关闭第一级储气控阀、第二级储气控阀和第三级压缩控阀,打开第一级压缩控阀、第二级压缩控阀和第三级储气控阀,从第三级空气压缩机出口并经过第三级冷却器回收压缩热后空气,通过注气旁路注入储气库;如此,直到储气库内的空气压力由P2增加到P3;
S04:启动第一、二、三、四级空气压缩机,第一、二、三级空气压缩机采用定频压缩模式,第四级空气压缩机采用变频压缩模式;关闭第一级储气控阀、第二级储气控阀、第三级储气控阀和第四级压缩控阀,打开第一级压缩控阀、第二级压缩控阀、第三级压缩控阀和第四级储气控阀,从第四级空气压缩机出口并经过第四级冷却器回收压缩热后空气,通过注气旁路注入储气库;如此,直到储气库内的空气压力由P3增加到P4;
S05:启动第一、二、三、四、五级空气压缩机,第一、二、三、四级空气压缩机采用定频压缩模式,第五级空气压缩机采用变频压缩模式;关闭第一级储气控阀、第二级储气控阀、第三级储气控阀和第四级储气控阀,打开第一级压缩控阀、第二级压缩控阀、第三级压缩控阀和第四级压缩控阀,从第五级空气压缩机出口并经过第五级冷却器回收压缩热后空气,通过注气旁路注入储气库;如此,直到储气库内的空气压力由P4增加到P5;
在储能过程中,从低温蓄热罐出口的低温蓄热介质利用各级冷却器吸收各级空气压缩机出口空气的高温热能后温度升高,从各级冷却器出口的高温蓄热介质储存于高温蓄热罐,通过分级梯次注气可降低压缩过程中的耗功。
优选的,假设释能初始时储气库压力为Pt_max;第五级空气透平机的进口压力为Pt5; 第四级空气透平机的进口压力为Pt4; 第三级空气透平机的进口压力为Pt3; 第二级空气透平机的进口压力为Pt2; 第一级空气透平机的进口压力为Pt1;在串联透平模式下,各级空气透平机的进口压力满足Pt5> Pt4> Pt3> Pt2> Pt1,在释能时,采用以下步骤:
S06:打开第一级节流阀,关闭第二级节流阀、第三级节流阀、第四级节流阀、第五级节流阀,打开第一级介质旁通阀、第二级介质旁通阀、第三级介质旁通阀、第四级介质旁通阀,将储气库内高压空气节流至Pt5后,依次通过第五级空气透平机、第四级空气透平机、第三级空气透平机、第二级空气透平机、第一级空气透平机做功;如此,直到储气库内的空气压力由Pt_max降低到Pt5;其间,从高温蓄热罐出口的高温蓄热介质,通过第五级回热器、第四级回热器、第三级回热器、第二级回热器、第一级回热器加热对应的第五级空气透平机、第四级空气透平机、第三级空气透平机、第二级空气透平机、第一级空气透平机进口空气温度,第五级回热器、第四级回热器、第三级回热器、第二级回热器、第一级回热器出口的低温蓄热介质回到低温蓄热罐;
S07:打开第二级节流阀、关闭第一级节流阀、第三级节流阀、第四级节流阀、第五级节流阀,打开第三级介质旁通阀、第二级介质旁通阀、第一级介质旁通阀,关闭第四级介质旁通阀,将储气库内空气节流至Pt4后,依次通过第四级空气透平机、第三级空气透平机、第二级空气透平机、第一级空气透平机做功;如此,直到储气库内的空气压力由Pt5降低到Pt4;其间,从高温蓄热罐出口的高温蓄热介质,通过第四级回热器、第三级回热器、第二级回热器、第一级回热器加热对应第四级空气透平机、第三级空气透平机、第二级空气透平机、第一级空气透平机进口空气温度,使得对应第四级回热器、第三级回热器、第二级回热器、第一级回热器出口的低温蓄热介质回到低温蓄热罐;
S08:打开第三级节流阀,关闭第一级节流阀、第二级节流阀、第四级节流阀、第五级节流阀,打开第二级介质旁通阀、第一级介质旁通阀,关闭第四级介质旁通阀、第三级介质旁通阀后,将储气库内低压空气节流至Pt3后,通过第三级空气透平机、第二级空气透平机、第一级空气透平机做功;如此,直到储气库内的空气压力由Pt4降低到Pt3;其间,从高温蓄热罐出口的高温蓄热介质,通过第三级回热器、第二级回热器、第一级回热器加热对应第三级空气透平机、第二级空气透平机、第一级空气透平机进口空气温度,使得对应第三级回热器、第二级回热器、第一级回热器出口的低温蓄热介质回到低温蓄热罐;
S09:打开第四级节流阀,关闭第一级节流阀、第二级节流阀、第三级节流阀、第五级节流阀,打开第一级介质旁通阀,关闭第四级介质旁通阀、第三级介质旁通阀、第二级介质旁通阀,将储气库内低压空气节流至Pt2后,通过第二级空气透平机、第一级空气透平机做功;如此,直到储气库内的空气压力由Pt3降低到Pt2;其间,从高温蓄热罐出口的高温蓄热介质,通过第二级回热器、第一级回热器加热对应第二级空气透平机、第一级空气透平机进口空气温度,使得对应第二级回热器、第一级回热器出口的低温蓄热介质回到低温蓄热罐;
S10:打开第五级节流阀,关闭第一级节流阀、第二级节流阀、第三级节流阀、第四级节流阀,关闭第四级介质旁通阀、第三级介质旁通阀、第二级介质旁通阀、第一级介质旁通阀,将储气库内低压空气节流至Pt1后,通过第一级空气透平机做功;如此,直到储气库内的空气压力由Pt2降低到Pt1;其间,从高温蓄热罐出口的高温蓄热介质,通过第一级回热器加热第一级空气透平机进口空气温度,使得第一级回热器出口的低温蓄热介质回到低温蓄热罐。
相比于常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而言,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这种分级注气、分级透平的运行模式可以极大的增加系统的储、释能容量,从而提高系统的储能密度;而末级变频压缩的运行模型也能极大的避免因注气压差导致的做功能力损失,从而提高整体系统的发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涉及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原理图。
附图标记:
1、第一级空气压缩机;2、第二级空气压缩机;3、第三级空气压缩机;4、第四级空气压缩机;5、第五级空气压缩机;6、第一级空气透平机;7、第二级空气透平机;8、第三级空气透平机;9、第四级空气透平机;10、第五级空气透平机;11、第一级冷却器;12、第二级冷却器;13、第三级冷却器;14、第四级冷却器;15、第五级冷却器;16、第一级回热器;17、第二级回热器;18、第三级回热器;19、第四级回热器;20、第五级回热器;21、储气库;22、低温蓄热罐;23、高温蓄热罐;24、第一级压缩控阀;25、第一级储气控阀;26、第二级压缩控阀;27、第二级储气控阀;28、第三级压缩控阀;29、第三级储气控阀;30、第四级压缩控阀;31、第四级储气控阀;32、第一级节流阀;33、第二级节流阀;34、第三级节流阀;35、第四级节流阀;36、第五级节流阀;37、第四级介质旁通阀;38、第三级介质旁通阀;39、第二级介质旁通阀;40、第一级介质旁通阀;100、电动机;200、发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方法针对图示的一种深度供能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系统包括:第一级空气压缩机1、第二级空气压缩机2;第三级空气压缩机3、第四级空气压缩机4、第五级空气压缩机5、第一级空气透平机6、第二级空气透平机7、第三级空气透平机8、第四级空气透平机9、第五级空气透平机10、第一级冷却器11、第二级冷却器12、第三级冷却器13、第四级冷却器14、第五级冷却器15、第一级回热器16、第二级回热器17、第三级回热器18、第四级回热器19、第五级回热器20、储气库21、低温蓄热罐22、高温蓄热罐23、压缩控阀(24/26/28/30)、储气控阀(25/27/29/31)、节流阀32~36、介质旁通阀37~40、电动机100、发电机200。
一种深度供能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分级储能方法,方法通过系统的电动机100驱动多级空气压缩机,通过空气透平机组驱动发电机200;其特征在于:方法通过系统的控制器调节各级开关阀组的开闭状态控制压缩气路,控制器调节高温蓄热罐23下游的介质旁通阀提供不同等级的高温介质分级供给流路;在储能时,根据储气库21的压力变化,选择开关阀组的开闭实现不同级数的空气压缩机串联增压;在释能时,根据储气库21的储气压力变化,选择不同节流阀和介质旁通阀的开闭实现不同级数的空气透平机串联透平。
储能时,与储气库21连接的空气压缩机采用变频压缩模式,其余空气压缩机采用定频压缩模式。
多级空气压缩机与多级空气透平机的级数相同或不同,多级空气压缩机与多级冷却器的级数相同,多级空气透平机与多级回热器的级数相同。
多级空气压缩机与多级空气透平机的级数均为五级。
储气方法,假设第一级空气压缩机1的出口压力为P1,第二级空气压缩机2的出口压力为P2,第三级空气压缩机3的出口压力为P3,第四级空气压缩机4的出口压力为P4,第五级空气压缩机5的出口压力为P5。储气时,储气库21的初始压力为P0。在每级空气压缩机出口处均增加一条通往储气库21的注气旁路,注气旁路上设置储气控阀(25/27/29/31)。显然在串联压缩模型下,各级空气压缩机的出口压力满足P1> P2> P3> P4> P5,假设储气库21的初始压力P0低于第一级空气压缩机1的出口压力P1。在储能时的步骤如下:
S01:首先启动第一级空气压缩机1并采用变频压缩模式,关闭第一级压缩控阀24,打开第一级储气控阀25,从第一级空气压缩机1出口并经过第一级冷却器11回收压缩热后空气,通过注气旁路注入储气库21;如此,直到储气库21内的空气压力由P0增加到P1;
S02:启动第一、二级空气压缩机,第一级空气压缩机1采用定频压缩模式,第二级空气压缩机2采用变频压缩模式;关闭第一级储气控阀25和第二级压缩控阀26,打开第一级压缩控阀24和第二级储气控阀27,从第二级空气压缩机2的出口并经过第二级冷却器回收压缩热后空气,通过注气旁路注入储气库21;如此,直到储气库内的空气压力由P1增加到P2;
S03:启动第一、二、三级空气压缩机,第一、二级空气压缩机采用定频压缩模式,第三级空气压缩机3采用变频压缩模式;关闭第一级储气控阀25、第二级储气控阀27和第三级压缩控阀28,打开第一级压缩控阀24、第二级压缩控阀26和第三级储气控阀29,从第三级空气压缩机3出口并经过第三级冷却器回收压缩热后空气,通过注气旁路注入储气库21;如此,直到储气库内的空气压力由P2增加到P3;
S04:启动第一、二、三、四级空气压缩机,第一、二、三级空气压缩机采用定频压缩模式,第四级空气压缩机4采用变频压缩模式;关闭第一级储气控阀25、第二级储气控阀27、第三级储气控阀29和第四级压缩控阀30,打开第一级压缩控阀24、第二级压缩控阀26、第三级压缩控阀28和第四级储气控阀31,从第四级空气压缩机4出口并经过第四级冷却器回收压缩热后空气,通过注气旁路注入储气库21;如此,直到储气库内的空气压力由P3增加到P4;
S05:启动第一、二、三、四、五级空气压缩机,第一、二、三、四级空气压缩机采用定频压缩模式,第五级空气压缩机5采用变频压缩模式;关闭第一级储气控阀25、第二级储气控阀27、第三级储气控阀29和第四级储气控阀31,打开第一级压缩控阀24、第二级压缩控阀26、第三级压缩控阀28和第四级压缩控阀30,从第五级空气压缩机5出口并经过第五级冷却器15回收压缩热后空气,通过注气旁路注入储气库21;如此,直到储气库内的空气压力由P4增加到P5。
在储能过程中,从低温蓄热罐22出口的低温蓄热介质利用各级冷却器吸收各级空气压缩机出口空气的高温热能后温度升高,从各级冷却器出口的高温蓄热介质储存于高温蓄热罐23,通过分级梯次注气可降低压缩过程中的耗功。
释能方法:假设释能初始时储气库压力为Pt_max。第五级空气透平机10的进口压力为Pt5; 第四级空气透平机9的进口压力为Pt4; 第三级空气透平机8的进口压力为Pt3;第二级空气透平机7的进口压力为Pt2; 第一级空气透平机6的进口压力为Pt1。在串联透平模式下,各级空气透平机的进口压力满足Pt5> Pt4> Pt3> Pt2> Pt1,在释能时,采用以下步骤:
S06:打开第一级节流阀32,关闭第二级节流阀33、第三级节流阀34、第四级节流阀35、第五级节流阀36,打开第一级介质旁通阀40、第二级介质旁通阀39、第三级介质旁通阀38、第四级介质旁通阀37,将储气库21内高压空气节流至Pt5后,依次通过第五级空气透平机10、第四级空气透平机9、第三级空气透平机8、第二级空气透平机7、第一级空气透平机6做功;如此,直到储气库21内的空气压力由Pt_max降低到Pt5;其间,从高温蓄热罐23出口的高温蓄热介质,通过第五级回热器20、第四级回热器19、第三级回热器18、第二级回热器17、第一级回热器16加热对应的第五级空气透平机10、第四级空气透平机9、第三级空气透平机8、第二级空气透平机7、第一级空气透平机6进口空气温度,第五级回热器20、第四级回热器19、第三级回热器18、第二级回热器17、第一级回热器16出口的低温蓄热介质回到低温蓄热罐22;
S07:打开第二级节流阀33、关闭第一级节流阀32、第三级节流阀34、第四级节流阀35、第五级节流阀36,打开第三级介质旁通阀38、第二级介质旁通阀39、第一级介质旁通阀40,关闭第四级介质旁通阀37,将储气库21内空气节流至Pt4后,依次通过第四级空气透平机9、第三级空气透平机8、第二级空气透平机7、第一级空气透平机6做功;如此,直到储气库21内的空气压力由Pt5降低到Pt4;其间,从高温蓄热罐23出口的高温蓄热介质,通过第四级回热器19、第三级回热器18、第二级回热器17、第一级回热器16加热对应第四级空气透平机9、第三级空气透平机8、第二级空气透平机7、第一级空气透平机6进口空气温度,使得对应第四级回热器19、第三级回热器18、第二级回热器17、第一级回热器16出口的低温蓄热介质回到低温蓄热罐22;
S08:打开第三级节流阀34,关闭第一级节流阀32、第二级节流阀33、第四级节流阀35、第五级节流阀36,打开第二级介质旁通阀39、第一级介质旁通阀40,关闭第四级介质旁通阀37、第三级介质旁通阀38后,将储气库21内低压空气节流至Pt3后,通过第三级空气透平机8、第二级空气透平机7、第一级空气透平机6做功;如此,直到储气库21内的空气压力由Pt4降低到Pt3;其间,从高温蓄热罐23出口的高温蓄热介质,通过第三级回热器18、第二级回热器17、第一级回热器16加热对应第三级空气透平机8、第二级空气透平机7、第一级空气透平机6进口空气温度,使得对应第三级回热器18、第二级回热器17、第一级回热器16出口的低温蓄热介质回到低温蓄热罐22;
S09:打开第四级节流阀35,关闭第一级节流阀32、第二级节流阀33、第三级节流阀34、第五级节流阀36,打开第一级介质旁通阀40,关闭第四级介质旁通阀37、第三级介质旁通阀38、第二级介质旁通阀39,将储气库21内低压空气节流至Pt2后,通过第二级空气透平机7、第一级空气透平机6做功;如此,直到储气库21内的空气压力由Pt3降低到Pt2;其间,从高温蓄热罐23出口的高温蓄热介质,通过第二级回热器17、第一级回热器16加热对应第二级空气透平机7、第一级空气透平机6进口空气温度,使得对应第二级回热器17、第一级回热器16出口的低温蓄热介质回到低温蓄热罐22;
S10:打开第五级节流阀36,关闭第一级节流阀32、第二级节流阀33、第三级节流阀34、第四级节流阀35,关闭第四级介质旁通阀37、第三级介质旁通阀38、第二级介质旁通阀39、第一级介质旁通阀40,将储气库21内低压空气节流至Pt1后,通过第一级空气透平机6做功;如此,直到储气库21内的空气压力由Pt2降低到Pt1;其间,从高温蓄热罐23出口的高温蓄热介质,通过第一级回热器16加热第一级空气透平机6进口空气温度,使得第一级回热器16出口的低温蓄热介质回到低温蓄热罐22。
通过梯次储能、释能可有效扩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储能容量,增加储能密度,采用各级空气压缩机末端变频压缩策略能有效降低压缩过程中注气压差,降低能量损耗,提供系统效率。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运行时执行前述方法的步骤。其中,所述方法请参见前述部分的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深度供能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分级储能方法,方法通过系统的电动机(100)驱动多级空气压缩机,通过空气透平机组驱动发电机(200);其特征在于:方法通过系统的控制器调节各级开关阀组的开闭状态控制压缩气路,控制器调节高温蓄热罐(23)下游的介质旁通阀提供不同等级的高温介质分级供给流路;在储能时,根据储气库(21)的压力变化,选择开关阀组的开闭实现不同级数的空气压缩机串联增压;在释能时,根据储气库(21)的储气压力变化,选择不同节流阀和介质旁通阀的开闭实现不同级数的空气透平机串联透平;
在储能时的步骤如下:
S01:首先启动第一级空气压缩机(1)并采用变频压缩模式,关闭第一级压缩控阀(24),打开第一级储气控阀(25),从第一级空气压缩机(1)出口并经过第一级冷却器(11)回收压缩热后空气,通过注气旁路注入储气库(21);如此,直到储气库(21)内的空气压力由P0增加到P1;
S02:启动第一、二级空气压缩机,第一级空气压缩机(1)采用定频压缩模式,第二级空气压缩机(2)采用变频压缩模式;关闭第一级储气控阀(25)和第二级压缩控阀(26),打开第一级压缩控阀(24)和第二级储气控阀(27),从第二级空气压缩机(2)的出口并经过第二级冷却器回收压缩热后空气,通过注气旁路注入储气库(21);如此,直到储气库内的空气压力由P1增加到P2;
S03:启动第一、二、三级空气压缩机,第一、二级空气压缩机采用定频压缩模式,第三级空气压缩机(3)采用变频压缩模式;关闭第一级储气控阀(25)、第二级储气控阀(27)和第三级压缩控阀(28),打开第一级压缩控阀(24)、第二级压缩控阀(26)和第三级储气控阀(29),从第三级空气压缩机(3)出口并经过第三级冷却器回收压缩热后空气,通过注气旁路注入储气库(21);如此,直到储气库内的空气压力由P2增加到P3;
S04:启动第一、二、三、四级空气压缩机,第一、二、三级空气压缩机采用定频压缩模式,第四级空气压缩机(4)采用变频压缩模式;关闭第一级储气控阀(25)、第二级储气控阀(27)、第三级储气控阀(29)和第四级压缩控阀(30),打开第一级压缩控阀(24)、第二级压缩控阀(26)、第三级压缩控阀(28)和第四级储气控阀(31),从第四级空气压缩机(4)出口并经过第四级冷却器回收压缩热后空气,通过注气旁路注入储气库(21);如此,直到储气库内的空气压力由P3增加到P4;
S05:启动第一、二、三、四、五级空气压缩机,第一、二、三、四级空气压缩机采用定频压缩模式,第五级空气压缩机(5)采用变频压缩模式;关闭第一级储气控阀(25)、第二级储气控阀(27)、第三级储气控阀(29)和第四级储气控阀(31),打开第一级压缩控阀(24)、第二级压缩控阀(26)、第三级压缩控阀(28)和第四级压缩控阀(30),从第五级空气压缩机(5)出口并经过第五级冷却器(15)回收压缩热后空气,通过注气旁路注入储气库(21);如此,直到储气库内的空气压力由P4增加到P5;
在储能过程中,从低温蓄热罐(22)出口的低温蓄热介质利用各级冷却器吸收各级空气压缩机出口空气的高温热能后温度升高,从各级冷却器出口的高温蓄热介质储存于高温蓄热罐(23),通过分级梯次注气可降低压缩过程中的耗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级储能方法,其特征在于:储能时,与储气库(21)连接的空气压缩机采用变频压缩模式,其余空气压缩机采用定频压缩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级储能方法,其特征在于:多级空气压缩机与多级空气透平机的级数相同或不同,多级空气压缩机与多级冷却器的级数相同,多级空气透平机与多级回热器的级数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级储能方法,其特征在于:多级空气压缩机与多级空气透平机的级数均为五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级储能方法,其特征在于:假设释能初始时储气库压力为Pt_max;第五级空气透平机(10)的进口压力为Pt5; 第四级空气透平机(9)的进口压力为Pt4; 第三级空气透平机(8)的进口压力为Pt3; 第二级空气透平机(7)的进口压力为Pt2;第一级空气透平机(6)的进口压力为Pt1;在串联透平模式下,各级空气透平机的进口压力满足Pt5> Pt4> Pt3> Pt2> Pt1,在释能时,采用以下步骤:
S06:打开第一级节流阀(32),关闭第二级节流阀(33)、第三级节流阀(34)、第四级节流阀(35)、第五级节流阀(36),打开第一级介质旁通阀(40)、第二级介质旁通阀(39)、第三级介质旁通阀(38)、第四级介质旁通阀(37),将储气库(21)内高压空气节流至Pt5后,依次通过第五级空气透平机(10)、第四级空气透平机(9)、第三级空气透平机(8)、第二级空气透平机(7)、第一级空气透平机(6)做功;如此,直到储气库(21)内的空气压力由Pt_max降低到Pt5;其间,从高温蓄热罐(23)出口的高温蓄热介质,通过第五级回热器(20)、第四级回热器(19)、第三级回热器(18)、第二级回热器(17)、第一级回热器(16)加热对应的第五级空气透平机(10)、第四级空气透平机(9)、第三级空气透平机(8)、第二级空气透平机(7)、第一级空气透平机(6)进口空气温度,第五级回热器(20)、第四级回热器(19)、第三级回热器(18)、第二级回热器(17)、第一级回热器(16)出口的低温蓄热介质回到低温蓄热罐(22);
S07:打开第二级节流阀(33)、关闭第一级节流阀(32)、第三级节流阀(34)、第四级节流阀(35)、第五级节流阀(36),打开第三级介质旁通阀(38)、第二级介质旁通阀(39)、第一级介质旁通阀(40),关闭第四级介质旁通阀(37),将储气库(21)内空气节流至Pt4后,依次通过第四级空气透平机(9)、第三级空气透平机(8)、第二级空气透平机(7)、第一级空气透平机(6)做功;如此,直到储气库(21)内的空气压力由Pt5降低到Pt4;其间,从高温蓄热罐(23)出口的高温蓄热介质,通过第四级回热器(19)、第三级回热器(18)、第二级回热器(17)、第一级回热器(16)加热对应第四级空气透平机(9)、第三级空气透平机(8)、第二级空气透平机(7)、第一级空气透平机(6)进口空气温度,使得对应第四级回热器(19)、第三级回热器(18)、第二级回热器(17)、第一级回热器(16)出口的低温蓄热介质回到低温蓄热罐(22);
S08:打开第三级节流阀(34),关闭第一级节流阀(32)、第二级节流阀(33)、第四级节流阀(35)、第五级节流阀(36),打开第二级介质旁通阀(39)、第一级介质旁通阀(40),关闭第四级介质旁通阀(37)、第三级介质旁通阀(38)后,将储气库(21)内低压空气节流至Pt3后,通过第三级空气透平机(8)、第二级空气透平机(7)、第一级空气透平机(6)做功;如此,直到储气库(21)内的空气压力由Pt4降低到Pt3;其间,从高温蓄热罐(23)出口的高温蓄热介质,通过第三级回热器(18)、第二级回热器(17)、第一级回热器(16)加热对应第三级空气透平机(8)、第二级空气透平机(7)、第一级空气透平机(6)进口空气温度,使得对应第三级回热器(18)、第二级回热器(17)、第一级回热器(16)出口的低温蓄热介质回到低温蓄热罐(22);
S09:打开第四级节流阀(35),关闭第一级节流阀(32)、第二级节流阀(33)、第三级节流阀(34)、第五级节流阀(36),打开第一级介质旁通阀(40),关闭第四级介质旁通阀(37)、第三级介质旁通阀(38)、第二级介质旁通阀(39),将储气库(21)内低压空气节流至Pt2后,通过第二级空气透平机(7)、第一级空气透平机(6)做功;如此,直到储气库(21)内的空气压力由Pt3降低到Pt2;其间,从高温蓄热罐(23)出口的高温蓄热介质,通过第二级回热器(17)、第一级回热器(16)加热对应第二级空气透平机(7)、第一级空气透平机(6)进口空气温度,使得对应第二级回热器(17)、第一级回热器(16)出口的低温蓄热介质回到低温蓄热罐(22);
S10:打开第五级节流阀(36),关闭第一级节流阀(32)、第二级节流阀(33)、第三级节流阀(34)、第四级节流阀(35),关闭第四级介质旁通阀(37)、第三级介质旁通阀(38)、第二级介质旁通阀(39)、第一级介质旁通阀(40),将储气库(21)内低压空气节流至Pt1后,通过第一级空气透平机(6)做功;如此,直到储气库(21)内的空气压力由Pt2降低到Pt1;其间,从高温蓄热罐(23)出口的高温蓄热介质,通过第一级回热器(16)加热第一级空气透平机(6)进口空气温度,使得第一级回热器(16)出口的低温蓄热介质回到低温蓄热罐(22);
通过梯次储能、释能可有效扩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储能容量,增加储能密度,采用各级空气压缩机末端变频压缩策略能有效降低压缩过程中注气压差,降低能量损耗,提供系统效率。
CN202110133279.0A 2021-02-01 2021-02-01 一种深度供能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分级储能方法 Active CN1129014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33279.0A CN112901461B (zh) 2021-02-01 2021-02-01 一种深度供能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分级储能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33279.0A CN112901461B (zh) 2021-02-01 2021-02-01 一种深度供能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分级储能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01461A CN112901461A (zh) 2021-06-04
CN112901461B true CN112901461B (zh) 2022-06-21

Family

ID=761221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33279.0A Active CN112901461B (zh) 2021-02-01 2021-02-01 一种深度供能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分级储能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014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65425B (zh) * 2021-11-05 2023-05-05 蚌埠市联合压缩机制造有限公司 全自动变工况压缩机
CN114033490B (zh) * 2021-11-23 2023-09-05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矿洞储气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4483421A (zh) * 2022-01-26 2022-05-13 百穰新能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抽水蓄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4483233B (zh) * 2022-02-09 2023-08-29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补燃型压缩空气储释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4991889A (zh) * 2022-05-16 2022-09-02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压缩热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方法、设备及介质
CN114961910A (zh) * 2022-05-27 2022-08-30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串并联组合式压缩空气储能的装置系统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52830B (zh) * 2013-07-25 2016-08-24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采用非稳态压缩流程的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
CN104265458B (zh) * 2014-07-31 2017-08-22 东南大学 一种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的工作方式
CN105545486B (zh) * 2016-01-26 2017-07-14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燃气轮机发电系统和方法
CN105863753A (zh) * 2016-05-23 2016-08-17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闭式冷电联供储能系统
CN109488573A (zh) * 2019-01-07 2019-03-19 重庆大学 一种具有电加热保温套筒的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01461A (zh) 2021-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01461B (zh) 一种深度供能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分级储能方法
CN214464739U (zh) 一种压缩空气分级储能系统
Chaychizadeh et al. Stochastic dynamic simulation of a novel hybrid thermal-compressed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 system (T-CCES) integrated with a wind farm
CN214741518U (zh) 一种与煤电机组耦合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发电系统
He et al. Compression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considering variable charge pressure in an adiabatic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system
Han et al. Thermodynamic analyses and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operation mode of advanced adiabatic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system
CN105863751A (zh) 一种闭式低温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和方法
CN103797325A (zh) 热能存储和回收机构
CN114111413B (zh) 一种采用二氧化碳混合工质的压缩储能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A2974177A1 (en) Compressed gas energy storage system
CN110578559B (zh) 一种压缩空气储能回热系统及方法
CN214741517U (zh) 一种与煤电机组耦合的液态二氧化碳储能发电系统
CN203783858U (zh) 一种压缩空气储能发电装置
CN115573886A (zh) 分段蓄热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901460A (zh) 一种深度供能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CN109098953B (zh) 全回热压缩空气储能方法及全回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CN216922244U (zh) 一种螺杆膨胀机并联组合的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
WO2023091442A1 (en) Method and device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a power plant integrated with a thermal energy storage system
CN113137288B (zh) 一种凝汽式机组多级蓄热调峰的热力系统
CN214118277U (zh) 热电联供系统
CN113958374A (zh) 一种部分抽气的多级换热液化空气储能系统及方法
CN114704341A (zh) 一种基于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的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系统
Gini et al. Part-Load Behaviour and Control Philosophy of a Recuperated Supercritical CO2 Cycle
CN113420397A (zh) 储能电站动态运行调控方法
Chen et al. Optimal design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a proposed constant power operation mode for the constant volume discharging process of advanced adiabatic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