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18277U - 热电联供系统 - Google Patents

热电联供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18277U
CN214118277U CN202120014383.3U CN202120014383U CN214118277U CN 214118277 U CN214118277 U CN 214118277U CN 202120014383 U CN202120014383 U CN 202120014383U CN 214118277 U CN214118277 U CN 2141182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torage
heat
storage device
turbine
storage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01438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谨奕
王含
白宁
李京浩
张玮
郭霄宇
韩雨辰
王绪伟
董博
张国强
赵钊
张蔚琦
牛明宇
兰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Power Investment Grou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Power Investment Grou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Power Investment Grou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te Power Investment Grou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01438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182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182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182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16Combined cycle power plant [CCPP], or combined cycle gas turbine [CCGT]

Landscapes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热电联供系统,该热电联供系统包括热泵储电装置、盐池储热装置和朗肯循环发电装置,其中,热泵储电装置包括压缩机、高温蓄热罐、第一透平和低温蓄热罐,盐池储热装置包括余热换热器;当热泵储电装置处于储能阶段时,压缩机、高温蓄热罐、第一透平和低温蓄热罐依次串联,形成第一循环回路;当热泵储电装置处于发电阶段时,压缩机、盐池储热装置的余热换热器、高温蓄热罐、第一透平和低温蓄热罐依次串联,形成第二循环回路;盐池储热装置的余热换热器与朗肯循环发电装置相连,用于将热泵储电装置产生的余热提供至朗肯循环发电装置。本申请的热电联供系统,能够降低发电循环与储能循环的不可逆损失,提高系统能量转换总效率。

Description

热电联供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电联供系统。
背景技术
热泵储电技术是利用正逆循环储电和发电的一种储能技术。在储电阶段,通过谷电、可再生能源电力等电力驱动压缩机,带动热泵循环,将电能转换为热能和冷能,分别储存在储热介质和储冷介质内;在发电阶段通过热机循环,将储存的热能和冷能转换为电能发出,适用于新能源电力消纳、调峰、低谷电利用等储能系统,起到提升新能源发电质量、移峰填谷、平衡电力供求、提高电网稳定性等作用。专利CN201810180017.8提供了一种热泵式交替储能供电方法及装置,包括储能供热模式和供电供热模式,通过两套蓄热系统分别在储能供热和供电供热模式下交替储能与释能,达到储能与供电的作用。但是,该技术方案为开式循环,不能适用于所有循环工质如氦气、氩气等气体。由于系统各项损失类因素导致放电(释能) 和充电(储能)过程的不可逆,导致系统熵增和多余热量的产生,这些多余热量将作为废热排出系统,从而降低了系统循环效率。并且该技术方案没有考虑由于不可逆损失导致的储热和储冷量的不匹配问题,导致系统循环效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热电联供系统,能够降低发电循环与储能循环的不可逆损失,提高系统能量转换总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热电联供系统,包括热泵储电装置、盐池储热装置和朗肯循环发电装置,其中,所述热泵储电装置包括压缩机、高温蓄热罐、第一透平和低温蓄热罐,所述盐池储热装置包括余热换热器;当所述热泵储电装置处于储能阶段时,所述压缩机、所述高温蓄热罐、所述第一透平和所述低温蓄热罐依次串联,形成第一循环回路;当所述热泵储电装置处于发电阶段时,所述压缩机、所述盐池储热装置的余热换热器、所述高温蓄热罐、所述第一透平和所述低温蓄热罐依次串联,形成第二循环回路;所述盐池储热装置的余热换热器与所述朗肯循环发电装置相连,用于将所述热泵储电装置产生的余热提供至所述朗肯循环发电装置。
可选的,所述热泵储电装置还包括电动机,所述电动机与所述压缩机相连。
可选的,所述热泵储电装置还包括第一发电机,所述第一发电机与所述第一透平相连。
可选的,所述热泵储电装置还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一三向阀、第二三向阀、第三三向阀和第四三向阀,所述第一阀门分别与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三向阀相连;所述第二阀门分别与所述压缩机、所述余热换热器相连;所述第一三向阀分别与所述第一阀门、所述高温蓄热罐的上端、所述第一透平相连;所述第二三向阀分别与所述余热换热器、所述高温蓄热罐的下端、所述第一透平相连;所述第三三向阀分别与所述压缩机、所述低温蓄热罐的上端、所述第一透平相连;所述第四三向阀分别与所述压缩机、所述低温蓄热罐的下端、所述第一透平相连。
可选的,所述盐池储热装置包括上对流层、非对流层和储热层;所述储热层设有余热换热器、热水入口和热水回水口。
可选的,所述朗肯循环发电装置包括工质泵、蒸发器、再热器、凝汽器、第二透平和第二发电机,所述蒸发器分别与所述盐池储热装置的热水入口、热水回水口相连;所述再热器与所述余热换热器相连;所述工质泵、所述蒸发器、所述再热器、所述第二透平和所述凝汽器依次串联,形成第三循环回路;所述第二透平与所述第二发电机相连。
可选的,所述朗肯循环发电装置还包括热用户,所述热用户分别与所述凝汽器、所述盐池储热装置的上对流层相连。
可选的,所述盐池储热装置的上对流层内设有流量分配器。
可选的,所述盐池储热装置的上对流层还设有冷却水滤网,所述冷却水滤网与所述凝汽器相连。
可选的,所述朗肯循环发电装置还包括冷却水泵,所述冷却水滤网与所述凝汽器通过所述冷却水泵相连。
可选的,所述盐池储热装置的上对流层上表面覆盖有漂浮盖板。
可选的,所述朗肯循环发电装置还包括热水泵,所述蒸发器通过所述热水泵与所述盐池储热装置的热水回水口相连。
本申请的热电联供系统,能够降低发电循环与储能循环的不可逆损失,提高系统能量转换总效率。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热电联供系统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热电联供系统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热电联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的热电联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再一个实施例的热电联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热电联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热电联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又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热电联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再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热电联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这些实施例不能理解为限制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热电联供系统属于储能技术领域、热电联供领域,该系统主要由正逆布雷顿循环的热泵储电装置、回收热泵储电装置余热的盐池储热装置和朗肯循环发电装置组成,其中高温蓄热罐和低温蓄热罐采用耐火材料,实现清洁低碳的双循环联合储能发电、高效余热利用、清洁供热,提高热电联供系统效率、安全性和经济性。
该系统普遍适用于风电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常规电力系统削峰填谷、用户侧谷电利用、供热等领域。该系统用于平抑风电或光伏发电等不稳定性和间歇性、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稳定输出;常规电力系统削峰填谷,提高能源系统效率和安全性;用户侧谷电利用,提高能源系统经济性;清洁供热,提高系统能量转换总效率和经济性。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电联供系统。
如图1所示,热电联供系统包括热泵储电装置100、盐池储热装置7和朗肯循环发电装置 200。
其中,热泵储电装置100包括压缩机2、高温蓄热罐3、第一透平4和低温蓄热罐6。盐池储热装置7包括余热换热器11。
当热泵储电装置100处于储能阶段时,压缩机2、高温蓄热罐3、第一透平4和低温蓄热罐6依次串联,形成第一循环回路。
当热泵储电装置100处于发电阶段时,压缩机2、盐池储热装置7的余热换热器11、高温蓄热罐3、第一透平4和低温蓄热罐6依次串联,形成第二循环回路。
盐池储热装置7的余热换热器11与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00相连,用于将热泵储电装置100 产生的余热提供至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00。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热泵储电装置100还包括电动机1,电动机1与压缩机2相连。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热泵储电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发电机5,第一发电机5与第一透平4相连。
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热泵储电装置100还包括第一阀门25、第二阀门26、第一三向阀27、第二三向阀28、第三三向阀29和第四三向阀30。
第一阀门25分别与压缩机2、第一三向阀27相连。
第二阀门26分别与压缩机2、余热换热器11相连。
第一三向阀27分别与第一阀门25、高温蓄热罐3的上端、第一透平4相连。
第二三向阀28分别与余热换热器11、高温蓄热罐3的下端、第一透平4相连。
第三三向阀29分别与压缩机2、低温蓄热罐6的上端、第一透平4相连。
第四三向阀30分别与压缩机2、低温蓄热罐6的下端、第一透平4相连。
在本申请的再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盐池储热装置7包括上对流层8、非对流层9 和储热层10。
储热层10设有余热换热器11、热水入口181和热水回水口182。
盐池储热装置7中充满盐水,上对流层8、非对流层9和储热层10中盐水的密度从上至下依次增大。
盐池储热装置7的上对流层8上表面覆盖有漂浮盖板23。
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00包括工质泵12、蒸发器13、再热器14、凝汽器17、第二透平15和第二发电机16。
蒸发器13分别与盐池储热装置7的热水入口181、热水回水口182相连。
再热器14与余热换热器11相连。
工质泵12、蒸发器13、再热器14、第二透平15和凝汽器17依次串联,形成第三循环回路。
第二透平15与第二发电机16相连。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00还包括热用户24。
热用户24分别与凝汽器17、盐池储热装置7的上对流层8相连。
盐池储热装置7的上对流层8内设有流量分配器22。
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盐池储热装置7的上对流层8还设有冷却水滤网20。
冷却水滤网20与凝汽器17相连。
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00还包括冷却水泵21,冷却水滤网20与凝汽器17通过冷却水泵21 相连。
在本申请的再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00还包括热水泵19。
蒸发器13通过热水泵19与盐池储热装置7的热水回水口182相连。
热电联供系统的工作原理,具体如下:
(一)热泵储电装置的储能阶段
热泵储电装置100在储能阶段时,气态工质在第一循环回路内部进行逆布雷顿循环(压缩-放热-膨胀做功-吸热),利用电能驱动气态工质完成循环,将电能转化成热能和冷能的形式存储。其中,压缩机2做功大于第一透平4做功。外界输入的电能以高温蓄热罐3的热能进行存储,低温蓄热罐6的冷能进行存储。
具体地,开启第一循环回路,即压缩机2-第一阀门25-第一三向阀27-高温蓄热罐3-第二三向阀28-第一透平4-第四三向阀30-低温蓄热罐6-第三三向阀29-压缩机2。通过电力驱动电动机1工作,电动机1带动压缩机2,压缩机2做功,将气态工质的温度由中温升至高温,因此将电能转化成高温气态工质的能量。高温气态工质通过第一阀门25和第一三向阀27,自上而下流入高温蓄热罐3,加热高温蓄热罐3内部的耐火材料。耐火材料从上往下逐渐被加热,高温气态工质的温度也自上而下逐渐降低。高温气态工质从高温蓄热罐3底部流出后,成为常温气态工质,再从第二三向阀28流出至第一透平4。常温气态工质通过第一透平4膨胀后,降温成为低温气态工质。低温气态工质通过第四三向阀30,自下而上流入低温蓄热罐6,冷却低温蓄热罐6内部的耐火材料。耐火材料从下往上逐渐被冷却,低温气态工质的温度也自下而上逐渐升高。低温气态工质从低温蓄热罐6顶部流出后,低温气态工质成为中温气态工质,并通过第三三向阀29流出至压缩机2,完成储能循环。
在热泵储电装置100的储能阶段,盐池储热装置7和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00均关闭。第二阀门26处于关闭状态。
(二)热泵储电装置的发电阶段
热泵储电装置100在发电阶段,气态工质在第二循环回路内部进行布雷顿循环(压缩-吸热-膨胀做功-放热),气态工质从高温蓄热罐3吸热,并向低温蓄热罐6放热,此时第一透平4 做功大于压缩机2做功,驱动发电机5发电,从而向外界输出功用于供电。
具体地,开启第二循环回路,即压缩机2-第二阀门26-余热换热器11-第二三向阀28-高温蓄热罐3-第一三向阀27-第一透平4-第三三向阀29-低温蓄热罐6-第四三向阀30-压缩机2。低温气态工质被压缩机2压缩后,成为中低温气态工质,通过余热换热器11为盐池储热装置7 和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00提供余热。中低温气态工质通过第二三向阀28,自下而上流入高温蓄热罐3,吸收高温蓄热罐3内部的高温耐火材料储存的热量,气态工质的温度自下而上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升高。气态工质从高温蓄热罐3顶部流出后,成为高温气态工质,从第一三向阀27流出至第一透平4。高温气态工质通过第一透平4膨胀做功,驱动发电机5发电。高温气态工质膨胀后,降温成为中温气态工质。中温气态工质通过第三三向阀29,自上而下流入低温蓄热罐6,被低温蓄热罐6内部的耐火材料冷却。耐火材料温度升高,中温气态工质温度自上而下逐渐降低。中温气态工质从低温蓄热罐6底部流出后,成为低温气态工质,从第四三向阀30流出至压缩机2,完成发电循环。
通过余热换热器11回收热泵储电装置100的余热,使得气态工质的状态回到对应于储能循环的状态点,降低发电循环与储能循环的不可逆损失,提高了热泵储电系统循环效率以及本系统的能量转换总效率。
(三)盐池储热装置
盐池储热装置7的内部充满非均匀浓度的盐水,用于储存热泵储电装置100的余热。池内由于盐浓度不同分为3个区域,即上对流层8、非对流层9和储热层10。
上对流层8为浓度较低的盐水,覆盖在盐池储热装置7的上表面。漂浮盖板23由于材料密度小于水,所以漂浮于上对流层8的上表面。上对流层8用于降低下层流体扰动和降低池内热量散失。而漂浮盖板23用于降低环境对上对流层8的扰动和减少池水蒸发。
非对流层9为中等浓度的盐溶液,密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用于形成密度和温度梯度,进一步降低储热层10的热量散失。
储热层10为浓度接近饱和、饱和或者过饱和的盐溶液,用于储存热泵储电装置100的余热。储热层10内设置有余热换热器11,热泵储电装置100的循环工质通过余热换热器11进行释热,并将该热量储存在储热层10内。盐池储热装置7内部的盐溶液由于密度梯度产生温度梯度,在储热层10内温度最高并存储热量,非对流层9和上对流层8中的温度自下而上降低,极大地降低了盐池储热装置7的散热损失。
上对流层8同时提供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00的冷源,而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00的回水通过流量分配器22流入上对流层8,降低对盐池储热装置7内上对流层8流体的扰动和对非对流层9密度分层的破坏,降低了盐池储热装置7内部冷热流体交混,维持盐池密度和温度分层的稳定,降低储热量损失,提高储热效率。
盐池储热装置7利用热泵储电装置100的余热实现大规模储热,并通过储热层10为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00提供持续热源,确保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00连续运行。盐池储热装置7还通过上对流层8提供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00的冷源,回水通过流量分配器22流入盐池储热装置7,确保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00的稳定运行和储热效率。盐池储热装置7通过盐池的密度梯度,降低散热损失,提高储热量和储热温度,提高储热效率和发电效率。
(四)朗肯循环发电装置
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00连续运行时,热泵储电装置100中气体工质的余热通过蒸发器13 和再热器14,加热朗肯循环的循环工质至蒸发(朗肯循环的循环工质优选但不限于烃类化合物等低沸点有机物、氟利昂类工质或混合物)。循环工质通过工质泵12加压后送入蒸发器13,盐池储热装置7的高温水通过蒸发器13加热循环工质至蒸发,蒸发后的循环工质流入再热器 14,循环工质吸热后成为高温高压蒸汽。高温高压蒸汽经过第二透平15膨胀做功,带动第二发电机16发电。膨胀做功后的低压蒸汽在凝汽器17中冷凝,再流经工质泵12升压,完成蒸汽动力循环的做功和发电。蒸发器13的热水通过储热层10内的热水入口181流出,被热水泵19送入蒸发器13,驱动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00发电。热水入口181和热水回水口182分别设置在盐池储热装置7盐池底部近壁面,降低储热层10内部高温盐溶液的扰动,减少流体交混和温度梯度的破坏。其中,再热器的热源来自热泵储电系统工质的余热。
通过设置再热器14,提高了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00的效率和发电量。凝汽器17中冷源来自上对流层8的冷水,冷水通过冷却水滤网20流入冷却水泵21,被输送至凝汽器17吸热。吸热后的中温水流入热用户24进行供热,梯次利用中温水余热供热,降低朗肯循环冷源温度,提高朗肯循环发电效率,同时提高热电联供系统的总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电联供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储能阶段,热泵储电装置100的气态工质进行逆布雷顿循环,分别向高温蓄热罐和低温蓄热罐储热和储冷;在发电阶段,气态工质进行布雷顿循环,高温蓄热罐和低温蓄热罐向气态工质放热和放冷。高温蓄热罐和低温蓄热罐的内部耐火材料,增加了系统安全性,无燃爆风险。
2.通过在储热罐和储冷罐的两端设置三向阀,气态工质在储能和发电两个阶段从不同的方向通过高温蓄热罐和低温蓄热罐内部的耐火材料,使得耐火材料逐渐充满和释放能量,降低传热温差,提高系统循环可逆性。
3.热泵储电装置100的余热通过余热换热器11为盐池储热装置7和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00 供热,进行高效利用。该余热是由于热泵储电装置不可逆损失导致的多余热量,从而使得气态工质的状态回到对应于储能循环的状态点,降低发电循环与储能循环的不可逆损失,提高了热泵储电装置的循环效率以及热电联供系统的能量转换总效率。
4.热电联供系统由热泵储电装置、盐池储热装置、朗肯循环发电装置组成,朗肯循环发电装置回收利用热泵储电装置的大量余热,提高能量转换总效率,增加发电量。
5.热电联供系统中的热泵储电装置和朗肯循环发电装置均为闭式循环,无排放无污染。
6.朗肯循环发电装置设置再热器,提高朗肯循环发电效率和发电量。
7.朗肯循环发电装置的凝汽器的回水流入热用户供热,并回到上对流层8,该供热方式有效利用发电余热,降低朗肯循环冷源温度,提高朗肯循环发电效率以及系统综合效率。
8.盐池储热装置利用热泵储电装置的余热,实现长时间大规模储热,为朗肯循环提供持续热源,确保朗肯循环发电装置能够连续运行;通过盐池的密度梯度和温度分层,降低散热损失,提高储热量和储热温度,提高储热系统效率和朗肯循环发电的效率,降低储热成本。
9.盐池储热装置通过上对流层8为朗肯循环发电装置提供冷源,回水通过流量分配器22 流入盐池储热装置,降低了对上对流层8的扰动和对非对流层9密度分层的破坏,确保了朗肯循环发电装置的稳定运行,提高储热效率。
10.盐池储热装置通过储热层10为朗肯循环发电装置提供热源,热水入口181和热水回水口182分别设置在盐池底部近壁面,降低储热层10内部高温盐溶液的扰动,减少流体交混和温度梯度的破坏,提高储热效率。
11.盐池储热装置的上对流层8和漂浮盖板23,降低,环境对于池内流体扰动,降低池内热量散失,减少池水蒸发。
12.热电联供系统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力系统削峰填谷、用户侧谷电利用、居民供热的储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如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包括处理器的系统或其他可以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就本说明书而言,"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的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线的电连接部(电子装置),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程序的纸或其他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他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他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程序,然后将其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
应当理解,本申请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Claims (12)

1.一种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泵储电装置、盐池储热装置和朗肯循环发电装置,其中,所述热泵储电装置包括压缩机、高温蓄热罐、第一透平和低温蓄热罐,所述盐池储热装置包括余热换热器;
当所述热泵储电装置处于储能阶段时,所述压缩机、所述高温蓄热罐、所述第一透平和所述低温蓄热罐依次串联,形成第一循环回路;
当所述热泵储电装置处于发电阶段时,所述压缩机、所述盐池储热装置的余热换热器、所述高温蓄热罐、所述第一透平和所述低温蓄热罐依次串联,形成第二循环回路;
所述盐池储热装置的余热换热器与所述朗肯循环发电装置相连,用于将所述热泵储电装置产生的余热提供至所述朗肯循环发电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储电装置还包括电动机,所述电动机与所述压缩机相连。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储电装置还包括第一发电机,所述第一发电机与所述第一透平相连。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储电装置还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一三向阀、第二三向阀、第三三向阀和第四三向阀,
所述第一阀门分别与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三向阀相连;
所述第二阀门分别与所述压缩机、所述余热换热器相连;
所述第一三向阀分别与所述第一阀门、所述高温蓄热罐的上端、所述第一透平相连;
所述第二三向阀分别与所述余热换热器、所述高温蓄热罐的下端、所述第一透平相连;
所述第三三向阀分别与所述压缩机、所述低温蓄热罐的上端、所述第一透平相连;
所述第四三向阀分别与所述压缩机、所述低温蓄热罐的下端、所述第一透平相连。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盐池储热装置包括上对流层、非对流层和储热层;
所述储热层设有余热换热器、热水入口和热水回水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朗肯循环发电装置包括工质泵、蒸发器、再热器、凝汽器、第二透平和第二发电机,
所述蒸发器分别与所述盐池储热装置的热水入口、热水回水口相连;
所述再热器与所述余热换热器相连;
所述工质泵、所述蒸发器、所述再热器、所述第二透平和所述凝汽器依次串联,形成第三循环回路;
所述第二透平与所述第二发电机相连。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朗肯循环发电装置还包括热用户,
所述热用户分别与所述凝汽器、所述盐池储热装置的上对流层相连。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盐池储热装置的上对流层内设有流量分配器。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盐池储热装置的上对流层还设有冷却水滤网,所述冷却水滤网与所述凝汽器相连。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朗肯循环发电装置还包括冷却水泵,
所述冷却水滤网与所述凝汽器通过所述冷却水泵相连。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盐池储热装置的上对流层上表面覆盖有漂浮盖板。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朗肯循环发电装置还包括热水泵,
所述蒸发器通过所述热水泵与所述盐池储热装置的热水回水口相连。
CN202120014383.3U 2021-01-05 2021-01-05 热电联供系统 Active CN2141182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14383.3U CN214118277U (zh) 2021-01-05 2021-01-05 热电联供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14383.3U CN214118277U (zh) 2021-01-05 2021-01-05 热电联供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18277U true CN214118277U (zh) 2021-09-03

Family

ID=77493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014383.3U Active CN214118277U (zh) 2021-01-05 2021-01-05 热电联供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1827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24139A (zh) * 2021-10-21 2021-12-21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一种火电厂的卡诺电池储能改造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24139A (zh) * 2021-10-21 2021-12-21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一种火电厂的卡诺电池储能改造方法及装置
CN113824139B (zh) * 2021-10-21 2024-04-19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一种火电厂的卡诺电池储能改造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80867B2 (en) Combined heating power and cooling apparatus with energy storage type adapted to an 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 and its method
CN106907203A (zh) 风光互补的空气压缩储能与发电一体化系统
JP3230102U (ja) 可逆膨張器に基づく総合エネルギーシステム
CN101737282A (zh) 一种高效混合式海洋温差发电系统
CN114738061A (zh) 一种耦合卡琳娜循环的太阳能辅热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CN113899084A (zh) 一种利用风能和光能的冷热用水供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4118277U (zh) 热电联供系统
CN110159380B (zh) 单罐闭式循环储能发电系统
CN114109524B (zh) 基于二氧化碳卡诺电池的冷-热-电-水联供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08506177B (zh) 基于气液两相集热器的太阳能复叠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
CN111677621A (zh) 一种波浪能高效气动转换装置及其气动转换方法
CN216788625U (zh) 一种太阳能能量转换储能供电系统
CN109989848A (zh) 一种用于内燃机排气多品质余热的梯级回收系统
CN112302751B (zh) 耦合跨季节储热的储能发电系统
CN114001270A (zh) 一种水气热综合储能系统及方法
CN214118278U (zh) 热泵储电双循环发电系统
CN110307668B (zh) 一种基于吸收式技术的核能冷热联供系统
CN217685926U (zh) 一种基于太阳能和地热能耦合利用的储能发电系统
WO2020107915A1 (zh) 一种耗材不花钱但能输出能量的机器
CN214118399U (zh) 太阳能盐池储能发电系统
CN114857973B (zh) 一种电热储能系统及换热方法
CN112343677A (zh) 一种基于高低温储热和逆向有机朗肯循环储电的储能系统
CN220857691U (zh) 一种热力电池系统
CN221427790U (zh) 一种氨作为工作介质的水储热型热力电池系统
CN216241123U (zh) 小型蒸汽-orc二级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