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87519A -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87519A
CN112887519A CN201911204819.9A CN201911204819A CN112887519A CN 112887519 A CN112887519 A CN 112887519A CN 201911204819 A CN201911204819 A CN 201911204819A CN 112887519 A CN112887519 A CN 1128875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light
camera module
face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0481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87519B (zh
Inventor
王刚
李昕
唐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0481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87519B/zh
Priority to EP20893073.5A priority patent/EP4047917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0/131928 priority patent/WO2021104402A1/zh
Priority to US17/780,683 priority patent/US11977320B2/en
Publication of CN1128875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75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875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75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1Hous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用以在保证光学防抖与自动对焦功能的前提下,降低摄像头模组的制作成本,提升摄像头模组的可靠性。摄像头模组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转光构件、透镜组、感光元件以及马达,其中:壳体具有进光口;透镜组包括进光侧和出光侧;转光构件位于进光侧一侧,且转光构件设置于进光口处,用于将由进光口入射的光线转向并射入进光侧;感光元件位于出光侧一侧;马达包括支架、载体以及八条线材,八条线材的两端分别与载体和支架连接,且线材的长度可伸缩;载体通过八条线材悬浮设置于支架上,用于承载透镜组,并在线材的长度伸缩时驱动透镜组平移或转动,以调整透镜组与感光元件的相对位置。

Description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提升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竞争力,集成长焦摄像头模组已成为当前电子设备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由于长焦摄像头模组的焦距相对较长,对应的光学系统在光轴方向需要更长的结构空间,因而在将长焦摄像头模组应用于手机等尺寸相对较小的电子设备上时,为了不增加电子设备的厚度,通常将长焦摄像头模组设计为潜望式结构。对于潜望式摄像头模组,要实现自动对焦与光学防抖功能需要配置多个音圈马达,而由于受到电子设备内部安装空间对模组的整体尺寸的限制,音圈马达的设计也将受到较大限制,这样就会影响摄像头模组的对焦与防抖效果;此外,配置多个音圈马达不仅导致摄像头模组的制作成本提高,还增加了摄像头模组的故障概率,致使摄像头模组的可靠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用以在保证光学防抖与自动对焦功能的前提下,降低摄像头模组的制作成本,并提升摄像头模组的可靠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摄像头模组,该摄像头模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转光构件、透镜组、感光元件和马达,其中,壳体上开设有进光口;透镜组位于转光构件与感光元件之间,且透镜组包括位置相对的进光侧和出光侧;转光构件位于透镜组的进光侧一侧,并且转光构件还设置于进光口处,以将由进光口入射的光线转向并射入透镜组的进光侧;感光元件位于透镜组的出光侧一侧,以使得由出光侧射出的光线可投射至感光元件上成像;马达可用于驱动透镜组产生运动,以调整透镜组与感光元件之间的距离或者调整感光元件表面的成像位置。具体设置时,马达可包括支架、载体以及八条线材,其中,八条线材的两端分别与载体和支架连接,且线材的长度可伸缩,载体可通过八条线材悬浮设置于支架上,该载体可用于承载透镜组,并可在线材伸缩时驱动透镜组平移或转动,从而可以调整透镜组与感光元件的相对位置,进而调整透镜组与感光元件之间的距离或者调整感光元件表面的成像位置。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马达驱动透镜组平移或转动,可调整透镜组与感光元件之间的距离或者调整感光元件表面的成像位置,从而使摄像头模组既能实现自动对焦功能,又能实现光学防抖功能,即三轴防抖功能可通过一个马达实现,因此可以简化摄像头模组的整体结构,降低其制作成本,并且由于摄像头模组的结构得以简化,因此发生故障的风险也可以降低。
在将线材与载体和支架连接时,每条线材可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第一端与载体连接,第二端与支架连接。为了提高各条线材与载体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马达还可包括用于将线材的第一端与载体连接的固定片,利用固定片来提高线材与载体的连接强度。当然,在其它的实施方案中,线材的第二端也可通过固定片与支架连接,以提高线材与支架的连接强度。
具体设置载体时,载体可以为六面体结构,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以及连接于第一面和第二面之间的第三面、第四面、第五面、第六面,其中,第三面与第五面位置相对,第四面与第六面位置相对,第三面与第四面相交于第一棱,第五面与第六面相交于第二棱。其中,第一面朝向转光构件设置,第二面朝向感光元件设置,载体上可设置有由第一面穿射至第二面的通路,透镜组即可设置于该通路内;在将线材连接于载体上时,八条线材可两两一组分为四组,四组线材分别连接于第三面、第四面、第五面和第六面上,从而可以使载体的受力较为均衡,使载体能够可靠地悬浮设置于支架上。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支架可包括两部分,分别为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其中,第一支架设置于第四面的一侧,第二支架设置于第六面的一侧;以第三面与第五面的排列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一支架可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与第四面相对设置,第二侧壁为沿第一方向超出第五面的一端侧壁;第二支架包括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三侧壁与第六面位置相对,第四侧壁为沿第一方向超出第三面的一端侧壁。在该方案中,在保证马达的结构可靠性的前提下,支架的结构相对简单,且体积较小,因此有利于减小摄像头模组的整体体积与重量。
在具体设置八条线材时,八条所述线材分别为一号线、二号线、三号线、四号线、五号线、六号线、七号线和八号线,其中:
所述一号线和所述二号线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三面上靠近所述第一棱的位置,所述一号线和所述二号线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四侧壁,且所述一号线和所述二号线在所述第三面上的投影交叉设置;
所述三号线和所述四号线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五面上靠近所述第二棱的位置,所述三号线和所述四号线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且所述三号线和所述四号线在所述第五面上的投影交叉设置;
所述五号线和所述六号线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四面上靠近所述第一棱的位置,所述五号线和所述六号线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且所述五号线和所述六号线在所述第四面上的投影交叉设置;
所述七号线和所述八号线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六面上靠近所述第二棱的位置,所述七号线和所述八号线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三侧壁,且所述七号线和所述八号线在所述第六面上的投影交叉设置。
上述方案中,一号线与三号线、二号线与四号线、五号线与七号线、六号线与八号线分别以载体的中心为对称点,呈中心对称设置,在稳定状态下,载体所受到的合力是可以相互平衡的,因此载体可通过这八条线材可靠地悬浮设置于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
为了降低线材可伸缩性能的实现难度,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八条线材可分别由形状记忆合金制备而成;此外,为了便于控制线材的温度,摄像头模组还可包括基板,基板上可设置有加热回路,线材可连接于对应的加热回路中,这样,通过控制加热回路的通断即可控制线材的温度,进而控制线材的形变状态。
具体实施时,基板可设置于感光元件背离透镜组的一侧,感光元件可与基板之间通过金线电连接,以将电信号通过基板传输至电子设备的图形处理器或者中央处理器中,从而实现对光学图像的获取、转换和处理等功能。
为了将马达固定于壳体内,摄像头模组还可包括安装座,该安装座位于转光构件与感光元件之间,安装座固定于壳体内,马达则固定于安装座上。
其中,安装座具体可包括底座和盖板,盖板可设置于底座背离感光元件的一侧,从而在两者之间形成用于容纳马达的容纳空间。此外,盖板和底座上对应透镜组的位置还分别开设有与容纳空间连通的通孔,以使光线能够顺利经过透镜组后投射至感光元件上。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摄像头模组还可包括滤光片,该滤光片可设置于透镜组的出光侧与感光元件之间,用于过滤光线中的红外光,有助于提高感光元件的有效分辨率和色彩还原性,使成像更加清晰、稳定。
在将滤光片固定于壳体内时,摄像头模组还可包括支撑件,支撑件固定于壳体的内壁,滤光片则可设置于支撑件的一侧,支撑件上对应感光元件的位置开设有透光孔。
此外,为了减小滤光片与支撑件组装之后的厚度,支撑件的一侧可开设有沉孔,沉孔的直径大于透光孔的直径,从而在沉孔与透光孔之间形成环形台阶结构,滤光片可设置于该环形台阶结构上。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转光构件可包括支撑架和棱镜,支撑架固定于壳体内,且支撑架上具有安装面,棱镜可固定于该安装面上。棱镜包括进光面和出光面,其中,进光面朝向进光口设置,出光面朝向透镜组的进光侧设置。
具体设置时,棱镜的进光面和出光面可以正交设置,即棱镜可对光线进行90度的转向,当摄像头模组的进光方向为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时,透镜组、滤光片、感光元件等器件可沿电子设备的长度或宽度方向排布,从而可以减小摄像头模组在电子设备厚度方向的尺寸。
为了避免转光构件在电子设备受到撞击等情况下发生偏移,壳体内还可设置有限位件,限位件可与支撑架抵接并对支撑架进行限位。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支撑架可以为三棱柱结构,支撑架上与安装面相邻的两条棱分别具有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限位件具体可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第一限位件与第一延伸部抵接,第二限位与所述第二延伸部抵接。
为了减轻支撑架的重量,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支撑架还可以为板形结构,支撑架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第一限位件与第一延伸部抵接,第二限位与第二延伸部抵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机壳以及前述第一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施方案的摄像头模组,摄像头模组设置于机壳内,机壳上对应摄像头模组的进光口的位置设置有开孔。由于摄像头模组的制作成本以及可靠性风险可以降低,因此该电子设备的整体制作成本也得以降低,并且整机性能得以提升。
第三方面,本申请另外提供了一种摄像头模组,该摄像头模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转光构件、透镜组、感光元件、马达以及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其中,壳体上开设有进光口;透镜组位于转光构件与感光元件之间,且透镜组包括位置相对的进光侧和出光侧;转光构件位于透镜组的进光侧一侧,并且转光构件还活动设置于进光口处,以将由进光口入射的光线转向并射入透镜组的进光侧;感光元件位于透镜组的出光侧一侧,以使得由出光侧射出的光线可投射至感光元件上成像;马达可包括支架、载体以及八条线材,其中,八条线材的两端分别与载体和支架连接,且线材的长度可伸缩,载体可通过八条线材悬浮设置于支架上,该载体可用于承载透镜组,并可在线材伸缩时驱动透镜组平移,以调整透镜组与感光元件之间的距离;防抖马达与转光构件连接,用于驱动转光构件平移或转动,以调整由所述转光构件射向透镜组的光线的传播路径。
在上述方案中,摄像头模组的对焦与防抖功能分别通过马达与防抖马达实现,因此可发挥马达的大对焦行程优势,进而可以提高摄像头模组的长焦性能;此外,由于马达的结构相较于常规的音圈马达更为简单,因此该方案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摄像头模组的整体结构,降低其制作成本。
具体实施时,转光构件可包括座体、支撑架和棱镜,其中,座体可通过第一转轴枢装于壳体上,支撑架可通过第二转轴枢装于座体上,棱镜则固定于支撑架上,第一转轴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转轴的延伸方向可相互垂直。防抖马达具体可包括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第一驱动组件可用于驱动座体绕第一转轴转动,第二驱动组件可用于驱动座体绕第二转轴转动,从而实现摄像头模组的双轴防抖功能。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机壳以及前述第三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施方案的摄像头模组,摄像头模组设置于机壳内,机壳上对应摄像头模组的进光口的位置设置有开孔。由于摄像头模组的制作成本可以降低,因此该电子设备的整体制作成本也得以降低。
附图说明
图1a为稳定成像时透镜与感光元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b为存在抖动时透镜与感光元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c为采用移动式防抖时透镜与感光元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d为采用倾斜式防抖时透镜与感光元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一种潜望式摄像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光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光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光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光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载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与载体在主视图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与载体在后视图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载体与八条线材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马达的主视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马达的后视图;
图15为载体上连接有一号线、三号线、五号线和七号线时的示意图;
图16为载体上连接有二号线、四号线、六号线和八号线时的示意图;
图17为载体上连接有三号线、四号线、五号线和六号线时的示意图;
图18为载体上连接有一号线、二号线、七号线和八号线时的示意图;
图19为载体上连接有一号线、二号线、五号线和六号线时的示意图;
图20为载体上连接有三号线、四号线、七号线和八号线时的示意图;
图21为载体上连接有二号线、六号线、三号线和七号线时的示意图;
图22为载体上连接有一号线、五号线、四号线和八号线时的示意图;
图23为载体上连接有二号线、八号线、三号线和五号线时的示意图;
图24为载体上连接有一号线、七号线、四号线和六号线时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马达与透镜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6为马达的对焦与防抖的形成能力特性图;
图2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现有技术部分:
01-透镜;02-感光元件;03-转光构件;04-透镜组;感光元件05;06-第一马达;
本申请实施例部分:
100-摄像头模组;10-壳体;20-转光构件;30-透镜组;40-滤光片;50-感光元件;
60-基板;11-进光口;12-光栏;31-进光侧;32-出光侧;70-马达;80-安装座;81-底座;
82-盖板;83-容纳空间;84-通孔;41-支撑件;42-透光孔;43-沉孔;44-环形台阶结构;
21-支撑架;22-棱镜;221-进光面;222-出光面;211-安装面;212-第一延伸部;
213-第二延伸部;13-第一限位件;14-第二限位件;33-光学透镜;34-固定座;35-固定槽;
71-载体;711-第一面;712-第二面;713-第三面;714-第四面;715-第四面;716-第六面;
717-第一棱;718-第二棱;719-通路;72-支架;721-第一支架;722-第二支架;
723-第一侧壁;724-第二侧壁;725-第三侧壁;726-第四侧壁;701-一号线;702-二号线;
703-三号线;704-四号线;705-五号线;706-六号线;707-七号线;708-八号线;
73-固定片;90-防抖马达;23-座体;24-第一转轴;25-第二转轴;91-第一驱动组件;
92-第二驱动组件;93-线圈;94-第一磁石;95-第二磁石;200-电子设备;210-机壳;
220-开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为了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头模组,下面首先说明一下其应用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头模组可应用于电子设备中,用于使电子设备实现图像采集及视频采集等功能,其中,电子设备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的手机、平板电脑或者笔记本电脑等常见终端。摄像头的种类繁多,例如根据焦距能否调节,可将摄像头分为定焦镜头与变焦镜头两大类,其中,定焦镜头由于结构相对简单而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等电子设备中。根据定焦焦距的长短,定焦镜头又可分为广角镜头、常规镜头以及长焦镜头,对于长焦镜头来说,由于其焦距相对较长,因此对应的光学系统在光轴方向需要更长的结构空间,若采用传统的摄像头结构,就不可避免地会增加手机的厚度,这与当前手机小型化、超薄化的设计方向相违背,为了克服这一问题,目前手机上所集成的长焦镜头通常采用潜望式结构。
另外,由于长焦镜头的视场角较小,在拍摄时即使镜头发生轻微抖动,对所摄取的影像的清晰度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光学防抖功能在长焦镜头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光学防抖的作用是拍照时对一定频率和幅度范围内的手机抖动进行实时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反向补偿,该补偿可通过透镜矫正光轴得到,因此在画质上的损失很小,可以较好地保证图像质量。光学防抖的基本方式可分为移动式防抖与倾斜式防抖,其中,移动式防抖是通过将透镜进行平移来调整感光元件表面的成像位置,倾斜式防抖是通过将透镜进行旋转来调整感光元件表面的成像位置。
如图1a至图1d所示,图1a为稳定成像时透镜01与感光元件02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图1b为存在抖动时透镜01与感光元件02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此时,光路发生偏移,感光元件02表面的成像位置也偏移的距离s;图1c为采用移动式防抖时透镜01与感光元件02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在这种防抖方式中,透镜01可在平行于感光元件02的二维平面内的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如图中的a方向和b方向)平移,来实现调整感光元02件表面的成像位置的目的,其中,实线为平移前的透镜01,虚线为平移后的透镜02,图1c中只示例性地示出了将透镜01沿a方向平移来补偿光路偏移的原理,应当理解的是,将透镜01沿b方向平移来补偿光路偏移的原理是类似的,此处不再过多赘述;图1d为采用倾斜式防抖时透镜01与感光元件02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在这种防抖方式中,透镜01可绕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如图中的a方向和b方向)转动,来实现调整感光元件02表面的成像位置的目的,其中,实线为转动前的透镜01,虚线为转动后的透镜02,图1d中只示例性地示出了将透镜01绕b方向转动来补偿光路偏移的原理,应当理解的是,将透镜01沿a方向转动来补偿光路偏移的原理是类似的,此处亦不再过多赘述。
参考图2所示,图2为现有的一种潜望式摄像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该摄像头模组包括转光构件03、透镜组04和感光元件05,其中,转光构件03位于透镜组04的进光侧一侧,用于将射入摄像头模组的光线转向并射入透镜组04的进光侧,感光元件05位于透镜组04的出光侧一侧,以使得由透镜组04的出光侧射出的光线能够投射至感光元件05上。在将该摄像头模组应用于手机上时,图中的a方向为手机的宽度方向,b方向为手机的厚度方向,c方向为手机的长度方向,或者,a方向为手机的长度方向,b方向为手机的厚度方向,c方向为手机的宽度方向,相比传统的摄像头模组,这种结构可以减少在手机厚度方向分布的元器件,从而可以减小在手机厚度方向的尺寸,使摄像头模组可应用于采用超薄设计的手机上。
摄像头模组还包括第一马达06和第二马达(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一马达06用于驱动转光构件03以a轴为中心偏转,以使转光构件03产生在b轴的方向偏移来补偿该方向的抖动,从而实现b轴方向的倾斜式防抖;第二马达用于驱动透镜组04沿a轴方向移动,以实现a轴方向的移动使防抖;此外,第二马达还可用于驱动透镜组04沿c轴方向移动,以使摄像头模组实现自动对焦功能。第一马达06和第二马达均可采用电磁驱动方式,具体设置时,第一马达06包括一套磁石-线圈结构,用以驱动转光构件03旋转,第二马达包括两套磁石-线圈结构,分别用以驱动透镜组04在a轴方向和c轴方向的移动。
因此,在图2所示的摄像头模组中,要实现摄像头模组的双轴光学防抖以及自动对焦功能,需要三套磁石-线圈结构。由于磁石-线圈的结构尺寸相对较大,导致整个摄像头模组的尺寸也比较大,因此摄像头模组所占据的手机内部的安装空间也会增大;换言之,当摄像头模组的尺寸一定时,第一马达/第二马达的设计将受到较大限制,导致感光元件的转动或者透镜组的位移也受到限制,从而影响最终的成像效果;另一方面,采用三套磁石-线圈的结构不仅会导致摄像头模组的制作成本提高,还会增加其可靠性风险。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头模组,该摄像头模组可以在保证光学防抖与自动对焦功能的前提下,降低摄像头模组的制作成本,并提升摄像头模组的可靠性。
首先参考图3所示,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该摄像头模组100包括壳体10以及设置于壳体10内的转光构件20、透镜组30、滤光片40、感光元件50和基板60,其中,壳体10上开设有进光口11,进光口11处设置有用于将光线导入壳体10内的光栏12;转光构件20可用于对光线的传播路径进行转折,具体设置时,转光构件20可设置于进光口11处,且转光构件20还位于透镜组30的进光侧31一侧,从而可用于将由进光口11入射的光线转向并射入透镜组30的进光侧31;滤光片40和感光元件50分别设置于透镜组30的出光侧32一侧,且滤光片40位于透镜组30与感光元件50之间,以使得由透镜组30的出光侧32射出的光线可经过滤光片40的滤光作用后再投射至感光元件50上;基板60位于感光元件50背离滤光片40的一侧,感光元件50固定于基板60上并与基板60电连接。
此外,为了提高摄像头模组100的成像效果,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摄像头模组100还可包括与透镜组30固定连接的马达70,该马达70可驱动透镜组30产生运动,以调整透镜组30与感光元件50之间的距离或者调整感光元件50表面的成像位置,从而使摄像头模组既能实现自动对焦功能,又能实现光学防抖功能。具体实施时,透镜组30可设置于马达70上,马达70则可通过安装座80固定于壳体10内。安装座80可包括底座81以及盖板82,其中,盖板82设置于底座81背离滤光片40的一侧,并与底座81之间形成用于容纳马达70的容纳空间83,马达70即设置于该容纳空间83内。此外,盖板82和底座81上对应透镜组30的位置还分别开设有与容纳空间83连通的通孔84,以使光线能够顺利经过透镜组30后投射至感光元件50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滤光片40可用于过滤光线中的红外光,以抑制高于感光元件50空间频率的光波通过,从而防止波纹扰动,提高感光元件50的有效分辨率和色彩还原性,使成像更加清晰、稳定。在将滤光片40固定于壳体10内时,摄像头模组还可包括用于支撑滤光片40的支撑件41,具体设置时,滤光片40可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于支撑件41的其中一侧,支撑件41则可通过过盈装配等方式固定于壳体10的内壁。支撑件41上对应感光元件50的位置开设有透光孔42,以使得光线能够顺利射入感光元件50,此外,参考图3所示,当滤光片40设置于支撑件41朝向透镜组30的一侧时,支撑件41朝向透镜组30的一侧还可开设有沉孔43,该沉孔43的直径可略大于透光孔42的直径,这样在沉孔43与透光孔42间就可形成一个环形台阶结构44,滤光片40即可设置于该环形台阶结构44上,这样就可减小滤光片40与支撑件41组装之后的厚度,从而有助于减小摄像头模组的整体尺寸。
可以理解的,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滤光片也可以设置于支撑件朝向感光元件的一侧,这时则可在支撑件朝向感光元件的一侧开设沉孔,以在支撑件朝向感光元件的一侧形成用于设置滤光片的环形台阶结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板60可以作为摄像头模组内的一个独立部件,此时基板60与电子设备的主板之间可通过连接器等器件实现电连接;当然,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基板60还可以作为电子设备的主板使用,此时,基板60上还可设置处理器以及用于支持电子设备各种功能运行的多种芯片等。感光元件50可以是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图像传感器或者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图像传感器,可用于对入射的光线的光信号进行光电转换以及A/D(analog/digital,模拟信号/数字信号)转换,感光元件50与基板60之间可通过金线电连接,以将转换的电信号通过基板传输至电子设备的图形处理器或者中央处理器中,从而实现对光学图像的获取、转换和处理等功能。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光构件的结构示意图。转光构件20可包括支撑架21以及棱镜22,棱镜22具体可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于支撑架21上;棱镜22具有进光面221和出光面222,进光面221朝向进光口11设置,出光面222朝向透镜组的进光侧设置,光线可在进光面221射入棱镜22,经过棱镜22的反射后由出光面222射出。棱镜22对光线的转向角度可在0~180度之间,例如,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棱镜22可对光线进行90度转向,这时,棱镜22具体可以为直角棱镜,进光面221与出光面222相互垂直。当然,棱镜22对光线的转向角度也可以为其它角度,例如80度、100度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只要能够使转向后的光线射入透镜组即可。
在设置支撑架21时,支撑架21具有倾斜设置的安装面211,棱镜22即可固定于该安装面211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架21具体可以为三棱柱形状,在将三棱柱形状的支撑架21固定于壳体10内时,支撑架21上靠近棱镜22的两条棱处可分别具有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13,壳体10内设置有与第一延伸部212对应设置的第一限位件13,以及与第二延伸部213对应设置的第二限位件14,两个限位件可分别通过与两个延伸部抵接或者卡接对支撑架21进行限位,从而可以避免转光构件20在电子设备受到撞击等情况下发生偏移,有利于提高摄像头模组的成像质量。具体实施时,参考图4所示,第一限位件13可以为L形结构,第二限位件14可以为凹字形结构,第一延伸部212抵接并设置于第一限位件13上,第二延伸部213卡接于第二限位件14内。
参考图5所示,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支撑架21设计为中空结构,以减轻支撑架21的重量,从而减轻摄像头模组的整体重量。
图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光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支撑架21可嵌设于壳体10内,也就是说,支撑架21上除安装面211外的另两个侧面分别与壳体10的内壁抵接,从而可以提高支撑架21的安装可靠性,进而可以提高转光构件整体的结构强度。具体实施时,第一限位件13和第二限位件14分别为块状结构,第一限位件13与第一延伸部212的端部抵接,第二限位件14与第二延伸部213的端部抵接。
图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光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支撑架21具体可以为板形结构,这样有利于减轻支撑架21的重量,从而减轻摄像头模组的整体重量。在将板形结构的支撑架21固定于壳体10内时,类似地,支撑架21的两端也可分别设置有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13,壳体10内对应地设置有第一限位件13和第二限位件14,限位件可通过与延伸部抵接或者卡接对支撑架21进行限位,具体实现方式与前述实施例中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透镜组30可用于对射入进光侧31的光线进行汇聚并投射至感光元件,具体设置时,透镜组30可包括多个同轴设置的光学透镜33以及用于安装这些光学透镜33的固定座34,固定座34上可设置与光学透镜33一一对应的固定槽35,以使多个光学透镜33可以相间隔地固定在对应的固定槽35内。
在具体设置马达时,马达可包括载体、支架以及将支架与载体进行连接的八条线材,其中,载体可用于承载并固定透镜组,支架则可用于将马达固定于安装座上,进而由安装座将马达与透镜组一并固定于壳体内,下面具体说明马达的结构。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载体的结构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载体71可以为六面体结构,包括相对的第一面711和第二面712,以及连接于第一面711与第二面712之间的第三面713、第四面714、第五面715和第六面716,其中,第三面713与第五面715相对设置,第四面714与第六面716相对设置,且第三面713与第四面714相交于第一棱717,第五面715与第六面716相交于第二棱718。为方便描述,以下将第三面713和第五面715的排列方向称为第一方向,将第四面和第六面的排列方向称为第二方向,以及将第一面和第二面的排列方向称为第三方向。载体71上还开设有沿第三方向设置、并由第一面711穿射至第二面712的通路719,透镜组即可设置于该通路719内。
在将摄像头模组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时,上述第一方向可以为电子设备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第三方向可以为电子设备的长度方向,或者,第一方向可以为电子设备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第三方向可以为电子设备的宽度方向。
参考图10和11所示,图10为支架与载体在主视图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图11为支架与载体在后视图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在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中,支架72可以包括第一支架721和第二支架722,其中,第一支架721设置于第四面714的一侧,第二支架722设置于第六面716的一侧,第一支架721与第二支架722的具体结构形式不限,例如可以将第一支架721和第二支架722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设计为L形,载体71设置于第一支架721与第二支架722之间。
具体设置时,第一支架721沿第一方向的至少一端超出载体71,第二支架722沿第一方向的至少一端超出载体71。第一支架721包括第一侧壁723和第二侧壁724,其中,第一侧壁723与载体71的第四面714对应设置,第二侧壁724为沿第一方向超出载体的第五面715的一端侧壁;第二支架722包括第三侧壁725和第四侧壁726,其中,第三侧壁725与第六面716对应设置,第四侧壁726为沿第一方向超出载体71的第三面713的一端侧壁。
如前所述,载体与支架之间可通过八条线材连接,这八条线材具体为一号线、二号线、三号线、四号线、五号线、六号线、七号线和八号线,每条线材可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可用于与载体连接,第二端可用于与支架连接,具体设置时,载体可通过八条线材悬浮设置于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此处的悬浮可以理解为,载体与支架之间没有直接接触,且载体可以相对支架运动。下面具体说明八条线材的设置方式。
请一并参考图12、13和图14所示,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载体与八条线材的连接方式示意图,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马达的主视图,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马达的后视图。具体实施时,一号线701和二号线702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三面713上靠近第一棱717的位置,一号线701和二号线702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于第四侧壁726,且一号线701和二号线702在第三面713上的投影交叉设置,可以理解的,为了使载体71能够更均匀地受力,可以将一号线701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三面713上靠近第一面711的一侧,以及将二号线702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三面713上靠近第二面712的一侧,也就是说,一号线701和二号线702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三面713上靠近第一棱717的两个内角处;
三号线703和四号线704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五面715上靠近第二棱718的位置,三号线703和四号线704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于第二侧壁724,且三号线703和四号线704在第五面715上的投影交叉设置;为了使载体71能够更均匀地受力,可以将三号线703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五面715上靠近第一面711的一侧,以及将四号线704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五面715上靠近第二面712的一侧,也就是说,三号线703和四号线704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五面715上靠近第二棱718的两个内角处;
五号线705和六号线706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于第四面714上靠近第一棱717的位置,五号线705和六号线706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于第一侧壁723,且五号线705和六号线706在第四面714上的投影交叉设置;类似地,可以将五号线705和六号线706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于第四面714上靠近第一棱717的两个内角处;
七号线707和八号线708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于第六面716上靠近第二棱718的位置,七号线707和八号线708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于第三侧壁725,且七号线707和八号线708在第六面716上的投影交叉设置;类似地,可以将七号线707和八号线708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于第六面716上靠近第二棱718的两个内角处。
可以看出,在上述实施方案中,一号线701与三号线703、二号线702与四号线704、五号线705与七号线707、六号线706与八号线708分别以载体71的中心为对称点,呈中心对称设置,在稳定状态下,载体71所受到的合力是可以相互平衡的,因此,载体71能够通过这八条线材可靠地悬浮设置于第一支架721与第二支架722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高各条线材与载体71和支架7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马达还包括分别设置于各条线材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的固定片73,这样就可通过固定片73分别将线材的两端连接于载体71和支架72上,从而可以提高线材与载体和支架的连接强度,进而可以提高马达的结构可靠性。
如前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马达可以驱动透镜组运动,以实现自动对焦和光学防抖功能,下面具体说明该马达的驱动原理。
具体实施时,马达的八条线材分别为长度可伸缩的线材,这样通过分别控制八条线材的伸缩状态就可调整载体的受力状态,从而使载体产生相应的运动。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降低线材可伸缩性能的实现难度,该八条线材可分别由形状记忆合金制备形成。形状记忆合金是一类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金属的总称,其形状记忆效应具体为:形状记忆合金在记忆温度以下时,可表现为一种结构形态,在记忆温度以上时,其内部的晶体结构会发生变化,促使形状记忆合金发生形变,此时形状记忆合金可表现为一种结构形态。具体应用到本申请实施例中,线材在其记忆温度以下时表现为相对松弛状态,在其记忆温度以上时长度缩短,表现为收缩变形状态;此外,应当理解的是,线材在相对松弛状态下,在受到一定的外力作用时,也可以被拉伸变形,使线材的长度增长,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线材还可具有拉伸变形状态。
为了便于控制线材的温度,可以将线材连接于设置的加热回路中,这样,通过向线材通电即可对其加热,从而使其发生收缩变形。具体实施时,可以在基板上设置与各条线材一一对应的加热回路,并将各条线材分别连接于对应的加热回路中;或者,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各条线材并联设置于同一加热回路中。
请一并参考图15和图16所示,图15为载体71上连接有一号线701、三号线703、五号线705和七号线707时的示意图,为便于理解,其余四条线未示出;图16为载体71上连接有二号线702、四号线704、六号线706和八号线708时的示意图,为便于理解,其余四条线未示出。此外,为方便描述,对载体71建立三维坐标系,并规定第一面711的两个对角线方向分别为x轴方向和y轴方向,垂直于xoy平面的方向为z轴方向(即前述第三方向),其中,x轴、y轴和z轴的正方向分别如图中所示。
当分别向一号线701、三号线703、五号线705和七号线707通电时,这四条线收缩变形,可分别对载体71产生沿其延伸方向的拉力作用,通过受力分析可知,这四条线产生的拉力的合力方向为z轴负方向,因此可驱动载体71向z轴负方向平移;需要说明的是,当载体71向z轴负方向平移时,二号线702、四号线704、六号线706和八号线708可被拉伸变形,以配合载体的平移运动;
当分别向二号线702、四号线704、六号线706和八号线708通电时,这四条线收缩变形,可分别对载体71产生沿其延伸方向的拉力作用,通过受力分析可知,这四条线产生的拉力的合力方向为z轴正方向,因此可驱动载体71向z轴正方向平移。
请一并参考图17和图18所示,图17为载体71上连接有三号线703、四号线704、五号线705和六号线706时的示意图,图18为载体71上连接有一号线701、二号线702、七号线707和八号线708时的示意图。
当分别向三号线703、四号线704、五号线705和六号线706通电时,这四条线收缩变形,对载体71产生的拉力的合力方向为x轴正方向,因此可驱动载体71向x轴正方向平移;当分别向一号线701、二号线702、七号线707和八号线708通电时,这四条线收缩变形,对载体71产生的拉力的合力方向为x轴负方向,因此可驱动载体71向x轴负方向平移。
请一并参考图19和图20所示,图19为载体71上连接有一号线701、二号线702、五号线705和六号线706时的示意图,图20为载体71上连接有三号线703、四号线704、七号线707和八号线708时的示意图。
当分别向一号线701、二号线702、五号线705和六号线706通电时,这四条线收缩变形,对载体71产生的拉力的合力方向为y轴负方向,因此可驱动载体71向y轴负方向平移;当分别向三号线703、四号线704、七号线707和八号线708通电时,这四条线收缩变形,对载体71产生的拉力的合力方向为y轴正方向,因此可驱动载体71向y轴正方向平移。
请一并参考图21和图22所示,图21为载体71上连接有二号线702、六号线706、三号线703和七号线707时的示意图,图22为载体71上连接有一号线701、五号线705、四号线704和八号线708时的示意图。
当分别向二号线702、六号线706、三号线703和七号线707通电时,这四条线收缩变形,对载体71产生的拉力的合力为以x轴为中心的顺时针力矩,因此可驱动载体71绕x轴顺时针转动;当分别向一号线701、五号线705、四号线704和八号线708通电时,这四条线收缩变形,对载体71产生的拉力的合力为以x轴为中心的逆时针力矩,因此可驱动载体711绕x轴逆时针转动。
请一并参考图23和图24所示,图23为载体71上连接有二号线702、八号线708、三号线703和五号线705时的示意图,图24为载体71上连接有一号线701、七号线707、四号线704和六号线706时的示意图。
当分别向二号线702、八号线708、三号线703和五号线705通电时,这四条线收缩变形,对载体71产生的拉力的合力为以y轴为中心的顺时针力矩,因此可驱动载体71绕y轴顺时针转动;当分别向一号线701、七号线707、四号线704和六号线706通电时,这四条线收缩变形,对载体71产生的拉力的合力为以y轴为中心的逆时针力矩,因此可驱动载体71绕y轴逆时针转动。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过向马达的相应的线材通电,可分别使载体71实现沿z轴方向平移、沿x轴方向平移、沿y轴方向平移、沿x轴方向转动以及沿y轴方向转动等多种运动形式。
参考图25所示,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马达与透镜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透镜组30可设置于载体71的通路719内,因此通过使载体71运动即可带动透镜组30运动。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组与马达的组装结构示意图。透镜组30设置于载体71的通路内,当透镜组30包括固定座34时,可以将固定座34以过盈装配的方式或者卡接等方式固定于通路719内。当然,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省略固定座34,将透镜组30的多个光学透镜31直接固定于通路719内,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这样,当载体运动时,即可驱动透镜组进行相同的运动,具体来说:
当分别向一号线、三号线、五号线和七号通电,或者向二号线、四号线、六号线和八号线通电时,马达可驱动透镜组沿z轴方向平移时,从而可以调整透镜组与感光元件之间的距离,这时可实现z轴方向的对焦;
当分别向三号线、四号线、五号线和六号线通电,或者向一号线、二号线、七号线和八号线通电时,马达可驱动透镜组沿x轴方向平移,这时可在x轴方向调整感光元件表面的成像位置,从而实现x轴方向的移动式防抖;
当分别向一号线、二号线、五号线和六号线通电,或者向三号线、四号线、七号线和八号线通电时,马达可驱动透镜组沿y轴方向平移,这时可在y轴方向调整感光元件表面的成像位置,从而实现y轴方向的移动式防抖;
当分别向二号线、六号线、三号线和七号线通电,或者向一号线、五号线、四号线和八号线通电时,马达可驱动透镜组沿x轴方向转动,这时可在y轴方向调整感光元件表面的成像位置,实现以x轴为中心的倾斜式防抖;
当分别向二号线、八号线、三号线和五号线通电,或者向一号线、七号线、四号线和六号线通电时,马达可驱动透镜组沿y轴方向转动,这时可在x轴方向调整感光元件表面的成像位置,实现以y轴为中心的倾斜式防抖。
因此,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马达,使得摄像头模组既能实现z轴方向的对焦(也可称为z轴方向的防抖),又能实现x轴与y轴方向的防抖,即三轴防抖功能可通过一个马达实现,因此可以简化摄像头模组的整体结构,降低其制作成本,并且由于摄像头模组的结构得以简化,因此发生故障的风险也可以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应用中,马达既可通过移动式防抖形式实现x轴与y轴双轴防抖,也可通过倾斜式防抖形式实现x轴与y轴双轴防抖,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马达的对焦能力与防抖能力存在一定的关联,请参考图26所示,图26为马达的对焦与防抖的形成能力特性图,其中,横坐标轴方向为马达的防抖行程,纵坐标轴为马达的对焦行程,这里的防抖行程可理解为马达可驱动透镜组在x轴方向或者y轴方向的运动行程,同理,对焦行程可以理解为马达可驱动透镜组在z轴方向的运动行程。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对焦行程,对应的防抖行程不同,且两者之间满足图中所示的菱形轮廓关系,具体表现为,相较于原点,当对焦行程越大时,防抖行程越小;当对焦行程为0时,对焦行程最大;相应地,当防抖行程为0时,对焦行程最大,并且最大对焦行程可达800um以上。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另外提供了一种摄像头模组,参考图27所示,图27为该摄像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摄像头模组包括壳体10以及设置于壳体10内的转光构件20、透镜组30、滤光片40、感光元件50和基板60,以及用于驱动透镜组30运动的马达70,其中,以上各部件在壳体10内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与前述实施例中一致,并且透镜组30、滤光片40、感光元件50、基板60以及马达70的具体结构及其设置方式也可与前述实施例中一致,此处不再过多赘述。所不同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马达70主要用于实现对焦功能,因此在设计时,可以发挥马达70的大对焦行程优势,相应地马达70的防抖行程可以相对较小。当然,为了使马达70的对焦行程最大化,在设计时也可以不考虑其防抖功能,即在具体实施时,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马达70具体用于实现对焦功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摄像头模组还可包括防抖马达90,防抖马达90可通过驱动转光构件20转动或平移来实现另外两轴的倾斜式防抖或者移动式防抖。下面具体以两轴均采用倾斜式防抖的形式来说明防抖马达90与转光构件20的设置方式。
请继续参考图27所示,转光构件20包括支撑架21、棱镜22以及座体23,其中,座体23可通过第一转轴24枢装于壳体10上,支撑架21可通过第二转轴25枢装于座体23上,棱镜22则可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于支撑架21上。
具体设置时,第一转轴24的延伸方向可以b轴方向,第二转轴25的延伸方向则可以为a轴方向。防抖马达90包括第一驱动组件91和第二驱动组件92,第一驱动组件91可用于驱动座体23绕b轴转动,第二驱动组件92可用于驱动支撑架21绕a轴转动。每个驱动组件包括线圈93和极性相反的第一磁石94与第二磁石95,对于第一驱动组件91,其第一磁石94与第二磁石可设置于座体23上垂直于c轴方向的一个平面内,且第一磁石94与第二磁石在该平面内沿a轴方向排布(第二磁石位于第一磁石94的内侧,图中未示出),线圈93设置于壳体10的内壁并与两个磁石位置相对,在向线圈93输入一个方向的电流使其产生与第一磁石94相同的极性时,线圈93与第一磁石94相斥,与第二磁石相吸,可驱动座体23及设置于其上的支撑架21和棱镜22绕b轴方向逆时针转动,在向线圈93输入另一个方向的电流使其产生与第二磁石相同的极性时,线圈93与第一磁石94相吸,与第二磁石相斥,可驱动座体23及设置于其上的支撑架21和棱镜22绕b轴方向顺时针转动;
类似地,对于第二驱动组件92,其第一磁石94与第二磁石95可设置于支撑架21上垂直于b轴方向的一个平面内,且第一磁石94与第二磁石95在该平面内沿c轴方向排布,线圈93设置于座体23上并与两个磁石位置相对,在向线圈93输入一个方向的电流使其产生与第一磁石94相同的极性时,线圈93与第一磁石94相斥,与第二磁石95相吸,可驱动支撑架21及设置于其上的棱镜22绕a轴方向顺时针转动,在向线圈93输入另一个方向的电流使其产生与第二磁石95相同的极性时,线圈93与第一磁石94相吸,与第二磁石95相斥,可驱动支撑架21及设置于其上的棱镜22绕a轴方向逆时针转动。
也就是说,第一驱动组件91可驱使棱镜22绕a轴方向转动,从而可在b轴方向调整感光元件50表面的成像位置,实现b轴的倾斜式防抖;第二驱动组件92可驱使棱镜22绕b轴方向转动,从而可在a轴方向调整感光元件50表面的成像位置,实现以a轴的倾斜式防抖。
在上述实施例中,摄像头模组的对焦与防抖功能分别通过马达70与防抖马达90实现,因此在设计马达70时可不考虑其防抖行程,从而可以发挥马达的大对焦行程优势,进而可以提高摄像头模组的长焦性能;此外,由于马达70的结构相较于常规的音圈马达更为简单,因此该方案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摄像头模组的整体结构,降低其制作成本。
可以理解的,防抖马达还可以移动式防抖的形式来实现a轴与b轴的防抖。这时,可将座体沿a轴方向滑动装配于壳体内,以及将支架沿b轴方向滑动装配于座体上;具体设置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时,每个驱动组件可包括线圈与一块磁石,通过合理设置线圈与磁石的安装位置,利用线圈在接收不同方向的电流时对磁石产生的吸附力或者排斥力,使磁石带动转光构件上的棱镜沿a轴或者b轴平移,实现a轴方向和b轴方向的移动式防抖。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防抖马达还可以以倾斜式防抖形式实现a轴防抖,以移动式防抖形式实现b轴防抖,或者,以移动式防抖形式实现a轴防抖,以倾斜式防抖形式实现b轴防抖,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参考图28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200,该电子设备200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等常见终端。电子设备200包括机壳210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摄像头模组100,摄像头模组100设置于机壳210内,并且机壳210上对应摄像头模组100的进光口的位置设置有开孔220,光线可通过开孔220射入摄像头模组100内。由于摄像头模组100的制作成本以及可靠性风险可以降低,因此该电子设备200的整体制作成本也得以降低,并且整机性能得以提升。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转光构件、透镜组、感光元件以及马达,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进光口;
所述透镜组位于所述转光构件与所述感光元件之间,包括进光侧和出光侧;
所述转光构件位于所述进光侧一侧,且所述转光构件设置于所述进光口处,用于将由所述进光口入射的光线转向并射入所述进光侧;
所述感光元件位于所述出光侧一侧;
所述马达包括支架、载体以及八条线材,八条所述线材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载体和支架连接,且所述线材的长度可伸缩;所述载体通过八条所述线材悬浮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用于承载所述透镜组,并在所述线材的长度伸缩时驱动所述透镜组平移或转动,以调整所述透镜组与所述感光元件的相对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每条线材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载体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支架连接;
所述马达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线材的第一端与所述载体固定连接的固定片;和/或,所述马达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线材的第二端与所述支架连接的固定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为六面体结构,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的第三面、第四面、第五面、第六面,其中,所述第三面与所述第五面位置相对,所述第四面与所述第六面位置相对,所述第三面与所述第四面相交于第一棱,所述第五面与所述第六面相交于第二棱;
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转光构件设置,所述载体上设置有由所述第一面穿射至所述第二面的通路,所述透镜组设置于所述通路内;
八条所述线材两两一组分别与所述第三面、所述第四面、所述第五面及所述第六面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载体通过八条所述线材悬浮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其中:
所述第一支架设置于所述第四面的一侧,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四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壁为沿第一方向超出所述第五面的一端侧壁;
所述第二支架设置于所述第六面的一侧,包括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六面相对设置,所述第四侧壁为沿第一方向超出所述第三面的一端侧壁;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三面与所述第五面的排列方向。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八条所述线材分别为一号线、二号线、三号线、四号线、五号线、六号线、七号线和八号线,其中:
所述一号线和所述二号线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三面上靠近所述第一棱的位置,所述一号线和所述二号线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四侧壁,且所述一号线和所述二号线在所述第三面上的投影交叉设置;
所述三号线和所述四号线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五面上靠近所述第二棱的位置,所述三号线和所述四号线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且所述三号线和所述四号线在所述第五面上的投影交叉设置;
所述五号线和所述六号线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四面上靠近所述第一棱的位置,所述五号线和所述六号线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且所述五号线和所述六号线在所述第四面上的投影交叉设置;
所述七号线和所述八号线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六面上靠近所述第二棱的位置,所述七号线和所述八号线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三侧壁,且所述七号线和所述八号线在所述第六面上的投影交叉设置。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模组还包括基板,所述基板设置于所述感光元件背离所述透镜组的一侧,所述基板上设置有加热回路;
所述线材为形状记忆合金材质,八条所述线材分别连接于所述加热回路中。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模组还包括位于所述转光构件与所述感光元件之间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固定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马达固定于所述安装座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包括底座和盖板,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底座背离所述感光元件的一侧,以形成用于容纳所述马达的容纳空间,所述盖板与所述底座上分别开设有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通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光构件包括支撑架和棱镜,其中:
所述支撑架固定于壳体内,所述支撑架具有安装面;
所述棱镜固定于所述安装面上,包括进光面和出光面,所述进光面朝向所述进光口设置,所述出光面朝向所述透镜组的进光侧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光面与所述出光面正交设置。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支撑架抵接并对所述支撑架限位。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为三棱柱结构,所述支撑架上与所述安装面相邻的两条棱分别具有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
所述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一延伸部抵接,所述第二限位与所述第二延伸部抵接。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为板形结构,所述支撑架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
所述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一延伸部抵接,所述第二限位与所述第二延伸部抵接。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以及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摄像头模组,所述摄像头模组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机壳上对应所述摄像头模组的进光口的位置设置有开孔。
15.一种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转光构件、透镜组、感光元件、马达以及防抖马达,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进光口;
所述透镜组位于所述转光构件与所述感光元件之间,包括进光侧和出光侧;
所述转光构件位于所述进光侧一侧,且所述转光构件活动设置于所述进光口处,用于将由所述进光口入射的光线转向并射入所述进光侧;
所述感光元件位于所述出光侧一侧;
所述马达包括支架、载体以及八条线材,八条所述线材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载体和支架连接,且所述线材的长度可伸缩;所述载体通过八条所述线材悬浮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用于承载所述透镜组,并在所述线材伸缩时驱动所述透镜组平移,以调整所述透镜组与所述感光元件之间的距离;
所述防抖马达与所述转光构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转光构件平移或转动,以调整由所述转光构件射向所述透镜组的光线的传播路径。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光构件包括座体、支撑架和棱镜,所述座体通过第一转轴枢装于所述壳体上,所述支撑架通过第二转轴枢装于所述座体上,所述棱镜固定于所述支撑架上,其中,所述第一转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转轴的延伸方向垂直;
所述防抖马达包括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座体绕所述第一转轴转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座体绕第二转轴转动。
1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以及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摄像头模组,所述摄像头模组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机壳上对应所述摄像头模组的进光口的位置设置有开孔。
CN201911204819.9A 2019-11-29 2019-11-29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28875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04819.9A CN112887519B (zh) 2019-11-29 2019-11-29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EP20893073.5A EP4047917A4 (en) 2019-11-29 2020-11-26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PCT/CN2020/131928 WO2021104402A1 (zh) 2019-11-29 2020-11-26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US17/780,683 US11977320B2 (en) 2019-11-29 2020-11-26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04819.9A CN112887519B (zh) 2019-11-29 2019-11-29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87519A true CN112887519A (zh) 2021-06-01
CN112887519B CN112887519B (zh) 2022-09-23

Family

ID=76038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04819.9A Active CN112887519B (zh) 2019-11-29 2019-11-29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77320B2 (zh)
EP (1) EP4047917A4 (zh)
CN (1) CN112887519B (zh)
WO (1) WO202110440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95429A (zh) * 2021-06-18 2021-09-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17130210A (zh) * 2023-04-11 2023-11-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光路改变元件驱动组件、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91705B (zh) * 2021-08-05 2023-07-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784027B (zh) * 2021-09-09 2023-06-23 东莞华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潜望式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141937A1 (ja) * 2006-06-07 2007-12-1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撮像装置
CN102207603A (zh) * 2010-03-29 2011-10-05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驱动模块和电子设备
US20140009675A1 (en) * 2012-07-05 2014-01-09 Chi-Wei Chiu Actuator with position sensor and camera module using same
CN109901346A (zh) * 2017-12-08 2019-06-18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光学组件、摄像模组和具有摄像模组的智能设备
CN109951623A (zh) * 2019-04-09 2019-06-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潜望式镜头、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09960001A (zh) * 2017-12-22 2019-07-02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使用sma线驱动活动部件运动的方法
CN209642802U (zh) * 2019-04-09 2019-11-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潜望式镜头、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70804B (zh) * 2010-02-26 2015-09-23 剑桥机电有限公司 Sma致动装置
CN106537252B (zh) 2014-05-06 2020-03-06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转光三维成像装置和投射装置及其应用
CN104635404A (zh) * 2015-01-22 2015-05-2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光学变焦摄像模组及具有所述光学变焦摄像模组的移动终端
GB201508968D0 (en) 2015-05-26 2015-07-01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td SMA wire assembly
GB201521632D0 (en) 2015-12-08 2016-01-20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td Tilt compensation in an SMA actuator
GB201602100D0 (en) 2016-02-05 2016-03-23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td Opposing SMA Wire Autofocus
KR101785458B1 (ko) 2016-06-07 2017-10-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이동 단말기
GB201610039D0 (en) 2016-06-08 2016-07-20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td Dynamic centring of SMA actuator
JP2020515881A (ja) * 2016-12-16 2020-05-28 ハッチンソン テクノロジー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Hutchinson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光学画像安定化サスペンションにおけるセンサシフト構造
KR102067069B1 (ko) 2017-06-16 2020-01-1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CN107493409B (zh) 2017-07-18 2020-05-19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变焦的摄像模组和移动终端
GB201713191D0 (en) 2017-08-17 2017-10-04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td SMA Actuator assembly
KR102391155B1 (ko) 2018-01-26 2022-04-29 애플 인크. 광학기기를 이동시키기 위한 액추에이터를 갖는 접이식 카메라
CN108989641A (zh) 2018-08-03 2018-12-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成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EP3820136A4 (en) * 2018-08-07 2021-10-06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CAMERA, FORM MEMORY ALLOY (SMA) DRIVING DEVICE AND ASSOCIATED MANUFACTURING METHOD, DRIVING PROCESS AND WIRING PROCESS
CN109061829A (zh) 2018-09-13 2018-12-21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装置和摄像模组
EP3896954A4 (en) * 2018-12-27 2022-01-1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AMERA ARRANGEMENT AND USER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141937A1 (ja) * 2006-06-07 2007-12-1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撮像装置
CN102207603A (zh) * 2010-03-29 2011-10-05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驱动模块和电子设备
US20140009675A1 (en) * 2012-07-05 2014-01-09 Chi-Wei Chiu Actuator with position sensor and camera module using same
CN109901346A (zh) * 2017-12-08 2019-06-18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光学组件、摄像模组和具有摄像模组的智能设备
CN109960001A (zh) * 2017-12-22 2019-07-02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使用sma线驱动活动部件运动的方法
CN109951623A (zh) * 2019-04-09 2019-06-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潜望式镜头、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CN209642802U (zh) * 2019-04-09 2019-11-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潜望式镜头、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95429A (zh) * 2021-06-18 2021-09-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17130210A (zh) * 2023-04-11 2023-11-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光路改变元件驱动组件、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04402A1 (zh) 2021-06-03
EP4047917A1 (en) 2022-08-24
US20230229060A1 (en) 2023-07-20
CN112887519B (zh) 2022-09-23
US11977320B2 (en) 2024-05-07
EP4047917A4 (en) 2022-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87519B (zh)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1104013A1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US20220294945A1 (en) Periscopic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1108972A1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TWI672538B (zh) 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WO2018066775A2 (ko) Ois를 위한 반사계 구동장치
AU2019302963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WO2021104017A1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572918B (zh) 潜望式连续光变模组及相应的多摄模组
WO2018135732A1 (ko) 와이어를 이용한 ois용 반사계 구동장치
CN210839753U (zh) 潜望式变焦摄像模组
KR101823326B1 (ko) Ois 액츄에이터
CN112532816B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US20220357567A1 (en) Periscopic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20190093275A (ko) 필터 스위칭 장치
CN113050340B (zh) 相机模块
CN106950791B (zh) 全景摄影装置
KR101609351B1 (ko) Ois 액츄에이터
CN213990763U (zh) 多摄像头模组及终端
US11726297B2 (en) Camera module
CN114449159A (zh) 用于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的驱动结构及相应的摄像模组
TWI797006B (zh) 潛望式攝像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3900211B (zh) 自动聚焦组件、摄像装置、电子设备和自动聚焦方法
CN219041886U (zh) 相机模块
EP4343425A1 (en) Variable aperture module,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