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65214A - 一种供电设备和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供电设备和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65214A
CN112865214A CN202011630090.4A CN202011630090A CN112865214A CN 112865214 A CN112865214 A CN 112865214A CN 202011630090 A CN202011630090 A CN 202011630090A CN 112865214 A CN112865214 A CN 1128652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controller
power
pin
accommodating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63009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63009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65214A/zh
Publication of CN1128652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652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lding portable devices containing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5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concerning the insertion or the connection of the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供电设备,包括:本体,开设有一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用于检测受电设备在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放置状态;控制器,与所述检测组件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检测组件的检测数据,并能够根据所述检测数据控制所述供电设备向所述受电设备进行供电的供电参数。本方案中,检测组件对于容纳空间内放置的受电设备进行检测得到检测数据,基于该检测数据控制该供电设备向受电设备进行供电的供电参数,该检测数据能够确定该受电设备的放置状态是否合适,以据此来确定是否需要对于该受电设备进行供电,确保充电过程更加安全简便。

Description

一种供电设备和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供电设备和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子产品中,触控屏已成为标配的功能,有些也会增加配置触控笔,以提供使用的便捷,比如做笔记,画画等。触控笔一般会插入电子产品的笔槽中,进行保存和充电。
现有技术中,在笔槽中插入结构,就进行充电,并不对于触控笔的情况进行检测,当有异物插入时,会导致充电过程发生危险。
所以,为了确保插入并充电的是触控笔,需要对于插入的结构进行检测以确定是否插入笔槽的结构确实为触控笔。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供电设备,包括:
本体,开设有一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用于检测受电设备在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放置状态;
控制器,与所述检测组件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检测组件的检测数据,并能够根据所述检测数据控制所述供电设备向所述受电设备进行供电的供电参数。
优选的,上述的供电设备,所述检测组件包括第一开关件和第二开关件,所述第一开关件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长度方向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二开关件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长度方向的垂直方向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开关件和所述第二开关件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检测组件通过受电设备与所述第一开关件和所述第二开关件的接触状态确定所述受电设备在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放置状态。
优选的,上述的供电设备,所述第一开关件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一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件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二引脚电连接;
在所述受电设备同时与所述第一开关件和所述第二开关件接触时,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检测到两路第一电平信号,所述两路第一电平信号能够表征所述受电设备被正确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或,
在所述受电设备未同时与所述第一开关件和所述第二开关件接触时,所述控制器无法通过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检测到两路第一电平信号,所述受电设备未被正确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优选的,上述的供电设备,所述检测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接地件及与所述接地件间隔设置的侦测件,所述接地件与所述供电设备的接地端连接,所述侦测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检测组件通过受电设备与所述接地件的接触状态以及所述接地件与所述侦测件的接触状态确定所述受电设备在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放置状态。
优选的,上述的供电设备,所述侦测件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三引脚电连接;
在所述受控设备与所述接地件接触、且所述接地件与所述侦测件接触时,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三引脚检测到低电平信号,所述低电平信号能够表征所述受电设备被正确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或,
在所述控制器无法通过所述第三引脚检测到低电平信号时,所述受电设备未被正确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优选的,上述的供电设备,还包括:
电源芯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电源芯片能够基于所述控制器提供的供电参数向所述受电设备供电或停止供电。
优选的,上述的供电设备,还包括:
电流/电压监控电路,与所述控制器的第四引脚电连接,能够检测所述供电设备向所述受电设备进行供电的电流值/电压值,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所述电流/电压监控电路反馈的电信号调整所述供电设备向所述受电设备进行供电的供电参数。
优选的,上述的供电设备,还包括:
温度监控电路,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五引脚电连接,能够检测所述供电设备工作时的温度,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所述温度监控电路反馈的电信号控制所述供电设备向所述受电设备进行供电的供电参数。
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供电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受电设备在所述供电设备的容纳空间内的放置状态;
如果所述放置状态表征所述受电设备被正确放置,控制所述供电设备按照确定的供电参数对所述受电设备进行充电;或,
如果所述放置状态表征所述受电设备未被正确放置,控制所述供电设备关闭电源。
优选的,上述的方法,其中,
如果所述控制器通过其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检测到两路第一电平信号,确定所述受电设备被正确放置;或,
如果所述控制器通过其第三引脚检测到低电平信号,确定所述受电设备被正确放置。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供电设备,包括:本体,开设有一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用于检测受电设备在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放置状态;控制器,与所述检测组件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检测组件的检测数据,并能够根据所述检测数据控制所述供电设备向所述受电设备进行供电的供电参数。本方案中,检测组件对于容纳空间内放置的受电设备进行检测得到检测数据,基于该检测数据控制该供电设备向受电设备进行供电的供电参数,如该检测数据能够确定该受电设备是否为触控笔,且放置状态是否合适,以据此来确定是否需要对于该受电设备进行供电,确保充电过程更加安全简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实施例2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实施例2中容纳空间放入受电设备一的一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实施例2中容纳空间放入受电设备一的另一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实施例2中容纳空间放入受电设备二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实施例2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实施例2的原理框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实施例3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实施例3中容纳空间放入受电设备一的一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实施例3中容纳空间放入受电设备一的另一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实施例3中容纳空间放入受电设备二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实施例3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实施例3的原理框图;
图14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实施例6中温度监控电路图;
图18是本申请中供电设备的一应用场景的结构框图;
图19是本申请中供电设备的另一应用场景的结构框图;
图20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的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该供电设备设备包括以下结构:本体101、检测组件102和控制器103;
其中,该本体开设有一容纳空间104,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用于检测受电设备在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放置状态;
其中,该控制器103,与所述检测组件102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检测组件的检测数据,并能够根据所述检测数据控制所述供电设备向所述受电设备进行供电的供电参数。
具体的,该检测数据表征了受电设备在容纳空间内的放置状态。
其中,该受电设备可以是触控笔,也可以是其他能够置入该容纳空间的物品。
其中,该容纳空间是用于承载受电设备的,而其目标承载的受电设备具体为触控笔,该容纳空间的结构与该触控笔的外形匹配。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设置该容纳空间的目的是承载触控笔的,所以,该受电设备的放置状态满足特定的状态,表征该受电设备是与该容纳空间适配的物品,如触控笔时,才以正常的充电参数为该受电设备充电;而该受电设备的放置状态不满足特定的状态,则表征该受电设备是不能与该容纳空间适配的物品,如能够进入该容纳空间的条状物,如钉子等,是误放入该容纳空间的其他物品,则以停止为该物品进行供电,即供电参数可以为0。
后续实施例中会针对该检测组件与控制器的具体功能实现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不做详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涉及的供电设备,是能够承载触控笔的电子设备,其可以是移动终端、笔记本电脑、PAD(portable android device,平板电脑)、PDA(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等设备,本申请中不对该供电设备的具体形式做限制。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包括:本体,开设有一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用于检测受电设备在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放置状态;控制器,与所述检测组件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检测组件的检测数据,并能够根据所述检测数据控制所述供电设备向所述受电设备进行供电的供电参数。本方案中,检测组件对于容纳空间内放置的受电设备进行检测得到检测数据,基于该检测数据控制该供电设备向受电设备进行供电的供电参数,该检测数据能够确定该受电设备是否为触控笔,且放置状态是否合适,以据此来确定是否需要对于该受电设备进行供电,确保充电过程更加安全简便。
如图2所示的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实施例2的一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包括以下结构:本体201、检测组件202和控制器203;
其中,该本体的结构参考实施例1中的相应结构,本实施例中不做赘述。
其中,所述检测组件包括第一开关件2021和第二开关件2022,所述第一开关件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204内长度方向的第一侧壁2041,所述第二开关件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长度方向的垂直方向的第二侧壁2042;所述第一开关件和所述第二开关件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检测组件通过受电设备与所述第一开关件和所述第二开关件的接触状态确定所述受电设备在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放置状态。
具体的,该检测组件包括了两个开关件,第一开关件设置于容纳空间的第一侧壁,第二开关件设置于容纳空间的第二侧壁,而且该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是两个不同的侧壁,则该两个开关件能够对于放入该容纳空间的受电设备从两个方向进行检测。
该第一开关件/第二开关件与受电设备接触时关闭,未与受电设备接触时断开,由于该第一开关件和第二开关件均与该控制器电连接,两个开关件的不同状态表示了其是否接触了受电设备,即受电设备与开关件的接触状态,而基于两个开关件与受电设备的接触状态,即可分析得到该受电设备在容纳空间的放置状态。
如下图3所示的为容纳空间放入受电设备一的一示意图,其中,该受电设备一形状与该容纳空间301匹配,第一开关件302与受电设备接触,第二开关件303也与受电设备接触。图3中,该受电设备是触控笔。该受电设备完全放入容纳空间时,该第一开关件和第二开关件均闭合。
如下图4所示的为容纳空间放入受电设备一的另一示意图。其中,该受电设备一形状与该容纳空间401匹配,但是该受电设备未完全放入该容纳空间,第一开关件402与受电设备接触,第二开关件403不与受电设备接触。该图4中受电设备是触控笔。该受电设备未完全放入容纳空间时,该第一开关件闭合,第二开关件断开。
如下图5所示的为容纳空间放入受电设备二的示意图。其中,该受电设备一形状与该容纳空间501不匹配,第一开关件502与受电设备不接触,第二开关件503与受电设备接触。该图5中受电设备是一钉子。该受电设备放入容纳空间时,该第一开关件断开,第二开关件闭合。
如图6所示的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实施例2的另一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包括以下结构:本体601、检测组件602和控制器603;
其中,所述检测组件602包括第一开关件6021和第二开关件6022,
其中,该本体以及检测组件的结构参考图2中的相应结构,此处不做赘述。
其中,该控制器603设置有多个引脚,不同引脚具有不同的功能。
其中,所述第一开关件6021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一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件6022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二引脚电连接;
其中,在所述受电设备同时与所述第一开关件和所述第二开关件接触时,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引脚1和所述第二引脚2检测到两路第一电平信号,所述两路第一电平信号能够表征所述受电设备被正确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或,
在所述受电设备未同时与所述第一开关件和所述第二开关件接触时,所述控制器无法通过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检测到两路第一电平信号,所述受电设备未被正确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其中,第一开关件与第二开关件的一端分别连接相同电平生成结构,另一端与控制器的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相连,当该受电设备与第一开关件/第二开关件接触,该第一开关件/第二开关件闭合,该控制器的第一引脚/第二引脚接收到该电平生成结构的电平信号,控制器基于两个引脚接收到的电平信号,判断对应的开关件是否闭合,即与受电设备接触。
其中,该控制器基于该电平信号确定该受电设备是否与开关件接触,进而确定其是否被正确放置在容纳空间内。
具体实施中,该第一开关件与第二开关件连接的电平生成结构可以是高电平电源,提供高电平,在第一开关件/第二开关件闭合时,该高电平电源输出高电平至控制器的第一引脚/第二引脚。
需要说明的是,受电设备放入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中的两个开关件均闭合,而一般只有与该电子设备的容纳空间匹配的触控笔才能够使得两个开关件均闭合,所以,正确放置是指代与电子设备匹配的触控笔以正确的方式放入该容纳空间;未被正确放置在容纳空间,可以是与电子设备匹配的触控笔未被完全放入该容纳空间,也可以是其他物品放入该容纳空间。
如图7所示的为供电设备的实施例2的原理框图,包括:第一开关件SW1、第二开关件SW2、控制器EC。
其中,第一开关件SW1的一端通过电阻R1与电源VCC相连,另一端与EC的IN1引脚相连。该第二开关件SW2的一端通过电阻R2与另一电源VCC相连,另一端与EC的IN2引脚相连。该EC的输出端OUT1用于输出控制信号,以控制供电设备向受电设备供电的供电参数。
具体的,当该SW1和SW2闭合时,EC的IN1引脚和IN2引脚分别接收到高电平信号,则该EC的OUT1引脚输出控制信号,以控制该供电设备向受电设备供电;当该SW1闭合、SW2断开时,EC的IN1引脚接收到高电平信号、IN2引脚未接收到高电平信号,则该EC的OUT1引脚输出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用于控制供电设备禁止向受电设备供电;当该SW1断开、SW2闭合时,EC的IN1引脚未接收到高电平信号、IN2引脚接收到高电平信号,则该EC的OUT1引脚输出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用于控制供电设备禁止向受电设备供电;当该SW1和SW2均断开时,EC的IN1引脚、IN2引脚均未接收到高电平信号,则该EC的OUT1引脚不输出控制信号。
如图8所示的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实施例3的一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包括以下结构:本体801、检测组件802和控制器803;
其中,该本体的结构参考实施例1中的相应结构,本实施例中不做赘述。
其中,该检测组件802包括接地件8021以及侦测件8022,该接地件8021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侦测件8022与接地件间隔设置,所述接地件与所述供电设备的接地端GND连接,所述侦测件与所述控制器803电连接,所述检测组件通过受电设备与所述接地件的接触状态以及所述接地件与所述侦测件的接触状态确定所述受电设备在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放置状态。
具体的,该接地件与侦测件之间有间隔位置,该接地件设置于容纳空间的侧壁并且部分凸出于容纳空间的侧壁,侦测件在本体内,相对于接地件距离容纳空调的侧壁较远的位置。
其中,该检测组件中的接地件在容纳空间的侧壁设置,该侧壁可以是容纳空间内长度方向的第一侧壁,也可以是容纳空间内长度方向的垂直方向的第二侧壁。
具体实施中,该接地件可以采用弹片结构,其部分凸出于容纳空间的侧壁,当有受电设备放入该容纳空间时,如果该受电设备与该容纳空间匹配,则在该受电设备的压力下,接地件的凸起部分被按下,接地件与侦测件接触,以使得该侦测件传递低电平给控制器。
如下图9所示的为容纳空间放入受电设备一的一示意图,其中,该受电设备一形状与该容纳空间901匹配,在受电设备的压力下,接地件902突出于容纳空间侧壁903的部分下陷,与侦测件904接触。图9中,该受电设备是触控笔。该受电设备完全放入容纳空间时,该接地件与侦测件接触。
如下图10所示的为容纳空间放入受电设备一的另一示意图。其中,该受电设备一形状与该容纳空间1001匹配,但是该受电设备未完全放入该容纳空间,接地件1002突出于容纳空间侧壁1003的部分略下陷,与侦测件1004未接触。该图10中受电设备是触控笔。该受电设备未完全放入容纳空间时,该接地件与侦测件未接触。
如下图11所示的为容纳空间放入受电设备二的示意图。其中,该受电设备一形状与该容纳空间1101不匹配,接地件1102突出于容纳空间侧壁1103的部分未下陷,与侦测件1104未接触。该图11中受电设备是钉子。该受电设备放入容纳空间时,该接地件与侦测件未接触。
如图12所示的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实施例3的另一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包括以下结构:本体1201、检测组件1202和控制器1203;
其中,该检测组件1202包括接地件12021以及侦测件12022,
其中,该控制器1203设置有多个引脚,不同引脚具有不同的功能。
其中,所述侦测件1202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三引脚电连接。
在所述受控设备与所述接地件接触、且所述接地件与所述侦测件接触时,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三引脚3检测到低电平信号,所述低电平信号能够表征所述受电设备被正确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或,
在所述控制器无法通过所述第三引脚检测到低电平信号时,所述受电设备未被正确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其中,侦测件的一端连接高电平电源以及该第三引脚。
具体的,该侦测件未与接地件接触时,该第三引脚检测到高电平电源的高电平信号,而在侦测件与接地件接触时,该第三引脚检测到接地端提供的低电平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受电设备放入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中的接地件弹片与侦测件接触,而一般只有与该电子设备的容纳空间匹配的触控笔才能够使得接地件与侦测件,所以,正确放置是指代与电子设备匹配的触控笔以正确的方式放入该容纳空间;未被正确放置在容纳空间,可以是与电子设备匹配的触控笔未被完全放入该容纳空间,也可以是其他物品放入该容纳空间。
如图13所示的为供电设备的实施例3的原理框图,包括:接地件J1、侦测件J2、控制器EC。
其中,接地件J1一端接地GND,另一端悬空;侦测件J2的一端悬空,另一端通过电阻R3与电源VCC相连,且与EC的IN1引脚相连;该EC的输出端OUT1用于输出控制信号,以控制供电设备向受电设备供电的供电参数。
具体的,当该J1和J2未接触时,EC的IN1引脚接收到高电平信号,该EC的OUT1引脚输出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用于禁止供电设备供电;当该J1和J2接触时,EC的IN1引脚接收到低电平信号,则该EC的OUT1引脚输出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用于控制供电设备向受电设备供电。
如图14所示的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包括以下结构:本体1401、检测组件1402、控制器1403和电源芯片1404;
其中,该本体、检测组件和控制器的结构参考图1中的相应结构,此处不做赘述。
其中,该电源芯片1404,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电源芯片能够基于所述控制器提供的供电参数向所述受电设备供电或停止供电。
具体的,该控制器基于检测信息确定受电设备在容纳空间的放置状态为正确的状态,则提供供电参数给该电源芯片以使得其向受电设备供电。
具体的,该检测组件与控制器的输入引脚1相连,控制器的输出引脚OUT1与电源芯片的输入引脚EN相连。当控制器基于的输入引脚1的检测信息确定受电设备在容纳空间的放置状态是正确的状态,其输出特定的电平信号,电源芯片基于控制器输出的电平信号控制其输出端输出电能为受电设备(如触控笔)充电。
如图15所示的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包括以下结构:本体1501、检测组件1502、控制器1503和电流/电压监控电路1504;
其中,该本体、检测组件和控制器的结构参考图1中的相应结构,此处不做赘述。
其中,电流/电压监控电路1504,与所述控制器的第四引脚电连接,能够检测所述供电设备向所述受电设备进行供电的电流值/电压值,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所述电流/电压监控电路反馈的电信号调整所述供电设备向所述受电设备进行供电的供电参数。
具体的,该控制器基于检测信息确定受电设备在容纳空间的放置状态为正确的状态以及该电流/电压电路反馈的表征正常的电信号,控制所述供电设备向所述受电设备进行供电。
其中,该受电设备在容纳空间的放置状态的确定方式参考实施例2和3,本实施例中不做赘述。
其中,该检测组件与控制器的输入引脚1相连,电流/电压监控电路与控制器的输入引脚4相连,控制器的输出引脚OUT1用于输出控制信号,以控制供电设备向受电设备供电的供电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当放入该容纳空间的受电设备外形与容纳空间匹配,即该物品与触控笔形状相同,或者是出现故障的触控笔,则在供电设备向该受电设备供电时,供电电流/电压出现异常,为了保证电子设备以及受电设备的安全,需要停止向该受电设备供电。
因此,本实施例中,在检测组件检测的基础上,增加了电流/电压监控电路,以进一步对于供电过程进行检测,确定供电过程安全。
具体的,该控制器的输入引脚1接收到表征受电设备在容纳空间的放置状态为正确状态的信号,并且,输入引脚4收到电流/电压监控电路反馈的表征正常的电信号,控制器的输出引脚OUT1输出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用于控制该供电设备向受电设备供电;
该控制器的输入引脚1接收到表征受电设备在容纳空间的放置状态为正确状态的信号,并且,输入引脚3接收到电流/电压监控电路反馈的表征不正常的电信号,控制器的输出引脚OUT1输出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用于控制该供电设备禁止向受电设备供电。
需要说明的是,具体实施中,该电压监控电路与电流监控电路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
具体的,该电压监控电路用于对供电设备对于受电设备输出的电压值进行检测,其向控制器反馈电压值,控制器可以基于该电压值是否在预设电压范围内进行确定,如果该电压值在预设电压范围内,则表征正常的;否则,不正常。
例如,充电电压为5V时,该预设电压为3V,超过3V,则表征正常,小于3V则不正常。
该电流监控电流用于对供电设备对受电设备输出的电流值进行检测,经过电流放大器的处理后,将电流值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可以基于该电流值是否在预设电流范围内进行确定,如果该电流值在预设电流范围内,则表征正常的;否则,不正常。
例如,充电电流为100mA时,该预设电流范围为不大于200mA,若电流值小于200mA,则表征正常,否则不正常。
如图16所示的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包括以下结构:本体1601、检测组件1602、控制器1603和温度监控电路1604;
其中,该本体、检测组件和控制器的结构参考图1中的相应结构,此处不做赘述。
其中,温度监控电路1604,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五引脚电连接,能够检测所述供电设备工作时的温度,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所述温度监控电路反馈的电信号控制所述供电设备向所述受电设备进行供电的供电参数。
具体的,该控制器基于检测信息确定受电设备在容纳空间的放置状态为正确的状态以及该温度监控电路反馈的表征正常的电信号,控制所述供电设备向所述受电设备进行供电。
如图17所示的为该温度监控电路图,该温度监控电路中设置有高电平电源VCC、电阻R4以及负温度系数电阻PRT,其中R4与VCC相连,该PRT接地,且该R4与PRT之间的连接位置作为该温度监控电路的输出端。该输出端用于与控制器的第五引脚相连。
该负温度系数电阻随着温度升高,电阻降低。当其温度较低时,该温度监控电路输出端输出高电平,当其温度大于温度阈值时,电阻很小,该温度监控电路输出端输出低电平。
其中,该受电设备在容纳空间的放置状态的确定方式参考实施例2和3,本实施例中不做赘述。
其中,该检测组件与控制器的输入引脚1相连,温度监控电路与控制器的输入引脚5相连,控制器的输出引脚OUT1用于输出控制信号,以控制供电设备向受电设备供电的供电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当放入该容纳空间的受电设备外形与容纳空间匹配,即该物品与触控笔形状相同,或者是出现故障的触控笔,则在供电设备向该受电设备供电出现异常,导致电子设备的温度升高,为了保证电子设备以及受电设备的安全,需要停止向该受电设备供电。
因此,本实施例中,在检测组件检测的基础上,增加了温度监控电路,以进一步对于供电过程进行检测,确定供电过程安全。
具体的,该控制器的输入引脚1接收到表征受电设备在容纳空间的放置状态为正确状态的信号,并且,输入引脚5接收到温度监控电路反馈的表征正常的电信号,控制器的输出引脚OUT1输出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用于控制该供电设备向受电设备供电;
该控制器的输入引脚1接收到表征受电设备在容纳空间的放置状态为正确状态的信号,并且,输入引脚5接收到温度监控电路反馈的表征不正常的电信号,控制器的输出引脚OUT1输出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用于控制该供电设备禁止向受电设备供电。
如图18所示为本申请中供电设备在一应用场景的结构框图,该场景中供电设备的本体中设置有:检测组件、控制器EC、电源芯片、电流监测电路、温度监控电路。其中,该检测组件包括第一开关件、第二开关件,所述第一开关件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长度方向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二开关件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长度方向的垂直方向的第二侧壁。
其中,第一开关件SW1的一端通过电阻R1与电源VCC相连,另一端与EC的IN1引脚相连。该第二开关件SW2的一端通过电阻R2与另一电源VCC相连,另一端与EC的IN2引脚相连。EC的IN3引脚接收电流监测电路传递的电信号Pen_Current,该Pen_Current信号是基于采集的IN+和IN-两路信号经过电流放大器处理得到的信号。EC的IN4引脚接收温度监控电路输出的电信号Temp_EN,该温度监控电路中设置有高电平电源VCC、电阻R4以及负温度系数电阻PRT,其中R4与VCC相连,该PRT接地,且该R4与PRT之间的连接位置作为该温度监控电路的输出端输出Temp_EN,该EC的输出端OUT1通过MOS管Q1与电源芯片的EN引脚相连,EC的OUT引脚连接MOS管的G极(栅极),该MOS管的S极(源极)接地、D极(漏极)通过电阻R5与电源VCC相连,该EC的输出端OUT1输出信号Power_EN_N,MOS管输出信号Power_EN给电源芯片的引脚EN,电源芯片的引脚VCC与电源VCC相连,电源芯片的输出引脚OUT通过电阻R6与电子设备的输出端相连,该电子设备的输出端输出Pen_PWR电压给受电设备,该电阻R6两侧检测两路信号Pen_IN+和Pen_IN-并反馈给电流放大器。
其中,该SW1和SW2闭合时,控制器EC输出的输出信号Power_EN_N为低电平,由于Q1的截止作用,Q1输出信号Power_EN为高电平,该电源芯片的EN接收到高电平,输出充电电能。基于R2检测供电设备输出的电流Pen_IN+和Pen_IN-,并通过电流放电器处理将Pen_Current信号输入EC的引脚IN3,并且,该温度监控电路基于环境温度输出Temp_EN给EC的IN4引脚。
当该受电设备(触控笔)正常时,Pen_Current信号能够表征充电电流正常,并且正常充电过程中,供电设备的温度维持在较低的温度,该Temp_EN输出高电平给EC的IN4引脚,此时,该控制器EC输出的输出信号Power_EN_N为低电平,相应的,该电源芯片输出充电电能。
当该受电设备不正常时,即该受电设备不是触控笔或者是故障的触控笔,其充电电流过大,设备温度升高,此时,Pen_Current信号是表征充电电流过大的信号,且该温度监控电路中PRT阻值降低,该Temp_EN输出低电平给EC的IN4引脚,此时,该控制器EC输出的输出信号Power_EN_N为高电平,相应的,该电源芯片停止输出充电电能。
如图19所示为本申请中供电设备的另一应用场景示意图,该场景中供电设备的本体中设置有:检测组件、控制器EC、电源芯片、电流监测电路、电压监测电路。其中,该检测组件包括接地件J1和侦测件J2,该接地件设置于本体的容纳空间内,侦测件与接地件间隔设置,接地件J1一端接地GND,另一端悬空;侦测件J2的一端悬空,另一端通过电阻R3与电源VCC相连,且与EC的IN1引脚相连;EC的IN3引脚接收电流监测电路传递的电信号Pen_Current,该Pen_Current信号是基于采集的IN+和IN-两路信号经过电流放大器处理得到的信号。EC的IN4引脚接收电压监测电路输出的电信号Pen_PWR,该EC的输出端OUT1通过MOS管Q1与电源芯片的EN引脚相连,EC的OUT引脚连接MOS管的G极(栅极),该MOS管的S极(源极)接地、D极(漏极)通过电阻R5与电源VCC相连,该EC的输出端OUT1输出信号Power_EN_N,MOS管输出信号Power_EN给电源芯片的引脚EN,电源芯片的引脚VCC与电源VCC相连,电源芯片的输出引脚OUT通过电阻R6与电子设备的输出端相连,该电子设备的输出端输出Pen_PWR电压给受电设备,该电阻R6两侧检测两路信号IN+和IN-并反馈给电流放大器。
其中,该J1和J2接触时,控制器EC判断有形状匹配的触控笔完全插入该容纳空间中,该电压监测电路对于电源信号输出端的电压信号进行检测,该电源信号输出端即为触控笔的电源信号引脚,将该检测的电压信号反馈给EC的IN4引脚。EC基于该电压信号满足电压范围,输出的输出信号Power_EN_N为低电平,由于Q1的截止作用,Q1输出信号Power_EN为高电平,该电源芯片的EN接收到高电平,输出充电电能。
基于R2检测供电设备输出电流Pen_IN+和Pen_IN-,当该受电设备(触控笔)正常时,Pen_Current信号能够表征充电电流正常,此时,该控制器EC输出的输出信号Power_EN_N为低电平,相应的,该电源芯片输出充电电能。
当该受电设备不正常时,即该受电设备是故障的触控笔,其充电电流过大,此时,Pen_Current信号是表征充电电流过大的信号,此时,该控制器EC输出的输出信号Power_EN_N为高电平,相应的,该电源芯片停止输出充电电能。
与上述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实施例相对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了应用该供电设备的控制方法实施例。
如图20所示的,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一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是具有触控结构的设备,该触控结构可以与触控笔配合使用,用以输入信息。
其中,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01:获得受电设备在所述供电设备的容纳空间内的放置状态;
具体的,该时供电设备中,检测组件基于受电设备与其物理接触实现生成电平信号。
因此,本方案中,是在供电设备的控制器的特定引脚接收到特定的电平信号时,确定该受电设备是否被正确放置。
具体的,如果所述控制器通过其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检测到两路第一电平信号,确定所述受电设备被正确放置;或,
如果所述控制器通过其第三引脚检测到低电平信号,确定所述受电设备被正确放置。
步骤S2002:如果所述放置状态表征所述受电设备被正确放置,控制所述供电设备按照确定的供电参数对所述受电设备进行充电;
其中,如果该受电设备被正确放置,表征可以为该受电设备充电,此时,按照确定的供电参数(电压和/或电路)输出充电电能,实现为该受电设备充电。
其中,在确定受电设备被正确放置之后,还可以进行对于受电设备的电源脚进行电压侦测,并基于其电压在设定范围内,才执行该控制供电设备为受电设备进行充电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在基于受电设备被正确方式,控制供电设备按照确定的供电参数对受电设备进行充电的过程中,还可以基于电压监控电路和/或电流监控电路和/或温度监控电路对于充电的过程进行监控,一旦发生非正常的情况,则控制该供电设备关闭电源。
其中,该非正常情况可以包括以下的至少一种情况:电压值小于预设电压阈值、电流大于预设电流阈值、温度高于预设温度阈值等。
步骤S2003:如果所述放置状态表征所述受电设备未被正确放置,控制所述供电设备关闭电源。
其中,如果该受电设备未被正确放置,表征不可为该受电设备充电,此时,关闭电源。
具体的,该关闭电源具体可以是关闭电源芯片的功能,以禁止其向外输出电能;也可以为把供电设备的电源关闭,以避免该供电设备发生短路,影响供电设备安全。
所以,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包括:获得受电设备在所述供电设备的容纳空间内的放置状态;如果所述放置状态表征所述受电设备被正确放置,控制所述供电设备按照确定的供电参数对所述受电设备进行充电;或,如果所述放置状态表征所述受电设备未被正确放置,控制所述供电设备关闭电源。本方案中,检测组件对于容纳空间内放置的受电设备进行检测确定其是否被正确放置,基于检测的结果确定是否对于供电设备进行充电还是关闭电源不充电,确保充电过程更加安全简便。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各个实施例可以组合。对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提供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提供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供电设备,包括:
本体,开设有一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用于检测受电设备在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放置状态;
控制器,与所述检测组件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检测组件的检测数据,并能够根据所述检测数据控制所述供电设备向所述受电设备进行供电的供电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设备,所述检测组件包括第一开关件和第二开关件,所述第一开关件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长度方向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二开关件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长度方向的垂直方向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开关件和所述第二开关件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检测组件通过受电设备与所述第一开关件和所述第二开关件的接触状态确定所述受电设备在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放置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设备,所述第一开关件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一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件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二引脚电连接;
在所述受电设备同时与所述第一开关件和所述第二开关件接触时,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检测到两路第一电平信号,所述两路第一电平信号能够表征所述受电设备被正确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或,
在所述受电设备未同时与所述第一开关件和所述第二开关件接触时,所述控制器无法通过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检测到两路第一电平信号,所述受电设备未被正确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设备,所述检测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接地件及与所述接地件间隔设置的侦测件,所述接地件与所述供电设备的接地端连接,所述侦测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检测组件通过受电设备与所述接地件的接触状态以及所述接地件与所述侦测件的接触状态确定所述受电设备在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放置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电设备,所述侦测件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三引脚电连接;
在所述受控设备与所述接地件接触、且所述接地件与所述侦测件接触时,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三引脚检测到低电平信号,所述低电平信号能够表征所述受电设备被正确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或,
在所述控制器无法通过所述第三引脚检测到低电平信号时,所述受电设备未被正确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设备,还包括:
电源芯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电源芯片能够基于所述控制器提供的供电参数向所述受电设备供电或停止供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设备,还包括:
电流/电压监控电路,与所述控制器的第四引脚电连接,能够检测所述供电设备向所述受电设备进行供电的电流值/电压值,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所述电流/电压监控电路反馈的电信号调整所述供电设备向所述受电设备进行供电的供电参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设备,还包括:
温度监控电路,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五引脚电连接,能够检测所述供电设备工作时的温度,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所述温度监控电路反馈的电信号控制所述供电设备向所述受电设备进行供电的供电参数。
9.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供电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受电设备在所述供电设备的容纳空间内的放置状态;
如果所述放置状态表征所述受电设备被正确放置,控制所述供电设备按照确定的供电参数对所述受电设备进行充电;或,
如果所述放置状态表征所述受电设备未被正确放置,控制所述供电设备关闭电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
如果所述控制器通过其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检测到两路第一电平信号,确定所述受电设备被正确放置;或,
如果所述控制器通过其第三引脚检测到低电平信号,确定所述受电设备被正确放置。
CN202011630090.4A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供电设备和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28652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30090.4A CN112865214A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供电设备和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30090.4A CN112865214A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供电设备和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65214A true CN112865214A (zh) 2021-05-28

Family

ID=759997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630090.4A Pending CN112865214A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供电设备和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6521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85580A (zh) * 2021-06-30 2021-10-08 青岛海信商用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触控笔检测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96675A (zh) * 2016-06-04 2016-08-24 无锡小刀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安全充电座
CN107394876A (zh) * 2017-08-31 2017-11-24 北京蓝海华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稳压供电系统
CN107482714A (zh) * 2017-08-09 2017-12-15 浙江亚特电器有限公司 带有到位检测功能的高压电池包充电电路
CN108092356A (zh) * 2017-12-19 2018-05-29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盒、无线设备、无线耳机以及充电系统
US20200050338A1 (en) * 2018-08-08 2020-02-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electronic pen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betwe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pe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96675A (zh) * 2016-06-04 2016-08-24 无锡小刀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安全充电座
CN107482714A (zh) * 2017-08-09 2017-12-15 浙江亚特电器有限公司 带有到位检测功能的高压电池包充电电路
CN107394876A (zh) * 2017-08-31 2017-11-24 北京蓝海华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稳压供电系统
CN108092356A (zh) * 2017-12-19 2018-05-29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盒、无线设备、无线耳机以及充电系统
US20200050338A1 (en) * 2018-08-08 2020-02-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electronic pen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betwe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pen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85580A (zh) * 2021-06-30 2021-10-08 青岛海信商用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触控笔检测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485580B (zh) * 2021-06-30 2024-04-02 青岛海信商用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触控笔检测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93945B1 (en) Electronic device, charger within the electronic device, and detecting method for detecting abnormal status of connector of electronic device
EP3627652B1 (en) Charger, terminal device, and charging system
US10983152B2 (en) USB data pin impedance detection
KR102406959B1 (ko) 커넥터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에서의 전력 송수신을 제어하는 방법
US10658860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harger within the electronic device, and detecting method for detecting abnormal status of connector of electronic device
CN106415945B (zh) 电缆和电源供应设备
KR20160136283A (ko) 전원 어댑터, 단말기 및 충전회로 임피던스 이상 처리방법
EP3171480B1 (en) Method for identifying types of cables, power adaptor and cable
KR102561574B1 (ko) 충전 중 배터리의 전압 변화량에 기반하여 배터리의 상태에 대한 정보를 획득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전자 장치
CN103545889B (zh) Usb充电系统、充电器、移动终端和充电控制方法
KR20190100601A (ko) 외부 전자 장치와 연결된 신호 단자에 감지된 전압의 크기에 따라 외부 전자 장치로 출력하는 전압을 제어 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전자 장치
CN101702146B (zh) 区分充电器和通用串行总线数据线的方法及单元
KR20190000690A (ko) 전자 장치 및 그의 충전 제어 방법
CN106340932B (zh) 移动终端基于usb接口充电器的连接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02955552A (zh) 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及控制电池管理系统的方法
CN107276136B (zh) 充电器电路和功率系统
CN112865214A (zh) 一种供电设备和控制方法
CN110988571B (zh) 负载插入检测电路、系统和方法
CN111837290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控制装置以及其控制方法
KR20190031653A (ko) 배터리 상태를 기반으로 충전을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13258650B (zh) 一种终端充电系统
CN111813634B (zh) Usb设备接口的类型的识别装置和终端设备
CN210835271U (zh) 一种快速识别电池被取出的电路
CN113873383A (zh) 耳机出入盒检测方法及电路、耳机盒和耳机
JP2017203727A (ja) ショート検出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