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63365B - 一种折叠显示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折叠显示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63365B
CN112863365B CN202110258517.0A CN202110258517A CN112863365B CN 112863365 B CN112863365 B CN 112863365B CN 202110258517 A CN202110258517 A CN 202110258517A CN 112863365 B CN112863365 B CN 1128633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e part
plane
folding
supporting plate
suppor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5851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63365A (zh
Inventor
许琴
陈江
宛方
祝奇枫
杨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5851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6336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633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633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633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633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折叠显示设备领域,公开一种折叠显示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其中,第一支撑板与第一平面部分连接有第一锁定组件;第二支撑板与第二平面部分可选连有第二锁定组件;设定可弯曲部分具有预设应力集中区域:第一平面部分与第一支撑板固连,第二平面部分与第二支撑板固连时,可弯曲部分上的应力集中区域;第一折叠状态时,第一平面部分解锁,第二平面部分与第二支撑板锁定或固连,可弯曲部分具有位于预设应力集中区域靠近第一平面部分一侧的第一应力集中区域;第二折叠状态时,第一平面部分锁定,第二平面部分与第二支撑板解锁或固连,可弯曲部分具有位于第一应力集中区域靠近第二平面部分一侧的第二应力集中区域。该折叠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长。

Description

一种折叠显示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折叠显示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显示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可折叠柔性屏手机是现代手机发展的重要趋势。可折叠柔性屏手机包括柔性屏和支撑柔性屏的支撑结构。柔性屏包括平面区和弯折区,弯折区连接相邻的两个平面区。支撑结构包括平面支撑部和弯折支撑部,弯折支撑部连接相邻的两个平面支撑部。平面支撑部与柔性屏的平面区相对,弯折支撑部与柔性屏的弯折区相对。弯折支撑部带动柔性屏的弯折区展开和折叠。
现有可折叠柔性屏手机在反复弯折的过程中,弯折区的应力集中部位固定,影响弯折区及整个柔性屏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显示装置,其柔性显示屏的可弯曲部分及整个柔性显示屏的使用寿命更长。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显示装置的使用方法,其柔性显示屏的可弯曲部分及整个柔性显示屏的使用寿命更长。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折叠显示装置,包括:
柔性显示屏,包括可弯曲部分、第一平面部分和第二平面部分,所述可弯曲部分连接所述第一平面部分和所述第二平面部分;
第一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平面部分,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之间连接有可解锁的第一锁定组件;
第二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平面部分,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之间可选择性地连接有可解锁的第二锁定组件;
设定所述可弯曲部分具有预设应力集中区域,所述预设应力集中区域为:当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直接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直接固定连接时,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折叠状态时的所述可弯曲部分的应力集中区域;
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第一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解锁,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板锁定或直接固定连接,解锁的所述第一平面部分沿所述第一支撑板向靠近所述可弯曲部分的方向滑动,所述可弯曲部分具有第一应力集中区域,所述第一应力集中区域位于所述预设应力集中区域靠近所述第一平面部分的一侧;
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第二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撑板锁定,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解锁或直接固定连接,所述可弯曲部分具有第二应力集中区域,所述第二应力集中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应力集中区域靠近所述第二平面部分的一侧。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折叠显示装置的使用方法,采用如上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所述折叠显示装置具有两种折叠状态,两种所述折叠状态包括所述第一折叠状态和所述第二折叠状态;
在使用周期内,所述折叠显示装置在所述第一折叠状态和所述第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的次数至少为一次;
所述折叠显示装置具有预设使用寿命,所述预设使用寿命为:当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直接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直接固定连接时,所述可弯曲部分的使用寿命;
所述使用周期等于所述预设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具有第一折叠状态和第二折叠状态,且两种折叠状态对应的可弯曲部分上的应力集中区域不同,与现有折叠显示装置的可弯曲部分上的应力集中区域固定相比,本发明的折叠显示装置的可弯曲部分的使用寿命更长。
具体地,当柔性显示屏处于第一折叠状态时,第一平面部分与第一支撑板之间通过第一锁定组件解锁,第二平面部分与第二支撑板之间通过第二锁定组件锁定或两者直接固定连接。在柔性显示屏弯折至第一折叠状态时,可弯曲部分发生弯折,弯折的可弯曲部分会分别对第一平面部分和第二平面部分产生一个朝向可弯曲部分的拉力,此时解锁的第一平面部分会沿第一支撑板向靠近可弯曲部分的方向滑动,第二平面部分(与第二支撑板之间通过第二锁定组件锁定或与第二支撑板直接固定连接)则相对于第二支撑板保持静止。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平面部分沿第一支撑板发生滑动,此时可弯曲部分上的应力集中区域(为便于描述,设定为第一应力集中区域)位于预设应力集中区域靠近第一平面部分的一侧。
柔性显示屏处于第二折叠状态时,第一平面部分与第一支撑板锁定,第二平面部分与第二支撑板解锁或直接固定连接。
其中,对于第二平面部分与第二支撑板通过第二锁定组件连接的情况。在柔性显示屏弯折至第二折叠状态时,可弯曲部分发生弯折,弯折的可弯曲部分会分别对第一平面部分和第二平面部分产生一个朝向可弯曲部分的拉力,由于第一平面部分被第一锁定组件锁定,第一平面部分无法相对于第一支撑板滑动,且由于第二平面部分通过第二锁定组件与第二支撑板解锁,解锁的第二平面部分会沿第二支撑板向靠近可弯曲部分的方向滑动。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平面板部分发生滑动,此时可弯曲部分上的第二应力集中区域位于预设应力集中区域靠近第二平面部分的一侧。
对于第二平面部分与第二支撑板直接固定连接的情况。在柔性显示屏弯折至第二折叠状态时,可弯曲部分发生弯折,弯折的可弯曲部分会分别对第一平面部分和第二平面部分产生一个朝向可弯曲部分的拉力,由于第一平面部分被第一锁定组件锁定,第一平面部分无法相对于第一支撑板滑动,而第二平面部分直接固定于第二支撑板上,第二平面部分也无法相对于第二支撑板滑动。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平面部分和第二平面部分均未发生滑动,此时可弯曲部分上的第二应力集中区域与预设应力集中区域重合。
本发明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的使用方法中,采用上述的折叠显示装置,该折叠显示装置在使用时具有两种折叠状态,两种折叠状态包括第一折叠状态和第二折叠状态,且该折叠显示装置在使用周期内,至少发生一次在第一折叠状态和第二折叠状态之间的切换,从而使得与现有技术的折叠显示装置相比,采用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的折叠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更长。在折叠显示装置的折叠频率相同的情况下,为了使得本实施例的折叠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即其上的可弯曲部分的使用寿命)长于现有技术的折叠显示装置(即其上的可弯曲部分的使用寿命)的使用寿命,就要求本实施例的折叠显示装置在使用周期内,至少要发生一次在第一折叠状态和第二折叠状态之间的切换,避免折叠显示装置在整个使用周期内只发生呈现第一折叠状态的折叠,或在整个使用周期内只发生呈现第二折叠状态的折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显示平面朝上)的展开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在第一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在第二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显示平面朝下)的展开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在第一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在第二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显示平面朝上)的展开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在第一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在第二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锁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锁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6中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隐藏第二锁定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显示平面朝上)的展开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在第一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在第二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显示平面朝下)在第一展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在第一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在第二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显示平面朝下)在第二展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柔性显示屏;200、折叠组件;300、预设应力集中区域;400、第一应力集中区域;500、第二应力集中区域;600、固定应力集中区域;700、第一应力集中过渡区域;800、第二应力集中过渡区域;
10、显示层;20、衬底层;30、折叠层;40、支撑层;50、第一锁定组件;60、第二锁定组件;
1、第一平面部分;2、第二平面部分;3、可弯曲部分;4、第一基板;5、第二基板;6、折叠轴;7、第一支撑板;8、第二支撑板;9、折叠板;
1a、第一锁定件;1a1、第一滑动部;1a2、第一插接部;1b、第一安装槽;1c、第一插接槽;
2a、第二锁定件;2a1、第二滑动部;2a2、第二插接部;2b、第二安装槽;2b1、第二滑槽;2b2、第二开口;2c、第二插接槽;
3a、第一柔性吸音层;3b、第二柔性吸音层;3c、第三柔性吸音层;3d、第四柔性吸音层;4a、第一端;4b、第二端;4c、第三端;4d、第四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1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显示装置,包括叠置的柔性显示屏100和折叠组件200。
可选柔性显示屏100为柔性有机发光显示屏,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选柔性显示屏100为量子点或电子纸等柔性显示屏100,在本发明中不对柔性显示屏100的类型进行具体限定,任意一种柔性显示屏100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如图1所示,柔性显示屏100在其显示区域上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第一平面部分1、第二平面部分2和可弯曲部分3。可弯曲部分3位于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二平面部分2之间。柔性显示屏100在可弯曲部分3进行弯折。进一步地,柔性显示屏100在其发光方向上,分为显示层10和衬底层20。显示层10用于显示及进行交互。衬底层20位于显示层10和折叠组件200之间。
继续参见图1,折叠组件200包括折叠层30和支撑层40。支撑层40位于折叠层30和柔性显示屏100之间。折叠层30包括第一基板4、第二基板5和折叠轴6。第一基板4通过折叠轴6与第二基板5转动连接。支撑层40包括第一支撑板7、第二支撑板8和折叠板9。第一支撑板7夹设于第一基板4和第一平面部分1之间,第一基板4通过第一支撑板7支撑第一平面部分1;第二支撑板8夹设于第二基板5和第二平面部分2之间,第二基板5通过第二支撑板8支撑第二平面部分2;折叠板9连接第一支撑板7和第二支撑板8。折叠板9、可弯曲部分3及折叠轴6三者正对。支撑层40通过折叠板9发生弯折。
该折叠显示装置具有展开状态下的显示平面,即显示层10远离衬底层20的一侧面。第一支撑板7随第一基板4以折叠轴6为转轴相对于第二支撑板8和第二基板5转动,直至第一平面部分1随第一支撑板7翻转至与显示平面平行,第一基板4与第二基板5折叠,第一支撑板7与第二支撑板8折叠,此时第一基板4与第二基板5之间呈0°夹角闭合,第一支撑板7与第二支撑板8之间呈0°夹角闭合;或者,可使第一基板4与第二基板5展平,第一支撑板7与第二支撑板8随之展平,此时第一基板4和第二基板5之间呈180°夹角展平,第一支撑板7与第二支撑板8之间呈180°夹角展平。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选通过第一基板4相对于第二基板5转动,可使第一基板4与第二基板5之间呈0°~180°的任意夹角。
该折叠显示装置的折叠方式可以为外折式或内折式。当该折叠显示装置的折叠方式为外折式时,第一支撑板7相对于第二支撑板8向背离显示平面的方向转动,或第二支撑板8相对于第一支撑板7向背离显示平面的方向转动。当该折叠显示装置的折叠方式为内折式时,第一支撑板7相对于第二支撑板8向靠近显示平面的方向转动,或第二支撑板8相对于第一支撑板7向靠近显示平面的方向转动。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7与第一平面部分1之间连接有第一锁定组件50。第一锁定组件50能够将第一平面部分1锁定于第一支撑板7上,第一锁定组件50也能够将第一平面部分1与第一支撑板7解锁。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7通过第一锁定组件50与第一平面部分1的衬底层20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平面部分1与第一支撑板7解锁,且第一平面部分1受到朝向可弯曲部分3的拉力时,第一平面部分1能够沿第一支撑板7向靠近可弯曲部分3的方向滑动。
第二支撑板8与第二平面部分2之间可选择性地设置有第二锁定组件60。第二锁定组件60能够将第二平面部分2锁定于第二支撑板8上,第二锁定组件60也能够将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解锁。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板8通过第二锁定组件60与第二平面部分2的衬底层20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解锁,且第二平面部分2受到朝向可弯曲部分3的拉力时,第二平面部分2能够沿第二支撑板8向靠近可弯曲部分3的方向滑动。
当第二支撑板8与第二平面部分2之间未设置有第二锁定组件60时,则第二支撑板8与第二平面部分2之间直接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当折叠显示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柔性显示屏100的可弯曲部分3由于发生弯曲变形而存在应力集中区域,且该应力集中区域为可弯曲部分3与折叠轴6的弧顶正对的区域。折叠轴6为半圆柱状结构,弧顶为折叠轴6的外周面的一条母线,折叠轴6的横截面为半圆形,弧顶与该横截面的中心线垂直。
对于现有折叠显示装置来说,即对于第一平面部分1与第一支撑板7直接固定连接、且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直接固定连接的情况,当折叠显示装置反复多次折叠时,可弯曲部分3的应力集中区域(即可弯曲部分3上与折叠轴6的弧顶正对的区域)是固定不变的,这无疑将影响到可弯曲部分3乃至整个柔性显示屏100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支撑板7和第一平面部分1之间设置第一锁定组件50、以及在第二支撑板8与第二平面部分2之间可选择性地设置第二锁定组件60,能够使得该折叠显示装置的柔性显示屏100具有两种不同的折叠状态,且两种不同折叠状态下的可弯曲部分3的应力集中区域不同,该折叠显示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其会在两种不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使得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不固定,从而使得本实施例的折叠显示装置与现有折叠显示装置相比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为方便以下描述,设定可弯曲部分3具有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该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为:当第一平面部分1与第一支撑板7直接固定连接,且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直接固定连接时,柔性显示屏100处于折叠状态时的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
本实施例的柔性显示屏100具有第一折叠状态和第二折叠状态,在两个折叠状态下可弯曲部分3具有不同的应力集中区域。
具体地,当柔性显示屏100处于第一折叠状态时,第一平面部分1与第一支撑板7之间通过第一锁定组件50解锁,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之间通过第二锁定组件60锁定或两者直接固定连接。在柔性显示屏100弯折至第一折叠状态时,可弯曲部分3发生弯折,弯折的可弯曲部分3会分别对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二平面部分2产生一个朝向可弯曲部分3的拉力,此时解锁的第一平面部分1会沿第一支撑板7向靠近可弯曲部分3的方向滑动,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之间通过第二锁定组件60锁定或与第二支撑板8直接固定连接)则相对于第二支撑板8保持静止。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平面部分1沿第一支撑板7发生滑动,此时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为便于以下描述,设定为第一应力集中区域400)位于上述的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靠近第一平面部分1的一侧。
当柔性显示屏100处于第二折叠状态时,第一平面部分1通过第一锁定组件50锁定于第一支撑板7上,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之间通过第二锁定组件60解锁或两者直接固定连接,设定此时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为第二应力集中区域500。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对应于第二应力集中区域500,在柔性显示屏100处于第二折叠状态时,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的连接方式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之间通过第二锁定组件60解锁;另一种是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直接固定连接。对应地,对应于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的两种连接方式,第二应力集中区域500在可弯曲部分3上的位置也不同,且第二应力集中区域500始终位于上述的第一应力集中区域400靠近第二平面部分2的一侧(具体参见以下分析)。
对于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通过第二锁定组件60连接的情况。在柔性显示屏100弯折至第二折叠状态时,可弯曲部分3发生弯折,弯折的可弯曲部分3会分别对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二平面部分2产生一个朝向可弯曲部分3的拉力,由于第一平面部分1被第一锁定组件50锁定,第一平面部分1无法相对于第一支撑板7滑动,且由于第二平面部分2通过第二锁定组件60与第二支撑板8解锁,第二平面部分2会沿第二支撑板8向靠近可弯曲部分3的方向滑动。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平面板部分发生滑动,此时可弯曲部分3上的第二应力集中区域500位于上述的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靠近第二平面部分2的一侧。
对于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直接固定连接的情况。在柔性显示屏100弯折至第二折叠状态时,可弯曲部分3发生弯折,弯折的可弯曲部分3会分别对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二平面部分2产生一个朝向可弯曲部分3的拉力,由于第一平面部分1被第一锁定组件50锁定,第一平面部分1无法相对于第一支撑板7滑动,且第二平面部分2直接固定于第二支撑板8上,第二平面部分2也无法相对于第二支撑板8滑动。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二平面部分2均未发生滑动,此时可弯曲部分3上的第二应力集中区域500与上述的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重合。
以下分别对柔性显示屏100的第一折叠状态和第二折叠状态进行详细解释。本实施例中,对应于第二平面部分2和第二支撑板8之间的两种连接方式(即第二平面部分2和第二支撑板8通过第二锁定组件60连接;以及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直接固定连接),分别对柔性显示屏100的两种折叠状态进行介绍。
如图1-图6所示,对于第一平面部分1与第一支撑板7之间设置有第一锁定组件50,且第二平面部分2和第二支撑板8之间设置有第二锁定组件60的情况,对柔性显示屏100的两种折叠状态进行介绍。
如图1-图3所示,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一支撑板7之间设置有第一锁定组件50,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之间设置有第二锁定组件60。第一锁定组件50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第一平面部分1的衬底层20上,第一支撑板7上设置有与第一锁定组件50对应的第一插接槽1c。第二锁定组件60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第二平面部分2的衬底层20上,第二支撑板8上设置有与第二锁定组件60对应的第二插接槽2c。柔性显示屏100具有展开状态下的显示平面。
如图1所示,柔性显示屏100处于展开状态,显示平面朝上,第一锁定组件5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插入第一插接槽1c中,以将第一平面部分1锁定于第一支撑板7上,第二锁定组件6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插入第二插接槽2c中,以将第二平面部分2锁定于第二支撑板8上。
如图2所示,将第一平面部分1向背离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即第一平面部分1向下翻转),直至第一平面部分1与显示平面平行,此时柔性显示屏100弯折为第一折叠状态。在柔性显示屏100处于第一折叠状态时,第一锁定组件5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脱离第一插接槽1c,以将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一支撑板7解锁,解锁的第一平面部分1在可弯曲部分3的拉力的作用下,沿第一支撑板7向靠近可弯曲部分3的方向滑动,第二平面部分2和第二支撑板8之间保持展开状态下的锁定状态,从而使得此时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即第一应力集中区域400)位于上述的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靠近第一平面部分1的一侧。
如图3所示,将第二平面部分2向背离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即第二平面部分2向下翻转),直至第二平面部分2与显示平面平行,此时柔性显示屏100弯折至第二折叠状态。当柔性显示屏100处于第二折叠状态时,第二锁定组件6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脱离第二插接槽2c,以将第二平面部分2和第二支撑板8解锁,解锁的第二平面部分2在可弯曲部分3的拉力的作用下,沿第二支撑板8向靠近可弯曲部分3的方向滑动,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一支撑板7之间保持展开状态下的锁定状态,从而使得此时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即第二应力集中区域500)位于上述的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靠近第二平面部分2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图2和图3中的柔性显示屏100的折叠方式均为外折式,即第一平面部分1或第二平面部分2向背离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在其他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100的折叠方式也可为内折式的,即将第一平面部分1或第二平面部分2向靠近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例如,在显示平面朝上的情况下(参见图1),将第一平面部分1向靠近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即将第一平面部分1向上翻转),直至第一平面部分1与显示平面平行,使得第一锁定组件5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脱离第一插接槽1c;或将第二平面部分2向靠近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即将第二平面部分2向上翻转),直至第二平面部分2与显示平面平行,使得第二锁定组件6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脱离第二插接槽2c。
如图4-图6所示,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一支撑板7之间设置有第一锁定组件50,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之间设置有第二锁定组件60。第一锁定组件50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支撑板7上,第一平面部分1的衬底层20上设置有与第一锁定组件50对应的第一插接槽1c。第二锁定组件60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第二支撑板8上,第二平面部分2的衬底层20上设置有与第二锁定组件60对应的第二插接槽2c。柔性显示屏100具有展开状态下的显示平面。
如图4所示,柔性显示屏100处于展开状态,显示平面朝下,第一锁定组件5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插入第一插接槽1c中,以将第一平面部分1锁定于第一支撑板7上,第二锁定组件6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插入第二插接槽2c中,以将第二平面部分2锁定于第二支撑板8上。
如图5所示,将第一平面部分1向背离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即将第一平面部分1向上翻转),直至第一平面部分1与显示平面平行,此时柔性显示屏100弯折为第一折叠状态。当柔性显示屏100处于第一折叠状态时,第一锁定组件5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脱离第一插接槽1c,以将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一支撑板7解锁,解锁的第一平面部分1在可弯曲部分3的拉力的作用下,沿第一支撑板7向靠近可弯曲部分3的方向滑动,第二平面部分2和第二支撑板8之间保持展开状态下的锁定状态,从而使得此时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即第一应力集中区域400)位于上述的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靠近第一平面部分1的一侧。
如图6所示,将第二平面部分2向背离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即第二平面部分2向上翻转),直至第二平面部分2与显示平面平行,此时柔性显示屏100弯折至第二折叠状态。当柔性显示屏100处于第二折叠状态时,第二锁定组件6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脱离第二插接槽2c,以将第二平面部分2和第二支撑板8解锁,解锁的第二平面部分2在可弯曲部分3的拉力的作用下,沿第二支撑板8向靠近可弯曲部分3的方向滑动,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一支撑板7之间保持展开状态下的锁定状态,从而使得此时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即第二应力集中区域500)位于上述的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靠近第二平面部分2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图5和图6中的柔性显示屏100的折叠方式均为外折式,即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二平面部分2均向背离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在其他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100的折叠方式也可为内折式的,例如,在显示平面朝下的情况下(参见图4),将第一平面部分1向靠近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即第一平面部分1向下翻转),直至第一平面部分1与显示平面平行,使得第一锁定组件5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脱离第一插接槽1c;或将第二平面部分2向靠近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即第二平面部分2向下翻转),直至第二平面部分2与显示平面平行,使得第二锁定组件6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脱离第二插接槽2c。
由图1-图6可知,对于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一支撑板7之间设置有第一锁定组件50,且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之间设置有第二锁定组件60的情况,本实施例通过采用不同的折叠方式(弯折第一平面部分1或第二平面部分2),来改变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的位置,从而提高可弯曲部分3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在展开状态下,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一支撑板7之间通过第一锁定组件50锁定,第二平面部分2和第二支撑板8之间通过第二锁定组件60锁定;在第一折叠状态下,将第一平面部分1向背离/靠近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从而将第一锁定组件50上下翻转,使得第一锁定组件50在重力作用下脱离第一插接槽1c,从而将第一平面部分1与第一支撑板7由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解锁的第一平面部分1沿第一支撑板7向靠近可弯曲部分3的方向滑动,同时第二平面部分2和第二支撑板8之间保持锁定的状态,使得此时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位于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靠近第一平面部分1的一侧(即第一应力集中区域400);第二折叠状态时,将第二平面部分2向背离/靠近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从而将第二锁定组件60上下翻转,使第二锁定组件60在重力作用下脱离第二插接槽2c,从而将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由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解锁的第二平面部分2沿第二支撑板8向靠近可弯曲部分3的方向滑动,同时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一支撑板7之间保持锁定状态,使得此时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位于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靠近第二平面部分2的一侧(即第二应力集中区域500)。
参见图7-图9,对于第一平面部分1与第一支撑板7之间设置有第一锁定组件50,第二平面部分2和第二支撑板8直接固定连接的情况,对柔性显示屏100的两种折叠状态进行介绍。
如图7-图9所示,第一锁定组件50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第一平面部分1的衬底层20上,第一支撑板7上设置有与第一锁定组件50对应的第一插接槽1c。柔性显示屏100具有展开状态下的显示平面。
如图7所示,柔性显示屏100处于展开状态,显示平面朝上,第一锁定组件5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插入第一插接槽1c,以将第一平面部分1锁定于第一支撑板7上。
如图8所示,将第一平面部分1向背离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即第一平面部分1向下翻转),直至第一平面部分1与显示平面平行,此时柔性显示屏100弯折为第一折叠状态。当柔性显示屏100处于第一折叠状态时,第一锁定组件5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脱离第一插接槽1c,以将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一支撑板7解锁,解锁的第一平面部分1在可弯曲部分3的拉力的作用下,沿第一支撑板7向靠近可弯曲部分3的方向滑动,同时由于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之间固定连接,从而使得此时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即第一应力集中区域400)位于上述的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靠近第一平面部分1的一侧。
如图9所示,将第二平面部分2向背离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即第二平面部分2向下翻转),直至第二平面部分2与显示平面平行,此时柔性显示屏100弯折至第二折叠状态。由于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一支撑板7保持展开状态下的锁定状态,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直接固定连接,当柔性显示屏100处于第二折叠状态时,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二平面部分2均无法滑动,从而使得此时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即第二应力集中区域500)与上述的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重合。
需要说明的是,图8和图9中的柔性显示屏100的折叠方式均为外折式,即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二平面部分2均向背离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在其他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100的折叠方式也可为内折式的,例如在显示平面朝上的情况下(参见图7),将第一平面部分1向靠近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即第一平面部分1向上翻转),直至第一平面部分1与显示平面平行,使得第一锁定组件5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脱离第一插接槽1c;或将第二平面部分2向靠近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即第二平面部分2向上翻转),直至第二平面部分2与显示平面平行。
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置柔性显示屏100的显示平面朝下,将第一锁定组件50设置于第一支撑板7上,第一插接槽1c设置于第一平面部分1的衬底层20上。如此,在柔性显示屏10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锁定组件50在重力作用下插入第一插接槽1c中,以将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一支撑板7锁定;将第一平面部分1向靠近或背离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直至第一平面部分1与显示平面平行,此时柔性显示屏100弯折至第一折叠状态,第一锁定组件5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脱离第一插接槽1c,第一平面部分1沿第一支撑板7向靠近可弯曲部分3的方向滑动,同时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直接固定连接,使得此时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即第一应力集中区域400)为上述的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靠近第一平面部分1的一侧。将第二平面部分2向靠近或背离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直至第二平面部分2与显示平面平行,此时柔性显示屏100弯折至第二折叠状态,由于第一平面部分1与第一支撑板7之间仍保持锁定,且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直接固定连接,使得此时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即第二应力集中区域500)与上述的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重合。
由图7-图9所示,对于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一支撑板7之间通过第一锁定组件50连接,且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直接固定连接的情况,本实施例通过采用不同的折叠方式(弯折第一平面部分1或第二平面部分2),来改变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的位置。
具体地,将第一平面部分1向背离/靠近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从而将第一锁定组件50上下翻转,使第一锁定组件50在重力作用下脱离第一插接槽1c,使得第一平面部分1与第一支撑板7由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解锁的第一平面部分1沿第一支撑板7向靠近可弯曲部分3的方向滑动,同时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保持固定连接,使得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由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改变为第一应力集中区域400(位于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靠近第一平面部分1的一侧);将第二平面部分2向背离/靠近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由于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直接固定连接,且第一平面部分1与第一支撑板7保持展开状态下的锁定状态,此时可弯曲部分3上的第二应力集中区域500与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重合。
参见图2-图10,第一锁定组件50包括第一锁定件1a和第一安装槽1b。第一安装槽1b具体包括第一滑槽和第一开口。第一开口设置于第一滑槽的槽口处,并与第一滑槽的槽口正对且连通。第一锁定件1a包括相连的第一滑动部1a1和第一插接部1a2。第一滑动部1a1设置于第一滑槽内。第一插接部1a2连接于第一滑动部1a1朝向第一滑槽的槽口的一侧。第一滑动部1a1能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在第一滑槽内上下滑动,从而使第一插接部1a2远离第一滑动部1a1的一端伸出第一滑槽的槽口,并由第一开口伸入到第一插接槽1c中,实现第一锁定组件50与第一插接槽1c的插接。
类似地,参见图2-图13,第二锁定组件60包括第二锁定件2a和第二安装槽2b。第二安装槽2b具体包括第二滑槽2b1和第二开口2b2(图13)。第二开口2b2设置于第二滑槽2b1的槽口处,并与第二滑槽2b1的槽口正对且连通。第二锁定件2a包括相连的第二滑动部2a1和第二插接部2a2(图11)。第二滑动部2a1设置于第二滑槽2b1内。第二插接部2a2连接于第二滑动部2a1朝向第二滑槽2b1的槽口的一侧。第二滑动部2a1能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在第二滑槽2b1内上下滑动,从而使第二插接部2a2远离第二滑动部2a1的一端伸出第二滑槽2b1的槽口,并由第二开口2b2伸入到第二插接槽2c中,实现第二锁定组件60与第二插接槽2c的插接。
可选地,第一插接槽1c内设置有可变形的第一连接环(图未示)。第一插接部1a2插入第一连接环内并挤压第一连接环变形。当第一插接部1a2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脱离第一插接槽1c时,第一插接部1a2与第一连接环分离,第一连接环回复至初始形状。通过在第一插接槽1c内设置可变形的第一连接环,并使得第一插接部1a2插入第一连接环内并挤压第一连接环变形,使得第一平面部分1与第一支撑板7之间通过第一锁定组件50实现有效且稳定地连接。
第一连接环可粘接于第一插接槽1c的槽壁。或者,可在第一插接槽1c的槽壁的周向设置容置槽,第一连接环卡入容置槽中。此时,第一连接环也可与容置槽的槽壁粘接。可选地,第一连接环采用泡棉、硅胶或橡胶制成。
类似地,第二插接槽2c内设置有可变形的第二连接环。第二插接部2a2插入第二连接环内并挤压第二连接环变形。当第二插接部2a2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脱离第二插接槽2c时,第二插接部2a2与第二连接环分离,第二连接环回复至初始形状。通过在第二插接槽2c内设置可变形的第二连接环,并使得第二插接部2a2插入第二连接环内并挤压第二连接环变形,使得第二平面部分2和第二支撑板8之间通过第二锁定组件60实现有效且稳定地连接。
第二连接环可粘接于第二插接槽2c的槽壁。或者,可在第二插接槽2c的槽壁的周向设置容置槽,第二连接环卡入容置槽中。此时,第二连接环也可与容置槽的槽壁粘接。可选地,第二连接环采用泡棉、硅胶或橡胶制成。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0,第一插接部1a2的插接端端部设置有第一柔性吸音层3a。第一柔性吸音层3a起到缓冲减震及吸音降噪的作用,避免第一插接部1a2滑动插入到第一插接槽1c中以将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一支撑板7锁定时,第一插接部1a2对设置有第一插槽1c的第一平面部分1或第一支撑板7的撞击力过大,同时降低因撞击而产生的噪音。第一滑动部1a1朝向第一滑槽的槽底的一端端部设置有第二柔性吸音层3b。第二柔性吸音层3b起到缓冲减震及吸音降噪的作用,避免第一插接部1a2脱离第一插接槽1c并向第一滑槽的槽底的方向滑动,以将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一支撑板7解锁时,第一滑动部1a1对设置有第一滑槽的第二平面部分2或第二支撑板8的撞击力过大,同时降低因撞击而产生的噪音。
类似地,参见图11,第二插接部2a2的插接端的端部设置有第二柔性吸音层3b。第二柔性吸音层3b起到缓冲减震及吸音降噪的作用,避免第二插接部2a2滑动插入到第二插接槽2c中以将第二平面部分2和第二支撑板8锁定时,第二插接部2a2对设置有第二插接槽2c的第二平面部分2或第二支撑板8的撞击力过大,同时降低因撞击而产生的噪音。第二滑动部2a1朝向第二滑槽2b1的槽底的一端端部设置有第二柔性吸音层3b。第二柔性吸音层3b起到缓冲减震及吸音降噪的作用,避免第二插接部2a2脱离第二插接槽2c并向第二滑槽2b1的槽底方向滑动,以将第二平面部分2和第二支撑板8解锁时,第二滑动部2a1对设置有第二滑槽2b1的第二平面部分2或第二支撑板8的撞击力过大,同时降低因撞击而产生的噪音。
可选地,第一柔性吸音层3a、第二柔性吸音层3b、第三柔性吸音层3c及第四柔性吸音层3d采用泡棉、硅胶或橡胶制成。
在可选的一实施例中,第一锁定组件50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锁定组件50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方向垂直于上述的折叠轴6的延伸方向。通过设置多个第一锁定组件50,并使多个第一锁定组件50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以提高第一平面部分1与第一支撑板7的连接面积,保证第一平面部分1能够通过第一锁定组件50稳定地锁定于第一支撑板7上。类似地,第二锁定组件60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二锁定组件60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方向垂直于上述的折叠轴6的延伸方向。通过设置多个第二锁定组件60,并使多个第二锁定组件60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以提高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的连接面积,保证第二平面部分2能够通过第二锁定组件60稳定地锁定于第二支撑板8上。
另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锁定组件50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锁定组件50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方向平行于上述的折叠轴6的延伸方向。通过设置多个第一锁定组件50,并使多个第一锁定组件50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以提高第一平面部分1与第一支撑板7的连接面积,保证第一平面部分1能够通过第一锁定组件50稳定地锁定于第一支撑板7上。类似地,第二锁定组件60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二锁定组件60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方向平行于上述的折叠轴6的延伸方向。通过设置多个第二锁定组件60,并使多个第二锁定组件60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以提高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的连接面积,保证第二平面部分2能够通过第二锁定组件60稳定地锁定于第二支撑板8上。
示例性地,多个第一锁定组件50设置于第一支撑板7或第一平面部分1远离可弯曲部分3的一端;多个第二锁定组件60设置于第二支撑板8或第二平面部分2远离可弯曲部分3的一端。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折叠显示装置的使用方法,采用上述的折叠显示装置,该折叠显示装置在使用时具有两种折叠状态,两种折叠状态包括第一折叠状态和第二折叠状态,且该折叠显示装置在使用周期内,至少发生一次在第一折叠状态和第二折叠状态之间的切换,从而使得与现有技术的折叠显示装置相比,采用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的折叠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更长。
其中,使用周期的设定与现有技术中的可弯曲部分的使用寿命有关。具体地,设定折叠显示装置具有预设使用寿命,该预设使用寿命为:当第一平面部分1与第一支撑板7直接固定连接,且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直接固定连接时,可弯曲部分3的使用寿命。也就是说,预设使用寿命为:可弯曲部分3始终在其上的同一区域(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弯折时,可弯曲部分3对应的使用寿命。
示例性地,预设使用寿命可采用可弯曲部分3发生失效前,被折叠的次数来衡量。对应地,使用周期也是用来衡量可弯曲部分3的被折叠次数。
本实施例的折叠显示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若其始终以第一折叠状态折叠,即可弯曲部分3上的弯折区域始终为第一应力集中区域400,则此时可弯曲部分3的使用寿命在理论上与上述的预设使用寿命是相同或相近的。
另外,根据上述描述,对应于第二平面部分2和第二支撑板8之间的两种连接方式(一种是两者之间通过第二锁定组件60连接,另一种是两者直接固定连接),本实施例的折叠显示装置在第二折叠状态时,可弯曲部分3上的第二应力集中区域500的位置是不同的。具体地,当第二平面部分2和第二支撑板8之间通过第二锁定组件60连接时,第二应力集中区域500位于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靠近第二平面部分2的一侧;当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直接固定连接时,第二应力集中区域500与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重合。可以理解的是,对于一具体的折叠显示装置来说,其处于第二折叠状态时,可弯曲部分3上的第二应力集中区域500的位置是不变的,第二应力集中区域500要么位于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靠近第二平面部分2的一侧,要么与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重合。
那么,本实施例的折叠显示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若其始终以第二折叠状态折叠,即可弯曲部分3上的弯折区域始终为一固定的第二应力集中区域500(要么是位于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靠近第二平面部分2的一侧,要么与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重合),那么此时可弯曲部分3的使用寿命在理论上也与上述的预设使用寿命是相同或相近的。
综上,在折叠显示装置的折叠频率相同的情况下,为了使得本实施例的折叠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即其上的可弯曲部分3的使用寿命)长于现有技术的折叠显示装置(即其上的可弯曲部分的使用寿命)的使用寿命,就要求本实施例的折叠显示装置在使用周期内,至少要发生一次在第一折叠状态和第二折叠状态之间的切换,避免折叠显示装置在整个使用周期内只发生呈现第一折叠状态的折叠,或在整个使用周期内只发生呈现第二折叠状态的折叠。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折叠显示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对于任意相邻近的两次折叠操作,该折叠显示装置都发生一次在第一折叠状态和第二折叠状态之间的切换。也就是说,如果用户在本次折叠操作中,使折叠显示装置呈现第一折叠状态的弯折,那么用户在下次折叠操作时,要使折叠显示装置呈现第二折叠状态的弯折。在此种使用方式下,该折叠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最长。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4-图16,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一支撑板7之间设置有第一锁定组件50,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直接固定连接。柔性显示屏10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锁定组件50脱离第一插接槽1c,且第一锁定组件50与第一插接槽1c错位,第一平面部分1于第一支撑板7解锁。
如图14所示,柔性显示屏100具有展开状态下的显示平面。可选地,显示平面朝上。
如图15所示,第一平面部分1向背离近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即第一平面部分1向下翻转),直至第一平面部分1与显示平面平行。在弯折的过程中,解锁的第一平面部分1沿第一支撑板7向靠近可弯曲部分3的方向滑动,直至第一锁定组件50与第一插接槽1c正对,第一锁定组件5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插入第一插接槽1c中,以将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一支撑解锁,与此同时,第二平面2始终与第二支撑板8固定连接,因此此时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位于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靠近第一平面部分1的一侧。
如图16所示,第二平面部分2向背离近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即第二平面部分2向下翻转),直至第二平面部分2与显示平面平行,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一支撑板7之间保持展开状态下的解锁状态。解锁的第一平面部分1在可弯曲部分3的拉力的作用下,沿第一支撑板7向靠近可弯曲部分3的方向滑动,使得此时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位于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靠近第一平面部分1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由于柔性显示屏100在展开状态时第一平面部分1处于解锁状态,因此无论是折叠第一平面部分1,还是折叠第二平面部分2,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始终位于预设应力集中区域300靠近第一平面部分1的一侧,即本实施例的柔性显示屏100上的应力集中区域不变,但是由于折叠过程中第一平面部分1发生朝向可弯曲部分3的滑动,从而可减小可弯曲部分3发生弯折时受到的张力,从而可减小柔性显示屏100在展开状态时可弯曲部分3处的褶皱程度,提高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15和图16中所示的折叠显示装置的折叠方式均为外折式的(即第一平面部分1或第二平面部分2向背离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在其他实施例中,折叠显示装置也可为内折式的(即第一平面部分1或第二平面部分2向靠近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例如,在显示平面朝上的情况下(参见图14),将第一平面部分1向上翻转,或将第二平面部分2向上翻转。
还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在展开状态下;第一锁定组件50与第一插接槽1c是错位的;在第一折叠状态下,由于第一平面部分1的滑动,第一锁定组件50与第一插接槽1c正对并插接;在第二折叠状态下,由于第一平面部分1的滑动,第一锁定组件50与第一插接槽1c正对并分离。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置:在展开状态下;第一锁定组件50与第一插接槽1c是正对并分离的;在第一折叠状态下,由于第一平面部分1的滑动,第一锁定组件50与第一插接槽1c错位;在第二折叠状态下,由于第一平面部分1的滑动,第一锁定组件50与第一插接槽1c错位。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无论在展开状态还是折叠状态,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二平面部分2两者中始终只有一个平面部分处于锁定状态,另一个平面部分处于解锁状态。
如图17-图2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中,第一支撑板7与第一平面部分1之间连接有可解锁的第一锁定组件50,第二支撑板8与第二平面部分2之间连接有可解锁的第二锁定组件60。
本实施例的折叠显示装置具有两种展开状态和两种折叠状态。为方便描述,设定两种展开状态分别为第一展开状态(图17)和第二展开状态(图20);设定两种折叠状态分别为第一折叠状态(图18)和第二折叠状态(图19)。
本实施例的折叠显示装置能够在第一展开状态和第一折叠状态之间切换,也能在第二展开状态与第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还能通过上下翻转实现在第一折叠状态和第二折叠状态之间的切换,也能由第一展开状态折叠成第二折叠状态,还能由第二展开状态折叠成第一折叠状态,具体参见以下描述。
参见图18和图19,柔性显示屏100处于第一折叠状态和第二折叠状态时,可弯曲部分3具有相同的应力集中区域(为方便描述,设定此应力集中区域为固定应力集中区域600),折叠轴6具有与固定应力集中区域600正对的折叠区域(此折叠区域即为上述的折叠轴6的弧顶)。
另外,可弯曲部分3还具有第一应力集中过渡区域700(图17和图18)和第二应力集中过渡区域800(图19和图20)。其中,第一应力集中过渡区域700位于固定应力集中区域600靠近第一平面部分1的一侧;第二应力集中过渡区域800位于固定应力集中区域600靠近第二平面部分2的一侧。如图17所示,在显示平面内,且垂直于折叠轴6的延伸方向,第一应力集中过渡区域70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4a和第二端4b,第一端4a靠近固定应力集中区域600,第二端4b远离固定应力集中区域600。准确地说,第一端4a与固定应力集中区域600是重合的。如图20所示,在显示平面内,且垂直于折叠轴6的延伸方向,第二应力集中过渡区域800具有相对的第三端4c和第四端4d,第三端4c靠近固定应力集中区域600,第四端4d远离固定应力集中区域600。准确地说,第三端4c与固定应力集中区域600是重合的。此部分内容,具体参见以下描述。
如图17所示,柔性显示屏100处于第一展开状态,第一平面部分1与第一支撑板7锁定,第二平面部分2与第二支撑板8解锁。具体地,柔性显示屏100具有展开状态下的显示平面。示例性地,图17中的显示平面朝下。第一锁定组件50设置于第一支撑板7上,第一插接槽1c对应设置于第一平面部分1上。第二锁定组件60设置于第二支撑板8上,第二插接槽2c对应设置于第二平面部分上。柔性显示屏100处于如图17所示的第一展开状态时,第一锁定组件50与第一插接槽1c上下正对,第一锁定组件5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插入第一插接槽1c中,以将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一支撑板7锁定;同时第二锁定组件60与第二插接槽2c错位,第二锁定组件60无法插入第二插接槽2c中,第二平面部分2和第二支撑板8处于解锁状态。
还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折叠显示装置在如图17的展开状态下,第一应力集中过渡区域700的第二端4b与折叠轴6的折叠区域正对。第一应力集中过渡区域700和固定应力集中区域600均位于第二端4b靠近第二平面部分2的一侧。
如图18所示,柔性显示屏100处于第一折叠状态。将第一展开状态下的柔性显示屏100(图17)的第二平面部分2向背离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即第二平面部分2向上翻转),便可将柔性显示屏100折叠成第一折叠状态。在折叠的过程中,由于第二平面部分2处于解锁状态,且第一平面部分1保持展开状态下的锁定状态,所以第二平面部分2会在弯折的可弯曲部分3的拉力作用下,沿第二支撑板8向靠近可弯曲部分3的方向滑动,同时可弯曲部分3向靠近第一平面部分1的方向滑动,直至第二插接槽2c与第二锁定组件60正对,但在重力作用下,第二锁定组件60无法插入第二插接槽2c中,从而使得第一折叠状态下的柔性显示屏100中,第一平面部分1处于锁定状态,第二平面部分处于解锁状态,也就是说,由第一展开状态折叠至第一折叠状态时,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二平面部分2各自的状态不发生改变。
与此同时,在柔性显示屏100由第一展开状态弯折至第一折叠状态的过程中,第一应力集中过渡区域700由第二端4b至第一端4a依次滑过折叠轴6的折叠区域,直至固定应力集中区域600与折叠轴6的折叠区域正对。也就是说,在柔性显示屏100由第一展开状态折叠为第一折叠状态时,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与折叠轴6的折叠区域相对应的区域)不断变化,与现有折叠显示装置在折叠过程中可弯曲部分3的应力集中区域保持不变相比,本实施例的柔性显示屏100及整个折叠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更长。
需要说明的是,柔性显示屏100也可由第一折叠状态展开至第一展开状态。将第一折叠状态的柔性显示屏100的第二平面部分2向靠近显示平面的方向展开,在展开的过程中,由于折叠板9具有回复至初始形状的趋势,使得解锁的第二平面部分2会沿第二支撑板8向远离可弯曲部分3的方向滑动,第二插接槽2c和第二锁定组件60错位,第二平面部分2和第二支撑板8仍保持解锁的状态,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一支撑板7保持锁定的状态,从而使柔性显示屏100展开至第一展开状态。也就是说,由第一折叠状态展开至第一展开状态时,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二平面部分2各自的状态不发生改变。
与此同时,在柔性显示屏100由第一折叠状态展开至第一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第一应力集中过渡区域700由第一端4a至第二端4b依次滑过折叠轴6的折叠区域,直至第二端4b与折叠轴6的折叠区域正对。也就是说,在柔性显示屏100由第一折叠状态展开为第一展开状态时,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与折叠轴6的折叠区域向对应的区域)不断变化,与现有折叠显示装置在展开过程中可弯曲部分的应力集中区域保持不变相比,本实施例的柔性显示屏100及整个折叠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更长。
如图19所示,柔性显示屏100处于第二折叠状态。将第一折叠状态的柔性显示屏100上下翻转后,便可得到第二折叠状态的柔性显示屏100。由于在第一折叠状态下,第一锁定组件50与第一插接槽1c插接连接,第二锁定组件60与第二插接槽2c正对且分离;因此,在将第一折叠状态的柔性显示屏100上下翻转的过程中,第一锁定组件50会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脱落第一插接槽1c,将第一平面部分1与第一支撑板7解锁,同时第二锁定组件60则会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插入第二插接槽2c中,将第二平面部分2和第二支撑板8锁定。也就是说,通过第一折叠状态和第二折叠状态的切换,实现了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二平面部分2的各自在解锁和锁定状态之间的切换。
如图20所示,柔性显示屏100处于第二展开状态。将第二折叠状态的柔性显示屏100(图19)的第一平面部分1向靠近显示平面的方向转动展开,便可将柔性显示屏100展开至第二展开状态(图20)。在展开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平面部分1处于解锁状态,第二平面部分2处于锁定状态,且折叠板9具有回复至初始形状的趋势,使得解锁的第一平面部分1会沿第一支撑板7向远离可弯曲部分3的方向滑动,第一插接槽1c与第一锁定组件50错位,从而使得第二展开状态下的柔性显示屏100中,第一平面部分1处于解锁状态,第二平面部分2处于锁定状态。也就是说,柔性显示屏100由第二折叠状态展开至第二展开状态时,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二平面部分2的各自的状态未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在柔性显示屏100由第二折叠状态展开至第二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第二应力集中过渡区域800由第三端4c至第四端4d依次滑过折叠轴6的折叠区域,直至第四端4d与折叠轴6的折叠区域正对。也就是说,在柔性显示屏100由第二折叠状态折叠为第二展开状态时,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与折叠轴6的折叠区域向对应的区域)不断变化,与现有折叠显示装置在展开过程中可弯曲部分的应力集中区域保持不变相比,本实施例的柔性显示屏100及整个折叠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更长。
需要说明的是,柔性显示屏100也可由第二展开状态弯折至第二折叠状态。将第二展开状态的柔性显示屏100(图20)的第一平面部分1向背离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即将第一平面部分1向上翻转),在折叠的过程中,解锁的第一平面部分1受到可弯曲部分3的拉力,并沿第一支撑板7向靠近可弯曲部分3的方向滑动,直至第一插接槽1c与第一锁定组件50正对,但由于第一锁定组件50位于第一插接槽1c的下方,两者无法插接,第一平面部分1保持解锁状态,第二平面部分2则保持展开状态下的锁定状态。也就是说,柔性显示屏100由第二展开状态弯折至第二折叠状态时,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二平面部分2的各自的状态未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在柔性显示屏100由第二展开状态弯折至第二折叠状态的过程中,第二应力集中过渡区域800由第四端4d至第三端4c依次滑过折叠轴6上的折叠区域,直至固定应力集中区域600与折叠轴6的折叠区域正对。也就是说,在柔性显示屏100由第二展开状态折叠为第二折叠状态时,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与折叠轴6的折叠区域向对应的区域)不断变化,与现有折叠显示装置在折叠过程中可弯曲部分的应力集中区域保持不变相比,本实施例的柔性显示屏100及整个折叠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更长。
还需说明的是,柔性显示屏100也可由第一展开状态弯折至第二折叠状态。将第一展开状态的柔性显示屏100(图17)的第一平面部分1向背离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即将第一平面部分1向上翻转),在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平面部分1保持展开状态下的锁定状态,第二平面部分2保持展开状态下的解锁状态,解锁的第二平面部分2受到可弯曲部分3的拉力,并沿第二支撑板8向靠近可弯曲部分3的方向滑动。当柔性显示屏100完全折叠到第二折叠状态(图19)时,第一锁定组件50随第一平面部分1发生上下翻转,第一锁定组件50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脱离第一插接槽1c,以将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一支撑板7解锁,同时第二平面部分2上的第二插接槽2c与第二锁定组件60正对,第二锁定组件6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插入第二插接槽2c中,将第二平面部分2和第二支撑板8锁定。也就是说,柔性显示屏100由第一展开状态弯折至第二折叠状态时,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二平面部分2各自在解锁和锁定状态之间发生切换。
与此同时,在柔性显示屏100由第一展开状态弯折至第二折叠状态的过程中,第一应力集中过渡区域700由第二端4b至第一端4a依次滑过折叠轴6的折叠区域,直至固定应力集中区域600与折叠轴6上的折叠区域正对。也就是说,在柔性显示屏100由第一展开状态弯折为第二折叠状态时,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与折叠轴6的折叠区域向对应的区域)不断变化,与现有折叠显示装置在折叠过程中可弯曲部分的应力集中区域保持不变相比,本实施例的柔性显示屏100及整个折叠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更长。
还需说明的是,柔性显示屏100也可由第二展开状态弯折至第一折叠状态。将第二展开状态的柔性显示屏100(图20)的第二平面部分2向背离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即将第二平面部分1向上翻转),在折叠的过程中,第二平面部分2保持展开状态下的锁定状态,第一平面部分1保持展开状态下的解锁状态,解锁的第一平面部分1受到可弯曲部分3的拉力,并沿第一支撑板7向靠近可弯曲部分3的方向滑动。当柔性显示屏100完全折叠到第一折叠状态(图18)时,第二锁定组件60随第二平面部分2发生上下翻转,第二锁定组件60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脱离第二插接槽2c,以将第二平面部分2和第二支撑板8解锁,同时第一平面部分1上的第一插接槽1c与第一锁定组件50正对,第一锁定组件5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插入第一插接槽1c中,将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一支撑板7锁定。也就是说,柔性显示屏100由第一展开状态弯折至第二折叠状态时,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二平面部分2各自在解锁和锁定状态之间发生切换。
与此同时,在柔性显示屏100由第二展开状态弯折至第一折叠状态的过程中,第二应力集中过渡区域800由第四端4d至第三端4c依次滑过折叠轴6上的折叠区域,直至固定应力集中区域600与折叠轴6的折叠区域正对。也就是说,在柔性显示屏100由第二展开状态弯折为第一折叠状态时,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与折叠轴6的折叠区域向对应的区域)不断变化,与现有折叠显示装置在折叠过程中可弯曲部分的应力集中区域保持不变相比,本实施例的柔性显示屏100及整个折叠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更长。
由上述分析可知,当柔性显示屏100由第一折叠状态展开至第一展开状态时,第一应力集中过渡区域700由第一端4a至第二端4b依次滑过折叠轴6的折叠区域;当柔性显示屏100由第二折叠状态展开至第二展开状态时,第二应力集中过渡区域800由第三端4c至第四端4d依次滑过折叠轴6的折叠区域。可以理解的是,当该折叠显示装置在关机或不使用的情况下,用户习惯将该折叠显示装置折叠并存放于口袋或放置于桌子上,且此时处于折叠状态的折叠显示装置中,第一平面部分1或第二平面部分2随机择一朝上,且两个平面部分各自朝上的概率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此时该折叠显示装置择一处于第一折叠状态或第二折叠状态,且该折叠显示装置处于第一折叠状态的概率与该折叠显示装置处于第二折叠状态的概率是相同的。那么,该折叠显示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其被用户由第一折叠状态展开至第一展开状态的概率与其被用户由第二折叠状态展开至第二展开状态的概率也是相同的,从而使得该折叠显示装置在使用(由折叠到展开)的过程中,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在第一过渡应力集中区域700和第二过渡应力集中区域800之间发生切换,与现有折叠显示装置在展开过程中可弯曲部分的应力集中区域固定不变相比,本实施例的柔性显示屏100及整个折叠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更长。
一方面,由上述分析还可知,当柔性显示屏100由第一展开状态弯折至折叠状态(第一折叠状态或第二折叠状态)时,第一应力集中过渡区域700由第二端4b至第一端4a依次滑过折叠轴6的折叠区域;当柔性显示屏100由第二展开状态弯折至折叠状态(第一折叠状态或第二折叠状态)时,第二应力集中过渡区域800由第四端4d至第三端4c依次滑过折叠轴6上的折叠区域。另一方面,由上段分析可知,展开的柔性显示屏100处于第一展开状态和第二展开状态的概率也是相同的。那么,柔性显示屏100由第一展开状态弯折至折叠状态(第一折叠状态或第二折叠状态)的概率,与柔性显示屏100由第二展开状态弯折至折叠状态(第一折叠状态或第二折叠状态)的概率,也是相同的。因此,该折叠显示装置在使用(由展开到折叠)的过程中,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在第一过渡应力集中区域700和第二过渡应力集中区域800之间发生切换,与现有折叠显示装置在折叠过程中可弯曲部分的应力集中区域固定不变相比,本实施例的柔性显示屏100及整个折叠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更长。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锁定组件50和第二锁定组件60的结构、数量及位置与图1-图16中相同,具体不再赘述。另外,本实施例的第一插接槽1c内也可设置可变形的第一连接环;第二插接槽2c中也可设置可变形的第二连接环。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的结构及设置方式与上述相同,具体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折叠显示装置的使用方法,采用上述的折叠显示装置,该折叠显示装置在使用时具有两种展开状态和两种折叠状态,两种展开状态包括第一展开状态和第二展开状态,两种折叠状态包括第一折叠状态和第二折叠状态。该折叠显示装置在使用时,随机以第一展开状态或第二展开状态展开,或随机以第一折叠状态或第二折叠状态折叠。在由展开到折叠(第一折叠状态或第二折叠状态)的过程中,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与折叠轴6的折叠区域向对应的区域)在不断变化,且对应于初始的两种展开状态(第一展开状态和第二展开状态),可弯曲部分3上滑过折叠轴6的折叠区域的部分不同;同样地,在由折叠到展开(第一展开状态或第二展开状态)的过程中,可弯曲部分3上的应力集中区域(与折叠轴6的折叠区域向对应的区域)在不断变化,且对应于初始的两种折叠状态(第一折叠状态和第二折叠状态),可弯曲部分3上滑过折叠轴6的折叠区域的部分不同;从而有效提高柔性显示屏100及整个折叠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
另外,本实施例的柔性显示片100在第一展开状态和第二展开状态下,第一平面部分1和第二平面部分2中的一个处于锁定状态,另一个处于解锁状态,能够有效减少可弯曲部分3处的褶皱的产生。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3)

1.一种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柔性显示屏,包括可弯曲部分、第一平面部分和第二平面部分,所述可弯曲部分连接所述第一平面部分和所述第二平面部分;
第一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平面部分,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之间连接有可解锁的第一锁定组件;
第二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平面部分,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之间可选择性地连接有可解锁的第二锁定组件;
设定所述可弯曲部分具有预设应力集中区域,所述预设应力集中区域为:当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直接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直接固定连接时,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折叠状态时的所述可弯曲部分的应力集中区域;
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第一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解锁,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板锁定或直接固定连接,解锁的所述第一平面部分沿所述第一支撑板向靠近所述可弯曲部分的方向滑动,所述可弯曲部分具有第一应力集中区域,所述第一应力集中区域位于所述预设应力集中区域靠近所述第一平面部分的一侧;
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第二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撑板锁定,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解锁或直接固定连接,所述可弯曲部分具有第二应力集中区域,所述第二应力集中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应力集中区域靠近所述第二平面部分的一侧;
所述第一平面部分和所述第一支撑板中的一者中可上下滑动地设置有所述第一锁定组件,所述第一平面部分和所述第一支撑板中的另一者中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对应的第一插接槽,所述第一锁定组件能在重力作用下插入或脱离所述第一插接槽,以将所述第一平面部分和所述第一支撑板锁定或解锁;
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撑板通过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和所述第一插接槽锁定;
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所述第一折叠状态时,弯折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从而导致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和所述第一插接槽脱离,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解锁;
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所述第二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平面部分和所述第一支撑板保持展开状态下的锁定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平面部分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中的一者上可上下滑动地设置有所述第二锁定组件,所述第二平面部分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中的另一者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对应的第二插接槽,所述第二锁定组件能在重力作用下插入或脱离所述第二插接槽,以将所述第二平面部分和所述第二支撑板锁定或解锁;
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所述第二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撑板锁定,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解锁,解锁的所述第二平面部分沿所述第二支撑板向靠近所述可弯曲部分的方向滑动,所述第二应力集中区域位于所述预设应力集中区域靠近所述第二平面部分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显示屏具有展开状态下的显示平面;
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撑板锁定,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板锁定;
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所述第一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平面部分向背离所述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在重力作用下脱离所述第一插接槽,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解锁,第二平面部分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保持展开状态下的锁定状态,所述可弯曲部分的弯折区域为所述第一应力集中区域;
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所述第二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平面部分和所述第一支撑板保持展开状态下的锁定状态,所述第二平面部分向背离所述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在重力作用下脱离所述第二插接槽,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解锁,所述可弯曲部分的弯折区域为所述第二应力集中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平面朝上;
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中,所述第一插接槽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中,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中,所述第二插接槽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中;
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插入所述第一插接槽中,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撑板锁定,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插入所述第二插接槽中,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板锁定;
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所述第一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平面部分向下翻转至与所述显示平面平行,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脱离所述第一插接槽,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解锁;
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所述第二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平面部分向下翻转至与所述显示平面平行,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脱离所述第二插接槽,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解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平面朝下;
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中,所述第一插接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中,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中,所述第二插接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中;
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所述第一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平面部分向上翻转至与所述显示平面平行,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脱离所述第一插接槽,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解锁;
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所述第二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平面部分向上翻转至与所述显示平面平行,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脱离所述第二插接槽,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解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直接固定连接;
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所述第二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撑板通过所述第一锁定组件锁定,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直接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应力集中区域与所述预设应力集中区域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撑板锁定,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直接固定连接;
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所述第一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平面部分向背离所述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在重力作用下脱离所述第一插接槽,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解锁,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直接固定连接,所述可弯曲部分的弯折区域为所述第一应力集中区域;
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所述第二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平面部分向背离所述显示平面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撑板保持展开状态下的锁定状态,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直接固定连接,所述可弯曲部分的弯折区域为所述第二应力集中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中,所述第一插接槽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中,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直接固定连接;
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在重力作用下插入所述第一插接槽中,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撑板锁定;
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所述第一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平面部分向下翻转至与所述显示平面平行,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在重力作用下脱离所述第一插接槽,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解锁,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直接固定连接;
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所述第二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平面部分向下翻转至与所述显示平面平行,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撑板保持展开状态下的锁定状态,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直接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包括第一锁定件和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包括第一滑槽和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滑槽的槽口正对且连通,所述第一锁定件包括相连的第一滑动部和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一滑动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内,以使所述第一插接部远离所述第一滑动部的一端能由所述第一开口伸出并插入所述第一插接槽;
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包括第二锁定件和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包括第二滑槽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滑槽的槽口正对且连通,所述第二锁定件包括相连的第二滑动部和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二滑动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滑槽内,以使所述第二插接部远离所述第二滑动部的一端能由所述第二开口伸出并插入所述第二插接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槽内设置有可变形的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一插接部能够插入所述第一连接环内并挤压所述第一连接环变形;
所述第二插接槽内设置有可变形的第二连接环,所述第二插接部能够插入所述第二连接环内并挤压所述第二连接环变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部的插接端端部设置有第一柔性吸音层,所述第一滑动部朝向所述第一滑槽的槽底的一端端部设置有第二柔性吸音层;
所述第二插接部的插接端端部设置有第三柔性吸音层,所述第二滑动部朝向所述第二滑槽的槽底的一端端部设置有第四柔性吸音层。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和折叠轴,所述第一基板支撑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基板支撑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基板通过所述折叠轴与所述第二基板可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锁定组件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锁定组件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锁定组件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锁定组件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折叠轴的延伸方向;或,
所述第一锁定组件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锁定组件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锁定组件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锁定组件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折叠轴的延伸方向。
13.一种折叠显示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所述折叠显示装置具有两种折叠状态,两种所述折叠状态包括所述第一折叠状态和所述第二折叠状态;
在使用周期内,所述折叠显示装置在所述第一折叠状态和所述第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的次数至少为一次;
所述折叠显示装置具有预设使用寿命,所述预设使用寿命为:当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直接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直接固定连接时,所述可弯曲部分的使用寿命;
所述使用周期等于所述预设使用寿命。
CN202110258517.0A 2021-03-09 2021-03-09 一种折叠显示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Active CN1128633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58517.0A CN112863365B (zh) 2021-03-09 2021-03-09 一种折叠显示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58517.0A CN112863365B (zh) 2021-03-09 2021-03-09 一种折叠显示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63365A CN112863365A (zh) 2021-05-28
CN112863365B true CN112863365B (zh) 2023-07-21

Family

ID=75995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58517.0A Active CN112863365B (zh) 2021-03-09 2021-03-09 一种折叠显示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633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99952B (zh) * 2022-01-20 2023-07-21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4283697B (zh) * 2022-02-15 2023-06-27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显示设备
CN115100960B (zh) * 2022-06-22 2023-06-0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45797A (en) * 1996-12-04 2000-11-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ock device, display apparatus and liquid crystal apparatus
CN202313442U (zh) * 2011-11-28 2012-07-11 株式会社东芝 显示器自锁装置及超声波诊断装置
CN111322307A (zh) * 2020-03-02 2020-06-23 东莞市环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内折叠铰链及内折叠移动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85105B (zh) * 2016-01-22 2018-02-02 深圳利亚德光电有限公司 连接结构及具有其的led显示装置
KR20180073351A (ko) * 2016-12-22 2018-07-0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폴더블 표시 장치
CN109859634B (zh) * 2019-03-25 2020-09-0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装置
CN110718155A (zh) * 2019-10-24 2020-01-2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式显示装置
CN210955911U (zh) * 2020-03-11 2020-07-07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柔性屏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1928941U (zh) * 2020-03-20 2020-11-13 上海和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45797A (en) * 1996-12-04 2000-11-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ock device, display apparatus and liquid crystal apparatus
CN202313442U (zh) * 2011-11-28 2012-07-11 株式会社东芝 显示器自锁装置及超声波诊断装置
CN111322307A (zh) * 2020-03-02 2020-06-23 东莞市环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内折叠铰链及内折叠移动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63365A (zh) 2021-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63365B (zh) 一种折叠显示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JP6556953B2 (ja) 折り畳み可能な端末
CN109780403B (zh) 转动连接组件及折叠式终端设备
US20180373297A1 (en) Foldable mechanism of mobile terminal and mobile terminal
KR101027096B1 (ko) 힌지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휴대 단말기
KR101814067B1 (ko) 절첩식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3926979B (zh) 用于显示装置的铰链
JP5238165B2 (ja) モバイル端末機
WO2020173309A1 (en) Foldable terminal
JP4883369B2 (ja) 携帯端末
CN109788097B (zh) 终端设备
CN105611006A (zh) 一种具有柔性屏的可折叠终端
CN109002079B (zh) 一种用于柔性屏的折叠机构及移动终端
JP2006157769A (ja) 携帯端末
US20030092401A1 (en) Portable terminal device capable of displaying information in a closed state
CN102883575A (zh) 用来固定板体的固定机构与其电子装置
CN102448270B (zh) 手持电子装置
JP2011066477A (ja) 携帯端末
CN110445890A (zh) 可折叠屏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09981850A (zh) 一种移动终端
JP2021535990A (ja) モバイル端末およびヒンジ機構
CN114125112A (zh) 转轴机构以及电子设备
JP2015039219A (ja) 携帯用電子機器
CN111649056A (zh) 折叠铰链同步锁止机构及可折叠显示装置
JP2004118794A (ja) 巻込可能なディスプレイと折畳可能なキーボードを備えた入力装置並びにその入力装置を備えた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