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57088A -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 Google Patents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57088A
CN112857088A CN202011288786.3A CN202011288786A CN112857088A CN 112857088 A CN112857088 A CN 112857088A CN 202011288786 A CN202011288786 A CN 202011288786A CN 112857088 A CN112857088 A CN 1128570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dth
flow path
defogging
fog dispersal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8878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57088B (zh
Inventor
刘敏
杜娟
李金鹏
陈良才
林振兴
李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Beno Cool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Beno Cool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Beno Cool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Beno Cooling Equip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8570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570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570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570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C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WITHOUT CHEMICAL INTERACTION
    • F28C1/00Direct-contact trickle coolers, e.g. cooling towers
    • F28C1/16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precipitation or mist formation, outside the cool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C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WITHOUT CHEMICAL INTERACTION
    • F28C1/00Direct-contact trickle coolers, e.g. cooling towers
    • F28C1/02Direct-contact trickle coolers, e.g. cooling towers with counter-current on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5/00Component parts of trickle coolers
    • F28F25/02Component parts of trickle coolers for distributing, circulating, and accumulating liquid
    • F28F25/04Distributing or accumulator trough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5/00Component parts of trickle coolers
    • F28F25/02Component parts of trickle coolers for distributing, circulating, and accumulating liquid
    • F28F25/06Spray nozzles or spray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5/00Component parts of trickle coolers
    • F28F25/10Component parts of trickle coolers for feeding gas or vapour
    • F28F25/12Ducts; Guide vanes, e.g. for carrying currents to distinct zones

Abstract

一种消雾装置和冷却塔,涉及冷却塔技术领域,该消雾装置包括:层叠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对由下而上流动的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进行热量交换;将从消雾装置底部宽度的一段流入的第一气流引入到第一流路的第一流入口;将从消雾装置底部宽度的另一段流入的第二气流引入到第二流路的第二流入口;以及第一流入口的宽度和第二流入口的宽度可相同或不相同,该消雾装置能起到节水消雾作用。冷却塔包括如上的消雾装置。

Description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却塔,尤其是有节水消雾要求的冷却塔。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的冷却塔中,在冷却塔本体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空气混合部、收水捕雾部、喷淋部、热交换部、空气导入部和水收集部。在本体的上部设置有排气部,排气部包括风筒和设在风筒中的引风机。从喷淋部向热交换部喷淋水,热交换部由多片填料片层叠形成,喷淋的水从上至下流动,另一方面空气从冷却塔下部的空气导入部被吸入冷却塔,并从下至上流动,与喷淋的热水传热传质,从而使热水降温。
与水热交换后的空气从冷却塔风筒排出。该排出的空气为饱和湿空气,与塔外冷空气混合后,温度降低,饱和含湿量下降,那么过饱和的水蒸汽会凝析成雾。尤其在高纬度地区的冬季,冷却塔排气会形成浓雾,进而生成雨雪下落,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更严重的是在设备和地面上结冰,形成冻害。
附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冷却塔基本结构,冷却塔中湿热气从模块下方的大容积的A进气巷道,仰角左45°流入菱形模块内n个小容积的A通道,放热降温凝水后,出来的湿暖气继续仰角左45°,进入A出气巷道,汇集成湿暖气集团A’。干冷风从下方B巷道进入模块的B通道,吸热后,变成干温风出模块,进入上方B巷道,成为干温风集团B’。湿暖气集团A’和干温风集团B’逐渐混合,混合均匀后,含湿量不饱和,达到消雾效果。但此现有技术存在如下问题:
设有m个菱形模块,则可粗略划分为彼此相邻的m个/2湿暖气集团A’和m个/2干温风集团B’,各集团宽度1~2米,长度一般超过10米,可见各集团体量较大,若要混合均匀,就需要向上流动较长的距离才行,即要在模块顶角之上给出一个较高的混合空间。所以,冷却塔就要显著增加高度,增加成本。然而老塔改造,高度是增加不了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有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提供一种消雾装置和冷却塔,与水热交换后的空气在消雾装置内与流入冷却塔内且未与空气热交换的外界冷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从而起到节水消雾的作用。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消雾装置,包括:层叠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对由下而上流动的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进行热量交换;将从所述消雾装置底部宽度的一段流入的第一气流引入到所述第一流路的第一流入口;将从所述消雾装置底部宽度的另一段流入的第二气流引入到所述第二流路的第二流入口;以及所述第一流入口的宽度和所述第二流入口的宽度可相同或不相同。
所述第一流路的流出口和所述第二流路的流出口交替层叠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流路流出口的宽度和所述消雾装置的宽度大致相同,所述第二流路流出口的宽度和所述消雾装置的宽度大致相同。
优选地,所述消雾装置的底部形成尖端向下的尖角状。
优选地,所述消雾装置的底部形成为水平。
优选地,所述消雾装置的宽度尺寸由两段组成,在所述消雾装置底部宽度的一段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流路连通的第一导入部;和
在所述消雾装置底部宽度的另一段形成有与所述第二流路连通的第二导入部;所述第一流入口形成于所述第一导入部的底端,所述第二流入口形成于所述第二导入部的底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入部底边的宽度与所述第二导入部底边的宽度相同。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入部底边的宽度与所述第二导入部底边的宽度不相同。
优选地,当所述第一导入部底边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导入部底边的宽度时,所述第一导入部的流出侧斜边与水平面的夹角α大于所述第二导入部的流出侧斜边与水平面的夹角β。
优选地,当所述第一导入部底边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导入部底边的宽度时,所述第一导入部的流出侧斜边与水平面的夹角α小于所述第二导入部的流出侧斜边与水平面的夹角β。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冷却塔,包括上述任一种消雾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消雾装置和冷却塔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消雾装置上形成有将从消雾装置底部宽度的一段流入的第一气流引入到第一流路的第一流入口;将从消雾装置底部宽度的另一段流入的第二气流引入到第二流路的第二流入口,且第一流入口的宽度和第二流入口的宽度,可以依据环境温度适当调节,增强了消雾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冷却塔的立剖面示意;
图2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冷却塔的立剖面示意;
图3为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消雾装置的拆分图;
图4为图3所示消雾装置的变形结构的拆分图;
图5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塔中冷风流入口的结构示意,其中,冷却塔处于节水消雾模式;
图6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塔中冷风流入口的结构示意,其中,冷却塔处于最大散热模式;
图7为图5所示冷却塔中第二阀门的变形结构示意;
图8为图6所示冷却塔中第二阀门的变形结构示意;
图9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的主视图;
图10为图9中的P-P剖视;
图11为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中第一消雾片的结构示意;
图12为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的一部分的拆分图;
图14为第四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的一种布局的主视图;
图15为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的另一种布局的主视图;
图16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中第一过渡部的结构示意;
图17为第五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中第一过渡部的结构示意;
图18为第六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19为第七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的一部分的拆分图;
图20为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中第一消雾片的立体图;
图21为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中第一消雾片的背面示意;
图22为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中第二消雾片的立体图;
图23为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中第一导流突肋和第二导流突肋的另一种布局方式;
图24为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中第三导流突肋和第四导流突肋的另一种布局方式;
图25为第八实施方式的一种结构的消雾装置中第一消雾片的主视图;
图26为本实施方式的一种结构的消雾装置中第二消雾片的主视图;
图27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种结构的消雾装置中第一消雾片的主视图;
图28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种结构的消雾装置中第二消雾片的主视图;
图29为第十实施方式中消雾装置的一部分的拆分图;
图30为本实施方式中消雾装置的侧视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31为本实施方式中消雾装置的部分立体图;
图32为第十一实施方式中消雾装置的主视图;
图33为本实施方式中侧面密封构件与消雾片的连接示意图;
图34为本实施方式中侧面密封构件的安装示意;
图35为第十二实施方式中底面密封构件与消雾片的安装示意;
图36为第十三实施方式中消雾装置、密封件和隔板的连接示意;
图37为第十四实施方式中第一消雾片和第二消雾片的连接结构的侧视图;
图38为本实施方式中安装管、第一消雾片和第二消雾片的连接示意;
图39为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消雾片的主视图;
图40为第十五实施方式中消雾装置与其相邻的消雾装置的连接图;
图41为第十六实施方式中冷却塔的立剖面示意,其中消雾装置的顶边为水平直边和倾斜直边的组合;
图42为本实施方式中冷却塔的立剖面示意,其中消雾装置的顶边为曲线边。
符号说明
1000冷却塔;1010本体;1020排气部;1021风筒;1022引风机;1100空气混合部;1200喷淋部;1300热交换部;1400空气导入部;1500水收集部;1600消雾部;1211喷头;1700冷风流入口;A湿热气巷道;B干冷风巷道;1231隔板;A’湿暖气集团;B’干温风集团;
1601消雾装置;C、C’第一消雾片;D、D’第二消雾片;
1601C第一流路;1601D第二流路;
1610第一流入口;1620第二流入口;1630功能部;1632条形突起;1640第一流出口;1650第二流出口;1633C、1633D第一延伸段;1634C、1634D第二延伸段;1637C、1637D第三延伸段;
2000冷却塔;2710第一阀门;2720第二阀门;2720A第一阀板;2721A第一部分;2722A第二部分;2720B第二阀板;2721B第三部分;2722B第四部分;
3101消雾装置;
3601C第一流路;3601D第二流路;
3610第一流入口;3620第二流入口;3630功能部;3640第一流出口;3650第二流出口;3660第一导入部;3670第二导入部;3680扩口结构;3681第一过渡部;LC、LD第一连接部;ZC1、ZD1第一折曲部;ZCZC2、ZD2第二折曲部;3682C、3682D凹槽;
C、C’第一消雾片;PC、PD偏折部;D、D’第二消雾片;
4601消雾装置;
4601C第一流路;4601D第二流路;4610第一流入口;4620第二流入口;4630功能部;4633C、4633D第一延伸段;4634C、4634D第二延伸段;4635C第一槽;4635D第二槽;4636C、4636D条状突起;4637C、4637D第三延伸段;4601第一导入部;4670第二导入部;
5601消雾装置;
5610第一流入口;5620第二流入口;5630功能部;5260第一导入部,5670第二导入部;WC、WD弯折部;
6601消雾装置;
6637C第一安装孔;6637D第二安装孔;6638C第一凸起;6638D第二凸起;6639安装管;6680侧面密封构件;6681密封片;6682第一密封部;6683第二密封部;6684抽拉槽;6685第一槽体结构;6686第二槽体结构;6687第一突条;6688第二突条;6689底部密封构件;6690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4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塔中各部分的结构示意。其中,图3示出了X和Y方向,其中X方向为消雾装置的宽度方向,Y方向为消雾片的层叠方向也即流出气幕和流出风幕的厚度方向,也是消雾装置的长度方向。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塔的结构示意。如图2所示,在冷却塔1000的本体1010内,从上至下设置有空气混合部1100、消雾部1600、喷淋部1200、热交换部1300、空气导入部1400和水收集部1500。在本体1010的上部设置有排气部1020,排气部1020包括风筒1021和设在风筒1021中的引风机1022。
根据上述冷却塔,喷淋部1200上部的多组喷头1211向下方喷淋热水,热水在喷淋部1200内部空间下落而进入热交换部1300。在热交换部中,热水与从热交换部1300底部流入的冷空气进行热交换后从热交换部1300的底部流出,经空气导入部1400后下落到水收集部1500而从冷却塔1000的本体1010底部被收集。上述热交换部1300可以采用常规填料片。
本实施方式中,在消雾部1600的下侧设有多块平行排列的隔板1231,多块隔板在消雾部1601的下侧分隔出多个湿热气巷道A和干冷风巷道B。
由此,塔外的干冷风能通过干冷风巷道B流入至消雾部1600,流经消雾部1600中消雾装置1601~1605的第一流路至空气混合部1100;而在湿热气巷道A中,由空气导入部1400流入的干冷风则流经喷淋热水的热交换部1300与热水接触并交换热量形成湿热气,湿热气也向上流动至消雾装置1601~1605的第二流路至空气混合部1100与干冷风混合,混合后,湿热气由饱和状态变为不饱和状态,排出冷却塔也就没雾了,从而实现了消雾。
在消雾装置1601~1605中,第二流路中的湿热气与第一流路的冷表面接触时,在第二流路表面上形成冷凝水滴。这些水滴是湿热气冷凝的结果,这会导致湿热气中的水蒸汽减少。冷凝水滴回落至水收集部1500,实现节水。消雾部1600包括多个消雾装置,多个消雾装置在水平方向依次排列;功能部1630直立,相邻消雾装置拼接紧密,没有空白,换热面积大,空间利用率高。冲洗水除垢时,冲洗水可直立下行冲洗到整个功能部1630,去除全部污垢。进而保证消雾装置换热面洁净,换热性能好,高效凝水、高效消雾;也保证消雾装置过过流阻力小,冷却塔过流阻力小,运行能耗小。功能部1630中的干温风和湿暖气,密度都比环境空气的小,那么功能部1630中的干温风和湿暖气都会受到浮力作用,对干温风和湿暖气的上行有促进效应。功能部1630的流道是直立的,干温风和湿暖气的流动方向与浮力方向一致,则浮力作用能充分发挥,引风机1022需要的抽引力就可相对减小,就有利于减小运行能耗。消雾装置1601~1605的侧边可取直边,与相邻消雾装置的侧边密切贴合,不留空白,充分利用空间。
下面,以消雾装置1601(消雾装置1601~1605中的任一个)为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
图3和图4示出了消雾装置1601是由多个消雾片层叠而成的,,增减消雾片的层叠数量也可改变消雾装置1601的长度。
具体地,消雾装置1601包括层叠的第一流路1601C和第二流路1601D;将从消雾装置1601底部宽度一段流入的第一气流引入到第一流路1601C的第一流入口1610;将消雾装置1601底部宽度的另一段流入的第二气流引入到第二流路1601D的第二流入口1620;将从第一流路1601C流出的第一气流排出至消雾装置1601上方的第一流出口1640;以及将从第二流路1601D流出的第二气流排出至消雾装置1601上方的第二流出口1650。
本实施方式中,在消雾装置1601的上侧形成有层叠设置的第一流出口1640和第二流出口1650,第一流出口1640和第二流出口1650交替设置,且第一、第二流出口1640、1650在消雾片层叠方向的厚度均较薄,使经由第一流出口1640流出的第一气流和经由第二流出口1650流出的第二气流能快速且均匀地混合,增强了消雾的效果。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第二流路1601C、1601D层叠设置,分别占据所述消雾装置1601的大致全宽度。干冷风进入消雾装置1601,吸热升温变成干温风。湿热气进入消雾装置1601,放热降温变成湿暖气。湿暖气与干温风出口流向一致,出口截面大小和形状一致;各通道出口截面形状是宽而薄,那么干温风出口形态为宽而薄的风幕,湿暖气出口形态为宽而薄的气幕。由射流理论得知,相同流向,相同宽度的风幕气幕混合容易,所需混合距离短,所需混合空间较矮,可降低塔高,节省费用。也能适应老塔改造,不增加高度,从而降低旧塔改造的难度。
其中,第一流入口1610与干冷风巷道B连通;第二流入口1620与湿热气巷道A连通。第一流出口1640和第二流出口1650均与空气混合部1100连通。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1600中,第一流出口1640相对于第一流入口1610来说宽度增大,经由第一流入口1610流入的第一气流在第一流路1601C内流速放缓;第二流出口1650相对于第二流入口1620来说宽度增大,经由第二流入口1620流入的第二气流在第二流路1601D内流速也放缓,有利于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发生热量交换。
干冷风巷道B内的干冷风由第一流入口1610进入第一流路1601C,再经由第一流出口1640排出至空气混合部1100;湿热气巷道A内的湿热气由第二流入口1620流入第二流路1601D,再经由第二流出口1650排出至空气混合部1100,并与第一流出口1640所排出的干温风混合。
本实施方式中,在消雾装置1601的下侧设置有冷风流入口1700,冷风流入口1700与消雾装置1600中的第一流路连通。冷风流入口1700在Y方向延伸贯穿冷却塔1000的至少一个侧壁与外部空气连通。因此,塔外干冷风能通过冷风流入口1700流经干冷风巷道B进入消雾装置1601的第一流路中(如图2中虚线箭头所示)。
另外,由空气导入部1400流入的空气从下至上依次经过热交换部1300、喷淋部1200成为湿热气,湿热气继续向上流经湿热气巷道A进入至消雾装置1601中的第二流路(如图2中实线箭头所示)。
第一流路1601C内的干冷风与第二流路1601D内的湿热气由消雾片间隔,并经消雾片传递热量,从而第二流路1601D中的湿热气与第一流路1601C的冷表面接触,在第二流路1601D表面上形成冷凝水滴。
如图3所示,消雾装置1601包括交替层叠设置,分别形成第一流路1601C、第二流路1601D的第一、第二消雾片C、D。其中,所述第一消雾片C和所述第二消雾片D交替层叠设置。第一消雾片C的两侧边朝第二消雾片D弯折形成第一折边;第二消雾片D的两侧边朝第一消雾片C弯折形成第二折边,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可通过热合连接形成密封结构。在第一消雾片C和第二消雾片D之间形成第二流路1601D,在第二消雾片D和第一消雾片C’之间形成第一流路1601C。
如图4所示,消雾装置1601底部的第一流入口1610和第二流入口1620,还可设置为中部向下突出的形状,其中第一消雾片C和第二消雾片D形成为五边形,可以增大第一流入口1610和第二流入口1620的宽度,从而增大第一流入口1610和第二流入口1620的截面积。
在消雾装置1601的功能部1630内,在第一消雾片C和第二消雾片D的中部区域设有多个凸点,该凸点在第一消雾片C和第二消雾片D之间起到定位粘接和支撑的作用。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上述消雾装置1601的正投影为矩形或者五边形,上述消雾装置1601~1605可以有不同高度。若需加强消雾节水,消雾装置1601~1605的高度可增大,以增加换热面积。若需防止凝水结冰,消雾装置1601~1605的高度可减小,以防止凝水过度吸收冷量而结冰。而现有技术中的菱形模块,塔的宽度一定,模块数量一定,则每个菱形的宽度和高度也就固定了。所以菱形高度无法单独增加,换热面积也就不可增加。本实施方式中的消雾装置,塔的宽度一定,消雾装置数量一定,则每个消雾装置的宽度就固定了,但每个消雾装置的高度是可以单独增减的,它不受宽度限制,也不受消雾装置数量限制。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冷却塔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
本实施方式中,喷淋部1200内的喷头全部打开,从而在节水消雾的同时,能使热交换部1300具有较高的换热面积。
如图5~8所示,冷风流入口包括第一阀门2710和第二阀门2720。通过调整第一阀门2710和第二阀门2720的开启/关闭状态,能调整冷却塔2000的工作模式。
具体地,第一阀门2710可以设置在冷风流入口的干冷风的流入口,例如安装在冷却塔2000气室的侧壁上,通过第一阀门2710能将冷风流入口与外部空气连通或切断。其中,冷却塔2000的气室包括收水器以上至排气部1020以下的塔内空间。
第二阀门2720可以设置在冷风流入口的底部,冷风流入口2720通过第二阀门2720与冷风流入口下方的冷却塔内部空间连通。
如图5所示,在冬季,冷却塔开启节水消雾模式,即打开第一阀门2710并且关闭第二阀门2720;塔外干冷风由干冷风巷道B流入消雾装置的第一流路,第一流路内的干冷风与第二流路内的湿热气由消雾片隔开,并经消雾片换热,从而第二流路中的湿热气与第一流路的冷表面接触,在第二流路表面上形成冷凝水滴,实现消雾。
如图6所示,在夏季,冷却塔开启最大散热模式,即关闭第一阀门2710并且开启第二阀门2720。在最大散热模式下,消雾装置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都用于流通湿热气,从而减小消雾部的湿热气流通阻力,提高了塔的冷却效率。
上述第二阀门2720包括第一阀板2720A和第二阀板2720B。第一阀板2720A的固定端与冷风流入口的一个侧壁枢接,第二阀板2720B的固定端与冷风流入口的另一个侧壁枢接。如图5所示,当第二阀门2720关闭时,第一阀板2720A的自由端和第二阀板2720B的自由端形成密封连接,第一阀板2720A和第二阀板2720B形成尖端向下的尖角状,进而形成密封连接。由此,一方面有利于冷却塔2000内的湿热气向上流动并分流至第二阀门2720的两侧,起到了导流作用,减小了流阻。另一方面,在冬季,冷却塔2000内的消雾部内形成的冰棱下落至倾斜的第一阀板2720A或者第二阀板2720B上,对阀板的冲撞力较小,能避免冰棱损毁甚至击穿阀板。
另,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阀板2720A和第二阀板2720B也可采用如下结构。其中,第一阀板2720A包括第一部分2721A和第二部分2722A,第二阀板2720B包括第三部分2721B和第四部分2722B,第一部分2721A的第一端与冷风流入口的一个侧壁固定连接、第二端与第二部分2722A的第一端枢接;第三部分2721B的第一端与冷风流入口2700的另一侧壁固定连接、第二端与第四部分2722B的第一端枢接。当第二阀门2720关闭时,第二部分2721A的第二端与第四部分2722B的第二端形成密封连接,第一阀板2720A和第二阀板2720B形成尖端向下的尖角状,便于第二阀门2720的开闭。
【第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对第一实施方式中具有矩形结构消雾片的消雾装置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增大了其中第一流入口1610和第二流入口1620在消雾片层叠方向的厚度,进而增大了第一流入口1610和第二流入口1620的厚度,减小了流阻。
如图9所示,在消雾装置3601中,功能部3630的下部形成有向下的尖角,在该尖角的左侧形成有第一导入部3660,在该尖角的右侧形成有第二导入部3670。第一流入口3610形成在第一导入部3660的下端,第二流入口3620形成在第二导入部3670的下端。通过设置第一导入部3660和第二导入部3670能将消雾装置3601的底部形成为平坦的形状,相对于尖角状的结构,极大地方便了安装和拆卸,无需配备相应的支撑框架,即可实现消雾装置的安装,降低了制造安装成本,也避免了支撑框架腐蚀后难以拆卸的问题。
另外,如图9~12所示,通过在第一导入部3660和第二导入部3670内形成扩口结构3680,增大了第一流入口3610和第二流入口3620的厚度,减小了流阻,将第一、第二流入口3610、3620的厚度扩大为2T,第一流路3601C和第二流路3601D的厚度为T。
如图11和图22所示,对于上述扩口结构3680的形成方式,以第一消雾片C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消雾片C在其宽度中心的左侧向纸面内侧方向偏折形成偏折部PC,第一消雾片C在其宽度中心的右侧向纸面外侧方向偏折形成偏折部PC。但第二消雾片D下部的偏折部PD的偏折方向与第一消雾片C的偏折部PC的偏折方向相反。由此,如图9和图13所示,第一消雾片C和第二消雾片D之间形成第二流路3601D以及与第二流路3601D连通的第二导入部3670。第二导入部3670形成在消雾装置3601宽度方向的右侧。同理,在第二消雾片D与第一消雾片C’之间形成第一流路3601C以及与第一流路3601C连通的第一导入部3660。第一导入部3660形成在消雾装置3601宽度方向的左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流入口3610和第二流入口3620的厚度也可以依据需要调整,例如改变偏折部PC和偏折部PD的偏折量,从而调整第一导入部3660和第二导入部3670的厚度。
【第四实施方式】
在图9中,第一导入部3660底边的宽度即第一流入口3610的宽度与第二导入部3670底边的宽度即第二流入口3620的宽度相同。
在冬季,冷却塔开启节水消雾模式,消雾所需的干冷风量需根据外界环境温度适当调节。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入口3610和第二流入口3620的宽度占比,可根据所需干冷风量取不同值。具体地,比如将第一流入口3610通入干冷风,第二流入口3620通入湿热气。第一流入口3610的宽度与消雾装置3601的宽度大致符合如下规律:
x=k l
其中,x为第一流入口3610的宽度;
l为消雾装置3601的宽度;
k为系数,0<k<1,相应地,环境温度越低,k越大。
由此,在冬季冷却塔开启节水消雾模式,依据外界环境温度设置第一流入口3610的宽度,比如环境温度较低时,设置第一流入口3610的宽度大于第二流入口3620的宽度,使干冷风进口宽一点,则冷风量就多一点,以增强消雾能力。
此外,如图14所示,设置第一流入口3610的宽度小于第二流入口3620的宽度时,即功能部3630下部尖角顶点左移,随之引起尖角的左斜边比右斜边短,减少了第一流入口3610的进风面积,气流在功能部3630下部右侧的流动死区扩大,减小了第一流路3601C的第一气流和第二流路3601D内第二气流的热交换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3601中,功能部3630下部尖角的左斜边即第一导入部3660的流出侧与水平面的夹角α大于右斜边即第二导入部3670的流出侧与水平面的夹角β,将左斜边绕尖角顶点向上转动延展,增加了左斜边的尺寸,进而增加了气流的进风面积,减小了过流阻力,进而使气流能顺利到达功能部3630的全宽度范围内,提高了消雾装置3601的热交换效率。同样的,若将第一流入口3610通入湿热气,第二流入口3620通入干冷风,则第一流入口3610的宽度大于第二流入口3620的宽度,功能部3630下部尖角的左斜边即第一导入部3660的流出侧斜边与水平面的夹角α小于右斜边即第二导入部3670的流出侧斜边与水平面的夹角β。
【第五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改进,改变了气流经第一导入部3660和第二导入部3670到第一、第二流路3601C、3601D的过渡结构,进而降低了过渡处的流动阻力。
如图11、图13和图22所示,在消雾装置3601中,以第一消雾片C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消雾片C在其宽度中心的左侧向纸面内侧方向偏折形成偏折部PC,第一消雾片C在其宽度中心的右侧向纸面外侧方向偏折形成偏折部PC。但第二消雾片D下部的偏折部PD的偏折方向与第一消雾片C的偏折部PC的偏折方向相反。第一消雾片C的左侧偏折部PC与层叠方向一侧的第二消雾片D的左侧偏折部PD通过粘接等方式形成密封连接部,第一消雾片C的右侧偏折部PC与层叠方向一侧的第二消雾片D的右侧偏折部PD形成第二导入部3670;第二消雾片D的偏折部PD与层叠方向一侧的第一消雾片C’右侧的偏折部PC通过粘接等方式形成密封连接部,第二消雾片D左侧的偏折部PD与层叠方向一侧的第一消雾片C’左侧的偏折部PC形成第一导入部3660。由此,在第一导入部3660内,第一流入口3610的厚度大于第一流路3601C的厚度形成扩口结构3680,在第二导入部3670内,第二流入口3620的厚度大于第二流路3601D的厚度形成扩口结构3680。在第一流路3601C和第一导入部3660之间形成第一过渡部3681,第二流路3601D和第二导入部3670之间形成第二过渡部,将第一、第二导入部3660、3670的扩口结构3680处的气流过渡至第一、第二流路3601C、3601D内。第一过渡部3681和第二过渡部的结构相同。
图16为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过渡部3681的结构示意,图17为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过渡部3681的结构示意。
如图16所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过渡部3681为在偏折部PC和偏折部PD偏折的过程中直接形成。该第一过渡部3681的顺流剖面大致呈进口厚、出口薄的梯形,过流阻力较大。
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过渡部3681内,气流流经的厚度逐渐减小,过流阻力可适当减小。
下面,以第一消雾装置C’和第二消雾装置D之间形成的第一过渡部3681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7所示,第一消雾片C’的偏折部PC在偏折过程中形成第一连接部LC,第二消雾片D的偏折部PD在偏折过程中形成第一连接部LD,第一连接部LC和第一连接部LD之间形成第一过渡部3681。第一消雾片C’上的第一连接部LC形成为将基材至少一次折曲构成凹凸形状,第二消雾片D上的第一连接部LD则形成与第一消雾片C’上第一连接部LC方向相反的将基材至少一次折曲的凹凸形状。
以第一连接部LC将基材一次折曲构成凹凸形状为例,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第一连接部LC自其上一点(即折曲点)朝向第一连接部LD一侧弯折,折曲点与第一连接部LC上靠近导入部的一端之间形成第一折曲部ZC1,折曲点与第一连接部LC上靠近流路的一端之间形成第二折曲部ZC2,将第一连接部LC分为第一折曲部ZC1和第二折曲部ZC2。第一折曲部ZC1与水平面的夹角γ1大于第二折曲部ZC2与水平面的夹角γ2,使第二折曲部ZC2的坡度减小,降低了气流通过的难度,减小了过流阻力。相应的,第一连接部LD自其上一点(折曲点)朝向第一连接部LC一侧弯折,折曲点与第一连接部LD上靠近导入部的一端之间形成第一折曲部ZD1,折曲点与第一连接部LD上靠近流路的一端之间形成第二折曲部ZD2。沿着消雾装置层叠方向,第一连接部LC上的折曲点和第一连接部LD上的折曲点之间的厚度应大于流路在层叠方向的厚度,而小于流入口在层叠方向的厚度。将第一连接部LD分为第一折曲部ZD1和第二折曲部ZD2,配合第一连接部LC,减少了气流通过第一过渡部3681的流阻。第一连接部LC也可以背向第一连接部LD折曲或方向交替折曲,只需第一连接部LC上的折曲点和第一连接部LD上的折曲点在层叠方向的厚度大于流路在层叠方向的厚度,而小于流入口在层叠方向的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折曲部ZC1、ZD1和第二折曲部ZC2、ZD2的长度可根据需要调整,例如第一连接部LC朝向第一连接部LD折曲时,使第一折曲部ZC1、ZD1的长度小于相应的第二折曲部ZC2、ZD2的长度,气流自导入部通过第一过渡部3681更加平稳地进入流路,以降低流阻。
同样的,第一连接部LC经n(n>1)次折曲形成时,在第一连接部LC上形成n个折曲点,将第一连接部LC分为n+1个部分,n+1个部分的坡度自气流的上游到下游逐渐减缓;相应的,在第一连接部LD上形成n个折曲点,将第一连接部LD分为n+1个部分,该n+1个部分的折曲方向与第一连接部LC相反,n+1个部分的坡度自气流的上游到下游也是逐渐减缓,配合第一连接部LC,起到降低流阻的作用。第一连接部LC上的每个折曲点与第一连接部LD上相应的折曲点在层叠方向的厚度应大于流路在层叠方向的厚度,而小于流入口在层叠方向的厚度。
此外,折曲部分的增多将导致过渡距离加长,进而导致功能部的进口斜边加长尽可能地降低了过渡部的流阻,但第一连接部LC、LD的折曲次数不易过多,以免进口斜边过长,导致消雾装置的换热面积减少。
【第六实施方式】
图18为第一消雾片C、第二消雾片D和第一消雾片C’的层叠后的结构示意及其局部放大示意。
图18中,在第一过渡部3681处,位于第一消雾片C’左侧的第一连接部LC设置有若干顺流凹槽3682C,与其层叠的位于第二消雾片D左侧的第一连接部LD设置有若干凹槽3682D;在第一消雾片C右侧的偏折部PC和第二消雾片D右侧的偏折部PD形成的第二过渡部处,位于第一消雾片C右侧的第一连接部LC设置有若干凹槽3682C,与其层叠的位于第二消雾片D右侧的第一连接部LD设置有若干凹槽3682D。凹槽3682C和凹槽3682D的设置,相对一方面增加了第一过渡部3681和第二过渡部处的机械强度,另一方面扩大了气流的进风面积,利于气流从导入部进入相应的流路内,减小了流阻。
【第七实施方式】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3601中,气流容易在第一流入口3610和第一流出口3640之间,以及第二流入口3620和第二流出口3650之间的区域流动,而在功能部3630的下部边角位置则有较少的气流,相对降低了第一流路3601C的第一气流和第二流路3601D内第二气流的热交换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如图19~2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在消雾装置4601内形成有将第一气流引导至消雾装置的大致全宽度范围内的第一导流结构,第一导流结构将消雾装置4601分割为多个独立的第一导流腔,多个第一导流腔占据消雾装置4601的大致全宽度。在消雾装置内形成有将第二气流引导至消雾装置4601的大致全宽度范围内的第二导流结构,第二导流结构将消雾装置4601分割为多个独立的第二导流腔,多个第二导流腔占据消雾装置4601的大致全宽度。
以下说明第一、第二导流结构的组成结构。如图19所示,在第一消雾片C表面形成有向一侧突出的多个第一导流突肋突肋,以及向另一侧突出的多个第二导流突肋。在第二消雾片D表面形成有向一侧突出的与第二导流突肋相对应的第三导流突肋,以及向另一侧突出的与第一导流突肋相对应的第四导流突肋。第二导流突肋与第三导流突肋相对应,并且两者的肋顶密封相抵。优选地,可以将第二导流突肋与第三导流突肋的肋顶粘接,组成第一导流结构,进而形成多个独立的第一导流腔。第一导流突肋与第四导流突肋相对应,并且两者的肋顶密封相抵。优选地,可以将第一导流突肋与第四导流突肋的肋顶粘接,组成第二导流结构,进而形成多个独立的第二导流腔。
具体地,如图20所示,第一导流突肋向纸面外侧突出,多个第一导流突肋可以为倾斜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段4633C,其中第一延伸段4633C的第一端延伸至功能部下部尖角的左斜边处、第二端倾斜向右上方延伸。若从第一消雾片C的背面看,如图21所示,第二导流突肋可以为倾斜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段4633C。该第一延伸段4633C的第一端延伸至功能部4630下部尖角的左斜边处、第二端倾斜向右上方延伸。
同样的,如图22所示,第三导流突肋可为倾斜向上延伸且与第二导流突肋的第一延伸段4633C相对应的第一延伸段4633D,第四导流突肋可为与第一导流突肋的第一延伸段4633C相对应的第一延伸段4633D。第一导流突肋中的第一延伸段4633C与第四导流突肋中的第一延伸段4633D相对应,并且两者的肋顶密封相抵。优选地,可将第一延伸段4633C和第一延伸段4633D的肋顶粘接,组成第一导流结构,进而形成多个独立的第一导流腔。第二导流突肋中的第一延伸段4633C与第三导流突肋中的第一延伸段4633D相对应,并且两者的肋顶密封相抵。优选地,可将第一延伸段4633C和第一延伸段4633D的肋顶粘接,组成第二导流结构,进而形成多个独立的第二导流腔。
如图20-22所示,第一、第二导流突肋的第一延伸段4633C的上端(即第二端)均连接有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二延伸段4634C,第二延伸段4634C与第一延伸段4633C的突起方向相同。多个第二延伸段4633C自与第一延伸段4633C的连接处倾斜向上延伸,将功能部4630的大致全宽度均分,使流入的气流引导至消雾装置4601的大致全宽度范围内,换热后再从流出口流出。第一延伸段4633C和第二延伸段4634C的连接处可为但不局限为弧形,减小气流通过的阻力;第一延伸段4633C和第二延伸段4634C也可一体成型为整体弧形。同样的,第三导流突肋和第四导流突肋上设置有与第二延伸段4633C相对应的第二延伸段4634D,第一导流突肋中的第二延伸段4634C与第四导流突肋中的第二延伸段4634D相对应,并且两者的肋顶密封相抵。优选地,可将第二延伸段4634C和第二延伸段4634D的肋顶粘接;第二导流突肋中的第二延伸段4634C与第三导流突肋中的第二延伸段4634D相对应,并且两者的肋顶密封相抵。优选地,可将第二延伸段4634C和第二延伸段4634D的肋顶粘接。
另,第二延伸部4634C、4634D的上端低于流出口,便于湿热气和干冷风在功能部自由流动;第二延伸部4634C、4634D的上端也可向上延伸至流出口。
第一导流腔的肋间距从气流的上游至下游逐渐扩大,直至第一导流结构的上端将功能部4630的大致全宽度均分。第二导流腔的肋间距从气流的上游至下游逐渐扩大,直至第二导流结构的上端将功能部4630的大致全宽度均分。
另,如图23和图24所示,第一、第二导流结构还包括自第一、第二流入口4610、4620竖向向上延伸至第二延伸段4634C、4634D的多个第三延伸段4637C、4637D。该第三延伸段4637C、4637D的下端可延伸至第一流入口4610和第二流入口4620,从流入口处导流,进一步增加了气流在功能部4630的均匀分布。第一导流突肋中的第三延伸段464637C与第四导流突肋中的第三延伸段4637D相对应,并且两者的肋顶密封相抵。优选地,可将第三延伸段4637C和第三延伸段4637D的肋顶粘接;第二导流突肋中的第三延伸段4637C与第三导流突肋中的第三延伸段4637D相对应,并且两者的肋顶密封相抵。优选地,可将第三延伸段4637C和第三延伸段4637D的肋顶粘接。利用第一导流结构将第一气流引导至从第一流入口4610上行再斜向流入第一流路4601C,继续上行至排出;利用第二导流结构将第二气流引导至从第二流入口4620上行再斜向流入第二流路4601D,继续上行至排出。
此外,气流进入导流腔时,由于越靠近消雾装置4601的两侧边的流阻越小,而使得进入多个导流腔的气流不均,相对影响第一流路4601C和第二流路4601D内气流的热交换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如图19、图23和图2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4601中,多个第一导流结构之间形成的第一导流腔的底端形成有用于第一气流通过的第一槽4635C,多个第一槽4635C的肋间距自消雾装置4601宽度一段的边缘向消雾装置4601宽度方向的中心逐渐增大;多个第二导流结构之间形成的第二导流腔的底端形成有用于第二气流通过的第二槽4635D,多个第二槽4635D的肋间距自消雾装置宽度另一段的边缘向消雾装置4601宽度方向的中心逐渐增大。靠近消雾装置4601左侧边的第一槽4635C肋间距较小,流阻较大;远离消雾装置4601左侧边的第一槽4635C肋间距较大,流阻较小;靠近消雾装置4601右侧边的第二槽4635D肋间距较小,流阻较大;远离消雾装置4601宽度方向右侧边的第二槽4635D肋间距较大,流阻较小,由此,使经由多个第一、第二槽4635C、4635D流入的气流进入多个导流腔更加均匀,进一步提高了消雾装置4601的热交换效率。
由此,多个第一导流结构和多个第二导流结构能防止气流由第一、第二流入口4610、4620直接短路上行,将气流引导至消雾装置4601的大致全宽度,提高了消雾装置4601的热交换效率。
【第八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中的消雾装置还包括第三导流结构,第三导流结构占据第一导流腔或第二导流腔的大致全宽度。
以下对第三导流结构的组成结构作出说明。如图20和图22所示,在第一消雾片C的表面形成有向一侧突出的多个第五导流突肋,在第二消雾片D表面形成有向另一侧突出的与第五导流突肋相对应的第六导流突肋。第五导流突肋和第六导流突肋的突起方向相反,并且两者的肋顶相抵。优选地,可将第五导流突肋与第六导流突肋的肋顶粘接。
多个第五导流突肋和第六导流突肋可为相互平行设置且倾斜延伸的条状突起4636C、4636D,用于将各导流腔内的气流分散至导流腔的大致全宽度范围,使气流经各导流腔均匀分布,进一步提高了消雾装置的热交换效率。
【第九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对消雾装置1601进行的改进。
如图25-图28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消雾装置1601包括与第七实施方式中结构相同的第一延伸段1633C、1633D和第二延伸段1634C、1634D。
当消雾装置为五边形时,如图25所示,第一延伸段1633C的第一端延伸至尖角的左斜边处、第二端倾斜向右上方延伸。如图26所示,第一延伸段1634D的第一端延伸至尖角的右斜边处、第二端倾斜向左上方延伸。利用第一导流结构将第一气流引导至从第一流入口斜向流入第一流路,再上行至排出;利用第二导流结构将所述第二气流引导至从第二流入口斜向流入所述第二流路,再上行至排出。
当消雾装置为矩形时,如图27和图28所示,第一、第二导流结构还包括自第一、第二流入口1610、1620竖向向上延伸至第二延伸段1634C、1634D的多个第三延伸段1637C、1637D。利用第一导流结构将第一气流引导至从第一流入口1610上行再斜向流入第一流路1601C,继续上行至排出;利用第二导流结构将第二气流引导至从第二流入口1620上行再斜向流入第二流路1601D,继续上行至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第七实施方式和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第二导流结构中也可只包括第一延伸段,第一延伸段的上端将消雾装置的大致全宽度均分。
【第十实施方式】
图29是本实施方式中消雾装置5601的一部分的拆分图。图30是本实施方式中层叠后消雾装置5601的侧视图及其局部放大示意;图31是本实施方式中消雾装置5601的部分立体图。
如图29所示,在层叠消雾装置时,按照第一消雾片C、第二消雾片D、第一消雾片C’、第二消雾片D’……的顺序进行层叠。
如图30所示,第一消雾片C、C’在一侧形成内凹的弯折部WC,第二消雾片D、D’在另一侧形成外凸的弯折部WD,第一消雾片C、C’上的弯折部WC能与第二消雾片D、D’上的弯折部WD连接。
以第一消雾片C和第二消雾片D为例来说明,如图30和图31所示,第一消雾片C的两侧边和功能部尖角的左斜边由基材所在平面向下凹陷形成弯折部WC,该弯折部WC形成为连续槽,该弯折部WC的截面形状优选为倒梯形,该弯折部WC槽顶的宽度大于槽底的宽度,但并不局限于此。在第二消雾片D的两侧边和功能部尖角的左斜边由基材所在平面向上突出形成弯折部WD,该弯折部WD形成为连续槽;该弯折部WD的截面形状优选为梯形,但不限于此。第一消雾片C的弯折部WC和第二消雾片D的弯折部WD的弯折方向相反即可。第一消雾片C和第二消雾片D层叠时,弯折部WC的顶端与弯折部WD的顶端密封连接。优选地,可将弯折部WC的槽底外表面与弯折部WD的槽底外表面粘接,实现弯折部WC和弯折部WD之间的密封和固定,进而在层叠的第一消雾片C和第二消雾片D之间形成层叠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
位于第一消雾片C两侧边的弯折部WC自第一消雾片C的上端延伸至下端,位于第二消雾片D两侧边的弯折部WD自第二消雾片D的上端延伸至下端;进一步从侧面封堵第一导入部5660和第二导入部5670,形成第一流入口5610和第二流入口5620。
【第十一实施方式】
制造安装或运行时,第一消雾片C和第二消雾片D的侧边连接处可能不严密,导致不希望出现的水和/或空气流路的出现。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如图32-图3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6601还包括侧面密封构件6680。
以第二消雾片D和第一消雾片C’层叠为例,侧面密封构件6680能进一步压紧和密封第一消雾片C’和第二消雾片D的侧边贴合面的缝隙,避免不希望的水和/或空气流路的产生。本实施方式中在消雾装置6601的两侧边设有覆盖第一消雾片C’及其相邻的第二消雾片D之间缝隙的侧面密封构件。
如图33所示,侧面密封构件6680包括密封片6681和分别形成于密封片6681两侧边缘的第一密封部6682和第二密封部6683,第一密封部6682和第二密封部6683向密封片6681的相同侧延伸。第一密封部6682和第二密封部6683之间形成抽拉槽6684。侧面密封构件6680还包括第一槽体结构6685和第二槽体结构6686,第一槽体结构6685和第二槽体结构6686的槽口相对设置,第一槽体结构6685的左侧槽壁与第二密封部6683连接,第二槽体结构6686的左侧槽壁与第一密封部6682连接。第一槽体结构6685、密封片6681、第二槽体结构6686可为基材连续弯折形成。侧面密封构件6680整体占据第一、第二消雾片C’、D的大致全高度。在第一消雾片C’的两侧边且向一侧突出形成有第一突条6687;在第二消雾片D的两侧边且向另一侧突出形成有第二突条6688。第一突条6687沿第一消雾片C’的高度方向延伸,占据第一消雾片C’的大致全高度;第二突条6688沿第二消雾片D的高度方向延伸,占据第二消雾片D的大致全高度。为增加侧面密封构件6680的连接强度,第一突条6687和第二突条6688紧靠第一消雾片C’和相邻的第二消雾片D连接处的根部设置。安装时,将第一突条6687和第二突条6688的底端分别置于第一槽体结构6685和第二槽体结构6686内,其余部分置于抽拉槽6684内,沿第一、第二消雾片C’、D的高度方向套上侧面密封构件6680,直至第一突条6687和第二突条6688分别全部置于第一槽体结构6685和第二槽体结构6686内。由此,在消雾片上形成的水滴或流路外的空气能被侧面密封构件6680所阻挡,进一步提高了流路的密封性。
【第十二实施方式】
制造安装或运行时,第一消雾片C、C’的偏折部PC和第二消雾片D、D’的偏折部PD底部连接处可能不严密,导致不希望出现的水和/或空气流路的出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如图3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还包括底部密封构件6689,底部密封构件6689能进一步压紧和密封偏折部PC和偏折部PD底部贴合面处的缝隙,避免不希望的水和/或空气流路的产生。
如图35所示,底部密封构件6689大致为U形槽。安装时,可将偏折部PC和偏折部PD底部连接处置于该槽内,U形槽两侧边分别与层叠的第一消雾片C、C’和第二消雾片D、D’贴合,利用压紧工具安装底部密封构件6689,封堵偏折部PC和偏折部PD底部之间的缝隙,进一步增加第一消雾片C、C’和第二消雾片D、D’的密封性。
【第十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对底部水平的消雾装置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对层叠形成的第一流入口和第二流入口之间叠加密封结构,进一步防止干冷风或湿热气从相邻的流入口窜入而影响热量交换。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6所示,在消雾装置的下侧且位于第一流入口和第二流入口之间设置有沿层叠方向延伸的密封件6690,该密封件6690为柔性件,优选为橡胶或海绵。安装时,将该密封件6690预装(可采用胶粘等方式)于消雾装置6601的下侧,消雾装置6601置于隔板1231上时,在消雾装置6601的自重下挤压密封件6690,使密封件6690发生形变,增加隔板1231与相邻的流入口的密封性,避免不希望出现的水和/或空气流路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密封件6690可为矩形截面的条状物,也可匹配消雾装置6601底部边缘和隔板1231的具体形状,以确保密封件6690与消雾装置6601、隔板1231的密封效果。
【第十四实施方式】
实际的消雾装置由多个消雾片层叠成,重量较大,现场安装时不便人工搬动。
图37为第一消雾片C和第二消雾片D的连接结构的侧视图;图38为安装管6639、第一消雾片C和第二消雾片D的连接示意;图39为第一消雾片C的主视图。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以第一消雾片C和第二消雾片D层叠为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如图37和图38所示,第一消雾片C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贯穿的第一安装孔6637C,第二消雾片D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与第一安装孔6637C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6637D。第一消雾片C在一侧形成有第一凸起6638C,第一凸起6638C从第一消雾片C的右侧面向层叠方向延伸。第二消雾片D在一侧形成有第二凸起6638D,第二凸起6638D从第二消雾片D的右侧面向层叠方向延伸。第一凸起6638C沿层叠方向延伸的外径逐渐减小,即第一凸起6638C整体呈空心圆台状,第一凸起6638C远离第一消雾片C的端部外径小于第二安装孔6637D的内径,靠近第一消雾片C的端部外径略大于第二安装孔6637D的内径。第一消雾片C和第二消雾片D层叠时,第一凸起6638C的外表面与第二安装孔6637D的内表面贴合。相应的,第二凸起6638D沿层叠方向延伸的外径逐渐减小,即第二凸起6638D整体呈空心圆台状,第二凸起6638D远离第二消雾片D的端部外径小于第一安装孔6637C的内径,靠近第二消雾片D的端部外径略大于第一安装孔6637C的内径。同样的,第二消雾片D和第一消雾片C’层叠时,第二凸起6638D的外表面与第一安装孔6637C的内表面贴合……。在消雾装置内穿设一安装管6639,该安装管6639的端部依次穿过层叠的第一安装孔6637C、第二凸起6638D、第二安装孔6637D和第二凸起6638D,挤压第一凸起6638C和第二安装孔6637D,形成密封连接,不影响气流在流路热量交换。上述安装管6639的长度大于消雾装置的长度,以留出操作空间,如人工搬移空间或提升装置(例螺旋千斤顶、滑轮组、液压缸等)作业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第二安装孔6637C、6637D的数量可依据消雾片尺寸进行调整,但第一、第二安装孔6637C、6637D的排布需根据第一消雾片C和第二消雾片D的重心位置来设置,比如第一消雾片C上仅设一个第一安装孔6637C时,第一安装孔6637C设置在消雾装置的重心以上处;第一消雾片C上设有两个第一安装孔6637C时,两个第一安装孔6637C设置在消雾装置的重心上方且对称于重力作用线;第一消雾片C上设有三个第一安装孔6637C时,三个第一安装孔6637C都在第一消雾片C的重心上方,且在同一水平线上,中间的第一安装孔6637C在第一消雾片C的重力作用线上,两边的两个第一安装孔6637C对称于重力作用线……。相应的,第二安装孔6637D的数量与第一安装孔6637C的数量一致,且孔位对应,以便穿过安装管6639。
【第十五实施方式】
如图4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塔中,消雾装置的侧边可取凹凸边,与相邻消雾装置的凹凸侧边呈啮合状,以进一步增强消雾装置运行时的稳定性和密封性。
具体地,消雾装置1601两侧凹凸边的正投影优选为正弦波,但并不局限于此。相邻消雾装置安装拼接后,拼接面呈凹凸啮合状,即波峰置于波谷内,紧密贴合。优选地,可在凹凸拼接面上涂胶,以加强拼接的牢固性和密封性。
【第十六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消雾部1600的多个消雾装置的顶边形成为水平直边,干温风幕和湿暖气幕一边向上流动,一边快速混合。
如图4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消雾部1600的多个消雾装置的顶边,也可为倾斜直边或与水平直边的组合。即位于冷却塔中心线偏左的消雾装置的顶边从消雾装置的左侧向右下方倾斜,位于冷却塔中心线偏右的消雾装置的顶边从消雾装置的右侧向左下方倾斜,位于冷却塔中间位置的消雾装置的顶边可为水平直边,使干温风幕和湿暖气幕朝着引风机方向流动,以减小气室内的涡流,减小引风机能耗。
如图42所示,消雾装置的顶边也可为曲线边,曲线形状适应引风机整流进风的流场,以减小气室的涡流,减小引风机能耗。

Claims (11)

1.一种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层叠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对由下而上流动的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进行热量交换;
将从所述消雾装置底部宽度的一段流入的第一气流引入到所述第一流路的第一流入口;
将从所述消雾装置底部宽度的另一段流入的第二气流引入到所述第二流路的第二流入口;以及
所述第一流入口的宽度和所述第二流入口的宽度可相同或不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路的流出口和所述第二流路的流出口交替层叠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路流出口的宽度和所述消雾装置的宽度大致相同,所述第二流路流出口的宽度和所述消雾装置的宽度大致相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雾装置的底部形成尖端向下的尖角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雾装置的底部形成为水平。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雾装置的宽度尺寸由两段组成,在所述消雾装置底部宽度的一段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流路连通的第一导入部;和
在所述消雾装置底部宽度的另一段形成有与所述第二流路连通的第二导入部;所述第一流入口形成于所述第一导入部的底端,所述第二流入口形成于所述第二导入部的底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入部底边的宽度与所述第二导入部底边的宽度相同。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入部底边的宽度与所述第二导入部底边的宽度不相同。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导入部底边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导入部底边的宽度时,所述第一导入部的流出侧斜边与水平面的夹角α大于所述第二导入部的流出侧斜边与水平面的夹角β。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导入部底边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导入部底边的宽度时,所述第一导入部的流出侧斜边与水平面的夹角α小于所述第二导入部的流出侧斜边与水平面的夹角β。
11.一种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消雾装置。
CN202011288786.3A 2020-07-07 2020-11-17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Active CN1128570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169983 2020-07-07
CN202021316998 2020-07-07
CN202021886314 2020-09-02
CN2020218863143 2020-09-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57088A true CN112857088A (zh) 2021-05-28
CN112857088B CN112857088B (zh) 2022-07-29

Family

ID=75996328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86175.5A Active CN112857086B (zh) 2020-07-07 2020-11-17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CN202011286220.7A Active CN112857087B (zh) 2020-07-07 2020-11-17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CN202011288786.3A Active CN112857088B (zh) 2020-07-07 2020-11-17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CN202080099602.0A Pending CN115917236A (zh) 2020-07-07 2020-11-17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86175.5A Active CN112857086B (zh) 2020-07-07 2020-11-17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CN202011286220.7A Active CN112857087B (zh) 2020-07-07 2020-11-17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9602.0A Pending CN115917236A (zh) 2020-07-07 2020-11-17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35964A1 (zh)
EP (1) EP4180756A1 (zh)
CN (4) CN112857086B (zh)
WO (1) WO20220072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96811B (zh) * 2022-09-16 2023-02-03 中化工程沧州冷却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废水循环处理系统及其换热模块
CN117781765A (zh) * 2023-12-01 2024-03-29 山东贝诺冷却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带水密封边填料模块和冷却塔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57316A (zh) * 2013-09-12 2015-03-25 Spx冷却技术公司 用于湿式冷却塔设备的空气对空气的热交换旁路和方法
CN104864742A (zh) * 2015-06-04 2015-08-26 广州览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节水消雾霾热交换器
US20160223262A1 (en) * 2014-10-31 2016-08-04 Baltimore Aircoil Company, Inc. Cooling tower integrated inlet louver fill
CN106839811A (zh) * 2017-02-25 2017-06-13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一种高效换热节水除雾湿式冷却塔
CN208349877U (zh) * 2018-04-13 2019-01-08 江苏海鸥冷却塔股份有限公司 板换式消雾模块及其冷却塔
CN210833130U (zh) * 2019-07-09 2020-06-23 湖南元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逆流式消雾冷却塔
CN214308241U (zh) * 2020-11-17 2021-09-28 山东贝诺冷却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63087B2 (en) * 2001-10-11 2003-12-16 Marley Cooling Technologies, Inc. Air-to-air atmospheric exchanger for condensing cooling tower effluent
CN105202942A (zh) * 2015-10-30 2015-12-30 广州览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节水消雾冷却塔
CN206638055U (zh) * 2017-03-31 2017-11-14 山东格瑞德集团有限公司 干湿复合节水消雾冷却塔
CN110006270A (zh) * 2019-01-21 2019-07-12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一种迷宫阻尼型冷凝消雾收水装置
CN111928720B (zh) * 2019-07-15 2022-05-10 德州贝诺风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填料模块和冷却塔
CN214308240U (zh) * 2020-11-17 2021-09-28 山东贝诺冷却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57316A (zh) * 2013-09-12 2015-03-25 Spx冷却技术公司 用于湿式冷却塔设备的空气对空气的热交换旁路和方法
US20160223262A1 (en) * 2014-10-31 2016-08-04 Baltimore Aircoil Company, Inc. Cooling tower integrated inlet louver fill
CN104864742A (zh) * 2015-06-04 2015-08-26 广州览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节水消雾霾热交换器
CN106839811A (zh) * 2017-02-25 2017-06-13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一种高效换热节水除雾湿式冷却塔
CN208349877U (zh) * 2018-04-13 2019-01-08 江苏海鸥冷却塔股份有限公司 板换式消雾模块及其冷却塔
CN210833130U (zh) * 2019-07-09 2020-06-23 湖南元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逆流式消雾冷却塔
CN214308241U (zh) * 2020-11-17 2021-09-28 山东贝诺冷却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57088B (zh) 2022-07-29
CN115917236A (zh) 2023-04-04
CN112857087A (zh) 2021-05-28
CN112857086A (zh) 2021-05-28
EP4180756A1 (en) 2023-05-17
WO2022007296A1 (zh) 2022-01-13
CN112857086B (zh) 2022-07-26
CN112857087B (zh) 2022-07-29
US20230235964A1 (en) 2023-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57088B (zh)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CN111912285B (zh) 填料模块和冷却塔
CN206257849U (zh) 冰箱及冷凝器组件
CN106288911A (zh) 一种翅片及包括该翅片的散热器
CN214308241U (zh)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CN214308240U (zh)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CN215337830U (zh)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CN214701827U (zh)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CN214308243U (zh)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CN214308242U (zh)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CN215984063U (zh)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CN215524266U (zh)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CN113108620B (zh) 冷却塔
CN215572281U (zh)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CN113154901B (zh)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CN215572278U (zh)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CN216011843U (zh)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CN215572279U (zh)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CN216049277U (zh)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CN215572280U (zh)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CN113063304A (zh)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CN215572277U (zh)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CN217131905U (zh) 一种消雾节水蒸发冷却装置
CN211695958U (zh) 一种节水消雾型干湿冷却塔
CN115727685A (zh) 混合错流强化冷凝消雾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Mist removal device and cooling tower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09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729

Pledgee: Dezhou Rural Commercial Bank Co.,Ltd.

Pledgor: Shandong beno cooling equipment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98006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