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41831B - 智能指环 - Google Patents

智能指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41831B
CN112841831B CN202110231552.3A CN202110231552A CN112841831B CN 112841831 B CN112841831 B CN 112841831B CN 202110231552 A CN202110231552 A CN 202110231552A CN 112841831 B CN112841831 B CN 1128418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electrically connected
switch
chip
power manag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3155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41831A (zh
Inventor
李良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3155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4183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418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418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418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418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9/00Finger-rings
    • A44C9/0053Finger-rings having special func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 charging set comprising a non-electric prime mover rotating at constant spee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8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electric generators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e.g. with turbines
    • H02K7/1807Rotary gener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Cloc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指环,其包括:内环,所述内环包括磁体;外环,所述外环套设于所述内环外周缘,且可绕所述内环转动,所述外环内部设置有感应线圈和电池;其中,当所述外环绕所述内环转动时,所述感应线圈产生感应电流,以用于为所述电池充电。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外环相对所述内环转动时产生感应电流,以给所述智能指环供电。

Description

智能指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穿戴类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指环。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得发展,诸如智能指环等电子产品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智能指环将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但是频繁的使用会导致电能消耗很快,因此需要智能指环能够长时间保持有电状态。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指环,外环相对内环转动时产生感应电流,以给智能指环供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指环,其包括:
内环,所述内环包括磁体;
外环,所述外环套设于所述内环外周缘,且可绕所述内环转动,所述外环内部设置有感应线圈和电池;其中,
当所述外环绕所述内环转动时,所述感应线圈产生感应电流,以用于为所述电池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的外环内的感应线圈切割内环内的磁体产生感应电流,用于为智能指环供电;将磁体设置于内环、感应线圈设置于外环,避免磁体形成的磁场对智能指环内设置的电子元件、天线辐射体等部件产生电磁干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申请及其有益效果,下面将结合附图来进行以下说明,其中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指环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智能指环的外环和内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智能指环沿P1-P1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3所示智能指环局部A的放大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指环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智能指环的外环和内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智能指环沿P2-P2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图7所示智能指环局部B的放大图。
图9为图5所示智能指环中热电发生器的展开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热电发生器的局部C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第一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所示热电发生器的串联热电对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0所示热电发生器的单个热电对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所示智能指环的电路结构框图。
图15为图5所示智能指环的第一电路结构框图。
图16为图5所示智能指环的第二电路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1至16,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多个”为至少三个。
请参阅图1-图4,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指环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智能指环的外环和内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智能指环沿P1-P1方向的剖视图;图4为图3所示智能指环局部A的放大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指环10,包括外环20,内环40。
可以理解的是,其中,外环20设于内环40外部,且可绕内环40转动。内环40内部设有磁体,或者内环40的材质为磁性材料。外环20内部设置有感应线圈22。当外环20绕内环40转动时,感应线圈22产生感应电流,以用于给智能指环10供电。
可以理解的是,外环20还设有天线辐射体,以传输无线信号。
可以理解的是,外环20设置的天线辐射体,可以是蓝牙、音频设备、扬声器等无线设备的天线。
需要说明的是,给智能指环10供电的实施方式还可以是,外环20设于内环40外部,且可绕内环40转动;外环20的主体的材质为磁性材料;内环40内部设置有感应线圈22;当外环20绕内环40转动时,感应线圈22产生感应电流,以用于给智能指环10供电。但是,智能指环10上通常会设置蓝牙、音频设备、扬声器等无线设备的天线,如果磁性材料设置于外环20、感应线圈22设置于内环40,因为外环20可绕内环40转动,为了方便电路系统的设计,一般会将电路系统全部设计在内环40,此时蓝牙、音频设备、扬声器等无线设备的天线位于内环40,相当于天线被运动磁场包围,将会大大降低天线性能,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未有采用磁性材料在外环转动、感应线圈在内环固定的实施方式,而是采用磁性材料在内环固定、感应线圈在外环转动的实施方式。
可以理解的是,外环20内壁具有第一装配槽24,内环40外壁具有第二装配槽46。智能指环10还包括滚珠60,滚珠60设置于第一装配槽24和第二装配槽46之间,以使外环20可绕内环40转动。此时,外环20、内环40、滚珠60一起形成轴承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智能指环10是一种可穿戴在手指上的电子设备,因此在实现智能指环10的功能性设计要求的基础上,要求体积尽可能小、重量尽可能轻,以保证穿戴者的舒适度。为了实现外环20可绕内环40转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是在外环20与内环40之间增加轴承结构,但势必会增加智能指环10的厚度、体积以及重量。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将智能指环10整体设计成轴承结构,从而可以较好的控制体积和重量。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装配槽24为绕外环20周向方向开设的环形槽,所述第二装配槽46为绕内环40周向方向开设的环形槽。
请参阅图5-图9,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指环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智能指环的外环和内环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5所示智能指环沿P2-P2方向的剖视图。图8为图7所示智能指环局部B的放大图。图9为图5所示智能指环中热电发生器的展开示意图。
可以理解的是,智能指环10还包括热电发生器50;热电发生器50设置于内环40的内壁,热电发生器50利用温差产生电能,以用于给智能指环10供电。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装配槽24包括第一子槽242和第二子槽244,第二装配槽46包括第三子槽462和第四子槽464;第一子槽242和第三子槽462之间设置多个滚珠60,第二子槽244和第四子槽464之间设置多个滚珠60。
可以理解的是,智能指环10还包括第一导电通道12和第二导电通道14,第一导电通道12包括第一子槽242、第三子槽462和设置于第一子槽242及第三子槽462内的第一滚珠62,第二导电通道14包括第二子槽244、第四子槽464和设置于第二子槽244及第四子槽464内的第二滚珠64。
可以理解的是,热电发生器50包括负极端502和正极端504。
可以理解的是,热电发生器50的负极端502通过第一导电通道12与位于外环20的电路电连接;热电发生器50的正极端504通过第二导电通道14与位于外环20的电路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当将智能指环10穿戴于手指上时,位于内环40内壁的热电发生器50与手指皮肤接触,热电发生器50的皮肤接触面与内环40内壁接触面之间产生温度差,热电发生器50利用温度差吸收热能并将热能转化为电能。但是,由于智能指环10的电路系统中除了热电发生器50设置于内环40,其他诸如待供能模块360等均设置于外环20,因此需要将热电发生器50与外环20的电路进行电连接。又由于感应线圈22是主要供电模块,热电发生器50是辅助供电模块,热电发生器50作为感应线圈22补充角色,在智能指环10需要供电时,转动外环20使其绕内环40转动,以使感应线圈22这一主要供电模块产生电能,因此在外环20相对内环40转动,采用导线将热电发生器50连接至内环40的电路这一方案不现实,如何将热电发生器50连接至内环40的电路这一技术问题亟需解决。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指环10,将第一子槽242、第三子槽462和设置于第一子槽242及第三子槽462内的第一滚珠62作为第一导电通道12。第一导电通道12用于将热电发生器50的负极端502连接至内环40的电路。将第二子槽244、第四子槽464和设置于第二子槽244及第四子槽464内的第二滚珠64作为第二导电通道14。第二导电通道14用于将热电发生器50的正极端504连接至内环40的电路。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电通道12具有导电性能,第二导电通道14具有导电性能,第一导电通道12和第二导电通道14相互电绝缘。可以理解的是,滚珠60的材质为导电材料,诸如具有较高硬度的金属导体。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装配槽24包括第一子槽242和第二子槽244,第二装配槽46包括第三子槽462和第四子槽464;第一子槽242和第三子槽462之间设置多个滚珠60,第二子槽244和第四子槽464之间设置多个滚珠60。这种结构也可以保持外环20更为平稳的绕内环40做圆周运动。
请参阅图9-图13,图9为图5所示智能指环中热电发生器的展开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热电发生器的局部C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所示第一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0所示热电发生器的串联热电对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0所示热电发生器的单个热电对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热电发生器50还包括串联热电对54。串联热电对54包括多个交替分布且个数相等的第一热电材料层和第二热电材料层。第一热电材料层为N型热电材料层542,第二热电材料层为P型热电材料层544。相邻的所述N型热电材料层542和所述P型热电材料层544通过导电连接层546电连接。串联热电对54一端为热电发生器50的负极端502、一端为热电发生器50的正极端504。
可以理解的是,串联热电对54具有两个末端,串联热电对54的其中一个末端由N型热电材料层542电连接导电连接层546、再由导电连接层546电连接第一导体547构成,第一导体547作为热电发生器50的负极端502;所述串联热电对54的其中另一个末端由P型热电材料层542电连接导电连接层546、再由导电连接层546电连接第二导体548构成,第二导体548作为热电发生器50的正极端504。
可以理解的是,串联热电对54主要由多个热电对540通过导电连接层546串联构成。
可以理解的是,热电发生器50还包括导热绝缘基板52,导热绝缘基板52有两层,两层导热绝缘基板52间隔设置,串联热电对54设置于两层导热绝缘基板52之间,串联热电对54中的导电连接层546远离N型热电材料层542和P型热电材料层542的一面与导热绝缘基板52贴合连接。导热绝缘基板52用于导热和绝缘。
可以理解的是,热电发生器50具有一定柔性,以使热电发生器50可以弯曲并贴合于内环40的内侧壁设置。
请继续参阅图1-图4,并请参阅图14,其中,图14为图1所示智能指环的电路结构框图。
可以理解的是,图1-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智能指环10内设置有感应线圈22,但未有设置热电发生器50。
可以理解的是,智能指环10内设置有电路系统30,电路系统30包括能量转换模块320,能量存储稳压模块340和待供能模块360。能量转换模块320包括感应线圈22,能量存储稳压模块340包括电源管理模块344和电池342。感应线圈22、电源管理模块344、电池342以及待供能模块360均设置于外环20。也就是说,能量转换模块320、能量存储稳压模块340和待供能模块360设置于外环20。也就是说,当智能指环10内设置感应线圈22,未有设置热电发生器50时,智能指环10的电路系统30全部位于外环20。
可以理解的是,电路系统30中的能量存储稳压模块340和待供能模块360均设置于柔性电路板上,柔性电路板设置于外环20内部。
需要说明的是,当智能指环10电量不足需要充电,而此时在户外无法实现用充电设备充电时,用户可以通过手动转动智能指环10的外环20,使外环20围绕内环40做旋转运动,因内环40的材质为磁性材料,内环40在其自身周围产生磁场,此时外环20内的感应线圈22因切割内环40的磁场而产生感应电流。由于手动转动外环20,外环20的转速不稳定,从而导致感应线圈22产生的感应电流也不稳定。因此,有必要对感应线圈22产生的感应电流进行升压稳流后,再进行电能的存储,或者给智能指环10的电路供电。
可以理解的是,外环20内部设置有能量存储稳压模块340和待供能模块360。能量存储稳压模块340的输入端与能量转换模块320的输出端电连接,能量存储稳压模块340的输出端与待供能模块360的输入端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能量存储稳压模块340包括电源管理模块344和电池342。电源管理模块344与感应线圈22电连接,用于接收感应线圈22产生的电能。电源管理模块344与热电发生器50电连接,用于接收热电发生器50产生的电能。电源管理模块344对接收的感应线圈22产生的电能进行升压稳流。电源管理模块344与电池342电连接,用于将收集并升压稳流后的电能储存至电池342,或用于从电池342获取电能。
可以理解的是,智能指环10的电路系统30包括待供能模块360,待供能模块360与电源管理模块344电连接,用于从电源管理模块344获取电能,以此给电路系统30供电。
请在此参阅图5-图8,并请参阅图15和图16,其中,图15为图5所示智能指环的第一电路结构框图。图16为图5所示智能指环的第二电路结构框图。
可以理解的是,图5-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智能指环10内设置有感应线圈22,同时还设置有热电发生器50。
可以理解的是,请参阅图15,智能指环10内设置有电路系统30,电路系统30包括能量转换模块320,能量存储稳压模块340和待供能模块360。能量转换模块320包括感应线圈22和热电发生器50。能量转换模块320主要由感应线圈22和热电发生器50并联构成。能量存储稳压模块340包括电源管理模块344和电池342。感应线圈22、电源管理模块344、电池342以及待供能模块360均设置于外环20。热电发生器50设置于内环40。也就是说,能量转换模块320中一部分设置于内环40、一部分设置于外环20,能量存储稳压模块340和待供能模块360均设置于外环20。
可以理解的是,电路系统30中的能量存储稳压模块340和待供能模块360均设置于柔性电路板上,柔性电路板设置于外环内部。
可以理解的是,电池342包括电池负极和电池正极。热电发生器50的负极端502通过第一导电通道12与电池负极电连接。热电发生器50的正极端504通多第二导电通道14与电池正极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当智能指环10电量不足需要充电,而此时在户外无法实现用充电设备充电时,用户可以通过手动转动智能指环10的外环20,使外环20围绕内环40做旋转运动,因内环40的材质为磁性材料,内环40在其自身周围产生磁场,此时外环20内的感应线圈22因切割内环40的磁场而产生感应电流。由于手动转动外环20,外环20的转速不稳定,从而导致感应线圈22产生的感应电流也不稳定。因此,有必要对感应线圈22产生的感应电流进行升压稳流后,再进行电能的存储,或者给智能指环10的电路供电。
可以理解的是,外环20设置有能量存储稳压模块340和待供能模块360。能量存储稳压模块340的输入端与能量转换模块320的输出端电连接,能量存储稳压模块340的输出端与待供能模块360的输入端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能量存储稳压模块340包括电源管理模块344和电池342。电源管理模块344第一端与感应线圈22电连接,用于接收感应线圈22产生的电能。电源管理模块344第二端与热电发生器50电连接,用于接收热电发生器50产生的电能。电源管理模块344对接收的感应线圈22产生的电能进行升压稳流。电源管理模块344与电池342电连接,用于将收集并升压稳流后的电能储存至电池342,或用于从电池342获取电能。
可以理解的是,智能指环10的电路系统30包括待供能模块360。
可以理解的是,待供能模块360与电源管理模块344电连接,用于从电源管理模块344获取电能,以此给电路系统30供电。
可以理解的是,请参阅图16,智能指环10的内设置有电路系统30,电路系统30除了包括能量转换模块320,能量存储稳压模块340和待供能模块360外,还包括升压稳流模块380。
可以理解的是,升压稳流模块268包括第一芯片386和第二芯片388。第一芯片386的输入端与能量转换模块320电连接,第一芯片386的输出端与电源管理模块344电连接。第二芯片386的输入端与能量转换模块320电连接,第二芯片388的输出端与电源管理模320块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热电发生器50输出的电压在预设电压范围内,且预设电压范围内可以被划分为第一电压区间和第二电压区间;升压稳流模块268的输入电压在第一电压区间内时,第一芯片386能够正常工作;升压稳流模块268的输入电压在第二电压区间内时,第二芯片388能够正常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热电发生器50产生的电压很小,而且电流也不稳定,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热电发生器50需要通过升压电路进行升压稳流。由于热电发生器50的电压波动范围很大,针对不同的电压范围,升压电路的能量转换效率不一样,为了使能量转换效率尽可能大,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分段控制的方法。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采用的分段控制方法可以是,将热电发生器50的输出电压构成的电压范围被划分为较低电压区间和较高电压区间共两个电压区间。当热电发生器50输出电压在较低电压区间内时,热电发生器50与一个在该较低电压区间内能够正常工作的升压电路电连接,当热电发生器50输出电压在较高电压区间内时,热电发生器50与另一个在该较高电压区间内能够正常工作的升压电路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分段控制方法,可以将热电发生器50的输出电压构成的电压范围划分为较低电压区间和较高电压区间共两个电压区间,也可以将热电发生器50的输出电压构成的电压范围划分为较低电压区间、中间电压区间和较高电压区间共三个电压区间,还可以将热电发生器50的输出电压构成的电压范围划分为四个电压区间甚至更多个电压区间。
可以理解的是,每个电压区间与能在该电压区间能够正常工作的升压电路一一对应。当热电发生器50输出的电压在其中一个电压区间内时,与该电压区间对应的升压电路连通并工作,确保能量转换效率最大化。通过这种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分段控制的方法,尽管电发生器50输出的电压波动范围很大,通过在各电压区间选择对应升压电路接入电路工作,以确保在各电压区间实现能量转换效率最大化,从而在整个电发生器50的输出的电压范围内实现能量转换效率最大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升压电路也是一种芯片。
当热电发生器50的输出电压在预设电压范围内时,第一芯片386的输入端与能量转换模块320的输出端连通,第一芯片386的输出端与电源管理模块344的输入端连通,第一芯片386用于对热电发生器50输出的电能进行升压稳流,以此提高能量转换效率;
当热电发生器50的输出电压在第二电压范围内时,第二芯片388的输入端与能量转换模块320的输出端连通,地二芯片的输出端与电源管理模块344的输入端连通,第二芯片388用于对热电发生器50输出的电能进行升压稳流,以此提高能量转换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升压稳流模块268还包括:
第一开关382;第一开关382的输入端电连接能量转换模块320,第一开关382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第一芯片386,第一开关382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第二芯片388;
第二开关384;第二开关384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一芯片386,第二开关384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第二芯片388,第二开关384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电源管理模块344;第二芯片388与电源管理模块344电连接;其中,
当第一开关382的输入端与第一开关382的第一输出端导通,且第二开关384的输入端与第二开关384的第二输出端导通时,第一芯片386处于工作状态,第二芯片388处于非工作状态。此时第一开关382处于打开状态,第二开关384处于关闭状态。
当第一开关382的输入端与第一开关384的第二输出端导通,且第二开关384的输入端与第二开关384的第一输出端导通时,此时第二芯片388处于工作状态,第一芯片386处于非工作状态。此时第一开关382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开关384处于打开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升压稳流模块380还包括开关控制模块385,开关控制模块385分别与热电发生器50、第一开关382和第二开关384电连接,开关控制模块385用于采样热电发生器50产生的当前电压。
需要说明的是,图16中的电压采样指的就是电压检测。
可以理解的是,当开关控制模块385采样到的热电发生器50的当前电压在第一电压区间内时,开关控制模块385控制第一开关382为打开状态,开关控制模块385控制第二开关384为关闭状态,此时第一芯片386处于工作状态,第二芯片388处于非工作状态。当开关控制模块385采样到的热电发生器50的当前电压在第二电压区间内时,开关控制模块385控制第二开关384为打开状态,开关控制模块385控制第一开关382为关闭状态,此时第二芯片388处于工作状态,第一芯片386处于非工作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芯片386为LTC3108芯片;第二芯片388为ADP5092芯片。也可以是第一芯片386为ADP5092芯片,第二芯片388为LTC3108芯片。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智能指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智能指环,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环,所述内环包括磁体;及
外环,所述外环套设于所述内环外周缘,且可绕所述内环转动,所述外环设置有感应线圈和电池;其中,
当所述外环绕所述内环转动时,所述感应线圈产生感应电流,以用于为所述电池充电;
所述外环内壁设有第一装配槽,所述内环外壁设有第二装配槽;所述智能指环还包括滚珠,所述滚珠设置于所述第一装配槽与所述第二装配槽之间,以使所述外环可绕所述内环转动;
热电发生器,所述热电发生器设置于所述内环的内壁,所述热电发生器包括负极端和正极端;
第一导电通道,所述第一导电通道由所述第一装配槽、所述第二装配槽和所述滚珠形成,所述第一导电通道用于将所述热电发生器的负极端连接至外环的电路;
第二导电通道,所述第二导电通道由所述第一装配槽、所述第二装配槽和所述滚珠形成,所述第二导电通道用于将所述热电发生器的正极端连接至外环的电路;
所述热电发生器用于利用温差产生电能,并将所述电能通过所述第一导电通道和所述第二导电通道传输至所述电池;
所述外环内壁设有第一装配槽,所述第一装配槽包括第一子槽和第二子槽;所述内环外壁设有第二装配槽,所述第二装配槽包括第三子槽和第四子槽,所述第一子槽和第三子槽之间设置多个第一滚珠,所述第二子槽和第四子槽之间设置多个第二滚珠;
所述电池包括电池负极和电池正极;所述热电发生器包括负极端和正极端,所述热电发生器的负极端通过第一子槽、第一滚珠和第三子槽与所述电池负极电连接;所述热电发生器的正极通过所述第二子槽、第二滚珠和第四子槽与所述电池正极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指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还设有天线辐射体,以传输无线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指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源管理模块,所述电源管理模块设置于所述外环,所述电源管理模块与所述感应线圈电连接;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感应线圈产生的电能;所述电源管理模块还用于对所述感应线圈产生的电能进行升压稳流,并用于将升压稳流后的电能储存至电池;所述电源管理模块也用于从电池获取电能;及
待供能模块,所述待供能模块设置于所述外环,所述待供能模块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电连接,用于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获取电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指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电发生器还包括:
串联热电对,所述串联热电对包括多个交替分布且个数相等的第一热电材料层和第二热电材料层,相邻的所述第一热电材料层和所述第二热电材料层通过导电连接层电连接,所述串联热电对的一端形成所述热电发生器的负极端,所述串联热电对的另一端形成所述热电发生器的正极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智能指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指环还包括:
电源管理模块,所述电源管理模块设置于所述外环,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第一端与所述感应线圈电连接,以用于接收所述感应线圈产生的电能;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第二端与所述热电发生器电连接,以用于接收所述热电发生器产生的电能;所述电源管理模块还用于对所述感应线圈产生的电能进行升压稳流;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的第三端与所述电池电连接,用于将收集并升压稳流后的电能储存至电池;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用于从电池获取电能;及
待供能模块,所述待供能模块设置于所述外环;所述待供能模块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电连接,用于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获取电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指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线圈与所述热电发生器并联连接形成能量转换模块,所述智能指环还包括:
升压稳流模块,所述升压稳流模块设置于所述外环;所述升压稳流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能量转换模块的输出端,所述升压稳流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能量存储稳压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升压稳流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感应线圈和所述热电发生器产生的电能,并对所述热电发生器产生的电能进行升压稳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指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升压稳流模块包括至少两个芯片,每一所述芯片的输入端均与所述能量转换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每一所述芯片的输出端均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热电发生器输出的电压的范围包括预设电压范围,所述预设电压范围包括至少两个电压区间;
所述至少两个芯片与所述至少两个电压区间一一对应,以使得当所述升压稳流模块的输入电压在所述至少两个电压区间中的其中一个电压区间内时,与所述其中一个电压区间对应的芯片正常工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指环,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电压范围包括第一电压区间和第二电压区间;所述升压稳流模块包括:
第一芯片,所述第一芯片的输入端与所述能量转换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芯片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电连接,所述升压稳流模块的输入电压在第一电压区间内时,所述第一芯片正常工作;及
第二芯片,所述第二芯片的输入端与所述能量转换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芯片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电连接,所述升压稳流模块的输入电压在第二电压区间内时,所述第二芯片正常工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指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升压稳流模块还包括:
第一开关,所述第一开关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能量转换模块,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芯片、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第二芯片;及
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一芯片,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芯片,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电源管理模块;所述第二芯片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电连接;其中,
当所述第一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导通,且所述第二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导通时,所述第一芯片处于工作状态,所述第二芯片处于非工作状态;
当所述第一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导通,且所述第二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导通时,所述第二芯片处于工作状态,所述第一芯片处于非工作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指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升压稳流模块还包括:
开关控制模块,所述开关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热电发生器、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电连接,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热电发生器产生的当前电压;
当所述当前电压在所述第一电压区间内时,所述开关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第一开关为打开状态,所述开关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第二开关为关闭状态;
当所述当前电压在所述第二电压区间内时,所述开关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第二开关为打开状态,所述开关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第一开关为关闭状态。
CN202110231552.3A 2021-03-02 2021-03-02 智能指环 Active CN1128418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31552.3A CN112841831B (zh) 2021-03-02 2021-03-02 智能指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31552.3A CN112841831B (zh) 2021-03-02 2021-03-02 智能指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41831A CN112841831A (zh) 2021-05-28
CN112841831B true CN112841831B (zh) 2022-12-27

Family

ID=75991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31552.3A Active CN112841831B (zh) 2021-03-02 2021-03-02 智能指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418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5121978A1 (ko) * 2023-12-08 2025-06-12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안테나를 포함하는 링 장치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811640D0 (en) * 1998-05-29 1998-07-29 Renoir Jewels Ltd Jewellery ring
EP0976341A1 (de) * 1998-07-28 2000-02-02 Bucherer AG Luzern Drehbarer Schmuckring
CN201716946U (zh) * 2010-05-10 2011-01-19 邓拥军 一种新型装饰广告灯箱
CN102832332A (zh) * 2012-06-15 2012-12-19 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柔性微型热电发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2917086A (zh) * 2011-08-04 2013-02-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为移动终端提供电能的方法
CN106560112A (zh) * 2016-01-11 2017-04-12 徐日飞 两层旋转式戒指的制作工艺
CN206586511U (zh) * 2017-03-08 2017-10-27 王志冲 一种智能戒指
CN111306023A (zh) * 2020-02-28 2020-06-19 湖南师范大学 一种微动能采集装置与方法
KR20200135140A (ko) * 2019-05-23 2020-12-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용 웨어러블 무선 충전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전기 에너지를 생성하는 방법
CN212183174U (zh) * 2020-06-30 2020-12-18 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 充电电路、辅助电源和作业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759400U (zh) * 2012-08-17 2013-02-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提高终端续航能力的装置及其终端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811640D0 (en) * 1998-05-29 1998-07-29 Renoir Jewels Ltd Jewellery ring
EP0976341A1 (de) * 1998-07-28 2000-02-02 Bucherer AG Luzern Drehbarer Schmuckring
CN201716946U (zh) * 2010-05-10 2011-01-19 邓拥军 一种新型装饰广告灯箱
CN102917086A (zh) * 2011-08-04 2013-02-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为移动终端提供电能的方法
CN102832332A (zh) * 2012-06-15 2012-12-19 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柔性微型热电发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6560112A (zh) * 2016-01-11 2017-04-12 徐日飞 两层旋转式戒指的制作工艺
CN206586511U (zh) * 2017-03-08 2017-10-27 王志冲 一种智能戒指
KR20200135140A (ko) * 2019-05-23 2020-12-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용 웨어러블 무선 충전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전기 에너지를 생성하는 방법
CN111306023A (zh) * 2020-02-28 2020-06-19 湖南师范大学 一种微动能采集装置与方法
CN212183174U (zh) * 2020-06-30 2020-12-18 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 充电电路、辅助电源和作业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41831A (zh) 2021-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933918C (en) Driving apparatus and device fabrication method
JP2010534389A (ja) 無線充電用の線型電池
CN105099255B (zh) 一种适用于波动液体的发电系统
CN205178617U (zh) 体表温差充电装置和可穿戴设备
CN112841831B (zh) 智能指环
CN109149993B (zh) 发电机
EP2332127A1 (en) Energy device with integral conductive surface for data communication via electromagnetic energy and method thereof
KR20160047843A (ko) 열전발전장치를 포함하는 웨어러블 디바이스
CN103825320A (zh) 基于谐振式的手机无线充电系统
CN104917272A (zh) 佩戴式电子设备
CN110676921A (zh) 电子设备及其壳体
Wang et al. A hybrid solar‐RF energy harvesting system based on tree‐shaped antenna array
CN203207285U (zh) 发电鞋
CN104602484B (zh) 便携式设备及其散热装置
CN208547815U (zh) 一种手表
WO2018192302A1 (zh) 一种发电装置和智能穿戴设备
CN104883095A (zh) 穿戴设备的热能收集装置
CN101123407A (zh) 多能源供电系统
Rosli et al. Development of RF energy harvesting technique for Li-Fi application
CN103202587B (zh) 一种能为苹果手机自动充电的磁流体发电手机套
RU2312446C1 (ru) Автономный источник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с ручным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им приводом
CN112953030A (zh) 一种电磁耦合能量传输装置
KR102710240B1 (ko) 무선 장치 및 그것의 동작 방법
CN219592166U (zh) 一种供电模块及云监测装置
CN210444054U (zh) 一种具有恒功率功能的电池充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