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40231B - 激光雷达及具有激光雷达的设备 - Google Patents

激光雷达及具有激光雷达的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40231B
CN112840231B CN202080005557.8A CN202080005557A CN112840231B CN 112840231 B CN112840231 B CN 112840231B CN 202080005557 A CN202080005557 A CN 202080005557A CN 112840231 B CN112840231 B CN 1128402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ser
receiving
wall
sub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0555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40231A (zh
Inventor
王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teng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teng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teng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teng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8402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402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402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402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7/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e.g. lidar systems
    • G01S17/02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 G01S17/06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 G01S17/08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nl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48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7/00
    • G01S7/48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arrangements of optical ele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1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support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g. for weather forecasting or climate simul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Optical Radar Systems And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激光雷达(10),包括:壳体(100),限定出发射腔室(210)以及接收腔室(220);激光发射装置(410、420),设置于发射腔室(210),用于向第一目标区域发射激光束;多个激光接收装置(310、320),设置于接收腔室(220),多个激光接收装置(310、320)可接收第二目标区域内反射的激光束,第一目标区域与第二目标区域至少部分重合;其中,第二目标区域由多个子探测区域组合而成,每个子探测区域均小于第一目标区域且与第一目标区域至少部分重合,各激光接收装置(310、320)一一对应接收各子探测区域内的反射的激光束。激光雷达(10)将激光发射装置(410、420)以及激光接收装置(310、320)独立设置,且激光接收装置(310、320)的数量为多个,相对于仅有一个激光接收装置(310、320)的结构而言,增加多个激光接收装置(310、320)能够增大探测视角,从而减小激光雷达(10)的探测盲区。

Description

激光雷达及具有激光雷达的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激光探测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激光雷达及具有激光雷达的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光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出现了很多以发射激光光束探测目标物体的位置、速度等特征量的激光雷达系统,且激光雷达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测距、低飞目标的跟踪测量、武器制导、大气监测、测绘、预警、交通管理等领域,尤其在自动驾驶领域,激光雷达系统经常被用来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视场探测和成像,以使自动驾驶的车辆可以根据激光雷达系统探测出的信息规划正确的行驶路线。
目前,flash激光雷达系统因其具有结构简单、系统负载低、光机寿命长等优点,被普遍应用于自动驾驶车辆上,以实现对车辆周围近场的探测。Flash激光雷达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发射端通过“泛光”的方式将出射激光一次性地照亮整个被探测的视场区域,接收端采用相应的探测器接收视场区域内的所有回波激光,从而通过分析回波激光得到视场区域内的探测信息。
但是,上述的Flash激光雷达系统存在出射激光的视场角度范围有限,致使上述Flash激光雷达系统的探测盲区较大,降低了应用上述Flash激光雷达系统的车辆的避障能力。而且,现有的Flash激光雷达系统探测距离不足,增加探测距离需要明显提高发射功率,系统的功耗、热效应及器件成本均会飙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激光雷达及具有该激光雷达的设备,能够减少探测盲区、有效提高出射激光能量的利用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激光雷达,包括:
壳体,限定出发射腔室以及接收腔室;
激光发射装置,设置于发射腔室,用于向第一目标区域发射激光束;
多个激光接收装置,设置于接收腔室,多个激光接收装置可接收第二目标区域内反射的激光束,第一目标区域与第二目标区域至少部分重合;
其中,第二目标区域由多个子探测区域组合而成,每个子探测区域均小于第一目标区域且与第一目标区域至少部分重合,各激光接收装置一一对应接收各子探测区域内的反射的激光束。
根据一些实施例,发射腔室内设置有多个激光发射装置,第一目标区域由多个子发射区域组合而成,各激光发射装置一一对应向各子发射区域内发射激光束。
根据一些实施例,激光发射装置的数量与激光接收装置的数量相同,各激光接收装置一一对应接收各激光发射装置发射至所述第一目标区域并反射回的激光束。
根据一些实施例,激光发射装置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发射装置以及第二发射装置,第一发射装置朝第一子发射区域内发射激光束,第二发射装置朝第二子发射区域内发射激光束,第一目标区域由第一子发射区域与第二子发射区域组合而成;
激光接收装置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接收装置以及第二接收装置,第一接收装置以及第二接收装置用于接收由第一目标区域内反射回的激光束。
根据一些实施例,第一接收装置用于接收第一子探测区域内的光线,第一子探测区域位于第一子发射区域内;
第二接收装置用于接收第二子探测区域内的光线,第二子探测区域位于第二子发射区域内。
根据一些实施例,第一子发射区域与第二子发射区域具有重合部分;
激光雷达还包括调控装置,调控装置配置成可控制第一发射装置以及第二发射装置的开闭,以使得第一接收装置接收第一发射装置发射向第一子探测区域内的激光束、第二接收装置接收第二发射装置发射向第二子探测区域内的激光束。
根据一些实施例,壳体包括:
外壳体,限定出内部腔室,外壳体包括第一透光板以及两个第二透光板;
内壳体,设置于内部腔室,内壳体与外壳体的内壁面连接,且内壳体将内部腔室分隔成发射腔室以及接收腔室;
其中,第一透光板面向发射腔室,且第一发射装置以及第二发射装置发射的激光束穿过第一透光板而发射向激光雷达外;两个第二透光板均面向接收腔室,且第一接收装置接收穿过其中一个第二透光板的激光束、第二接收装置接收穿过另一个第二透光板的激光束。
根据一些实施例,外壳体包括:
两个相对的端板;
周壁板,位于两个端板之间,且与两个端板共同限定出内部腔室,周壁板包括发射壁、第一接收壁以及第二接收壁,沿周壁板的周向,第一接收壁以及第二接收壁分别位于发射壁的两端,第一透光板设置于发射壁,两个第二透光板一一对应设置于第一接收壁以及第二接收壁;
其中,内壳体分别连接两个端板以及发射壁,并与发射壁、两个端板共同限定出发射腔室。
根据一些实施例,发射壁、第一接收壁以及第二接收壁均呈平板状,第一接收壁与发射壁之间呈第一夹角、第二接收壁与发射壁之间呈第二夹角,第一夹角等于第二夹角且均呈为小于一百八十度的钝角。
根据一些实施例,内壳体包括第一板体以及第二板体,第一板体以及第二板体均分别连接发射壁以及两个端板,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呈钝角,第一板体的面向发射腔室的表面设置第一发射装置,第二板体的面向发射腔室的表面设置第二发射装置。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接收装置具有第一光路轴线,所述第一光路轴线垂直于与其相交的所述第二透光板,所述第二接收装置具有第二光路轴线,所述第二光路轴线垂直于与其相交的所述第二透光板,所述第一光路轴线与所述第二光路轴线的夹角大于四十五度。
根据一些实施例,第一接收装置具有第一锥形探测场,第一锥形探测场具有靠近发射壁的第一极限边缘线,第二接收装置具有第二锥形探测场,第二锥形探测场具有靠近发射壁的第二极限边缘线,第一极限边缘线与第二极限边缘线交叉,且交叉点位于发射壁的面向探测物的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设备,包括:
上述任一项的激光雷达。
本申请提供一种激光雷达,该激光雷达将激光发射装置以及激光接收装置独立设置,且激光接收装置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仅有一个激光接收装置的结构而言,增加多个激光接收装置能够扩大接收视场,增大探测视角,从而减小激光雷达的探测盲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中的激光雷达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激光雷达的壳体、激光发射装置以及激光接收装置组合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激光雷达的第一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激光雷达的第一全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激光雷达的第二爆炸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激光雷达的壳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激光雷达的部分壳体以及激光发射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激光雷达的第二全剖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激光雷达的第三全剖示意图;
图10为现有技术中的激光发射装置的发射视场中光线强度随位置变化的曲线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激光发射装置的发射视场中光线强度随位置变化的曲线示意图;
图12为激光接收装置的接收视场中接收光线的角度随均匀程度变化的曲线示意图,其中,曲线1为现有技术中的激光接收装置的示意性曲线,曲线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示意性曲线;
图13为激光接收装置的接收场的范围示意图,其中,视场E为现有技术中的视场示意图,视场F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视场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设备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的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提供的激光雷达,可以应用于任何需要进行激光探测的设备上,例如汽车。激光雷达可以探测汽车相对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以及速度等参数,车辆通过激光雷达系统探测附近运动或者靠近的障碍物,如更加高大的车辆、路边的静物、突然靠近的悬空飞行物等,以使车辆能够根据探测到的信息规划能够避开障碍物的路径,以使车辆避免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其中的车辆可以是自动驾驶车辆,也可以是普通车辆,对此本申请不做限制。
目前,车辆利用激光雷达系统识别周围环境中的障碍物的方法得到了普及应用,尤其是flash激光雷达系统被广泛应用在车辆的近场探测中。但是,传统的flash激光雷达系统的光源的输出功率、视场角度等都是固定的,这样就会造成应用该激光雷达系统的车辆前方或两侧出现较大面积的盲区,从而降低了车辆的避障能力。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激光雷达及具有该激光雷达的设备,旨在解决上述这些问题。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激光雷达10,该激光雷达10能够增大探测视角,从而减小探测盲区。具体地,该激光雷达10可以包括壳体100、激光发射装置以及多个(两个或两个以上)激光接收装置。
壳体100限定出内部腔室200,内部腔室200可以分为发射腔室210以及接收腔室220,激光发射装置设置于发射腔室210内,各激光接收装置设置于接收腔室220内。内部腔室200可以仅由发射腔室210以及内部腔室200构成,内部腔室200也可以除开发射腔室210以及接收腔室220外还包括其它空间。例如,内部腔室内还可分隔出一部分空间放置激光雷达10的电路板等元器件。由于电路板上具有诸如控制芯片等精密器件,而激光发射装置的温度一般较高,而上述精密器件对温度的影响较大,故为了保护上述精密器件,可以利用隔热材料在内部腔室内单独隔离出绝热腔室,让上述精密器件设置于绝热腔室内从而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
本实施例中,内部腔室200由发射腔室210以及接收腔室220构成。发射腔室210以及接收腔室220仅以两者的功能作用进行划分,应当注意的是,发射腔室210以及接收腔室220两者可以相互连通,仅进行虚拟划分。而当发射腔室210与接收腔室220连通时,由于激光发射装置产生的激光束易在内部腔室200的侧壁上散射或在光学器件上反射,当散射或反射的激光束进入接收装置内时,将造成干扰影响激光雷达10的探测精度。故一种优选地实施例中,发射腔室210与接收腔室220两者也可以利用隔离部件进行分隔,从而使发射腔室210以及接收腔室220为相对独立的部分。
本实施例中,发射腔室210以及接收腔室220为相对独立分隔的两部分。具体地,激光雷达10的壳体100可以包括外壳体110以及内壳体120,外壳体110限定出上述的内部腔室200,内壳体120在内部腔室200内分隔出上述的发射腔室210以及接收腔室220。并且,为了便于使发射腔室210内发射的激光束传送至壳体100外、壳体100外的激光束传送至壳体100内的接收腔室220,外壳体110可以包括第一透光板1126以及第二透光板1125。第一透光板1126面向发射腔室210,用于使发射腔室210内产生的激光束透过并传送至壳体100外。第二透光板1125面向接收腔室220,用于使壳体100外反射回的激光束透过并传送至壳体100内。第一透光板1126以及第二透光板1125在外壳体110上的具体布置位置视具体情况而定。
激光发射装置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激光发射装置的数量为一个时,多个激光接收装置同时接收激光发射装置发出并经由被探测物反射的激光束。当激光发射装置的数量为多个时,每个激光接收装置亦可以同时接收所有激光发射装置发射并经由被探测物反射回的激光束。特别地,激光发射装置为多个时,其数量可以与激光接收装置的数量一致,此时,可以让每个激光接收装置仅对应接收一个激光发射装置发射并经由被探测物反射回的激光束。这样的结构一方面能够简化系统设计、降低接收装置后端的解算难度、减少光线串扰,组装光调时简单易操作,另一方面,当某个激光发射装置出现故障时,也仅有一个激光接收装置受到影响,不会使所有激光接收装置的探测范围均受到影响,故提升了适用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不管激光发射装置的数量为一个还是多个,各激光发射装置均理解为向第一目标区域发射激光束。当激光发射装置一个时,一个激光发射装置发射的激光束布满第一目标区域,当激光发射装置的数量为多个时,各激光发射装置发射的激光束所覆盖的区域的总和为第一目标区域。即第一目标区域由多个子发射区域组合而成,各激光发射装置一一对应向各子发射区域内发射激光束。而每个子发射区域之间可以部分重合、完全重合或不重合。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无论是发射区域还是接收区域,其均呈锥形,故上述中的“重合”仅表示在激光雷达10合理的探测距离内的状态(例如,接收区域与发射区域在距离激光雷达10极近的部位无法做到重合,故此部位的重合状态不予考虑)。合理的探测距离大小视激光雷达10的应用场景而定。
而当每个激光接收装置仅对应接收一个激光发射装置发射并经由被探测物反射回的激光束时,为了减少管线串扰(即防止第一发射装置发射的激光束被第二接收装置误接收、第二发射装置发射的激光束被第一接收装置误接收)一种实施例中,可以让每个发射区域之间部分重合,每个激光接收装置仅接收每个子发射区域的与其它发射区域的不重合部分所反射的激光束。另一种实施例中,也可以让每个子发射区域均不重合。优选地,又一种实施例中,亦可以使激光雷达10还包括调控装置,调控装置配置成可控制第一发射装置410以及第二发射装置420的开闭,以使得第一接收装置310接收第一发射装置410发射向第一子探测区域内的激光束、第二接收装置320接收第二发射装置420发射向第二子探测区域内的激光束,加入调控装置后,各子发射区域是否重合便不受影响。
调控装置的具体调控过程可以为:在某一时间段内,使其中一个激光发射装置开启并发射激光束,其它激光发射装置不发射激光束。此时,其中一个对应的激光接收装置开启并接收反射回的由上述激光发射装置发射的激光束。下一时间段,使另一个激光发射装置开启发射激光束,其它激光发射装置不发射激光束。此时,对应上述激光发射装置的激光接收装置开启并接收反射回的由上述激光发射装置发射的激光束。如此往复,通过将间隔的时间段调小至合适的时间,便可以起到完整的探测效果。
本实施例中的多个激光接收装置均设置于接收腔室220,多个激光接收装置可接收第二目标区域内反射的激光束,第一目标区域与第二目标区域至少部分重合。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目标区域由多个子探测区域组合而成,每个子探测区域均小于第一目标区域且与第一目标区域至少部分重合,各激光接收装置一一对应接收各子探测区域内的反射的激光束。特别地,第二目标区域可以完全属于第一目标区域、也可以仅部分属于第一目标区域。由于激光接收装置仅能接收由第一目标区域反射的激光束,故为了提高接收视场的利用率,优选地,第二目标区域完全属于第一目标区域。
本实施例提供的激光雷达10,将激光发射装置以及激光接收装置独立设置,且激光接收装置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仅有一个激光接收装置的结构而言,增加多个激光接收装置能够扩大接收视场,增大探测视角,从而减小激光雷达10的探测盲区。
如图2至图4所示,一种实施例中,激光发射装置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为了描述方便,将两个激光发射装置称为第一发射装置410以及第二发射装置420。第一发射装置410朝第一子发射区域(即前述的多个子发射区域中对应的一个)内发射激光束,第二发射装置420朝第二子发射区域(即前述的多个子发射区域中对应的另一个)内发射激光束,第一目标区域由第一子发射区域与第二子发射区域组合而成。第一子发射区域与第二子发射区域可以部分重合、完全重合或不重合。优选地,第一子发射区域与第二子发射区域可以部分重合,实现对整体探测视场的全覆盖。具体情况前文已有阐述,这里不进行赘述。
当激光发射装置为两个时,激光接收装置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为了描述方便,将两个激光接收装置称为第一接收装置310以及第二接收装置320,第一接收装置310以及第二接收装置320用于接收由第一目标区域内反射回的激光束。当激光雷达10具有两个接收装置以及两个发射装置时,一种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9所示,两个激光发射装置可以位于两个激光接收装置之间,具体地,第一发射装置410位于第二发射装置420以及第二接收装置320之间,第二发射装置420位于第一发射装置410以及第一接收装置310之间。并且,此时可以使第一发射装置410发射的激光束以及第一接收装置310接收的激光束朝右边(以图示的方位为参照),使第二发射装置420发射的激光束以及第二接收装置320接收的激光束朝左边(以图示的方位为参照)。
本实施例中,第一接收装置310用于接收第一子探测区域内的光线,第一子探测区域位于第一子发射区域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子探测区域也可以部分位于第一子发射区域外,此时,第一接收装置仅能接收第一子探测区域的位于第一子发射区域内的部分所反射的激光束。第二接收装置320用于接收第二子探测区域内的光线,第二子探测区域位于第二子发射区域内。而当第一子发射区域与第二子发射区域具有重合部分时,为了不使第二发射装置420发射的激光束反射至第一接收装置310、第一发射装置410发射的激光束反射至第二接收装置320,第一子探测区域可以位于第一子发射区域的除去上述重合部分的位置、第二子探测区域可以位于第二子发射区域的除去上述重合部分的位置。特别地,由于光线在探测区域内会形成漫反射,造成光线串扰,故即使采用上述方案,也无法彻底解决光线串扰的问题。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激光雷达10还可以包括调控装置(图中未示出),调控装置配置成可控制第一发射装置410以及第二发射装置420的开闭,以使得第一接收装置310接收第一发射装置410发射向第一子探测区域内的激光束、第二接收装置320接收第二发射装置420发射向第二子探测区域内的激光束。调控装置的一种具体工作原理前文已有阐述,这里不进行赘述。调控装置可以使第一发射装置开启时,仅第一接收装置接收由探测区域内反射回的光线;第二发射装置开启时,仅第二接收装置接收由探测区域内反射回的光线。故基本解决了光线串扰的问题。
如图2至图3所示,壳体100可以包括外壳体110以及内壳体120,外壳体110限定出内部腔室200,外壳体110包括第一透光板1126以及两个第二透光板1125。内壳体120设置于内部腔室200,内壳体120与外壳体110的内壁面连接,且内壳体120将内部腔室200分隔成发射腔室210以及接收腔室220。其中,内壳体120分别连接两个端板111以及发射壁1123,并与发射壁1123、两个端板111共同限定出发射腔室210。
第一透光板1126面向发射腔室210,且第一发射装置410以及第二发射装置420发射的激光束穿过第一透光板1126而发射向激光雷达10外。两个第二透光板1125均面向接收腔室220,且第一接收装置310接收穿过其中一个第二透光板1125的激光束、第二接收装置320接收穿过另一个第二透光板1125的激光束。
具体地,外壳体110包括两个相对的端板111以及周壁板112。周壁板112位于两个端板111之间,且与两个端板111共同限定出内部腔室200,周壁板112包括发射壁1123、第一接收壁1121以及第二接收壁1122。沿周壁板112的周向,第一接收壁1121以及第二接收壁1122分别位于发射壁1123的两端。
第一透光板1126设置于发射壁1123,第一透光板1126可以为平面板也可以为曲面板,具体可以视发射壁1123的形状而定。第一透光板1126为平面板时,其可以为圆形或多边形,本实施例中,第一透光板1126为呈矩形的平板。第一透光板1126可以完全覆盖发射壁1123(此时第一透光板1126即为发射壁1123)也可以部分覆盖发射壁1123。
两个第二透光板1125一一对应设置于第一接收壁1121以及第二接收壁1122。同样地,第二透光板1125可以为平面板也可以为曲面板,具体视第一接收壁1121以及第二接收壁1122的形状而定。第二透光板1125为平面板时,其可以为圆形或多边形,本实施例中,第二透光板1125为呈矩形的平板。
当发射壁1123、第一接收壁1121以及第二接收壁1122均呈平板状时,第一接收壁1121、第二接收壁1122以及发射壁1123可以共平面。为了减少第一子接收区域以及第二子接收区域之间的重叠大小,从而增大激光雷达10整体的探测视场,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8以及图9所示,第一接收壁1121与发射壁1123之间呈第一夹角c、第二接收壁1122与发射壁1123之间呈第二夹角d,第一夹角c等于第二夹角d且均呈为小于一百八十度的钝角,例如,第一夹角c与第二夹角d均可以为170度、150度、135度、120度或100度等。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中,第一夹角c以及第二夹角d均为由壳体100内部测量所得到的夹角,即第一夹角c为第一接收壁1121的内壁面与发射壁1123的内壁面的夹角,第二夹角d为第二接收壁1122的内壁面与发射壁1123的内壁面之间的夹角。
如图10至图11所示,受硬件限制,现有技术中,激光发射装置发射的光线在发射视场内不同位置的光线强度具有差异,这种差异对激光雷达的探测精度有一定影响。图10中可以看出,位于发射视场中心位置的光线强度较低,位于发射视场的靠近边缘的部位光线强度较高。为了提升发射视场中各处的光线的均匀程度,一种实施例中,可以使激光雷达10还包括匀光器(即具有特定结构的微光学系统(DIFFUSER或ROE))。匀光器用于对激光发射装置发射的光线进行调节,以使得发射视场中各处的光线能量分布得更加均匀。由激光发射装置发射的出射光经特定的微光学系统(DIFFUSER或ROE)后以泛光出射的方式一次性照亮视场,此时发射视场内的光线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在空间的特定区域内,此时发射视场内光线的强度随位置变化的曲线图如图11所示。可以看到,发射视场内各处的光线强度变得更加均匀。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激光发射装置中的光源芯片可以为半导体工艺制备的垂直腔面激光器(VCSEL),其出射光的视场角一般为20-24°。芯片表面覆盖DIFFUSER(衍射型)或ROE(折射型)等微光学器件,实现对出射光的扩散并通过内部多次折射或反射后实现出射能量的整形和匀化出射,集中更多的能量在设计的出射视场角范围内。DIFFUSER是一种衍射型微光学结构,材质一般为高分子有机物。ROE是一种玻璃材质的折射型微光学元件,实现的功能与Diffsuer类似但原理是基于光的折射和反射,类似于微透镜阵列,其耐高温特性更优异,成本更高。根据光源芯片的远场能量分布曲线线型,设计相应的接收端光学镜头参数补偿发射光源的能量分布不均匀性。
如图12至图13所示,接收端光学镜头通常为中心位置处接收效率最高,往周围区域的接收效率衰减较快,即图12中的曲线1所示。采用均匀度差的接收端光学镜头进行接收,与前述能量分布均匀性不足的激光发射装置进行配合后,激光雷达能够进行探测的距离不均匀、探测视场小,即图13中的探测视场E,中间的探测距离远,两侧的探测距离严重不足。
一种实施例中,为了获取更加均匀的探测,激光接收装置的接收端光学镜头可以进行相应的改进,具体地,激光接收装置的接收端光学镜头可以采用6片光学透镜,其中5片玻璃球面镜和1片玻璃非球面镜(相比球面镜提高了自由度,具有高阶维度,相当于1.5-2片玻璃球面镜),多透镜相互配合实现矫正并有效补偿了子午面和弧矢面的像差,并在足够大通光的前提下保证足够的分辨率(面阵雷达的要求)。子午面与弧矢面的离焦造成成像失真,通过高折射率材质,优化光路内部传输的视场角等方式压缩畸变,一般要求TV畸变小于-30%。大通光必然导致接收的反射的激光束与接收端光学镜头的中心光轴夹角较大,通过使用高低折射率变化的透镜组合方式,改善球差。高性能、多层镜面镀膜涂覆配合适配的LAS滤光片通带设计保证接收端光学镜头的能量传输效率高达95%;为了降低串扰和噪声,在透镜上镀膜保证单片透镜的红外透过率小于0.5%。由于传统的阳极氧化等黑化工艺对红外波段的反射率仍然较高,接收端光学镜头内部光阑内表面及结构件内壁采用高低温渐变工艺涂覆的纳米涂层,有效改善近红外波段的吸光特性大幅降低了杂散光对探测效果的影响。使用2个负色散和1个具有波面整形的透镜消除系统色差,透镜内部采用尽可能的对称设计的透镜改善波前像差。高低折射率、不同材质透镜组合降低色散效应。5组球面镜加1个非球面镜相互配合迭代透镜设计的曲面函数,迭代优化实现大通光、高传输函数(MTF)和宽带宽的接收端光学镜头均匀度(RI)曲线。
激光接收装置的接收端光学镜头的参数优化后,其与激光发射装置匹配后形成的激光雷达探测视场的图例如附图13中的视场范围F,图13中,激光雷达能够探测的视场角更大,且在不同角度上能够探测的距离更加均匀。
理论上实现上述功能也可以通过至少3片玻璃非球面镜组合,通过高阶菲涅尔参数匹配设计实现。通过对接收端光学镜头的合理优化,有利于解决实际工况中高低物体的饱和膨胀及光晕现象对测距性能的影响。接收端光学镜头的设计景深需要满足激光雷达的参数需求,一般为近场0.5m以上可清晰聚焦成像,这一点也限制了接收端光学镜头的实际透镜数量不可能少于2片。激光雷达的成像方式为一次性接收探测视场内反射的激光束且激光接收装置的探测器的各区域接收反射的激光束的能量效率在空间上是相同的。
一种实施例中,如图3以及图8所示,第一接收装置310具有第一光路轴线530,第一光路轴线530垂直于与其相交的第二透光板1125,第二接收装置320具有第二光路轴线540,第二光路轴线540垂直于与其相交的第二透光板1125,第一光路轴线530与第二光路轴线540的夹角a大于四十五度。这样的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激光雷达而言能够具有更大的视场角。
为了不使得激光雷达10具有视场盲区,本实施例中,如图2以及图9所示,第一接收装置310具有第一锥形探测场,第一锥形探测场具有靠近发射壁1123的第一极限边缘线m,第二接收装置320具有第二锥形探测场,第二锥形探测场具有靠近发射壁1123的第二极限边缘线n,第一极限边缘线m与第二极限边缘线n交叉,且交叉点位于发射壁1123的面向探测物的一侧。第一极限边缘线m与第二极限边缘线n的夹角b最小可以为1度。由于激光雷达10的尺寸较小,第一接收装置310以及第二接收装置320之间的间距较小,故即使第一极限边缘线与第二极限边缘线的夹角较小时,激光雷达10前方的视场盲区也不会过大。示例性的,当第一极限边缘线m与第二极限边缘线n的夹角b为1度时,由于第一接收装置以及第二接收装置之间的间距通常为在一分米以内,这里取间距一分米,通过计算,激光雷达10正前方的视场盲区最远为5.7米。一方面,激光雷达10的探测区域可能大于5.7米,另一方面,盲区的空间狭长,对探测影响不大,又一方面,出现在盲区内的探测物一般需先经过可探测区,故即使探测物出现在激光雷达10正前方的狭长盲区内,其运动参数也能够间接获取。
如图2至图4所示,内壳体120可以包括第一板体121以及第二板体122,第一板体121以及第二板体122均分别连接发射壁1123以及两个端板111,第一板体121与第二板体122之间的夹角呈钝角(这里指第一板体121与第二板体122的面向发射腔室210的夹角),第一板体121的面向发射腔室210的表面设置第一发射装置410,第二板体122的面向发射腔室210的表面设置第二发射装置420。当第一发射装置410以及第二发射装置420安装完成后,可以使第一发射装置410发射的激光束的中心轴线510垂直于第一板体121,第二发射装置420发射的激光束的中心轴线520垂直于第二板体122。这样,在设计内壳体120的形状时,可以通过调整第一板体121与第二板体122之间的夹角从而控制第一发射装置410以及第二发射装置420最终的发射视场,降低了设计难度。
内壳体120可以仅包括第一板体121以及第二板体122,且第一板体121与第二板体122一体成型。同时,第一板体121以及第二板体122也可以为内壳体120的仅用于安装第一发射装置410以及第二发射装置420的板体,内壳体120还具有其他部分。
为了提高散热效率,本实施例中,内壳体120与周壁板112一体设置,进一步地,还可以为内壳体120、周壁板112以及其中一个端板111一体成型。这样的结构可以加快两个发射装置的热传导效率,提升激光雷达10的散热性能。一种实施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散热,周壁板112的外壁面上还可以设置多个散热槽1124;周壁板112的内壁面上还可以设置有多个散热筋1128。具体地,散热槽1124可以为盲槽或通槽,且各散热槽1124可以设置于周壁板112的位于第一透光板1126以及第二透光板1125之外的任何部位。
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21的面向第一发射装置410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安装槽1211,第一发射装置410嵌于第一安装槽1211。第二板体122的面向第二发射装置420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安装槽,第二发射装置420嵌于第二安装槽。这样的结构一方面能够使得两个发射装置安装得更加牢靠,另一方面,也能增加内壳体120与两个发射装置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成散热性能。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槽1211内还可以设置有第一导热件,第一导热件连接第一安装槽1211以及第一发射装置410。第二安装槽内设置有第二导热件,第二导热件连接第二安装槽以及第二发射装置420。第一导热件以及第二导热件可以为任何具有优良导热性能的材质。同时,第一导热件以及第二导热件还可以选用具有缓冲性能的材质,例如,第一导热件以及第二导热件可以均为导热硅胶。
第一导热槽的形状视第一发射装置410的形状而定,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射装置410的面向第一板体121的表面呈矩形,故第一导热槽为横截面呈矩形的槽体。此时,第一导热件可以呈矩形的片状,且垫于第一导热槽的槽底,第一导热件也可以为环形,且位于第一发射装置410的外周边缘与第一导热槽的槽侧壁之间的间隙内。当然,第一发射装置410、第一导热槽以及第一导热件还可以为其他形状,这里不做赘述。
如图14至1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设备1,该设备1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激光雷达10。该设备1可以为任意具有进行激光探测的设备1,具体地,该设备可以为汽车。汽车包括汽车本体20,激光雷达10可以安装于汽车本体20的外部或嵌入于汽车本体20内。当激光雷达10设置于汽车本体20外时,激光雷达10优选为设置于汽车本体20的车顶。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限定出发射腔室以及接收腔室;
激光发射装置,设置于所述发射腔室,用于向第一目标区域发射激光束;
多个激光接收装置,设置于所述接收腔室,所述多个激光接收装置可接收第二目标区域内反射的所述激光束,所述第一目标区域与所述第二目标区域至少部分重合;多个所述激光接收装置中,其中一所述激光接收装置与另一所述激光接收装置位于所述激光发射装置的相对的两侧;
其中,所述第二目标区域由多个子探测区域组合而成,每个所述子探测区域均小于所述第一目标区域且与所述第一目标区域至少部分重合,各所述激光接收装置一一对应接收各所述子探测区域内的反射的所述激光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射腔室内设置有多个所述激光发射装置,所述第一目标区域由多个子发射区域组合而成,各所述激光发射装置一一对应向各所述子发射区域内发射所述激光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激光发射装置的数量与所述激光接收装置的数量相同,各所述激光接收装置一一对应接收各所述激光发射装置发射至所述第一目标区域并反射回的所述激光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激光发射装置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发射装置以及第二发射装置,所述第一发射装置朝第一子发射区域内发射所述激光束,所述第二发射装置朝第二子发射区域内发射所述激光束,所述第一目标区域由所述第一子发射区域与所述第二子发射区域组合而成;
所述激光接收装置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接收装置以及第二接收装置,所述第一接收装置以及所述第二接收装置均用于接收由所述第一目标区域内反射回的所述激光束。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收装置用于接收第一子探测区域内的光线,所述第一子探测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子发射区域内;
所述第二接收装置用于接收第二子探测区域内的光线,所述第二子探测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子发射区域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发射区域与所述第二子发射区域具有重合部分;
所述激光雷达还包括调控装置,所述调控装置配置成可控制所述第一发射装置以及所述第二发射装置的开闭,以使得所述第一接收装置接收所述第一发射装置发射向所述第一子探测区域内的所述激光束、所述第二接收装置接收所述第二发射装置发射向所述第二子探测区域内的所述激光束。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外壳体,限定出内部腔室,所述外壳体包括第一透光板以及两个第二透光板;
内壳体,设置于所述内部腔室,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的内壁面连接,且所述内壳体将所述内部腔室分隔成所述发射腔室以及所述接收腔室;
其中,所述第一透光板面向所述发射腔室,且所述第一发射装置以及所述第二发射装置发射的所述激光束穿过所述第一透光板而发射向所述激光雷达外;两个所述第二透光板均面向所述接收腔室,且所述第一接收装置接收穿过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透光板的所述激光束、所述第二接收装置接收穿过另一个所述第二透光板的所述激光束。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包括:
两个相对的端板;
周壁板,位于两个所述端板之间,且与两个所述端板共同限定出所述内部腔室,所述周壁板包括发射壁、第一接收壁以及第二接收壁,沿所述周壁板的周向,所述第一接收壁以及所述第二接收壁分别位于所述发射壁的两端,所述第一透光板设置于所述发射壁,两个所述第二透光板一一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接收壁以及所述第二接收壁;
其中,所述内壳体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端板以及所述发射壁,并与所述发射壁、两个所述端板共同限定出所述发射腔室。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射壁、所述第一接收壁以及所述第二接收壁均呈平板状,所述第一接收壁与所述发射壁之间呈第一夹角、所述第二接收壁与所述发射壁之间呈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等于所述第二夹角且均呈为小于一百八十度的钝角。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体包括第一板体以及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以及所述第二板体均分别连接所述发射壁以及两个所述端板,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的面向所述发射腔室的夹角呈钝角,所述第一板体的面向所述发射腔室的表面设置所述第一发射装置,所述第二板体的面向所述发射腔室的表面设置所述第二发射装置。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收装置具有第一光路轴线,所述第一光路轴线垂直于与其相交的所述第二透光板,所述第二接收装置具有第二光路轴线,所述第二光路轴线垂直于与其相交的所述第二透光板,所述第一光路轴线与所述第二光路轴线的夹角大于四十五度。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收装置具有第一锥形探测场,所述第一锥形探测场具有靠近所述发射壁的第一极限边缘线,所述第二接收装置具有第二锥形探测场,所述第二锥形探测场具有靠近所述发射壁的第二极限边缘线,所述第一极限边缘线与所述第二极限边缘线交叉,且交叉点位于所述发射壁的面向探测物的一侧。
13.一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激光雷达。
CN202080005557.8A 2020-01-06 2020-01-06 激光雷达及具有激光雷达的设备 Active CN1128402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070547 WO2021051727A1 (zh) 2020-01-06 2020-01-06 激光雷达及具有激光雷达的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40231A CN112840231A (zh) 2021-05-25
CN112840231B true CN112840231B (zh) 2023-03-10

Family

ID=74883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5557.8A Active CN112840231B (zh) 2020-01-06 2020-01-06 激光雷达及具有激光雷达的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40231B (zh)
WO (1) WO20210517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40827B (zh) * 2021-08-02 2024-02-09 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雷达自动避障系统及自动避障方法
CN115825987A (zh) * 2021-09-17 2023-03-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激光雷达、探测设备和车辆
CN116466328A (zh) * 2023-06-19 2023-07-21 深圳市矽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Flash智能光学雷达装置及系统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27738A (ja) * 1995-06-05 1996-12-13 Koito Mfg Co Ltd 距離測定装置
JPH08327737A (ja) * 1995-06-05 1996-12-13 Koito Mfg Co Ltd 距離測定装置
JP2012173099A (ja) * 2011-02-21 2012-09-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レーザレーダ装置
CN103608696A (zh) * 2012-05-22 2014-02-26 韩国生产技术研究院 3d扫描系统和获得3d图像的方法
CN105659108A (zh) * 2013-08-20 2016-06-08 谷歌公司 具有共享发射/接收路径的旋转光检测和测距平台的设备和方法
CN206161860U (zh) * 2016-09-20 2017-05-10 艾普柯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距离传感器及装有距离传感器的电子终端
CN108414999A (zh) * 2017-12-01 2018-08-17 深圳市速腾聚创科技有限公司 激光雷达及激光雷达控制方法
CN110412602A (zh) * 2019-07-02 2019-11-05 北醒(北京)光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雷达探测方法及激光雷达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377093A1 (en) * 2018-06-08 2019-12-12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Lidar air data system with multiply interrogated transmitter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27738A (ja) * 1995-06-05 1996-12-13 Koito Mfg Co Ltd 距離測定装置
JPH08327737A (ja) * 1995-06-05 1996-12-13 Koito Mfg Co Ltd 距離測定装置
JP2012173099A (ja) * 2011-02-21 2012-09-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レーザレーダ装置
CN103608696A (zh) * 2012-05-22 2014-02-26 韩国生产技术研究院 3d扫描系统和获得3d图像的方法
CN105659108A (zh) * 2013-08-20 2016-06-08 谷歌公司 具有共享发射/接收路径的旋转光检测和测距平台的设备和方法
CN206161860U (zh) * 2016-09-20 2017-05-10 艾普柯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距离传感器及装有距离传感器的电子终端
CN108414999A (zh) * 2017-12-01 2018-08-17 深圳市速腾聚创科技有限公司 激光雷达及激光雷达控制方法
CN110412602A (zh) * 2019-07-02 2019-11-05 北醒(北京)光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雷达探测方法及激光雷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51727A1 (zh) 2021-03-25
CN112840231A (zh) 2021-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40231B (zh) 激光雷达及具有激光雷达的设备
CN108318874B (zh) 一种面阵激光雷达及移动平台
US20220390603A1 (en) Lidar,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apparatus including lidar
CN111580282B (zh) 光发射模组、深度相机、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US11662438B2 (en) Optical scanning apparatus and lidar with extinction component
JP2023500746A (ja) レーザートランシーバー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光学調整方法、レーザーレーダーおよび自動運転装置
CN114967162A (zh) 光学整形模组、装置及激光雷达系统
CN115268097A (zh) 光学系统及具有此的激光雷达
CN112888957B (zh) 激光发射装置、激光雷达和智能感应设备
CN112639514B (zh) 激光接收装置、激光雷达及智能感应设备
CN111413687A (zh) 激光雷达光学系统与激光雷达
CN109839641A (zh) 一种用于无人机挂载的航测激光测距装置
US20230109942A1 (en) Optical emitting device and optical sensor
WO2022147652A1 (zh) 激光雷达及具有激光雷达的设备
CN113406597B (zh) 一种矩阵光源准直系统
CN113075644B (zh) 激光雷达及具有激光雷达的设备
CN115327791A (zh) 光学系统及具有此的激光雷达
US11867837B2 (en) LiDAR and device having LiDAR
CN111398932A (zh) 反射镜安装结构及激光雷达
US20240175986A1 (en) Optical system and lidar
US20240045031A1 (en) Lidar and lidar design method
CN212379567U (zh) 激光雷达光学系统与激光雷达
CN217279010U (zh) 一种激光雷达发射光学系统微光学光波导结构
CN115524857B (zh) 光学系统及具有此的激光雷达
US20240053444A1 (en) Laser rada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