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38396A - 电连接件、电路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件、电路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38396A
CN112838396A CN201911164222.6A CN201911164222A CN112838396A CN 112838396 A CN112838396 A CN 112838396A CN 201911164222 A CN201911164222 A CN 201911164222A CN 112838396 A CN112838396 A CN 1128383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circuit board
limiting surface
extension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6422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桂馨
苏天杰
雷高兵
胡睢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6422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38396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24838 priority patent/WO202110391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8383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383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8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terminals for insertion into h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5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material of the contacting members
    • H01R4/64Connections between or with conductive parts having primarily a non-electric function, e.g. frame, casing, rail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18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007Types of components
    • H05K2201/10189Non-printed connec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连接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垂直连接在第一限位面与第二限位面之间的承靠面,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承靠面形成一空腔;电连接件还包括一部分位于空腔内的第一延伸臂,第一延伸臂的一端与承靠面相连,另一端包括抵接区域,抵接区域位于空腔外且用于抵接在电子设备的边框上,边框作用在抵接区域的抵接力矩垂直于电路板;电连接件还包括用于接触电路板的第一支撑面,第一支撑面与第一限位面或第二限位面相连,第一支撑面所在的平面位于第一限位面与第二限位面之间。因此,电连接件可以设置在电路板的凹槽内,从而减少电连接件的占用空间,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的扁平化程度。

Description

电连接件、电路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连接件、电路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电子设备内通常设置有多个电子元件以及多个电路板,其中,电子元件可以与电路板电连接,以实现多种多样的功能。一种常见的电连接方式是,在电路板上固定有电连接件,且电连接件与设置在该电路板周围的电子元件抵接,从而可以将设置在电路板周围的电子元件与该电路板电连接在一起。由于电子设备在外观上有扁平化的趋势,因此用于电连接电子元件与电路板的空间是有限的。如果电连接件设计不合理,容易造成可用于电连接电子元件与电路板的空间不足,甚至无法满足电子设备的扁平化要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连接件、电路组件以及电子设备,其目的在于减少电连接件的占用空间,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的扁平化程度。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连接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和连接在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的承靠面,所述承靠面相对于所述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面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面、所述承靠面形成一空腔;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一部分位于所述空腔内、一部分位于所述空腔外的第一延伸臂,所述第一延伸臂的一端与所述承靠面相连,另一端伸出所述空腔;所述第一延伸臂远离所述承靠面的一端包括抵接区域,所述抵接区域位于所述空腔外且用于抵接在电子设备的边框上,所述边框作用在所述抵接区域的抵接力矩垂直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用于接触电路板的一个或多个部件,所述一个或多个部件中的至少一个部件用于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一个或多个部件包括:用于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一侧的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面或所述第二限位面相连,所述第一支撑面所在的平面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
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可以是平面或曲面。第一限位面与第二限位面平行设置可以指,第一限位面垂直于厚度方向的任一平面与第二限位面垂直于厚度方向的任一平面平行。
承靠面可以是曲面。第一限位面与承靠面垂直设置可以指,第一限位面垂直于厚度方向的任一平面与承靠面垂直于厚度方向的任一平面垂直。类似地,第二限位面与承靠面垂直设置可以指,第二限位面垂直于厚度方向的任一平面与承靠面垂直于厚度方向的任一平面垂直。
电子设备包括壳体、显示屏。壳体包括后盖和侧边框,侧边框环绕在显示屏的外周且环绕在后盖的外周,后盖与显示屏平行间隔设置,后盖以及显示屏分别位于侧边框的两侧。
在一个示例中,侧边框与后盖分别为壳体的两个部分,侧边框与后盖相连,且侧边框与后盖之间的连接关系通常无法被分割。抵接区域用于抵接的边框可以是该侧边框。
在一个示例中,电子设备包括中框,中框的外周(以下简称中框外周)可以充当电子设备的侧边框。后盖与中框是两个不同的部件,通过将后盖与中框组装在一起可以形成电子设备的壳体。抵接区域用于抵接的边框可以是该中框外周。
在一个示例中,侧边框与后盖分别为壳体的两个部分,侧边框与后盖相连,且侧边框与后盖之间的连接关系通常无法被分割。电子设备还包括中框,该中框收容于显示屏、侧边框以及后盖之间的空腔内。抵接区域用于抵接的边框可以是该中框的外周。
需要说明的,“部件A与部件B相连”,包括部件A与部件B连接在一起且部件A与部件B之间不间隔其他部件,也可以指部件A与部件B通过部件C连接在一起。
需要说明的是,“部件1抵接在部件2上”,通常是指部件1与部件2有接触;并满足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1:接触面的面积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条件2:在接触面最大轮廓范围内,未接触点的数量小于第二预设阈值;条件3:在接触面最大轮廓范围内,未接触面的面积小于第三预设阈值。
抵接区域可以是凸包形状,例如抛物面状凸包、椭球状凸包、球状凸包。抵接区域还可以不包括凸包。
在本申请中,限位面、支撑面、连接面均为面体。面体所在的平面可以是在面体的厚度范围内且垂直于厚度方向的任一平面。
第一支撑面与电路板之间的接触关系包括可移动的接触以及不可移动的接触(即固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介于第一限位面与第二限位面之间的第一支撑面用于接触电路板,因此第一限位面可以埋入电路板内的凹槽中。另外,承靠面越靠近电子设备的边框,抵接区域与承靠面的距离越近。即使电子设备的边框与承靠面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抵接区域与电子设备的边框之间的接触力对第一支撑面的力矩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因此能够放松电连接件与电子设备的边框的配合精度,进而,电连接件可以适应更多的组装场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面用于固定在所述电路板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连接件可以通过第一支撑面固定在电路板上,从而可以更容易确保电连接件被牢固地固定在电路板上。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第二延伸臂,与所述抵接区域相连,所述第二延伸臂远离所述抵接区域的一端用于抵接在所述承靠面上。
本申请为了便于划分第一延伸臂与第二延伸臂,认为抵接区域是第一延伸臂上位于空腔外的部分,第二延伸臂位于空腔内。
在电连接件被安装在电子设备内部的情况下,第二延伸臂远离抵接区域的一端抵接在承靠面上。而在电连接件未被安装在电子设备内部的情况下,第二延伸臂远离抵接区域的一端可以与承靠面无接触,也可以与承靠面有接触。
在电连接件未被安装在电子设备内部的情况下,第二延伸臂不与承靠面接触,可以保证第二延伸臂的表面完整地电镀上一层薄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流可以经过第一延伸臂以及第二延伸臂,因此在相同电压下,电连接件可以传输更高的电流。并且,第二延伸臂可以抵靠在承靠面上,因此抵接区域所能够承受更高的接触力,电连接件越不容易产生电弧现象,也越容易处于稳定工作的状态。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第一挂耳,伸入所述第一限位面上的第一孔。
因此,所述第一挂耳的可移动空间受限于所述第一孔的轮廓。
第一挂耳可以设置在第一延伸臂、抵接区域或第二延伸臂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挂耳的可移动空间被第一孔约束,从而抵接区域不会过度伸出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以及承靠面所形成的空腔。在运输、安装电连接件的过程中,有利于避免第一延伸臂向着远离承靠面的方向弯曲过度,进而减少电连接件被破坏的可能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挂耳用于抵接在所述第一孔的轮廓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挂耳抵接在第一孔的轮廓上,因此第一挂耳可以承受抵接区域抵接电子元件的边框所产生的接触力的一部分,有利于电连接件受力均衡。第一挂耳还可以起到电连接的作用。
可选的,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第二挂耳,所述第二挂耳伸入所述第二限位面上的第二孔,所述第二挂耳用于抵接在所述第二孔的轮廓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挂耳对第一孔的作用力可以对第一支撑面上与电路板接触的部位产生力矩1,第二挂耳对第二孔的作用力可以对第二支撑面1614上与电路板接触的部位产生力矩2,力矩1与力矩2可以近似相互抵消,从而减少承靠面发生倾斜的可能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第一限位耳,与所述第一限位面远离所述承靠面的一侧相连,所述第一限位耳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面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限位面延伸;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第三延伸臂,与所述抵接区域相连,所述第三延伸臂远离所述抵接区域的一端位于所述承靠面与所述第一限位耳之间,所述第三延伸臂在所述承靠面上的投影面积与所述第一限位耳在所述承靠面上的投影面积有部分重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三延伸臂的可移动空间被第一限位耳约束,从而抵接区域不会过度伸出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以及承靠面所形成的空腔。在运输、安装电连接件的过程中,有利于避免第一延伸臂向着远离承靠面的方向弯曲过度。另外,第一限位耳可以强化约束第三延伸臂在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以及承靠面所形成的空腔内的可移动空间。因此,电连接件在运输、安装过程中更不容易被破坏。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连,所述一个或多个部件还包括:第一固定端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面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面的一端相连,用于插入并固定在所述电路板的插入孔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鉴于抵接区域与电子设备的边框之间存在接触力,承靠面因承受该接触力而有倾斜、变形的趋势。通过将第一固定端部固定在电路板上,可以约束第一限位面发生移动,从而避免承靠面发生倾斜。电连接件包括第一固定端部,因此固定电连接件的方式更多、灵活度相对较高,且更容易保证安装电路组件的稳定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连;所述一个或多个部件还包括:第三固定端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面靠近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端相连,用于插入并固定在所述电路板的插入孔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鉴于抵接区域与电子设备的边框之间存在接触力,承靠面因承受该接触力而有倾斜、变形的趋势。通过将第三固定端部固定在电路板上,可以约束第二限位面发生移动,从而避免承靠面发生倾斜。并且,通过将第三固定端部伸入电路板内固定,可以实现牢固地固定效果。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第一连接面,连接在所述第三固定端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连接面位于第一支撑面与第二限位面之间,可以减少电连接件所占用的空间,从而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的扁平化程度,提高电子设备内部元器件的组装紧凑性。另外,第一连接面位于第一支撑面与第二限位面之间,有利于提高电连接件结构对称性,进一步地,可以提高电连接件的力学稳定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面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面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第一连接面固定在第一支撑面上,一方面,可以约束第一限位面与第二限位面之间的相对位移,避免承靠面发生倾斜。另一方面,由于第一连接面固定在第一支撑面上,可以设置第一连接面与第一支撑面之间电连接或绝缘,从而得到多种流经电连接件的电流的方式。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面用于与所述第一支撑面电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第一支撑面电连接,使得流经第一固定端部与第三固定端部的电阻差可以忽略不计,从而提高电连接件的电连接稳定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相连,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第三支撑面,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面靠近所述第二限位面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连。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二限位面通过第一支撑面固定在电路板上,第一限位面通过第三支撑面、第一支撑面固定在电路板上。因此,不需要在电路板上额外加工用于固定电连接件的插入孔,从而节省电连接件在电路板上的占用空间。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面用于与所述第三支撑面电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连;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第五支撑面,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面上,并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相连。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限位面通过第一支撑面固定在电路板上,第二限位面通过第五支撑面、第一支撑面固定在电路板上。因此,不需要在电路板上额外加工用于固定电连接件的插入孔,从而节省电连接件在电路板上的占用空间。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面用于与所述第五支撑面电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边框作用在所述抵接区域的接触力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所在的平面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抵接区域的中心位置位于第一支撑面所在的平面上,有利于减小甚至消除该接触力对第一支撑面所产生的力矩,进而有利于电连接件稳定地安装在电路板上。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路组件,包括:电连接件以及电路板;所述电连接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和连接在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的承靠面,所述承靠面相对于所述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面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面、所述承靠面形成一空腔;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一部分位于所述空腔内、一部分位于所述空腔外的第一延伸臂,所述第一延伸臂的一端与所述承靠面相连,另一端伸出所述空腔;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用于接触电路板的一个或多个部件,所述一个或多个部件中的至少一个部件用于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一个或多个部件包括:用于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一侧的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面或所述第二限位面相连,所述第一支撑面所在的平面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所述电路板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电连接件的第一限位面的凹槽;所述第一延伸臂远离所述承靠面的一端包括抵接区域,所述抵接区域位于所述空腔外且用于抵接在电子设备的边框上,所述边框作用在所述抵接区域的抵接力矩垂直于所述电路板。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面用于固定在所述电路板上。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第二延伸臂,与所述抵接区域远离所述第一延伸臂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延伸臂远离所述抵接区域的一端用于抵接在所述承靠面上。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第一挂耳,伸入所述第一限位面上的第一孔,所述第一挂耳的可移动空间受限于所述第一孔的轮廓。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挂耳用于抵接在所述第一孔的轮廓上。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第一限位耳,与所述第一限位面远离所述承靠面的一侧相连,所述第一限位耳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面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限位面延伸;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第三延伸臂,与所述抵接区域远离所述第一延伸臂的一端相连,位于所述承靠面与所述第一限位耳之间,所述第三延伸臂在所述承靠面上的投影面积与所述第一限位耳在所述承靠面上的投影面积有部分重合。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连,所述一个或多个部件还包括:第一固定端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面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面的一端相连,用于插入并固定在所述电路板的插入孔内。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连;所述一个或多个部件还包括:第三固定端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面靠近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端相连,用于插入并固定在所述电路板的插入孔内。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第一连接面,连接在所述第三固定端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面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面上。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面用于与所述第一支撑面电连接。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相连,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第三支撑面,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面靠近所述第二限位面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连。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连;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第五支撑面,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面上,并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相连。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边框作用在所述抵接区域的接触力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所在的平面上。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电路板以及边框,所述边框环绕在所述电路板的周围,且所述电路板包括凹槽;电连接件,电连接在所述电路板与所述边框之间,所述电连接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和连接在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的承靠面,所述第一限位面位于所述凹槽内,所述承靠面相对于所述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面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面、所述承靠面形成一空腔;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用于接触电路板的一个或多个部件,所述一个或多个部件中的至少一个部件用于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一个或多个部件包括:用于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一侧的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面或所述第二限位面相连,所述第一支撑面所在的平面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一部分位于所述空腔内、一部分位于所述空腔外的第一延伸臂,所述第一延伸臂的一端与所述承靠面相连,另一端伸出所述空腔;所述第一延伸臂远离所述承靠面的一端包括抵接区域,所述抵接区域位于所述空腔外且用于抵接在电子设备的边框上,所述边框作用在所述抵接区域的抵接力矩垂直于所述电路板。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面固定在所述电路板上。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第二延伸臂,与所述抵接区域相连,所述第二延伸臂远离所述抵接区域的一端抵接在所述承靠面上。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第一挂耳,伸入所述第一限位面上的第一孔。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挂耳抵接在所述第一孔的轮廓上。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第一限位耳,与所述第一限位面远离所述承靠面的一侧相连,所述第一限位耳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面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限位面延伸;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第三延伸臂,与所述抵接区域相连,所述第三延伸臂远离所述抵接区域的一端位于所述承靠面与所述第一限位耳之间,所述第三延伸臂在所述承靠面上的投影面积与所述第一限位耳在所述承靠面上的投影面积有部分重合。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连,所述电路板还包括第一插入孔;所述一个或多个部件还包括:第一固定端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面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面的一端相连,插入并固定在所述第一插入孔内。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连,所述电路板还包括第一插入孔;所述一个或多个部件还包括:第三固定端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面靠近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端相连,用于插入并固定在所述第一插入孔内。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第一连接面,连接在所述第三固定端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面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面上。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第一支撑面电连接。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相连,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第三支撑面,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面靠近所述第二限位面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连。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连;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第五支撑面,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面上,并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相连。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边框作用在所述抵接区域的接触力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所在的平面上。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边框与所述抵接区域接触的部分可以形成天线辐射体,进而所述边框与所述抵接区域接触的部分可以接收或发生信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爆炸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爆炸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爆炸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模块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件的多种状态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路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路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路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路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路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应理解,本申请提到的“平行”包括完全平行以及近似平行。例如,面1与面2平行,包括面1与面2之间的夹角接近0°。又如,线1与面1平行,包括线1与面1之间的夹角接近0°。应理解,本申请提到的“垂直”包括完全垂直以及近似垂直。例如,面1与面2垂直,包括面1与面2之间的夹角接近90°。又如,线1与面1垂直,包括线1与面1之间的夹角接近90°。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车载设备、或可穿戴设备等设备。图1所示实施例以电子设备是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电子设备100包括显示屏110、壳体120。壳体120可以包括后盖以及侧边框,其中,侧边框环绕在显示屏110的外周且环绕在后盖的外周,后盖与显示屏110平行间隔设置,后盖以及显示屏110分别位于侧边框的两侧。在本申请中,后盖与侧边框分别为壳体120的两个部分,后盖与侧边框相连,且后盖与侧边框之间的连接关系无法被分割;或者,后盖与侧边框可以是两个不同的部件,通过将后盖与侧边框组装在一起可以形成电子设备100的壳体120。显示屏110、侧边框、后盖之间形成的空腔可以用于放置电子元件、电路板等部件。例如,可以在显示屏110、侧边框、后盖之间形成的空腔内放置电源,如锂电子电池。如果将显示屏110与壳体120分离,可以观察到位于电子设备100内部的电子元件、电路板的设置方式。电子设备不同,设置电子元件、电路板的方式也就可以不同。图2至图4所示为3种不同的电子设备的内部构造。
如图2所示,电子设备200包括显示屏210、壳体220,其中壳体220包括侧边框221以及后盖。侧边框221与后盖分别为壳体220的两个部分,侧边框221与后盖相连,且侧边框221与后盖之间的连接关系通常无法被分割。壳体220包括用于容纳电源、电路板的多个凹槽,该多个凹槽位于后盖面向显示屏210的一侧。如图2所示,在第一凹槽231内设置有电源241,在第二凹槽232内设置有第一电路板242。电源241与第一电路板242电连接,从而电源241可以为第一电路板242供电。电子设备200内的电子元件可以被设置在电路板上。例如,可以通过焊球将电子元件(图2未示出)固定在第一电路板242上。焊球电连接在第一电路板242与电子元件之间,从而电源241可以通过第一电路板242为第一电路板242上的电子元件供电。另外,壳体220的侧边框221可以充当电子元件的一个部分,以实现电子元件的部分功能。例如,侧边框221的一部分可以充当天线模块的天线辐射体,以实现发射或接收信号的功能。如图2所示,侧边框221包括第一部分222、第二部分223、第三部分224、第四部分225、第五部分226,其中,第一部分222、第三部分224、第五部分226的材料均为导体材料,第二部分223、第四部分225的材料均为绝缘材料。第二部分223与第一部分222、第三部分224均邻接,以阻断第一部分222与第三部分224电连接;第四部分225与第三部分224、第五部分226均邻接,以阻断第三部分224与第五部分226电连接。壳体220包括用于容纳第二电路板243的第三凹槽233。可以在第二电路板243与第一部分222之间、第二电路板243与第三部分224之间以及第二电路板243与第五部分226之间分别设置电连接件,从而第二电路板243可以分别为第一部分222、第三部分224、第五部分226供电。从而,第一部分222可以充当第一天线辐射体,第三部分224可以充当第二天线辐射体,第三部分224可以充当第三天线辐射体。
如图3所示,电子设备300包括显示屏310、后盖360以及中框320。中框320的材料可以包括导电材料,例如金属材料。中框320的外周321(以下简称中框外周321)可以充当电子设备的侧边框,即中框外周321环绕显示屏310的外周且环绕在后盖360的外周,后盖360以及显示屏310分别位于中框320的两侧。可以看出,后盖360与中框320可以是两个不同的部件,通过将后盖与中框320组装在一起可以形成电子设备200的壳体120。中框320包括用于容纳电源、电路板的多个凹槽。如图3所示,在第一凹槽331内设置有电源341,在第二凹槽332内设置有第一电路板342。电源341与第一电路板342电连接,从而电源341可以为第一电路板342供电。电子设备300内的电子元件可以被设置在电路板上。另外,中框外周321可以充当电子元件的一个部分,以实现电子元件的部分功能。例如,中框外周321的一部分可以充当天线模块的天线辐射体,以实现发射或接收信号的功能。如图3所示,中框外周321包括第一部分322、第二部分323、第三部分324、第四部分325、第五部分326,其中,第一部分322、第三部分324、第五部分326的材料均为导体材料,第二部分323、第四部分325的材料均为绝缘材料。第二部分323与第一部分322、第三部分324均邻接,以阻断第一部分322与第三部分324电连接;第四部分325与第三部分324、第五部分326均邻接,以阻断第三部分324与第五部分326电连接。可以在第一电路板342与第一部分322之间、第一电路板342与第三部分324之间,以及第一电路板342与第五部分326之间分别设置电连接件,第一电路板342可以分别为第一部分322、第三部分324、第五部分326供电。从而,第一部分322可以充当第一天线辐射体,第三部分324可以充当第二天线辐射体,第三部分324可以充当第三天线辐射体。
如图4所示,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410、壳体420以及中框430。其中壳体420包括侧边框421以及后盖。侧边框421与后盖分别为壳体420的两个部分,侧边框421与后盖相连,且侧边框421与后盖之间的连接关系通常无法被分割。中框421的材料可以包括导电材料,例如金属材料。中框430收容于显示屏410、侧边框421以及后盖之间的空腔内。中框430包括用于收容电源、电路板的多个凹槽。如图4所示,在第一凹槽431内设置有电源441,在第二凹槽432内设置有第一电路板442。电源441与第一电路板442电连接,从而电源441可以为第一电路板442供电。电子设备400内的电子元件可以被设置在电路板上。另外,壳体420的侧边框421可以充当电子元件的一个部分,以实现电子元件的部分功能。例如,如图4所示,侧边框421包括第一部分422、第二部分423、第三部分424,其中,第二部分423的材料为导体材料,第一部分422、第三部分424的材料均为绝缘材料。第一部分422、第三部分424分别邻接在第二部分423的两侧,使得第一部分422、第三部分424可以阻断第二部分423与侧边框421除第一部分422、第二部分423、第三部分424以外的其他部分电连接。为了向侧边框421的第二部分423供电,可以在第一电路板与中框430的外周433(以下简称中框外周433)之间设置电连接件,并设置中框外周433与壳体420电连接。从而,第二部分423可以充当天线辐射体。
如上所述,可以在电路板与中框,或者,电路板与壳体之间设置电连接件,从而为电子设备的壳体供电。图5示出了一种在电路板510与边框520之间设置有电连接件530的结构性示意图。其中,电路板510可以是图2中的第二电路板243;电路板510还可以是图3中的第一电路板342;电路板510还可以是图4中的第一电路板442。边框520可以是图2中的侧边框421;边框520还可以是图3中的中框外周321;边框520还可以是图4中的中框外周433。如图5所示,电路板510位于边框520的一侧,电连接件530固定在电路板510上,且与电路板510电连接。电连接件530包括抵接区域531,该抵接区域531抵接在边框520靠近电路板510的一侧,使得电连接件530可以电连接在电路板510与边框520之间。将电路板510、边框520、电连接件530组装在一起,例如可以得到天线模块。其中电路板510可以通过电连接件530为边框520馈电,或者实现边框520接地。边框520与抵接区域531接触的部分可以是天线模块中的天线辐射体。天线模块的射频模块可以设置在电路板510上。天线模块例如可以实现2G、3G、4G、NFC、蓝牙、WLAN等功能。
下面通过图6至图18详细阐述电连接件的具体结构。可以理解的是,图6至图18所示的实施例仅是为了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并非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件。电连接件600可以是图5中的电连接件510。根据图5中虚线箭头所指的方向观察电连接件510,可以得到如图6所示的电连接件的结构性示意图。图7中的(a)示出了电连接件600的正视图,图7中的(b)示出了电连接件600的底视图。下面结合图6、图7阐述电连接件600的具体结构。
电连接件600可以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限位面611、第二限位面612。应理解,第一限位面611可以是曲面。例如第一限位面611可以是弧面、波形面。类似地,第二限位面612可以是曲面。例如第二限位面612可以是弧面、波形面。如果存在第一限位面611垂直于厚度方向的任一平面与第二限位面612垂直于厚度方向的任一平面平行,可以认为第一限位面611与第二限位面612是平行设置的。
电连接件600还可以包括连接在第一限位面611与第二限位面612之间的承靠面617。其中,承靠面617可以位于第一限位面611以及第二限位面612的同一侧,且承靠面617可以相对于第一限位面611以及第二限位面612垂直设置。应理解,承靠面617可以是曲面。例如承靠面617可以是弧面、波形面。如果存在第一限位面611垂直于厚度方向的任一平面与承靠面617垂直于厚度方向的任一平面垂直,可以认为第一限位面611与承靠面617是垂直设置的。类似地,如果存在第二限位面612垂直于厚度方向的任一平面与承靠面617垂直于厚度方向的任一平面垂直,可以认为第二限位面612与承靠面617是垂直设置的。
电连接件600还可以包括第一延伸臂621。第一延伸臂621与承靠面617相连,并伸出第一限位面611、第二限位面612、承靠面617所形成的空腔;第一延伸臂621远离承靠面617的一端包括抵接区域623。抵接区域623位于第一限位面611、第二限位面612、承靠面617所形成的空腔外,用于抵接在电子设备的边框上;电子设备的边框作用在抵接区域623的抵接力矩(力矩的方向如图7中的力矩M所示)垂直于第一支撑面613,即垂直于电路板。其中,电子设备的边框作用在抵接区域623的接触力垂直于承靠面617。第一延伸臂621可以近似看作是平行设置在第一限位面611与第二限位面612之间的力臂。根据力臂的方向以及接触力的方向可以得出,电子设备的边框作用在抵接区域623的抵接力矩垂直于电路板。也就是说,作用在电连接件的力矩垂直于力臂与力所在的平面,因此电连接件有平行于电路板旋转的趋势,即力臂应位于平行于电路板的平面上。
需要说明的,“部件A与部件B相连”,包括部件A与部件B连接在一起且部件A与部件B之间不间隔其他部件,也可以指部件A与部件B通过部件C连接在一起。
需要说明的是,“部件1抵接在部件2上”,通常是指部件1与部件2有接触;并满足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1:接触面的面积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条件2:在接触面最大轮廓范围内,未接触点的数量小于第二预设阈值;条件3:在接触面最大轮廓范围内,未接触面的面积小于第三预设阈值。通过部件1与部件2的接触,可以实现电流导通。而如果接触面的面积过小,或者接触不够紧实,在接触面内可以存在大量的未接触点,则容易出现电弧现象,无法满足稳定电连接的要求。为了实现部件1与部件2抵接,抵接区域623与电子设备的边框的接触力应当大于第四预设阈值。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抵接区域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定。图6、图7所示的抵接区域623为凸包形状,例如抛物面状凸包、椭球状凸包、球状凸包。抵接区域623还可以不包括凸包。
电连接件600还可以包括第二延伸臂622。第二延伸臂622与抵接区域623相连。第二延伸臂622远离抵接区域623的一端用于抵接在承靠面617上。也就是说,可以通过第一延伸臂621以及第二延伸臂622,实现承靠面617与电子设备的边框电连接。应理解,在本申请中,为了便于划分第一延伸臂621与第二延伸臂622,第二延伸臂622可以被视为位于第一限位面611、第二限位面612、承靠面617所形成的空腔内;第一延伸臂621上位于第一限位面611、第二限位面612、承靠面617所形成的空腔外的部分可以被视为抵接区域623。
应理解,第二延伸臂622远离抵接区域623的一端用于抵接在承靠面617上,可以指在电连接件600被安装在电子设备内部的情况下(即电连接件600处于工作状态),第二延伸臂622远离抵接区域623的一端抵接在承靠面617上。而在电连接件600未被安装在电子设备内部的情况下(即电连接件600处于自由状态),第二延伸臂622远离抵接区域623的一端可以与承靠面617无接触,也可以与承靠面617有接触。需要说明的是,一种可能的情况需要对电连接件600进行电镀。在电连接件600处于自由状态的情况下第二延伸臂622远离抵接区域623的一端与承靠面617无接触,可以保证第二延伸臂622的表面完整地电镀上一层薄膜。而在电连接件600处于自由状态的情况下第二延伸臂622远离抵接区域623的一端与承靠面617有接触,那么第二延伸臂622与承靠面617接触的部位将无法被电镀,从而有可能影响电连接件的电连接性能。图7中的局部放大图示出了电连接件600尚未被安装在电子设备内部的一种可能的情况。在此情况下,第二延伸臂622与承靠面617之间可以存在间隙A。
电连接件600可以包括第一挂耳625以及第二挂耳626。其中,第一挂耳625伸入第一限位面611上的第一孔631。因此,第一挂耳625的可移动空间可以受限于第一孔631的轮廓。第二挂耳626伸入第二限位面612上的第二孔632。因此,第二挂耳626的可移动空间可以受限于第二孔632的轮廓。通过合理设置第一挂耳625、第二挂耳626的尺寸,可以防止第一挂耳625从第一孔631中以及第二挂耳626从第二孔632中脱离出来。第一挂耳625可以设置在第一延伸臂621、抵接区域623或第二延伸臂622上。类似地,第二挂耳626可以设置在第一延伸臂621、抵接区域623或第二延伸臂622上。图6所示为第一挂耳625、第二挂耳626均设置在第二延伸臂622的示例。
电连接件600还可以包括用于接触电路板并设置在该电路板一侧的第一支撑面613以及第二支撑面614。第一支撑面613以及第二支撑面614位于抵接区域623与承靠面617之间。其中,第一支撑面613可以与第一限位面611远离第一延伸臂621(即靠近第二延伸臂622)的一端相连,第二支撑面614可以与第一限位面611靠近第一延伸臂621的一端相连。第一支撑面613所在的平面可以位于第一限位面611与第二限位面612之间,第二支撑面614所在的平面可以位于第一限位面611与第二限位面612之间。因此,电连接件600中的一部分可以埋入电路板中,有利于减少电连接件600所占用的空间(例如减小电连接件600占用电子设备厚度方向的空间),以降低电子设备的厚度,从而满足电子设备对于轻薄化的要求。可选的,第一限位面611可以相对于第一支撑面613或第二支撑面614平行设置,从而第一限位面611可以相对于电路板平行设置。可选的,第二限位面612可以相对于第一支撑面613或第二支撑面614平行设置,从而第二限位面612可以相对于电路板平行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面613(或第二支撑面614)与电路板之间的接触关系包括可移动的接触以及不可移动的接触(即固定)。在第一支撑面613(或第二支撑面614)与电路板之间存在可移动的接触关系的情况下,电连接件600不通过第一支撑面613(或第二支撑面614)固定在电路板上;在第一支撑面613(或第二支撑面614)与电路板之间存在不可移动的接触关系的情况下,电连接件600可以通过第一支撑面613(或第二支撑面614)固定在电路板上。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支撑面613(或第二支撑面614)与电路板之间存在不可移动的接触关系的情况下,更容易确保电连接件600可以被牢固地固定在电路板上。
需要说明的是,鉴于抵接区域623与电子设备的边框之间存在接触力,该接触力会对电连接件600上与电路板接触的部位产生力矩。即电子设备的边框作用在抵接区域623的接触力位于第一支撑面613(或第二支撑面614)所在的平面上。在抵接区域623的中心位置位于第一支撑面613(或第二支撑面614)的用于接触电路板的平面上的情况下,有利于减小甚至消除该接触力对第一支撑面613、第二支撑面614所产生的力矩。
电连接件600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接面615以及第二连接面616。其中,第一连接面615可以与第二限位面612靠近第一支撑面613的一端相连,第二连接面616可以与第二限位面612靠近第二支撑面614的一端相连。并且,第一连接面615可以位于第一支撑面613与第二限位面612之间,第二连接面616可以位于第二支撑面614与第二限位面612之间。可选的,第一连接面615以及第二连接面616均可以相对于与第二限位面612平行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限位面、支撑面、连接面均为面体。面体所在的平面可以是在面体的厚度范围内且垂直于厚度方向的任一平面。
电连接件600还可以包括的第一固定端部641、第二固定端部642、第三固定端部643以及第四固定端部644。第一固定端部641、第二固定端部642、第三固定端部643以及第四固定端部644均可以用于插入并固定在电路板的插入孔内。其中,第一固定端部641可以与第一支撑面613远离第一限位面611的一侧相连;第二固定端部642可以与第二支撑面614远离第一限位面611的一侧相连。第三固定端部643可以与所述第二限位面612靠近所述第一支撑面613的一端相连;第四固定端部644可以与所述第二限位面612靠近所述第二支撑面613的一端相连。例如,第三固定端部643可以与第一连接面615远离第二限位面612的一侧相连;第四固定端部644可以与第二连接面616远离第二限位面612的一侧相连。鉴于抵接区域623与电子设备的边框之间存在接触力,承靠面617因承受该接触力而有倾斜、变形的趋势。通过将第一固定端部641、第二固定端部642、第三固定端部643以及第四固定端部644固定在电路板上,可以约束第一限位面611、第二限位面612发生移动,从而避免承靠面617发生倾斜。
在用于与电路板接触的一个或多个部件中,包括用于与该电路板电连接的至少一个部件。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固定端部641、第二固定端部642、第三固定端部643以及第四固定端部644均用于与电路板电连接。那么,电路板可以通过第一固定端部641、第一限位面611、承靠面617、第一延伸臂621(或第二延伸臂622)、抵接区域623与电子设备的边框电连接;电路板可以通过第二固定端部642、第一限位面611、承靠面617、第一延伸臂621(或第二延伸臂622)、抵接区域623与电子设备的边框电连接;电路板还可以通过第三固定端部643、第二限位面612、承靠面617、第一延伸臂621(或第二延伸臂622)、抵接区域623与电子设备的边框电连接;电路板可以通过第四固定端部644、第二限位面612、承靠面617、第一延伸臂621(或第二延伸臂622)、抵接区域623与电子设备的边框电连接。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支撑面613、第二支撑面614均用于与电路板电连接。那么,电路板可以通过第一支撑面613、第一限位面611、承靠面617、第一延伸臂621(或第二延伸臂622)、抵接区域623与电子设备的边框电连接;电路板还可以通过第一支撑面、第二限位面612、承靠面617、第一延伸臂621(或第二延伸臂622)、抵接区域623与电子设备的边框电连接。
图8所示为电连接件600的4种状态。该4种状态可以包括状态1、状态2、状态3状态4。其中,状态1可以是电连接件600的自由状态。状态2、状态3、状态4均可以是电连接件600的工作状态。间距可以用于表示抵接区域623远离承靠面617的最远端与承靠面617之间的间距。间距1、间距2、间距3、间距4分别对应状态1、状态2、状态3、状态4。可以看出,间距1>间距2>间距3>间距4。
在电连接件600处于状态1的情况下,电连接件600尚未被安装在电子设备内部,电连接件600的抵接区域623可以没有抵接在电子设备的边框上。因此,在电连接件600处于状态1的情况下,抵接区域623远离承靠面617的最远端与承靠面617之间的间距最大。在电连接件600处于状态2、状态3或者状态4的情况下,电连接件600被安装在电子设备内部,电连接件600的抵接区域623可以抵接在电子设备的边框上。
在电连接件600处于状态2的情况下,电连接件600的抵接区域623刚刚接触电子设备的边框,或者电连接件600的抵接区域623与电子设备的边框的接触应力大于第五预设阈值。也就是说,状态2可以代表电连接件600的第一临界工作状态。在该第一临界工作状态下,电连接件600可以稳定地电连接在电路板与电子设备的边框之间,且电连接件600与电子设备的边框之间的间距为最大许可间距,即,电连接件600与电子设备的边框之间的间距不可以大于最大许可间距,因为若电连接件600与电子设备的边框之间的间距大于最大许可,则电连接件600与电子设备的边框无法稳定接触。
在电连接件600处于状态4的情况下,电连接件600的第一限位面611和/或第二限位面612即将接触电子设备的边框,或者电连接件600的抵接区域623与电子设备的边框的接触应力小于第六预设阈值,第六预设阈值大于第五预设阈值。也就是说,状态4可以代表电连接件600的第二临界工作状态。在该第二临界工作状态下,电连接件600可以稳定地电连接在电路板与电子设备的边框之间,且电连接件600与电子设备的边框之间的间距为最小许可间距,即,电连接件600与电子设备的边框之间的间距不可以小于最小许可间距,因为若电连接件600与电子设备的边框之间的间距小于最小许可,则电连接件600与电子设备的边框无法稳定接触。
状态3可以是介于状态2与状态4之间的任一状态,即电连接件600的抵接区域623稳定、紧实地按压电子设备的边框,且电连接件600与电子设备的边框之间的间距大于该最小许可间距且小于该最大许可间距。
需要说明的是,电连接件600在状态2、状态3以及状态4之间任意变换,第二延伸臂622始终与承靠面617抵接。即在电连接件600处于状态2、状态3以及状态4中的任一状态的情况下,有且仅有第二延伸臂622与承靠面617稳定抵接。
第一挂耳625的可移动空间可以受限于第一孔631的轮廓,在电连接件600处于状态2、状态3以及状态4中的任一状态的情况下,可以存在两种可能的情况:在一种情况中,第一挂耳625始终稳定抵接在第一孔631的轮廓上;在另一种情况中,第一挂耳625始终不与第一孔631的轮廓接触。如果第一挂耳625始终稳定抵接在第一孔631的轮廓上,可以承载一部分抵接区域623抵接电子设备的边框所产生的接触力。类似地,第二挂耳626的可移动空间可以受限于第二孔632的轮廓,在电连接件600处于状态2、状态3以及状态4中的任一状态的情况下,第二挂耳626可以始终稳定抵接在第二孔632的轮廓上;或者,第二挂耳626可以始终不与第二孔632的轮廓接触。如果第二挂耳626始终稳定抵接在第二孔632的轮廓上,可以承载一部分抵接区域623抵接电子设备的边框所产生的接触力。
需要说明的是,鉴于抵接区域623与电子设备的边框之间存在接触力,该接触力会对第一固定端部641产生第一力矩,该接触力会对第二固定端部642产生与该第一力矩方向相反的第二力矩。为了减小该接触力对电连接件600与电路板接触的部位所产生的力矩,可以将电连接件600的真实工作状态设置为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相同或近似相同,其中第一距离为抵接区域623与第一固定端部641之间的距离,第二距离为抵接区域623与第二固定端部642之间的距离。类似地,为了减小该接触力对电连接件600与电路板接触的部位所产生的力矩,可以将电连接件600的真实工作状态设置为第三距离同第四距离,其中第三距离为抵接区域623与第三固定端部643之间的距离,第四距离为抵接区域623与第四固定端部644之间的距离。那么,在电连接件600处于状态1的情况下,抵接区域623可以相对更靠近第二固定端部642(或第四固定端部644);在电连接件600处于状态4的情况下,抵接区域623可以相对更靠近第一固定端部641(或第三固定端部643)。也就是说,在自由状态下,抵接区域623相对更靠近第二固定端部642(或第四固定端部644)设置,随着抵接区域623与承靠面617之间的间距变小(例如抵接区域从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以及承靠面所形成的空腔外被移动至内该空腔内),抵接区域623可以从更靠近第二固定端部642(或第四固定端部644)的位置被移动至更靠近第一固定端部641(或第三固定端部643)的位置。
如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件700。电连接件700与图6(或图7)所示的电连接件600之间的区别包括,电连接件700不包括电连接件600的第一挂耳625、第二挂耳626、第一孔631、第二孔632。即在电连接件700中,在第二延伸臂722上不设置挂耳,在第一限位面711以及第二限位面712上不设置用于约束挂耳移动的孔。针对电连接件600,由于第一挂耳625的可移动空间被第一孔631约束,第二挂耳626的可移动空间被第二孔632约束,从而抵接区域623不会过度伸出第一限位面611、第二限位面612以及承靠面617所形成的空腔。在运输、安装电连接件600的过程中,有利于避免第一延伸臂621向着远离承靠面617的方向弯曲过度,进而减少电连接件600被破坏的可能性。然而,由于电连接件700没有挂耳以及约束挂耳移动的孔,因此可以减少或简易电连接件700的加工工艺。例如,对于电连接件600,需要控制第一挂耳625与第一孔631之间的位置公差,以及第二挂耳626与第二孔632之间的位置公差,因此电连接件700的加工难度比电连接件600的加工难度低。在合适的情况下(例如电连接件的材料强度较高,不易改变第一延伸臂相对于承靠面的角度),可以在电连接件上不设置用于约束抵接区域移动的挂耳以及用于约束该挂耳移动的孔。
需要说明的是,图6(或图7)所示的电连接件600包括两个挂耳,图9所示的电连接件700不包括挂耳。除此以外,电连接件可以仅包括一个挂耳以及用于约束该挂耳的孔。例如包括如电连接件600的第一挂耳625以及约束该第一挂耳625的第一孔631,或者包括如电连接件600的第二挂耳626以及约束该第二挂耳626的第一孔632。在电连接件仅包括一个挂耳的情况下,该电连接件的加工难度介于电连接件600与电连接件700之间;并且,破坏该电连接件的难度介于电连接件600与电连接件700之间。
如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件800。电连接件800与图9所示的电连接件700之间的区别包括,电连接件800不包括抵接在承靠面817的延伸臂(即不包括电连接件700的第二延伸臂722)。在电连接件700中,可以通过第一延伸臂721以及第二延伸臂722,实现电连接件700的承靠面717与电子设备的边框的电连接;而在电连接件800中,只能通过第一延伸臂821实现电连接件800的承靠面817与电子设备的边框的电连接。针对电连接件700,由于电流可以经过第一延伸臂721以及第二延伸臂722,因此在相同电压下,电连接件700可以传输的电流要高于电连接件800可以传输的电流。另外,由于第二延伸臂722可以抵靠在承靠面717上,因此电连接件700的抵接区域723所能够承受的接触力要高于电连接件800的抵接区域823所能够承受的接触力。上文已经阐述了,接触力越大越有利于避免电弧现象。所以,与电连接件800相比,电连接件700越不容易产生电弧现象,也越容易处于稳定工作的状态。然而,为了保证第二延伸臂722能够稳定抵接在承靠面717上,加工电连接件700的难度要高于加工电连接件800的难度。因此,在合适的条件下(例如电连接件需要传输的电流较小,或者电连接件所承受的接触力足够大),电连接件可以不包括抵接在承靠面的延伸臂。
如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件900。图11所示的电连接件900与图6(或图7)所示的电连接件600之间的区别包括,电连接件900不包括电连接件600的第一连接面615、第二连接面616。针对电连接件600,由于第一连接面615以及第二连接面616位于第一支撑面613或第二支撑面614与第二限位面612之间,所以电连接件600所占用的空间要小于电连接件900所占用的空间。因此,电连接件600可以提高电子设备的扁平化程度,提高电子设备内部元器件的组装紧凑性。另外,电连接件600的对称性高于电连接件900的对称性,其中在电连接件600的第一限位面611与第二限位面612(近似)对称的情况下,第一支撑面613与第一连接面615(近似)对称,第二支撑面614与第二连接面616(近似)对称;在电连接件900的第一限位面911与第二限位面912(近似)对称的情况下,第一支撑面913与第二限位面912不对称,第二支撑面914与第二限位面912不对称。因此,电连接600的力学稳定性高于电连接件900的力学稳定性。然而,为了成型连接面,需要加工连接面与限位面之间的连筋以及连接面与固定端部之间的连筋,因此电连接件900的加工难度比电连接件600的加工难度低。在合适的情况下(例如电连接件基本不影响电子设备内部元器件的组装方式,或者电连接件的力学稳定性较高),可以在电连接件上不设置用于如电连接件600中的第一连接面615、第二连接面616。
如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件1500。图12所示的电连接件1500与图6或图7所示的电连接件600相比,电连接件1500可以包括第一限位耳1533以及第二限位耳1534。
电连接件1500可以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限位面1511、第二限位面1512,以及连接在第一限位面1511与第二限位面1512之间的承靠面1517。其中,承靠面1517可以位于第一限位面1511以及第二限位面1512的同一侧,且承靠面1517可以相对于第一限位面1511以及第二限位面1512垂直设置。
电连接件1500还可以包括第一延伸臂1521。其中,第一延伸臂1521与承靠面1517相连,并伸出第一限位面1511、第二限位面1512、承靠面1517所形成的空腔;第一延伸臂1521远离承靠面1517的一端包括抵接区域1523。抵接区域1523位于第一限位面1511、第二限位面1512、承靠面1517所形成的空腔外,用于抵接在电子设备的边框上;电子设备的边框作用在抵接区域1523的抵接力矩垂直于电路板。
电连接件1500还可以包括第一限位耳1533、第二限位耳1534。第一限位耳1533与第一限位面1511远离承靠面1517的一侧相连;第一限位耳1533远离第一限位面1511的一端朝向第二限位面1512延伸。第二限位耳1534与第二限位面1512远离承靠面1517的一侧相连;第二限位耳1534远离第二限位面1512的一端朝向第一限位面1511延伸。
电连接件1500还可以包括第三延伸臂1524。第三延伸臂1524与抵接区域1523相连。第三延伸臂1524远离抵接区域1523的一端位于承靠面1517与第一限位耳1533之间,且者位于承靠面1517与第二限位耳1534之间。第三延伸臂1524在承靠面1517上的投影面积与第一限位耳1533在承靠面1517上的投影面积有部分重合,且第三延伸臂1524在承靠面1517上的投影面积与第二限位耳1534在承靠面1517上的投影面积有部分重合。因此,在改变第三延伸臂1524相对于承靠面1517的延伸角度的情况下,由于第一限位耳1533、第二限位耳1534的存在,第三延伸臂1524靠近承靠面1517的一端不会移出第一限位面1511、第二限位面1512、承靠面1517所形成的空腔。从而,第三延伸臂1524远离承靠面1517的可移动空间受限于第一限位耳1533、第二限位耳1534。第三延伸臂1524远离抵接区域1523的一端可以不与承靠面1517接触,也可以用于抵接在承靠面1517上。
电连接件1500通过第一限位耳1533、第二限位耳1534约束第三延伸臂1524;而电连接件600通过第一限位面611、第二限位面612、第一孔631、第二孔632、第一挂耳625、第二挂耳626约束第二延伸臂622。在电连接件1500的第三延伸臂1524可以不与承靠面1517接触的情况下,电连接件1500只能通过第一延伸臂1521实现电连接件1500的承靠面1516与电子设备的边框的电连接。在电连接件600中,可以通过第一延伸臂621以及第二延伸臂622,实现电连接件600的承靠面616与电子设备的边框的电连接。因此在相同电压下,电连接件600可以传输的电流要高于电连接件1500可以传输的电流。另外,由于第二延伸臂622可以抵靠在承靠面616上,因此电连接件600的抵接区域623所能够承受的接触力要高于电连接件1500的抵接区域1523所能够承受的接触力。上文已经阐述了,接触力越大越有利于避免电弧现象。所以,与电连接件1500相比,电连接件600越不容易产生电弧现象,也越容易处于稳定工作的状态。
由于电连接件1500的第一限位耳1533、第二限位耳1524的结构复杂,因此加工电连接件1500的难度要高于加工电连接件600的难度。
假设第三延伸臂1524靠近第二限位面1512的一侧与第三延伸臂1524靠近第一限位面1511的一侧之间的间距为间距5,第二延伸臂622靠近第二限位面612的一侧与第二延伸臂622靠近第一限位面611的一侧之间的间距为间距6。在间距5与间距6相同的情况下,电连接件1500的第一限位耳1533、第二限位耳1534可以强化约束第三延伸臂1524在第一限位面611、第二限位面612以及承靠面617所形成的空腔内的可移动空间。因此,电连接件1500在运输、安装过程中更不容易被破坏。
如图1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件1600。图13所示的电连接件1600与图6或图7所示的电连接件600相比,电连接件1600可以包括用于与第一限位面1611上的第一孔(图13未示出)以及第二限位面1612上的第二孔1632抵接的第四延伸臂。电连接件1600可以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限位面1611、第二限位面1612,以及连接在第一限位面1611与第二限位面1612之间的承靠面1617。其中,承靠面1617可以位于第一限位面1611以及第二限位面1612的同一侧,且承靠面1617可以相对于第一限位面1611以及第二限位面1612垂直设置。
电连接件1600还可以包括第一延伸臂1621。其中,第一延伸臂1621与承靠面1617相连,并伸出第一限位面1611、第二限位面1612、承靠面1617所形成的空腔;第一延伸臂1621远离承靠面1617的一端包括抵接区域1623。抵接区域1623位于第一限位面1611、第二限位面1612、承靠面1617所形成的空腔外,用于抵接在电子设备的边框上;电子设备的边框作用在抵接区域1623的抵接力矩垂直于电路板。
电连接件1600还可以包括第一挂耳(图13未示出)以及第二挂耳1626。其中,第一挂耳伸入第一限位面1611上的第一孔(图13未示出),第一挂耳用于抵接在第一孔的轮廓上;第二挂耳1626伸入第二限位面1612上的第二孔1632,第二挂耳1626用于抵接在第二孔1632的轮廓上。也就是说,在电连接1600处于工作状态下,第一挂耳抵接在第一孔的轮廓上,第二挂耳1626抵接在第二孔1632的轮廓上;而在电连接1600处于自由状态下,第一挂耳可以与第一孔的轮廓接触或不接触,第二挂耳1626可以与第二孔1632的轮廓接触或不接触。第一挂耳、第二挂耳1626可以设置在第一延伸臂1621、抵接区域1623或第四延伸臂1627上。图13所示为第一挂耳、第二挂耳1626均设置在第四延伸臂1627的示例。
图13所示的电连接件1600与图6(或图7)所示的电连接件600之间的区别包括,电连接件1600的第四延伸臂1627不仅可以承受抵接区域1623所作用反作用力;而且,第一挂耳对第一孔的作用力可以对第一支撑面1613上与电路板接触的部位产生力矩1,第二挂耳1632对第二孔1626的作用力可以对第二支撑面1614上与电路板接触的部位产生力矩2,力矩1与力矩2可以近似相互抵消,从而减少承靠面1617发生倾斜的可能性。所以,与电连接件600相比,电连接件1600具有更强的机械稳定性。然而,在实际工作时,第一延伸臂1621有可能发生偏斜,第一挂耳对第一孔的作用力与第二挂耳1632对第二孔1626的作用力不同。所以,第一挂耳与第一孔之间的接触阻抗和第二挂耳1632与第二孔1632之间的接触阻抗不同,有可能会影响电连接件1600的电连接性能。甚至,如果第一延伸臂1621偏斜严重,导致只有第一挂耳与第一孔接触(即第二挂耳1632与第二孔1626不接触),或者只有第二挂耳1632与第二孔1626接触(即第一挂耳与第一孔不接触),那么更容易影响电连接件1600的电连接性能。
上文通过图6至图13描述了多种结构的电连接件。由于将电连接件600、电连接件700、电连接件800、电连接件900、电连接件1500、电连接件1600安装在电路板上的方式非常相似,为了描述简便,在此仅以电连接件600为例,详细阐述将电连接件安装在电路板上的实施例。在受益于前述描述和相关附图中呈现的指导启示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想到本申请的许多改进和其他实施例。因此,应理解,本申请不限于所公开的特定实施例。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安装有电连接件的电路组件的示意图。电路组件1000包括电路板1010以及电连接件600。电路板1010包括用于收容电连接件600的第一限位面613的凹槽1011。电连接件600的第一支撑面613、第二支撑面614均与电路板1010的一侧接触。可选的,第一支撑面613、第二支撑面614均固定在该电路板1010的一侧。电路板1010还包括第一插入孔1012以及第二插入孔1013。其中,电连接件600的第一固定端部641(图14未示出)以及第三固定端部643伸入并固定于该第一插入孔1012内,电连接件的第二固定端部642(图14未示出)以及第四固定端部644伸入并固定于该第二插入孔1013内。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件以及安装有该电连接件的电路组件的示意图。电路组件1100包括电路板1101以及电连接件1102。下面先介绍电连接件1102的具体结构。
电连接件1102可以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限位面1111、第二限位面1112,以及连接在第一限位面1111与第二限位面1112之间的承靠面1117。其中,承靠面1117可以位于第一限位面1111以及第二限位面1112的同一侧,且承靠面1117可以相对于第一限位面1111以及第二限位面1112垂直设置。
电连接件1102还可以包括第一延伸臂1121。第一延伸臂1121与承靠面1117相连,并伸出第一限位面1111、第二限位面1112、承靠面1117所形成的空腔。第一延伸臂1121远离承靠面1117的一端包括抵接区域1123。抵接区域1123位于第一限位面1111、第二限位面1112、承靠面1117所形成的空腔外,且用于抵接在电子设备的边框上,所述边框作用在抵接区域1123的抵接力矩垂直于电路板。
电连接件1102还包括用于固定在电路板1101一侧的第一支撑面1113以及第二支撑面1114。第一限位面1111连接在第一支撑面1113与第二支撑面1114之间。第一支撑面1113所在的平面可以位于第一限位面1111与第二限位面1112之间,第二支撑面1114所在的平面可以位于第一限位面1111与第二限位面1112之间。
电连接件1102还可以包括用于固定在电路板1101上的第三固定端部1143以及第四固定端部1144。其中,第三固定端部1143可以与所述第二限位面1112靠近所述第一支撑面1113的一端相连;第四固定端部1144可以与所述第二限位面1112靠近所述第二支撑面1113的一端相连。
图14所示的电路组件1000与图15电路组件1100之间的不同之处包括,电连接件1102不包括电连接件600的第一固定端部641、第二固定端部642。并且,电连接件1102包括用于固定在电路板1101上并设置在该电路板1101一侧的第一支撑面1113以及第二支撑面1114。另外,在用于与电路板1101接触的一个或多个部件中,包括用于与该电路板1101电连接的至少一个部件。该至少一个部件例如可以包括第一支撑面1113、第二支撑面1114、第三固定端部1143以及第四固定端部1144中的任意一个。
下面阐述电连接件1102与电路板1101的组装关系。电路组件1100的电路板1101包括用于收容电连接件1102的第一限位面1111的凹槽1103。电连接件1102的第一支撑面1113、第二支撑面1114固定在该电路板1101的一侧。电路板1101还包括第一插入孔1104以及第二插入孔1105,其中,电连接件1102的第三固定端部1143伸入并固定于该第一插入孔1104内,电连接件1102的第四固定端部1144伸入并固定于该第二插入孔1105内。
对于电连接件1102,仅能够通过第一支撑面1113以及第二支撑面1114,将电连接件1102的第一限位面1111固定在电路板1101上。因此,固定电连接件1102的方式较少、灵活度相对较低,不易保证安装电路组件的稳定性。但由于电连接件1102省去了电连接件600中的第一固定端部641、第二固定端部642,因此加工电连接件1102的难度比加工电连接件600的难度低。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件以及安装有该电连接件的电路组件的示意图。电路组件1200包括电路板1201以及电连接件1202。下面先介绍电连接件1202的具体结构。
电连接件1202可以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限位面1211、第二限位面1212,以及连接在第一限位面1211与第二限位面1212之间的承靠面1217。其中,承靠面1217可以位于第一限位面1211以及第二限位面1212的同一侧,且承靠面1217可以相对于第一限位面1211以及第二限位面1212垂直设置。
电连接件1202还可以包括第一延伸臂1221。第一延伸臂1221与承靠面1217相连,并伸出第一限位面1211、第二限位面1212、承靠面1217所形成的空腔。第一延伸臂1221远离承靠面1217的一端包括抵接区域1223。抵接区域1223位于第一限位面1211、第二限位面1212、承靠面1217所形成的空腔外,且用于抵接在电子设备的边框上,所述边框作用在抵接区域1223的抵接力矩垂直于电路板。
电连接件1202还可以包括用于固定在电路板1201上并设置在该电路板1201一侧的第一支撑面1213、第二支撑面1214。第二限位面1212连接在第一支撑面1213与第二支撑面1214之间。第一支撑面1213所在的平面可以位于第一限位面1211与第二限位面1212之间,第二支撑面1214所在的平面可以位于第一限位面1211与第二限位面1212之间。电连接件1202还包括第三支撑面1215、第四支撑面1216。其中,第一限位面1211连接在第三支撑面1215与第四支撑面1216之间。第三支撑面1215固定在第一支撑面1213靠近第二限位面1212的一侧,第四支撑面1216固定在第二支撑面1214靠近第二限位面1212的一侧。可选的,第一支撑面1213与第三支撑面1215电连接。
可选的,电连接件1202还可以包括连接在第一支撑面1213与第二限位面1212之间的第三连接面1218,以及连接在第二支撑面1214与第二限位面1212之间的第四连接面1219。也就是说,第一支撑面1213通过第三连接面1218连接到第二限位面1212,第二支撑面1214通过第四连接面1219连接到第二限位面1212。其中,第三连接面1218可以位于第三支撑面1215与第二限位面1212之间,第四连接面1219可以位于第四支撑面1216与第二限位面1212之间。可选的,第三连接面1218以及第四连接面1219均可以相对于第二限位面1212平行设置。
在用于与电路板1201接触的一个或多个部件中,包括用于与该电路板1201电连接的至少一个部件。该至少一个部件例如可以包括第一支撑面1213、第二支撑面1214中的任意一个。第三支撑面1215可以与第一支撑面1213电连接,也可以与第一支撑面1213绝缘。类似的,第四支撑面1216可以与第二支撑面1214电连接,也可以与第二支撑面1214绝缘。另外,在第三连接面1218与第三支撑面1215接触的情况下,第三支撑面1215可以与第三连接面1218电连接,也可以与第三连接面1218绝缘。在第四连接面1219与第四支撑面1216接触的情况下,第四支撑面1216可以与第四连接面1219电连接,也可以与第四连接面1219绝缘。因此,通过设置第三连接面1218与第三支撑面1215接触并电连接,第四连接面1219与第四支撑面1216接触并电连接,可以增加第一限位面1211与第二限位面1212之间的电流通路,有利于增加调整流经电连接件的电流的灵活性。
下面阐述电连接件1202与电路板1201的组装关系。电路组件1200的电路板1201包括用于收容电连接件1202的第一限位面1211的凹槽1203。电连接件1202的第一支撑面1213、第二支撑面1214固定在该电路板1201的一侧。
综上所述,图14所示的电路组件1000与图16电路组件1200之间的不同之处包括,电连接件1202不包括电连接件600的第一固定端部641、第二固定端部642、第三固定端部643、第四固定端部644。并且,电连接件1202是通过第一支撑面1213、第二支撑面1214将第二限位面1212固定在电路板1201上,通过第三支撑面1215、第四支撑面1216约束第一限位面1211与第二限位面1212之间的位移,从而将第一限位面1211固定在电路板1201上。
对于电路组件1000来说,需要在电路组件1000的电路板1010上额外加工第一插入孔1012以及第二插入孔1013,从而将第一固定端部641、第三固定端部643固定在第一插入孔1012内,将第二固定端部642、第四固定端部644固定在第二插入孔1013内。但由于在一般情况下,与将电连接件的一部分固定在电路板的侧面的方式(以下简称侧面固定方式)相比,将电路组件的一部分插入并固定在电路板的孔内的方式(以下简称插入式固定方式)能够获得相对更强的固定效果。侧面固定方式所占用的固定面积较大的情况下,可以获得与插入式固定方式相同或更优的固定效果。因此,相对于电连接件1202,电连接件600能够被更加牢固地固定在电路板上。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件以及安装有该电连接件的电路组件的示意图。电路组件1300包括电路板1301以及电连接件1302。下面先介绍电连接件1302的具体结构。
图14所示的电路组件1000与图17电路组件1300之间的不同之处包括,图17所示的电连接件1302与图6(或图7)所示的电连接件600之间的区别包括,电连接件1302的第一连接面1315固定在第一支撑面1313靠近第二限位面1312的一侧,电连接件1302的第二连接面1316固定在第二支撑面1314靠近第二限位面1312的一侧。另外,第一支撑面1313可以与第一连接面1315电连接,与可以与第一连接面1315绝缘。第二支撑面1314可以与第二连接面1316电连接,与可以与第二连接面1316绝缘。通过设置第一支撑面1313与第一连接面1315接触并电连接,第二支撑面1314与第二连接面1316接触并电连接,可以增加第一限位面1311与第二限位面1312之间的电流通路,有利于增加调整流经电连接件的电流的灵活性。
一方面,可以加强第一限位面1311与第二限位面1312之间的相对位移的约束力度,可以加强电连接件1302的机械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一连接面1315与第一支撑面1313之间电连接或绝缘,可以得到多种流经电连接件的电流的方式。但是,设置第一连接面1315固定在第一支撑面1313上、第二连接面1316固定在第二支撑面1314上,无疑会增加电连接件的加工难度和工艺复杂度。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件以及安装有该电连接件的电路组件的示意图。电路组件1400包括电路板1401以及电连接件1402。下面先介绍电连接件1402的具体结构。
电连接件1402可以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限位面1411、第二限位面1412,以及连接在第一限位面1411与第二限位面1412之间的承靠面1417。其中,承靠面1417可以位于第一限位面1411以及第二限位面1412的同一侧,且承靠面1417可以相对于第一限位面1411以及第二限位面1412垂直设置。
电连接件1402还可以包括第一延伸臂1421。第一延伸臂1421与承靠面1417相连,并伸出第一限位面1411、第二限位面1412、承靠面1417所形成的空腔。第一延伸臂1421远离承靠面1417的一端包括抵接区域1423。抵接区域1423位于第一限位面1411、第二限位面1412、承靠面1417所形成的空腔外,且用于抵接在电子设备的边框上,所述边框作用在抵接区域1423的抵接力矩垂直于电路板。
电连接件1402还可以包括用于固定在电路板1401一侧的第一支撑面1413、第二支撑面1414。第一限位面1111连接在第一支撑面1113与第二支撑面1114之间。第一支撑面1413所在的平面可以位于第一限位面1411与第二限位面1412之间,第二支撑面1414所在的平面可以位于第一限位面1411与第二限位面1412之间。
电连接件1400还可以包括第五支撑面1415以及第六支撑面1416。其中,第五支撑面1415可以与第二限位面1412的一端相连且固定在第一支撑面1413上,第六支撑面1416可以与第二限位面1412的另一端相连且固定在第二支撑面1414上。并且,第五支撑面1415所在的平面可以位于第一支撑面1413与第二限位面1412之间,第六支撑面1416所在的平面可以位于第二支撑面1414与第二限位面1412之间。
在用于与电路板1401接触的一个或多个部件中,包括用于与该电路板1401电连接的至少一个部件。该至少一个部件例如可以包括第一支撑面1413、第二支撑面1414中的任意一个。
需要说明的,第一支撑面1413可以与第五支撑面1415电连接,与可以与第五支撑面1415绝缘。第二支撑面1414可以与第六支撑面1416电连接,与可以与第六支撑面1416绝缘。因此,通过设置第一支撑面1413与第五支撑面1415接触并电连接,第二支撑面1414与第六支撑面1416接触并电连接,可以增加第一限位面1211与第二限位面1212之间的电流通路,有利于增加调整流经电连接件的电流的灵活性。
下面阐述电连接件1402与电路板1401的组装关系。电路组件1400的电路板1401包括用于收容电连接件1402的第一限位面1411的凹槽1403。电连接件1402的第一支撑面1413、第二支撑面1414固定在该电路板1401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图18所示的电连接件1402与图17所示的电连接件1302之间的区别包括,电连接件1402不包括电连接件1302的第一固定端部1341、第二固定端部1342、第三固定端部1343、第四固定端部1344。电连接件1402是通过第一支撑面1413、第二支撑面1414将第二限位面1412固定在电路板1401上,通过第五支撑面1415、第六支撑面1416约束第一限位面1411与第二限位面1412之间的位移,从而将第一限位面1411固定在电路板1401上。
对于电路组件1300来说,需要在电路组件1300的电路板1301上额外加工第一插入孔1304以及第二插入孔1305,从而将第一固定端部1341、第三固定端部1343固定在第一插入孔1304内,将第二固定端部1342、第四固定端部1344固定在第二插入孔1305内。但由于,与将电连接件的一部分固定在电路板的侧面的方式相比,将电路组件的一部分插入并固定在电路板的孔内的方式能够获得相对更强的固定效果。因此,相对于电连接件1402,电连接件1302能够被更加牢固地固定在电路板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9)

1.一种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平行设置的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
承靠面,连接在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并相对于所述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面垂直设置;
用于接触电路板的一个或多个部件,所述一个或多个部件中的至少一个部件用于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一个或多个部件包括第一支撑面,用于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限位面或所述第二限位面相连,所述第一支撑面所在的平面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
第一延伸臂,与所述承靠面相连,并伸出所述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面、所述承靠面所形成的空腔,所述第一延伸臂远离所述承靠面的一端包括抵接区域,所述抵接区域位于所述空腔外且用于抵接在电子设备的边框上,所述边框作用在所述抵接区域的抵接力矩垂直于所述电路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用于固定在所述电路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
第二延伸臂,与所述抵接区域相连,所述第二延伸臂远离所述抵接区域的一端用于抵接在所述承靠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
第一挂耳,伸入所述第一限位面上的第一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挂耳用于抵接在所述第一孔的轮廓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
第一限位耳,与所述第一限位面远离所述承靠面的一侧相连,所述第一限位耳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面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限位面延伸;
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
第三延伸臂,与所述抵接区域相连,所述第三延伸臂远离所述抵接区域的一端位于所述承靠面与所述第一限位耳之间,所述第三延伸臂在所述承靠面上的投影面积与所述第一限位耳在所述承靠面上的投影面积有部分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连,所述一个或多个部件还包括:
第一固定端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面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面的一端相连,用于插入并固定在所述电路板的插入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连;所述一个或多个部件还包括:
第三固定端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面靠近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端相连,用于插入并固定在所述电路板的插入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
第一连接面,连接在所述第三固定端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面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面用于与所述第一支撑面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相连,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
第三支撑面,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面靠近所述第二限位面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连。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连;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
第五支撑面,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面上,并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相连。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作用在所述抵接区域的接触力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所在的平面上。
15.一种电路组件,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件;
电路板,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电连接件的第一限位面的凹槽。
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路板以及边框,所述边框环绕在所述电路板的周围,且所述电路板包括凹槽;
电连接件,电连接在所述电路板与所述边框之间,
所述电连接件包括:
平行设置的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位于所述凹槽内;
承靠面,连接在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并相对于所述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面垂直设置;
与电路板接触的一个或多个部件,所述一个或多个部件中的至少一个部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一个或多个部件包括第一支撑面,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限位面或所述第二限位面相连,所述第一支撑面所在的平面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
第一延伸臂,与所述承靠面相连,并伸出所述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面、所述承靠面所形成的空腔,所述第一延伸臂远离所述承靠面的一端包括抵接区域,所述抵接区域位于所述空腔外且抵接在所述边框上,所述边框作用在所述抵接区域的抵接力矩垂直于所述电路板。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面固定在所述电路板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
第二延伸臂,与所述抵接区域相连,所述第二延伸臂远离所述抵接区域的一端抵接在所述承靠面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
第一挂耳,伸入所述第一限位面上的第一孔。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挂耳抵接在所述第一孔的轮廓上。
21.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
第一限位耳,与所述第一限位面远离所述承靠面的一侧相连,所述第一限位耳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面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限位面延伸;
所述电连接件还包括:
第三延伸臂,与所述抵接区域相连,所述第三延伸臂远离所述抵接区域的一端位于所述承靠面与所述第一限位耳之间,所述第三延伸臂在所述承靠面上的投影面积与所述第一限位耳在所述承靠面上的投影面积有部分重合。
22.根据权利要求16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连,
所述电路板还包括第一插入孔;
所述一个或多个部件还包括:
第一固定端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面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面的一端相连,插入并固定在所述第一插入孔内。
23.根据权利要求16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连,
所述电路板还包括第一插入孔;
所述一个或多个部件还包括:
第三固定端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面靠近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端相连,用于插入并固定在所述第一插入孔内。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连接面,连接在所述第三固定端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面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面上。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第一支撑面电连接。
27.根据权利要求16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相连,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三支撑面,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面靠近所述第二限位面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连。
28.根据权利要求16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连;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五支撑面,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面上,并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相连。
29.根据权利要求16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作用在所述抵接区域的接触力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所在的平面上。
CN201911164222.6A 2019-11-25 2019-11-25 电连接件、电路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283839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64222.6A CN112838396A (zh) 2019-11-25 2019-11-25 电连接件、电路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PCT/CN2020/124838 WO2021103916A1 (zh) 2019-11-25 2020-10-29 电连接件、电路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64222.6A CN112838396A (zh) 2019-11-25 2019-11-25 电连接件、电路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38396A true CN112838396A (zh) 2021-05-25

Family

ID=75922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64222.6A Pending CN112838396A (zh) 2019-11-25 2019-11-25 电连接件、电路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38396A (zh)
WO (1) WO2021103916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203410A1 (en) * 2016-05-23 2017-11-30 Hike S.R.L. Electric control apparatus, in particular for domotic systems
CN207022298U (zh) * 2017-05-09 2018-02-16 天地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08539376A (zh) * 2018-05-02 2018-09-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天线组件、天线组件的制作方法及电子设备
CN208127423U (zh) * 2018-04-17 2018-11-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0416766A (zh) * 2019-08-19 2019-11-05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12209794U (zh) * 2019-11-25 2020-1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连接件、电路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5631B (zh) * 2007-10-31 2011-07-27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弹片结构及应用该弹片结构的阵列式弹片装置
TW201110483A (en) * 2009-09-04 2011-03-16 Fih Hong Kong Ltd Elastic sheet structure
CN201975542U (zh) * 2011-01-26 2011-09-14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导电端子
CN206697621U (zh) * 2017-03-28 2017-12-01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破板侧压式弹片
CN206806558U (zh) * 2017-04-12 2017-12-26 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盒体型侧压弹片连接器
CN110265816A (zh) * 2019-06-27 2019-09-20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导电弹片及具有其的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203410A1 (en) * 2016-05-23 2017-11-30 Hike S.R.L. Electric control apparatus, in particular for domotic systems
CN207022298U (zh) * 2017-05-09 2018-02-16 天地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208127423U (zh) * 2018-04-17 2018-11-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08539376A (zh) * 2018-05-02 2018-09-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天线组件、天线组件的制作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0416766A (zh) * 2019-08-19 2019-11-05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12209794U (zh) * 2019-11-25 2020-1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连接件、电路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03916A1 (zh) 2021-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01181B2 (en) Compact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497733B1 (en) Shielded connector adapted to be mounted at different profile
JP3337650B2 (ja) スイッチ付き同軸コネクタ
US20090209143A1 (en) Power source terminal structure
CN109643861B (zh) 用于高速信号传输的ffc/fpc连接器
US10116073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for absorbing misalignment
JP2018200850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9979122B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nnector
US20080166921A1 (en) Shielded connector
CN212209794U (zh) 电连接件、电路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JP2014192102A (ja) コネクタ
US7442082B2 (en) Shielded connector with folding arrangement ensuring perpendicularity between sidewall and bottom wall of the metal housing
US755979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435892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 supporting mechanism
US20220247104A1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EP3051634B1 (en) Connector
US10868388B2 (en) Multifunctional high-voltage connector
CN112838396A (zh) 电连接件、电路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N107611571B (zh) 弹性件、功能组件及移动终端
US2006025821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EP4181321A1 (en)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7369942B (zh) 一种usb接口及移动终端
CN216450845U (zh) 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TW201935777A (zh) 連接器及連接器系統
CN114696141B (zh) 连接端子和电路板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