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35168A - 一种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35168A
CN112835168A CN201911165651.5A CN201911165651A CN112835168A CN 112835168 A CN112835168 A CN 112835168A CN 201911165651 A CN201911165651 A CN 201911165651A CN 112835168 A CN112835168 A CN 1128351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ight
fixing part
hole
path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6565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林波
吳俊甫
邹海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6565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35168A/zh
Publication of CN1128351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351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包括:透光组件,限定出一光路轴线,外部光线沿所述光路轴线的延伸方向透过所述透光组件,所述透光组件包括绕所述光路轴线延伸的容纳槽;遮光片,用于遮挡所述透光组件中的杂散光,所述遮光片具有第一透光孔,所述光路轴线穿过所述第一透光孔,所述遮光片嵌于所述容纳槽。遮光片设置在透光组件的容纳槽内,可以减少由多个组件在光路轴线之间的叠放导致的累计公差,提高成像性能,同时容纳槽的存在也可对遮光片起到固定作用,防止遮光片在组装过程中发生偏移,影响成像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摄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成像镜头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在数码相机、摄像机及手机等便携电子产品中均带有成像镜头。人们在追求更高拍摄质量的过程中,为了遮挡透过镜片非光学成像区的杂散光,通常在镜筒与镜片之间、镜片与镜片之间或在镜片与间隔环之间设置遮光片,以使透过每个镜片的光学区的光束共同配合成像。
然而,在成像镜头的组装过程中,设置遮光片会引入多个部件的厚度公差,影响成像镜头的性能,如发生场曲现象,影响成像质量。
申请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可以减少多个组件在光路轴线之间的叠放导致的累计公差,提高成像性能。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包括:
透光组件,限定出一光路轴线,外部光线沿光路轴线的延伸方向透过透光组件,透光组件包括绕光路轴线延伸的容纳槽;
遮光片,用于遮挡所述透光组件中的杂散光,所述遮光片具有第一透光孔,所述光路轴线穿过所述第一透光孔,所述遮光片嵌于所述容纳槽。该设计可以减少由多个组件在光路轴线之间的叠放导致的累计公差,提高成像性能,同时容纳槽的存在也可对遮光片起到固定作用,防止遮光片在组装过程中发生偏移,影响成像质量。
根据一些实施例,沿平行于光路轴线的方向,容纳槽的深度尺寸大于或等于遮光片的厚度尺寸。该设计避免所述容纳槽深度不足使所述遮光片高于所述容纳槽表面,对其它组件的组装产生影响。
根据一些实施例,透光组件包括:
镜筒,限定出两端贯通的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呈环形的固定部,固定部由镜筒的内周壁向容纳腔内延伸;
其中,固定部具有第二透光孔,光路轴线穿过第二透光孔,容纳槽设置于固定部的朝向镜头物侧的表面。该设计中容纳槽开设于固定部的朝向镜头物侧的表面,遮光片设置于镜筒的固定部上,避免了在镜片上开槽而破坏镜片的结构,不至于影响镜片的性能;同时,减小了由镜筒与设置于固定部朝向镜头物侧的表面的其它组件叠放而导致的累计公差。
根据一些实施例,透光组件包括:
镜筒,限定出两端贯通的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呈环形的固定部,固定部由镜筒的内周壁向容纳腔内延伸,固定部具有第二透光孔,光路轴线穿过第二透光孔;
第一镜片,贴附于固定部的朝向镜头物侧的表面,光路轴线穿过第一镜片,容纳槽设置于第一镜片的朝向固定部的表面。该设计中容纳槽开设在第一镜片的朝向固定部的表面,便于容纳槽的加工,遮光片设置于镜筒的固定部与第一镜片之间,该设计减小了镜筒与第一镜片间遮光片引入的厚度公差。
根据一些实施例,透光组件包括:
镜筒,限定出两端贯通的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呈环形的固定部,固定部由镜筒的内周壁向容纳腔内延伸,固定部具有第二透光孔,光路轴线穿过第二透光孔;
第一镜片,贴附于固定部的朝向镜头物侧的表面,光路轴线穿过第一镜片,容纳槽设置于第一镜片的背离固定部的表面。该设计中容纳槽开设在第一镜片的背离固定部的表面,遮光片设置于第一镜片上,便于容纳槽的加工及遮光片的组装;同时,该设计减小了由第一镜片与设置于第一镜片背离固定部的表面的其它组件叠放而导致的累计公差。
根据一些实施例,透光组件包括:
镜筒,限定出两端贯通的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环形的固定部,固定部由镜筒的内周壁向容纳腔内延伸,固定部具有第二透光孔,光路轴线穿过第二透光孔;
第一镜片,贴附于固定部的朝向镜头物侧的表面,光路轴线穿过第一镜片;
间隔环,贴附于第一镜片的背离固定部的表面,间隔环具有第三透光孔,光路轴线穿过第三透光孔;
第二镜片,贴附于间隔环的背离第一镜片的表面,光路轴线穿过第二镜片;
其中,容纳槽设置于间隔环的朝向第一镜片的表面。该设计中容纳槽开设在间隔环的朝向第一镜片的表面,遮光片设置于第一镜片与间隔环之间,避免了在镜筒及镜片上开槽而影响成像镜头的整体加工,并且避免了影响成像镜头的性能,便于容纳槽的加工及遮光片的组装;同时,该设计减小了由第一镜片与间隔环之间遮光片叠放而导致的累计公差。
根据一些实施例,透光组件包括:
镜筒,限定出两端贯通的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环形的固定部,固定部由镜筒的内周壁向容纳腔内延伸,固定部具有第二透光孔,光路轴线穿过第二透光孔;
第一镜片,贴附于固定部的朝向镜头物侧的表面,光路轴线穿过第一镜片;
间隔环,贴附于第一镜片的背离固定部的表面,间隔环具有第三透光孔,光路轴线穿过第三透光孔;
第二镜片,贴附于间隔环的背离第一镜片的表面,光路轴线穿过第二镜片;
其中,容纳槽设置于间隔环的背离第一镜片的表面。该设计中容纳槽开设在间隔环的背离第一镜片的表面,遮光片设置于间隔环上,避免了在镜筒及镜片上开槽而影响成像镜头的整体加工,并且避免了影响成像镜头的性能,便于容纳槽的加工及遮光片的组装;同时,该设计减小了由间隔环与设置于间隔环背离第一镜片的表面的其它组件之间叠放而导致的累计公差。
根据一些实施例,透光组件包括:
镜筒,限定出两端贯通的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环形的固定部,固定部由镜筒的内周壁向容纳腔内延伸,固定部具有第二透光孔,光路轴线穿过第二透光孔;
第一镜片,贴附于固定部的朝向镜头物侧的表面,光路轴线穿过第一镜片;
间隔环,贴附于第一镜片的背离固定部的表面,间隔环具有第三透光孔,光路轴线穿过第三透光孔;
第二镜片,贴附于间隔环的背离第一镜片的表面,光路轴线穿过第二镜片,容纳槽设置于第二镜片的朝向间隔环的表面。该设计中容纳槽开设在第二镜片的朝向间隔环的表面,便于容纳槽的加工,遮光片设置于间隔环与第二镜片之间,该设计减小了由间隔环与第二镜片间遮光片引入的厚度公差。
根据一些实施例,透光组件包括:
镜筒,限定出两端贯通的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环形的固定部,固定部由镜筒的内周壁向容纳腔内延伸,固定部具有第二透光孔,光路轴线穿过第二透光孔;
第一镜片,贴附于固定部的朝向镜头物侧的表面,光路轴线穿过第一镜片;
间隔环,贴附于第一镜片的背离固定部的表面,间隔环具有第三透光孔,光路轴线穿过第三透光孔;
第二镜片,贴附于间隔环的背离第一镜片的表面,光路轴线穿过第二镜片,容纳槽设置于第二镜片的背离间隔环的表面。该设计中容纳槽开设在第二镜片的背离间隔环的表面,便于容纳槽的加工,遮光片设置在第二镜片上,该设计减小了由第二镜片与设置于第二镜片的背离间隔环的表面的其它组件之间叠放而导致的累计公差。
根据一些实施例,遮光片包括环形部及凸出部;
环形部限定出第一透光孔,环形部的外边缘向背离其中心的方向延伸形成凸出部。该设计中环形部用于实现遮光效果,而凸出部的存在可以使遮光片便于连接固定。
根据一些实施例,容纳槽包括限位槽,限位槽用于容纳凸出部。该设计可以在固定遮光片的同时减小容纳槽的面积,并减小对容纳槽所在部件的表面开槽的程度,避免影响该部件的性能。
根据一些实施例,容纳槽包括环形槽及限位槽;
环形槽用于容纳环形部,环形槽的外边缘向背离其中心的方向延伸形成限位槽,限位槽用于容纳凸出部。该设计中置于环形槽中的遮光片不受挤压,避免遮光片受压发生凹陷而影响遮光片的正常使用。
根据一些实施例,凸出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凸出部绕环形部的中心圆形阵列分布;
限位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凸出部一一对应嵌于多个限位槽。该设计可以遮光片固定更紧密,且增加遮光片的强度。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如上任一所述的成像镜头。该设计中电子装置的成像镜头的遮光片厚度公差被消除,成像质量较佳。
本申请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成像镜头的透光组件上设置有容纳槽,成像镜头的遮光片用于限制透过透光组件的光线,遮光片设置于容纳槽内,遮光片不直接夹设在透光组件的两个部件之间,而是设置在透光组件的容纳槽内,可以减少由多个组件在光路轴线之间的叠放导致的累计公差,提高成像性能,同时容纳槽的存在也可对遮光片起到固定作用,防止遮光片在组装过程中发生偏移,影响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相关技术中成像镜头的结构正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图2中的遮光片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镜筒的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成像镜头的A-A向剖视图;
图10为图9中的遮光片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子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请参阅图1至图3,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成像镜头10中,为了遮挡透过镜片非光学成像区的杂散光,并使透过每个镜片的光学区的光束共同配合成像,通常在镜筒与镜片之间、镜片与镜片之间或在镜片与间隔环之间设置遮光片200,且遮光片200直接夹设在两个部件之间,在成像镜头10的组装过程中,这就会在成像镜头10中引入由多个组件的叠放而导致的累计公差,影响成像镜头10的性能,如发生场曲现象,影响成像质量。
请参阅4至图1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成像镜头10及电子装置1,成像镜头10的透光组件100上设置有容纳槽110,透光组件100限定出一光路轴线101,成像镜头10的遮光片200用于遮挡所述透光组件100中的杂散光,遮光片200设置于容纳槽110内,遮光片200不直接夹设在透光组件100的两个部件之间,而是设置在透光组件100的容纳槽110内,可以减少由多个组件在光路轴线101之间的叠放导致的累计公差,提高成像性能,同时容纳槽110的存在也可对遮光片200起到固定作用,防止遮光片200在组装过程中发生偏移,影响成像质量。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10包括透光组件100和遮光片200。透光组件100为成像镜头10中容光线透过的各部件的组合,可以包括镜筒120、镜片及间隔环140等部件中的一个或多个。透光组件100限定出一光路轴线101,外部光线沿光路轴线101的延伸方向透过透光组件100,光路轴线101为透光组件100中各部件的一个理论上的中心轴,其位置随着透光组件100的形状、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其中,透光组件100包括绕光路轴线101延伸的容纳槽110,透光组件100的某一个部件上绕光路轴线101延伸形成有容纳槽110,容纳槽110的形状可以为环形、多边形或其它规则图形甚至不规则图形,在此不做限定。容纳槽110绕光路轴线101延伸,容纳槽110所在的平面可以与光路轴线101垂直,也可以与光路轴线101之间呈一定大小的夹角,在此也不做限定。
透光组件100还包括遮光片200,遮光片200嵌于容纳槽110,遮光片200可以对经过它的光线进行过滤、处理,遮挡杂散光,从而限制透过透光组件100的光线,遮光片200可以为片状或层状结构。
遮光片200具有第一透光孔210,光路轴线101穿过第一透光孔210,第一透光孔210为透光部分,由第一透光孔210透过的光线为透光组件100成像所需的有用光线。而遮光片200的本体为不透光部分,用于过滤对透光组件100成像产生影响的杂散光,遮光片200的表面可以涂覆吸光层,如涂覆黑色涂料,使照射在其表面的光线没有透射,也不至产生映射和大块的耀斑和反光。遮光片200的表面也可以设置为粗糙面,如设置多个凹凸不平的纹路或采用磨砂材料来制作,由此提高表面粗糙度,进而对照射在其表面的杂散光形成漫反射,避免杂散光的反射集中形成眩光现象而影响成像。遮光片200的表面还可以设置粘性层,如采用粘性薄膜,来吸附经过遮光片200的灰尘颗粒,从而避免灰尘颗粒飘散阻挡第一透光孔210位置处的光线,以提升透光组件100的透光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透过透光组件100的光线可以由遮光片200来限定,即由第一透光孔210的大小决定穿过透光组件的最大进光量。在光照强度一定的情况下,进光量的大小由透光孔的孔径决定,第一透光孔210的孔径小于透光组件100的原有的透光区域的孔径,通过遮光片200的遮挡作用限制透过透光组件100的光线。透过透光组件100的光线还可以由透光组件100中的其它部件来限定,此时,遮光片200遮光的是透光组件100内部件之间反射带来的杂散光。
遮光片200嵌于容纳槽110,具体来说,遮光片200可以部分设置于容纳槽110内,也可以完全设置于容纳槽110内。在沿平行于光路轴线101的方向上,容纳槽110的表面积可以小于遮光片200的表面积,即遮光片200的外周延伸出容纳槽110的边缘;容纳槽110的表面积也可以大于或等于遮光片200的表面积,即遮光片200的外周完全收容于容纳槽110内。在沿垂直于光路轴线101的方向上,容纳槽110的厚度可以小于遮光片200的厚度,即遮光片200在厚度方向上凸出于容纳槽110的边界;容纳槽110的厚度也可以大于或等于遮光片200的厚度,即遮光片200在厚度方向上完全收容于容纳槽110内。容纳槽110与遮光片200之间的大小、厚度关系可以根据透光组件100的实际透光需求进行调整。
遮光片200与容纳槽110之间的固定可以仅靠透光组件100中与遮光片200直接相连接的两个部件的夹持作用来实现,也可以在容纳槽110的表面或在遮光片200的表面设置粘接材料来实现,还可以容纳槽110和遮光片200上设置对应的固定连接部来实现,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在不影响成像镜头10的性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减小由遮光片200引入的厚度公差,沿平行于光路轴线101的方向,令容纳槽110的深度尺寸大于或等于遮光片200的厚度尺寸。此时,遮光片200在厚度方向上完全收容于容纳槽110内,遮光片200的安装不会在成像镜头10内引入由多个组件的叠放而导致的累计公差,遮光片200的安装也不会影响与其直接相连接的两个部件之间的配合关系,不会引起对位误差,成像镜头10的成像质量更佳。
参阅图4及图5,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透光组件100包括镜筒120及固定部122。镜筒120限定出两端贯通的容纳腔121,容纳腔121内设置有呈环形的固定部122,固定部122由镜筒120的内周壁向容纳腔121内延伸,固定部122具有第二透光孔123,光路轴线101穿过第二透光孔123。容纳槽110设置于固定部122的朝向镜头物侧的表面。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镜头物侧为成像镜头10的靠近被拍摄物体的一侧,与之相对的,成像镜头10的另一侧为镜头像侧。如图5至图8所示,光线由成像镜头10的右侧(以图5至图8的方位为参照)穿过镜头物侧照射至镜头像侧。
镜筒120用于安装、承载透光组件100的其它各部件,具体地,镜筒120限定出两端贯通的容纳腔121,透光组件100的其它各部件设置于容纳腔121内与并与镜筒120的内壁抵接。固定部122用于抵持固定透光组件100的其它各部件。固定部122具有绕光路轴线101延伸的第二透光孔123,即光路轴线101穿过第二透光孔123,用于透光组件100的正常透光。容纳槽110设置于固定部122的朝向镜头物侧的表面,遮光片200贴设于容纳槽110上,并在遮光片200的表面层叠设置其它各部件,既能使遮光片200达到遮挡杂散光的效果,又能减小遮光片200引入的累计公差,提高成像性能,同时容纳槽110的存在也可对遮光片200起到固定作用,防止遮光片200在组装过程中发生偏移,影响成像质量。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透光组件100包括镜筒120、固定部122及第一镜片130。镜筒120限定出两端贯通的容纳腔121。容纳腔121内设置有呈环形的固定部122,固定部122由镜筒120的内壁向容纳腔121内延伸,固定部122具有第二透光孔123,光路轴线101穿过第二透光孔123。第一镜片130贴附于固定部122的朝向镜头物侧的表面,光路轴线101穿过第一镜片130。其中,容纳槽110设置于第一镜片130的朝向固定部122的表面。
与上一个实施方式的区别点在于,本实施方式在镜筒120的固定部122上贴设有第一镜片130,在第一镜片130的朝向固定部122的表面上设置容纳槽110,遮光片200与第一镜片130贴合设置,并在第一镜片130的背离固定部122的表面层叠设置其它各部件,成像镜头10的结构及遮光片200的安装位置发生改变,适用于有不同结构需求的使用场景。
参阅图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不改变其它各部件的结构的情况下,还可以将容纳槽110设置于第一镜片130的背离固定部122的表面。此时,第一镜片130朝向固定部122的表面直接与固定部122贴合,遮光片200贴设于第一镜片130的背离固定部122的表面,并在遮光片200的表面层叠设置其它各部件。
在本申请的再一个实施方式中,透光组件100包括镜筒120、固定部122、第一镜片130、间隔环140及第二镜片150。镜筒120限定出两端贯通的容纳腔121。容纳腔121内设置有呈环形的固定部122,固定部122由镜筒120的内壁向容纳腔121内延伸,固定部122具有第二透光孔123,光路轴线101穿过第二透光孔123。第一镜片130贴附于固定部122的朝向镜头物侧的表面,光路轴线101穿过第一镜片130。间隔环140贴附于第一镜片130的背离固定部122的表面,间隔环140具有第三透光孔141,光路轴线101穿过第三透光孔141。第二镜片150贴附于间隔环140的背离第一镜片130的表面,光路轴线101穿过第二镜片150。其中,容纳槽110设置于间隔环140的朝向第一镜片130的表面。
与上一个实施方式的区别点在于,本实施方式在第一镜片130的背离固定部122的表面上贴附有间隔环140,间隔环140的背离第一镜片130的表面上贴附有第二镜片150。间隔环140设置在两个镜片之间,用于调节两个镜片之间的间距以使成像镜头10具有不同的焦点,从而实现不同的成像效果。在间隔环140的朝向第一镜片130的表面设置容纳槽110,遮光片200夹设于第一镜片130与间隔环140之间,并在第二镜片150的背离间隔环140的表面层叠设置其它各部件。
参阅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不改变其它各部件的结构的情况下,还可以将容纳槽110设置于间隔环140的背离第一镜片130的表面。此时,第一镜片130直接与间隔环140贴合,遮光片200夹设于间隔环140与第二镜片150之间。
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方式中,透光组件100包括镜筒120、固定部122、第一镜片130、间隔环140及第二镜片150。镜筒120限定出两端贯通的容纳腔121。容纳腔121内设置有呈环形的固定部122,固定部122由镜筒120的内壁向容纳腔121内延伸,固定部122具有第二透光孔123,光路轴线101穿过第二透光孔123。第一镜片130贴附于固定部122的朝向镜头物侧的表面,光路轴线101穿过第一镜片130。间隔环140贴附于第一镜片130的背离固定部122的表面,间隔环140具有第三透光孔141,光路轴线101穿过第三透光孔141。第二镜片150贴附于间隔环140的背离第一镜片130的表面,光路轴线101穿过第二镜片150。其中,容纳槽110设置于第二镜片150的朝向间隔环140的表面。
与上一个实施方式的区别点在于,本实施方式在第二镜片150的朝向间隔环140的表面设置容纳槽110,容纳槽110的设置位置发生改变。
参阅图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不改变其它各部件的结构的情况下,还可以将容纳槽110设置于第二镜片150的背离间隔环140的表面。此时,间隔环140直接与第二镜片150贴合,遮光片200贴设于第二镜片150的背离间隔环140的表面,并在遮光片200的表面层叠设置其它各部件。
总而言之,遮光片200在透光组件100内的相对位置可根据透光组件100所包括的部件数量及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调整,只需在与遮光片200相贴合的部件上设置用于容纳遮光片200的容纳槽110即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遮光片200包括环形部220及凸出部230。环形部220限定出第一透光孔210,环形部220的外边缘向背离其中心的方向延伸形成凸出部230。凸出部230用于在嵌于容纳槽110后限制遮光片200在容纳槽110内绕光路轴线101的旋转。凸出部230的形状可以为扇形或其它形状,在此不做限定,凸出部230可与环形部220设置于同一平面上,也可以与环形部220之间呈一定角度倾斜设置。
为了将遮光片200固定于容纳槽110内,容纳槽110包括限位槽112,限位槽112用于容纳凸出部230,凸出部230嵌于限位槽112。为了尽可能减小容纳槽110的面积,也同时减小对设置容纳槽110的部件的表面的破坏,采用限位槽112来固定凸出部230即可将遮光片200固定。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容纳槽110包括环形槽111及限位槽112。环形槽111用于容纳环形部220,环形槽111的外边缘向背离其中心的方向延伸形成限位槽112,限位槽112用于容纳凸出部230。环形部220嵌于环形槽111,凸出部230嵌于限位槽112,便于容纳槽110将遮光片200完全收容,固定效果更佳。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凸出部2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凸出部230绕环形部220的中心圆形阵列分布。限位槽1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凸出部230一一对应嵌于多个限位槽112。设置多个凸出部230有利于遮光片200生产时的定位及安装时的连接固定。凸出部230绕环形部220的中心间隔分布,多个凸出部230之间的间隔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多个凸出部230的形状、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较优的,根据凸出部230的数量,调整相邻两个凸出部230之间的间隔使其绕环形部220的中心圆形阵列分布。如凸出部230的数量为三个,则令相邻两个凸出部230之间呈120°夹角,三个凸出部230绕环形部220的中心圆形阵列分布。如凸出部230的数量为四个,则令相邻两个凸出部230之间呈90°夹角,四个凸出部230绕环形部220的中心圆形阵列分布。相应地,限位槽112的数量为多个,环形部220嵌于环形槽111,多个凸出部230一一对应嵌于多个限位槽112。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装置1,包括如上所述的成像镜头10,由于成像镜头10的遮光片200不直接夹设在透光组件100的两个部件之间,而是设置在透光组件100的容纳槽110内,可以减小由多个组件在光路轴线101之间的叠放导致的累计公差,提高成像性能,同时容纳槽110的存在也可对遮光片200起到固定作用,防止遮光片200在组装过程中发生偏移,影响成像质量,避免由多次对位带来的误差而引起成像镜头10的光轴不对齐,进而避免影响电子装置1的性能,并且成像镜头10的遮光片200与容纳槽110的组装更加简单方便,还可以减少电子装置1的组装时间以及成本。电子装置1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个人数位助理、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穿戴式设备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光组件,限定出一光路轴线,外部光线沿所述光路轴线的延伸方向透过所述透光组件,所述透光组件包括绕所述光路轴线延伸的容纳槽;
遮光片,用于遮挡所述透光组件中的杂散光,所述遮光片具有第一透光孔,所述光路轴线穿过所述第一透光孔,所述遮光片嵌于所述容纳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沿平行于所述光路轴线的方向,所述容纳槽的深度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遮光片的厚度尺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组件包括:
镜筒,限定出两端贯通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呈环形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由所述镜筒的内周壁向所述容纳腔内延伸;
其中,所述固定部具有第二透光孔,所述光路轴线穿过所述第二透光孔,所述容纳槽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朝向镜头物侧的表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组件包括:
镜筒,限定出两端贯通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呈环形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由所述镜筒的内周壁向所述容纳腔内延伸所述固定部具有第二透光孔,所述光路轴线穿过所述第二透光孔;
第一镜片,贴附于所述固定部的朝向镜头物侧的表面,所述光路轴线穿过所述第一镜片,所述容纳槽设置于所述第一镜片的朝向所述固定部的表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组件包括:
镜筒,限定出两端贯通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环形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由所述镜筒的内周壁向所述容纳腔内延伸,所述固定部具有第二透光孔,所述光路轴线穿过所述第二透光孔;
第一镜片,贴附于所述固定部的朝向镜头物侧的表面,所述光路轴线穿过所述第一镜片,所述容纳槽设置于所述第一镜片的背离所述固定部的表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组件包括:
镜筒,限定出两端贯通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环形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由所述镜筒的内周壁向所述容纳腔内延伸,所述固定部具有第二透光孔,所述光路轴线穿过所述第二透光孔;
第一镜片,贴附于所述固定部的朝向镜头物侧的表面,所述光路轴线穿过所述第一镜片;
间隔环,贴附于所述第一镜片的背离所述固定部的表面,所述间隔环具有第三透光孔,所述光路轴线穿过所述第三透光孔;
第二镜片,贴附于所述间隔环的背离所述第一镜片的表面,所述光路轴线穿过所述第二镜片;
其中,所述容纳槽设置于所述间隔环的朝向所述第一镜片的表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组件包括:
镜筒,限定出两端贯通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环形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由所述镜筒的内周壁向所述容纳腔内延伸,所述固定部具有第二透光孔,所述光路轴线穿过所述第二透光孔;
第一镜片,贴附于所述固定部的朝向镜头物侧的表面,所述光路轴线穿过所述第一镜片;
间隔环,贴附于所述第一镜片的背离所述固定部的表面,所述间隔环具有第三透光孔,所述光路轴线穿过所述第三透光孔;
第二镜片,贴附于所述间隔环的背离所述第一镜片的表面,所述光路轴线穿过所述第二镜片;
其中,所述容纳槽设置于所述间隔环的背离所述第一镜片的表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组件包括:
镜筒,限定出两端贯通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环形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由所述镜筒的内周壁向所述容纳腔内延伸,所述固定部具有第二透光孔,所述光路轴线穿过所述第二透光孔;
第一镜片,贴附于所述固定部的朝向镜头物侧的表面,所述光路轴线穿过所述第一镜片;
间隔环,贴附于所述第一镜片的背离所述固定部的表面,所述间隔环具有第三透光孔,所述光路轴线穿过所述第三透光孔;
第二镜片,贴附于所述间隔环的背离所述第一镜片的表面,所述光路轴线穿过所述第二镜片,所述容纳槽设置于所述第二镜片的朝向所述间隔环的表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组件包括:
镜筒,限定出两端贯通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环形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由所述镜筒的内周壁向所述容纳腔内延伸,所述固定部具有第二透光孔,所述光路轴线穿过所述第二透光孔;
第一镜片,贴附于所述固定部的朝向镜头物侧的表面,所述光路轴线穿过所述第一镜片;
间隔环,贴附于所述第一镜片的背离所述固定部的表面,所述间隔环具有第三透光孔,所述光路轴线穿过所述第三透光孔;
第二镜片,贴附于所述间隔环的背离所述第一镜片的表面,所述光路轴线穿过所述第二镜片,所述容纳槽设置于所述第二镜片的背离所述间隔环的表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光片包括环形部及凸出部;
所述环形部限定出所述第一透光孔,所述环形部的外边缘向背离其中心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凸出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纳槽包括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用于容纳所述凸出部。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纳槽包括环形槽及限位槽;
所述环形槽用于容纳所述环形部,所述环形槽的外边缘向背离其中心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用于容纳所述凸出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出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凸出部绕所述环形部的中心圆形阵列分布;
所述限位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凸出部一一对应嵌于多个所述限位槽。
14.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3任一所述的成像镜头。
CN201911165651.5A 2019-11-25 2019-11-25 一种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Pending CN11283516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65651.5A CN112835168A (zh) 2019-11-25 2019-11-25 一种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65651.5A CN112835168A (zh) 2019-11-25 2019-11-25 一种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35168A true CN112835168A (zh) 2021-05-25

Family

ID=75922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65651.5A Pending CN112835168A (zh) 2019-11-25 2019-11-25 一种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3516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05636B2 (en) Optical position sensing system and optical position sensor assembly
CN111474665A (zh) 光学镜头、应用该光学镜头的镜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US20210382376A1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201901213A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1751954A (zh) 镜头模组及具有该镜头模组的电子装置
CN211263915U (zh) 一种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EP3816693B1 (en) Lens module, photographing module and terminal device
JP6990276B2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CN111856633A (zh) 遮光片、镜头模组及影像镜头
CN211603804U (zh) 镜头模组及摄像装置
JP6810210B2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KR102466292B1 (ko) 카메라 및 단말기
CN112835168A (zh) 一种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CN112444927A (zh) 镜片组、光学镜头及电子装置
JP2020027295A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CN215344767U (zh) 遮光结构、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5297723U (zh) 光学元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2540974U (zh) 镜头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1180368U (zh) 镜头模组
CN209821473U (zh) 镜头、相机模组及电子装置
CN212989736U (zh) 间隔组件、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TW202041907A (zh) 鏡頭模組及具有該鏡頭模組的電子裝置
CN113777734A (zh) 镜头组件、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TWI828291B (zh) 鏡頭裝置
US20200310007A1 (en) Lens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525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